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地震中的父与子》精品课例
语文精品课例:《 地震中的父与子 》
海阳市发城镇第二小学 刘金华
1.教材版本
鲁教版五四制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三组第一篇精读课文《地震中的父与子》的一课时。2.目标确立(1)教材分析。
本单元训练主题——父母之爱。这篇课文是第六组的第一篇课文,承担了使学生正确认识父母的爱,加强与父母的沟通的任务。训练重点是“引导学生在读中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体会作者是怎样通过人物外貌、语言、动作和心理描写,表现父母之爱的。”课文讲述的是1994年美国洛杉矶大地震中,一位父亲冒着危险,抱着坚定信念,不顾劝阻,历尽艰辛,经过38小时的挖掘,终于在废墟中救出儿子和同伴的故事,歌颂了伟大的父爱,赞扬了深厚的父子之情。
课文先写大地震的混乱中,年轻的父亲安顿好受伤的妻子,急切地冲向儿子的学校,尽管学校已成废墟,他还是坚定地向儿子教室的位置走去。接着写他不顾别人的劝阻,也不怕别人误解,坚持抢救自己的儿子阿曼达。最后写经过38个小时不停的挖掘,他的儿子和另外13个同学终于获救。描写具体,情感真挚,是这篇课文的主要特点。
选编这篇课文,一是让学生感受父爱的伟大力量,受到父子情深的感染;二是引导学生通过对人物外貌、语言和动作的描写,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提高阅读能力。(2)学情分析。
《地震中的父与子》是一篇表现特殊环境下的父子之情的课文,内容浅显,但内涵深刻;语言平实,但令人震撼。课文讲述的是1994年美国洛杉矶大地震中,一位父亲冒着危险,抱着坚定信念,不顾劝阻,历尽艰辛,经过38小时的挖掘,终于在废墟中救出儿子和同学的故事,歌颂了伟大的父爱,赞扬了深厚的父子之情。这篇课文以父亲在救助儿子过程中的心理变化和父亲对儿子说的一句话“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为主线,写出了父与子各自的了不起,思路清晰非常便于教学。
但学生的生活经历与文本有较大的差距,怎样才能在学生与文本之间搭设一座桥梁,让学生逐渐走进文本,深入文本,受到感染和熏陶,是教学本课的一个关键,好在五年级的学生正是自我意识强烈,而且感情比较丰富的年龄,这篇课文课文符合他们的年龄特点及心理特点,我感觉只要方法得当,这篇课文的教学是对他们尽行感恩教育的好选择。(3)设计理念:
《地震中的父与子》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第九册第六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讲述的是1994年美国洛杉机发生大地震时,一位年轻的父亲在废墟中经过38小时的挖掘,终于救出儿子和儿子同伴的传奇而感人的故事。描写具体、情感真挚是本篇课文的主要特点。作者抓住父亲的外貌、语言、动作进行描写,刻画了一位伟大父亲的形象,谱写了一首父爱的颂歌。父亲因为有爱,坚持了38个小时不吃不喝、不休不眠地挖掘,终于救出了儿子;儿子因为有爱,在黑暗的废墟下,同样不吃不喝38个小时,终于迎来了父亲救助的时刻。爱与信念,创造了生命的奇迹。本节课要引导学生潜心钻研文本,充分感悟,在读中悟情,在想象中悟形,在回味中悟神。在听、说、读、写中落实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4)教学目标:
1、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感悟父与子的“了不起”。感受坚定的信念与爱的传递创造了生命的奇迹。
2、初步感受作者借人物外貌、语言的描写刻画人物形象的表达方式。有感情地朗读课文。(5)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到父爱的伟大力量──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和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巨大精神力量。感悟坚定的信念与爱的传递创造了生命的奇迹。
3、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整体感知:
(一)出示课题
今天,我们一起进入第六单元的学习。这一单元,将让我们感受到父母之爱的深沉与宽广。这一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是第17课(师板书课题)《地震中的父与子》。齐读课题。
(二)认识地震的灾难人类在其面前的渺小和伟大
课件出示洛杉矶地震的图片,教师声情并茂的叙述地震的后果。通过图片认识本课几个关键的生字词。
(三)整体感知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事儿呢?
快速浏览课文,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四)文中的父与子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板书:了不起父子)【设计意图】开课设计一定要新,本文围绕地震后的废墟展开内容,体现伟大父亲,所以把灾难带给人们的渺小与父亲伟大身影的对比作为开题,能够给学生心灵的震撼。其次在看图中学习词语,可以加深学生识字的牢固性。
二、披文入情,感悟语言
(一)这节课,我们就先来看看,文中的父亲为什么了不起。请大家默读课文1-12自然段,看看文中哪些文字让你感到了父亲的了不起?用波浪线把它们画出来,在旁边用一两个词简单地写下你的感受。
(二)重点引导学生感悟朗读以下重点句段
1、第3自然段:
(1)从哪里体会到了父亲的了不起?
(2)从哪看出痛苦?为什么?痛苦到什么程度?用一个词来概括父亲此时的心情。(3)尽管痛苦,但他还是坚定地站了起来,透过“坚定”这个词,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父亲?
(4)朗读,读出父亲的痛苦与坚定
2、第5—11自然段:
(1)谁阻挡过他?是怎样阻挡的?(2)为什么父亲反复只说这一句?(3)分角色读课文。
体会父爱就是一个掷地有声的----------承诺
3、第12自然段:第一句:“他挖了8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1)从哪里体会到了父亲的了不起?(2)为什么不直接写他挖了36小时?
(3)为什么说没人再来阻挡他?(引导学生学习5-11自然段)
4、第12自然段:第二句:“他满脸灰尘„„到处都是血迹。”(1)从哪里体会到了父亲的了不起?(2)体会外貌描写的作用。
(3)你觉得这是一位什么样的父亲?(师板书:坚强执著)
【设计意图】本重点教学片断分为三个环节,其一,通过对父亲行动的描写体会父爱的坚持;指导教学重点抓住别人劝阻而他始终重复着一句话。其二,通过父亲动作的描写体会父爱的坚持;指导教学重点抓住对时间的描写。其三,通过对父亲外貌的描写体会父爱的坚持。三小环节环环相扣,从不同侧面表现这位父亲的伟大。通过循环读,轮读,指导学生产生共鸣。
三、拓展延伸,感悟广范围的伟大父爱
出示汶川大地震中感人的三个场面配以动情的音乐。此时此刻,阿曼达的生死未卜,你如果是这位父亲,你最想给阿曼达说点什么呢?请拿起你的笔写下来。
这的确是一位了不起的父亲,为什么说他的儿子也同样了不起呢?下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
【设计意图】设计这个环节是第二个教学环节的必然。当我们将学生感情激发起来的时候,联系实际事例再回归文本,此时此刻学生所有的情感都会积聚在喉咙口,在充分读的基础上,此时设计学生练笔就是让其感情尽情倾泻。达到与文本的共鸣。
四、布置作业:
(一)写生字
(二)摘抄文中关于人物外貌、语言描写的佳句。第二课时
一、谈话导入
上节课,父亲的形象已经刻在我的心中,让我们深深感动。那么,他的儿子又为什么了不起呢?请大家自由读13至23自然段。找一找,描写儿子的哪些画面感动了你?
