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老舍小说平民意识(5篇范文)

时间:2019-05-14 16:42:3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第六章 老舍小说平民意识》,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第六章 老舍小说平民意识》。

第一篇:第六章 老舍小说平民意识

第六章 老舍小说平民意识

教学目的:考察老舍小说平民性,让学生对老舍小说创作有更深层次的理解 教学重点:平民情怀的寄托和平民叙事风格的体现 教学难点:平民悲剧艺术世界的构建 教学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所谓平民意识,就是以平民视角来关注普通民众的生存状况、社会地位,体现博大的平民情怀的一种价值观念或心理趋向。老舍小说的平民意识体现在平民题材的选择特征、平民情怀的寄托和民族化、大众化的平民叙事风格上。一平民题材的选择特征

新文学发展到第二个十年,中国现代小说在各种题材领域的开拓上获得了大丰收,出现了众多具有影响力的小说家,如鲁迅、茅盾、巴金、沈从文、郁达夫、叶圣陶等。而带领读者走进一个完整的生动的古老都市中下层社会的却是老舍。他的创作为我们展现了一些别具风味的小茶馆、大杂院、狭窄的胡同和热闹的庙会。同时也为我们描绘了一个充满五行八作、三教九流、五光十色的市民王国。

这种描写都市中下层社会题材较出色的大致有以下几种: 妓女题材:其代表作有短篇小说《微神》和中篇小说《月牙儿》。

《月牙儿》写到的是母女两代为了填饱肚子相继沦为暗娼。尤其是女儿,她看到了母亲饱受屈辱的人生,自尊而倔强的她不愿步其后尘,千方百计想摆脱想逃离与母亲一样的可怕命运。可是生活就象一张张邪恶的网,无时无刻不在吞噬着她:她当过抄写员和女招待,也被不怀好心的人骗取过贞操和情感。而肚子饿是最大的真理,在走投无路的时候,求生的本能让这个曾经极其自尊的女子放弃了体面,让自己的肉体“上了市”。她痛苦地“世袭”着母亲的职业。并且还用当年母亲养活自己的方法来养活母亲。一个本来是美丽、纯洁、自尊、要强的女孩,在贫困生活的逼迫下,虽然竭尽全力挣扎终于避免不了作为暗娼的悲剧。这是一首被凌辱妇女的悲歌。是老舍最本色的作品。

2车夫题材:最有名的是长篇小说《骆驼祥子》。从小说开头老舍对北京城里洋车夫分几派,各派车夫在体力、活儿路、作派、气质、精神上都有哪些异同的详尽的介绍,我们就 能知道老舍对这一阶层的人们是了如指掌的。小说主人公祥子本来是想凭力气来养活自己,他的理想也和他的人一样相当朴实,只想拥有一辆属于自己的新车。他凭着“一天省一毛钱,三年就能买上一辆新车”的韧劲终于买了一辆新车。可是,在那个不公平的社会里,这个来自生活最底层的人力车夫连如此微小的生活愿望都不能得到满足,他在一次次厄运面前,经历了买车卖车的三起三落。他不仅丢了车子,还丢了人生追求,丢了要强的精神,从一个出人头地的“高等车夫”,滑落成了一个“下三烂”的街头流氓。祥子的遭遇只是都市人力车夫中的一个侧面,他的悲剧人生却折射出了旧时代车夫们的心路历程。

3都市巡警题材:如中篇小说《我这一辈子》。我们一提到旧时代的警察,就觉得他们是一个维护尚存社会制度的群体,是与广大民众相对立的。然而,这个群体中最下等的人员,却全都出自社会上的贫寒阶层。老舍是极熟悉这一阶层的,在他童少年生活环境中,就有这么一群人生活在他的周围。老舍选择这种题材,在现代小说史上还是非常罕见的。男主人公从十五岁学徒就开始步入了漫漫凄惨人生路。从最初的裱糊匠到作了大半辈子的一个月挣六元钱饷粮的巡警,他经历了媳妇跟别人跑了的背运;他也经历了“爸爸巡警儿子还是巡警”、“巡警的女儿天生来的得嫁给巡警”的命运安排;他还经历了老来丧子的精神苦痛和卖尽浑身力气还换不来自己和小孙子吃食的厄运。老舍从极其琐碎的、司空见惯的日常生活出发,用质朴无华的语言风格,提炼出了这位都市贫民典型代表的悲苦命运。写出了他们原本纯朴的人性在外界倾轧下产生的扭曲,写出了他们为求温饱所承受的异样的痛苦与艰辛。

4小知识分子题材:这类题材从“五四”新文学运动开始,就被众多作家尽情地书写着。老舍也不例外。从小学校长到京师劝学员,从大学教授到著名作家,他长期生活在知识分子圈子里,对出身下层的小知识分子尤其是教员相当熟悉。如短篇《大悲寺外》就是典型的描写普通教员的小知识分子题材小说。

这些题材的选取奠定了老舍小说平民意识的基石,但老舍小说题材的选取并不囿于这些他极其熟悉的人物,他的书写都市中下层民众的小说还具有开放性。他还状写了大量别的作家不太涉及的题材和不太关注的人物形象,如他的《也是三角》中叙述的两个溃兵合娶一个老婆的故事。读者初一听到这种事,就会觉得这两个溃兵很无耻很丑恶。但如果仔细阅读全文,我们就会发现老舍很本色地写出了这两个囊中羞涩的穷兵为了解决成家甚至于性欲问题,只能施此下策,共同走进这桩令人极其尴尬的婚姻中。他们也有着平常人的伦理道德感和情感,但穷困生活的逼迫使他们无暇顾及更多的东西。这种作品同样揭示了下层民众的苦难生活,和前面所谈到的妓女题材、车夫题材、都市巡警题材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共同构建

1了老舍小说下层民众悲惨生活的艺术世界。

当然,在老舍反映北京市民社会的小说中,还涉及到别的题材内容,如重在剖析民族精神痼疾的《猫城记》《离婚》《牛天赐传》,还有反映民族屈辱历史的抗战题材小说《四世同堂》。它们在老舍的创作生涯中同样占有重要的地位。在这些作品中,老舍描写了一些与官宦有关的人和事,如猫国中的官僚;《离婚》中各式各样的小官僚;天赐的养父养母;《四世同堂》中小官僚冠晓荷、汉奸大赤包、蓝东阳等等,但这些人充其量只能算小官僚,他们是远远不能与张恨水小说《金粉世家》中中国国务总理、《啼笑因缘》中大军阀相比拟的。

二平民情怀的寄托

老舍反映中下层市民社会生活的小说中,塑造了各式各样的市民形象。其中有拉车的、相面的、说相声的、唱京戏的、卖打鼓儿的、窝脖儿的、剃头的、看坟的、小职员、小商贩、教员、巡警、暗娼、棚匠、花匠、石匠、拳师等等。

老舍对这些新老派市民的情感态度是极其复杂的。一方面,他批判老派市民身上所固有的诸如懦弱、妥协、苟安等精神上的弱点。他也批判新派市民身上所沾染上老派市民的敷衍、妥协等性格缺陷。然而对于同属于老派市民阶层的城市贫民,老舍在批判他们身上的精神弱点的同时,更多的是对他们寄寓了深切的同情。他不仅写出了城市贫民阶层近乎赤贫的物质生活,写出了他们为了解决肚子问题而在死亡线上无奈的挣扎。还将笔触深入到了这些弱势群体的灵魂深处,剥开他们无路可走无处可逃的精神苦楚。展示他们美好的品质和闪光的人性。在对这些人物形象进行全方位的透视中,老舍的思想感情早就与这群人的思想感情密切交织着,互相透射着。因为他们的生存情状中有着老舍少年时的生存体验。而这些儿时生活的磨难和对此形成的刻骨的记忆又铸就了老舍拿起手中的笔为这些受难者鸣屈叫冤。这些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也就寄托着他那浓得化不开的平民情怀。展示人物精神苦楚,体现自身情感认同

老舍来自生活最底层,下层劳动者在物质上遭受的苦难,他感同身受,下层劳动者在精神上遭受的创伤,他体会得更为深切。所以,在其反映底层生活的小说中,老舍不仅如实描摹了主人公们在贫穷中痛苦挣扎的生存情状。而且还将笔触深入到他们的内心世界,细腻而准确地展示了他们内心的酸楚,并表达了一种情感上的认同。

2剖析人物精神弱点,揭示传统文化背景下的人性异化

老舍熟悉都市贫民阶层的社会地位,他用自己的心灵去倾听他们的悲号,理解他们的追求,关注他们的命运。但是,老舍对市民阶层的情感态度不仅仅包括同情他们的悲惨遭遇,展示他们的精神苦楚,还包括对他们性格弱点的批判和嘲讽。而这种批判和嘲讽,同样来自 于他自身的实际生活体验,来自于他对这个市民阶层的深沉而博大的爱护。

如敷衍处世、保守软弱、安贫乐命、点头哈腰、圆滑混世等等。老舍笔下的市民尤其是那些老派市民均呈现出这样的个性特质。

但是,老舍笔下的市民尽管有着这样那样的负面性格,却与张天翼、叶圣陶等作家笔下的市民形象不同。老舍的市民形象并没有太浓的“洋”味,象张天翼《包氏父子》中老包和小包总是燃烧着往上爬的欲火。老舍的长篇小说《二马》也写了父子俩――老马和小马。他们背井离乡来到伦敦,经营一家古玩店。老马善良、大方、和气、有正义感。但他处处恪守着在中国封建传统文化中养成的旧规范,如他的轻商贱利,没有经济头脑,他的好虚礼和好面子,他的只求安稳等等,和西方文化观念格格不入,也和他的儿子格格不入。与老包也有着很大的不同。而小马,却是一个受到过时代精神感召的新青年,他自觉地学习西方先进的管理策略和经营之道,他渴望“拿真知识挣公道钱”。而且是“挣外国人的钱”。他有骨气,有强烈的爱国主义观念,这些都是小包所无法企及的。从对这两组父子的横向比较中,我们不难看出老舍和张天翼在市民形象塑造上所持有的不同的侧重点。老舍侧重于对民族精神和国民性格优劣的认识和分析,而张天翼却侧重于体现三十年代在金钱支配下的国民性格的痼疾。

