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经典导读[精选多篇]

时间:2019-05-14 16:14:1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文学经典导读》,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文学经典导读》。

第一篇:文学经典导读

1.兼容并包,英华荟萃——回忆北京大学什么是兼容并包呢?作者举了两个著名的例子。五四四期,是一个推翻了千年帝制的革命风云的时期,也是新学盛行的时期,但,仍有两位“大反动派”在北大公开任教,一是辜鸿铭,一是刘师培。“辜鸿铭在民国已经成立了几年之后,还是带着辫子,穿着清朝衣冠,公开主张帝制”;刘师培是鼓吹复辟帝制的臭名昭著的“筹安会”“六君子”之一,但他们俩,一个“英文在当时说是水平很高的”,一个“出身于一个讲汉学的世家”,讲中国中古文学史“上课既不带书,也不带卡片,随笔谈起来,就是头头是道。援引资料,都是随口背诵。当时学生都很佩服”,所以,北大就请他们任教,因为在北大看来,“教授之所以为教授,在于他在学术上有所贡献,在他本行中是个权威,并不在于他在政治上有什么主张”。北大所以能有这样的选聘教授的观念,是与北大对大学性质的认识分不开的。在北大看来:“学校的任务,基本上是传授知识,大学尤其如此。一个大学应该是各种学术权威集中的地方,只要是世界上已有的学问,不管它是什么科,一个大学里面都应该有些权威学者,能够解答这种学科的问题。大学应该是国家的知识库,民族的智囊团。”正因为如此,所以北大才能认定“学校是一个„尚贤‟的地方,谁有知识,谁就在某一范围内有发言权,他就应该受到尊重”。辜鸿铭、刘师培在北大能够受到尊重,原因在此。西方的系统论认为,每一个系统在其自身的发展过程中,只有汲取异质的他系统的资源,才能调整自身的内在矛盾,从而使自身得以健全。北大的兼容并包,有利于各思想、学术、知识系统,在相互的竞争、对抗、汲取的过程中,发展、健全了自身,也只有兼容并包,才能使思想、学术、知识系统的精英人物,荟萃于北大。兼容并包,英华荟萃,这确实是北大可引以为骄傲的啊

2十八岁出门远行在经历这场浩劫之后,文中写出了“我”和汽车、的哪些相同感受?作者把二者结合起来写有什么好处?经历了这场浩劫后,“我”和汽车都遍体鳞伤,浑身冰凉,无限悲伤,但心窝还是暖和的。作者把他们结合在一起,因为两者有相似的经历,更重要的是作者借汽车这一有形的实体,用它的遭遇来表现“我”在这场经历后的感受。化抽象为具体,变无形为有形,让人真实可感。我无限悲伤地看着汽车,汽车也无限悲伤地看着我。。作者把汽车当做人来写,通过“我”和汽车的对视,写出了远行遭遇挫折后、理想破灭之时的无奈之情。象征手法:“红色的背包”象征了青春。青春的色彩是鲜红的,充满着热烈的激情。“红色的背包”的被抢,暗示了青春理想的破灭。文中寻找旅店的过程,也同样充满了象征意味。“我”一路上不停地寻找旅店,然而却始终没有找到,最后只能在破车里暂且安身。人的一生不也就是这样永远处于漂泊之中吗?理想的“旅店”,安定的归宿,温暖的港湾,也许并不存在。我感到这汽车虽然遍体鳞伤,可它心窝还是健全的,还是暖和的。我知道自己的心窝也是暖和的。。这里采用了拟人的手法,同时也是象征的手法,汽车的“心窝”是“健全”“暖和”的,字面上是照应前面驾驶室里的座椅没有被撬去,劫难相对要小,也可理解为少年对世界没有彻底的绝望,还抱有一点幻想,所以说“自己的心窝也是暖和的”。文章最后才写“我”出门时的情景,分析这样写的用意和好处。。这是一种倒叙手法,不仅照应了文章开头,使故事更加完整,而且进一步深化了文章的主题。把残酷的社会和温暖的家作了鲜明的对比,将主人公的心理变化和感受充分地表达了出来。少年从头到尾惦记着的旅店,它象征着归宿,理想的归属,精神世界的归属,有家一样的温暖感觉和踏实感。红色背包是少年从家里带出来的唯一东西,也是他全部家当。背包象征着少年的纯洁品格和童年记忆。在失去背包后,“只有遍体鳞伤的汽车和遍体鳞伤我。”“我”经历了一系列现实挫折之后,同时也经历了蜕变,但并没有蜕变为司机那样的人(司机象征成熟的现实态度)。如余化所说“小说传达给我们的应该是象征的存在”,显然,《十》中许多特定的情景和事物都被赋予了路标意义,作者有意安放,让我们朝所指方向前进。情节颠覆常理,一切在真实的名义下虚构进行。

3敬妻:孔子就说:“从前三代明君的时代一定是尊重老婆孩子的。有这样的说法:老婆是主要的亲人敢不尊敬她吗?孩子是父母亲等亲人的后代敢不尊敬吗?君子没有不尊敬的敬重自身为大自己是父母亲族的旁支敢不尊敬吗?不尊重自己就是伤害自己的亲人伤害自己的亲人就是伤害自己的根本伤害自己的根本紧跟着自己也会消亡。这三方面是普通百姓的。从自身孩子老婆这三点联系到君主君主要是能做到这三点就会遍及天下了。王道也这样那么国家就会长治久安了

4.有赠:《有赠》是赠给一位女性的诗。诗歌以饱含激情的语调,借对一位女性的深情倾诉,形象地抒写了对历尽苦难之后的人间温情的真切感受,赞美了给受难者带来巨大精神慰藉和生活勇气的宽容的理解、善良的同情,表达了诗人对历史和人生劫难中真挚爱情的由衷的感激和歌颂。诗篇表达了一种既是爱情又超乎爱情的崇高情感,一种基于深切了解、信任的博大的爱,一种人间至情;同时也折射出对历史冤屈和现实不公的控诉。这首诗作表达的是一种复合的情感,既有重获自由的庆幸,又有无法消除的创伤;既有光明的预示,又有难解的隐忧,它们交织着,一时难以理清,但作者却以一种沉静的态度出之,于平缓中有 跃动,委婉中有激切,因而给予读者的美感也是多重的。真切地袒露内心世界,细腻地抒写情感活动,也是本诗一个明显特点。在“战歌”风行,个人情感普遍受到漠视并为诗所摒弃的60年代,它的创作实属难能可贵。

5.当你老了:诗中所有的情节和人物都是虚拟的,语言也是那般朴素平易,不过细细读起来时,却似乎有一种超验的、神秘的气息扑面而来。因为诗人在写下这首诗之后所经历的情感历程以及漫长的岁月都证实了当初他写这首诗时的感知,茅德•冈的婚姻并不幸福,我们甚至也可以想象,当她真正老了时,她会像诗人诗中预言的一样,回忆过去,回味诗人的爱情。诗人仿佛一直义无反顾地朝着自己假设的、虚拟的时空走去,如同走向一种信仰,是无意中言中?还是生命本身的预感?还是人在极端的情感迷醉时笔下会透露出冥冥之中的“神启”?所有这些,都使这首诗蒙上了一层宗教般虔诚的色泽。诗的结尾特别让人感到一种圣洁的悲剧美,犹如那种经过了岁月沧桑洗礼、过滤了的情感向着纯净的、隐隐泛着幻梦般紫光的崇高境界升华、升华……仿佛是人性对神性的亲近,又仿佛是把短暂的人生升华成永恒的艺术。

6.童心说: “童心”就是真心,“一念之本心”,实际上只是表达个体的真实感受与真实愿望的“私心”,是真心与真人得以成立的依据。李贽将认知的是非标准归结为童心。他认为文学都必须真实坦率地表露作者内心的情感和人生的欲望。在李贽看来,要保持“童心”,使文学存真去假,就必须割断与道学的联系;将那些儒学经典大胆斥为与“童心之言”相对立的伪道学的根据。。主要揭露道学及其教育的反动性和虚伪性,阐明了李贽的读书作文教育观,洋溢着自由主义教育反对封建教育的桎梏,追求个性自由和解放的精神。总之,《童心说》以其强烈地反对道学教育及封建名教的束缚,反对权威和僵化,追求个性自由和解放的特征,具有了近代启蒙思想的色彩。它是对封建专制主义压制人的个性和情感,程朱理学摧残人们精神和理智的一种抗争;它提倡个性的自由解放,以及自由发展的人本主义;它是封建名教重压下的人的主体的觉悟;它与初步的资本主义萌芽的社会经济状况相适应。这种见解在当时具有振聋发聩的作用,无论是对文艺批评,还是对教育的理论与实施,都具有深刻的积极意义

