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七年级语文郭沫若诗两首教学案
学习目标
.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诗。
2.了解这首诗的写法和风格。
3.理解诗中联想和想像的作用,初步培养联想和想像的能力。
4.体味诗歌的思想感情。
重点:朗读训练;品味诗歌语言,理解内容,把握情感。
难点:通过想象和联想去品味诗歌的意境。
学习过程
一、预习
导学
.注音:
缥缈()灯笼()笼罩()()
2.释义:
(1)缥缈:
(2)定然:
(3)珍奇:
(4)甚:
(5)闲游:
(6)笼罩:
(7)疏星(shū):
鲛人(jiāo):
★请学生用楷书把“读一读,写一写”中的词语抄写三遍,要工整、规范、力求美观。
3学生查阅资料与工具书,了解作者相关知识,写下来。
4用普通话朗读课文三遍,要求读音正确、流利。想一想,这两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二、指导学习
研讨
(一)导入
(二)介绍郭沫若及时代背景
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开贞,号尚武,沫若是笔名,四川乐山人,现代诗人、者。1921年,出版第一本诗集《女神》,成为中国新诗的奠基人。一生主要文学著作有:诗集《女神》《星空》《瓶》《前茅》等;散文《我的幼年》《创造十年》等;戏剧:《三个叛逆的女性》《屈原》《虎符》《棠棣之花》《高渐离》《蔡文姬》《武则天》等;另有《沫若诗词选》及翻译歌德的《浮士德》等。
《天上的街市》选自诗人第二部诗集《星空》。1921-1923年,郭沫若三次从日本回国。这时,“五四”运动高潮已过,中国正处于军阀混战时期。面对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那“冷酷如铁!黑暗如漆!腥秽如血!”的黑暗现实,郭沫若感到极大的愤怒,苦闷感伤,但他并没有悲观失望,依然不倦的探索和追求。就是这一时期,1921年10月24日,作者写下了《天上的街市》。
(三)学习《天上的街市》
(一)读出诗歌的音乐美。
注意朗读的节奏,标出朗读的重音
(二)读出诗歌的画面美。
.请闭上眼睛用心听,想象诗中有哪些美好的事物或画面?
2.师生研讨,形成板书。
3.理解诗中联想与想像运用的作用。
没有想像就没有诗。诗人最重要的才能就是运用想像。
——艾青
理解诗中联想的作用。
①“远远的街灯明了”告诉了我们一些什么信息?
②诗人面对黑夜看到了什么呢?
③那么“街灯”与“明星”的共同特点是什么呢?
这种自然而然地把“街灯”与“明星”联系起来的表现手法,我们称为“联想”。
所谓联想,就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由当前的事物回忆起有关的另一事物,或由想起的一件事物又想到另一事物,都是联想。事物之间有某种联系就可以构成联想。
诗作开头这种由街灯到明星带有浓厚幻想色彩的联想,吸引着读者的视线从人间转到天上,为下文具体描绘“天上的街市”作好铺垫。
理解诗中想像运用的作用。
①所谓想象,就是在原有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那么本诗是怎样逐步展开想象的?
(三)读出诗的情感美。
.课文中有很多词语表现出牛郎织女的幸福生活。下面请同学们把这些词找出来,用“
表现了牛郎织女的生活
”这一句式说一句话。
2.这首诗的语言很好。下面请同学们用“这首诗的语言好在
”这一句式说话。
3.小结。
(四)、背诵
《静夜》学案
学习目标
.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诗。
2.了解这首诗的写法和风格。
3.理解诗中联想和想像的作用,继续培养联想和想像的能力。
4.体味诗歌的思想感情。
重点:朗读训练;品味诗歌语言,理解内容,把握情感。
难点:通过想象和联想去品味诗歌的意境。
学习过程:
一、导语:
二、学习、研讨
(一)读出诗歌的音乐美。
提示:这首诗和前一首的感情基调差不多,也是美好、恬静、自在、清新而略带一丝忧郁。朗读这首诗时节奏也不宜强,声音不宜大,速度不宜快,要做到柔和、舒缓。
教师和学生互动互感,明确节拍和重音
静夜
月光/淡淡,笼罩着/村外的/松林。
白云/团团,漏出了/几点/疏星。
天河/何处?
远远的/海雾/模糊。
怕会有/鲛人/在岸,对月/流珠?
(二)读出诗歌的画面美。
诵读并思考:
.哪些是写实的诗句?写出景物的什么特征?
2.哪些是联想或想象的诗句?诗人是怎样展开联想与想象的?
3.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三)读出诗歌的情感美。
诵读并思考:
作者通过本诗要表达一种怎样的情感呢?
(四)小结。
(五)全诗齐读这首诗。
(六)试着背诵这首诗。
三、拓展阅读。
比较两首诗在结构及写景上的相似之处。
.两首诗结构上的相似之处:
2.两首诗写景上的相似之处:
四、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
2.用自己的话描述《静夜》里的想象世界。
第二篇:七年级语文郭沫若诗两首
郭沫若诗两首
【教学目标】
一、领悟诗情,理解诗意。
二、学习理解联想和想像在诗中的作用。
三、学习理解诗歌的节奏和押韵常识。
四、培养学生联想和想像的能力。激发学生诗情,鼓励学生写诗。
第一课时 天上的街市 【教学要点】
一、阅读并整体把握理解诗歌。
二、进一步讨论理解诗情、诗意,讨论中介绍作者和写作背景。
三、学习理解联想和想像及其在诗中的作用。
四、学习理解重点词语在诗中的表达作用。
五、学习把握本诗的韵律和节奏。
六、训练学生联想和想像的能力。激发学生诗情,鼓励学生写诗。【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开门见山,直接引入课题。板书“天上的街市”。
问:天上有街市吗?那就让我们来看看作者在诗中写了些什么,是怎么回事。
二、听课文朗读录音,然后再让学生齐读一遍。
三、整体把握,提问讨论。
1.作者写的天上的街市美不美?美在哪儿?