再如《四世同堂》中,老派市民的典型祁老人,极其怯弱地回避着政治。在日本侵略军占领了东三省正炮轰着卢沟桥的时候,他还弄不明白日本为什么要平白无故地闯入自己的家园而不让大家伙平平安安地过日子。祁老人是一个善良本分的老北平市民,他善良到以为日本人是看上了卢沟桥上的石头狮子而只要将它们送给日本人事态就会平息。他整天就想着“别把事情闹大了”。而且凭他陈年的经验,只要准备三个月的粮食与咸菜,“用装满石头的破缸顶上大门”,就能逢凶化吉。更滑稽的是自己都快要当亡国奴了,还没有忘记自己的生日,说什么“别管天下怎么乱,咱北平人不能忘了礼节。”任何事情都要按照祖传的礼教习俗来办,处处讲究体面与排场。象祁老人这样消极避祸、息事宁人、求稳畏乱、逆来顺受、讲礼节排场等等都是我们的老祖宗传给我们子孙后代的处世哲学,也是老舍最为熟悉的老北平人性格。而正是这些性格,使我们当惯了“顺民”和甘愿当“顺民”,使我们在大敌当前的紧要关头麻痹了意志,淡化甚至缺乏了奋起反抗的意识。这是国人的悲哀,更是民族的悲哀。

3构建平民悲剧艺术世界,呈现出沉郁苍凉的悲剧审美色彩

老舍从自己生活体验出发,以表现中下层市民社会见长。虽然他从十九岁毕业于北京师范学校开始,长期生活在知识分子圈子里,由小学校长到中学校长,从访问英伦的华语讲师 到大学教授、著名作家。他的精神和情感却始终没有离开这一阶层,而且,他的创作思想也决没有停留在市民阶层。他以人道主义的温情开掘因袭传统文化的市民生活,表现出他们在与环境、时代错位的困境中为了生存的挣扎和苦斗,他以人物的平凡性、事件的平凡性和内在的悲剧性构成对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的事件和人物的艺术概括,撞击着人们的心灵,引起人们的深深思考。从而构建了一个实实在在的平民悲剧艺术世界,呈现出沉郁苍凉的悲剧审美色彩。

在老舍构建的平民悲剧艺术世界里,悲剧形象多种多样,在塑造这些悲剧形象的时候,老舍并不仅仅只描摹了平民主人公窘迫的生存情状和悲惨的命运遭际。而是站在一个更高的高度来洞察造成主人公们悲剧的深层缘由。从而完成了对平民原生状态的超越。这一点与同样是书写平民生存状态的新写实小说家池莉很不一样,池莉关注的只是个体生命的原生状态。举例:《骆驼祥子》和《月牙儿》 三 民族化大众化的平民叙事风格

被称为“人民艺术家”的老舍,从小就受到京旗俚俗文化的熏染,他的作品一如其人,具有鲜明的平民文化倾向。他作品的表述方式是建立在老百姓的审美习惯基础之上的。其小说的叙事结构、语言风格等都烙上了强烈的平民意识。

老舍毕竟是伟大的文学家,他在书写民生百态的时候,其风格并不同于当代新写实小说代表作家池莉,用世俗的眼光和世俗的语言将个体生命原生状态简单地还原,也不象某些远离平民生活的知识分子作家居高临下用虚构的情节故事来苍白的表达对平民的同情和关注。而是从自己切身生活体验出发,从平民审美情趣出发,用平民叙事风格来传达精英意识,实现对平民原生状态的超越。使其作品既有通俗性又有文学性,散发出更加持久的艺术魅力。

1创造性地继承民间叙事之风,走民族化大众化现代化之路

老舍的小说大都注重曲折的情节性和完整的故事性。这与他从小受中国传统文学影响有很大关系,也与他始终坚持平民化大众化的审美情趣有关。因为平民阶层的艺术受众很喜欢故事性强且有鲜活情节的作品而不喜欢正襟危坐的说教和理论。老舍的小说在叙事模式上创造性地将中国古典小说的优良传统和西方现代小说理论结合起来,用一种异于“知识分子模式”的民间话语形式创造了属于自己的小说叙事模式。

譬如在叙事角度上,中国古代白话小说中的说书人的全知叙事模式在《柳家大院》、《马裤先生》、《黑白李》等小说中有明显的体现。在《柳家大院》中有这样的开头:“这两天我们的大院里又透着热闹,出了人命。事情可不能由这儿说起,得打头儿来。先交代我自己吧,······”中间有这样的文字:“少说闲话吧,是这么回事:······”最后又是:“等着看吧。看二妞能卖多少钱,看小王又娶个什么样的媳妇。······”典型的说书人的腔调和话语模式。

其次在叙事时间上,老舍小说有着连贯叙事的特点,很多小说都是先粗线条地勾勒人物的形貌和身世,然后展开叙事情节,最后还不忘交代人物的去向和结局,整个情节发展有条不紊,环环相扣,完整圆满。如《骆驼祥子》、《离婚》、《老张的哲学》、《赵子曰》等等。

再次在叙事结构上,老舍小说以强烈的故事性来紧扣读者的心弦,在追求故事性的同时,还运用别的小说技巧使情节故事一波三折,波澜起伏,以此来增加故事的生动性和曲折性。如《骆驼祥子》等。

然而,老舍在小说叙事模式上并不是完全照搬传统白话小说。而是创造性地吸收和创新。在叙事模式上,老舍一方面改变了全知全能的叙事模式,一方面又引进了现代小说擅用的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的限制叙事。如《马裤先生》、《听来的故事》、《柳屯的》等。还有一种是“我”就是故事的主角,小说讲述的是叙述者自身的故事,《月牙儿》、《微神》和《我这一辈子》等等都属于这一类型。

在叙事结构上,老舍小说以情节为中心的占大部分,但他既继承了传统,又不囿于传统,如他的《微神》、《丁》等小说都是以人物心理结构为中心的,是现代小说的作派。

再如中国传统白话小说的审美情趣侧重于“大团圆”式的喜剧结局。而老舍却颠覆了这一审美取向。以悲剧性的缺憾置换了大团圆的完满。所以,在他的小说中,我们看不到苦难-斗争-胜利三部曲式的大团圆式的结构模式,而苦难-挣扎-失败的悲剧人生却处处演绎着,传统的“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叙事模式和钟情于大团圆式的民族审美习性在老舍小说中遭受了彻底的解构。

2展示北京市民风俗画卷,打造“京味”特色的平民艺术品格

说到老舍的文学创作,不能不说他的“京味文学”。老舍从他视域中的北京出发,对北京的风情民俗作了尽情的书写和展示。从他的长篇小说代表作《正红旗下》中,我们知道了老北京旗人们“有钱的真讲究,没钱的穷讲究”的生活方式;知道他们除了婚丧红白喜事有着繁文缛节,就连生了小孩,都要大张旗鼓办“洗三”的庆典。从他的《四世同堂》中,我们知道了大小杂院、四合院、胡同和茶馆;知道了天桥的说书场,白塔寺的书声,走街串巷肩挑小贩的叫卖声。以及北京的食肆、铺户、冷摊、茶馆等等。老舍在描写这些风俗民情的时候,并不是粗略地一笔带过,而是淋漓尽致地加以描绘。如读者十分熟悉的《骆驼祥子》中,在开篇对北京洋车的介绍以及对各派洋车夫在体力、活儿路、作派、气质、精神上的异同之比较,无不细致入微。

3追求幽默亲切的艺术格调,形成俗白浅易的语言风格 老舍在文坛上一直有着幽默大师和语言艺术大师的美称。纵观老舍小说,我们不难看出其作品中的幽默有着两重性。当过分迎合市民趣味时,就流入了为幽默而幽默的“油滑”,老舍早期作品就有这种特色,从《离婚》开始,他就追求更加生活化的幽默,使之谑而不虐;追求更加深厚的思想底蕴,使幽默成为含有温情的自我批判;追求艺术表现上的节制和分寸感,使其作品产生喜剧与悲剧、讽刺与抒情的渗透和结合,获得一种丰厚的内在艺术力量,读者读过之后忍俊不禁,掩卷深思。如《骆驼祥子》有这么一段描述:

杨宅用人,向来是三五天一换的,先生与太太们总以为仆人就是家奴,非把穷人的命要了,不足以对得起那点工钱。只有这个张妈,已经跟了他们五六年,唯一的原因是她敢破口大骂,不论先生,哪管太太,招恼了她就是一顿。以杨先生的海式咒骂的毒辣,以杨太太天津口音的雄壮,以二太太的苏州调的流利,他们素来是所向无敌的;及至遇到张妈的蛮悍,他们开始感到一种礼尚往来,英雄遇上了好汉的意味,所以颇能赏识她,把她收作了亲军。

《骆驼祥子》书写的是严肃的主题,老舍自始至终对祥子的命运遭际寄寓着深刻的同情和真诚的关注。但老舍并不因为这种创作态度的凝重而放弃了幽默,对一些作用于祥子的社会负面影响,老舍还是没有忘记幽默,从这段话我们读出了幽默背后辛辣的讽刺,也读出了老舍的机敏睿智。

老舍是语言艺术大师,他大量加工和运用北京市民俗白浅易的口语进行创作。老百姓的语言生活味是很浓的,用这样的语言写作,非常便于使作品亲近社会上广大的庶民读者。符合他们的审美习惯和审美要求。老舍相信口语万能。他认为文艺风格的劲美,要靠简单自然的文字来支持,没必要花枝招展和华丽辉煌,并主张脱去华丽的衣衫,露出文字的裸体美。从这样的理论出发,本着浓厚的平民意识,老舍在写作中自觉地积累和提炼着自幼就十分熟谙的北京口语,构建了自己以京味语言为基础的特殊的语言体系和语言风格。

我们还可以从另外一篇小说《离婚》中找出类似的实例: “二妹妹,别这么说,你那点家事也不是个二五眼能了得了的。” “赶明儿白菜还开小黄花呢” “你可少和吴先生在一块打联联” “有雀斑敢情也像坐汽车一样的坐啊”

“老李是光绪末年那拨子姥姥不疼舅舅不爱的孩子们中的一位”

这里的“二五眼”、“赶明儿”、“打联联”、“敢情”、“姥姥不疼舅舅不爱”等等都是北京市民中习见的词汇,活泼自然,有着浓郁的北京风情和生活气息。

第二篇:《老舍的平民生活》读书笔记

《老舍的平民生活》读书笔记

书名:《老舍的平民生活》

作者:舒乙(男,作家。一九三五年八月十六日生于青岛,北京人,满族。一九五九年毕业于苏联列宁格林技术大学化学工艺系。回国后,任技术员、高级工程师。一九七八年起,业余从事写作和文学研究,一九八四年起在中国现代文学馆工作,二○○○年后任馆长。现任政协全国委员会会员,博士生导师。著有《散记老舍》、《我的风筝》、《梦和泪》等书。)

关于老舍:

他本人较满意的作品《离婚》《骆驼祥子》《四世同堂》《微神》《月牙儿》《龙须沟》《茶馆》《正红旗下》;他的作品中反复关注的问题:中国背上的沉重的文化病;他剖析自己时最显著的特点:自己打倒自己;他最经常的休息方式:养花、看画、玩骨牌、逗猫、念英文、写字。他最喜欢的格言:“四世传经是为通德,一门训善惟以养年。”他的人生准则:“就是为了那一点气节。我们似乎很愚傻,但是世界上最良最善的事差不多都是傻人干出来的啊!”

