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

时间:2019-05-14 16:12:1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

第一篇: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

《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讲学稿(教师用稿)

第一课时

 一教学内容:  1导入新课

 2了解滕王阁和作者的生平及文学成就  3.了解时代背景  4.了解什么是骈文

 5.学习课文第一段内容,重点落实字词句 学习重点:通读全文,疏通文意

研读第一段

一、导入:

1、中国古代三大名楼与相关诗句

黄鹤楼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唐·崔 灏《黄鹤楼》 岳阳楼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宋·范仲淹《岳阳楼记》 滕王阁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唐 ·王 勃《滕王阁序》

2、介绍滕王阁

 滕王阁,为唐永徽四年(657)高祖子滕王李元婴为洪州都督时,于公元653年下令在江西南昌修建,以封号为名。楼阁面临赣江,处于赣江和抚河交汇处。与黄鹤楼、岳阳楼并称江南三大名楼。建成之后,历经唐、宋、元、明、清等封建王朝,一千多年来毁而复建几十次。1985年10月8日又重新建成,全楼九层,高57.5米,背城临江,屹立于鄱阳湖,赣水之滨。 关于滕王阁,历代题咏也很多,但后人的作品无有出王勃右者!如: ⑪唐代诗人钱起的《滕王阁诗》:

幽怀念烟水,长恨隔龙沙。今日滕王阁,分明见落霞。⑫宋代刘敏求的诗《题滕王阁》:

阁中环珮知何处,游子再游春欲暮。莺啼红树柳摇风,疑是当年旧歌舞。古来兴废君莫嗟,君看红日西山斜。西山不改旧颜色,换尽行人吟落霞。⑬辛弃疾的词《贺新郎·赋滕王阁》:

高阁临江渚。访层城、空余旧迹,黯然怀古。画栋珠帘当日事,不见朝云暮雨。但遗意、西山南

浦。天宇修眉浮新绿,映悠悠、潭影长如故。空有恨,奈何许。

王郎健笔夸翘楚,到如今、落霞孤骛,竞传佳句。物换星移知几度,梦想珠歌翠舞。为徙倚,阑干凝伫。目断平芜苍波晚,快江风,一瞬澄襟暑。谁共饮?有诗侣!

⑭明朝洪武年间的解缙有联语:

滕王阁,阁藏鸽,鸽飞阁不飞。扬子洲,洲停舟,舟行洲不行。⑮韩愈在《新修滕王阁记》中说:

“愈少时,则闻江南多临观之美,则滕王阁独为第一,有瑰伟绝特之称。及得三王所为序、赋、记等,壮其文辞,益欲往一观而读之,以忘吾忧。”“三王”中,王仲舒的“记”与王绪的“赋”均已失传,唯王勃此“序”独存。

二.关于作者

王勃(649-675),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初唐文学家。王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以诗文齐名.亦“初唐四杰”。王勃才华早露,六岁即善写文章,十四岁便科举中第,被举为神童,授朝散郎。沛王李贤闻其名声,邀请他作王府侍读,两年后因戏为《檄英王鸡》文触怒了唐高宗而被逐。后补虢州叁军,因擅杀官奴当诛,遇赦除名。其父亦累贬为交趾令。后来,王勃前往交趾省亲,途经南昌,正赶

《滕王阁序》1 上当地都督阎某在腾王阁上欢宴群僚和宾客。王勃在宴会上赋诗并写了这篇著名的《腾王阁序》。两个月后,他渡海溺水,惊悸而死,英年早逝。

三、介绍背景:

“九月九日,都督大宴滕王客,宿命其婿作序以夸客,因出纸笔遍请客,莫敢当,至勃泛然不辞。,都督怒,起更衣,遣吏伺其文辄报。第一报云:“豫章故郡,洪都新府”。阎公说:“亦是老生常谈!”又报云:“星分翼轸,地接衡庐”,阎公闻之,沉吟不言。等报到:“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阎公乃矍然曰:天才也!请遂成文,极欢罢。”

(《新唐书》)

可见当时王勃年轻气盛,才华横溢,挥毫泼墨,语惊四座的情景。

勃属文初不精思,先磨墨数升,则酣饮,引被覆石卧。及寤,援笔成篇,不易一字。时人谓勃为腹稿。------《新唐书·王勃传》

《滕王阁序》成为千古绝唱,流传至今,原因何在?

明确:完美的形式(骈文)+ 充实的内容 = 动人的文章 千古之绝唱

四.关于骈文

是魏晋以后出现的一种新文体,又称骈俪文。本义即是对偶文的意思。骈文的主要特点是:

句法结构,讲究对仗,多四六句。在声韵上,运用平仄,音律和谐。在内容上,多用典故,讲究藻饰。

本文就是一篇骈文,有人形容骈文是: “戴着镣铐的舞蹈”.骈--两马并行.骈文讲究对偶,多注重形式技巧,在平仄和辞藻方面也有严格的要求,容易束缚人的思想。但是,就如龙归大海、鹤翔青云一样,它反而成了展示文采的特殊形式.王勃的这篇临别赠言虽为即兴之作,但堪称古代骈文中的精品。在严格的骈体形式束缚下,作者充分发挥骈文特有表现手段,融对偶、声韵、事典、辞藻于一炉,又运散文之气于骈偶之中,严整中呈行云流水之势。完美的形式:

①全文用对偶句②节奏有变化③对仗讲平仄 四四骈 四六骈 **骈 六六骈

渔舟唱晚平平仄仄 雁阵惊寒 仄仄平平了解骈文的诵读特点 四字句的读法:

豫章/故郡,洪都/新府。

六字句的读法:

(1)孟学士/之词宗;访风景/于崇阿。(2)临/帝子之长洲;穷/岛屿之萦回。(3)钟鸣/鼎食/之家;谁悲/失路/之人?(4)响穷/彭蠡之滨;气凌/彭泽之樽。(5)抚/凌云/而自惜;幸/承恩/于伟饯。七字句读法:

(1)襟三江/而带五湖;潦水尽/而寒潭清。(2)龙光/射/牛斗之墟;宾主/尽/东南之美。(3)秋水/共长天/一色。(4)都督/阎公/之雅望。

五、解题

(一)序:是写在文章前面的文字,用于说明书籍写作或出版的意图、宗旨、过程、编排体例等内容。由作者本人写,也可由他人代写。

(二)初读奇文

《滕王阁序》2

1、听读课文 朗读全文,把生字找出来,看注释注音、粗通文意

2、初识文章音韵美,注意停顿,学会朗读

(三)检查预习

瓯越ōu 棨戟qǐ jǐ 懿范yì 襜帷chān 潦 lǎo 俨骖騑 yáncānfēi 崇阿 ē 汀 tīng 渚 zhǔ 凫 fú

绣闼 tà 雕甍méng 纡 yū 骇瞩zhǔ

闾阎lǘ 遄飞chuán

睢园suī 舛 chuǎn 簪笏 zānhù 盛筵yán

六、研读第一段

1、思考:第一段是扣住题目中哪个词来写的?

明确:扣住题目中“洪府”二字来写的

2、按提示找出相应的句子

历史之久:豫章故郡,洪都新府 地域之广:星分翼轸,地接衡庐;

地势之美: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 雄州雾列 台隍枕夷夏之交 人物之盛: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 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 宾主尽东南之美

第一段,历叙洪州地势之雄伟、物产之珍异、人才之杰出、宾主之尊贵,扣题中“洪府’’二字。

3、课文内容讲解:

⑪“豫章故郡,洪都新府”,用四字短句起笔,简捷明快,朴实无华,由古及今,道出历史的久远。⑫洪州都督阎公在闻报“星分翼轸,地接衡庐”时,为什么“沉吟不语”?

这一段描绘了一幅山川秀美与天上星光遥相辉映的景象,视野开阔,气势宏伟。

⑬接下来的两句,具体写地理位置:“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襟”、“带’,活用为动词,生动形象,并同“控”、“引”一样,将洪州的气势写出。写“物华天宝”和“人杰地灵”,两个四六句相对,既扩展了叙述,又升华了情感。

⑭“雄州雾列,俊采星驰”两句,又转为四字短句,节奏的变换带来了文意的转折,由赞美“雄州”到称赏“俊采”,另辟话题,渐近本事。

⑮“台隍枕夷夏之交,宾主尽东南之美”两句,写州城形胜,写宾主才美,作为过渡句,承上启下。⑯下文以**句式写“都督阎公”和“宇文新州”大驾光临,节奏舒缓,语气雍容,给人一种和乐的感觉。⑰“十旬休假,胜友如云;千里逢迎,高朋满座”几句,在写法上,由平和的叙述转为抒情;在内容上,由详写到概写;在结构上,分离上下文,避免单调的罗列。

⑱“腾蛟起凤”和“紫电青霜”两句,描摹在前,引介在后,节奏急促,格调高昂,造成“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效果,与前面的人物出场相对应,别有情味。

⑲最后又归于四字短句:“家君作宰,路出名区;童子何知,躬逢胜饯。”这几句写自己的“闯入”,委婉含蓄。赞美而又不失身份,谦逊而又不卑不亢,恰到好处。

4、重点字词:襟、带、下、雾、星、:棨戟、襜帷、腾、起

①襟三江而带五湖:都为意动,以······为襟、以······为带

②徐儒下陈蕃之榻:使„放下

③雄州雾列,俊采星驰:都为名词作状语,像雾、流星那样用“雾”“星”以状房屋、人才之多。采: 古代卿大夫受封的土地,此义后来写作“寀”或“埰”。此处以地代官员,“俊采”即风流的官员,再引申一下,为“杰出的人才”。

④借代:A 棨戟遥临:棨戟代阎公。B 襜帷暂驻:襜帷代车驾,实代宇文氏。⑤比喻夸张的手法:

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极度地形容孟学士有很高的文才。腾:腾空 起:起舞

课后作业 :背诵课文第一段

第二课时

 教学内容

1.学习课文第二段内容,理解课文中重点字词句,体会并赏析本段内容,背诵第二段.

2、学习课文第三段内容,体会作者内心深处的痛苦与失意以及他虽然失意但哀而不伤的《滕王阁序》3 心态.注意重点词句的品析.

