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成语故事剧本
成语故事剧本
师:不少成语不但可以用画表示,还可以表演。课前,老师布置各组准备一个成语表演,并让其他组猜,现在进入最后一站。
操作过程:①各小组依次上台表演。②教师见缝插针,引导学生深刻理解所表演成语的含义。
材料:(1)鹤立鸡群
人物:金黄大公鸡、卢花鸡、仙鹤
画外音:广场上有一大群鸡,他们都在休息,突然间,一只金黄色羽毛的大公鸡拍打着翅膀走来。
金黄公鸡(骄傲地):喔喔喔!我是最威武的公鸡,我有最美丽的羽毛。
芦花鸡(站出来不服气地):胡说!我才是最成武的公鸡,我的歌声比你响,喔喔喔!金黄色鸡(怒气冲天地):你是什么东西,敢在我面前逞威风?
芦花鸡(挑战地):哼,你少说度话,看来,不给你一些厉容不晓得天高地厚。
画外音:两只大公鸡开始战斗了,就在他们斗得难分难解之时,广场上飞来一只白羽毛、红头顶的仙鹤。(鹤飞上台)它的身体很高,比广场上的小鸡高得多,是那么威武英俊。金黄公鸡:我们算什么,你看那仙鹤仪表出众,亭亭玉立,我们这样相争真是可笑!芦花鸡:是啊,太可笑了!(2)班门弄斧 人物:小木匠、路人
小木匠:我是一个好木匠,我的本领强。我有一把大斧头,锋利又闪亮。不管什么木匠活,只要到了我手上,包管做得顶呱呱,谁也比不上。
路人(指他身后的大门):听了刚才这个小木匠的话,我不禁要考考他。你看看,你身后的两扇大红门,手工怎么样,你能做得比它好吗?
小木匠:不是我牛二吹牛,如果我来傲大门,一定比它好看几百倍。路人(哈哈大笑):这是木匠祖师爷鲁班的家呀。你怎能行家面前卖本领呢? 小木匠(脸红害羞):不好,今日夸海口,夸得太不是地方,惭愧,赶紧溜!(3)对症下药
人物:华佗、两个病人
两个病人(痛苦地上台,一边一个,痛苦地):哎呦、哎呦……
病甲:华佗,都说您有神奇的医术,能透过病人的外表分析出病因,我们特来求医。华佗:你哪里不舒服? 病人甲:我头疼,浑身发烧。华佗:你呢?
病人乙:我也是,头疼,浑身发烧。
华佗分别对两个病人进行望、闻、问、切。华佗写处方。病人甲、乙互看处方。
病人乙:咦,我们同样是头疼,浑身发烧,为什么你给我们开的药方不一样呢? 华佗:你的身体外部没有病,病痛是由内部的伤引起的;而他的病是由外部的感冒引起的,所以给你们采用不同的药物治疗。
病人甲、乙:噢,明白了,果然医术高明,与众不同啊!(4)盲人摸象 人物:四个盲人
牵象人:最近买了一头象,牵出来散散步!盲人:听说有人牵来一头象,走,我们去摸摸。盲人(1):我知道了,原来大象长得就跟一堵墙一样呀!盲人(2):不,不对,大象长得就跟蒲扇一个样。盲人(3):呀,大象长得眼大木柱一样,太粗了!
盲人(4):你们都错了,大象长得就像一根绳儿,只不过粗了一点。
画外音:几个盲人摸到的大象部位不同,所以认识不一样,他们都只是看到了事物的局部,就下了结论。聪明的同学们,你们一定会猜出四个盲人分别摸的是大象的什么部位。
第二篇:成语故事剧本
成语故事剧本
(一)人物:
狐狸、老虎、小猴、斑马、小野猪、小松鼠、小孔雀、小兔子小鹿等,由小演员带面具头饰表演。
舞台布置:
森林一角。大树、大石块、山花等错落其间。
旁白:
(上场,音乐渐起,森林小鸟声依稀可听见。朋友们,你见过大森林吗?那儿有许许多多高大的树木,有红的花,绿的草,还有各种各样的小动物,发生了很多奇奇怪怪的小故事。哎,听说过“狐假虎威”这个成语吗?今天,我来讲给大家听。
小白免:(在欢快的音乐中向内喊)小花鹿,小野猪,大家快来呀!
众动物:(从四面跑上)来啦!来啦!
小白免:今天天气真好,咱们在一起玩,好吗?
众:好,好,太好啦。(快板)金色的阳光照大地,大森林里真美丽。
小鹿仰起乖乖角,小兔子点头笑嘻嘻。
野猪胖胖扭一扭,斑马姐姐踢踏踢。
小猴高兴地翻筋头,小松鼠从东跳到西。
一同唱歌做游戏,做游戏。(众欢呼,乐起,众起舞)小猴:(无意间)哎,大家快来看,那边是谁来啦?
众:啊,是一只大老虎,这可怎么办呢?
野猪:别慌,别慌,我看大家先躲起来,快快!(众藏起)老虎:(乐起,睡意增陵地伸伸懒腰,打哈欠)今天真是糟糕透顶,转了好半天,一点好吃的东西都没找到,饿死我了,嗯,我先在这里等等看。(藏起)狐狸:(乐起,鬼头鬼脑自语)我是一只花狐狸,专门爱动坏脑筋,小动物看见我就害怕,今天出门散散心,散散心。
(乐停,老虎悄悄转出,突然发现狐狸,扑过去,一把逮住狐狸)老虎:啊哈,我可找到美味佳肴啦。
狐狸:(眼珠一骨碌,扯着嗓子对老虎嚷)怎么,你敢吃我?
老虎:(一愣)为什么不敢!我就要吃了你!
狐狸:(奸笑)慢!森林里面有规矩,老天爷派我来管理,今天你要是吃了我,就是把老天爷的命令来抗拒,哼哼,有多大的胆子,我看你!
老虎:(被蒙住了,松开了爪子)不好,不好,真不好!
糟糕,糟糕,真糟糕,到口的东西吃不到,弄得我心惊又肉跳。
狐狸:(得意地摇了摇尾巴)怎么样,我带你到百兽面前去走一遭,也让你看看我的威风?
老虎:(无可奈何地)行,行,咱们走着瞧!
(转场,乐起)
狐狸:我神气活现走在老虎的前面。
老虎:我半信半疑地跟在狐狸的后面。
狐狸:(小声地)我要借老虎的威风吓跑百兽。
老虎:我东张西望,心惊胆颤。
(转下,乐停。众动物一个接一个小心翼翼地上场,凑在一起)斑马:伙伴们,我看见老虎好像跟狐狸在一起。
小鹿:它们在一起搞什么鬼名堂?
(狐狸、老虎从一角先后上场)
小免子:狐狸来了!
小野猪:咦,狐狸今天好威风啊,大摇大摆的样子!
小鹿:它肯定是搞什么鬼名堂!
斑马:(发现大老虎)不好,大老虎来了,快跑哇!
众动物:(惊慌地)救命呀,救命呀!
(百兽四散逃下场。乐急起)
狐狸:(狡猾地笑着对老虎)怎么样,你该服气了吧?看看,它们见了我就跑!
老虎:(开始深深地佩服川阿,狐狸大上,这回我服你啦!我有眼不识泰山,请你原谅!(又向狐狸作揖)狐狸:是呀,你以后得听我指挥!
老虎:(又鞠一躬)以后,我一切都听你的!
狐狸:(又东张西望地,对台下轻声说)见好就收吧!嘿嘿,我找机会得赶快跑呀,别等它琢磨过味儿,一口把我给吃了!
(狐狸趁老虎不注意,狡猾地逃窜)
老虎:啊,它怎么跑了?(忽然恍然大悟)原来,这狡猾的狐狸是借着我大老虎的威风,才把百兽吓跑的呀!我上当了,还以为它们怕的是狐狸呢!(咬牙切齿地)花狐狸—一看我怎么能饶恕你!
