第一篇:第4课《外国诗两首》学案(人教新课标九下)
《外国诗两首》自主学案
本文两首诗表达了作者爱国思乡的情感,同学们在学习本文时,要注意仔细体会作者构思的手法以及文中所描写的意象。
一、朗诵全文,掌握如下字词。
1、为下列加红的字注音。
虔信()惦念()镶嵌()深邃()
晨曦()潺潺()瞰望()黝黑()
2、为下列多音字注音组词。
┍()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 血┥
藉┥
颤┥
┕()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
3、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虔信
慰藉 颤抖
深邃
潺潺
瞰望
二、课文内容分析。
1、《祖国》一诗中的中心句是哪一句?
本诗第一句“我爱祖国,但有的是奇异的爱情!”是本文的中心句,在这里,作者把对祖国的感情比喻“爱情”。
2、在《祖国》一诗的第一节中,作者连用了“无论……”这样表示让步的句子,它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它表现了作者对祖国的“爱情”是无以替代的,是深沉的。
3、《祖国》一诗中,写法上有什么特点?这种特点有什么好处?
作者在本文中,没有写什么惊心动魄的事件来表现自己对祖国的情感,而是通过描写俄罗斯的夜色及夜色中人们的活动来表现的。这“平淡的描述”更能够表达诗人对祖国的真挚情感。
4、在《黑人谈河流》中,作者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在本文中,河流是一个高度凝练的意象,可以将其理解成为历史的象征,黑人对河流的追溯,就是对自身历史的追溯,就是对祖先和故土的寻根。
5、如何理解《黑人谈河流》一文中的“我的灵魂变得像河流一般深邃”?
在这儿,“我”不是某个具体的黑人,而是代表整个黑人的种族。由于黑人对“河流”(也即历史)的见证,人类文明、文化和成果都在黑人的“灵魂”里有所积淀。这一句诗,是作者代表全体黑人发出的自豪宣言:黑人种族是有着悠久传统的种族。
三、问题思考。
爱国思乡的情感,人人都会有,但是本文作者表现出来的却与众不同,同学们学了本文后,一定有自己感想,请把它们写下来,与其它同学交流一下。
第二篇: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4课 诗两首学案 人教新课标版
第4课 《诗两首》
教师寄语:暂时的是现实,永生的是理想。——罗曼·罗兰 学习目标:
1、理解这两首诗所蕴含的哲理,背诵《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2、了解象征手法的作用。学习诗歌朴实、真诚的语言,理解诗歌的表现角度。
3、培养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勇敢慎重地面对人生的选择。学习过程:
一、基础知识
1、读一读,写一写
伫(立 涉()足 延绵()萋萋()瞬息 忧郁()幽()寂 尴()尬()
2、查一查,理解词义。
幽寂: 尴尬: 延绵: 萋萋:
二、理解探究
1、读一读,想一想,这两首诗给了我们什么样的人生启示?
2、说说两首诗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3、《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许多人把它记在自己的笔记本上,作为自己的座右铭,你读了之后,喜欢这首诗吗?为什么?
三、合作释疑
1、《未选择的路》中的路有什么深刻的含义?既然是选择道路,作者为何要写“未选择的路”,而不写已选择的路?
2、读了普希金的《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你觉得有没有什么现实意义?
四、课内精读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悲伤,不要心急!忧郁的日子里需要镇静: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心儿永远向往着未来;现在却常是忧郁。一切都是瞬息,一切都将会过去;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
1、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诗人给了你怎样的叮嘱?
2、你认为“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一句中的“你”指的是哪些人?
3、“忧郁的日子里需要镇静”一句中的“忧郁”还可以用什么词替换?
4、“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一句,语气上有什么特点?
