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网络学习测试题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1、下列各项属于对待马克思义的正确态度的有()()()()()。A.只有坚持,才能发展 B.只有发展,才能真正的坚持
C.反对把马克思主义当成僵死不变的教条 D.反对马克思主义“过时论” E.既坚持又发展
3、下列各项体现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的有()()()()()。A.实践不断给人们提出新的课题,推动人们去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
B.实践不断提供大量有关的经验材料以及新的认识工具,使人们不断解决认识课题 C.实践还改造了人的主观世界,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 D.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感性活动x E.实践是认识的最终归宿,可以有效地改造世界x
4、在中国,要建设社会主义,实现四化宏伟目标,只能()()()()()。A.从国外的各种现成的模式出发 B.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
C.从马克思主义著作中个别论断的教条出发 D.从我们尽快实现四化的主观愿望出发
E.把马列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实际结合起来
5、科学实践观的确立揭示和有力地证明了()()()()()。A.劳动实践是人和人类私合产生的决定性环节 B.劳动为社会的产生和存在莫定了基础
C.物质生活资料生产的实践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 D.人类社会是物质活动的结果,又是物质存在的一种特殊状态 E.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1.ABCDE
2.ABC
3.ABC
4.BE
5.ABCDE
6、不能因为人的自觉活动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就否认社会规律的客观性,这是因为()()()()()。A.社会规律无需人参与而自发起作用
B.人的思想、动机和目的是由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其实现程度也取决于是否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C.人的意识活动只能加速或延缓历史过程,不能改变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D.人无法认识和利用社会规律 E.人的活动对社会规律不起作用
7、社会心理和思想体系的差别在于()()()()()。A.社会心理是高水平的,思想体率是低水平的 B.社会心理是复杂的,思想体系是简单的
C.社会心理是在日常生活中自发形成的,思想体承具有才气统化,、抽象化的特征 D.社会心理元阶级性,思想体系有阶级性
E.社会心理表现为情感、习惯等,思想体系表现为理论体系
8、科学实验是()()()()()。A.从生产实践中分化出来的尝试性、探索性的实践活动 B.运用实践手段,把认识对象放在理恕的环境中进行探索的活动
C.暂时撇开认识对象的复杂联系,排除各种偶然因素的干扰,从而发现其本质和规律的活动 D.为成功地改造世界提供必要的知识的活动 E.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社会性活动
9、人口因素对社会发展的作用的主要表现有()()()()()。A.它是引起社会制度变革的根本原因 B.它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C.它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D.它是社会物质生产的自然基础 E.它能加速或延缓社会的发展
10、资产阶级思想家对人的本质的研究的缺陷在于()()()()()。A.离开社会关系和社会发展抽象地谈论人的本质 B.认为有永恒不变的人性 C.把人性看成是人的阶级性 D.认为人的本性是先天就有的 E.否认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6.BC
7.CE
8.ABCD
9.CDE
10.ABDE
11、人类与自然界的关系和动物与自然界的关系具有不同的性质,其表现有()()()()()。A.动物的活动是本能的、无意识的;人的活动是有意识、有目的的 B.动物不能进行生产劳动,人能利用自己制造的工具从
事生产活动 C.动物只是消极地适应自然界,人能能动地改造自然
D.自然环境及其变化在动物发展中起决定作用,在人类社会发展中则不起决定作用 E.动物的存在不能引起自然界的变化,人的存在能引起自然界的变化
12、社会主义社会的改革是()()()()()。A.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过程
B.由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性质和特点决定的 C.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有步骤、有秩序地进行的 D.依靠人民群众、发挥人氏群众创造力的变革过程 E.在安定团结的政治环境中的社会发展过程
13、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其理由有()()()()()。A.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B.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C.意识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D.意识是社会的产物 E.没有意识,就没有物质
14、无产阶级领袖的重大作用的表现有()()()()()。A.他们为无产阶级解放提供理论武器 B.他们推动无产阶级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C.他们决定了历史发展的基本面貌 D.他们对历史的发展起决定作用 E.他们能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
11.ABCD
12.ABCDE
13.ABCD
14.ABE
15、社会形态的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的理由在于()()()()()。A.任何人都不能自由地选择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B.社会结果是由各种社会因素和各种社会力量相互作用形成的“合力”造成 C.人们不可以捺照自己的目的和需要去改变原有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D.人们预恕的目的,不可能完全实现
E.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作为社会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16、马克思义认识论与旧唯物主义认识论都坚持()()()()()。A.唯心主义先验论 B.唯物主义反映论 C.唯心主义的可知论 D.唯物主义的可知论 E.不可知论
17、唯物辩证法与现代系统论的关系是()()()()()。A.唯物辩证法高于现代系统论 B.现代系统论不断丰富唯物辩证法 C.现代系统论不断深化唯物辩证法
D.现代系统论的基本思想蕴含于唯物辩证法之中 E.唯物辩证法与现代系统论没有任何关系
18、人工智能机器的构成是()()()()()。A.输入设备 B.运算器 C.存贮器 D.控制器 E.输出设备
19、下列哲学家属于人本主义代表人物的有()()()()()。A.费尔巴哈
B.尼采
C.叔本华 D.萨特
E.罗素
15.ABDE
16.BD
17.BCD
18.ABCDE
19.ABCD 20、下列各项正确反映辩证的否定观的有()()()()()。A.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自我发展 B.否定是事物的外在力量作用的结果 C.否定是事物发展和联来的环节 D.否定是“扬弃”,即既克服、又保留 E.否定是对回事物的全盘、彻底的否定
21、下列各项属于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两种发展观的对立、的表现的有()()()()()。A.唯物辩证法用普遍联系的观点看世界,形而上学则用孤立的观点看世界 B.唯物辩证法用发展变化的观点看世界,形而上学则用静止不变的观点看世界 C.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形而上学则否认矛盾的存在 D.唯物辩证法承认发展是对立面的统一,形而上学则否认发展是对立面的统一 E.唯物辩证法主张全面地看世界,形而上学主张片面地
22、社会改革与社会革命的区别在于()()()()()。A.前者不改变社会制度的根本性质;后者是人类社会的根本质变 B.前者一般是自上而下展开的;后者是由被统治阶级发动的
C.前者一般是不需要采取暴力冲突的形式后者往往要通过暴力革命的形式 D.前者不触及生产关象;后者触及生产关系 E.前者只在上层建筑领域进行;后者涉及各领域
23、劳动的重大意义()()()()()。A.劳动使猿脑变为人脑 B.劳动产生了语言 C.劳动丰富了意识的内容
D.劳动是意识的物质器官形成和完善的基础 B.劳动是意识产生和发展的决定性环节
24、下列各项属于上层建筑的有()()()()()。A.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B.监狱 C.语言学 D.法院 E.哲学
20.ACD
21.ABCDE
22.ABC
23.ABCDE
24.ABDE
25、阶级斗争产生的根源在于()()()()()。A.经济斗争 B.政治斗争 C.思想斗争 D.军事斗争 E.罢工斗争
26、政治上层建筑与观念上层建筑的关系是()()()()()。A.前者是后者的根源 B.前者在后者的指导下建立 C.后者受前者的影响和作用 D.前者第一性,后者第二性 E.前者属物质范畴,后者属思想范畴
27、中国的封建社会是封建社会形态发展的典型,其表现有()()()()()。A.中国封建社会出现的最早、延续的时间最长
B.中国封建社会的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明显地高于其他国家 C.中国封建社会的生产关系也高于西欧封建社会的生产关系 D.中国地主上地所有制自秦汉以来始终居主导地位 E.中国的封建政治制度也较西才封建政治制度发达
28、人的全面发展是指()()()()()。A.人的发展最理想的境界
B.个人的德、智、体、美、劳和谐完整的发展 C.个人潜力和智能的最大限度的发挥 D.个人需要的全面丰富和满足 E.人的本质真正的实现
29、可能性是潜在的、尚未实现的东西。它区分为多种情况,其中有()()()()()。A.可能性与不可能性 B.现实可能性与抽象可能性 C.好的可能性与坏的可能性 D.可能性量的大小 E.抽象可能性就是不可能性
25.CE
26.BC
27.ABCDE
28.ABCDE
29.ABCD 30、思想体系是一种高水平的社会意识,它()()()()()。A.是对社会存在较为间接的反映 B.以相对稳定的形式反映社会存在 C.不依赖于社会心理
D.是系统的、自觉的、抽象化的反映形式 E.是社会意识形态上层建筑
31、生产力系统中,运筹性的综合因素()()()()()。A.是生产力的独立因素 B.是生产力所独有的因素
C.不仅属于生产力来统,而且还属于社会的其他系统 D.包括经济管理、分工协作、预测决策
E.可以使生产力系统的其他因素,在数量和比例上做到合理结合
32、人的价值的实现()()()()()。A.是通过人的“自由选择” B.唯一途径是参加社会实践 C.是通过人的“自我设计” D.是与自身主观条件元关的 E.最终取决于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33、下列著作属于毛泽东东对马宽思主义哲学丰富和发展的有()()()()()。A.《实践论》 B 《矛盾论》 C.《论十大关系》
D.《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E.《反对本本主义》
34、精神交往包括()()()()()。A.思想交往 B.心理交往
C.知识的传播与继承 D.政治理论的传播与交流 E.生产经验的传播与继承
30.ABD
31.CDE
32.BE
33.ABCDE
34.ABCDE
35、生产方式在社会发展中的决定作用的表现有()()()()()。A.它是人类从动物界分离出来的根本动力 B.它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界的根本标志
C.它是人类和人类社会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D.它是形成人类一切社会关系的基础 E.它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和社会制度的史替
36、杰出入物的历史作用表现在()()()()()A.能决定历史发展趋势 B.能改造历史发展规律
C.能反映他们所处的那个时代的发展趋势 D.在斗争中起核心作用
E.对社会发展起某种促进和推动作用
37、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条件问题上既坚持唯物主义,又坚持辩证法,下列各项属于在条件问题上坚持唯物主义或辩证法观点的有()()()()()。A.承认条件的客观性 B.承认条件的主观性 C.承认条件的复杂性 D.承认条件的可变性 E.承认条件的随意性
38、劳动是()()()()()。A.把人类社会和自然界统一起来的基础 B.人类对自然界的积极改造 C.孤立的个人活动,不具有社会性 D.人适应环境的一种活动
E.人类有意识有目的的一种精神活动