二、自读自悟,交流体会
重点指导学生理解感悟如下句段:
(一)“我告诉同学们不要害怕,说只要我爸爸活着就一定会来救我,也能救大家。因为你说过,不论发生什么,你总会和我在一起!”
(二)不,爸爸,先让我的同学出去吧!我知道你会跟我在一起,我不怕。不论发生了什么,我知道你总会跟我在一起。”
三、展开联想,即时练笔
(一)讨论
大家设想一下,刚才有个同学谈到,当时埋在废墟底下的阿曼达也可能害怕,他害怕还是不害怕?请大家讨论一下,可以想象,可以用书上的语言来证明。
(二)想象
师:同学们,让我们跟随记录片,再亲自看看1994年美国发生地震的一刹那。就在灾难发生的这一刻,忽然楼房晃动起来,身体也跟随着晃动,教学楼象山一样向我们压下来,把我们送进了漆黑的废墟底下:
师:只听见四周是────(生阐述想象)
只看见──(生阐述想象)
(三)练笔
1.阿曼达是那样的了不起!他在废墟底下整整煎熬地等待了38小时啊!在这38小时里他都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用你的心去写,用你的想象去写,把了不起的阿曼达用说手中的笔写出来。
2.请几位写得有代表性的同学朗读。
四、诵读经典句段,拓展延伸
(一)创设情境,感情朗读“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二)分角色朗读父子对话
(三)小结全课,拓展延伸 推荐课外书《感悟父爱》
五、作业
(一)完成练笔
(二)课外阅读《感悟父爱》
(三)复习生字
4、精彩片段
片段一:抓住文眼,聚焦形象,“牵一发而动全身”。
文艺理论提到“形象大于思想”,文学作品的教学中,往往对形象的感受重于对观点的领悟。这篇文章中,坚定的父亲和勇敢的儿子给学生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可是,高年级的文章这么长,时间又有限制,如何才能做到长文短教呢?我细细分析,全息阅读,巧妙整合,决定抓住“一个中心线索,两个突破点”整体规划全文教学。这个中心线索就是父与子始终信守的诺言、毫不动摇的信念:“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两个突破点就是“父亲爱的了不起”和“儿子‘让’的了不起”。这是文章的精华所在!把这两个点拿出来,以点带面,在这两个点上把朗读、感受、体验、想象、情感的升华结合起来,反复诵读、反复叩问、反复感悟,使其发挥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功效。
文中的父亲用自己的行动谱写了一首爱的颂歌。有三个描写父亲的场景感天动地:第一个是他悲痛欲绝,但重新挺立的场景;第二个是许多人劝他别挖,但他不听劝的场景;第三个是他孤军作战,伤痕累累的场景。仔细研读,不难发现第三个场景令人刻骨铭心。“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这段话具有很强的辐射力,由这一片段完全可以辐射前面父亲在绝望中重新挺立,人们再三劝阻但父亲依然坚持的场景,从中还能体味到父亲承受着肉体和精神的双重压力以及父亲绝不放弃的信念。同样,“有其父必有其子”。阿曼达简简单单的一“让”,“让”得感人肺腑。这一“让”,不仅让出了小小年纪的勇敢、让出了对他人的关爱、让出了父子血浓于水的亲情,更让出了一种难能可贵的信念。这一“让”精巧地将父子重逢,相互对话的情景统领起来,甚至与文章中心无痕融合。
在整个教学中,我以寻找最震撼你心灵的场景为主线,抓住“父亲爱的了不起”和“儿子‘让’的了不起”这两个文眼折射全文的语段,努力做到“一线串珠”,“瞻前顾后”,在承上启下处反复回扣读中心句“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这种立体多维式的建构,于大气中隐含着深邃,在平和中张显着个性,体现了阅读的整体性,提升了阅读的品质。
片段二:情感震撼,读中体验,“情到深处无怨尤”。
在这节课中,语文教学要达到高层次和理想化的境界,我感觉调动学生的情感尤为重要。这篇课文发生的背景是一次大地震,由于文本距离学生的现实生活、知识面较远,上课伊始,我播放有关大地震的视频资料,通过语言描述、多媒体课件的使用,让语言文字所表达的内容动态化,刺激学生的感官,拨动他们的心弦,引起他们的情感共鸣,使他们和课文融为一体。
要想使学生动情,教师自己首先得动情,用饱含感情的语言作为“引语”能点燃学生情感的火花,使充满主观意识的课堂教学活动得到发挥。在提炼中心句“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并进行朗读训练时,我巧妙地运用搭桥性的语言,在层层推进中强化感受,促使感知转化为深刻的感悟。
师:当他看到教学楼变成废墟,悲痛欲绝时,支撑他的就是这句话——
生: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师:当人们都来阻挡他,让他放弃时,回响在他耳边的依然是这句话——
生: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师:当他孤军奋战,伤痕累累,就要倒下时,给他力量的还是这句话——
生: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不难想象,这样几个来回的读,层层叩问,情感步步推进,合理地发挥了语言的魅力,激情、诗一般的语言渲染着课堂氛围。
我在教学过程中,还以合作者的角色出现,通过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用语感连接学生的感官、感受和情感。让学生在语文过程中受到精神的滋养。我始终强调朗读训练,披文入情,以读促思,读中感悟。通过反诘、引导联想、多种形式的读等一系列方式,让学生感情朗读父亲努力拯救儿子的过程,在对语言文字准确、细腻、深入地把握中获得准确、细腻、深入的体验,以增强语感。比如“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应读得坚定不移。“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先指导学生从时间上读出父亲的劳累;再接着从父亲的形象上读出他沉甸甸的爱和肉体的痛苦;继而在体验父亲心理活动中读出他内心的孤独与苦闷;最后探究父亲的精神支柱,读出伟大形象。学生在立体推进的朗读过程中,与主人公共同体验,共同感受,他们的心灵受到熏陶,从而实现文本的教学目的,感受文本的强烈震撼。
“简简单单教语文,本本分分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我们要让学生在课堂上有充分的时间读书,有足够的空间思考,有较多的机会实践。让学生在情感得到激荡的同时品味语言、积累语言。句子诵读扎实了,情感表达自然也淋漓尽致了。片段三:综合训练,人文积淀,“自在娇莺恰恰啼”。
面对不同的课文,我们都应该寻找人文精神与语言训练的契合点。用综合性的语文练习促进学生的阅读,以训练促人文,以人文促积淀,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在这节课中,我引入“听话想象”:在教师的范读中,请学生闭眼想象,在漫长的36小时里究竟会发生怎样触目惊心的场面?父亲怎么会变得伤痕累累、憔悴不堪?“想象写话”:漫长的30多个小时里,阿曼达在漆黑的废墟下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吟诵练笔”:用一句话、甚至一个符号表达你心里最深刻的感受。这些环节的设计都是想通过不同角度、不同训练点、不同教学方式帮助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理解句意,并在美好情感的体验中得到人文熏陶。语文学习不能游离于语言文字的品析运用之外,要书声琅琅,也要静思默读,还要妙笔生花。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紧抠重点词、关键句,反复读,慢慢嚼,细细品,深深悟,用心写。让理性的语言伴随感性的形象深深扎根到学生精神世界中。尊重学生个性体验,做到情中有理,理中有情。在这以训练促人文,以人文促积淀的过程中,引领学生达到“文能逮意,情能胜物”的语言表达的佳境。
