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解读余华
荒诞与荒凉
——浅析余华小说中的“虚幻”世界
系别:文法学院
班级:098511班
学号:085109030
姓名:杜纷纷
指导老师:刘书营
摘要:余华是80年代先锋派文学的代表作家之一。作为先锋派文学的领军人物,他早期的小说《十八岁出门远行》、《四月三日事件》、《世事如烟》、《古典爱情》等无不充满了荒诞、冷酷甚至血腥的色彩。作者借助这种类似于抽象的表述手法,向我们展示了他对现实生活的另一种解读。
关键词:《十八岁出门远行》、《四月三日事件》、荒诞笔法、荒凉世界、现实的虚妄
余华曾坦言:“当我发现以往那种就事论事的写作态度只能导致表面的真实以后,我就必须去寻找新的表达方式。寻找的结果使我不再忠实所描绘事物的形态,我开始使用一种虚伪的形式。这种形式背离了现状世界提供给我的秩序和逻辑,然而却使我自由地接近了真实。”这在他的早期作品《十八岁出门远行》、《四月三日事件》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一、十八岁的成长礼
《十八岁出门远行》这部小说主要讲述了主人公十八岁的“我”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被父亲要求出门远行,在远行的途中经历了一系列的看似荒诞的事情。作者用荒诞的笔法简单的语言向我们讲述了“我”的匪夷所思的经历,折射出了作者对现实生活的困惑和批判。
小说中“我”满怀高兴地走出家门去远行,却不知道自己究竟要去哪里。“我”向路人询问前面是何方、有无旅店,每一个人都说“你走过去看吧”。“我”费尽周折坐上了一辆货车,司机却想方设法捉弄“我”。“我”努力帮助货车司机阻止一群群抢掠者抢苹果,货车司机却在旁边无动于衷。“我”遍体鳞伤,司机却坐上了其中一辆抢掠者的拖拉机扬长而去,并拿走了“我”的背包。在整部小说中,似乎“我”扮演着小丑的角色,被一群人围观戏弄。
这就是十八岁的成人礼,作者借用一个荒唐的故事向我们揭示了他所理解的严酷的社会。涉世未深的人总是对一切事物抱有幻想,充满希望。然而生活的真实能把每一个心怀梦想的年轻人彻底淹没。在余华的笔下,生活是虚幻的还是险恶的。每一个人都心怀鬼胎,有着不可告人的目的。而十八岁出门远行的“我”注定要经受这一场人生的洗礼。
这部小说是余华的第一部作品,也是他的成名作。从中可以看出他对现实世界的清醒认识和惊惧,小说中的“我”即是余华,“我”满怀希望,现实却一步步残酷地去掉伪装,露出了狰狞的面目。作为先锋派文学的领军人物,余华对人生和生活进行了深刻拷问。
“我不知道,把这整部小说视为一场梦的记录是否有帮助。它更像是被延迟,被撤换的焦虑的一个漫长隐喻,而且焦虑也不只是在梦里出现。„„并致力于探索一个由我们的需要和忧虑而不是由物理法则主宰的世界的隐秘的逻辑。”
当然,针对《十八岁出门远行》这部小说,作者不是正在我们眼前写作,也不是在报告他写作的方式。他好像是在用哑剧的方式表现小说的艺术,让读者看到他对他笔下的人物是何等的感兴趣。他并不是在拆解小说的故事情节,而是让读者看到小说是怎么编织成的。让读者明白为什么他在乎这个十八岁的主人公以及为什么读者可能也会在乎他。甚至,那种宣称我们不能为明知是捏造出来的人物而哭泣的观点成了一个陈旧的现实主义的偏见。不管在小说里还是在小说外,人物最重要的地方在于,他们的需要对读者而言是否真实,读者是否能在阅读的时候和阅读之后想象他们的人生。所以,小说的虚幻性又有了必然发生的内在合理性。
二、病态的虚无
和《十八岁出门远行》相比,《四月三日事件》则是聚焦在一个十八岁少年的病态的怀疑和恐惧上。少年对父母、朋友都抱着怀疑的态度,觉得他们在策划一个“惊天的阴谋”。终于他在四月三日到来这一天跳上火车逃跑了,他在车上庆幸他们阴谋未得逞,并回忆起了小时候的邻居和他的口琴声。邻居后来死掉了,于是口琴声也死掉了。少年所呈现出来的这种怀疑一切的病态的心理是余华对现实虚妄的最直接表达。
一篇《四月三日事件》,我们可以看到余华对人、对人所构成的生态和人文环境的质疑达到了何等的深度。“四月三日事件”,它其实是一个不存在的事件,一个虚拟的事件,一个莫须有的事件。“四月三日事件”从某种意义上说,与“第二十二条军规”一样,是一种潜存在,是一种隐喻和象征,是高悬于现象世界之上的本质真实,它可能更多地来自于主人公对于人的经验世界的一种怀疑和内心体验,因而,它无需有现象世界的内容,连主人公本人都不清楚:它如果是阴谋的话,阴谋的含义又是什么呢?他相信的唯有一点:周围的人和事都在孕育、酝酿着那个阴谋,他警惕地倾听着,观察着周围的可疑的和并不怎么可疑的声音和事物,从路人的微笑、营业员的低语、父母的说话声乃至呢喃的鸟语。叙述者和阅读者,面对这样的事件,感官将不可避免地处于一种紧张和痉挛之中,并且,无论是叙述者和阅读者,都无力将这一事件最终完成――因为它时时刻刻在发生着,衍变着。只要我们的内心无法摆脱那仿佛来自上苍的指令,那挥之不去、召之即来的怀疑情绪和精神,我们就会成为这一类事件的制造者、参加者、演示者和承受者。说到底,这一类事件来自于人类已有的命运。