(边喊边追下,乐渐停)
旁白:小伙伴们,看了小朋友们的表演,你一定对“狐假虎威”这句成语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吧’!狡猾的狐狸就是凭借大老虎的威风,吓跑百兽的。告诉大家,咱们可不能像老虎那样上坏人的当,更不能像狐狸那样倚仗别人的势力来欺压百姓啊!
成语故事剧本
(二)旁白:
从前有个商人从印度买来一头大象,他牵着大象走在街上,很多人都来围观。大家都没见过大象,所以面对这个庞然大物议论纷纷。
甲:这是什么怪物啊?我长这么大从来没见过?
乙:这是牛,我听我爷爷提起过。
丙:不对,这是梅花鹿,我奶奶说过,这东西生活在寒冷的地方。
【大家七嘴八舌,闹哄哄的。】
大象的主人:乡亲们听我说,乡亲们听我说。你们说的都不对,这是大象,我从印度买来的。
【甲、乙、丙:噢,这是大象!】
丁:这大象可真大,真稀奇!
【是啊!是啊!(大家跟着说)】
旁白:正好在人群中有四个盲人,他们听说是大象,也感到很好奇!于是也议论开了。
1:要是我们的眼睛能看见就好了!
2:是啊,我也想看看大象长得什么样子?
3:有什么好看的,肯定和狗长得差不多!
4:要我说,应该长得更像猪!
1:怎么可能像猪呢?
旁白:四个人争论的声音越来越大,被大象的主人听见了,他走过来说:你们虽然看不见,但是你们可以用手摸一摸呀。
【众人:对呀,你们可以摸一摸啊!】
大象主人:谁先来?
4:我先来!(摸象牙)
123:大象像什么?
4:大象也不大,就像一根水灵灵的大萝卜!
【众人大笑!】
3:你胡说,我来摸!(摸大象腿)
12:像什么?
3:大象要比萝卜大,他像一根柱子!
众人又笑了!
12:不可能,大象又不能变形,怎么一会像萝卜,一会像柱子?我们一起摸!
(1摸身体;2摸尾巴)
1:我知道了,大象长得像堵墙!
2:你错了,大象长得细长细长,像一根草绳!
3:不对,像柱子!
4:像大萝卜!
【四个人又争论起来。】
小朋友:叔叔,你们说的都不对,你们只是摸了大象身体的一部分,你们应该了解了全部再下结论。(对大象主人说)叔叔,您能不能再让他们摸一回?
大象主人:当然可以,来吧!
(1234一起摸大象)
1234齐说:哦,原来大象是这个样子的!谢谢你,小朋友,谢谢大伙儿!
小朋友:叔叔们,以后了解事物一定要全部了解了再下结论!
1234:知道了,孩子!
大象主人:好了,乡亲们,时间不早了,大家都散了吧!各回各家!
众人:再见,明天见啊!
成语故事剧本
(三)[故事发生在战国,齐国有位高士,名叫颜蜀,齐宣王仰慕他的名号把他召进宫来。]
侍从:“大王宣颜蜀进殿。”
[颜蜀随随便便地走进宫内,来到殿前的阶梯处,进宣王正等待他拜见,就停住脚步,不再前进。]
宣王[奇怪]:“颜蜀,走过来。”
[全景。颜蜀仍是一步不动。]
颜署[呼喧]:“大王,走过来。”
[宣王满脸不高兴。镜头移到左右的大臣。大臣们见颜蜀目无君主口出狂言,议论纷纷。]
大臣:“大王是君主,你是臣民,大王可以让你过来,你不可以叫大王过来,这怎么行呢?”颜蜀:“我如果走到大王面前去,说明我羡慕他的权势;如果大王走过来,说明他礼贤下士,与其让我羡慕大王权势,还不如让大王礼贤下士的好。”宣王[恼怒]:“到底是君主尊贵好是士人尊贵?”颜蜀[不假思索]:“当然是士人尊贵,君主并不尊贵!”宣王:“你说这话有根据吗?”
颜蜀[神态自若]:“当然有,从前秦国进攻齐国的时候,秦王曾经下过一道命令说:”高士柳下季坟墓五十步以内的地方砍柴的,格杀勿论!“他还下了一道令”有谁能砍下齐王的脑袋,就封他为万户侯,赏金千镒。由此看来,一个活着的君主竟然连一死的士人坟墓都不如啊。“[特写,齐宣王无言以对,满脸不高兴,大臣忙解围。]
大臣:”颜蜀,过来!颜蜀,()过来!我们大王拥有千乘之国,东西南北谁敢不服?大王想要什么就有什么,老百姓没有不俯首听命的。你们士人太卑鄙了!“颜蜀[驳斥]:”你们说得不对!从前大禹的时候,请侯有万国之多,这是为什么呢?以为他尊重士人。到了商汤时代,请侯有三千之多,如今,称孤寡的才二十四个。由此看来,重视士人是是否得失的关键。从古到今,没有能以不各实事而成名于天下的,所以君主要以不经常向人请教为羞辱,以不向地位低的人学习而惭愧。“[齐宣王听到这里,才觉得自己理亏,缓缓走到颜蜀身前。]
宣王;”我是自讨没趣。听了您的哟番高论,才知道了小人的行径,希望您接受我为你的学生,今后您就住在我这里,我保证您饮食有肉吃,出门有车乘,您夫人和子女个个会衣着华丽。“颜蜀[辞谢];”玉,愿来产与山中,如果一经匠人加工,就会破坏,虽然宝贵,但毕竟失去了本来的面貌。士人生在穷乡僻壤,如果选拔上来,就会享有利禄,不是说他不能高贵显达,但他外来的风貌和内心世界会遭到破坏。所以我请愿希望大王让我回去,每天晚点吃饭,也像吃肉那样香,安稳而慢慢地走路,足以当作乘车,平安度日,并不比群归差。清静无为,纯正自守,乐在其中。命我讲话的是大王,而尽忠宣言的是我颜蜀。"[颜蜀说完,向齐宣王拜了两拜,望了望四周的大臣微微一笑,告辞前去。
第三篇:成语故事串烧表演剧本
成语故事串烧表演剧本
一、闻鸡起舞 旁白:《闻鸡起舞》
西晋的名将祖狄在年轻的时候就立志报效国家,他每天读书习武,从不浪费时间。一天早晨,天还没亮,祖狄就被鸡叫声吵醒了。
场景1:天微亮,一只骄傲的大公鸡慢慢的抬起了头,缓慢的将身体抬了起来。一条腿(夸张)的从鸡窝里迈了出来(动作慢而夸张)另一只腿也跨出了鸡窝。慢慢地慢慢的伸展看了翅膀(动作夸张、缓慢),大公鸡慢慢昂起了头,抬起了下额。高高挺起了胸膛,喳喳着翅膀,在场地内精神的渡来渡去。
加上配音数来宝:我公鸡喔喔起得早、舒展羽毛我伸伸腰、一日之计在于晨、清清喉咙我来歌唱、喔喔喔 喔喔喔(公鸡边打鸣边伸长了脖子左面叫三下右面叫三下)。
旁白:他立刻起身,穿衣、习舞,由于祖狄的勤奋,后来他当上了奋威将军,为国家立下了许多的大功。
场景2:相公侧窝躺在床上睡觉,忽听得鸡叫三声,腾的从床上坐了起来,(“这公鸡的叫声是在催促我早早起来,练舞呀!)立刻下床、穿衣、洗脸(配京剧:《卖水》),抄起宝剑前往园内开始练箭(配《精忠报国》片段)。
二、刻舟求剑
场景1:两位相公相约出游、踏青,两人手持折扇一摇三摆,左看看、右瞧瞧,忽然见前面有条河挡住了去路。正在范畴之时,忽然间得远方漂来一架小舟,渔夫朝两位相公摆手示意并招呼道:“两位公子,可问是否打船地否?本船乃花冠2010年最新配置,安装了倒船雷达和GPS定位系统,每公里起步价8元”。两位公子坐上了船,一位公子说:“我们要报销的”。
船在河中行驶着,突然公子的宝剑掉到了河里,他高声叫船夫停下船,船夫着急的向水里张望,另一位公子则不着急的摇了摇头、摆摆手说;“没关系、没关系”,然后用超大的锔子锯船在船上做记号。(配音乐《就算了吧 》)
旁白:船到江心时一个不小心,他把心爱的宝剑掉到了水里。好心的船夫愿意帮他捞箭,可是这个楚国人不慌不忙,把掉剑的位置刻在船身上,说:“不用了,等船靠岸后再说吧!”船靠岸后,他才请船夫从他刻了记号的船边下水,替他打捞宝剑。但是船一直在走,而宝剑掉到了水中就不会再移动。就算船夫潜水的本领再高,又怎么能找到根本不在船下的剑呢?