我们呼唤生命课堂,那应是学生真情驿动的课堂、畅所欲言的课堂、深思飞扬的课堂。在这节课中,我与学生随着这对了不起的父子一起经历了磨难,经历了痛苦与喜悦,学会了在困难面前不低头、不服输,学会了爱的最高境界是爱别人。我们陶醉于父子深深的情谊中,我们震撼于信念创造的爱的奇迹中。我们,成长了自我,邂逅了一次美丽的生命感动。评张新东老师执教的《地震中的父与子》
5、自我反思
《地震中的父与子》是第三组“父母之爱”中的一篇精读课文。描写具体,情感真挚,是这篇课文的主要特点。教学中要注意,一是让学生感受父爱的伟大力量,受到父子情深的感染;二是引导学生通过对人物外貌、语言和动作的描写,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提高阅读能力。
这篇文章我采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运用班班通课件和三读式教学法。首先创设情境,导入课文,插入一个汶川地震中的感人故事,渲染课堂气氛,然后初读课文,从整体上来把握课文内容,检查预习,找准切入点进行分层次议读,最后延伸拓展,小练笔。
在这篇课文的教学中,我感觉自己制作的课件比较实用,另外,课堂导入比较自然,注重引导学生分析问题,思考问题,教学思路也比较清晰。在教学中,注重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当然,本节课的教学也存在着诸多的缺点和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材研读不是很透彻,切入点找得不是很准确。
在本课的教学中,切入点的确定不是很具体,有些笼统。没有抓住重点。
二、力图“面面俱到”,忽视了“牵一发而动全身”。
教案的设计没有从整体上着眼,过于注重细枝末节,具体表现在,课件制作过于繁琐,内容过多,密密麻麻,课堂效率不高,给自己也给学生造成了很大的负担。
三、课堂引导技巧还要加强,学生说的少,老实讲得多。
我在引导学生上还要下功夫,这节课基本上是一问一答式,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四、朗读指导比较少。
五、紧张急躁心理依然存在。
特别是学生回答不上来的时候,我过于急躁,代其回答,而不是循循善诱。在以后的语文教学中,应该首先把教材吃透,教学中,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积极性,把课堂还给学生。找准切入点,在阅读教学中,注重学生的朗读,在读中理解感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经常参加一些听评课活动,课余时间多看一些名师的教学视频,不断总结反思。
6、专业点评
星期五第一节课我有幸听了刘老师执教的《地震中的父与子》(第一课时)一文,感受到了语文的风采,欣赏到了一节精彩的课例。(1)多媒体的妙用。(总共有三处)
刘老师在让学生感受大地震的状况时,播放了一组精心挑选的图片,在让学生观看的同时,配以教师恰如其分的解说,使学生有如亲临其境之感。生字词的学习也辅以图片,如此学习效果更佳。后面链接的2008.5.12汶川大地震的视频,更是把学生的情感推到了高潮。使师生都感动不已,连听课的老师也不禁潜然泪下。(2)抓住重点段落反复读.悟,感受父亲的了不起。
刘老师在让学生理解爸爸为什么了不起这个问题时,没有让学生直接回答问题,而是让学生反复朗读重点段落,尤其是在读悟第12自然段时,采取了多种读书的方法,抓住关键句子,紧扣重点词语,反复进行剖析,以达到突出教学重点之目的。同时,在评字析句的过程中,一是抓住了描写时间的词语,二是抓住了描写父亲外貌的句子,深入研讨,使父亲“了不起”的形象跃然纸上。
(3)最后“小练笔”的设计很有创意,由于前面的层层铺垫,至此,学生欲罢不能,充分调动了学生的表达欲望。如果后面还有几分钟,让更多的同学把自己写的内容展示出来,更好。
第二篇:地震中的父与子课例
课例《地震中的父与子》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运用‚从内容中体会思想‛的阅读方法,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父爱的伟大。通过有感情朗读、联系上下文等方法,理解课文内容和情感。
教学重、难点:
1.了解父亲不顾一切抢救儿子的经过,感受父爱的伟大。2.理解这对父子之所以了不起的原因。教学过程:
师:这节课,我们接着学习第17课《地震中的父与子》。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掌握了文章的主要内容。下面,我就请一位同学再来说说文章讲了什么。
生: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是,有一年在美国洛杉矶发生了大地震,一位父亲冒着生命危险,经过38小时的挖掘,终于在废墟中救出了儿子和同学的感人故事。
师:说得很好。那大家在读课文的过程中有没有想过,如果让你来评价这对父子,你想用什么话语来评价他们?
生:坚强的父与子。生:勇敢的父与子。生:了不起的父与子。
师:哦,这是课文最后一段的一句话,你能用文章中的话来评价人物,读书读得真仔细。大家给他掌声!
师:老师想问问大家,为什么说他们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呢?你是从文章的哪些语句体会到这一点的呢?
师:这个问题包含了两个小问题
生:一个是:父亲为什么了不起?一个是:为什么儿子很了不起?
师:你很有思维的逻辑性,将来学数学肯定很棒。好吧,下面就请同学们带着这两个问题自由默读课文。你想解决哪个问题,就着重解决哪个问题。
师巡视,看同学们默读。
师:这儿几位同学用笔进行勾画,真不错,知道‚不动笔墨不读书‛的道理!同学们还可以把自己阅读的感悟随时批注在句子旁边,待会我们回答起来就很清楚和方便了。
师:好,下面我们就把大家,默读课文的收获展示一下吧!生:我解决的问题是‚为什么父亲很了不起?‛
师:同样解决这个问题的同学们要注意了,看看是不是‚英雄所见略同‛。
生:我是从课文第二自然段体会到父亲的了不起的‚在混乱中,一位年轻的父亲安顿好受伤的妻子,冲向他七岁儿子的学校。‛这个‚冲‛字可以看出父亲很担心自己的儿子,跑得速度很快,说明他非常爱自己的儿子。为了儿子,他简直像个奥运运动员,‚冲‛向学校。
师:是啊,他是个伟大的父亲。
另一生:我也是从这里感受到父亲很了不起的,不过不是‚冲‛字。师:(很意外)说说看!
生:文章说他是个‚年轻的父亲‛,说他是‚安顿好受伤的妻子‛后,‚冲向儿子的学校‛。他再那样危险的时候,还要先‚安顿好受伤的妻子‛,再‚冲向儿子的学校‛。说明他对家庭很负责任。
师:对,他还是个伟大的丈夫。作为他的妻子,也是件幸福的事呀!这一点老师没发现,你看书看得真认真,我要向你学习。
(同学们鼓掌)
生:我是从第三自然段感受到父亲的了不起的的。生读:他顿时感到一片漆黑,大喊:‚阿曼达,我的儿子!‛跪在地上大哭了一阵后,他猛地想起自己常对儿子说的那句话:‚无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他坚定地站起身向那片废墟走去。
生继续说:我是从‚坚定‛这个词中感受到父亲不放弃儿子,很了不起。师:一开始就不放弃吗? 生摇头。
师:你能用自己的理解读读本段,展现父亲心情的变化吗? 生读课文
师:大家注意到没有,他的有些词重读了。生齐答:不论、总、坚定 师:为什么?