三、拷问生活的真实
通过对这两部小说的研究,我们可以总结出余华对现实生活的态度。作为先锋派作家,他的早期作品注定是曲高和寡。他对生活充满了怀疑,他不相信真实性的东西,因此在小说中构建了一个又一个的虚幻世界。他将自己放置在小说里,却发现只有自己一个人是清醒的,而虚幻世界里充满了暴力、残酷、病态和血腥。他努力想唤醒那些麻木的、唯利是图的人们,可一切都是徒劳。于是他跟随着他们慢慢沉沦,这也容易解释《十八岁出门远行》和《四月三日事件》的没有结局的结局。余华试图找出其解脱的方法,可是他没有成功。这也许是先锋派作家面临的同一个问题,他们犀利地指出了生活的虚无和伪真实性,但同时也使自己陷入了“真实”和“虚妄”的两难境地。
而余华在90年代以后将创作中心逐渐转移到了民间,这也许是他冲出虚妄包围的重要尝试。很明显是成功的。但是他拷问生活的真实的态度依然延续着,在人人自乐的氛围里他执着地坚持着自己独立的思考。这注定了他的孤独和固执,却是这个时代渐行渐远的严肃和黑色的冷静和清醒。这印证了鲁迅的那句话“无穷的远方,无穷的人们,都与我有关”。
参考文献:①《余华作品精选》
作家出版社出版
②《虚伪的作品》
上海文论1989,5
③《解读余华》
攀枝花学院学报
第二篇:微笑的悲歌——余华《活着》解读
微笑的悲歌--余华《活着》解读摘要: 余华是九十年代最杰出的先锋派作家他以其冷静的叙述笔调、独特的思维方式创作出一系列引人注目的作品。在这些作品中,余华对人的存在与生命进行不断的探索在与现实的紧张关系中描写死亡、血腥、苦难、暴力创造了一个个扑朔迷离的隐喻象征的世界,裸呈出或许并不为世人所认同的世界荒凉的本质。这是一个充满了苦难的人性恶的世界。无论是写人性恶还是写人性善都是余华小说人生苦难主题的两个不同的侧面面对苦难的两种不同方式。也就是说无论是写善的温情还是写恶的残酷,均不过是人生存在的状态其中最根本的乃是对人的存在的生命本原的探讨。关键词:微笑;悲歌; 余华 《活着》讲述的是一位老人的故事,关于生命与死亡的斗争史。老人的亲人相继离去,直到他惟一的孙子也走了,他买了一头垂危的老牛,从此二者相依为命。但老人依旧活着,仿佛比往日更加洒脱与坚强。他的活着是一个结局,也同样是一个新的开始。这本身就很耐人寻味。余华说:“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的,而不是为活着以外的任何事情而活的。”
一、苦难与死亡: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 苦难的主题和死亡叙述模式是余华小说的两个基本的叙述方式。这是两个互为表里的两个方面苦难是以死亡为终结死亡是苦难的前奏死亡深化了苦难苦难点缀了死亡。苦难与死亡在《活着》中表现得最为深切也最为痛彻。《活着》中的苦难既漫长又沉重其中的人物就象上帝从乐园中赶出来的受难者一样其人生就是为了曾经的出逃而赎罪,在经历一番苦难后进入坟墓的关口。福贵的一生多次面临亲人的死亡除却母亲外每一个都是他亲手埋葬的人生最大的痛苦就在于眼睁睁地看着亲人一个一个地离去而自己却无能为力最后连眼泪都没有了连诉说死亡都成了无感情的麻木。风霞因哑病曾一度失去了她作为一个人应该享有的生活权利二喜的出现或许给她带来了短暂生命中的片刻欢乐然而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她死亡的直接原因。最让人读之泪下的是有庆十三年短短的岁月对他来说是无尽止地忍受饥饿和贫穷。因为饥饿他不得不以喝池塘水充饥因为贫穷他不得不每天光着脚丫跑着去上学。当通向城里的小路上再也不见哪个跑来跑去的小男孩的时候《活着》把人生的苦难写到极至。此外象家珍、春生、二喜,甚至队长、老全凡是活着的人没有一个是完全幸福的。灾难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会兜头罩下来,无法预测无法逃离,唯一能做的就是承受。与苦难主题相伴的是死亡叙述模式。《活着》是讲人生存在的故事的有生存必然就有死亡因而《活着》也是讲述死亡的故事的。死亡是存在主义哲学十分重视的一个概念是行而上学的作品中也就充盈着死亡与生存的思考。中的死亡虽然有时候也带着一种宿命感然而死亡的起因却是随意性的偶然性的无须任何理由的人的生命是毫无怜惜的。小说中描写死亡的次数有十次:父亲被气死母亲病死老全死在战场龙二被枪毙有庆抽血被抽死风霞难产而死家珍病死二喜被夹板夹死苦根被豆子噎死。在接二连三的死亡中福贵有九次亲眼目睹七个是他亲手埋葬。无论人如何挣扎最终难免被死亡将了军多次重复死亡给小说蒙上一层浓重的悲哀无论作者如何以中途转换叙述的方式来淡化悲哀仍给人以极大的恐惧与哀伤。死亡与苦难,人类生存中不能承受之轻。尽管苦难象原罪一样如影随形,尽管死亡也不可预知,尽管人活在苦难的纠缠和死亡的恐惧中,但是人还是一如既往地活着,并且代代延续。那么,人是如何面对这种生的困境呢?