(让学生发言讨论,初步理解诗中描写的街市美在什么地方。可概括为: 景美、街市美、物品美、人物美、生活美。)
2.民间传说的牛郎织女的故事与诗中一样吗?
(让学生发言谈牛郎织女的故事的主要情节,突出悲剧的结局。)
3.作者为什么把天上写得这么美?为什么要把民间的悲剧故事改成诗中的那么美好、自由、幸福?作者为什么要写“天上的街市”?
(意在引导学生追问诗人的内心世界,引出对作者和写作背景的介绍。即理解诗歌一定要了解诗人的思想和写作的背景。)
四、简介作者和写作背景。
1.郭沫若,四川乐山人。著名诗人、作家、学者。(让学生看注释,掌握要点。)他的诗歌的代表作是诗集《女神》和《星空》。
《女神》是郭沫若的第一部诗集,写于1919年至1920年,诗集中充满了“五四”时期的彻底的不妥协的反帝反封建的时代精神,充满了爱国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激情。
《星空》写于1921年至1922年,当时是五四运动后,诗人最苦闷的时期。当时诗人正在日本留学,其间两度回国。面对当时中国的现实,诗人感到失望和痛苦,他痛恨黑暗的现实,向往光明的未来。但五四时期那种勇猛的反抗精神和烈火般的热情已经消退,在《星空》中诗人流露出较浓的失望和悲愁情绪,但也表现了要求奋飞、新生和自由的愿望。本课两首诗都是选自《星空》。
2.《天上的街市》写于1921年10月24日,当时中国虽然已经受过“五四”运动反帝反封建的战斗洗礼,但仍处于军阀混战、列强掠夺、民不聊生的黑暗之中。郭沫若在其著名诗篇《凤凰涅槃》中写了这样一个故事:(展示已准备好的字幅)
凤凰鸟活不下去了,不得不架上香木,把自己活活烧死,临死之前,凤凰鸟唱着歌,诅咒这个黑暗的世界:
“茫茫的宇宙,冷酷如铁!你脓血污秽着的屠场呀!
茫茫的宇宙,黑暗如漆!你悲哀充塞着的囚牢呀!
茫茫的宇宙,腥秽如血!你群鬼叫号着的坟墓呀!
„„„„ 你群魔跳梁着的地狱呀!
昂头我问天,你到底为什么存在? 天徒矜高,莫有点儿知识。我们飞向西方,低头我问地,西方同是一座屠场。
地已死了,莫有点儿呼吸。我们飞向东方,伸头我问海,海正扬声而呜咽。东方同是一座囚牢!
„„„„ 我们飞向南方,啊啊!南方同是一座坟墓!
生在这样个阴秽的世界当中,我们飞向北方,便是把金刚石的宝刀也会生锈!北方同是一座地狱!宇宙呀,宇宙,我们生在这样个世界当中 我要努力地把你诅咒: 只好学着海洋哀哭!”
这就是当时的社会,当时的人世。(板书:屠场、囚牢、坟墓、地狱)
诗人面对当时中国的现实,感到失望和痛苦,他恨黑暗的现实,向往光明的未来。他有自己美丽的幻想和希望,《天上的街市》就表现了这种幻想和希望。
现在再请大家回答:作者为什么要写这首诗?为什么把天上的街市写得这么美?为什么要把牛郎织女的生活写得那么美好、自由幸福?
(学生回答应当没有困难了。可板书:抒写心中的理想和追求。)
五、理清写作思路,理解联想与想像的作用。
1.现在具体看看作者在诗中写了些什么?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
(老师引导学生逐段地归纳所写的内容,在归纳时可让学生讨论作者是怎样逐步从地上写到天上,从物写到人的,突出其中的联想过程和情感的发展。对诗中的词语也适当地引导学生加以理解。
板书:街灯──明星──街市──物品──珍奇 美丽、繁华 天河──牛郎织女──来往──闲游 自由、幸福)
2.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和区分联想和想像。
①作者从地上写到天上主要用了什么方法呢?──联想和想像。
②老师略作介绍:所谓联想,就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思维方式和心理过程。客观事物总是相互联系的。在空间或时间上相接近的事物形成接近联想,有相似特点的事物形成类似联想,有对立关系的事物形成对比联想,有因果关系的事物形成因果联想等等。所谓想像,就是在原有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的形象的过程。也就是创造性的想出新的事物或形象。
(结合具体例句进行说明。如从明星想到街灯,从街灯想到街市,这些是联想;可想出天上有街市,那就是一种创造,就是想像。)
六、请学生再齐读一遍课文,着重体会哪些词语用得好,哪些句子特别美。(以引导学生讨论的方法为主,以下要点供老师在学生不能回答时启发用)
1.第一节的“闪”“点”,写出了明星和街灯各自的特点。前两句的比喻,本体是“街灯”,喻体是“明星”;后两句比喻的本体是“明星”喻体是“街
灯”。这是一种回环往复的比喻,读起来特别的美,而内容上又从地上联想到了天上。这两个比喻构成了从地上写到天上的桥梁或天梯,写得天衣无缝,不露痕迹,非常自然。
2.后面三节,用了四个“定然”,一个“定”,表达了十分肯定的语气。明明是想像的,却说“定然”,表达了强烈的主观情绪,表现了作者心中对美好生活的强烈愿望和追求。
3.“来往”一词是因相隔天河两岸而言,“闲游”是对他们已然团聚,正在享受欢聚的快乐而言,二词的位置和配搭很准确,断不可互换。
4.“朵”,用来作流星的量词,而不用“颗”,写出了流星的美,就像花儿一样。与牛郎织女的美好生活相映成趣。
七、学习把握本诗的节奏和韵脚。
1.前段时间,有同学在作业中问我,写诗一定要押韵吗?应怎样押韵呢?
