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七年级语文下册第4课《诗两首》教案新人教版
《第4课诗两首》 学情分析:
学习面对困难或挫折时的积极态度,培养坚韧的品质;养成对人生严肃慎重的态度,对人生道路做出正确的选择。教学目标:
1、把握两诗的感情基调,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背诵《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3、理解诗的哲理,学习对生活的积极态度。依据教学目标1、2点制定教学重点为:
理解两诗的哲理,学习对生活的积极态度;象征手法
依据学情制定教学难点为:
理解两诗的哲理,学习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学习《未选择的路》的象征手法
教学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教学手段:
学生熟读诗歌,初步对诗歌作自我的解读;学生查询作者的相关资料;查询什么叫象征;教师准备:课件及诗歌朗诵录音
教学方法:朗读教学法,合作探究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由丹麦作家安徒生的童话故事丑小鸭的遭遇引出话题。然后,启发:同学们,当你在现实生活中遇到困难与挫折的时候,你是一味埋怨命运不公,还是勇敢地与命运抗争?让我们看看俄国诗人普希金是怎么看待这个问题的。
(二)合作交流 解读探究
1、了解作者及相关背景
请同学们说说你所知道的普希金。在同学们介绍的基础上,教师归纳: 普希金(1799—1837),俄国诗人,近代俄罗斯民族文学的奠基人,史称“俄罗斯文学之父”。他虽然出身于贵族地主家庭,却一生倾向革命,与黑暗专制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他的思想与诗歌,引起沙皇俄国统治者的恐慌与仇恨,先后两次遭反动政府的流放,但他始终不肯屈服,最终在沙皇政府的阴谋策划下与别人决斗而死,年仅38岁。他的文学创作不仅为他自己,而且也为整个俄罗斯文学赢得世界声誉。特别是诗歌,像太阳一样,照耀着19世纪的文坛。他的著名诗篇有《自由颂》、《致恰达耶夫》、《乡村》、《鲁斯兰和柳德米拉》、《致西伯利亚的囚徒》。他还写了大量的小说、散文和剧本。《别尔金小说集》是俄国短篇小说的典范,其中,《驿站长》是俄国文学中描写小公务员或其他城市底层人们的“小人物”形象的第一篇杰作;中篇小说《上尉的女儿》塑造了农民起义领袖普加乔夫的形象,开创了俄国文学歌颂农民起义英雄的先例;其他作品还有叙事诗《青铜骑士》、童话《渔夫和金鱼的故事》和小说《黑桃皇后》。诗体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是他最著名的作品。
2、整体感知
(1)应用多媒体课件播放诗歌(或用录音机播送课前录制的配乐朗诵带),有音像效果营造诗美的气氛,把学生带入特定的情境。
(2)播放轻音乐,让学生自己试着和乐而诵,进一步激发情趣。[小精灵儿童网站](3)指名某同学在全班朗读后,根据学生朗读情况作初步的报导,要求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出语气语调,读出感情。
3、解读诗歌
教师介绍写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普希金被沙皇流放的日子里,是以赠诗的形式写在他的邻居奥希泊娃的女儿叶甫勃拉克西亚.尼古拉耶夫娜.伏里夫的纪念册上的。那时,俄国革命如火如荼,诗人却被迫与世隔绝。在这样的处境下,诗人却并没有丧失希望与斗志,他热爱生活,执著地追求理想,坚信光明必来,正义必胜。
提问:1、诗歌的两部分各表现了怎样的内容? 明确:第一部分写如果身处逆境,不必悲伤,要耐心等待,快乐的日子一定到来;第二部分写要永远向往美好的未来,现在虽身处逆境,当时过境迁,往事都将成为亲切的回忆。提问:2、怎样理解“生活欺骗了你”? 明确:这是特指在生活中因遭遇艰难困苦而身处逆境。作者写这首诗时,正被流放,这是他自己真实生活的写照。专制扼杀正义,沙皇镇压革命,所以说,人生经历着苦难,生活遭遇着不幸。这是生活对热爱她的人的一种“欺骗”。提问:3、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态度? 明确: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这是一种难能可贵的品质,也是一种面对噩运时的崇高境界。这也是这首诗能够深受人们喜爱的原因所在。
(三)、应用迁移 巩固提高 小组讨论交流: 1、从刚才初步的分析中,我们知道了这首诗表达的是诗人面对困境时的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可是,从诗句上看,我们只能说“不要悲伤”是一种乐观;可诗人又说“须要镇静”,“镇静”岂不就是“忍耐、忍让”?那不就是消极、无所作为吗,难道这也能说是“积极乐观”? 明确:这个问题可从两个层面来理解。一是在诗中,诗人的意思是当时沙皇专制统治相当严酷,革命势力一时还不能与之硬抗,故只能暂时保存实力,耐心等待,当有一天时机成熟时,将完全而彻底地爆发。二是在生活中,当人们遭遇不幸时,往往会无所适从,或是灰心丧气,或是暴跳如雷,常常会失去理智,做出傻事。这时候首先需要的是冷静沉着,而不是盲目地争强斗胜,以致反而坏了事,故必须“镇静”。这里,“镇静”就是“不慌乱”,即便把它理解为“忍耐、忍让”,那也是说不要急功冒进;“镇静”,才能保持清醒,才能看准时机。而这一切,都是为了更好地抗争,更有效地抗争。所以说,“须要镇静”同样是表达诗人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小精灵儿童网站] 2、怎样理解“而那过去了的,就成为亲切的怀恋”? 明确:这个问题应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一方面,作者强调的是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坚信这一切一定会过去的,当这一切都已经成为过去之后,再回过来思念这一困境中勇敢地面对现实,执著地追求理想的过程时,将会为自己的坚定、顽强、不屈不挠而深感欣慰,那将会倍感亲切。另一方面,作者要表达的对人生的看法是,人生应当是丰富多彩的,人的经历应当是丰富多样的,这是由生活本身的特点决定的,所以,每一种经历都是一种财富,正如七色虹那样,少了哪一种都会是一种残缺,尤其是在逆境中的磨砺,更是一种宝贵而亲切的精神财富,更能锻炼生活的勇士,更能铸造精彩的人生。这也是人生的真谛,它与中国古诗中“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从苦寒来”有异曲同工之妙!。
