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干部在线学习城讲义之《理想国》导读

时间:2019-05-14 16:49:2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上海干部在线学习城讲义之《理想国》导读》,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上海干部在线学习城讲义之《理想国》导读》。

第一篇:上海干部在线学习城讲义之《理想国》导读

《理想国》概述

大纲

一、为什么要读《理想国》 1.读经典的重要性

2.柏拉图在西方政治哲学中的重要性 3.《理想国》的写作背景

二、《理想国》为什么使用对话体

三、《理想国》的开篇

知识点汇总

原理和观点

K01:《理想国》是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的一部很重要的著作,即使在当今读哲学经典著作仍可以让我们获益匪浅

K02:《理想国》使用对话体的原因在于真理具有不可言说性,除此以外,对话体还可以把真理的普遍性和情景特殊性都考虑进来,让哲学真理表现得更清晰

K03:《理想国》的开篇讲述了苏格拉底从港口回雅典城的途中被他的朋友留下的故事,短短两页纸,《理想国》的开篇便引出了丰富的内容,足够读者去慢慢思索,展现了《理想国》这部哲学经典的深厚内涵

正文

一、为什么要读《理想国》 1.读经典的重要性 《理想国》是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的一部很重要的著作。两千多年以前的这本著作为什么还要来讲,这和哲学本身的性质有一定的关系。读古代的哲学经典非常的重要,因为哲学要处理的是那些超出时代、超出人群、超出地域的所谓“普世”的问题,是我们活着就要面对的但是又没法彻底解决的问题。所以两千多年以前的书对我们现在同样具有意义。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在历史、哲学和人文等学科中依然在读经典的原因。

柏拉图所著的《理想国》就是这样的一部经典,现在重读这样的经典同样会有好处。

2.柏拉图在西方政治哲学中的重要性

柏拉图被认为是西方哲学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英国哲学家阿弗烈·诺夫·怀特海曾评价柏拉图说,两千多年的欧洲哲学无非是柏拉图的助教。我们现在理解的很多东西在当时柏拉图的哲学理论中都出现过。

3.《理想国》的写作背景

苏格拉底是一个真实的历史人物,是柏拉图的老师,是柏拉图多个对话体著作中的主角。在柏拉图对话体著作中的苏格拉底是不是历史上真实的苏格拉底,我们并不知道。在此,要介绍的是历史上的苏格拉底,这有助于我们理解《理想国》这部著作。在介绍苏格拉底之前我们先介绍一下苏格拉底所生活的地方:雅典。

(1)雅典:从繁荣到衰败

雅典是古希腊众多城邦中很重要的一个。公元前490年左右,雅典等古希腊众多城邦击退了包括波斯帝国、迦太基帝国在内的多次外来入侵。这些城邦的人民对他们的国家、民族和政体充满了信心。苏格拉底就生活在这样一个时代当中。但当他成年以后,雅典就卷入了与斯巴达争夺古希腊统治权的伯罗奔尼撒战争之中。这场历时30年的战争,最终以雅典的失败而告终。

(2)政治制度的优劣以及国家的核心价值 雅典是实行民主制的城邦,斯巴达是实行贵族统治的城邦。这场战争的失败,使得雅典人民对于自己制度的信心遭受了很大的打击,整个古希腊人对自己文化的信心也受到了很大的影响。雅典所经历的这些事情,使得大家迫切地思考如下两个问题,一个是哪种政治制度是最优越的,这也是《理想国》的主题;另外一个问题就是一个国家怎么保证团结。这便是柏拉图创作《理想国》的历史背景。

(3)苏格拉底之死

在介绍完了苏格拉底生活的时代背景之后,我们来认识一下苏格拉底。苏格拉底最终是被判处死刑而死。罪名有两条:第一条是腐化年轻人,第二条是不虔敬。我们应该怎么理解这两条罪名呢?

雅典人认为苏格拉底去和年轻人谈论哲学问题,这就是在腐化年轻人。按照现代人的逻辑,一个国家应该言论自由,作为老师,苏格拉底应该传道、授业、解惑,讲不同样的思想,教授不同样的东西,为什么会是在腐化年轻人呢?其实这其中有几个原因。第一,当时的苏格拉底被怀疑与斯巴达在雅典扶持起来的政体有秘密勾结,于是刚刚战争失利的雅典人将苏格拉底作为了泄愤的对象。第二,苏格拉底对年轻人讲述的诸如政治制度的优劣等哲学问题正好是刚刚经历战争失败的雅典人心中最痛的伤疤,于是苏格拉底的行为便显得那么不近人情。第三,苏格拉底能展开哲学讨论,实际上是言论自由的表现。但是言论的自由往往又与另外一个雅典人信奉的价值观——人人平等相冲突。对于一个能言善辩的人来讲,生活在一个言论自由的国度,他们往往是既得利益者。这在任何一个时期的任何国家都有很明显的表现。很多平民百姓的利益常常被这类能言善辩的人所侵犯。所以自然而然,这些能言善辩的人(如苏格拉底)或是有钱请人为自己辩护的人引起了大部分雅典普通人的仇恨。第四,在当时的希腊社会中,同性之间的性活动是很普遍的,所以苏格拉底老和年轻男孩在一起这个事情往往会遭致非议。

雅典城邦是很信奉神灵的,对神的信仰与城邦的精神是紧紧联系在一起的。雅典人认为苏格拉底不够虔敬,于是给他冠上了一个不虔敬的罪名。

基于上述两条罪名,苏格拉底被推上审判台。根据柏拉图在《申辩篇》中的叙述,在整个审判过程中,苏格拉底一直强调自己是雅典最聪明的人,在场的陪审员都不如他聪明。此番言论惹怒了陪审员,最终导致他被判有罪。在提出惩罚措施的时候,苏格拉底拒绝了他的朋友为他出钱的提议,坚持自己无罪,并称如果要赔钱,他愿意拿自己所有的钱赔其中一部分。由于苏格拉底能够赔付的钱的数额过小,被在场陪审员认为是一种藐视,这导致了在场陪审员多数赞成将其处死。更为戏剧性的是,赞成将其处死的人,竟然多于认定其有罪的人,足见他的行为惹怒了多少陪审员。

二、《理想国》为什么使用对话体 《理想国》使用对话体进行写作,有什么意义呢?我们知道,西方哲学论文,很少是以对话体的形式写的,大多是以论文体的形式写的。有的人认为柏拉图使用对话体,只是随性而写。但是,作为一个富有智慧的哲学家,他必然在做每件事情之前都会有周密的考虑。他使用对话体写作,必然有他自己的想法。我们要知道,哲学是追求真理的,然而真理往往很难用清晰的语句描述出来。正如老子所讲:“道可道,非常道。”哲学真理往往都是超出了我们语言能描述的范围的,很多都不能轻易地说出来。那怎么去言说那些不可言说的东西呢?通过语言表述但又不破坏它本身要表达的东西呢?也许对话体是一个很好的解决办法。柏拉图的对话还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没有一个给出了明确的答案。这也正好符合了苏格拉底自己的一个说法,他“知道自己不知道”。使用对话体,柏拉图可以清晰地记录下前人追逐真理的过程,而且不用给出明确的答案。对话体也可以考虑到对话的情景。要知道,真理也需要考虑情景,对话体可以把真理的普遍性和情景特殊性都考虑进来,让哲学真理表现得更清晰。