现在就请大家来读一读这首新诗,看看他是否押韵,是怎么押韵的?(由学生发言归纳出)韵脚:第一节“星”──“灯” 第二节“市”──“奇”
第三节“广”──“往” 第四节“游”──“走”
本诗的韵脚都在每节的二、四句的末尾,各小节所押的韵不一样。第一节是ing与eng韵母相近,第二节是i韵母相同,第三节是uang韵母相同,第四节是ou韵母相同。
其实,新诗押韵没有严格的规定,只要读来有韵律感,流畅、顺口就行。新诗也有很多不押韵的,不过押韵的读来,比不押韵的总要优美上口些。
2.新诗一般还具有一定的节奏,就像唱歌有节奏一样。节奏感可以增加诗的美感,读出诗的节奏,可以增强对诗的理解和领悟。(可先请一个学生来读,要求分辩出节奏来,然后进行纠正。老师可就一些两可的情况略作说明。)
八、同学们正在如花的年纪,正是诗样的年华,充满了幻想和想像,正是有诗情,好写诗的岁月,大家要多读诗,学写诗。
今天的作业就是请大家大胆地运用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方法,运用联想想像等手段,每人写一首诗。可以写宇宙星空、太阳月亮、也可以写清晨黄昏、课内课外,可以写春花秋草、暴雨狂风,也可以写人与人的对话、心灵的独白„„。最好是有感而发。写得好的我们可以收集起来办个诗刊。
【板书设计】
天上的街市 选自《星空》 郭沫若
人间:屠场、囚牢、坟墓、地狱 天上:景美、街市美、物品美、人物美、生活美 思路和内容:街灯──明星──街市──物品──珍奇 美丽、繁华 天河──牛郎织女──来往──闲游 自由、幸福
联想:从一物想到另一物 想像:创造性地想出新的事物或形象
词语:闪、点 定然 定 来往 闲游 朵 韵脚:第一节“星”──“灯” 第二节“市”──“奇”
第三节“广”──“往” 第四节“游”──“走”
第二课时
静夜
【教学要点】
一、整体把握诗情,理解诗意。
二、学习理解诗中的景物描写(实写)与联想想像(虚写)的关系。
三、重点讨论最后两句诗的含义。
四、做联想和改写练习。【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语:
《天上的街市》写的是美丽的夜景引发了作者无尽的遐思,想像出天上的一幅美丽幸福自由的生活图景,抒发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今天我们来学习郭沫若写的另外一首诗《静夜》,也是写于1921年,在日本留学时的一个夜晚,面对朦胧的月色,引发了诗人的联想和想像,抒发了诗人无尽的情怀。
二、范读、学生齐读。
三、引导学生具体分析理解诗意。
1.第一节写的是哪些景物?(月光──松林──白云──疏星)
2. 这些景物构成了一幅什么样的景象?
(月光朦胧,笼罩着松林大地,团团的白云遮掩着月亮和星星。给人的感觉是──朦胧、恬静的美)
3.第二节写了哪些景物?(天河──海雾──鲛人──流珠)
4.第二节的“天河何处”起什么作用?与第一节有关联吗?
(承上启下,引发联想。因月、星自然联想到天河,又因“白云团团”而不见天河,故而引出了“天河何处”的发问。上下过渡非常自然,联系也非常紧密。)
5.下面回答了“天河何处”的问题吗?(回答了,“远远的海雾模糊”就是回答,即“天河就在那远远的、海雾模糊的地方”。这说明了“天河何处”是个设问句。)
6.作者为什么着一“海”字?用得好吗?
(用得好。因白云茫茫如海,即为云海;在月光下的云海朦胧不清,如雾一般,故为海雾。诗人再由“海”产生了联想,引出海中的神话故事。)
7.看注释,理解最后两句。先由学生讲,然后老师进一步补充。(补充:鲛人,亦作“蛟人”。神话传说中的美人鱼。张华的《博物志》中还说:“鲛人从水出,寓人家积日,卖绡将去,从主人索一器,泣而成珠满盘,以与主人。” 传说中鲛人所织的绡叫“鲛绡”。《述异志》:“南海出鲛绡纱,泉室(指鲛人)潜织,一名龙纱,其价百余金,以为服,入水不濡。”)
8.“鲛人在岸”,岸在何处?
(在南海岸边,此在“海雾模糊”之海岸,即在天上。天上有海,岸边有鲛人。当然也可以理解为,在天河岸边。)
9.为什么写“对月流珠”呢?是表达了一种什么感情呢?
(这个神话传说中,最美的、最神奇的就是眼能泣珠,故作者既想像出鲛人,自然就会联想到她的神奇本领。可这到底表达一种什么感情呢?在学生讨论基础上归纳。)(这首小诗,写于诗人留学日本期间,联系当时的背景,和诗人的处境,我们可以感受到,当时,作者既有对现实的失望,也有对祖国、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在这月华满天的时刻,诗人虽然写的是鲛人在对月流珠,其实是诗人自己在对月流泪。诗人此时的哀伤、无奈、惆怅,化作了粒粒泪珠,以此来抒发自己的悲伤、思念之情。作者写鲛人,目的是写自己的情感,但通过这样的联想和想像,既含蓄,又有优美。
可概括为:一个凄美的故事,抒发了作者对现实的失望,对祖国、家乡、亲人的思恋之情。)
四、让学生再齐读此诗,体会作者抒发的情感。
五、郭沫若这两首诗,都发挥了丰富的联想和想像,写眼前景的一般是实写,写不在眼前的想像的一般叫虚写。请大家分别找出两首诗中的实写和虚写。
(《天上的街市》中第一节是实写,第二、三、四节是虚写;《静夜》中第一节是实写,第二节是虚写。)
六、任何两个词语都可以经过四五个递进的联想,建立起联系。如“木质”和“皮球”是两个意义相距很远的词语,但我们可以通过四步中间的联想,就可以从“木质”联想到“皮球”: 木质──树林,树林──田野,田野──足球场,足球场──皮球。
你也来试一试,完成“天空”和“茶”,“钢笔”和“月亮”的联想。也可任意选两个词作联想的练习。
七、请看课文后边的练习第三题,先让学生读《夕暮》,对诗意略作讨论后,再把原诗改写为一段散文。如果有时间,可以课内完成,并作课内交流,如果时间不够,就留到课外去完成。
补充:
《夕暮》是一首写景短诗,诗人废名在20世纪40年代说过:“像郭沫若的《夕暮》,是新诗的杰作,如果中国的新诗中准我选一首,我只好选它。”这个评价有些夸张,但也可见这首小诗的魅力。
诗中用比喻的手法,编织了个童话故事般的情景,表现了诗人丰富的想像和善良美好的童心。
八、根据学生前一节课的要求和学生写作的情况,继续鼓励学生写诗,为下一节的练习课做好准备。
【板书】 《静夜》 郭沫若
月光──松林──白云──疏星 朦胧、恬静的美
天河──海雾──鲛人──流珠 一个凄美的故事,抒发了作者对现实的失望,对祖国、家乡、亲人的思恋之情。“木质”和“皮球”:
木质──树林,树林──田野,田野──足球场,足球场──皮球 第三课时 【教学安排】
