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赏析—中国历史上10首绝命诗(共五篇)

时间:2019-05-14 16:29:4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诗词赏析—中国历史上10首绝命诗》,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诗词赏析—中国历史上10首绝命诗》。

第一篇:诗词赏析—中国历史上10首绝命诗

诗词赏析—中国历史上10首绝命诗

绝命诗,诗人临死最后的呐喊。人生百态,与世别离前的最后时光,他们握笔,落下一生最后的感想,细读之,你能感受到作者挥笔时难言的心境吗?

人固有一死,无法回避。当生命的历程即将画上句号的时候,不少名人志士用“临终诗”来表达他们当时内心的感受,临终诗也就成了生命之歌的最后乐章。“人之将死其言也善,鸟之将亡其鸣也哀”,形形色色的临终诗中也有奸臣反省,发出最后的咏叹。死者已矣,但临终诗留与后人,发人深省。

一,《狱中题壁》 谭嗣同

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诗意】 逃亡生活是如此紧张,看到有人家就上门投宿,我希望出亡的康有为、梁启超能像张俭一样受到人们的保护。也希望战友们能如杜根一样忍死待机完成变法维新的大业。我横刀而出,仰天大笑,因为去者和留者肝胆相照、光明磊落,有如昆仑山一样的雄伟气魄。

【简析】 这是中国近代资产阶级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维新志士谭嗣同的狱中题诗。1898年参加领导戊戌变法,失败后被杀,年仅三十三岁,为“戊戌六君子”之一。这首诗表达了对避祸出亡的变法领袖的褒扬祝福,对阻挠变法的顽固势力的憎恶蔑视,同时也抒发了诗人愿为自己的理想而献身的壮烈情怀。诗作体现作者舍生取义的决心和视死如归的气概。“去”“留”都是自己的选择,去者、留者,一样的悲壮,一样的惊天地而泣鬼神,都是“昆仑山”,顶天立地,永世长存。

二,《示儿》陆游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诗意】 我本来知道,当我死后,人间的一切就都和我无关了;唯一使我痛心的,就是我没能亲眼看到祖国的统一。因此,当朝廷军队收复中原失地的那一天到来之时,你们举行家祭,千万别忘把这好消息告诉你们的父亲!

【简析】 这首诗是陆游的绝笔。他在弥留之际,还是念念不忘被女真贵族霸占着的中原领土和人民,热切地盼望着祖国的重新统一,因此他特地写这首诗作为遗嘱,谆谆告诫自己的儿子。从这里我们可以领会到诗人的爱国激情是何等的执着、深沉、热烈、真挚!无怪乎自南宋以来,凡是读过这首诗的人无不为之感动,特别是当外敌入侵或祖国分裂的情况下,更引起了无数人的共鸣。临终诗中最脍炙人口的,当推这首《示儿》诗。陆游是抱着沉重的忧国之情而辞世的,冀望、叮嘱中,一片忠贞跃然纸上,“惊风雨,泣鬼神”,其爱国主义精神永远激励后人。与陆游相反,清初的吴梅村也写了临终诗四首。其一云:“忍死偷生廿载余,而今罪孽怎消除?受恩欠债应填补,总比鸿毛也不如。”吴梅村离世充满了悔恨之情。

三,《临刑口占》袁崇焕

一生事业总成空,半世功名在梦中。死后不愁无勇将,忠魂依旧守辽东。

【诗意】 我这一生的事业到头来都是一场空,半辈子的功业和名声都好像是在梦中一般。在我死了以后不用发愁没有英勇的将领,我忠诚的灵魂依然守候着辽东这片疆土。【简析】 这首诗据说是明朝原蓟辽督师袁崇焕在临刑前所作。从字面上看,这首诗流露出了袁崇焕对自己生命将尽却报国未成的遗憾,以及在死后仍愿化作忠魂守卫辽东的爱国之心。后人读到这首诗的时候也能很自然地感受到一位臣子对国家的忠诚。对于此诗是否为袁崇焕所作,多有争论。但是这首诗表现出来的守卫疆土的豪气,还是值得肯定的。跟陈毅元帅的“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颇为相似。

【作者简介】 袁崇焕字元素,号(或字)自如,广东承宣布政使司广州府东莞县石碣镇水南乡(今广东省东莞市)人。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中进士。明末著名政治人物、文官将领。入兵部,守卫山海关及辽东;指挥宁远之战、宁锦之战。但不救朝鲜,擅杀大将仍触兵家大忌。后被崇祯帝以诛杀毛文龙、己巳之变护卫不力以及擅自与后金议和等罪名正法。清乾隆大兴“文字狱”,清政府为贬损明朝君臣在百年后杜撰了皇太极以“反间计”构陷袁崇焕的故事,史学界至今争议颇大。袁崇焕曾为魏忠贤建祠,大学士韩爌云:“袁崇焕…,亦俱建祠,但与诸奸宜减等论。”

四,《临终诗》李鸿章

劳劳车马未离鞍,临事方知一死难。三百年来伤国步,八千里外吊民残。秋风宝剑孤臣泪,落日旌旗大将坛。海外尘氛尤未息,诸君莫做等闲看。

【诗意】 几尽劳顿的马车上的马从未卸下马鞍。大事未成,受尽病痛折磨想要轻松一死也是为难。三百年来国家衰败缓慢发展,回望无限悲伤。遥遥祭奠着那些被侵略侮辱远去的同胞被残伤的民魂。秋风吹着未出鞘的宝剑,倒影壮志未酬寂廖落泪。日落的那点阳光,此刻定孤寂悲凉的照耀着城外曾经辉煌、荣耀的旌旗和豪壮的大将坛罢。哎,现今环视海外,外强虎视耽耽,想要入侵我朝的心思从未平息间断。万望同仁同胞不可心存妄想,狼子野心并不是投之以食就能抚其胃欲。临死唯此憾事忧心,恳求国民切莫要等闲视之啊!

【简析】 李鸿章,清末重臣。尽管专家们对其褒贬不一,我想,即使仅仅把李鸿章作为一个洋务运动的领导者、实践者和推广者来看,他的功绩就足以彪炳史册了。谁又能像李鸿章那样:正面在迎对西方列强的洋枪洋炮,背后还要应付宫廷深处射来的飞刀暗箭?然而,如何正确评价李鸿章?历史自会做出明确的判断。此处暂且不论。单就诗句来看,这恐怕是最沉重的一首临终诗。一生劳顿,最后才知道轻松一死也是难事。三百年来,国运衰退,同胞罹难。宝剑还未出鞘,英雄已然垂暮。环视海外,列强虎视眈眈,诸君不要等闲视之。这首诗,写了一生劳苦,写了壮志未酬,写了百年之后的担忧,临终还念念不忘,他这一生,到最后也没能解脱。李鸿章在自己临死之时仍心系国家,希望国家能够摆脱内忧外患,强大起来。可是无奈自己已经离死不远了,因此心含遗愤,希望后人能够完成他的遗愿。

首联是李鸿章感叹自入仕以来的五十四年间,终年为朝廷奔波,一生劳劳车马未曾休息过。即使是这样的劳碌,到了临终还有未尽的事业没有完成,真是死不瞑目啊。

颔联是李鸿章目睹了清朝三百年来的历史,从康熙盛世一步步地走向了衰败,内忧外患,发展缓慢,民不聊生。而自己为了民生国计,跋涉海外行程千里,始终惦记着在悲哀中度日的人民。

颈联是李鸿章回想当年以文官投笔从戎,组建淮军,挥剑平定了太平军妖孽。使摇摇欲坠的大清江山得到了暂时的安息休养。然而一切都成了过往,唯有落日还照映在大将坛的旌旗上。尾联是李鸿章在弥留之际,还在告诫朝中依然在高谈阔论的同僚,海外的西方列强、东方倭寇,正在觑覦着大清的江山,蚕食吞咽的野心何曾停止过。希望大家不要等闲视之,要明白当今形势。

假如放在历史的大背景下来理解这首诗,就不是以上寥寥数语所能解释得清楚的。尽管如此,放在百余年后的今天重读这首诗,依然充满着现实意义,不仅在字里行间能看到李鸿章对时局的满腹忧患,那尊尊的告诫为后世之人敲响了余音不绝的警钟。尤其是:“海外尘氛犹未熄,请君莫作等闲看。”,这句话更值得今人共勉。

五,《临路歌》李白

大鹏飞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济。馀风激兮万世,游扶桑兮挂石袂。后人得之传此,仲尼亡兮谁为出涕。

【诗意】 大鹏奋飞啊振过八方,中天摧折啊力量不济。所余之风啊可以激励万世,东游扶桑啊挂住了我的左袖。后人得此消息而相传,仲尼已亡,还有谁能为我之死伤心哭泣。

【注释】 ⑴路:应为“终”之误。⑵大鹏:传说中的大鸟。八裔:八方荒原之地。⑶中天:半空中。摧:挫折,失败。济:帮助,成功。⑷馀风:遗风。激:激荡,激励。万世:千秋万世。⑸扶桑:古代神话传说中的大树,生在太阳升起的地方。古代把太阳作为君主的象征,这里游扶桑即指到了皇帝身边。挂:喻腐朽势力阻挠。石:王琦辑注《李太白文集》注云:当作“左”。袂(mèi):衣袖。⑹得:知大鹏夭折半空。⑺“仲尼”句:此处用孔子泣麟的典故。传说麒麟是一种祥瑞的异兽。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年),鲁国猎获一只麒麟,孔子认为麒麟出非其时,而被捕获,非常难受。亡兮,一作“亡乎”。

【简析】 《临路歌》是唐代大诗人李白的作品,题名可能是“临终歌”之误。此诗是李白在疾亟之后精力不支情况下的最后作品,当是李白的绝笔,也可看作是李白自撰的墓志铭。诗人以大鹏自比,浩叹一生壮志未酬的悲怆,流露出对人生的无比眷念和未能才尽其用的深沉惋惜之情。全诗塑造了大鹏展翅奋飞而半空摧折,馀风激荡而扶桑挂袂的艺术形象,格调激昂,想象丰富,含不尽之意于言外。这首诗公认为是李白最后的诗作。青年时期的李白,期盼着能“斗转而天动,山摇而海倾”。如今,已经中天摧兮力不济。但是他仍然相信自己的“馀风”,可以激荡后世。最后一句,他用“孔子泣麟”的典故来感叹知音难觅。这只大鹏将要陨落,又有谁能为我流泪?李白以“大鹏”形象出世,又以“大鹏”形象终结,他的一生,可以说是潇洒飘逸,声震九天。

六,《自题金山画像》苏轼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诗意】 心灵已然寂静无欲了,不会再为外物所动。这一生漂泊不定,好似无法拴系的小船。有人问我平生的功业在何方,那就是黄州、惠州和儋州。

【注释】(1)金山画像:指金山寺苏轼画像,李公麟所作。《金山志》:“李龙眠(公麟)画东坡像留金山寺,后东坡过金山寺,自题。”(2)心似已灰:即心如死灰。《庄子·齐物论》:形固可以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3)黄州惠州儋州:作者反对王安石新法,以作诗“旁讪朝庭”罪贬谪黄州,后又贬谪惠州、儋州。在这三个地方,作者度过了长期的贬谪生活。【简析】 这是苏轼去世前两个月写下的诗作。他一生,几起几落,空有浩瀚之气,却壮志难酬。“心已成灰,身似空舟。如果别人问起我得功业,就在黄州惠州儋州。”这三处,恰恰是他被贬谪的地方。政治的不幸也是诗人的大幸,这三处是他创作的巅峰期。用被贬处来自嘲,这就是东坡的旷达。

苏轼诗清新豪健,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一格。本诗更是出语惊人,开端便说自己心如死灰,乍看似与诗人一向旷达豪爽的性格很不相附,然了解了诗人的经历、心情后,就不能不对作者这种心死之哀寄予深切的同情:苏轼“有大才气,真力量,所以沾濡涵泳,无所往而不可,无所往而不能”(庄尉心《宋诗研究》)。