5、这首诗蕴含了什么道理?试着谈谈你的理解。
五、拓展延移
黄色的树林里分出两条路,可惜我不能同时去涉足,我在那路口久久伫立,我向着一条路极目望去,直到它消失在丛林深处。
但我却选了另外一条路,它荒草萋萋,十分幽寂,显得更诱人,更美丽;虽然在这条小路上,很少留下旅人的足迹。
……
也许多少年后在某个地方,我将轻声叹息将往事回顾:一片树林里分出两条路——而我选择了人迹更少的一条,从此决定了我一生的道路。
1、试着概括第一小节诗歌的内容。
2、你认为“从此决定了我一生的道路”朗读的重音应放在哪个词上。
3、诗中的“路”,根据你的理解,你认为它的含义是什么?
4、哲理诗给人以思考,请以自然界的某一景物用一两句话写出你的独特感悟或对生活的思考。
参考答案
理解探究
1、《假……》告诉我们:当生活欺骗了你时,不要悲伤,不要心急;在苦恼这时,要善于忍耐,一切都会过去,未来是幸福的。
《未……》告诉我们:人生的道路千万条,我们不要随波逐流,而要经过慎重的思考,作出独立自主的选择。
2、《假……》先用假设的方式提出问题,然后用劝告的口吻,阐述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未……》前三节写林中两条路的不同,难以选择。最后一节诗人遥想将来对往事的回顾,写未选择的路。
3、诗人以平等的娓娓的语气写来,语调亲密和婉,热诚坦率,似乎诗人在与你亲切交谈。再说,诗句也清新流畅、热烈深沉,有丰富的人情味和哲理意味,从中可以感受到诗人真诚博大的情怀和坚强乐观的思想。合作释疑
1、诗表面上似乎在写自然界的路,实际上是写人生的路。而诗人重点又不是那条已经选择的路,而是那条未选择的路。因为诗人主要是感叹人生有许多道路可供选择,但一个人往往只能走其中一条,而还有其他许多条路,因为人生短暂而只能放弃。人生道路的选择带有偶然性、随意性。那些未走的路,才更让人想念,所以选择务必要慎重。
2、人生旅途难免受生活欺骗,遭受各种挫折和厄运,有的人从此消极沉沦,萎靡不振,有的人则会怨天尤人。而也有另一种人敢于面对现实、笑看人生、不为挫折所气馁、不为失望所颓废。热爱生活,执着地追求理想,相信正义必胜,光明必将到来,诗人正是这种人。他这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来自对未来的坚定信念,这对每一个人都是有所启迪的。
么“会成为亲切的怀念”?
“过去了的”指“忧郁的日子”。过去了的岁月,不论是成功,还是失败,不论是喜悦,还是痛苦,它都将成为了我们的历史。成功喜悦也好,失败痛苦也罢,都是我们所曾经历过的。对于我们短暂的人生来说,经历了就有意义,都值得我们怀恋。课内精读
1、不要悲伤,不要心急,需要镇静,相信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忧郁将会过去。
2、生活中所有不顺利,碰到困难、挫折的人。
3、烦闷。
4、委婉地劝说。
5、告诉读者要勇敢乐观地面对生活中的失败、困难或当生活中出现不顺利,并不被别人理解时,要勇敢乐观地面对。拓展迁移
1、面对树林里两条不同的路。
2、“一生”或言之成理即可。
3、指人生的道路或人成长的道路。
4、示例:皮球——越多打击,越要奋起。
第三篇:外国诗两首学案
4.《外国诗两首》学案
主备人:吴建华 1.给加点字注音。
虔信()
慰藉()
镶嵌()
深邃().....晨曦()
沐浴()
瞰望()
黝黑()....2.填空
①莱蒙托夫(1814—1841),19世纪俄国伟大的诗人、作家,是俄罗斯和苏维埃文学史上屈指可数的被经典作家誉为“______________”的天才作家之一。在《祖国》一诗中统领全诗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这首诗中表明“我”对农村的生活图景深深地爱怜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休斯(1902—1967),_______(国家)著名的黑人诗人、小说家和剧作家。20世纪20年代黑人文艺复兴运动的杰出代表,被誉为“_________________”。
③《黑人谈河流》用对比手法表现河流深邃特点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揭示《黑人谈河流》一诗的主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问题探究
① 诗中诗人反复吟唱“河流”,“河流”象征着什么?“我”象征着什么?
