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现代英国政治制度2008
现代英国政治制度2008-03-14 20:38内容提要]近代英国政治领域的一系列制度变革促进了经济制度的变革,经济制度的变革又促进了技术变革和经济增长。因此,近代英国崛起的动力之一毋庸置疑是其各领域的制度变革。但是,制度变革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只有恰当、适宜、一定质量和规模的制度变革才能最终导致一个大国的崛起。同时,我们也不能认同绝对的“制度决定论”。
如果单从面积和人口来看,人们无法想像,这么一个“小小”的英国竟然在近代世界历史上叱咤风云,成为“日不落帝国”、18—19世纪的“世界霸主”。为什么小小的英国会崛起成为一个世界大国?换句话说,近代英国崛起的动力在哪里?很多学者认为,工业革命促进了近代英国的崛起,它是生产技术革新的直接结果。但是,有学者通过对近代英法两国的比较研究,认为制度对国家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英国正在走向自由主义、国会统治和进步;而法国则不断加强贵族政治,‘封建主义’以及浪费——简言之,加强旧制度”,“英国是宪法国家而且相对自由一些,而法国却是专制主义和独裁主义的国家”。随着新制度经济学的兴起,学者们对大国崛起的动力提出了新的解释,认为制度在国家兴衰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换句话说,制度变革是大国崛起的主要动力之一。本文试图从制度变革这个角度对近代英国的崛起进行论述和分析。
一、近代英国政治制度的变革
近代英国政治制度的变革对世界产生了巨大影响,“对其他国家政治思想和制度的影响来说,英国政府是世界上闻所未闻的最出色的一个”。近代英国制度变革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现代议会制度的确立
英国现代议会制度的形成是在17世纪资产阶级革命之后开始的。英国资产阶级在17世纪革命初期就把议会的下院作为与国王斗争的阵地,议会与国王的权力之争成为这次革命爆发的直接动因之一。1628年,英国通过了《权利请愿书》,主要内容包括:国王不经议会同意不得征收捐税;不出示具体罪证不能任意逮捕任何人;和平时期不能随意实行军事法;不得任意在居民家里驻军;等等。1629年3月,查理一世解散议会,导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长期议会”(1640年11月—1653年4月)一度成为资产阶级革命的领导中心。1649年1月,查理一世被送上断头台。同时,议会通过决议:“在上帝之下,人民是一切正当权力的来源;在议会里集会的英国下议院是人民选出并代表人民的,在本国有最高的权力„„”1649年5月19日,英国议会通过一个决议:“现在的议会以它的职责宣布并且规定:英国的人民和所有隶属于它的领地和地区上的人民,都是并且都由此构成、缔造、建立和团结成为一个共和国和自由邦。它将由这个民族的最高权力,即议会中的人民代表和他们所任命的为人民谋福利的官员所统治,而不需要任何国王和贵族院。”这两个决议体现了现代议会制度——主权在民的思想,说明英国的现代议会制度开始出现。1689年,英国议会通过了具有重大影响的《权利法案》,法案规定:“凡未经议会同意,以国王权威停止法律或停止法律实施之僭越权力,为非法权力”,“未经议会准许,借口国王特权为国王而征税或供国王使用而征收金钱,超过议会准许之时限或方式皆为非法”。这样,《权利法案》以成文法的形式宣布英国现代议会制度的确立。在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中,现代议会制度形成了,可以看出,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与国王的斗争中,议会的权力不断扩大,最终超越国王,成为国家的最高权力机构;二是在议会中,下院的权力不断扩大。英国的议会制度被称为“议会之母”,它所确立的制度和形式成为其他国家纷纷仿效的样板。同时,一方 1 面,现代议会制度的形成发展是近代英国国内社会发展变革的结果;另一方面,现代议会制度的确立又进一步促进了近代英国的社会变革。
2.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1215年《自由大宪章》中规定:国王不能任意征税,个人财产不得侵犯,不能随意逮捕自由人,等等。这说明英国国王的权力虽然至高无上,但必须受到法律和惯例的约束。此后,随着议会的兴起,英国国王的权力受到三大原则的制约:“其一,不经议会同意国王不得立法。其二,不经议会同意国王不得征税。其三,他必须按国家法律掌管行政,如果他违背法律,其谋臣及代办官员应负责任。”如前所述,由于议会与国王的权力斗争,17世纪中期爆发了英国资产阶级革命。1689年,英国议会通过了具有重大影响的《权利法案》,对王权进行了种种限制,议会成为国家的最高权力机构。其后不久,议会通过《叛乱法》,规定平时必须经过议会同意才能征集和维持军队,而且这支军队只能维持一年。这个法案通过后,每年都要重申一次,以免国王破坏。这样,议会就剥夺了国王招募常备军的权力。1694年,议会制定了《三年法》,规定议会至少每三年召开一次;各届议会的任期也不得超过三年。1701年,议会通过了《王位继承法》,除了安排王位继承顺序外,还规定:“国王再也不能像过去那样随意做出决定了,他所有的决定只有经过枢密院成员的签署才能生效;为了避免国王的权利凌驾于法律权威之上,议会取代国王拥有了任命法官的权利;国王的赦免权也受到了挑战,遭议会谴责而定罪的人国王就不能随意赦免了。”这就确立了议会高于王权、司法独立于王权的原则,至此,君主立宪制在英国最终确立。在17世纪,英国是历史上第一个确立君主立宪制的国家,欧洲大部分国家仍旧处于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制度下,这种政治制度上的创新无疑成为其他国家效仿的典范,也是英国最终成为“日不落帝国”的制度保障之一。英国的历史学家汤因比评价说:“英国所以能顺利地在旧瓶里装进了新酒,还不致于爆炸的原因”,“可以说是一种宪法方面的胜利,这种胜利应该被当作是一种惊人的技艺”。“英国人的议会政府这种政治发明,为英国人后来发明的工业制度提供了顺利的社会条件。”
3.现代政党形成和政党制度的发展
英国是政党和政党制度的发源地,这与其议会制度的发展是分不开的。在查理二世统治时期,1674年丹比伯爵成为国王的主要顾问之后,便在下院中建立起一个忠于国王的集团,称为“宫廷党”,代表没落封建地主阶级利益,极力主张扩大王权、限制议会的作用,在宗教信仰上主张天主教。同时,以沙夫茨伯爵为首,成立了“乡党”,其成分比较复杂,其中既有以圈占土地发迹、在革命时期站在革命方面的新贵族,又有精于谋财治业的商人、金融家和自由职业者,该派承认保存君主制的必要性,又坚持限制王权,增强议会权力,在宗教信仰上主张实行宗教宽容政策,反对天主教。在关于约克公爵詹姆斯王位继承权问题上,两派 产生了分歧,“乡党”一派的议员坚决反对詹姆斯继承王位,在1680年议会休会期间,他们递交请愿书表示自己的态度,并要求召开议会讨论“排斥法案”,这批人被称为“请愿者”。而以“宫廷党”为主的一派人对“请愿者”十分反感,他们被称为“憎恶者”。两派互相敌视,互相攻讦,并互为对方起了含有贬义的蔑称。“请愿者”被称为“辉格”,而“憎恶者”被称为“托利”。至此,辉格党和托利党这两个名称出现了。然而,这并不是现代意义上的政党,因为它们仍然只是指一些不固定的议会派别,既没有政治纲领,也没有固定的组织,更没有权威的领袖。但是,这两个议会派别的出现为现代意义上的政党产生提供了必要的条件。1688年“光荣革命”后,议会成为国家的最高权力机关,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作用日益增强,辉格党和托利党在议会的活动中逐渐向现代意义上的政党转变。