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二语文五人墓碑记习题精选(本站推荐)
高二语文五人墓碑记习题精选
基础练习
1.给下列词语中加黑的字注音。
(1)蓼洲周公之被逮()(2)死而湮没()(3)独五人之曒曒()(4)敛赀财()(5)缇骑按剑而前()(6)抶而仆之()(7)匿于溷藩()(8)买五人之脰而函之()(9)缙绅()(10)投缳道路()(11)老于户牖之下()(12)赠谥美显()(13)傫然在墓者()(14)呼中丞之名而詈之()2.解释下列句中加黑的词。
(1)十有一月耳——(2)抶而仆之——(3)草野之无闻者——(4)独五人之曒曒——(5)投缳道路——(6)激昂大义——(7)亦曷故哉——(8)不敢复有株治——(9)大阉亦逡巡畏义——(10)老于户牖之下——(11)即除魏阉废祠之址以葬之——
3.《五人墓碑记》选自《______》,作者张溥,字______,号______,明末文学家。因自幼好读勤学,每读书常抄七遍,因而自题书斋名为“______”。曾和同乡张采组织______继承东林党人传统,进行文学和政治活动,影响很大。
4.《五人墓碑记》在文体上属于______,它除了记事以外,尤重______,本文所议论的中心是______。
综合练习
5.下列括号中的词是补出的省略成分,不正确的一项是()A.既而(中丞)以吴民之乱请于朝。
B.卒以吾郡之发愤一击,(钩党)不敢复有株治。C.且(大阉)矫诏纷出,钩党之捕遍于天下。D.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于)墓道。
6.下列句子中画线的部分在文中的正确意思,不正确的一项是()A.众不能堪,扶而仆之一—把他们打倒在地上 B.吴之民方痛心焉——正感到很痛苦
C.买五人之腥而函之,卒与尸合——终于同尸身合在一起 D.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可耻的人格,卑贱的行径 7.下列五句话编为四组,全都对五义士死的价值表示肯定的一组是()①立石于其墓之门,以旌其所为。
②五人之当刑也,意气扬扬,呼中丞之名而詈之。③寥洲周公,忠义暴于朝廷,赠谥美显。
④而五人亦得以加其土封,列其姓名于大堤之上。⑤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A.①③⑤B.②④⑤C.①②④D.①④⑤ 8.对这篇文章的评说,不恰当的一项是()A.“义”是五义士精神的核心,全文不论叙事还是议论抒情,都是紧扣“义”字展开的。B.本文的写作目的是鞭挞奸佞阉党的罪恶,弘扬中华民族为了正义事业而英勇献身的精神。
C.五义士反抗阉党的斗争,反映了正义斗争的巨大力量,表现了奸佞阉党的虚弱本质。D.本文在阐述生死价值问题的同时,批判了甘心依附阉党的官僚士大夫的卑劣行径。阅读下面文段,完成9-13题。
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为之声义,敛赀财以送其行,哭声震动天地。缇骑按剑而前,问:“谁为哀者?”众不能堪,扶而仆之。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周公之逮所由使也;吴之民方痛心焉,于是乘其厉声以呵,则噪而相逐。中丞匿于溷藩以免。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曰颜佩韦、杨念如、马杰、沈扬、周文元,既今之僳然在墓者也。然五人之当刑也,意气扬扬,呼中丞之名而詈之谈笑以死。断头置城上,颜色不少变。有贤士大夫发五十金,买五人之脏而函之,卒与尸合。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
9.解释文中加黑的词语。
(1)丁卯三月之望(2)有贤士大夫发五十金(3)中丞匿于溷藩(4)缇骑按剑而前
10.下列加黑的词具体指代的对象分类正确的一项是()①为之声义②敛赀财以送其行③吴之民方痛心焉④乘其厉声以呵⑤扶而仆之⑥噪而相逐⑦呼中丞之名而詈之
A.①②/③④⑥⑦/⑤B.①②/③④⑤/⑥⑦ C.①②③④/⑤⑥⑦D.①/②③④⑦⑥/⑦
11.从词类活用角度看,下列句中加黑的词与其他三个不同类的是()A.以吴民之乱请于朝B.缇骑按剑而前 C.以大中丞抚吴者D.买五人之脰而函之
12.下列句中加黑的词语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的是()A.吾社之行为士先者B.哭声震动天地C.颜色不少变D.为魏之私人E.吴之民方痛心焉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13~19题。由是观之,则今之高爵显位,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而又有剪发杜门,佯狂不知所之者,甚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是以蓼洲周公,忠义暴于朝廷,赠谥荚显,荣于身后;而五人亦得以加其土封,列其姓名于大堤之上,凡四方之士无有不过而拜且泣者,斯固百世之遇也。不然,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则尽其天年,人皆得以隶使之,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故予与同社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