②“我的灵魂变得像河流一般深邃”怎样理解?这句诗两次出现有什么表达效果?
4.积累“爱国”的名言警句和古诗词。名言警句: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四篇:外国诗两首教学案设计
《外国诗两首》教学案设计
牛占鼻中学九年级语文备课组
[自读导言] 自读要求
1.通过反复诵读,感受诗歌节奏,体会诗歌内涵。
2.通过联想想像,领会诗人表达的思想和抒写的情志。
3.收集与作者、与诗歌内容相关的资料,进一步掌握读诗品诗的方法。
学习重点
1.对诗歌节奏、韵律的把握。
2.对诗歌“言在此而意在彼”的领会,体会诗中的言外之意。
[自读课时] 1课时 [自读程序]
一、交流经验,相互启发
鼓励学生交流自己读涛的经验,在读诗方法上相互启发,进而相互指导,为自读做好准备。
二、初步感知,把握节奏
1.学生初读诗歌,利用工具书解决生字生词。
蔚蓝
雾霭
桅杆
乐疆
清澈
祈求
暮色
负债 蒙恩 束缚
2.学生自由朗读,感知诗歌节奏、语气等。
三、小组合作,交流成果
1.各学习小组学生间采用合作的方式,进一步正音,把握朗读时的节奏,推举出各组朗诵代表。
2.各学习小组交流在图书馆、网络、资料室等收集到的有关莱蒙托夫、泰戈尔的资料,整理后推举出各组发言人。
3.各学习小组任选一首诗进行讨论,就诗歌的内涵、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进行交流,达成一致后准备班内交流。
四、诵读诗歌,把握内涵
1.各学习小组采用“朗读十资料十提出见解”的方式展示本组朗读能力,提出本组理解意见。
2.学生自由发言,通过讨论,对两首诗内涵有大体一致的看法,但允许多元解读下的不同看法。
五、品读语言,领悟感情
参考问题:
1.“它到遥远的异地寻找什么?/它把什么抛弃在故乡?”一句应如何理解?
2.“不安分的帆儿却祈求风暴/仿佛风暴里有宁静之邦!”表达了诗人怎样的人生理想?
3.请结合自己的生活、学习、情感经历谈谈对“你在欢乐中倾注了你的心”这句话的理解。
4.“你完成了你的生存,/你点亮了你自己的灯;/你所有的都是你自己的,/你对谁也不负债蒙恩;/你仅仅服从了/你内在的力量”几句诗给你怎样的启示,这和上面所说的“欢乐”有怎样的关系? 注意事项:
1.尊重学生的解读和品味,不用所谓“标准答案”限制学生。
2.对个性化、创造性的意见要引起重视。
3.引导学生结合诵读时的感受和与诗人相关的背景资料的理解进行诗歌品读,防止出现架空分析和胡乱联系的情况。
[自读点拨]
一、关于莱蒙托夫 ppt
二、关于泰戈尔 ppt
三、如何理解“帆”
莱蒙托夫的《帆》并非只是单纯地描写景致,诗人赋予“帆”的内涵无疑是丰富的。一种理解认为,此诗表达了诗人向往、追求自由的思想,“帆”寄托着诗人的情感,是诗人追求自由的自我写照。另一种理解认为,“孤帆”、“寻找”、“不安分”、“祈求风暴”,表现了诗人积极的战斗姿态,表达的是作者虽内心孤独却渴望斗争的激情。因此,对“帆”的理解是多元的,其含义是丰富的。
四、如何理解“萤火虫”
绝不能简单地赋予“萤火虫”一个崇高的精神,从诗中可以看到,萤火虫首先是“欢乐”,其次是“自己”的,它“冲破了黑暗的束缚”,微小,但并不渺小,“因为宇宙间一切光芒,都是你的亲人”。是否可以这样理解:即使微小如萤火虫,也有属于自己的人生欢乐和人生意义;即使微弱如萤火,也有与太阳、月亮一样的光芒,也有自身的价值。
五、关于诗歌的“言外之意”