内容:写作讲评和练习课
主要做法:将学生的诗歌作品和改写收起来,选择其中较好的进行讲评,针对比较集中的问题作一些讲解。然后要求学生课内背诵和默写这课的两首诗
第三篇:七年级语文郭沫若诗两首
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语文第27课《郭沫若诗两首》教案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两首诗。
2、理解诗中联想和想象的作用,初步培养联想和想象的能力。
3、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品味诗歌优美的意境。教学重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两首诗。
2、理解诗中联想和想象的作用,初步培养联想和想象的能力。
教学设想:本文是两首想象力丰富的现代诗歌,意境优美。因此教学中要充分引导学生去朗读,在读中感悟诗歌的感情,品味诗歌的语言,体会诗歌的意境。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所以在创设情境的基础上,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来完成本节教学内容。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请闭上眼睛想如果在群星璀璨的夜晚,我们仰望天空,你会想到什么?(学生想象后回答)不错,夜空带给我们许多神奇的传说,夜空令人禁不住心驰神往。今天,我们跟随着著名诗人郭沫若先生一起步人《天上的街市》,感受诗人所追求的那份美丽,那份新奇。
二、整体感知:
1、走近作者、作品,字词:(学生班内交流,教师出示课件补充)
郭沫若:原名郭开贞,四川乐山人,我国著名的诗人、作家、学者。他的著作很多,有话剧《屈原》等,诗歌的代表作是诗集《女神》和《星空》。
《天上的街市》选自诗人第二部诗集 《星空》。1921-1923年,郭沫若三次从日本回国。这时,“五四”运动高潮已过,中国正处于军阀混战时期。面对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那“冷酷如铁!黑暗如漆!腥秽如血!”的黑暗现实,郭沫若感到极大的愤怒,苦闷感伤,但他并没有悲观失望,依然不倦的探索和追求。就是这一时期,1921年10月24日,作者写下了《天上的街市》。缥(piāo)缈(miǎo):形容隐隐约约,若有若无。
2、学生试读并用铅笔标记节奏划分。与教师课件出示节奏划分对比同时听配乐范读。天上的街市
远远的/街灯/明了,好像/闪着/无数的/明星。天上的/明星/现了,好像/点着/无数的/街灯。我想那/缥缈的/空中,定然有/美丽的/街市。街市上/陈列的/一些/物品,定然是世上/没有的/珍奇。你看,那浅浅的/天河,定然是/不甚宽广。那/隔着河的/牛郎/织女,定能够/骑着牛儿/来往。我想/他们/此刻,定然/在/天街/闲游。不信,/请看/那朵流星,是他们/提着/灯笼/在走。
3、学生根据节奏和范读情形,自己大声朗读课文。要求:注意朗读声音的大小,速度的快慢,节奏的强弱和语气的轻松舒缓。
4、学生朗读展示。找出诗中有哪些美好的事物或画面?街灯、明星、天上的街市、街市上陈列的物品、牛郎织女的幸福生活
三、合作探究(根据学生提问题,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诗歌):
1、你认为作者由街灯想到明星或由明星想到街灯合理吗?
示例:“街灯”与“明星”的共同特点是“无数”和明亮。诗人看到“远远的街灯”,星星点点,时隐时现,就自然联想到明星。
教师引导学生初步感知联想:联想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包括接近联想、类似联想、对比联想和因果联想等。并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这种联想具体表现出来。同理,作者看到“天上的明星”就自然联想街灯。这样描绘了迷人的夜景,又暗示了对光明未来的追求和对黑暗现实的不满。
2、作者的想象过程是怎样的?
明星到天上的街市再到珍奇的物品最后到自由的牛郎织女。
3、你读出了作者在诗中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示例:牛郎织女在天上过着自由自在、无忧无虑的幸福生活,天上街市的美丽、富庶、幸福、自由体现了作者对当时黑暗现实的揭露、否定,表达了诗人对表达了诗人对自由幸福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4、在朗读中你体会到了怎样的美?说出来与大家分享。
示例:押韵之美:诗句押韵、和谐。例如第一小节的韵脚“星”、“灯”。
用词准确之美:明、闪、现、点①“明”写出了人间万家灯火(灯火辉煌)的壮观景色。②“闪”写出了群星闪烁的姿态。③“现”既写出了天上的明星之多,又表现了诗人的欣喜之情。④“点”字用得奇妙,它暗示了天上有人把街灯点亮了。一字传神,意境尽出。想象的翅膀便由此“点”展开了。
信念坚定之美:诗中的“定然”、“定”表现的明明是想像的内容,却用断定的语气加以肯定,表明作者坚信,这样的理想世界是存在的,他对美好的未来充满信心,使读者受到感染和鼓舞。
课堂小结:诗人运用联想与想像的手法,用优美而又亲切的语言,为我们描绘了美丽的天街,创造了牛郎织女自由幸福的生活图景。字里行间,充溢着诗人对自由幸福美好生活向往与追求,体现了浪漫主义的创作。让我们再一次有感情地背诵一遍这首诗,感受诗人的美好情怀吧。作业:
1、背诵诗歌。
2、预习《静夜》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天上的街市》写的是美丽的夜景引发了作者无尽的遐思,想像出天上的一幅美丽、幸福、自由的生活图景,抒发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今天我们来学习郭沫若写的另外一首诗《静夜》,也是写于1921年,在日本留学时的一个夜晚,面对朦胧的月色,引发了诗人的联想和想像,抒发了诗人无尽的情怀。
二、整体感知:
1、朗读指导。重在让学生自主朗读,教师适当引导。静夜 月光/淡淡,笼罩着/村外的/松林。白云/团团,漏出了/ 几点/疏星。天河/何处? 远远的/海雾/模糊。怕会有/鲛人/在岸,对月/流珠?
