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爱因斯坦的科研方法对我们的启示
爱因斯坦的科研方法对我们的启示
摘要:爱因斯坦在科学上做出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贡献,他是世界物理史上一颗永远闪耀着光辉的巨星。他之所以能够取得这样骄人的成绩在很大程度上与他的科学思想,科研方法是分不开的。他在一生的科研探索中坚持唯物主义的观念,以实验事实为出发点;能够从哲学的角度思考问题。
关键词:科研方法
数学工具 简单原则
掌握扎实的数理基础,学会灵活运用数学工具
在科学探索过程中,能够灵活自如的运用数学工具是必不可少的。爱因斯坦在研究中非常看重数学工具的使用。
爱因斯坦在母校同学的帮助下,学习了黎曼几何,里齐与列维的张量分析,这一理论体系很快被应用于广义相对论的引力理论之中。经过多年努力才完成了广义相对论。广义相对论是一种引力理论,它把物理学和几何学统一了起来。在日常研究过程中,虽然爱因斯坦本人的数学已经是很好的了,但还专门请了精通于的数学助手来帮助他克服数学难关。曾经他在谈到牛顿时说:“他不仅作为某些关键性方法的发明者来说是杰出的,而且在善于运用他的经验材料上也是独特的,同时他对于数学和物理学的详细证明方法有惊人的创造才能。”
从牛顿和爱因斯坦的成功中不难我不难发现数学的影子,我也渐渐明白为什么许多理工科专业要学习高等数学,线性代数等数学科目。数学是我们在科学探索中必不可少的工具,就像武士手中的利剑。我再也不能认为数学与我的专业关系不大而不重视学习,以为只有掌握了扎实的数学基础,才能在今后的科研道路上越走越远,才能在专业上有所突破。
质疑与探索精神
由于相对论的观点与人们的日常经验不太一致,甚至有着尖锐的冲突,相对论从一开始就受到包括一些科学家在内的反对。1921年爱因斯坦获得了诺贝尔奖,当时不少德国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威胁说,如果给相对论授奖,他们就要退回以获得的奖章,结果评选委员会让爱因斯坦作为光电效应的建立者获奖,而相对论始终未获奖。但相对论在物理学上却非常合理且为实验所证实。
学生时代,爱因斯坦质疑权威的科学精神使他不满足于以强制灌输为特征的教育制度,他曾经引用一句名言来讽刺那些以为听信权威的人:“谁企图在真理和认识的领域内要人们认为他是不可动摇的权威,那他就要在上帝的哈哈大笑中垮台。”这样一种怀疑和批判精神指引着他的科研探索。
从爱因斯坦的经历来看,在科学道路上并非一帆风顺,但我们要敢于质疑权威,敢于怀疑常识,勇于创新,不要被权威束缚住自己的思想。
爱因斯坦认为物理理论有两类,一类是构造性理论,它从比较简单的假设出发,用综合方法对比较复杂的现象构造出一幅图景。另一类是原理性理论,他从在经验中发现的基本原理出发,用分析的方法来形成理论,这种理论的优点是逻辑上完整与基础扎实。相对论就属于这种理论。基本原理来自经验,是靠直觉获得的。狭义相对论的两条基本假设。
富有的想象力
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数学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问题,却需要创造性地想象力,它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不仅如此,他还曾说:“发展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一般能力,应当始终放在首位。”
爱因斯坦的这些话充分强调了想象力在科学发展中的地位,这就如同写文章一样,只有在发挥了作者充分的想象力后,我们才觉得文章富有生气,给人耳目新的感觉,在科学探索中我们应该勇于突破前人的思想枷锁,努力创新,展现自己的思维光芒。
简单性原则