诗歌往往“言在此而意在彼”,因此读诗时更应注重引领学生一起透过文字表面,探寻隐藏在跳跃、变化的诗句下面的“诗人的心”。从两首诗看,二者的共同点即:赋予平常事物丰富的涵义,通过“帆”、“萤火虫”等的意境,表达诗人对自由的渴望,对生命的尊重。这需要学生通过反复诵读去感受、领悟。
第五篇:4外国诗两首导学案
4外国诗两首
学习目标:
1、了解济慈和叶赛宁及其田园诗的特点
2、理解诗歌内容,把握匠心构思
3、通过朗读,感受诗歌形象,体会其感情意蕴
4、揣摩语句,领悟诗歌的意境美和声韵美,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学习重点:
欣赏和热爱大自然,培养生活的情趣。
学习难点:
两首外国诗风格比较。
一、知识链接:
1、题目解读
英国诗人济慈的《蝈蝈与蛐蛐》,是一首大自然的颂歌,他通过对盛夏“蝈蝈的乐音”和冬日“蛐蛐的歌儿”的描写,赞美“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
《夜》犹如一首小夜曲,它在静谧、美丽的夜景中,蕴含着诗人的情感,传达出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他安适、宁静的心境。
2、走近作者
济慈(1795~1821),英国诗人。1795年10月29日生于伦敦。9岁时父亲去世,母亲改嫁,济慈和两个弟弟由外祖母收养。15岁时母亲又病故,外祖母委托两名保护人经营他们兄弟的财产。起初济慈是学医的,他喜好文学,但对医学并不厌弃,通过考试获得内科医生执照,还继续学习外科。直到1816年11月间,济慈才决心放弃医学,从事文学创作。他的诗诗中有画,色彩感和立体感都很强。他认为,一个大诗人对美的感受能压倒或抵消一切其他的考虑,这就是他的“天然接受力”的思想。他曾说,他可以深入到一只麻雀的性格中去,同样可以“在瓦砾中啄食”。济慈是英国浪漫主义诗人中最有才气的诗人之一,他的诗对后世的影响很大,维多利亚时代诗人、唯美派诗人、“意象派”诗人都受到他的影响。可惜正当他初展宏才的时候,就不幸与世长辞,时年才25岁。
谢尔盖·亚历山德罗维奇·叶赛宁(1895~1925年),俄罗斯诗人。出身于农民家庭,教会师范学校毕业后,在莫斯科当店员和印刷厂校对员。1916年在白俄军队服役,1917年二月革命后离开军队,加入左翼社会革命党人的战斗队。早期诗描写农村自然风光,赞美宗法制农民生活,曾参加意象派文学团体,作品中流露悲观情绪。十月命后的部分诗作,试图反映新的革命生活,但仍留恋革命前农村的田园生活,钟情于乌托邦式的“农民的天堂”。他的抒情诗
感情真挚,格调清新,并擅长描绘农村大自然景色。他憧憬崇高的精神境界,但又因思想的极度矛盾,陷于痛苦而不能自拔之中,最后在精神忧郁中自杀。
二、自主学习
1、济慈,________(国别)浪漫主义诗人,《蝈蝈与蛐蛐》出自他的第一部诗集________。叶赛宁,________(国别)诗人,他擅长描绘_______的景色。
2、辨别下列各句诗运用的修辞手法。
(1)当所有的鸟儿因骄阳而昏晕。()
(2)明月洒下它的光辉,给周围一切披上银装。()
(3)一旦唱疲倦了,便舒适地栖息在可喜的草丛中间。()
3、《蝈蝈与蛐蛐》中,诗人为什么把夏天蝈蝈的“乐音”和冬天蛐蛐的“歌儿”称为“大地的诗歌”?
4、自由诵读,充分联想想象人境,感受诗歌中精细的情景描写。并用优美流畅的语言表述自己对诗中意象的理解。
5、如何理解诗人把夏天蝈蝈的“乐音”和冬天蛐蛐的“歌儿”称为“大地的诗歌”?