作此诗时,是苏轼去世前两个月,作者已年逾花甲,堪堪走到了生命的尽头。回首自己的一生,几起几落,失意坎坷,纵然有忠义填骨髓的浩瀚之气,也不得不化为壮志未酬的长长叹息。作者只能慷慨悲歌,自叹飘零。接下来的“身如不系之舟”指自己晚年生活的飘泊不定,抒写羁旅漂泊的忧伤情怀。如果仅限于“入乎其内的抒写人生的苦闷,苏轼也就不成为令人发出会心微笑的“东坡老”。他不会,也不屑在哀愁中沉沦。且看后两句“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一反忧伤情调,以久惯世路的旷达来取代人生失意的哀愁,自我解脱力是惊人的。苏轼认为自己一生的功业,不在做礼部尚书或祠部员外郎时,更不在阀州、徐州、密州(作者曾在此三地作过知府)。恰恰在被贬谪的三州:黄州惠州儋州。真是“满纸荒唐言”,然而这位“东坡看”最能够“白首忘机”。失意也罢,坎坷也罢,他却丝毫不减豪放本色,真是不可救药的浪漫。末两句,语带诙谐,有自我调侃的意味,却也深刻地传达了作者此刻的微妙心情。整首诗庄中含谐,直中有曲。表现了东坡其人其诗特有的风格。读之使人击节可叹,极易受感染。

七,《绝命诗》金圣叹

天悲悼我地亦忧,万里江山戴白头。明日太阳来吊唁,家家户户泪长流。

【简析】 金圣叹是奇才,如今还流传着许多他的传说。这首诗歌,也完美展现了这位狂傲不羁文人的诙谐。前两句,天地江山都要为我的离去伤心忧愁;后两句,太阳也来吊唁,家家户户泪长流。不得不说,诗人真是自信满满。这里说的是金圣叹行刑那天,天下大雪,金圣叹触景生情,遂作此诗。看此诗,通俗易懂,气势非凡,果然我才子之诗。

【作者简介】 金圣叹(1608.4.17—1661.8.7)名采,字若采。明亡后改名人瑞,字圣叹,别号鲲鹏散士,自称泐庵法师。明末清初苏州吴县人,著名的文学家、文学批评家。明末诸生出身,为人狂傲有奇气。他本姓张,因明亡誓不仕清,常喟然叹曰:“金人在上,圣人焉能不叹?”从而改姓“金”,字“圣叹”,名人瑞。金圣叹的主要成就在于文学批评,对《水浒传》、《西厢记》、《左传》等书及杜甫诸家唐诗都有评点。

他乩(jī,占卜问卦)降才女叶小鸾,写下动人篇章,成为江南士人佳话,亦为曹雪芹构思和创作《红楼梦》的素材之一。金圣叹提高通俗文学的地位,提出“六才子书”之说,使小说戏曲与传统经传诗歌并驾齐驱,受推崇为中国白话文学运动的先驱,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他是16世纪的酷评文字的精神先锋,空前绝后的一代狂生,语出惊世骇俗,下笔玩世不恭!明末清初,在中国文坛上出现了一个惊天动地的文学大批评家。一生真正践行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玩文字志向。鲁迅称其为“最有名的人”,胡适说他是“有眼光,有胆色,为“17世纪的一个大怪杰”,他甚至受到民国大师集体致敬的先锋人物。林语堂称他是“十七世纪伟大的印象主义批评家”。但因为他酷评《水浒传》中的梁山好汉,一度被大陆学者批评为反动和“封建旧社会统治阶级代言人”。这个人就是金圣叹。

金圣叹是一个有趣的人!因“哭庙案”被判处斩首而死。1661年,清朝初年,顺治皇帝刚刚驾崩。阴风烈烈的刑场,马上就要行刑了。即将就戮的金圣叹被背缚着双手,叫刽子手附耳过来,低声在他耳边留下最后遗言:“ 五香豆腐干与花生米同嚼,有火腿味道。”刀起刀下,咔嚓一声,人头落地。从金圣叹两耳一边滚出一个纸团。监斩官捡起展开看去,一个纸团上写着“好”字,一个纸团上写着“痛”字。

关于金圣叹的死,还有一个版本这样说:金圣叹临刑前请狱卒带信给家人,狱卒以信呈官,官疑其必有谤语,启缄视之,上书:“字付大儿看:盐菜与黄豆同吃,大有胡桃滋味。此法一传,吾无遗恨矣。”官大笑曰:“金先生死且侮人。”在刑场上,金圣叹向监斩官索酒畅饮,且饮且言曰:“割头,痛事也,饮酒,快事也,割头而先饮酒,痛快,痛快!”

说一个人有趣,常常是指这个人对他人形成了不可言说的刺激,引起了他人莫名的兴奋,使人触动,启人思考,而不是常见的人云亦云、喊口号式的“语言乏味,面目可憎”者,有一种无影无形天真浪漫的生气洋溢其间,使感受到它的人说:“这是一个有趣的人!”

八,《绝命诗》和珅

五十年来梦幻真,今朝撒手谢红尘。他时水泛含龙日,认取香烟是后身。

【简析】 相传,这首诗是和珅在狱中写下的。它之所以广为流传,是因为后世人意淫出了离奇的故事。前两句很浅显,曾经梦幻成真,而今撒手红尘。后两句,颇费思量。“水泛含龙日”是什么时间?他的后身“香烟”又指什么?有脑洞大开的研究者认为,这里的“水泛含龙”用的是夏朝末年女人祸国的典故,而“香烟”是指烟火,传宗接代的意思。因而得出结论,和珅为报复大清,后来转世成了慈禧。因为慈禧出生那年,真的发了大水。对此,我只能说:请收下我的膝盖!这首诗的意思是:我和珅活了50岁,跟做梦似的;虽然我现在死了,但是我还会再转世回来的,我转世后将把皇帝牢牢地控制在我的手掌心里,诸位可一定要认清楚啊。无论如何,和珅和慈禧作为清朝的两大历史罪人,一个从财政上腐蚀,一个从政治上腐蚀,二人一前一后让清朝少活了几十年。

九,《被逮口占》汪精卫 慷慨过燕市,从容作楚囚。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

【简析】 汪精卫年少时,也是风流人物,不仅是美男,更具才气。1910年3月31日,汪精卫和同盟会同志刺杀摄政王载沣事败被捕,清法庭判汪精卫“大逆不道,立即处斩”。这首诗是汪精卫早年刺杀清亲王被捕,在刑场口占的绝命诗,表明他革命的决心。此诗后来在社会上广为流传,汪精卫名动一时。大概意思:在燕地(北京)慷慨悲歌,即使做了阶下囚也从容不迫。砍了头也合我心意,不辜负我少年的豪情。后来,当局为了立宪,特赦免除死刑,改判无期,汪精卫得以不死。想不到几十年后,曾经的意气少年,变成了日本人的傀儡。1944年,汪精卫死在日本名古屋,临终前写下了真正的绝命诗: 心宇将灭万事休,天下无人不怨尤。纵有先辈尝炎凉,谅无后人续春秋。

此诗大概意思:即将离开人世,万事于我如浮云啊!天底下应该没有人不唾骂我吧?虽然以前也有前辈唱过这样的世态炎凉,估计没有人会来写我这段历史了。《刘继兴读史》一书中记载道:汪精卫曾写过两首绝命诗。第一首是他年轻时舍生忘死刺杀清廷头号人物摄政王载沣未遂入狱后所写:“慷慨歌燕市,从容做楚囚;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第二首是汪精卫死前写下的一首题为《自嘲》的绝命诗:“心宇将灭万事休,天涯无处不怨尤。纵有先辈尝炎凉,谅无后人续春秋。”

写第一首绝命诗时,汪精卫是名满天下的反清革命英雄,其视死如归的冲天浩气,比起任何前贤都不逊色;写第二首绝命诗时,汪精卫却成了卖国求荣、臭名昭著的大汉奸,注定是要被钉在历史耻辱柱上的。两首绝命诗,可谓是冰火两重天。其立意之高下,不啻于天壤之别,让人真不敢相信是出自同一人笔下。都说“文如其人”,此言不确矣。

【作者简介】 汪兆铭(1883年-1944年),祖籍浙江山阴(原绍兴县),出生于广东三水,字季新,笔名精卫,因此历史上多以“汪精卫”称呼。早年投身革命,曾谋刺清摄政王载沣未遂,袁世凯统治时期到法国留学。回国后于1919年在孙中山领导下,驻上海创办《建设》杂志。1921年孙文在广州就任大总统,汪精卫任广东省教育会长、广东政府顾问。1924年任中央宣传部长。后期思想明显退变,于抗日战争期间投靠日本,在南京成立伪国民政府,沦为汉奸。1944年在日本名古屋因“骨髓肿”病死。

十,《绝命诗》无名乞丐

身世浑如水上鸥,又携竹杖过南州。饭囊傍晚盛残月,歌板临风唱晓秋。两脚踢翻尘世界,一肩挑尽古今愁。而今不食嗟来食,黄犬何须吠不休。

【简析】 这首诗,盛传是在一名冻饿而死的无名乞丐身上发现的,作者的身世未知。但是夸他“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也不为过。第一句,很有苏轼“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的笔力;第二句,又有柳永“杨柳岸,晓风残月”的风韵。第三句开始,作者风格一转,变得气吞山河,潇洒豪迈,傲骨铮铮,颇有太白之风。这样一首绝妙诗,出自乞丐之手,自然会成为经久不衰的“爆文”。

附:

摄政王载沣1句话使张之洞吐血而死,其绝命诗准确预言清朝覆灭

天感人心心乃归,君民末世自乖离。岂知人感天方感,泪洒香山讽喻诗。1909年8月21日,张之洞在京师辞世。离世前,他留下这首绝命诗。

古今中国,绝命诗无数(经典附后),张之洞这首诗的价值在于,他准确预言大清灭亡。

死前,任职军机大臣、体仁阁大学士的晚清“柱臣”张之洞,可谓满清可以依靠的最后一棵大树。镇压太平天国后,汉人督抚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张之洞等大臣掌握了清朝实权。和后来逼宫的袁世凯不同,这些人对满清那真是实心实意的忠诚。对大清而言,张之洞的死标志一个大时代的结束。太平天国后兴起的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张之洞等晚清四大名臣都归西了,满清权贵们终于重新掌握了大清政权。

张之洞的这首绝命诗,也是在这种背景下创作的,他是读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七德舞》有感而发。

张之洞,号“香涛”,白居易,号“香山”,“二香”可谓隔代知己。

白香山的《七德舞》的主旨是“美拨乱,陈王业也”,生在元和衰世的白居易,怀念唐太宗李世民辅佐父亲李渊定鼎平乱的伟绩,所谓:

七德舞,七德歌,传自武德至元和。

元和小臣白居易,观舞听歌知乐意,乐终稽首陈其事。

太宗十八举义兵,白旄黄钺定两京。擒充戮窦四海清,二十有四功业成。二十有九即帝位,三十有五致太平。功成理定何神速,速在推心置人腹。亡卒遗骸散帛收,饥人卖子分金赎。魏徵梦见子夜泣,张谨哀闻辰日哭。

怨女三千放出宫,死囚四百来归狱。剪须烧药赐功臣,李勣呜咽思杀身。含血吮创抚战士,思摩奋呼乞效死。则知不独善战善乘时,以心感人人心归。尔来一百九十载,天下至今歌舞之。歌七德,舞七德,圣人有作垂无极。岂徒耀神武,岂徒夸圣文。太宗意在陈王业,王业艰难示子孙。

太宗十八举义兵,白旄黄钺定两京。擒充戮窦四海清,二十有四功业成。二十有九即帝位,三十有五致太平。

白居易认为,唐太宗成功不仅仅是靠武力,而是民心所归: 则知不独善战善乘时,以心感人人心归。“人”当是“民”,为了避李世民的讳。

作为晚清重臣、少有的清醒人物,张之洞看到的是“君民末世自乖离”,上层骄横,民众怨愤,上下离心离德,**一触即发。

然而,大势已去,走到生命最后时刻的张之洞,对这一切无能为力。

当年的清流派骨干、心怀“经营八表”之志的重臣,也只能“泪洒香山讽喻诗”了。其实,张之洞的这种感觉,死前也对好友、晚清名臣陈宝琛透露:“国运尽矣”!