7《我爱这土地》是一首在现代诗歌史上广泛传诵的抒情名篇,以一只鸟生死眷恋土地作比,形象抒发了深沉而真挚的爱国情感。诗人艾青用“嘶哑”来形容鸟儿鸣唱的歌喉,更能表达诗人为祖国前途、命运担忧,心力交瘁的情状。在诗的第二节,作者笔锋一转,由上文对歌唱者动态的描述,转而对“我”进行了一个近镜头的特写。这是以设问的方式进行的。“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眼里常含泪水”这样一个静态的特写,表现了悲愤痛苦的情感恒久萦绕于“我”的心中。“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目睹山河破碎、人民涂炭的现实,对祖国爱得愈深,心中的痛苦也愈强烈。“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诗人对土地的酷爱,已到了不知道如何倾诉的地步。于是,他只能舍弃人的思维语言而借用鸟的简单朴素的语言倾泻他的爱情,在诗人看来,这简单朴素的往往是最真诚热烈的。形容词“嘶哑”,已不能再唱出美丽悦耳清亮动听的情歌,但这“嘶哑”的歌声正能抒发对土地的义无反顾的真诚和执著。于是土地情结的激越歌声由此响起。“嘶哑”写出悲愤的爱国者传递着与时代同步的忧患诗情,若用“珠圆玉润”等词,不能体味诗人经历的坎坷,悲愤和对祖国,对人民深切的爱。:“土地”就是繁衍养育中华民族的祖国大地。“河流”“风”代表了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黎明”预示着充满生机与希望的解放。这首诗的显著特点是篇幅短小,构思精巧。土地是个博大的意象,诗人选择它作为寄情的对象、倾诉的对象,其境界极其广阔,意象极其丰富,诗人的情思是多角度、多层次的,诗人的想像和诗思的回旋天地也是无限自由、广阔的。但他没有把诗的篇幅拉长,不让诗的情思散漫开去,而只把诗人对土地广阔而深厚的爱浓缩在10行诗中,并且取得了最佳的艺术效果。写作手法作了转换。前一节用的是比,是想像的境界;后一节用的是赋,是直抒胸臆的写实。全诗由前面蒙太奇镜头式的画面暗示转到了后面诗人的直接指点,以一个强有力的情感抒发结束了全篇,从而把读者的注意力引进了一个浓郁的情感氛围,再一次感受到诗人对土地的忠贞与挚爱

8住多久才算是家:“而留在我心中的东西就更多了”中的“东西”指什么?①指村里的曾经与我一同生活过的人、树、路、牲畜等众多的生命的珍贵印迹。②也只村里发生于我或他人身上的一段段活生生的故事和村庄的发展历史。①作者心中的家,并其实不仅仅是一间属于自己的房子,而是长年累月在这间房子里度过的琐屑而细微的生活,在房子里留下的生活痕迹。②作者心中的家,其实还不止是那房子里的生活,更指在那房子周围,就是村子或者说是故乡给自己留下的一切记忆和自己在那里留下的一切痕迹。③作者其实是在追怀一种永远不不旧的东西。我们正处于一个更新换代最快的时代,作者认为我们不能为眼前的新所迷惑,而是要抓住存在与生活中的那些不变的永恒。“所谓盖新房搬家,不过是一个没有行动的梦想。” ①作者认为自己还住在老地方,还住在那个村庄,搬了新家和没搬新家没有什么两样。

②家中的一切会深深刻在你的记忆里,无论你怎么搬家,这种记忆都无法抹去,说搬了新家,那种记忆就会消失的说法就如同“梦想”一般。本文在表达上最大的特点是记叙、议论、抒情相结合。如第18小节,作者记叙难忘“老家”文字无不饱含对老家的眷念之情。然后19小节作者对真正家的议论的那段文字,同样饱含作者对生活的热爱之情。9结局或开始:作者以遇罗克的视角来审视这个世界, 痛心于它的贫穷, 追寻着美好的生活, 渴望在爱情和亲情的包围中过一种平常的日子, 并且对未来充满了希望, 有着坚定的信念。诗人对于现在所处的环境没有过多的抱怨, 只是平静地说“以太阳的名义/ 黑暗公开的掠夺/ 沉默依然是东方的故事”,“不在沉默中爆发, 就在沉默中灭亡”, 诗人在沉默中是否领会了鲁迅的哀其不幸, 怒其不争的无奈, 这是大多数人的天性, 也是几千年思想统治的结果, 难道到今天还没有结束吗? 最朴素的语言也许最具有打动人心灵的力量。诗中的第九节我觉得最让人心动,“我是人”, 人的含义是什么? 有首歌中曾唱到, 人字的含义就是相互支撑, 在社会中人不可能孤立的存在, 人需要有亲人, 有朋友, 有志同道合的人陪伴, 幸福的生活就是“在草地和落叶上/ 在每一道真挚的目光上/ 我写下生活的诗”, 真诚、自由是诗人也是英雄对于生活的渴求。然而有很多时候总是事与愿违, 为了做个真正的人有时竟需要付出生命的代价。“沉重的影”“悲哀的雾”“灰烬般的人群”“低沉的乌云”等直接表达着诗人的不满情绪。“古老的壁画”“黄河纤夫的绳索”带有深厚的历史气息。还有很多明快的事物, 如“春天”“苹果树”“蜜蜂”“鸽子”, 在这样的对比中, 给读者以强烈的震撼。在诗歌结束时, 作者使用了一个特别的意象“乌鸦”, 乌鸦在人们心中是不祥之物, 鲁迅的文章《药中, 最后在烈士坟头出现的乌鸦, 给整个文章笼罩上萧瑟的氛围。在这首诗中同样是在“每一个不朽的战士/ 森林般生长的墓碑前”, 乌鸦又一次的出现了, 带来了纷纷扬扬的碎片, 人们的心因为烈士的不幸而破碎, 也是诗人在内心中表达对于烈士的怀念和对不公平的悲愤。这一意象也成为这首诗的点睛之笔。10西西弗的神话:加缪认为,要对生活回答“是!”要对未来回答“不!”完全没必要消除荒诞,关键是要活着,带着破裂活着,人类的高贵就是在这无意义的世界里重新获得其地位。他提出了三种由荒诞而生成的应取的人生态度。一是要挑战。没有那一种命运是刻意的惩罚,只要竭尽全力去穷尽它,就是幸福。对生活说“是”,也是挑战,就赋予了荒诞世界以意义。二是要自由,要在这冰冷又燃烧着的有限世界里生活下去。三是要激情,号召人“义无返顾地生活”,对生活充满爱恋。明知邪恶无法根除,仍坚定含笑与之斗争„„三种态度综合起来,就是号召人“重要的不是生活得最好,而是生活得最多。”这就是加缪希望的人对待荒诞世界的态度。西西弗斯的命运是人的命运,西西弗斯的态度就是人应该采取的态度。加缪说,人必须认识到他的命运的荒诞并以轻蔑相待,这是一种苦难的人新的出路。这一观点无疑对西方迷失信仰的一代有着振聋发聩的作用。西西弗斯的幸福是在过程中,在与大石同处的时候,而不在顶峰大石停留的时候。“幸福和荒诞是同一块大地的两个儿子。”“征服顶峰的斗争本身足以充实人的心灵。可以设想,西西弗斯是幸福的。” “荒诞”,要确认自己的界限的清醒的理性。要拒绝永恒,但要肯定人世间的美和生命的欢乐。