生: 因为‚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这是父亲常说给儿子听的话,他相信儿子一定记得这句话。师:你理解得真好!‚坚定‛是什么意思?为什么它也要重读? 生:坚决地意思
生:父亲坚决相信儿子还活着,他不想放弃。
师:这种相信,这种不放弃,是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 生:不能。
师: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生:第五自然段。‚就在他挖掘的时候,不断有孩子的父母急匆匆地赶来。看到这片废墟,他们痛苦并大喊:‛我的儿子!‛‚我的女儿!‛哭喊过后,便绝望地离开了。有些人上来拉住这位父亲,说:‚太晚了,没有希望了。‛ 师:同样是父母,差别却是这样大!你们读到这里,会有什么想法?
生:这位父亲真是太了不起了!
生:我希望如果我出事了,我的父母能像这位父亲一样,不放弃救我。
生:这位父亲太爱他的儿子了,正是因为对儿子的爱太强烈,才会这样坚持挖,不放弃。
师:难道别的父母不爱自己的孩子吗? 生:爱!
师:那为什么他们就放弃了? 学生稍有沉默,然后一女生举手:因为他们和自己的孩子没有那种信任的感觉,没有心心相通。
师:好一个‚心心相通‛!你从哪里看出他们父子之间的‚心心相通‛的? 生:第三自然段,‚他猛地想起自己常对儿子说的那句话:无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我还发现第二十三自然段儿子也说:‚不论发生什么,我知道你总会跟我在一起!我就感觉他们‚心心相通‛了。
师:你的学习能力真是超级厉害!同学们,这种父子间的心心相通,其实就是互相的信任。但这种信任是一下子就形成的吗?
生:不是
师: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当儿子站在高墙上摘桃子,摘完却不敢下来时—— 生:父亲就说:‚儿子,勇敢地跳下来,爸爸接着你!‛说完,他就张开双臂把跳下来的阿曼达接住了。
师:当儿子遇到学习上的难题时——
生:父亲总是耐心地帮阿曼达讲解,直到他弄得为止。师:当儿子第一次学骑自行车时——
生:父亲就在阿曼达的车子后面紧紧扶着车子,让阿曼达放心地骑车,直到学会。师:这种信任,已经根植在父子的心灵里、血液里。所以,父亲绝不会放弃。师:不过,老师想问问同学们:作者的重点是表现阿曼达父亲的了不起,为什么要写别的父母呢?
生:这是要拿他们和阿曼达的父亲作对比,突出他对儿子的爱,突出他们父子间的信任。
师:你一说我们明白了,你解释的真好。以后,我们写作文的时候也把这种写法用上,也一定很好。请大家积极尝试使用吧!
师:谁还能继续帮我们解决‚父亲为什么了不起?‛这个问题?
生:我是从父亲说的那句话‚你是不是来帮助我?‛体会到父亲的‚了不起‛的。师:具体说说吧!
生:父亲说了两次‚你是不是来帮助我?‛,第一次是对严厉阻止他的消防队长,第二次是对温柔地劝慰他的警察。
师:你真细心,你是怎么看出他们两个人的不同的? 生:消防队长说‚太危险了……请你离开!‛,而警察就不同,先表示‚理解‛,再强调‚这样做,对你,对他人都会危险‛,说‚离开‛时也是‚你先离开吧!‛是商量的语气。
师:你有一颗善于发现的心,这么细微的地方都被你发现了。好,请你继续分析吧,我想你一定分析的很好!
生:别人都是在关心他的安危,可是父亲却完全不顾自己,心里只想着‚儿子在等我!‛,只关注别人是不是来帮助自己。别人都觉得他简直有点疯狂了,他也不管,只想挖儿子出来,他太了不起了!
师:你说得真好。我们就请几位同学分角色读读文章的五到十自然段,体会一下当时的他的心情吧!
几位同学按刚才同学的分析声情并茂地读完课文后,教室里长久保持安静。
师:当一种爱变得充满绝望时,它的力量,它的震撼力是无法用语言来表达的。我们此时无语了,就是被这种爱给震撼了。父爱的方式有很多种,而这位父亲的爱却是这样的与众不同,因为他在绝望中的坚持。还有同学要发言,好,你来说!
生: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浑身上下破烂不堪,到处是血迹——我从这儿看出父亲不在乎身上的痛,已经被钢筋和瓦砾挂破了,他还是想着儿子,都已经忘记了自己身上痛。
师:说的非常好,你抓住了课文描写父亲外貌的语句,体会他不在乎自己的痛那么同学们,快去读读这句话,你从这一系列的数字,又体会到什么呢?
生:从数字我体会到父亲正在挖那些瓦砾时候的艰难。生:父亲挖那些瓦砾时时间很漫长。师:他挖了多少小时啊? 生:他挖了36小时.师:多少小时? 生:38小时。
师:那作者为什么不直接写他挖了38小时,而用一系列的数字来说明呢? 生:为了更好的突出时间的漫长
师:谁还想读一读,体会到时间的漫长? 另一生再读这一段
师:同学们,我们一起来读出这时间的漫长。生:‚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师:你能想象父亲‚破烂不堪‛是什么样吗?
师:能把这‚破烂不堪‛的镜头读出来吗?(学生练读这两句话。)
师:同学们试想一下,在正常的情况下,我们在这36小时应该做些什么? 生:应该吃饭、睡觉、休息之类的!师:是啊!以你的生活体验,父亲应该吃饭、休息是吧?而父亲却一直在挖,我们怎能不为此而感动呢?十二小时过去了——他依然在不停地挖着,因为他的心中只有一个念头——
生:儿子在等着我。
师:二十四小时过去了——他依然在不停地挖着,因为他的心中只有一个念头—— 生:儿子在等着我。
师:三十六小时过去了——他依然在不停地挖着,因为他的心中只有一个念头—— 生:儿子在等着我。三十七小时过去了——他依然在不停地挖着,因为他的心中只有一个念头——
生:儿子在等着我。
师:当其他孩子的父母一个个绝望地离开时,父亲依然在不停地挖着,他心中只有一个念头,生:儿子在等着我。
师:是啊,父亲他忘掉疼痛,饥饿,虽然疲惫不堪,但还是坚持不懈地挖着呀,让我们记住这位伤痕累累,疲惫不堪,却始终坚持苦苦挖掘的父亲的形象吧。
女生读:他满脸……
师:就让这位了不起的父亲的形象永远定格在我们的心中。
全班齐读: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浑身上下的衣服破烂不堪,到处是血迹。师:多么深厚的父爱呀,穿越了生死,创造了奇迹。到了第三十八小时,他突然听到了什么声音?