二、英雄已死:俄狄浦斯精神的消失 随着古代社会向现代社会的演进,随着小说的表现对象从英雄向凡人的转变,无论是西方还是中国的现代文学作品均开始关注凡人的命运遭际和情感体验,于是,英雄成了传说中的神话,崇高的俄狄浦斯精神也随着往日的英雄烟消云散了。然而,人生命运的无常性和不可预测性仍然存在,仍然是萦绕在凡人心头挥之不去的梦魇。《活着》是讲平凡人的一生的命运的,其中每一个人都是卑微的,渺小到世界不会因他们的存在而有所不同,也不会因他们的存在而有所缺失。人的生存的终极价值不在于以某种超常的斗争获得某种永生,而在于生命过程。《活着》中,福贵并没有因周遭的亲人朋友一个接一个的死去而感到恐惧,也没有因此产生反抗或沉沦。而是仍按他一贯的生存方式而生存着。命运的坎坷和生活的艰辛并没有战胜老人的生存信念,他仍要像以前那样活下去,尽管他自己或许不知道他为什么要活着,生存的目的和意义何在这种行而上学的思考是他所不具备的。他所知道的是他还活着,生命仍存在且还要将延续下去,或许在不知的明天他也将离去然而今天他还活着,唯一能做的就是做好“活着“这件事。在人“活着“这一过程中,坚强、勇敢、乐观等一系列为了活着本身而做出的反抗和斗争在福贵看来或许他不懂得。也就是说,自身的知识结构和身份地位使得他并不理解什么是所谓的伟大的品格,尽管他无形中具备了这种品格。因而,他从来没有认为他是伟大的。在这里,给人以心灵震撼的俄狄蒲斯精神消失了,人的隐忍与坚强以一种不显山露水的方式默默存在着,人并不伟大,而是一个渺小的活着的存在物。就如在存在主义哲学家加谬的《局外人》中,当一场史无前列的瘟疫笼罩在小城的上空的时候,当瘟疫的魔爪伸向所有人的时候,当城市里的所有人包括医生对此事默然的时候,只有里厄医生一个人默默地承担起了一切,并在此过程中失去了最好的朋友和妻子,当有人说他很伟大的时候,他说他并不知道什么是伟大,他只是在履行一个医生最起码的救死扶伤的责任。福贵也是如此,他不懂得什么是所谓的伟大的人格,他只知道他是一个人,一个还活着的人,那么他也要履行一个人最起码的职责——继续活着。既然人无权结束自己的生命,无论如何要做好活着这件事,做一个称职的人,那么人如何面对活着本身,福贵用他一生的经历告诉我们——承担、隐忍。
三、陨落与克服:西西弗斯精神的诞生 西西弗斯因为触犯众神而被惩罚不停地把一快巨石推到山顶,而石头由于自身的重量又滚下来。众神认为没有什么比从事无用而又无望的劳动更为严厉的惩罚了。当崇高的俄狄浦斯精神成为遥远的回忆的时候,人就是上帝抛入凡间的西西弗斯,终生从事无望而又无用的劳动。加缪说:“他(西西弗斯)对生活充满激情,这就必然使他受到难以用言语描述的非人折磨,他以自己的整个身心致力于一种没有效果的事业,而这是为了对大地的无限热爱必须付出的代价。”同样,人因为对生的热情,他必须承受生命赋予的无限的磨难与痛苦,承受生命的职责,无法逃避也无从逃避。一个人一旦作为自我而存在,他有生的权利并承担生的后果,这是一种本能的选择。老全说:“老子死也要活着。”家珍说:“福贵,我不想死。”,这个“死也要活着”与“我不想死”中包含了对生的热忱,为了这种热爱他们必须付出代价,必须忍受更大的痛苦,忍受种种磨难,忍受漫长人生中无望而又无用的劳动。“在西西弗斯身上,我们只能看到这样一幅图画:一个紧张的身体千百次地重复一个动作,搬动巨石,滚动它并把它推到山顶;我们看到的是一张痛苦扭曲的脸,看到的是紧贴在巨石上的面颊,那落满泥土、抖动的肩膀,沾满泥土的双脚,完全僵直的胳膊,以及那坚定的满是泥土的人的双手。经过被渺渺空间和永恒时间限制着的努力之后,目的就达到了。西西弗斯看到巨石在几秒内又向着下面的世界滚下,而他则必须把这巨石重新推到山顶。他于是又向山下走去。” 如果人生也如西西弗斯推动巨石一样做着无望的机械运动,山顶那几秒中的快乐是瞬间幸福的象征,而山脚则是苦难的深渊,那么人的一生可看做是一个长长的直线,幸福和苦难就是这条直线上忽高忽低的抛物线,命运一会把你抛到幸福的顶点一会又把你堕入苦难的深渊,而且幸福是片刻的而从苦难的极底点向幸福的至高点的移动却是长期的。福贵的一生中就是这样一个不停的循环运动,当他还是一个阔少爷的时候,或许他是幸福的,尽管是一种没什么深切内容的浅层次的幸福;当他失掉产业而一贫如洗的时候,生活就滑到抛物线的底点,且在这里长期徘徊;当他从战场逃回家的时候,他是幸福的,但是马上面临一系列的生活问题的时候,他又开是从从苦难到幸福的运动中;有庆的死把他又深陷到一个深渊,风霞刚成亲时的一段日子他是幸福的,但是当风霞死后,更大的一连串的灾难又来临了,最后只剩他一个人孤寂地生活着。尽管如此,和推动巨石的西西弗斯一样,福贵没有逃避,因为这是生命赋予他的责任,他必须承担。必须为生活的热情而承担生的责任,这是西西弗斯精神的精髓。人生或许也是不断承担的过程。在输光家产以后,福贵爹说:“赌债也是债,自古没有不还债的道理,我把一百多亩地,还有这房子都抵押出去了……”一句“自古没有还债的道理”,使得福贵爹这个老地主的形象一下子感人起来,即使处于一生中最为困难的时候,他也要遵守一个人的责任,不是逃避而是承担。再如福贵本人,当他从富有跌到贫穷的深渊的时候,他没有逃避随之而来的苦难,而是勇敢地承担起来,开始辛勤耕作,并孝敬父母,心疼妻子和女儿。老长工长根因为他无家可归,福贵对他娘说:“苦也要把长根留下,我们每人剩两口饭也就养活他了”。因为他知道长根的今天是他昨天造就的,他有责任和义务。