11.帕斯捷尔纳克:诗开篇就以一种崇敬和低沉的情感表明创作意旨,把一个中国诗人的“一生的倾注”和“灵魂的颤栗”献给异国诗人帕斯捷尔纳克及他的诗,在现实中虽然不能为他“献上一束花”,却穿透时间空间的距离,以精神穿越“几千里风雪”从而使“我”和“帕斯捷尔纳克”超越历史空间联系到了一起,而在历史的劫难与现实的劫难向前,王家新又反复思考“创作”与“真实生活”之间的关联,使得其在“终于能按照自己的内心创作了/却有不能按一个人的内心生活”背景下,在自我现实生活和帕斯捷尔纳克的历史命运之间游离,最终表明这一切的苦难不仅是他自己的,也是帕斯捷尔纳克的,而且这种苦难也是成就他们伟大和成长的“催化剂”,让他们在煎熬间饱受人间的折磨,从而成熟。艺术形式:王家新对反复、通感、对比、夸张、拟人等修辞的运用及反问感叹跨段式的自如应用交替,既使这首诗语意繁复,意象丰满,又体现了诗人成熟的定型的艺术风格,而且诗歌的语言带有知识分子的气质的理性和思辨,使意境达到了高度的统一,而且诗中的语词都用来营造了内心化的意向,即根本上的一种按照内心的写作。在这首诗中,从“雪”到“风雪”到“雪的寒气”再到“冰雪”,这些意象见证的就是哀痛的劫难,痛楚;是无奈的承受和精神的坚强不屈。在另一面也暗示着“雪”是中俄诗人共同面临的风暴和劫难,因为共同承受,共同面对,所以雪成了王家新和诗人帕斯捷尔纳克的一种精神灵魂上的共通。从第一节的以“几千里风雪的穿越”到最后一句“需要以冰雪来充满我的一生”(其中第四节,第七节,第八节都有雪的意象),使得生命与冰雪连通,以此显示生命中痛苦与幸福的历程和承受冰雪的历程。

12.山峦:十二月党人要“起义”,要“闹革命”的原因有哪些①渴望自由②反对专制③热爱祖国④同情奴隶。概括“这些年轻的女性”的身世:①出身高贵②童年幸福③生活优裕④突然间遭受厄运和苦难。本文在描述十二月党人的年轻妻子义无反顾地选择追随丈夫,承受悲惨和苦难后,写道“她们一夜之间成长为山峦”,这样写的作用和好处。① 造照应题目 ②赞叹这些年轻的妻子突遭厄运时,意志像山峦一样坚忍,爱像山峦一样博大。③歌颂她们甘愿为自由而受难的精神,表达作者对它们的赞扬和仰慕之情。

13.红帆:小说讲述了身世坎坷的女主人公在饱受创伤的生活中因为他人的帮助心里燃起了对幸福生活的无限希望,最终遇见奇迹的故事。14.忧郁的乐趣:现象:悲伤空虚,对各种活动不感兴趣、感觉自身没价值、罪恶感、没有食欲、失眠、易疲劳、精力不集中等。原因客观:社会家庭亲戚朋友等方面的压力主观:内向不会自我释放缺少自我审视治疗方法:发泄忽视不问审视自我 15海鸥乔纳森:海鸥乔纳森认为生活的目的是寻找尽善尽美并使之实现。他尽量发挥自己的本性,竭力地突破自我的极限,要飞到任何想去的地方。最终,它超越了时空,不再有任何局限,终于达到了自由自在的境界。但他的使命并未就此完结,它最大的快乐是把这种真实的境界展现给其他的海鸥。海鸥乔纳森其实是一只平常的鸟很多海鸥都有和它一样的理想:争取自由,做自己想做的事--它们希望不再仅仅将飞行作为谋食手段,而是将之作为应坚的一种信念,一种追求。很多昂扬的理想最终都成了泡影,原因之一就是走不出日常平庸的牵绊。文章着眼于乔纳森练习飞行的过程,通过它一步步的探索提醒我们,哪怕有天生缺陷,只要自己肯钻研,就可以找到克服的方法。启示:其实每个人的生命中都有无数种可能,而实现这种可能的选择权却握在我们自己的手里。每个人心中都有理想,不过这理想是可望而不可即的乌托邦,还是实实在在的可把握的现实,就看个人的努力了。

16在哈尔盖:星空的意象:神秘而深邃,令人敬畏,宗教与上帝的存在在大自然面前,人类回到生命的出发点,“孩子”,充满敬畏与虔诚,是精神的洗礼与灵魂的净化写诗人在特定时空下的一种感觉。这种感觉是敬畏的不是亲近的,是神圣的不是日常的。一句话,是天启的,不是“炼意”得来的。深夜,在荒蛮苍茫的中国西部,在一个“蚕豆般大小的火车站旁”、诗人眺望河汉。这时他感到语言的困境:那冥冥中的世界浸透他的肌髓,但“有一种神秘你无法驾驭/你只能充当旁观者的角色/听凭那神秘的力量从遥远的地方发出信号/射出光束,穿透你的心”,这种不可说透的意蕴缠绕着诗人,他“欲辨已忘言”。他毋须借助主观化的意象,因为任何语言都是多余的.都会损失掉他心中、眼里的超验图景。节制的诗情反使诗情无限弥散,把我放在我之外来写,使诗达到一种天地同参的效果,这就是诗人所说的“诗歌通过现世界对于另一世界的提示”了。那个世界是无声的,寒洁而澄明的。这首诗是纯粹的感觉诗,无所寄托又无不寄托。说它无所寄托是指它纯粹的形式感、美感,说它无不寄托则是指它通过对神圣永恒星空的呼应,来暗示现世人生的粗鄙和噪杂。“头顶的星空和内心良知”使诗人敬畏,像康德那样。这首诗就具有克雷奇所说的“异常的意识状态”,这也是对东方型的凝神观照作风的一种承继,但它又不无现代精神,完成了诗人所一向追求的诗作中“宗教般的净化力量”,使我们沉默如潮涌,使我们坚信世间会有奇迹发生

第二篇:文学经典导读

文学名著导读 读名著,到底读什么?不同的人都会有不同的见解,如同苏轼《题西林壁》中所说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在此,我仅就我的视角来谈谈我的心得。在我读过的中国名著中,很少出现女性,甚至是出现了也是没有好下场的,独立特行的会被视鄙视,即使是恪守所谓的妇道,也会落得鲁迅笔下“祥林嫂”的下场,得不到别人的同情还会遭到鄙视。而在这方面,国外的名著中还是有一些赞扬女人独立的。我认为不管是国外还是国内,她们在大师们笔下寻找的只是一个生存空间而已,看看各位大师笔下形形色色的女人生存法则,看看这些隐藏在男人故事背后的女人们。

《水浒传》几乎就是一群男人的故事,其中也只女性就更加寥寥无几的,而这几个女性形象可以分为,一类是上附天罡地煞之数的梁山三位女英雄;另一类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四个淫妇。二潘,一个潘金莲,还有一个潘巧云。还有阎婆惜以及卢俊义的贾氏夫人。第三类《水浒传》里面描写了一个贞节娘子,林娘子。此外还有一些人物形象,比如说有两个老太婆,一个是面目不太清楚的阎婆惜的母亲阎婆,一个是面目可憎的王婆。大家对梁山上三位女英雄印象最深的应该是扈三娘。因为扈三娘漂亮,美貌,英武,功劳显著。因为在梁山英雄里边阵前交战,当场活捉敌将,数字最大的就是扈三娘。但是就是这样的赫赫战功,扈三娘的待遇不高,不公平。排座次的时候她居地煞第23位,整体排名59位,她那个不中用的丈夫,在她前边第58位。她阵前活捉的两位将军,郝思文,第41位,在她前面16位。彭玘,第43位,也高她14位,所以她的待遇不公平。我们只能说是梁山对扈三娘的不公平,换句话说更是社会对扈三娘的不公平。从这里我们是不是可以看出,作者对女性的一种态度。除了扈三娘,梁山的其他两位女英雄,要么是具有男性特征的孙二娘,要么是顾大嫂,都没有女性所特有的特点。再有就是淫妇。潘金莲本来是一个很有追求的女人,被张大户报复嫁给了武大郎。从她和武大的和睦相处到最后的毒杀亲夫,我们看到的是潘金莲逐步堕落的过程。另外一个潘巧云。潘巧云其实没有可杀之罪,但最后没有逃脱悲剧的结局。《水浒传》中这些女性形象的结局,与作者以及当时社会的某些观念有很大的关系。同样的功绩,却因为是女人而得不到同等的功劳,而要获得与男人同等的地位则必须付出更多的努力。可见女人要想有一份成绩在那个社会是如此不易。

