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初中数学学科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的反思

时间:2019-05-14 16:29:3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对初中数学学科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的反思》,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对初中数学学科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的反思》。

第一篇:对初中数学学科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的反思

对初中数学学科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的反思

【摘 要】本文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对初中数学学科中的小组合作学习作初步的探讨,包括小组合作学习的分组方式、问题设计方案、教学设计方案、学习方式,并初步研究了它们的有效性。

【关键词】小组合作学习行动研究 有效性

一、小组合作学习的背景

小组合作学习(又称合作学习)于70年代率先兴起于美国,并且已被广泛应用于中小学教学实践。它的产生除了美国独特的社会文化背景之外,主要是出于克服传统教学存在的弊端,改革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的需要。它将社会心理学的合作原理纳入教学之中,强调人际交往对于认知发展的促进功能。由于它在改善课堂内的社会心理气氛,大面积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促进学生形成良好非认知品质等方面实效显著,很快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关注,并成为当代主流教学理论与策略之一,被人们誉为“近十几年来最重要和最成功的教学改革。在《数学课程标准》中也谈到有效的数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研究是十分必要的。

二、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研究的可行性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关于行动研究

1、行动研究是一种切合中小学教师实际的研究方式,体现出中小学教育科研“问题即课题、教学即研究、成长即成果”的特点。

2、行动研究是从实际工作中发现问题,将问题在实际工作过程中进行研究,由实际工作者和科研专家共同参与,使研究成果为实际工作者理解、掌握和实施,从而达到解决实际问题、改善实际行为的目的。

3、行动研究的特征,具体表现为:研究目的——为改进行动而研究,研究对象——对行动进行研究,研究环境——在行动中研究,研究人员——行动者进行研究,研究范围——研究者行动所涉及的范围,研究进程——边行动边调整,研究结果——行动的改进、发展。

4、行动研究是中小学教师对自己的教育实践的反思性研究,是一种普及型的适宜大众化推广的研究方式。行动研究的开始是对问题的界定和分析;行动研究中要有对行动计划及其实施情况的反思,并在此基础上对行动加以改进。行动研究的重心应当在日常课堂教学。

5、从事行动研究一般遵循下列程序:(1)明确问题;(2)确立解决这个问题的行动目标与计划;(3)按计划行动,对行动做记录和收集资料,以确认目标已实现的程度;(4)对有关材料进行整理,概括出关于行动与目标之间的一般原则、策略、方法;(5)在下一个实践情景中进一步检验这些原则、策略、方法。

(二)小组合作学习存在的主要问题

学生的现状 由于目前对小组合作学习的研究还不是很成熟,许多教学研究正在尝试之中,在具体的操作中存在着不少的问题,致使很多的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不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小组合作学习还常常限于小组讨论形式,学习方式比较单调。(2)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的学习过程缺乏深度和层次感。(3)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分工不明确,学习过程缺乏条理化,效率不高。教师的困惑 目前我们几位教师商量后,普遍感到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中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以下几个方面:

①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如何分组?什么是有效的分组方式?②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怎样设计问题让小组合作学习更有效呢?③教学设计方案将直接影响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那么如何设计将更为有效呢?④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采用怎样的学习方式将更为有效呢?本文就这几个方面作一些肤浅的研究。

三、小组合作学习反思一(分组的有效性)

问题情景:在分组时有时为了方便,考虑了“就近原则”,主要有以下两个方案:①同桌的两个同学组成一个小组②前后四个学生组成一个小组。但是,通过课堂观察初步表明:第①种方案学生合作的不深入,甚至有些学生不愿合作;第②种合作时比较热列,但小组之间的差异明显,个别小组合作比较深入,个别小组合作地比较勉强,合作的深度不够。那么如何分组才能更有效地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呢?为了更有效地分组,于是设计了一张调查问卷:

初中生数学 “小组合作学习”情况的调查问卷

亲爱的同学,为了了解您在数学小组合作学习中的情况,以方便我们对其进行一些分析与研究。您无需填写班级与姓名,请务必如实填写,谢谢合作。

1、你的数学学习情况在班级里属于: ①优秀 ②中等 ③不太好

2、你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遇到疑问时,喜欢:

①听老师讲解 ②自己独立思考 ③与同学讨论

3、在数学课中你喜欢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吗?

4、在小组合作学习中你喜欢和怎样的同学在一起学习?

5、你经常向其他同学交流自己的观点吗?①经常 ②有时有 ③几乎没有

6、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小组的人数你觉得最好是

①2人 ②4——6人 ③6人以上

7、你对小组合作学习的分组有何好的建议?

通过调查表明:合作学习中,学生更喜欢和自己关系较好的同学在一起。在这个前提下,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喜欢和成绩较好的学生在一起学习;也有学习成绩相近的学生喜欢在一起讨论问题。

目前人们对合作学习时的分组,多数赞同“异质分组”的意见,也就是将男生和女生、学习成绩较好的和有一定困难的、性格内向的和性格外向的分到一起,认为在小组中保持差异可以有效的促进优势互补。以便让学生有更宽的交往空间。在实践中发现这样做有时的确效果很好,但有时效果也并不十分明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小组合作学习为一些优秀学生控制,使得其他学生缺少发言的机会和思考的空间。(2)小组讨论时,多数学生只表达自己的意见,而对于小组其他成员的意见常常不作更深的探讨。(3)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研究过程缺乏条理化,效率不高。那么是否可以尝试同质分组呢?于是我们做了如下实验:让学生在一定的条件下进行了同质分组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发现如下现象:学生组内合作得到加强,十分融洽,有条理性;组内竞争转化为组间竞争和组间交流。初步研究表明:学生对于活动性、操作性较强的学习活动,采用“异质分组”,可以淡化组内竞争,强化组内合作;对于思考性、推理性较强的学习活动,采用“同质分组”,可以强化组内合作, 组间互补。

新课程倡导学习的有效性,更倡导学习的民主性和开放性。学生有权利寻找自己的合作伙伴,我们对于分组的观点是:是否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实践表明分组不是一成不变的,不仅与学生有关,而且与学习的内容有关,也与问题设计、教学的设计、学生学习的方式等有关,需要我们综合考虑各种因素。

四、小组合作学习反思二(问题设计方案的有效性)

问题情景一:让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讨论如下问题:四棱柱有几个顶点?五棱柱呢?发现学生几乎不需要合作就可以解决。