一、研读第二段:

(一)思考:

1、这一段描绘了哪些景?这些景有什么特点?(可从景物描写的视角、顺序、方位等方面进行分析)原因。可以试着用散文式的语言把你欣赏的诗句描述出来。

明确:是从不同角度欣赏景物之美色彩变化之美;远近错落之美 ;上下浑成之美;虚实相应之美。这是一幅雨后滕王阁秋景图。登高所见的,除此自然之景外,还有人文之景——人烟之胜。

2、你认为哪些句子写得好?讲讲原因。可以试着用散文式的语言把你欣赏的诗句描述出来。

明确:①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

这两句不局限于静止的画面色彩,而且着力表现水光山色的色彩变幻:寒潭之水因积水

退尽而一片清明;傍晚的山峦因暮霭笼罩而呈紫色。上句设色淡雅,下句设色浓重,在色彩的浓淡对比中,突出秋日景物的特征,被前人誉为“写尽九月之景”。写出了秋天滕王阁的浓淡冷暖,色彩变化之美。

②层峦耸翠,上出重霄;飞阁翔丹,下临无地。仅用十六个字就形容出台阁建筑的壮丽。“上出重霄”“下临无地”,用夸张的笔 法突出楼之高,水之深。“翠”本是翠绿的琉璃瓦色,这里借指瓦,突出了颜色鲜艳悦目。“飞”字描绘出阁道高耸如鸟之欲飞,“流” 字形容彩画势形貌。这四句,借视角变化,使上下相映成趣,天上地下,城里城外,相与为一,不可分离,体现了作者整齐划一的审美观。这一句写出了滕王阁的视角变化,上下浑成之美

③鹤汀凫渚,穷岛屿之萦回;桂殿兰宫,即冈峦之 体势。

作者采用恰当的方法,犹如电影的拍摄技术,由近及远,构成一幅富有层次感和纵深感的全景图。这种写法,是《滕王阁序》写景的最突出特点,体现了作者立体化的审美观。这一句写出了它的层次分明,远近变化之美

④“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此句是传诵千古的名句,是本文最为闪光的一句。相传都督阎某拂袖而去后,闻此句矍然而起,说:“此真天才,当传不朽矣。”请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这一景色。注意意境和谐美,想象要自然生动,色彩要明丽

评:落霞自天而下,孤鹜自下而上,故曰齐飞;秋水碧而连天,长天净而映水,故曰一色。前人写水天(或天地)相接景象的句子很多,阅读下面前三句子说说王勃的句子好在哪里? 即云似岭,望水若天。(袁宏《东征赋》)风烟俱净,天山共色。(吴均《与朱元思书》)

天与水兮相逼,山与云兮共色。(萧绎《荡妇秋思赋》)落花与芝盖齐飞,杨柳共春旗一色。(庾信《马射赋》)旌旗共云汉齐高,锋锷同霜天比净(释僧懿《平心露布》。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春江花月夜》)

王勃把这种景象用对偶句的下句来表现,描绘出一个旷远的背景,在这水天一色的一片青碧之中,点缀以红霞、野鸭,构成色彩明丽的画面。庾信的落花与马射队伍中绘着芝草的车盖齐飞,联想欠自然。王勃写红霞在天上飘动,野鸭在红霞中翱翔,造成蓝天上一红一白的色彩对照;无生命的晚霞与有生命的飞鸟并举,构成的画面更为明丽鲜活,超出前人甚远。

(王勃这句确实脱胎于庾信的:落花与芝盖齐飞,杨柳共春旗一色。一句,但王勃的句子较原句更真实自然,优美动人。落下在天上飘动,白鹭在空中翱翔,红白相映,色彩鲜明;晚霞原本是无生命的自然景物,他与有生命的飞鸟并提,构成了鲜活有趣的画面。)⑤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这四句,即凭借听觉联想,用虚实手法传达远方的景观,使读者开阔眼界,视通万里。实写虚写,相互谐调,相互映衬,极尽铺叙写景之能事。宕收开合,虚实相映之美

(二)第二段的重点字词、句

1潦水:雨后的积水; 2俨:通“严” 俨骖騑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3、骖騑:驾车的马匹 俨骖騑于上路

4、舳:通“轴” 舸舰弥津,青雀黄龙之舳。

5、即:就着 即冈峦之体势。

6、销:通“消” 云销雨霁,彩彻区明

7、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

《滕王阁序》4

8、层峦耸翠,上出重霄;飞阁翔丹,下临无地。

9、鹤汀凫渚,穷岛屿之萦回,桂殿兰宫,即冈峦之体势。

10、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长天一色。

11、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二、研读第三自然段

(一)思考:

1、第三段是扣住文章题目的哪个词来说的。这两段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慨? 明确:扣住题目中的“饯别”

明确:饯别宴会场景 管弦之盛 音乐之美 宴会豪华 人物之雅 ——欢饮之乐;

(二)课文内容讲解:

开头两个四字句起过渡作用,从写登览之乐回到写宴会。“遥襟甫畅”和“逸兴遄飞”,都表明兴致高昂,情绪激动。“爽籁发而清风生,纤歌凝而白云遏”,用清新自然的描述,写管弦之盛,歌声之美。接着,用两个四六句,铺叙欢饮娱乐的情景。这里交错迭用历史典故,暗示出宴会的豪华,人物的高雅,含蓄凝练。

下面“四美具,二难并”两个三字短句,变换节奏,心绪也为之一转,由喜悦渐生悲慨。“穷睇眄于中天,极娱游于暇日”,放开一笔,视野又扩展到宴会之外,感情亦随之升华,为下面的抒情张本。接着的两句,充满哲理玄想,一方面体悟天地之大,宇宙无穷,另一方面感叹人生无常,盛衰有时。“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两句是虚写,由日落而想到西北的长安,由云海而想到东北的吴会。“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这几个句子,透露出怀才不遇的心情,充满了自我悲伤的情调。

(三)名句品析

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

“关山难越”和“萍水相逢”,在意义上本无联系,但一旦组成对偶句后,就顺理成章的表达了作者在政治上失意后的深沉的悲哀和孤独,也反映了“失路之人”共有的悲哀和孤独有感而发 天地之大,宇宙无穷(反村人之渺小)人生无常 怀才不遇

(四)重点句

①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②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 作业:背诵课文第二段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课文第四第五段内容,注意作者的用典

一、文章内容讲解:

(一)思考:

1、这一部分中抒写人生感慨的句子很多。其中感情色彩最为强烈的句子是哪些?它们各自抒发的是什么样的感情?

(学生自主回答问题,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二)课文内容讲解:

第四段段转为更强烈的抒情,表达自己“不坠青云之志”的豪情。

①开头以“嗟乎”发端,从消沉中振起。“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将人生的穷通得失看作常态,“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则是从历史中撷取的两个实例,以此来吭慰包括自己在内的失意之人。下面用两个**句拓展这层意思,申述以上观点。

② “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言之凿凿,“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反问有力。“非无”,“岂乏”,一个否定判断,一个反诘论述,行文活灵活现。然后以“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作结,总束上文,开启下文。“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是一种理想的人格境界,表明了作者高尚的人生观。“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而犹欢”作进一步的补充,同时也表现了乐观开朗的情怀。

③下面的短句,是自我砥砺之辞。“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以超越空间为喻,“东隅已逝,桑榆非晚,’以追赶时间为喻,都表现出了不甘沉沦的豪情壮志。接着,微讥孟尝,非议阮籍,来反衬自己坚定的意志。典故随手拈来,为我所用,达到出神人化的地步。

第五段,自叙遭际,说明有幸躬逢盛会,自当应命作序,扣题中“别”字,复出“饯”字。

《滕王阁序》5 这一段有两层意思:

第一层从“勃,三尺微命”到“奏流水以何惭”。开头自称其名,郑重言事。“三尺微命,一介书生”是自谦

之词,如此简单地给自己定位,其复杂心情一言难尽。下面仍借古写怀。先以终军自比,表示请缨无路;再以班超,宗悫自许,表达投笔从戎,乘风破浪的志向。这两句,都暗示了自己不甘做“一介书生”的决心。接着以平稳的语气含蓄地叙述了自己弃官事父,“路出名区”,得以结识各位嘉宾的人生际遇。最后,又援引古人事例,再次感叹怀才难用和知己难遇。

第二层以“呜呼”开端,比前面第四段开头的“嗟乎”更具伤感意味。“胜地不常,盛筵难再;兰亭已矣,梓泽丘墟”,寥寥数语,写尽古今盛会曲终人散,无迹可寻的凄凉。“临别赠言,幸承恩于伟饯;登高作赋,是所望于群公”,归结到写诗做序的本事上来,从对宇宙人生的无限感慨中回到现实情境。“敢竭鄙怀,恭疏短引;一言均赋,四韵俱成”,是说自己不避浅近,先写了序和诗,“请洒潘江,各倾陆海”是期望在座的嘉宾各展文才,各赋所怀。全文在这种礼让中结束,不失分寸,非常得体。

(三)名句品析

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这是全文中最富思想意义的警语。老当益壮“和“穷且益坚”就是把“老”和“壮”,“穷”和“坚”这两个对立面,从相反相成中统一起来,突出了“贫贱不能移”的美好节操,给人以深刻的启迪。历来有志之士对自己的理想总是能尽量克服一切困难执着地追求,即算在郁郁不得志的逆境当中也不消沉放弃。东汉马援云:“大丈夫为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王勃在此化用,强调“失路之人”不要因年华易逝和处境困顿而自暴自弃。王勃此时怀才不遇,仍有这般情怀,确实难能可贵。

东隅已逝,桑榆非晚

通常,“东隅”已逝,则“桑榆”必晚,而王勃却出人意料的提出了“桑榆非晚”,表明了虽身处逆境也不悲观的态度。此句现在已经成了很多有志之士的的座右铭。

(四)重难点:研读四五两段,探讨作者的思想情感

1、研读第四段:作者一直在感慨生不逢时吗?

明确: 豁达乐观的情怀;对理想人格境界的追求。

言自己虽时运不济,但因之自勉,从消沉中振起,理想、志节不变

2、研读第五自然段:

写自己报国无门之情怀:勃------慕宗悫之长风

写路过滕王阁的原因及与会的喜悦:舍簪笏于百龄------喜托龙门 借典故表明自己愿意作诗:杨意不逢------奏流水以何惭 再赞盛会表作序旨意:呜呼------各倾陆海云尔

3、思考讨论:怎样看待王勃的思想感情?

分析这,就应联系王勃的际遇。他外露的才华和不羁的作风,被时人看作露才扬己、恃才傲物,因而为社会所不容。所以他的不遇之悲,是对社会(“盛世”)现实的控诉和揭露。他慨叹宇宙无穷,表露出对人生短暂和功业不就的感伤;他悲悼盈虚有数,表明自己在命运面前无能为力。他引用众多典故,从各方面说明自己的困顿处境,在这里既表现出嗟悲叹老的伤感和见机知命的消极;又感情急转,表示自己壮怀白首不移,清操愈厉,困而弥坚。这样,文笔跌宕,写失意的悲哀,成为对时代的抨击;又写积极的壮怀,表现出一种用世的乐观。

(五)本文主题:

《滕王阁序》结构宏伟,意境壮阔,充分体现了王文宏博壮丽的特色。作者从洪州的地域,人物与宴会写起,重点描写了滕王阁的壮观雄伟和阁外山川景色的优美,在篇末则抒发了怀才不遇的感慨,并表达了“不坠青云之志“的志向

委婉曲折地表达对所谓“圣君”“明时”的不满情绪。

二、课内巩固练习:

(一)、找一下,本文运用了哪些成语?