爱因斯坦之所以能够取得成功,很大一个原因是他有异于常人的对资料的理论分析方法,他认为应该由材料作为引导,提出一种新的思想体系,这种思想体系不仅能把观察到的事实联系在一起,同时它还具有可能的简单性。爱因斯坦对简单性原则深信不疑,他相信,“一种理论的前提的简单性越大,他所涉及事物的种类越多,他的应用范围越广,他给人们的印象也就越深。”
正因为新的思想体系和简单性原则,指导着爱因斯坦完成了狭义和广义相对论。它给我的启示是,在考虑复杂问题时,往往要突破前人思想的束缚,并能够在其中找到一条尽可能简单的路线来进行探究,要学会化繁为简,寻找突破口,而不要被暂时的困难所吓倒。
结语:除此以外,爱因斯坦在一生的科研探索之路上还相信世界的统一性,
第二篇:爱因斯坦读书方法
爱因斯坦读书方法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是20世纪最有影响的自然科学家和物理学家。他所提出的相对论理论曾震动了整个物理学界,为世人所瞩目。早在26岁时,他就在光电效应理论、布朗运动理论和狭义相对论三个不同领域中取得重大突破和历史性成就。后来他再接再厉,又建成了广义相对论,包括等效原理、广义相对性原理、引力场理论和质点动力学。他的成功,肯定是与他刻苦学习和良好的学习方法密不可分的。尽管他本人不专门论说,但我们还是可以归
纳出四点。
第一,勤奋刻苦的自学精神和自学习惯。
爱因斯坦后来的成功,与他从小就有的刻苦自学的习惯是分不开的。11岁时,他就读完了一套通俗科学读物,并对科学开始发生兴趣。12岁时,他又自学了欧几里得几何。这两件事,对他以后得发展道路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除此之外,他还阅读其他人的著作,并对哲学发生兴趣,13岁就开始读康德的书。后来,他在《自述片段》中曾说:“我的那一点零散的有关知识主要是靠自学得来的。”
第二,读书学习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和目标追求而有所舍弃。
爱因斯坦对自己曾有所描画,其中有一句说:“我是一个执意的而又有自知之明的年轻
人。”
他根据自身的特点、志向和兴趣,不求面面俱到、全面发展,而是毅然地舍弃和“刷掉了”学校里的许多课程,把精力和热忱集中在物理学的学习上。结果不出所料,他在物理学方面果然取得了重大的成就。事实证明:爱因斯坦的这一胆大舍弃和合理调整,以及所做的选择,完全是符合自己的实际情况的。
第三,读书学习之外,常与同学讨论。
早在爱因斯坦上中学的时候,他就与两个青年朋友经常在晚上一起学习和讨论各家哲学著作,谈论哲学和科学的各种问题。即使到了大学读书,他仍有这个习惯,在苏黎世工业大学读书时,他与马尔塞耳。格罗斯曼建立了真正的友谊,这种友谊与它们共同的学习与志趣
是分不开的。
后来,他的这位同学成为著名的大学数学教授和数学家,最后又帮他建立了广义相对论。因为广义相对论中不仅有物理学的论断和解释,还牵涉到一些数学问题,这方面他解决不了,才请格罗斯曼来帮忙的。由此可见,学习中的讨论交流不失为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有时对
双方都有好处。
第四,提倡深入理解,反对死记硬背。
爱因斯坦出生于德国西南部的古城乌耳姆一个犹太人的家庭。当时的德国学校,教育纪律十分严格,盛行的又是一些死记硬背的读书方法。爱因斯坦对此十分厌恶,他喜欢“自由行动和自我负责的教育”,学习中喜欢采用深入理解的方法。
他在回忆自己要考大学的那段生活时曾说自己:热衷于深入理解,但很少去背诵。以后,即使到了大学读书,他仍坚持“深入理解”的学习方法,而决不去搞那些不必要的死记硬背。
第三篇:科研方法
论文方向:网球运动在高校的发展情况、制约因素、未来的整体规划等等
文献出处:
1、《我国高校网球运动发展的奥运效应研究》
出自《北京体育大学校报》,第33卷 第6期(2010年6月)