问题情景二: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设计了如下一个问题:

在有理数中:较大的数减去较小的数是否一定是正数吗?较小数减去较大数是否一定是负数吗?为什么?发现学生很快进入合作角色,他们独立思考、互相交流,并很快得到答案,但是对回答为什么时遇到了困难。

问题情景三:让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讨论如下问题:你认为n条直线最多有个交点?发现大都数学生很难进入合作角色,不知如何下手。

情景分析:在问题情景一中提出的问题探索性不强。以至于学生只要经过独立思考就可以解决。所以并不是每一个题目都需要小组合作学习的。自主探索、独立思考也是学习的有效方式。而且有些问题是可以改变的,把它重新设计成一个探索性的问题,以利于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如上面的问题可以这样设计:四棱柱有几个顶点、几个面和几条棱?五棱柱呢?六棱柱呢?十棱柱呢?„„n棱柱呢?在问题情景二中,这道题有一定探索性,可操作性,所以学生容易开展研究,但当他们回答为什么时,思维遇到了障碍。这时就需要教师作一定的引导,如提示他们能否用有理数的减法法则和加法法则来回答。在问题情景三中,由于问题的探索性较强,有一定的难度,学生一下子达不到这样的高度。这个问题可以设计成具有一定的层次感,可操作性的问题:2条直线有几个交点?3条直线有几个交点?4条直线有几个交点?„„100条直线有几个交点?n条直线呢?

问题设计方案的策略:研究表明问题设计方案的有效性将直接关系到小组合作学习的效果。问题的设计最重要的是有要有挑战性、探索性、开放性、可操作性。然而,许多问题并不直接适合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需要教师进行筛选、问题重组。就探索性而言,以上问题情景一中的问题我们可以称为具有弱探索性,以上问题情景三中的问题我们可以称为具有强探索性。对于弱探索性的问题我们需要强化,对于强探索性的问题我们需要弱化,即让它具有层次感、可操作性。对于一个确定性的命题我们也可以把它改变成一个开放性的命题,让它具有小组合作学习的可行性。

五、小组合作学习反思三(教学设计方案的有效性)

问题情景:在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 上册)“展开于折叠”一课中有这样一个问题:

将一个正方体的表面沿某些棱剪开,展成一个平面图形,回答下列问题:

⑴能得到那些平面图形?与同伴进行交流。

⑵你能设法得到下面的图形吗? 在这一课中需要学生动手操作、合作交流,但是由于没有较多现成的正方体,学生很难开展研究,有的教师只是自己包办,自己做了几个正方体,然后自己用剪刀把它们剪开,让学生观察;有的教师干脆把11种展开图画在黑板上让学生记住。这样的教学方式行吗?

我们发现这样的设计完全是违背新课程的理念的,新课程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预先让学生自己动手,每人制作几个大小一样的小正方体(边长大约4cm左右,大小一样是为了便于研究),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4人一小组(异质分组)进行动手操作、合作交流,从活动中去体会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的关系。并让他们把得到的成果与大家分享,把得到的平面展开图粘贴到黑板上,最后让他们找一找把相同的放到同一组,最后便得到了11种不同的平面展开图。最后还可以让他们进一步思考、讨论以下问题:

①将一个正方体的表面沿某些棱剪开,展成一个平面图形,你们剪开了几条棱,为什么?

②你觉得正方体的平面展开图有怎样得特点?

我们觉得具有实验性的课程有助于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在相似图形的研究中我们特意设计了一节活动课——相似图形与自然,让学生回去到自然界中收集相似的植物叶子,带到课堂中和同学们一起交流。在小组活动中,我让他们测量相似叶子的直径(即叶子上两点之间最长的距离)和周长。并和同学们一起讨论如何测量周长,同时提出以下研究步骤:

⑴测量两片相似叶子的直径,并计算出相似比k ⑵测量两片相似叶子的周长,并计算出周长比k

⑶在误差允许的范围内,周长比与相似比有何关系?

在这一节课中,发现学生对研究的问题很有兴趣,小组合作学习也容易展开。

六、小组合作学习反思四(学习方式的有效性)

问题情景: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如下现象:①在活动性、探究性较强的学习中,同一小组中学生会自发重组进行活动,然后再进行交流;②在理解性、推理性较强的探索学习中,学生并不是立即开展讨论的,他们各自需要思考一段时间,期间包括计算、推理、猜测,然后才开展合作交流。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组内重组会影响合作的效果吗?在合作学习中其它的学习方式在时间上是否需要限制呢?

情景分析:我们认为在活动性、探究性较强的学习中,同一小组中学生自发重组进行活动,是符合学生研究问题的特点的:方便性、可操作性,人少更易协调地开展活动。在理解性、推理性较强的探索学习中,学生不立即开展讨论,这是因为还没有合作的基本素材,他们需要先独立思考。

行动策略:我们认为学习活动是一个多因素影响下的动态过程,其间矛盾纵横、关系复杂。这样学习方式也应该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在学习的过程中,应整合其它的学习方式,为此我们关注了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的基本组织形式,最后初步总结为如下两种形式:

1、组内重组 分组合作 群体交流 组间交流 这种学习方式将广泛使用在活动性较强的学习活动中,以4人一个小组为例,组员假定有A、B、C、D四人,他们的合作方式一般为如下基本结构:

2、自主探索 群体交流 个人总结 组间交流

这种学习方式将广泛使用在理解性、推理性较强的学习活动中,以4人一个小组为例,组员假定有A、B、C、D四人,他们的合作方式一般为如下基本结构:

行动策略的检验:在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 上册)“水位的变化”一课中有这样一个问题:

右图是流花河的水文资料(单位:米),取河流的警戒水位作为0点,那么图中 的其它数据可以记作什么?(图略,最高水位:35.3 警戒水位:33.4平均水位:22.6 最低水位:11.5)

下表是小明记录的今年雨季流花河一周内的水位变化情况(上周末的水位达到警戒水位)

星 期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日

水位变化/米 +0.20 +0.81-0.35 +0.03 +0.28-0.36-0.01

⑴本周哪一天河流的水位最高?哪一天的水位最低?它们位于警戒水位之上还是警戒水位之下?与警戒水位的距离分别是多少米?

⑵与上周末相比,本周末河流水位是上升了还是下降了?