物华天宝 人杰地灵 高朋满座 腾蛟起凤 萍水相逢 钟鸣鼎食 老当益壮 投笔从戎 天高地迥 胜友如云 达人知命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二)、找一下,文中运用了哪些典故?

(1)用典故来写物产人物:“物华天宝,龙光射斗牛之墟;人杰地灵,徐儒下陈蕃之榻。”(2)用典故来比拟此次滕王阁盛会:“睢园绿竹,气凌彭泽之樽;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

《滕王阁序》6(3)借典故来抒发自己怀才不遇之情:“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屈贾宜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

(4)借典故来表达自己虽失意而不颓唐失志:“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有怀投笔,幕宗壳之长风”。(5)借典故来表示幸遇佳宾知己:“非谢家之宝树,接孟氏之芳邻”、扬意不逢,抚凌云而自惜;锺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惭?”

(6)用典故来表示自己即去侍奉父亲:“他日趋庭,叨陪鲤对”。(7)用典故来期望众宾客泼墨撰文:“请洒潘江,各倾陆海云尔”。

(三)、本文中运用的修饰手法:比喻夸张(比喻和夸张常常套用)

(1)雄州雾列,俊采星驰:用“雾”“星”以状房屋、人才之多。采:古代卿大夫受封的土地,此义后来写作“寀”或“埰”。此处以地代官员,“俊采”即风流的官员,再引申一下,为“杰出的人才”。(2)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极度地形容有很高的文才。

(3)层峦耸翠„„声断衡阳之浦:极度地形容滕王阁的气势和周围的环境。(4)爽籁发„„白云遏:极度形容音乐、歌唱的高雅美妙。(5)青云之志:青云喻高尚。(6)贪泉:喻能使人变坏的东西。(7)涸辙:喻十分穷困的处境。(8)谢家之宝树:喻贤能子弟。

(四)了解六个礼貌谦辞

(1)家君作宰,路出名区;童子何知,躬逢胜饯。

家君,称自己的父亲。童子,王勃自称。全句意思是,家父作交趾县的县令,自己因探望父亲路过这个有名的地方(指洪州);年幼无知,(却有幸)参加这场盛大的宴会。(2)勃,三尺微命,一介书生。

三尺、一介,都是王勃的自称。古人称成人为“七尺之躯”,称不大懂事的小孩儿为“三尺童

儿”。“一介”,比喻自己很渺小。微命,指卑微的地位。全句意思是,我是身份卑微、地位低下的一个读书人。

(3)他日趋庭,叨陪鲤对。

趋庭,快步走过庭院,这是表示对长辈的恭敬。叨,惭愧的承受,表示自谦。鲤对,指在父辈面前接受教诲。全句意思是,过些时候自己将到父亲那里聆听教诲。

(五)给下列字注音并解释

1、翼轸()Yì zhěn二十星宿之一

2、襟()三江 jīn 上衣、袍子前面的部分,动词

3、鹤汀()tīng 水边平地

4、凫()渚()fú zhŭ 凫:野鸭。渚:水中间的小块陆地

5、川泽纡()yū 迂回曲折

6、孤鹜()wù 野鸭,名词。

7、樽()zūn 古代盛酒器具

8、迥()jiŏng远

9、南溟()míng 海

10、胜筵()yán古代席地而坐时铺的席子

11、梓()泽 zĭ 梓树,与“桑”相连,借指故乡

(六)词类活用

襟三江而带五湖 意动,以······为襟、以······为带 雄州雾列,俊采星驰 都为名词作状语,像雾、流星那样 屈贾宜于长沙 使动,使······屈居 窜梁鸿于海曲 使动,使······窜逃 川泽纡其骇瞩 意动,对······感到惊骇 宾主尽东南之美 形容词活用作名词

(七)通假字

①俨骖腓于上路 通“严”,整治

《滕王阁序》7 ②云销雨霁 通“消”,消散 ③ 青雀黄龙之轴:通“舳” ④所赖君子见机 通“几”,预兆

(八)仿照课文中句式,写对偶句

A:滕王阁中,高朋满座——————————B :见秋水之浩淼,———————— 参考答案:A 都督宴上,盛友如云 B 望长天之明彻

(九)填 空

①星分翼轸。②落霞与孤鹜齐飞。③潦水尽而寒潭清。

④层台耸翠,上出重霄;,⑤鹤汀凫渚,穷岛屿之萦回,⑥ 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⑦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⑧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 ⑨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 ⑩东隅已逝,附:

1、传记资料。《新唐书·王勃传》

王勃,字子安,绛州龙门人。六岁善文辞,九岁得颜师古注《汉书》读之,作《指瑕》以趟其失。麟德初,流祥道巡行关内,勃上书自陈,祥道表于朝,对策高第。年未及冠,授朝散郎,数献颂阙下。沛王闻其名,召署府修撰,论次《平台秘略》。书成,王爱重之。是时,诸王斗鸡,勃戏为文檄英王鸡,高宗怒曰:“是且交构。”斥出府。

勃既废,客剑南。尝登葛愦山旷望,慨然思诸葛亮之功,赋诗见情。闻虢州多药草,求补参军。倚才陵藉,为僚吏共嫉。官奴曹达抵罪,匿勃所,惧事泄,辄杀之。事觉当诛,会赦除名。父福畴,繇雍州司功参军坐勃故左迁交址令。勃往省,度海溺水,瘴而卒,年二十九。

初,道出钟陵,九月九日都督大宴滕王阁,宿命其婿作序以夸客,因出纸笔遍请客,莫敢当,至勃,沆然不辞。都督怒,起更衣,遣吏伺其文辄报。一再报,语益奇,乃矍然日:“天才也!”请遂成文,极欢罢。勃属文,初不精思,先磨墨数升,则酣饮,引被覆面卧,及寤,援笔成篇,不易一字,时人谓勃为“腹稿”。尤喜著书。

初,祖通,隋末居白牛溪教授,门人甚众。尝起汉、魏尽晋作书百二十篇,以续古《尚书》,后亡其序,有录无书者十篇,勃补完缺逸,定著二十五篇。尝谓人子不可不知医,时长安曹元有秘术,勃从之游,尽得其要。尝读《易》,夜梦若有告者曰:“《易》有太极,子勉思之。”寤而作《易发挥》数篇,至《晋卦》,会病止。又谓:“王者乘土王,世五十,数尽千年;乘金王,世四十九,数九百年;乘水王,世二十,数六百年;乘木王,世三十,数八百年;乘火王,世二十,数七百年。天地之常也。自黄帝至汉,五运适周,土复归唐,唐应继周、汉,不可承周、隋短祚。”乃斥魏、晋以降非巽主正统,皆五行渗气。遂作《唐家千岁历》。

《滕王阁序》8

第二篇: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模版)

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王勃)

【知识目标】

1、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和创作。

2、熟习文中典故,并掌握重要的词语的意义。

3、了解骈文及其特点。

【能力目标】

1、学习本文优美的语言。

2、积累 “尽”、“属”等实词义项,“故”、“即”、“且”、“矣”等虚词的用法。

3、学习本文情景交融的特色。

4、体会文中开阔视野富丽色彩的壮阔意境,通过阅读,感受骈体文对偶精工、文辞华美的特点,培养语感及对中国古典文化的领悟能力。

【情感目标】

1、体会滕王阁的壮丽和寥廓山川的壮美。

2、感受文中所抒发的怀才不遇、愤懑悲凉而又不甘沉沦的复杂感情。

【教学重点】重点熟读第三段,鉴赏和学习本文骈体文如何运用语言来表情达意,抒发情感,领会“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一句的优美意境。

【教学难点】

1、体悟作者喷发的才情和不羁的豪情。

2、鉴赏名句

【课时安排】3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在中国这块神奇的土地上,积淀着五千年的文化遗产,宫殿园林,楼阁庙宇,比比皆是。在这众多的人文景观中,“中国古代四大名楼”因其精美的建筑流传千古,更因为名人的游历题诗而具有了特殊的意义和深刻的文化内涵,因而名扬天下。它们是蓬莱阁(山东烟台),“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的黄鹤楼(湖北武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岳阳楼(湖南岳阳),“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滕王阁(江西南昌)。(后三者是江南三大名楼)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王勃为滕王阁而写的一篇优美的骈文——《滕王阁序》。(展示四大名楼的幻灯片)

关于腾王阁:

因腾王李元婴而得名。李元婴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幼弟。骄奢淫逸,毫无政绩。但他精通音律,有才情。修腾王阁以歌舞宴享。

二、了解作者及其他相关的知识。

(一)作者简介

王勃(650-675),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出生于书香门弟,是隋末大儒王通的孙子、王绩的侄孙,初唐四杰(王勃、杨炯、骆宾王、卢照邻)之一。王勃天资超卓,才气横溢,被举为神童,与两位兄长合称“王氏三珠树”。年未及二十,应举及第,授朝散郎。沛王李贤闻其名,召为府修撰。当时诸王以斗鸡为乐,他为沛王戏作《檄英王鸡文》,为高宗所知,被逐出王府。22岁时任虢州参军,在这期间,有个叫曹达的官奴犯罪,他将罪犯藏匿起来,后来又怕走漏风声,便杀死曹达以了此事,结果因此犯了死罪。幸遇大赦才得以免除死罪。这次王勃虽然捡回了一条性命,但是他的仕途生涯却因此而结束了,他的父亲也因此而受到牵连,被贬为偏远的交趾作县令(今越南境内)。26岁时,(公元675年)王勃前往交趾探望父亲,途经南昌正赶上当地都督在腾王阁上设宴。王勃在宴会上赋诗并写下了这篇著名的《腾王阁序》。随后前往交趾途中渡海溺水惊悸而死。本文遂成为他的“绝唱”。

作为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是个睥睨古今锐意改革的青年诗人,诗多率意而为天真朴茂,寄寓了积极进取的人生理想和生活激情,显得清峻超拔,不同凡响。如《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一诗中:“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高情壮思直追曹植的“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之句(《赠白马王彪》),意气倜傥,气概雄放。他的主要作品有诗《咏风》、《山中》、《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及散文《腾王阁序》。

(二)写作背景

1、关于本文的写作:

上元二年(675)秋,王勃前往交趾看望父亲,路过南昌时,正赶上都督阎公新修滕王阁成,重阳日在滕王阁大宴宾客。王勃前往拜见,阎都督早闻他的名气,便请他也参加宴会。阎都督此次宴客,是为了向大家夸耀他的女婿的才学,他让女婿事先准备豪一篇序文,在席间当作即兴所作写给大家看。宴会上,阎都督让人拿出纸笔,假意请诸人为这次盛会作序。大家知道他的用意,所以都推辞不写,而王勃这一个二十几岁的青年晚辈,竟不推辞,接过纸笔,当众挥笔而书,阎都督老大不高兴,拂衣而起,转入帐后,叫人去看王勃写些什么。听说王勃开首写道“豫章故郡,洪都新府”,都督便道:“不过是老生常谈。”又闻“星分翼轸,地接衡庐”,沉吟不语。等听到“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都督不得不叹服到:“此真天才,当垂不朽!”

