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景颇族服饰风俗
景颇族服饰概述
景颇族男子喜欢穿白色或黑色对襟园领上衣,包头布上缀有花边图案和彩色小绒珠,外出时常佩带腰刀和筒帕。
妇女穿黑色对襟,下着黑、红色织成的统裙,腿上带裹腿。盛装时的妇女上衣前后及肩上都缀有许多银泡泡、银片,颈上挂七个银项圈或一串银链子或银铃,耳朵上戴比手指还长的银耳筒,手上戴一对或两对粗大刻花的银手镯。妇女戴银手饰越多表示越能干,越富有。有的妇女还爱好用藤蔑编成藤圈,涂有红漆、黑漆,围在腰部,并认为藤圈越多越美。
景颇族男女老少均喜欢嚼烟草、芦子、槟榔和饮酒,熟人相见则从筒帕里拿出竹筒倒一杯酒相敬。
景颇族服饰风格
景颇族的服饰风格粗犷豪放。景颇族男子多穿黑色圆领对襟上衣,下身着短而宽大的黑裤,包黑布或白布头巾,头巾两边以彩色小绒球作为装饰。出门时肩上挂筒帕,腰间挎长刀,简直就是一个气宇轩昂、矫勇彪悍的武士。景颇族女子多穿着黑色对襟或左衽短上衣,下着黑红相间的统裙,用黑色布条缠腿,节日喜庆时,盛装的女子上衣上都镶有很多的大银泡,领上佩戴六、七个银项圈和一串响铃式银链子,耳朵上戴一对很长的银耳环,手上戴着粗大且刻有花纹的银手镯作为装饰。行走舞动时,银饰叮珰作响,别有一番韵味。
许多景颇女子还将藤圈涂上红色或黑色的漆,围在腰间,来装扮自己,她们认为谁的藤圈越多谁就越美,这可是一种独特的审美观。
景颇族服饰特征
世居云南的阿昌族古代服饰从现有文献看,多与狩猎和游牧活动及高寒山区的自然生态相适应,“衣皮服毡”,“织皮冠之”。从头上的帽子到身上的衣服,都曾用猎物的皮做材料。明代以后,阿昌族服饰有了新的特点。明景泰《云南图经志书》卷五说:云龙州“境内多峨昌蛮,即寻传蛮„„散居山壑间。男子顶髻戴竹兜鍪,以毛熊皮饰之,上以猪牙鸡毛羽为顶饰。其衣无领袖,兵不离身。”这些明显带有游猎特色的服饰,构了古代阿昌族服饰的基本特征。
景颇族服饰风俗
景颇族有“景颇”、“载瓦”、“浪峨”、“腊期”、“布拉”等五种自称。服装的颜色以黑、白、红三色为主调,黄、绿、蓝、棕、紫等颜色作搭配色,色彩鲜艳,对比强烈、浓重、搭配和谐。传统上,景颇族的纺织材料主要用棉花、羊毛、麻等,用手捻成线,然后再织成布。用树叶子和其它天然植物原料进行加工制成染料。饰物以银器为主,其它有藤制和草编的配饰物。景颇族人平时的装束很普通,男子与汉族人的穿着没有什么区别,男子一般着黑色对襟短衣,裤腿短而宽。只有部分老年人还穿大襟上衣和宽松肥大的裤子,留辫子缠在头顶上,裹以黑布包头,青年人大都已改为穿现代服装。
妇女一般着衣领周围缀满银泡银链的大襟短上衣,穿自织粗布做成的长衣统裙,颜色多为深色。老年妇女大都穿较宽的蓝色或黑色短上衣,头发挽于头顶,外裹黑色包头。
第二篇:景颇族春节习俗
景颇族春节习俗
景颇族的春节和汉族时间相同。庆祝活动有别于其他兄弟民族的是举行,但丁“比赛。节日的早晨,人们盛装打扮,火伙子们用白布包头,红色绣穗鲜艳夺目,妇女们黑丝绒短衫上镶嵌着晶亮闪光的银沧,纷纷来到“但丁”比赛场上,进行打靶比赛。“但丁”活动的组织者和裁判员一般是景颇姑娘,她们把绣好的荷色用细线吊在竹竿顶端,射手要击中晃动着的吊着荷包的细线,才算胜利。
第三篇:景颇族茶艺表演策划书
民 族 茶 艺 学 茶 艺 策 划 书
一、题目
长相守
--景颇族婚俗茶艺表演(绿茶
二、音乐题目
(1)晨雾里的舂米声--(起)开场
(2)遇见你是我的缘--(始)相遇
(3)景颇情歌-----(中)恋爱
(4)喜洋洋------(转)结婚