当然,张之洞所感“君民末世自乖离”,也不限于皇帝与臣子、黎民的“乖离”,也包括大臣之间的倾轧,统治集团的内斗。

张之洞的这种担心,也体现在和当时的满清实际统治者、摄政王载沣的一次谈话上。史载,1909年,张之洞死前,曾和载沣关于一位官员的任免有过一次谈话。张之洞说:“老百姓不愿意,恐怕会激起民变啊。” 载沣说:“不怕,咱手里有枪。” 张之洞长叹一声:“没想到,竟然听到了这种亡国之音啊!” 有野史记载,当张之洞听到载沣的话,气急攻心,吐血而死。

其实,说这段话时,一是在辛亥革命前两年,算是革命前夜,大清本已是山雨欲来风满楼,这位站在风暴中心的统治者还在自信满满手中有枪,心里不慌,对大清忠心耿耿的张之洞,能不生气吗?

这些人还以为,只要军队在我手上,洋人不打过来,国内屁民,谁敢反抗? 大清本来已在自取灭亡的道路上狂奔,这些人还以为掌握了枪杆子,收回了汉臣大权,重用满清的黄带子、红带子,江山就永固了。

历史很爱开玩笑,更不会随那些愚蠢之人的话前进。

推翻清王朝的武昌起义部队,就是来自于他信心满满的湖北新军。

武昌起义成功后,南方各省都一枪未放的宣布独立,载沣傲娇的“有兵在”的宣言,成了历史笑 话。

这也再次证明,一切认为,凭借手里有枪,就能胡作非为,不管老百姓死活的统治者,最终证明,都是蠢不可言的。

其实,在张之洞此首绝命诗之前,还有一首《读宋史》留世。该诗也讽喻满清设满汉畛域,重用满蒙亲贵而压制汉族精英:

南人不相宋家传,自诩津桥惊杜鹃。辛苦李虞文陆辈,追随寒日到虞渊。宋太祖赵匡胤登基后,认为南人奸猾,诏令不许南方人当宰相。

到了北宋中后期,由于经济、文化重心南移,南人为相已是寻常之事。此诗中,张之洞讽刺了一把宋太祖遗训。

大宋灭亡,正是李纲、虞允文、文天祥、陆秀夫等这些南人宰相,伴随宋王朝自南渡中兴到崖山亡国。

果然,张之洞死去的两年后,武昌首义,引发大清政权坍塌。他生前以孤臣之心担忧的结局终于发生了,他没有料到的是,由于大宋善待士大夫,而满清防范汉人防到最后,当满清覆亡时,竟然没有一个文天祥、陆秀夫为这个王朝殉葬。

认真而论,哪首“绝命诗”最让人潸然泪下? 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大多诗人都是情感动物,即使有些是失落失败、潦倒落魄,他们也是热爱生活、热爱生命。但时光无情,人生转瞬到头,明知自己要死,虽然赶不走死神,但用绝命诗来概括自己,来让自己的思想存世也算是一种慰藉。

生命如此美好,我们如此留恋,无论发生什么,总会觉得死有遗憾。

个人觉得绝命诗堪称最催人泪下的文学体裁,因为命都没了,这时的情感毫无顾忌,那么,真实感人。

人跟动物的区别除了会使用工具,感情极其丰富也是区别之一。那么,哪一首绝命诗最让人动容呢? 屈原绝命诗

王都望断几多愁,博带峨冠立水洲。耿耿从来依北斗,营营总是赴东流。余生报国双行泪,孤掌回天两鬓秋。只把微躯殉国难,渔人休竞木兰舟。袁崇焕绝命诗

一生事业总成空,半世功名在梦中。死后不愁无勇将,忠魂依旧守辽东。点评

袁崇焕是忠是奸,四百年史家争辩未休。仅就这首绝命诗看,无疑是忠臣。

(三国)孔融《临终诗》

言多令事败,器漏苦不密。河溃蚁孔端,山坏由猿穴。涓涓江汉流,天窗通冥室。谗邪害公正,浮云翳白日。靡辞无忠诚,华繁竟不实。人有两三心,安能合为一。三人成市虎,浸溃解胶漆。生存多所虑,长寝万事毕。点评

孔融身为建安七子之一,文采好是不必说的。只是他的绝命诗,说教味太浓。清金圣叹《绝命诗》

天悲悼我地亦忧,万里江山戴白头。明日太阳来吊唁,家家户户泪长流。点评

这只能算打油诗。金先生以诙谐知名,临死也不忘幽默一下。绝命诗写得这样洒脱,古往今来,我仅见他和唐伯虎两人。

和珅绝命诗

五十年前幻梦真,今朝撒手撇红尘。他时瞧口安澜日,记取香烟是后身。点评

诗写的不怎么样(个别文字,三余我老人家略作了改动),之所以广为流传,是后人附会了一段和珅写此诗预言其转世投胎变成慈禧搞垮清朝复仇的故事。

其实,和珅入狱后写的另一首诗,更佳,更见真性情。夜色明如许,嗟余困未伸,百年原是梦,廿载枉劳神,室暗难挨暮,墙高不见春,星辰环冷月,缧薫泣孤臣,对景伤前事,怀才误此生,余生料无几,空负九重仁。

谭嗣同绝命诗

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点评

前两句,各用一典,不免晦涩。

后两句,振聋发聩,响彻宇内,无人不知,无人不赞。陆游绝命诗

死去元知万事空,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苏轼绝命诗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虞姬绝命诗

汉兵以略地,四面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项羽绝命诗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点评

这首诗妇孺皆知。三余我老人家五岁时就用毛笔把这首诗写在门上,要不是老爹见字写得尚可,少不得一顿胖揍。对这首诗的点评:霸气开头,无奈结尾,总体格调不高(临死想的只是个女人)。诗如人生。

秋瑾绝命诗

祖国沉沦感不禁,闲来海外觅知音。金瓯已缺总须补,为国牺牲敢惜身。嗟险阻,叹飘零,关山万里作雄行。休言女子非英物,夜夜龙泉壁上鸣。唐寅绝命诗

生在阳间有散场,死归地府又何妨。阳间地府俱相似,只当飘流在异乡。文天祥绝命诗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点评

文天祥是状元出身,绝命诗很见功力。

可能因为在长途押解途中,蒙古人也有劝降的想法,文天祥写诗的时间比较从容,才成就这样一篇伟作。诗人不幸,诗之幸。悲哉!

南唐李煜《虞美人》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点评

古人讲,有水井处,皆歌柳(永)词。现在可以说,有中国人处,皆知此词。

这首词大约写于李煜降宋后的第三年,据说因为词中流露的故国之思,是促使宋太宗下令毒死李煜的重要原因之一。一定程度上,等于是李煜的绝命词了。

朝鲜成三问《临死赋绝命诗》

击鼓催人命,西风日欲斜。黄泉无客店,今夜宿谁家? 点评

成三问是朝鲜勋旧,官至集贤殿学者,参与创制《训民正音》。

1456年,因不满世祖大王篡位悖伦,联络其他勋旧密谋扶持朝鲜端宗复位。未果,被朝鲜世祖一网打尽,与其他五人一起被处以用烧红的铁钳活剥皮的极刑,是为“死六臣”。这首诗末两句写的尤其好,代天下人问出心中疑问。

(民国)汪精卫《绝命诗》

慷慨过燕市,从容作楚囚。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点评

这是汪精卫早年刺杀清亲王被捕,在刑场口占的绝命诗。语言浅显,气节高昂。琅琅上口,传唱一时。

没料到,汪精卫竟然没死,后追随孙中山。更没料到,孙中山死后,汪精卫竟然投靠日本做了汉奸。当时有好事者改其诗曰: 曾经慷慨过闹市,也曾从容作楚囚。惜未引刀成一快,如今辜负少年头。

1944年,汪精卫死在日本名古屋,临终前作诗:心宇将灭万事休,天下无人不怨尤。纵有先辈尝炎凉,谅无后人续春秋。也是一首好诗,可惜了!

(清)李鸿章《绝命诗》

劳劳车马未离鞍,临事方知一死难。三百年来伤国步,八千里外吊民残。秋风宝剑孤臣泪,落日旌旗大将坛。海外尘氛尤未息,诸君莫做等闲看。点评

不论成败褒贬,单就敢于任事,李鸿章就值得在晚清历史占有重要一席。这首诗写的沉重,读着也沉重,百年后读依然沉重。

(明)唐伯虎《绝命诗》

一日兼他两日狂,已过三万六千场。他年新识如相问,只当漂流在异乡。点评

只有两个字评价,洒脱。这诗还有一个版本:生在阳间有散场,死归地府又何妨。阳间地府俱相似,只当漂流在异乡。三余个人觉得,一日兼他两日狂的版本更佳。

(当代)陈毅《梅岭三章》之一

断头今日意如何?创业艰难百战多。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点评 陈毅1936年被围困在梅山,自忖必死,提前写的绝命诗。竟然未死,终享后福。这首诗写的豪气冲天,没有丝毫哀辞败语,正是命不该绝的征兆。

另两首是:南国烽烟正十年,此头须向国门悬。后死诸君多努力,捷报飞来当纸钱。投身革命即为家,血雨腥风应有涯。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

(清)无名乞丐《绝命诗》

身世浑如水上鸥,又携竹杖过南州。饭囊傍晚盛残月,歌板临风唱晓秋。两脚踢翻尘世界,一肩挑尽古今愁。而今不食嗟来食,黄犬何须吠不休。点评

清末通州一无名乞丐死于路旁,被发现遗有绝命诗。对仗工整,格调不俗,一时争相传看。估计不是职业乞丐,是个末路文人。

饭囊盛残月,歌板唱晓秋。既有苏轼的豪放,又有柳永的婉约。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第二篇:诗词赏析-送别诗

诗词赏析—送别诗

一、送别诗的特点:

在古代,由于交通工具和通讯技术都不发达,人们往往一别数年便再难相见,因此古人很重离别。离别之际,人们不仅备酒饯行,折柳相送,还要作诗话别,这也使得古诗中以离别为题材的送别诗颇多感人之作。

1.形式标志:标题中有“送”或“别”等字眼; 2.常见意象:时间(傍晚、月夜)

地点(长亭、渡口、古道、南浦等)

意象(柳树、芳草、瘦马、晚风、浊酒、笛声、远山等)

3.基本主题:依依不舍的留念;情深意长的勉励;坦陈心志的告白;别后情境的想象、担忧与对友人的思念。

4.风格类型:依恋与不舍——低沉哀婉,伤感惆怅;(伤感型)安慰与祝愿——旷达刚健,乐观向上。(豪迈型)5.常用手法: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对比衬托、虚实结合、修辞、比喻

二、送别诗中常见的意象有如下几种:

意象是诗歌中熔铸了作者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在我国古典诗歌漫长的历程中,形成了很多传统的意象,它们蕴含的意义基本是固定的。如果我们熟悉这些意象,会给鉴赏诗歌带来很大帮助。送别诗中也有一些常用的意象:

(一)习俗类意象:

1、柳(折柳送别)

它源于《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古人喜欢折柳送别,折柳的寓意是惜别怀远。折柳送别的习俗产生于汉代,产生原因大体有三点:一则,千丝万缕的柳条随风舞动与离人千丝万缕、斩不断、理还乱的离愁非常相似。二则,“柳”与“留”谐音,因此折柳送别有挽留、惜别、不舍之意。三则,柳枝有随地而生的习性,折柳相赠还有祝愿友人在异地他乡生活顺利、欣欣向荣之意。

2、酒(饮酒饯别)