主要内容:根据我国高校网球运动开展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归纳了制约高校网球运动发展的主要因素, 同时论述了高校开展网球运动的积极意义。在此基础上, 从网球运动课程建设、网球文化两个方面探讨了奥运会对中国高校网球运动发展所带来的效应。最后, 从网球教师队伍、网球运动基础设施、网球竞赛等四个方面详细论证了北京奥运会对我国高校网球运动发展的促进作用。
2、《普通高校公共体育网球理论课实施网络教学的实验研究》
出自《北京体育大学校报》,第31卷 第1期(2008 年1 月)
主要内容:将网络教学的理论和方法应用于普通高校公共体育网球理论课教学的实践中, 从而改进传统的课堂教学的一些不足, 提高教学效果, 并逐步形成适合普通高校公共体育网球理论课网络教学的实践基础, 为我国普通高校公共体育网球理论课教学的改革提供的理论依据。
3、《高校网球选修课中不同类型教师教学效果的对比研究》
出自《北京体育大学校报》,第30卷 第9期(2007年9月)
主要内容:从体育教学的角度, 对高校网球选修课中不同类型教师的教学效果进行分析, 并提出解
决问题的对策。
4、《普通高校网球课程的构建与实践》
出自《北京体育大学校报》,第30卷 第12期(2007年12月)
主要内容:提出了高校网球课程应建立多样化系列课程体系,实现网球课分级教学、分级评价、分
级确定学分、网球文化课程学习、网上学习、课内外一体化等网球课程改革方案及实施办法。经过实践表明,新的课程设置及教学形式对提高教学质量,建立学习信心和学习兴趣,养成锻炼习惯效果明显。
5、《浅谈网球运动的体能训练》
出自《北京体育大学校报》,第30卷(2007年11月)
主要内容:网球项目的运动特点,网球运动力量训练、速度训练、柔韧训练的方法。
6、《非体育专业高校提高网球教学质量的思考》
出自《北京体育大学校报》,第28卷 第9期(2005年9月)
主要内容:对非体育专业高校现行网球教学中的场地、师资力量、教材及开课状况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应采取扩大网球场地数量、强化现有教师能力、研制适合高校的网球教材、积极开展课余网球活动、加强网球教学科研等措施,以期为提高高校网球教学质量提供参考。
7、《网球初学者熟悉球性的练习方法》
出自《上海体育大学校报》,第23卷 第1期(1999年2月)
主要内容:由于受条件的局限性,在高校网球课教学远不及三大球篮、排、足那么普及,学生们
对网球技能及其知识了解甚少。对于初学者来说,熟悉球性也就成了教学中必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环。
作者总结的几种熟悉球性的练习方法有:原地练习法、移动练习法、空中对击练习法、比赛练习法、换方向练习法。
8、《我国普通高校网球运动开展现状及对策分析》
出自《沈阳育学院校报》,第24卷 第1期(2005年2月)
主要内容:采用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法和文献法,从网球教学、课外活动、高水平运动队建设等方面,分析我国普通高校网球运动开展现状,并提出应当从组织管理部门入手,加强对高校网球运动的重视、投入和调动,加强各高校间网球运动的交流,不断提高和加强网球教师业务能力,积极探索出一套符合高校特点的培养网球运动员的思路和方法,推动我国高校网球运动快速发展。
9、《构建多样化内容体系的研究与实践—深圳大学网球教学俱乐部教学内容》
出自《体育与科学》,第22卷 第1期(2001年1月)
主要内容:本文结合教学实践和相关理论依据,在网球教学俱乐部教学里融入了多媒体、排球、羽毛和健身等技术和知识进行网球教学。实践证明,教学效果显著。学生在本专项学习里不仅较快地掌握了本专项的体育知识。与此相关的项目的知识都能在短期内接触或掌握得到。此种教学方法既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又加快了学生掌握各门体育知识的进度,对学生今后从事终身体育活动有极大的帮助。