39、交往的社会作用有()()()()()。A.使人与自然协调发展 B.推动社会关系的变革和改善 C.有利于人的自身发展
D.使后代人获得前代人所创造的物质财富
E.使后代人在前人创造的科学文化,基础上,进行新的创造 35.ABCDE
36.CDE
37.ACD
38.AB
39.BCDE 40、下列各项属于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路线的内容的有()()()()()。A.一切按群众的意愿办事 B.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 C.满足群众的一切眼前利益 D.一切工作都要搞群众运动 E.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41、国家消亡()()()()()。A.必须以阶级的完全消灭为前提 B.是指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的消亡 C.是指必须去推翻国家 D.是指它自行消亡 E.是被迫实现的过程
42、下列各项正确反映唯物辩证法关于因果联系与必然性与偶然性关系的有()()()()()。A.事物中的必然性和偶然性的关系就是因果联系 B.事物中必然性和偶然性的关系是由多方面的原因决的 C.偶然性产生于事物内部的非主要原因 D.偶然性产生于事物的外部原因
E.找到了偶然性产生的原因,就把握了必然性
43、下列各项属于认识主体特点的有()()()()()。A.自然性 B.社会性 C.意识性 D.消极性 E.实践性
44、人们在社会活动中,可以基本达到预期的结果,这是因为()()()()。A.社会发展依人的意志为转移
B.主观符合了客观,正确认识了客观规律 C.人们掌握了社会发展的基本趋势 D.人们有可能掌握社会生活的每一个变化 E.人们有可能掌握社会生活的各个细节
40.BE
41.ABD
42.BCD
43.ABCE
44.BC
45、认识客体与客观物质的关系在于()()()()()。A.一切认识客体都是客观物质
B.认识客体既可能是客观物质,也可能是精神客体
C.客观物质中只有与人的实践活动发生关系的才成为认识客体 D.客观物质是元限的,认识客体是有限的 E.客观物质是自在的,认识客体是认识主体选定的
46、唯心主义的主观真理论()()()()()。A.坚持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 B.否认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 C.否认真理的客观性 D.强调现在事先 E.主张真理即在我的心中
47、条件是复杂多样的,其表现有()()()()()。A.必要条件和非必要条件 B.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 C.现实条件和非现实条件 D.主观条件与客观条件 E.无条件和有条件
48、现代西方哲学可分为两股思潮,它们分别是()()()()()。A.人本主义思潮
B.存在主义思潮 C.科学主义思潮
D.实证主义思潮 E.唯心主义思潮
49、联系是客观的,这是说()()()()()A.联系是客观事物本身所固有的 B.联系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 C.自然界事物之间的联系是客观的
D.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之间的联系是客观的 E.只有客观的联系才是真实的联系
45.BCDE
46.ABCE
47.ABD
48.AC
49.ABCDE 50、科学的社会功能有()()()()()。
A.改变人们的精神面貌、解放思想、追求真理的作用 B.变革生活才式的作用 C.社会管理的作用
D.作为改变社会关系的基础的作用 E.推动物质生产力发展的作用
51、马克思指出:“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这里指的“真正哲学”()()()()()().A.可能是唯物主义哲学 B.可能是唯心主义哲学 C.专指各种唯物主义哲学
D.取决于是否以思想的形式表现了时代的精神 E.马克思主义哲学
52、世界上最古老的三大哲学传统分别是()()()()()。A.中国哲学
B.希腊哲学 C.埃及哲学
D.印度哲学 E.阿拉伯哲学
53、认识事物的量的意义在于()()()()()。A.它是认识事物的开始和认识事物质的前提 B.它是人们对事物认识的深化,和精确化 C.它对事物做出数量分析,使人们做到胸中有数 D.它是区分不同事物的基础 E.它能把同质的事物区分开来
54、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A.反映具有摹写性 B.反映是消极被动的 C.反映具有创造性 D.反映是主观随意的 E.反映是外力强加于人的
50.ABCDE
51.ABDE
52.ABD
53.ABCE
54.AC
55、与理性认识相比,感性认识的特点是()()()()()。A.间接性 B.形象性 C.抽象性 D.客观性 E.直接性
56、矛盾的普遍性是指()()()()()A.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 B.事物在它则刚形成时没有矛盾 C.矛盾只存在于事物发展的一定阶段上 D.每一事物自始至终都存在着矛盾运动 E.矛盾是人类实践活动的产物
57、阶级斗争的三种基本形式分别是()()()()()。A.经济斗争 B.政治斗争 C.思想斗争 D.军事斗争 E.罢工斗争
58、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A.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支柱 B.是马列主义、毛泽东东思想发展的顶峰 C.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的重大贡献
D.是党制定改革开放一系列方针、政策的哲学依据 E.是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杰作
59、最初变为奴隶阶级的是()()()()()。A.农民 B.手工业者 C.战争的俘虏 D.缺少劳力的人
E.原始公社内部破产的穷苦人
55.BE
56.AD
57.ABC
58.ACDE
59.CE 60、国家的职能包括()()()()()。
A.镇压被统治阶级的反抗,对本阶级实行一定程度的民主 B.防御外来的侵略和颠覆 C.调整本阶级内部矛盾 D.调整其他各种社会关系
E.组织领导社会生产活动和科学文化、教育事业
61、有人说,我们可以像消灭“天花”那样消灭癌症,这是()()()()()。A.现实可能性 B.抽象可能性 C.不可能性
D.主观臆想的可能性 E.可以转化为现实的可能性
62、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是()()()()()。A.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B.形式和内容的关系 C.一般和个别的关系 D.绝对和相对的关系量 E.既相互联结又相互区别的关系
63、下列各项属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的内容的有()()()()()。A.生产力的性质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
B.适合生产力性质和发展要求的先进生产关系,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C.不适合生产力性质和发展要求的落后的生产关系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D.生产力必须在一定的生产关系中存在 E.生产关系限制了生产力的发展
64、现象有真象和假象之分,假象与本质的关系是()()()()()。A.从正面表现事物的本质 B.从反面表现事物的本质 C.歪曲表现事物的本质 D.从侧面表现事物的本质 E.从主观表现事物的本质
60.ABCDE
61.BE
62.ACDE
63.ABCD
64.BC 65、质变和量变的相互渗透、相互包含是指()()()()()。A.质变和量变没有严格的界限 B.质变过程中有新质因素的量的扩张 C.量变后引起质变 D.质变后引起新的量变 E.总的量变过程中有部分质变
66、下列各项正确反映国体和政体的关系的有()()()()()。A.国体和政体处于同样重要的地位 B.国体决定政体,政体必须与国体相适应 C.政体对国体有反作用,影响国体的巩固和发展 D.政体决定国体,国体为政体服务 E.国体和政体相互依赖,相互决定
67、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观点的出发点有()()()()()。A.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观点
B.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的观点 C.人民群众占人口的绝大多数的观点 D.人民群众具有先进的思想的观点 E.人民群众通晓社会发展规律的观点
68、唯物辩证法认为,发展在本质上是()()()()()。A.指一切运动变化 B.事物前进的或上升的运动 C.同一事物的不断增长 D.指事物的一切运动过程 E.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69、承认真理绝对性就必然()()()()()。A.承认真理的客观性 B.承认世界的可知性 C.承认世界的物质性 D.承认主体的能动性 E.承认真理有待于深化
70、时间与空间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关系是()()()()()。A.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 B.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统一
C.时空的无限性是由无数有限时空构成 D.时空的有限性是由无数无限时空构成
E.时空无限性存在于有限性之中,并通过时空有限性表现出来 65.BE
66.BC
67.AB
68.BE
69.AB
70.ABCE 71、人的解放与社会进步的关系表现在()()()()()。A.两者互为条件,互为因果
B.人的解放程度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 C.人的解放受社会进步程度的制约
D.人的解放程度影响着社会进步的性质和水平E.人的解放程度可以超越社会的进步状态
72、实践标准的确定性是指()()()()()。A.它是客观的 B.它是多样的 C.它是唯一的 D.它是相对的 E.它是因定不变的
73、下列各项属于技术社会形态的有()()()()()。A.渔猎社会 B.农业社会 C.工业社会 D.信息社会 E.商品社会
74、人的依赖性社会包括()()()()()。A.原始社会 B.奴隶社会 C.封建社会 D.资本主义社会 E.共产主义社会
75、认识过程的复杂性是由于人的认识()()()()()。A.受社会历史条件的限制 B.不受科学技术条件的限制 C.主体认识能力、知识水平的限制 D.不受人的立场、观点、方法的限制 E.受各种主观条件和客观条件的限制
71.ABCD
72.AC
73.ABCD
74.ABC
75.ACE 76、下列各项属于党的思想路线的内容的有()()()()()。A.理论联系实际 B.实事求是 C.一切从实际出发 D.深入实际、调查研究 E.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77、认识主体的本质属性是()()()()()。A.自然性 B.社会性 C.实践性 D.被动性 E.意识性
78、人工智能的伟大意义在于()()()()()。
A.人类在解决没有感觉的物质同有感觉能力的物质发生联系问题上向前迈进一大步 B.随着电脑的发展和广泛应用引起对整个世界深刻巨大的变化 C.电脑应用生产和生活过程,深刻地改变了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D.电脑部分代替和节省了人的脑力,极大地延伸和扩展了人的脑力 E.电脑的功能在各方面都远远超过人脑
79、承认相对静止的意义在于,只有承认相对静止()()()()()。A.才能理解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B.才能理解事物的多样性,区分不同事物 C.才能理解事物的分化和生命现象的产生 D.才能理解绝对运动
E.才能理解暂时平衡状态的可能性
80、生产力系统中的准备性因素()()()()()。A.是生产力的独立因素 B.是生产力的独有因素 C.他们本身并不是生产力
D.其作用在于为继承和发展生产力作准备 E.主要指教育
76.ABCE
77.BC
78.ABCD
79.ABCDE
80.CDE 81、辩证唯物主义时空观认为()()()()()。A.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B.时间和空间的特性随物质运动的改变而改变 C.时间和空间是主观的、精神的东西 D.时间和空间是客观的、无限的 E.时间和空间的特性是不发生任何变化的
82、割裂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统一,会导致()()()()()。A.唯物主义决定论 B.经验论
C.相对主义诡辩论 D.唯理论 E.唯心主义认识论
83、属性是()()()()()。A.是事物本身固有的 B.是事物质的外在表现 C.是一事物与他,事物相联系中的表现 D.是一事物与他,事物相联系中产生出来的 E.是事物量的外在表现
84、社会意识的一般特点包括它()()()()()。A.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同时发生根本变革 B.依赖于社会存在,是由社会存在决定的 C.对社会存在具有相对独立性 D.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
E.采用抽象的概念和逻辑的形式来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85、国家的本质是()()()()()。A.调和阶级矛盾的机构 B.阶级统治的工具
C.以军队为主要成分的暴力机器配制 D.管理社会公共事物的机构 E.独立于社会之上的力量