(5)幸福花开-----(终)结束
三、器具
茶品:烘青绿茶
茶具:公道杯、品茗杯、滤网、随手泡等
景颇族特色饰品:待定
四、背景设计
背景直接采用学院后面的青竹图,不再多赘。题目《长相守》,指的是夫妻永结同心,白头到老的意思。此次茶艺表演,表现的是景颇族的婚庆仪式,通过表演,了解少数民族的的饮茶习俗,为了解茶文化奠定了基础。
五、参加人员及分工
(1)表演者
主泡:赵潇潇穆文军(特邀)
助泡:蔡官敏 李银丽 张丽丝
(2)其他人员
舞蹈指导: 刘林婧
总 策 划:周荣丽
指导教师:周玲(副教授)李亚莉(博士)
六、艺术设计
本次茶艺表演,表现的是一对景颇族青年男女由相遇、相识、相知、相爱、相亲、相守的整个幸福过程,通过本次茶艺表演直观的表演出景颇族的恋爱婚俗习惯,借此祝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在茶席设计方面。设计颇具景颇族特色的婚庆桌椅以及装饰品,塑造出喜气洋洋的气氛,以大红色为基调,配以黑、蓝等民族色,尽可能的将表演台装饰为一个欢天喜地的喜堂。
七、解说词
景颇族,中国云南世居民族之一,由唐代“寻传”部落的一部分发展而来。主要聚居在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各县的山区,少数居住在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的芒马、古浪、岗房以及耿马、澜沧等县。
你听,在这美丽的景颇山里,晨曦刚来,鸟儿欢欢喜喜的在林间嬉戏。而穿着色对襟,下着黑、红色织成的统裙,腿上带裹腿的景颇族女孩也在这静美的时刻,一起舂米。
你看,那英俊的景颇男子,身穿黑色对襟圆领上衣,包头布上缀有花边图案和彩色小绒珠,腰挂佩刀向这边徐徐走来。
男:姑娘呀,你为何要出现在我眼前,你的乌发为何要遮住我的眼?你可知你犯下了怎样的错误?
女:少年啊,你是被清晨的阳光遮住了眼吗?为何不走在乡间的小路上,怎么,怎么反倒怪罪是我的错误?男:你的错误就是美若天仙,你婀娜的身姿让我的手 不听使唤,你蓬松的乌发涨满了我的眼帘,看不见道路山川,只是漆黑一片;你明艳的面颊让我的双脚不知何处,忘记了他的主人是多么威严。女:快快走远点吧,你这轻浮的汉子,你可知你调戏的是怎样的一个女子?她为了舂好米,已经辛苦了几个日夜,快快走远点吧,你这邪恶的使臣,当空虚与幽怨已经把她击倒,你就想为堕落再加一把刀,把她的心彻底打乱。你这样做不怕遭到上天的报应吗?
男:上天只报应嫉愚的蠢人,我已连遭了好似几个世纪的报应,这一切都只为遇见你。看野花缠绕,看野蝶双双追逐,只为了凌虚中那点点转瞬依恋,春光一过,它似就陷入那命定中永远的黑暗。人生怎能逃出同样的宿命。
女:快快住嘴吧,你这大胆的罪人,你虽貌似天神,心却比铁石还要坚硬,双目比天地还要幽深。看鲜花缠绵,我比它们还要柔弱;看野蝶迎风飞舞,我比它们还要纷忙迷乱。看在上天的分上,别再开启你那饱满生动的双唇,哪怕再有一丝你那呼吸间的微风,我也要跌入你的深渊,快快走远吧,别再把我这个可怜的女子纠缠……
男:看野花缠绵,我比它们还要渴望缠绵;看野蝶迎风飞舞,我的心也同样为你纷忙迷乱。任什么功成名就,任什么黄袍加身,任什么鬼哭狼嚎,任什么神明责罚。它们加起来也抵不上你的娇躯轻轻一颤。随我一起吧,来到我的怀抱里,让我给你温暖,给你欢喜,给你
永恒!
你看这树叶,它是你我的呢喃,你看这树根,包含了我无限思念,今天我带了大蒜来,向你求婚,你是不是像火柴点燃一般的兴奋,你是不是已经决定和我共度此生?
