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林黛玉性格分析
林黛玉是《红楼梦》中的一号女主角。她天生丽质,两弯罥烟眉,一双含露目,更兼具动静交融的柔弱气息。她虽才华横溢,却心底狭窄,与人常存芥蒂。特别是在与宝玉的爱情互动中,她一直在使小性子,闹别扭,活脱脱一个古代版的“野蛮女友”。
黛玉的野蛮女友表现
黛玉对宝玉常常是处处苛刻,容不得一丝玩笑之言。她的野蛮女友行径可用以下八个字概括:无理取闹,胡搅蛮缠。
例如,《红楼梦》第十八回中写到,黛玉怀疑宝玉把自己赠送的香袋给了别人,但宝玉珍藏衣内,黛玉自悔莽撞,未见皂白,就剪了香袋,低头一言不发。宝玉道:“你也不用剪,我知道你是懒待给我东西。我连这荷包奉还,何如?“说着,掷向他怀中便走。黛玉见如此,越发气起来,声咽气堵,又汪汪的滚下泪来,拿起荷包来又剪。宝玉见他如此,忙回身抢住,笑道:“好妹妹,饶了它罢!”不想黛玉将剪子一摔,拭泪说道:“你不用同我好一阵歹一阵的,要恼,就撂开手。这当了什么。”说着,赌气上床,面向里倒下拭泪。禁不住宝玉上来“妹妹”长“妹妹”短赔不是。在香袋这件事上,黛玉对宝玉原本不信任,误会解除后又不肯认个错,反而因为宝玉的一时赌气话而更加来劲,如此纠结折腾,不仅苦了宝玉,也苦了自己。
在《红楼梦》第二十回中,宝玉去了宝钗那里,黛玉冷笑说:“我说呢,亏在那里绊住,不然早就飞了来了。”宝玉笑道:“只许同你玩,替你解闷儿。不过偶然去他那里一趟,就说这话。”林黛玉道:“好没意思的话!去不去管我什么事,我又没叫你替我解闷儿。可许你从此不理我呢!”说着,便赌气回房去了。宝玉忙跟了来,问道:“好好的又生气了?就是我说错了,你到底也还坐在那里,和别人说笑一会子。又来自己纳闷。”林黛玉道:“你管我呢!”宝玉笑道:“我自然不敢管你,只没有个看着你自己作践了身子呢。”林黛玉道:“我作践坏了身子,我死,与你何干!“宝玉道:“何苦来,大正月里,死了活了的。”林黛玉道:“偏说死!我这会子就死!你怕死,你长命百岁的,如何?”宝玉笑道:“要象只管这样闹,我还怕死呢?倒不如死了干净。”黛玉忙道:“正是了,要是这样闹,不如死了干净。”黛玉的这些举止,完全是在胡搅蛮缠,且不说宝玉与宝钗是表亲关系,就是平时有些来往,黛玉也常常抓住不放,故意曲解宝玉的话,惹得大家都不痛快。而每每遇此,宝玉免不了“打叠起千百样的款语温言来劝慰”。
《红楼梦》第二十二回中,众人看戏见到一位九岁的小旦,凤姐说:“这个孩子扮上活象一个人。”众人都猜到了,偏偏湘云不藏话,直接出口“倒象林妹妹的模样”。宝玉忙向湘云使眼色,但这事最终还是传到黛玉的耳中。宝玉去找黛玉,刚到门口,就被黛玉推了出来。宝玉大惑不解。黛玉说你们“拿我比戏子取笑 ”。宝玉说他并没有比,也没有笑。黛玉说:“你还要比?你还要笑?你不比不笑,比人比了笑了的还利害呢!”宝玉无话可说了。黛玉又道:“这一节还恕得。再你为什么又和云儿使眼色 ? 这安的是什么心 ? 莫不是他和我玩,他就自轻自贱了?他原是公侯的小姐,我原是贫民的丫头,他和我顽,设若我回了口,岂不他自惹人轻贱呢。是这主意不是?这却也是你的好心,只是那一个偏又不领你这好情,一般的也恼了。你又拿我作情,倒说我小性儿,行动肯恼。你又怕他得罪了我,我恼他。我恼他,与你何干?他得罪了我,又与你何干?”
黛玉此言未免太过不近情理,原本宝玉给湘云使眼色就是为了避免黛玉受到伤害,但做了之后反而惹来黛玉的更多猜疑,实在是落得两面不是人。
黛玉无理取闹的根源是自卑情结
黛玉在与宝玉相处中,经常无理取闹,蛮不讲理。表面上看,这是因为黛玉是一个小心眼的人,平时爱使个小性子;但深层次看,这是因为她对爱情没有安全感,渴望占据宝玉的全部心思。由此,黛玉一旦感觉失去了宝玉的关注,就会焦虑不安,失去了平日的气度和理智,对宝玉斤斤计较,事事苛责。再进一步说,黛玉爱情焦虑的根源是自己内心深处无法克制的自卑感。
在心理学上,自卑情结是指个体的一种软弱、无能、低劣或自感不如别人的复合心态。它使人自我评价偏低,时常自愧无能,自怨自艾,悲观失望。奥地利心理学家阿德勒(Adler)认为,自卑感起源于童年时期的弱小和无助,加上器质性的缺陷和社会性挫伤,会使人形成一种复杂的情结。从黛玉的出身来看,她是姑苏才子林如海与贾敏的女儿,林如海是前科探花,升至兰台寺大夫,又被钦点为扬州巡盐御史,而贾敏是荣国府中贾母的女儿,贾政的亲妹妹。由此,黛玉本是出身“钟鸣鼎食之家,诗书翰墨之族”的大家闺秀。但母亲贾敏在黛玉幼年时就离世了,贾母念其孤苦,便接来荣国府抚养。可没多久父亲林如海也病故了,黛玉就长住在荣国府。对于皇亲国戚又是高官厚禄的荣国府,黛玉是“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惟恐被人耻笑了他去”。总之一句话,寄人篱下的日子不好过。
虽然林黛玉深得贾母的喜爱和贾宝玉的呵护,但毕竟是外孙女,身份上比不得孙女的“四春”,而在外戚中,林黛玉又比不得拥有百万家富的薛宝钗,甚至比不上同是父母早亡的史湘云,尽管她也只是贾母的侄孙女,却还有叔叔婶婶来抚养。对于林黛玉来说,除了荣国府,她举目无亲,万一出了岔子得不到荣国府的抚育,她将走投无路。凡此种种,都使得黛玉不得不谨小慎微,变得敏感而自卑。如《红楼梦》第二十六回中,黛玉想到“虽说是舅母家如同自己家一样,到底是客边。如今父母双亡,无依无靠,现在他家依栖。如今认真淘,也觉没趣”。此外,黛玉早年是父母的掌上明珠,而后却是寄人篱下的孤儿,这一落差感也时刻伤害着黛玉的自尊,令她更加消极看待自己。黛玉的自卑情结使她常常表现得孤高疏离、多疑脆弱。爱情是一种平衡结构,其核心成分是自信。可悲的是,黛玉带着满腹的自卑展开了与宝玉的爱情。这使得她看自己极端不自信,看宝玉极端不信任,使原本甜美的爱情变成了折腾彼此的怨情。