(四)总结反思 拓展延伸
今天我们学习了普希金的诗——《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体会了作者身处困境时那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同时也再次领略了诗美的艺术魅力。对我们今后在人生道路上经历风雨,经受磨练有非常好的引导作用和巨大的教育意义。延伸:与一般诗歌相比,这首诗有什么不同? 教师启发学生回忆一些学过的诗歌,古今中外的都行,只要是有鲜明形象的,如《关雎》《饮酒》《天净沙秋思》。这些诗歌,或是人物生动,或是景物具细,总之形象鲜明,亲切可感。而《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却没有什么形象可言。怎么看待这一点呢? 明确:这首诗的确没有什么形象,短短的八句诗,都是以劝告的口吻在诉说。这个问题涉及到诗歌的类型与形式。它是诗歌形式的一种,叫做哲理诗。诗人以平等交谈的口吻,娓娓诉说的语气,和婉亲切的语调,热诚坦率的与读者对话;诗句清新流畅,感情热烈深沉,有丰富的人情味和深刻的哲理味,从中可以让人感受到诗人真诚博大的情怀和坚强乐观的思想情绪。所以,这首诗问世后,迅速流传开来,在全世界的许多地方,许多人把它记在自己的笔记本上,成为激励自己前进的座右铭。希望我们同学在学习了这首诗后,也能拥有诗人那样的博大胸怀,培养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尤其在遇到挫折与困境的时候,能够以积极进取的精神,笑对人生,成为生活的真正强者。最后,让我们一起,再次来齐声朗读(背诵)这位伟大诗人的不朽之作《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五)、板书设计 普希金哲理诗
生活“欺骗”→不要悲伤、心急积极(困境、挫折)→镇静、永远向往乐观
(六)课后反思:
这堂课主要采用探究式教学法。
教师和学生都变换了角色。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学习,培养了主动发现问题、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学生的讨论,既解决了个人难以解决的问题,同时也培养了合作精神。教师“不愤不启,不徘不发”,给学生留下较大的自主学习空间,使思维能力得到了提高。
语文教学,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共同的知识,而且应当充分体现学生个性化需求。不同生活经历的人对同一教材的理解可能千差万别。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往往片面强调紧扣书本,书写到哪里,学生的思维就停止在哪里;在对学生的评价上,强调“标准化”、“一刀切”„„这样,不仅影响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束缚了学生的个性发展,而且严重地扼杀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犹如一个大的构架,其中许多内容有待于学生去填写,这就是所谓的“再创造”。新课程要求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这节课便充分突出了这方面的特点。同学们自由讨论,各抒己见,大胆提出自己的见解,拓展和延伸了教材内容。例如对“生活欺骗了你”的理解,学生的认识角度就很独特,也很深刻。这是教学参考所没有提到的,更是教师事先没有想到的。这充分说明学生的思维是十分活跃的,他们的确是课程改革的受益者。未选择的路 学情分析:
学习诗人对待生活的积极态度,感受积极、乐观、向上的人生观。㈠教学目标:
1、了解诗人和创作的背景;
2、能够流利的朗读和背诵诗歌;
3、理解诗所蕴含的人生哲理;
4、理解象征和比喻的区别。教学重点:
1、有感情的朗读和背诵全诗;
2、理解诗中的哲理;
3、为什么诗人重点写那一条未选择的路。
教学难点:学习诗人对待生活的积极态度,感受积极、乐观、向上的人生观。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古今中外许多诗人作家,对“路”都有过精彩的描写,同学们是否记得一些?屈原有“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辛弃疾有“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诗句,鲁迅也有“其实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富于哲理的名言。人们常常把人的一生比作走一条路,把人生的选择比作对路的选择。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也是写“路”的诗。
二、作者简介
罗伯特·弗罗斯特(1874—1963),美国诗人。
三、讲读全诗
1.请同学们反复读几遍全诗,思考诗中的“路”有什么含义? 明确:诗的表面是写自然界的道路,实则借写自然界的路来表达诗人对人生之路的思考。这里其实运用的是文学艺术上常用的象征手法。2.什么是象征?象征跟比喻有什么区别?