来吧,把你的手放在我的手心里,我保证,我的家人就是你的家人,你的欢喜就是我的欢喜,你的悲伤到我这里,也不在会拥有。
来吧,今天是你我的大喜之日,让我为你准备舂茶的原料以及用具,你看,我们必定如何这茶叶一样,爱的永不移情;我们必定会如这鸡蛋一样,过的平平顺顺;我们必定会如姜末一般,凤凰于飞,和鸣铿锵;我们必定会如蒜泥一般,如胶似漆。
来吧,把你的手放在我手里,让我们一起将这吉祥的原料放入石臼里,一起拿起这木杆将它们捣碎,求一个岁岁平安,让我们连续捣十下,让大家看看,我美丽的妻子如此贤惠,让大家看看我们的夫妻同心,其利断金;让大家艳羡我们的十全十美。
来吧,让我来将这沸水冲入石臼中,看你将茶与水相混,让我们一起将这香茶制就而成。让我们从今日起,从此刻起,相互扶持,彼此关爱,厮守一生。
来吧,让我们将这香郁的茶,敬给在场所有给予我们祝福的人吧!让我们在他们的祝福声中,甜蜜一生;让我们今日的福气,祝愿他们心想事成!
第四篇:景颇族茶艺表演策划书
民 族 茶 艺 学 策 划 书
一、题目
《爱在景颇寨》
--景颇族婚俗茶艺表演(绿茶)
二、音乐题目
(1)晨雾里的舂米声--(起)开场(2)遇见你是我的缘--(始)相遇(3)景颇情歌-----(中)恋爱(4)喜洋洋------(转)结婚(5)幸福花开-----(终)结束
三、器具
茶品:烘青绿茶
茶具:公道杯、品茗杯、滤网、随手泡等
景颇族特色饰品:待定
四、背景设计
背景直接采用学院后面的青竹图,不再多赘。题目《长相守》,指的是夫妻永结同心,白头到老的意思。此次茶艺表演,表现的是景颇族的婚庆仪式,通过表演,了解少数民族的的饮茶习俗,为了解茶文化奠定了基础。
五、参加人员及分工
(1)表演者
主泡:赵潇潇
穆文军(特邀)
助泡:
蔡官敏 李银丽 张丽丝(2)其他人员
舞蹈指导: 刘林婧
总 策 划:周荣丽
指导教师:周玲(副教授)李亚莉(博士)
六、艺术设计
本次茶艺表演,表现的是一对景颇族青年男女由相遇、相识、相知、相爱、相亲、相守的整个幸福过程,通过本次茶艺表演直观的表演出景颇族的恋爱婚俗习惯,借此祝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
在茶席设计方面。设计颇具景颇族特色的婚庆桌椅以及装饰品,塑造出喜气洋洋的气氛,以大红色为基调,配以黑、蓝等民族色,尽可能的将表演台装饰为一个欢天喜地的喜堂。
七、解说词
《爱在景颇寨》 --景颇族茶艺表演
景颇山里太阳刚刚露出了脸,景颇族姑娘拿着粮食正愉快的喂着小鸡。远处,同伴们相约而来,只为看看这位沉于爱情中的少女,才聊了一会,只见那英俊的小伙,提着“礼物“,已经来到了门口。
伙伴们,你拥我挤,把那小伙接进门来,一些人解下他手里的“礼物”,放在桌上,看看他的“礼物“,另一些人拉他同心上人在一起,让他们说说贴己话。然后一边逗他们,一边渐渐地离去。因为她们已经从那小伙的礼物中知道,那片片绿叶代表无限的思念,个个洋葱更是景颇族求婚的表示。相信不久,她们就可以为这对有情人载歌载舞,以表祝福了吧?