10、《试论高校网球教学与训练中运动损伤的预防》
出自《读与写(教育教学刊)》,第4卷 第12期(2007年12月)
主要内容:网球运动是一项深受高校学生喜爱的运动,但参与者如不注荨运动损伤的预防和技术
动作的规范性,常会发生各种运动损伤。因此,加强运动损伤的预防,使大学生们掌握自我保护和预防方法,很有必要。
11、《试论我国高校网球运动开展现状分析》
出自《网络财富·理论探讨》,(2010年5月)
主要内容:运用问卷调查、数理统计等方法对我国高校网球运动开展现状进行了分析与研究,结
果表明:当前我国普通高校大学生网球运动在保障条件、课内外开展、竞赛现状等方面存在着诸多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一些合理的建议,对推动网球运动在高校持续、健康、有序地发展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12、《我国高校网球高水平运动队的发展现状与对策》
出自《中国体育教练员》,第23卷 第2期(2007年)
主要内容:分析我国高校网球高水平运动对的建设情况,针对处在的问题提出:从组织管理部门
入手,加强对高校网球运动的重视、投入和调动;加强各高校间网球运动的交流,不断加强网球教练员的业务能力;积极探索出一套符合高校特点的培养网球高水平运动员的思路和方法,推动我国高校网球运动快速发展。
13、《大学生网球运动损伤的调查研究》
出自《武汉体育学院学报》,第39卷 第6期(2005年6月)
主要内容:对从事网球运动的学生运动损伤的特征、部位、种类,以及损伤原因进行了调查。结
果发现,大学生网球运动损伤多以关节扭伤为主,集中在人体的腕、肘、肩及踝关节。损伤的主要原因是技术动作错误和局部负担过重,同时提出了预防网球运动损伤的措施和建议。
14、《将快乐网球引入高校网球课堂》
出自《科技信息》,第21期(2009年)
主要内容:由于高校网球教学中存在着一些实际困难,现有的教学方法不利于高校网球教学目的的实现,引入快了网球的理念,教学中引入快乐网球包括开设经典网球赛事欣赏课、以短式网球为入门教学、采用多种练习方式、指导纽组织教学比赛、改变考核标准等手段。
15、《高校课内外一体化网球俱乐部课程模式探索——大学体育网球选项课的研究与实践》出自《吉林体育学院学报》,第25卷 第6期(2009年)
在调查分析大学体育网球选项课教学现状的基础上,借鉴其它项目俱乐部的经验,结合网球运动的特点,构建课内外一体化网球俱乐部课程模式。对课内外一体化网球俱乐部课程模式的组织框架、目标体系、教学范畴、管理模式和评价体系等方面进行了梳理。通过实践探索,证明它符合当前大学体育教学改革的方向,能满足学生的需求,是较为理想的课程管理模式。
16、《网球教学方法论》
出自《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第18卷 第6期(2004年12月)
主要内容:方法论是一门帮助教师更好地达到为某一节课所预定的教学目的的科学。网球教学方法
论是一门为学员达到预定的学习目的而必须遵循的行为准则。就网球教学中的教学类型, 凡是方法等作了详细论述, 并提出个人网球教学的认识与观点。
第四篇:毛泽东读书方法启示我们
毛泽东读书方法启示我们
——听陈晋谈新作《毛泽东读书笔记精讲》
毛泽东读书方法启示我们
——听陈晋谈新作《毛泽东读书笔记精讲》
本刊记者 张纪
编者按: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总书记指出:“要增强学习本领,在全党营造善于学习、勇于实践的浓厚氛围,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推动建设学习大国。”毛泽东是我们党内善于读书学习的典范,本期我们特邀中央文献研究室副主任陈晋结合多年来研究毛泽东的成果,为我们解读毛泽东是如何读书学习的。