三、《理想国》的开篇 《理想国》的开篇讲述了苏格拉底自己身上发生的一件事情。他从雅典城来到港口看热闹,然后由港口返回雅典城,在路上碰到了自己的朋友,最后他被留在了港口。短短两页的故事描述,却展现了柏拉图想表现的诸多哲学问题。

在《理想国》的开篇中,有一个值得注意的地方,就是苏格拉底居然自己说话了。在柏拉图的对话体著作中,苏格拉底和柏拉图自己都很少出现,他都有意识地将他的老师和自己隐藏起来,尽量不说话。一是因为哲学有一种不可言说性,他想保持这种不可言说性;二是因为他的老师刚刚因为谈论哲学问题而被处死,他需要保护自己,同时他也不想自己的老师因为其他言论而再遭世人诟病。

《理想国》的开篇引入苏格拉底自己发言的原因,其实是他的老师的一个完整的申辩,在法庭上,他的老师没有足够的时间去解释为什么要追求哲学的生活,为什么这样的生活是好的生活。柏拉图只是想通过这个开篇来完整地引述他的老师的全面的申辩。这影射了《理想国》很重要的目的——哲学的生活是美好的生活,幸福的生活,值得追求的生活。

作为第一个对话发生的地方,比雷埃夫斯(Piraeus)是雅典很重要的一个港口。在这里柏拉图提出了共产、共妻、男女平等等一些对于当时来说比较新奇的思想。对于这个地点,柏拉图是花了心思的。因为一般最新奇的事物都应该来自于港口。同时,这个港口是当年抵抗新政体的民主派的重要基地。民主就应该更宽容,接受更多的文化,也更契合港口的特点。另外,港口还有一个意义。柏拉图对话中常常用到洞穴比喻。他将回到洞穴里看到虚幻,看到欺骗称为往下走,把爬出洞穴看到真理比喻为往上走。他将港口比喻为往下走,把回到雅典城称为往上走。《理想国》开篇的第一句话暗喻,哲学家被解放到洞穴外,看到真理后,又被强求押回洞穴里。

在第一段对话中,苏格拉底的朋友是先派了奴隶过来拦住了准备回程的苏格拉底,再自己出现。柏拉图在这里提到了奴隶。我们知道,雅典是世界上第一个民主制的国家。他们的民主体现在公民不仅有权参政,而且参政更是一种义务。公民需要参加法庭陪审,需要在国家受到外侵的时候投入经费和人力参军去保卫国家。然而雅典的公民在参与国家政治活动时,无需考虑如何养活自己,这是因为那些工作都由奴隶来完成。所以他们的民主制度是建立在奴隶制度之上的,这也是为什么苏格拉底有时间与别人谈论哲学话题,而无需考虑生计。

在苏格拉底返回雅典城的途中,他遇到的这一波朋友,希望他留下来。于是就有一个人调侃他说,你必须留下来,否则我们就看看我们谁人多。这里柏拉图引出了一句在政治领域很著名的话——“强权即真理”。这时苏格拉底就提出了另外一种解决办法,就是靠说服,理性地解决这个问题。这也是现在很多人推崇的一个原则,就是在平等、自由、自愿的情况下,大家讲出自己的看法,理性地解决出现的问题和矛盾。这时他的朋友回应说:“如果我们不听怎么办?”这里又说出了一个真理,在很多不讲理的人面前,说服是起不了任何作用的。于是另外一个朋友提出的建议让苏格拉底留了下来,因为晚上还有一个火炬接力赛,他可以留下来看热闹。短短的一段对话,柏拉图反映出了人在企图让别人做某件事的时候会用到的三种办法:强力、理性说服、诱惑。但是对话中并没有指出哪种解决办法是最好的。

短短两页纸,《理想国》的开篇便引出了丰富的内容,足够读者去慢慢思索,展现了《理想国》这部哲学经典的深厚内涵。

返回顶端

正义的起源与意义

大纲

一、正义的起源 1.权衡与契约

2.正义之于大奸大恶之徒

二、选择正义是否出于自愿 1.古格斯的指环 2.傻瓜的正义

三、正义的人是否幸福

1.格劳孔:最不正义的人往往是最幸福的 2.格劳孔:最正义的人往往是最不幸福的 3.谈论正义的角度发生转变

知识点汇总

原理和观点

K01:在《理想国》的对话中,格劳孔认为正义起源于人们权衡利弊之后而形成的社会契约,而对于大奸大恶之徒,这套契约是没有用的

K02:在《理想国》的对话中,格劳孔引用了古格斯的指环的故事来说明人在没有外界约束的情况下都会去做坏事,只有傻瓜才会坚持正义

K03:在《理想国》的对话中,格劳孔通过分析正义本身是否可以给人带来幸福,得到最不正义的人往往是最幸福的;最正义的人往往是最不幸福的

正文

《理想国》中讨论的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什么是正义,正义的人到底幸福不幸福?苏格拉底一直是坚持正义的人是幸福的。他曾将自己的一个坚信“邪恶的人是幸福的”的朋友辩驳得哑口无言。但是在他另外一个朋友格劳孔(Glaucon)看来,苏格拉底的辩解是不充分的。格劳孔虽然是认同正义的,但是他却是一个能够广泛接受不同意见和看法的人。他不希望用一个虚伪的辩护去证明自己坚信的观点是正确的。格劳孔对事情的态度恰恰值得我们学习。在遇到与自己意见不同的看法时,我们应该学着去充分了解别人的看法,从一个对别人有利的角度去看待别人的看法,这样才能清楚地明白自己的看法和信念值不值得坚持。于是《理想国》中的这段对话首先就引入了格劳孔自己的一段论述,这段论述并非格劳孔所赞同的,而刚好是他想反驳的。他首先谈论的便是正义从何而来?