“问人间,谁管别离愁?杯中物。”(辛弃疾《满江红》)古人离别多设宴饯行,酒在排解愁绪之外,还饱含着深深的祝福。将美酒和离情联系在一起的诗词多不胜举,如:王维的《渭城曲》中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白居易《琵琶行》中的“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等,都是以酒抒写别离之情。所以许多离别诗,都飘散着浓浓的酒香,酒里充盈着亲情、友情。

(二)时间意象:

3、日暮 送别诗中常出现“日暮”、“斜阳”、“夕阳”、“暮雪”、“暮钟”等表明傍晚时分的词语。并非诗人喜欢傍晚时分送别,而是别离这种忧伤的情感与暮色朦胧中的苍茫感相协调。并且,傍晚时分会伴随着飞鸟归林、鱼沉潭底,对于远离家乡的游子征夫来说,更能勾起漂泊之人的离情别绪。

4、月亮 月亮也是送别诗歌中常见的意象,月光给人的感觉是朦胧、迷离、苍凉的,这与深邃悠长、委婉忧伤的离情别绪是一致的;再则,月亮含有思乡、思亲的象征义,因而古人常借月抒怀。通过月亮的烘托,抽象的别情更显得动人深长。

5、秋。“自古逢秋悲寂寥”(刘禹锡《秋词二首》),古人在对秋景的注视中感觉到时光的流逝,感受到人生的短暂和易老,“秋”能使志士失志,对现实失望,对前途悲观。遇秋而愁已成为古代文人的一种普遍文化心理。像杜甫“万里悲秋常作客”(《登高》),在暮年面对巫山巫峡的秋色,作者感到了知交零落、壮志难酬,国势衰落,不禁发出“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秋兴八首》)的感叹,抒发了自己的忧国之情和孤独抑郁之感。秋代表了萧条凄清,代表了寂寞抑郁,是送别诗中惯用的意象。

(三)空间意象:

6、长亭 古代驿道旁置亭,十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送别亲朋好友时往往在亭中设酒饯行,所以长亭也就成了一个抒写离情别绪的意象。如李白《菩萨蛮》“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柳永《雨霖铃》中“寒蝉凄切,对长亭晚”等。

7、南浦 南浦多见于南方水路送别的诗词中,它成为送别诗词中的常见意象与屈原“送美人兮南浦”这一名句有很大关系。在唐宋送别诗词中出现得则较为普遍,致使它在不是描写送别的诗词中,也浸染了离情别恨,像长亭一样成为唐代送别之处的代名词。

8、谢亭,又名谢公亭,在宣城北面,是南齐诗人谢眺任宣城太守时所建,他曾在此送别朋友范云,后来谢亭就成了宣城的送别之地;

9、灞陵亭,在长安东南三十里处,那里原有一条灞水,又因汉文帝葬在那里,遂称灞陵,唐代时人们送朋友出长安,常在那里分手;

10、劳劳亭,离建康古城大约十五里

此外,“寒蝉”、“阳关”、“古道”、“西风”、“春草”、“眼泪”等也都是与离别有关的意象。

三、对送别诗歌思想内容作一较为具体的概括,大致可分为以下七种情况:

第一,依依惜别的感伤之情

如:王勃的《送杜少甫之任蜀州》中第二句“风烟望无津”一句,用“风烟”、“望”两个词把相隔千里的秦、蜀两地连在一起。自长安遥望蜀川,视线为迷蒙的风雨所遮,间接表现了依依惜别的感伤之情。

第二,体贴入微的宽慰

还以上面那首诗为例。诗人在第二句中流露伤感之意后,在后面三联中感情基调立即有了变化,作者宽慰朋友,这次离别只是客中之别,只要彼此心相连,即使远隔千山万水,不就好像近邻一样吗?这首诗极尽宽慰之意,成为温暧孤独的心灵鸡汤。

第三,前路珍重的殷勤祝愿

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一诗,同样有一般送别的惜别之情,但因朋友“西出阳关”是壮举,所以诗中不见伤感之意,只是在“西出阳关无故人”的想象中包含了诗人的友人前路珍重的殷勤祝愿。

第四,前途艰险的担忧

孟浩然的《送杜十四之江南》一诗的第三句撇景入情,朋友刚出发,便想到“日暮征帆何处泊”,春江渺茫,征帆一叶该停泊在哪里呢?在依依惜别中表现了诗人对友人艰险前途的担忧。

第五,坦陈心志的告白

有的送别诗往往借别明心志。如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诗的最后两句:“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则在送别感伤之外另辟蹊径,表达自己高洁的品格,孤介傲岸的坚强性格,借送别而言心志,可谓一箭双雕。

第六,积极奋发的勉励

鉴赏诗歌,一定要能知人论世,初盛唐的诗人在诗歌中总是充满一种积极乐观精神。陈子昂的《送魏大从军》一诗写与友人分别于繁华皇都,彼此心里总不免有些怅惘,但这种情绪只是轻轻带过,诗人随即把这种怅惘化为为国效力的责任。全诗以“勿使燕然上,惟留汉将功”二句作结,作者勉励友人建功塞外,不要使燕然山上只留下汉将功绩,也要有大唐将士的赫赫战功。全诗一气呵成,充满积极奋发向上的豪情。

第七,各向天涯的愁绪与思念

郑谷的《淮上与友人别》与一般送别诗不同,这是一次各赴前程的握别。友人渡江南向潇湘,自己则北向长安。诗的末句“君向潇湘我向秦”看起来只是交待各自行程,实际上在朴直的话语中,表现了各向天涯的无限愁绪,南北异途的深长思念。

通过以上思想内容的分析,我们发现送别诗的情感往往不是单一的,它在表达惜别留恋之情外往往还会寄托诗人的个人身世遭遇之感,表现诗人的性情品质,或凸现时代风貌。在分析诗歌思想情感时,我们一定要学会多角度多层面思考,切勿挂一漏万。

四、风格类型:

从风格上来看,送别诗分为两类:伤感型和豪迈型。古人出行原因大体可分为赴考、出使、迁谪(宦游)、征戎、乡旅、归隐等。由于道路崎岖难行,交通工具落后,一别动辄多年,再会难期,因而古人更重离别,或折柳送别,或摆酒饯行,或写诗相送,其间充满了殷殷的叮嘱和深深的情谊。这类诗大多缠绵凄切,充满感伤情调。如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柳永的《雨霖铃》等。但离别并非全都是伤感的,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就一洗送别的伤感之情、悲酸之态,意境开阔而音调爽朗;高适《别董大》“莫愁前路无知已,天下谁人不识君”,则表现了对朋友美好的祝愿。

鉴赏送别诗风格时,我们还要做到知人论世,体察诗情。如生活在初、盛唐的诗人,他们多具有乐观进取的精神,心胸开阔、性格豪爽。因此他们的送别诗大多景象宏阔、别情深挚豁达开朗,很少伤感情调。

五、送别诗常见的表现手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第一,直接抒情

如高适的《送董大》中,“莫愁前路无知已,天下谁人不识君?”两句,直抒胸臆,“借他人酒杯,浇自己块垒”,表达自己虽不得意但满怀信心和力量。

第二,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诗人触而伤怀、借以言情的客观物象,不外落日余晖、流水通波、江风引雨、平沙卷蓬、云横秦岭、路绕蜀山之属,这些物象一经带着作者的离情别绪入诗,成为“人化的自然”,便构成一种荒寒而悲凉、空廓而沉深的美感景象。如韦应物的《赋得暮雨送李曹》着力描写渲染烟雨、暮色、重帆、迟鸟、海门、浦树,交织在一起,形成离别时浓重的阴沉压抑的氛围,抒写惜别哀伤之情。诗歌讲究含蓄蕴籍,表达情感往往婉转曲折,经常运用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手法。这种手法更是送别诗中最常用最典型的手法。又如柳永《雨霖铃》词中的“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一句,表面写去路烟霭迷茫,道路修远,其实是要以此寄寓离愁之思,寓情于景显得含蓄蕴藉。

第三,想象联想(虚实结合)

除情景交融的手法外,送别诗中还经常用到想象、联想。常常在作者触景生情的基础上向前推想,大抵是想像分别后朋友行旅中的孤寂和在这种孤寂环境中的愁苦心情。更主要的则展示了自己对朋友的留恋和关切。如王昌龄的《送魏二》“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想象分别后友人月下船泊潇湘,“愁听清猿”,甚至在梦里也因旅夜孤独而不得安寝的幻想,借以加倍地表现离别的惆怅和对友人深切的关怀。此外还有王维的《送韦评事》“遥知汉使萧关外,愁见孤城落日边。” “今宵谁肯远相随,唯有寂寥孤馆月。”都运用这种手法。再如如刘长卿的《送严士元》第三联写道:“日斜江上孤帆影,草绿湖南万里情。”诗人由眼前的落日去帆这一实景而联想到严士元听去之地湖南应是万里草青。这是虚实结合的笔法,这样虚实结合就拓宽了诗的意境,充分表现了诗人对朋友的惜别之情、思念之情。这种手法是鉴赏中比较难把握的,需要我们有一双想象的翅膀。

第四,比喻修辞手法

为了将抽象的情感具体化,诗人在诗歌中还特别青睐比喻这种修辞手法,送别诗因为善于运用景物营造伤离别的气氛,所以比喻手法更为常见。看下面宋代诗人刘迁的《柳梢青·卢梅坡》一词:泛菊杯涤,吹梅角远,同在京城。聚散勿勿,云边孤雁,水上浮萍。教人怎不伤情?觉几度、魂飞梦惊。后夜相思,尘随马去,月逐舟行。这首诗在表达感情时就主要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上片用“云边孤雁,水上浮萍”的比喻来表现形单影只的孤独之感,飘泊无定的离别之苦。下片又表明他的心会像飞尘一样时时紧跟在朋友卢梅坡的马后,又像明月一样处处追随在卢梅坡的舟旁,以此来表达思念惜别之情。

第五,以乐景衬哀情

送别环境千差万别,有凄风苦雨中的送别,也有良辰美景中的离别。写凄风苦雨固然可以烘托别离之苦,写良辰美景又何尝不能反衬离人的懊恼。景色越美,越显出欢聚的可恋和离别的难堪,美好景色反倒成为添愁增恨的因素了。如许浑《谢亭送别》“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欧阳修的《玉楼春》“洛阳正值芳菲节,秾艳清香相间发。”

五、体会送别诗

1.王维与《送别》

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

这是一首送友人归隐的诗。表面看来语句平淡无奇,然而细细无味,却是词浅情深,含义深刻。诗的开头两句叙事、写饮酒饯别,以问话引起下文。

三、四句是交代友人归隐原因是“不得志”。

五、六句是写对友人的安慰和自己对隐居的羡慕,对功名利禄、荣华富贵的否定。全诗写失志归隐,借以贬斥功名,抒发陶醉白云,自寻其乐的感情,诗的后两句韵味骤增,诗意顿浓,羡慕有心,感慨无限。2.李白与《送友人》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这首李白的《送友人》,是一首充满诗情画意的送别佳作。诗一开头便展现了一幅寥廓秀丽的山水画卷:“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青翠的山峦横卧于北城之外,绕城的河水像一条白练汩汩东流。“青山”对“白水”,“北郭”对“东城”,对偶工丽,色彩鲜明;山“横”、水“绕”,一静一动,相映成趣。就在这秀丽的青山秀水之间,友人将要上路远行了。诗人与友人策马并辔而行,送了一程又一程,已经到了城外,依然难舍难分。中间两联,直抒离别的深情。“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是说从这里分别之后,友人就将像孤独的蓬草那样随风而转,飘摇万里之外。怎不叫人牵挂!这一联是流水对,有如行云流水般流畅自然。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是脍炙人口的名句。上句想象友人旅途中飘零之感,下句抒写别后故人相思之情。这一联对仗十分工整,“浮云”对“落日”,“游子意”对“故人情”,渲染出浓郁的离别氛围,却点到即止,毫无缠绵悱恻的哀伤情调。

尾联“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送君千里,终须一别,就在这时,两匹马仿佛也善解人意,不愿分离,昂首向天,萧萧长鸣,似有无限深情。班马,是离别的马。马犹如此,人何以堪!直到友人走远了,马的悲鸣声,似乎仍在空中回荡,长留在诗人心中,也伴送着友人的万里行程。

李白这首送别诗写得情深意切,却境界开朗;对仗工整,而自然流畅。青山、白水、浮云、落日,构成高朗阔远的意境。

六、小结:

我们在鉴赏送别诗时,除了掌握以上的知识和方法外,还应了解作者、作品风格及创作背景等。做到知人论世,体察诗情。

在对这类诗歌进行鉴赏时,可遵循这样的答题模式:

表现手法—————依据—————作用

表现手法——(意象——意境——感情)——作用

七、感受高考:

1、(07江苏卷)阅读下面宋词,回答问题。

鹧鸪天 送人

辛弃疾

唱彻《阳光》泪未干,功名馀事且加餐。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江头未是**恶,别有人间行路难。(1)“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蕴含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

思想感情:翘首远望,依依不舍的惜别之情;路途艰险,祝福平安的关切之情;山高水长,前程迷茫的郁闷之情。

表现手法: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

(2)这首词以“送人”为题,下片写出了哪两层新意?