记者:自1987年进入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工作后,您就一直在整理和研究毛泽东同志的著作和思想,也萌生了编辑毛泽东读书笔记的想法。30年后,由您主编的四卷本《毛泽东读书笔记精讲》发布并广受读者好评。请您谈谈这套书的创新之处和价值所在。
陈晋:《毛泽东读书笔记精讲》这套书的编写工作,从20世纪90年代就开始了,是在《毛泽东读书笔记解析》的基础上,增删、调整、补充、改写而成。为了让这套书的内容更加丰富和好看,我们用了很长时间搜集整理毛泽东同志的手迹,从1913年他的听课笔记开始,一直到1976年7月他的最后一份手迹。
全书按专题分为:《战略卷》《哲学卷》《文学卷》《历史·附录卷》。每个条目包括“原文”、“毛泽东读书的笔记和谈话”、“精讲”部分,多角度解析了毛泽东同志涉猎哲学、政治、经济、历史、军事等方面的情况,从中我们既可以了解他的读书生活、读书理念,认识毛泽东思想形成的源泉和发展轨迹,也可了解不同历史阶段毛泽东同志如何将书本知识创造性地运用在党和国家重大战略和工作的决策上。
《毛泽东读书笔记精讲》还有一个特点,就是两个附录的编写。附录一《与毛泽东一生阅读有关的三十一个书目》汇集了能够找到的毛泽东同志一生阅读或推荐他人阅读的上千种书目,每个书目前均写有按语交代该书目产生的缘由,这不仅扩展了他的读书信息,也大体反映了其一生的涉猎范围。附录二《从三十一个书目看毛泽东不同时期的阅读重点》,则是从纵向的角度把附录一所列的三十一个书目串起来,便于读者了解这上千种书在不同历史时期与毛泽东同志各方面实践活动的关联。
我们编写出版《毛泽东读书笔记精讲》,主要是为了贯彻落实总书记关于“读书学习对于领导干部来说是一种责任”的重要指示。同时通过全民阅读把我们民族提升为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的一个民族,增强我们民族的精神凝聚力。
记者:在中外历史上,像毛泽东同志那样酷爱读书,并且“读有所得、得而能用、用而生巧”的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非常罕见。您长期从事毛泽东研究,对毛泽东同志读书学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陈晋:毛泽东同志一生的业绩贡献、智慧才华以及人格魅力,与他勤于学习、乐于读书有着密切的关系。他在推动社会进步发展的政治风云中度过了一生,同时也在广博无垠的书海里遨游了一生。对他来说,读书学习是一种精神存在的方式,是一种生活常态;是一种思想升华的途径,是一种历史责任。
毛泽东同志作为中国共产党党内读书学习的典范,有一点给我印象特别深:即读书学习必须要有“三根柱子”来支撑。一根叫“无信不立”,所谓“信”,就是信念、信仰、信心;一根叫“无学难为”,所谓“学”,就是学问、认识、本领;一根叫“无实必败”,所谓“实”,就是实际、实践、实事。所谓学用之道,精华就在于此。
毛泽东同志1939年说过一段很有意思的话:“我们队伍里边有一种恐慌,不是经济恐慌,也不是政治恐慌,而是本领恐慌。过去学的本领只有一点点,今天用一些,明天用一些,渐渐告罄了。好像一个铺子,本来东西不多,一卖就完,空空如也,再开下去就不成了,再开就一定要进货。”所谓“进货”,就是读书学习。当然,也包括向实践、向人民学习。从延安整风运动开始,向党内领导干部荐书“进货”,是毛泽东同志习惯的领导方法。在我们整理的《与毛泽东一生阅读有关的三十一个书目》中,从1941年起,有11个书目是在不同时期,为了解决本领恐慌,适应新的形势,纠正不良倾向,统一党内认识,毛泽东同志推荐给党内同志阅读的。
记者:毛泽东同志作为一代伟人、历史巨人,在勤于读书、善于学习方面身体力行、率先垂范。请您谈谈毛泽东同志读书学习有什么特点?