1694年和1710 2 年先后出现了辉格党和托利党一党内阁。1714—1760年,汉诺威王朝乔治一世、二世一直重用辉格党人,压制托利党,形成辉格党的寡头政治。1760年,乔治三世继位,他试图恢复君主专制,把辉格党人排除到内阁之外,而重用托利党人。当乔治三世继位时,辉格党分裂为四个派别:纽卡斯尔派、坦普尔派、格兰威尔派和布鲁兹伯里派。1762年,罗金厄姆侯爵在纽卡斯尔派基础上成立了宴会俱乐部,这标志着英国历史上第一个“有组织的反对派”——罗金厄姆派的发端。该派主要由一些对当时重大问题的看法比较一致的思想激进的青年议员组成,经常根据需要召开各类院外党务会议(大型、中型和小型会议),并首创新制,设立党派督导员,负责搜集情报、传达信息、督促本党议员出席议会会议,党的组织纪律明显增强。同时,通过党的理论家艾德蒙?伯克的理论宣传,宣扬政党的必要性,公开要求建立政党政府。1782年,罗金厄姆逝世后,查?詹?福克斯成为“有组织的反对派”的领袖,罗金厄姆派改名为福克斯派。该派在80年代开始设立了政党基金,开始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竞选宣传,并围绕基金掌管人,形成了中央党部的雏形。到1790年,该派已经控制了伦敦五家报纸,建立了党的舆论宣传阵地。1830年,奥尔索普在下院当选为辉格党的领导人,这是英国历史上公开选举产生政党负责人的最早事例。显然,这些发展为现代意义上的政党制度的出现奠定了基础。受辉格党人的影响,托利党人也在各地建立了“皮特俱乐部”,设立督导员和党务活动基金,控制报纸,加强在地方上的活动。1832年议会第一次改革是英国政党制度发展的转折点,两大现代意义上的政党出现了。一般把1833年作为托利党改称保守党,1839年作为辉格党改称自由党的标志性时间。第一次议会改革使两党的组织建设出现了变化:(1)督导员制度形成:督导员是党内纪律的督察者,他要求本党议员在议会表决时按照党的意志投票,同时充当验票员,负责核实投票结果。(2)党的常设机构出现:托利党在1832年设立“卡尔登”俱乐部,这是英国第一个现代意义上的中央党组织;1836年,自由党常设机构“改革俱乐部”也宣告成立。在中央组织之下,两党还建立地方性常设组织,负责党员的发展及其选民登记工作。(3)党务基金设立:议会改革前后,两党相继设立了竞选基金,据估计,在19世纪上半叶,保守党与自由党各自的竞选基金在三四万英镑。1867年第二次议会改革之后,现代意义上的政党及其政党制度形成。保守党于1867年建立起“保守党协会和宪政协会全国联合会”,1868年又建立起“保守党中央委员会”,两年后定名为“保守党中央总部”;到1887年为止,保守党地方协会为1100个。自由党1877年设立“自由党全国总会”;到1888年为止,自由党拥有的地方协会为716个。到19世纪末,实际上已形成以下三个基本事实:在议会中已存在着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永久性集团;在议会外存在着与议会内的集团有着明确关系,并在同样的政治标签下密切结合在一起的永久性组织;议会内外的这些组织不断地影响着选民。这些,正是现代英国政党制度的特点,现代政党制度在英国形成了。一方面,议会制度导致了现代政党制度的出现和发展;另一方面,现代政党制度完善了近代英国的议会体系。
4.内阁制的确立
英国的内阁制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1066年诺曼征服后,设立了一个新的顾问机构——“小会议”,偏重于处理日常行政事务,这个“小会议”就包含着内阁的胚芽。12世纪亨利二世统治时期设立了枢密院。17世纪查理二世统治时期,认为枢密院人数太多,不利于保守政府秘密,于是只召集九名大臣和议员在密室议事(Cabinet),此后,这个会议被称为“内阁会议”。但是,内阁制的萌芽还是在1688年“光荣革命”之后真正产生的。“光荣革命”在英国确立了君主立宪制,多次通过法律来限制国王权力,这在某种程度上为内阁制的形成提供了必要的法律依据。1689年,威廉三世和玛丽女王即位,威廉三世经常要带兵出国作战,而玛丽女王又厌恶政事,因此,国内事务通常由9—16个枢密大臣组成的内阁 3 会议密商处理。由于托利党人的主张与威廉的意见相左,威廉三世逐渐把托利党人排挤到内阁之外,1694年组成辉格党内阁,这是英国历史上的第一个一党内阁。安妮女王时期,内阁会议已经成为惯例,一般在周日召开会议。此时,英国卷入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1710年安妮女王听取了有强烈厌战情绪的托利党人的意见,罢免了辉格党人,组成了托利党一党内阁。不过,直到1714年以前,内阁还不是一个正式的法定组织,内阁制还处于萌芽状态。1714年,汉诺威王朝入主英国,乔治一世继承王位,由于他不懂英语,1718年后便不出席内阁会议,而是指定一名大臣(一般是财政大臣)来主持。这样,由国王参加并主持内阁会议的传统中断了。久而久之,国王不出席内阁会议变成了惯例。1721年,罗伯特?沃尔波尔任首席财政大臣后,实际成为内阁的首脑。沃尔波尔在1721—1742年一直是内阁的首脑,被认为是英国历史上的第一任首相。内阁和首相的出现,标志着英国内阁制的确立。
现代议会制度、君主立宪制、现代政党制度和内阁制的形成和发展促成了近代英国的“主权在议会”体制,正是这一体制引起政治领域其他方面的进一步变革,例如现代文官制度的出现、地方行政制度改革、司法制度的改革和选举制度的改革,等等。一系列的政治制度变革形成了对本国产权、经济活动、信仰自由以及个人自由的政治制度保护,进而推动了近代英国经济制度变革。
二、近代英国经济制度的变革
“政治制度决定着以产权和市场为核心的经济制度,而经济制度决定了制度的绩效。”随着近代英国政治制度的变革,英国现代经济制度逐渐确立起来,主要表现在金融、土地、贸易等方面。
1.公债制度和英格兰银行的建立
“从1688年到1720年,伦敦完成了金融革命,用一套有效的政府信用制度取代了粗制滥造并受王室随心所欲所制约的制度。”1671年和1683年,英国分别把关税和效法荷兰开征的消费税收归国家管理。1714年,英国设立财政署,该机构后又发展为财政委员会,负责监督向国库输送收入。可以说,如果不实行财政机构的国有化,英国就不可能发展有效的信贷系统。英国政府为应付当时对外战争的困难,进行了长期的借贷,推行公债制度。从17世纪90年代起,个人和商业团体可以通过伦敦证券交易所买卖股票和债券。1698年起,所有政府发行的债券的价格每周发布两次,并在全欧发行。1697年,英国国债达2000万英镑;到18世纪中叶,国债已是1688年的80倍。而长期公债的基础是国家的信用和对公众的信任;公债的存在全靠国会开辟用于定期支付利息的新财源。1786年,英国首相皮特表示相信:“国家的强盛乃至独立取决于公债的成败”。1694年,英国成立英格兰银行,它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协助销售战争期间的国债,以及通过贷出新发行的银行券获利。1807年,有23家私人银行取得英格兰银行的支持,到19世纪20年代,私人银行的数量增加到一百来家。同时,外省的“地方银行”(又称“乡村银行”)最晚在18世纪初已出现,1750年仅为十二三家,到1784年达到120家,1797年前后为290家,1800年为370家,1810年前后至少有650家。英国所建立的充满生机活力、行之有效的公私信贷体系使它成为18世纪欧洲金融最发达的国家。
2.“圈地运动”
中世纪,土地所有制在法律上都属于英国国王,国王把土地赐予他的臣属,在全国形成 4 大小不同的封建领主,各领主再分给更小的领主,处于最下层的领主再出租给农民耕种.、12世纪,随着英国资本主义经济的萌芽,圈地运动就已经出现,但是规模很有限。随着海外贸易的发展,从15世纪30年代开始,圈地运动越来越频繁。为了国防、国内治安和国家财政的原因,都铎王朝不得不先后颁布许多反圈地的法令。但是,圈地一直在扩展,1455—1607年,共圈占土地约516673英亩,其面积约为总面积的2.76%。1593年,英国政府废止了禁止圈地的法令,圈地规模扩大。由于人民的反对,1597年,英国政府颁布要求复垦牧场的耕地,但是没有得到认真的执行。圈地运动历经16、17世纪,一直延续到18世纪,甚至个别地方延续到19世纪初。据资料表明,1776—1815年间,英国圈占了数以百万英亩计的土地,圈地价格从最初的最多不过每英亩1英镑,最后提高到所有地方都达到5—25英镑。通过圈地运动,近代英国改变了原有土地所有制度,把农民从土地上解放出来,有利于人员、资本、商品在英国境内的流通,促进了资本主义在近代英国的发展。