13.解释文中词语(1)抵罪:(2)土封:(3)首领:(4)社稷:
14.下列句子中的“之”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两项是()A.由是观之B.人皆得以隶使之
C.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D.哀斯墓之徒有其石 E.佯狂不知所之者F.亦以明死生之大
15.与“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中的“其”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今操得荆州,奄有其地D.秦王恐其破璧
C.其皆出于此乎D.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 16.与“人皆得以隶使之”中的“隶”用法不同的一项是()A.去今之墓而葬焉B.吾得兄事之 C.相如廷叱之D.常以身翼蔽沛公 17.翻译文中的句子。
(1)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2)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 18.这段文字运用了对比的写法,试用自己的语言作具体说明。
19.本段结尾“故予与同社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一句有什么作用?(不超过25字)拓展练习
20.比较下列句子中加黑的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①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
②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 ③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 ④为之声义,敛赀财以送其行
A.两个“以”字相同,两个“为”字相同 B.两个“以”字不同,两个“为”字相同 C.两个“以”字相同,两个“为”字不同 D.两个“以”字不同,两个“为”字不同
21.从词类活用看,下列句子中加黑的词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项是()A.去今之墓而葬焉B.缇骑按剑而前 C.亦以明死生之大D.以大中丞抚吴者
22.下列各句在诵读时,断句正确的一句是()A.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为之声义 B.既以吴民之/乱请于朝
C.凡四方之士/无有不/过而拜/且泣者 D.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23-27题。
海瑞,字汝贤,琼山人。举乡试,署南平教谕。迁淳安知县。布袍脱粟,令老仆艺蔬自给。总督胡宗宪尝语人曰:“昨闻海瑞为母寿,市肉二斤矣。”宗宪子过淳安,怒驿吏,倒悬之。瑞曰:“曩胡公按部,令所过毋供张。今其行装盛,必非胡公子。”发橐金数千,纳之库,驰告宗宪,宗宪无以罪。隆庆元年,徐阶为齐康所劾,瑞言:“阶事先帝,无能救于神仙土木之误,畏威保位,诚亦有之。然自执政以来,忧勤国事,休休有容,有足多者。康乃甘心鹰犬,搏噬兽类,其罪又浮于高拱。”人韪其言。历两京左、右通政。三年夏,以右佥都御史巡抚应天十府。属吏惮其威,墨者多自免去。有势家朱丹其门,闻瑞至,黝之。中人监织造者,为减舆从。瑞锐意兴革,请浚吴淞、白峁通流入海,民赖其利。素疾大户兼并,力摧豪强,抚穷弱。贫民田入于富室者,率夺还之。徐阶罢相里居,按问其家尽少贷。下令飙发凌厉,所司惴惴奉行,豪有力者至窜他乡以避。又裁节邮传冗费。士大夫出其境,率不得供顿,由是怨颇兴。已而给事中戴凤翔劾瑞庇奸民,鱼肉缙绅,沽名乱政,遂改督南京粮储。瑞抚吴甫半岁。小民闻瑞去,号泣载道,家绘像祀之。
(《明史》)23.下列句子中加黑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署南平教谕 署:代理,暂任。B.令老仆艺蔬自给 艺:种植。C.发橐金数千 发:发放。D.素疾大户兼并 疾:憎恨,厌恶。24.下列句子中加黑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曩胡公按部 按部:巡查部属。B.布袍脱粟 脱粟:糙米。
C.墨者多自免去 墨者:贪官。D.中人监织造者 中人:才德一般的人。25.下列句子中加黑的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①徐阶为齐康所劾②为减舆从