我们决定在这一节课采用小组合作学习,4人一个小组。在小组内,每人先去阅读、理解题目的意思,然后自行找出答案,再进行小组交流,最后采用老师提问,组间交流的方式。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有效地开展合作学习,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主要是因为这段学习材料适合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在学习中还采用了多种学习方式,如独立思考、计算、讨论交流等。实践表明:多种学习方式的整合将有助于小组合作学习,教师应该是合作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

第二篇:初中数学小组合作学习反思

初中数学小组合作学习反思

连得福

实施课改以来,教师的教学工作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原来的注重教师的“教”向注重学生的“学”转变,体现了学生在各学科自主学习、讨论交流、合作探究的主动性。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提高课堂效率,轻负高效,已成为广大教师研究的课题。本年我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就小组合作学习的活动规则、合作时机等做了一些尝试。

一、建立有序的规则

在课堂上,经常出现这种现象,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讨论,教室里马上就会出现一片热闹的场面。但这只是一种表面上的“假热闹”,实际上是“忙而无序”。有的小组几个人同时抢着发言,你说你的,我说我的,谁也不听谁的;有的小组始终只有那一两个人发言,其他人只是心不在焉地听着;有的小组成员相互推辞,谁也不愿先发言;有的小组干脆借机闲聊、说笑。究其原因,主要是缺乏小组活动的规则。

针对上述问题,我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尝试,总结出以下较为有效的做法:

(1)培养良好的合作学习习惯。一是独立学习、独立思考的习惯,避免小组交流时“人云亦云”,盲目从众的现象;二是积极参与、有序发言的习惯,做到积极动脑思考,努力发表自己的见解;三是认真倾听的习惯,听清别人说话的意思,学会尊重别人;四是遵守课堂纪律和合作规则的习惯,避免不必要的争论和争吵。

(2)合理分工,明确职责。小组内除了组长,还要有记录员和汇报员。所选小组长都具有较强的组织能力和合作意识,主要职责是对本组的成员进行分工,组织全组人员认真有序地开展自主学习、交流讨论、合作探究活动。记录员的职责是将小组活动过程中的重要内容记录下来;汇报员则进行归纳总结后代表本组在全班进行交流展示。

二、选择恰当的时机

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如果在教学内容过易或过难的地方设计小组讨论或在一节课中安排了多次小组合作学习或合作探究,结果都是由于时机不当,时间太紧而收效甚微。所以我做了以下尝试:

(1)在课题导入后开展基础知识的自主学习,并用电子导学出示自主学习提纲,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要求及时间限制,记录自主学习过程中的疑难问题,完成任务后举手示意。

(2)在出现疑难问题时进行合作学习

在自主学习过程中遇到一些疑难问题,这时不是急于讲解,而是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要求有不同见解的同学在小组中阐述自己的理由,然后由其他同学共同评判,达成共识。虽然这样可能是多花了点时间,但通过辩论会加深对知识的理解;突出知识的重要性,同时经过辩论得出的答案学生记忆会更深刻。

(3)重难点问题合作探究,适时点拨。

答案不唯一或开放时要组织合作探究,对一些开放性问题、重难点问题,先独立思考,再合作探究或适时点拨,最后全班展示交流,各小组成员各抒已见,目的是在多角度、多侧面的讨论探究中,使学生的视野更开阔;思维更活跃;认识更清楚、更全面!但每节课合作探究的问题不能多,只能一、二个,否则时间不够、效果不佳!

三、要有足够的小组活动时间

在开展小组活动时,如果出示问题后未给足学生思考的时间,就宣布开始合作学习,而且不到两三分钟就叫停,这时学生还未进入主题,所以小组活动不但达不到合作学习的目的,而且很容易挫伤学生合作学习的热情,养成敷衍了事的不良习惯。为达目的,教学实践中,我给学生提供了比较充分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讨论交流的时间,让每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和相互补充、更正、辩论的时间,使不同层次学生的智慧都得到发挥,感觉这样的小组合作学习才是有效的。

四、及时评价激励,延伸“合作”

积极的评价激励,将不断增强学生参与合作的意识,也使学生不断获得成功的喜悦。因此,合理运用小组成员互评与自评,对于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其学习的自信心尤为有效。同时,正确的评价与被评也正是学生将来走上社会所必须具有的基本素质之一,所以我在评价时更注重对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合作态关注学生的倾听、交流、协作情况;我采用的评价方法是个人评价、小组互评、教师评价等。奖励,有利于激励学生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做。对表现突出的小组和个人要及时地给予充分的肯定和精神、物质上的多样化的奖励;奖励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可采用口头表扬、鼓掌祝贺、授予小组荣誉称号等。通过奖励使学生知道什么行为是有价值的,是能得到认可的,激发学生尽可能地展示自己的才华,开发他们的潜能,乐意为共同的学习目标而努力,从而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合作技能。

五、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进步。小组合作学习要面向全体学生,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要特别关注学困生,尽可能地给全体学生提供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独立获取新知的机会,尽可能地让所有学生体验尝试成功、探索与发现的快乐!