陈晋:毛泽东同志一生热爱读书,到晚年还用自己的稿费把一些经典书籍印成大字本来读。1972年会见日本首相田中角荣时,他指着堆积在书房里的书说:“我有读不完的书。每天不读书就无法生活。”我们编写《毛泽东读书笔记精讲》,就是希望把他读书学习的典范风格反映出来。
毛泽东同志的读书学习之道,体现在“读—得—用—巧”之间。他年轻时曾写诗说,要永葆“胸中日月常新美”,阅读就能做到这点。阅读的佳境是由内向外地延伸,即通过阅读积累和营造“胸中日月”,延伸为通过实践积累和创造“人间天地”,这是一个“读有所得、得而能用、用而生巧”的过程。我们编辑整理的《与毛泽东一生阅读有关的三十一个书目》,虽只是毛泽东同志一生攀缘书山之路在一些景点的驻足痕迹,但却可以从中看出他的“胸中日月”和“人间天地”相互影响的精神轨迹。
毛泽东同志的阅读,同他轰轰烈烈的革命和建设实践是不可分割的。如他阅读军事和哲学类书籍,并结合中国革命的实践进行思考,在1941年以前写出了《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实践论》、《矛盾论》、《论持久战》、《新民主主义论》等重要著作。这些著作有对土地革命经验教训的总结,有对抗日战争规律的揭示,有对思想方法的澄清和标举,有对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系统分析和阐述,对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有重大贡献。
特别是《实践论》、《矛盾论》,发表至今整整80年了。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代表性著作,“两论”包含着丰富深刻的哲学观点和思想方法。其中,在认识和实践关系上的知行统一理论,在处理复杂矛盾事物上的对立统一法则,在今天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借助知行统一和对立统一的哲学智慧,我们更容易理解,坚持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程何以艰难曲折而又灿烂辉煌。
记者:毛泽东同志一生读书涉猎广泛,您认为毛泽东同志读书学习的重点有哪些?对今天党员领导干部读书学习有什么启发?
陈晋:毛泽东同志一生中读了多少书,读过哪些书,无法做完备统计和周详介绍。不过,从他的藏书、批注、著述和谈话中可知其大概。毛泽东同志去世后,在中南海住处留存的藏书,种类繁多,规模宏大,达一万余种,近十万册。他读而未藏,以及读过藏过但后来丢失的书籍,不知几何。
毛泽东同志的阅读范围虽广博专深,但也不是漫无目的。马列、哲学和历史,在他的阅读范围中排在了前三位。
马列著作排在阅读首位,对于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来说,缘由不言自明,这就是总书记指出的,它是我们党员领导干部的“看家本领”。但对毛泽东同志而言,当时还有一个很现实的因素:他始终感到,抗日战争中的一个时期,全党理论水平跟不上实际需要。1940年,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新哲学年会上曾讲:“中国革命有了许多年,但理论活动仍很落后,这是大缺憾。”在读苏联西洛可夫等人的《辩证法唯物论教程》的批语中,他直率地写下:“中国的斗争如此伟大丰富,却不出理论家。”他希望通过阅读学习马列著作,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中国实际结合起来,进而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有新的创造。1938年,他提出党内要“有一百个至二百个系统地而不是零碎地、实际地而不是空洞地学会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同志”;1949年,他推荐十二本马列著作,提出党内“有三千人读通这十二本书,那就很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他始终高度重视领导干部的理论学习。1963年,他推荐三十本马列著作,提出中级以上干部有几万人学就行了,“如果有二百个干部真正理解了马列主义就好了”;1970年,又指定二百五十多位中央委员和候补中央委员读九本马列著作,还说了一句名言:“学好马列主义不容易,联系实际用好马列主义更困难。”
