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2课《诗两首》学案 鲁教版

时间:2019-05-15 04:15:1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2课《诗两首》学案 鲁教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2课《诗两首》学案 鲁教版》。

第一篇: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2课《诗两首》学案 鲁教版

学习目标:

1、理解这两首诗,背诵«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2、培养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勇敢慎重的面对人生选择。

3、了解象征手法的作用。

教学重点:

把握诗歌的内容,结合自己的体验,想象和理解诗歌形象化的语言。

第一课时

自主预习

1、给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上汉字。

忧郁()

伫立()

萋萋()

涉足()

瞬息()

延绵()

幽(jì)______

_____(yùn)含

_____ _____(kuài zhì)人口

污(rǎn)______ 路径()

2.写出下列词语的同义词。

延绵__________

叹息__________

犹豫__________

选择_________

3、解释词语。

极目:

萋萋:

幽寂:

怀恋:

涉足:

伫立:

4、下列句子和原文中一致的一项是()

A、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

B、心儿永远向着未来。

C、一切都是瞬息,一切都会过去。

D、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地怀念。

5、“一片树林里分出两条路—— 而我选择了人迹更少的一条”其中破折号的作用是()

用心

爱心

专心

A、声音延长

B、解释说明

C、意思递进

D、意思转折

6、下列朗读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A、心儿/永远/向往着/未来

B、忧郁的/日子里/需要镇静

C、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D、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念

7、给下面的病句选择相应的病因

病因编号:A、成份残缺

B、词序不当

C、搭配不当

①在整场比赛中,贯彻了“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原则。()

②为了争取高速度,我们必须狠抓科学技术的现代化,使它走在生产建设的前面,把国民经济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搞上去。()

③早晨六点钟,在通往机场的大街两旁已经站满了数万名欢送的人群。()

学案导学

第 一 课 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你的所得,还那样少吗?你的付出,还那样多吗?生活的路,总有太多不平事,请你不必在意,洒脱一些过得好......”(歌词)这些歌就是写给在逆境中的人们,同学们!在你们的学习、生活中,有没有不顺心的事呢?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你将如何面对?诗人普希金给了我们这样的叮咛和嘱咐。(板书课题)

二、学法指导

我们应该怎样阅读诗歌呢?

(教师向学生介绍阅读诗歌的“四步”阅读法:一读,二品,三诵,四背。)

1.一读,指读题目,读作者,读创作背景。这一环节主要弄清每句诗的大体意思。

2.二品,品味,揣摩诗中作者表达的情感,蕴涵的道理和表现手法。

3.三诵,四背,这两个环节常常紧密相连,因此要注意诗的节奏,分出轻重缓急、抑扬顿挫。

三、学海导航

用心

爱心

专心

(一)读

1.让学生快速阅读第一首诗《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思考以下问题:

<1>你了解诗人普希金吗?你的同桌知道吗?问问他,互相交流一下看法。

<2>诗人是在什么样的环境下写出这样的不朽诗篇的?

2.学生自由交流,教师归纳总结。

(二)品

1.教师示范朗读这首诗,学生边听边品味,之后回答以下问题:

<1>这首诗是用什么口吻写给那些受生活欺骗的人的?

<2> 对于这些人,诗人提出了怎样的叮咛和嘱咐?

<3>诗中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以小组为单位,互相讨论交流,教师加以引导、肯定、补充。

(三)诵、背

1.设问:

这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名诗。那么,怎样用我们的有声语言读好这首诗呢?你认为应突出哪几个方面呢?

2.学生相互交流,教师肯定、鼓励、或引导、补充。

<1>亲切自然,娓娓道来的劝说语气。

<2>注意停顿、重音、语速的快慢。

用心

爱心

专心

教师进行朗读指导点拨。

3.试读评价

按照刚才的交流,请你来试读一遍课文,可找三四名同学与教师共同点评,最后评出最好的一个领读。

4.设问:

通过对这首诗的朗读,现在再回顾这首诗流露出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得出答案,加深理解)

5.背诵全诗。

第 二 课 时

一、背诵〈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回顾上节课的诗歌阅读方法。

二、导入《未选择的路》新课。

说到路,人们自然容易想到人生之路。古今中外许多诗人作家,对“路”都有过精彩的描写。屈原有“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志向;辛弃疾有“读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感叹,鲁迅也有“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样的想法。人们常常把人的一生比作走一条路,把人生的选择比做对路的选择。(板书课题)

三、自主实践,小试牛刀。

1.教师引导学生“读”。

2.“品”

小组合作,互动探究以下问题:

<1>诗中的“路”有两层含义,你能说出来吗?