三、狐假虎威 场景1:两位公子继续前进,一位公子对另一位公子说:“仁兄”“贤弟”(两人互做抱拳鞠躬状)前面一片百亩森林,让我们一起去探个虚实。(配音乐〈敢问路在何方〉)
旁白:在茂密的大森林里,老虎是最凶猛的动物,大家都叫它森林之王。它每天要吃掉好多的小动物。一天,它碰到了一只狐狸,狐狸刚要溜走,就被老虎捉住了。
场景2:老虎昂首挺胸的在森林里巡视,(音乐〈两只老虎〉+舞蹈)远处妞妞的走来了一只狐狸(狐狸的快板:我的名字叫狐狸、美丽动人有诡计、花言巧语是长相、老虎前面我神奇)。
狐狸见到了老虎马上殷勤的跑了过去和老虎打招呼“虎哥、虎哥,好久不见都想死我了”,狐狸依偎在老虎身边,暧昧的给老虎整理毛皮,给老虎择虱子,对老虎说:“虎哥你是森林之王——”,没等狐狸说完,老虎一把把狐狸抓住,狐狸挣扎了几下,见无法逃脱就转了下眼珠,旁白:狡猾的狐狸看见自己无法逃脱,就耍了个花招。它对老虎说:“你怎么敢吃我?我是天帝派来管理所有动物的,你要是吃了我,天地会惩罚你的。要是不信,你就跟在我后面走一趟,看看是不是所有的动物都害怕我。”老虎听完狐狸的话,有点相信了,决定跟着狐狸去看看。
场景3:狡猾的对老虎说:“你怎么敢吃我?我是天帝派来管理所有动物的,你要是吃了我,天地会惩罚你的。要是不信,你就跟在我后面走一趟,看看是不是所有的动物都害怕我。”老虎听完了狐狸的话,摸了摸脑袋,傻胡胡的跟着狐狸身后走。狐狸偷偷的笑着。
旁白:森林里的动物们,看见一只狐狸走过来,后面还跟着一只张牙舞爪的大老虎,都吓得要命。老虎一看,不知道动物们怕得是它自己,以为真是被狐狸吓跑的,就相信了狐狸的话。它怕狐狸惩罚自己,也慌忙逃走了。
场景4:
小猪出场(〈猪之歌〉片段)边唱边做动作。小猫出场(〈波思猫〉片段)
小动物见到了老虎各个吓得瑟瑟发抖,做惊恐状。老虎一脸的警鄂(用手放在嘴角做警鄂不解状)狐狸得意洋洋(用眼左右环顾)。小猪赶紧跪安,猫连连作揖。老虎见状“敖”的一声逃走了。
四、望梅止渴
旁白:有一年夏天,曹操率领部队去打仗,天气炎热得出奇,热得透不过气,士兵纷纷晕倒,(做晕倒状),曹操见状十分心急。
场景:一队人马从远处走来,曹操骑着高头大马,士兵们东倒西歪的走着,不时倒下。曹操见状双手拖须摇头状“哇哇哇呀,这可如何是好呀?”他叫来了向导,坐在马上俯身问:“这附近可有泉水?”向导弯腰抱拳道:“在山的那一边,要走很远才能到”。曹操骑在马上歪着脑袋想了想,(食指在脑旁做缠绕状)。他用鞭子拍马屁股,跑马步到前面,挥鞭指向前面,说:“士兵们,我知道前面有一大片杨梅树林,树上长满了又大又好吃的杨梅,我们快点赶路吧”。士兵们一听马上从地上起来,跟着曹操退场了。(配音乐〈划大船〉片段)
旁白:眼下一滴水都没有,大家快渴死了怎么办呢?他立刻叫来了向导,悄悄问他:“这附近有没有水呀?”向导摇头。曹操想了一个好主义,对士兵说:“前面有一大片杨梅树林,树上长满了又大又好吃的杨梅,我们快点赶路吧,绕过这座山就到了。”士兵们一听,仿佛嘴里已经吃上了杨梅,好象不那么渴了,走路都有劲了。
五、画蛇添足
旁白:古时候,楚国有一家人,祭祀了祖宗后,便将祭祀用的一壶酒,赏给手下的人喝,参加的人很多,可是这壶酒不够喝,于是大家想出了一个办法:每个人在地上画一条蛇,谁画得快又像谁就喝这壶酒。大家点头称赞。
场景:一群用人丛拥着一个手里抱着酒的仆人,大家你一言我一语挣抢着要喝酒,一个人说:“别吵了,别吵了,我们比赛画蛇,谁画得快又像谁就喝这壶酒。”大家点头称赞。
旁白:有个人画得很快,一转眼就画好了,他端起了酒壶要要喝酒,但是他回头看看别人,还都没有画好,心想:他们画地真慢,想再显示一下自己的本领,于是,有画了起来。他给蛇添了四只脚。
场景:每个人都用树枝在地上画着,一个人最先画好,他抬起头,瞧瞧这、瞧瞧那,路出得意的样子,走到别人面前指指点点,其他人表示不愿理睬他,用手哄他走,这个人回到原地围着自己画的蛇转了一圈,忽然拍拍头做恍然大悟装,急忙给蛇添了脚。这时旁边的一个人画好了蛇,一把把酒壶抢了过去,做哈哈大笑状,你见过蛇吗?蛇可是没有脚的,哈哈,仰头喝起了酒。
旁白:这个人得意洋洋地说:“你们画得好慢呀,我再给蛇添几只脚。”就在这时,有个人一把把酒壶从他手里抢了过来,说:“你见过蛇吗?蛇是没有脚的?第一个画好蛇的人不是你,而是我了,那个人咕咚鼓动的把酒喝了下去。”
:《童年》版的成语歌《九牛一毛》。《童年》的旋律家长几乎人人熟悉,而“九牛一毛”的相关图谱呈现也让幼儿忍俊不禁。于是,不同的切入点和相互之间的有利刺激却令家长和幼儿都很快学会了该成语歌曲……
第四篇:成语故事
8、成语故事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十一个生字新词,认读四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
3、了解成语故事内容,感悟语言包含的道理。
4、演一演这些故事,加深对故事的理解。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了解成语故事的内容
2、难点:感悟故事包含的道理
二、学生状态解读:学生对短小精悍的故事非常感兴趣,但是对故事中蕴含的道理需要花时间细细品味,教师要注意点拨、引导。
三、教材简析:本文共有三则成语故事。《自相矛盾》告诉我们:说话、办事 必须实事求是,前后一致,而不能故意夸大,言过其实,否则,就会陷入“自相矛盾”的境地,通常用来相容讽喻说话、做事相互抵触,互不相容的现象。《滥竽充数》告诉我们:如果没有真正的本领,混在行家里充数,迟早会混不下去。《画龙点睛》告诉我们:作文或讲话时,在关键的地方用一两个精辟的语言点明要旨,会使内容更加生动有力。
四、教学准备:教学挂图、矛盾实物(尽量准备)或图片等。
五、常规活动:背来自寓言的成语。教学时间:2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二)初读指导。1.自学课文。2.出示自学要求:
(1)正确地认读生字词。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2)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3.生自学课文。4.检查自学效果。(1)生字词正音。
楚国戳穿演奏腮帮俸禄滥竽充数南郭先生(2)理解词语的意思。夸口 戳穿 腮帮 俸禄
(3)指名读课文,结合正音。
(三)指导写字。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知道三个成语的意思。
2.凭借课文中的具体的语言材料,使学生在理解寓意的过程中受到启发教育。3.会用“总是”、“不要„„而要„„”造句。二.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二)精读《自相矛盾》
1.自由轻声读课文,想一想这个故事讲的是件什么事。
2.讨论:“夸口”是什么意思?文中谁在说大话呢?他说的是什么大话呢?指名朗读,学生评议。
3.“张中结舌”什么意思呢?那人为什么张口结舌说不出话来呢?你能说说“自相矛盾”意思吗?