毛泽东在中南海丰泽园的书房
毛泽东在庐山查阅图书(1961年)
毛泽东同志为什么喜欢读哲学?根据他的有关论述,原因有四:第一,他把哲学归结为世界观和方法论,认为这是塑造人们灵魂和思想的根本前提;第二,哲学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不懂哲学很难弄通马克思主义;第三,哲学是认识和改造世界、总结实践经验、解决一切问题的“思想工具”;第四,作为理论家,他从青年时代起就喜欢读哲学,这既是个人兴趣,也是进行理论工作的必要前提。他说过:“马克思能够写出《资本论》,列宁能够写出《帝国主义论》,因为他们同时是哲学家,有哲学家的头脑,有辩证法这个武器。”毛泽东同志既读马列经典中的哲学书,也读艾思奇、李达、普列汉诺夫、爱森堡、西洛可夫、米丁、尤金、河上肇等这些用马克思主义观点来论述哲学问题的中外学者的书;既读柏拉图、康德、黑格尔、杜威、罗素等这些西方哲学家的书,也读中国古代老子、孔子、墨子、庄子、孟子、荀子、韩非、王充、朱熹、张载、王阳明等诸子的哲学论著,以及中国近代以来康有为、梁启超等人研究哲学的论著。
关于读历史,毛泽东同志对“二十四史”、《资治通鉴》这类书籍兴趣之浓,用功之深,众所周知。为什么要学习历史?因为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发展,不了解、不总结历史,就等于割舍了应该拥有的经验和智慧,就不可能真正读懂今天的中国,也就难以正确地走向未来。毛泽东同志的一些名言直接道出了他酷爱读史的缘由:“读历史是智慧的事”,“读历史的人,不等于是守旧的人”,“只有讲历史才能说服人”,“看历史,就会看到前途”,“马克思主义者是善于学习历史的”。历史是人类过去经历的百科全书,包括政治、军事、经济、哲学、科技、文学、艺术各方面的内容。因此,读历史是个大概念。毛泽东同志读史,对各方面的内容均不偏废,很注意史书所载的理政之道、军事战例、经济政策、治乱规律等。他还阅读了不少“五四”以来的学者们写的中国通史、思想史、哲学史、文学史论著。传统治学强调文史不分家。毛泽东同志也是文史不分家,对古代文学作品,诸如诗词曲赋、散文小说、疏策政论、笔记志异,均有大量的阅读,对《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等文学名著更是非常熟悉。这些文史以及各方面书籍的阅读使毛泽东同志拥有罕见的人文素养,对他成为我们党的伟大领袖发挥了重要作用。●
第五篇:外军价值观对我们的启示
当代外军价值观给我的启示
军人核心价值观体现出国家对军队的基本要求,是军队完成肩负使命的可靠保证,体现了军队的性质和宗旨,是其军魂之所在和强大的精神力量,引领着军人的理想、信仰和行为,是军人的精神支柱和构成军队战斗力的重要基础。因此,世界各国特别是美国、俄罗斯等大国军队在加速推进军事变革、发展新型武器装备的同时,更加注重军事“软实力”建设,尤其是军人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力求以此凝聚军心、提升军力。在当今世界经济一体化、政治多极化、价值多元化的历史背景下,我军要构建既有中国特色又与国际化接轨的军人核心价值观,必须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导下,研究外军价值观的养成方式方法,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完善我军核心价值观的建设。
外军在价值观培育方面有着丰富的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对我军的核心价值观建设起到了很好的启示做用。我们应当把握好世界各国军人价值观的普遍性要求和我军核心价值观的特殊要求的关系,以科学的价值观理念和海纳百川的胸怀,学习借鉴外军的有益经验,批判的汲取其中的合理成分,用于我军的核心价值观建设。