明确:所谓象征,就是在文学作品中,明写甲事物,借写甲事物暗示乙事物,但甲事物本身作为一种表现手段,一种具体形象,也要求给予充分注意。比喻,用有类似点的事物来比拟想要说的事物,以便表达得更加生动鲜明。
象征是一种谋篇立意的手法,比喻则是一种修辞手法。象征一般要统摄全篇,而比喻只在个别语句、语段中起作用。
3.全诗共5小节,请同学们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每小节的意思。
明确:伫立(思索)——决定(选择)——选择之后的怅惘——多年后的回顾、叹息。
4.诗人虽然写了自己所选择的路,但重点都放在未选择的路上。诗题也表明了这一点。既然是选择,为什么重点又写未选择呢? 明确:其实未选择也就是选择。选择的路一步步变为现实,而生活中许多人往往对现实不满,总觉得还有其它的可能,才更加产生了对未选择的怀恋,悔意由此而生,忧郁因此而起。这正是人之常情,正是人生的真实写照。
5.学了这首诗,你从中悟出了什么道理呢?
明确:答案不求一致。譬如:人只能选择一条人生之路,必须慎重;人生道路的选择,不要随波逐流,而要经过自己的思考,作出独立自主的选择。
四、板书设计 未选择的路 弗罗斯特
伫立(思索)——决定(选择)——选择之后的怅惘——多年后的回顾、叹息
第二篇: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4课 诗两首学案 人教新课标版
第4课 《诗两首》
教师寄语:暂时的是现实,永生的是理想。——罗曼·罗兰 学习目标:
1、理解这两首诗所蕴含的哲理,背诵《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2、了解象征手法的作用。学习诗歌朴实、真诚的语言,理解诗歌的表现角度。
3、培养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勇敢慎重地面对人生的选择。学习过程:
一、基础知识
1、读一读,写一写
伫(立 涉()足 延绵()萋萋()瞬息 忧郁()幽()寂 尴()尬()
2、查一查,理解词义。
幽寂: 尴尬: 延绵: 萋萋:
二、理解探究
1、读一读,想一想,这两首诗给了我们什么样的人生启示?
2、说说两首诗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3、《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许多人把它记在自己的笔记本上,作为自己的座右铭,你读了之后,喜欢这首诗吗?为什么?
三、合作释疑
1、《未选择的路》中的路有什么深刻的含义?既然是选择道路,作者为何要写“未选择的路”,而不写已选择的路?
2、读了普希金的《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你觉得有没有什么现实意义?
四、课内精读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悲伤,不要心急!忧郁的日子里需要镇静: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心儿永远向往着未来;现在却常是忧郁。一切都是瞬息,一切都将会过去;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
1、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诗人给了你怎样的叮嘱?
2、你认为“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一句中的“你”指的是哪些人?
3、“忧郁的日子里需要镇静”一句中的“忧郁”还可以用什么词替换?
4、“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一句,语气上有什么特点?
5、这首诗蕴含了什么道理?试着谈谈你的理解。
五、拓展延移
黄色的树林里分出两条路,可惜我不能同时去涉足,我在那路口久久伫立,我向着一条路极目望去,直到它消失在丛林深处。
但我却选了另外一条路,它荒草萋萋,十分幽寂,显得更诱人,更美丽;虽然在这条小路上,很少留下旅人的足迹。
……
也许多少年后在某个地方,我将轻声叹息将往事回顾:一片树林里分出两条路——而我选择了人迹更少的一条,从此决定了我一生的道路。
1、试着概括第一小节诗歌的内容。
2、你认为“从此决定了我一生的道路”朗读的重音应放在哪个词上。
3、诗中的“路”,根据你的理解,你认为它的含义是什么?
4、哲理诗给人以思考,请以自然界的某一景物用一两句话写出你的独特感悟或对生活的思考。
参考答案
理解探究
1、《假……》告诉我们:当生活欺骗了你时,不要悲伤,不要心急;在苦恼这时,要善于忍耐,一切都会过去,未来是幸福的。
《未……》告诉我们:人生的道路千万条,我们不要随波逐流,而要经过慎重的思考,作出独立自主的选择。
2、《假……》先用假设的方式提出问题,然后用劝告的口吻,阐述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未……》前三节写林中两条路的不同,难以选择。最后一节诗人遥想将来对往事的回顾,写未选择的路。
3、诗人以平等的娓娓的语气写来,语调亲密和婉,热诚坦率,似乎诗人在与你亲切交谈。再说,诗句也清新流畅、热烈深沉,有丰富的人情味和哲理意味,从中可以感受到诗人真诚博大的情怀和坚强乐观的思想。合作释疑
1、诗表面上似乎在写自然界的路,实际上是写人生的路。而诗人重点又不是那条已经选择的路,而是那条未选择的路。因为诗人主要是感叹人生有许多道路可供选择,但一个人往往只能走其中一条,而还有其他许多条路,因为人生短暂而只能放弃。人生道路的选择带有偶然性、随意性。那些未走的路,才更让人想念,所以选择务必要慎重。
2、人生旅途难免受生活欺骗,遭受各种挫折和厄运,有的人从此消极沉沦,萎靡不振,有的人则会怨天尤人。而也有另一种人敢于面对现实、笑看人生、不为挫折所气馁、不为失望所颓废。热爱生活,执着地追求理想,相信正义必胜,光明必将到来,诗人正是这种人。他这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来自对未来的坚定信念,这对每一个人都是有所启迪的。
么“会成为亲切的怀念”?