家珍是城里的小姐,但她嫁给福贵后,就承担起了一个做妻子的责任,即使在福贵一家从天堂坠入地狱的时候,尽管她完全可以逃避,甚至她曾一度被父亲接走,但是最终她仍然义无返顾地回来了。在《活着》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责任,做父亲的有父亲的责任,做母亲的有做母亲的责任,做女儿的有做女儿的责任,有还债的责任,有养家的责任……他们中没有一个人逃避责任,而是勇敢地承担起了这种责任,而在这承担的过程的背后则是隐忍,生的隐忍,苦的隐忍,痛的隐忍。正如余华自己在《活着》韩文版自序中说:“《活着》在我们中国的语言里充满了力量,他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呐喊,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或者,冯至在《伍子胥》中的一段话可作为人生存的最好解释:因为一段美好的生活,不管是为了爱还是为了恨,无论是为了生还是死,都无疑这样一个抛掷:在停留中坚持,在陨落中克服。
四、生存与幸福:西西弗斯应该微笑 哈姆雷特曾经有一段著名的独白:“生存,还是死亡,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活着》这部书为迷惑的王子做了最好的解答,即“以笑的方式哭,在死亡的伴随下活着”。笑是喜,哭是悲,死亡是痛苦,活着是幸福,这是矛盾统一的,共同构成了生命的全部。余华曾在《活着》日文版自序中提到一些意大利学生问他:“为什么您小说《活着》在那样极端的环境下还要讲生活而不是幸存,生活和幸存之间的轻微分界在那里?”余华的回答是:“在中国,对于生活在社会低层的人来说,生活和幸存是一枚分币的两面,它们之间的轻微分界在于方向的不同。对于《活着》而言,生活是一个人对自己经历的感受,而幸存往往是旁观者对别人经历的看法。”这就是说,《活着》不是讲一个苦难中的幸存者的悲哀的故事,而是讲述了一个经历种种磨难还活着的一个人的经历与感受。经历是横向的与时间有关,感受则是这横向的时间长度个体纵向感受的深度,经历是由一系列事件组成,感受是在事件基础上人的思想内涵。《活着》的事件是一系列的死亡,也就是余华所惯用的死亡叙述模式,在这事件上形成的人的思想用最简洁的话说就是:活着比死幸福。《活着》在讲多次死亡的同时,也讲述了人对死亡的抗争和对生命的留恋。我们可以看到在死亡面前他们极力挽留自己的生命,老全身体坐起来说:“老子大小也打过几十次仗了,每次我都对自己说:老子死也要活着。”福贵说:“这下可要好好活了。”家珍说:“福贵,我不想死。”家珍在床上说:“春生,你要活着。”他们之所以强调生,在极端的条件下仍坚韧地活着,并以此抗拒死,因为在他们看来,生无论如何艰辛比起死来终究是件幸福的事情。福贵在硝烟弥漫的战场抱着“活着”的信念,一方面是为了和家人团聚,一方面是对生活本身的热枕。他说:家珍说的对,只要一家人天天在一起,也就不在乎什么福分了。家珍不想死,是因为她想每年都能给福贵做一双鞋子。他们有选择生的权利却没有选择不死的权利,在万不得已将死的时候,也以一种乐观从容的心态面对死亡,这种乐观从容源自于他们对自己一生的毫无遗憾,对生的满足以及所谓的幸福。家珍将死的时候对福贵说:“这辈子也快过完了,我心也定了,用不着再为他们操心……做人能做到这样我也该知足了”,“你还得好好活下去”。福贵说:“我有时想想伤心,有时想想很塌实,家里的人全是我埋葬的,全是我亲手埋的,到了有一天我腿一伸,也就不用担心谁了。” 俄狄浦斯发出震撼人心的声音:“尽管我历经艰难困苦,但我年逾不惑,我的灵魂深邃而伟大,因而我认为我是幸福的。”这句说话是神圣的,加缪如是说。西西弗斯也认为自己是幸福的,“这快巨石上的每一个颗粒,这黑黝黝的高山上的每一颗砂矿惟有对西西弗斯才形成一个世界。他爬到山顶所要进行的斗争本身就足以使一个人心里感到充实,应该认为,西西弗斯是幸福的。”福贵的一生经历了从“小康”堕入困顿的悲凉,经历过枪林弹雨的战争,经历过大跃进和文革时期的贫穷和饥饿,经历过青年丧父丧母,中年丧子丧女,壮年丧妻,老年丧孙,一个人一生所能遭受的苦难他都经历了。但是余华说:“在旁人眼力福贵是苦熬的一生,可是对于福贵自己,我相信他更多地感受到了幸福。”余华又说他自己的创作受美国一首民歌《老黑奴》的启示,歌中的老黑奴经历了一生的苦难,家人都先他而去,而他依然友好地对待这个世界,没有一句抱怨的话。《活着》的故事是对往事的回忆,也就是故事时间是过去的,而讲述的时间是现在的,是福贵暮年的时候。一个经历了大风大浪的老人,用一种平静而温和的语调讲述自己的故事,没有愤怒没有痛苦,甚至还偶尔穿插一点小小的幽默,这是让人感动的。就象书中所说:“坐在我面前的这位老人,用这样的语气谈论着十几年前死去的妻子,使我内心涌起一股难言的温情,仿佛是一片青草在风中摇曳,我看到宁静在遥远处波动。” 应该认为,西西弗斯是幸福的;应该认为,福贵是幸福的。《活着》是部伟大的作品,它以平淡的中国汉字表达了人间至高无上的情感。它剔除掉了城市的浮噪和喧哗,它赋予人类精神洗练和升华的过程。它给那些为金钱而生与死的人以当头一棒,它教训了那些亵渎自己生命的懦夫,它更多的只是在告诉人们: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的,而不是为活着之外的任何事情而活着的。读完《活着》后,便有一种莫名的冲动,想去舔尝故事的凄楚,想洞彻“活着”的意义。参考文献:
1、黑格尔:《美学》,第一卷,第 193 页,商务印书馆,1979 年。
2、加缪:《西西弗斯神话》,漓江出版社,1990 年版
3、《活着》韩文版自序,南海出版社,1998 年版 第 7 页
4、特.塞音巴雅尔,《中国当代文学史》见 p678 页,北京民族出版社,1999 年
5、《文学理论基础》p10 页,p31 页上海文艺出版社 1996 年 5 月
6、王永午等,《余华:有一种标准在后面隐藏着》,见《中国青年报》,1999-09-03
7、余华《灵魂饭》见 p146 页、p148《我的写作经历》、p224、p225《词语 的力量》南海出版公司 2000 年 1 月
8、朱立元.《当代西方文艺理论》.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第三篇:余华《第七天》
对余华其他作品有兴趣的可跳到我之前发的文章:《活着》,里面附有相关下载地址。
听网络上及出书的人说:比《活着》更绝望,比《兄弟》更荒诞。
开始的时候我也不认识余华,最近买了kindle,Amazon推了一本畅销书我,之前感觉在网络上有接触过“第七天”这词,于是搜了一下。
发觉就是如上网所说,比活着更绝望,比兄弟更荒诞。距上一本书兄弟隔了有7年之久才出的一本书。毕竟现在纸质书市场不太好,但是听说出版商有这书都赶紧下单,最后销售排名居前,畅销书之一。就由于这种种,所以我才觉得这书值得一看。以下是个人书评,文笔不太好,见谅。
第一天,看了几个小时,大概3个吧,看完了“第一天”,“第二天”,刚开始,觉得写法很特意,看的时候一时适应不来,因为一开始,你就已经死了,但还“活着”,“活着”去处理自己的身后事,接着的内容也是说平常百姓的活动与中国现在权势与经济,我个人感觉是暗示中国的经济发展的不协调,生买不起房,死买不起墓地,真是“死不起”-引用里面的话,第二点是说官员的FB及生活和权势、钱能买起一切,包括天安门的碑刻成自己的墓碑。。“第二天”,接着就是寻找是如何死掉的,谈了一下死前的美好生活,还有一个前妻,第二天未时遇见上了,因为她也死了。为什么会死,是因为看着李青(前妻)自杀而失神,没逃离出爆炸现场,直接地来说,用他的话说:是因为一张报纸而死的。
第三天,去回忆他自己的出生,生父生母。现在的养父(父亲)与回忆成长的时光,病重后养父自己离家出走了。
第四天,游荡到死无葬生之地,接着是寻找父亲的过程。里面提出了一个问题:死后去墓地就能安息,但现在这样无墓地,无骨灰盒,无家的游荡是永生?
第五天,找到了父亲,原来是他们相互寻找,但不相同的世界,父亲就是在离家的当天黄昏走去了另一个世界。
第六天,讲述鼠妹(刘梅)的故事,也是那个游荡地区的第一个走向安息之地,因为她男朋友为她买了墓地,让她安息。
第七天,鼠标男朋友的和她的故事,也写出了一个穷人赚快钱的方法-卖肾。最后,由于卖肾的事,没有得到好的后续医疗,也来到了那一个世界,碰见了我,知道了鼠妹也来了这。然而可惜的是,鼠妹前一天去安息之地了,伍超今天才来,相互错过了。最后他问:这是哪?我说:死无葬身之地。
第四篇:浅析余华《活着》
像福贵那样《活着》
——浅析余华《活着》
人们纷纷在这个叫做活着的故事里一一死去。
作为一个冷酷的作者,余华不动声色地让我们跟随他的冰冷笔调,目睹少爷福贵的荒诞、破产和艰难;继而又假惺惺地给我们一点点美好的希望,让有庆得到长跑第一名,让凤霞嫁了人怀了孩子,让某些时刻有了温情脉脉,有了简陋的欢乐。然而就在我们以为噩梦不再萦绕他们的时候,余华丝毫没有犹疑,他铁青着脸让自己的角色们迅速以各种方式死去,毫无征兆,近乎残忍。只留下我们错愕当场。
我承认那天深夜点了灯读它的某个瞬间老泪纵横。
有庆是第一个突然死去的。
“有庆不会在这条路上跑来了。”他的母亲说。大多数人应该在这个时候心痛不已。贫苦艰难的生活,福贵简单而粗暴的教育方式,都不曾让有庆对生活丧失希望。他热爱他的两只小羊,为了割草和上学每天来回奔命。所以当他在父亲眼前拿了长跑第一名的时候,我们都天真地以为悲剧该结束了,事情在慢慢好起来,于是有了一点淡淡的喜乐。
可是我们怎么知道他会猝然死去。就像今天我们知道的许多社会底层的人们一样,有庆的死冤枉而荒谬。由于血型不幸与临盆的县长夫人相同,他竟是因为抽血过多而夭亡的。
“我看着那条弯曲着通向城里的小路,听不到我儿子赤脚跑来的声音,月光照在路上,像是撒满了盐。”
一切就像一个巨大的诅咒。女儿,妻子,女婿,外孙,最后福贵只剩下自己。和一头也叫做福贵的老牛。
因为远离那些动荡的年月,因为并未真正有过艰难和困顿,这个故事让年青的我们不禁有些战栗。薄薄的十二万字,笼罩着“欲哭无泪的压抑”。只是阖上书本之时,内心似乎多了一些超越世俗欲望和纷争的平静。现实生活的无情与残忍,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宽广;而活着,纵使要担当诸多难以承纳的苦痛,但是依然要坚忍,顽强。这应当便是生命的力量罢。
余华这么说他写作的缘起——
“我听到了一首美国民歌《老黑奴》,歌中那位老黑奴经历了一生的苦难,家人都先他而去,而他依然友好地对待世界,没有一句抱怨的话。这首歌深深打动了我,我决定写下一篇这样的小说,就是这篇《活着》。”