86、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它哲学的发展主要表现()()()()()。A.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精髓实事求是 B.强调实践观点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C.强调“发展是硬道理” D.高度重视发展生产力 E.提出科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81.ABD
82.BD
83.ABC
84.BCD
85.BC
86.ABCDE 87、真理与谬误的关系是()()()()()A.真理不是谬误,谬误不是真理 B.真理超出一定的范围就转化为谬误 C.在一定条件下谬误可以转化为真理 D.相对真理中包含着谬误 E.真理与谬误具有同一性
88、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理论根据包括()()()()()。A.社会形态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及其相互关系原理 B.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原理 C.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的原理 D.具体问题必须具体分析的原理 E.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原理
89、制约科学发展的社会条件有()()()()()。A.物质生产力的发展水平B.社会生产关系的性质 C.政治上的民主或专制 D.哲学指导思想 E.社会整体科研能力
90、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包括()()()()。A.社会基本矛盾运动 B.在阶级社会里阶级斗争 C.社会革命和改革
D.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其在生产中的应用 E.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
87.ABCE
88.ABCD
89.ABCDE
90.ABCDE 91、社会进步的客观必然性在于()()()()()。A.生产力的发展永远不会停止 B.文化不断进步和发展
C.阶级斗争是一切社会发展的动力 D.社会发展是一个辩证否定的过程 E.它是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要求
92、本质是()()()()()。A.事物的根本性质
B.组成事物的各个基本要素的内在联系 C.一事物具有质的规定性的内在根据 D.由事物本身所圄有的特殊矛盾决定的
E.事物内部所包含的一系列必然性、规律性的综合
93、在劳动过程中,劳动的一般性质()()()()()。A.是和劳动的社会形式统一的
B.是指一切社会形式中的劳动共有的性质 C.是指劳动的社会形式
D.告诉我们,人自身也属于一种自然力 E.指劳动中人和自然之间的过程
94、马克思主义哲学所讲的自由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是指()()()()()。A.自由不是绝对的自由,自由总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B.在阶级社会主,自由总是指一定阶级的自由
C.必须实际地驾驭客观必然性,通过实践而实现的自由 D.超阶级的自由
E.不受经济条件制约的自由
95、社会主义社会的改革与阶级社会的改革的不同点的表现有()()()()()。A.前者是主动的、自觉的;后者是被动的、自发的
B.前者是从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出发的;后者从根本上说是从剥削阶级的利益出发 C.前者有广阔而深厚的群众基础;后者缺乏深厚的群众基础
D.前者可以在社会主义制度本身的范围内,使各种矛盾不断得到解决后者不能在旧社会制度本身的范围内最后解决它的国有矛盾
E.前者不是由社会基本矛盾决定;后者是由社会基本矛盾决定 91.ABD
92.ABCDE
93.ABDE
94.ABC
95.ABCD 96、历史唯物主义的历史决定论()()()()()。
A.是承认社会历史发展具有客观规律性、必然性和因果制约性的理论 B.认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条,生产关承作为社会的经济基础又决定上层建筑 C.把物质决定意识的原理,应用于人类社会历史的研究
D.既认为社会历史具有客观规律性,又反对人在客观规律面前元能为力的观点 E.同承认主体选择的作用是矛盾的
97、教条主义()()()()()。
A.承认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辩证统一 B.片面夸大理论和书本知识的作用 C.重视感性经验,重视实践
D.一切从本本出发,把,理论当成万古不变的教条 E.认为只有理性认识是可靠的
98、掌握可能性与现实性辩证关系原理的意义在于()()()()()。A.明确可能性不等于现实性
B.坚持一切从现实出发,而不是从可能出发
C.做到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自觉发挥主观能动性 D.努力创造有利的条件,争取使好的可能性转变为现实 E.从主观愿望出发,怒当然、凭感觉地去办事
99、对待无产阶级领袖的正确态度是()()()()()。A.尊敬和热爱领袖 B.承认和维护领袖的权威 C.反对神化领袖和个人崇拜 D.重视领袖的作用 E.使权力集于领袖个人
96.ABCD
97.BDE
98.ABCD
99.ABCD 100、人的价值()()()()()。A.只看对社会的索取多少 B.只看对社会的奉献多少 C.是权利和义务的统一 D.是享受和奉献的统一 E.是消耗和创造的统一
101、“实事求是”体现了()()()()()。A.在实践基础上主观和客观的统一 B.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
C.唯物主义科学态度和辩证法革命精神的统一 D.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的统一 E.必然和自由的统一
102、各资本主义国家在生产关系方面的共同性有()()()()()。A.生产资料归资本家私人占有,工人一无所有,只有靠出卖劳动力为生 B.生产目的是追求剩余价值 C.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相同
D.资产阶级国家是维护资产阶级利益,剥削压迫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工具 E.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是资本主义社会两大对抗的基本阶级
103、马克思主义产生的主要的自然科学前提是()()()()()。A.康德星云假说
B.达尔文进化论 C.细胞学说
D.牛顿力学
E.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
100.CDE
101.ABCDE 102.ABC
103.BCE
第二篇: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第二篇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一、哲学: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世界观决定方法论,世界观是方法论的根据,二者是相互统一的。
二、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问题,也就是物质和意识的问题。
唯物主义:凡是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本原,坚持物质是第一性的。(古代的朴素唯物主义、近代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论)。
唯心主义:凡是认为意识是世界的本原,坚持意识是第一性的。(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主观唯心论认为:人的意识是世界的本质,客观世界是人意识的产物。客观唯心论认为:物质世界是由某种非人类、超自然的“客观精神”派生的。
自我理解:人产生的为主观,非人产生的为客观。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之所以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是因为它是时代精
神的反应,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两大理论成果。
四、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二者不可分割。
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没有不运动的物质;
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主体。
事物的相互联系构成运动和变化,联系和运动是密不可分的。
第三篇: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德意志意识形态》
马克思以前就有唯物主义、有社会主义(空想社会主义)
唯物史观、剩余价值学说 为人名服务、与时俱进、共产主义
所谓原理是指:①概念的含义
②概念之间的关系
③理论意义或方法论意义
在答题时有两个答法: 【① ② ③】或【① ③】 物质 = 客观 = 客观实在 = 客观存在 辩证法:全面、联系的、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形而上学:片面、孤立的、静止的观点看问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以(科学的实践观)为基础
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体系
恩格斯的物质定义:物、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而这一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
意识的含义:意识是物质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意识是物质长期发展的产物 = 先有物质后产生意识且物质生意识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 = 意识是人独有的 = 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 ≠ 意识是人脑的分泌物
否认物质犯唯心主义错误 否认运动犯形而上学错误 运动 = 变化 = 过程
运动的含义: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
运动,就它被理解为存在方式被理解为物质的固有属性这一最一般的意义来说,囊括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从单纯的位置变化起直到思维。否认相对静止犯相对主义诡辩论错误 实践最大的特点是创造性
意识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 = 意识在内容上客观在形式上主观 本原:世界万物有他产生最后复归于他。
唯心主义的错误有:否认客观、实践 第二章
(一)唯物论总结
五观:物质观(4)、意识观(5+15)、运动观(6.1+6.2)、时空观(6.3)、规律观(14)五系:物质和意识的的辩证关系(8)
实践与人的辩证关系(10)
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11-12)
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16)
社会历史趋向与主体选择的辩证关系(18)两性:人类社会的物质性(7)
社会生活的实践性(13)一原理:世界物质统一原理(9)
第二章
(二)唯物辩证法总结
一个核心:对立统一规律
实质与核心(25)
两个特征:普遍联系(的特征19-20)与永恒发展(的特征21-22-23)三大规律:对立统一规律(26--30)
质量互变规律(31-32)
否定之否定规律(33-34-35)
辩证思维(认识)四对方法(39):归纳和演绎、分析和综合、抽象和具体、逻辑与历史相统一
五队范畴(24【1--5】):原因和结果、必然性和偶然性、可能性和现实性、现象和本质、内容和形式
六个环节:5对范畴 + 整体与部分(事务联系和发展的6个环基本节)主客统一:唯物辩证法是主客观辩证法的统一 增强能力:学习辩证法的目的是增强辩证思维能力
第三章 认识论总结
认识论的前提:区分主客体(1-2-3)
认识论的基础:实践(4-5)
认识论的本质: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6-7-8)
认识论的过程:两次飞跃,无限反复(9-10-11-12-13-14)
认识论的结果:真理与谬误(15-16)
认识论的标准:实践(17-18)
认识论的好坏:价值(19-20-21-22)
认识论的实践与认识的统一:自由(23-28)
第四章 唯物史观总结(1-2-3-4-5)
一个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1--4)两对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规律: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的运动规律(5---8)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矛盾的运动规律(9---12)三对社会形态更替的重要特性(13---16)