<2>这首诗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

<3>诗中明确写了诗人选择了“其中一条”,为什么还要以“未选择的路”为题?读了这首诗,你悟出了什么道理?

用心

爱心

专心

教师引导,点拨,归纳。

3.“背”、“诵”

课外迁移

阅读下面语段,回答后面问题。一、四面是柳枝篱笆,篱笆上爬满了豆角秧,豆角秧里还夹杂着喇叭花藤萝,像□。墙里是一棵又一棵的□,墙外是杨、柳、榆、槐、桑、枣、杜梨树,就像给墙镶上的两道铁箍。奶奶连巴掌大的地块也不让空着,院子里还搭着几铺黄瓜架。

1.在文中方框一填入喻体,最恰当的一项是()。

A、童年的五彩梦

B、密封的四堵墙

C、二姐出嫁时坐的彩轿

D、绣着红花的蓝布裙

2.在文中方框二依次填入词语,语意连贯、语气流畅、朗读上口的一组是()。

A、山楂树、杏树、桃树和花红果子树

B、山楂树、花红果子树、桃树和杏树

C、桃树、杏树、山楂树和花红果子树

D、桃树、山楂树、杏树和花红果子树

二、阅读下面诗句,回答文后问题。

最近,妈妈总爱捉住我,逼我背一支古怪的儿歌: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听说这是一位古代的神童,七岁时写下的“大作”。

可我却背得结结巴巴,用心

爱心

专心

气得妈妈说我“笨脑壳”。

我只好背得滚瓜烂熟,妈妈显得特别快活。

从此,每当家里来了客人,我都要牵出这只倒霉的“鹅”。

听到了一声声的夸奖,妈妈就奖我美味的糖果。

好像这是我写的诗篇,其实,我压根儿没见过白鹅.我家小小的阳台上,连只小鸟儿都不曾飞落。

更别说从那“曲项”里,向天唱出美妙的歌?!

真的,我不愿当什么“神童”,更不想靠“白鹅”啄来糖果。

如果妈妈带我去趟动物园,那才是我最大的快乐!

用心

爱心

专心6

1.诗的第二节中所说的“古代神童”是谁?生活在什么朝代?

2.诗中画线的句子是什么意思?请用你自己的话来表达。

3.写出能表现全诗主题的句子。

4.这首叙事诗中,妈妈的行动描写细致传神,很好地体现了人物的性格特点,请联系有关诗句作具体分析。

5.你的妈妈是怎样一个人?在你的成长过程中扮演什么角色?请结合你的生活经历谈一谈。

用心

爱心

专心 7

第二篇: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4课 诗两首学案 人教新课标版

第4课 《诗两首》

教师寄语:暂时的是现实,永生的是理想。——罗曼·罗兰 学习目标:

1、理解这两首诗所蕴含的哲理,背诵《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2、了解象征手法的作用。学习诗歌朴实、真诚的语言,理解诗歌的表现角度。

3、培养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勇敢慎重地面对人生的选择。学习过程:

一、基础知识

1、读一读,写一写

伫(立 涉()足 延绵()萋萋()瞬息 忧郁()幽()寂 尴()尬()

2、查一查,理解词义。

幽寂: 尴尬: 延绵: 萋萋:

二、理解探究

1、读一读,想一想,这两首诗给了我们什么样的人生启示?

2、说说两首诗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3、《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许多人把它记在自己的笔记本上,作为自己的座右铭,你读了之后,喜欢这首诗吗?为什么?

三、合作释疑

1、《未选择的路》中的路有什么深刻的含义?既然是选择道路,作者为何要写“未选择的路”,而不写已选择的路?

2、读了普希金的《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你觉得有没有什么现实意义?

四、课内精读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悲伤,不要心急!忧郁的日子里需要镇静: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心儿永远向往着未来;现在却常是忧郁。一切都是瞬息,一切都将会过去;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

1、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诗人给了你怎样的叮嘱?