第三篇:对初中数学课堂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的研究

对初中数学课堂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的研究

龙游三中

何啊玲

一、课题研究的意义及国内外研究的现状

(一)课题研究的意义

当今社会正处于知识经济时代,各行各业的竞争日趋激烈,这些竞争并不是靠个人的单兵作战就可以取胜的。团队精神在竞争中越来越重要,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很多工作需要团队合作才能完成。因此,合作在今天具有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从教育要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和促进个人的全面发展来说,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在我国,近几年基础教育课程和教学改革的研究过程中,人们也在反思传统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并进行了新课程的改革,本次新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便是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在《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和课程实施建议中,小组合作学习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概念,小组合作学习在我国班级教学中也已经成为重要的教学组织形式之一。课改实施以来,合作学习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并逐渐成为初中数学教学中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它作为对传统教学组织形式的一种突破和补充,已经被教师越来越广泛地运用于课堂教学之中,促进了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但目前的小组合作学习仍存在着诸多问题,有的甚至流于形式,徒有合作的外衣,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多数学生不具备合作精神,致使讨论不能展开、探究无法深入,不能进入真正意义的合作。这样的结果,只能是白白地耗费了有效的教学时间。合作学习是《数学课程标准》所倡导的重要学习方式之一,但在新课程的课堂教学实施过程中,合作学习有时往往只重形式,追求表面的热闹,不求实际效果,而忽略了其本质。我们一线教师还有很多疑惑和问题,特别是对课堂中生生合作学习的有效性抱有疑问。什么内容要合作学习,如何进行有效的合作学习,是我们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因此有必要对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与目前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小组合作学习(又称合作学习)于70年代率先兴起于美国,并且已被广泛应用于中小学教学实践。它的产生除了美国独特的社会文化背景之外,主要是出于克服传统教学存在的弊端,改革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的需要。它将社会心理学的合作原理纳入教学之中,强调人际交往对于认知发展的促进功能。由于它在改善课堂内的社会心理气氛,大面积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促进学生形成良好非认知品质等方面实效显著,很快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关注,并成为当代主流教学理论与策略之一,被人们誉为“近十几年来最重要和最成功的教学改革。在《数学课程标准》中也谈到有效的数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研究是十分必要的。国外的学者把师生互动合作行为放在很重要的地位,国外对小组合作学习的研究,虽然着眼点各不相同,但都是基于全班学生的特性这种内在教学情境而进行的。它们所研究的是学生互动行为,理论性很强。

二、课题的界定与研究依据

小组合作学习是指在小组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经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是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强调学生学习的亲历性、参与性、合作性。课堂教学中的小组合作学习就是以4-6人为一组,将同一班级的学生按成绩、能力、性格诸方面的差异组建成若干个最优化的“同组异质、组间同质”的合作学习小组,以学生的互动合作为动力资源,以团体成绩为奖励依据的一种具有共同目标导向的教学活动。

小组合作学习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从智力因素、学习态度、学习水平以及学习情感等几方面分析学生的个体差异,把学生分层次,在尊重学生自愿原则的基础上,搭配成若干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学习小组,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集体教学形式下的个别化教学的策略,它容因材施教的思想于班级教学之中,在个别教学与集体教学间构建一座桥梁,实现两者的优势互补,以集体授课为基础,以合作学习小组活动为主体形式,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教学,力求体现集体性教学与个体性教学的统一。从而为不同知识层次的学生提供一个适应其发展的教学活动环境,使每个学生在各自的“最近发展区”内学有所获,达到培优与补差并举的结果。它着眼于适应学生个体差异,并促进学生在各自原有基础上得到发展。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指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尽量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具体体现:(1)教师要有清晰的教学思路和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充满观察、实验、猜想、验证、推理、交流等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2)不同层次学生积极投入,使学习成为在已有基础上的主动建构过程,也是个性化的、多种学习需求的过程;(3)任务导向明确,学习成功率高,达到了预期和生成的教学目标,能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可持续地发展。

三、课题研究的基本思路方法、主要内容及重难点分析

(一)课题研究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1)、理性思辨:思考在合作学习中的误区,从中探索影响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方法、途径。

(2)、调查法:了解当前我校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意识与能力情况。

(3)、问卷法:了解学生对小组合作学习的态度、需求,研究学生在合作学习过程中真实所想、所需。

(4)、研讨法:针对实验过程中的实际问题进行研讨、分析,不断完善操作方法,提高实验操作水平。

(二)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新课程实施中学生合作方式的理论研究

通过文献研究,比较新课程与传统课程中学生合作学习的不同要求,探索新课程背景下学生合作方式的内涵,提炼、概括出与实施新课程相匹配、相一致的学生合作方式的要素和特征。

2、本校教师课堂教学中学生合作方式存在问题的现状研究

通过观测和调查,对本校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合作方式所呈现的问题进行研究,探索改善现状的方式和途径。

3、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合作方式呈现的案例研究

选择课堂教学中学生合作方式有效性较高的课堂教学案例,分析、研究从中呈现的特征和规律,总结推广成功经验。

4、促进教师对课堂管理进行变革的研究

针对新课程实施中课堂教学管理中的问题,更新理念,变革管理行为,为学生合作的方式的研究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三)重难点分析

(1)我校班级人数较多,在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实际教学过程中对如何分组和分组后的管理我们感到有一定的困难。

(2)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是要让人人参与学习过程,人人尝试成功的喜悦。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常常发现许多学习偏弱的学生大都是处于被动地位,没有表现的机会,往往会在小组的掩护下随声附和,这样小组合作学习就成了一句空话。如何更好的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解决个别学生身上存在的思维依赖性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3)如何把握合作学习的时机?在实际教学中,有的教师在教学内容过易或过难的地方设计小组讨论,有的教师在适合于学生自主探索或动手实践的地方安排小组交流,有的教师在适合于全班教学或教师引导的地方组织小组探究,有的教师在一节课中安排了多次小组合作学习,结果由于时机不当,收效甚微。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如何把握合作材料选择的“度”,如何把握合作学习的时机才能使合作学习更有效更有价值,值得我们深入的研究。

四、本课题的预期价值

经过研究实验,初步找出在中学数学课堂中,培养学生小组合作学习习惯的策略,及如何利用小组合作学习提高课堂学习效率的方法。如何通过合理构建合作学习小组,培养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应的合作技能,正确把握小组合作学习的时机,认真搞好小组合作学习的问题设计,合理把握小组合作学习的时间,科学做好小组合作学习评价,正确定位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的角色,让教师自主更新教学观念,掌握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基本途径与方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尽快摆脱无效教学和低效教学的为难境地,使教师专业化水平得到有效提升,真正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学习数学的效率,养成良好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实现学生进步,教师发展、教学相长。

五、课题研究的步骤

1、学习阶段(2015.3-2015.4):

(1)、课题组成员学习新课标,掌握新理念,确立新的教学观、学习观。(2)、课题组成员重点研究“合作小组”学习的特点及理解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的结构和要素。(3)、学习研究初中数学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思考。

2、实施阶段(2015.4-2016.11):

(1)、调查了解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方面的基本情况。(2)、具体制定各类有效性检测表。

(3)、实施初中数学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方案。

3、反思阶段(2016.11-2016.12):(1)、各成员完成本阶段总结材料。

(2)、总结研究方案得失,汇总材料,写出结题论文。

六、前期准备

1、科学组建学习小组,明确“小组合作学习”的目标和责任分工,实施有效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方式;构建学习小组结构图、成员责任分工表,教学过程的反思等;