关于这本书:《老舍的平民生活》是老舍的儿子舒乙写的。老舍是我国现代著名的作家,写过很多脍炙人口的小说和戏剧作品,但是像老舍这样一个伟大的作家,在生活中又是怎样的一个人?他有怎样的爱好和习惯?他是怎样教育自己的孩子的?《老舍的平民生活》这本书便给了我们答案。

好句简析:

一、“虽然每天落在纸上不过是一二千字,可是在我放下笔的时候,心中并没有休息,依然是在思索;思索的时候长,笔尖上便能滴出血和泪来。”(摘自书中第15页)

此句话体现了老舍对创作的认真,在“骆驼祥子”的写作过程中,老舍无时无刻不是用自己的汗水与心血在创作,也正因如此,“骆驼祥子”这部经典著作才得以出现在广大读者的视线中,这句话正是对老舍工作一丝不苟,严谨认真的样子的真实写照。

二、我只把养花当作生活中的一种乐趣,花开得大小好坏都不计较,只要开花,我就高兴。(摘自书中第24页)

老舍是一个极其爱花之人,但他却不是为了成为养花专家而养花,只是简简单单的把养花当成一种乐趣,这点正好表明老舍在生活中是一个极富有情趣之人,有自己的爱好,写累了,弄弄花草来放松身体,其实我们也应如此,在做自己喜欢的事时,不去计较成败,只要顺着我们自己的心,踏踏实实的去做就行,失败了也没什么大不了的,笑一笑没什么事情过不了,开心就好。

三、“他们有自己的生命与几千年的历史!他们好像不是活着呢,而是为一种他们所不了解的责任与使命挣扎着呢。剥去他们的那些破烂污浊的衣服,他们会和尧舜一样圣洁、伟大、坚强!”(摘自书中第42页)

老舍对于生活于社会底层的贫苦百姓持有一种尊重的态度,赞美他们的高尚品格,并不是像其他人一样去嘲讽挖苦他们,反而对他们多了一份关怀,赞赏,在老舍的作品中有许多是因为穷,因为饿而发生的悲剧,而这些却是老舍文学中最感人最成功的一批作品,由此可见,老舍是一个平易近人的人,同时从他对待贫苦百姓的态度来看,他也是一个随和之人,这或许也与他的生活环境与小时候的贫苦生活有关,总而言之,老舍的真诚善良,热心助人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四、老舍的老朋友,著名的文学家和文物家郑振铎先生有一回仔细地看了老舍陈列在自己客厅里的小摆饰:青花瓷碗,陶俑,变窑瓶等等,一边看一边摇头,最后,轻轻地说了一句:“全该扔。”老舍不为所动,他也轻轻的回答了一句:“我看着舒服。”两个人对笑了半天。(选自书中第66页)

该句说明老舍收藏小珍宝很有个性,他不去管他们的文物价值,只在乎自己是否喜欢,也不去管他人的评论,只要自己认为好就行了,但是他的收藏并不是白费力气,他的收藏证明了一个问题:艺术是想通的。实际生活中,我们也应如此,假若遇到自己喜欢的东西就应该收藏起来,即使那是一件不起眼的东西,其实东西的好坏不单单在于他人的评价,更重要的是自己对该物件的看法,只要自己看顺眼了,就无须去在意他人的看法,只管按照自己内心最真实的想法去做就行了。

五、我愿跟着他走到天涯海角,不必担心,不必说话,不必思索,却能知道整个世界。(选自书中第80页)

这是老舍的儿子在回忆和老舍在一起的时光里提到的,那时老舍很爱带着儿子到处走,让儿子多接触外面的世界,这样的做法正好表明老舍是一位相当称职的父亲,他的教育方法与别人的不同,也正因为此使一个“傻小子”逐步走向成功。或许,现如今的父母也应像老舍学习,还孩子一个充满童真的,快乐的童年。

六、“他很勤劳,不知道偷懒,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写作,从没有节假日。他是“写 家”。

他很认真,脚踏实地,最讨厌夸夸其谈。

他不知道满足,十八般武器,样样都想掌握,最少墨守成规。

他很能忍耐,知道用一半恨,一半笑地去看世界。刚强使他骂世,义气使他富有同情心。”(选自书中第158页)

这些或许是老舍一生的真实写照,他不骄不躁,不急功近利,做事踏踏实实,认认真真,敢爱敢恨,勤劳朴实,任劳任怨,追求完美,从不满足,一直向着前方,从不停歇自己的脚步,老舍的谦虚使他成为一位真人,成为一位既有可爱的、幽默的性格,同时又有伟大成就的真人,他的一生都是在用自己的人格写作,这是值得我们敬佩的。

感想:读完这本书,让我对老舍又多了一份认识,从书中我了解到老舍的爱好,他喜欢养花,看画,玩骨牌、逗猫、念英文、写字。他平易近人,爱听戏,有一颗金子般的心,他谦虚极了,从来不说自己的作品好,要说就永远说失败的地方和不足的地方;他从不知满足,虚心好学,他的生活是贫苦的,乐于助人,在他人有困难时及时伸出援助之手,救人于水火中,这也是广交好友的一个原因,老舍在教育孩子方面,从来不去苛求,顺其自然,放任他们自由成长,却又在私下默默关注,他对孩子的教育有许多独特见解,可是在他的生前却没有对儿女们直说,但是他做了,全做了,并且做得很漂亮。老舍同时有好似一个极其爱干净之人,每逢过年前的扫除,他总是当总指挥,指导家人扫除,因而他们的家总是比别人家干净,这让他多了份自豪感,老舍在写作时喜欢弄弄花草,玩玩骨牌来放松自己疲惫的身心,在他的书桌上总是能看到一盆花,也正是有花的陪伴,才使他度过了人生的黑暗时期,老舍好客,这是许多人都有亲身体验的,他有一颗为朋友而跳动的心,不仅和许多同龄人是好朋友,也和许多小孩子打成一片,这也正表明老舍童心未泯,或许由于老舍出身贫苦,所以他的作品中有许多都是描写贫苦老百姓的,在作品中我们能感受到老舍对贫苦百姓的赞美,关心,并且他的作品中反复关注的问题是中国背上沉重的文化病。此外,老舍也是一个极富有生

活情趣的人,例如:老舍先生在写作时,桌子上必然有一瓶鲜花陪伴着他,或许鲜花能使它产生更多的灵感吧。写累了,他还会到院子里摆弄他那一院子的花花草草,给这棵浇浇水,给那棵拔拔草,这样既活动了筋骨,又得到了休息;他爱听戏,在与朋友聚会时,他还会字正腔圆的来上一段;另外他还爱打拳,这是老舍先生锻炼身体的主要方式。他曾专门拜师学习过,剑术、拳术、棍术、气功都很厉害。此外,老舍先生还爱养猫、逗猫、玩骨牌。这些爱好均表明他是一个生活情趣极高之人。

老舍对待朋友总是用心与他们交往,不是趋炎附势,即使在那个经常会被上级打压的时代,老舍在朋友有难之时,依然对他们不离不弃,真正做到了无欲无求,问心无愧,这也是他的朋友都视他为知心朋友的的原因。

老舍的平民生活,一位文学大家的平民生活其实与普通贫民百姓的生活无异,由《老舍的贫民生活》这本书我们可以了解到一位大家的日常行为习惯,也让我们对他的了解更深一步,书中告知了我们许多平时我们不知道的关于老舍的趣闻趣事,也让我们发现老舍是一位多么平易近人的老人,读过此书,让我对老舍又多了一份崇敬之情,老舍虽然已经离去,但他的精神,他的事迹却会永远留于我的心中,此生难忘。

第三篇:老舍和都市平民文学(讲义)

课题:老舍和都市平民文学(讲义)

七 年级 阅读与写作班 第 讲 教学设计:杨思怡 审核:黄琼

教学目标:

1.了解老舍的生平概况、创作过程和艺术成就(参考PPT部分)2.粗略接触老舍都市平民文学的相关知识

教学内容:

我是文艺界中的一名小卒,十几年来日日操练在书桌上与小凳之间,笔是枪,把热血洒在纸上。可以自傲的地方,只是我的勤苦;小卒心中没有大将的韬略,可是小卒该做的一切,我确是做到了。以前如是,现在如是,希望将来也如是。在我入墓的那一天,我愿有人赠给我一块短碑,上刻:文艺界尽责的小卒,睡在这里。——老舍.墓志铭

一、生平概况

原名舒庆春,字舍予,生于北京,满族正红旗人。老舍出生于一个贫民家庭。父亲是一名满族的护军,阵亡在八国联军攻打北京城的炮火中。母亲也是旗人.靠替人洗衣裳做活计维持一家人的生活。1918年夏天,他以优秀的成绩由北京师范学校毕业,被派到北京第十七小学去当校长。1924年夏应聘到英国伦敦大学东方学院当中文讲师。在英期间阅读了大量英文作品,并开始文学创作。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是第一部作品,由1926年7月起在《小说月报》杂志连载,立刻震动文坛。