2、你认为“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一句中的“你”指的是哪些人?

3、“忧郁的日子里需要镇静”一句中的“忧郁”还可以用什么词替换?

4、“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一句,语气上有什么特点?

5、这首诗蕴含了什么道理?试着谈谈你的理解。

五、拓展延移

黄色的树林里分出两条路,可惜我不能同时去涉足,我在那路口久久伫立,我向着一条路极目望去,直到它消失在丛林深处。

但我却选了另外一条路,它荒草萋萋,十分幽寂,显得更诱人,更美丽;虽然在这条小路上,很少留下旅人的足迹。

……

也许多少年后在某个地方,我将轻声叹息将往事回顾:一片树林里分出两条路——而我选择了人迹更少的一条,从此决定了我一生的道路。

1、试着概括第一小节诗歌的内容。

2、你认为“从此决定了我一生的道路”朗读的重音应放在哪个词上。

3、诗中的“路”,根据你的理解,你认为它的含义是什么?

4、哲理诗给人以思考,请以自然界的某一景物用一两句话写出你的独特感悟或对生活的思考。

参考答案

理解探究

1、《假……》告诉我们:当生活欺骗了你时,不要悲伤,不要心急;在苦恼这时,要善于忍耐,一切都会过去,未来是幸福的。

《未……》告诉我们:人生的道路千万条,我们不要随波逐流,而要经过慎重的思考,作出独立自主的选择。

2、《假……》先用假设的方式提出问题,然后用劝告的口吻,阐述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未……》前三节写林中两条路的不同,难以选择。最后一节诗人遥想将来对往事的回顾,写未选择的路。

3、诗人以平等的娓娓的语气写来,语调亲密和婉,热诚坦率,似乎诗人在与你亲切交谈。再说,诗句也清新流畅、热烈深沉,有丰富的人情味和哲理意味,从中可以感受到诗人真诚博大的情怀和坚强乐观的思想。合作释疑

1、诗表面上似乎在写自然界的路,实际上是写人生的路。而诗人重点又不是那条已经选择的路,而是那条未选择的路。因为诗人主要是感叹人生有许多道路可供选择,但一个人往往只能走其中一条,而还有其他许多条路,因为人生短暂而只能放弃。人生道路的选择带有偶然性、随意性。那些未走的路,才更让人想念,所以选择务必要慎重。

2、人生旅途难免受生活欺骗,遭受各种挫折和厄运,有的人从此消极沉沦,萎靡不振,有的人则会怨天尤人。而也有另一种人敢于面对现实、笑看人生、不为挫折所气馁、不为失望所颓废。热爱生活,执着地追求理想,相信正义必胜,光明必将到来,诗人正是这种人。他这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来自对未来的坚定信念,这对每一个人都是有所启迪的。

么“会成为亲切的怀念”?

“过去了的”指“忧郁的日子”。过去了的岁月,不论是成功,还是失败,不论是喜悦,还是痛苦,它都将成为了我们的历史。成功喜悦也好,失败痛苦也罢,都是我们所曾经历过的。对于我们短暂的人生来说,经历了就有意义,都值得我们怀恋。课内精读

1、不要悲伤,不要心急,需要镇静,相信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忧郁将会过去。

2、生活中所有不顺利,碰到困难、挫折的人。

3、烦闷。

4、委婉地劝说。

5、告诉读者要勇敢乐观地面对生活中的失败、困难或当生活中出现不顺利,并不被别人理解时,要勇敢乐观地面对。拓展迁移

1、面对树林里两条不同的路。

2、“一生”或言之成理即可。

3、指人生的道路或人成长的道路。

4、示例:皮球——越多打击,越要奋起。

第三篇: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4课《蜡烛》学案 鲁教版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4课《蜡烛》学案 鲁教版 ” 【学习目标】

1、识记重点字词。

2、了解通讯这一新闻文体的特点。

3、分析品味重点语句,把握文章思想感情。

4、分析人物动作描写,体味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

【学习重点】

1、分析品味重点语句,把握文章思想感情。

2、分析人物动作描写,体味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

【学习难点】

分析人物动作描写,体味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

【资料链接 】

通讯是记叙文体的又一实用文体,包括人物通讯、事件通讯等。它和新闻一样,要求及时准确地报道现实生活中有意义的人和事(时效性),但报道的人和事比新闻更具体更系统,注重故事性和生动性。通讯在真人真事的基础上,根据表现主题的需要,对材料进行精心的选择和合理的安排,努力写出人物的思想,突出事件的本质意义。