不应把离别(相聚)视为人间唯一悲痛(欢乐)的事。人世间的**远比路途**险恶得多。

2、(08重庆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王观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

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1)本词上、下片各写了什么?请作简要概括。(2分)答案:上片写浙东山水的美好;下片抒发作者送别的情意。

(2)宋人王灼《碧鸡漫志》评王观词是“新丽处与轻狂处皆足惊人”。这首词“新丽”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请作简要分析。(4分)答案:修辞巧妙,用语绮丽:如“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送春归”“和春住”。想象别致,意蕴生动:如“眉眼盈盈处”“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3、(07年高考湖南卷)阅读下面的宋诗,按照要求,完成赏析。(5分)

示长安君

王安石

少年离别意非轻,老去相逢亦怆情。草草杯盘供笑语,昏昏灯火话平生。自怜湖海三年隔,又作尘沙万里行。欲问后期何日是?寄书应见雁南征。

注:长安君为王安石(1021—1086)的大妹,工部侍郎张奎之妻,封长安县君。此诗为王安石于宋仁宗嘉祐五年(1060)出使辽国前所作。此时他尚未拜相变法。诗中表现了“怆情”之感,请就中间两联逐联赏析作者是如何表现这种情感的。

[答案]:颔联:“供笑语”表达了相逢的欢乐,“话平生”则道尽了人生的沧桑:二者相互映衬,更添一层悲凉况味。“草草杯盘”“昏昏灯火”营造了氛围,在这样的环境中,诗人更容易生发悲怆之情。“草草”“昏昏”是叠词妙用。“草草”可见酒菜的简单,欢聚中有些许不足;“昏昏”则烘托了人物情感,暗示了将别的伤痛。颈联:“自怜”与“又作”贯通一气,诗人借此直抒胸臆,表达了心中的万端悲慨。“湖海”久隔,“尘沙”远赴,旦夕间重逢又别,且是出使不无艰险的辽国,时空的拓展将悲意又加深了一层。“三年”言时间之长,“万里”谓距离之远,以数字入诗,一纵一横,使悲情更为浓烈。

4、(06安徽卷)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柳梢青·送卢梅坡

刘过

泛菊杯深,吹梅角远,同在京城。聚散匆匆,云边孤雁,水上浮萍。教人怎不伤情?觉几度、魂飞梦惊。后夜相思,尘随马去,月遂舟行。

[注]①泛菊:饮菊花酒。②吹梅:吹奏《梅花落》。⑴“聚散匆匆”一句,在内容上强调什么?在上片的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答:强调二人相聚之短暂、相别之仓促。在写聚、散的内容之间起承上启下。⑵作者在表达感情时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结合全词内容具体说明。

答:主要运用了比喻手法。上片“云边孤雁,水上浮萍”的比喻来表现离别之苦,下片用“尘随马去,月遂舟行”的比喻来表现思念之切。

5、(06湖北卷)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丹阳送韦参军 严维

丹阳郭里送行舟,一别心知两地秋。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

暮春浐水送别 韩琮

绿暗红稀出凤城①,暮云楼阁古今情。行人莫听宫前水,流尽年光是此声。

【注】①凤城:京城。

(1)两首送别诗都写到的“水”,各有什么寓意?请作简要说明。(4分)

答:上一首用“水悠悠”象征离别的惆怅和友情的悠长。下一首借“宫前水”的不断流淌来抒发对人生、历史以及社会的感慨。

(2)《暮春浐水送别》是怎样融情于景的?请作简要赏析。(4分)

答:这首诗将友情、世情等浓缩为“古今情”,融入由“绿暗”、“红稀”、“暮云”、“宫前水”等意象组成的一幅感伤画面之中,形成了融情于景的艺术特色。①

八、鉴赏训练:

1、阅读唐诗,回答问题。

送杜十四之江南

孟浩然

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

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

(1)这首诗中的“渺茫”一词包含着作者怎样的心情? 答:“渺茫”是遥远而模糊不清的意思,从字面上来看似是形容春江上烟波浩淼,雨雾蒙蒙,其实是写诗人心中的茫然,写出诗人送别友人时的怅然若失。(2)诗歌的三、四句在表达技巧上有什么特点及效果?

答:运用了设问、想像(虚写)的手法。友人日暮之时会停泊在哪里呢?到那时,人生地疏,天涯一孤客是多么的令人哀伤啊!既抒发了离情,又不流于直露,余味深长,言有尽而意无穷。

2、、阅读唐诗,回答问题。

重送裴郎中贬吉州

刘长卿

猿啼客散暮江头,人自伤心水自流。

同作逐臣君更远,青山万里一孤舟。

(1)本诗运用了哪几种手法?试结合诗句作具体分析。(4分)烘托:以猿啼、客散、暮色等烘托伤心之情

反衬:以流水无情衬人之有情,以青山重重衬行舟之孤小

对比:作者同友人的贬谪之途对比,既点同病相怜,又流露了对友人的牵挂。(2)从艺术效果和思想感情两方面分析“青山万里一孤舟”一句的作用。(4分)营造了开阔的意境,流露了作者对友人路途险远的担忧和惜别之情。

3、读下面的诗,完成题目。

谢亭送别

许浑

劳歌一去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注】劳歌:送别歌的代称。

⑴ 作者在诗中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答:本诗抒发的是作者的离别之愁。

⑵ 有人认为第二句“红叶青山”的色调与全诗的情感基调不和谐,你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答:红叶青山色彩艳丽,乍看似不协调,实际上恰恰是对离愁的有利反衬。景色越美,越觉离别的难堪。这是典型的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

4、阅读下列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送魏二

王昌龄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别董大

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1)《送魏二》全诗四句都有写景,一、二句和三、四句所写之景有何不同?

答:前两句写眼前的实景,后两句写分别后想像的虚景(未点明是分别后的想象之景,不得分)。

(2)试比较分析两首诗的作者所抒发的离别之情是否相同。

答:《送魏二》一诗表现了作者离别时的惆怅哀婉之情 ;《别董大》中的离别之情则于慰藉中寄希望,带有一种豪放健美、清新乐观的色彩。

5、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芙蓉楼送辛渐

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 一片冰心在玉壶。

(1)

一、二两句写景,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

答:这两句写景,增添苍茫萧瑟之意,渲染离别时悲凉、暗淡的气氛,凸显自己的孤独。

(2)“一片冰心在玉壶”历来为人们所称道,你认为写得好吗?请说出理由。

答:写得好。“冰心”“玉壶”都是纯净无暇,用它们作比喻,形象地表达了作者冰清玉洁的操守和志节。诗人以此告慰亲友,更表达了他对亲友的深情。

6、阅读下面唐诗,完成题目

送人东归 温庭筠

荒戍落黄叶,浩然离故关。高风汉阳渡,初日郢门山。

江上几人在,天涯孤棹还。何当重相见,樽洒慰离颜。

(1)请从现实与想象交融的角度,说说作者在尾联中流露了怎样的情感。

答:就要分别了,主人与归客开怀畅饮,期盼着别后再相逢。表现出思念友人的情感。(2)清朝有位文学批评家称这首诗的首联“起调最高”;其意思是,起笔便显露了不凡的格调。请参考这一评价,写出你对首联的理解和评价。

答:送友人东归,但见荒废的古堡,凋零的黄叶。这本是充满别愁离绪的场景。殊料,友人心志高远,既不悲秋也不伤离别,于是诗人便以“浩然离古关”奏响了昂扬的主旋律。起笔写深秋送别,却意气洋洋,确实格调不凡,正所谓“起调最高”。

7、阅读下面唐诗,回答问题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 惟见长江天际流。

送杜十四之江西 孟浩然 荆楚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1)指出这两首诗在抒情方式上的不同之处。

答:这两首诗均表达了对友人的惜别之情,李诗以眼前所见之景间接抒情,孟诗除了借想象间接抒情外,还有直接抒情。

(2)李白这首诗,诗中有画,画中有情,诗中见志。在“画”“情”“志”中选一点,谈谈你的理解。

答:结合诗的意境,言之成理即可。

8、阅读下面王勃的两首诗,回答问题。

江亭月夜送别(其一)

江送巴南水,山横塞北云。津亭秋月夜,谁见泣离群。

江亭月夜送别(其二)乱烟笼碧砌,飞月向南端。寂寞离亭掩,江山此夜寒。

(1)王勃的这两首同题送别诗,在表达感情方面写法有何主要区别?请作简要分析。

答:第一首用“谁见泣离群”直接抒情,表达离愁;第二首用寓情于景、景中见情的手法委婉(间接)地表达离情。

(2)有人评点《江亭月夜送别(其二)》这首诗时,称赞“寒”字之妙:“一片离情,俱从此字托出。”你同意这种看法吗?为什么?

答:同意。作者感到此夜江山寒,一个“寒”字极写出友人离去后心情的沉重与冷寂。

第三篇:英语诗词赏析(一)经典励志诗

Unit 2 Poems

英语诗词赏析

(一)经典励志诗

Learning aims:

1.To learn about some simple forms of English poems.3.To develop the reading ability by skimming and scanning the passage.4.To deepen students’ literature quality.Step 1 Enjoy a famous English poem.The Road Not Taken

---by Robert Frost

Two roads diverged in a yellow wood黄色的树林里分出两条路And sorry I could not travel both可惜我不能同时去涉足And be one traveler, long I stood我在那路口久久伫立And looked down one as far as I could我向着一条路极目望去To where it bent in the undergrowth直到它消失在丛林深处Then took the other, as just as fair但我却选了另外一条路And having perhaps the better claim它荒草萋萋,十分幽寂Because it was grassy and wanted wear;显得更诱人、更美丽Though as for that the passing there虽然在这两条小路上Had worn them really about the same都很少留下旅人的足迹And both that morning equally lay虽然那天清晨落叶满地In leaves no step had trodden black两条路都未经脚印污染

Oh, I kept the first for another day!呵,留下一条路等改日再见!Yet knowing how way leads on to way, 但我知道路径延绵无尽头I doubted if I should even come back.恐怕我难以再回返

I shall be telling this with a sigh也许多少年后在某个地方Somewhere ages and ages hence:我将轻声叹息把往事回顾Two roads diverged in a wood, and I---一片树林里分出两条路I took the one less traveled by,而我选了人迹更少的一条And that has made all the difference从此决定了我一生的道路

Step 2 Read the comments of this poem 评论1

Everyone is a traveler, choosing the roads to follow on the map of their continuous journey life.There is never a straight path that leaves one with but a sole direction in which to head.Regardless of the original message that Robert Frost had intended to convey, his poem, “The Road Not Taken”, has left its readers with many different interpretations.It is one's past, present and the attitude with which he looks upon his future that determines the shade of the light that he will see the poem in.In any case however, this poem clearly demonstrates Frost's belief that it is the road that one chooses that makes him the man who he is.“And sorry I could not travel both...” It is always difficult to make a decision because it is impossible not to wonder about the opportunity cost, what will be missed out on.There is a strong sense of regret before the choice is even made and it lies in the knowledge that in one lifetime, it is impossible to travel down every path.In an attempt to make a decision, the traveler “looks down one as far as I could”.评论2