2、这首诗哪部分写实?哪部分想像?写实与想像部分都突出了夜晚的什么特点? 示例:第一节描绘了静谧的夜景,属写实,第二节属想象,无论是写实还是想象,都突出了夜晚的“静”。
三、合作探究:
1、为什么写“对月流珠”呢?是表达了一种什么感情呢?
示例:这首小诗,写于诗人留学日本期间,联系当时的背景,和诗人的处境,我们可以感受到,当时,作者既有对现实的失望,也有对祖国、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在这月华满天的时刻,诗人虽然写的是鲛人在对月流珠,其实是诗人自己在对月流泪。诗人此时的哀伤、无奈、惆怅,化作了粒粒泪珠,以此来抒发自己的悲伤、思念之情。作者写鲛人,目的是写自己的情感,但通过这样的联想和想像,既含蓄,又优美。可概括为:一个凄美的故事,抒发了作者对现实的失望,对祖国、家乡、亲人的思恋之情。
2、比较阅读:看看两首诗在内容和形式上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 相同点:
创作背景:都选自于《星空》,写于五四以后诗人最苦闷的时期。内容:题材:由现实的情景联想到天上传说中的人和事。
主题:表现了诗人对当时黑暗现实的失望和痛苦,对光明未来的向往。感情:都充满了恬静美好,而又淡淡的忧伤。不同点:《天上的街市》更积极、乐观一些。
四、拓展延伸:
1、背诵两首诗歌。
2、发挥联想与想像,续写句子。示例:天上的明星现了,好像点着无数的街灯. @牵牛花开放了,„„ @笼中的小鹦鹉,„„ @月光照在地上,„„ @我不在父母身边的时候„„
课堂小结:“鲛人在岸,对月流珠”的故事,激发了我们多么精妙的幻想。它启示我们,多关注身边的生活,热爱生活吧,你会发现生活是多么美好!请大家课外阅读《星空》,诗歌能让你更加领略生活的美好!相信你的想象、联想力也是非常丰富的。作业:
1、默写两首诗歌。
2、发挥想像,将《天上的街市》改写成散文,要注意具体情节的描写。
第四篇:郭沫若诗两首 教学案6
七年级(上)语文教学案
课题:郭沫若诗两首
主备人:树林
审核:
领导签字:
学习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这两首诗。
2、了解诗中想象和联想的作用,能够运用这两种手法进行句段仿写。
3、体会诗歌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点
1、有感情的朗读。
2、理解联想与想象的作用。
学法指导
1、学习诗歌,朗读是关键。诗歌所蕴含的意境、情感、哲理等都需要通过反复的朗读去体会。
2、本诗的时代性很强,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有助于理解诗歌的主题。
预习导学
一、利用工具书或到网上查询以下内容:郭沫若先生在1921年前后的经历与思想动态,归纳整理后用简练的语言写下来:
二、读读写写,并解释加下划线的字词 缥缈
珍奇
鲛人
模糊
疏星
三、《天上的街市》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美丽的天上街市图,反复朗读并根据你的理解用自己的语言将这幅图画描述出来:
学习研讨
第 1 页
一、预习反馈。
二、初读体会。自由朗读《天上的街市》,初步把握朗读技巧,与小组同学交流后再读,并将朗读技巧(情感、节奏、语调、轻重音的处理等)整理在下面。
二、再读,理解写作技巧。在诗中,诗人由街灯想到了明星,又有明星想到了街灯,进而想到美丽的天上街市,这是运用了什么手法?你能再举一些类似这样的例子吗?
三、美丽的街市上到底有些什么?你能想象一下并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出来吗?
四、诗中的牛郎织女过着怎样的生活(注意抓住关键词语)?
五、你知道神话故事中的牛郎织女的生活是怎样的吗?诗人为什么要改变故事结局?回顾你搜集到的有关资料同时结合诗中相关的词语,将你的结论写在下面。
六、熟读成诵。根据自己对诗的主题的理解,有感情的朗读,尝试背诵。
七、用学习《天上的街市》的方法与小组同学协作学习《静夜》,并注意解决下列问题:
1、诗中突出了夜的什么特点?
2、前后两节是怎样的关系?
3、诗中蕴含着诗人怎样的情感?
4、本诗与《天上的街市》在写法上有哪些相似点?
课堂小结
你认为学习诗歌应该掌握哪些技巧?请写在下面。
拓展延伸
第 2 页
读下面的小诗,回答问题。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1、给下列的字注音。
迢迢()
皎()
擢()脉()
2、结合句意,理解下列的词语。迢迢:
盈盈: 纤纤:
几许:
3、诗中引用了什么传说?
4、为什么“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用诗中语句回答)
5、如何理解“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6、此诗跟《天上的街市》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不同?
巩固提高
1、用正楷字将两首诗默写在下面的空格内。
家长签字:
2、诗人成功地运用了联想和想象,请你根据提示完成填空题。牵牛花开放了,好像 月光照在地上,漂泊在外的游子,3、《天上的街市》连用了几个“定能够”和一个“定然”,试分析它们的作用。
第 3 页
3、分别指出两首诗中实写与虚写的句子。
考点链接
一、郭沫若的《静夜》中,借神话传说表达思念之情的句子是:
二、快乐是一种幸福的感觉,假如你不够快乐,你应该怎么办? 假如你不够快乐 也不要把眉头深锁 人生本来短暂
为什么还要栽培苦涩? 打开尘封的窗门
让阳光雨露洒遍每个角落 走向生命的原野 让风儿熨平前额 博大可以稀释忧愁 深色能够覆盖浅色
1、结合诗歌内容解释
稀释:
覆盖:
2、“忧愁”是什么?诗人认为应该怎样对待忧愁?