“活着,在我们中国的语言里充满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叫喊,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
所以在那些悲伤的情节之间,福贵仍然在死亡的伴随下活着,述说苦难的时候,眼睛里流出了奇妙的神色,分不清是悲伤,还是欣慰。
正如你终于会明白,无论现时我们经历的是措手不及的幸福喜悦,抑或是无可告人的艰辛苦难,只要继续活着,它们中的大多数细节和感受都将被我们和时间一一遗忘,只留下苍白的结果。那个结果对现时的我们毫发无伤。告诉我,谁还在不堪着高考的煎熬,失恋的痛苦,或者某个伤疤最初的鲜血淋漓?
——我仿佛已经看到许多问号:这样,我们的生存还有什么意义?
嗯,就像那谁说的,企图探究活着的意义注定只能成为一个笑话。人只是一种存在,它与天地万物一样并无意义。
呵,我们也许只需要像福贵那样活着,像那头老牛那样活着。
尽管有些苍凉的意味。
第五篇:余华简介
余华,当代作家,浙江海盐县人,祖籍山东高唐县。著有中短篇小说《十八岁出门远行》《鲜血梅花》《一九八六年》《四月三日事件》《世事如烟》《难逃劫数》《河边的错误》《古典爱情》《战栗》等,长篇小说《在细雨中呼喊》《活着》《许三观卖血记》《兄弟》,也写了不少散文、随笔、文论及音乐评论。
编辑本段基本介绍
1960年4月3日(《四月三日事件》的来源)生,祖籍山东高唐。出生于浙江杭州,后来随当医生的父亲华自治、母亲余佩文(父母的姓,是余华名字的来源)迁居海盐县。中学毕业后,曾当过牙医,五年后弃医从文,先后进县文化馆和嘉兴文联。余华曾两度进入北京鲁迅文学院进修深造,在鲁院期间,结识了后来成为他妻子的女诗人陈虹。因陈虹在北京工作
当代著名作家---余华生活照片,余华后来迁居北京十余年。现居浙江杭州。[1]
余华1984年开始发表小说,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和苏童、格非、孙甘露等的创作形成了一股文**流,评论界称之为“先锋文学”。其作品被翻译成英文、法文、德文、俄文、意大利文、荷兰文、挪威文、韩文、日文等在国外出版。长篇小说《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同时入选百位批评家和文学编辑评选的“九十年代最具有影响的十部作品”。1998年获意大利格林扎纳·卡佛文学奖,2002年获澳大利亚悬念句子文学奖,2004年获法国文学与艺术骑士勋章。长篇小说《活着》由张艺谋执导拍成同名电影。
著有短篇小说《十八岁出门远行》、短篇小说集《世事如烟》、《黄昏里的男孩》、中篇小说集《现实一种》《我胆小如鼠》《战栗》和长篇小说《活着》《许三观卖血记》《兄弟》《在细雨中呼喊》等。他也写了不少散文与文学音乐评论。
编辑本段创作生涯
余华生于浙江杭州,长于海盐。父母都是医生。1973年小学毕业,1977年中学毕业,曾在一家镇上的医院任牙医。1983年开始创作,同年进入浙江省海盐县文化馆。处女作《星星》发表在《北京文学》1984年1期。后就读于鲁迅文学院、北京师范大学联合招收的研究生班。现定居北京,从事专业创作。主要作品有中短篇小说《十八岁出门远行》,《四月三日事件》,《一九八六年》,《河边的错误》,《现实一种》,《鲜血梅花》,《在劫难逃》,《世事如烟》,《古典爱情》,《黄昏里的男孩》等,长篇小说《在细雨中呼喊》,《活着》,《许三观卖血记》。他是“先锋派”的代表作家,早年的小说带有很强的实验性,以极其冷酷的笔调揭示人性丑陋阴暗的角落,罪恶、暴力、死亡是他执着于描写的对象,处处透着怪异奇特的气息,又有非凡的想象力,客观的叙述语言和跌宕恐怖的情节形成鲜明的对比,对生存的异化状况有着特殊的敏感,给人以震撼。然而他在90年代后创作的长篇小说与80年代中后期的中短篇有很大的不同,特别是使他享有盛誉的《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逼近生活真实,以平实的民间姿态呈现一种淡泊而又坚毅的力量,提供了历史的另一种叙述方法。死亡仍是其一大主题,极端化处理仍时隐时现。
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作家协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于2006年11月10日至14日在北京举行。有2500多名文学艺术界代表及嘉宾与会,共商我国文学艺术事业繁荣发展大计。第八次文代会有47个代表团、12个艺术门类的约1500名代表和港澳台嘉宾出席。第七次作代会有38个代表团、953名代表与会,并特邀港澳台嘉宾及海外华侨华人作家嘉宾出席。
编辑本段
《活着[1] 》是余华改变风格之作。在叙述方面,他放弃了先锋前卫的笔法,走
当代著名作家--余华作品《活着》向传统小说的叙事方式,然而结构上,仍能给读者剧力万钧、富于电影感官和想象的感觉。据最新消息,曾获意大利文学大奖——格林扎纳·卡佛奖、台湾《中国时报》十本好书奖,由著名作家余华创作的长篇小说《活着》,自1998年5月由南海出版公司重新出版以来,至今年7月底,已发行约20万册。并且据首都各大书店介绍,该书自上市以来,脱销是常有的事。其实,《活着》早在1993年11月已由长江文艺出版社第一次出版,但1993至1998年该书发行量还不到一万册。同一本书,为什么两次出版会遭遇不同的市场命运呢?