生:爸爸,是你吗?。
师:对。是儿子的声音,这位了不起的父亲,有一位同样了不起的儿子。下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找出儿子了不起的地方。
好,哪位同学先来说说,你从哪感受到儿子的了不起?
生:我是从第十五自然段中感受到的(读出这段)这个儿子被埋在废墟下却能充满信心,坚信他的爸爸一定会来救他,并且劝同学们不要害怕,我认为他了不起。(板书:坚信)
师:是啊,儿子坚信父亲一定会来救他,这深深的信赖正是源于那句话—— 学生齐说:无论发生什么,你总会跟我在一起。师:你还从哪感受到阿曼达的了不起?
生:我从第22自然段中感受到他了不起,当时的处境非常危险,他居然让别的同学先出去,我觉得他很了不起。
师:对,在这危险的环境中,七岁的阿曼达是如此的镇定,还能做到先人后已,真是一位
生:了不起的儿子 师:这伟大的‚让‛,这深深的信赖也源于那句话—— 生:无论发生什么,你总会跟我在一起。
师:父亲挖了38小时,终于找到了儿子,父子间有一段感人至深的对话,我们朗读时,要注意读出父子俩劫后重逢的欣喜之情,表现出父子之间的相互信赖。好,谁来读父亲的话?谁来读儿子的话?
分角色朗读
师:终于,激动的时刻到了。经历了漫长的38小时,这对父子终于可以紧紧地拥抱在一起,这是多么幸福啊。让我们一起来感受那幸福吧。
生齐读课文
师:此时此刻,这对了不起的父子,就站在我们的面前,你想对他们说点什么吗? 生1:阿曼达父子,你们在这么危险的环境中还能做到先人后己,你们真是太了不起了。
师:唔,你非常崇敬这对父子,是吗?
生2:我想对他们说,是你们让我知道爱和信任可以创造奇迹,有了爱,没有做不到的事。师:对,爱能创造奇迹 生3:我想对这位父亲说:‚我会把你当作我的榜样,以后做一个像你这样的父亲。‛ 师:我相信你以后一定会是一个出色的父亲。
师:同学们,这就是发生在美国洛杉矶大地震中的一个故事。这简直就是一个奇迹啊。你们觉得创造这一种奇迹的力量是一种什么样的力量?
生齐说——爱的力量
师:对,这就是爱的力量。(板书:爱)同学们,父亲深爱着儿子,所以在灾难来临时,他能有战胜灾难的勇气,因为他常对儿子说
生: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
师:对,儿子深爱着父亲,所以在灾难来临时,他有了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勇气,因为他记住了父亲的话,那就是——
生: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
师:同学们,父母的爱不一定都是惊天动地的。在生活中,父母的爱无处不在。饭菜里有爱,新衣里有爱,鼓励中有爱,责备里也有爱。我们中华大地也处处充满爱,非典中有爱,雪灾中有爱,旱涝中有爱,真是灾难无情人间有爱。因为我们都是一家人,所以——
生:无论发生什么,我们总会在一起!
师:最后,就让我们在孟郊《游子吟》的诵读中结束本课的学习吧!师生齐诵,结束课堂。
反思: 语文,是有关语言和文字的教学。我们上语文课,也应该学会教学生学会品味语言文字之美,让学生学会品味,让学生真正学会品读文章。学生是一个个单独的个体,他们有着自己对文字独特的体验。作为语文教师的我们,就是要尊重学生的这种独特体验,让他们的个性化阅读得到充分的体现。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就一贯反对‚以教师讲解为主的课堂教学‛,他曾语重心长地说:‚‘讲’当然是必要的。问题可能在如何看待‘讲’和怎么‘讲’。教师教任何功课,‘讲’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讲’,换个说法,‘教’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教’。怎么叫用不着‘讲’用不着‘教’?学生入了门了,上了路了,他们能在繁复的事事物物之间自己探索,独立实践,解决问题了,岂不是就用不着给‘讲’给‘教’了? 因此,教师应启发学生的能动性,引导他们尽可能自己去探索。‛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提出‚要尊重学生独特的阅读体验‛ 让学生在反复的阅读过程中发现知识、体验知识、发展能力,实现阅读教学个性的飞扬、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这样,我们的语文课堂才能真正取得好的效果。
在本节课中,教师就是在充分给学生探索和发现的机会和权利,让学生自己去学习。比如让学生发表对文章主人公的评价,用自己的提出的问题来贯穿全课的学习,通过自己的能力来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学生发表了许多精彩的见解,有些还是老师所未曾预想到的。比如学生抓住了文中父亲‚安顿了妻子,再去找孩子‛的那个细节,从而发现父亲的责任心和父子情,从而看出他的了不起的另一面。还有后面孩子们对父亲两次重复‚你是来帮助我的吗?‛,之中所体现的他不顾自己安危只想找出儿子的迫切,父爱之深可见一斑。尤其是孩子们读出了前来提醒和劝慰的消防队长和警察语气和用意的不同,学生体会得很细微。这些都是老师的预设所未曾涉及到的,尽管本文可供挖掘的东西还有很多,但是学生不可能面面俱到,他们能读出自己的感受才是最重要的。所以,上完本课。教者的心情很是欣慰,觉得学生会学习了,会感悟了,这节课的效果是好的。
第三篇:《地震中的父与子》
一、设计理念:
《地震中的父与子》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第九册第六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讲述的是1994年美国洛杉机发生大地震时,一位年轻的父亲在废墟中经过38小时的挖掘,终于救出儿子和儿子同伴的传奇而感人的故事。描写具体、情感真挚是本篇课文的主要特点。作者抓住父亲的外貌、语言、动作进行描写,刻画了一位伟大父亲的形象,谱写了一首父爱的颂歌。父亲因为有爱,坚持了38个小时不吃不喝、不休不眠地挖掘,终于救出了儿子;儿子因为有爱,在黑暗的废墟下,同样不吃不喝38个小时,终于迎来了父亲救助的时刻。爱与信念,创造了生命的奇迹。本节课要引导学生潜心钻研文本,充分感悟,在读中悟情,在想象中悟形,在回味中悟神。在听、说、读、写中落实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二、教学目标:
1、自学本文中的生字、新词。
2、通过课文的描述,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
3、理解信念和父爱的力量是伟大的,在最艰难的时候,它能激励人面对困难,战胜困
三、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对父亲言行的描写,体会其爱子之情.四、教学准备: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同学们,我们先来看一段真实的历史记录(放录像)
1994年1月17日,在美国洛杉矶市的人们像往常一样井然有序地生活。突然间,山崩地裂一场灾难降临了,在不到四分钟的时间内几万间房屋倒塌,几万人无家可归,30万人受到了不同程度的伤害,成千上万人被埋废墟里。就在这片废墟中,一对父子创造了一段奇迹,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地震中的父与子》。哪个同学把这个故事的名字大声的告诉大家;谁再来深情地读一读;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
1、请同学们放声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想想课文写了一个什么故事?这是一对怎样的父与子?(课件出示)
2、面对大地震这样的灾难,人类如同蚂蚁般渺小,生命在转瞬间灰飞烟灭,可就在这样的灾难中,这对父与子却创造了生命的奇迹,请同学快速地浏览课文,看看课文中怎么评价这一对父子?