4.联系实际说说自己有没有犯过与此人同样的错误,你周围有没有人犯过这样的错误,读了这则故事你知道什么。
(三)精读《滥竽充数》
1.请同学们查查字典,看看“滥”“竽”“充”“数”这四个字的意思。2.指名读课文,边听边想:南郭先生从来不会吹竽,为什么也得么了和别人一样的俸禄?
3.理解句子:“战国时,齐宣王喜欢听吹竽,他总是叫许多人一齐吹竽给他听。” 出示三个句子:
(1)战国时,齐宣王喜欢听吹竽,他叫许多人一齐吹给他听。(2)战国时,齐宣王喜欢听吹竽,他常常叫许多人一齐吹给他听。(3)战国时,齐宣王喜欢听吹竽,他总是叫许多人一齐吹给他听。读一读,比较:这三个句子有什么不同,谁能用“总是”说一句话。
4.朗读句子:“每当演奏时,他就鼓着腮帮子,按着竽眼儿,装出吹竽的样子,居然得到了和别人一样的俸禄。” 5.这句话要读出什么样的语气? 6.他后来怎么又装不去了?
出示句子:“可是他不要许多人一齐吹,而是一个一个地单独吹。” 指名用“不要„„而是„„”造句。
7.朗读课文,说说生活中有没有见过像“南郭先生”这样的人,读了这个故事你知道了什么。
(四)精读《画龙点睛》 1.请大家默读课文,边读边想:(1)张僧繇画的龙为什么不“点睛”?(2)后来为什么又给龙画上眼睛?(3)“点睛”的结果怎样? 2.逐题讨论,指导朗读。
(1)点睛前的龙是什么样的?所以人们觉得怎样?
(2)张僧繇为什么不给龙点睛?后来为什么又给龙画上眼睛?(3)“点睛”的结果怎样?
(4)读这则故事时节要读出什么样的语气?(5)启发想象,领悟寓意。
游客们看到画上眼睛的真的腾空而去,会说些什么呢?让学生自由讨论。
七、作业设计:续写《南郭先生后记》。
八、板书:
成语故事
自相矛盾
夸口
张口结舌 滥竽充数
得俸禄
逃走了 画龙点睛
点睛
飞走了
九、资料链接:
http://
11.读书莫放“拦路虎”
一、教学目标:
知识: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能力:培养学生自主阅读,自行体会课文所要阐述的含义。情意:养成读书的正确习惯。养成查字典的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通过反复诵读,使他们在品味语言文字的过程中明理,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
二、学生状态解读:从文章的内容来看,学生还可以从中学到什么呢?说理的方法。这篇文章就是一篇短小的论文,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的论文。作者先从现象说起,归纳出问题来,再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如此说理,条理清晰,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进行指导,循序渐进,说服力强!
三、文本教材解读:《读书莫放“拦路虎”》安排在第三单元颇为巧妙,本单元的其它几篇课文从文学的层面为学生拓宽了事业,把学生带进了广阔的阅读世界,有寓言故事、成语故事、民间故事、名人轶事„„学生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必将有浓厚的课外阅读兴趣。“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就在学生最需要得到方法指导的时候,编者安排了这一课外阅读指导性质的文章,可谓是雪中送炭。这就解决了一个学什么的问题。学生至少可以从这篇文章中了解到阅读的一个重要方法。联系本册教材的“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第二部分来看,本文又是对它的最好诠释。
四、教学准备:有关课外知识
五、常规活动: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孔子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
三人行,必有我师也。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孔子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
六、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激发学习兴趣。
1、说说你知道的喜欢的一些关于勤奋、刻苦的名句。
2、说说平时读书时遇到不认识难理解的字、词、句时会怎么做?理解“拦路虎”板书课题。
3、齐读课文,谈谈对课题的理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要求: a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b画出不理解的字词句
2、交流读书中遇到的难以理解的字词句。同学之间相互质疑,互相解答。教师相机提示。
3、指名读课文,相机正音。障碍的“障”要读后鼻音,“熟”注意读成翘舌音,“模糊”
应该读成“móhu” 6四人以小组检查读书情况。
4、四人以小组检查读书情况。
组长带领下,多种方式自由选读,人人有机会读,5、出示生字,要求查字典解决。
障碍 模糊 掌握 连估带猜 衷心 扫除 误解 懒惰 理解 书页 圈下来
重点理解:连估带猜:估估猜猜,不求准确。障碍:阻碍前进的东西,本文指不会读,不理解的词
6、指导书写。
(1)指名说用什么方法,几乎这些字形。
(2)观察这些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说说注意点。
7、默读课文,根据提示,分段:
什么叫“拦路虎”,遇到它绕着走有什么坏处。(1~2)通过查字典扫除“拦路虎”。(3~4)
三、学习第一段。
1指名读,思考:你读懂了什么? 2小组内讨论交流。3组内代表汇报。
4提问面对拦路虎,绕着走的原因和危害是什么? 出示重点句子: a有的同学由于怕麻烦,或急于想知道下面的内容,也就懒得去查字典,只是连估带猜
这样做,不仅字音容易读错,而且字词的意思也很难以理解。
“连估带猜”是个常用结构,表示两种动作紧接着,差不多同时发生。说几个“连 „带„”的词语。用”不仅 而且“造句。
b再说,你这次见到拦路虎”绕着走,说不定什么时候读书,它有会。跑过来“拦”你 的路。
四、面对拦路虎,我们应该如何消灭,学习第二段。
1选择你喜欢的朗读方式,思考:哪些语句给你启发较深。谈谈自己的感受。相机出示:
a要知道,字典就是无声的老师,遇到“拦路虎”,便要去请教它。b如果是自己的书,还可以在书页的空白处记下生字的读音和意思。c由此看来,要扫除‘拦路虎’,勤查字典是一个有效的办法。
2、指名读第二段。齐读。3小组内读自己喜欢的句子。
五、复习指导几种查字典的方法。
1、指名说
2、教师总结。a、音序查字法
如果只知道某个字的读音,还想知道这个字的写法和字义时就用音序查字法。b、部首查字法
知道某一个字的字形,还想知道这个字的读音和字义时就用部首查字法。
六、举行读书汇报会。
小组内交流,选拔优秀文章。推荐在全班演讲。
七、作业设计:
一、用下列表示不同意思的字组词。
例:白: A、表示叙述(表白)B、表示清楚(明白)
1、表示头()
2、表示首领()
3、表示首领()
4、表示出头告发()疾:
1、表示病()
2、表示快()穷:
1、表示没有钱()
2、表示穷尽()
终:
1、表示最后()
2、表示自始自终的整段时间(二、写出下列引号的用法。
A 着重指出 B 特殊意义 C 直接引用
1、请记住,读书莫放拦路虎”。()
2、歌中唱到:“世上只有妈好„„”())
3、世界上最深的淡水湖,现在正被沿岸工厂排放的污水“吞噬”着。()
三、照样子将意思相似的成语连起来。
瓜熟蒂落 临阵磨枪 聚沙成塔 化险为夷 卸磨杀驴 独木难支 绳锯木断 集腋成裘 管中窥豹 过河拆桥 眼高手低 量体裁衣 临渴掘井 坐井观天 不翼而飞 水滴石穿 孤掌难鸣 口蜜腹剑 对症下药 不胫而走 笑里藏刀 水到渠成 转危为安 志大才疏
八、板书设计:
11、读书莫放“拦路虎”
迎难而上
面对“拦路虎”
勇于战胜
九、资料链接:
培养良好的习惯
一、多比较、多归纳、多揣摩、多体会
1945年叶圣陶先生在《国语教学的两个基本观念》一文中指出:“„„阅读方法不仅是机械地解释字义,记诵文名句,研究文法修辞的法则,最紧要的还在多比较,多归纳,多揣摩,多体会,一字一句都不轻易放过,务必发现它的特性。惟有这样阅读,才能发掘文章的蕴蓄,没有一点含糊。也惟有这样阅读,才能够养成用字词造句的好习惯,下笔不至于有损失。”可见指导学生对课文中语句“多比较、多归纳、多揣摩、多体会”,这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最重要的方法。多比较就是在阅读时恰到好处的创设相关情境,并以此为参照对象,对课文中的词句进行比较推敲,从而认识作者用词造句的精妙,不断增强“语感”。多归纳就是指导学生归纳层意、段意、写作方法等,使其从中获得概念,发展语文能力。多揣摩就是经常指导学生思索推敲词句的内涵,琢磨作者的言外之意,从而深刻理解课文的内容,学习作者用词造句的技巧。多体会就是引导学生理解体会课文中紧扣中心的重点词句怎样表情达意,刻画人物形象和描绘事物特点的,从而使学生领会课文蕴含的感情,受到高尚情操的熏陶。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良好的阅读习惯。”阅读习惯虽属非智力因素,但它对智力因素和阅读能力的提高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为使学生学会思考与读书,真正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我认为应从以下六个方面进行培养: 1.专心致志的读书习惯