6、自由诵读,感受并形象描绘诗人笔下的夜景。
三、合作探究
7、诗歌短小精致而又十分大气,你认为它的构思哪些方面别具匠心?
8、理解虫鸣的象征意义:
9、《夜》中传达出诗人怎样的心境?
参考答案
第四课
1、英《诗歌》俄罗斯农/乡村大自然
2、(1)拟人(2)比喻、拟人(3)拟人
3、美好的诗歌是动人心弦的,因为它是生命的歌咏。诗人把蝈蝈和蛐蛐当做大自然的歌手,把它们的鸣唱当做大自然的诗歌,借以歌颂大自然的无限美好和勃勃生机,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和由衷赞美之情。
4、这首诗歌很富有田园诗的情趣,意境优美,洋溢着明朗欢快的情调。“所有的鸟儿因骄阳而昏晕,/隐藏在阴凉的林中”“新割的草地周围的树篱”“可喜的草丛”,这些描写展现了盛夏生机勃勃的景象,烘托了夏天白日“蝈蝈的乐音”的美妙;“它争先/沉醉于盛夏的豪华,它从未感到/自己的喜悦消逝,一旦唱得疲劳了,/便舒适地栖息在可喜的草丛中间”,渲染了“蝈蛔的乐音”浓郁、喜悦的感情色彩。“在寂寞的冬天夜晚,当严霜凝成/一片宁静”“在逐渐升高的暖气,/昏昏欲睡中”等句,表现了严冬寂寞宁静的冷清景象和人们家中的温馨气氛,衬托了冬天夜晚“蛐蛐的歌儿”的动听。最后,在诗人的联想中,两幅画面叠印在一起。
5、美好的诗歌是动人心弦的,因为它是生命的歌吟。诗人把蝈蝈和蛐蛐当作大自然的歌手,把它们的鸣唱当作大自然的诗歌,借以歌颂大自然的无限美好和勃勃生机,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和由衷赞美之情。“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正是全诗主题的揭示。
6、诗的第一节描写夜的静谧。随着夜的降临,自然万物都归于沉寂:平静的河水仿佛悄悄进入梦乡,松林不再喧响,夜莺停止歌唱,秧鸡也不再喧嚷。
第二节写在夜的寂静之中,潺潺的溪水在轻轻地歌唱,这是以动写静、以动衬静而更显其静。然后由听觉转入视觉,引人月光的意象描写夜的美丽:明月的银辉静静地洒落大地,周围的一切都沐浴在月色之中。
第三节进一步描写月光下大自然的美丽:大河,小溪,浸水的原野上的青草。都在月光下熠熠生辉。第四节又回到夜的静谧,并再次写到美丽的月色,这是以反复的吟咏造成诗的节奏美和旋律美,深化夜的静谧、美丽的氛围。
7、全诗分为前后对应的两部分,分别以“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灭亡”和“大地的诗歌呀,从来没有停息”开头,点明主旨;又分别描绘盛
夏“蛔蝈的乐音”和冬天“蛐蛐的歌儿”,并通过联想使二者巧妙地联系起来,生动地表现了“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的主题。这首诗仅仅勾勒了夏、冬两幅小景,而没有描绘春、秋两季的景色;仅仅描写了蝈蝈、蛐蛐这两种昆虫的鸣唱,而没有去写大地上其他百鸟千虫的歌唱。但它所表现的却是大自然一年四季“歌声”不断的景象,歌颂了大自然周而复始、生命不息的永恒美。全诗讴歌大自然的无限美好、无限生机,着墨不多却能以少胜多,富有内涵,给人以广阔的想象空间,角度新颖独到,构思颇具匠心。
8、诗人创造蝈蝈和蛐蛐的意象,表露了济慈的创作思想,即诗应该给人以安慰,并提高人们的思想。蝈蝈和蛐蛐充满活力,它们的鸣声周而复始,永不停息,那就是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鼓舞人们乐观地对待生活。
9、诗人叶赛宁是大自然的歌手,他从自然中汲取灵感,又把自己融人自然。纯然绘景中,渗透着生命的底蕴,传达出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他安适、宁静的心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