“过去了的”指“忧郁的日子”。过去了的岁月,不论是成功,还是失败,不论是喜悦,还是痛苦,它都将成为了我们的历史。成功喜悦也好,失败痛苦也罢,都是我们所曾经历过的。对于我们短暂的人生来说,经历了就有意义,都值得我们怀恋。课内精读
1、不要悲伤,不要心急,需要镇静,相信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忧郁将会过去。
2、生活中所有不顺利,碰到困难、挫折的人。
3、烦闷。
4、委婉地劝说。
5、告诉读者要勇敢乐观地面对生活中的失败、困难或当生活中出现不顺利,并不被别人理解时,要勇敢乐观地面对。拓展迁移
1、面对树林里两条不同的路。
2、“一生”或言之成理即可。
3、指人生的道路或人成长的道路。
4、示例:皮球——越多打击,越要奋起。
第三篇: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单元第4课外国诗两首教案
第四课 外国诗两首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认识莱蒙托夫、休斯的经历及其创作。2.领略诗歌深厚的文化底蕴。能力目标
1.能够把握诗中的艺术形象,感受诗人的爱国思乡情怀。2.能品味诗歌语言,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体会诗歌的内涵。3.能体会诗歌或平实中见真情,或深邃中显自豪的特点。情感目标
培养爱国情感和健康高尚的审美情操。
二、【重点难点】 1.重点:
(1)了解诗歌的深厚文化背景。
(2)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及诗人由此抒发的思想情感。
2.难点:由于民族文化背景不同,准确地把握诗人的意念和情绪并深入诗中的意境。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设备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爱国主义是诗歌的永恒主题,是民众。更是诗人的永恒歌唱。在我国诗歌长河中是这样,在外国优秀的作品中也不乏其例。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外国诗两首》,去聆听俄罗斯诗人莱蒙托夫和美国诗人休斯的吟唱。
<二>预习展示
1.密哈依尔·莱蒙托夫(1814~1841)十九世纪俄国继普希金之后的伟大诗人。十四岁开始写诗,1837年他为普希金因决斗而死写的《诗人之死》一诗名震文坛。由于反抗专制统治,因此屡遭流放和入狱,最后死于预谋的决斗,年仅二十七岁。莱蒙托夫在短短十三年的创作生涯里,一共写下了四百多首抒情诗,名篇有《帆》《浮云》《祖国》,长诗二十余部,以《恶魔》《童僧》为代表,还有剧本《假面舞会》和杰出的长篇小说《当代英雄》等。诗人继承了普希金和十二月党人诗人的传统,把热爱祖国和歌颂自由作为诗歌创作的基本主题,其风格沉郁中有刚劲,手法上既能出色地运用浪漫主义,又擅长现实主义的描写。
《祖国》发表于1841年4月号的《祖国纪事》杂志。1839年俄国斯拉夫派诗人霍米亚柯夫发表一首《祖国》,认为俄罗斯的伟大在于人民的温顺和对东正教的虔信,沙皇统治集团的御用文人也借爱国主义来炫耀他们的文治武功,莱蒙托夫针锋相对地提出了自己对祖国的“奇异的爱情”,把祖国美好的大地和勤劳的人民视为祖国概念的真正内涵,表现出他想了解和接近人民并休戚与共的强烈愿望。
2.休斯(1902~1967)美国黑人诗人、小说家,美国黑人文艺复兴运动的领导者,被誉为“黑人桂冠诗人”。休斯写过小说、剧本、自传和新闻速写,以诗歌方面的成就最为突出。他创作了十多部诗集,比较重要的有《哈莱姆的莎士比亚》《单程票》《延迟的梦之蒙太奇》等。
休斯的创作植根于美国黑人生活,对他们痛苦生活给予同情,讴歌他们美好的情感,颂扬了他们源远流长的文化传统。诗歌的主题思想有积极的社会意义,休斯创造性地把黑人民歌艺术引进诗歌创作,吸收了黑人爵士音乐和布鲁斯民歌的形式和手法,形成了轻松活泼豪迈奔放的风格,对美国黑人诗歌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三>整体感知
1.朗诵两首诗,圈出诗中的生字词。
虔信(qián)
镶嵌(xiāngqiàn)
深邃(suì)
晨曦(xī)
沐浴(mù)
潺潺(chán)瞰望(kàn)
黝黑(yǒu)2.理解诗歌中的重点词语。
理智:辨别是非、利害关系以及控制自己的感情和行为的能力。
虔信:恭敬而又可信任。
神圣:形容极其崇高、庄严。
慰藉:安慰、欣慰。
深邃:深远。晨曦:太阳初升时的微光。沐浴:洗头和洗身。泛指洗澡。
3.初读这两首诗歌,思考归纳概括各诗节的大意。
学生回答,教师点拨、明确:
《祖国》这首诗以独特的角度,以自己的方式,抒发了对祖国奇异的感情。全诗共分三节:
第一节:强调诗人自己对祖国的“爱情”是无法替代的,总领下文。第二节:铺叙俄罗斯河山风景和俄罗斯人民的生活。