3.贸易公司与东印度公司等股份公司制度的出现和发展
英国早期的对外贸易一般是通过特许公司进行的。15世纪,伦敦商人就组成了冒险商人开拓公司,向北欧和西北欧国家出口呢绒。16世纪末,特许公司蓬勃发展。1579年,成立东地公司,与波罗的海和斯堪的纳维亚国家进行贸易;1581年,成立东方公司,与地中海东部国家进行贸易;1588年,成立非洲公司,专门从事奴隶贸易。这些贸易公司只是一个受共同规程约束的商人团体,公司成员根据章程独自进行贸易而非合伙经营。1600年,英国成立东印度公司。东印度公司由许多商人人股组成,最初股本只有3万英镑,由入股的商人产生1名总裁和24名董事组成董事会。董事会负责筹办东印度公司的远航船队,其盈利按人股多少进行分配。这是历史上第一个股份公司,此后的股份公司都按照它的标准成立。1698年,东印度公司按照法律调整成立一个新公司,这个机构称为“总社”,为保留在印度的贸易权,老公司于1707年加入新公司作为其中的一员。同时,一个名为“英吉利商人公司”的股份公司成立。1708,两家公司合并,称为“英商东印度贸易公司”。1708年,它的总资产达到320万英镑,有大约3000名股东。东印度公司一直持续到19世纪。正是这些贸易公司的出现,促进了英国海外贸易的稳步发展,据资料表明,1697—1802年,英国的出口增长速度为年均1.5%。在近代英国经济领域中,还包括现代企业制度的发展和行会改革等等,这些经济制度的变革进一步推动了近代英国技术变革和经济增长,导致了工业革命的发生,也促进了近代英国的崛起。
结语
历史已经证明,正是政治和经济领域的制度变革,最终导致了近代英国的崛起。1500年前后的英国还是一个没有强大海军和以农村人口为主的“落后”国家,财源只有两个:大量的羊毛生产和有力的呢绒工业„„情形与文艺复兴前的意大利城市大体相同。然而,到19世纪中后期,英国成为“世界工厂”、“世界贸易垄断者”、“世界金融中心”、“海上霸王”和“世界最大殖民帝国”。美国学者托马斯?K.麦格劳指出:“总的来说,大英帝国在18世纪和19世纪初的发展是很惊人的,到1850年,大英帝国成为人类历史上最大的帝国之一。而且有人认为它可能是古罗马帝国以来势力最强的帝国。”政治制度的变革促进了经济制度的变革,经济制度的变革又促进了技术变革和经济增长。“这些新的安排产生了一个强国,它足以在一种前所未有程度上以有效的方式获取资源。并且,促进了英格兰在国际关系中的强势地位、一个世界性大帝国的产生以及最终形成无人匹敌的格局。”因此,近代英国崛起的动力之一毋庸置疑是其各领域的制度变革。同时,笔者要强调两点:其一,制度变革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一种制度秩序是一个极端复杂而灵活的系统,不是每种事物都可以将它完全 5 颠倒过来的。只有一定质量和规模的变革才能转变生产模式并且启动一个自我持续的经济发展过程。”也就是说,只有恰当、适宜、一定质量和规模的制度变革,才能最终导致一个大国的崛起。其二,制度的作用不能绝对化,即不认同绝对的“制度决定论”。马克思主义者认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也同时具有一定的能动作用。一方面,制度变革是政治、经济和社会文化各种因素的综合产物;另一方面,制度变革一旦产生会进一步促进其政治、经济和社会文化的良性发展。对于今日的中国崛起,我们是否应该从制度角度加以深刻反思?现今的中国拥有五千年优秀文化传统、社会主义的先进政治制度和改革开放20多年的经济成就,理应在制度方面对世界作出应有的贡献。
第二篇:英国政治制度的特点
英国的政治制度是典型的君主立宪制,其主要特点是“议会至上”、以内阁为权力核心、君主虚位、政党组织严密。
首先,英国实行议会民主制,体现“议会至上”的原则。议会至上,即立法权在三权中居于核心地位,行政和司法机关都是立法机关的一个部分,行政权和司法权实际是立法权的派生,三者互有重叠。议会由英王、上院和下院组成,其中上院是贵族院,是主要西方国家中唯一以贵族政治为基础的政治机构。[1]在司法权与立法权关系上,议会上院是英国最高法院,具有除苏格兰刑事案件外其他民事和刑事案件的上诉管辖权;大法官是上院议长也就是最高法院院长,同时还是内阁和执政党成员。政党获得权力的主要途径就是赢得议会选举的胜利,即获得下院即众议院议席的多数,同时一般由获得下院相对多数的党领衔组建内阁,并由该党的领袖出任政府首脑。
其次,实行内阁制,作为“议会至上”原则在行政权与立法权关系上的制度体现。即国家的权力体系以内阁为核心,内阁拥有国家的最高行政权力。英国内阁由英王授权在下院中获多数席位政党的领袖组建,成员必须是议员。内阁对下院多数负责,若下院通过对其不信任案,内阁要么辞职,要么提请英王解散下院重新大选。下院中获得次多数席位的政党成为反对党,受法律保护,平时组成“影子内阁”,对执政党进行监督。内阁不仅拥有行政权力,而且具有立法建议权,由执政党所控制的议会多数保证立法的通过。
再次,英王更多的是一种荣誉性职位,并无真正的实权。在英国政治制度中,国王作为国家元首均为世袭,更多地体现为一种象征性、礼仪性意义,是在特殊情况下介入政党间的权力调解,平常较为超脱,不承担具体责任。
最后,英国政党的组织体系相对比较严密,但右翼党比左翼党要松散。政党无论是作为群众党还是精英党,大都有一个从上到下的组织系统,乃至还有一套党的外围组织如工会、青年、妇女组织,对本党执政起着一种辅助作用,甚至可以对政府形成某些牵制。
可见,英国政治制度最大的特点是“议会至上”,司法权和立法权都出于立法权,民主政治的实质部分居于虚位君主之下。这种政治制度的优点是,无论是体制形成还是实际运作都相对民主、公正,更有利于决策的科学和周全。但缺点是,体制或制度容易模式化,导致官僚主义,影响执政效率。
英国政治民主的发展道路是一条介于传统与变革、激进与保守之间的道路,从中反映出英国政治文化的特点,那就是独具特色的不列颠式岛国心态,培育出了英国人在政治变革中的二元主义行为方式以及一种绅士风度的政治心态。
英国位于欧洲西部的不列颠群岛上,由大不列颠岛、爱尔兰东北部及周围5500多个小岛组成,西濒大西洋、东隔北海、南以多佛尔海峡和英吉利海峡同欧洲大陆相望。温和湿润的气候,平缓的地势造就了英国舒适的生存条件,自17世纪末以来,国内再无革命发生,社会稳定。这种特殊的自然地理条件和独特的社会发展走势,使英国人形成了以稳健、审慎、理性、独立、灵活、保守、调和、谦卑、妥协、隐忍、克制等特质为核心的不列颠式的“岛国心态”。一方面,他们在政治上“容易安于现状,重视传统经验,不易受极端观念、理想主义和个人感情的支配,乐于遵循、服从某些古板陈旧的、约定俗成的习惯法和规定”。久而久之,逐渐形成了念旧守成的群体心态。另一方面,相对独立安定的社会人文环境,促使他们在政治上“注重保持自身特色,善辟蹊径,自成体系,在政治制度的建设中造就自己的风格特点”。[2]首先,具有老资格的英国工人阶级,常把争取经济利益作为主要斗争目标。如果生活水平有所改善,他们便不思革命与暴力。其次,英国上层统治者,一向奉保守主义为圭臬。为维护阶级统治和等级制度,他们宁肯保留君主和贵族,一本正经地遵循君臣礼仪。在权力争夺的关键时刻,他们宁肯诉诸宫廷政变,邀请外国君主驾临不列颠。再次,在欧洲大陆的封建君主由于拒绝妥协和让步而被历史无情推翻之时,英国的王室及君主却因顺应历史潮流而没有被淘汰,作为一种旺盛的适应机制保存下来,在现代文明中占有一席之地。这种既重视传统又追求特色的不列颠式岛国心态造就了英国政治民主发展道路上的二元主义行为方式。所谓二元主义的行为方式,即保守主义与激进主义相互交织,共同对英国政治民主发展道路发挥作用。在英国政治民主的发展道路上,保守主义和激进主义扮演了两个关键的角色。这两种相互矛盾的历史传统在传统与变革的交织中,推动着英国式发展道路的形成。英国的保守主义并不像它的名字那样保守,它是承认进步的,但是这种进步是有限度的进步,是在可接受的范围内的进步;他也承认变革,但是对变革的进程和方式持稳重的态度。英国的激进主义一方面主张对现存制度进行根本变革,另一方面又要求回归过去,回归自然传统,回归平等、公平、正义的社会制度。正是在保守主义和激进主义的斗争中,才使两种理论得以融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英国式的渐进发展之路。但是,在英国政治制度的发展道路上,保守主义始终占据主导地位。这种二元主义的行为方式使得英国两党在坚持各自利益的同时总能通过妥协来解决矛盾,避免了因各自固执己见而导致政治僵局或者暴力冲突,也使得基本的民主原则能在没有成文宪法保护的情况下完全按照一系列惯例正常运转,真正实现了民主文化与民主制度的完美结合。