③豪有力者至窜他乡以避④以右佥都御史巡抚应天十府 A.两个“为”字相同,两个“以”字相同 B.两个“为”字相同,两个“以”字不同 C.两个“为”字不同,两个“以”字相同 D.两个“为”字不同,两个“以”字不同
26.以下八句话编为四组,全都表现海瑞为官刚正不阿的一组是()①令老仆艺蔬自给②发橐金数千,纳之库 ③康乃甘心鹰犬,搏噬兽类,其罪又浮于高拱
④属吏惮其威,墨者多自免去⑤有势家朱丹其门,闻瑞至,黝之 ⑥徐阶罢相里居,按问其家无少贷⑦又裁节邮传冗费 ⑧小民闻瑞去,号泣载道,家绘像祀之
A.①③⑦⑧B.②③⑤⑥C.①④⑥⑧D.②③⑤⑦ 27.下列叙述,与原文意思不相符的一项是()A.海瑞为官生活俭朴,就连替母亲祝寿也极为俭省。
B.海瑞认为,徐阶在任职期间虽有失误,但忧勤国事,仍有值得称赞之处。
C.海瑞巡抚应天十府时,下属官员十分怕他,有的甚至自动辞职,有势之家有的黝门,有的远避他乡。
D.海瑞摧豪强,扶穷弱,因而受到小民的欢迎;裁节冗费,不让供顿,为此遭到士大夫的怨恨。
[参考答案] 1.(1)dǎi(2)yān(3)jiǎo(4)zī(5)tí jì(6)chì(7)hùn(8)dîu(9)jìn(10)huán(11)yǒu(12)shì(13)lěi(14)lì
2.(1)“有”通“又”,用在整数与零数之间;(2)击;(3)乡间;(4)光明显耀的样子;(5)上吊;(6)被激励;(7)“曷”通“何”;(8)株连;(9)犹豫不决;(10)家;(11)整理。3.七录斋集 天如 西铭 七录斋 复社4.碑文 议论 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
5.B6.B7.D8.B 9.(1)农历每月十五日(2)银子(3)厕所(4)朝延派去捕人的马队 10.A11.A12.B13.(1)犯罪应受惩治(2)坟墓(3)性命(4)国家 14.CD15.A16.A17.略
18.把列人阉党的一些高官,在阉党倒台“一旦抵罪”时的种种表现,同五义土对比,以衬五人的死重于泰山,那些高官的表现是“辱人贱行”,自作自受,他们的死是轻如鸿毛的。
19.说明作碑记的目的,卒章显志,表明文章的中心。20.D21.C22.C23.C24.D25.D26.B27.C
第二篇:高二语文教案《五人墓碑记》
《五人墓碑记》教案
教学目的
(1)了解写作背景,正确把握作者的思想及文章的主题;
(2)体味本文组织严谨、浑然一体的结构特色;
(3)学习本文夹叙夹议、叙议结合及巧用对比的写法;
(4)积累字词句知识。
教学设想:本文为精读课,因为距离我们时代较远,背景知识欠缺,文言语句较生疏,所以应介绍有关的背景知识,引导学生抓关键语句从整体上理解课文的内容。然后注重文言词语和句式的学习与积累,同时明确夹叙夹议的特点,掌握对比手法的运用。从学法上看,一定要认真预习,借助文中关键语句把握文意,归纳总结文言实词的词类活用和一词多义现象。
教学过程
历史上的哲学家总是千方百计以各种各样的方式解释世界,然而更重要的在于改造世界——马克思的墓志铭
一、导入
鲁迅先生说过:“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辉,这就是中国的脊梁”。(《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今天我们学习的文章中的五位主人公就是这样为民请命的人,是舍身求法的人。
二、题解及背景介绍
1.作者简介
张溥,字天如,号西铭,江苏太仓人。明代著名文学家,社会活动家。自幼刻苦自励,勤奋好学,每次读书一定要先亲手抄一遍,抄后读过即焚去,然后再抄、再读、再焚,至七次始罢。崇祯四年进士,曾集郡中文士,结复社评议时政,为权贵所恶,后以党祸而死。著有《七录斋集》等。2.时代背景
明末天启年间,宦官魏忠贤专权,许多正直人士被杀害。天启七年(1627年),魏阉假借圣旨逮捕了周顺昌,并趁机勒索,激起人民极大愤慨。于是趁毛一鹭等人逮捕周顺昌之机,群起反抗。他们毁官府,杀缇骑,毛一鹭躲进厕所才免一死。这次斗争被镇压后,朝廷在苏州大肆捕人,颜佩韦等五人挺身而出,对自己的所作所为毫不隐讳,慷慨就义。不到一年,崇祯皇帝即位,阉党失势,魏忠贤畏罪自杀。周顺昌冤案始得昭雪。苏州乡绅吴默等人收葬了颜佩韦等五人的尸体,把虎丘山塘的魏忠贤的生祠夷为平地,并在他的废祠上修建了五烈士墓。本文即刻在墓碑上的碑文。3.关于文体
从写法上看,原始的碑记只是记叙。后来的作者,或就所叙之事加以评论,或借题发 挥抒写情志,碑记遂演变为一种叙述兼议论的文体。
碑记,又称碑志,原是刻在石碑上,以叙事记行、歌功颂德为内容的一种文体。最早的作品,可追溯到秦朝李斯的泰山、琅琊石刻。从立碑的地点和用途上分,有山川碑、宫室碑、桥道碑、寺庙碑。而专以纪念死者、刻于坟前墓道的碑记称墓碑或墓志。
三、初读,整体感知课文(听课文录音,或教师范读,要求学生听清字音、听明句读、听出语气,同时对不理解之处作标记。)
第二部分③吴民暴动的经过④五人就义的情景第一部分①叙写修墓立碑的情况②五人之死的不同寻常第三部分⑤五人之死的影响⑥生死的重大意义以叙写行为作答独五人之皦皦,何也?以议论直接作答
这篇碑记中记述和颂扬了苏州市民不畏强暴、不怕牺牲、敢于向恶势力进行斗争的英勇事迹,热情歌颂了五位烈士仗义抗暴、至死不屈的英勇行为,对于他们“激于义而死”的精神给予了高度评价,肯定了斗争的重大意义和不朽功绩,进而阐明了“匹夫之有重于社稷”的道理。
四、在课文中找出能转换行文角度的过渡句
1.“呜乎,亦盛矣哉!”