统一性和多样性(14)
必然性和选择性(15)
并进性和曲折性(16)四个群众史观的基本观点(28---37)
社会历史由现实的人及其活动构成(29)
人的本质 = 劳动 + 社会关系(30)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31-32-33)
杰出人物或历史人物对社会发展起特殊作用(34---37)五个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社会基本矛盾作为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17-18)
阶级斗争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19-20-21)
革命是实现社会形态更替的重要手段和决定性环节(22-23)
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的重要动力(24)
科技看成是历史的有力杠杆,看成是最高意义上的革命力量(25-26-27)
第五章、第六章合起来构成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懂得四个一,学会三个二。手中就有钱,有钱就投资。资本十三论,政经就搞懂。懂得四个一:
一个决定:商品价值量的决定(5)
一个规律:价值规律(8)
一个矛盾: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9)一个理论: 学会三个二:
二经济:自然经济和商品经济(1-2)二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3)二重性: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4)手中就有钱:货币(6-7)资本十三论:
劳动商品论(15-16)
生产两重性论(18-19)
不变可变资本论(22)
资本积累论(27-28-31)
资本循环论(32)
资本周转论
(33)
资本主义工资论(35)
平均利润论(36)
资本主义政治文化论(40---44)
剩余价值论(20---26)有机构成论(28-30)社会再生产论(34)
矛盾危机论(38-39)
第四篇: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归纳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归纳
一、辩证唯物主义
第一部分:辩证唯物论(4个原理)原理一:世界的物质性
世界观:整个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因为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是物质的。),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方法论:想问题、办事情我们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主观符合客观。反对:反对实际工作中,违背世界物质性原理的表现是主观主义。.※原理二: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世界观:
1、物质决定意识:
从意识的起源看,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从意识的生理基础看,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从意识的内容看,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劳动促进了意识的发展,意识是社会发展的产物。即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2、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人的意识不仅能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而没有不可以认识之物。);人能够能动改造世界(①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正确的意识,能够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则会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②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高昂的精神,可以催人向上,使人奋进;萎靡的精神,则会使人悲观、消沉,丧失斗志。)
方法论:想问题、办事情我们既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与客观相符;又要重视意识的作用。
反对: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和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
※原理三:规律的客观性与人的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
世界观:规律就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规律是普遍的。但人在规律面前又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来认识和利用规律。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尊重客观规律离不开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方法论:想问题、办事情,既要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机地结合起来。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反对:反对片面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否认规律的客观性、盲目蛮干的唯心主义错误;也要反对片面夸大规律的客观性,忽视人的主观能动性、无所作为的机械唯物主义错误。
原理
四、物质和运动辩证关系原理
世界观:物质和运动不可分割。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方法论:要用运动、变化、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反对:离开物质谈运动或离开运动谈物质都是错误的。既要反对离开物质谈运动的唯心主义观点,又要反对离开运动谈物质的机械唯物主义观点。
★如何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1)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发挥主观能动性。(2)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
第二部分:认识论(3个原理)※原理一: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
世界观: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科学的理论对实践具有巨大的指导作用;错误的认识则会把人的实践活动引向歧途.方法论:我们要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重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
反对:反对脱离实际的夸夸其谈;反对把人们的思想观点作为检验认识的标准;反对不以认识为指导的盲目的实践。反对只承认实践决定作用忽视认识能动作用的形而上学错误,也要反对片面夸大认识能动作用的唯心主义错误。
原理二:真理的属性原理
世界观: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是客观的。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方法论:(1)真理是客观的,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2)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要求我们,真理在一定条件下转化为谬误。(3)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表明,真理和谬误往往是相伴而行的。※原理
三、认识是不断变化发展的过程(认识运动规律)原理
世界观:认识是不断变化发展的,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这是一种波浪式的前进或螺旋式的上升。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方法论: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展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第三部分:唯物辩证法:
(一)联系观(3个原理)※原理
1、联系的普遍性与客观性
世界观: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事物是普遍联系的。事物的联系又是客观的。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联系具有多样性.方法论:联系的普遍性要求我们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反对孤立的观点看问题.同时,联系的客观性要求我们,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人不是无能
为力的,人们可以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具体联系。联系的多样性要求我们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原理
2、整体和部分的辩证关系
世界观:① 整体与部分是相互区别的。整体统率部分,整体具有部分根本没有的功能;②整体与部分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部分制约整体;整体制约部分;有时,关键的部分功能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性作用。③在一定条件下,整体与部分可以相互转化。
方法论: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实现最优目标;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使整体的发展。
原理
3、系统优化的原理
世界观:唯物辩证法认为,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在一定意义上就是系统和要素的关系。系统是由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诸要素构成的统一整体。系统的基本特征是整体性、有序性和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要注意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要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方法论:系统优化的方法要求我们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既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从整体出发认识事物和系统,又要把事物和系统的各个部分、各个要素联系起来进行考察,统筹考虑,优化组合,最终形成关于这一事物的完整准确的认识。
注意: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在一定意义上就是系统和要素的关系。但整体和部分与系统和要素并不是完全一样的。
(二)发展观:(7个原理)原理
1、运动和静止辩证关系原理
世界观: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变化中,没有不运动的物质,因而运动是无条件的、绝对的、永恒的;静止是有条件的、相对的和暂时的,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方法论:既要用运动、变化、发展的观点观察和处理问题,又要看到事物相对静止的存在,坚持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反对:反对割裂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的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把事物说成是不可捉摸的不可知论、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原理2:发展的普遍性
世界观:一切事物都是不断运动、变化、发展的。发展具有普遍性,(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的认识都是发展的.)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方法论:我们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反对:我们应反对用静止观点看问题(反对形而上学用静止地观点看问题);破除思想僵化、因循守旧、墨守成规、抱残守缺和安于现状的旧观念。