1926年加入文学研究会。以后陆续发表了长篇小说《赵子曰》和《二马》。奠定了老舍作为新文学开拓者之一的地位。

1930年老舍回国后,先后在齐鲁大学和山东大学任教授。这个时期创作了《猫城记》、《离婚》、《骆驼样子》等长篇小说,《月牙儿》、《我这一辈子》等中篇小说,《微神》等短篇小说。抗日战争爆发后南下赴汉口和重庆。

1938年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成立,他被选为理事兼总务部主任,主持文协日常工作。在创作上,以抗战救国为主题,写了各种形式的文艺作品。

1944年开始,创作近百万字的长篇巨著《四世同堂》。

1946年应邀赴美国讲学1年,期满后旅居美国从事创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不久应召回国,曾担任全国文联和全国作协副主席兼北京文联主席及全国人大代表和全国政协常委等职。参加政治、社会、文化和对外友好交流等活动,注意对青年文学工作者的培养和辅导,曾因创作优秀话剧《龙须沟》而被授予“人民艺术家”称号。

“文化大革命”初期因被迫害而弃世。

二、创作阶段

1、英国时期(1924—1929)探索国民劣根性: 《老张的哲学》《赵子曰》《二马》。

2、山东时期(1930—1936)走向成熟

从1930年到抗战爆发,创作的黄金时期。一系列代表作:《大明湖》《猫城记》《离婚》《骆驼祥子》等六部长篇小说,中篇小说《断魂枪》《新时代的悲剧》等。

3、抗战后到建国前(1937—1949)

主要有长篇《火葬》《四世同堂》《鼓书艺人》。中篇《我这一辈子》,中短篇小说集《火车集》《贫血集》《东海巴山集》《微神集》,并有话剧近十部、通俗文艺集《四三集》、长诗《剑北篇》等。

4、解放以后(1950—1966)

创作重心转向戏剧.《龙须沟》《茶馆》等。1951年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

三、艺术成就

(一)创造了庞大的北京市民生活景观

北京市井风俗的“百科全书”、“清明上河图”。老舍在风俗人情中探索市民文化精神,反省市民性格,寻求新市民文化的方向。

(二)塑造了一系列丰满的市民形象。

1、老派市民:“老中国的儿女”。体现了老舍一种思想的矛盾和情感的忧伤。代表人物:老马先生(《二马》)

张大哥(《离婚》)

祁老人(《四世同堂》)

沙子龙(《断魂枪》)

2、新派市民:中西方文化劣根性的产物(1)洋派青年;

张天真(《离婚》)(2)恶少型的洋奴:

冠晓荷、祁瑞丰(《四世同堂》)

3、城市贫民形象:对黑暗社会现实的揭露

城市贫民形象,集中体现了他与下层人民深刻的精神联系。

代表人物:祥子(《骆驼祥子》)

少女“我”(《月牙儿》)

三、小说艺术:京味与幽默

老舍是京味小说的开拓者,“京味小说”的源头是北京文化。老舍笔下的市民世界最能体现北京文化的人文景观,有人称老舍为“北京市民社会的表现者与批评者”(赵园)。

1、语言与文化风俗上的京味 1)语言上

老舍提炼精粹,于俗白中求精工,真正“烧”出了白话的香味:响脆晓畅,俗不伤雅的京味语言。

无论叙述语言还是人物语言,都极富北京特色:通俗、生动。2)文化风俗上

北京文化特征:官样。包括讲究体面、排场、气派,追求精巧的“生活艺术”;讲究礼仪,生活态度懒散,苟安,廉和,温厚等。

这里既充满了对北京文化所蕴含的特有高雅、舒展、含蓄、精致的美的不由自主的欣赏、陶醉,以及因这种美的丧失毁灭而生的感伤、悲哀,同时也对这种“文化过熟”导致的柔弱、衰败而惋叹不已。对北京文化的沉痛批判和挽歌的情调交织在一起,就使老舍的作品呈现出比同时期许多主流派创作更复杂的审美特征。

2、油滑与严肃构成的幽默

早期:偏于油滑,为幽默而幽默。

《老张的哲学》

《赵子曰》

成熟期:从人生与性格的矛盾中寻求幽默。

自《离婚》开始,在庸常的人性矛盾中领略喜剧意味,谑而不虐,幽默成为含有温情的自我批判,追求艺术表现上的节制与分寸感,从而获得丰厚的内在艺术力量。

四、老舍的都市平民文学

所谓平民意识,就是以平民视角来关注普通民众的生存状况、社会地位,体现博大的平民情怀的一种价值观念或心理趋向。老舍小说的平民意识体现在平民题材的选择特征、平民情怀的寄托和民族化、大众化的平民叙事风格上。

一平民题材的选择特征

新文学发展到第二个十年,中国现代小说在各种题材领域的开拓上获得了大丰收,出现了众多具有影响力的小说家,如鲁迅、茅盾、巴金、沈从文、郁达夫、叶圣陶等。而带领读者走进一个完整的生动的古老都市中下层社会的却是老舍。他的创作为我们展现了一些别具风味的小茶馆、大杂院、狭窄的胡同和热闹的庙会。同时也为我们描绘了一个充满五行八作、三教九流、五光十色的市民王国。

这种描写都市中下层社会题材较出色的大致有以下几种: 妓女题材:其代表作有短篇小说《微神》和中篇小说《月牙儿》。

《月牙儿》写到的是母女两代为了填饱肚子相继沦为暗娼。尤其是女儿,她看到了母亲饱受屈辱的人生,自尊而倔强的她不愿步其后尘,千方百计想摆脱想逃离与母亲一样的可怕命运。可是生活就象一张张邪恶的网,无时无刻不在吞噬着她:她当过抄写员和女招待,也被不怀好心的人骗取过贞操和情感。而肚子饿是最大的真理,在走投无路的时候,求生的本能让这个曾经极其自尊的女子放弃了体面,让自己的肉体“上了市”。她痛苦地“世袭”着母亲的职业。并且还用当年母亲养活自己的方法来养活母亲。一个本来是美丽、纯洁、自尊、要强的女孩,在贫困生活的逼迫下,虽然竭尽全力挣扎终于避免不了作为暗娼的悲剧。这是一首被凌辱妇女的悲歌。是老舍最本色的作品。

2车夫题材:最有名的是长篇小说《骆驼祥子》。从小说开头老舍对北京城里洋车夫分几派,各派车夫在体力、活儿路、作派、气质、精神上都有哪些异同的详尽的介绍,我们就能知道老舍对这一阶层的人们是了如指掌的。小说主人公祥子本来是想凭力气来养活自己,他的理想也和他的人一样相当朴实,只想拥有一辆属于自己的新车。他凭着“一天省一毛钱,三年就能买上一辆新车”的韧劲终于买了一辆新车。可是,在那个不公平的社会里,这个来自生活最底层的人力车夫连如此微小的生活愿望都不能得到满足,他在一次次厄运面前,经历了买车卖车的三起三落。他不仅丢了车子,还丢了人生追求,丢了要强的精神,从一个出人头地的“高等车夫”,滑落成了一个“下三烂”的街头流氓。祥子的遭遇只是都市人力车夫中的一个侧面,他的悲剧人生却折射出了旧时代车夫们的心路历程。

3都市巡警题材:如中篇小说《我这一辈子》。我们一提到旧时代的警察,就觉得他们是一个维护尚存社会制度的群体,是与广大民众相对立的。然而,这个群体中最下等的人员,却全都出自社会上的贫寒阶层。老舍是极熟悉这一阶层的,在他童少年生活环境中,就有这么一群人生活在他的周围。老舍选择这种题材,在现代小说史上还是非常罕见的。男主人公从十五岁学徒就开始步入了漫漫凄惨人生路。从最初的裱糊匠到作了大半辈子的一个月挣六元钱饷粮的巡警,他经历了媳妇跟别人跑了的背运;他也经历了“爸爸巡警儿子还是巡警”、“巡警的女儿天生来的得嫁给巡警”的命运安排;他还经历了老来丧子的精神苦痛和卖尽浑身力气还换不来自己和小孙子吃食的厄运。老舍从极其琐碎的、司空见惯的日常生活出发,用质朴无华的语言风格,提炼出了这位都市贫民典型代表的悲苦命运。写出了他们原本纯朴的人性在外界倾轧下产生的扭曲,写出了他们为求温饱所承受的异样的痛苦与艰辛。

14小知识分子题材:这类题材从“五四”新文学运动开始,就被众多作家尽情地书写着。老舍也不例外。从小学校长到京师劝学员,从大学教授到著名作家,他长期生活在知识分子圈子里,对出身下层的小知识分子尤其是教员相当熟悉。如短篇《大悲寺外》就是典型的描写普通教员的小知识分子题材小说。

这些题材的选取奠定了老舍小说平民意识的基石,但老舍小说题材的选取并不囿于这些他极其熟悉的人物,他的书写都市中下层民众的小说还具有开放性。他还状写了大量别的作家不太涉及的题材和不太关注的人物形象,如他的《也是三角》中叙述的两个溃兵合娶一个老婆的故事。读者初一听到这种事,就会觉得这两个溃兵很无耻很丑恶。但如果仔细阅读全文,我们就会发现老舍很本色地写出了这两个囊中羞涩的穷兵为了解决成家甚至于性欲问题,只能施此下策,共同走进这桩令人极其尴尬的婚姻中。他们也有着平常人的伦理道德感和情感,但穷困生活的逼迫使他们无暇顾及更多的东西。这种作品同样揭示了下层民众的苦难生活,和前面所谈到的妓女题材、车夫题材、都市巡警题材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共同构建了老舍小说下层民众悲惨生活的艺术世界。

当然,在老舍反映北京市民社会的小说中,还涉及到别的题材内容,如重在剖析民族精神痼疾的《猫城记》《离婚》《牛天赐传》,还有反映民族屈辱历史的抗战题材小说《四世同堂》。它们在老舍的创作生涯中同样占有重要的地位。在这些作品中,老舍描写了一些与官宦有关的人和事,如猫国中的官僚;《离婚》中各式各样的小官僚;天赐的养父养母;《四世同堂》中小官僚冠晓荷、汉奸大赤包、蓝东阳等等,但这些人充其量只能算小官僚,他们是远远不能与张恨水小说《金粉世家》中中国国务总理、《啼笑因缘》中大军阀相比拟的。二平民情怀的寄托