英国的贵族在盎格鲁-撒克逊时代就已起源,随着社会的发展,贵族逐渐形成为社会的一个阶级,控制着上院和最高司法权,对社会产生重要的影响。同时,英国社会富于开放性、流动性、灵活性和竞争性,门阀之见和阶级偏见较小,具有很强的亲和趋向。在英国,“没有因袭的社会风尚去阻挠拥有土地的士绅经营工业或做买卖;没有法律上的障碍会阻止一个工匠的社会地位上升”。结果常常形成独特的社会景观:“贵族、绅士与商人、农夫杂处,商人与修理机械的工人共同饮酒,贵族的幼子进入贸易圈。”[3]这种既以进入上流社会为目标,又追求平等与自由的精神,最终形成了绅士风度的政治态度。绅士风度的政治态度主要体现为政治上的谦恭有礼,也就是说,在政治上发生无法解决的冲突时,通常就表现为为保存双方的颜面,各自后退,以形成一种新的政治制度。
第三篇:浅谈英国政治制度发展史
浅谈英国政治发展史
1/ 12
提纲展示∶
封建君主制度
一.统一国家的形成与贵族民主制(5—11世纪)
(一)英吉利统一国家的形成
(二)盎格鲁—撒克逊时代的政治制度
二.封建集权君主制(11—12世纪)
(一)集权君主制的建立
(二)集权君主制的巩固
(三)亨利二世改革与集权君主制的发展
三.等级—代议君主制(13-15世纪)
(一)议会的产生
(一)议会的早期发展
(三)早期议会政治的失败与等级—代议君主制
四.都铎王朝专制君主制(16世纪)
(一)专制王权的建立
2/ 12
(二)王权与议会
五.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的演进
(一)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二)责任内阁制的形成(三)两党制的形成3/ 12
浅谈英国政治发展史
一.统一国家的形成与贵族民主制
(一)英吉利统一国家的形成(5-11世纪)
从公元5世纪中叶,正处在原始社会解体阶段的3个日耳曼部落盎格鲁人、撒克逊人和朱特人入侵不列颠,形成若干小国争雄称霸长达近300年。公元597年罗马教廷派遣奥古斯丁到不列颠的肯特王国传教, 此后,不列颠的许多居民都成为了基督教徒。基督教的传播统一了大多数不列颠居民的宗教信仰,成为凝聚不列颠人思想的纽带。9世纪中叶,不列颠人联合打击丹麦人入侵,公元871年5月,威塞克斯国王阿尔弗雷德率军在爱丁顿与丹麦人展开激战,取得决定性胜利,迫使丹麦人退居北英格兰。为此,阿尔弗雷德被英格兰人公认为领袖。阿尔弗雷德死后,几代继任者征伐不止,终于在10世纪中叶赶走了丹麦人,并迫使威尔士人和苏格兰人称臣,威塞克斯国王成了整个不列颠的统治者,英吉利统一国家终于形成。
(二)盎格鲁—撒克逊时代的政治制度
盎格鲁—撒克逊时代,是不列颠国家产生和统一形成时期。此前,盎格鲁—撒克逊人正处在原始社会解体阶段,建国之后,人们的思想冲破氏族观念,出现了阶级,以往的氏族民众会议也不复存在。然而,由于受原始社会氏族军事首领公选制的影响,在新国家中产生了特有的中央机构,即“贤人会议”“贤人会议”的成员主要是教士、贵族和地方
4/ 12
官员,会议由国王主持,会期不定。“贤人会议”职权范围广泛,他们与国王共同商讨国家税收、外交、防务和分封等重大决策问题。此外,“贤人会议”也是国家的最高法庭,有权审理各种讼案,包括涉及王室和达官显贵的要案。可见“贤人会议”作为民主性机构,它拥有行政、立法和司法权力,它不仅是国王的助手,又能制约国王。
在地方形成了以郡、区、村3级管理为主,城镇为辅的半自治性的管理制度。郡政府是半自治式的非常设的地方会议,每年开两次会,出席者主要是社会上层人士和大小土地所有者。郡政府职权广泛,主要负责贯彻国王命令,维持地方治安和管理地方公务,但更主要的是为国王管理税务,行使司法等职能。
由于历史的原因,盎格鲁———撒克逊时代使英格兰人跨越了野蛮的奴隶制社会阶段,并很快结束了封建割据状态,他们带着原始社会末期极为珍贵的民主制的遗产,适应着社会的需要,逐步形成了中央集权的国家。在这个国家中,国王与社会上层人物共同行使国家权力,并形成了以郡、区、村为主,城镇为铺的半自治性的地方行政和司法管理体系,在地方政权中也充分体现了贵族民主制的特点。
二.封建集权君主制(11—12世纪)
(一)集权君主制的建立
威廉一世时期是集权君主制的奠基时期。威廉一世取消了中央政府中享有较大政治权力的贤人会议,建立了国王法庭,俗称大会议。在当时
5/ 12
欧洲其他国家中,国王法庭是一种封建机构,完全由国王直属封臣组成。就职能而言,大会议除进行司法审判、处理封建主个人之间的封建利益冲突外,还为国王提供咨询、商讨国是、议决重大政策,行 使立法和行政管理权。在每一次大会议上,威廉都要重复加冕仪式,以强化王权的合法性和神圣性。
在军事上,由于全国大大小小的教俗封建主都与国王建立了封君封臣关系,都负有为国王提供骑士的军事义务,因此一旦需要,威廉一世能够集合起一支多达4200名骑士的封建军队。威廉一世还享有征调民军的权利,还可以命令教会,;未经国王批准,宗教会议制定的任何法律均告无效;宗教法庭不得审判王室官员和男爵,不得将他们开除教籍,不得对他们施行宗教酷刑。通过以上措施,威廉一世建立起当时欧 洲最强大的封建王权。
(二)集权君主制的巩固
诺曼王朝后期特别是亨利一世时期,英国王权又通过多种措施进一步巩固了集权君主制。第一,严厉打击贵族和教会分裂势力。第二,改组中央政府,强化国家机器。第三,进一步加强对地方政府的控制。第四,对特殊地区实行特殊统治制度。第五,扩大国王司法权。集权君主制进一步巩固。
(三)亨利二世改革与集权君主制的发展
亨利二世时期是英国封建集权君主制的发展时期。1154年,亨利二世在19年的王位继承战争结束之后登上王位。他首先重建了一度瘫痪
6/ 12 的中央政府,然后通过多方面改革,从制度上发展了集权君主制。在政治上,亨利二世继承了亨利一世的衣钵,注重从中小贵族中选任各级官吏。他完善了大法官厅、财务署等中央官僚机构,在威斯敏斯特王宫建立了政治统治中心。在财政上,亨利二世除加强王室地产管理、保证地租和封建捐税的严格征收外,又建立了国家直接税制。在军事上,亨利二世取消了封建骑士军队,建立了雇佣军制和民兵制。在司法上,亨利二世建立了巡回审判和陪审制,加强了司法的中央集权。亨利二世的上述各项改革从制度上加强了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
三.等级—代议君主制(13-15世纪)
(一)议会的产生
1215 年,为了反抗国王的过分的税收,贵族们发动起义,迫使国王签订了英国史上有名的《大宪章》。但是亨利三世即位后拒绝了《大宪章》,于是贵族们又开始起来与国王斗争。1258 年在牛津召开了一次称为“国会”的议会,它首次提出了政府主要大臣要对委员会而非国王负责以及定期召开议会的原则。由于牛津国会把全部权力都交给了封建大贵族,引起了市民、骑士和自由土地占有者的不满,为了争取这些人的支持,叛乱贵族西门.德.孟福尔于 1265年召开了由贵族、市民和市民参加的等级会议,其被称为英国议会的开端。
(二)议会的发展
1272 年爱德华一世召开了史称“模范国会”的会议,它标志着议会
7/ 12