专心致志的读书习惯要在激发阅读兴趣上下功夫:选择学生喜欢读的书,以培养学生的兴趣;选择革命故事书,以陶冶学生的情操;提出程度适中或有一定坡度的问题,提高学生阅读的注意力等等,这样才能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阅读之中,达到专心致志的读书目的,即所谓的“钻进书本”。2.有目的地训练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古人说:“开卷有益”,学生通过阅读,从中学到很多知识。但是,每次阅读都有不同的收获,这就是阅读的目的性。在教学一篇新课文时,第一次读,是处理生字词,初步理解课文内容;第二次读,要求理解主要内容;第三次,则突出以训练组为重点,以重点训练项目为核心,进行扎扎实实地训练;第四次,第五次„„书读得多了,读书的目的性也就更明确了,良好的阅读习惯则逐步形成。3.边读边思考的习惯
在阅读中培训学生的思维能力是阅读教学中的重要任务,因此,让学生在阅读中养成勤读善思、精度品味的习惯,是不容忽视的,即所谓的“跳出书本”。4.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
这一点即要求只要读书,就要使用“文房四宝”。在书本上标出不理解或理解模糊的字词句段,应重点阅读或求“外援”;圈划好的语句,进行摘录加深认识。同时,要求学生人手一册专用。这样既培养了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又提高了学生的写作水平和能力。
5.读书时勤翻工具书,利用资料的习惯
古人云:“君子生非易也,善假于物也。”让学生学会使用工具书的方法,养成良好的查阅资料的习惯,以充实阅读的内容,加深理解的过程,从中学到更多的知识。
6.参加读书实践的习惯
教师根据教材的特点,按照各类文体的一般阅读方法,为学生设计具体的操作性读书步骤,并对每一个读书步骤提出明确的要求,然后留有比较充分的时间让学生进行读书实践,再进行检测,反馈信息,必要的矫正。让学生进行目标明确、步骤合理、检测严格的阅读实践,真正体现学生为主体,读书为主线,养成良好的参加实践的阅读习惯。
良好的阅读习惯,不是一朝一夕能养成的,它要求教师不断地激发学生在阅读中的求知欲,通过学生自身的投入、参与、探索,掌握阅读的方法和步骤,扩大阅读量,达到阅读的目的,从而为今后的自学打下基础。
三、用好自读课本,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课外阅读可以加速培养并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可以丰富学生的生活,开阔视野,增长知识;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发挥特长,发展个性;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使学生得到思想教育。”在指导学生运用自读课本的过程中,教师应发挥主导作用,指导学生掌握读书方法,每周设立一节指导课,教学生读书方法。
阅读教学中,指导学生“多比较、多归纳、多揣摩、多体会”,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能“令学生运其才智、勤其练习、领悟之源广开,纯熟之功弥紧”(叶圣陶语),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12、伊索寓言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4个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知道这三则寓言的故事,能从寓意中获得教益。教学重点:能结合生活中的例子体会寓意。
教学准备:课前布置学生阅读《伊索寓言》,了解有关《伊索寓言》的资料。教学时间:三课时
二、学生状态解读:
这篇文章对于心智不太成熟、阅历颇为单纯的学生来说,他们往往不能一下子就能有所领悟,尤其是这篇内蕴较深的课文,这样设计导语就能激起学生的兴趣,拓展学生的思维。
三、文本教材解读:
《狐狸与葡萄》,作者告诉我们:有些人无能为力,做不成事,却偏偏说时机还没有成熟。这种现象在现实中屡见不鲜,比比皆是。当他们无能为力,做不成事时,多会为自己找借口。中国人最为直接的表现,是阿Q的精神胜利法。课文中的狐狸,为什么会吃不到葡萄却说葡萄酸哪?这是理解寓意的关键。我看有四条:一是狐狸特别想吃葡萄。狐狸看到葡萄馋得直流口水,是最好的说明。二是狐狸,真是没有能力吃到葡萄。所以它想尽办法,也是白费劲。三是狐狸非常失望。你看,它感到无望,不就是感到没有希望。狐狸没有吃到葡萄的难过、失望,尽出。四是狐狸心存不甘。“只好转身离开中的”“只好”,活画出狐狸想吃吃不到,又不情愿、舍不得离开的窘态。在这种心里的作用下,狐狸才为自己找借口,自我嘲讽:“这些葡萄肯定是酸的,不好吃。”虽是一篇小文章,用字炼句之精炼,令人折服。
《牧童和狼》的寓意中,暗含了一个因果关系:因为一贯说谎,即使说了真话,也没有人会相信。一贯说慌的行为,导致了即使说了真话,也没有人相信。故事的内容、寓意,学生一看即明。重点在于理解这种一贯说谎的危害。故事为了突出这种危害,采用对比的手法写一贯说谎时牧童与村民的表现:哈哈大笑——惊慌失措,喊破喉咙——没人前来帮忙;用对比的手法写牧童狼来先后的神态变化:哈哈大笑——吓坏、慌忙、喊破喉咙。通过对比研读,学生明确牧童与村民前后的系列变化,都是由于牧童一贯说谎造成的。且这些词语感情色彩强烈,给读者震撼,给读者警醒。
《蝉和狐狸》中的蝉,为什么能够从别人的灾难中吸取教训,因为它是一个聪明人。这是理解寓意的重点。故事中哪些地方表现蝉聪明?一为察觉。蝉因为得到乌鸦的教训,很快察觉其中有诈。二为实验。它摘了一片树叶扔下来,狐狸果然上当,以为是蝉,猛扑过去。三为推理。蝉从狐狸的粪便里掺杂蝉的翅膀中,推理出狐狸想吃它的本意。这是从现象中推理,推理是人类重要的思维能力。四为用外交的手法。蝉对狐狸的话,柔中带钢,用商量的语气显得客气。“你看,朋友,„„”。它看似客气,实为讥讽狐狸。
四、教学准备:投影片
五、常规活动:
龟兔赛跑
寓意:骄兵必败;只有持之以恒,才能实现目标。披着狮皮的驴 寓意:外表虽然可以暂时掩盖一个人的缺点,但它很容易被揭穿。披着羊皮的狼 寓意:事物的外表有时候会掩盖它的本质,所以我们不能只凭表面现象就作判断。口渴的乌鸦 寓意:有些东西虽然看起来微不足道,但如果积少成多,便会带来很大变化。狐狸和山羊寓意:处于困境之中的人为了摆脱困境,往往不惜牺牲别人的利益,所以他们的建议常常是不可信的。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了解寓言及《伊索寓言》的有关知识。
1、同学们都很喜欢看寓言故事,那你们知道寓言故事有什么特点吗? 寓言,是通过一个小故事,用比喻、拟人等手法,来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的文学作品,往往带有讽刺和劝诫的性质。
2、简介《伊索寓言》及其作者。伊索是公元前6世纪的希腊寓言家,曾经是一个奴隶。他机智幽默,聪颖过人,在儿童心目中始终扮演一个故事大王的角色。《伊索寓言集》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座丰碑。它的内容十分在一定历史条件下,题材相当广泛,从不同角度反映了古希腊的社会现实和风土人情,尤其集中反映了下层社会里奴隶的思想感情。《伊索寓言集》里的角色大都由动物担任。这些动物和人一样,会思考,能说话,从本质上说仍是人的化身,代表着当时社会上的各色人物。
二、引入课题,初读寓言。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伊索的寓言,课文共有三个故事。我们首先来学习《狐狸和葡萄》。(板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2、提出初读要求:想想这则寓言讲了什么故事,注意生字的读音,读通读顺句子。
3、汇报初读情况。学生说说自己对寓言内容的理解。提醒学生注意“狐狸”在一起连读时,“狸”读轻声,“谗”读翘舌音,“酸”读平舌音。
三、细读课文,领会寓意。
1、齐读第一、二自然段。
2、自读每自然段。思考:从哪些词句可以看出狐狸非常想吃葡萄?(馋得直流口水 想尽各种办法自己先找出来读一读。师生交流。
3、小组合作讨论:狐狸能想到哪些方法去够葡萄?