一、正义的起源 1.权衡与契约 格劳孔引述的观点认为,人的本性是不讲正义的,因为每个人天生都想占他人便宜,然后不被他人占便宜。但后来人们都讲正义了,为什么呢?是因为很多人发现,自己占的便宜要比别人占的便宜少得多,自己本质上其实亏了。于是为了避免这样的问题,大家便制定了一些规定,所谓两害相权取其轻。人们要求大家都遵行一定的道德规范,遵守一定的社会秩序,这样看来最终大家是公平的了。所以社会的道德规范是输赢计算的结果,是人们为了避免吃亏而定下的规矩,是权衡利弊之后而形成的社会契约。

2.正义之于大奸大恶之徒

然而这样的功利计算并不适合于那些大奸大恶之徒。因为那些大奸大恶之徒,那些足够坏的人,那些有足够体力足够智力的坏人,会在保护好自己的利益不受侵犯的同时去侵犯他人的利益。所以这些人,不会接受普通人采取的社会契约,因为接受社会契约对他们没有好处,他们不希望被约束。他们不愿意接受这样的约定,也不会接受这样的约定。于是这样的社会契约就注定了永远只适合于社会中最弱势的普通人。

如上两条观点,就是格劳孔对于正义起源的论述。

二、选择正义是否出于自愿 1.古格斯的指环

接下来格劳孔想论证的是人是否是自愿想做一个正义的人。他认为人内心的愿望是不倾向于正义的,因为人内心都想要去占别人的便宜。如果我们想知道人内心所想,就要解开人外在的所有束缚,但怎么解开呢?格劳孔用了古格斯的指环的故事来说明。古格斯(Gyges)是一个乡下的牧羊人。有一天,天空突然电闪雷鸣,大地便裂开了一个缝,古格斯他顺着缝走了下去,就看到了许多的财宝。财宝当中有一个中空的铜马,马中间有一具尸体,尸体上戴着一个指环。于是古格斯把指环取下来戴在自已手上。突然有一天,古格斯将指环转一下,自己便隐身了。于是他马上跑进城里和王后通奸,然后暗杀了国王,自己夺取了王权。格劳孔通过这个故事是想讲明一个道理,当一个好人有占便宜但可以不用付出代价,不被人发现的机会就会去占人便宜,去干坏事,只要没有了外在束缚,人就会立刻显现出他的本性。最好的例证就是战争中的屠杀。当杀人的时候可以不用承担责任,不用考虑后果,于是以往真正的士兵,便开始了烧杀抢掠。20世纪60年代的时候,斯坦福大学曾有过一个著名的实验,实验中,参与的学生被随机分为了两组。一组充当监狱的看守,一组充当囚犯。看守被赋予绝对权力,可以自行制定看守规定。于是一段时间后,“看守”们就开始了对“囚犯”的虐待,以致实验中途被迫停止。

但是格劳孔内心是希望人能坚守正义的,我们从他所讲的古格斯的指环的故事中可以看出,这里又运用了一个《理想国》中常见的“洞穴比喻”,只是这次倒过来了。古格斯从地上走到地下,发现了原来地上那些正义都是虚伪的,他需要的是地下那些邪恶的东西。于是便有了后来的心生恶念。

在这个故事中的那具尸体也是柏拉图精心安排的。我们可以知道,这具尸体生前一定是通过这个指环掠夺了许多的财物,所以在这样一个地下洞穴中才有这么多的财宝,但是最终却惨死于地下洞穴。另外,故事中的中空铜马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道具,读到这里我们不得不联想到同样也是中空的特洛伊木马。特洛伊木马是一个欺骗的象征,于是这个铜马无疑也是与那个戒指一样代表了欺骗。这个尸体和铜马被安排在地下,其实就是柏拉图想表达的对正义的坚信,他相信最邪恶的人最终会死得很惨。2.傻瓜的正义

但是有些人虽然没有了外在的约束,但他们也有自己的道德规范来约束自己,哪怕只有一个人的时候,他们也会严格要求自己的行为,防止有违道德的欲念和行为发生,正所谓儒家所强调的“慎独”。这样的人在格劳孔看来就是傻瓜,他认为这种失去了按本性做事的人,实际上就是被道德教条洗了脑的人,会被其他人所嘲笑。但是格劳孔说我们不能当面嘲笑这些人,因为大家都想别人按规矩办事,但自己不用。像这样慎独的人给他机会不按规矩办事他都不那么做,岂不正是被占便宜的对象?所以我们应该夸他正直,让他继续这么做下去。

三、正义的人是否幸福

1.格劳孔:最不正义的人往往是最幸福的

接下来格劳孔想要讲明的一点是,正义的人到底是幸福还是不幸福的,正义本身能不能给我们带来幸福。这里边涉及到他之前和苏格拉底的一个争论。苏格拉底认为正义的人是幸福的,正义本身可以给人带来幸福。其实从之前的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人想要正义,其实并不是为了想要正义本身,而是想要正义带来的后果。归根结底守规矩的原因是为了让别人也守规矩,以免自身的利益被侵犯。格劳孔也能理解正义的后果是好的,但其本身是不好的,是谁都不想要的。此时的格劳孔想让苏格拉底来证明,不仅正义带来的后果是好的,而且正义本身也是好的,正义的人是幸福的。不过格劳孔接下来要论述的恰恰是证明最不正义的人往往是最幸福的。想要知道不正义的人是否幸福,我们不仅需要抛去不正义所带来的后果,而且找到不正义的人中最最不正义的,看看他们幸福不幸福来确定这个问题。格劳孔认为,最不正义的人往往是看上去最正义的人。这也是西方哲学一直以来很看重的一个概念——表象与真实。他认为最不正义的人是做着不正义的事情但是让人看上去觉得他是在做正义的事情的人。格劳孔设想了一个最不正义的人的生活方式:这些最不正义的人天天想方设法掠夺他人的财务和利益,所以他非常的有钱,然后有钱了他可以勾结权贵,然后自己也变得有权。有钱有权之后便可以得到很多人的拥护从而获得正义的名声,而且一般情况下,这类人往往还朋友遍天下。在西方世界里,你若对神忠诚,神便会保佑你,所以这类人往往也会拿出一部分钱去供奉神灵,因此也有神灵的庇护。但是每个做不正义事情的人都会遇到失手的时候,一旦有人发现了他的真实面目,他便可以通过权力,金钱,群众的支持还有神灵的庇护,来轻松解决这些事情,掩盖自己的罪行。因此他们很幸福。