《唐才子传》则记载:“勃欣然对客操觚,顷刻而就,文不加点,满座大惊。”

2、《腾王阁序》:骈文中的优秀篇章,全题为《秋日登洪府腾王阁序》,此序当为赠序而非书序。大凡聚散之因缘,登高之见闻,贤主嘉宾之寒暄,旧识新交之志趣等都是赠序应具有的内容。王勃才智横溢,文章成为绝响。文因饯别而作,但于宴会之盛数笔带过,倾全力写登阁所见之景,因景而生情,脱去了一般饯别文章颂扬、应酬的窠臼,辟出了自家新径。

(三)关于骈文

1、什么是骈文:魏晋以后产生的一种文体,又称骈俪文(骈俪:两匹马并驾叫“骈”,夫妻成双叫“俪”)、骈偶文,骈体文,南北朝是骈俪文的全盛时期。唐与“古文”相对称为“骈文”。又因它通篇四、六字句,亦称“四六文”。骈文本义即对偶文的意思。

2、其主要特点是:

①讲求对仗,②平仄相对,③多用典故,④讲究藻饰,⑤多用四六,⑥音律和谐。

3、其句子形式多为:四四、六六、四四六六、四**六、****五种形式。

4、骈文的朗读指导:

四字句读法(一种):豫章/故郡,洪都/新府

六字句读法(五种):①孟学士/之词宗;访风景/于崇阿 ②临/帝子之长洲;得/天人之旧馆

③钟鸣/鼎食/之家;青雀/黄龙/之轴 ④谁悲/失路之人;气凌/彭泽之樽

⑤抚/凌云/而自惜;幸/承恩/于伟栈

七字句读法(四种):①襟三江/而带五湖 潦水尽/而寒潭清 ②龙光/射/牛斗之墟 宾主/尽/东南之美

③都督/阎公/之雅望 ④秋水/共长天/一色

三、初步感知文意。

1、朗读全文,初通文意。

(1)诵读指导:这是一篇赋体骈文,诵读时要注意韵律节奏,文中除个别字句外都是对偶句,可利用对偶来把握节奏。它的感情基调时积极向上乐观豁达的。

(2)纠正读音

2、听录音,感受语句的节奏,体会骈文的音韵美。

四、整体把握,理清结构。

1、对照注释,自行阅读全文,疏通文意。

2、全文层层扣题,文思缜密,运思谋篇,无不统于题目之下。结合课文,分析文中的每一个段落紧扣题目的哪个词而写。

(1)洪府:第一段历叙洪州地势雄伟、物产珍异、人才杰出、宾主尊贵。

(2)秋日 登 滕王阁:第二段展示出一幅流光溢彩的滕王阁秋景图。

(3)饯:第三四段正面写滕王阁宴会,由参与宴会的逸兴,引出人生遇合的感慨。

(4)别:第五段自叙遭际,说明有幸躬逢盛会,自当应命作序。

第二课时:

讨论:文章可分为几个部分?

明确:文章可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1):概写洪州的地理风貌,引出参加宴会的人物。(述宾主之美)

第二部分(2):写三秋时节滕王阁的万千气象和周围的自然、人文景观。(绘山川之美)第三部分(3-4):写宴会盛况,抒发人生感慨。

第四部分(5):述说自己的身世和怀才不遇的苦闷,感叹盛筵难再。

赏析课文

(一)品味第一部分:概写洪州的地理风貌,引出参加宴会的人物。(述宾主之美)

1、“豫章故郡,洪都新府”,由古及今,道出历史的久远。

“星分翼轸,地接衡庐”,由天及地,写界域的广大。

“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具体写地理位置,“襟”和“带”是意动用法,生动形象,并同“控”、“引”一样,将洪州的气势写出。

2、“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

名句:前者高度概括江西各地繁华富庶;后者形象说明南昌一带人才济济。

3、“都督阎公之雅望,棨戟遥临;宇文新州之懿范,襜帷暂驻。”(点的描写)

(棨戟:棨戟代阎公。襜帷:代宇文新州的车驾。)

“十旬休假,胜友如云;千里逢迎,高朋满座。”(高:尊贵的,高贵的。)(面的描写)

“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紫电青霜,王将军之武库。”(名句)(点的描写)

4、请按提示找出相应的句子。

历史之久:豫章故郡,洪都新府

地域之广:星分翼轸,地接衡庐

地势之美: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雄州雾列,台隍枕夷夏之交。

人物之盛: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俊采星驰,宾主尽东南之美。

参加宴会的人物:都督阎公、宇文新州、孟学士、王将军

5、小结:紧扣“洪府”,赞历史悠久、地域广阔、物产珍异、人才杰出

第一段描绘了一幅山川秀美与天上星光遥相辉映的景象,视野开阔,气势宏伟。

(二)品味第二部分:写三秋时节滕王阁的万千气象和周围的自然、人文景观。(绘山川之美)

1、朗读此段,看看这一段都描绘了哪些景。

(1)滕王阁在山水之间;(2)登高所见:人烟之胜(富庶祥和)、自然之景(雨后景色)、生活之乐

2、细品景物之美,试分析作者是从哪几个角度描写景物的。

(提示:可从景物描写的视角、顺序、色彩等方面进行分析)

(1)景物色彩变化之美:寒潭清、暮山紫、层台耸翠、飞阁翔丹、青雀黄龙

如“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这两句不囿于静止的画面色彩,着力表现水光山色的色彩变幻:雨后的积水已经消尽,谭水寒冷而清澈,烟光雾气凝结,傍晚的山峦呈现出紫色。上句的“寒谭清”,设色淡雅,下句的“暮山紫”,着色浓重,在色彩的浓淡对照之中,突出了秋日景物的特色,真可谓是绝妙之笔,被前人誉为“写尽九月之景”。

“飞阁翔丹”的“翔丹”,“层峦耸翠”的“耸翠”,“青雀黄龙之轴”的“青雀”、“黄龙”,无不色彩缤纷,摇曳生辉。

(2)景物远近变化之美

作者趋名楼、观景色,次序井然,因而采用移动的笔法,使众多的景物纷至沓来,依序展现。

先写近景,“鹤汀凫渚(互文),穷岛屿之萦回;桂殿兰宫(互文)。即冈峦之体势”,把腾王阁周围的景物描摹出来;其次是中景的描写,“山原旷其盈视,川泽纡其骇瞩”(定语后置),极写山峦、平原的广阔和川流、湖泊的迂回、曲折;“云销雨霁,彩彻区明”以下的描绘,则再现了一幅水天浩淼、无垠的远景图画。

这种写法,是《滕王阁序》写景的最突出特点,体现作者立体化的审美观,作者由近及远地铺展开去,把远近的诸多景物编织在一起,组成一幅富有层次感和纵深感的秋日腾王阁的全景图。

(3)景物上下浑成之美

“层台耸翠,上出重霄;飞阁翔丹,下临无地。”由两组镜头剪辑而成:上由层台碧瓦攒刺云霄,下有如飞檐翼丹彩欲流。借助视觉的俯仰变化,使“上出重霄,下临无地”相映成趣,既突出了阁楼的高耸壮观,又展现了高台的绝妙景色。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写景的千古名句,试赏析。

(傍晚的彩霞与单个的野鸭一齐飞翔,秋天的江水和辽阔的天空浑然一色。)

青天碧水相接,上下浑然一色,颇为壮美;彩霞自天而下,孤鹜自下而上,相互增辉。构成一幅色彩明丽而又上下浑成的绝妙好图。该句在句式上不但上下句相对,而且在一句中自成对偶,形成“当句对”的特点。如“落霞”对“孤鹜”,“秋水”对“长天”,这是王勃骈文的一大特点。

前人写水天(或天地)相接景象的句子很多,如:“即云似岭,望水若天”、“风烟俱净,天山共色”、“天与水兮相逼,山与云兮共色”、“落花与芝盖齐飞,杨柳共春旗一色”。王勃把这种景象用对偶句来表现,描绘出一个旷远的背景,在这水天一色的一片青碧之中,点缀以红霞,野鸭,构成色彩明丽的画面。

前人曾指出,王勃的句法出自“落花与芝盖齐飞,杨柳共春旗一色”(庾信《马射赋》),但“落花与芝盖齐飞,杨柳共春旗一色”显得雕琢造作,意境也不如王勃的优美动人。庾信的落花和马射队伍中绘着芝草的车盖齐飞,联想欠自然。王勃写红霞在天上飘动,野鸭在红霞中翱翔,造成蓝天上一红一白的色彩对照;无生命的晚霞与有生命的飞鸟并举,构成的画面更为明丽鲜活,超出前人甚远。落霞自上而下,孤鹜自下而上,故曰齐飞;秋水碧而连天,长天静而映水,故曰一色。

(4)景物虚实相映之美

“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作者任凭听觉,进行联想,用虚写的手法传达了远在“彭蠡之滨”的渔歌和雁声,使读者开阔眼界,视通万里。实写虚写,相互映衬,极尽铺叙写景之能事。如此虚实相间,使作者对景物有一种具体的感受,又引导读者开拓视野,展开联想的翅膀,登山望水,视通万里,创造出一幅脱俗、清丽、壮观的画面来。

3、欣赏此段中提到的画面,看到如此美景,你的心情如何呢?王勃又会如何呢?

遥襟甫畅,逸兴遄飞。(融情于景)

(三)品味第三部分:写宴会盛况,抒发人生感慨。

1、学习第3段:

①“遥襟甫畅,逸兴遄飞”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

这两句起过渡作用,从写登览之乐回到写宴会。“遥襟甫畅”和“逸兴遄飞”都表明兴致高昂,情绪激动。

②哪些句子是直接写宴会欢乐的场景的?

“爽籁发而清风生„„光照临川之笔。” 写宴会欢饮娱乐场景:管弦之盛,歌声之美,人才之多。引用典故,暗示出宴会的豪华,人物的高雅,含蓄凝练。

③“四美具,二难并”,这两个三字短句,变换节奏,心绪也为之一转,由喜悦渐生悲慨。“穷睇眄于中天,极娱游于暇日”,放开一笔,视野又扩展到宴会之外,感情亦随之升华,为下面的抒情张本。

④登高望远,人们都不免感叹人生短暂、人之渺小。在我们学过的或接触过的诗文中,有没有类似的联想?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苏轼《前赤壁赋》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

人生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刘禹锡《西塞山怀古》

⑤王勃的兴致盎然并未持续多久,他很快就“兴尽悲来”,他为了什么而“生悲”呢?