黛玉的自卑情结还使她对自己的言行极度敏感,生怕别人看低。如在《红楼梦》第三回中,众人初见黛玉,见她有不足之症便询问为何只服药却不疗治,黛玉道:“我自来是如此,从会吃饮食时便吃药,到今日未断„„”黛玉的答非所问和“自来如此”,可以略微看出黛玉怕被众人轻视的高姿态。在《红楼梦》第七回中,周瑞家的挺吩咐给黛玉带来了宫制堆纱新巧的假花儿,黛玉看了便问道:“还是单送我一人的,还是别的姑娘们都有呢?”周瑞家的道:“各位都有了,这两枝是姑娘的了。”黛玉冷笑道:“我就知道,别人不挑剩下的也不给我。”这话一出,黛玉的敏感可见一斑,她深怕自己受到别人的轻视而不断揣摩别人的言行,事实上,最轻视黛玉的恰恰是她自己,她的自卑使她深陷抑郁的泥潭,很难体会到生活的乐趣,也使得她与宝玉的爱情之路走的异常曲折。
黛玉是抑郁型人格障碍患者
自卑的人常常情不自禁地夸大自己的缺陷,总爱拿自己的短处比别人的长处相比,不能冷静地分析自己所受的挫折,不能正确地对待自己的过失,不能认真地思考别人对自己的期望,也不能客观地理解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其久而久之,就很容易形成忧郁性人格障碍。在心理学上,抑郁型人格障碍症(depressed personality disorder)属于情感型人格障碍(affective personality disorder)的一种,也被称为情绪低落性人格障碍,多见于女性。其临床表现为精神不振,寡言少语,过分担忧,容易发怒,自感负担沉重,精力不济,对任何事情都感到困难重重、无能为力和难以预料结局,对生活的看法充满悲观愁情,成天抱怨命运,而林黛玉就是这类的典型代表。
例如,在《红楼梦》第二十三回,黛玉在回房途中,只听唱道:“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林黛玉听了这两句,不觉心动神摇。又听道:“你在幽闺自怜“等句,亦发如醉如痴,站立不住,便一蹲身坐在一块山子石上,细嚼”如花美眷,似水流年“八个字的滋味.忽又想起前日见古人诗中有”水流花谢两无情“之句,再又有词中有”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之句,又兼方才所见《西厢记》中”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之句,都一时想起来,凑聚在一处,仔细忖度,不觉心痛神痴,眼中落泪。再如,在《红楼梦》第二十七回中,黛玉所吟唱的“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在这里,黛玉不仅是在伤景,更是由景及人,想到了自己的悲苦身世和处境。
纵观《红楼梦》全局,黛玉对爱情的焦虑本是可以理解的。一方面,她并非是宝玉婚姻的最佳人选。除了她之外,宝玉还可选择素有“金玉良缘”之称的薛宝钗,及有“金麒麟”之称的史湘云。她们两个一个是有才有貌有家世,另一个也是才貌双全并性情温和,两人都深得贾府长辈的喜爱,对黛玉构成了极大的威胁。另一方面,宝玉自小成长于女儿堆里,虽与黛玉最为亲近,却也有些心性未定,爱与其他人打打闹闹,而黛玉性格偏静,容易胡思乱想,却碍于女孩的矜持和自尊,不便与宝玉一再提起,因而更加焦虑不堪。而黛玉表达焦虑的方式就是与宝玉闹别扭,耍性子,三日一小闹,五日一大闹,到头来把自己闹成了一个地地道道的抑郁症患者。
情感小贴士:做个进退自如的野蛮女友
随着社会的多元化,男女性性别角色不再拘于一格,男性会越来越忍受女性的生硬蛮横,女性越来越希望男性会变得温柔体贴。但凡是都有一个分寸火候,偶尔野蛮一把,恋人之间还可能觉得回味无穷;但没完没了地折腾,任何恋人都会敬而远之的。黛玉作为古代版的“野蛮女友”,给今人最大的启示是:恋人之间小打小闹,收发自如,是爱之流露,但大打大闹,没完没了,则是爱之施虐。由此,怎样,怎样做一个做个进退自如的野蛮女友,有下边几条建议:
一、小事大闹大事小闹
在恋爱当中,蛮横无理虽然折腾,却可能给恋爱双方带来某种乐趣,起到维持爱情的新鲜感和紧张感的作用。但是面对关于感情的重要事件时,恋人一定要保持理智,识得大体,此时耍性子相威胁往往给人不会做人不会处世的印象,反而弄巧成拙。
二、闹过就忘 不算总账
女孩子在恋爱中耍些小性子可以,但要过了就忘,不揪住不放。古人云,过犹不及,女孩子的闹腾也是如此。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脾性,偶尔的折腾和别扭无可厚非,也算得人之常情。但是频繁折腾胡闹是任谁也吃不消的,人的容忍是有限度的,所以耍小性子也要适时适度,这其实也是为了保护自己。
三、爱要自信更要坦诚
爱情中的自信不仅有利于完善自我,更能推动爱情的长远发展,给与携手未来的勇气和信心。而耍性子,其实是隐秘的抗议行为,以求将心中的不满发泄出来,期望寻求关注。但是,与其耍性子让对方猜心思,不如直接明了的说出不满,以自己的坦诚换取对方的包容,而不要以闹别扭来获取对方的纵容。
第二篇:读《红楼梦》有感--林黛玉性格分析
读《红楼梦》有感