The Road Not Taken tells about life choice.Man’s life is related to a journey filled with twists and turns.One has to consider a lot before making a wise choice.Though the diverged roads seem identical, they actually lead to different directions, which symbolize different fates.2.1 See over one road

In part one, the speaker faced with two roads in the autumnal wood and feel puzzled over which one to choose.“Two roads diverged in a yellow wood”, He stood there for a long time and mused on one of them, which was taken by many people.Unfortunately, he was unable to find out which place the,road would take him to, for it is far beyond his ability to know where the road would lead.However, he must choose to take.2.2.The other one

In part two, he stepped on the other road, “Then took the other, as just as fair”, It was grassy and not taken.His choice would affect every other subsequent choice, and there was no turning back.From his choice for the less trodden road, it could be concluded that he did not like to follow the steps of other people, he wanted his own life choired by himself.2.3 Helpless

In part three, he decided to choose the less traveled one, but he was aware that he could never have a chance to return to the first road.“I doubted if I should never come back” showed he is helpless.2.4 Chose the less traveled road

In part four, “I shall be telling this with a sign”, he articulated why he chose the less traveled road, for he expected his life to be unusual and different.But there was no way to foretell the consequences of his choice.All in all, for the speaker, the road of life was accident and mystical, and his very choice was crucial in determining the consequences of his life.The ordinary people follow other’s choice, while the exceptional ones choose their unique roads of life.3.Conclusion3.1 Everyone is a traveler

Everyone is a traveler, choosing the roads to follow on the map of their continuous journey.There is never a straight path but a sole direction in which to head.It is one's past, present and the attitude with which he looks upon his future that determines the shade of the light.In any case however, this poem clearly explained Frost's belief that it is the road that one chooses that makes him the man who he is.It is always difficult to make a decision because it is impossible not to wonder about the opportunity cost, what will be missed out on.It is impossible to travel down every path.The road that will be chosen leads to the unknown, as does any choice in life.As much he may strain his eyes to see as far the road stretches, eventually it surpasses his vision and he can never see where it is going to lead.It is the way that he chooses here that sets him off on his journey and decides where he is going.It was something that was obviously not for everyone because it seemed that the majority of people took the other path.There is simply a narrator who makes a decision in his life that had changed the direction of his life from what it may have otherwise been.It allows all readers from all different experiences to relate to the poem.3.2 Human beings are so weak

In a word, the poem The Road Not Taken is a very beautiful and excellent poem.It is set in a rural natural environment where always inspire the speaker to think of life.It is based on a metaphor in which the journey through life is compared to a journey on a road.And the speaker of the poem has to choose one path instead of another.Even though the two paths look equally attractive, the speaker knows that his choice at this moment may have a significant influence on his future.He does make a decision, hoping that he may be able to visit this place again, yet realizing that such an opportunity is impossible.He imagines himself in the future telling the story of his life, and claiming that his decision to take the road less traveled by, the road few other people have taken, has made all the difference.This thesis intends to explore Frost’s own view of life.He told us that human beings are so weak when compared with nature and the destiny.Though human beings have made great progress in the past several centuries, there will forever exist something that is far beyond their control.For human, it is unable to do anything useful when he is in conflict with the impersonal force.And it’s also unable to control his own

destiny;on the contrary, his fate and destiny are in the charge of something mysterious beyond him.In this sense, life is a tragedy to human.So it could be said that Frost conveyed his sense of tragedy common to human through this simple but beautiful poem.It is simple in form but profound in meaning.Step 3 learn how to write a summary of a poem

Summary The speaker stands in the woods, considering a fork in the road.Both ways are equally worn and equally overlaid with un-trodden leaves.The speaker chooses one, telling himself that he will take the other another day.Yet he knows it is unlikely that he will have the opportunity to do so.And he admits that someday in the future he will recreate the scene with a slight twist: He will claim that he took the less-traveled road.

第四篇:诗词赏析

一、墨梅 王冕

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注释】①墨梅:水墨画的梅花。②洗砚池:写字、画画后洗笔洗砚的池子。

1、诗中的梅花有哪些特点?

2、诗人借墨梅要表达怎样的思想品格?

(答案:

1、花色淡墨,花香清芬。

2、表现了诗人鄙薄流俗,独善其身,孤芳自赏的品格。)

二、别董大 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注释】①董大:指唐代著名的琴师董庭兰。②黄云:乌云。③曛 :昏暗。白日曛,即太阳黯淡无光。

1、“千里”,有人写作“十里”,你认为用那个字更好?为什么?

2、诗的后两句表达了对友人怎样的情谊?这两句与王维送别诗“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格调有什么不同?

(答案:

1、用“千”字好。“千里”境界壮阔,可以着力渲染凄寒悲苦的气氛,又与诗的后两句情调相谐。

2、表达了对友人的劝慰和赞美之情,鼓励朋友乐观豪迈,积极进取。这两句诗气势雄壮,胸襟开阔,一扫缠绵忧怨的老调,是壮伟之音。)

三、渡汉江 宋之问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注释】①这首诗写于作者贬谪岭南逃归途中。诗歌前两句里的“断”和“复”反映诗人怎样的贬谪生活?

按常理说后两句似乎写作“近乡情更切,急欲问来人”更恰当,这里的“怯”和“不 敢”反映了怎样的心理?

(答案

1、作者贬居岭外,思念亲人,又长期得不到家人的任何音讯,精神极为痛苦。

2、因为一方面固然日夜在思念家人,另一方面却又时刻担心家人的命运,怕他们由于自己的牵累或其他原因遭到不幸。这种抒写,更显真切、耐人咀嚼。)

四、山行留客 张旭

山光物态弄春晖,莫为轻阴便拟归。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

【注释】①物态:景物的样子,这里指(山中的)景色。②便拟归:就打算回去。

1、首句的“弄”字历来为人称道,请从修辞和表达效果上品味这个炼字。

2、诗中哪两个字说明客人要回去的原因?哪一句以退为进,表达了作者对自然景色的喜爱与希望同友人共赏美景的愿望?

(答案:

1、这个“弄”字,用拟人的手法,化静为动,将万物沐浴在春光中的静景写活了,给景物注入了无限的生机与活力,同时也给客人留下了一个广阔的想象空间,仿佛是要让客人自己意识到——如此美景,留下来是值得的!

2、轻阴,入云深处亦沾衣

五、绝句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释】①泥融:指冻泥融化,又软又湿。诗的前两句选用了哪些意象描画了春天的景象?

后两句中的“泥融”、“沙暖”呼应了前面哪两个字?一“飞”一“睡”有着怎 样不同的情态?

(答案:

1、“迟日”、“江山”、“春风”、““花草”。

2、呼应“迟日”,这是工笔细描的特定画面,既有燕子翩飞的动态描绘,又有鸳鸯慵睡的静态写照。飞燕的繁忙蕴含着春天的勃勃生机,鸳鸯的闲适则透出温柔的春意,一动一静,相映成趣。)

六、江上渔者 范仲淹

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君看一叶舟,出没**里。

【注释】①渔者:捕鱼的人。②但:只。③鲈鱼:一种头大口大、体扁鳞细、背青腹白、味道鲜美的鱼。

这首诗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联系《岳阳楼记》的名句,说说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

1、对比,岸上人来人往,只想着鲈鱼的美味,船上渔民风里来浪里去:通过两幅画面的对比,反映了渔民劳作的艰辛,表达了对“江上往来人”的规劝。

2、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对渔人疾苦的同情,这是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一个写照。

七、送友游吴越 杜荀鹤

去越从吴过,吴疆与越连。有园多种桔,无水不生莲。夜市桥边火,春风寺外船。此中偏重客,君去必经年。【注释】①吴越,指今苏杭一带。这首诗表现了吴越之地哪些特色? “夜市桥边火”,请赏析“火”这个字的妙味。

(1、答案:江南水乡,风光秀美,物产丰饶,市镇繁荣,民风淳朴。

2、“火”字,既可使人想象夜市繁荣、热闹的景象,而“火”与桥下的水相映照,波光粼粼,更增添诗情画意。)

八、江陵愁望有寄 鱼玄机

枫叶千枝复万枝,江桥掩映暮帆迟。忆君心似西江水,日夜东流无歇时。

【注释】①⑴江陵:今湖北江陵县。②掩映:时隐时现。

1、“千枝”“万枝”与后面哪个词呼应?“枝”字的重复有什么表达效果?

2、“江桥掩映暮帆迟”,这是怎样的一幅画面?请展开联想和想象,作具体的描绘(30字左右)(答案:

1、“掩映”,通过“枝”字的重复,不仅写出了枫叶之繁茂,而且表现了思妇望君的急切心情。

2、极目远眺,但见江桥掩映于枫林之中;日已垂暮,而不见那人乘船归来。)

九、东栏梨花 苏轼

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注解】 雪:指梨花。新 课 标 第 一 网

除了以“雪”比喻梨花,诗歌还用了哪些词来描绘梨花?写“柳深青”有什么目的?

看着雪白的梨花,诗人为什么会产生“惆怅”的心情?(请用原诗回答),这反映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

1、淡白、清明,是为了衬托梨花的洁白以及繁盛。

2、“人生看得几清明”,抒发了诗人感叹春光易逝,人生短促之愁情。)

十、(一)邯郸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著远行人。

(二)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两首诗里“远行人”、“一人”分别指谁?

诗的后两句都是诗人的想象,这从哪两个词语上看得出来?

3、“抱膝灯前影伴身”,这句描绘了诗人怎样的形象?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

1、都是指诗人自己。

2、想得、遥知。

3、诗人抱着膝盖,对着孤灯,形影相吊一直坐到深夜,表达了孤独凄苦和对家人的深切思念。)古诗赏析

阅读下面古诗,然后回答问题。春 游 湖 宋•徐俯

双飞燕子几时回? 夹岸桃花蘸水开。春雨断桥人不渡,小舟撑出柳阴来。

1春游湖的夹岸桃花蘸水开的“蘸”用的十分传神,请作简要赏析。2“小舟撑出柳阴来”一句表现了作者什么心情? 十 五 夜 望 月 唐•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1、有人认为“桂花”一词,有点题之妙,你同意吗?作简要说明。

2、将末句的“落”字改作“在”字,你认为哪一个更有表现力?为什么?

移家别湖上亭 戎 昱

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1、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人写了哪些景物?

2、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东 栏 梨 花 宋•苏轼

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

1、前两句写春末夏初景物特点,找出能体现季节特点的词语。

2、本诗的诗眼是哪个词?包含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书湖阴先生壁 王安石

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1、诗中写景从 写到,既是对主人的赞叹,又写出了山水的情态。

2、这首诗最后两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描写自然景物?试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渡 汉 江 宋之问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注释】本诗系作者从被贬地岭南逃回洛阳,途经汉江时所作。

1、赏析首句中“断”字的表达效果。

2、“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表达作者怎样的心情?

夜 雪 白居易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1、这首诗是从哪些角度描写夜雪的?

2、从诗歌描写的情景中,你可以感知到作者怎样的心境?

菊 花 元稹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1、诗中第二句中“ 遍绕”“日渐”表现了怎样的情景?