1944年9月,苏联和南斯拉夫在莫斯科就苏军进入南斯拉夫领土达成协议。随后又在克拉约瓦最后商定了共同行动计划,10月5日,签署了关于保加利亚军队参加对南斯拉夫领土上的德军作战的南保协定。贝尔格莱德战役的企图是:通过苏、南、保三国军队的共同努力,粉碎“塞尔维亚”集团军积集群,解放被占领的塞尔维亚地区和南斯拉夫首都贝尔格莱德,前往驻希腊的“Ε”集团军群的交通线,不让该集团军群从巴尔干岛南部退却。这样,就构成了苏、南军队统一的作战正面,并为南斯拉夫人民解放军尔后争取本国的完全解放创造了有利条件。【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1.识记词语(正音、解词):

鞠躬()瓦砾()地窖()颤巍巍()精疲力竭():

用心

爱心

专心

名副其实():

永垂不朽():

2.这是一篇战地通讯,它主要是记叙的成分,你能找出其中的六要素吗?

时间: 地点: 人物:

事件原因:

经过:

结果:

二.合作释疑

1、初读课文,你认为文中的老妇人是怎样的一个人呢?文中的哪些地方让你感动?

2、“做好了坟堆后,老妇人就从她那大围巾底下,摸出她离开地窖的时候揣在怀里的东西,这是一支大蜡烛,是45年前她结婚的喜烛,她一直舍不得用,珍藏到今天。”为什么要对这支蜡烛的来历做补充说明?

3、文中老妇人对烈士的情感可概括为“敬爱”和“哀痛”,谈谈你对此的理解。

用心

爱心

专心

三.质疑交流

在整体感知这个层面上,基于老夫人对烈士的情感的复杂性,你还有什么新的体会吗?提出来大家共同解决。

四.迁移延伸

你能写出有关蜡烛的三个诗句吗?它们常表达一种什么样的感情呢?对于本文的烛光,又有什麽特殊的象征意义? 2

象征意义:

五.同步达标

1、辨词练习(例句见课文)

烧毁、烧焦:

珍藏、珍爱:

耸立、肃立:

2、读了课文后,你感受到了什么?

用心

爱心

专心

3、整理出文章中共几次写到炮火、老妇人的黑色围巾、老妇人的动作、烧焦的树木、闪烁的蜡烛。

3.蜡烛(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分析品味重点语句,把握文章思想感情。

2、了解本文的写作特色。

3、珍视现在的幸福生活,努力捍卫世界和平。

【学习重点】

分析品味重点语句,把握文章思想感情。

【学习难点】

了解本文的写作特色。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思考:文章为什么会使你感动?如果作者换一种写法,你还会被感动吗?

用心

爱心

专心

二、合作释疑

1、上节课已划出文中的重复描写,从中你可以读出作者要表达的是什么吗?(提示:从重复的每一个点来谈。)

2、“这一点火焰是不会熄灭的。它将永远燃着,正像一个母亲的眼泪,正像一个儿子的英勇,那样永垂不朽。”你怎样理解这句话?

3、“即使是在这个当儿,老妇人也没有说话,她不过抬起眼睛来,朝这些脱了帽的肃立着的人们看了一眼,十分庄重地对他们深深一鞠躬;然后,把她的黑色大围巾拉直了,颤巍巍地走了。”你怎样理解这句话?

用心

爱心

专心

三、质疑交流

细读课文,可以看到文章中的老妇人始终没有说一句话。试揣摩文章倒数第四段,通过她的动作表现,想象老妇人当时有什么样的心理活动?

四、迁移延伸

前面已学过《新闻两则》,那是两篇消息,今天我们学的《蜡烛》是一篇通讯,和前文相比,通讯最大的特点是什么?

五、同步达标

1、总结一下本文有哪些写作特色?

用心

爱心

专心

2、认真体会一下,战争留给我们的、一个民族的是什么?在面临战争,面临灭亡的时刻,每个国家的人民表现出来的又是什么?