老舍反映中下层市民社会生活的小说中,塑造了各式各样的市民形象。其中有拉车的、相面的、说相声的、唱京戏的、卖打鼓儿的、窝脖儿的、剃头的、看坟的、小职员、小商贩、教员、巡警、暗娼、棚匠、花匠、石匠、拳师等等。

老舍对这些新老派市民的情感态度是极其复杂的。一方面,他批判老派市民身上所固有的诸如懦弱、妥协、苟安等精神上的弱点。他也批判新派市民身上所沾染上老派市民的敷衍、妥协等性格缺陷。然而对于同属于老派市民阶层的城市贫民,老舍在批判他们身上的精神弱点的同时,更多的是对他们寄寓了深切的同情。他不仅写出了城市贫民阶层近乎赤贫的物质生活,写出了他们为了解决肚子问题而在死亡线上无奈的挣扎。还将笔触深入到了这些弱势 5

群体的灵魂深处,剥开他们无路可走无处可逃的精神苦楚。展示他们美好的品质和闪光的人性。在对这些人物形象进行全方位的透视中,老舍的思想感情早就与这群人的思想感情密切交织着,互相透射着。因为他们的生存情状中有着老舍少年时的生存体验。而这些儿时生活的磨难和对此形成的刻骨的记忆又铸就了老舍拿起手中的笔为这些受难者鸣屈叫冤。这些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也就寄托着他那浓得化不开的平民情怀。展示人物精神苦楚,体现自身情感认同

老舍来自生活最底层,下层劳动者在物质上遭受的苦难,他感同身受,下层劳动者在精神上遭受的创伤,他体会得更为深切。所以,在其反映底层生活的小说中,老舍不仅如实描摹了主人公们在贫穷中痛苦挣扎的生存情状。而且还将笔触深入到他们的内心世界,细腻而准确地展示了他们内心的酸楚,并表达了一种情感上的认同。2剖析人物精神弱点,揭示传统文化背景下的人性异化

老舍熟悉都市贫民阶层的社会地位,他用自己的心灵去倾听他们的悲号,理解他们的追求,关注他们的命运。但是,老舍对市民阶层的情感态度不仅仅包括同情他们的悲惨遭遇,展示他们的精神苦楚,还包括对他们性格弱点的批判和嘲讽。而这种批判和嘲讽,同样来自于他自身的实际生活体验,来自于他对这个市民阶层的深沉而博大的爱护。

如敷衍处世、保守软弱、安贫乐命、点头哈腰、圆滑混世等等。老舍笔下的市民尤其是那些老派市民均呈现出这样的个性特质。

但是,老舍笔下的市民尽管有着这样那样的负面性格,却与张天翼、叶圣陶等作家笔下的市民形象不同。老舍的市民形象并没有太浓的“洋”味,象张天翼《包氏父子》中老包和小包总是燃烧着往上爬的欲火。老舍的长篇小说《二马》也写了父子俩――老马和小马。他们背井离乡来到伦敦,经营一家古玩店。老马善良、大方、和气、有正义感。但他处处恪守着在中国封建传统文化中养成的旧规范,如他的轻商贱利,没有经济头脑,他的好虚礼和好面子,他的只求安稳等等,和西方文化观念格格不入,也和他的儿子格格不入。与老包也有着很大的不同。而小马,却是一个受到过时代精神感召的新青年,他自觉地学习西方先进的管理策略和经营之道,他渴望“拿真知识挣公道钱”。而且是“挣外国人的钱”。他有骨气,有强烈的爱国主义观念,这些都是小包所无法企及的。从对这两组父子的横向比较中,我们不难看出老舍和张天翼在市民形象塑造上所持有的不同的侧重点。老舍侧重于对民族精神和国民性格优劣的认识和分析,而张天翼却侧重于体现三十年代在金钱支配下的国民性格的痼疾。

再如《四世同堂》中,老派市民的典型祁老人,极其怯弱地回避着政治。在日本侵略军占领了东三省正炮轰着卢沟桥的时候,他还弄不明白日本为什么要平白无故地闯入自己的家园而不让大家伙平平安安地过日子。祁老人是一个善良本分的老北平市民,他善良到以为日本人是看上了卢沟桥上的石头狮子而只要将它们送给日本人事态就会平息。他整天就想着“别把事情闹大了”。而且凭他陈年的经验,只要准备三个月的粮食与咸菜,“用装满石头的破缸顶上大门”,就能逢凶化吉。更滑稽的是自己都快要当亡国奴了,还没有忘记自己的生日,说什么“别管天下怎么乱,咱北平人不能忘了礼节。”任何事情都要按照祖传的礼教习俗来办,处处讲究体面与排场。象祁老人这样消极避祸、息事宁人、求稳畏乱、逆来顺受、讲礼节排场等等都是我们的老祖宗传给我们子孙后代的处世哲学,也是老舍最为熟悉的老北平人性格。而正是这些性格,使我们当惯了“顺民”和甘愿当“顺民”,使我们在大敌当前的紧要关头麻痹了意志,淡化甚至缺乏了奋起反抗的意识。这是国人的悲哀,更是民族的悲哀。

3构建平民悲剧艺术世界,呈现出沉郁苍凉的悲剧审美色彩

老舍从自己生活体验出发,以表现中下层市民社会见长。虽然他从十九岁毕业于北京师范学校开始,长期生活在知识分子圈子里,由小学校长到中学校长,从访问英伦的华语讲师到大学教授、著名作家。他的精神和情感却始终没有离开这一阶层,而且,他的创作思想也决没有停留在市民阶层。他以人道主义的温情开掘因袭传统文化的市民生活,表现出他们在与环境、时代错位的困境中为了生存的挣扎和苦斗,他以人物的平凡性、事件的平凡性和内在的悲剧性构成对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的事件和人物的艺术概括,撞击着人们的心灵,引起人们的深深思考。从而构建了一个实实在在的平民悲剧艺术世界,呈现出沉郁苍凉的悲剧审美色彩。

在老舍构建的平民悲剧艺术世界里,悲剧形象多种多样,在塑造这些悲剧形象的时候,老舍并不仅仅只描摹了平民主人公窘迫的生存情状和悲惨的命运遭际。而是站在一个更高的高度来洞察造成主人公们悲剧的深层缘由。从而完成了对平民原生状态的超越。这一点与同样是书写平民生存状态的新写实小说家池莉很不一样,池莉关注的只是个体生命的原生状态。举例:《骆驼祥子》和《月牙儿》 三 民族化大众化的平民叙事风格

被称为“人民艺术家”的老舍,从小就受到京旗俚俗文化的熏染,他的作品一如其人,具有鲜明的平民文化倾向。他作品的表述方式是建立在老百姓的审美习惯基础之上的。其小说的叙事结构、语言风格等都烙上了强烈的平民意识。

老舍毕竟是伟大的文学家,他在书写民生百态的时候,其风格并不同于当代新写实小说代表作家池莉,用世俗的眼光和世俗的语言将个体生命原生状态简单地还原,也不象某些远离平民生活的知识分子作家居高临下用虚构的情节故事来苍白的表达对平民的同情和关注。而是从自己切身生活体验出发,从平民审美情趣出发,用平民叙事风格来传达精英意识,实现对平民原生状态的超越。使其作品既有通俗性又有文学性,散发出更加持久的艺术魅力。

1创造性地继承民间叙事之风,走民族化大众化现代化之路

老舍的小说大都注重曲折的情节性和完整的故事性。这与他从小受中国传统文学影响有很大关系,也与他始终坚持平民化大众化的审美情趣有关。因为平民阶层的艺术受众很喜欢故事性强且有鲜活情节的作品而不喜欢正襟危坐的说教和理论。老舍的小说在叙事模式上创造性地将中国古典小说的优良传统和西方现代小说理论结合起来,用一种异于“知识分子模式”的民间话语形式创造了属于自己的小说叙事模式。

譬如在叙事角度上,中国古代白话小说中的说书人的全知叙事模式在《柳家大院》、《马裤先生》、《黑白李》等小说中有明显的体现。在《柳家大院》中有这样的开头:“这两天我们的大院里又透着热闹,出了人命。事情可不能由这儿说起,得打头儿来。先交代我自己吧,······”中间有这样的文字:“少说闲话吧,是这么回事:······”最后又是:“等着看吧。看二妞能卖多少钱,看小王又娶个什么样的媳妇。······”典型的说书人的腔调和话语模式。

其次在叙事时间上,老舍小说有着连贯叙事的特点,很多小说都是先粗线条地勾勒人物的形貌和身世,然后展开叙事情节,最后还不忘交代人物的去向和结局,整个情节发展有条不紊,环环相扣,完整圆满。如《骆驼祥子》、《离婚》、《老张的哲学》、《赵子曰》等等。

再次在叙事结构上,老舍小说以强烈的故事性来紧扣读者的心弦,在追求故事性的同时,还运用别的小说技巧使情节故事一波三折,波澜起伏,以此来增加故事的生动性和曲折性。如《骆驼祥子》等。

然而,老舍在小说叙事模式上并不是完全照搬传统白话小说。而是创造性地吸收和创新。在叙事模式上,老舍一方面改变了全知全能的叙事模式,一方面又引进了现代小说擅用的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的限制叙事。如《马裤先生》、《听来的故事》、《柳屯的》等。还有一种是“我”就是故事的主角,小说讲述的是叙述者自身的故事,《月牙儿》、《微神》和《我这一辈子》等等都属于这一类型。

在叙事结构上,老舍小说以情节为中心的占大部分,但他既继承了传统,又不囿于传统,如他的《微神》、《丁》等小说都是以人物心理结构为中心的,是现代小说的作派。

再如中国传统白话小说的审美情趣侧重于“大团圆”式的喜剧结局。而老舍却颠覆了这

一审美取向。以悲剧性的缺憾置换了大团圆的完满。所以,在他的小说中,我们看不到苦难-斗争-胜利三部曲式的大团圆式的结构模式,而苦难-挣扎-失败的悲剧人生却处处演绎着,传统的“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叙事模式和钟情于大团圆式的民族审美习性在老舍小说中遭受了彻底的解构。