原理3:内外因辩证关系(事物发展的原因)
世界观: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第一位原因,而事物的外部原因是事物发展的第二位原因。事物的发展是内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方法论:我们既要看到内因,又要看到外因,坚持把内外因结合起来。
反对:反对忽视外因对事物变化发展的影响;否认内因对事物变化发展的决定作用。
※原理4: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原理(事物发展的趋势)
世界观: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事物发展的方向是前进的、上升的,事物前进的道路是曲折的、迂回的,这是一切事物发展的总趋势。
方法论:我们既要对未来充满信心,又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勇敢地接受挫折与考验。
※原理5: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事物发展的状态)
世界观: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的,当量的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引起质变。质变又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使事物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事物的发展就是这样由量变到质变,又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循环往复,不断前进。
方法论:重视量的积累,要学会优化结构;不失时机,促成质的飞跃;坚持适度原则。※原理
6、辩证否定观原理
世界观: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辩证的否定既不是简单地肯定一切,也不是简单地否定一切,而是既肯定又否定,既克服又保留,克服的是旧事物中过时的消极的内容,保留的是旧事物中积极合理的因素。辩证否定的实质就是“扬弃”。
方法论:必须树立创新意识,做到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不仅要尊重书本知识,尊重权威,还要立足于实践,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实现理论和实践的创新与发展,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取得成功。
反对:反对把否定理解为外力作用的结果,要么肯定一切,要么否定一切的形而上学的否定观。
原理
7、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原理
世界观:唯物辩证法认为,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必然灭亡的理解;辩证法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是从不断的运动中,因而也是从它的暂时性方面去理解;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革命的和创新的。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和创新意识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方法论:要求我们密切关注变化发展着的实际,敢于突破与实际不相符合的成规陈说,敢于破除落后的思想观念;注重研究新情况,善于提出新问题,敢于寻找新思路,确立新观念,开拓新境界。
反对:反对因循守旧、不思进取、思想僵化、抱残守缺、固步自封的观念和行为。
★创新的意义:①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②创新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③创新推动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④创新推动人类思维和文化的发展。
(三)矛盾观:(7条原理)
※原理1:矛盾的普遍性与客观性
世界观:矛盾就是事物内部的对立统一,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
属性,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矛盾双方相互依存,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矛盾是普遍的又是客观的.方法论: 要一分为
二、全面看问题;坚持两点论。
反对:反对片面看问题(一点论),割裂对立统一关系,离开对立谈统一或离开统一谈对立。
※原理
2、矛盾的特殊性
世界观:矛盾具有特殊性。矛盾的特殊性主要有三种情形:一是不同事物有不同的矛盾,这些不同的矛盾构成了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本质;二是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过程和不同阶段上有不同的矛盾,这些不同的矛盾形成了事物发展的不同过程和不同阶段;三是同一事物的不同矛盾、同一矛盾的两个不同方面也各有其特殊性。
方法论: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反对:反对对具体事物不作具体分析,千篇一律地用一种方法解决不同事物的矛盾,反对把理论当成不变的教条,生搬硬套。
※原理
3、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
世界观: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的关系。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联结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特殊性也离不开普遍性。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一定场合可以相互转化。
方法论:我们要遵从特殊—→普遍—→特殊的认识秩序,从特殊性中总结出普遍性,在普遍性的指导下解决特殊性,不断实现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共性和个性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学会“解剖麻雀、抓好典型,一般号召与个别指导相结合,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等科学的工作方法。
※原理
4、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辩证关系
世界观:在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许多矛盾,其中必有一种矛盾,这一矛盾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这就是主要矛盾。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方法论:着重把握主要矛盾,要抓重点、抓中心、抓关键,又不忽视次要矛盾的解决,统筹兼顾。
反对:既要反对办事情不分主次;又要反对只抓主要矛盾,忽略次要矛盾的“单打一”。※原理
5、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辩证关系的原理
世界观:每一个矛盾中的两个方面的力量是不平衡的。其中,处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方面叫矛盾的主要方面。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赖,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方法论: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抓主流,但又不忽视矛盾的次要方面。反对:反对把矛盾双方同等看待,甚至颠倒主次,混淆事物性质的反对。原理
6、两点论和重点论统一原理
世界观:主次矛盾和矛盾主次方面关系原理,要求我们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两点是有重点的两点,重点是两点中的重点。
方法论:我们应该把两点论和重点论统一起来,看问题办事情既要全面,又要善于抓住重点和主流。
原理
7、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分歧
世界观:唯物辩证法主张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形而上学则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问题。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则是二者的根本分歧。
方法论:要求我们坚持矛盾分析法(一分为
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即坚持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二、历史唯物主义
第一部分:历史观部分原理(3条原理)※原理一: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辩证关系原理
世界观: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先进的、革命的、科学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反之起着重大阻碍作用。
方法论: 从客观的社会实际情况出发,树立正确的社会意识。反对:反对机械唯物主义、历史唯心主义。※原理二 :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原理
世界观: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一切社会的基本矛盾。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
方法论:
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原理三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原理
世界观: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实践的主体。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方法论:
树立群众观点,坚持群众路线,相信群众,依靠群众,为人民群众利益而奋斗,坚定走与人民群众实践相结合的路线。
反对:反对历史唯心主义,夸大英雄人物的作用,否认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否认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宣扬少数英雄人物创造历史的历史唯心主义的英雄史观。
第二部分:价值观与人生观部分原理(4个原理)
※原理一: 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原理(人的价值原理)
世界观:人的价值有两个方面:一是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二是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二者是辩证统一关系,个人对社会的贡献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基础和源泉,处于首要地位,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是实现人生价值的
基本前提和条件。
方法论: 树立正确价值观,在劳动和奉献(物质贡献和精神贡献)中创造价值。※原理二:价值观的导向作用原理
世界观:价值观是一种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凡是符合发展规律,人类根本利益的价值观都是正确的价值观。价值观具有导向作用。具体表现在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及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普遍的、显著的导向作用。
方法论:
树立和坚持正确的价值观,发挥正确价值观的导向作用。※原理三:人生价值的实现原理
世界观:人生价值实现的根本途径是劳动和奉献。人生价值实现还需要主客观条件。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基础。人生价值实现的主观条件即:①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②努力发展自己的才能、全面提高个人素质;③有坚定的理想信念,有正确价值观的指引。
方法论:
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
原理四:个人与社会的统一原理
世界观:社会发展是个人发展的基础(个人离不开社会),社会发展也离不开个人发展。方法论: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人生的价值。★如何正确处理个人、他人、社会三者利益的关系?(1)必须首先考虑并满足最大多数人的利益要求。(2)利益发生冲突时,怎么办?