用抒情方式结住叙事以引起议论。
2.“独五人之激缴,何也?” 设问引起叙事。
3.“予犹记„„”,其作用领起叙事。
4.第5自然段的开头“嗟夫”,表示上文(3、4自然段)的叙事已终结,由此转入大段议论。
5.第6自然段的开头“由是观之”,承接上文(5自然段)的议论并进一步展开。
从这里看出,这篇文章叙事议论有机融合,文章的第一部分(开头至第四段)主要是记叙,第二部分(第五段至结尾)主要是议论。但在记叙中又夹着议论,在议论中又夹着记叙。叙议结合,是文章的优点。
五、筛选信息,把握课文内容。
重在培养学生在读课文时应眼到、口到、心到的学习习惯。
提问:
1.本文记述的是哪五个人的事?在文中第几段出现的?
2.他们的身份如何? 3.他们为何而死?
4.后人为什么要为他们修墓、立碑?
5.作者对这五人的态度是什么?
提问的基础上归纳出本文的文意:这篇碑记中记述和颂扬了苏州市民不畏强暴、不怕牺牲、敢于向恶势力进行斗争的英勇事迹,热情歌颂了五位烈士仗义抗暴、至死不屈的英勇行为,对于他们“激于义而死”的精神给予了高度评价,肯定了斗争的重大意义和不朽功绩,进而阐明了“匹夫之有重于社稷”的道理。
六、对比手法的运用
对比手法的运用:五人之死富贵之子;慷慨得志之徒草野之无闻者缙绅死激昂大义蹈死不顾(2)五人(高洁的志操)斗争精神魏阉横行时变节软弱、媚俗高爵显位者偷生(3)五人仗义而死(重于泰山)(4)五人“激于义而死”(死得其所,名垂青史)假设“五人”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而死
七、《五人墓碑记》基础知识 古今异义
1、吾社之行为士先者
“行为”是“行”和“为”两个词的连用。行:品行,名词;为,成为,动词。今义为:受思想支配而表现在外面的活动。
2、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私人:党羽;今指与公家相对的个人。
3、按诛五人
按:考查,查究。今常用义为:压住,依靠等 4 颜色不少变
颜色:面貌、容貌、脸色。今常指由物
发射、反射或透过的光波通过视觉所产生的印象。5视五人之死 视:比较。今无此义。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首领:头颅,脑袋。
通假字
1、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
夫十有一月之中 •“有”同“又”。
2、敛赀财以送其行
赀”同“资”,资财,钱财。读zī
词类活用
1、人皆得以隶养之 隶,名词作状语,当作 奴隶那样。
2、去今墓而葬之 墓:名词用作动词,修墓。
3、其疾病而死
疾病:名词用作动词 生病。
4、为之声义
声:名词用作动词,伸张
5、缇骑按剑而前
前:名词作动词,走上前。
6、是时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 抚:用作动词,出任巡抚。
7、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 记:名词用作动词,作记。
8、不能容于远近
远近:形容词用于名词,远近的人;远近的百姓。
9、抶而仆之
仆:动词使动用法,使……倒下
10、安能屈豪杰之流
屈:动词使动用法,使……屈身
11、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
哀,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哀,哀惜。
12、不复敢有诛治
诛治:动词用作名词,株连治罪的事情。
13、激昂大义
激昂:形容词用作动词,激动振奋。
14、荣于身后 荣:名词使动用法,使……得到荣誉。15 尽其天年。
尽:副词用作动词,享尽。
一词多义 义
激于义而死焉者也。
义愤,形容词。为之声义/忠义暴于朝廷 合宜的道德,行为
或道理,正义,名词。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 从……看来,介词。为之声义/谁为哀者 替,给,介词。固 轻重固何如哉
本来,引申为“究竟”“到底”,副词。2斯固百世之遇也。实在,真是,副词。句式判断
1、即今傫然在墓者也。
2、斯固百世之遇也。
3、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
4、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
5、故今墓中全乎为五人也
6、不可谓非五人之力也 被动句
激于义而死焉者也 宾语前置
1、谁为哀者 钩党之捕遍于天下
介词结构后置句
1、列其姓名于大堤之上