第三节:诗人怀着人所不知的快乐详细描写农家生活的场景。
而《黑人谈河流》 则是一首有关非洲黑人飘洋过海后回望故土的寻根之歌。全诗共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节):强调黑人对“河流”(历史)的见证。第二部分(第二、三、四节):以夸张手法回顾历史。
第三部分(第五节):强化突出主题,黑人种族因见证了历史而显得深邃。<四>合作探究 1.研读《祖国》
(1)自由诵读,认真领会诗句、诗段所表达的意思,思考: 从诗歌内容看,诗人对祖国奇异的“爱情”指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点拨、明确:
诗人没有用豪言壮语去盛赞祖国的光荣历史、英雄业绩,也没有去歌颂名山大川,无尽宝藏,而是以平实的笔调描写俄罗斯原野的景色和农家生活。平实中见真情,奇异的“爱情”表现在诗人把自己对祖国的爱和对俄罗斯大自然、对普通百姓的爱糅合,化为一体;即对俄罗斯山河景物和淳朴乐观的人民的热爱。
(2)多媒体演示俄罗斯风情图片,学生直观感受山川之美。
(3)《祖国》一诗充分显示了诗人在描摹自然景物上的卓越才能。诗中构置了哪些充满浓郁诗意的画画?
学生归结体会,教师明确:
诗人对俄罗斯山河风景和人民生活热烈讴歌。冷漠沉静的草原,随风晃动的森林,奔腾的激流,村间的小路,苍黄的田野,闪光的白桦,苍茫的夜色,颤抖的灯光,远近相映、声色兼备,把俄罗斯山河的雄壮之美和秀丽之美交织在一起,构成一幅绚丽变幻而朦胧流动的画面。打谷场丘堆满丰收的谷物,农家茅舍覆盖着稻草,小窗上的浮雕窗板,更有节日夜晚,农人醉酒笑谈、尽情舞蹈的场面,恰似一幅绝妙的民俗图,洋溢着俄罗斯的生活气息。
(4)诗人所抒发的爱国之情主要是通过描写俄罗斯的夜色及夜色中人们的活动来表现出来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学生研讨后回答,教师明确:
诗歌在对原野景色和农家生活的描述中,隐含着诗人对祖国的真挚感情,即“真实地、神圣地、理智地理解对祖国的爱”(比勃罗留波夫语),这种爱是真实的,也是最本色的。
2.研读《黑人谈河流》
(1)诗人想通过谈“河流”来表达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2)“我的灵魂变得像河流一般深邃”应该怎样理解?这句诗两次出现有什么表达效果?
(3)全诗的艺术构思是跳跃的,但又有严密的思维逻辑。请归结诗歌内在的思维逻辑。学生研讨,教师点拨:
(1)在《黑人谈河流》一诗中,“河流”是个高度凝练的意象。我们可以将其理解为历史的象征。黑人对河流的追溯,就是对自身历史的追溯。就是对祖先和故土的寻根。
(2)“我的灵魂像河流一般深邃”,可以理解为由于黑人对“河流”(历史)的见证,人类文明、文化的成果都在黑人的“灵魂”里有所沉淀。这句诗,是作者代表全体黑人发出的自豪的宣言:黑人种族是有着悠久传统的种族。这句诗在第二节和第五节两次出现,形成结构上的前后呼应。
(3)我认识河流——它亘古如斯。比人类久远——我在河流的哺育下发展、繁殖,河流是我生存的见证——因此我认识河流——生活折磨了我,教育了我。我的思想、灵魂和河流一样深沉。
3.比较两首诗写作上的不同点(1)学生自主发现。
(2)学生交流,教师评点,并提示比较的角度,师生共同形成如下文字:
两首诗一从空间着笔,描写俄罗斯大地的夜色及夜色中人们的活动;一从时间入手,追溯黑人悠久的历史。两首诗一把对祖国始终不渝的爱蕴含在对景物的描写之中;一通过“河流”这一意象来表明对自己历史的自豪。
两首诗一在平实质朴中见真情;一于深邃精练里显自豪。
两首诗一充分展现了俄罗斯山川之美;一尽情吟咏着黑人历史之久。
五、【效果检测】
六、【课堂小结】
同学们,爱国,是一面飘扬在世界各国上空的永不褪色的旗帜。无论是平实中见真情的莱蒙托夫的《祖国》,还是深邃中显自豪的休斯的《黑人谈河流》,他们的心声是相通的。那种深沉的历史感与强烈的时代感,都是令人荡气回肠的。掩卷遐思,备感肩上使命崇高,恰如一代伟人毛泽东吟唱的“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愿我们能挂帆济海,谱写出热爱祖国、建设祖国的磅礴诗章。
七、【布置作业】
八、【板书设计】
第四篇:七年级下册诗两首教案
《诗两首》教案
第一首——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目标与要求
1.理解首诗中所蕴含的哲理。2.领会普希金诗歌的语言特点。3.背诵《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教学重点:理解首诗中所蕴含的哲理,领会普希金诗歌的语言特点。教学难点:理解首诗中所蕴含的哲理,领会普希金诗歌的语言特点。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俄罗斯文学博大精深,在世界范围内有着广泛的影响,且大师辈出。譬如托尔斯泰、阳斯妥耶夫斯基、马雅可夫斯基、莱蒙托夫。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广为传诵的俄罗斯诗篇。