当个人利益和人民利益发生冲突时,要自觉站在人民的立场上进行选择;当个人利益和他人利益发生冲突时,要善于从不同角度思考利益,理解和尊重他人的正当选择。
(3)利益没有冲突时,怎么办?
把个人、他人、社会三者利益的统一,作为自己选择的标准,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衡取其轻。
第五篇: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学习报告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学习心得
马克思主义,最深有体会两点,一是帮你树立三观;二是教给你应对方法。阐述一下:第一,三观。世界观,他告诉你世界是物质的,你看树木是一种物质,建筑是一种物质,汽车是一种物质,水是一种物质,空气是一种物质。至于是什么物质,那是物理学了。至少他告诉你,你所看到的,摸到的,感受到的,都是可以被分析的,不可怕。为什么他告诉你鬼神唯心主义不可取,因为害怕,看不见摸不着分析不了控制不了。人生观,他说人要敬业、要奉献,要知恩,要实践。他说这是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为什么统一?因为利益。利他就是最大的利己。你的敬业,奉献,关心,别人都能感受到,才会真心待你,才会在你需要的时候帮助你。价值观,劳动,生产力,生产关系,剩余价值,资本积累,等等,他都在告诉你,怎样赚钱!重点是,他告诉你,世界是物质的,人是经济人属性,是利己的,赚钱是必须的,怎样看怎样做,他都告诉你了。
第二,他教你方法。实践。唯一标准。至于怎样实践,他告诉你是矛盾辩证分析法。意思是既要看正面,也要看反面,叫你综合分析。举例子,如果你想知道怎样赚钱,那你就需要劳动,体力或脑力,或者人际关系作用力。你要观察你自己是个什么物质组成,还要辩证分析你的优势劣势,以及用你的人生观指导而成长起来的自己有没有同盟,朋友,你值不值得别的人用剩余价值来帮你。然后他告诉你,去做,去实践。他还告诉你,逻辑。逻辑是什么?看历史,看经济,看阶级,看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他告诉你革命,因为你无产。你穷所以你要拼命。
最最重要的,他说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分析,分析,分析。重要的事情说三遍。
第一:马克思主义首先是有吸引力的,在这点上,我们无须过于表现政治的敏感。马克思主义从德国古典哲学,英法空想社会主义,英国古典经济学„„教科书上都有的,可见马克思主义不是某种突然产生的东西,是继承西方哲学、经济学的东西。我们平时喜欢瞎bb西方哲学,马克思主义就是西方哲学,西方哲学不是很牛逼的东西吗?
第二:马克思主义真的是有吸引力的。你看看,出了一个马克思主义,把世界搞得怎么样了?全世界青年以手捧资本论为荣,以称社会主义者为荣,在那个年代,你如果不是一个社会主义者,你都不好意思出门。特别是青年。稳稳的社会主义者。这么有号召力的东西,难道就是别人嘴里的“民粹主义”、“流氓无产者”、“乌合之众”这类东西的代名词吗?显然不是,我认为马克思主义包罗万象。有普通青年需要的正义的情怀,辩证的雄风„„也有中老年人所需要博大精深,深厚积淀(福柯,德里达,后现代哲学都在谈论马克思)„„是一种最先锋时尚的象征(嬉皮士,摇滚,垮掉的一代„„)„„吸引了最富情怀和英雄主义的人(格瓦拉,国际共产主义者„„)„„我觉得马克思主义复兴了人类的黄金时代,大多数人为了真理而奔走呼告,是人类自己做的一个梦。
第三:马克思主义是有现实基础的。我们认识马克思主义源于同情心,是底层人的物质匮乏和精神压迫,使那些富有同情心和正义感的开始质疑社会的一般逻辑,开始想象另一种可能。马克思主义有多风行,社会的不合理就有多强烈。如果你觉得社会不合理,如果你觉得精神受压迫,你就会思考,那么,马克思主义是思考的重要对象之一。
第四:在中国认识马克思主义有非常好的条件。中国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地之一,而且创造了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是我非常需要学习而且值得学习的理论。靠近毛泽东思想,就能靠近马克思主义。
第五:如何学习马克思主义?说了那么多马克思主义的好处,如何学习呢?我觉得我们大可不必过于政治化,简单的结论性辩论一点好处也没有。当然,我也不知道怎么学习。我的经验是这样的,从西方后现代哲学、毛泽东思想入手,读那个时代的传记,日记,短评,积累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的经验性认识,包括形形色色的社会主义理论,靠近马克思主义。我不觉得获得真理是最好的结局,我觉得那是不可想象的。对于我们而言,通过马克思主义,培育批判性思维,具有洞察力的眼睛,以及丰富的情怀,包括牛逼的评论能力,是可能靠近的目标。
马克思主义的真正精髓是什么?