2、且立石于其墓之门
3、忠义暴于朝廷
4、荣于身后
5、不能容于远近
6、而五人生于编伍之间
7、忠丞匿于溷藩以免
8、令五人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
9、匹夫之有重于社稷 省略句 断头置城上 2 投缳道路 3激昂大义 3 扼腕墓道
第三篇:《五人墓碑记》教案
教学目标:
1、体会本文气势恢宏,情理并茂,叙议结合,巧用对比来突出人物形象与精神的写法。
2、归纳掌握“盛、发、率、徒、私”五个文言词语,并熟悉“况„„欤”等几种文言句式的译法。
3、了解本文所阐述的生死价值观,进一步认识生死大义。重难点:
1、本文叙述和议论之间的转承结合。
2、运用注释,系统了解有关历史背景,并由此领会五人牺牲的价值和意义。课时:四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学生看投影,说出投影中的人物——黄继光。教师介绍黄继光 黄继光是抗美援朝时的英雄,在现代也涌现了许多英雄。比如牛玉儒,介绍人民的好书记牛玉儒。
在2008年的奥运会中我们也看到了很多英雄,请大家看大屏幕,介绍悲情英雄埃蒙斯、绝症中走出的王者范德伟德、奥运会上最伟大的母亲丘索维金娜、他们的到来就是胜利的伊拉克代表队。
二、题解
1、背景简介(结合《成才之路》)
明朝末年,宦官魏忠贤专权,他排斥异己,杀戮大臣,暴虐无道,形成了“钩党之捕遍于天下 ”的局面。天启六年,魏忠贤派爪牙到苏州逮捕周顺昌,苏州市民群情激愤,奋起反抗,发生暴动。事后,阉党大范围搜捕暴动群众,市民颜佩韦等五人为了保护群众,挺身投案,英勇就义。次年,崇祯帝即位,罢黜魏忠贤,魏畏罪自缢,阉党失败,周顺昌得以昭雪。为了纪念死去的五位烈士,苏州市民把他们合葬在虎丘前的大堤之上,称为“五人之墓”。正如臧克家所说“有的人死了,他却活着;有的人活着,他却死了。”这些英雄虽然死了,但他们的精神却活着。
2、文体介绍
碑记:又称“碑志”,刻在墓碑上,用于叙述死者生前的事迹,评价、歌颂死者功德。
3、有关作者
本文选自《七录斋集》,张溥(pŭ)幼年勤奋好学,所读之书都要亲手抄写,抄好朗读之后烧掉,再抄,一直要抄到六七遍,因此,他的书斋起名为“七录斋”。
三、熟读课文,疏通字词
1、听录音,给读不准的字加注拼音。
2、学生齐读
四、对照注释翻译第一段,并掌握下列字词(1)实词
1、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当路)居于要地,比喻执掌政权的人。“夫子当路于齐,管仲、晏子之功,可复许乎?”《孟子•公孙丑下》
2、即除魏阉废祠之址以葬之:除,治,整理 ⑴台阶。登自东除。《二京赋》张衡 ⑵清除,去掉。诛乱除害。《史记》
⑶拜官,任命,授职。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指南路〉后序》 ⑷整治,治理。
祠:祠堂。封建制度下同姓族人供奉祖宗或生前有功德的人的房屋。
3、以旌其所为:表扬。/古时一种用五色羽毛装饰的旗子。(2)虚词
1、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助词,提示、领起作用。当,适值,正当。“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出师表》
2、激于义而死焉者也:兼词,相当于“于是”。
五、再次阅读第一段,分组讨论下列问题。
1、课文题目为“五人墓碑记”即为五人所作的碑记。本文既为碑记,自然要写五人为怎样的人,如何去写呢?一般的碑文写作,应该先介绍他们的姓名、籍贯、世系、行事等,但本文却行文独特,另辟蹊径。只用“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一句话,对“五人”作了判断性说明。作者为何如此行文?本句又有何特点? 本句用“者”提顿,用“也”煞句,“者”“也”照应,是古汉语中判断句中的典型结构。一开篇就为五人为什么而死作出判断,说明五人之死不是为了别的什么,而是当周顺昌之“被逮”的时候,“激于义而死”的。这里已包含着对五人的颂扬,突出了一个“义”字,为后文议论张本。同时点明“为义而死”应颂扬,那些“不义而生,不义而死”的人又怎么样呢?对于这些,作者暂还没有发表议论,然而讽刺的锋芒,也已经从对五人的颂扬中显露出来了。第二课时:
一、对照注释,翻译第二段,并掌握第二段重点字词(1)实词
1、去今之墓而葬焉:去,距离。墓,名词用作动词,修墓。去:⑴离开。阳虎去齐走赵。《韩非子》
(引)过去的。去年下扬州。李白《江夏行》
⑵ 除掉,去掉。除残去秽。
⑶ 距,距离。
⑷到,往。休去倚危栏。辛弃疾《摸鱼儿》