三个阶层的代表数额由不稳定趋于相对稳定。到了 15 世纪,英国的国会获得了真正的立法权。
(三)早期议会政治的失败与等级—代议君主制
从 13 世纪到 15 世纪,表面看起来权力一直在向着制约国王权力 议会方向转移,但是国王仍然掌有有着实际性的决定权。国会只有在 国王需要的时候才召开。“在亨利七世统治的 24 年中,国会只召开了七次,伊丽莎白一世在世的 45 年中,国会只召开了 10次,即使仅有的几次国会也完全成了王权的工具”。因此处于封建时代的国会总体上讲是封建王权的附属机构,只有当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排除了封建主义生产方式之后,国会才有可能真正的转变为资产接的的代议机构。
四.都铎王朝的专制君主制
(一)专制王权的建立及巩固
都铎王朝的创建人亨利七世以兰开斯特王室支裔夺得王位,上承长期战乱之余,登位以后又屡次受到争位者的挑战,根基很不牢固。他对抗命的贵族采取无情镇压和利禄收买两手,终于扑灭了玫瑰战争的余烬,收得统一英格兰之功,为都铎王朝历时百余年的统治奠定了基础。亨利八世即位时都铎王朝已经巩固。在他统治期间最大的成就是埃尔顿所提出而为许多学者所接受的“亨利革命”。这个“革命”包括两个内容,一是宗教改革,另一是政府改革。宗教改革使英国摆脱罗马教
8/ 12
皇的控制,使英王成为安立甘教会的首脑,此后英王身兼国家和宗教的首领。亨利八世死,经过爱德华六世和玛丽两朝的中衰后,伊丽莎白继位进一步发展了专制王权。
(二)王权与议会
十六世纪是英国议会发展的重要时期。议会制度是英国历史上独具的特点,议会对于都铎王朝专制制度的加强,起了重要作用。在都铎王朝以前,议会已存在二百余年,但它主要是一个批准征税和审理重大司法案件的非常设机构,以由教俗贵族组成的上院为主体,而由骑士和城市代表组成的下院则居于从属地位。英国宗教改革开始后,议会本身发生重大变化。“宗教改革议会”给予王权以巨大支持,并从王权获得许多权利。此后议会成为具有权威的立法机构。
五.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的演进
(一)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1529年宗教改革开始后,人们争取民主的呼声越来越大。1640-1642年议会斗争:资产阶级、新贵族控制下的下议会要求限制王权,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开始。查理一世为了筹划军费,镇压起义,被迫于1640年恢复长期关闭的议会。资产阶级和新贵族联合起来,利用议会同国王进行斗争,起草了《大抗议书》,抨击查理一世暴政,他们要求限制王权,取消国王的专卖权,监督国王和大臣的活动。查理一世拒绝接受《大抗议书》,最终和议会决裂。
9/ 12
1642年,查理一世挑起了内战,组织王军,向议会军发起进攻。1643年,克伦威尔前往英格兰东部,募集了一支主要由自耕农和城市平民组成的骑兵,在马斯顿荒原战役(1644.7),纳西比战役(1645)等战役中屡次击溃王党军。内战结束后,1649年,查理一世被送上断头台处死。英吉利共和国时代开始。
1653年4月30日,克伦威尔发动政变,解散议会。12月16日,他正式宣布自己就任英格兰、苏格兰和爱尔兰(1649年占)的“护国主”,英吉利共和国时代结束,以克伦威尔的个人军事独裁为特色的护国政体时期开始。1658年,克伦威尔病逝。英国重新进入混乱时期。1660年,斯图亚特封建王朝(查理二世)复辟,他们推行反动政策,实行血腥报复,严重损害了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利益。1688年,支持议会的辉格党人与托利党人邀请詹姆士二世的女儿玛丽和时任荷兰奥兰治执政的女婿威廉(后来的玛丽二世和威廉三世)回国执政,发动宫廷政变,推翻斯图亚特王朝封建统治,建立了资产阶级新贵族的统治,这次政变没有流血而获得成功,因此史称“光荣革命”。1689年,颁布《权利法案》标志君主立宪制的资产阶级统治确立。
(二)责任内阁制的形成
英国的内阁最早是由中世纪后期的枢密院外交委员会演化而来。当时即有内阁之称,但性质是封建君主的咨询机构。1694年,威廉三世从支持他的辉格党中任命枢密院成员,组成辉格党内阁。但当时辉格党在议会中并不占多数。1714年,乔治一世即位,因不通英语,逐
10/ 12
渐不出席内阁会议。1721年,下院多数党辉格党领袖、内阁首席大臣兼财政大臣R.沃尔波尔取代国王而成为内阁首脑。沃尔波尔内阁是英国第1届正规内阁。1937年通过了《国王大臣法》,使内阁的名称和首相的职位有了成文的法律根据。1742年,沃波尔因失去议会的支持而辞职,他这一行为开创了内阁得不到议会信任时必须辞职的先例。1784年,W.皮特(小)首相遭到议会下院反对时,提请国王解散下院,提前大选,获胜后乃继续任职。他的作法也成为惯例。到19世纪中期,议会、内阁的职能和制度进一步完善,责任内阁制最后形成。
(三)两党制的形成
英国斯图亚特王朝复辟时期,在议会内部形成了代表不同阶级利益的政治派别。1679年,议会就詹姆斯公爵(后来的詹姆斯二世)王位继承权问题展开激烈争论,反对詹姆斯公爵有王位继承权的议员们被政敌斥为辉格(苏格兰强盗),赞成詹姆斯公爵有王位继承权的议员们则被对方骂作托利(爱尔兰信仰天主教的歹徒)。以后两派逐渐以此自称,形成两个政治派别。辉格党代表新兴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利益,主张限制主权,提高议会权力;托利党代表地主贵族利益,维护君主特权。
19世纪30年代,英国工业革命基本完成,英国社会阶级结构发生重大变化,形成了两大对立的阶级---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同时,英国统治阶级内部也发生变化,形成了代表土地贵族、金融贵族和大商人利益的保守势力与代表工业资产阶级利益的改革势力。前者以土地贵族为核心,在原托利党的基础上组成保守党;后者以热心
11/ 12
于自由贸易的工厂主为核心,在原辉格党的基础上组成自由党。20世纪初,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和工人队伍的不断壮大,工党崛起。从1924年开始,工党取代自由党,与保守党轮流执政。到80年代末,英国除保守党和工党两大政党外,还有社会自由民主党、社会民主党、英国共产党、合作党、威尔士民族党、苏格兰民族党、民族阵线以及英国革命共产主义同盟等。
参考文献:
(1)阎照祥《英国政治制度史》.人民出版社.2003 年版.(2)施雪华《当代各国政治体制》.兰州大学出版社.1998 年版.(3)王荣堂.《略论英国议会的起源》.史学月刊.1983年四月(4)温斯顿·丘吉尔:《英语国家史略》,中译本,新华出版社1984年版
(5)程汉大《英国政治制度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12/ 12
第四篇:比较政治制度
比较政治制度
第一章
1.政治制度:是指特定社会中统治阶级通过组织政权以实现其政治统治的原则和方式的总和,包括一个国家的阶级本质,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和管理形式,国家结构形式,以及公民在国家生活中的地位。
2.政治体制:指一个国家政府的组织结构和管理体制及相关法律和制度
3.西方国家的政体形式
君主立宪制:议会君主制 ;二元君主制
共和制: 议会共和制;总统共和制;委员会制;半总统制
第二章
1.自由大宪章
背景:1215;内容:限制王权;意义:法律至上,王权有限 2.美国政治制度两大基石
1、弗吉尼亚议会
1619年7月30日,移民中的全体成年男子选举了弗吉尼亚议会,并通过了法律。这是美州最早的民选议会制度。它以法治取代了行政命令。1639年,英国王查理一世承认了它的合法性,-这种代议制政体成为合众国的一项基本原则。