2、仿写练习。
读《三国演义》,我们可以领略到诸葛亮舌战群儒的风采;读《鲁宾孙漂流记》,我们可以品尝到鲁宾孙在荒岛上的酸甜苦辣;读《》,;读《》。
教后或学后记
第 4 页
七年级(上)语文教学案
课题:女娲造人
主备:树林
审核:
领导签字:
学习目标
1、感受远古时期人类对自然的探索。
2、初步了解神话故事的特点,特别是联想与想象手法的运用。
学习重点
1、大胆而新奇的想象。
2、文章中表现出的对人类诞生的喜悦之情。
学法指导
1、神话毕竟是神话,它与科学有着本质的区别,学习本文要注意从多角度体会神话的特点,特别是想象与联想手法的运用。
2、要能够在熟读的基础上复述故事。
预习导学
1、给下列的字注音并组词
娲
澄
澈
辟
掺
搅
绵
掘
寞
榛
枕
藤
2、借助工具书,解释下列的词语及划线的字。寂寞:
莽莽榛榛: 非凡:
神通广大: 绵延:
兴高采烈: 眉开眼笑:
疲惫不堪:
3、读课文,用两到三句话概括文章内容。
4、划出女娲造人过程的词句,体会文中蕴含着怎样的情感(划出关键的词语)。
学习研讨
一、自学反馈。交流“预习导学”部分的第1、2题。
二、课文研讨
1、朗读课文,然后复述故事。
2、用最精炼的语言概括女娲造人的过程,科学告诉我们,人类是由类人猿进化来的,女娲造人的故事是不存在的,你能分析出“女娲造人”这一神话传说产生的原因吗?
第 5 页
3、跳读课文,划出文中表现对人类诞生喜悦心情的句子,讨论交流一下自己的感受。
4、讨论交流:谈谈你对女娲的认识,整理在下面。
5、本文是根据《风俗通》里的两则短文改编的,下面是两则短文的译文,读后与课文比较一下:译文与课文有哪些区别?作者是借助什么方式使得文章生动、丰满、富有情趣的?
课堂小结
1、你从《女娲造人》的故事中受到了哪些启示?
2、根据你的理解,你认为人类的起源是怎样的?
拓展延伸
一、天地分开,宇宙形成
创世以前,没有天,没有地,只有汪洋一片。水是最早生出来的东西。她是宇宙万物的母亲,在她渺无边际的胸膛之上,渐渐长出山来。山慢慢长大,山体里萌生出后来的天和地。
天是男性,名字叫安。地是女性,名字叫启。安和启结合成为天地之神安启,他们生下大气神恩里尔。
思里尔在父母怀中逐渐长大。他力大无穷。他将父亲安托起来,远远地送了出去。于是父亲天与母亲地就被儿子永远地分开了。
恩里尔与大地母亲一起安排宇宙间的事物。
恩里尔和他的妻子宁里尔生出月神和众星辰。月神纳那在天空中进游,把光芒射向四方。纳那与妻子甫卡尔生出太阳神奥吐。太阳神从东山升起,在西山落下。他与众神一同起床,一同就寝。恩里尔和大地母亲共同给众星宿规定了远行的轨迹,使之各行其路,互不相扰。
安排好天上的事物后,他们又安排大地上的事物。他们创造了大地上的万物,还有黑头发的人类。从此天地间充满了和谐与生气。
1、从文章中看出,天和地是怎样形成的?
2、恩里尔是怎样诞生的?他有什么与众不同之处?
第 6 页
3、本文跟《女娲补天》在内容上有什么不同?
4、“安排好天上的事物后,他们又安排大地上的事物”一句中“他们” 是谁?他们是怎样安排天地间的事物的?
5、太阳、月亮、大气、天地各神之间是什么关系?
6、“他们创造了大地上的万物,还有黑头发的人类。”文章并没有写出怎样造人,请联系上文,发挥想象,写出他们造人的经过。
二、女娲创造了人类之后,许多年来平静无事,人类一直过着快乐幸福的日子。
不料有一年,宇宙忽然发生了一场大变动。
半边天空坍塌下来,天上露出些丑陋的大窟窿,地面上也破裂成了纵一道横一道的黑黝黝的深坑。在这大变动中,山林燃起了熊熊的大火;洪水从地底喷涌出来,波浪滔天,使大地成了海洋。人类已经无法生存下去,同时又遭受到从山林的大火里逃窜出来的各种恶禽猛兽的残害。
女娲看见她的孩子们受到这麽可怕的大灾难,痛心极了。她没工夫去追究祸乱的成因,赶忙亲自动手,辛辛苦苦地来修补天地的残破。
她先在大江大河里拣选了许多五色石子,架起一把火,把这些石子熔炼成胶糊状的液体,再拿这些胶糊状的液体,把苍天上一个个丑陋的窟窿都填补好。仔细看虽然还有点不一样,远看去也就和原来的光景差不多了。
她怕补好的天空再坍塌,又杀了一只大乌龟,斩下它的四只脚,用来竖立在大地的四方,当作天柱,把人类头顶上的天空,像帐篷似地撑起来。柱子很结实,天空再也没有坍塌的危险了。
那时,中原一带,有一条凶恶的黑龙在鼓动洪水,兴波作浪,为害人民。女娲便去杀了这条黑龙,同时又赶走各种恶禽猛兽,使人类不再受禽兽的残害。
剩下来的只有洪水的祸患没有平息,女娲又把河边的芦草烧成灰,堆积起来,塞住了很大的洪水。
这时候,大地恢复了欣欣向荣的景象。春、夏、秋、冬四个季节,依着循序循环,去了又来,该热就热,该冷就冷,一点也不出乱子,人类又能快乐的生活了。
1、这篇文章的题材是:
2、给文章拟一个不超过四个字的标题:
3、天是被谁弄破的?他为什么要撞破天?
4、女娲是怎样补天的?在文中划出相关的语句。
5、这篇神话故事,反映了劳动人民怎样的愿望?