【学习心得】把你学完此文的所感、所思,或者是有哪些收获写在下面:

用心

爱心

专心 7

第四篇:七年级语文郭沫若诗两首教学案

学习目标

.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诗。

2.了解这首诗的写法和风格。

3.理解诗中联想和想像的作用,初步培养联想和想像的能力。

4.体味诗歌的思想感情。

重点:朗读训练;品味诗歌语言,理解内容,把握情感。

难点:通过想象和联想去品味诗歌的意境。

学习过程

一、预习

导学

.注音:

缥缈()灯笼()笼罩()()

2.释义:

(1)缥缈:

(2)定然:

(3)珍奇:

(4)甚:

(5)闲游:

(6)笼罩:

(7)疏星(shū):

鲛人(jiāo):

★请学生用楷书把“读一读,写一写”中的词语抄写三遍,要工整、规范、力求美观。

3学生查阅资料与工具书,了解作者相关知识,写下来。

4用普通话朗读课文三遍,要求读音正确、流利。想一想,这两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二、指导学习

研讨

(一)导入

(二)介绍郭沫若及时代背景

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开贞,号尚武,沫若是笔名,四川乐山人,现代诗人、者。1921年,出版第一本诗集《女神》,成为中国新诗的奠基人。一生主要文学著作有:诗集《女神》《星空》《瓶》《前茅》等;散文《我的幼年》《创造十年》等;戏剧:《三个叛逆的女性》《屈原》《虎符》《棠棣之花》《高渐离》《蔡文姬》《武则天》等;另有《沫若诗词选》及翻译歌德的《浮士德》等。

《天上的街市》选自诗人第二部诗集《星空》。1921-1923年,郭沫若三次从日本回国。这时,“五四”运动高潮已过,中国正处于军阀混战时期。面对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那“冷酷如铁!黑暗如漆!腥秽如血!”的黑暗现实,郭沫若感到极大的愤怒,苦闷感伤,但他并没有悲观失望,依然不倦的探索和追求。就是这一时期,1921年10月24日,作者写下了《天上的街市》。

(三)学习《天上的街市》

(一)读出诗歌的音乐美。

注意朗读的节奏,标出朗读的重音

(二)读出诗歌的画面美。

.请闭上眼睛用心听,想象诗中有哪些美好的事物或画面?

2.师生研讨,形成板书。

3.理解诗中联想与想像运用的作用。

没有想像就没有诗。诗人最重要的才能就是运用想像。

——艾青

理解诗中联想的作用。

①“远远的街灯明了”告诉了我们一些什么信息?

②诗人面对黑夜看到了什么呢?

③那么“街灯”与“明星”的共同特点是什么呢?

这种自然而然地把“街灯”与“明星”联系起来的表现手法,我们称为“联想”。

所谓联想,就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由当前的事物回忆起有关的另一事物,或由想起的一件事物又想到另一事物,都是联想。事物之间有某种联系就可以构成联想。

诗作开头这种由街灯到明星带有浓厚幻想色彩的联想,吸引着读者的视线从人间转到天上,为下文具体描绘“天上的街市”作好铺垫。

理解诗中想像运用的作用。

①所谓想象,就是在原有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那么本诗是怎样逐步展开想象的?

(三)读出诗的情感美。

.课文中有很多词语表现出牛郎织女的幸福生活。下面请同学们把这些词找出来,用“

表现了牛郎织女的生活

”这一句式说一句话。

2.这首诗的语言很好。下面请同学们用“这首诗的语言好在

”这一句式说话。

3.小结。

(四)、背诵

《静夜》学案

学习目标

.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诗。

2.了解这首诗的写法和风格。

3.理解诗中联想和想像的作用,继续培养联想和想像的能力。

4.体味诗歌的思想感情。

重点:朗读训练;品味诗歌语言,理解内容,把握情感。

难点:通过想象和联想去品味诗歌的意境。

学习过程:

一、导语:

二、学习、研讨

(一)读出诗歌的音乐美。

提示:这首诗和前一首的感情基调差不多,也是美好、恬静、自在、清新而略带一丝忧郁。朗读这首诗时节奏也不宜强,声音不宜大,速度不宜快,要做到柔和、舒缓。

教师和学生互动互感,明确节拍和重音

静夜

月光/淡淡,笼罩着/村外的/松林。

白云/团团,漏出了/几点/疏星。

天河/何处?