2.五月花号公约:是英国第一批清教徒移民乘船驶往北美殖民地,上岸前制定的政治纲领。主要内容:“组织公民团体”,“将拟制并订立最合乎和最有利于殖民地福利的公正而平等的法律、法令、规章、条例及官职”、“要服从和信守一切这样的法律”。这个公约成为1691年前普利茅斯自治政府的基础。它影响后来的《独立宣言》、《美国联邦宪法》和林肯的“民有、民治、民享”思想。
意义:它开创了按照多数人的意志管理国家的先例,它奠定了美国民主政治的基本原则, 3.独立宣言
主要内容:美洲13个联合殖民地脱离英国,成为独立和自由的合众国。
用天赋人权和民主原则来阐述独立的理由和新国家的基本原则。意义:宣告了美利坚合众国的诞生;
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以政治纲领的形式宣布了民主共和国的原则;
它推动了欧洲反封建的资产阶级革命,直接影响了法国大革命,对亚洲、拉丁美洲的民族独立运动也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4.伏尔泰的思想
他拓展了人类精神,他使人类懂得,精神应该是自由的。提倡“理性”、反对君主专制、否定教权主义,提倡民主政治、自由平等;提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政治构想。5.人权宣言
思想基础:洛克和卢梭等欧洲启蒙学者的“自然法”和“社会契约思想” 核心:人权、民主和法治。
意义:它提示了天赋人权、自由、平等的原则,否定了封建等级制度,体现了摧毁封建君主专制的要求,成为资产阶级夺取政权和巩固政权的思想武器。它实际上宣告了旧封建王权的灭亡和资产阶级政治制度的诞生。6.从1789-1875年法国政体的变动
1791年宪法规定法国为君主立宪制国家 1792年9月,建立法兰西第一共和国。
1799年,雾月政变,拿破仑上台,建立独裁统治。1804年,法兰西第一帝国建立。1815年,第一帝国覆灭。1815年—1830年,波旁王朝复辟,建立封建专制。1830年7月,大资产阶级建立了“七月王朝”。
1848年2月,通过二月革命成立了法兰西第二共和国。路易·波拿巴上台。1852年,路易称帝,建立法兰西第二帝国。1870年普法战争战败,帝国灭亡。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标志法国共和政体的最终确立。7.德意志帝国与英国君主立宪比较(从法律基础和权力构成对比)法律基础:《权利法案》 ;《德意志帝国宪法》
宪法中关于国王、议会、首相的地位: 国王:统而不治
; 掌握最高权力
议会:行政权、对议会负责 ;行政权、对皇帝负责
首相:立法权、监督政府 ;立法权,制定的法律需皇帝批准,无权监督政府 8.希特勒在德国上台的原因
普鲁士的专制主义与军国主义传统; 德意志统一靠普鲁士的王朝战争来完成;帝国宪法对普鲁士传统保留的深远影响; 一战后的《凡尔赛条约》的苛刻条款; 20世纪30年代的严重经济危机的打击; 希特勒的个人因素; 9.影响政体建构的因素
自然环境、国土面积和地理位置; 历史传统与习俗民情;
法治观念;传统政治文化的影响; 政治制度构建者的个人素质; 第三章
1.西方宪法的基本原则
主权在民;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法治;分权与制衡;保障公民基本权利 2.权利法案
国王:限制其立法、司法、军事、征税权 议会:拥有选举、言论自由、集会权 3.美国宪法
特点:首创成文宪法、总统共和制政体、联邦制的国家结构形式、三权分立制度、保留了奴隶制
体现的原则:中央集权原则:最高行政权归总统;财政、立法权归议会;司法权力在各州司法体系之上的联邦司法体系。
分权制衡原则: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相互制约。
民主原则:总统和议会议员都由民选产生。4.法国1958宪法
背景:出现了严重的政府危机、财政危机、军事危机 特点:制定和批准程序完全避开立法机关;
突出总统个人权力和破除传统议会体制的宪法;
使政府地位发生较大变化;
法国的政府体制:从权力来源看—总统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总理由总统任命,政府成员由总理提名总统任命,国民议会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参议院由选举人团选举产生。
从权力的相互制约看—总统位于权力顶峰,他不仅对总理和政府有一定的权力,而且可以在必要时解散国民议会。总统的权力也受制约。政府要对议会负责,议会可以通过信任、监督等措施实施对政府的制约。5.民主制发展的三个阶段
代议民主:公民普选制和候选人竞选制,从形式上体现平等和自由 行政集权民主:仍保留普选制、议会制、内阁责任制;议会权力削弱;
行政权力增强,行政首脑成为权力中心 共同参与民主:主要形式为公民创制、公民复决、公民罢免 第四章 1.英国女王
地位:虚位元首,象征性的地位。
作用:发挥政治社会功能,维护资产阶级政权的稳定;
体现英国政治制度的历史延续性;
承担国家元首礼仪性的职责;
维持英联邦的团结;
在政治生活中行使磋商权、鼓励权和警告权; 2.法国总统
地位:仲裁者、保证人。
法国宪法规定,共和国总统监督遵守宪法。他通过自己的仲裁,保证公共权力机构的正常活动和国家的持续性。共和国总统是国家独立、领土完整和遵守共同体协定与条约的保证人。第五章
1.选举:是指享有政治权利的本国公民,通过投票方式,选出代表他来行使国家公共权力的人,按照他的意愿,代表他的利益来治理国家。2.选举制度:选举制度是指关于选举国家各级代表机关的代表和其他国家公职人员的各项制度的总称。
3.多数代表制:多数代表制是指候选人只要在一个选区内获得多数选票就可当选的制度。
4.比例代表制:比例代表制是指,根据参加竞选的各政党候选人所得选票数,按比例分配议席的一种当选制度;是各政党所得议席与其所得的票数成正比的一种选票计算制度。
5.地域代表制:以地域为单位实行选举的制度。有两种,一是按现存行政区域来划分选区,二是按人口数来划分选区。
6职业代表制:以职业团体为单位实行的选举。
7.选举制度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作用
有助于国家政治生活的民主化;
有助于提高人民的政治素质;
有助于促进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8.西方国家的选举原则
普遍选举原则;平等选举原则;直接选举和间接选举原则
透明性原则;秘密投票原则
9.资本主义国家选举制度的历史进步性及其本质
进步作用:它与“君权神授”的封建世袭制相比是一个巨大的进步;
动员群众参加议会选举,进行反对封建专制统治的斗争,起过重要的积极作用;
为社会主义革命准备条件提供了一种合法的、公开的形式和途径;
在实行选举的制度和方法上,也为社会主义国家提供了可以借鉴的积极因素; 本质:资产阶级的普选制也起着掩盖资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本质的作用。第六章
1、政党产生的历史条件
在斗争中产生:资产阶级与贵族之间的斗争、资产阶级内部的斗争;随着普选权的不断扩大而发展:冲突由议会内部扩展到外部,形成竞选的需要;民主制发展的必然要求:政治依赖社会支持,形成动员参与的需要。
2、两党制的比较
政党对政府的影响力不同:执政党与议会、议会与政府的关系;政党组织纪律不同:一致性程度和联系党员的方式;政党发挥作用的途径不同:权力中心的分配(议会制下只有一个权力中心)。
3、两党制与多党制的比较
两党制政局较稳定,多党制政局较动荡;多党制下临时的政策妥协和执政党责任不明确;多党制下小党领袖有望参与内阁甚至出任政府首脑。第七章
1、议会制度产生和发展的过程
(一)产生:渊源于封建等级会议
1、封建时代:国王的咨询机关中世纪欧洲国家内部的议会,就是国王和贵族们、以及后来的市民代表们寻求相互妥协、进行讨价还价的一种机制。这个机制在当时不少欧洲国家都有,但最典型的是英国议会。
2、资本主义时期:三个步骤