二、作者简介
亚历山大·普希金(1799—1837),俄罗斯伟大的诗人、小说家,史称“俄罗斯文学之父”,俄罗斯文学语言的创建者和新俄罗斯文学的奠基人。他的诗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和无言的艺术魁力。俄罗斯著名的文学理论批评家别林斯基曾这样赞誉普希金的诗:“所表现的音调和语言的力量到了令人惊异的地步:它像海波的煤蝶一样柔和、优美,像松脂一样醇厚,像闪电一样鲜明,像水晶一样透明、洁静,像春天一样芬芳,像勇士手中的剑击一样控骼有力。”
但“诗是不可翻译的”,译诗不等于原诗,而我们现在又只能通过译诗来学习、欣赏,但愿我们能尽可能地领悟到这首诗的美。
三、写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普希金被沙皇流放的日子里,是以赠诗的形式写在他的邻居奥希泊娃的女儿叶甫勃拉克西亚·尼古拉耶夫娜·伏里夫纪念册上的。那时俄国革命正如火如荼,诗人却被迫与世隔绝。在这样的处境下,诗人却没有丧失希望与斗志,他热爱生活,执着地追求理解,相信光明必来,正义必胜。
四、讲读全诗
1.诗人在诗中阐明了怎样的人生态度?
明确:诗中阐明了这样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当生活欺骗了你时,不要悲伤,不要心急;在苦恼的时候要善于忍耐,一切都会过去,我们一定要永葆积极乐观的心态;生活中不可能没有痛苦与
悲伤,欢乐不会永远被忧伤所掩盖,快乐的日子终会到来。
2.诗歌最大的特点就是要用形象说话,最忌直白的说理,而这首诗通篇没有任何形象,却以说理取得了巨大成功,同学要品味一下全诗,想想原因何在? 明确:
①这是写给邻居小女孩的赠诗,是一首哲理诗,但诗人并没有摆出高高在上的姿态和一副教训人的语气,而是以平等的娓娓的语气来写,语调亲密和婉,热诚坦率,好像诗人在与你促膝谈心;
②诗句清新流畅,感情热烈深沉,有丰富的人情味和哲理性。
3.这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名篇,许多人把它记在自己的笔记本上,作为鼓励自己的座右铭,你读了之后,喜欢这首诗吗?为什么?请同学们自由讨论,各抒己见。
五、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作业
六、教学后记:
“诗是不可翻译的”,译诗不等于原诗,而我们现在又只能通过译诗来学习、欣赏,我们只能尽可能地多度、多思、多想象,才能更好领悟到这首诗的美。
第二首——未选择的路
目标与要求
1.理解这首诗中所蕴含的哲理。2.领会弗罗斯特诗歌的语言特点。3.学会诗歌中的象征手法。4.背诵《未选择的路》
教学重点:目理解这首诗中所蕴含的哲理,领会弗罗斯特诗歌的语言特点,学会诗歌中的象征手法。教学难点:学会诗歌中的象征手法。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古今中外许多诗人作家,对“路”都有过精彩的描写,同学们是否记得一些?屈原有“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辛弃疾有“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诗句,鲁迅也有“其实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富于哲理的名言。人们常常把人的一生比作走一条路,把人生的选择比作对路的选择。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也是写“路”的诗。
二、作者简介
罗伯特·弗罗斯特(1874——1963),美国诗人。罗伯特·弗罗斯特堪称美国20世纪90年代最受欢迎的诗人之一,是美国非官方的桂冠诗人,他一生致力于诗歌的创作,主要写作并出版了10部诗集,这一首是其第三部诗集《山的间隔》中的名篇。
弗罗斯特以写抒情短诗著称,它的抒情短诗的质量很高,是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结合。劳伦斯指出他的主要艺术成就就在于他能把思想情感和富有象征的意象糅合起来,用抒情诗的形式表达。
弗罗斯特是一个旨在通过自己的诗歌说明某一哲理的诗人,他利用意象或比喻讲述他的心得体会,阐明他对人生、社会和宇宙的态度,正是由于他重视自己诗歌的思想性,所以他的诗歌不但富有智慧和哲理,而且常读常新——他的诗歌永远是耐人寻味的,使人不断有所发现、有所收获、有所进步。
三、讲读全诗
1.请同学们反复读几遍全诗,思考诗中的“路”有什么含义?