为自己的失意人生(结合他的生平经历)。

作者“悲”的内容是什么?叹天地之大,宇宙无穷(反衬人之渺小);人生无常,盛衰有时;怀才不遇,报国无门。

⑥赏析名句“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

“关山难越”和“萍水相逢”,在意义上本无联系,但一旦组成对偶句后,就顺理成章的表达了作者在政治上失意后的深沉的悲哀和孤独,也反映了“失路之人”共有的悲哀和孤独。

2、学习第4段:转为更强烈的抒情

①开头以“嗟乎“发端,从消沉中振起。“时运不济,命运多舛”,将人生的穷通得失看作常态,“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则是从历史中撷取两个实例,以此来宽慰包括自己在内的失意之人。下面用两个**句拓展这层意思,申述以上观点。“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言之凿凿,“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反问有力。“非无”、“岂乏”,一个否定判断,一个反诘论述,行文活灵活现。然后以“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作结,总述上文,开启下文。

②“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是一种理想的人格境界,表明了作者高尚的人生观。“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作进一步的补充,同时也表现了乐观开朗的情怀。

下面的短句,是自我砥砺之辞。“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以超越空间为喻,“东隅已逝,桑榆非晚”,以追赶时间为喻,都表现了不甘沉沦的豪情壮志。接着,微讥孟尝,非议阮藉,来说明自己坚定的意志。

③赏析名句“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老当益壮”和“穷且益坚”就是把“老”和“壮”,“穷”和“坚”这两个对立面,从相反相成中统一起来,突出了“贫贱不能移”的美好节操,表现了一种理想的人格境界和乐观开朗积极进取的情怀,处境艰难反而更加坚强,不放弃远大崇高的理想的高尚的人生观。

④赏析名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 出自《后汉书•冯异传》:“失之东隅,收之桑榆。”(比喻开始在这一方面失败了,最后在另一方面取得胜利。)东隅,日出处,比喻早年的时光。桑榆,日落处,比喻未来的日子,尤指晚年的时光。

通常,“东隅”已逝,则“桑榆”必晚,而王勃却出人意料的提出了“桑榆非晚”,表明了虽身处逆境也不悲观的态度。

第三课时:

品味第四部分:述说自己的身世和怀才不遇的苦闷,感叹盛筵难再。(分为两层)

1、第一层:从“勃”到“奏流水以何惭”。

“三尺微命,一介书生”是自谦,如此简单给自己定位,其复杂心情一言难尽。

“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有怀投笔,慕宗悫之长风”仍是借古写怀,先以终军自比,表示自己请缨无路;再以班超、宗悫自许,表达投笔从戎、乘风破浪的志向。这两句,都暗示了自己不甘做“一介书生”的决心。

接着以平稳的语气含蓄地叙述了自己被免官探望父亲,“路出名区”,得以结识各位嘉宾的人生际遇。“杨意不逢,抚凌云而自惜;钟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惭”,援引古人事例,再次感叹怀才难用和知己难遇。

2、第二层:

以“鸣呼”开头,比“嗟乎”更具伤感意味。“胜地不常,盛筵难再。兰亭已矣,梓泽丘墟”寥寥数语,写今古今盛会曲终人散,无迹可寻的凄凉。“临别赠言,幸承恩于伟饯;登高作赋,是所望于群公”,归结到写诗作序的本事上来,从对宇宙人生的无限感慨中回到现实情境。“敢竭鄙诚,恭疏短引。一言均赋,四韵俱成”,是说自己不避浅近,先写了序和诗。“请洒潘江,各倾陆海云尔”,是期望在座的嘉宾各展文才,各赋所怀。全文在这种礼让中结束,不失分寸,非常得体。

思考:你愿意将那一句作为座右铭,说说你的理解。

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这是全文中最富思想意义的警语。历来有志之士对自己的理想总是能尽量克服一切困难执着地追求,即使在郁郁不得志的逆境当中也不消沉放弃。

东汉马援云:“大丈夫为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王勃在此化用,强调“失路之人”不要因年华易逝和处境困顿而自暴自弃。王勃此时怀才不遇,仍有这般情怀,确实难能可贵。

精华赏读

1、骈俪藻饰,辞采华美。

骈俪就是使用对偶句,这是骈文的共同特点,但这篇序文尤为突出。全篇采用对偶句,不但字面相对,而且音韵大体相对。即一句之中,平仄交替;上下联之间,平仄相对。写出来的句子抑扬顿挫,富于乐感,富于诗意。

藻饰是指运用色彩浓艳,华丽典雅的词语,来装饰文句。这篇序文,如“物华天宝”、“俊采星驰”、“紫电青霜”、“钟鸣鼎食”、“青雀黄龙”、“睢园绿竹”、“邺水朱华”等,都是讲求辞采的典型例子。这样一来,使得文章辞采华美,赏心悦目。

2、运用典故,简练含蓄。

用典除了有加强论证的作用外,还能以古比今,借古抒怀,可以使文章内容充实,联想丰富,语言简练,风格典雅。这篇序文用了大量典故来叙事抒情,有的是历史故事,有的是前人文句。而运用的手法又有所不同,有的是明用,如“冯唐易老,李广难封”;有的是暗用,如“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有的是正用,如“孟尝高洁,空怀报国之情”;有的是反用,如“阮藉猖狂,岂效穷途之哭:。典故的运用,加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

总结:

《腾王阁序》是一篇表现传统“登高感怀”主题的散文。孔子曰:“君子登高必赋”,早在春秋的孔圣人就有登高赋诗的雅兴。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可谓胸襟大矣。还有曹操临碣石山而作的《观沧海》;东晋著名的“兰亭雅集”;唐代王之涣《登黄鹤楼》,崔颢《黄鹤楼》;宋范仲淹《登岳阳楼》“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千古绝唱。而此篇《腾王阁序》通过整齐富有节奏的文字抒发乐怀才不遇的感慨但又穷且益坚的积极进取的情怀。融情入景,情景交融,王国维《人间词话》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也。”

扩展阅读:王勃《滕王阁诗》

腾王阁诗

腾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

画栋朝飞南浦云,朱帘暮卷而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写出了位置气势、宴乐情景、秀美景色;慨叹:物是人非、世事多变。

布置作业

1、完成剩余课后练习。、背诵2-4段。、预习《后赤壁赋》。2 3

第三篇:《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译文

《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译文

汉代的豫章旧郡,现在称洪都府。它处在翼、轸二星的区域,与庐山和衡山接壤。连带着三江,周围环绕着五湖,控制楚地,连接瓯越。(这里)物有光华,天有珍宝,宝剑的光气直射牛、斗二星之间;人有俊杰,地有灵秀,徐孺子(竟然)在太守陈蕃家下榻。雄伟的州城像雾一样涌起,俊美的人才像流星一样飞驰。城池倚据在荆楚和华夏交接的地方,(宴会上)客人和主人都是东南一带的俊杰。声望崇高的阎都督,打着仪仗远道而来;德行美好的宇文新州刺史,驾着车马也在此暂时驻扎。(正好赶上)十口——休的假日,才华出众的朋友多得如云;迎接千里而来的客人,尊贵的朋友坐满宴席。辞采如蛟龙腾空、凤凰飞起,那是文词宗主孟学士;紫电和清霜这样的宝剑,出自王将军的武库里。家父做(交趾)县令,我(探望父亲)路过这个有名的地方;(我)一个后生晚辈知道什么,(却有幸)亲自遇到了这样盛大的宴会。

时间是九月,季节为深秋。蓄积的雨水已经消尽,潭水寒冷而清澈,烟光雾气凝结,傍晚的山峦呈现出紫色。驾着豪华的马车行驶在高高的道路上,到崇山峻岭中观望风景。来到滕王营建的长洲上,看见他当年修建的楼阁。重叠的峰峦耸起一片苍翠,上达九霄;凌空架起的阁道上,朱红的油彩鲜艳欲滴,从高处往下看,地好像没有了似的。仙鹤野鸭栖止的水边平地和水中小洲,极尽岛屿曲折回环的景致;桂树与木兰建成的宫殿,随着冈峦高低起伏的态势。

打开精美的阁门,俯瞰雕饰的屋脊,(放眼远望)辽阔的山原充满视野,迂回的河流湖泊使人看了惊叹。房屋排满地面,都是鸣钟列鼎而食的人家;船只布满渡口,都装饰着青雀黄龙的头形。云消雨散,阳光普照,天空明朗。傍晚的彩霞与单个的野鸭一齐飞翔,秋天的江水和辽阔的天空浑然一色。渔船唱着歌傍晚回来,歌声响遍鄱阳湖畔;排成行列的大雁被寒气惊扰,叫声消失在衡阳的水边。

远望的胸怀顿时舒畅,飘逸的兴致油然而生。排箫发出清脆的声音,引来阵阵清风;纤细的歌声仿佛凝住不散,阻止了白云的飘动。(今日的宴会)很像是当年睢园竹林的聚会,(在座的诗人文士)狂饮的气概压过了陶渊明;又有邺水的曹植咏荷花那样的才气,文采可以直射南朝诗人谢灵运。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四美都有,贤主、嘉宾,难得却得。放眼远望半空中,在闲暇的日子里尽情欢乐。天高地远,感到宇宙的无边无际;兴致已尽,悲随之来,认识到事物的兴衰成败有定数。远望长安在夕阳下,遥看吴越在云海间。地势偏远,南海深不可测;天柱高耸,北极星远远悬挂。雄关高山难以越过,谁悲悯那迷路的人呢?(在座的各位)如浮萍在水上相聚,都是客居异乡的人。思念皇宫却看不见,等待在宣室召见又是何年?

唉!命运不顺畅,路途多艰险。冯唐容易老,李广封侯难。把贾谊贬到长沙,并非没有圣明的君主;让梁鸿到海边隐居,难道不是在政治昌明的时代?能够依赖的是君子察觉事物细微的'先兆,通达事理的人知道社会人事的规律。老了应当更有壮志,哪能在白发苍苍时改变自己的心志?处境艰难反而更加坚强,不放弃远大崇高的志向。喝了贪泉的水,仍然觉得心清气爽;处在干涸的车辙中,还能乐观开朗。北海虽然遥远,乘着旋风仍可以到达;少年的时光虽然已经消逝,珍惜将来的岁月还不算晚。孟尝品行高洁,却空有——腔报国的热情;怎能效法阮籍狂放不羁,在无路可走时便恸哭而返?

我,地位低下,—一个书生。没有请缨报国的机会,虽然和终军的年龄相同;(像班超那样)有投笔从戎的胸怀,也仰慕宗悫“乘风破浪”的志愿。(宁愿)舍弃一生的功名富贵,到万里之外去早晚侍奉父亲。不敢说是谢玄那样的人才,(却)结识了诸位名家。过些天到父亲那里聆听教诲,一定要像孔鲤那样趋庭有礼,对答如流;今天举袖作揖谒见阎公,很高兴登上了龙门。司马相如倘若没有遇上杨得意,只好拍着他的赋而叹息;我今天遇上了钟子期那样的知音,奏一曲高山流水又有什么羞愧呢?