远远的/海雾/模糊。

怕会有/鲛人/在岸,对月/流珠?

(二)读出诗歌的画面美。

诵读并思考:

.哪些是写实的诗句?写出景物的什么特征?

2.哪些是联想或想象的诗句?诗人是怎样展开联想与想象的?

3.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三)读出诗歌的情感美。

诵读并思考:

作者通过本诗要表达一种怎样的情感呢?

(四)小结。

(五)全诗齐读这首诗。

(六)试着背诵这首诗。

三、拓展阅读。

比较两首诗在结构及写景上的相似之处。

.两首诗结构上的相似之处:

2.两首诗写景上的相似之处:

四、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

2.用自己的话描述《静夜》里的想象世界。

第五篇:2010-2011学年语文同步精品学案:第2课 诗两首(新人教必修1)

高考资源网(ks5u.com)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第2课 诗两首

一、整体把握 《雨巷》

1.分别概括每节诗的大意。

点读 第一节,诗人首先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梅雨季节江南小巷的阴沉图景;第二节从颜色、气息方面描绘“丁香姑娘”的美丽,但着重突出她忧愁的神情,暗示与“我”相同的思想感情;第三节写“丁香姑娘”在雨巷中彳亍前行;第四节连用两个“梦”字,突出表现“丁香姑娘”虚无缥缈的特点;第五节连用两个“飘”字表现丁香姑娘的倏忽而逝;第六节写“丁香姑娘”的一切都在雨的哀曲里消散了;第七节照应开头,形成圆合的结构,同时又深化主旨,留给读者悠长的余韵。

《再别康桥》

2.分别概括每节诗的大意。

点读 第一节交代诗人只身悄悄来到和离开康桥的情景;第二节写康河岸边的柳树在夕阳中倒映河中的景象;第三节写康河里的水草随微波起伏,仿佛在向诗人点头致意;第四节写潭水及由此引发的联想;第五节紧承上节诗意,对“梦”加以引申,暗含了对逝去的康桥生活的无限留恋之情;第六节,诗人的思路急转,把读者从梦境拉回到现实;诗的最后一节照应开头,写诗人悄悄地走了,“不带走一片云彩”,而康桥却在诗人心中挥之不去。

二、细部探微

3.对《雨巷》一诗的理解,主要抓住“两个意象,两个人物”这一中心内容。“两个意象”指“雨巷”和“丁香”,“两个人物”指“我”和“丁香一样的姑娘”,我们该怎样理解这两个意象?“雨巷”“丁香一样的姑娘”“我”三者象征着什么?

点拨 一是雨巷。梅雨季节,江南的小巷阴沉潮湿,两边是寂寞的人家,间或有人匆匆走过。这一形象具有很强的视觉效果,给人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我们可以把它“虚化”为一条“追求之路”,怀着渺茫希望的“我”在雨巷里徘徊不前,让人不禁发问,“我”在期待什么?二是丁香。丁香是古典诗词里常见的意象。丁香花常见的有白色、紫色两种,外形单薄细弱,往往用来代表孤高、美丽和忧愁。诗人将这种美赋予姑娘,“丁香一样的姑娘”,姑娘即丁香,丁香即姑娘。丁香可以象征诗人心中的理想,这种理想是高洁、美丽的。但这种理想即如丁香或姑娘一样,稍纵即逝,不可把握,给人暂时的安慰,留下的却是永久的怀恋和无限的惆怅。

诗人把当时黑暗阴沉的社会现实暗喻为悠长狭窄而寂寥的“雨巷”,没有阳光,也没有生机和活力。诗中“丁香一样的姑娘”是美好理想的象征。但是,这种美好的理想又是渺茫的,难以实现的。而抒情主人公“我”就是在这样的雨巷中孤独彳亍着的彷徨者。“我”在孤寂中仍怀着对美好理想和希望的憧憬与追求。

这种心态,正是大革命失败后一部分有所追求的青年知识分子在政治压迫下因找不到出路而陷于惶惑迷惘心境的真实反映。

4.其中油纸伞和篱墙对于意境的营造有什么作用?