2、了解学生情况,①包括学生的年龄特点、思维特点,性别、个性特征、才能倾向、学习水平、家庭背景、社会背景等方面,以便学习时发挥各自的特长和优势。②传统教学方式的调查及小组合作学习的运用情况。调查问卷、小组组成结构图、论文等。

第四篇:浅谈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的几点反思

浅谈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的几点反思

黄市中学 杨秦

摘要:“小组合作学习”在当今教学活动中发挥着不可置否的作用,使师生之间、学生之间更加有效的进行语言交际。这一模式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有着很好的效果,但也不可否认,其有效性大打折扣。在此,我浅谈了自己对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的几点反思。关键词:小组合作学习自主 有效性 反思 探究

为了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主动性、合作性,“自主、合作、探究”是近年来我们一直所倡导的学习方式。我们学校近来大力提倡“自主、合作、高效、愉悦”的课堂教学。而实现这一效果的有效途径之一就是“小组合作学习”。它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新课标教学理念,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以及创新思维能力。所以,在实际教学中我们每位老师都积极行动起来“把课堂还给学生”。我们所听的每一节课几乎都会看到小组讨论式的合作学习,课堂气氛热烈、活泼。然而,在我们实际操作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对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的几点反思。

一、独立思考,是小组合作学习的前提

为了使小组合作学习不盲目,那就要让他们知道学什么?合作什么?我们学校一直使用导学案教学。上课时,把导学案发给学生,在导学案上把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任务化、具体化,再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可是,在实际教学中,因为学生个体中确实存在着差异,有些同学完成的很快,他的表现欲会促使他迫不及待的把答案告诉本组内其他成员。于是大家匆匆忙忙的把答案抄上。大家想,这样的小组合作有效性有多高?缺少小组内各个成员的独立思考,多数成员还没有自己的看法和观点,仅仅充当了一下书写的机器。所以,教室应该根据学习内容给学生规定自主学习的时间,让他们先独立思考导学案上的内容,当大多数同学都有了自己的见解之后,再允许小组内互相交流,相互质疑,相互解答,找出小组内都不会的共性问题,留待组间或老师进行解答。因此,独立思考应该是有效地小组合作学习的前提。

二、形式、实要,是小组合作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

“合作学习是指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经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过程,是由明确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可是在实际操作中,往往会出现事与愿违的情况。记得我们在学习《测物体密度》这一节实验课时,第一个班就出现不少了不少情况。在各小组展示了并最终确定了实施方案之后,分组实验开始。我在巡回指导的过程中发现,虽然表面上看各小组热热闹闹、积极实验,但是有些同学,特别是性格内向基础又不是很好的同学,不积极或者就是不敢参与,默不作声的把玩自己自己手中的笔,还有的在趁乱说悄悄话。等到实验完成了,我找一个小组展示自己的实验成果是,他却只能回答出他们所做的最后一组数据,而其他数据因为没有人记录而忘记了。种种现象告诉我,这一节课,我们的小组合作仅仅是形式上的、表面上的,有效性是有多少是值得我深思的。我想,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很重要的原因之一我们的小组之间缺乏明确的分工。为此,我在给剩余的几个班上这节课时,我就在课前明确的向各组特别是组长提出要求:动手操作前,一定要明确指出:谁和谁做测固体密度的实验?谁和谁做测液体密度的实验?谁负责测质量?谁负责测体积?谁负责记录数据?无论谁动手操作,其他学生都要仔细观察,看该同学在操作上有没有不规范的地方,以求避免错误,减小本组实验的误差。这样,原来那些不会规范使用天平和量筒的同学也在本组“小老师”的指导下学会了。浑水摸鱼的现象也很少了,整堂课看起来闹而有序,反而节省了试验时间,达标率也较高。因此,小组合作学习,我们不能只看形式不看实效,我们还要注重过程,分工合作,有条不紊,如此的合作才是有效的。

三、建立竞争机制,是小组合作得以长期有序发展的关键

刚开始实行小组合作时,大家都感到比较新鲜,慢慢地这种热情会逐渐减弱,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就会收到影响。因此,我们非常有必要在个小组之间建立竞争机制。每一个小组都是一个独立的整体,大家共同商量讨论,制定统一的加、减分政策。例如:若小组内不是总是组长或个别同学发言,而是大家都积极行动起来,参与度高的要加分;若是为了增加参与度,不假思索,胡乱发言的要减分;同样难度的题有小组内基础较差的同学来讲解,得到大家认可的要多加分等。各组得分及时公开公布,每月一小评,每学期一大评,评出优秀小组、进步小组进行奖励。这样,为了本小组的共同利益,个小组都会各想各的招,为了小组共同荣誉而努力。

四、及时评价,小组合作学习的重要动力

小组合作学习同样也离不开“评价”如果没有“评价”,就难以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就不会有实效。若是学生的努力得到了及时的、积极的评价,就会有效激发学生继续努力的积极性。当学生的热情已经消失再去鼓励,就显得很苍白,其价值就会大打折扣。所以,评价的信息反馈必须及时。且要不断反思,不断完善。要客观公正,避免奖罚不明。

总之,在实行小组合作学习的实际教学中,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只要我们在探索过程中不断地、及时的进行反思、改正、改进,再反思再改进。我想,实现“自主、合作、高效、愉悦”的课堂教学就不是一句空话。

第五篇:浅析初中数学小组合作学习

浅析初中数学小组合作学习

浅析初中数学小组合作学习

“和谐高效思维对话”型课堂的“以学为本”的教学原则中提出这样几点:(1)教师要相信学生的学习能力,相信学生的学习潜力;(2)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参入学习,提高课堂 学习的有效性;(3)教师要给学生提供学习的舞台,促使学成自主学习。《新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新课程改革强调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在《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和实施建设中,“自主,合作,探究”已经成为新课程中最重要的学习方式之一。我认为,在进行素质教育的时候,不应平均地对待各项素质,应该看到素质整体展,就会培养出具有主体性人格和能自觉主动发展优良素质人才。

作为当代主流教学理论与策略之一的 “小组合作学习”是课程改革积极倡导和组织实施的学习方式。我认为,所谓合作学习,就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目标与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它的基本做法是:依其任务类型或学生学业水平、能力倾向、个性特征、性别等方面的差异将学生组成若干个异质学习小组(课堂上以前后两排桌四个人为一组),创设一种只有小组成功小组成员才能达到个人目标的情境,即小组成员不仅要努力争取个人目标的实现,更要帮助小组同伴实现目标。合作学习是对班级学习方式的补充和改进,它强调以集体授课为基础,以合作学习小组活动为主体形式,力求体现集体性与个体性的统一。