明确:诗的表面是写自然界的道路,实则借写自然界的路来表达诗人对人生之路的思考。这里其实运用的是文学艺术上常用的象征手法。2.什么是象征?象征跟比喻有什么区别?
明确:所谓象征,就是在文学作品中,明写甲事物,借写甲事物暗示乙事物,但甲事物本身作为一种表现手段,一种具体形象,也要求给予充分注意。比喻,用有类似点的事物来比拟想要说的事物,以便表达得更加生动鲜明。
象征是一种谋篇立意的手法,比喻则是一种修辞手法。象征一般要统摄全篇,而比喻只在个别语句、语段中起作用。
3.全诗共5小节,请同学们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每小节的意思。
明确:伫立(思索)——决定(选择)——选择之后的怅惆——多年后的回顾、叹息。4.诗人虽然写了自己所选择的路,但重点都放在未选择的路上。诗题也表明了这一点。既然是选择,为什么重点又写未选择呢?
明确:其实未选择也就是选择。选择的路一步步变为现实,而生活中许多人往往对现实不满,总觉得还有其它的可能,才更加产生了对未选择的怀恋,悔意由此而生,忧郁因此而起。这正是人之常情,正是人生的真实写照。
四、品味:
1.诗中第二节,诗人说另外一条路“荒草萋萋,十分幽寂”,为什么又说它“显得更诱人,更美丽”? 正因为人迹稀少,才会荒草萋萋,十分幽寂,但也正因为无人涉足,才给人新鲜感,才有可能
发现别人没有发现的美丽。这条路上人迹罕至,代表着这条路也许更艰辛、更需要开拓,正因为如此,才更具有诱人探索的魅力。2.这首诗蕴涵了怎样的人生哲理? 人生就是一次又一次的选择,在人生的岔路口,你做出什么选择将决定你的一生如何度过。人只能选择一种人生道路,所以要慎重。但也要有魄力,勇于创新和进取。3.诗人为何把诗题取名为“未选择的路”? 这首诗写人生道路的选择,全诗共有4节,第一节写两条路,第二节写选择的路,第三、四节写未选择的路。由此可见,诗人写作的重点是未选择的路,这从诗题中也体现了出来,这主要是为了深化主题。诗人感叹人生有许多道路可供选择,但一个人往往只能走一条路,而还有其他许多条路,因为人生短暂而只能放弃。人生道路的选择带有偶然性、随意性,诗人不写已选择的道路,而重在对未选择的道路发出感叹,更能拨动读者的心弦,让人更深入地思考人生的选择问题。4.学了这首诗,你从中悟出了什么道理呢?
明确:答案不求一致。譬如:人只能选择一条人生之路,必须慎重;人生道路的选择,不要随波逐流,而要经过自己的思考,作出独立自主的选择。
五、布置作业: 背诵这首诗。
六、板书设计: 未选择的路
弗罗斯特
伫立(思索)——决定(选择)——选择之后的怅们——多年后的回顾、叹息
七、教学反思
“诗是不可翻译的”,译诗不等于原诗,而我们现在又只能通过译诗来学习、欣赏,我们只能尽可能地多度、多思、多想象,才能更好领悟到这首诗的美。
第五篇: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2课《诗两首》学案 鲁教版
学习目标:
1、理解这两首诗,背诵«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2、培养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勇敢慎重的面对人生选择。
3、了解象征手法的作用。
教学重点:
把握诗歌的内容,结合自己的体验,想象和理解诗歌形象化的语言。
第一课时
自主预习
1、给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上汉字。
忧郁()
伫立()
萋萋()
涉足()
瞬息()
延绵()
幽(jì)______
_____(yùn)含
_____ _____(kuài zhì)人口
污(rǎn)______ 路径()
2.写出下列词语的同义词。
延绵__________
叹息__________
犹豫__________
选择_________
3、解释词语。
极目:
萋萋:
幽寂:
怀恋:
涉足:
伫立:
4、下列句子和原文中一致的一项是()
A、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
B、心儿永远向着未来。
C、一切都是瞬息,一切都会过去。
D、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地怀念。
5、“一片树林里分出两条路—— 而我选择了人迹更少的一条”其中破折号的作用是()
用心
爱心
专心
A、声音延长
B、解释说明
C、意思递进
D、意思转折
6、下列朗读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A、心儿/永远/向往着/未来
B、忧郁的/日子里/需要镇静
C、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D、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念
7、给下面的病句选择相应的病因
病因编号:A、成份残缺
B、词序不当
C、搭配不当
①在整场比赛中,贯彻了“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原则。()
②为了争取高速度,我们必须狠抓科学技术的现代化,使它走在生产建设的前面,把国民经济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搞上去。()
③早晨六点钟,在通往机场的大街两旁已经站满了数万名欢送的人群。()
学案导学
第 一 课 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你的所得,还那样少吗?你的付出,还那样多吗?生活的路,总有太多不平事,请你不必在意,洒脱一些过得好......”(歌词)这些歌就是写给在逆境中的人们,同学们!在你们的学习、生活中,有没有不顺心的事呢?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你将如何面对?诗人普希金给了我们这样的叮咛和嘱咐。(板书课题)
二、学法指导
我们应该怎样阅读诗歌呢?