对立统一、量变质变、否定之否定
唯物主义,即物质决定意识,现有存在后有意识,是因为有一杯水在桌子上,所以你看到了他,而不是你觉得有一杯水在桌子上所以他就在桌子上。
辩证法,对立统一的观点,这一点类似道教的太极,具体到生活大概是事物有两面性,比如塞翁失马。以上两个只是主要的哲学观点,还有其他方面的比如历史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规律之类的。历史方面是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历史进步的动力是人民群众,是生产力。经济方面剩余价值理论,资本主义得到发展是因为工人干的活多,拿的工资少。政治„„大概就是议会斗争,封建主义到资本主义再到社会主义,这已经被教徒们否定了„„总之马克思主义就是提出了一个对人类社会的一揽子分析计划,用它的思考方式可以解释任何事。就像天主教伊斯兰教可以用他们的理论解释一切事情一样。实在不懂就把马克思主义看成一种唯物主义的宗教行了。
他想要改变,发现有些事物是改变不了的,这些是他理论中唯物的部分,即所谓规律;有些是他改变得了的,这是他理论中理想的部分,即他的目的 前者可以见他的智慧,后者可以见他的崇高
一、对哲学基本问题的透彻理解
此为学习哲学的第一个问题,也是最后一个问题,更准确的说是唯一的问题——“我是阿尔法,我是奥米伽,我是一切”,“天上天下,唯我独尊”。哲学基本问题,一言以蔽之,就是宇宙的本源问题,也就是宇宙的终极根据问题。此问题自我展开为三位一体的、三个互具互摄的环节和层次,不妨从俗,依次称为本体论层次、认识论层次和方法论层次。所谓本体论层次,就是宇宙的终极实性究竟为何;所谓认识论层次,就是主体是否可如实觉悟此终极实性;所谓方法论层次,就是主体如何实证此终极实性。由第一个层次,世间一切哲学分流为一元论、二元论和多元论,通常所谓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云者,皆一元论也;由第二个层次,世间一切哲学分流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由第三个层次,世间一切哲学分流为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两大方法论体系;三个层次各自又无穷化生,并相互融摄,于是生出世间千宗万派乃至于无穷无尽、无量无边的哲学样态,又以不同的哲学流派为根源,衍生出无穷复杂、无限多样的世间一切学问。此一问题是化生一切问题、含摄一切问题的终极问题,也是一切哲学的唯一问题,任何哲学绝不可能研究、也绝对不存在第二个问题,乃至于绝对不存在第三、第四等任何问题,因为一切其余问题皆包含在此一问题之中,皆由此终极问题派生,皆为此终极问题之一个方面,皆为此终极问题之化身,此终极问题犹如佛学所说的“一真法界”,本身就是一个包罗万象的大宇宙,所有哲学流派之间、所有由哲学衍生出来的所有学问之间皆互相具有、互相通达、缘起无尽,由任何一个哲学流派或任何一门学问都可进入一切哲学或一切学问之中,任何一个哲学流派或任何一门学问皆以自己特定的方式包含着、反映着一切哲学和一切学问,“一切即一,一即一切”。此问题无限展开,可含纳整个宇宙,收则可置于掌中,收放自如。当然,如果我们究竟、彻底觉悟了真理之完备实性,则会彻底明了,其实此一问题也不存在——这一问题本来就不存在,“本来无事”,本来就无问题,本来无无明,亦无无明尽。
二、对“物质”范畴的真正理解
虽然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所有人早就背诵、熟悉了“物质”之定义,而实则几乎并无人理解其真谛也,所谓终生谈道不见道是也,难怪当年列宁感叹:自从马克思主义诞生之后,没有几个马克思主义者是真正理解马克思的。实际上,“物质”范畴是哲学上最深邃、最难理解的一个范畴,只有达到哲学的究竟境界方始领悟其实性。此范畴一般以列宁之定义为准,故以此而详细解说之。列宁原文最关键的是:“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也就是说,最关键的不是物质范畴,而是物质范畴所标志的物质的本性,也即客观实在性。何为“客观实在性”?“这种客观实在性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也就是与人是否认识此本性、认识到什么程度无关,也就是物质的本性其存在与认识无关,这与佛祖说的一切众生之佛性无论众生是否觉悟、觉悟到什么程度皆永恒不变、永远真实、不生不灭完全一样,“如来实性常住故不般涅盘”也,所以佛法最真实的“常乐我净”首先就是“常”,也就是永恒。再深入阐发,就是:物质的本性其存在只能是因为其自身,物质之本性不受任何东西决定或影响,此本性乃物质本来固有,且其本性绝对不变——恩格斯曾经在《自然辩证法》中明确揭示出马克思主义哲学有关物质本性的最深刻的核心思想“物质在它的一切变化中是永远同一的,它的任何一个属性都永远不会丧失”,“物质的任何有限的存在方式都是暂时的,除了永恒变化、永恒运动的物质以及物质变化和运动的规律之外,再也没有永恒的东西”,也就是说,只有物质本源是永恒的,一切现象皆为此本源所生起、所变现,一切现象本身并无自性,是生灭无常的,宇宙、法界永无另一个自存的实体生出——因为那个自存的实体“唯我独尊”,至高无上,永恒存在,本性绝对不变,这与大乘空宗所言“缘起性空”和有宗所讲“依他起性”之义理完全一致;就透彻意义而言,宇宙一切现象随起随灭而物质本性永恒不变,此可对应于华严宗之法界缘起也,法界体性不生不灭而缘起无尽,这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物质观的实质所在,所以,马克思主义哲学最深刻、最根本的原理不是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这只是表象,而是有关此物质统一性之本性的物质不灭原理、物质本性永恒原理、物质本性永恒而无穷化生一切现象原理。所以,马克思主义哲学所讲的辩证法决不只是:整个世界的一切都在运动变化,凡有生必有死。如此,则一切最终都如梦幻、泡影,如此,学习哲学的最终结果就是竹篮打水——一场空,如此,辩证法、哲学本身也是虚无主义,学习辩证法的最终结果就是走向虚妄,如此,学习哲学就走向了其反面,因为我们学习哲学的目的肯定是为了真实而不是为了虚妄。事实上,现在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材上所谓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其实大多都是当年马克思和恩格斯所反对、所批判、所超越的东西,正好与马克思当年的思想相反,马克思在天之灵实在难安也。真正的辩证法是永恒、变化体用一如的境界,即佛学了义经所言生死涅盘不二的境界,六祖慧能大师得到衣钵之时“明心见性”的境界:“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也即上面恩格斯《自然辩证法》中那句话所揭示的境界。恩格斯解释物质范畴曰:物质是不可见的。唯然,善哉,恩格斯可谓真解物质本性者也——有人会说,我就不明白了:列宁不是说物质是客观实在性吗,怎么恩格斯说物质不可见呢,客观实在的东西怎么不可见?凡有此疑问者皆不明物质之本性也,凡有此疑问者皆将“物质”简单等同为“物体”也。物质者,马克思主义哲学立论之本也,物质之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犹如佛性、真如之于佛学,物质乃宇宙之终极根源、宇宙一切之普遍本性也,你可见世间之有形有相之物体,然任何物体皆非宇宙之终极根源、宇宙一切之普遍本性也:石头非宇宙之终极根源、宇宙一切之普遍本性;树木非宇宙之终极根源、宇宙一切之普遍本性;太阳非宇宙之终极根源、宇宙一切之普遍本性;地球非宇宙之终极根源、宇宙一切之普遍本性;原子非宇宙之终极根源、宇宙一切之普遍本性;夸克非宇宙之终极根源、宇宙一切之普遍本性;你非宇宙之终极根源、宇宙一切之普遍本性;我非宇宙之终极根源、宇宙一切之普遍本性;他非宇宙之终极根源、宇宙一切之普遍本性••可以说,即使你遍观三界,上穷碧落下黄泉,穷举宇宙间一切物体,皆非宇宙之终极根源、宇宙一切之普遍本性,皆非“物质”也,宇宙之终极根源、宇宙一切之普遍本性超越任何一个、一种物体,故你所能见之一切物体、万象、万法皆非那个真实的“物质”,犹如《金刚经》所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也。然而物质、宇宙之终极本源、宇宙一切之普遍本性果永不可见乎?非也,在相之有限境界、执迷于相之有限境界当然不可见,然超越相之有限境界、与物质本性完全契合则可见,即《金刚经》所说“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也,此时你把它叫做物质也好,叫做真如也罢,叫做道,叫做梵,叫做绝对精神,叫做上帝,乃至于叫做狗屁,或者什么也不叫都无妨,如此境界,全体真实,完美无缺,一切事物、一切众生皆本来具足本性之一切本体妙用,所谓当相即道也,个个圆成也,“山还是山,水还是水”也,“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也。