2展示北京市民风俗画卷,打造“京味”特色的平民艺术品格

说到老舍的文学创作,不能不说他的“京味文学”。老舍从他视域中的北京出发,对北京的风情民俗作了尽情的书写和展示。从他的长篇小说代表作《正红旗下》中,我们知道了老北京旗人们“有钱的真讲究,没钱的穷讲究”的生活方式;知道他们除了婚丧红白喜事有着繁文缛节,就连生了小孩,都要大张旗鼓办“洗三”的庆典。从他的《四世同堂》中,我们知道了大小杂院、四合院、胡同和茶馆;知道了天桥的说书场,白塔寺的书声,走街串巷肩挑小贩的叫卖声。以及北京的食肆、铺户、冷摊、茶馆等等。老舍在描写这些风俗民情的时候,并不是粗略地一笔带过,而是淋漓尽致地加以描绘。如读者十分熟悉的《骆驼祥子》中,在开篇对北京洋车的介绍以及对各派洋车夫在体力、活儿路、作派、气质、精神上的异同之比较,无不细致入微。

3追求幽默亲切的艺术格调,形成俗白浅易的语言风格

老舍在文坛上一直有着幽默大师和语言艺术大师的美称。纵观老舍小说,我们不难看出其作品中的幽默有着两重性。当过分迎合市民趣味时,就流入了为幽默而幽默的“油滑”,老舍早期作品就有这种特色,从《离婚》开始,他就追求更加生活化的幽默,使之谑而不虐;追求更加深厚的思想底蕴,使幽默成为含有温情的自我批判;追求艺术表现上的节制和分寸感,使其作品产生喜剧与悲剧、讽刺与抒情的渗透和结合,获得一种丰厚的内在艺术力量,读者读过之后忍俊不禁,掩卷深思。如《骆驼祥子》有这么一段描述:

杨宅用人,向来是三五天一换的,先生与太太们总以为仆人就是家奴,非把穷人的命要了,不足以对得起那点工钱。只有这个张妈,已经跟了他们五六年,唯一的原因是她敢破口大骂,不论先生,哪管太太,招恼了她就是一顿。以杨先生的海式咒骂的毒辣,以杨太太天津口音的雄壮,以二太太的苏州调的流利,他们素来是所向无敌的;及至遇到张妈的蛮悍,他们开始感到一种礼尚往来,英雄遇上了好汉的意味,所以颇能赏识她,把她收作了亲军。

《骆驼祥子》书写的是严肃的主题,老舍自始至终对祥子的命运遭际寄寓着深刻的同情和真诚的关注。但老舍并不因为这种创作态度的凝重而放弃了幽默,对一些作用于祥子的社会负面影响,老舍还是没有忘记幽默,从这段话我们读出了幽默背后辛辣的讽刺,也读出了老舍的机敏睿智。

老舍是语言艺术大师,他大量加工和运用北京市民俗白浅易的口语进行创作。老百姓的语言生活味是很浓的,用这样的语言写作,非常便于使作品亲近社会上广大的庶民读者。符合他们的审美习惯和审美要求。老舍相信口语万能。他认为文艺风格的劲美,要靠简单自然的文字来支持,没必要花枝招展和华丽辉煌,并主张脱去华丽的衣衫,露出文字的裸体美。从这样的理论出发,本着浓厚的平民意识,老舍在写作中自觉地积累和提炼着自幼就十分熟谙的北京口语,构建了自己以京味语言为基础的特殊的语言体系和语言风格。

我们还可以从另外一篇小说《离婚》中找出类似的实例: “二妹妹,别这么说,你那点家事也不是个二五眼能了得了的。” “赶明儿白菜还开小黄花呢” “你可少和吴先生在一块打联联” “有雀斑敢情也像坐汽车一样的坐啊”

“老李是光绪末年那拨子姥姥不疼舅舅不爱的孩子们中的一位”

这里的“二五眼”、“赶明儿”、“打联联”、“敢情”、“姥姥不疼舅舅不爱”等等都是北京市民中习见的词汇,活泼自然,有着浓郁的北京风情和生活气息。

第四篇:老舍小说赏析

老舍小说的“京味”与幽默

一部文学作品往往隐含着作者自我的价值观念,从内容上可以看出作者受到教育的程度,生活的环境等。老舍的作品就是如此,他的作品除了爱国爱民之情,最突出的就是对北京文化的表现,即作品中洋溢着浓浓的北京的气息,就是我们说的“京味”。更是体现了老舍与一座城的关系,老舍的半生似乎都在用文字的排列、组合,诉说着这他与北京这一座城的千丝万缕的关系。

老舍的“京味儿”主要表现在作品具有的浓郁的北京地域文化特征,其中包括对北京文化景观的描写,如老舍习惯在作品采用真实的地“理环境,其中写到的名胜古迹、街道、胡同、店铺等基本上用真名,这些真实的地理环境与作品中的人物有机结合,形成一种心理的、生理的解析。诸如《离婚》中的老李,从乡下搬到离衙门不远的旧帝都的西四砖胡同,从而体会到“北平没在天上,是地狱的阴火,沙沙的,烧着活鬼”。古老壮观的护城河则成为了《四世同堂》中的祁天佑遭受日本凌辱,无颜面对家庭邻坊,失望愤然的洗耻之地,用护城河清澄的水结束了自己的生命。《正当旗下》中的同仁老药铺、白云观、西庙会的热闹……都渲染了独特的醇厚的北京风味。老舍在作品中也用大量的文字描写了北京的自然景观。他常饱含感情,用生花妙笔勾画出北京的四季风光,山水景致。在《四世同堂》里描写到的“太平年月的秋季的北平,街上的高街与地摊和水果店里都陈列着只有北平才能叫出名字的水果,“是人间的天堂,也许比天堂更繁华一点”。老舍用细腻却又真实质朴的语言进行描写,使北京成为可以触摸得到的真实所在,仿佛连卖酸梅汤、杏儿茶的吆喝声都能听到似的。

在老舍的作品中描写了个种各样的风俗,其中最为主要的是“礼俗”。如《骆驼祥子》里写虎妞要祥子讨好刘四爷要去送礼,《四世同堂》的第一章写到:无论战事如何紧张,祁家人也不能不为祁老人祝寿:“别管天下怎么乱,咱北平人绝不能忘了礼节”。就连没有一点文化的车夫小崔也熏染了这种北京“礼节”他敢打不给车钱的日本兵,但当打赤包打他一耳光时,他愤怒却不敢还手,因为他不能违反“好男不跟女斗”的礼节。《离婚》中写到老李的家眷从乡下来要送礼,张大哥的儿子上学时要送礼,托人办的事没办好,就是礼送得不够等。北京人俨然将“礼数”变成了“生活的艺术”。老舍用朴素而又幽默的北京人的“礼俗”进行理智的赞美和批判,对其中高雅,含蓄的美极为欣赏和陶醉,并为其腐朽,守旧落后的部分感到失望。对落后的北京文化的沉痛批判和由其现代命运引发的挽歌情感交织在一起,使他的作品独树一帜。老舍作品的“京味”正是这种主观情愫与北京市民文化心理结构的客观描绘的统一。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性格和习惯,一个民族也有自己的国民性。其中有精华液有糟粕,老舍不像五四时期的鲁迅,用犀利的笔锋和敏锐的目光,毫不留情的揭露我们国民性的弱点,直击民族精神领域的腐朽与阴暗面。如以《阿Q正传》《狂人日记》等为代表所揭露的看客心理、自欺欺人、愚昧、麻木、庸俗等弱点。鲁迅说他的取材都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中,意在引起疗救者的注意,进而进行挽救。而老舍对于揭露国民性弱点的方式就表现得更为柔和,他通过发掘“北京人”这一市井人物形象背后的文化意蕴,来解析国民心理,揭示国民性的迂腐落后,但同时也对优秀的文化品性进行赞扬。也许现代作家柏杨先生所说的:中国人是丑陋的中国的国民性弱点是具有劣根性的,是千年文明对立面日渐累积形成的污垢。国民性的改造是没有完成时的,一个民族在前进的路上只有不断的反思,反思,正视自己的弱点并不断改正,才能越走越远。

老舍作品的“京味”还体现在以北京方言为基础的京腔京味的文学语言上。老舍提炼的北京口语朴实、自然明快、个性鲜明,连述说语言也多用精确流畅的北京话,使作品具有独特的北京风味,他擅长运用准确传神的语言描写出阶级文化下的人物性格,用日常的言谈。突出其中的文化内涵,老舍说:“我要用自己的笔法去沾那活的、自然的,北京话的血汁”。“我愿纸上写的与口中说的差不多”而从他的作品中我们也看到了,他做到了他说到的。例如作品中的人物间的对话或是自言自语,虽然言语普通,看似不蕴含什么大信息,但细细品味便会发现其中蕴含着老北京的味儿。例如《四世同堂》里的祁老太爷与他孙媳妇谈话时说的,“自我小时候,咱就受小日本的欺侮,我简直想不出道理来,得啦,就盼这一回别把事情闹大了,日本人爱小便宜,说不定这回是看上卢沟桥”,当小顺子他妈问他为什么日本人单看上卢沟桥时,他回答说:“桥上有狮子呀!这事搁着我办,我就把那些狮子送给他得,又不能搬走”。这些看着只是日常的普通对话没有增加任何的信息量,但这些语言却非常符合祁老太爷的身份和心理性格特征。是典型的北京老派市民的性格。他们身上普遍渗透浓重的传统色彩,他们保守、闭塞、苟安。日本侵略中国他却愚昧的以为日本人只是看上卢沟桥的狮子,他不关心城里的战乱,只在意自己的安定日子。又如《骆驼祥子》里虎妞对祥子说的那段话,“我知道你这小子吃硬不吃软,跟你说好的算白饶!”“你当我怕谁是怎着?你打算怎么样?你上哪我也找得着!我不是不论秧子!”这些语言深刻的描写出了虎妞的泼辣性格,那洪亮的声音正是旧北京刁蛮的泼妇的声音。老舍的京味小说就是通过这样幽默的语言表现北京的风俗人情和社会风貌的。

老舍称得上“语言大师”也得力于他对北京市民语言及民间文艺的热爱与熟悉。他创造性的运用北京市民俗白浅易的口语,用老舍自己的话来说就是“把平凡的话调动得生动有力”烧出白话的“原味儿”来,同时又在俗白中追求讲究,精致的美,(这也就是北京文化的特征)写出“简单的、有力的、可读而且美好的文章”。老舍成功的把语言的通俗性与文学性统一起来,做到了干净利落,鲜活纯熟,平易而不粗俗,精致而不雕琢。其所属的语词、句式、语气以至说话的神态,气韵都有他独特的体味和创造,又隐约渗透着北京文化。这也是“京味”的重要体现。