我觉得《红楼梦》这本书给我整体的感觉是悲,整部小说都笼罩在一种悲凉的气氛之中。可能是因为最后贾家由最初的皇恩盛宠,生活奢侈到最后的贾府失势,贾家的人一个一个去世,最后渐渐没落的这一整个由盛转衰的悲剧过程;也有可能是因为宝黛由最初的相知相惜相恋到最后却一个魂归离恨天,另一个出家了却尘缘的爱情悲剧,从而使这种悲剧的色彩在小说中显得愈加浓郁。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的感情似乎也随着书中人物的喜怒哀乐而变化,随故事情节跌宕起伏而起伏。当读到第三回——《金陵城城起复贾雨村 荣国府收养林黛玉》时,写到林黛玉进贾府和宝玉最初相识的场景:黛玉静坐与贾母、王夫人聊天时,丫鬟进来说宝玉来了,而黛玉一见到宝玉,便吃一大惊,心下想到:“好生奇怪,倒像在哪里见过的一般,何等眼熟到如此!”。同时,后来读到宝玉也说他似乎见过黛玉,看着面善,像是旧相识。为他们这种相识的场景,我感到一阵高兴和窃喜;再后来,读到黛玉回答宝玉没有玉,宝玉为此狠命摔玉的情节,我也跟着吃了一惊,为宝玉捏了一把汗。在本书的后三十几回,读到黛玉焚稿段痴情,薛宝钗出闺行大礼时,我为黛玉感到伤心惋惜。我为她为宝玉付出了那么多,和宝玉之间的爱情难以得到祝福和成全而感到伤心;为她最终的悲剧之死感到叹惋。因为在我看来,我一直都是希望宝玉和黛玉有情人终成眷属的。所以,当我看到宝钗嫁给宝玉,而黛玉消逝时,我的情感也随着剧情的跌宕而起伏。
很多人都说,不同于黛玉的清高不近人,宝钗处事圆滑,因此,宝钗更受人欢迎,让人喜爱。在书中,贾母、王夫人、王熙凤等人也是更喜欢宝钗,她们认为宝钗更有一家主母风范,而黛玉更显得小家子气。但是在我看来,我更喜欢黛玉。
在林黛玉的丰富性格中,较为突出也最为大众所公认的就是她那所谓的“小性儿”,比如说话尖酸刻薄不饶人、诸事好挑剔等。其实,这些都是一种表面现象,在她“小性儿”、说话尖酸刻薄等令人不喜欢的性格背后,隐藏的是她十分强烈的自尊心。执著地维护自己的自尊心,正是她一切性格的根源。而这份所谓的“小性儿”正与宝钗的“大家风范”形成对比。可是,我觉得她想要维护自己的自尊心也是有理由的。她的母亲早逝,再加上没有父族亲枝嫡派的亲人,她无所依靠,也只能依靠贾母。而且,黛玉本身外柔内刚,她要强,孤身一人在贾府小心翼翼,“尽量不多说一句话,多走一步路”。因此,她在贾府格外小心等这些行为都淋漓尽致地凸显了她强烈的自尊心。要求尊重和维护人的尊严,不能容忍对人格和自尊心的丝毫亵渎,是她性格的核心部分。
同时,我觉得黛玉是一个极富才情的人,她“腹有诗书气自华”。这从她与李纨、宝玉、探春、宝钗等人建立诗社、赏雪赋诗可以看出来。古人说:从诗情可以看诗心和性格。从黛玉的诗中,可以看到她的蕙质兰心,惊才绝艳,看出她的悲悯和担忧的心情,看出她的孤独和无奈。比如,一首《葬花吟》,体现的是她对人生如花朵般易逝的感慨,对爱情转瞬变幻的担忧,对美好事物消逝的悲悯。这首诗在风格上仿效初唐体的歌行体,名为咏花,实则写人;将花拟人,以花来喻人,也把花的命运与人的命运紧密联系起来了。明写花,实写人,将人物的遭遇、命运和复杂的思想感情融汇于景与物的描绘之中,创造出内涵丰富、形象鲜明生动的意境,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全诗通过丰富而奇特的想象,暗淡而凄清的画面,浓烈而忧伤的情调,也展现了黛玉细微而复杂的性格。林黛玉的一生的命运便也是如此,她的生命如同落花一般,美丽而短暂,雅致而凄凉,不论曾经如何绚烂地盛放,最终也难逃被秋风摧残的命运。
在我的眼中,林黛玉是独特的。在百花争艳的大观园里,有温柔贤惠的薛宝钗,有活泼开朗的史湘云,有落落大方的贾探春,有风风火火的王熙凤……但这其中,最让人为之怜惜和叹惋的就是多愁善感、才华横溢的林黛玉。因此,当人们说《红楼梦》是一部悲剧的时候,我觉得真正让这部小说蒙上一层悲情色彩的主要人物是林黛玉,而她和宝玉的爱情似乎构成了小说的主线。贾、沈、王、薛这四大家族由盛转衰的过程,从某个方面讲,似乎见证了宝黛的爱情历程。四大家族的没落就如同宝玉和黛玉之间的爱情悲剧一样,难以挽回。
我觉得,这部小说还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语言美。《红楼梦》的语言是充满魅力的,这种魅力主要与充满辩证的思维和哲理意蕴的语言分不开。比如,贾府的盛衰过程就体现了辩证的思维和哲理的意味。同时,这部小说中的诗词也有一种美感,细细读来尤有余香满怀。
总之,这是一部很好的小说,仔细品读后它会给我们带来不一样的感觉。
第三篇:看诗词论林黛玉性格
窥视人物性格的另一窗
——林黛玉诗词探析
摘要:诗词是《红楼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作者塑造典型形象的重要手段。它与刻画小说中人物的描述性文字互为表里,相得益彰。在《红楼梦》一书中,曹雪芹用天才的艺术笔触,为我们塑造了中国古代小说史上一个全新的女性形象——林黛玉。生活在诗一样环境中的林黛玉同时也是诗的化身,她在短暂的一生中,用诗宣泄痛苦和悲愤,用诗抒发欢乐与爱情,更用诗表示抗议和叛逆。本文将从分析林黛玉所作的诗词入手,着重探讨林黛玉自尊自重、多愁善感、敏感、笃实、叛逆、任性、孤傲、天真、坚强、谨慎等性格特点,从而论证她性格特征的各个方面。
关键词:林黛玉诗词;性格特征