据长江文艺出版社副社长、《活着》1993年版的责任编辑周季胜介绍,当初他一看完这部书稿,就决定立即采用。但是,众所周知,90年代初期,各大出版社仍处于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过渡期,市场意识还相当薄弱。因此,该书出版后几乎没有进行任何宣传、介绍,使许多读者没有直接的机会得以了解。而且,当时国内的纯文学市场正处于低迷状态,普通读者关注的仍是港台武侠与言情。所以,《活着》虽然当时一出版,就引起圈内人士的关注,并得到相当高的评价,可是,《活着》诞生5年了,对普通读者而言,仍然是个陌生者。但是,《活着》1998年5月由南海出版公司重新出版以来,不到一年时间,已得到约20万读者的“接受”,并且这一数字还在不断增加。
据《活着》1998年版的责任编辑杨雯透露,出版社几乎是以每个月加印一万册的速度来满足此书的市场需求。当记者问到,《活着》一书重版后的宣传有否采用现今流行的炒作方式时
当代著名作家余华生活照片,杨雯编辑边摇头边介绍道,现在的读者意识敏锐,有着自己独立的判断力,对图书的炒作方式往往比较反感。《活着》之所以有如此好的销售量,原因有三点:首先最根本的一点是《活着》这本书本身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图书也是商品,其“质量”优劣永远是第一位的;其次,现今读者的整体阅读水平比90年代初期有很大的提高,近几年多部纯文学作品的热销也足以证明这点;最后,该书在封面设计、版式装帧以及宣传介绍等方面,把握准市场因素,好的内容还需要好的形式,这样才能让更多的读者了解它。
另外,《活着》的创作者、著名作家余华也就此书的两种市场命运谈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国内文坛并不缺乏好的作品,缺少的是把这些好作品介绍给普通读者的途径。《活着》现在已“幸遇”20万读者,这是得力于90年代中期以来图书市场二渠道,即除新华书店以外的经销
当代著名作家余华接受采访渠道的逐渐拓宽。二渠道的经销,使很多民营书店、个体书摊等零售市场能够及时、迅速地满足市场的需要,让读者有更多的机会接触新书。此外,余华也说到图书的宣传介绍是必不可少的程序,同时还认为张艺谋的电影《活着》确实对该书重版时最初的销售产生过一定的推动作用。但是,广告宣传、媒体推动的作用只是一时的,一部书命运的掌握者是千千万万普通的读者,读者会作出自己明智的选择。据业界人士分析,《活着》遭遇的两种市场命运再次说明,在图书运作中,一部书的本身价值是最重要的,要经得起时间的考验,费时费力的图书炒作是毫无意义的。同时,在“酒香也怕巷子深”的今天,如何作好图书的宣传工作,如何开拓更宽更广的途径让普通读者接触到新的作品、好的作品,这些问题也是值得关注和努力解决的。
《兄弟》
当代著名作家余华作品长篇小说《兄弟》《兄弟》一开始并不在余华的写作计划内。“5年前,我开始写作一部望不到尽头的小说。2003年8月,我去了美国,在那里东奔西跑了7个月。回来后,发现自己失去了漫长叙述的欲望,于是中断了那部大长篇的写作,打算写一部稍短些的作品,以帮助自己逐渐恢复叙事能力。《兄弟》就是这样开了篇。” 余华把《兄弟》称为“两个时代相遇以后诞生的小说”:“前一个是„文革‟中的故事,那是一个精神狂热、本能压抑和命运惨烈的时代,相当于欧洲的中世纪;后一个是当代的故事,那是一个浮躁纵欲和众生万象的时代,更甚于今日的欧洲。”余华认为,一个西方人要活400年才能经历这样两个天壤之别的时代,而一个中国人只要40年就经历了,400年的动荡万变浓缩在40年当中,这是弥足珍贵的经历。余华写的兄弟俩就是连接这样两个时代的纽带,他们异父异母,来自两个家庭重新组合成的新家庭。“他们的生活在裂变中裂变,他们的悲喜在爆发中爆发,他们的命运和这两个时代一样天翻地覆,最终恩怨交集自食其果。”余华对于这两个时代的第一次正面描摹,是他本人引以为傲的。
《兄弟》让余华“研究生毕业”
余华认为《兄弟》是他写作至今最为厚重、自己也最满意的一部作品。“起先,我的构思是一部10万字的小说。可
当代著名作家余华生活照片是叙述统治了我的写作,篇幅最终突破了40万字。写作就是这样奇妙的,从狭窄开始往往写出宽广,从宽广开始反而写出狭窄。这和人生一模一样,从一条宽广大路出发的人常常走头无路,从一条羊肠小径出发的人却能够走到遥远的天边。作家和时代的相遇,作家和作品的相遇,是机遇,也是时机。”
在这部小说当中,余华不自觉地增强了叙述的强度,“增加了叙述强度也就增强了阅读强度,这会加强小说的可读性,像19世纪的文学作品那样,像伟大时代的伟大作品一样,令读者激动。我一直很崇拜陀思妥耶夫斯基和托尔斯泰,他们的