2.格劳孔:最正义的人往往是最不幸福的 格劳孔认为,如果要考察一个人是否真的看重的是正义本身而不是后果,就需要考察那些坚持正义的人可不可以不顾名声败坏,还依然坚持正义。如果可以,那只能说明正义本身能给他们带来幸福,正义本身是他们想要的,他可以不计后果的去坚持正义。在格劳孔看来,最正义的人往往是最不幸福的。原因有两个。第一,因为最正义的人,他们坚持原则,不随大家的意愿来做事,所以往往不被人喜欢,让人觉得不易交往。人们厌恶他们的别扭和一成不变,于是他们会给外界留下不好的名声。第二,因为他们坚持原则,所以他们不会去占别人便宜,他们不会去掠夺别人的财产,不会勾结权贵,所以没钱,没权,养不活自己,也没法供神,也就得不到神的庇护。但是现实中除去了正义的后果,就如上面所列举的两条原因,正义的本身是没有办法让人们过上幸福的生活的,所以正义的人并不幸福。在《理想国》第二卷中,格劳孔的兄弟阿第曼图斯(Adeimantus)有一个新的说法。假如有神的存在,来奖惩善恶会不会好一点呢?正如中国古代也讲究的天知地知,老天会惩罚罪恶之人。但是对于这个问题,这里就有几种反驳了。第一,谁能保证神的存在呢?第二,神如果没有能力来管人间怎么办?第三,如果神有这个能力,你凭什么认为神会这么做?《老子》里有这么一句话“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神看待世间万物是一样的,我们不能保证神有能力就会来理睬人间的事情。就如我们有能力去挽救一只蚂蚁的生命,但是我们不会去一样。虽然后来发展出来的基督教中的上帝是人们希望的这样一个角色,上帝是存在的,上帝是万能的,而且上帝是爱人的。但这样一个想法并非天然就成立,仔细推敲的话,这样一套理论依然存在很多问题。格劳孔和阿第曼图斯在说完这一席话之后,他们也说自己痛恨这些观念,但是这些观念却是当前最流行的观念,他们没有办法说服自己去做一个正义的人,他们想不到反驳这些理论的观点,所以他们希望苏格拉底能够解决这些问题。但是苏格拉底承认他目前也没有办法去反驳这些问题,不过他承诺,如果他还有一口气,他也会尽力去回应格劳孔的挑战,因为如果他不去回应这些挑战,这个世界就没救了。

3.谈论正义的角度发生转变

我们发现,以往的讨论正义的问题,基本上都是以个人的角度去分析,但是《理想国》很重要的一点是在讨论国家制度之间的好坏。为了论证上边的那个问题,柏拉图将谈论的角度由个人伦理道德的问题转向了国家政治制度的问题上去。那柏拉图是怎么从个人伦理道德的问题谈论到政治制度的问题上去的呢?这里我们需要知道,为了明白正义是什么,我们需要了解正义所处的灵魂,然后灵魂是虚无的,看不见摸不着,所以《理想国》在这里做了一个很大的转变,将灵魂放大成一个城邦。城邦有不同阶级代表灵魂有不同部分。我们可以从对一个国家的正义的定义延伸到对一个灵魂的正义的定义。通过这个类比之后,从理解国家的正义来理解灵魂的正义。从这里开始,《理想国》从讨论个人正义的问题转变为讨论一个国家是怎么组成的,国家阶级是怎么组成的,阶级关系是怎么样的,国家的正义是怎么样的,这样的国家是幸福的国家还是不幸福的国家。

返回顶端

大公无私的国家之建立(上)

大纲

一、教育与选拔人才 1.推行全民教育 2.关于新闻检查 3.关于言论控制

二、私产的消灭

三、高贵的谎言

四、国家的大小

知识点汇总

原理和观点

K01:苏格拉底在建设理想国的过程中,首先提出通过全民教育来选拔出合适的统治者,在教育的过程中还需要进行新闻检查与言论控制 K02:苏格拉底在建设理想国的过程中,接着提出要消灭统治者的私有财产,来保证其和国家的利益一致

K03:苏格拉底在建设理想国的过程中,还提出在选拔出统治者后要给所有公民讲述一个高贵的谎言,而防止社会资源的浪费与巩固国家的稳定

K04:苏格拉底在建设理想国的过程中,还指出一个国家不能太大,国家大了之后,爱国就会很困难,很难保证国家的统一

正文

苏格拉底为了反驳“最不正义的人是最幸福的人”的观点,于是他将个人灵魂和城邦进行了类比。如果可以这样类比的话,通过探索城邦的内部组成、道德、正义也许会给我们对灵魂的理解有所启发。正如一个字小了看不清楚,我们可以放大了看。但问题是,灵魂本身是不可见的,我们怎么知道城邦是灵魂的准确放大,怎么知道这个类比是成立的呢?这个类比从逻辑上讲,可能还存在一些问题。但是无论如何,苏格拉底确实把对个人正义的话题过渡到国家正义的话题上去了。那么要想讨论这样一个话题,就需要建立一个正义的城邦。一个正义的城邦是一个没有奢侈品,生活水准很低的城邦。但是他的对话者希望这个城邦有酒,有奢侈品,有肉食,有诗歌。为了拥有这些东西,城邦就需要扩充领土,需要从其他国家的土地上获得,于是便有了交易或者战争。与此同时,别国对于自己的城邦也有同样的念头。所以为了保卫自己的城邦,就逐渐形成城邦护卫者即统治者的一个群体。此时社会便分为了三个阶层,有平民、军队和统治者。平民需要进行物质生产,满足统治者的需求。统治者和军队对国家进行管理和保卫,保护平民的利益。此时,对于一个城邦来说,统治者和军人是怎么选出来的,怎么去教育出城邦需要的统治者便成了一个重要的话题。

一、教育与选拔人才 1.推行全民教育

为了教育培养统治者,首先统治者要对城邦是热爱的,他要有信仰,做事守规矩。然后从小授予他们军事知识上的能力,最终把真正合格的人才选拔出来。但在选拔出合格的人才之前,很难知道谁适合谁不适合,所以为了最终找到合适的人才,需要施行全民教育。城邦不断对每一个人进行考察选拔,查看他的意志是否坚定,能否经得住苦难,能否经得住诱惑。通过这样的教育,通过这样的层层考验,选拔出意志最坚定,最不受诱惑的城邦最需要的统治者。

2.关于新闻检查

《理想国》中还引入了一个特殊的概念,就是在大力教育统治者的同时,需要有新闻检查。城邦不能让一个人从小读一些腐化人的书籍。诸如希腊神话中那些神的自立、争斗、嫉妒、报复的内容都必须去掉,把那些摧毁理想统治者思想部分的内容也要去掉。所有文学作品中,诸如英雄背叛国家、士兵怕死的故事都要去掉,不好的文化作品也要去掉,把揭露这些事情的诗人都赶出去城邦或者杀掉。《理想国》表面上看仿佛是在极力推崇新闻检查,但是光从表面上看,我们很难判断理想国本质上是不是在讽刺。书中指出,要想推行新闻检查,让城邦内的思想言论绝对符合要求,就要保证城邦的绝对封闭,这代表着你需要为此付出很大的代价。如果达不到绝对封闭,新闻检查就没有任何效果。

那么苏格拉底本人与这种说法到底有什么关系?苏格拉底说应该把这些诗人都赶出去,但苏格拉底本人恰恰是被雅典人以一个类似的原因给处死的。换句话说,苏格拉底本人可能很难在他自己创立的这样一个理想城邦里边活下去。苏格拉底在讲为什么诗人都应该被赶出去的时候说到,诗人都是学别人说话的人,诗人都是骗子,陈述别人的话就是谎言,诗人是在虚构,虚构别人说的事实。而柏拉图也是在创作,记录的并非都是真实发生过的对话,也并非都是对真实发生过的对话的描述,而且很多时候根本就不是自己在说话。按这个道理来讲,柏拉图自己也是这样一个说谎的人,他也应该在自己建立的理想城邦里边第一个被放逐。这里看起来就非常的矛盾,为什么他要建立这样一个城邦,为什么他自己最最尊敬的老师恰恰是这个城邦将要迫害的第一个对象?柏拉图的《理想国》表面上是在讲应该培养出思想正确的年轻人,要搞新闻检查,但是很难断定他的内在涵义到底是什么。