在中国,最值得一提的是四大名著之一的《红楼梦》,曹雪芹是第一个真正懂得女人的男人。他笔下的女人都用自己的一套生存法则在那个黑暗的封建等级制度森严的社会里苦苦挣扎。黛玉多病多灾,宝钗却健康无难;黛玉在众人眼里小肚鸡肠,宝钗却宰相肚里能撑船;黛玉性格孤僻,宝钗却乐观开朗大方……宝钗宽厚随和,天资聪颖,再加上她是出身于封建皇商家庭,从小耳闻目染人与人的勾心斗角,所以,她深知为人处世,明哲保身之道。相比较黛玉,万事顺着自己的性子,从不会为了别人而改变主张,委屈自己;宝钗则受尽了封建礼教的束缚,天天为了讨贾母、王夫人的欢心绞尽脑汁想计策。聪慧的宝钗心里明白——自己做为一个女人,无论有多大的才干,在这个男权的社会里,任何才学都毫无用处,任何反抗都无济于事,只能给自己带来灾难。因此,“心有城府”的她养成了一种少言少语的个性。她的不言语和黛玉不同,黛玉随话少,但出口必伤人;薛宝钗既有平和温柔,热情沉静的气质,又有“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冷漠。但无论怎样,她终究难逃脱悲剧命运,仍是封建道德的牺牲者。黛玉和宝玉一样,同是封建道德的叛逆者,她天性孤傲,天真率直,然而在贾府那个复杂的小世界里,这样的人无疑是不受欢迎的。虽说黛玉是贾母的外甥女,但寄人篱下的境遇不可改变,因此,她警惕戒备;用柔弱的身躯去和复杂的人心抗衡。她内心敏感,也脆弱,所以她的泪水是她的倾诉,那里面包含着人间最贞洁的情感。曹雪芹对他的女主人公是充满同情的,他使她拥有了口才、诗才。可她的口才换取的大多是别人对她的反感,她不经意的话语把自己和别人的关系撕裂了。在《红楼梦》中,凤姐集中地体现了封建统治阶级的贪婪、凶婪、凶残、狠毒、阴险狡诈的阶级本质。年仅二十岁的她就主持荣国府的家政。凤姐喜欢表现自己,事事争风头的性格特点盯适应,淫威、贪婪、伪善等,“心里歹毒,口里尖快”“嘴甜心苦,两面三刀,上头一脸笑,脚下使绊子,明是一盆火,暗是一把刀”,也极其准确地反应了凤姐的性格特征。凤姐不象贾政、王夫人流戴着“宽厚”、“仁慈”的假面具,她做坏事自觉不而大胆,她曾经宣称“我从来不信什么阴司地狱报应的,凭什么事,我说行就行”,表示自己敢于向任何阻止她做坏事的力量挑战。从这个意义上说,凤姐的人生哲学大概同曹操相同:

“宁教我负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负我”。贪婪狠毒的天性,凤姐却以女性的美貌和聪明,善于逢迎辞令,把自己隐蔽的更巧妙,更具复杂性。在对金钱的贪婪追求上,在对待小三上是又借刀杀人。三人的性子造就了同样是悲剧的结局,在今天,黛玉的性格易得罪人,宝钗却是圆滑,容易取得信任,而凤姐却是拥有很强的生意头脑,却太狠毒。

在国外的名著中我比较欣赏夏洛蒂·勃朗特的《简爱》,简.爱生存在一个父母双亡,寄人篱下的环境,从小就承受着与同龄人不一样的待遇,姨妈的嫌弃,表姐的蔑视,表哥的侮辱和毒打......这是对一个儿童的尊严的无情践踏,但也许正是因为这一切,换回了简.爱无限的信心和坚强不屈的精神,一种可战胜的内在人格力量.在罗切斯特的面前,她从不因为自己是一个地位低贱的家庭教师而感到自卑,反而认为他们是平等的.不应该因为她是仆人,而不能受到别人的尊重.也正因为她的正直,高尚,纯洁,心灵没有受到世俗社会的污染,使得罗切斯特为之震撼,并把她看做了一个可以和自己在精神上平等交谈的人,并且慢慢地深深爱上了她。他的真心,让她感动,她接受了他.当他简.爱知道了罗切斯特已有妻子时,意识到自己受到了欺骗,她的自尊心受到了戏弄,她做出了一个非常理性的决定.在这样一种非常强大的爱情力量包围之下,在美好,富裕的生活诱惑之下,她依然要坚持自己作为个人的尊严,这是简爱最具有精神魅力的地方。小说设计了一个很光明的结尾--虽然罗切斯特的庄园毁了,他自己也成了一个残废,但我们看到,正是这样一个条件,使简爱不再在尊严与爱之间矛盾,而同时获得满足--她在和罗切斯特结婚的时候是有

尊严的,同时也是有爱的。人的最美好的生活是人的尊严加爱,毕竟在当今社会,要将人的价值=尊严+爱这道公式付之实现经常离不开金钱的帮助。人们都疯狂地似乎为了金钱和地位而淹没爱情。在穷与富之间选择富,在爱与不爱之间选择不爱。很少有人会像简这样为爱情为人格抛弃所有,而且义无反顾。《简爱》所展现给我们的正是一种化繁为简,是一种返朴归真,是一种追求全心付出的感觉,是一种不计得失的简化的情感,他犹如一杯冰水,净化每一个读者的心灵,同时引起读者,特别是女人读者的共鸣。本书阐述了在维多利亚时期的父权社会中,女主角简爱如何反抗当时的女人理想形象、反抗父权论述实践,及挑战当时的性别权利关系。

《茶花女》描写了巴黎一个敢爱敢恨的妓女的生活与爱情。她看惯了上流社会里的种种罪恶,她也无力捍卫自己的纯洁、美好,只能成为贵族阶级的玩物。她深切感受到卖笑生涯的痛苦。她美丽动人,却不庸俗下流,甘于金钱的奴隶;她生活奢侈,可是却有高尚的情操。爱情真正让玛格丽特变得崇高起来,她努力追求真挚的爱情,当她发现她已经找到真挚的爱情之后,她就竭力想摆脱掉从前的生活,为了能和男主角阿尔芒一起生活,她变卖了她的首饰、珠宝、马车和一切奢侈品。但是,他们间的真挚的爱情就像是短暂的春天。一个社会底层的妓女和一个上流社会和贵族子弟有可能结合吗?这,就是《茶花女》悲剧的原因。玛格丽特的遭遇,实际上是对现实社会的强烈控诉。她蔑视权贵,视钱财如粪土,在我看来,她这种生活态度实际上是对现实社会的一种讽刺。玛格丽特自始至终渴望着真正的爱情,她成功

了,可是她也为此而付出了惨痛的代价——情人的误解及对她的百般羞辱,自己心灵的痛苦并最终导致死亡。她对爱情的执著使得她甘愿为了爱情而牺牲掉自己,她相信爱情实际上就是给予,她用自己来证明自己对爱情的坚贞,来证明爱情的价值。都说女人能顶起半边,女人似璞玉,愈经岁月磨练愈有内涵,她们也可以很坚强,坚强到如男人般强硬:女人也会哭泣,但哭泣后仍会朝着目标努力前进。名著里的女人们或坚强,或软弱,都是一种生存方式。我们不需效仿谁,也不需要同情谁,因为那是别人的故事,毕竟物竞天择,不是每一种生存方式都是永恒的,也不是适用于每一个人。作为21世纪的女性更应该有自己的原则,有自己的目标和追求,别人给的自己终究无法体会其中的快乐和成就感。总有一天,在自己撑起的半边天下,才会看到真正的蓝天!