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塑造了林黛玉这个绝美且富有诗意和理想色彩的悲剧形象。林黛玉有“闲静似娇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扶风”之貌,有“心比比干多一窍”之才,有“病如西子胜三分”之病,她的美不仅表现在其梦幻迷离、病态柔弱,动静交融的美丽,还表现在她横溢的才学和浓郁的诗人气质。林黛玉出生于一个世袭侯爵,支庶不盛的书香门第之家,自幼受过良好的家庭教育,心地善良,为人纯朴,但幼年丧母,寄人篱下的生活使她变得异常敏感,自尊自卑和脆弱,但她又总是与封建阶级格格不入,表现出其性格的独特性。
林黛玉的诗词作品类型丰富数量众多,例如:
咏物类有《咏白海棠》、《柳絮词》、《菊花诗》、《大观园题咏》和《螃蟹咏》等;哀悼身世类有《葬花吟》、《秋窗风雨夕》、《桃花行》等;赞美人物类有《五美吟》5首;
另外还有《灯谜诗》2 首,《题帕诗》3首,酒令1首,绝句1首,《琴曲》4章。
这些诗词有的是人物命运的暗语,有的是人物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有的是人物高洁人格的赞歌,有的寄兴寓情,寄托着人物对美好未来的热情向往和执着追求。它们在思想上和艺术上都深刻地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征。下面就通过林黛玉这些丰富多彩的诗词作品,来欣赏一个活灵活现,具有独特性格特征的林黛玉。
一、斗争精神和叛逆精神
在《红楼梦》一书中,曹雪芹塑造了一个令人敬慕的叛逆者形象---林黛玉。
林黛玉是贾老夫人的女儿贾敏和林如海的独生女,自小娇惯使她具有优越感,进而发展为极强的自尊心。因父母相继早逝,她一无所有,无依无靠,孤身寄住在外祖母家。在“都是一双富贵眼”的贾府,黛玉的处境,究其实,只不过是仅有一层极不牢靠的亲戚关系的面纱,而得到的“不正经主子”身份。随着年龄的增长,她对此认识越来越清,但强烈的自尊心又使她不甘心这种命运。在贾府“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的生活中,把同样对封建主义表现出叛逆倾向的宝玉引为知己,并在共同叛逆的道路上建立起了纯真的爱情。然而,黛玉又清醒地意识到,他们之间的爱情将注定是一场没有结果的悲剧。为了改变命运,她竭力地捍卫着自己的尊严和爱情,使这个娇若纤柳、洁如芙蓉的少女内心深藏着坚强与叛逆。她虽寄人篱下,但为人处世光明坦诚,不亢不卑,用柔弱的身躯为自己撑起一片坦荡荡的天空。用一首首充满着血和泪的诗作,来表现她对理想爱情至死不渝的追求和对封建礼教冷酷无情的抗议。这在她的《葬花吟》、《灯谜诗》、《五美吟》、《题帕诗》等作品中体现得非常深刻。
《葬花吟》一诗是塑造林黛玉这一艺术形象、表现其性格特性的重要作品。这首诗并非一味的哀伤凄恻,其中包含着一种愤愤不平之气。“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就寄有对世态炎凉、人情冷暖的愤懑。“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是对长期迫害着她的冷酷无情的现实的控诉。“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则是在幻想自由幸福而不可得时,所表现出来的那种不愿受辱被污、不甘低头屈服的孤傲不阿的性格。一首《葬花吟》简直就是黛玉与她自己所处的罪恶世界彻底决裂的檄文,展露出她至死不渝的心灵世界及强烈的叛逆性格。
《春灯谜》一诗中写道:“朝罢谁携两袖烟,琴边衾里两无缘,焦首朝朝还暮暮,煎心日日复年年。光阴荏苒须当惜,风雨阴晴任变迁。”“两无缘”仿佛在说与宝玉的恋爱是要落空的。“朝朝还暮暮,煎心日日复年年”,又进一步说明她素日的心情。从诗的后两句可以看出,即便是在自己追求的爱情没有把握、心灵倍受煎熬的情况下,她也决不任由摆布,而是要在短暂的生命过程中珍惜时光,勇敢地斗争下去。
同样,在她的另一首灯谜诗中也明显地表现出这种斗争精神。诗中写道“马录马耳何劳缚紫绳?驰城逐堑势狰狞。主人指示风云动,螯背三山独立名。”这里“驰城逐堑”的千里马气势凶猛,不受紫绳的束缚,更是生动地展现出黛玉的奔放气概和叛逆思想。
林黛玉思想意识的最为闪光之处是对封建正统思想的蔑视与背叛,对庸俗、偏见的抗争和嘲弄。这一特征在她的诗词《五美吟》中表现最为突出。
咏西施,是认为西施因美而失去自由,不及东施因丑而自在。咏虞姬,是认
为当叛徒被杀不如守义自刎。咏明妃,是认为悲剧由于皇帝所托非人。咏绿珠,是认为绿珠为石崇殉葬完全不值得。咏红拂,是认为红拂与人私奔是正义的壮举,值得赞扬。这些完全是与封建正统思想和社会舆论背道而驰的。尤其是《绿珠》和《红拂》这两首。封建社会一贯提倡并要求女子要“三从四德”、“从一而终”,而黛玉却认为绿珠大可不必“效死于君前”,这种“落花犹是坠楼人”的从一而终是不值得的,大胆地对腐朽的封建思想本质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和嘲弄。