(1)扩大资产阶级在等级会议中的力量(14世纪)1343年,等级会议形成两院。
(2)支持王权削弱贵族势力,以促进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需要(15世纪-16世纪)
王权和议会共存共荣时代
(3)以议会为阵地反对王权,夺取政权,建立议会制度(16世纪——17世纪)
《权利法案》和《王位继承法》的颁布,标志着英国资产阶级议会制度的建立。
(二)发展
1、议会鼎盛时期(自由资本主义时期)
2、议会相对衰落时期(垄断资本主义时期)
(1)衰落的表现:①传统地位受到了严峻挑战②已不能垄断制定法律的权力③推翻政府的权力受到削弱
(2)相对衰落的原因:①资本主义自身发展的逻辑造成:经济的垄断要求权力的集中。②议会自身决策模式的缺陷造成。③垄断资本主义时期经济危机和社会矛盾出现需要政府加大干预力度。
2、两院制与一院制各自的优缺点 两院制议会
(1)优点: a.民选的众议院(下院)容易受大众情绪化的影响,易走极端,而由良好教育、经济、社会声望背景的上层社会精英组成的参议院(上院)则能以其稳健和理性平衡议院的过激,防止众议院轻率的立法行为。
b.两院制有利于缓和议会与行政机关的矛盾,当其中一院与行政机关不能协调时,另一院可从中协调,二者不至于发生激烈冲突。
c.现代国家的立法任务复杂繁重,非一个议院所能胜任,需要另一院予以分担。
d.由于职业团体的兴起,议会在实行地域代表制的同时,必须实行职业代表制,因此也必须分设两院以适应这一发现趋势。
(2)缺点:两院制使立法程序烦琐,法案通过较难,拖延社会的改革与进步; 两院制容易引起议会内部的矛盾,削弱了议会制约行政机关的能力。
一院制
(1)优点:行动敏捷、机构简化、容易通过法案、避免浪费人力财力
(2)缺点: a.议会内没有权力牵制难以预防多数决统制。b.和两院制相较之下,比较不能牵制行政部门的权利。c.和两院制相较之下,代表的利益范围较小。d.只有一院审案难以故到周全性。e.争议性的法案容易通过。
3、议会的地位和作用
(一)议会在当代政治体制中的地位
1、无条件的议会至上(英国)
2、有限制的议会至上(德国、日本)
3、否定议会至上(美国、法国)
(二)议会地位相对衰落的主要表现
1、议会的传统地位受到严峻的挑战。
2、议会已不能垄断制定法律的权力。
3、议会推翻政府的权力受到削弱
(三)议会的作用
1、使国家权力合法化
2、使阶级意志国家化
3、使权力运作程序化
4、美国国会的结构和权力
结构:美国最高立法机关;由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国会行使立法权;两院均设有许多委员会,设有由两院议员共同组成的联席委员会,国会工作大多在各委员会中进行 权力:参议院、众议院。两院共有的权力:立法权、财政权、调查权、弹劾权
参议院:批准条约权、对总统任免的高级官员的批准权
众议院:财政案、弹劾案的提案权。
5、美国总统被弹劾的程序
弹劾的具体程序是众院司法委员会首先对指控证据材料进行审阅,以确定有否开始正式弹劾调查的依据,如通过决议,即向众院动议开始正式弹劾调查。众院批准启动弹劾程序的议案后,授权司法委员会进行正式弹劾调查。调查结束,司法委员会如通过正式弹劾条款,将提交众院全体投票表决。众院只需简单多数票即可批准弹劾条款。众院然后派员向参院提交诉讼书。参院则需要三分之二多数票,才能将受弹劾者定罪。如被弹劾的对象是总统,参院的审讯需由最高法院的首席法官主持。第八章
1、内阁制政府
政府由多数党或政党联盟组成;政府对议会负责;有监督权和倒阁权;国家元首是虚位元首受内阁控制;政府内部实行集体负责制
2、总统制政府
政府由选举获胜的总统来组织;议会与政府分立、平行、相互制约;总统是国家元首,政府内部实行首长负责制
3、半总统半议会制政府
政府由总统和内阁共同构成;总统不对议会负责,总理和内阁要对议会负责;总统是国家元首,具有行政决策权;政府内部是集体班子,负连带责任
4、委员会制政府
政府是联邦委员会;政府对议会负责;联邦委员会是集体元首;政府内部实行 合议制、集体领导、分工负责
5、西方国家中央政府行政制度的类型及各自的特点
A、内阁制政府制度。内阁制政府是指由内阁总揽行政权并对议会全权负责的一种政府组织形式。内阁制政府的主要特点有:议会是国家的最高权力机关,国家元首通常由“虚位元首”担任;多数党组阁;内阁对议会负责;内阁成员通常都必须同时是议会的议员;内阁对它所执行的政策由内阁全体连带向下院负责。
B、总统制政府制度。总统制是由总统担任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行使国家最高行政权力的政体形式。总统制政府实行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和权力制衡原则。其主要特点是:总统独立于议会之外;总统既是国家元首,又是政府首脑;政府与议会完全分离;政府不向议会负连带责任。
C、委员会制政府制度。委员制又称合议制,指国家最高行政权不是集中在国家元首或政府首脑一人手中,而是由议会产生的委员会集体行使。委员制政府的主要特点是:议会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国家元首是虚位的,由委员会成员轮流担任;国家最高行政权由委员会集体行使,实行集体负责制原则;在重大立法过程中实行直接民主制的形式。
D、半总统制政府制度。半总统制政府是指具有总统制的实质,但在形式上保留了议会制,而且总统作为国家元首又掌握着行政大权,内阁的地位较稳固且议会权力相对缩小的一种政府形式。它有以下几个主要特点:半总统制政府行政实行二元领导体制;总理一般由议会多数党领袖或多党联盟领袖担任;总统由全民普选产生,是国家真正的权力中心
6、政府机构改革的趋向
a、政府在维护社会秩序,保障国家安全方面的传统职权并未弱化。
b、政府的经济职权运行方式发生了显著的变化。经济活动的参与者变为监督员和裁判员 c、政府在社会方面的职权不断增强 d、政府对外职权不断扩展
e、政府机关的人力资源结构发生了重大转变 f、电子政府的新范式开始出现 第九章
1、公务员
广义:一切在行政、立法、司法机关甚至部分企事业单位供职的人员;中义:政府官员,中央政府机关中的所有行政人员;狭义:指政府中不与内阁共进退,经过公开竞争考试择优录用(非选举产生和非政治任命),无过失可长期任职的文职人员
2、公务员制度
国家公务员制度,就是通过制定法律和规章,对公务员行使国家行政权力、执行国家公务依法进行科学管理的法规体系和管理体制的总称。作为西方国家政治制度的重要部分,公务员制度是对政府公务员进行考试、录用、考核、培训、晋升、调动、奖惩、工资、福利、退休及分类管理等作系统规定的规章制度的总称
3、公务员制度的具体内容
西方公务员是以考任制为基础的;公务员制度分为“进、管、出”三个程序;公务员制度有很多制度构件,包括录用、晋升、退出、工资激励、权利保障等机制;关键作用是保障政治的连续、稳定和行政的高效;
4、公务员制度形成的历史条件
经济基础是工业经济的发展;思想基础是政治理论的发展;制度基础是中国的科举制度;政治原因是政治改革的需要;体现市场经济所主张的“机会均等”原则;发展代议制和政党制度的需要;提高政府管理效率的需要;
5、公务员制度的基本原则
公平竞争,功绩制,常任制,中立,专业化,法治 第十章
1、西方国家的司法原则
司法公正,司法独立,法律平等,司法公开
2、英法美德法院组织系统的特点
A、英国——民事与刑事分开的法院系统。B、美国——联邦和州分开的法院系统 C、法国——普通法院和行政法院分开的法院系统 D、德国——联邦和州统一的法院系统
4、三种宪法审查体制
在世界各国宪法发展潮流中,逐步形成了三种宪法审查体制:一是普通法院监督体制,即由普通法院行使违宪审查权。二是特设的专门机关监督体制,即由特设的专门机关(宪法法院或宪法委员会)来行使违宪审查权。三是立法机关监督体制,即由立法机关(议会)来行使违宪审查权。
5、英国司法程序的特点
英国法表现出明显的“程序法”的特点。英国的司法程序有几个重要的特点:第一,英国的司法程序实行“无罪推定”的原则。第二,实行“对审主义”、“辩论主义”原则。第三,实行陪审制度。第四,“司法独立”原则