在以往的实施过程中,许多情况下当老师满腔热情的引入“小组合作学习”,做了许多有益的尝试时,由于缺乏对“小组合作学习”精神实质的正确把握和冷静、理智的思考,致使“小组合作学习”缺乏有效性。多数合作交流仅停留在形式上,成了学优生的“一言堂”,学困生被忽视“小组合作学习”所讨论的问题没有思维性、启发性、探索性,学生没有讨论的兴趣,浪费教学时间、教学效率事倍功半。下面是我结合教学实践和有关教学理论对如何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的几点思路。

思路之一:设计适当的问题情境和教学方案,强化“小组合作学习”效果。

数学学习离不开问题解决,学生合作学习的数学问题要难易适度,应具有层次感、探索性、可操作性,让他具有“小组合作学习”的可行性。因此我们应选择一个好问题,创设一个好背景,让学生面临较复杂的学习任务(开放性性任务、探究性任务,操作性任务,对知识的查漏补缺任务等),这时凭学生的一己之力往往无法完成,合作学习的时机已经成熟,通常需要组织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例如“多边形的内角和公式的推导”一课是学生在已经学习了三角形内角和的基础上进行新知学习的几何课,在教学中,可设计这样的问题:

(1)能把四边形分割成三角形吗?四边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

通过对四边形的分析,学生提出:只要将四边形分割成三角形,就能用三角形的内角和求得四边形的内角和。接下来继续提出问题:

(2)五边形、六边形、七边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3)n边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为什么?

这时学生自主探索(应留充足的时间)的积极性很高,五边形、六边形、七边形的内角和都能算出来。但n边形的内角和有部分学生凭一己之力已无法完成,合作学习的时机已经成熟,马上组织学生进行四人“小组合作学习”。

第一阶段是小组活动:相互探索、交流,使自己的观点不断完善,并不断产生新想法。同时,让会做的学生对不会做的学生进行“一对一”,甚至“多对一”的帮助。使小组各成员都能成功完成任务。

第二阶段是交流反馈:各小组汇报展示交流整理的结果。通过不同方法的分割,有的在形内找点,有的在形外找点,有的在图形的一边上找点,有的就用图形的一个顶点。思维体现了有序性、互补性。在交流过程中,学生的智慧得到充分的释放,思维进一步深化,达到互相观摩、启发的效果,不仅可以聆听同学的发言,还可以不断的提出疑问或补充。小组合作使学生在思维的比较中取得了对问题的完满解决,萌发出创新的意识和创新的精神。通过反馈让学生意识到集体的智慧远远超过个人聪明,合作使问题得到最优化解决。

思路之二:合作学习小组的优化组合。分组时应考虑的几个因素:学生成绩均匀搭配、学生能力协作搭配、学生性格特征及气质类型搭配、学生性别搭配、家庭背景搭配等,然后按照“组内异质,组际同质”的原则进行分组,使各个小组总体水平基本一致,以保证各小组开展公平竞争。合作小组由成绩为“一优二中一困”的四名学生组成。设小组长一名,选情绪饱满,善于交际,人际关系良好,学习成绩好的学生担任。在自愿的基础上教师适当调配。座位安排由小组长自行解决,只要有利于合作就行。组内可以让各成员扬长避短,形成优势互补,从而大大提高学习成效。小组建成后,还必须要求每个小组中的成员相互友爱,坦诚相见、民主平等,体现小组的团体力量和精神。

思路之三:合作学习前应留给学生足够的自主探索的思考时间。合作学习要求每位学生能够充分大胆的表达自己的观点,再通过组内的交流、探索,使自己的观点不断完善,并不断产生新想法。使合作学习呈现出“1+1=2”的累加效果,甚至产生“1+1 >2”的创新效果。自主探索则是这一行为及效果发生的基础,个人自主探索的质量越高,合作的实效性越强。在小组合作交流前,教师应给学生足够的时间,鼓励学生探索,先把想法写下来,再在小组交流中分别说出自己的想法,大家再发表见解,互相提问,共同讨论,形成小组的意见。这样每个人都有思考的时间和机会,“小组合作学习”才更具实效。

思路之四:明确“小组合作学习”的目标,规定组内各成员的个人责任。

“小组合作学习”的成功取决于每一个成员的学习,需要小组中每个人积极承担在完成共同任务中的个人责任。总任务的完成质量取决于每一个成员各自任务完成的质量。这就像链条中的每一个环节,任何一个环节都不能出问题。在“小组合作学习”时,分工一定要明确,由谁组织,以哪种方式发言,同学发言时其他同学做什么,由谁进行归纳总结,其他同学做什么等等。总之,要求小组成员任何时候都要明白自己现在该做什么。使合作学习有序又有效地进行。在这里,值得提醒的是:“小组合作学习”目标是小组成员共同确立的学习目标,是小组成员共同努力的方向。这就要求小组成员不仅要努力争取个人目标的实现,更要分工协作,帮助小组其他成员共同达到预期的合作学习目标。

思路之五:培养小组成员团队意识和合作技能。培养小组成员团队意识和合作技能是“小组合作学习”活动顺利开展的重点。合作学习不是一种个人的学习行为,而是一种集体行为,为了达到共同的学习目标,需要每个成员具有足够的团队意识和合作技能。这包括倾听、鼓励、轮流发言、说话音量适当、有序表达,始终关注任务,而不远离主题等;小组成员之间必须相互了解、彼此信任,经常进行有效地沟通;建设起一种融洽、友爱的亲密伙伴关系,如尊重别人意见,有效接纳别人见解,有质疑和争辩,但不能讥讽和嘲笑;要分解任务,明确个人分工和职责,使小组里每个成员都能充分、主动参与并做出自己的贡献;成员们不仅要对自己的学习负责,而且要为所在小组中其他同学的学习负责,要互相帮助和支持,形成强烈的集体责任感。比如,当课堂上老师提出问题时,只有少数同学举手发言时,老师可以鼓励同学:就近的同学甚至同桌之间都可以尽快的讨论,只要明白了就可以继续举手,老师再鼓励同学主动发言。这样灵活的运用了小组的优势,即同桌两人也可以自然的形成一个小组,遗解课堂上的“燃眉”之急。思路之六:“小组合作学习”的激励评价机制。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往往是靠教学评价来推动和实现的。因此教学评价必须蕴涵在活动的起始阶段到终结阶段的全过程中。必须确立一种促进学生在小组集体中不仅要个人努力上进,还要乐于与同学互助合作的良性制约机制。我采取了以下四种方法。