第三篇:西方文学导读

一、经典入门书

1、房龙的书:

外国文化汪洋浩瀚,培养兴趣的重要性胜于认真研究的迫切性。找到叙述精彩、深入浅出的入门书就显得十分重要了。可以从可爱的房龙开始,他的普及型作品曾在欧美社会引起极大轰动,中文译本也有许多,并且都配有插图,很好消化。比如:《人类的故事》、《名人画像》、《地球的故事》、《宽容》和《圣经的故事》等等。

2、丹尼尔·布尔斯廷(Daniel J.Boorstin)的书:

美国当代史学家布尔斯廷的文笔非常精彩,而且洋溢着一种激情,他有两套书在中国大受欢迎,一套是关于历史进程的,含三部:《创造者》、《发现者》、《探索者》,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另一套是关于美国的“美国人”丛书,也是三部——《开拓历程》、《建国历程》、《民主历程》,商务印书馆和三联出版社各自出版过译本,都不错。

3、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

世界历史可以写得很笨重,也可以写得很轻盈,比如美国斯塔夫里阿诺斯的两卷本《全球通史》,结构精当,叙事生动,还有图片和参考书目,自有中译本以来已经再版了8次,还有无数盗版,足见其雅俗共赏性。吴象婴等译,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8年。

4、大卫.丹比的《伟大的书》:

作为记者、编辑和评论家的丹比,重读了西方的人文经典,联系现实感触颇多,是有此书。西方学校里的“人文经典”课程,是低年级学生的必修课,也是西方价值观、世界观代代传承的重要方式,非常值得一读。

5、布鲁斯的《西方正典:位大作家和不朽作品》

莎士比亚、荷马或但丁、乔叟或拉伯雷阅读他们的作品的真正作用是增进雷在自我的成长。深入研读经典不会使人变好变坏,也不会使公民变得更有用或更有害。心灵的自我对话本质上不是一种社会现实。西方经典的全部意义在于使人善于有自己的孤独,这一孤独的最终形成是一个人和自己的死亡相遇。

二、“中级教材”

如果你不想浅尝辄止,但又不想太耗心神,可以继续读一些有思想又有趣味的书,它们往往是综合性质的。

1、《世界文明史》:(美)拉尔夫等著,商务印书馆1998年。国内学者的文化史书籍大多是从这本抄来的。

2、《文明的进程:文明的社会起源和心理起源的研究》:(德)埃利亚斯著,三联1998年。

3、《历史研究》:汤因比是大师级学者,学问广博,他的代表作《历史研究》,曾经是80年代中国知识精英们的圣经、也是北大学生的必读书。如果你有时间的话,应该一看。

4、《西方人文主义传统》:(英)布洛克著,三联书店。人文主义是西方文化的核心,而这本小书把宏大问题讲得津津有味,难得。

5、《19世纪文学主流》:不喜欢文学史的同学,多半是被沉闷的文学史教材给吓着了,其实这是一门好玩的学问,不妨看看丹麦文学史家勃兰兑斯所写的《19世纪文学主流》,正史却用野史的方式讲述,激动人心,绝对看得下去。

6、《浪漫的谎言与小说的真实》:分析的是《堂吉诃德》《红与黑》、《包法利夫人》这样的经典作品,但落脚点却在现实的人生幸福,“小资”变成BOBO

族的必由之路、《浪漫的谎言与小说的真实》,(法)基拉尔著,三联书店。

7、《想象的人》:中学课本里有《威尼斯商人》,不过你大概不知道安东尼奥对巴萨尼奥的同性恋,这种另类的解读来自精神分析学说,有些文学基础的同学可以看:《想象的人》,(美)伯纳德.派里斯著,王光林等译,上海文艺出版社2000年。

8、《后楼梯:大哲学家的生活与思考》:哲学很重要,如果想抓住精髓,可以看:《后楼梯:大哲学家的生活与思考》,(德)威廉.魏施德著,李宜琼译,华夏出版社2000年。

9、《知识分子》:想要看看文学大师的阴暗面,读《知识分子》,(英)约翰逊著,杨正润等译,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年。

10、中国学者写的介绍性质的读物也还好看,比如:《故事与解释》,潘一禾著,学林出版社2000年。《永远的乌托邦》,曹莉主编,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年。《西方文学:心灵的历史》,徐葆耕著,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年。《十九世纪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现代阐释》蒋承勇著,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欧美文学史传》,任子峰主编,山西教育出版社1999年。

三、高级研修

如果想要更上层楼,可以系统了解专业结构、学术脉络、热点问题等方面,基础好而又有时间的话,可以读一些理论书籍。本部分基本是面向有学术志向和兴趣的同学,强调的是专业性,如果有勇气通读其中某个方向,离研究生的水平已经不远了。

1、文化史方向:

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世界文化丛书》,共30余本,注重学术性,有代表性的有:

《在传统与变革之间——英国文化模式溯源》,钱乘旦著。

《法兰西风格:大革命的政治文化》,高毅著。

《从信仰到理性——意大利人文主义研究》,张椿年著。

《菊花与刀——日本文化的诸模式》,本尼迪克特著。

《希腊方式——通向西方文明的源流》,汉密尔顿著。

《罗马文化与古典传统》,朱龙华著。

《传承与交融——阿拉伯文化》,纳忠等著。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的《世界文明大系》,共11本,注重综合性。

2、文学理论方向:

“20世纪西方文论研究丛书”,王岳川主编,山东教育出版社 1998年。《“新马克思主义”文论》

《精神分析文论》

《形式主义文论》

《现象学与解释学文论》

《存在主义文论》

《接受反应文论》

《后结构主义文论》

《女权主义文论》

《后殖民主义与新历史主义文论》

《西方二十世纪文论史》,胡经之 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8年《二十世纪西方文论研究》,郭宏安 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7年

《20世纪的文学批评》,(法)塔迪埃 著,百花文艺出版社1998年《二十世纪美国文论》,盛宁 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

《文学批评方法手册》,(美)古尔灵 等,春风文艺出版社1988年《文学批评术语词典》,王先霈主编,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年。

3、文学与文化交叉研究方向:

文学与哲学:

《悲剧精神与欧洲思想文化史论》,周春生著,上海人民出版社 99年。

《道德理想国的覆灭——从卢梭到罗伯斯庇尔》,朱学勤著,三联书店 94年。《18世纪哲学家的天城》,贝克尔著,三联书店2001年。

《文学对抗哲学——从柏拉图到德里达》,马克·爱德蒙森著,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0年。

《文学的哲学》,古斯塔夫·缪勒著,孙宜学等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年。

《沉重的肉身》,刘小枫著,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9年。

文学与阐释:

《真理与方法》,伽达默尔著,洪汉鼎译,上海译文出版社 1992年。《诠释学——它的历史和当代发展》,洪汉鼎著,人民出版社 2001年。《接受美学译文集》,刘小枫编,三联书店 1989年。

《解释:文学批评的哲学》,却尔著,吴启之等译,文化艺术出版社 1991年。《诠释学与人文社会科学》丛书,洪汉鼎主编,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2年。《诠释与过度诠释》,艾柯等著,王宇根译,三联书店 1997年。

《影响的焦虑》,布鲁姆著,徐文博译,三联书店 1989年。

文学与传播:

《公众舆论》,沃尔特.李普曼,阎克文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组织中的传播和权力:话语、意识形态和政治》,姆贝,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0年

《通俗文化、媒介和日常生活中的叙事》,伯格,姚媛译,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0年。

《理解媒介》,马歇尔.麦克卢汉,何道宽译,商务印书馆2000年。

《文化生产:媒体与都市艺术》,戴安娜.克兰,赵国新译,译林出版社2001年。

《资本主义文化矛盾》,丹尼尔.贝尔,赵一凡等译,三联书店1989年。《第二媒介时代》,马克.波斯特,范静晔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文学与科学:

《科学与宗教引论》,麦克格拉斯著,王毅译,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0年。《科学与宗教》,布鲁克著,苏贤贵译,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0年。《宇宙学的人文视野》,肖巍著,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2年。

《时间简史:从大爆炸到黑洞》,霍金著,许明贤等译,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2年。

《太阳、基因组与互联网:科学革命的工具》,戴森著,覃方明译,三联书店 2000年。

文学与历史:

《新历史主义与文学批评》,张京媛著,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3年。

《美国文学史论译丛》,含《伊甸园之门》、《处女地》、《流放者归来》等 8

部,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3年第一版,多次再版。

《词与物》,福柯著,莫伟民译,上海三联书店 2001年。

文学与心理:

《论文学与艺术》,弗洛伊德著,常宏译 ,国际文化出版社2001年。《心理学与文学》,荣格著,冯川译,三联书店 1987年。

《非理性世界》,夏军著,上海三联书店 2002年。

《精神疗法》,茨威格著,西苑出版社 1998年。

《与魔鬼作斗争》,茨威格著,徐畅译,西苑出版社 1998年。

《批评的解剖》,弗莱著。

《金枝》,弗雷泽著,徐育新等译,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 1987年。文学与知识分子:

《立法者与阐释者》,鲍曼著,洪涛译,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0年。《知识分子译丛》,周宪主编,包括 8部。江苏人民出版社2002年。《知识分子论》,萨义德著,单德兴译,三联书店 2002年。

《知识社会学问题》,舍勒著,艾彦译,华夏出版社 2000年。

《中世纪的知识分子》,勒戈夫著,张弘译,商务印书馆 1999年。《意识形态和乌托邦》,曼海姆著,艾彦译,华夏出版社 2001年。《俄国思想家》,伯林著,彭淮栋译,译林出版社 2001年。

《法律与文学》,波斯纳著,李国庆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2。文学与自然:

《瓦尔登湖》,梭罗著,徐迟译,上海译文出版社 1997年。

《自然之死》,卡洛林.麦茜特著,吴国盛等译,吉林人民出版社1999年。《自然的经济体系——生态思想史》,唐纳德.沃斯特著,侯文惠译,商务印书馆1999年

《寻归荒野》,程虹著,三联书店 2001年。

《人道主义的僭妄》,戴维.埃伦费尔德著,李云龙译,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8年。

《人类与大地母亲》,阿诺德.汤因比著,徐波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文学与宗教:

《基督教文学》,梁工主编,宗教文化出版社 2000年。

《圣经与欧美作家作品》,梁工主编,宗教文化出版社 2000年。

《拯救与逍遥》,刘小枫著,上海三联书店 2001年。

《宗教与文学》,加德纳著,江先春等译,四川人民出版社 1998年。《基督教的底色与文化延伸》,杨慧林著,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2002年。《神学与当代文艺思想》,伯尔等著,徐菲等译,上海三联书店 1995年。《欧洲中世纪诗学》,陆扬著,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0年。

《诠释学、宗教、希望》,特雷西著,冯川译,上海三联书店 1998年。《走向十字架上的真: 20世纪基督教神学引论》,刘小枫著,上海三联书店1995年。

《天路、人路:英国近代文学与基督教思想》,卞昭慈著,四川大学出版社 2001。《伟大的代码——圣经与文学》,弗莱著,郝振益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8年。

4、思想史方向:

太多了,可以从“现代思想的冒险家们”开始,卞荣道主编,河北教育出版社

2002年。共31本,熟悉这些大名吗:福柯、哈贝马斯、德里达、拉康、罗尔斯、罗兰-巴特等,都在此套书里。还有一套经典丛书,就是三联书店的“现代西方学术文库”,含有尼采的《悲剧的诞生》、舍斯托夫的《在约伯的天平上》、韦伯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等名著,读来受益匪浅。

第四篇:中国现当代文学小说导读

《中国现当代文学小说导读》教学大纲

前言

自从中国当代作家莫言成功问鼎诺奖迄今,在静水深流的中国现当代文学长河中,那些次第沉淀下来的诸多足以彪炳汉语白话新文学史册的经典文学文本便如那一颗颗熠熠生辉的玉石珍珠般逐渐映入莘莘学子们的视野,引发起他们的广泛关注。本课程旨在通过对以小说为主的中国现当代文学经典作品的学习和梳理,从而达到综合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语言表达能力、审美能力和对中外经典文学文本的鉴赏能力等目标。建构起他们对中国汉语白话新文学的文学自信、文化自信和民族自信。它是面向全校不同专业学生开设的一门通识教育选修课。

课程基本情况说明

课程名称:中国现当代文学小说导读 开课学期:2013-2014学年第一学期 学时学分:36/1.5 适用专业:全校

课程类型:通识教育选修课

选用教材:“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中国现代文学史》(1917——1997)(上册),朱栋霖、丁帆和朱苏进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年5月出版。

课程内容

《中国现当代文学小说导读》

第一章 中国现代文学的百年思潮及其流变

教学内容

1.1 1917——1999近百年中国现、当代文学发生的时代背景 1.2 此期的文学运动文学思潮文学流派 基本要求

了解自五四前后直至20世纪90年代及当下文学生长与发展的时代语境和此期的文学运动和文学思潮,以及文学领域内发生的重大事件,由此分析总结中国现、当代文学运动和思潮的特点与规律,培养学生对当代文学现象、作家作品分析鉴赏能力。

第二章 鲁迅文学创作价值和文学史地位

教学内容

2.1鲁迅的文学创作(重点讲解《呐喊》《彷徨》)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影响及地位。2.2鲁迅文学创作在艺术上的价值和意义 基本要求 了解鲁迅出现的意义,重点掌握鲁迅以小说为主的文学创作价值和文学史地位。

第三章 茅盾文学创作的现实主义风格

教学内容

3.1作家生平和经典文学作品 3.2《子夜》及其典型意义 基本要求

了解茅盾文学创作的价值、文学史地位及现实主义风格的追求,提高分析批判能力。

第四章 巴金小说创作的独特价值与文学史地位

教学内容

4.1巴金的生平、思想和主要代表作品 4.2《家》的杰出思想艺术成就 基本要求

了解巴金的生平、思想及其小说创作的独特价值与文学史地位。

第五章 老舍和他的《骆驼祥子》

5.1老舍和他的文化救国思想

5.2 从《骆驼祥子》到《四世同堂》 基本要求

了解老舍文化救国的小说主题和京味儿小说的美学、民俗学价值。

实践课

(一): 经典小说读书报告会

(一)实践活动的主题和时间安排:

主题是“我最喜爱的一部中长篇小说读后感”的读书报告会。每学期的五

一、国庆长假前布置学生在指定的中长篇小说书目中任选其一进行阅读,节后开学上课时进行发言报告。

(二)训练内容与训练目的:

内容:学生假期内认真阅读所选的中长篇小说;把阅读的心得体会撰写发言稿。

目的:通过学生对作品的认真阅读;训练学生撰写鉴赏评论文章能力和学生的口头表达 能力。

(三)检查方式:

根据学生的讨论发言与发言稿,评定成绩,作为平时成绩的一部分记入总评成绩。

第六章 沈从文和他的湘西世界

教学内容

6.1沈从文小说中城乡对立互参的模式 6.2《边城》的牧歌情怀 基本要求

了解沈从文小说创作之于左翼、海派和民主主义小说的之外的独特的审美、人文价值。

第七章 钱钟书的小说创作

教学内容

7.1钱锺书的生平、创作和“钱学”

7.2 《围城》——对知识分子性格和命运的描写

基本要求

了解钱钟书创作的文学价值和文学史地位,客观分析80年代以后的“钱锺书热”的文坛现象。

第八章 张爱玲的小说创作

8.1张爱玲传奇身世和其作品中的苍凉风格 8.2《金锁记》、《封锁》和《倾城之恋》 基本要求

了解张爱玲独特的身世和中国传统小说对其创作的影响,为什么说张爱玲是鲁迅精神的真正继承者,客观分析80年代以后的“张爱玲热”的文坛现象。

第九章 80、90年代小说的创作实绩(上)

教学内容

9.1 路遥的生平及其《平凡的世界》 9.2 贾平凹的“商州系列”和《秦腔》 9.3 张炜的《古船》和《你在高原》 9.4 陈忠实的儒家文化观和《白鹿原》 基本要求

对80、90年代文学创作中以人性为关怀中心的现实主义文学进行梳理,重点介绍路遥、贾平凹、张炜和陈忠实等的创作和作品。

第十章 80、90年代小说的创作实绩(下)