第 7 页
巩固提高
1、写出下列形近字的读音并组词
藤 腾 娲 祸 澈 辙 掺 渗 蓬 篷 概 慨
2、“这些小人儿在他的周围跳跃欢呼,使她精神上有说不出的高兴和安慰。”人们高兴时常有不同的神情与动作,请想象一下,此时女娲的神情和动作,写在下面。
2、按要求续写句子。
走进校门,便看到一条平直的大道。大道两旁是一排整整齐齐的松柏,……… 请运用拟人手法,写出此时此刻你眼里的松柏。
4、远古时期表现人类征服自然、战胜自然愿望的神话故事还有很多,你能再举出几个这样的例子吗?
考点链接
武松把只脚望大虫面门上、眼睛里只顾乱踢。那大虫咆哮起来,把身底下爬起两堆黄泥做了一个土坑。武松把大虫嘴直按下黄泥坑里去。那大虫吃武松奈何得没了些气力。武松把左手紧紧地揪住顶花皮,偷出右手来,提起铁锤般大小拳头,尽平生之力只顾打。打到五七十拳,那大虫眼里,口里,鼻子里,耳朵里,都迸出鲜血来,更动弹不得,只剩口里兀自气喘。
根据选段回答,大虫的动作行为前后有什么变化?这些变化对武松这一人物形象起什么作用?关于武松你还知道哪些故事(至少举一例)?
教后或学后记:
第 8 页
第 9 页
2、第 10 页
第五篇:《郭沫若诗两首》学案
人教版语文七上《郭沫若诗两首》学案
《郭沫若诗两首》学案
学习目标
① 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两首诗。② 了解这两首诗的写法和风格。
③ 理解诗中联想和想象的作用,初步培养联想和想象的能力。④ 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点
① 有感情地朗读。
② 理解诗歌中联想和想象的作用,培养联想和想象的能力。
学习难点:理解诗歌中联想和想象的作用,培养联想和想象的能力。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天上的街市》
学习目标
① 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诗。
② 理解诗中联想和想象的作用,初步培养联想和想象的能力。③ 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点
理解诗中联想和想象的作用,初步培养联想和想象的能力,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学习难点
理解诗歌中联想和想象的作用,培养联想和想象的能力。
学习过程:
一、导入
夜晚,我们仰望天空,群星璀璨,那里,发生过多少美丽的故事,产生过多少神奇的传说,令人禁不住心驰神往。今天,我们跟随着著名诗人郭沫若先生一起步入《天上的街市》,感受诗人所追求的那份美丽,那份新奇。
人教版语文七上《郭沫若诗两首》学案
二、课前预习
1.诵读两首诗,读熟。2.抄写课后读读写写。
三、自学,读课文,完成下列问题。
① 教师范读,提醒学生注意朗读节奏、重音,并出示投影(朗读节奏与重音),播放背景音乐:提琴曲《梁祝》部分,创设一种美好的情境。(也可以播放课文录音带。)② 学生根据提示自由朗读课文,并思考以下问题: a.全诗共四个小节,哪些是写实的,哪些是写想象的? b.请你概括出诗人所想象的内容及想象过程。③ 全班讨论以上两个问题。
因为这两个问题都比较简单,所以很快老师可以明确: a.第一节是写实的,第二~四节是写想象的。b.诗人想象了牛郎织女在天上幸福、美满的生活。c.想象过程(板书):
街灯} →天上的美丽街市→街市上陈列的珍奇物品→牛郎织女的幸福生活} 明星
四、合作探究(先独立完成,再小组合作探究)
探究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感情。
全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进一步品味课文所表现的思想感情。①教师投影出示问题组,学生小组讨论,然后转入全班讨论。
a.课文中想象的牛郎织女的生活跟神话故事中的牛郎织女的生活有什么不同?是通过哪些词语表现出来的? b.诗人为什么要进行这样的想象,要对传说中的故事情节做这么大的改动?这种想象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c.诗中反复出现的“定然”、“定”有什么作用? 这个环节的讨论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理解诗歌所表达的主题。讨论时老师可以通过提示帮助学生,如讨论为什么要对传统的神话故事情节加以改动时,可让学生想,神话中的牛郎织女被分隔天河两岸不得相聚的悲剧是谁造成的?王母娘娘为什么硬要拆散他们?王母娘娘象征的是什么?这样就可以很自然地让学生了解诗人摆脱封建束缚、追求理想、向往自由幸福生活的思想感情了。
人教版语文七上《郭沫若诗两首》学案
②可不可以删去第一小节的街灯和明星而直接想象天上的生活?为什么? 讨论这个问题,首先让学生明确这首诗运用了联想与想象的手法。如,第一小节运用了联想的手法,诗人看到“远远的街灯”,星星点点,时隐时现,很像天上的星星,就自然而然地把街灯与明星联系起来。“远远的街灯明了,好像闪着无数的明星”,这就是联想,这种联想既描绘出迷人的夜景,又暗示出了对现实的不满,对光明的追求,把内容由人间转到天上,为下文展开想象打下了基础。
第二~四小节,诗人描绘天上街市的美丽,街市上陈列物品的珍奇和牛郎织女提着灯笼在走的幸福,都是诗人想象出来的。这种想象,又是以在人间看到的街灯、明星为基础的。人间天上,亦真亦幻,折射出作者美好的人生理想与追求,体现了诗作的浪漫主义风格。③ 学生讨论:举例说说,这首诗的语言好在哪里? 学生可以从任意角度说,如,a.诗句押韵、和谐。例如第一小节的韵脚“星”、“灯”;b.用词准确。例“珍奇”、“浅浅的”;c.语气亲切。例“我想”、“你看”;d.表达信心很坚定。例“定”、“定然”。不要对学生多限制,也不要要求多么理论化,学生能结合诗歌把体会说出来就行了。
五、成果展示
结合小组代表的发言,教师可以明确:
a.神话故事中牛郎织女被无情地分隔在天河两岸,而在诗歌中,他们在一起过着幸福美满的生活。“美丽的街市”、“世上没有的珍奇”表现了牛郎织女的生活很富足;“闲游”表现了牛郎织女生活的自在、舒适、幸福;“浅浅的”说明了牛郎织女可以自由地往来,已经不是神话传说中的每年七月七日才能相见一次;“那朵流星”中,“朵”字常用于花,花是美好的象征,把流星比作花,比喻天上的生活像花朵一样美好。