坚持价值观念政治化,打好军人价值观建设的攻防战。军人价值观既是军队凝聚军心的重要精神力量,又是战胜对手的重要精神武器。大国军队之间在价值观上的明争暗斗、激烈交锋重来就没有停止过,且将愈演愈烈。所以,军人价值观的政治属性是有目共睹、显而易见的。对此,我们必须高度的警惕,以严格的审视和批判精神,把握好世界各国军人价值观的普遍性要求与我军核心价值观的特殊要求的关系,既要以科学的价值观理念和海纳百川的胸怀,学习借鉴外军的有益经验,批判的汲取其中的合理成分,又要警惕有形无形的“资本主义之手”,抵制各种腐朽没落价值观的影响和渗透,抵制“军队非党化”、“军队国家化”等错误思想;既要坚持各国军人价值观“国家、奉献、荣誉”等普遍性要求,又要旗帜鲜明的坚持“忠诚于党,热爱人民”等体现我军性质、宗旨的特殊要求;既要坚持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继承弘扬人民军队优良传统和中华武德文化,又要对外军价值观的渗透进行对策性研究,积极探索价值观交锋之道,力争取得“价值观之战”的主动权,打好军人价值观的攻防战。
坚持培育方式多样化,在实践中磨砺军人价值观。培育当代军人核心价值观,要通过多种途径、运用多种手段,采取多种方式方法,全时空、全方位地进行。要重视军营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着眼满足官兵精神文化需求,把核心价值观渗透到各种文化活动之中,潜移默化地提高官兵的思想道德水平;充分发挥各种媒体的舆论导向作用,使之成为军人核心价值观培育工作的重要窗口和“第二课堂”,引领正确方向,推进培育活动的蓬勃发展。军人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不是一朝一夕的功夫就可大功告成的,它必须从日常抓起,长期培育,要把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融入到官兵的日常工作、生活中,把军事斗争准备的各项实践活动作为培育核心价值观的舞台,结合部队各项建设和担负的任务,深入开展以价值观培育为主题的各种实践活动,引导官兵在本职岗位上体验、形成、强化和践行正确的价值观。军事训练既是战斗力生成的基本途径,也是和平时期实现军人价值的主要形式。我们要把军人核心价值观的内容落实到相关的训练科目中去,把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带到训练场和演习场,通过严格训练和严格要求,磨砺官兵不惧险阻、不怕困难的坚强意志,培养官兵训战一致、雷厉风行的顽强作风。
坚持培育环境社会化,整体推进价值体系建设。军人价值观的培育,必须放在国家社会价值体系培育的大环境下进行,充分利用全社会的各种资源,整体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我们应该充分运用国家政权的职能和舆论工具,营造有利于凝聚军心的社会环境,进一步形成全社会尊重、信任军人和军队,关心和支持军队建设的良好氛围,激发军人的荣誉感和使命感。培育军人核心价值观,不仅要在军营内部极力营造忠国利民、尚武精艺的文化氛围,也要把培育工作的领域伸向社会,充分发挥社会实践的课堂作用和资源优势,拓宽培育和实践军人价值观的途径,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的各种方式,把培育军人核心价值观的活动引向更加广阔的天地。
坚持保障措施规范化,将价值观培育固化到长效机制中。培育军人的核心价值观,不仅要靠思想教育、舆论引导、环境熏陶、实践养成,而且要用法规、制度、机制来保障。完善制度措施,要面向实践,着眼长远,制定核心价值观培育经常化、规范化实施办法。要把当代军人核心价值观体现到条令条例、法规制度的落实中,融入到政治工作制度上来,做到有章可依、有据可循。建立激励约束机制,规范军人言行,通过制定明确详细的措施和方法,在日常管理中体现价值导向,形成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育人才,选干部、配班子的用人导向。重视价值观培育的规范化、制度化建设,采取法律形式固化军人核心价值观。我们必须加快立法建章的步伐,用法律的形式保障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的确立与养成。
总而言之,军人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已成为世界各国军队凝聚军心、增强战斗力的必要构成。在精神世界的建设和斗争中,我们必须立足我军特点、关注外军动态,攻守相济,扎实有效的抓好当代军人核心价值观培育,不断提升我军先进军事文化,推进我军跨越式发展,有效增强我军软实力,为走有中国特色的强军之路提供强有力的动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