4、“白费劲”说明了什么?你能想象出此时狐狸的神情吗?
5、自读第二段。思考: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狐狸在“白费劲”、“无望”的情况下,仍然对葡萄恋恋不舍?
6、同学们吃过成熟的葡萄吗?是什么滋味?狐狸为什么说葡萄肯定是酸的,不好吃?
默读第三自然段。从上面的故事你能知道“无能为力”是什么意思吗?你怎么理解这段话?
提示寓意对照前面的故事或生活中的事例把你所读懂的道理讲给同学听听。
四、作业: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故事引入,提示课题。
1、大家还记得我们熟悉的那个《狼来了》的故事吗?谁来给同学们讲一讲。
2、这个故事也是选自《伊索寓言》,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个故事。(板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寓言,了解内容。
1、自读寓言,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读顺句子。想想这则寓言讲了什么故事?
2、指名读,说说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细读寓言,领会寓意。
1、默读第一和第二自然段,边读边想:在“好几次”和“后来”发生的事情中,牧童和村民们各有什么不同的表现?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进一步读懂课文。狼没来
牧童:几次大叫
(说谎)
村民:闻声赶来(上当)不禁哈哈大笑(捉弄村民)
惊慌失措(气愤)狼来了
牧童:吓坏大叫
(真话)
村民:没人帮忙(不相信)
2、体会:牧童两次“大叫”时的不同情感,村民两次听到“大叫”的不同情感。
3、生活中你有经历过或见过听过类似的例子吗?
4、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说说自己对寓意的理解。
四、细读寓言,体会寓意。
1、想想《狐狸和乌鸦》和《蝉和狐狸》这两个故事有什么相似之处,又有什么不同之处?
2、相似的是狐狸为了达到自己不可告人的目的,都在说奉承话。“故意”点出狐狸的假心假意,“赞叹”是为吃蝉而设下的“圈套”。不同之处是乌鸦上当了,而蝉没有上当。
3、读第三、四自然段,思考:蝉为什么没有上当? 蝉:“察觉„„有诈”“摘下„„扔下来”
(头脑很清醒,保持警觉,进行试探。)
理解“有诈”。狐狸:“以为是蝉”“猛扑过去”(露出了真面目)
4、读第五自然段,说说自己对寓意的理解。
引导学生体会蝉不仅有智慧,更重要的是它能从同伴的灾难中吸取教训。(生活中有没有类似的例子)
五、积累迁移。
选一两个你喜欢的寓言故事,讲给别人听。
七、作业设计:
1、抄写三个寓言故事的寓意,能结合实际说一说。
2、收集伊索的寓言故事,在班级开展“故事会”。
3、自己试着写一写小寓言故事。
八、板书设计:
《伊索寓言》
古代社会(小孩)现代社会(成人)(简单、幼稚)(复杂、狡猾)
九、资料链接:
伊索寓言 △西方寓言的始祖
△影响人类文化的100本书之一
△世界上最古老的寓言集
△一本生活的教科书
△对西方伦理道德、政治思想影响最大的书
△鉴别善恶美丑的启蒙教材
作者:伊索(古希腊),公元前6世纪成书,罗念生译。
伊索出生于小亚细亚的弗律基亚,曾在一个名叫克珊托斯的富人家为奴,由于聪颖智慧,被解除奴隶身份并获得自由;他曾游历各地,给人们讲述寓言故事。据说小亚细亚的吕底亚国王克洛索斯非常器重他,派他出使德尔斐,结果伊索遇害身亡。
《伊索寓言》是古希腊人生活智慧的结晶,通俗易懂,文字简练,被誉为西方寓言的始祖。它反映的内容很多,绝大部分是讲做人的道德准则方面的问题。他的出现奠定了寓言作为一种文学体裁的基石,早已超越出地理的界限,在欧洲文学史上产生深远而广泛的影响,成为后世作家创作的源泉和蓝本。
★中国作家、学者钱钟书说:《伊索寓言》大可看得。它至少给予我们三个安慰。第一,这是一本古代的书,读了可以增进我们对于现代文明的骄傲。第二,它是一本小孩子读物,看了愈觉得我们是成人了,已超出那些幼稚的见解。第三,这部书差不多都是讲禽兽的,从禽兽变到人,你看这中间需要多少进化历程。
▲《狼和小羊》:狼想吃小羊,道貌岸然地掩饰自己的罪行,但当纯朴的小羊戳穿他虚伪的面孔时,狼便露出了强横的本性。(对于那些存心作恶的人,任何正当的辩解都不起作用。)
▲《农夫和蛇》:农夫在冬天见到一条蛇冻僵了,于是将它放到怀中暖热。蛇醒后咬了恩人一口,农夫中毒而死。
▲《龟兔赛跑》:乌龟和兔子进行比赛,乌龟依靠坚持不懈地努力战胜了一路懈怠的兔子。
▲《狐狸和葡萄》:狐狸看见架上的葡萄,但是它又摘不到,临走时,说葡萄是酸的。
★《伊索寓言》是16世纪末17世纪初,由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庞迪我引译至中国的。清末各种译本相继出现,1955年人民出版社出版了中国第一个由古希腊文直接翻译的《伊索寓言》。◎有些人能力小,办不成事,却推托时机未成熟。◎挑选什么样的朋友,自己就是什么样的人。◎对恶人即使仁义不尽,他们的本性也是不会改变的。◎一直说谎的人即使说了真话,也没有人会相信。◎虽然慢,只要坚持不懈,最终会赢得胜利。
读书指导:
我读书,我快乐
一、导读引路,激发兴趣。
1、请同学介绍《伊索寓言集》和伊索其人。
2、请一两个同学讲伊索寓言故事。
二、明确读书要求,制订读书计划。
1、伊索寓言版本较多,选择合适自己的一本进行阅读,要持之以恒,读完整本书。
2、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
自己的书:可以在书上圈圈画画,也可以在书上随手记下自己的感想和体会。借来的书:在自己的读书笔记上作记录,也可自抽读书卡片,抄写点明故事寓言的语句。
采用各种方式随时留下自己的读书思考痕迹。
3、制订读书计划,鼓励学生做到每天必看,根据自己的情况大体的、规定一个时间表,一般可在一个月左右完成。
三、后继活动,深化阅读效果。
在全班同学都读完《伊索寓言集》后,组织学生交流心得体会,联系具体故事谈谈自己读了以后的感受,有哪些心得,获得怎样的思想启迪,对“我读书我快乐”有哪些体会。
练习三
教学目标:
1、借助京剧《红灯记》,了解谚语和戏剧的关系,明白唱段中的弦外之音。
2、写好钢笔字和毛笔字。
3、诵读和感悟美文《幸福》。
4、口语交际:学会拒绝。教学重难点:
1、了解谚语和戏剧的关系。
2、口语交际:学会拒绝。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学会联系剧情领会唱词的弦外之音,了解和戏曲有关的谚语;写好钢笔字,注意整体布局。
一、教学第一题(语文与生活)
1、教学第一部分。
(1)导入:同学们,京剧是中国的国粹,而现代京剧在对传统京剧进行变革的基础上,更讲究唱词的优美和内涵。
(2)播放录音,出示剧照:《红灯记》的故事发生在抗日战争时期,共产党员李玉和由于叛徒出卖而被捕。在敌人的酒席宴上,在牢房里,在刑场上,李玉和英勇顽强,坚贞不屈。李奶奶鼓励铁梅经受考验,迎接斗争。残暴的敌人无计可施,最后杀害了李玉和、李奶奶。铁梅继承父亲、奶奶的遗志,在党组织和群众的帮助下,机智地摆脱了敌人的追捕,胜利地完成了党交给的任务。对照题中唱词来听,了解大意。
(3)思考:剧中人物为什么要这样说,你能听得懂这段话的弦外之音吗? 联系剧情交流,再细读这段话。
2、教学第二部分——再次放录音。
3、教学第三部分。(1)出示谚语。
(2)思考:这些谚语表达了什么意思?