老舍是现代文学史上为数不多的幽默作家之一,有着自己独特的幽默风格,老舍笔下的幽默以悲喜剧交融的形式,讽刺与抒情渗透,有“笑有所思”的艺术魅力,他的作品追求幽默,一方面来自狄更斯等英国文学的影响,同时也深深打上了“北京市民文化”的烙印,形成了更有内蕴的“京味”,老舍的性情温和,使他的讽刺缺少鲁迅的锋利和冷峻,由此形成了他特有的幽默风格。老舍说“北京人,正像别处的中国人,只会吵闹,而不懂什么叫严肃”“北京人,不论是看着一个绿脸的大王打跑一个白脸的大王,还是八国联军把皇帝赶出去,都只会咪嘻咪嘻的假笑,而不会真的落泪。”老舍的幽默带有北京市民特有的“打哈哈”性质,即是对现实不满的一种以“笑”带“愤”的发泄,又是对自身不满的一种自我解嘲,总之是借笑声来使艰辛的人生变得好过一些,用老舍的话来说就是把幽默看成生命的润滑剂。

老舍早期的作品比较纯粹,主要是为了逗人们笑,缺乏思想上的深思,与幽默背后的深意,是为幽默而幽默。后来经过不断的反思总结,到了《二马》时,过分逗笑的幽默风有所控制,幽默中透出了些灵气;《离婚》标志着他幽默风格的成熟,之后,他的作品更加追求生活化,在庸常的人性矛盾中蕴含喜剧意味,谑而不虐,使幽默“出自事实本身的可笑,可不是从文字里硬挤出来的”,追求艺术上的节制和分寸。老舍擅长将喜剧与悲剧结合,讽刺与抒情渗透融合,加强语言的渲染力,凝成艺术的幽默风格。例如《赵子曰》中写的“春二拉车的第三天,就遇上了一个大兵,他竟把那个大兵说得直落泪。拉到海甸,那个大兵因受的春二的感动,只赏了春二三皮带,并没有多打”。此段悲喜交融的描写,使人发笑,却又使人深思,在讥笑春二俞愚木得同时,也为下层市民辛酸的生活而落泪。“含泪的喜剧”是老舍独特的创作方式。另一方面,他还特别擅长将狄更斯等英国讽刺小说中的夸张,廓大,漫画化得讽刺手法与北京市民文化中的“大哈哈”两者相柔合,形成一种独具特色的“京味幽默”。

集中最能体现老舍小说幽默风格的是他在小说中精心描写的那些北京市民人物,他们温驯、善良、保守、中庸、怯懦,是社会下阶层的普通民众。他们有古旧的生活情调,传统的生活方式和传统的道德观念,宗法伦理等,他们安分守己,没有远大的理想,没有裸露的野心。他们只是小心翼翼的守住自己拥有的,甚至没有“非分之想”他们有北平人应有的“素质”,生活讲究,不敢苟取苟得。世世代代本本分分,与世无争。比如《离婚》中的喜剧形象张大哥,对于职业,他觉得做个小职员就挺好的,科长太夸张了。对于儿子,他期望不大,只希望上完大学,也不管是什么大学,能毕业就好,毕业后闹个科员当当就行了,科长的话有点过劲了。再娶个老实姑娘,安分的过一生,这样人生也就完满了。张大哥他自己安分守己的过一生,同时希望他的儿子也像他一样,或者是说,在他的眼里每个人都应安分的过一生,这是张大哥的心理,也是北平这一阶级市民的心理特征,是北京的一种文化。他们平凡,平凡得可笑,可笑得可悲。不用过多的形容与描绘,也不用刻意的刻画,他们的性格、命运本身就带着幽默,这种幽默人忍俊不禁,却又掩卷深思。老舍正式以他自己的方式,通过发掘“老北京人”这一系列人物形象背后的文化意蕴,来剥析民族心理,引起人们对国民性的问题的,这也正是老舍作品之所以能够保持长久魅力的一个重要的原因。

老舍作品的“京味”幽默风格的形成,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首先,老舍本身是土生土养的北京人,熟悉北京城的地理环境,人文景观。他自幼受北京文化的熏陶,了解北京特有的各种文化风俗,在北京文化风俗中对老舍小说的幽默风格产生较直接影响的是相声艺术,相声艺术的形成吸收了各种民间艺术的幽默养分,以各种民间说唱艺术为材料,更突出了幽默风格,北京下层社会是民间通俗文艺最为发达地方。相声艺人生活在下层社会,为了生计,经常在茶馆,酒楼、剧场、戏园、庙会等场所表演相声,作为下层市民的满洲人老舍自然会经常光顾这些地方,久而久之,就会受到相声幽默风格的影响,“相声就是幽默的文章的一种”,此后老舍就将这种相声的幽默融进了文学。

另外老舍生活的时代正是中国社会动荡的时期,农民起义、满清王朝覆灭、中华民国建立、军阀混战。一方面是中国新旧文化交替,另一方面西方文明涌入中国与中华文明的碰撞,抗衡,交融。老舍就是在这种环境下成长的,这东西混合而成的大文化本身就自带着某种幽默。老舍独特的人生经历与孕育成熟的以相声为代表的民间文艺在那个特定的动荡年代碰撞给老舍带来了民间艺术的营养,成就了他早期的文学观,为他后来的文学创作奠定了基础

老舍是“京味小说”的源头,他创作的成功标志着我国现代小说在民族化和个性化得追求中已经取得了重要的突破。他极具“京味”幽默的作品不仅体现了北京这座古老城市的自然景观和风土人情,甚至成为一种文化特征,一说到北京文化就不能不联想到老舍的文学世界。

总之,无论是北京人的生活方式还是语言,在老舍的笔下都透出浓烈的文化气息。北京市老舍写作的源泉,更像是老舍生命的源泉。北京文化在老舍的笔下已经远远超越了社会,地域、风俗、人情的表层,而生成为一种永恒的记忆与崇高的境界。是老舍对北京文化的热爱,也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热爱。

姓名;韦沐木

第五篇:浅析老舍《茶馆》中的悲剧意识

浅析老舍《茶馆》中的悲剧意识

摘要:悲剧意识是一种艺术观念,也是一种人生境界。源于对现实性悲剧的体验和感知。主要表现为冲突和悲剧下的情感效果。《茶馆》代表了老舍话剧创作的最高成就,蕴含着浓厚的悲剧意识。全剧以以小人物王利发、常四爷、秦仲义的个人命运和国家的命运交织。演绎出一场历史悲剧。全剧以“茶馆悲剧”、“人物悲剧”延伸到“社会悲剧”。

《茶馆》是一部悲剧,是老舍戏剧的顶峰之作,是中国当代话剧艺术中的经典,以旧北京城中一个大茶馆--裕泰茶馆的兴哀为背景,通过对茶馆及各类人物变迁的描写,反映了从清末、民初到抗战胜利后三个不同时代的近50年的社会面貌,揭示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动荡、黑暗和罪恶。演绎了中国五十年的历史。全剧以“茶馆悲剧”、“人物悲剧”延伸到“社会悲剧”。主要表现为时代性与现实性的统一。然而以小人物以小人物王利发、常四爷、秦仲义的个人命运的悲剧性质。茶馆里的人,茶馆的变迁。社会的现实变化。

一、茶馆悲剧:

茶馆,在中国极为常见,但却是一个很特殊的地方,茶馆几乎浓缩了整个社会的各种形态,并随着社会的变革而同步演出了一幕幕的人间话剧。《茶馆》以旧北京城中一个大茶馆--裕泰茶馆背景,一幅巨大的时代画卷,年代之长,经历的历史事件之多,出场人物之繁杂,涉及的社会面广泛而复杂。

清末时,裕泰茶馆生意兴隆,三教九流,各色人物云集于此。谈国事被抓进监狱的常四爷,卖女儿给太监。在此相面骗钱。主张实业救国的秦仲义和庞太监的对话。这表明了当时政治的黑暗。

军阀混战时期,茶馆生意艰难,尽管王利发苦心改良,却也只能惨淡经营。

抗战胜利后,国民党特务和美国兵在北京横行。剧中所有正直的人都陷于一种不可自拔的困境中。这时的裕泰茶馆更加破败,只有“莫谈国事”的纸条写得更多,字也写得更大。其中,几个主要人物都已老态龙钟并且有了子孙;老的地痞流氓不见了,代替他们是他们的下一代。这些小辈干起坏事来,比他们的父辈更加无耻。这个时候,黑暗势力更加猖獗,百姓生活更加困苦。出名的评书艺人一次挣不上三个杂合面饼子钱,常四爷的生活更加艰苦,秦仲义的工厂被人霸占。已失去生活的信心的王利发,让儿子、儿媳、孙女都跟着康妈妈到西山去逃命。

这一切的一切都在茶馆中发生。茶馆成为了一个见证。茶馆本身是一个休闲的地方,带给人身心的愉悦和欢乐。现实中却成为了一个污浊不堪的场所。不得不说这是场馆本身的悲哀,也是社会的悲哀。

二、人物悲剧:

全剧以以小人物王利发、常四爷、秦仲义的个人命运和国家的命运交织。演绎出一场历史悲剧。在老舍对这些小人物的悲剧性格与悲剧命运的表现中 ,有“含泪的笑”、同情的关注、悲怆的泪和愤懑的控诉。

1、王利发--------在-希望中苦苦挣扎,踽踽前行。

王利发是一个悲剧人物。一个在希望中苦苦挣扎,拥有幻想的是市民。裕泰茶馆的掌柜,也是贯穿全剧的人物。他从父亲手里继承了裕泰茶馆,怀抱希望。希望茶馆生意兴隆。也继承了他的处世哲学,即多说好话,多作揖。如:“在街面上混饭吃,人缘儿顶要紧。我按着我父亲遗留下来的老办法,多说好话,多请安,讨人人的喜欢,就不会出大岔子!” 圆滑世故下折射出人性的扭曲。