作品就很令人激动,叙述非常朴实,就算运用了写作技巧,那种技巧也是炉火纯青。”“对一个作家来说,文学技巧用得越多,说明他本身的作品越没有力量。”《兄弟》的写作让余华往前跨出了一大步,“靠技巧来写作,好像一直在念研究生,永远也成不了大师。我现在能抛开技巧写作,感觉自己研究生毕业了,非常欣喜。”
并非“十年磨一剑”
有人称《兄弟》是余华“十年磨一剑”的作品,余华对此矢口否认:“我是去年4月份开始写作这部作品的。虽然写作过程中经历了为数不少的失眠的夜晚,但完全谈不上是„十年磨一剑‟。此前,我一直在进行随笔写作。”
相比于十年前《许三观卖血记》出版时的冷清,《兄弟》尚未出版,已经引起了各方面的广泛关注。余华觉得“十年磨一剑”这种说法,会给读者一种心理暗示,从而对作品产生过高的心理期待。虽然余华对这部作品有着非比寻常的信心,但仍然希望读者能够以平实客观的心态来阅读它、进入它。“本来这部作品就比较厚重,而且我的风格也有所转变,我会担心某些老读者无法适应这种转变。„十年磨一剑‟的说法等于把我推到了悬崖边上。”
初写美妙爱情
余华很少写爱情,但是在《兄弟》中,他写下了自认这个世界上最美妙的爱情。“每个人的爱情,都必定与他的时代紧密相连。”余华说,“„文革‟那个时代,给人们留下的印象,似乎一直是夫妇父母子女之间的互相背叛和出卖。但很多人可能不知道,在那个年代,有很多家庭是空前团结的。就像我的小说里写的一样,有一男一女,他们互相需要,相依为命,缺了对方就地活不下去。这样的爱情非常实,是这个世界上最美好的,只有这样的爱情才能永远。像我们现在这样的年代,谁缺了谁都没啥大不了,是不可能产生美妙永久的爱情的。”
网络荣誉
2010年12月29日,由腾讯网携美涛品牌合作举行的腾讯网2010星光大典在北京国家体育馆举行,“最具影响力微博”颁发给了余华老师。作为目前最具社会影响力的作家之一,余华在腾讯微博的150条发言平均转发量都在千次以上,话题触角从文学、哲学深入至政治、社会等领域,信息含量丰富,极富启发性与感染力,互动性强,充分体现微博的社会话题属性。
探讨话题
作家成名不宜太早
听说“80后”的小作家埋怨前辈作家不愿交出“文坛接力棒”,余华付诸一笑:“他们还年轻,不明白。其实文坛的认可始终要比市场的认可晚十年左右。我80年代初开始写作,直到1987年才得到文坛认可。现在回头来看,我觉得作家成名不应太早。”
“由于成名需要一个过程,所以我长期对作品精益求精,养成了不断修改的习惯。”余华透露,此次出版的《兄弟》上部,他曾不厌其烦地修改过3次,才最终定稿,“我写作的时候文思喷涌,难免有粗糙的地方需要改动,修改的习惯非常好。作家如果太早成名,对作品的要求就不会那么高。特别是一旦得到市场认可以后,作家可能就会不断地为市场去写作,像一台复印机,而不是真正地去创作。这样非常不好,年轻人也许无法意识到。”
余华说,其实人的一生成名的感觉只能有一次,“我年轻时给很多地方投稿,天天邮差过来,往我家邮箱里塞东西。我父亲如果碰上厚重的来信,就知道是我的退稿。某一天,我一下子收到了十几封约稿信。我突然明白,我成名了,以后几乎再也不会有退稿了,心情非常激动。但是此后,我对这再也没有强烈的感觉了。所以人家问我,盛名之下有无压力,我觉得是没有的。而现在的„80后‟,也不必太在意成名的问题,好好写作就可以了。他们这代人中,必定会有大师出现。”
编辑本段
余华是“先锋派”的代表作家,早年的小说带有很强的实验性,以极其冷峻的笔调揭示人性丑陋阴暗,罪恶、暴力、死亡是他执着描写的对象,处处透着怪异奇特的气息,又有非凡的想象力。客观的叙述语言和跌宕恐怖的情节形成鲜明的对比,对生存的异化状况有着特殊的敏感,给人以震撼。
他在上个世纪90年代后创作的长篇小说与80年代中后期的中短篇有很大的不同,特别是使他享有盛誉的《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逼近生活真实,以平实的民间姿态呈现一种淡泊而又坚毅的力量,提供了对历史的另一种叙述方法。死亡仍是其一大主题,极端化处理仍时隐时现。
余华蛰伏十年分上下两册推出自己的最新长篇《兄弟》,使人们关心这位作家及其作品的热度从去年持续到今年。面对十年巨变的文坛与图书市场,《兄弟》在迅速成为畅销书的同时,也遭遇了文学界无情的批评,甚至有专著《给余华拔牙》随之出版。《兄弟》能否成为经得起时间考验的经典,余华还能否占领自己在文坛上的地位,一切大约还需要时间的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