(教师向学生介绍阅读诗歌的“四步”阅读法:一读,二品,三诵,四背。)
1.一读,指读题目,读作者,读创作背景。这一环节主要弄清每句诗的大体意思。
2.二品,品味,揣摩诗中作者表达的情感,蕴涵的道理和表现手法。
3.三诵,四背,这两个环节常常紧密相连,因此要注意诗的节奏,分出轻重缓急、抑扬顿挫。
三、学海导航
用心
爱心
专心
(一)读
1.让学生快速阅读第一首诗《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思考以下问题:
<1>你了解诗人普希金吗?你的同桌知道吗?问问他,互相交流一下看法。
<2>诗人是在什么样的环境下写出这样的不朽诗篇的?
2.学生自由交流,教师归纳总结。
(二)品
1.教师示范朗读这首诗,学生边听边品味,之后回答以下问题:
<1>这首诗是用什么口吻写给那些受生活欺骗的人的?
<2> 对于这些人,诗人提出了怎样的叮咛和嘱咐?
<3>诗中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以小组为单位,互相讨论交流,教师加以引导、肯定、补充。
(三)诵、背
1.设问:
这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名诗。那么,怎样用我们的有声语言读好这首诗呢?你认为应突出哪几个方面呢?
2.学生相互交流,教师肯定、鼓励、或引导、补充。
<1>亲切自然,娓娓道来的劝说语气。
<2>注意停顿、重音、语速的快慢。
用心
爱心
专心
教师进行朗读指导点拨。
3.试读评价
按照刚才的交流,请你来试读一遍课文,可找三四名同学与教师共同点评,最后评出最好的一个领读。
4.设问:
通过对这首诗的朗读,现在再回顾这首诗流露出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得出答案,加深理解)
5.背诵全诗。
第 二 课 时
一、背诵〈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回顾上节课的诗歌阅读方法。
二、导入《未选择的路》新课。
说到路,人们自然容易想到人生之路。古今中外许多诗人作家,对“路”都有过精彩的描写。屈原有“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志向;辛弃疾有“读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感叹,鲁迅也有“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样的想法。人们常常把人的一生比作走一条路,把人生的选择比做对路的选择。(板书课题)
三、自主实践,小试牛刀。
1.教师引导学生“读”。
2.“品”
小组合作,互动探究以下问题:
<1>诗中的“路”有两层含义,你能说出来吗?
<2>这首诗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
<3>诗中明确写了诗人选择了“其中一条”,为什么还要以“未选择的路”为题?读了这首诗,你悟出了什么道理?
用心
爱心
专心
教师引导,点拨,归纳。
3.“背”、“诵”
课外迁移
阅读下面语段,回答后面问题。一、四面是柳枝篱笆,篱笆上爬满了豆角秧,豆角秧里还夹杂着喇叭花藤萝,像□。墙里是一棵又一棵的□,墙外是杨、柳、榆、槐、桑、枣、杜梨树,就像给墙镶上的两道铁箍。奶奶连巴掌大的地块也不让空着,院子里还搭着几铺黄瓜架。
1.在文中方框一填入喻体,最恰当的一项是()。
A、童年的五彩梦
B、密封的四堵墙
C、二姐出嫁时坐的彩轿
D、绣着红花的蓝布裙
2.在文中方框二依次填入词语,语意连贯、语气流畅、朗读上口的一组是()。
A、山楂树、杏树、桃树和花红果子树
B、山楂树、花红果子树、桃树和杏树
C、桃树、杏树、山楂树和花红果子树
D、桃树、山楂树、杏树和花红果子树
二、阅读下面诗句,回答文后问题。
最近,妈妈总爱捉住我,逼我背一支古怪的儿歌: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听说这是一位古代的神童,七岁时写下的“大作”。
可我却背得结结巴巴,用心
爱心
专心
气得妈妈说我“笨脑壳”。
我只好背得滚瓜烂熟,妈妈显得特别快活。
从此,每当家里来了客人,我都要牵出这只倒霉的“鹅”。
听到了一声声的夸奖,妈妈就奖我美味的糖果。
好像这是我写的诗篇,其实,我压根儿没见过白鹅.我家小小的阳台上,连只小鸟儿都不曾飞落。
更别说从那“曲项”里,向天唱出美妙的歌?!
真的,我不愿当什么“神童”,更不想靠“白鹅”啄来糖果。
如果妈妈带我去趟动物园,那才是我最大的快乐!
用心
爱心
专心6
1.诗的第二节中所说的“古代神童”是谁?生活在什么朝代?
2.诗中画线的句子是什么意思?请用你自己的话来表达。
3.写出能表现全诗主题的句子。
4.这首叙事诗中,妈妈的行动描写细致传神,很好地体现了人物的性格特点,请联系有关诗句作具体分析。
5.你的妈妈是怎样一个人?在你的成长过程中扮演什么角色?请结合你的生活经历谈一谈。
用心
爱心
专心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