3.关于言论控制

在讲以上的问题的时候,柏拉图又引出了另外一个问题,想要建立一个良好的政治环境,那么我们就需要对言论进行控制。但是我们对言论应该控制到什么程度,怎么又是可以控制的程度呢?柏拉图又说,为了制度的改进,我们要允许像苏格拉底这样的人进行开放的对话,但是我们开放到什么程度,才会不影响一个国家人民的道德和素质。简而言之,开放与控制之间的张力问题该如何拿捏确确实实值得我们仔细考虑。

二、私产的消灭

《理想国》中谈到,通过教育层层选拔出来的人,他们的利益必须与城邦的利益是一致的。这些选拔出来的所谓的统治者是要为城邦去服务的,所以选拔出来的人就必须是有着与城邦相同利益的,有信仰的,有道德的统治者。当这样的人被选拔出来后,看上去城邦的建立就完成了。但是苏格拉底认为这样还不行,并非通过这样的洗脑式教育就够了。他觉得素质再好,也很难抵抗所有诱惑。所以为了帮助他们抵御诱惑,需要从制度上建立一套体制,让公利与私利一致,让他们明白维护城邦的利益就是维护自己的利益,完完全全地把自己的利益融入到城邦的利益中去。在这个问题上苏格拉底谈到,如果一个人有私有利益,即使他受的教育再好,他也会为私利而服务。所以为了去掉私有利益,制度上要求统治者不能有私有财产,不能有私人空间,不能有私有的地方,以免做一些见不得人的勾当。统治者仿佛就是住在监狱中,没有任何私人的空间和隐私,全心全意为公共利益而服务。

三、高贵的谎言

除了教育选拔,除了消除私产,苏格拉底还有一套强化的措施,就是所谓的“高贵的谎言”,给城邦所有的人都讲一个虚构的故事,告诉他们,你们所看到的所谓的教育选拔其实根本就没有发生过,教育都是梦境,那其实是土地母亲怀着你们的时候,你们在她肚子里做的一个梦,梦见自己受到教育选拔。其实你们的地位和身份是由你们自己的灵魂中所掺的金属决定的。出生时灵魂中参金的人成为你们中的统治者;出生时灵魂中参银的人成为士兵;出生时灵魂中参铜铁的人成为平民。这就是高贵的谎言,其目的是在告诉平民“王侯将相有种”,让平民知道,当权不当权,并不是因为你们努力不努力的结果,而是你们天生的素质就不一样。

“高贵的谎言”还告诉我们,是大地生育了我们,大地就是我们的母亲。当我们在种田的时候,不应该简单地认为大地是种田的地方,而应该把大地看作是我们的母亲,是生我们养我们的地方,所有国人都是自己的亲戚。保卫祖国的领土也是保卫自己的母亲,保卫每个人也是在保卫我们自己的兄弟姐妹。这样一来,公民大大地加强了对于自己祖国的热爱,对自己同胞的热爱,这些都是一个城邦所需要的。现在一个国家要做到这一点是很难的,因为生我养我的只是那几个人,很多欺负我们,占我们便宜的偏偏是自己人。那我们为什么要去爱他们,去爱这些更容易伤害我们的人。很多人批评移民,说他们不爱国。但是不得不说,爱一个国家太遥远,我们现在很难把自己和国家联系在一起,因而爱国的意识很难建立起来。对于一个古希腊城邦,仅仅一万公民的规模,他们之间的联系有多紧密,是我们现代国家所不能想象的。

苏格拉底讲述这个“高贵的谎言”,把大家明明是参加选拔的讲成是很多人是在做梦,举出“王侯将相有种”的观点,让大家明白不同阶级的人出生不同。这一方面是出于为选拔提供更广的人才范围的目的,让大家都来参加,从而可以挑选出更加优秀的统治者。另一方面是不想让每个落选的人都知道存在这个选拔,想让大家明白所处阶层的不同源于起点不一样,所有的一切都是命中注定的。如果让很多人都相信存在这个选拔,并且让他们明白是自己不够优秀所以没有当上统治阶级的话,就会有很多的人不断地努力去谋求阶级的迁升。这样不仅造成了社会资源的浪费,甚至还会有人因为没有得到理想的结果会设法去推翻这样的制度,于是就会发生暴动。这无疑对国家的稳定是很大的一个威胁。其实这也映射出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对于一个国家,我们需要流动,但同时我们也需要权威性,需要不可挑战性。如何去控制这两者之间的尺度,这也是《理想国》要解决的问题,同时也是每个国家都需要解决的问题。

四、国家的大小

苏格拉底还指出一个国家不能太大。国家大了之后,爱国就变成了一个很抽象的问题。正如上边所谈到的各个因素,对于一个大国,爱国这个概念是很容易被挑战的。我们无论是出生还是成长,其实都只与一小部分人有关,我们会遇到他人的欺负,被他人占便宜,这些人往往都是与自己同一个国家的人,往往都是生活在我们身边的人。那我们为什么还要为了他们的利益去奉献自己,甚至像军人,还需要付出生命,去保护那些和我们一点关系没有的人呢?另外,国家太大了,人民的利益就会出现分裂。比如香港奶粉禁运,香港和大陆的利益就发生了冲突。让-雅克·卢梭曾讲,要想国家高度统一,国家一定要小,国家大了,爱国就是洗脑式的欺骗。

为了国家统一,国家不会太大,国家也不会太富裕,没有奢侈品。那么这样一个既小又穷的国家,如何自保呢?苏格拉底的回答是,这样的小国家往往很安全。如果入侵的国家实力是其两三倍的话,小国家可以轻易打败他们。原因很简单,小国家的士兵没有私有的财产需要管理,没有自己的事情需要去操心,他们整天刻苦训练,往往战斗能力极强。而那些大国家的士兵因为有自己的利益需要管理,需要为日常的很多事情操心,往往训练不足,战斗力不强。

如果两个大国来入侵,也可以很轻易地打败他们。因为我们可以采取谈判,找其中一个国家,告诉他们如果入侵我们,虽然我们穷,但是我们的士兵英勇善战,你们的士兵战斗力很难与我们抗衡,即使你们把我们打下来了,也是损失惨重。另外,我们国家不富有,你们战争的收获也就不大。但是如果你们和我们联合,去攻打另外一个国家,他们战斗力也不强,所以我们损失不大,但是收获颇丰。这样一来,小国家达到了联合其他国家的力量来防御外敌的目的。