伙伴们走后,这对情侣开始聊了起来,双方含情脉脉,诉说的都是无尽的爱恋。即使是离别时也不忍分开。
几天后,他们结婚了。新郎新娘都穿上了婚嫁的盛装,一起在给大家冲泡景颇族的婚嫁茶—舂茶。这是新婚的景颇媳妇展示贤惠能干的一道茶,这是景颇族新婚夫妇展示夫妻同心,相互扶持的一道茶。
新郎用清水将擂钵和擂棍洗净放在一旁,然后紧接着将舂茶的原料一一陈列在来宾面前。茶叶是新人喻示情有独钟,爱不相移;鸡蛋喻示新人生活平平顺顺;花生喻示新人落地生花,早生贵子;姜末喻示新人凤凰于飞,和鸣铿锵;蒜泥喻示新人如蒜泥一般,如胶似漆,恩爱不离。
同时新娘也在这时将茶具清洗好,在新郎的帮助下,新娘一一将舂茶的原料放入擂钵中,最先放入茶叶,这是有情人不变的誓言--磐石无转移;然后放入姜末,这是生活的必须-彼此理解;接着放入蒜泥,这是爱情的状态--永浴爱河;再放入花生,这是爱情的结晶;最后放入鸡蛋,这是我们一生最大的愿望--不求富贵,但求平安和顺。
在一声声的祝福中,新郎与新娘一起拿起擂棍,如同对待生活那样,夫妻同心协力克服一切的困难,分享一切苦乐,将这些原料在擂钵中擂细,而后加入沸水,让沸水将所有的原料融合,让他们就像未来的生活一样,丰富多彩。
将做好的茶分匀到茶杯中,让在座的宾客分享新人的快乐,让新人们在宾客们的祝福声中,甜蜜一生;让宾客们在新人们的喜气下,心想事成!
第五篇:景颇族基督教信仰的特点
景颇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聚居于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民族。根据2001年统计,德宏州的景颇族人口12.51万人,占全国景颇族总人口的95%以上。景颇族是个跨境居住的民族,在国外估计还有70多万人,主要分布在缅甸和印度。景颇是我国对该民族的称呼,缅甸称为克钦,印度称为新福。
历史上,景颇族信仰传统的原始宗教。近代,基督教、天主教等开始传入我国景颇族地区。在50年代的社会历史调查中,景颇族在解放前信仰基督教的并不多。但近些年来,基督教在景颇族地区发展很快。为了深入了解这一情况,笔者对景颇族的基督教信仰历史与现状进行考察。通过了解,基督教在德宏景颇族地区的传播发展的历史有以下几方面特征:
一、基督教是伴随着帝国主义势力进入景颇族地区的。1894年,美籍牧师高曼受内地会派遣,自六库抵潞西中山乡木城坡传教;1903年,内地会又派法籍牧师菲白勒木到东山乡弄丘寨传教;1914年,缅甸木巴坝教会派英籍牧师英格朗与缅籍克钦族牧师德毛糯入境至瑞丽市弄岛乡曼甲寨传教。1915年后内地会和境外教会不断派遣牧师至德宏各县传教。至此,部分景颇族信仰了基督教。建国前,德宏州基督教被两股教会势力控制,一股是缅甸密支那总会与八莫总会,势力较大,控制范围有瑞丽、陇川、盈江等地;一股是国内的内地会,控制地区为潞西、梁河。1942年,两股势力从属英国教会,1945年后属于美国教会管辖。1950年,欧美籍神职人员全部撤离德宏。
二、新中国成立后,景颇族地区基督教摆脱了帝国主义的控制,走上了独立自主的发展道路。1951年,当地基督教徒拥护“自治、自传、自养”的“三自革新”运动,提出“爱教须爱国”的口号,并进行了内部革新,摆脱了帝国主义教会势力的操纵和控制。1956年,德宏基督教组织成立了“中国基督教广山总会”,走上了独立自主、自办教会、自我管理的道路。
三、在宗教信仰自由政策鼓励下,基督教近些年有很大发展并开始走向规范。这种发展体现在神职人员和信徒的增多和各种宗教培训工作的开展上。经过省基督教“三自”爱国会和地方爱国会考察,共有44位神职人员自1982年以来得到按立,其中牧师7人,景颇族有3人;传道员37人,景颇族21人。截止1999年,全州信仰基督教的信众包括慕道友共38246人,其中景颇族28093人,人员也开始由高寒山区和部分半山半坝区向城镇发展。
在了解了历史发展情况之后,笔者选择了潞西市西山乡进行实地调查。西山乡位于德宏州政府驻地潞西芒市镇西南,人口10920人,其中景颇族9582人,占总人口的87.7%,是德宏景颇族人口比例最高的山区。
综上所述,基督教在景颇族地区的发展有其本身的原因,但更主要的是党和国家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在民族地区实施的体现。通过了解景颇族基督教上述的现状特点,要分析这种复杂的宗教信仰现象的深层原因。这种分析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是分析其正面积极的意义,如怎样利用宗教的劝导作用防止吸毒、酗酒、赌博;一方面也分析其负面的影响,如非法活动的危害等。这样才能正确引导景颇族地区的宗教工作向积极有利的方向发展,进而将其更好地纳入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体系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