作为封建礼教叛逆者的坚强性格,通过她的《题帕三绝句》也明显地表现出来。三首题帕诗,写的真切自然,一腔痴情贯注其中,颇为动人心魄。不仅把黛玉悲苦的爱情体验刻画的入木三分,而且既与第一回的神话背景相承接,又是未来情节发展的“草蛇灰线”。小说中说,宝玉挨打之后,黛玉前来探伤,宝玉因时间苍促,未能和黛玉“交心”,所以特遣心腹晴雯送两条半新的手帕来,黛玉体会出其中的意思,便顾不得嫌疑避讳提笔蘸墨,写下了三首题帕诗,可见这是黛玉和宝玉心有灵犀的一次喷发。这以心相许的可贵意义在于,此时并非宝玉金榜题名或升官发达的春风得意之日,而是在封建时代的化身贾政亲自动手要“处死”这个“逆子”的艰难时刻,林黛玉向这个封建势力的叛逆儿献上了自己坚贞执着的爱情。在当时的封建社会中,青年男女婚姻不能自主,而黛玉不顾世俗的阻挠,依然决然追求自己心中理想的爱情。从中可以看出黛玉对爱情的追求是多么执着,对于封建礼教的背叛又是多么决绝。
二、多愁善感和自怨自艾
林黛玉出身在一个业已衰微的封建官宦家庭。林家支庶不盛,门庭单薄,母亲的早逝使她从小失去母爱,同时也使她没有像一般大家闺秀那样,从母亲那里受到礼教妇德的熏陶。父亲请了家塾先生教她识字读书,又因她身体怯弱,课读也就不很严格。封建礼教和世俗功利对她的影响是很有限的,这就使她保持了纯真的天性,爱憎分明,我行我素,很少顾及后果得失,这种性格最不适宜寄人篱下,可是她又逃不过寄人篱下的命运。寄居在声势显赫的荣国府,环境的势利与险恶,与她的个性格格不入。在这个冷漠的环境中,她遇上了热心、真诚的贾宝玉,他们由青梅竹马顺乎自然地发展成爱情。
然而,宝、黛的爱情又时时遭到封建势力的阻止和迫害。面对环境的压迫和爱情的无望,使她形成了多愁善感和哀怨的性格,这一性格几乎在她的每一首诗词中都有不同程度的表现。黛玉的三首长诗《葬花吟》、《秋窗风雨夕》和《桃花行》都是她伤悼身世之作。其中《葬花吟》是她感叹身世遭遇的代表作。
《葬花吟》是林黛玉的命运悲歌,诗中写道:“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通过这如泣如诉的诗句,我们可以看到黛玉在这种处境中所受到的折磨、威胁和
祖母家自与别处不同”,从而致使黛玉幼小的心灵感到了沉重的压抑。黛玉处在一个庞大的封建官宦家庭,外面看是笙歌阵阵、花园锦绣、歌舞升平的繁华之所,而实际上却是一个充满着仇恨、倾轧、争夺、势利的黑暗之地。于是,她在贾府的生活时常是“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多行一步路,不多说一句话”,深恐“被人耻笑了去”。这种特殊的生活环境遂使她形成了一种自矜自重、小心戒备的性格,然而她的性格中又时时表现出纯真和善良,这些特点在她的《葬花吟》、《秋窗风雨夕》、《琴曲》中都有所表现。小说第二十六回写黛玉晚上去怡红院探视宝玉,偏偏碰上晴雯使小性子,不肯开门,“黛玉听了,不觉气怔在门外。待要高声问他,逗起气来,自己又回思一番:‘虽说是舅母家如自己家一样,到底是客边。如今父母双亡,无依无靠,现在他家依栖,如今认真淘气,也觉没趣。’一面想,一面又滚下泪珠来。”晴雯拒绝开门一事本属误会,可怜的黛玉却想到自己是“依栖”在人家篱下,极度伤心,那一夜她倚着床栏杆,双手抱着膝,暗自垂泪,直坐到二更多天方才睡去,再加上落花的触发,第二天就登山渡水荷锄葬花,并吟出了那如泣如诉的《葬花吟》。在这里,这位寄寓客家的可怜少女自矜白重、小心戒备的性格得到了非常充分的体现。
黛玉在《秋窗风雨夕》一诗中显得更加苦闷、颓丧。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精神负担加重。联系小说内容,我们知道宝钗以爱护的姿态、伪善的言辞去“规劝”黛玉,竟然使黛玉觉得已往种种烦恼都是过错在已,咎由自取。并对宝钗说:“你素日待人,固然是极好的,然我最是个多心人。”黛玉本来就脆弱,再加上这样的自责,精神负担就更重了,使得她在《秋窗风雨夕》中显得更加消沉。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黛玉内心的纯真。同样,从小说的情节中我们知道,黛玉作《琴曲》是由于再一次受了宝钗的影响。黛玉明知有“金玉姻缘”之说,每每处在爱情的危机之中,而当宝钗向她坦露心灵的空虚、痛苦时,她写出了“子遭兮不自由,予之遇兮多烦扰,况子与我兮心焉相投,思古人兮俾无尤。”向对方表示了“斯世当以同怀视之”的感情。她为别人,哪怕是情敌的痛苦都愿意献上自己赤诚的心。这正是黛玉胸无城府、诚挚忠厚、善良天真的真情流露。
五、小结
《红楼梦》中的林黛玉超越了以往所有的女性形象,赢取了我们内心深处那最深挚与持久的怜惜,她长驻在我们的心中令我们无法忘怀。她是那么的楚楚动人,她是那么的富有诗意,她的一颦一笑似乎都能触动我们心底的声音和渴望。她像是一个生命的精灵,打开了我们幽密的心思和生命的惆怅。她是女性柔美的极致,她的柔美走向了娇弱的病态,她的柔美中充满了诗意的优雅与韵味,但这些都还不是她魅力的根本。在这柔美之下,那永不妥协的纯洁灵魂奏响了生命的强音,她让我们体味到了生命的无限壮美,这才是她那深刻而持久的永不磨灭的
第四篇:林黛玉人物形象分析
林黛玉人物形象分析
曹雪芹的《红楼梦》以委婉有致,从容细腻的笔调,塑造了一个个有血有肉有性格的人物形象,尤其对林黛玉人物形象的刻画,无不渗透着曹雪芹大量的心血。寄人篱下的林黛玉有着常人共有的自卑,她无法排解自己是外人的心理,处处谨小慎微,生怕惹出事端,但小女子强烈的自尊心又不能让她唯唯诺诺,她必竟也曾是名门闺秀。即使是寄人篱下也摆脱不了小姐脾气,她尖酸刻薄,心胸狭窄。敏感多疑是她复杂的心理体现,令人欣慰的是林黛玉的尖酸刻薄也有可爱之处,一方面是小女子任性霸道的天性,更重要的是恰恰反映出林黛玉的坦率、纯真、和不畏强权的个性。