2、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通假字,通“又”。
3、慷慨得志之徒:(做事合乎心愿,顺利)官运亨通。
4、况草野之无闻者欤:原指乡野,此处指民间。
5、独五人之曒曒:同“皎皎”,光明貌。(2)虚词
1、夫五人之死:发语词。
2、而葬焉:兼语词。
3、凡富贵之子:一般的,那些。此句中的子与下句中的“徒”均指一类人。像“郯子之徒”。
4、亦已众矣:程度副词,太。
5、况草野之无闻者欤:语气词,较“乎、哉”为弱。
6、独五人之曒曒:副词,只有,唯独。(3)研讨第二段 对比内容:
富贵之子、慷慨得志之徒── 死而湮没不足道 十有一月
五人── 皦皦
其实,作者这样一些写,自然就提出一个尖锐的问题:凡人皆有死,但一则受到贤者的旌表,死而不朽,一则与草木同腐,“湮没不足道”,这是什么原因呢?这一答案其实已是呼之欲出,但作者却引而不发,暂时不作结论,而用“何也”一句导入下文,使本来已波澜起伏的文势陡然涌现出轩然大波,这正是作者行文的妙处。
二、研讨三、四段
1、齐读三、四段。
2、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讲述三、四段的内容。
三、研讨第三段字词
(1)对照注释,翻译第三段(2)齐读第三段(3)明确重点实词
1、在丁卯三月之望:天干地支纪年法的推算。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补:农历每月初三(朏)第一天(朔)最后一天(晦)十五(望)十六(既望)
2、吾社之行/为士先者:品德可以作为读书人表率的人。先:形容词用作动词。
3、敛赀财以送其行:募集款项。“赀”同“资”。
4、缇骑按剑而前曰:本指古代贵官的侍从,此指明代专事侦查,逮捕人犯的差役。名词用作动词,向前。
5、众不能堪:⑴经得起,能忍受。不堪设相。⑵可以,能够。“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6、抶而仆之:使动用法。
7、按诛五人:查究,依照„„罪名。
8、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聚集的样子。(4)虚词
1、予犹记周公之被逮: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 立性。
2、敛赀财以送其行:目的连词。
3、则噪而相逐:偏指一方。
4、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不久。
四、分析结构入手,理解第三段的意思。
1、本段可分为几层?试概括层意。
明确:可分两层。前一层叙述苏州市民反阉斗争经过,用事实印证上文“激于义”三个字;后一层写五人被诛。
2、前一层叙述反阉斗争的经过,所表现出的作者的感情如何? 讨论明确:
这一层的描写,感情真挚,写吴民,则“哭声震动天地”“抶而仆之”,其义勇可见;写缇骑,则“按剑而前,问‘谁为哀者’”,凶横之态毕见;写狗官,则“匿于溷藩以免”,惶急之状可知。可见作者憎爱分明的感情。第三课时:
一、探讨第三段内容
1、为何先从“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写起?点明准确时间有何作用?
与全文开头处的“当蓼洲周公之被逮”相照应。同时点明苏州暴动的原因。点明准确时间,说明记忆之深刻,影响之巨大。
2、第三段较详细地追述了周公被逮、吴民抗暴的情景。请思考吴民是在什么情况下进 行反暴斗争的?又是如何反暴的?为何要反暴? 周公之被逮时,应社中的正直人士聚集起来,替周公诉冤,伸张正义,并且募集钱财为他送行。这些行为,触怒了东厂的官役,引出一场轰轰烈烈的抗暴斗争。文中描写抗暴斗争的情况,只用了两句话“抶儿扑之”“噪而相逐”,四个动词“抶”“扑”“噪”“逐”。就是这样四个动词充分活现了百姓怒不可遏、群情激昂、同心同德同阉党斗争的情景,形象生动,准且鲜明,真可谓字字传神,绝妙之笔。
3、士大夫和市民,在反暴斗争中的行动完全一致,这说明了什么?
二、第四段字词
(1)对照注释,翻译第四段(2)齐读第四段(3)重点字词明确 实词
1、然五人当刑也:面对,对着。
2、意气扬扬:神情昂然。扬扬:心情愉快或得意。
3、呼中丞之名而詈之:骂
4、颜色不少变:脸色。
5、买五人之脰而函之:名词作动词,用匣子装起来。虚词
1、谈笑而死:表修饰关系。
2、颜色不少变:程度副词,稍微。(4)分组讨论第四段要点。1.如何选材来突出五人事迹?
五人之事迹不可尽书,故只写其当刑之从容,说明作者选材之精当。2.“断头置城上,颜色不少变”反映五人的什么精神? 明确:反映五人浩气长存,虽死犹生。
3.文中述贤士大夫发金买五人之脰,有何作用?