“他们父子俩是一对了不起的父子。”(板书:了不起)
1)谁能说说“了不起”是什么意思? 非常伟大,超过一般人,超出常人…… 2)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了不起的父亲,了不起的儿子。(板书:父亲 儿子)
三、聚焦父亲,感受“爱”的了不起。
1、那就让我们先走进这位了不起的父亲。请同学们静心默读课文1-12自然段,在这部分当中,有许多关于父亲的描写,请仔细看一看,从那些语句中你读出了父亲的了不起,画下来,可以做上批注。
开始吧。咱们来交流交流,你从哪儿看出这是一位了不起的父亲?
真好,同学们从这么多地方、从字里行间读出了父亲的了不起。我们一处处来看。先来看看刚才这位同学说的,有很多人劝说父亲,可他就是不离开,也就是课文中的这部分内容(出示课文片段)。
请同学们仔细地看一看,都有哪些人劝说父亲? 他们分别是怎么劝的?
面对他们的劝阻,父亲的回应是这样的三句话。(课件出示)请同学们再读读这三句话,你有什么发现?
同学们的眼睛真厉害,父亲的回答就是简单而且有点重复的三句问话。可是,父亲说这三句话时的心情是一样的吗?你自己读一读,体会体会再说。
1、恳求
2、急切
3、崩溃
父亲有点儿想不通,为什么警察和消防队长都不帮我救儿子。我能理解,你能理解吗? 这是一场什么样的地震? 所以那些人都劝父亲离开。这些人劝阻咱们都能理解,父亲的坚持你能理解吗?
同学们,从父亲这三句简简单单的问话中,我们读出了他的恳求,他的急切,他的崩溃,就让我们把体会送进这段话,咱们一块儿来读一读。老师和大家合作,就请你们读父亲的三句问话。
我想问问阿曼达的父亲,人们这样劝阻,震情这样厉害,你为什么不离开?那其实是父亲对儿子的一句——承诺。出示:“不论发生了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这句话你们能理解吗?
当他看到教学楼变成废墟,悲痛欲绝时,支撑他的就是这句话——
当人们都来阻挡他,让他放弃时,回响在他耳边的依然是这句话——
当他孤军奋战,伤痕累累,就要倒下时,给他力量的还是这句话——
所以,当有人劝他时,他是恳求地问——
消防队长劝他时,他急切地问——
警察来劝他时,他是崩溃地问——
一句承诺,三句重复简单的问话,我们真真切切地感受到这是一位——了不起的父亲。
刚才同学们交流时还谈到第12自然段里,父亲挖了很长时间,也让他读到了父亲的了不起那我们就按照他说的,一起来读一读这一句。(出示句子)请全班男同学来读读这句。
(出示: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
①、1)用心地读读这段话,边读边想,特别是哪个字,哪个词深深地打动你的心?让你感受到父亲的了不起。可以联系上下文来理解,说出自己的理由。
2)品味救的艰难,感悟父爱的伟大。
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哪个数字深深地打动你的心吗?—— 36个小时
A、说体会:这位父亲居然能在36小时,这么长时间里不吃不喝的挖掘废墟,肯定是很疲惫,又累又饿。但他还能够坚持下去,实在了不起。
B、36个小时是多久?(两个白天一个黑夜,五十多节的语文课)带着各自的体会,自由练读,你会怎样读这时间的进程?为什么?
C、在漫长的36个小时里,不吃不喝、不休不眠地挖掘,一直都在挖,你体会到了什么?(父亲的爱,坚定,疲惫不堪)你能把这种感受读出来吗?指名读
同学们,这可是地震中的36个小时啊。也许会发生——也许会发生—— 可是这位父亲依然坚持挖了——36小时。
时间就这样在推移,艰难的挖掘还在继续,父亲还是一无所获,也许他曾经挖出了其他遇难者的尸体,可是这位父亲依然坚持挖了—— 我来问问,是什么支撑着这位父亲这苦苦挖掘?
是信念。承诺。深深的爱。而这一切的一切,让我们不得不再一次感叹,这是一位——了不起的父亲。
师:36小时过后,我们看到的是这样一位父亲。女同学,读。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A、哪里有血迹?(身上、手上、脚上……到处都是)读好这个词
B、这血迹有可能是从哪里来的呢?在这漫长的36小时里究竟会发生怎样触目惊心的场面?让父亲变得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呢?
C、是啊,就让我们记住这位历尽艰辛,疲惫不堪,伤痕累累的父亲的形象。男同学,读。就让这位了不起的父亲的形象永远定格在我们心中。全班,读。
此情此景,让我想起5.12汶川大地震后始终萦绕在我脑海中的一个形象、一个动作、一段言语。请同学们来看。
(课件音乐起,陆续出现汶川地震的一幅幅图片)男儿有泪不轻弹,此刻,这个痛失女儿的男人用孤独无助的泪水告诉我们,什么是一个父亲心中最深的伤痛;又是父亲,他背着从废墟中挖出的儿子的尸体,艰难地行进在山路上,原因只有一个,要带儿子回家;这个婴儿的妈妈,用血肉之躯顶住坍塌的天花板,护佑这个小生命甜甜的梦,却只是在临终前留下这样的一则手机短信:亲爱的宝贝,如果你能活着,一定要记住,我爱你……
天下的父母千千万,爱子之情却一样深。就让我们再一次走近父亲的心,此时此刻,挖掘已进行了36小时,可是儿子还生死还未卜。
这个深爱儿子的父亲会对心爱的宝贝说点什么呢?请你将泪水凝聚在笔端,写在书页的空白处。学生在音乐中写话。谢谢同学们深情的话语。你们的话,让我想起这样一首诗:总有一个人将我们支撑,总有一种爱把我们环绕,这个人就是——父亲。这种爱就是坚守承诺,坚持挖掘的,如山的——父爱。
下节课,再让我们走进课文,看看这位深爱儿子的、了不起的父亲,又有着一位怎样了不起的儿子。下课。
第四篇:地震中的父与子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
衡水市阜城县漫河乡义和庄完全小学
赵卫
教材简析:
本组教材以“父母之爱”为专题,编排了精读课文《地震中的父与子》、《“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略读课文《慈母情深》、《学会看病》。这几篇课文,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父爱、母爱的深沉与宽广、崇高与无私,令人震撼,让人感动,引人思考。《地震中的父与子》这篇课文,描写具体、情感真挚,讲述的是在美国的一次大地震中,一位父亲冒着危险,抱着坚定信念,不顾劝阻,历尽艰辛,经过38小时的挖掘,终于在废墟中救出儿子和同学的故事,歌颂了伟大的父爱,赞扬了深厚的父子之情。描写具体、情感真挚,是这篇课文的主要特点。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一是让学生感受父爱的伟大力量,受到父子情深的感染;二是引导学生通过对人物外貌、语言和动作的描写,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提高阅读能力。所以在本课教学中,要紧紧扣住“父母之爱”这一专题来学习,重点引导学生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抓住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和心理描写,感受父爱的伟大力量──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和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巨大精神力量,再现情境并联系生活实际体验文本,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学生分析:
小学五年级的学生已经能读懂文本内容,只是学生们没有在地震发生后的人生体验,所以引导学生在特定环境下去深入体会父亲对儿子深深的爱以及儿子对父亲的信任就尤为重要了。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理解“昔日、废墟、疾步、绝望、瓦砾、开辟、破烂不堪”等词语。积累文中关于人物外貌、语言描写的佳句。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过程与方法目标:
1、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