教学内容

10.1 现代叙事技巧的探索及刘索拉等现代派小说的创作实践 10.2 马原、余华等的后现代派先锋小说创作得失 10.3 王朔现象

10.4 女性写作的多元共生景观:王安忆、池莉、迟子建、林白、卫慧 基本要求

对80、90年代现代派、后现代先锋派等小说思潮进行分析与介绍,以此探察文学观念与文学叙事技巧的变化。为下节课学习莫言的创作成就做好铺垫。第十一章 现代汉语白话小说的硕果:莫言

教学内容

12.1 莫言的生平简介、主要作品和艺术成就

12.2 从《红高粱家族》到《丰乳肥臀》《檀香刑》《生死疲劳》和《蛙》 基本要求

了解莫言作品中的以一出出发生在山东高密东北乡的“传奇”为其主要题材的独特文坛现象。了解莫言在他的小说中构造独特的主观感觉世界,天马行空般的叙述,陌生化的处理,塑造神秘超验的对象世界和其小说中沾染的明显的魔幻现实主义色彩。

第十二章 网络小说和畅销小说

教学内容

11.1 网络写手和网络小说:“痞子蔡”、安妮宝贝和慕容雪村等

11.2 畅销作家和畅销小说:韩寒的《三重门》、郭敬明的《幻城》;姜戎《狼图腾》、杨

志军《藏獒》等 基本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能够学会如何正确看待网络文学和畅销作家,如何在良莠不齐的诸多网络和畅销小说中甄别、鉴赏优秀的小说作品,学会自觉抵制那些充斥着色情、暴力等低级趣味的小说的侵蚀。

实践课

(二):小说鉴赏小论文的写作与展示

(一)实践活动的主题和时间安排:

要求学生就自己本学期所接触到的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家中的任何一个作家、任何一部小说作品,或者是任何一部小说作品中自己感兴趣的人物入笔,阐述自己的思想观点和审美体会,把它写成一篇1,800字左右的鉴赏性评论性散文或者小论文。以小组为单位上交。另外,每小组还要抽出本组认为最好的一至两篇文章,做成ppt课件,给大家解读你的大作,让大家一起分享。要求其他同学给出评论,最后教师进行点评。时间定为学期结束前最后两堂课。

(二)检查方式:

所有的小论文均要求上交,作为平时成绩,对精选出来的小论文的撰写者给予平常成绩加10分的奖励并记入总评成绩。

大纲说明

本课程以讲授为主要教学手段,一学期做四次书面作业,期终考查手段为闭卷考试。详述如次:

期 终:闭卷考试(统考),占总成绩的40%,其中包括考核基础知识和综合分析 能力。

平时成绩:开卷,以小说鉴赏小论文或者读书体会的形式考核,主要考核阅读和理 解作品的能力,占总成绩的40%。

出勤/实践:考察学生的学习态度(包括出勤、课堂发言和实践环节),占总成绩的20%。

参考书目

1.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2.陈思和《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3.朱栋霖、丁帆、朱晓进《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下册),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制定人:姬志海 审定人: 批准人:

第五篇:中外文学作品导读 现当代文学部分

中外文学作品导读

现当代文学部分

自1917年文学革命开始至1999年间的文学创作,理论界称之为“中国现当代文学”。第一节 中国现代文学概述

一、“五四”文学革命 1、1915年陈独秀主编的《新青年》的创刊为标志,兴起了新文化运动。1917年提出了“文学革命”。胡适在1917年1月在《新青年》上发表《文学改良刍议》,最早系统提出文学改良的主张。要以白话文代替文言,以白话文学为正宗。陈独秀1917年2月在《新青年》上发表《文学革命论》,明确提出“三大主义”。钱玄同从语言文字的进化角度阐述了白话文取代文言文的必然性;刘半农发表《我之文学改良观》;周作人发表的《人的文学》、《平民文学》、《新文学的要求》等一系列文章,反映了他的“人的文学”等主。文学革命在创作上也取得重大成就。鲁迅的《狂人日记》、《孔乙己》、《药》等文显示新文学的实绩。

2、“五四”前后,旧文学势力与新文学运动发生了三次交锋:①与林纾的斗争;②与“学衡派”的论辩;③与“甲寅派”的论争。

3、文学研究会1921年成立于北京,发起人有周作人、郑振铎、沈雁冰、叶绍钧、许地山、王统照、孙伏园等12人,后来发展到170多人。主要刊物有革新过的《小说月报》、《文学旬刊》、《诗》、《戏剧》等,并出版文学研究会丛书。文学研究会的宗旨是“研究介绍世界文学,整理中国旧文学,创造新文学”,并鼓吹“为人生而艺术”。在创作上,该派的作家大多以反映社会和人生问题为主,尤其注重批判社会的黑暗和人生的灰色,并遵循写实主义的创作原则。07、09考过

4、创造社于1921年成立于日本,主要成员有郭沫若、张资平、郁达夫、成仿吾、田汉、郑伯奇等人。创造社的文学活动以1925年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的创造社主要倾向于欧洲浪漫主义文学思潮,主张“为艺术而艺术”、“表现自我”、“尊重个性”,刊物有《创造》季刊、《创造周报》、《创造日》等,后期创造社则出版了《创造月刊》、《文化批判》、《流沙》等杂志,提倡“表同情于无产阶级”的革命文学,思想偏于“左”倾。08考过

5、五四文学革命的历史意义:五四文学革命发生于“五四”运动这场伟大的,促进中国近、现代历史转换的反帝爱国运动提供了思想上与舆论上的准备,除此而外,它还具有十分深刻而深远的历史意义。①全面否定了整个封建思想基础与文化体系;对中华民族从封建桎梏中挣脱出来,产生了极大作用。②确立了现代“人”的观念,以及个性解放、民主、科学等现代意识;③宣告了古典文学的终结与新文学的诞生,旧文学中常见的主人公帝王将相、才子佳人为农民、工人、新型知识分子所取代,白话文取代了文言文,文学观念、文体形式经历了全面的革新;④密切了中国文学与世界文学的联系,它不仅自觉地借鉴、吸收外国文学与文化的优秀成果,而且以其自身的丰富探索汇入了世界文学的洪流。

二、20年代文学创作

1、初期白话诗。胡适的《尝试集》是新文化运动中的第一部白话新诗集。白话诗的共同特点是:①在“劳工神圣”的社会思潮影响下,许多诗歌写到了下层劳动者的生活;②在“五四”时代精神的感召下,不少诗歌传达了个性解放的要求;③大多数创作呈现着直白浅露的弊病,或偏离了诗歌的艺术规范,流露出一种散文化倾向。

2、小诗。冰心的《繁星》、《春水》

3、格律诗派,主要指新月社的诗歌创作,闻一多提出了“三美”理论(绘画美、建筑美、音乐美),赋予新诗创作以一定的美学规范。代表人物有闻一多、徐志摩、朱湘、陈梦家等。闻一多诗集有《红烛》、《死水》。徐志摩的诗集有《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等。

4、象征诗派。主要指20年代中后期以李金发为代表的诗歌创作,李金发受法国象征主义诗歌的影响,将象征手法引入中国诗歌创作之中,注重表现主体的内心感受,突出强调“暗

示”在诗歌表现中的重要性,以异乎寻常的联想、隐喻、幻觉、梦境等将远距离的事物中的某些联系勾连到一起,进而造成朦胧、神秘、怪异的诗境,还有穆木天、冯乃超等人。

5、郭沫若和《女神》,《女神》的思想艺术成就(导读第219页简答第二题)

6、“五四”时期的小说创作中,先有“问题小说”,代表作家有冰心、叶绍钧、许地山、庐隐、王统照等人。他们的作品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人生的问题,有一定的时代气息和社会针对性,但由于通常“只问病源,不开药方”,或以抽象的“爱”和“美”来净化人生,很快式微。随后是乡土小说,1923年左右在鲁迅的影响下,许杰、王鲁彦、王任叔、许钦文、台静农、彭家煌、废名、蹇先艾等人开始创作乡土小说,乡土小说的作家大多来自乡村、寓居京沪等大都市的青年知识分子,目睹现代文明与宗法制农村的巨大差异,在鲁迅“改造国民性”思想的启迪下,用隐含着乡愁的笔触,展示了故乡农村或小市镇得特殊的生活风貌,其风格大多清新、刚健、质朴,涂抹着浓郁的地方色彩。