点拨 写油纸伞这一意象一方面是写实,20世纪二三十年代,大家就是用油纸伞,很普遍;另一方面也是写意,雨打在油纸伞上,飘忽朦胧,与悠长悠长的雨巷刚好营造了一种幽静朦胧的意境。另外,油纸伞给人的是一种怀旧的感觉,因为油纸伞本身就具有陈旧的时空距离远的特点,这就形成了距离感,这种审美心理是中国古典诗歌创作中常见的,有着丰厚的文化底蕴,而且和雨巷很好地结合起来了。时间是在暮春,在寂寥的雨中,平添了一份凄清的氛围,塑造了撑一把伞风雨中独立的销魂形象。把它放在独特的环境中就能产生奇特的www.xiexiebang.com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

高考资源网(ks5u.com)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首先,诗人避开了一般别离诗的告别对象——人,而转向天空,告别“西天的云彩”,从而跳出了“执手相看泪眼”或寒暄叮咛的俗套,给人清新飘逸之感。其次,诗人为离别创造了一种特殊的气氛。一般的离别,或执手叮咛,或牵手顿足,总带点“伤离别”的味道。而这首诗却只着色绘景而不摹声,以“轻轻”“悄悄”“沉默”造成一种寂然无声的寂静环境,排除了离别中因

“伤别”而产生的沉重感,增加了飘逸的成分。第三,独具特色的意象选择。诗人写入诗中借以寄情的物象是“云彩”“金柳”“柔波”“青荇”“青草”“星辉”等自然景物,避开了人间烟火,营造出一种清新感。

2.富有流动的画面美。

七节诗几乎就是七幅画面。诗人使用了色彩较为绚丽的词语,给人带来视觉上美的享受,如向西天的云彩轻轻招手作别,河畔的“金柳”,水底的“青荇”,榆阴下的(长满浮藻的)清潭等。而且通过如“招手”“荡漾”“招摇”“揉碎”“漫溯”“挥一挥”等动作性很强的词语,使每一幅画面都具备了动态,给人以立体感。

三、结构图解

(45分钟,90分)

一、基础知识(12分,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倩影(qiàn)

青荇(xìnɡ)..栉风沐雨(jié)呕心沥血(ǒu)..B.漫溯(suò)笙箫(shēnɡ)..桀骜不驯(xùn)从容不迫(cónɡ)..C.彳亍(chì chù)颓圮(sǐ)...无济于事(jì)载歌载舞(zài)..D.长篙(ɡāo)

斑斓(lán)..荒谬绝伦(miù)味同嚼蜡(jiáo)..答案 D 解析 A项“栉”应读“zhì”;B项“溯”应读“sù”;C项“圮”应读“pǐ”。2.下列各句中画线处依次应填入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作者多年________的质朴纯美的情和爱,汩汩地从笔端________出来,与崇高宽阔的胸怀相________,充满了纯朴的人情美。

www.xiexiebang.com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

高考资源网(ks5u.com)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到了颓圮的篱墙,走尽这雨巷。

在雨的哀曲里,消了她的颜色,散了她的芬芳,消散了,甚至她的 太息般的眼光,丁香般的惆怅。

5.(1)从诗中来看,“丁香姑娘”有什么特点?(4分)答案 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哀怨,彷徨又惆怅。是美丽、高洁、愁怨的三位一体。

解析 结合选文中的第一节诗,抓住对“丁香姑娘”描写的诗句,即可把握“丁香姑娘”的特点。

(2)应该如何理解“丁香姑娘”这个意象?(4分)答案 这首诗是用雨中丁香作为人们愁思象征的。很显然,戴望舒从古典诗词中吸取了描写愁情的意境和方法,用来构成《雨巷》的意境和形象。但是,戴望舒笔下的“丁香姑娘”又不雷同于古人,她是诗人理想和追求的化身。

解析 只要理解了丁香的文化内涵,结合本诗具体的语境,即可体味出作者选用“丁香姑娘”这一意象的用意,一方面象征诗人的理想和追求,另一方面也表现其理想难以实现的惆怅。

6.本诗的感情基调是什么?(4分)答案 孤独、抑郁、消沉。

7.诗中“重叠”和“反复”手法的运用有怎样的表达效果?(4分)答案 本诗音调和谐,节奏舒缓,多处运用重叠和反复的手法,构成声音和感情的回环往复,强化了节奏,增强了诗歌的抒情色彩。