方法一是随机提问。随机提问小组内的任何一个成员,由他们的回答来评价一个小组学习的质量。这样每一个成员都必须好好学习,这种由集体协作产生的群体压力,促使每一个成员都全身心投入。

方法二是以学生的自主学习、参与程度、对学习的贡献程度、团结合作、完成任务、学习效果等指标进行评价各组学习行为和效果,让学生认识到小组合作各成员是一个学习的共同体,只有每个成员的共同参与才是合作学习所要实现的目标。

方法三是小组自评与组与组互评相结合,让学生表达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的收获及产生的问题,更好地展现学生在学习中的思维和活动过程。这样做既自我分析问题总结经验又取长补短互相促进。

方法四是以学习小组团体的评价成绩为评价标准。把整个评价的重心由鼓励个人竞争达标转向大家合作达标。促使学生认识到,他门在某种程度上与组内其他人是联系在一起的,如果其他组员不成功,他也不可能成功(反之也然),也就是“同舟共济”。所以,要定期对任务完成好、合作共处表现好的小组评选“优秀小组”、“红旗小组”,以给其他小组树立榜样,形成相互赶超,在竞争中共同提高的良好局面。这就强化了“学习小组”的集体荣誉感,培养了合作精神。

合作学习是建立在学生个体合作需要基础上的,在学生个体解决某个数学问题遇到障碍,苦思而不得其解时进行合作学习才有价值,才有成效。但在实际教学中,有些课为了追求合作气氛,或是一味追求求异思维,教师呈现问题情境后,不留给学生片刻思考时间,就立刻宣布“下面开始小组合作学习”,这样学生还没来得及思考问题情境,更谈不上自己的独立方案,容易造成要么组内优生一言堂,要么使讨论流于形式,达不到合作学习的目的。因此,在小组合作学习前,教师一定要让学生有独立思考的时间。

总之,小组合作学习不是万能的钥匙,需要我们不断地进行研究,不断探索有效合作学习的途径和方法,以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促进学生不断发展。

在新课程的理念下,我们在进行数学教学活动过程中,可以有效地运用小组合作的方式为学生开辟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所谓小组合作学习,就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小组为单位,群体研讨、协作交流的一种学习方式.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合作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那么,在课堂教学中,怎样才能有效地组织小组合作学习呢?下面,谈几点我在数学教学中的实践体会.

一、改进课堂教学方式,明确学习目的

传统的课堂教学是教师讲,学生听这一单向的传输方式,而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生本互动的多维交流的过程.

如在讲《七巧板》这节课时,要求学生进行课前预习,查询有关七巧板的材料,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因制作七巧板对大部分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在课堂上我先引导学生观察、分析课本第160页图4—31正方形中的点有什么特点,是怎么来的,再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4人为一组),要求把查询的信息及归纳总结出的结论进行分析、整理.再让学生尝试自己拼图,探索一些规律,然后允许他们自由进行讨论,看看能否总结出一定的规律,并希望他们能互帮互助,最后全班交流,互相补充.在这一活动中通过愉快的小组合作,培养了学生参与及合作意识,使他们的拼图富有个性和创意.

二、挖掘数学课本素材,探索自主创新方案

数学课本中存在着大量能力训练,学生创新思维的素材,应该把他们充分地挖掘出来,抓住时机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

如在讲用一个平面去截一个正方体,截出的面可能是什么形状?对于这个一题多解的问题,我在上课时要求学生拿出自己已准备好的正方体萝卜、土豆等实体,自已动手去体验、去尝试.当某个同学切出一种新的形状时,别的同学总会围过来进行热烈的议论,然后又试图从别的方向截切,希望得到新的形状,有时还出现了一个人拿正方体,另一个人拿刀截切的情景,甚至有的学生把自已的橡皮切成几个小正方体,把同组同学所讨论的情况都做了一个模型.最后全班交流,并将可能出现的情况全部画在黑板上,供全班同学参考.

三、设计合作学习的主题,给学生自主探索空间

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使得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只能被动接受知识,而小组合作使学生能够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从而培养学生互相协作能力.

如在讲《蚂蚁怎样走最近》这节课时,一只在A处的蚂蚁想从A 处爬向B处,你们想一想,蚂蚁怎样走最近?采用合作探究方式将学生分为4人活动小组,探究蚂蚁爬行的最短路线,充分讨论后,汇总各小组的方案,在全班范围内讨论每种方案的路线计算方法,通过具体计算,总结出最短路线.让学生发现:沿圆柱体母线剪开后展开可得到矩形,即研究“蚂蚁怎么走最近”就是研究两点连线最短问题,引导学生体会利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建立数学模型,构图,计算.在这一活动中让学生体验数学建模,培养学生与人合作交流的能力,增强学生探究能力,操作能力,分析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四、营造良好的课堂合作气氛

在合作学习活动中,教师与学生之间是平等的,不是服从与被服从的关系.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明确指出:“创造力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当然在不民主的环境下,创造力也有表现,那仅是限于少数,而且不能充分发挥其天才,但如果要大量开发人之创造力,只有民主才能办到,只有民主的目的、民主的方法才能完成这样的大事.”教师应发扬教学民主,在分析问题、讨论问题中积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提看法,使学生在合作学习中有“解放感”、“轻松感”.这样才能有利于学生在课堂上大胆提出问题,畅所欲言,集思广益,逐步形成宽松民主的课堂气氛,为学生之间、师生之间成功合作学习,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

在合作学习中,教师对教材处理和教学设计是否符合学生实际的接受能力和理解能力,也影响课堂合作的气氛和效果.如设计学习问题坡度太陡,知识过于复杂、难度过高,学生接受不了,无法合作学习.因此,教师对教材的处理和教学问题的设计难度要适中,既要突出重点,又要分散难点.如《平方差公式》一节中,经历平方差推导过程是学生学习的重点,如何归纳出公式是本节的难点.在教学中,我先出四道相关的计算题:

(1)(2a+3)(2a-3)(2)(a-2)(a+2)(3)(2x+1)(2x-1)(4)(5-3)(5+3)

让学生先计算,再提问发现了什么规律?再通过小组合作解决.这时,学生“动”了起来,没有“旁观者”、“怠惰生”,在教师的引导启发下,合作分析、讨论,最后推导出平方差公式.难题被突破了,合作的成功体验使他们学有兴趣、轻松愉快,这样,便营造出良好的合作气氛.