在这里,苏格拉底讲明了一个道理,一个国家看上去大,其内部必定是分裂的。因为他们有不同的阶层,不同党派。我们可以挑拨不同阶层党派的矛盾来达到瓦解对方实力的目的。

返回顶端 大公无私的国家之建立(下)

大纲

一、男女平等

二、优生

1.苏格拉底的优生观点 2.优生的制度实现

三、家庭的消灭

四、《理想国》的收尾 1.理想国的实现遥遥无期 2.反思理想国的实现

知识点汇总

原理和观点

K01:苏格拉底在建设理想国的过程中,提出为了拓宽选拔人才的范围需要让女性同男性一起接受教育

K02:苏格拉底在建设理想国的过程中,提出为了获得更加优秀的人才,需要实行优生,只有优秀的人才可以生育子女,并为此设计了一套制度

K03:苏格拉底在建设理想国的过程中,提出为了进一步消灭私有,需要消灭家庭的概念,由国家来抚养子女

K04:要真正实现《理想国》中所述的措施十分困难,要付出很大的代价,而《理想国》也并没有告诉我们最终的答案,仍有很多问题值得我们去思考

正文

通过对个人正义的讨论,苏格拉底发现,这个问题难以定论,于是他把讨论个人正义的问题放到了讨论理想国家正义的层面上去。通过讨论国家组成我们知道了国家内部都有些什么等级,主要分为统治者、军人和平民。国家通过选拔确定统治者,让他们达到一种彻底的为国家服务的状态。为了达到这种状态,就要对所有人实行教育,选拔出精英,让他们从知识上,智力上,能力上,道德上以及对公益服务的信念上都要达到最好。另外,为了帮助这些统治者抵御诱惑,苏格拉底强调,他们需要彻底消除私有财产,并且讲述一个高贵的谎言。最后,规模上要求国家不要太大,这样才能保证国家利益的绝对统一。

一、男女平等

对于建立一个理想的国家的措施,《理想国》中说到光靠如上这些仍然不够,我们还需要其他步骤,那就是男女平等。苏格拉底强调,我们需要让女性也参加到教育中来,因为这样可以拓宽选拔人才的范围,使得选拔出来的人才更加优秀。苏格拉底认为其实男女本来没有鸿沟,各方面都是差不多的。一个国家要好,需要选最好的人才,达到国家的最优化,所以女性也应该加入进来。这个观点在当时看来是很有争议的,因为雅典人认为女性太情绪化,爱哭爱闹,他们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都是精神有问题的人,智力有残缺的人,这样的人怎么能用来统治管理国家呢。甚至苏格拉底的这个想法在当时的世界上都是绝对极端的想法,世界各国都对女性持怀疑的态度,苏格拉底能这样确实是很有创造性的。

在谈及女性参与教育的问题时,有一个不得不面临的新问题。希腊人对教育的认识,一方面是文化教育,另一方面还包括军事教育。男性锻炼身体,是为了打仗,随时准备着将来为国家而牺牲。但是雅典的教育中要求,公民体育教育需要裸体。如果让女性也参与教育,势必男女会一并赤裸全身,难免就会有很多人庸俗,调侃一些老年妇女的皮肤褶皱,体型体态了。另外最重要的问题是,如何克服人类自然的对性的欲望,防止他们发生性关系。所以,让男女裸体同堂受教育其实很难实现。不过苏格拉底说,我们要坚持原则,干正确的事情。

二、优生

1.苏格拉底的优生观点

对于两性关系的必然性,苏格拉底是这样看的。他认为可以允许男女交欢,培养出最好的统治者,但是这样的性关系必须受到国家规范制约。诸如“种猪”、“种马”的概念,也可以有“种人”。国家选拔出来的最优秀的人才可以随意交欢,培育最优秀的后代。这就是所谓的优生理论,允许最出色的男女生育,但是由国家规定生育规范。

现在我们强调自由恋爱,但是自由恋爱产生的时期很晚,在19世纪以前,婚姻都是经济地位交换的结果,并不是浪漫的恋爱发展而来的。现在基本以爱情作为婚姻的基础,但是如何维持婚姻确确实实存在很多的问题,更多的人是为了孩子家庭的责任所以努力维持婚姻。苏格拉底的这套优生理论强调婚姻让国家来规范,符合规范的人才可以生育后代,不合规范的人即使能有性关系,但是也不能生孩子。

2.优生的制度实现

那如何去达到这个目的呢?苏格拉底就设计了一个抽奖系统,这套抽奖系统是受人操纵的,只有那些最棒的人才可以抽到生育的机会,那些被淘汰下来的人,永远也抽不到。这样,既保证了优秀的人才可以生育,也让那些抽不到的人,不会怪罪国家。起初看来这个想法很荒诞,但是其实它很好实现。正如20世纪初的美国,常春藤的大学开始有了很多犹太的穷学生考进来,这时美国的这些学校就想把他们赶出去。但是这个想法很难拿到台面上来说,于是他们就想了一个办法,说他们需要录取全面发展的通才,要那些广泛参加过慈善活动的人,参加体育活动的人,有好的推荐信的人。而那些穷犹太学生,其他活动很少,拿不到推荐信,自然而然就无法大面积地进入常春藤学校了。看上去学校是为了提高入学学生的水平,其实是在遏制那些犹太学生进来的势头。通过表面均等掩盖内部设计的不公,这在当今中国也常有发生。就像现在的复旦大学,看似为了招收全面发展的人,设立很多类似千分考的入学方式,对于很多穷孩子来讲,本来参加高考就不容易了,又列出这么多的门类,遏制了高考招收名额。所以现在好的大学里穷孩子开始变得越来越少。很多地方校区和住房挂钩,其实这是不公平的,既偏向了强者,而且又不让弱者抱怨。

苏格拉底企图通过优生法则,保证下一代公民越来越好。但是优生的做法到底能不能达到我们想要的目的,你能不能保证种人和种马种猪一样,遗传你想要的东西?诸如智力能不能遗传,体力能不能遗传都是个问号。曾经的纳粹就崇拜优生原则,大肆推广实施优生,但是最终效果却不尽如人意。