明确:既有称颂贤士大夫之意,又有从侧面烘托五人形象的作用。第四课时:
一、第五段 实词
1、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缙绅,亦指搢绅,指一般做官的人。古代大臣把笏(大臣上朝时拿的手板,用玉、象牙,或竹片制成,用来记事备忘,也叫”手板”)插在腰带里,所以称做官的人为”缙绅”。缙,插;绅,带。易,变。、四海之大:四海,中国。之,指示代词,这么。、而五人生于编伍之间:指民间。古时编制户口,五家为”伍”。4、素不闻诗书之训:《诗经》《书经》,这里泛指《经书》。5、蹈死不顾:踏上死地,冒着生命危险。顾,回头。6、且矫诏纷出:只(魏忠贤)假托的皇帝的命令
7、不敢复有株治:牵连治罪。株,牵连,株连
8、大阉亦逡巡畏义:有顾虑而徘徊或退却。→犹疑不决。
9、非常之谋难于猝发:篡夺帝位的阴谋。猝,立即。发,发动
10、待圣人之出而投缳道路:上吊自杀。虚词
1、素不闻诗书之训:向来。
2、亦曷故哉:通“何”。
3、卒以吾郡之发愤一击:最终。
4、非常之谋:不同一般的。
二、第六段 实词
1、则今之高爵显位:爵位显赫的高官。
2、一旦抵罪:抵尝。犯罪应受惩治时。
3、而又有剪发杜门:闭门不出。杜,闭,塞。杜绝
4、视五人之死:比较。
5、忠义暴于朝廷:显露。
6、赠谥美显:追赠的谥号。
7、而五人亦得以加其土封:修建一座大坟。(增修)
8、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指头颅。户,门户。牖,窗子
9、人皆得以隶使之:名词用作动词,像对待奴隶那样。
10、亦以明死生之大:形容词用作动词,阐明。
11、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平民,这里指五人。虚词
1、或脱身以逃:有的人。
2、轻重固何如哉:到底。
3、是以蓼洲周公:因此。
4、凡四方之士无有不过而拜且泣者:凡是。
5、斯固百世之遇也:确实。
6、令五人者保其首领:假使。
7、安能屈豪杰之流:怎么。
8、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三、根据以上方法,学生互相讨论,自学第五至第七段,要求: ①归纳各段要点。
②找出表明思路的句子。③理解作者思想情感。明确:
第五段论述五人之死在当时政治斗争中的意义。用一反问极言在魏阉统治时期不附逆者极少。又用一提示性的问句揭示出五人之死确实于“激于义”。第六段论述五人之死的重大意义。连用四个长句,运用强烈对比,提出死的轻重问题,突出五人之死重于泰山,点明“匹夫之有重与社稷”这个重大主题。
上文两次提到贤士大夫,都没交代姓名,为什么要放在最后写呢? 明确:
既可使行文简洁,又有评功的作用,对贤士大夫不称名,表示一种敬意。找出记叙、议论的句子后,分析特点:
1、夹叙夹议,叙议结合。从全文看,前两部分侧重记叙,第三部分侧重议论。两部分之中,记叙和议论又互有穿插。
3、用简练传神的笔墨刻画人物形象。
四、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
第四篇:五人墓碑记学案
五人墓碑记学案
【教学目标】
(1)了解写作背景,正确把握作者的思想及文章的主题。
(2)积累文言字、词、句知识,尤其是词类活用、古今异义和一词多义现象。
(3)学习本文叙议结合及巧用对比的写法,体味本文组织严谨、浑然一体的结构特色。
(4)认识五位义士“激昂大义,蹈死不顾”的精神,理解作者关于生死价值的阐述。
【教学重点】
(1)学习记叙,议论和抒情相结合的写法和运用对比表现中心思想的方法。
(2)重点字词的理解
第五篇:五人墓碑记教案文档
房山高级中学问题导学教案
高三语文学科教案
一、学习重难点:掌握文中虚词“以”的用法
准确翻译文句,提高翻译能力。
二、学习目标: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如:除、旌、按、易、视等
三、教学方法设计:交流
讨论
点拨
四、分层次问题学习1.学生自学(A)学生梳理文本,落实重点文言实词、虚词的意义用法及文句翻译。(质疑 交流 讨论)
2.自学检测(B)(1)字音积累
蓼洲周公之被逮
逆阉
旌
湮没
皎皎
赀财
缇骑
抶
溷藩
傫然
詈
逡巡
投缳
户牖
矫诏(2)文言实词----解释加线词语
1.即除逆阉废祠
清理、整理
2.旌其所为 表扬 3.吾社之行为士先者
表率
4.抶而仆之 鞭笞
5.噪而相逐
相当于代词“他”
6.按诛五人 追究、查办 7.素不闻诗书知训 向来
8.逡巡畏义 迟疑不决(3)通假字
1.十有一月尔
2.五人之皦皦 3.敛赀财
4.亦曷故哉(4)词类活用
1.去今之墓而葬焉 名词作动词 修墓 2.疾病而死
名词作动词
患上疾病 3.不足道者
名词作动词 说
4.缇骑按剑而前 名词作动词
走上前
5.抶而仆之
使动
6.买五人之头而函之 名词作动词 用木匣子装 7.人皆得以隶使之 名词作状语 像奴隶一样
8.安能屈豪杰之流
使动 9.明死生之大
形容词作动词 表明
10.不能容于远近形容词作名词(5)古今异义
1.吴之民方痛心焉 古义:痛恨
2.意气扬扬 古义:慷慨激昂
3.颜色不少变
古义:脸色
4.非常之谋难于猝发 古义:不同寻常 5.至于今,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 古义:到了
6.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 古义:心腹 7.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 古义:头颅(6)一词多义
1.发
有贤士大夫发五十金 拿
2.行
吾社之行为士先者 品行
卒以吾郡之发愤一击 激发、抒发
敛赀财以送其行
走
非常之谋难于猝发