唉!名胜的地方不能长存,盛大的宴会难以再遇。兰亭的聚会已经没了,金谷园(也)成为废墟。离别时写几句话作纪念,有幸接受厚恩参加这次宴会;登高作赋,那就指望在座的诸公了。冒昧地用尽鄙陋的心怀,恭敬地写下这篇小序,(我的)一首四韵小诗也已写成。请各位像潘岳、陆机那样,展现如江如海的文才吧。

第四篇:《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中的典故

《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中的典故

1、“徐孺下陈蕃之榻”。徐孺(97-169),名稺,字孺子。江西丰城人。东汉时名士,满腹经纶而淡泊名利,时称“南州高士”。徐孺子小时候就很聪明。十五岁时来到今丰城、南昌、进贤三县交界的槠山,拜当时著名学者唐檀为师。唐檀去世以后,徐孺子便在槠山过起长期的隐居生活,一面种地,一面设帐授徒。他曾一度外出远游,向大儒樊英、黄琼请教,得益非浅,使他成为当时颇有名望的学者之一,受到地方官员多次举荐,但他都谢绝了。徐稚非常清高自持。据《资治通鉴》载,徐稚早年拜黄琼为师,可当黄琼做了大官之后,徐稚就主动与黄琼断绝了来往,专心在家务农而不再交游士林。至黄琼死后,稚往吊之,哭得很伤心,但他不通报姓名,以至在场的人六七千人都不认识他。东汉名臣陈蕃到豫章做太守(147),立志做一番大事,一到当地就急着找名流徐孺子请教天下大事,随从劝谏应该先到衙门去,结果被他臭骂。当时徐稚已年过50岁,当陈蕃派人将他从槠山请来时,专门为他准备了一张可活动的床,徐稚来时放下,走后挂起。因此王勃在《滕王阁序》中说“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把徐稚作为江西“人杰地灵”的代表。今南昌市有名胜孺子亭,原是徐孺子垂钓之处,为豫章十景之一。1979年建成孺子亭公园。这个典故主要是说徐孺子的,因为他是江西人,而陈蕃是河南人,是通过陈蕃的礼贤下士来陪衬徐孺。顺便说到,将徐孺子称为徐孺是古汉语中的节缩,节缩的目的是为了使结构匀称、节奏整齐。节缩在古汉语中多用于姓名。本篇下文还有“杨意不逢,抚凌云而自惜;钟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惭?”“杨意”是“杨得意”的节缩,“钟期”是“钟子期”的节缩。

2、“睢园绿竹,气凌彭泽之樽”。西汉梁孝王刘武,刘邦的孙子,文帝的儿子,景帝的同胞兄弟,被封于梁,以开封为都城。他在历史上最有名的就是建了一座很大的梁园,即课文中说的“睢园”。梁孝王自小享尽荣华富贵,也为保卫汉室江山立下了大功。平息了七王之乱后,遂在梁国大兴土木。他以睢阳为中心,依托自然景色,修建了一个很大的花园,称东苑,也叫菟园,后人称为梁园。《汉书》载:“梁孝王筑东苑,方三百余里”。梁园中的房舍雕龙画凤,金碧辉煌,几乎可和皇宫媲美。睢水两岸,竹林连绵十余里,各种花木应有尽有,飞禽走兽品类繁多,梁王经常在这里狞猎、宴饮,大会宾朋。天下的文人雅士如枚乘、严忌、司马相如等云集梁园,成了梁孝王的座上宾。俗成语“梁园虽好,不是久留之地”就是来自这个典故。彭泽指陶渊明,他曾做过彭泽令,喜欢饮酒,所以说“彭泽之樽”。《归去来辞》中有“携幼入室,有酒盈樽”的句子。文中引用这两个典故,是为了表示在座的宾客好比是当年聚集在睢园(梁园)里的文人雅士一样饮酒赋诗,他们豪爽善饮的气概超过了陶渊明。

3、“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这个分句是借诗人曹植、谢灵运来比拟参加宴

会的文士。“邺水朱华”用了曹植的典故,曹植曾作过《公宴诗》,诗中有句“朱华冒绿池”。朱华,字面是红色的花,这里指荷花(芙蓉)。曹植是建安文学之集大成者,有七步之才,《诗品》说曹植的诗“骨气奇高,词采华茂”,如:“明月澄清景,列宿正参差。秋兰被长坂,朱华冒绿池。潜鱼跃清波,好鸟鸣高枝”,一连三联对偶,后两联尤为工整;“被”字,“冒”字见出作者选词用字的匠心。“邺水朱华”两句是写宴会之文,意思是说,参加宴会的文人学士,就像当年的曹植,写出“朱华冒绿池”一般的美丽诗句,其风流文采映照着谢灵运的诗笔,意谓可以和谢灵运相比。临川,指南朝山水诗人谢灵运,他曾任临川内史。这里称谢灵运是称官职,和称王安石为王临川(籍贯)不同。曹植与谢灵运分处魏晋时代的首尾两端,植是出汉音,启魏响,灵运是出东晋,启宋端;二人身世相似,命途多舛,其诗歌承继亦有渊源。钟嵘在《诗品》中说:“宋临川太守谢灵运(诗),其源出于陈思。”谢灵运对曹植的才华非常崇拜,曾说过一句比较狂的话:“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所以这里将曹植和谢灵运两人的事迹一起引用,是很恰当很自然的。

4、“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这两句直译就是:“向夕阳西下之处远望长安,在云雾缭绕之间遥看吴郡。”表面上就是站在滕王阁可以登高望远,往西可以望见长安,往东可以望见苏州。吴会,课本无注,当指吴郡的都会,即江苏省苏州市。一说“会”读kuài,秦汉时会稽郡的郡治在吴县(即今苏州),郡、县相连,称为吴会。而从对仗角度看,不如前解工整(“长安”对“吴会”,单个地名对单个地名)。但它同时又是用典,还应有深层含义。教参书认为“日下”一典源出《世说新语·夙惠》:晋明帝数岁,坐元帝膝上。有人从长安来,元帝问洛下消息,潸然流涕。明帝问何以致泣?具以东渡意告之。因问明帝:“汝意谓长安何如日远?”答曰:“日远。不闻人从日边来,居然可知。”元帝异之。明日集群臣宴会,告以此意,更重问之。乃答曰:“日近。”元帝失色,曰:“尔何故异昨日之言邪?”答曰:“举目见日,不见长安。”此典多比喻向往帝都而不得至,寓功名事业不遂,希望和理想不能实现之意(参见《常用典故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和王勃的身世、心境是一致的,但光这样理解还不够,它只能说明上句,不能说明下句,即不能解释为何“日下”与“云间”相对。其实另有一典源出自《世说新语·排调》:荀鸣鹤、陆士龙二人未相识,俱会张茂先坐。张令共语。以其并有大才,可勿作常语。陆举手曰:“云间陆士龙。”荀答曰:“日下荀鸣鹤。”说的是:晋代文学家陆云(字士龙)、荀隐(字鸣鹤)两人互不相识,一起在张华(字茂先,任过中书令,右光禄大夫)家中会面。张华让他们交谈,因为两人都有突出的才学,要他们别说平常的俗话。陆士龙拱手说:“我是云间的陆士龙。”荀鸣鹤回答:“我是日下的荀鸣鹤。”西晋两位名人陆

云和荀隐初次会面时的“脱口秀”是一副艺术性颇高的人名对,有人认为这是中国对联的滥觞。士龙、鸣鹤分别是二人的表字,构成了天然的对偶。因为风从虎,云从龙,所以才思敏捷的陆士龙自称“云间陆士龙”。荀隐是洛阳人,洛阳是西晋都城。《辞源》:“封建社会以帝王比日,因以皇帝所在之地为日下。”故荀隐自称“日下荀鸣鹤”。陆云是松江(今上海)人,因为这一副“对联”,后来上海得到一个雅称“云间”。也因为这副对联的有名,以“云间”对“日下”,成为诗家常用的骈语。清李渔《笠翁对韵》:“名动帝畿,西蜀三苏来日下;壮游京洛,东吴二陆起云间。”由于用典,此二句就有了表里两层意思。表层就是说站在滕王阁,可以登高望远,游目骋怀,视野开阔,此意可和上文的“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呼应。如果知道有关背景知识,就还知道作者在此借典故来含蓄地表达自己象陆机一样少年高才,而同时又流露了仕途坎坷,报国无门的感慨。此意可和下文“地势极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远。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等句相呼应。这样理解,完全符合王勃的性格和遭遇,也能更好地贯通上下文。王勃原本年少气盛,再加上自己才华横溢,很容易产生心高气傲的心理。后来,果然一篇《檄英王鸡》的文章,得罪了高宗皇帝,被逐出京城,还连累老父也被贬官受罚。一时间,使王勃有一种从云端里跌落下来的感觉。为怀才不遇而伤感,为前途渺茫而黯然,故而遥望京都长安如在天边一

样遥远,指看吴会也似乎远在飘渺的云海之间一般虚无。这正是王勃当时对政治前途伤心失落情绪的真实表现。如果只是“西望长安,遥看吴会”,怎能传达出这种复杂的情感呢?用典的好处之一是言简意丰,以少胜多,能“寓万于一”,较好地传达出丰富、复杂的思想感情。

5、“地势极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远。”“南溟”,指南方的大海,出自《庄子·逍遥游》:“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溟),南冥者,天池也。”“天柱”,传说中的擎天之柱,出自《山海经·神异经》:“昆仑有铜柱焉,其高入天,所谓天柱也。围三千里,员周如削,铜柱下有屋,壁方百丈。”天柱,极言其高。“地势极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远”两句,通过玄想宇宙的广漠洪荒,来衬托人生的渺小,从而引发下文的感慨。

6、“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帝指天帝,阍指守门人。帝阍就是天帝的守门人。《列子·汤问》:“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此“帝”亦指天帝。帝阍原是屈原辞赋中想象的神灵。《离骚》:“吾令帝阍开关兮,倚阊阖而望予。”(我叫天门守卫把门打开,他却倚靠天门把我呆望。)诗人在想象中上下求索,来到天界,他去叩帝阍,然而帝阍却拒绝为他通报,这天上实际是人间的象征,表明诗人重新获得楚王信任的道路被彻底阻塞。前人常用“叫帝阍”“叩帝阍”等来表达忠于朝廷、希望君臣遇合,或能将民情达于圣听之意。扬雄《蜀都赋》:“选巫咸兮叫帝阍”。张衡《思玄赋》:“叫帝阍

使辟扉兮,觌天皇于琼宫。”杜甫《塞芦子》:“谁能叫帝阍,胡行速如鬼。”袁崇焕《浣衣里》:“精诚叩帝阍,愿化一寸铁。”“帝阍”在王勃文中实际上是指称国君或朝廷,就像借“陛下”称天子一样。因为前为“怀”而不是“叫”“叩”,后又接“不见”;且与下句“宣室”相对称,都是暗指当朝皇上。教参译“怀帝阍而不见”为“思念皇宫却看不见”,不如译作“怀念朝廷却不得召见”。“奉宣室”的典故,意在叹息难以接近朝廷、效忠皇帝,同时巧妙地为下文“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作铺垫。宣室:西汉未央宫的正殿,是皇帝召见大臣议事的地方。贾谊贬谪长沙四年后,汉帝曾召他回长安,在宣室中问以鬼神之事。事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这两句是说,自己怀念朝廷,可是什么时候才能侍奉国君呢?