第五篇:比较政治制度
一、政治制度:政治制度是规范人类生活的规则体系,主要涉及政治权利如何分配以及社会秩序如何维护等问题。
二、政治制度的研究对象:
1、国家政权的根本性质。
2、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
3、国家结构形式。
4、国家机关体系。
5、其他具体的政治制度。(选举制度、公务员制度、政党制度)
三、第一部不成文的宪法:英国1215年《自由大宪章》;第一部成文宪法:美国1787年《美利坚合众国宪法》。
四、宪法的基本原则:
1、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原则。
2、“主权在民”原则。
3、“法治”原则。
4、分权与制衡原则。
5、保障公民权利和自由的原则。
五、民主制经历的三个发展阶段:
1、代议民主制。其主要特点是公民普选制和候选人竞选制,就其形式来看,体现了平等和自由的政治理念。
2、行政集权民主制。它是以行政集权、行政首脑专权为特点的。
3、共同参与民主制。随着社会的进步,人类文明程度的提高以及个人独立意识和权利意识的觉醒,当代社会的人们越来越要求以民主的分配方式分配政治资源,采用以民主参与为主要特征的新型民主制。
七、国家元首的权限:
1、公布法律权。
2、发布命令权。
3、召集和解散议会权。
4、外交权。
5、任免权。
6、军事权。
7、司法权。
8、国家荣典权。
八、美国总统的主要权力:
1、广泛的行政权
2、握有事实上的立法权
3、司法权
4、军事权
5、外交权
6、以政党领袖身份握有的权力。
九、法国总统的权力超过美国总统,拥有更大的权力,除以上六个,还有三个特殊权力,即
1、解散国民议会权
2、举行全民公决的权力
3、紧急状态权。
十、选举制度的含义和作用:含义:选举国家各级代表机关的代表(议员)和其他公职人员的原则和制度的总称。选举制度的作用:
1、有助于国家政治生活民主化
2、有助于提高公民政治素质
3、有助于促进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十一、直接选举原则:由选民以直接投票的方式产生议员或国家公职人员的一种选举方式。
十二、选举原则:
1、普遍选举权原则。指每个拥有宪法规定的权利和义务的公民都拥有选举和被选举权。
2、平等选举权原则。即“一人、一票、一值”。
3、直接选举原则。直接表达选民意愿,更好的体现民主。
4、秘密投票原则。选民按自己的意愿秘密填写选票和投票,无需记名。
5、竞争原则。便于选民在投票中能够选择自己更满意的人,加强候选人与选民的联系。
十三、国民议会由直接选举,参议院由间接选举。
十四、法国:直接选举与间接选举想结合十五、政党:就是代表一定阶级、阶层或集团根本利益的一部分最积极分子,为了维护本阶级、阶层或集团的利益,通过执掌或参与国家权力,以实现其政治理想而结合成的具有政治纲领、组织章程、组织系统和一定群众基础的政治团体,它既是一定阶级的一部分,又是一定阶级从事斗争的组织者和指挥者。
十六、英美两党制的异同:
1、政治体制不同,使英美两大党对政府的影响力不完全一样。英国议会中的执政党和政府政党完全合一,是典型的“政府政党”,执政党既控制议会,又控制政府,往往能在两者的协调中获得利益的最大化。而美国实行三权分立的总统制,执政党在制定法律和政策时会处处受到牵制,难以做到像英国那样伸缩自如。
2、就政党的纲领来看,英国两党具有明显的意识形态分歧,而美国两党则没有明显的意识形态分歧。英国的两大党都带有浓厚的阶级色彩,两党意识形态之间的分歧十分明显。而美国共和党和民主党都是资产阶级政党。
3、英美两党制下的政党组织结构不一样,英国两党制的组织体系较为严密,而美国两党则组织松散。
4、在不同的政治体制下,英美两国政党发挥作用的途径不一样。
十七、多元民主制:是指一种分散的政治权力存在于自治的社会集团和分散的政治决策中心之内,众多社会团体都可通过
一定方式共同参与政治决策过程的民主制度模式。
十八、1265年,“孟福尔议会”召开,标志着市民开始走上上层政治舞台,该次议会通常被作为英国近代议会制度诞生的重要标志之一。
十九、1295年,英王爱德华一世为筹集战费,再次召集议会,史称“模范议会”,这代表着英国近代议会制度的正式建立。
二十、议会的基本结构:
1、一院制和两院制。两院制:(1)可以起到制衡作用(2)可以防止草率立法(3)有利于缓和议会同行政机关的矛盾(4)可以容纳特殊利益和罗致专家。一院制:(1)一个国家一个主权(2)立法程序简单,决策效率高(3)减少议会内部发生矛盾和冲突。
2、议会的领导机构和委员会制度。各国的议会中设立的委员会大体上可以分为以下几种:(1)常设委员会(2)特别委员会和临时委员会(3)全院委员会(4)联合委员会。
3、议会党团。(1)是经由选举获胜而进入政治体系的(2)议会党团构成议会的基本单位,它的一切活动必须在议会的议事规则指导下进行(3)政党的方针策略只有通过既定的立法和讨论程序才能转变为国家的法律和政策。二
十一、议会的主要权限:
1、立法权
2、财政权
3、人事权
4、行政监二
十二、议会制度在民主制建立与发展进程中的重要作用:
1、议会是授予政府合法性的机构,因为议会的权力是建立在人民主权原则和政治生活中不断扩大的公民普选权基础上的,而政府是由代表民意的议会产生并向其负责的。
2、有利于实现政治公开化,是社会各种利益交汇和协调的场所。
3、议会使国家权力走上了规范化、程序化的轨道。
4、议会对推进现代国家政治的均衡与持续发展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二
十三、内阁制政府的主要特点:
1、内阁制政府体制下,议会是国家的最高权力机关,掌握立法、组织内阁和家督政府的权力;而国家元首通常由“虚位元首”担任。
2、政府通常由在议会中占多数席位的政党或政党联盟的领袖受国家元首的委托所组成。
3、内阁首脑和有关大臣(部长)应定期向议会报告工作。
4、内阁成员通常都必须同时是议会的议员。
5、内阁对它所执行的政策由内阁全体连带向下院负责。二
十四、总统制政府的特点:
1、总统独立于议会之外,不由议会产生,由选举产生,总统的选举与一会的选举分别举行。
2、总统既是国家元首,又是政府首脑。
3、政府与议会完全分离。
4、政府不向议会负连带责任。
二十五、英国:议行合一的地方政府制度。法国:地方政府双头管理制。二
十六、大陆法系:是在欧洲大陆首先出现并发展的,故名大陆法系;它是以罗马法为基础而形成的,法律的主要表现形式为法典,故又可称为罗马法系或法典法系。
二十七、大陆法系的特点:
1、以罗马法为主要历史渊源。
2、法典是法律的基本表现形式,大陆法系国家一般不承认判例的法律效力,而以成文法为基本的法律渊源,直接规定权利义务的实体法是法律的主体,法典大都体系完整、结构严谨、概念精确。
3、法官忠实于法律,大陆法系下的法官判决必须以成文的法律为前提,无权像英美法系的法官那样对法律作出独立的解释。
4、立法、行政和法学家的特殊地位,在大陆国家中,司法的主要职能是依照法律解决普通案件,政治平衡主要通过立法和行政机构实现。
二十八、英美法系:包括英国法和美国法两个支系,故名英美法系;它是以英国普通法为基础而形成的法律的总称,故通常称为普通法体系;由于其以判例法为法的主要表现形式,故亦称判例法系。
二十九、英美法系的特点:
1、判例是主要的法律渊源,遵循先例是一个基本原则。
2、程序法的相对重要性,在英美法系国家,权利的法律保障主要是通过诉讼救济来实现的。
3、经验重于逻辑,如果说成文法是通过逻辑和理性形成系统的权利体系来规范社会生活的话,那么判例法则是通过对过去事实的经验总结来规范社会生活的。
4、司法的特殊地位,英美法系国家司法管辖的范围比较广泛,法官在法律的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
六、国家元首:在形式上是最高国家权力的执掌者和国家在对外关系中的最高代表。督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