三、家庭的消灭

为了理想国家的建立,还需要做一个事情。苏格拉底认为不仅只有最棒的人可以生小孩,而且生出来之后,这些孩子应由公家来抚养,把私有空间都去除掉,私有的性关系都去除掉,最优秀的可以随意发生性关系,类似于共产共妻。为什么生下来的孩子让国家来养,这里面有两个原因。第一,只有国家来养才能男女平等。如果女性需要养孩子,就不能参加训练,即使潜力很大,如果花三年时间养孩子,就没有办法达到和男性一样的能力,这是男女平等最深刻的挑战。之所以很多公司不愿意招女性,就是因为女性会生育,耽搁很长时间,所以同时一男一女应聘,为什么不选择男性呢?怀孕妇女的权益很容易受到侵犯。现如今国际上都有相应的措施,美国已经出台法律保护聘期怀孕妇女利益,德国则要求女性生产后,男女一起休产假。另外一个原因就是,要想男女真正平等就需要消除家庭概念。为了消除家庭概念,就必须有人来带孩子。现代社会中,女性开始大规模参加工作,于是相继出现了托儿所,幼儿园。然而托儿所,幼儿园并未彻底消灭家庭观念,所以男女仍然没有完全平等,妇女权益还需要国家提供保障。对于这样一个城邦,需要提拔优秀的人来统治,如果想要统治者彻底不被其他利益所干扰,就必须消除家庭。因为有了家庭就有了私的东西,只要有私有就会损害公的问题,就会有私的斗争,造成国家的不统一。就像每个家庭都是为自己的子女一样,细心照顾自己的孩子,买好的房子,读好的学校。这就造成公民先天不平等,好的家庭孩子就更优秀,条件更好,基础更好。造成这一切都是因为家庭的存在,大家会因为照顾自己的孩子去损害其他人的利益。所以,通过最后的这一个措施,把私利彻底消灭,保障公的利益。

四、《理想国》的收尾 1.理想国的实现遥遥无期

为了建立理想的城邦,做到这么多极端的步骤,如消灭财产、婚姻和家庭是很难的。苏格拉底此时提到,为了做到这一点,我们必须等待一个很不可能的事情,那就是需要等到国王是个哲学家,他才能够明白这个道理。

但是反过来,哲学家又很难做国王。苏格拉底理解现实的矛盾,于是做了洞穴比喻。他讲也许我们都生活在黑暗的洞穴里边,每个人都被绑起来,所有人都面对着一堵墙,这墙上有影子,但是那是别人在身后用假的牌子投射的,很多人以为那看到的就是真的。但也有人会解脱出来,跑到洞穴上边,看到真正的阳光,看到真实的东西。在洞穴上边,我们看到真实,在洞穴下边我们看到假的影像。就像电影《黑客帝国》里边,主角以为自己生活在真实的世界里,其实那是数据的世界。《黑客帝国》就是这种意念的电影版。我们以为看到的是真实的世界,其实我们看到的是假的世界。上去的都是哲学家,他们去告诉别人他们看到的是真的,你们看到的不是真的。但是因为哲学家往往很少,下边的人一般会认为这样的人就是疯子,反而嘲弄他们,所以哲学家不太可能成为真正的国王。但是对于下边的人而言,如果他们真的是生活在洞穴里边的话,他们怎么能知道他们生活在洞穴里边呢?如果有人告诉他们,他们怎么判断那些所谓的哲学家是不是在忽悠他们呢?人们怎么知道我们生活的是不是真实的世界呢?人们怎么知道所谓的真实世界不是另外一个洞穴呢?我们怎么知道如何才能到达一个真正的真实的世界呢?柏拉图留下了这样一些问题让读者去思考。

另外还有一个问题,为什么哲学家要回去告诉别人这个事实。这样是很必要、很值得的吗?《理想国》从来不觉得同情心是一个人所应具备的素质。在古希腊人心中崇拜四个精神,智慧、勇气、节制和正义。同情没有他的位置。他们不认为同情心是很好的,那为什么哲学家看到真实的世界要去关心别人,这也是《理想国》留下来的问题。

2.反思理想国的实现

对于一个大公无私的国家的实现,做到了上述所有的要求就真的没有问题了吗?为了达到保障公利的目的,去除私有是有必要的。但是难道我们达到了这些极端,就一定会有一个大公无私的结果吗?表面上看,孩子都由国家来抚养,谁都不知道谁是自己的孩子了,城邦最后都是兄弟姐妹,都是亲戚,大家才会把爱自己城邦当成是爱自己的家人。但是如果没有家庭,我们把另外一个公民当成是自己的亲戚,这样有意义吗?没有了家庭的关爱,怎么去理解亲戚之间的情感。彻底没有了私,怎么去了解公的爱,怎么去爱公。这是公与私的矛盾,没有了私还把城邦当成亲戚有意义吗,大家会有感受吗?会有真实的情感吗?不可能兼得的事情,苏格拉底想去兼得。其实并不是苏格拉底不明白这个道理,而是他想提出这样一个矛盾。私被去掉了,公是不会建立的。公私之间是相辅相成的,要想成就公,需要大家对家庭的关爱,对亲戚朋友的关爱,想要达到共产主义,只做这些表面极端的事情是不够的,培养道德也需要私。只有你有私人财产的时候,慷慨才有意义。如果没有了私,很多道德就不会再有了。另外,还有一个私有没有办法去废除——人的肉体。只要人与人之间能认出来就会有拉帮结派。所以在为了达到公而废私之前需要考虑的是,不光是废除私需要作多少付出,而是牺牲之后能不能达到自己的目的。

论及《理想国》的写作目的,与其说是为了告诉大家怎么能实现理想国,还不如说是为了告诉我们要实现理想国家所需要付出的代价。这部著作是在告诉我们这个社会的复杂,告诉我们要解决的政治问题的代价,告诉我们即使付出代价,也不一定能达到目的。这也是读哲学的目的。哲学可能最终没有给我们提供答案,但是告诉了别人哪些是需要付出代价的。虽然最终我们很多时候必须做出决断,但是至少我们能知道需要付出的代价是什么,从而可以更好地避免很多问题,考虑得更周全,让后悔的可能性更小一些。

返回顶端

第二篇:上海干部在线学习城考试电子讲义之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推动发展方式转变

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推动发展方式转变

大纲

一、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刻不容缓

1.国际方面

2.国内方面

二、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1.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

2.坚持两个“毫不动摇”

3.深化财税体制和金融体制改革

三、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需要四轮驱动

1.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2.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

3.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 4.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正文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只有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才能筑牢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幸福安康、社会和谐稳定的物质基础。必须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决不能有丝毫动摇。

一、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刻不容缓

1.国际方面

(1)国际间的经济、政治、军事较量日趋白热化

当前,世界经济已经进入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中国成功地应对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使得国内经济总量快速地增长,国际地位快速地崛起,逐渐成为驱动世界经济发展的坚实力量。而许多发达国家却深受重创,经济陷入长期在谷底徘徊而不能复苏的困境。

尽管奥巴马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经济刺激政策来摆脱危机,但从总体上来看,经济复苏的迹象并不明显,企业运行困难的局面没有明显改变,美国经济仍然没有摆脱失业率高居不下、居民收入增速减缓的状况,政府面临财政悬崖和内需不足等困境。

2010年以来,整个欧洲大陆都笼罩在主权债务危机的阴云之下,首先是希腊债务危机引发了第一波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其次是爱尔兰债务问题再次引发对欧元区债务的巨大担忧。由金融危机引发的欧洲主权债务危机仍然在欧洲蔓延,葡萄牙、西班牙和意大利等国均面临着全面爆发债务危机的风险,许多国家面临着财政紧缩还是扩张的两难境地。而从目前的形势来看,欧洲摆脱危机的手段和能力是极其有限的。