三、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核心范畴之间本质关系的透彻理解和把握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范畴包括:物质、运动、时间、空间、普遍联系、永恒发展以及三大基本规律:对立统一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和质量互变规律。马克思主义哲学就以这些核心范畴来解释宇宙中万事万物存在、发展和为什么如此存在、发展的根源。根据现代科学与哲学的发展,可以再加上“信息”这一范畴来完善之。于是乎,由各核心范畴所组成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整体构成如下:物质、运动[亦可说能量]、信息构成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用、相三位一体的系统性整体:物质为体,为一切事物之终极根源、绝对根据,故可称体大;能量为用,物质本体以此而化生出万物、化身为万物[也就是黑格尔所说的“绝对的否定性”,佛学所言“缘起无尽”],故可称用大;信息为相,物质本体所化生出的、所化身的万物即物质之相,故可称相大。能量重在动,信息重在静,动静一体即为物质本源。物质本源所化生出来的一切事物之无限总体构成宇宙,即佛学所言“法界”也,而时间和空间就是宇宙[也就是物质本体]自我度量、自我展示的两个基本维度,其中,时间为宇宙纵向的自我展示,空间是宇宙横向的自我展示。宇宙以时间纵向展示出来,如果从万物的尺度中看,即为一切事物新陈代谢、推陈出新的永恒发展过程;宇宙以空间横向展示出来,如果从万物的尺度中看,即为一切事物的普遍联系;宇宙就是在物质本源的永恒发展和普遍联系中形成的纵横交织、动静一体的立体网络之无限总体。物质本性永恒而其相用无穷,所以永恒发展的真谛从现象上说是万事万物不断的更新,而从本源上说则是物质本源无穷的生发、展开自己;普遍联系的实质从现象上说是万事万物都在相互作用,而从本源上说是物质本源自我展开、自我实现之一切相;所以物质本源与永恒发展和普遍联系又构成体、用、相三位一体的整体。物质本源在自我展开为一切事物的过程中所遵循的法则就是规律,物质自本自根,故规律乃物质本源自身所固有,由此从根本上杜绝一切神创论之可能,犹佛学所言:世间万物,都无作者。三大规律各有侧重,互为补充,亦互相含摄,而以对立统一规律为其性体,质量互变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为其相用:物质本源自我二元分裂,就是一切对立之根源,物质在自我分裂中永远保持自身本性不变,即所谓的宇宙统一性,物质不灭;同时对立统一规律作为核心与本性贯穿到其余两大基本规律之中,因为就静态、就其相来看,质与量是对立的双方,而统一于度,肯定与否定是对立的双方,而统一于否定之否定;就动态、就其用来看,质量互变规律以渐进和飞跃两种对立运动形式的统一揭示出物质的自我转换和自我发展,否定之否定规律则以曲折和前进两种对立运动形式的统一揭示出物质的自我超越和自我回归。所以三大规律又构成物质自身体、用、相三位一体的整体,而以物质本源的永恒性(统一性)、物质本性的自身保持(度)、物质本性的真正实现(否定之否定)为根本。只要将以上所有核心范畴融会贯通、神而明之,“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则举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切其余范畴、概念皆可一网打尽,无所不通。这个精纯混成的整体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乃至马克思主义体系的根本组织原则和“心法”,所谓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云者全都是它的具体运用,无论马克思主义各组成部分的具体内涵如何千变万化,其终极之道纯粹至一,永恒不变。
四、马克思主义哲学到底是什么境界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大乘境界的学问,不以自了、自我解放为目的,而以追求“全人类的共同解放”为终极目标,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崇高境界在下面一句话中得到最为典范的表达:“无产阶级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真正解放自己”,对比佛学,其以解放一切众生为终极目的,而对“解放”的真谛的理解——“无产阶级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真正解放自己”,正如地藏王菩萨之宏愿: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地狱未空,誓不成佛。如此,可曰: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立于人类本位上的大乘佛学,马克思者,与释迦牟尼、老子、孔子、苏格拉底、耶稣等一样,圣哲也。
为何考研读马克思主义感觉很有道理?
马克思主义理论是19-20世纪风行的理论,是当时的新兴阶级——工人阶级用来争取政治权益的工具,这也是马克思主义最杰出的历史贡献。共产主义社会只是马克思对未来社会的一种猜想,不是马克思的科学理论之一,《共产党宣言》的最大价值在于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进而提出工人阶级的政治主张,你去看看有几个字提到共产主义社会?没有!
科学(science)的基本特征之一是可证伪,如果一个科学理论宣称它的结论现在不能验证,只有几千年以后才能证实,那就不是科学,而是预言,预言是宗教才玩的把戏。马克思从没有将共产主义社会归结为理论,而是在著作中小心翼翼地提出对未来社会的“几点不负责任的猜想”,这些猜想后来被苏联归纳为共产主义社会。遗憾的是,现在大学授课中普遍将“共产主义社会”解释为几千年后才会出现的社会,这就违背了最基本的科学精神——可证伪性,直接将马克思主义和神学挂上钩。中国还有一个不可证伪的学说——中医,当然这个扯起来比较复杂。
马克思在社会学上成就最大,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揭示了社会秩序的本质;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揭示了社会变迁的动力,这些在马克思之前都闻所未闻。当然,我们现在知道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也有抑制作用,历史发展不一定是进步的,确定的,而是由无数不确定因素组合,淘汰无数失败路径,最终保留成功路径的发展过程,有点类似自然选择。不过,你能因为相对论就否定牛顿三大定律,因为量子力学就否定相对论么?科学总是不断进步的,如果前人的学说被更新就得出前人是错误的结论,那么类似的,我们可以用凯恩斯主义否定亚当斯密的国富论,用新自由主义否定凯恩斯主义,这么一来,人类历史上99%的大科学家都是谬误了?这本身就很荒谬!
第一:马克思主义首先是有吸引力的,在这点上,我们无须过于表现政治的敏感。马克思主义从德国古典哲学,英法空想社会主义,英国古典经济学„„教科书上都有的,可见马克思主义不是某种突然产生的东西,是继承西方哲学、经济学的东西。我们平时喜欢瞎bb西方哲学,马克思主义就是西方哲学,西方哲学不是很牛逼的东西吗? 第二:马克思主义真的是有吸引力的。你看看,出了一个马克思主义,把世界搞得怎么样了?全世界青年以手捧资本论为荣,以称社会主义者为荣,在那个年代,你如果不是一个社会主义者,你都不好意思出门。特别是青年。稳稳的社会主义者。这么有号召力的东西,难道就是别人嘴里的“民粹主义”、“流氓无产者”、“乌合之众”这类东西的代名词吗?显然不是,我认为马克思主义包罗万象。有普通青年需要的正义的情怀,辩证的雄风„„也有中老年人所需要博大精深,深厚积淀(福柯,德里达,后现代哲学都在谈论马克思)„„是一种最先锋时尚的象征(嬉皮士,摇滚,垮掉的一代„„)„„吸引了最富情怀和英雄主义的人(格瓦拉,国际共产主义者„„)„„我觉得马克思主义复兴了人类的黄金时代,大多数人为了真理而奔走呼告,是人类自己做的一个梦。
第三:马克思主义是有现实基础的。我们认识马克思主义源于同情心,是底层人的物质匮乏和精神压迫,使那些富有同情心和正义感的开始质疑社会的一般逻辑,开始想象另一种可能。马克思主义有多风行,社会的不合理就有多强烈。如果你觉得社会不合理,如果你觉得精神受压迫,你就会思考,那么,马克思主义是思考的重要对象之一。第四:在中国认识马克思主义有非常好的条件。中国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地之一,而且创造了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是我非常需要学习而且值得学习的理论。靠近毛泽东思想,就能靠近马克思主义。第五:如何学习马克思主义?说了那么多马克思主义的好处,如何学习呢?我觉得我们大可不必过于政治化,简单的结论性辩论一点好处也没有。当然,我也不知道怎么学习。我的经验是这样的,从西方后现代哲学、毛泽东思想入手,读那个时代的传记,日记,短评,积累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的经验性认识,包括形形色色的社会主义理论,靠近马克思主义。我不觉得获得真理是最好的结局,我觉得那是不可想象的。对于我们而言,通过马克思主义,培育批判性思维,具有洞察力的眼睛,以及丰富的情怀,包括牛逼的评论能力,是可能靠近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