理解这些谚语的意思:掌握戏曲艺术,必须从小苦练功夫,锲而不舍,持之以恒,才能卓有成效。练习读谚语。
(3)指导朗读和背诵。
二、教学第二题(写好钢笔字)
1、重点指导“郊野、碧蓝、嫦娥”等词和整体布局。
2、根据描红情况及时小结。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读背《幸福》,通过和续写的对比诵读增加积累;学写毛笔字。
一、第三题(诵读与感悟)
1、出示《幸福》。
2、思考:“幸福”在文中是什么含义?
结合课文内容交流:幸福,不在于取得,而在于奉献。
3、指导朗读和背诵。
4、拓展:幸福还会是什么?
二、教学第五题(学写毛笔字)
1、出示学生优秀书法作品让学生欣赏。
2、边范写边讲解虎字头、病字头的书写方法。
第三课时
课时目标:练习口语交际——学会拒绝别人。
一、故事导入
1、讲述:一次记者招待会上,有位外国记者问周恩来总理中国的国库中一共有多少钱?这是国家机密,是不容泄露的。总理想了想回答说:有18元8角8分。众人大惑不解。周总理解释说:人民币的面值分别为1分、2分、5分,1角、2角、5角,1元、2元、5元、10元,这些钱加起来就是18元8角8分,众人听了都哈哈大笑。周恩来是出色的政治家、外交家,语言幽默机智。他的回答既拒绝了对方的提问要求,又达到了不伤害对方感情的目的。,这种方法就叫婉转拒绝。
2、揭题:当我们面对自己的亲人、老师、好朋友、同学或者一些陌生但又善意的朋友,如果他们提出的要求你不能接受,但又不想伤害他们,你将怎么去做呢?最好的方法就是婉转拒绝。
二、具体指导
1、思考:明明今天遇上了个小难题,他最要好的朋友丁丁请他周六下午一起去看电影,可明明每个周六下午都要上英语辅导班,明明不想耽误英语学习,可又担心丁丁不高兴,不知道该怎么办,他该怎么办?
2、思考:芳芳是个小书迷,星期天,妈妈又给她买来一本芳芳最喜欢的《爱的教育》。芳芳正看得开心,她的小邻居壮壮来了,非要借这本书。要知道,这个壮壮可是个毁书大王,同学们说,芳芳该怎么办? 对于别人不合理的要求,我们要学会拒绝。但是,拒绝的学问可大呢。同学们想想,芳芳该怎么说呢?
3、思考:还有一种情况,当别人给你提出的要求有一定危害性时,我们不光要拒绝,还要指出错误所在,规劝他人。例如有人约你周末去网吧打游戏,你该怎么办?好好想想,可以和邻桌同学商量。
三、合作交流
1、看来同学们已经学会了如何拒绝。书中还有两个问题,同学们邻桌为一组,选择一题,进行练说。
2、总结: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难免会遇到自己不能接受或不合理的事情,这个时候就要有拒绝的艺术,拒绝的不卑不亢,不伤和气,希望同学们在生活中不断学习拒绝的方法,在与人交往中成熟起来。
第五篇:成语故事
杞人忧天
杞国有一个人,整天担心天塌地陷,自己没有地方容身,因此愁得睡不着觉,吃不下饭。
有个人看他这样忧愁,很为他担心,就去开导他说:“天不过是很厚很厚的气积聚在一起罢了,没有一个地方没有气。你一举一动,一呼一吸,从早到晚都生活在天的中间,怎么会担心天塌下来呢?” 那人忧天的人听了,又说;“如果天是很厚的气,那么太阳、月亮和星星不会掉下来吗?”。
前来开导他的人说:“太阳、月亮和星星,也都是会发光的气积聚而成的,即使掉下来,也不可能把人打伤。” 那个忧天的人又问:“如果地陷塌了怎么办呢?” 开导他的人回答说:“大地是土块积聚而成,它充塞四野,无处不有,你在它上面随便行走、跳跃,整天在它的上面生活,怎么担心它会陷塌呢?” 那人听了朋友的话,如释重负,非常高兴;那个前来劝他的人放下心来,也很高兴。
寓意:只要把道理说透彻,就能够帮助人解除顾虑和忧愁。
原文:
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
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曰:“天,积气耳,亡处亡气。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其人曰:“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邪?”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 其人曰:“奈地坏何?” 晓者曰:“地积块耳,充塞四虚,亡处亡块。若躇步趾踏,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列 子《列子·天瑞》
后人从中概括出“杞人忧天”一句成语,用以比喻不必要的或无根据的忧虑。
郑人买履
原文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duó)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dù)。”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suì)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 ”曰:“宁(nìng)信度,无自信也。”
译文
有个想买鞋子的郑国人,他先量好自己的脚的尺寸,然后把量好的尺码搁放在了自己的座位上。准备去集市时,忘了拿量好的尺寸。已经拿到了鞋子,才说:“我忘记了带量好的尺码。”于是返回去取尺码。等到他返回来的时候,集市已经打烊了,最终他没买到鞋,悻悻而归。有人问:“(你)为什么不直接用脚试呢?”(他)说:“我宁可相信量好的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断句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注释
1.郑:春秋时代一个小国的名称,在现今河南省的新郑县。
2.欲:将要,想要。
3.者:......的人。(定语后置)
4.先:首先,事先
5.度(duó):用尺子量。动词
6.而:连词,表示承接。
7.置:放置,搁在。
8.之:代词,代它,此处指量好的尺码。
9.其:他的。
10.坐:通假字,同“座”,座位。
11.至:等到,直到。
12.之:到„„去,往
13.操:带上,拿着的意思。
14.已:已经。
15.得:得到;拿到。
16.履:鞋子。
17.乃:于是,这才。
18.持:拿。
19.度(dù):量好的尺码。
20.反:通假字,同“返”,返回。
21.市罢:指集市已经散了。
23.遂:于是。
24.曰:说。
25.宁(nìng):宁可。
26.无:没有,这里是不能、不可的意思。
27.自信:相信自己。
28.以:用。
29.吾:我。
注意字词 【读音】履:lǚ 边音,第三声
【读音】度:duó 多音字,第二声
【读音】宁:nìng 鼻音,第四声
【读音】遂:suì 非常用生字,第四声
【灯谜】郑人买履(打三字口语一)谜底:不知足
终身食鱼
昔者,有馈①鱼于郑相者,郑相不受。或②谓郑相曰:“子嗜鱼,何故不受?”对曰:“吾以③嗜鱼,故不受鱼。受鱼失禄④,无以食鱼;不受得禄,终身食鱼。” 编辑本段注释
1.馈:赠送。2.或:有人。3.以:因为。4.禄:封建时代官吏的薪水。
5.对:相对 6.故:所以 7禄:官职
编辑本段译文