7、鲁迅,浙江绍兴人,原名周树人,鲁迅是他1918年5月在《新青年》上发表《狂人日记》时用的笔名。1911年曾以辛亥革命为背景创作文言小说《怀旧》,他的创作有新诗、散文、杂文、小说,《呐喊》、《彷徨》是中国现代小说的艺术高峰。(导读220页简答题第三题)

8、郁达夫,1921年出版的小说集《沉沦》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小说集,大胆倾吐了青年的时代苦闷,表现了“五四”时期个性解放的要求,并开创了现代小说的新体式:自叙小说。

9、散文是“五四”新文学中最有成就的门类,主要是议论时政的杂感文,代表性作家是鲁迅。周作人的成就主要在叙事与抒情相结合的言志小品上面,1923年朱自清的《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被誉为“白话散文的典范”。

10、中国现代话剧中,郭沫若诗中国现代历史剧的开拓者,代表作有借历史人物表达“五四”时代精神、被合称为“三个叛逆的女性”的《卓文君》、《王昭君》、《聂荌》。

三、30年代的文学

1、从1928年开始,中国现代文学进程发生了转折,其标志是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兴起,主要社团是后期的创造社和太阳社。“左联”是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的简称,“左联”成立于1930年的上海,有40多人出席,这次大会通过了理论纲领与行动纲领,宣称“文学的目的,在求阶级的解放”。鲁迅在会上发表了题为《对于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的演说,号召左联在“目的都在工农大众”的共同目标下夸大联合战线。左联的成立,是中国共产党对革命文艺运动从思想领导发展为组织领导的重要标志。左联主要从事了下列文学活动:广泛传播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自觉加强与世界无产阶级文学运动的联系;推进文艺大众化运动;提倡革命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

2、茅盾,原名沈德鸿,字雁冰,茅盾是他发表《幻灭》用的笔名。作品有《蚀》三部曲:《幻灭》、《动摇》、《追求》,长篇小说《子夜》,短篇小说《春蚕》、《林家铺子》、《腐蚀》、《霜叶红于二月花》等。(接导读地221页简答题第一题)

3、巴金,原名李尧棠,字芾甘,作品有爱情三部曲:《雾》、《雨》、《电》,激流三部曲:《家》、《春》、《秋》,抗战三部曲:《火》、《憩园》、《第四病室》,中篇小说《寒夜》。《家》的思想性及艺术性(见导读221-222页简答题第二题)

4、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创作的主要作品有长篇《四世同堂》、中篇《我这一辈子》、中短篇小说集《月牙集》、《火车集》等,老舍小说创作的总体特点:①以独特的平民视角与文化视角批判老中国儿女的国民性,探索传统文化的优点和缺点;②善于描写老北京的风土人情、习俗世相,开掘各个阶层的文化心理;③注重继承传统的小说艺术,擅长运用白描手法;④创立了一种独特的以北京文化为内核、以幽默俗白为特征的“京味语言”。《骆驼祥子》是老舍的代表作之一,作品通过对人力车夫祥子悲惨命运的描写,揭示了中国社会

在半殖民地化的过程中,下层市民由人蜕化为“兽”的历史悲剧,批判了当时社会的罪恶,作品揭示了造成祥子悲剧的原因。首先是客观原因,即黑暗的社会环境剥夺了普通劳动者的生存权利;其次,个人的原因,即其悲剧还原于祥子本身的小生产者个人奋斗的思想与性格的软弱性;第三,畸形的婚姻关系是造成其悲剧的又一重要原因。

5、曹禺,原名万家宝,1933年写出《雷雨》,另外有《日出》、《原野》、《蜕变》、《北京人》等。从《雷雨》到《日出》,曹禺创作思想的变化(见导读222页简答题第四题)

四、40年代的文学创作 1、40年代全国分为国统区和解放区,1937年上海沦陷后,一部分作家留在上海租界,在日寇势力的包围中,在地下党的领导下,坚持抗日文艺运动,取得了很大成就,史称“孤岛文学”。直到1941年珍珠港事件爆发,日寇侵入租界为止,历时四年。坚持“孤岛文学”创作的作家有巴金、柯灵、郑振铎、唐弢等人。2、1938年,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简称“文协”)在汉口成立,提出了“文章下乡”、“文章入伍”的口号。戏剧领域出现了历史剧的创作热潮,郭沫若《屈原》的问世,标志着爱国主义主题的深化。艾青的诗歌、路翎的小说《财主的儿女们》代表了这一阶段创作的最高成就。抗战后期及解放战争时期,处于对国民党反动统治的诅咒、嘲讽与对光明的渴望,讽刺成为文学的主调,代表作有小说《围城》(钱钟书)、《八十一梦》(张恨水)、《在其香居茶馆里》(沙汀)、《华威先生》(张天翼)等。1942年,毛泽东发表了著名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明确提出在通俗化、大众化、民族化的美学目标下文艺为政治服务、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方向。

3、艾青,原名蒋海澄,他的处女作也是成名作《大堰河——我的保姆》。艾青诗歌的思想内容(导读)

4、钱钟书的创作不多,主要有长篇小说《围城》,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短篇小说集《人•兽•鬼》,《围城》的主题见自学辅导224页简答题第二题

5、路翎,原名徐嗣兴,长篇小说《财主的儿女们》分上、下两部(接自学辅导224页)

6、赵树理,建国前主要作品有《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李家庄的变迁》等,《小二黑结婚》是他的成名作,见自学辅导224页简答题第四题

第二节 中国当代文学概述 从1949年到1999年,理论界习惯上分为“建国初十七年”、“文革十年”、“新时期十年”、“世纪末十五年”四个时期

一、建国十七年的文学创作

1、十七年时期的文学,从美学角度考察显然存在着种种局限性,第一,它是一种颂歌文学,其中隐含了一种肤浅的乐观主义与片面的历史观念;第二,它是一种载道文学,并且由于十七年时期特殊的政治氛围,文学内容上的政治宣传色彩比较强烈;第三,它是一种初级的、一元化的现实主义文学。

下载文学经典导读[精选多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文学经典导读[精选多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中国现当代文学导读 骆驼祥子读后感

    《骆驼祥子》读后感 1005010115 蔡明锦 《骆驼祥子》以二十年代末期的北京市民生活为背景,以人力车夫祥子的坎坷悲惨生活遭遇为主要情节,深刻揭露了旧中国的黑暗,控诉了统治阶......

    中国现当代文学导读 骆驼祥子读后感

    《骆驼祥子》读后感 1005010115 蔡明锦 《骆驼祥子》以二十年代末期的北京市民生活为背景,以人力车夫祥子的坎坷悲惨生活遭遇为主要情节,深刻揭露了旧中国的黑暗,控诉了统治阶......

    七年级上语文文学常识+名著导读

    文学常识 第一单元(浓浓亲情,动人心弦) 1.《散步》—莫怀戚,笔名周平安、章大明,当代作家。 2.《秋天的怀念》—史铁生,北京人,当代作家。代表作有小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命若......

    九年级语文上册名著导读及文学常识

    九上名著导读及文学常识复习姓名 学号 《水浒传》 一.填空 1、《水浒传》的作者 施耐庵 ,朝代 元末明初 ,它是我国第一部 章回体 小说,它是一部 反抗封建暴政 的英雄传奇......

    中考文学常识 名著导读复习专题 教案

    中考名著导读复习专题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对所学文体文学常识以及名著内容进行回顾和扩展, 2增加学生的知识储备。教学重点: 1、识记文体知识和文化文学常识。 2、了解名著......

    名著导读与文化文学常识教案

    课题:名著导读与文化文学常识(集体备课) 主备人:高正明 教学目标: (一)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尽量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

    八上文学常识及名著导读复习

    八年级上册文学常识及名著导读复习 第一单元 1、新闻六要素:;五部分指: 2、《芦花荡》作者是,是“派”的代表作家,本文选自《》,与《》并称为“姊妹篇”。 3、《蜡烛》的作者是(前......

    滨2009级英美文学名篇导读模拟试卷

    英美文学名著导读期末考试模拟题 (You are required to write down your answers on the Answer Sheet)I. Multiple Choice: 1. The Renaissance is actually a movement 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