五、教师要处理好角色意识,及时对合作过程实施调控

在合作学习中,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首先是通过教师的角色变化来实现的.合作交往中教师的主要行为表现在倾听、交流、协作、分享,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的向导和促进者,有时还是学习的合作者,因而教师在合作学习中同时扮演了权威、顾问、同伴三种角色.教师应针对班级、小组的具体情况,用恰当的语言,对学生作出交往策略的指导与评价,充分展示各种问题的形成过程与解决过程.同时,教师还应注意每个学生的参与度,及时作出指导和调节,促成高效的互动过程.

改革创新课堂教学方式是提高初中数学教学质量的重要措施,进行课堂合作学习的实践,大大增强了班集体的内聚力,学生之间团结协作,互相帮助,互相学习,共同提高;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在平等、宽松、和谐的民主合作气氛中,学生积极参与教学,经历成功的体验和表现自己才能的机会.可以说,合作式学习的有效开展,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切实增强了学生求知的欲望,学生学习质量得以大幅度提升.同时,还有效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引导学生树立团结协作,探究学习的意识,真正实现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

六、合作学习的问题表现及策略

1规则不明确.在研讨过程中少部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不高,不能很好地参与小组讨论,或在讨论过程中好似得到一个放松的机会,自由自在对学习投入度不高,有时会导致每组只有组长发表个人的意见.因此我认为教师在制定小组合作学习的规则时可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1)一个一个地说,说出自己的见解;

(2)别人说过的,尽可能不重复;

(3)轻轻地说,只要组内成员能听清楚;

(4)注意听,听不懂的马上问;

(5)整理小组研究成果,准备全班交流.

2.分组不科学.我们的小组划分大部分仍是按前后排的四个同学来组织,这样的分组虽然简便易行,但人员搭配不合理,不利于让不同特质、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优化组合、优势互补、相互促进.所以在组建学习小组时,采用科学的分组方法是将不同层次的学生按照“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进行分组,小组一般由4——6人组成分组时不仅要求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思维特点出发,而且在构成上要求小组成员在性别、个性特征、才能倾向、学习水平、家庭背景、社会背景等方面存在合理差异,其目的是为了在学生的合作过程中做到组内合作、组间竞争,让每个学生在合作中都有展示自我的机会,发挥各自的特长和优势.

3.时机安排不当.从内容上来说有以下两种情况:一是教学内容较为简单,学生研讨的积极性不高,二是教学内容较难,学生没有研讨的知识基础,从而使合作学习难以进行.因而在合作中,分工要明确,责任到人才能使小组成员参与,并明白个自应该承担的角色,掌握各自所分配的任务,使合作学习有序又有效地进行;另外就是在设计问题时要难度适中,不应过高.如在讲《正方体的展开图》时让学生明确三种类型:(1).有四个面在同一层(2).有三个面在同一层(3).三面二行和二面三行 这样的问题设计不仅使学生目的明确,还大大降低了本节课的难度,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也为学生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气氛.

4.评价不准确.其主要问题表现在:一是偏重于对学生个体的评价,忽略了对学生所在小组集体的评价;二是偏重于对合作学习结果的评价,忽略了对学习过程与方法的评价;三是偏重于小组整体,没有关注学生个体反应.因此教师在评价时应做到:

(1)既重视团体评价又关注学生个体反应;(2)注重情感因素,实施鼓励评价,激励学生不断创新;

(3)建立合理的“合作学习”评价机制,以学生的自主学习、参与程度、团结合作、完成任务、学习效果等指标进行评价,同时教师要反思自己的引导,调控和组织能力,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4)促进小组间的竞争与协作,使学生形成“小组荣我荣,小组耻我耻”的观念;

(5)评价切忌程式化,避免俗套化.

总之,“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所倡导的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在促进学生间的情感交流、互帮互学、共同提高,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方面起着积极的作用.作为教师我们要把学生当成主人,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把握最佳时机,组织引导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让小组合作学习更有成效.

下载对初中数学学科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的反思word格式文档
下载对初中数学学科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的反思.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初中数学小组合作学习

    《初中数学小组合作学习》课题研究方案博树中心校初中理科组 一、课题的提出: 现阶段我们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广泛地进行“初中数学分组合作学习”的研究,旨在通过对现行的以......

    农村初中数学课堂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研究

    《农村初中数学课堂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研究》 开题报告 沙河市蝉房中学课题组 一、问题的提出 (一)问题提出背景: 审视当前农村学校的课堂教学,由于教师对小组合作学习缺乏深刻......

    数学小组合作学习反思

    初中数学小组合作学习反思 岢岚二中 李焕荣 叶澜先生曾说过:“一个教师写一辈子的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教师写三年反思,可能成为名师。”有感于此,我觉得有必要对我们实施......

    农村初中数学课堂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研究(五篇模版)

    《农村初中数学课堂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研究》 开题报告 沙河市蝉房中学课题组 一、问题的提出 (一)问题提出背景:审视当前农村学校的课堂教学,由于教师对小组合作学习缺乏深刻认......

    初中数学小组合作学习研究

    初中数学小组合作学习研究”课题研究 开题报告 在《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与《数学新课程标准》贯彻实施的新环境下,为了进一步提高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锻炼学生的思维,进一......

    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调查表

    小学数学课堂“小组合作学习” 开展现状问卷调查表 学校年级时间1、你知道什么叫做“小组合作学习”吗? A、知道B、不知道C、有一点了解 2、在你们班数学课堂教学中,你喜欢种......

    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材料

    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也发生了变化,合作学习成了新课程课堂教学中应用最多的一种学习方式。我们发现绝大多数的学生参与小组合作......

    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1.理论意义、应用价值 理论意义 小组合作学习是提高课堂教学实效的需要。鼓励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共同发展,促进师生教学相长是当代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