《红楼梦》代表着中国古代小说艺术的最高成就。据史载曹雪芹写这部书用了二十年的时间,他先后按阅十载,增删五次,耗尽了毕生的精力。林黛玉是曹雪芹先生在《红楼梦》中精心塑造的典型人物形象之一,曹雪芹在塑造林黛玉这个人物形象时,花费了在量的笔墨,倾注了在碍的心血,寄托着自己独特的富有叛逆精神的人生观和爱情观。因此,林黛玉这个人物形象塑造得非常丰满而成功。读小说原著时,你时时会感到它独特的风格和气质呼之欲出,跃然纸上。
一、尖酸刻薄、心胸狭窄,是林黛玉较突出的个性。
翻开《红楼梦》一书,林黛玉的尖酸刻薄,心胸狭窄俯拾皆是。宝玉无心间说宝钗体丰怯热,黛玉便得意得不得了,幸灾乐祸笑嘻嘻地问宝钗刚才看了什么戏,结果被宝钗一顿抢白,碰了一鼻子灰。至于她和宝玉,更是常常无风无波,三天两头赌气,宝玉偶到宝钗处一玩,黛玉便冷言相讥,宝玉不过为自己辩解了一两句:“只许同你顽,替你解闷儿,不过偶然到他那里一趟,就乱说话”。黛玉便立即以攻为守,赌气回房,不理宝玉,害得宝玉只得“打叠起千百样的款语软言来劝慰”。难怪宝玉被惹急了只能口口声声地说:“哪一天我把心掏出来给你看看就明白了”。如果说以上这些是因为爱情是自私的,从而导致林黛玉在与宝玉相恋与宝钗相竞过程中的患得患失,猜忌排斥心态,尚属情有可原的话,那么,黛玉对贾府上上下下许多人刻薄尖酸实属不该,也许有人说,是孑然一身寄人篱下的身世导致了林黛玉的敏感多虑,处处设防。从进贾府不久,即像一只浑身长刺的刺猬出现在众人面前,对宝钗、宝玉含酸挑刺自不必说,就是如大大咧咧活泼的史湘云,常常在貌似打趣之言中寓讥讽之意,惹得史湘云也有一回只好回敬“我自然比不上你,但你也不用见一个打趣一个”黛玉在下人面前表现的小姐脾气自然也就更多了。周瑞家的送宫花给各位姑娘,迎春、探春等都忙停下手中活计,欠身道谢,而黛玉在看到周瑞家的送花来,也只瞟了一眼周瑞家的手中的花,话里有话地问了句:“单送我一个人的,还是别的姑娘都有呢?”当听说这是送剩的最后两朵时,顿时翻了脸,冷笑道:“我就知道,别人不挑剩下的不给我”。
由于黛玉的聪慧,更由于她寄人篱下的处境,才使她变得非常的敏感。一天晚上,她叫怡红院的门,晴雯偏偏没听出是她的声音,并说“二爷吩咐的,一概不许放人进来呢!”把个黛玉气得怔在门外。正要发作,转念却想:“虽说是舅母家,如同自己家一样,到底是客边。如今父母双亡,无依无靠,现在他家依栖,若是认真怄气,也觉没趣”。正在伤心垂泪之时,又听见宝玉宝钗的笑语声,越发动了气,越想越伤感,便也不顾苍台露冷,花径风寒,独立在墙角边的花泪之下,悲悲切切,呜咽起来。一日她卧病在床,听到园子里的老婆子骂人,实则是骂她的外孙女儿,黛玉却认为是在骂自己,竟气得昏厥过去。
林黛玉的尖刻,神经质,使小性儿大多出现在两种情况下:一是谈到金良缘等危及到她和宝玉的爱情时;二是在遇到谈论身世、贵贱、引起她悲叹自己的处境时,这时她才会敏感地触景生情,借题发挥。一次,当宝玉听宝钗说吃冷洒对身体有害而放下洒杯时,不巧雪雁送手炉来,黛玉便一语双关地说:“谁叫你送来的?难为他费心。雪雁说是紫鹃叫送来的,她马上又说:”也亏了你暗中摸索他的话!我平时和你说的,全当耳旁风,怎么他说了你就依,比圣旨还快呢!“(讽宝玉)只有聪敏的颦儿,才能把她的妒意表达得如此锋利而又含蓄,机带双调皮而又不漏痕迹。
二、坦率、纯真、不畏强权的个性让她的尖酸多了几分可爱。
林黛玉的尖刻只是表现在语言上的。这是曹雪芹用来塑造黛玉这个人物形象的率真、多才机敏等侧面时能运用一种手法。并不能说明林黛玉就是一个狭隘、自私、内心歹毒的妇人。
首先黛玉挖苦、讥笑、讽刺的对象不是达官贵人,便是溜段拍马之流。当贾宝玉将北静王就赠的圣上所赐的一串名贵念珠送给她时,她却说:”什么臭男人拿过的我不要这东西:“周瑞家的送宫花,她首先注意的不是宫花的精巧,而在意是否是别人挑剩下的。她嘲讽宝玉听戏时”装疯“,打趣那些有权有势的人,蔑视世俗人情等敏感、尖刻和孤傲,不仅反映出她的洁身自持,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而且也是对权势的一种反抗。
其次,林黛玉常常是喜怒爱憎形于色、见于言,”见一个打趣一个“,她常以”比刀子还厉害“的语言去挖苦人,处处事事与人计较,固而被看作”刻薄“、”小心眼“。但若仔细考究起来,却大都是一些无伤大雅的玩笑而已。或是一个高傲的小女子任性的天性,我们应看重的是她常常一语道出事情的真相,不给那些看风使舵、诌上媚下、欺弱凌贫、心术不正之徒留一点余地。这不仅是她疾恶如仇的品性的自然表现,而且还说明她胸怀坦荡,心有所思、口有所言,常把自己的心灵毫无遮掩地坦露出来。再次,林黛玉也并非一味”孤标傲世、目无下尘,“其实她是很谦和的她人坦率真,见人以诚。她尊重自己,也尊重别人。香菱是宝钗的丫环,向黛玉请教学诗,黛玉却热诚相接,并说:”既要作诗,你望洋兴叹拜我为诗。“纯真透明如一泓清泉,她耐心地给香菱讲解诗的作法和要点,教香菱品诗,说明她摒弃了”上智下愚,富贵贫贱“的俗见。她把自己的诗集珍本借给香菱,并圈定篇目令其阅读,批改香菱的习作,堪称是”诲人不倦“,她待人宽厚,从不与人心存介蒂。故史湘云把她称作戏子伤了她的自尊,她有点不悦。可过了一会儿携了宝玉的”寄生草“四房,便又”与湘云同看“,在对待宝钗的态度上,尤见其天真笃实。本为情敌,无嫌犹猜,但在宝钗略表关怀,予以训导之后,她便开诚布公,肝胆相照,和薛宝钗掏出心窝子的话,并引咎其责:”你素日待人,固然是好的,然我是个多心的,只当你心里藏奸。从前日你说杂书不好,又努我那些好话,竟大感激你,往日竟是我错了,实在误到如今“。此后,她对宝钗如亲姐姐一般,连宝玉也感到惊奇。这又是何等的宽厚和深厚坦白!