他胆小、自私,如在茶馆门口挂着“莫谈国事”。对不同的人采取不同的态度。如对难民、李三等人:“别耽误工夫!”“咱们的事,有功夫再研究!”他对难民强硬、冷漠,对李三虽同情,却有限度。对大兵、警察、特务:“您圣明。”“你多给美言几句,我感恩不尽!”“老总们,实在对不起,还没开张,要不然,诸位住在这儿,一定欢迎!”没有人性的自主性,一味地顺从。

同时,王利发又精明、干练,善于经营、不断改良。’语言上的改良。“西直门的泰德,„„全先后脚的关了门,只有咱们裕泰还开着,„„”(王淑芬)“大茶馆全关了,就是你有心路,能随机应变的改良!”(常四爷),王淑芬、常四爷的话则侧面表现出王利发善于经营,不断改良,是茶馆业中的佼佼者。但他也胆小怕事,虽对现实抱有不满,却表达得很含蓄。如他和唐铁嘴的对话:“这年月还值得感谢!”;与报童的对话:“有不打仗的新闻没有?”一直处在夹缝中生存和经营。煞费苦心。匍匐前行。

在黑暗的旧中国,尽管王利发善于应酬,善于经营,不断改良,却无法抵御各种反动势力的欺压。他对此也抱有强烈的不满,但表达得十分含蓄。就是这样一个精于处世的小商人,最终仍然没能逃脱破产的命运。王利发无可奈何地走到了人生尽头,才明白,自己几十年的小心谨慎、苦撑苦熬,全是徒劳,迎着死的诱惑,他发出了从来没敢说出口的质问:“人总得活着吧?我变尽了方法,不过是为了活下去!施压,该贿赂的,我就递包袱。我可没做过缺德的事,为什么就不叫我活着呢?王利发的悲剧,是旧中国广大市民生活命运的真实写照。

2、常四爷:-------旗人的痛苦反思

常四爷有着自己的骄傲。性格中正直善良,乐于助人。敢作敢为,对抓过他的特务依然强硬,对正在发愁的王利发则雪中送炭。

常四爷是旗人,在满清时吃皇粮。但是他对腐败的清王朝不满,仍然坚守不移的爱国情操。对洋人更加痛恨。末年他还吃得起钱粮、坐得起茶馆的时候,就从心里瞧不起“吃洋教”的马五爷在人前颐气指使的派头。他因一句“大清国要完”被抓起来,出狱后参加义和团,以后又凭力气靠卖菜为生。他自食其力,乐于助人。如“我卖菜呢!自食其力,不含糊!”

“听说你明天开张,也许用得着,特意给你送来了!”他爱国、敢作敢为。如“什么时候洋人敢再动兵,我姓常的还准备跟他们打打呢!„„”“我爱大清国。”他正直、倔强。如“要是洋人给饭吃呢?”“盼着你们快快升官发财!”“该亡!我是旗人,可是我得说句公道话!”就是这样一个人,最后也穷困潦倒,绝望地喊出“我爱咱们的中国呀,可是谁爱我呢?”

常四爷的形象,代表了不甘受奴役的中国人,反映出旧中国人民的反抗情绪。

常四爷,一个多么希望依靠奋斗来换取国家和个人好前途的中国人,他的悲剧不是来自胆怯、懒惰,而是来自其特定的身份和个性下落伍了的观念。属于旧时代也属于满族传统的人生观,叫他总以为凭着一身正气和不服输的精神,就可以在铺天盖地的社会黑暗间闯开一条生路,这样天真的愿望根本没法实现,邪恶社会永远张着毫不留情地吞食着贫寒的个体的市民小人物,即使你再豪横再不肯屈服也罢。

常四爷的失败,除了社会的责任之外,也因为他的人生哲学已然不合时宜。个性与时代的背离。就这一点说来,他与终于跌进厄运的王利发是殊途同归。

3、秦仲义 希望幻灭后以生命为代价做出无力的控诉

秦仲义作为一个家道殷实的资本家,主张实业救国的维新派。戊戌变法失败之后国势衰微、哀鸿遍野,他凭着一颗殷切的报国之心,毅然变卖祖业,创建工厂,走上实业救国的人生之路。他倾尽了40年的心血,办起了不小的企业,总觉得自己的这些成就是可以“富国

裕民”的。所以,他把一切人都不放在眼里,来到茶馆,有一种居高临下、咄咄逼人的气势。

他财大气粗、自命不凡,对穷苦人民很少有同情,他考虑着多赚钱,想搞实业救国。对王利发摆出主子的态度;对常四爷给贫困的乡妇买了两碗烂肉面,表示不屑一顾,不以为然,他一口咬定,国家能否得到挽救,“并不在于有人给穷人一碗面吃没有”。他对清王朝的统治存在着阶级本能上的对立,在与庞太监的对话中,软中有硬、绵里藏针,表现出了新兴阶级的一种挑战和锐气,从而真正的揭示了资产阶级的本质特征。

然而,他的人生轨迹,和王利发一样,也没有能够摆脱时代的规定性。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制度,帝国主义、封建官僚买办沆瀣一气总制全局的经济形势,没有给他的追求留下一丁点儿施展的空间。他的产业被政府蛮横的算作“逆产”,全部没收,当局非但没有好好的接着办厂,反而把机器全当废铜烂铁给卖了。眼看着工厂的废墟,秦仲义痛心疾首,牢骚冲天:“全世界,全世界找得到这样的政府找不到?”最终他的人生结论比王利发的还可悲。

秦仲义有过比王利发大得多的生存能力,他立志变革中国现实,可是,他的人生也没能逃脱世道的钳制,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制度,帝国主义、封建寡头和官僚买办共同控制的国家经济形势,没给他留下一丁点儿施展的空间。何况,他自视高人一头,跟大众无法沟通感情。他在黑暗岁月里单挑独斗了一辈子,终于惨败下来,也是必然的。

三、社会悲剧

茶馆中所涉及的三个历史时代,每幕戏的背景都发生在每次大的政治事件之后。第一幕是在戊戌变法失败之后,第二幕是在袁世凯死了之后,第三幕是在抗日战争胜利之后。这样不直接描写政治斗争,通过茶馆的社会现实折射出社会现实。并点出了任何的反动统治阶段每次改朝换代都换汤不换药。

通过王利发苦心经营茶馆,最终破产。常四爷正直,爱国却最终不合潮流。秦仲义办厂,最终也破产,只留下一些小东西的怀念。表现为现实性与个性的统一。这些人物的悲惨遭遇,从而造成他们的精神创伤,加深悲剧色调,充分表现主题思想。生动地揭示出旧中国的苦难和生活在旧时代的人们的血泪心酸,也表现了旧时代的罪恶统治是多么不得人心。

作家用多个人的悲剧命运折射社会悲剧。《茶馆》既带有浓厚的悲剧色彩,又是一曲葬歌。剧中安排了这样一个悲惨而又寓意深刻的场面:王利发、秦仲义、常四爷三位老人的饱经沧桑之后,在茶馆里最后一次会面,他们怀着对旧时代的满腔激愤,用撒纸钱来祭奠自己,这是全剧的点题之笔,象征着给旧时代送葬,其社会悲剧意义尤为突出。

从《茶馆》这部剧中我们可以看出老舍对旧中国、旧社会认识得深,对王利发等生活在社会底层的贫苦人民的悲惨命运理解得深。老舍在对旧社会认识理解深入的基础上,融进了正确的悲剧观念构思了王利发等主要悲剧角色的悲剧发展史,写他们与时代的不合拍性,写他们与反面人物的 “彼此不相容 ”,从而增强了悲剧的美感力量。因此从悲剧特征去认识这部悲剧所表现的时代或现实性,可以提高认识该剧的思想意义和审美价值。

1.关纪新《老舍评传》,重庆出版社,2003

2.刘雄平.文化的悲剧--老舍小说中人物的悲剧实质[期刊论文]-大连民族学院学报2005

3.许明.浅谈老舍剧本《茶馆》中的人物--王利法[期刊论文]-中州大学学报2001(1)

下载第六章 老舍小说平民意识(5篇范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第六章 老舍小说平民意识(5篇范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2020老舍小说骆驼祥子读后感(最终5篇)

    《骆驼祥子》是老舍先生著名小说。该剧紧紧围绕主人公祥子买车、失车三起三落的坎坷经历,展示处于二十年代军阀混战时期人力车夫的悲惨生活。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2020老舍小......

    2020老舍小说骆驼祥子读后感[5篇材料]

    这个暑假,我品味了老舍先生的《骆驼祥子》。这部小说是老舍先生的代表作,真实地描绘了北京一个人力车夫——祥子的悲惨命运。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2020老舍小说骆驼祥子读后感......

    浅析张爱玲小说的悲剧意识

    浅析张爱玲小说的悲剧意识 [内容摘要]:现代作家张爱玲的小说,弥漫着浓厚的悲剧色彩。她的作品有着悲剧的主题思想,悲剧意识是张爱玲生活中最重大的情感体验,这些不可避免地出现......

    平民偶像(本站推荐)

    平民偶像 今天老师给我们看了平民偶像的视频,下面我给大家介绍几个人吧 在部队,他是“活雷锋”,转业到地方,甚至下岗,他仍然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他为自己定下目标,一辈......

    结合具体作品分析老舍小说的创作特色

    结合具体作品分析老舍小说的创作特色: 一、对于民族传统文化的反思、批判。《二马》中把中国国民性的解剖放进了世界民族之林这个大手术室中,具有宏阔的视野,也从独特的角度对......

    平民英雄 最美××

    平民英雄 最美×× ——原来生活也有美的 最美妈妈“吴菊萍” 最美教师“张丽莉” 最美司机“吴斌” 最美战士“高铁成” 最帅交警“周科永” „„ 让我们先回顾一下这些平......

    永远保持平民本色

    永远保持平民本色 ——学习杨善洲同志先进事迹有感 我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认真学习了杨善洲同志的先进事迹,深受感动,深受教育。杨善洲同志是共产党员的杰出典范、领导干部的优......

    《屠杀平民》读后感

    《屠杀平民》读后感 看完这篇文章,我的心被耻辱啃啮着,被愤怒的火焰灼烧着,我对这些可恶可怕的日军侵略者的暴行简直恨之入骨,无论用什么词语也无法形容我对他们的仇恨。 让我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