2、诗人喜爱菊花的原因是什么?这首诗寄托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雨 后 池 上 刘 攽

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

1、简析这首诗是怎样表现雨后池塘水面的平静的。

2、试从“静”与“动”的角度对本诗进行赏析。江郎山和韵① 宋•辛弃疾

三峰一一青如削,卓立千寻不可干②。正直相扶无倚傍,撑持天地与人看。

【注释】①和韵:唱和别人诗词,仍采用原诗的韵。②干:求取,这里指接触的意思。

1、这首诗写出了江郎山山势、的特点。

2、诗人借描绘江郎山表达了怎样的人生理想? 答案:

1、答: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桃花开得繁密(多);写出桃花娇艳欲滴的美丽。

2、答:表达了作者热爱大自然,喜欢美丽的春天,抒发了作者喜悦的心情。

1、答:桂花既可指庭院中的桂树,又可指传说中的月亮上的桂树,这就暗写了诗人在望月,从而表现了更丰富的美的联想,因而“桂花”有点题之妙。

2、答:“落”字更有表现力,它能给人以动的形象,仿佛那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一齐洒落人间似的,而“在”字就没有这样的艺术效果。

1、答:柳条、藤蔓、黄莺。

2、答:以“柳条藤蔓系离情”,黄莺的“频啼”,化无情为有情,运用拟人的手法,借物的的挽留、眷恋衬托出人与人的依依惜别之情。

1、答:淡白、深青

2、答:惆怅。作者由花开花谢,春光易逝,想到人生短暂,年华似水,发出“人生看得几清明”的感慨。“惆怅”一词包含作者对生命短促的感慨和无奈的思想感情。

1、答:院内 院外

2、答:拟人,把山水写成富有生命情感的亲切形象:水绕农田,仿佛像母亲用双手护着孩子一样;青山排闼,仿佛是争相前来为主人庭院增添色彩。

1、答:写出了诗人与亲朋音讯隔绝的现实,更突出诗人的思家之切。

2、答:诗人因自己被贬谪又逃归的特殊身份不敢向从家乡来的人问讯;表现了诗人想问又不敢问的矛盾而焦虑的复杂心情。

1、答:触觉、视觉、听觉

2、答:孤寂凄冷

1、答:表现作者痴迷、流连忘返的情景。

2、答:菊花在四季中谢得最晚(此花开尽更无花),寄托作者对高洁隐逸人格的追求和孤傲个性的自我欣赏。

1、答:水面如同刚磨过的明镜一样,倒映出池塘边的房檐和楹柱,以此来表现水面的平静。

2、答:

一、二句以“水面平”“明镜”“照檐楹”等写出了荷花池塘雨后迷人的静态。

三、四句“忽起”“垂杨舞”及垂杨叶上雨滴被风吹到荷叶上发出的万点声响等,表现了雨后池塘上的一种动态之美。诗既写了静态又写了动态,以静显动,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组成了一幅雨后池塘春景图。

1、答:高直、陡险

2、答:要做一个刚正不阿的人,人生要建功立业。

第五篇:诗词赏析

无题 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这首七律是一首缠绵的爱情诗,熔铸着诗人刻骨铭心的相思之苦和深沉执著的追求之情。

李商隐(约813—约858),字义山,号玉豀生,怀州河南(今河南省沁阳县)人,晚唐著名诗人。早年受知于牛僧儒党人天平节度使令狐楚,并经令狐楚之子令狐绹推荐,于文宗开成二年(837)登进士第。次年,入李德裕党人泾原节度使王茂元幕府为书记,并娶王女为妻,从此堕入牛、李党争之中,一生困顿失意。曾任秘书省校书郎、弘农县尉等职,晚年辟为盐铁推官,客死汞阳。

“无题”诗是李商隐的创造,其内容或因不便明言、或困难用一个恰当的题目来表现,故这类诗意义较为隐晦,有的可能别有寄托,也可能有恋爱本事以为寄托。历来注家对此诗有不同见解,但需要值得注意的是,我们没有必要去猜测为什么创作这首诗,而是侧重于分析它语言结构中传达出来的诗的意境美,即无尽的相思之苦。鉴于初中生的理解能力,只从爱情角度粗浅解读此诗。

《无题》诗首句写相见无期的凄怆,语句从曹植“别易会难”翻出而意思更折进一层,体情深曲。本诗“妙”即妙在此处:先以“见难”加重“别难”的分量,后以“花”比喻美好年华将逝,极力渲染了“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的悲凉气氛。次句以暮春衰残景象映衬别情,似还蕴含着人生境遇、心灵创疼,哀怨重重。让读者真正领会相见难、别亦难的绵绵相思之苦。第二联从自身落笔,从“春蚕”、“蜡烛”为喻,表白至死不渝的缠绵深情。以“丝”谐“思”。思者情思也,表明诗人对爱情执著、九死而无悔的执著精神。第三联突然转换笔锋,悬想别后对方的相思之苦,“晓镜”犹言早晨起来对镜梳妆,“愁改”则表明她此刻的感情状况,体贴入微,更可见一片痴情。尾联借神话传说来表达无望中的希望,即劝慰对方,也聊以自慰。全诗结束的“看”,谓“试试看”之意,一股柔和、婉顺的相思之情尽在其中。

“别难”是这首诗的诗眼,更道出了诗人不尽的相思之苦。“见”、“别”、“难”,三字不仅传递出诗人缠绵的相思,也写出了诗人与恋人相见、作别那难舍难分的动人场面,读之不禁使人潸然泪下。

三、四句作为爱情盟誓,历来为人们称引激赏。这两句诗运用比兴手法,将春蚕吐丝与蜡炬滴泪这两种常见的自然现象、生活现象,象征相思的缠绵不止和对爱情的忠贞不渝,生动贴切,含蓄隽永。

五、六两句,悬想虚拟分手后对方的相似状况,此乃古诗中常用的“从对面写起”的手法,不仅写出了对方对诗人的灼灼思念,更曲折地写“活”了诗人对对方的一往情深。

全诗表现了诗人对真挚爱情执著不渝的向往,流露出在爱情出现曲折时诗人内心难以言述的悲哀,更形象地表现出在封建礼教束缚下士大夫对爱情既有所追求,又不免犹豫的精神状态。虽能执著追求,但却只是无望的抗争,故这首诗就更显得缠绵悱恻,凄婉动人。

《无题》全诗中流露出一股浓浓的相思,却迟迟不见归期的相思之苦,也表达对爱情的执著追求精神。一.词意

东风:春风。无力:没有力量。残:凋谢。丝:双关,既指“丝”,又隐指相思之“思”。蜡炬:蜡烛。蜡烛燃烧时淌下的蜡油称烛泪。但:只。改:指容颜变得憔悴。蓬山:即蓬莱山,传说中的海上仙山。这里指对方住处。青鸟:神话中的鸟,像乌鸦,是女神西王母的信使。这里指传递信息的人。为:替。探看:探探看,打听一下。二.句意

聚首多么不易,离别更是难舍难分;暮春作别,恰似东风力尽百花凋残。春蚕至死,它才把所有的丝儿吐尽;红烛自焚殆尽,满腔热泪方才涸干。清晨对镜晓妆,唯恐如云双鬓改色;夜阑对月自吟,该会觉得太过凄惨。蓬莱仙境距离这里,没有多少路程,殷勤的青鸟信使,多劳您为我探看。三.文学常识

选自《李义山诗集》。无题,作者别有寄托,不愿或不便标明作品的题目,就以“无题”为名。无题诗意旨隐晦,一般难以准确解释。四.赏析

1.为什么说“相见时难别亦难”,两个“难”连用有何深刻含义?

“相见时难”的“难”指困难,“别亦难”的“难”指难受,两个“难”意思不同。见面本来已很困难,所以分别时也更令人难受。2.“东风无力百花残”的妙处?

“无力”和“残”紧扣暮春时节的景物特点,渲染离别的气氛。情景交融,使人有凄楚的感觉。

3.请赏析千古名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以双关、对偶和两个生动的比喻,表白自己对所爱的人至死不渝的深情。

这句话的本义是:我的思念如春蚕吐丝到死才能停,我的泪水像烛泪烧成灰烬方流尽。今人常用来形容为国为民服务,尽心尽力死而后已的人,以及这种献身精神。4.“丝方尽”中的“丝”在文中谐音“思”,属双关语,暗指对情人的思念。5.理解“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的妙处。

设想对方伤感久别的种种情景。“但愁云鬓改”是对青春年华的逝去表示忧虑。“改”字,见出别离之久,相思之苦。“应觉月光寒”忖度对方的感受,一往情深。

6.尾联“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将对方住处比作“蓬山”有何深意? 将对方住处比作“蓬山”,含有可望不可即之意。其间必有难以逾越的障碍。五.理解性默写

李商隐在《无题》中抒写浓郁的离别之恨的名句是(写暮春时也自己所爱的女子别离的伤感情景的句子是:)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抒写缠绵的相思之苦的名句是(常用来比喻教师的工作,被人们用来赞美无私奉献的精神的诗句是:)(被后人赋予“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精神的名句是:)(描写了坚贞不渝的爱情,至死不变的思念的句子是:)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设想对方伤感久别的种种情景的诗句是: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诗中通过传说找到慰藉自己的途径,表达了自己情感的诗句是: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精析:这是一首以男女相思离别为题材的爱情诗。描写了别离的伤感和别后悠长的思念,表现了诗人对爱情执著而缠绵的强烈感情。①②句写男主人公向女主人公诉说难舍难分的感情和爱情的坚贞。③④句写男主人公对别后的设想和希望。①句抒情用景物作烘托,以花喻美好年华将逝。②句以春蚕吐丝、蜡炬成灰喻真纯、执著的爱情,具有浓郁的悲剧色彩。③句转为叙述别后的设想,先说对方,后说自己。写相思之苦。④句是男主人公对女主人公的 寄语。寄意青鸟,再写相思。全诗的诗眼是“别亦难”一语,诗人以低回往复的手法层层深入地开拓“别难”的境界,如同一支动人的歌。

1“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一句在今天现实生活中有何延伸意义? 用以歌颂奉献精神。

2.对《无题》(李商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B)

A、“相见时难别也难,东风无几百花残”,以抒情开篇,再用景物作烘托,显得摇曳多姿。这一联好就好在先以“见难”加重“别难”的分量,后以花比喻美好年华之将逝,极力渲染了“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的悲凉气氛。

B.“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诗人借春蚕的执著精神,寄托了对情人的思念之情。而今人多用这两句来表达人们那种无私奉献的精神。因而古今之间并无内在的联系,故此种引用属于断章取义。

C.“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诗人以高超的技巧为我们展示了两幅生动画面,把一对真挚相爱的情人分别后的痛苦情状表现得何等真切,读后可使人为他们落下同情之泪。

D最后一联“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这是男主人公对女主人公的寄语。也是男主人公的自慰之词。全联的大意是:双方住地相距不远,今后虽难相见,但总可以互通音问。3.解释加点的词。

(1)蜡炬成灰泪始干()(2)晓镜但愁云鬓改()(3)青鸟殷勤为探看()4.按提示默写诗句。

(l)重点写思念之深的两句:。(2)重点写思念之苦的两句:。

5.李商隐写了不少“无题”诗,以“无题”为题等于没有题目,你能够根据诗的内容或情感为本诗拟写一个题目吗?请写下你拟的诗题。相思(思念、愁思、离情、别思、伤别等)

6.请你从内容、情感、语言或写法四个方面,任选一个角度对诗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进行品析。

本句表达了诗人对所爱的人至死不渝的深情(诗人借写爱情抒发了政治失意的苦闷之情)。语言、写法:从比喻、对偶、(谐音)双关等修辞的角度或语言风格的悲剧色彩等角度谈都可;如扣住“到”或“成”、“方”或“始”中某一字的强调作用谈也可。

7、首联选取了哪些意象?创设了怎样的意境?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东风,百花.两意象既交待了离别的时间(暮春).也为诗歌渲染了一层凄凉无奈的意境。抒发了男女主人公在离别即将来临时心情的痛苦难堪。

8.颔联通过哪些意象的创设,表达了什么情感?现在人们赋予它怎样的新意? 春蚕丝尽,蜡炬成灰。表达了对对方刻骨铭心的思念,新意:比喻恋人别后相思之苦。新意:比喻人们为某种理想而执著追求,无私奉献。

9、如果把此诗当爱情诗来读,那么,蓬山在诗中喻指什么?