2、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课文的学习,让学生深刻体会父子间浓浓的深情,教育学生学会感恩父母、理解父母的爱。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爱的伟大力量──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和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巨大精神力量。教学难点:
理解“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的含义。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认真备课,制作教学课件。
学生准备:预习字词,熟读课文,划出自己不明白的地方。教学策略: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我结合教材特点和五年级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乐于表达,乐于交流的学习特点,我准备采用的教法是:
1、以读代讲法。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老先生曾讲过,让孩子们“读、读、反复的读”。的确,只有把读作为理解与感悟的手段,通过读,去解决问题。唯有多读,才能理解,才能运用,才能潜移默化地将范文的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
2、品析词句法。本课教学,通过词语的比较,句式的推敲.情感的体会等品尝评议,达到积累语言的目的。品评之后的积累,就是消化的吸收,避免了生吞活剥。
本课教学还辅以直观法,情境教学法等等。做到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学法上,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具体的学法是:
通过读让学生抓住重点词句,通过读,让学生理解内容,体会出感情来,在反复朗读进入文中情景。根据不同人物的特点,用不同的语气,表达不同的感情,使学生明白“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这一道理。这样不仅让学生知道了“读”是学懂本文的关键,也是学习一切文章的主要方法。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明确专题:各自默读本组课文的导语,说说本组专题的内容及学习要求。2.师生谈谈自己对地震的认识与感受。
3.导入:是啊,地震是多么地残酷,它使多少人失去了亲人,流离失所。有一年,当巨大地震地危害侵袭美国洛杉机时,有一对父子演绎了一段令人深受感动地故事。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第十七课──《地震中地父与子》[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初步感知 1.自读课文,要求:(1)借助字典,结合课文中的句子认识生字和新词;(2)用“~~~”画出自己深受感动的句子;(3)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小组内互读课文,交流学习收获。3.全班交流:(1)检查生字、新词的读音,重点记住“墟、砾、颤”等字形。(2)初步汇报自己深受感动的句子。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悟 1.默读课文,思考:(1)用比较简洁的话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2)读了课文有什么感受;(3)划出不懂的词语、句子,试着提出不懂的问题。2.全班讨论:(1)用简洁的话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2)谈谈读了课文,自己有什么感受。
四、、品读感悟,深入情境
1.自主读课文,将自己感动的句子多读几遍,想一想为什么感动;对不懂的词语、句子根据自己的提问,试着回答一下。2.小组内交流。
3.全班交流,通过读感动的句子,说感动的原因,讨论不懂的词语、句子,体会父亲救助儿子过程中心理变化。预设学生会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1)“在混乱中,一位年轻的父亲安顿好受伤的妻子,冲向他七岁儿子的学校。”(这个句子说明父亲关爱孩子,担心孩子会有危险了。“冲”字,这个动作体现了这位父亲急切的心情,他迫切地希望孩子能够平安。)(2)当看到教学楼已成为一片废墟时,“他顿时感到眼前一片漆黑,大喊:‘阿曼达,我的儿子。’”(从这里可以看出父亲见到废墟以为儿子已经死了,他感到极度痛心,体现了他失去儿子的悲痛心情。)
指名读,评议,齐读:心爱的儿子不在了,父亲那嘶心裂肺的喊叫声。该怎样读呢?(3)“跪在地上大哭了一阵后,他猛地想起自己常对儿子说的一句话:‘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他坚定地站起身,向那片废墟走去。”
(从这儿可以看出父亲看到了希望,他相信儿子会记住他的话,有一个坚定的信念支持着他,所以他──坚定地站起身。当父亲坚信儿子在等他时,就疾步走到那里,可见父亲救儿子的急切心情,他想快些救出儿子。父亲坚信儿子仍然活着,是因为他记得儿子说的那句话。)
请大家分小组讨论后练读,个人读,评议,齐读。(4)“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①课文为什么要这样描写父亲的外貌呢?父亲坚信儿子没有死,奋力拯救儿子,顾不得休息,可见父亲对儿子爱的伟大。
②是什么使父亲没完没了地挖呢?是一个信念,──“儿子在等我”。这是多么伟大的父爱!这是多么坚定的信念。
③与其他失去孩子的父母相比,你还能体会到什么?有些父母看到废墟后绝望地走了。而这位父亲不理他人的劝阻,只有一个信念──儿子在等他。
④而且这位父亲见人就问你是不是来帮我的?可见父亲对儿子深深的爱。他坚信儿子仍然活着。
⑤引读:是呀,这深深的爱,坚定的信念──儿子在等我。而且这位父亲见人就问你是不是来帮我的?可见父亲对儿子深深的爱。他坚信儿子仍然活着。⑥引读:是呀,这深深的爱,坚定的信念使这位年轻的父亲不停地挖,挖了8小时„„。这伟大的力量正是源于那句最真挚朴实的话──“不论发生了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5)儿子看到爸爸来救他,自信地告诉爸爸,他曾经对同不说的话:“只要我爸爸活着„„,他总会和我们在一起。”
①从这儿可以看出儿子对父亲的信任,他坚信父亲会来救他。即使在最危险,最艰险的时刻,儿子的信念都没有动摇。
②指导读:这句朴实的话终于让父子团圆,此时心中有千言万语,又激动人心的场面往往通过言语来表现,读一读父子间的对话,看看你感受到了什么?惊喜,自信,激动。
(6)儿子还是个无私的人,在父亲救他的时候,他让同学们先出去,要父亲先救他人,而这又是那朴实但又强有力的话语。──(生说)。(是呀!父亲与儿子都是了不起的,父亲对儿子的爱让我们感动,儿子对父亲的信任,更让我们感动。一句平实而强有力的话连接着两颗心,因此,阿曼达被救后,这对——引读“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投影:图片、音乐。)
五、总结全文,升华情感
1.速读课文,夸夸这对父与子。2.质疑:
①课文结尾为什么说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呢?和同学交流自己的看法。②“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课文中为什么反复出现类似的话?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3.交流:学了课文,你有什么感受?