三、皎美的容颜、浓郁的诗人气质造就了一个内慧外秀的“红颜”。
《红楼梦》第三回”接外孙贾母惜孤女“中,黛玉”年貌虽小,却举止不俗,身体面庞虽弱不胜衣,却有一段风流态度“,黛玉之美已见端睨。作者并未直接着墨描绘黛玉之美,而是巧借凤姐的嘴及宝玉的眼来突出黛玉的绝世美丽。心直口快的凤姐一见黛玉即惊叹”天下竟有这样标致的人儿,我今日算看见了!“通过”写虚“的形式给人留下了无限广阔的想象空间。再从宝玉眼里看见黛玉的形象”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娴静似娇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袅袅婷婷的女儿”、“神仙似的妹妹”。林黛玉之美,还表现在她才学横溢和浓郁的诗人气质。曹雪芹胸中笔下的林黛玉,是一个诗化了的才女;她有多方面的才能:博览群书,学识渊博。她爱书,不但读《四书》,而且喜读角本杂剧《西厢记》、《牡丹亭》、《桃花扇》等;对李、杜、王、孟以及李商隐、陆游等人的作品,不仅熟读成诵,且有研究体会;她不仅善鼓琴,且亦识谱。曹雪芹似乎有意将历代才女如薛涛、李清照、李双卿等的某些特点,融进林黛玉的性格。但林黛玉又完全区别于历代的才女,这就是曹雪芹赋予她悲剧命运和叛逆精神的个性特征。在大观园里,她与薛宝钗可谓“双峰对峙,二水分流,”远远高也于诸裙钗,在博学多识方面,可能略逊宝钗;但在诗思的敏捷,诗作的新颖别致、风流飘洒方面,林黛玉却是出类拔萃、孤标独树的。诗社每次赛诗,她的诗作往往为众人所作祟,所激赏,因而不断夺魁。她的诗之所以写得好,是由于她有极其敏锐的感受力、丰富奇特的想像力以及融情于景的浸透力;即使一草一木、一山一石等极平凡的事物,她只一触到,立即就产生丰富的想像;新奇的构思和独特的感受和见解。尤其可贵的是,她能将自己的灵魂融进客观景物、通过咏物抒发自己的痛苦的灵魂和悲剧命运。她的《白海棠》诗,既写尽了海棠的神韵,亦倾诉了她少女的衷情。尤其是“娇羞默默同谁诉”一句,最为传神:这既是对海棠神态的描摹,也是自我心灵的独白,她有铭心刻骨之言,但由于环境的压迫和自我封建意识的束缚,就是对同生共命的紫鹃、甚至对知音贾宝玉,也羞于启齿,只有闷在心里,自己煎熬。这便愈显其孤独、寂寞和痛苦。
四、痴情女叛逆者性格决定了她的悲剧人生。
《红楼梦》中最激动人心、催人泪下的,还是黛玉的叛逆者的性格。在她的身上闪耀着追求个性解放、争取婚姻自由初步民主主义思想的光辉。在“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封建社会,她不仅才学横溢,学识渊博,而且又是那样如饥似渴地阅读“性灵之学”和描写爱情的角本杂剧,那样如醉如痴地沉浸在艺术的境界,在竟把《西厢记》、《牡丹亭》中的“淫词艳曲”引为酒令。对于贾府的“混世魔王”、“祸胎孽根”、贰臣逆子贾宝玉,竟引为知音,结为同心,从思想到行动都对他予以支持。在大观园里,不劝宝玉走“仕途经济之道”,从不说这些“混帐话”的,只有她一人而已,所以“宝玉深敬黛玉”。林黛玉身上闪烁着诗意和理想的光彩,充满了叛逆的精神。这是曹雪芹赋予这一形象新的基因,使她从根本上有别于历代的才女。从通篇《红楼梦》来看,林黛玉本就是个悲剧性人物,无论从她身世、性格,还是当时的社会环境上看,都不可能让黛玉的人生有好结局,因为家庭观念、封建宗法思想,是不可能容忍她和宝玉的爱情开花结果,一个痴情女子面对无果的爱情、奈何她再博学、再聪慧孤傲,也终将敌不过社会大环境,悲剧结局自是意料中事。
第五篇:红楼梦林黛玉人物分析
浅谈《红楼梦》之林黛玉人物形象分析
【摘要】:王国维先生曾说《红楼梦》乃“悲剧中的悲剧也”,而林黛玉则更是悲剧中悲剧的女主人公。可见,其人生也带有着强烈的悲剧色彩。而由伟大作家曹雪芹栽培和浇灌的宝黛之间爱情之花,更是具有一种永恒的凄艳之美。在我看来,黛玉的悲剧人生是由她生活的悲剧、性格的悲剧以及时代的悲剧三者所共同造成的。
关键词:林黛玉;悲剧;性格;时代;封建礼教
黛玉是《红楼梦》众多女性中作者塑造最好,也是作者极力赞颂的一个人物。林她德才兼备,天生丽质,但到头来却在无奈中香消玉损,留下千古遗愿。为什么会造成这样的悲剧?下面就从黛玉的生活悲剧、性格悲剧以及时代悲剧这三个方面详细阐述。
一、生活的悲剧
黛玉出身于姑苏钟鼎世家,父亲林如海是前科探花,官至兰台自大夫,又被钦点为扬州盐御史。而母亲贾敏是贾母的女儿,贾政的妹妹。但其母早逝,贾母连其孤独一人,父亲不在身边,于是接她到贾府同住。没有办法,黛玉只要“抛父进京城”。虽然贾母对她很是喜爱,在各方面都如对自己的亲孙女一样,待遇与迎春、探春、惜春一般,但这并没有减少黛玉心中的担忧。就像刚被接进贾府时的小心谨慎,无不透露出黛玉不希望被别人看轻。