8.本诗押韵有什么规律?有什么作用?(4分)答案 全诗每节3、6行押韵,一韵到底;保证了音韵的和谐一致,使诗从头到尾保持了一种鲜明的音乐效果。

三、课堂延伸(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2题。

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个方向吹

徐志摩 我不知道风

是在哪一个方向吹——

我是在梦中,在梦的轻波里依洄。

我不知道风

是在哪一个方向吹——

我是在梦中,她的温存,我的迷醉。

我不知道风

是在哪一个方向吹——

我是在梦中,甜美是梦里的光辉。

我不知道风

是在哪一个方向吹——

我是在梦中,www.xiexiebang.com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

高考资源网(ks5u.com)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中,既有“西出阳关无故人”的无奈,又有“天下谁人不识君”的豪迈,更有“相见时难别亦难”的苦涩。那么,现代人又是如何去体悟和理解离别的呢?今天我们来学习徐志摩先生的《再别康桥》,领略一下现代诗人笔下的离别之情。

示例②《雨巷》 一首好的抒情诗,应该是艺术美的结晶。它会超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而唤起人们审美的感情。“雨巷诗人”戴望舒的《雨巷》就是这样一首优美的抒情诗。这首诗描写“我”彷徨在江南的悠长的雨巷,等待着一位姑娘,也许是这位姑娘的家就在雨巷的尽头,也许是她回家时必然要穿过这条小巷,冬去春来,日复一日„„现在,让我们走近这《雨巷》。

解析 解答此题,要注意准确审题,弄清楚课堂导语的意思。所写导语要有感染力,要有激情。

五、随堂练笔(30分)15.人人都有自己的梦想。梦想有时是美好的,有时又是苦涩的。面对梦想,我们有许多话要说。请以“梦想”为话题,写一段文字,或叙述自己的梦想,或发表对梦想的看法等,中心明确,不少于400字。答案 略。

www.xiexiebang.com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

下载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2课《诗两首》学案 鲁教版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2课《诗两首》学案 鲁教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七年级下册诗两首教案

    《诗两首》教案 第一首——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目标与要求 1.理解首诗中所蕴含的哲理。 2.领会普希金诗歌的语言特点。 3.背诵《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教学重点:理解首诗中所蕴含的......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4课《诗两首》教案新人教版

    《第4课诗两首》 学情分析: 学习面对困难或挫折时的积极态度,培养坚韧的品质;养成对人生严肃慎重的态度,对人生道路做出正确的选择。 教学目标: 1、把握两诗的感情基调,有感情地......

    郭沫若诗两首 教学案6

    七年级(上)语文教学案 课题:郭沫若诗两首 主备人:树林 审核:领导签字:学习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这两首诗。 2、了解诗中想象和联想的作用,能够运用这两种手法进行句段仿写。......

    九年级语文下册 4《外国诗两首》教学案(五篇范文)

    外国诗两首 知识目标1.了解莱蒙托夫、休斯的经历及其创作。2.领略诗歌深厚的文化底蕴。 能力目标1.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感受诗人的爱国思乡情怀。2.品味诗歌语言,展开丰富的联想和......

    七年级语文郭沫若诗两首

    郭沫若诗两首 【教学目标】 一、领悟诗情,理解诗意。 二、学习理解联想和想像在诗中的作用。三、学习理解诗歌的节奏和押韵常识。 四、培养学生联想和想像的能力。激发学生......

    七年级语文郭沫若诗两首

    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语文第27课《郭沫若诗两首》教案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两首诗。 2、理解诗中联想和想象的作用,初步培养联想和想象的能力。 3、激发学生的想......

    初中语文辅导七年级下册语文《诗两首》教案

    《诗两首》教案 黄英磊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把握诗文基调,有表情朗读诗文,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2、过程和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3、道德、情感、价值观:体验人......

    第1单元第2课《诗两首 再别康桥》教案

    《诗两首 再别康桥》教案 【教学目标】 1、品味语言,把握意象,体味诗歌的语言美和意象美。 2、体会徐志摩感情方式与个人体验在其诗歌中的融合。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感受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