7、“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冯唐的事迹见《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汉书·冯唐传》亦载。冯唐身历文、景、武帝三朝,一直只做到郎官,至武帝时,有人举荐了他,可是他己九十多岁,不能再做官了。后世遂用“冯唐易老、冯唐已老、老冯唐、叹冯唐”等慨叹生不逢时,命运不好,或表示身已衰老,再不能有所作为。史记上对冯唐主要记载了一件事,冯唐和汉文帝在有旁人在场时聊天,谈到古代名将,认为廉颇和李牧很有指挥才能。文帝大发感慨,说我要有廉颇和李牧这样的人做将领就好了。冯先生马上说你就是有了廉颇和李牧也不会任用他们。文帝大怒,拂袖而去。不过文帝在皇帝中是一个脾气特别好 的人,换了别人做皇帝,冯唐差不多就要杀头了。等了一会文帝又回来,说你就是批评我也应该在私下里说,怎么大庭广众不给面子呢?冯唐说,鄙陋之人,不懂得忌讳回避。我认为陛下对士兵太差了,奖赏太轻,惩罚太重。云中郡守魏尚只多报了六个脑袋,陛下就把他免了职,判处一年刑期。由此说来,陛下即使得到廉颇、李牧,也是不能重用的。文帝恍然大悟,马上任命冯唐为特使去云中郡赦免了魏尚。这就是苏东坡词《江城子·密州出猎》中“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的典故由来。景帝上任之后,冯唐做了楚相,后来被景帝免了职。到武帝上台后,冯已经九十多了。这就是“冯唐易老”的典故由来。“李广难封”的典故出自《史记·李将军列传》:李广与从弟李蔡俱事汉,“蔡为人在中下,名声出广下甚远,然广不得爵邑,官不过九卿,而蔡为列侯,位至三公。”后遂用“李广难封”“李广未封”“李广不侯”等慨叹功高不爵,命运乖舛。汉代名将李广英勇善战,才略过人,一生与匈奴打了大大小小70多仗,威名远扬,匈奴望风而逃,称之为“飞将军”。“但使龙城飞将在,不叫胡马度阴山”、“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都是赞扬他的名句。然而李广没有能够裂土封侯,引来史家一片惋惜,民间无数惆怅。武帝时代,本是开疆拓土、重奖军功的年代,李广从弟李蔡文帝时同为中郎,景帝时一同抗击匈奴,被封乐安侯,官至丞相。二人同出身,同做官,同立战功,并且李蔡人品、才能、名声远

不及李广,官名、爵位却在李广之上。李广的儿子李敢以校尉身份跟着霍去病出征匈奴,“因夺左贤王旗,斩首多”,赐爵关内侯。甚至李广的部属军吏也有不少以军功取侯。偏偏李广本人驰骋疆场,戎马一生,历文帝、景帝、武帝三朝,一直难以封侯,最后还自杀身亡,其原因何在千百年来,人们提出种种看法。有人说是他命不好,王维《老将行》:“卫青不败由天幸,李广无功缘数奇。”有人说他虽然作战勇敢,但不善用兵,缺乏政治头脑和治军才能。更有人说是汉武帝重用外戚,宠信卫青、霍去病,而并不真正器重李广,甚至故意排挤他,不给他立功的机会。后世多把李广作为有才华而无法施展的代表性人物。“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将人生的穷通得失看作常态;“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则是从历史中撷取的两个实例,用来宽慰包括自己在内的失意之人。

8、“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贾谊洛阳人,18岁就以文才著称,20岁被汉文帝召为博士,深受倚重,在博士之列为最年轻者,每次参议诏令,诸博士尚未能言,贾谊即尽为之对答,并得到众人的赞同。于是一年之内超迁为太中大夫,汉文帝对贾谊的才能颇为赏识,拟任贾谊为公卿。然而,朝中的那些公卿王侯对贾生并不宽容,在文帝面前毁谤贾谊“专欲擅权,纷乱诸事”,文帝只得把他贬为长沙王太傅。后转任梁怀王太傅。梁怀王堕马而死,他自恨失职,一年后也忧郁而死,年仅33岁。毛泽东《咏贾谊》:“少年倜傥廊庙才,壮志未

酬事堪哀。胸罗文章兵百万,胆照华国树千台。雄英无计倾圣主,高节终竟受疑猜。千古同惜长沙傅,空白汨罗步尘埃。”古代贾谊常作为怀才不遇、英年早逝的代表。

9、“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事见《后汉书·梁鸿传》《后汉书·逸民列传》。梁鸿,字伯鸾,东汉初扶风平陵(今陕西咸阳西北)人,东汉文学家。梁鸿幼年丧父。东汉初年,梁鸿入太学受业,虽然家境贫寒但学习刻苦,受业期间曾遍览古今典籍,经史子集无所不通。学成后梁鸿被分配到上林苑牧猪,虽然专业不对口,倒也乐得做他的“猪倌”。一天闲来无事,梁鸿和他的猪们在晒太阳,有两只小猪在泥坑里打滚。梁鸿看见了,就对小猪说:“猪啊猪,其实我是很羡慕你们的。从前有一位庄周老伯伯说过,郊祭时用的牺牛,虽然平时用好养料喂养,又披以纹绣,舒服是舒服,可一旦要把它送进太庙作祭品时,这条牛想作一头小猪,这可能吗?所以我不愿意做卿相,不愿意被国事羁绊,我宁愿作一个小猪在污水沟里游戏,这样我的心志倒可以愉快。”一次,梁鸿误遗火种,烧毁了人家部分财物,他便寻访到那户人家详细地询问了主家的损失,然后以猪作价抵偿。那家主人为人刻薄,以为赔少了,梁鸿说我家贫没什么财物,就让我为你干几年活吧。主人便让他做护院,梁鸿克尽职守。几位邻居看不下去了,一起责备那家主人。主人便要将猪归还给他,梁鸿拒辞不受,也不再当猪倌,径回老家平陵去了。汉章帝时,梁鸿因去看望好

友高恢,经过京城,作了一首《五噫歌》,一共五句诗,每句后面有一个“噫”字。大意是:登上高高的北芒山,俯览脚下的帝京城,宫室是多么地崔嵬,老百姓的辛勤劳苦,却远远地没有尽头。这首诗被章帝知道了,章帝勃然大怒,便下令搜捕梁鸿。梁鸿闻讯后改名换姓,携妻儿逃到了渤海边上居住。“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五百多年后,唐朝诗人王勃在《滕王阁序》中对梁鸿被迫害的命运表达了深深的感慨。然而太平的日子并不长久,章帝的派出的人追到了齐鲁,梁鸿见这里也待不下去了,只得携妻子和一个儿子南逃。梁鸿夫妇逃至吴地(今苏州一带)后,在富商门下做雇工,全家三口总算有了个安身的栖所。白天梁鸿为人舂米,晚上每当他拖着疲倦的身子回家时,孟光已经为他做好了香喷可口的饭菜。她非常敬重丈夫,不敢抬头直视,就半曲身子将盛着饭菜的托盘举至眉前端给丈夫吃。这就是著名的“举案齐眉”典故的由来。有一次给主人看见了,惊叹道:“能使妻子这样敬重自己的人必非常人!”于是换了间大房子给梁鸿夫妇居住,自此梁鸿方得潜心学问,闭门著书十余篇。后代文人常引“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来抒发自己一生襟怀未曾开的抱怨。

10、“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前一个典故出自《晋书·吴隐之传》。晋人吴隐之上任途中,经过一处泉水,名叫贪泉,据说喝了这水人就变得贪心。他不信,就取水喝了,而且写了一首诗,大意说不存贪心的人喝了这水不

会变贪。他到任后,非常廉洁。“酌贪泉而觉爽”表达了廉洁的人绝不会受外界污浊的侵蚀,有德行的人即使在污浊的环境中也能保持纯正。后一个典故出自《庄子·外物篇》。大意说庄周向监河侯借粮食,监河侯答应等封邑地方的赋税征收到手后借给他一大笔钱。庄周听了生气说,车辙中的鲋鱼需要的是斗升之水,如果拖延时间去取西江之水,就等于将鲋鱼置于枯鱼之肆。后来形成了成语“涸辙之鲋”,用以比喻处在困境之中急待救助的人。《庄子·大宗师》:“涸辙之鲋,相濡以沫,相煦以湿,不若相忘于江湖。”又有成语“相濡以沫”,比喻在困境中相互救助。课文中引用这个典故意为处境艰难但能自得其乐。

11、“北海虽赊,扶摇可接。”(出自《庄子》逍遥游)

12、“东隅已逝,桑榆非晚。”成语有“失之东隅,收之桑榆”。比喻开始有损失,后来终于得到胜利;年轻时荒废了,年纪大后努力还不迟。出自《后汉书·冯异传》。

13、“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孟尝字伯周,东汉会稽上虞人。曾任合浦太守,以廉洁奉公著称,为民兴利除弊,百姓称为神明。但由于志趣高尚,洁身自好,长期不得升迁,后来隐居耕田。桓帝时,虽有人多次举荐他,但终不见用。年七十,死于家。事见《后汉书·孟尝传》。关于孟尝,有著名的成语“合浦珠还”,说的是合浦不产谷物,沿海出产珍珠,由于前任太守贪污受贿,珍珠纷纷运往相邻的交阯郡内。孟尝到任,革除敝端,迁离的珍珠又回到合浦。后遂用“合浦珠

还”比喻人去而复还或物失而复得,对其人或其物有称美之意。

14、“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出自《晋书·阮籍传》:阮籍“时率意独驾,不由径路,车迹所穷,辄恸哭而返。”阮籍借此宣泄对现实不满的苦闷心情。作者认为这种行为是消极的,不打算仿效。这是反面用典,表达了作者不甘沉沦,力求振作自强,具有自慰自勉之意。“猖狂”与今义有所不同,今指狂妄放肆,气势汹汹。这里指狂放,不拘礼节。阮籍是竹林七贤之一。所谓竹林七贤是七个魏晋时期的文人名士的总称。阮籍、嵇康、山涛、刘伶、阮咸、向秀、王戎七人,常游于竹林,纵酒酣饮,弈棋赋诗,无拘无束,史称“竹林七贤”。七人中 阮籍、嵇康名气最大,是竹林七贤的代表。他们的行为都怪诞得很。嵇康服药,阮籍喝酒。阮籍不受世俗礼教的束缚,表现出怪诞的行为。他好喝酒,附近有美妇人当街卖酒,他经常去喝,醉了就在美妇人旁边倒卧;他不屑遵循“男女有别”,嫂子回娘家,他为嫂子饯行并送她上路。对旁人闲话、非议,阮籍说:“孔孟礼教,与我何干?”我们现在说青白眼、青睐、垂青等,都来自阮籍的故事。阮籍见一般的凡夫俗子,以白眼对之;他喜欢和佩服的人来了,就用青眼相对。是真名士自风流,阮籍是真正的性情中人,超凡脱俗。