从前有人赠送鱼给郑国的宰相,郑国的宰相没有接受.有人问郑国的宰相,说:“你平时爱好吃鱼,什么原因不接受赠送的鱼呢?”郑国的宰相回答说: “因为我喜欢鱼,所以不接受鱼。如果接受别人送来的鱼会使自己失去官职,没有俸禄也就无鱼可吃。不接受,则可清廉,保官职,可一辈子有鱼吃。”
学奕
编辑词原文介绍
孟子曰:无或乎王之不智也。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吾见亦罕矣,吾退而寒之者至矣,吾如有萌焉何哉?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zhuó)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选自《孟子·告子》)
编辑本段译文介绍
弈秋是全国最擅长下棋的人。一次,他教导两个人下棋,其中一个人专心致志,只听弈秋的教导;而另一个人虽然也在听弈秋的教导,但是他心里总以为将有天鹅要飞过来,想拉弓搭箭去射它。虽然他们一
起学习,但另一个学下棋的人学得却不如前一个好。难道是因为他的智商不如前一个人吗?说:不是这样的。
编辑本段详细注释
(01)弈:围棋,这里作动词下(围)棋。
(02)暴:同”曝“,晒。
(03)夫:语气助词,表示引起下方的评论。
(04)弈秋:秋,为名;因他善于下棋,所以称为弈秋。
(05)通:全。通国:全国。
(06)善:擅长,善于。
(07)弗若:不如。
(08)诲:huì,教诲,教导。
(09)惟弈秋之为听:只听弈秋的教导。
(10)之:代词,指代弈秋的教导。
(11)鸿鹄:名词,指代天鹅。
(12)援:引,拉。
(13)缴:系着生丝绳的箭。
(14)之:代词,指代专心致志的人。
(15)俱:一起。
(16)弗:不。
(17)矣:了。
(18)为:因为
(19)其:代词,指代后一人。
(20)虽:虽然。
(21)将至:即将到来。
(22)其:他的,指后一个人。
(23)非然也:
非:并非、并不是;然:如此,这样。也:语气助词。
(22)唯:只。
停顿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启示道理
弈秋教两个人下棋,一个人专心致志地学习,另一个人心里总以为将有天鹅要飞过来,想拉弓搭箭去射它,三心二意地学习,形成鲜明的对比。通过这件事说明了学习应该认真细心、专心致志、一心一意,虚心听从老师的教导,切不可三心二意,才能学有所成的道理。
◎ 神童 shéntóng
[child prodigy] 又称圣童、奇童、或资优儿童,是对才赋优异的儿童的一种称呼。
饶州自元丰末,朱天锡神童得官,俗俚争慕之。小儿不问如何,粗能念书,自五六岁即教之《五经》,以竹篮坐之木杪,绝其视听。教者预为价,终一经偿钱若干,昼夜苦之。流俗因言饶州出神童,然儿非其质,苦之至死者盖多也。
翻译
北宋元丰年间,饶州朱天锡凭借神童试而得到了(一个)官职,民间的百姓都很羡慕他。小孩无论怎么样,大概能念书时,从五、六岁,就分次教他们读《五经》。把竹篮吊在树梢上让他们坐在里面,断绝他们与外界的交流(为了让他们专心读书)。教书的人就预先商量好教书的价钱,每教完一种经书,(家长)就给他们一些钱,孩子就白天黑夜苦读。民间便流传饶州出神童。然而许多小孩都不是读书的料,苦读直到死去的孩子,比起考中(通过)的孩子大概要多得多。
遇熊
编文言文
甲乙二人 偕行林中 忽见熊来 甲猱登树巅 乙僵卧地上 熊趋嗅之 疑其已死 舍之去 甲见熊去远乃下 笑问乙曰 熊向君何语 曰 熊告我云 交友宜慎 凡见人危难而不相救者 勿与为友也 甲大惭
翻译
甲乙两人一起在树林里走路,突然看到一只熊来了,甲迅速的爬到树顶,乙趴在地上装死,熊走近嗅他,以为他已经死,舍弃离开了。甲看到熊走远了才下来,笑着问乙说:“熊对你说了什么话啊?”乙说“熊告诉我„交友应该谨慎,凡是看到别人有危险困难却不帮忙解救的人,不要与他结为朋友。”甲听了非常惭愧.辑词条
画蛇添足
【汉字简体】画蛇添足
原文
楚有祠者,赐其舍人卮酒。舍人相谓曰:“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请画地为蛇,先成者饮酒。”
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画蛇,曰:“吾能为之足。”未成,一人之蛇成,夺其卮曰:“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遂饮其酒。为蛇足者,终亡其酒。
译文
古代楚国有个主管祭祀的官员,把一壶酒赏给来帮忙祭祀的门客。门客们互相商量说:“大家一起喝这壶酒不足够,一个人喝它还有剩余。要不大家一起在地上比画蛇,谁先画好,谁就喝这壶酒。”
一个人最先完成了,拿起酒壶准备饮酒,却左手拿着酒壶,右手画蛇,说:“我还能够为它画脚呢!”他还没有画完蛇的脚,另一个人的蛇就画好了,那个人抢过他的酒壶,说:“蛇本来没有脚,你怎么能给它画脚呢?”随后喝完了那壶酒。
那个给蛇画脚的人,最终失去了那壶酒。
注释
1.祠者:主管祭祀的官员。
2.舍人:门客,在自己手下办事的人。
3.卮(zhī):古代饮酒用的器皿。
4.卮(zhī)酒:一杯酒。
5.相谓:互相商议。
6.请画地为蛇:要求大家在地上画蛇。画地:在地面上画(画的过程)。为蛇:画蛇(画的结果)。
7.引酒且饮之:拿起酒壶将要饮酒。引:拿,举。且:将要
8.蛇固无足:蛇本来就没有脚。固:本来,原来。
9.子:对人的尊称,您;你。
10.安能:怎么能;哪能。
11.为:给;替。
12.遂:于是;就。
13.赐:赏赐,古代上给下,长辈给晚辈送东西叫赐。
14.为之足:给它画上脚。足(此句中的足):画脚。
15.终:最终、最后。
16.引:拿起。
17.且:准备。
18.成:完成。
19.余:剩余。
20.足:脚。
21.亡:丢失,失去。
22.为:给,替。
23.乃左手持卮:却,表示转折
24.夺其卮曰:他的,指代先成蛇者
25.遂饮其酒:那,指示代词
26.终亡其酒:那,指示代词
27.谓:对......说。
寓意
以后人们根据这个故事引申出“画蛇添足”这句成语,比喻有的人自作聪明,常做多余的事,反而把事情办糟了。
这个故事告诉人们,蛇本来没有脚,先画成蛇的人,却将蛇添了脚,结果他的菊爆了。后遂用画蛇添足,比喻,告诉节外生枝人们做任何事都要实事求是,不卖弄聪明,否则非但不能把事情做好,反而会把菊花弄砸。名著《三国演义》第一百一十回:“张翼谏曰:“将军战绩已成,威声大震,可以止矣,今若前进,倘不如意,正如画蛇添足也。”告诉人们做任何事都要实事求是,不卖弄聪明,否则非但不能把事情做好,反而会把菊花弄砸。
不论对国家、人民或自己,都具有安全性。这个故事的意义是肤浅的,“画蛇添足”的教训,值得我们记取。不要因为一个小小的错误而丧失了自己本该有的东西。“ 为蛇足者,终亡其酒。”,真是可惜!
揭示道理
1:做事不可多此一举了,否则有时还会失去一些东西,得不偿失,弄巧成拙。
2: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
3:这篇寓言告诉人们,凡做一件事情,必须有具体的要求和明确的目标,要以清醒坚定的意志,追求之,完成之,不要被胜利冲昏头脑。被胜利冲昏头脑的人,往往为盲目乐观所蔽,而招致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