[答]蓬山,本来是指传说中的海上仙山蓬莱,这里用来借指恋人住处玉阳山西山灵都观。

10、有人认为春蚕两句是写诗人自己,晓镜两句是诗人设想的女方,你同意这个观点吗? [答]同意。颔联巧妙的运用比喻和双关,明写春蚕实写人,写出主人公对恋人思之切、爱之深、情之坚定;颈联则由己及恋人,拟想两人别后幽思孤寂的情状,设想对方的种种情状,以示相爱之深。

11、为什么说相见时难别亦难,两个难连用有何深刻含义?

[答]乐聚根别,人之常情。一对忠贞不二的情侣,久久分隔天涯,一朝得以相见,这是多么动人的场面啊!真可谓:相见时难。然而好景不长,马上又要天各一方。这分别之际不是比相见更令人愁肠寸断吗?所以说别亦难。两个难字表面似同,义实有别,而其艺术效果却着重加强了别难的沉重力量。

12、对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可有多种理解。你还可以用来形容什么人?说说你的理由。

[答](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寓含着一种超越诗歌本身内容而更具普遍意义的哲理:对工作或事业的忠诚执著,无私奉献。

13、选出赏读有误的一项:(D)

A、首联融情入景,两个难概括万千内容,渲染了凄婉忧伤的离别氛围。

B、颔联两个比喻新颖贴切,意义双关,形象鲜明,感人至深,表明相思之切,爱情之深。C、云鬓改摹容貌,月光寒写心境,全从对方虚拟设想。笔法曲折,设想奇丽。

D、末联连用典故寄托宽慰和希望:两人一别,近在咫尺,沟通信息的机会多得很。

14、谈谈你对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一名句古今传诵原因的理解。这里的丝与思念的思谐音,以象征手法描写至死不渝的爱情,语言巧妙多姿,最为精彩感人,因而古今传诵。

15.阅读李商隐的《无题》,回答问题。

(1)丝方尽中的丝在文中谐音思,属双关语,暗指 对情人的思念。(2)试分析一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含义及艺术特色。

以春蚕吐丝、蜡炬成灰来喻对所爱得人至死不渝的忠贞情感;运用对偶、比喻、双关修辞表现感情,形象生动,贴切感人。16.阅读《无题》,回答1-6题。

(1)本诗从描写的内容看,应是一首伤感离别的爱情诗。(2)选择有误的一个是(C)

A、首联写暮春时与自己所爱的女子别离的伤感情景,第一个难指困难,第二个难指难受,东风无力百花残渲染了当时别离的气氛,情景交融,东风指春风,字使有凄楚的感觉。B、颔联写别后相思,以两个生动的比喻表白自己所爱的人致死不渝的深情。C、颈联表达了诗人的愿望,尾联设想对方伤感久别的种种情形。D、全诗把别后相思写的缠绵悱恻,诗人对爱情执着追求令人动容。(3)赏析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答:春蚕到死的时候才停止吐丝蜡烛燃尽时才停止流泪,这里的丝与思谐音,蚕丝和蜡泪象征爱情;而死啊泪的,则暗示着爱情带有浓郁的悲剧色彩,以象征手法描写致死不渝的爱情,语言巧妙多姿,最为精彩感人。现在多指教师为学生呕心沥血,乐于奉献,因而古今传诵。(4)第一句重复用难字,并被大家认为用得巧妙,谈谈你的看法。

答:相见时难别亦难说明两个有情人难得相见一回。第一个难是困难,第二个难是难受,两个难字,凸显两人情深意重。

(5)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是诗中的警句,此句运用了双关语,丝方尽隐喻思方尽,泪始干隐喻相思之泪,后被大家比喻为无私奉献的象征,和你的亲人联系起来,你认为谁最有资格享用?

答:母亲。母亲对子女无私的爱,无怨无悔,尽心尽力,只有奉献不求索取 17.选出对李商隐《无题》赏读有误的一项:(B)

A、相见时难别也难,东风无几百花残,以抒情开篇,再用景物作烘托,显得摇曳多姿。这一联好就好在先以见难加重别难的分量,后以花比喻美好年华之将逝,极力渲染了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的悲凉气氛。

B、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诗人借春蚕的执著精神,寄托了对情人的思念之情。而今人多用这两句来表达人们那种无私奉献的精神。因而古今之间并无内在的联系,故此种引用属于断章取义。

C、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诗人以高超的技巧为我们展示了两幅生动画面,把一对真挚相爱的情人分别后的痛苦情状表现得何等真切,读后可使人为他们落下同情之泪。D、最后一联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这是男主人公对女主人公的寄语。也是男主人公的自慰之词。全联的大意是:双方住地相距不远,今后虽难相见,但总可以互通音问。18.阅读《无题》,回答1-3题。(1)用一句话概括这首诗的主题: 这是一首伤感离别的爱情诗,表现诗人与相爱的人分别时难舍难分,分别后心中充满不尽的相思之情。

(2)默写颔联并作简要赏析: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以象征手法描写至死不渝的爱情,丝字与思谐音;现常用来赞美具有奉献精神的人。

(3)推己及人,想象对方和自己一样因相思而痛苦的诗句: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19.为什么说相见时难别亦难,两个难连用有何深刻含义?

相见时难的难指困难,别亦难的难指难受,两个难意思不同。见面本来已很困难,所以分别时也更令人难受。

20、.请赏析千古名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以双关、对偶和两个生动的比喻,表白自己对所爱的人至死不渝的深情。

这句话的本义是:我的思念如春蚕吐丝到死才能停,我的泪水像烛泪烧成灰烬方流尽。今人常用来形容为国为民服务,尽心尽力死而后已的人,以及这种献身精神。

21、.丝方尽中的丝在文中谐音思,属双关语,暗指对情人的思念。4.理解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的妙处。

设想对方伤感久别的种种情景。但愁云鬓改是对青春年华的逝去表示忧虑。改字,见出别离之久,相思之苦。应觉月光寒忖度对方的感受,一往情深。

22、尾联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将对方住处比作蓬山有何深意? 将对方住处比作蓬山,含有可望不可即之意。其间必有难以逾越的障碍。

23、说说相见时难别亦难一句中两个难字的表达效果。

答:第一个难是指相会困难,第二个难则含有痛苦的意思。两个难字的使用使相思之苦和离别之痛显得分外深沉绵远。

24、从格律上看,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从内容上看,这是一首爱情诗。

25、这首诗的前两句写暮春时节,男主人公触景伤情,怅恨离别的情景。

26、请简析本诗的抒情特点。答:本诗运用借景抒情的手法,用春蚕和蜡炬一对最具表现力的比喻来抒写强烈的相思和至死不渝的爱情。

27、“相见时难别亦难”中的两个“难”分别是什么意思?作者突出的是哪一种难?

(1)困难(2)难受,把两种“难”作对比,以“相见时难”反衬“别亦难”,表达分别时的难舍难分。

28、“东风无力百花残”这句景物描写在诗中有什么作用?

(1)点明离别的季节;(2)渲染离别的气氛;(3)烘托人物凄楚的心情。

29、“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中用了两个典故,分别表达了什么意思(1)两人见面很难(2)期待双方互通音讯

30、“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是诗中的警句。此句运用了双关语,“丝方尽”隐喻,“泪始干”隐喻。后被大家常喻为无私奉献的象征,和你的亲人联系起来,你认为谁最有资格享用?为什么?能举一例吗?

思方尽 相思之泪才干 母亲,对子女无私的爱,无怨无悔,尽心尽力,只有奉献,不求索取。

31、李商隐的《无题》寄托了作者仕途苦闷的心情,以极其沉痛的心情写伤别的诗句是: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32.诗中通过神话传说找到慰藉自己的途径,表达了自己情感的诗句是: 33.如果把此诗当爱情诗来读,那么,“蓬山”在诗中喻指什么?

34.有人认为“春蚕”两句是写诗人自己,“晓镜”两句是诗人设想的女方,你同意这个观点吗?

同意。颔联巧妙的运用比喻和双关,明写春蚕实写人,写出主人公对恋人思之切、爱之深、情之坚定;颈联则由己及恋人,拟想两人别后幽思孤寂的情状,设想对方的种种情状,以示相爱之深。

35.选出赏读有误的一项:()

A、首联融情入景,两个“难”概括万千内容,渲染了凄婉忧伤的离别氛围。

B、颔联两个比喻新颖贴切,意义双关,形象鲜明,感人至深,表明相思之切,爱情之深。C、“云鬓改”摹容貌,“月光寒”写心境,全从对方虚拟设想。笔法曲折,设想奇丽。D、末联连用典故寄托宽慰和希望:两人一别,近在咫尺,沟通信息的机会多得很。36.谈谈你对“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一名句古今传诵原因的理解。

37、选择有误的一个是()

A、首联写暮春时与自己所爱的女子别离的伤感情景,第一个“难”指困难,第二个“难”指难受,“东风无力百花残”渲染了当时别离的气氛,情景交融,东风指春风,字使有凄楚的感觉。

B、颔联写别后相思,以两个生动的比喻表白自己所爱的人致死不渝的深情。C、颈联表达了诗人的愿望,尾联设想对方伤感久别的种种情形。D、全诗把别后相思写的缠绵悱恻,诗人对爱情执着追求令人动容。

38、选出对李商隐《无题》赏读有误的一项:()

A、“相见时难别也难,东风无几百花残”,以抒情开篇,再用景物作烘托,显得摇曳多姿。这一联好就好在先以“见难”加重“别难”的分量,后以花比喻美好年华之将逝,极力渲染了“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的悲凉气氛。

B、“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诗人借春蚕的执著精神,寄托了对情人的思念之情。而今人多用这两句来表达人们那种无私奉献的精神。因而古今之间并无内在的联系,故此种引用属于断章取义。

C、“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诗人以高超的技巧为我们展示了两幅生动画面,把一对真挚相爱的情人分别后的痛苦情状表现得何等真切,读后可使人为他们落下同情之泪。

D、最后一联“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这是男主人公对女主人公的寄语。也是男主人公的自慰之词。全联的大意是:双方住地相距不远,今后虽难相见,但总可以互通音问。

39、用一句话概括这首诗的主题:

40、推己及人,想象对方和自己一样因相思而痛苦的诗句:

下载诗词赏析—中国历史上10首绝命诗(共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诗词赏析—中国历史上10首绝命诗(共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诗词赏析

    相关成语 胜友如云 【解释】:胜友:良友。许多良友聚集一处。 人杰地灵 【解释】:杰:杰出;灵:好。指有杰出的人降生或到过,其地也就成了名胜之区。 【语法】:联合式;作主语、宾语、定......

    诗词赏析

    1. 泊船瓜洲 【原文】(体裁)七言绝句【北宋】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注释】 1. 泊船:船停靠岸。 2. 瓜洲:在长江北岸,扬州......

    经典诗词赏析(汇编)

    经典诗词赏析 《月夜》刘方平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作者简介:注释:1、更深:古时计算时间,一夜分成五更。更深,夜深了。月色半人家:月光......

    诗词赏析(精选)

    诗词赏析 七年级上册: 1王湾的《次北固山下》: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一句对仗工整,运用拟人的手法写了时序交替的景物,暗示时光的流逝,蕴含新事物孕育于旧事物解体之时的哲理,抒写......

    诗词赏析

    古诗文诗词鉴赏 1《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

    毛泽东诗词赏析(共5篇)

    诗意 红军不怕远征的艰难险阻; 把历经千山万水的艰难困苦看做是平平常常的事; 五岭山脉那样高低起伏,绵延不绝,可在红军眼里不过像翻腾着的细小波浪; 乌蒙山那样高大雄伟,气势磅......

    中国历史典故赏析考核论文格式

    《中国历史典故赏析》课程考核论文 撰写要求及提示 一、论文选题 考生就中国古代某个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或成语典故进行论述,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题目可自拟。 二、论文撰写......

    高中诗词赏析

    诗词 沁园春·长沙 毛泽东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