15、“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据《汉书·终军传》:“南越与汉和亲,乃遣(终)军使南越,说其王,欲令入朝,比内诸侯。军自请:„愿受长缨,必羁南越王而致之阙

下。‟军遂往说越王,越王听许,请举国内属。”终军出使南越,向朝廷表示,只要给他一根长绳,定把南越王缚至汉朝宫廷来。后果然说服南越归汉。这两句是说,自己跟终军的年龄相仿,却没有请缨报国的门路。“请缨”作为典故,常表示杀敌报国,建功立业,投军或出使等意。今多用于指主动请求参战或参加某些重要而有风险的活动,或主动要求分配任务等。有赞扬的意味。如:“白衣天使纷纷请缨到抗非典一线工作”“武汉大学生请缨赴边陲”。“请缨”现已成为普通词语。“长缨”指缚敌的长绳,比喻克敌制胜的力量。毛泽东诗词多次引用“长缨”的典故。《蝶恋花·从汀州向长沙》(1930):“六月天兵征腐恶,万丈长缨要把鲲鹏缚。”《清平乐·六盘山》:“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

16、有怀投笔,慕宗悫之长风。有怀投笔:有投笔从戎的怀抱。投笔从戎的故事,见《后汉书·班超传》:“家贫,常为官佣书以供养。久劳苦,尝辍业,投笔叹曰:„大丈夫无他志略,尤当效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砚乎?‟”班超的父亲班彪哥哥班固姐姐班昭“曹大家”都是汉代著名的史学家。班超最初在官府中从事抄写工作,他从军以后,受到大将军窦固的赏识。公元94年,在窦固的推荐下,班超出使西域,经过多年的努力,终于使西域全境统一于东汉。班超因功被封为定远侯。后人把文人从军叫做投笔从戎。今天把大学生当兵服役叫“携笔从戎”。宗悫:字元干,南朝宋南阳人。《宋书 ·宗

悫传》:“宗悫,字元干,南阳人也。叔父炳,高尚不仕。悫年少时,炳问其志,答曰:„愿乘长风,破万里浪。‟”唐李白《行路难》:“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现比喻不畏艰险勇往直前。也形容事业迅速地向前发展。成语一般写作“乘风破浪”。这两句是说,自己羡慕宗悫乘风破浪的远大报负,所以怀有投笔从戎的志向。

17、非谢家之宝树,接孟氏之芳邻。谢家:晋朝谢安、谢玄的家庭。宝树:谢玄曾以“芝兰玉树”比喻好子弟。上句是说自己并不象谢家子弟那样的好,有谦虚的成分。晋、六朝吴、东晋、宋、齐、梁、陈时,谢氏最为兴盛,一时人材辈出,声誉鹊起。尤以阳夏今河南太康县的谢安、谢玄、谢灵运、谢惠连这一家族的人,皆名著于史。所谓“芝兰玉树”,其典出自《晋书·谢安传》:“(谢玄)少颖悟,与从兄朗俱为叔父安所契重。安尝戒约子侄,因曰:„子弟何预人事,而正欲使其佳?‟诸人莫有言者。玄答曰:„譬如芝兰玉树,欲使其生于庭阶耳。‟”后以“芝兰玉树”,比喻有出息的子弟也。又有“玉树临风”,比喻英俊潇洒的美少年。“玉树盈阶”比喻子弟既多又好。孟母三迁是有名的典故,出自《列女传》(西汉刘向编)。孟子三岁丧父,由母亲抚养长大。被后世称为“亚圣”的孟子,其实小的时候非常顽皮淘气。为教育他学好,其母亲花费了很多心思。据说其母为教育儿子而三迁择邻。第一次他家住在坟墓附近,孟子小时候专门学埋死人,哭死人,孟母觉得这不是我的孩子所住的地方,就搬到城.

第五篇: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整理词类活用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和特殊句式

13.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

1.通假字

雄州雾列,俊采星驰(“采”同“寀”,官员,这里指人才。)

俨骖騑于上路(“俨”通“严”,整齐的样子)

云销雨霁(“销”通“消”,消失)

所赖君子见机(“机”通“几”,预兆)

接孟氏之芳邻(“接”通“结”,结交)

2.古今异义

一介书生 古义:量词,个 今义:介绍,介于

千里逢迎古义:迎接 今义:奉承、拍马屁

时维九月 古义:在 今义:常作“维护”、“维持”之义。

俨骖騑于上路古义:高高的道路 今义:走上路程。

孟学士之词宗 古义:掌管文学撰述的官今义:常用来指学位。穷且益坚 古义:困厄,处境艰难 今义:没有钱,穷困。

所赖君子见机古义:看到细微的预兆 今义:看机会,看形式。阮籍猖狂古义:狂放,不拘礼法 今义:肆无忌惮。盛筵难再古义:第二次 今义:又一次。谁悲失路之人 古义:同情 今义:悲伤。3.一词多义 故:

1.、豫章故郡,洪都新府 故:旧。

2.、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故:所以。3.、桓侯故使人问之 故:特地。4.、既克,公问其故 故:原因。尽:

1.、宾主尽东南之美 尽:全,都。2.、潦水尽而寒潭清 尽:没,干。3.、则智者尽其谋 尽:全部用出。4.、聊乘化以归尽 尽:完,尽头。属:

1.、时维九月,序属三秋 属:是。2.、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属:类。3.、在骨髓,司命之所属 属:在。即:

1.、桂殿兰宫,即冈峦之体势 即:依附。2.、胡天八月即飞雪 即:就

3.、且壮士之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 即:则。引:

①控蛮荆而引瓯越(动词,连接)

②恭疏短引(名词,序)

③司马懿引二十万军(动词,带领)④引次江北(动词,后退,退却)穷:

①穷岛屿之萦回(动词,穷尽)

②穷且益坚(名词,困厄,处境困难)③日暮途穷(动词,阻塞不通)

④不忍穷竟其事(动词,穷究,追究到底)数: A、shù

①识盈虚之有数(名词,定数)②一曲红绡不知数(名词,数量)

③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名词,技术)B、shǔ

数吕师孟叔侄为逆(动词,数落,列举罪状)C、shuò

而公子亲数存之(副词,屡次)趋:

①他日趋庭(动词,快走)

②入而徐趋(动词,小步快走,表示尊敬)③今背本而趋末(动词,趋向,奔向)

④使者驰传督趋(动词,通“促”,催促)⑤趋令销印(副词,通“促”,赶快)且:

①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连词,可是)②北愚公者,年且九十(副词,将近)

③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副词,姑且,暂且)④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哉(连词,尚且)⑤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副词,将要)

矣:

①兰亭已矣,梓泽丘墟(语气词,相当于“了”)②前人之述备矣(语气词,相当于“了”)

③太后曰:“敬诺,年几何矣?”(语气词,表示疑问)4.词类活用

①襟、带:襟三江而带五湖(意动用法,以„„为襟,以„„为带)②下:徐孺下陈蕃之榻(使动用法,使„„放下来)

③腾、起:腾蛟起凤(使动用法,使„„腾空,使„„起舞)

④ 屈:屈贾谊于长沙(使动用法,使„„受委屈)

⑤窜:窜梁鸿于海曲(使动用法,使„„出走)

⑥星:雄州雾列,俊采星驰(名作状,像流星一样)

⑦目: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名作动,看,望)⑧尽:宾主尽东南之美(副作动,都包括)⑨美:宾主尽东南之美(形作名,才俊)

⑩雾:雄州雾列,俊采星驰(名作状,像雾一样)⑾骇:川泽纡其骇瞩(使动 使„„吃惊)5.特殊句式

1.、判断句:勃,三尺微命,一介书生。

2.、省略句:渔舟唱晚,响穷(于)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于)衡阳之浦

3.、倒装句:奏流水以何惭(宾语前置)。

6.注:字词活用

襟三江而带五湖襟 带为意动用法

“徐孺下陈蕃之榻”“下”为使动

“雄州雾列,俊采星驰”雾星 为名词作状语

宾主尽东南之美 美为形容词作名词

腾蛟起凤 腾 起 为使动

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 上 下 为名词作状语

目吴会于云间目 为名词作动词

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屈窜 为使动

恭疏短引疏 名词作动词

下载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word格式文档
下载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滕王阁序

    滕王阁序教案 第二课时 一、导入课文,明确目标 在前一节课疏通文意、初步理清文章脉络的基础上,这节课,我们来深入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把握写作特色 二、重点研读、深入理解 1、......

    滕王阁序

    滕王阁序(唐) 王勃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轸,地接衡庐。襟进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如下陈番之榻。雄州雾列,俊采星驰。台隍枕夷夏之......

    滕王阁序

    滕王阁序教案 朱俊新 教学目标: ⒈学习事、景、情融于一体的写作技巧。 ⒉借以抒发自己怀才不遇、愤懑悲凉而又不甘于沉沦的复杂感情。 教学时数:2 第一教时 明确目标: 整体......

    滕王阁序(模版)

    《滕王阁序》中的21个成语 1、【物华天宝】华:精华。宝:宝贝。原指万物的光华,天上的宝气。形容各种珍贵的物品。 2、【人杰地灵】人杰:杰出的人。灵:特别好。意指人使地增色,地因......

    滕王阁序

    必修5语文学案编写日期:2012年6月26日 千古绝唱,为历来论者所激赏。《旧唐书.文苑传》引崔融语云:“王勃文章宏逸,固 《滕王阁序》学案 非常流所及。《四库全书总目》亦谓“勃文......

    滕王阁序

    《滕王阁序》典故整理 滕王阁序典故类型: 一、出自神话传说的典故 1、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文章借此形容孟学士文章之美。 2、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文章借此说明水边断断续续地......

    滕王阁序

    《滕王阁序》教案 慈溪市周巷中学 孙周通 【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 理解和积累掌握“故、尽、即、胜、幸、且、矣”等多义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了解骈文的特点 2、过......

    滕王阁序

    《滕王阁序》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习体会本文优美的语言及其表达方式,背诵全文。 2.了解骈文的两大特征——对偶与用典,积累文化知识。 3.体会作者怀才而又自励志节,愤郁不平而又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