b.上世纪初,中国还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人民生活在黑暗之中,五四运动呼唤人们追求自由、幸福、美好的生活,但运动结束后中国依然处于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下,自由、幸福、美好的生活仍然没有到来,许多人因此感到绝望无助,但是诗人没有因此而放弃希望。他改写了神话,想象牛郎织女在天上过着幸福的生活,表达了他对理想的向往和执著的追求。
c.诗中的“定然”,“定”表现的明明是想象的内容,却用断定的语气加以肯定,表明作者坚信,这样的理想世界是存在的,他对美好的未来充满信心,使读者受到感染和鼓舞。
人教版语文七上《郭沫若诗两首》学案
六、课堂小结
诗人运用联想与想象的手法,用优美而又亲切的语言,为我们描绘了美丽的天街,创造了牛郎织女自由幸福的生活图景。字里行间,充溢着诗人对自由幸福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体现了浪漫主义的创作特色。
让我们再一次有感情地背诵一遍这首诗,感受诗人的美好情怀吧。
七、课堂练习
① 背诵这首诗,会默写。② 发挥想象,将这首诗改写成散文,要注意具体情节的描写。
第二课时 《静夜》
学习目标
① 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诗。
② 理解诗中联想和想象的作用,初步培养联想和想象的能力。③ 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点
理解诗中联想和想象的作用,初步培养联想和想象的能力,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学习难点
理解诗歌中联想和想象的作用,培养联想和想象的能力。
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与诗人郭沫若先生一起遨游仙境。今天,我们再面对月光淡淡的《静夜》,看看它能引起你多少美妙的遐思,使你产生多少奇瑰的想象。
二、课前预习
1.诵读两首诗,读熟。2.抄写课后读读写写。
三、自学研读
朗读课文
① 教师范读,可配背景音乐:钢琴曲《星空》,并投影出示朗读节奏、重音。
学生边听边注意老师朗读的声音的大小、速度的快慢、节奏的强弱和语气的轻松舒缓。② 学生模仿,自由朗读课文,然后再集体朗读。
人教版语文七上《郭沫若诗两首》学案
四、合作探究(先独立完成,再小组合作探究)
①讨论,理解内容与写法。
a.这首诗哪部分写实?哪部分想象?写实与想象部分都突出了夜晚的什么特点? b.这首诗的两个小节之间有着什么内在联系? c.这首诗的结构与《天上的街市》有哪些异同? d.你最喜欢诗中的哪些句子?为什么? 通过讨论,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明确:
a.诗的第一小节描绘了静谧的夜景,属写实;第二小节属想象。无论写实还是想象都突出了夜晚的“静”。
b.第二小节开头的劈头一问“天河何处”,结束了第一小节的写景思路,把读者的视野与心胸引向了广袤宇宙,又以“远远的海雾模糊”收拢读者放飞的心神。“会有鲛人在岸,对月流珠”写出诗人的想象已经像脱缰的野马穿过茫茫海雾,想象着有“鲛人”立在岸边,对着月亮留下串串珠泪„„多么奇瑰的想象。第一节的景物描写,是想象的基础,而没有了第二节的想象,第一节的景便没有活力,没有生气。有了第二节的想象,才使看似平淡无奇的景变得空灵、美丽。
c.两首诗的结构大致相同,都是先写景,以写景为基础,再展开想象。不同的是《天上的街市》在写景部分由“街灯”、“明星”的联想把读者的视线由人间转到天上,为第二小节具体描绘“天上的街市”做了铺垫。而《静夜》则是靠第二小节的“天河何处”结束写景,转而想象的。d.第4小题属于开放性题目,可重点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如喜欢第一小节的同学,可扣住写景的细腻形象来谈。像“笼罩”一词,写出村外的松林沐浴在淡淡的月光下,朦胧而又神秘。“漏出了几点疏星”的“漏”,写出了淡淡月光照耀下的团团白云,而白云之间的空隙里,有隐约可见的闪烁的几颗星星。如喜欢第二小节的同学,则可以抓住诗人跳动的思绪来分析。作者的思绪纵横捭阖,先由普通的乡间夜景一下子把读者的思绪带到了广袤的宇宙之中,使全诗的境界得以拓宽和提升。后“远远的海雾模糊”又把读者刚刚放飞的心绪往回收拢,模糊的海雾中有什么?使人想到什么?自然引出下文。而喜欢后两句的则又可以把思维转换到想象的角度,为什么流珠?喜极而泣?伤心落泪?抑或无穷思念?„„想象的精妙自不待言。②指导学生练习,学习运用联想与想象的手法。a.发挥联想与想象,续写句子。牵牛花开放了„„ 我不在父母身边的时候„„
人教版语文七上《郭沫若诗两首》学案
b.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轻柔地、舒缓地、带点神秘味的反复朗读最后两句,再讨论翻译“南海水有鲛人,水居如鱼,不废织绩,其眼能泣珠”。然后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描述这首诗的想象世界。可让学生对鲛人做合理的推想,也可以选择《天上的街市》中的想象部分,用自己的话加以描绘。
五、成果展示(小组推荐回答)
六、课堂小结
① 让学生反复朗读,当堂背诵。② 教师小结。
“鲛人在岸,对月流珠”的故事,激发了我们多么精妙的幻想。它启示我们,要多关注身边的生活。热爱生活吧,你会发现生活是多么美好!
七、布置作业
① 熟练背诵两首诗,会默写。② 想象练习。
在青岛崂山海滨,有一处风光秀丽的旅游景点:石老人。这里因为湛蓝的大海中有一块状如老人的大石头而得此名。请你发挥想象,写一个有关石老人的故事。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家乡的某一处历史遗迹,或根据自己掌握的民间故事进行拓展写作。③ 荐阅读:郭沫若诗集《女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