发生
其辱人践行
行为
而又有剪发杜门
头发
发其志士之悲哉
抒发
3.固
轻重固何如哉
本来引申为究竟
4.使
公之逮所由使也 主使
斯固百世之遇也 实在、真是
人皆得以隶使之 驱使 5.徒
慷慨得志之徒
一类人
6.按
缇骑按剑而前 用手压或握
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 空
按诛五人
追究、查办 7.得
慷慨得志之徒
实现
8.视
视五人之死 比较
人皆得以隶使之 能够
子孙视之不甚惜 对待 9.易
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 改变
见贱如贵,视少如长 看待
以乱易整 代替
亦视项羽无东意 看
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 交换
上好礼,则民易使也 容易
国无小,不可易也
整治
五、分层次问题检测
(一)指出文言句式并翻译(B)
1.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 判断句
被动句
焉 兼词
2.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3.断头置城上,颜色不少变 远近活用
省略句
颜色 古今异义 4.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
5.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 状语后置
定语后置
(二)挖掘写作素材(C)
(1)写作素材:天启年间,宦官魏忠贤专权,网罗遍天下,以残暴手段镇压东林党人。天启七年(1627),派人到苏州逮捕曾任吏部主事、文选员外郎的周顺昌,激起苏州市民的义愤,爆发了反抗宦官统治的斗争。角度点拨: ①平凡与伟大;
②正义的力量是无穷的
(2)写作素材:魏忠贤专断朝政,残酷镇压异己,遭到人民的强烈反对。崇祯即位,魏忠贤被废黜,畏罪自杀。魏忠贤当权时,许多地方都建有他的生祠;他被废黜后,这些生祠也都被废毁。角度点拨:
①多行不义必自毙;
②有形的纪念往往短暂,精神的纪念才能永恒
六、布置课后作业 做巩固学案1-4题
虚词积累------以
(一)介词
1.表示工具。译为:拿,用,凭着。① 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2.表示凭借。译为:凭,靠。①以勇气闻于诸侯。(《廉颇蔺相如列传》)
3.表示所处置的对象。译为:把。①操当以肃还付乡党。(《赤壁之战》)
4.表示时间、处所。译为:于,在,从。①以八月十三斩于市。
5.表示原因。译为:因为,由于。① 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廉颇蔺相如列传》)
6.表示依据。译为:按照,依照,根据。①今以实校之。(《赤壁之战》)
说明:“以”字的宾语有时可以前置,有时可以省略。①以一当十(成语)②夜以继日(成语)
(二)连词。
1.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
①夫夷以近,则游者众。(《游褒禅山记》)
2.表示承接关系,前一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或方式。可译为“而”或省去。①余与四人拥火以入。(《石钟山记》)
3.表示目的关系,后一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可译“而”“来”“用来”“以致”等。①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廉颇蔺相如列传》)
4.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例如: ①不赂者以赂者丧(《六国论》
5.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译为“而”,或省去。例如:
①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陶渊明《归去来辞》)
(三)助词
1.作语助,表示时间、方位和范围。例:
①受命以来,夙夜忧叹。(以:表时间)(《出师表》)
2.作语助,起调整音节作用。例: ①逆以煎我怀。(《孔雀东南飞》)
(四)动词
1.以为,认为。①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触龙说赵太后》)
2.用,任用。①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涉江》)
(五)名词。译为:缘由,原因。①古人秉烛游,良有以也(李白《春夜宴桃李园序》)
(六)通假
1.通“已”,已经。①固以怪之矣。②日以尽矣。
2.通“已”,止。①无以,则王乎?
【以为】
1.认为,把……当作或看作。①虎视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
①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以为:把它设为。)
【以是】【是以】相当“因此”,引出事理发展或推断的结果。
①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石钟山记》)
【有以】【无以】意思分别是“有什么办法用来……”“没有什么办法用来……”
①项王未有以应,曰:“坐。”(《鸿门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