六、课后拓展,延续“亲情”
1.自由组成小组,在课后排演课本剧,然后找时间大家在一起演一演,评一评。2.阅读同类的颂扬亲情的故事。
板书设计:
地震中的父与子
儿子被压 万分悲痛 决心救子 父亲救子 不顾劝阻 执著挖掘 父子重逢 心灵相印 欣喜相拥
教学反思: 地震中的父与子》是人教版实验教材第九册第六单元的第一篇精读课文。本组课文重点是让学生感受父母之爱的深沉与宽广。通过认真阅读课文,把握主要内容,想一想作者是怎样通过外貌,语言和动作的描写体现父母之爱的。这篇文章主要通过语言、外貌、动作描写来展现人物的形象的,在对人物语言环节的学习上,我重点通过读的形式进行的,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自由揣摩,尽情发挥。为了深化学生心目中父亲的形象,我在学习父亲长时间挖掘的过程中,不仅让学生关注父亲的动作,还让学生想象父亲随着时间的推移会在外貌上会出现什么变化。这样的想象为之后的拓展说话做好铺垫,打好基础。在最后拓展说话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抓住细节,合理想象,这样丰富了学生心目中的父亲的形象。最后让学生想象这位就是“你自己的父亲”,当年看到父亲为了救你而变成了这幅模样,会有什么感受?通过读的方式来体现自己的感受。整个过程通过想外貌、说外貌、读外貌这三个步骤来完成。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在读中悟,悟中拓展,拓展中悟,悟中读。读与悟,让学生走进人物内心,感受到了一个了不起的父亲,同时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在这个教学过程中也存在着些许遗憾:
1、教学语言热情有余温情不足。在教学的过程中依然存在着教师的语言过于强势,教师高亢的热情压制了学生的热情。这样一来让整个课堂的氛围显的过于紧张。在课堂中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就要教师用温情循循善诱尊尊教导,作为新教师的我,似乎只是一味的忙于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忘却了学生在课堂中的感受。只有温情的指导,才能让学生有更好的展示的机会,有更多属于自己的发现,才能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
2、教学过程中引导不够灵活。教学过程中,我在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式读课题的这个环节的时候,一味的想让学生顺着我的思路,先重读“地震”二字,突出故事发生的背景。当学生第一次没有按照我的要求重读“地震”这两个字时,我毫不犹豫的选择了让其他的学生再来尝试读,读到符合我的要求为止。现在想来,其实大可不必如此,因为每个学生对如何读都有自己的理解,当出现类似情况时可以相机进行教学,不必把教师的想法强加给学生。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积极地尝试更加有效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读中悟,深入体会特定情景下人物的内心情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自主学习,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第五篇:地震中的父与子(范文模版)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案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1、课前交流:课前课件出示温情图片(父爱图)师深情:谁能说说,看到这些图片,你从中感受到什么?(预设:生1:我感受到了父子情深。生2:我感受到了父爱很伟大。)师:多聪明的孩子。好了,现在请大家用心,闭上眼睛,静静地沉浸在这亲情带来的甜蜜和幸福里。
2、导入课题:
师:回忆一下刚才亲情带来的甜蜜和幸福,再看大屏幕。(播放地震视频)师:看了地震画面,你想说点什么?(生自由交谈)师:说的很好。那么同学们,地震过后,不仅仅留下的是满地的废墟,更给人们留下了无尽的伤痛。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近洛杉矶大地震,一起去认识一对——板书:地震中的父与子。
二、初读课文,感知文本
1、自由读文:师: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把生字读准确,把句子读通顺。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这是一对怎样的父亲?用课文中的一个词来概括。(生汇报)
三、品词析句,读中悟情
1、质疑问难:师:想一想,为什么说这对父与子了不起?师板书(父
子)带着这个问题,走进课文,通过阅读,去寻找答案。(生勾画)你们谁先来?把你们的收获让大家一起来分享,你解决了什么问题?(汇报)(预设1生:)
(1)、我解决的是父亲为什么了不起。师:你从哪个地方感觉到父亲了不起?读一读你找到的句子。
(2)生读:他顿时感到一片漆黑,大喊:阿曼达,我的儿子。跪在地上大哭了一阵后,他猛的想起自己常对儿子说的那句话:无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他坚定地站起身向那片废墟走去。
(3)、生继续说:因为他从眼前的一片漆黑转到坚定的站起身,向那片废墟走去。师:哦,你关注到了父亲感情的变化。来,请把你的感情读出来,再读一次。
(4)、好,同学们,此时此刻,自己心爱的儿子阿曼达正被废墟压在下面,作为父亲的他,会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交流)是啊,此时的他有着撕心裂肺的痛,所以才会有着那一声撕心裂肺的大喊,带着这样的痛来朗读这段的第一句话。预设2:
1、是什么让这个过度悲伤的父亲转而坚定地向废墟走去。(生:无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师:请大家一起读一读。师:这句有声的承诺,读得斩钉截铁一些(生再齐读)。一句承诺,让我们看到父亲由痛苦无助转而向废墟坚定地走去。
师:当他看到教学楼变成废墟,悲痛欲绝时,支撑他的就是这句话—— 生: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师:当人们都来阻挡他,让他放弃时,回响在他耳边的依然是这句话 ——
生: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师:当他孤军奋战,伤痕累累,就要倒下时,给他力量的还是这句话——
生: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2、还从哪些地方看到父亲的了不起?
(生: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浑身上下破烂不堪,到处是血迹。)师:你从这一系列的数字,又体会到什么呢?(生)师:那作者为什么不直接写他挖了38小时,而用一系列的数字来说明呢?
2、角色朗读:他挖了这么漫长的时间难道就没人来劝劝他吗?师:快速浏览课文,找找,哪些好心曾经来劝阻过他、阻挡过他?(汇报)(当他挖了8小时消防队长劝他说):“太危险了,随时可能发生大爆炸,请你离开。”
生 2(这位父亲急切问):你是来帮我的吗?(当他挖了12小时)生3:警察说“你很难过,这我们理解。可这样不但不利于你自己,对他人也有危险,马上回家去吧。”
生2(这位父亲崩溃问):你是来帮我的吗?
(当他挖了36小时)生读:太晚了,没有希望了。师示读:太——晚了,没有希望了。生再读。
师:大家都在劝他,可是他没有听大家的劝阻,他依然没有停止挖掘,因为支撑他的还是那句(无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四)情动词法,补白入手。
1、请学生闭眼想象,在漫长的36小时里究竟会发生怎样触目惊心的场面?父亲怎么会变得伤痕累累、憔悴不堪?他的伤可能在什么地方呢?在这漫长的36个小时里,阿曼达在漆黑的废墟下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生汇报,完成老师准备的写话练习。
2、作品展示
(生自读作品)
师总结正像你们所说的,即使遇到千难万险他的心中一直都想着自己曾经对儿子的承诺。——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3、一句承诺给了父亲无穷无尽的力量,这句承诺有让儿子在危机时刻做了怎样的选择,这样的选择可能让他面临怎样的危险?
(生汇报)“出来吧!阿曼达。”“不!爸爸。先让我的同学出去吧!我知道你会跟我在一起,不怕。不论发生什么事,我知道你总会跟我在一起”。
师:从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总结:就这样,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凭着坚定的信念,凭着对彼此的深深信任,凭着永不言败的执著精神,谱写了一个荡气回肠的传奇故事!深情地读读故事的结尾。
(四)课外拓展
1、这个动人的故事是发生在美国的,他们幸免于难紧紧地幸福的拥抱在一起。我为你们带来下面这首小诗,他是发生在2008.5.12日汶川地震后一位母亲写给自己远去的孩子的,请同学们和我一起完成。(课件出示《来生我们一起走》,陆续出现汶川地震的一幅幅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