而当她父亲林如海去世之后,黛玉再回到贾府,那是她的感觉也有了前所未有的变化。此时的她已经是真正意义上孤独一人,寄人篱下。其中酸楚也就只有她自己可以体会吧。而且她虽与宝玉相恋,却很少有人支持,贾母更希望薛宝钗能与宝玉结成夫妻,成就这“金玉良缘”。在四十五回中“金兰契互剖金兰语”中,宝钗来看望病重的黛玉,黛玉叹道:“细细算来,我母亲去世的早,又无姊妹兄弟,我长了今年十五岁,竟没一个人象你前日的话教导我.怨不得云丫头说你好,我往日见他赞你,我还不受用,昨儿我亲自经过,才知道了.比如若是你说了那个,我再不轻放过你的,你竟不介意,反劝我那些话,可知我竟自误了。若不是从前日看出来,今日这话,再不对你说.你方才说叫我吃燕窝粥的话,虽然燕窝易得,但只我因身上不好了,每年犯这个病,也没什么要紧的去处.请大夫,熬药,人参肉桂,已经闹了个天翻地覆,这会子我又兴出新文来熬什么燕窝粥,老太太,太太,凤姐姐这三个人便没话说,那些底下的婆子丫头们,未免不嫌我太多事了。你看这里这些人,因见老太太多疼了宝玉和凤丫头两个,他们尚虎视耽耽,背地里言三语四的,何况于我?况我又不是他们这里正经主子,原是无依无靠投奔了来的,他们已经多嫌着我了。如今我还不知进退,何苦叫他们咒我?”足可以看出黛玉寄人篱下的悲惨状况。无怪乎在《葬花吟》中叹出:“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的诗词。
二、性格的悲剧
首先,林黛玉是寄人篱下,因此她对于什么都很小心翼翼,唯恐伤到自己的自尊心,因此这造就了她“小心点”的一面。黛玉和宝玉是相爱的,但她黛玉面临着许多的压力。她把薜宝钗、史湘云看成情敌,说话刻薄尖刻,见一个打趣一个,有时简直到了不太近情理的地步。比如薜宝钗生病,贾宝玉去探望,本来是合情合理的事情,而黛玉见了,心中不悦,竟说出“哎哟,我来得不巧了!早知道她来了,我就不来了。”这样带刺的话,使薜宝钗和贾宝玉都下不了台。其次,黛玉很是多疑。举个例子来说,有次黛玉夜访怡红院,由于晴雯和丫头拌嘴,不想去开门,结果黛玉就认为是宝玉不想见她,再加上后来她看到宝玉送宝钗出门,更是伤心不绝。再比如在《红楼梦》第二十六回中,有这么一段“„„二人正说话,只见紫娟进来,宝玉笑道:“紫娟,把你们的好茶沏碗我喝。”黛玉道:“别理他,你先给我舀水去罢。”紫娟道:“他是客,自然先沏了茶来再舀水去。”说着,沏茶去了。宝玉笑道:“好丫头!若共你多情,小姐共鸳账,怎舍得叫你叠被铺床。”林黛玉登时急了,便哭道:“如今新兴的,外头听了村话来,也说给我听,看了混帐书,也拿我取笑儿,我成了替爷们解闷的了。”一面哭,一面下床来往外就走。逼得贾宝玉慌忙赌咒发誓:“好妹妹,我一时该死,你好歹别告诉去,我再敢说这些话,嘴上就长个疔,烂了舌头。”明明是《西厢记》里的话,明明已经烂熟于心,黛玉却还是如此。也许是紫娟在这里才使的黛玉变得神神经经。但是紫娟毕竟也是自己的贴身丫头,自己却一点也不信任她,可见她是多么疑心的一个人。最后,黛玉事实上是一个很矛盾的人物,明明很骄傲,不允许任何人践踏自己的尊严,可是同时她有很自卑。从她进入京城寄人篱下时就“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唯恐被人耻笑了她去。”就足够反映她那种强烈的自尊心。书中还有很多很多她维护自己自尊心的例子,就不一一列举了。而她的自卑也源于寄人篱下的原因,但恰恰又因为此她才变得如此的敏感,如此强烈的捍卫自己的自尊。
三、时代的悲剧
王昆仑先生说的好:“黛玉命运之不幸,就是《红楼梦》题材之不幸;黛玉所不能战胜的环境,就正是作者所不能改造的社会。
《红楼梦》的故事就是发生在封建制度衰落的时期。在这个时期,遵从的是“女子无德便是才”,而黛玉却恰恰才气逼人,诗词堪比神作。这与封建礼教要求的完全相反。再加上黛玉还与宝玉偷偷看《西厢记》,无不说明了黛玉不把礼教放在心上。第三十四回“情中情因情感妹妹 错里错以错劝哥哥”中,宝玉挨其父贾政的的笞打,宝钗和黛玉相继去看待,但她们两个的态度以及表现都不同。而黛玉也是大观园中唯一一个支持宝玉不走仕途之路的人。
在这种时代下孕育出这么一个人,她的人生有怎么可能不是以悲剧收场的呢?封建礼教对人的迫害已经达到的根深蒂固的程度,即使你如何的去“叛逆”,你也无法挣脱它的束缚,最终的结局必定是走向死亡。这也印证了黛玉最后的死亡,即使他多么的爱宝玉,多么的真挚,多么的始终如一,最终还是不能与宝玉有好的结果。
总之,黛玉的一生早在书的初始就被作者赋予的悲剧色彩。不仅仅是因为她本身造就了这悲剧,更是因为这个时代的背景所决定。黛玉的艺术形象深入人心,打动读者,令人同情。她的高雅的品位,锋利的诗词,脱俗的情趣,敏捷的文思,甚至她的一颦一笑都闪烁着真实而质朴的光芒。她这样一个美丽、真挚,为爱情理想而生的叛逆女性的典型形象,会被世人永久的牢记。
参考文献
[1] 曹雪芹、高鹗.红楼梦[M].中国:人民文学出版社,1990.[2] 王志尧.红楼梦精解[M].河南:河南文艺出版社,1999.[3] 曹立波.红楼十二钗评传[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4] 王昆仑.红楼梦人物论[M].北京:北京出版社,2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