日本在20世纪90年代爆发的经济危机,使得经济形势急转直下,从泡沫景气转为衰退和萧条。自小泉纯一郎上台以来,日本政府就在千方百计地调整结构,着力解决经济发展的空心化、空洞化的问题。

(2)欧美等发达国家提出了结构性调整战略,即再平衡战略和再工业化战略

首先是再平衡战略。奥巴马认为,美国经济出现问题是由三个不平衡造成的: 第一,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发展不平衡:实体经济少,虚拟经济多;

第二,进口和出口不平衡:进口多,出口少;

第三,消费与储蓄不平衡:消费多,储蓄少。

其次是再工业化战略,即重新发展工业、制造业。中国是一个靠出口拉动的经济增长、靠廉价的劳动密集型出口产品、靠制造业出口的国家,必然面临着国际市场萎缩的困境。

(3)世界各国为了保护本国就业,在全球范围打起了贸易战

贸易保护主义是一种为了保护本国制造业免受国外竞争压力而对进口产品设定极高关税、限定进口配额或其它减少进口额的经济政策。经济危机形势严峻,世界各国纷纷上演新贸易保护主义,西方国家利用各种手段,特别是以反补贴、反倾销手段对中国的产品进行限制,我国遭遇了来自欧盟等发达国家贸易保护的更强大压力。

(4)随着《〈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京都议定书》的签订,气候问题日益国际化、政治化

全球变暖指的是在一段时间中,地球大气和海洋温度上升的现象,主要是指人为因素造成的温度上升。世界范围内认为可能是由于温室气体(二氧化碳)排放过多所造成的。为了人类免受气候变暖的威胁,世界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通过了旨在限制发达国家温室气体排放量以抑制全球变暖的《京都议定书》,而中国在签署了《京都议定书》之后,无疑给传统的发展模式带来巨大的无形压力。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必须接受《京都议定书》的约束,合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2.国内方面

(1)城乡二元经济的矛盾依然突出

在我国经济社会面貌已经发生巨大变化,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有了明显提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矛盾却依然十分突出。除了受工业化阶段和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外,关键还是制约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诸多体制性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导致中国“城市像欧洲,农村像非洲”,二者的极端对立使得“三农”问题的矛盾越来越突出。

(2)需求结构不协调的问题依然突出

中国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最突出的是需求结构。扩大内需抵消了外需的负增长,经济结构、技术水准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从宏观的角度来说,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依然突出,投资、消费、出口是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以前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依靠投资和出口拉动。但现在,二者都面临着新的问题,所以必须转到依靠消费上来,产业结构也需要进一步调整。如何形成一个真正有利于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是我国经济面临的一个难题。

(3)经济与社会发展不协调的矛盾突出

中国目前的主要矛盾,是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由此派生了诸多经济社会问题。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不均衡的具体表现是:经济总量增长虽然很快,但实现增长的方式是粗放的,在经济总量快速扩张的同时,各类经济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经济增长的成果并没有被全体国民有效、合理地共享,表现为当前贫富差距不断扩大;社会事业的发展严重滞后于经济的发展,表现为在当前的社会保障、住房、医疗、教育等领域存在着诸多亟待解决的十分突出的问题;资源、能源与环境问题日益突出,日益成为制约中国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等。

(4)国内发展与对外发展不协调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抓住有利的国际经济环境,大力开展对外经济活动,积极参与国际分工与合作,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高。然而,在中国经济对外开放程度已经非常高的今天,国内市场却还是存在不同程度市场分割。对外开放水平远高于国内市场一体化水平。

(5)人与自然不协调的矛盾突出

第一,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方式对生态的破坏非常严重。

第二,由于资源短缺,导致经济发展的安全性矛盾越来越尖锐。

所以,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刻不容缓。要从这一场大危机当中吸取教训,借着这场大危机抓住机遇,把它变成转变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机遇。

二、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1.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

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必须更加尊重市场规律,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政府和市场是现代市场经济体系中相互关联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关键是寻求政府行为和市场功能的最佳结合点,既要高度重视政府的作用,也要高度重视市场的作用。政府宏观调控和管理的主要任务,是保持经济总量平衡,抑制通货膨胀,促进重大结构优化,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环境和条件。并要加快转变职能,精简政府机构,切实把自己打造成为一个真正的有限政府、阳光政府、公共服务型的政府。同时,也要积极完善和规范市场准入制度,建立统一规范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维护市场秩序,保障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需要扮演好以下五个角色:

(1)当好保安员。对外,政府要带给民众自豪感和国家安全感;对内,政府要给社会一个安宁的环境,这样老百姓才能安居乐业,企业才能安全发展。这是政府不可忽略的社会责任。

(2)当好裁判员。过去我国政府是全能政府,即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常做破坏规则的事情,因此,政府必须从运动员的角色中退出来,以平衡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各样的社会关系。第一,必须平等对待公有制经济与私有制经济;第二,必须培养良好的社会信用氛围;第三,必须平等对待内资和外资。

(3)当好指导员。政府必须通过制订发展战略来引导企业和公众,发挥人民群众创造财富的积极性,把有限的精力和资源投入到有利于社会和经济长远发展的轨道上来。

(4)当好监管员。政府必须切实维护好市场秩序,控制好经济发展中的各种风险,做到有令必行、有令禁止,提高政府的权威和公信力。

(5)当好服务员。政府必须由过去的管经济、管企业、管社会的角色,转到服务经济、服务企业、服务社会的角色上来。政府要尊重市场规律,市场和企业能做好的事,政府不要管,政府只负责解决市场失灵的问题,应充分给与企业自主配置资源的发展空间,切实让市场真正地发挥作用。

政府必须正确使用宏观调控方式,根据各地发展的实际情况,采用不同的调控办法。不要搞一刀切的调控政策,而要强调宏观调控政策的差异性;调控要带有弹性,留给地方政府一定的决策权、发展权和改革权。

2.坚持两个“毫不动摇”

(1)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推行公有制多种实现形式,推动国有资本更多投向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不断增

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我国之所以能有效应对这场国际金融危机,国有经济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国有经济利用其垄断优势,不断进行低成本扩张,加剧了其经济发展方式的粗放方式。

(2)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只有真正形成了公平发展的所有制格局,才能形成经济发展不同所有制之间强大的混合经济合力。第一,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特别是公有经济与非公有经济两种经济布局互为鲶鱼效应,互相促进发展;第二,国有资本、私人资本、社会资本和其他形式的资本,组成一个股份公司,形成一种财团组织形式,能够对聚焦社会财富、调动各要素的积极性起到很好的作用。

3.深化财税体制和金融体制改革

(1)加快改革财税体制

当前,我国必须解决财权、事权不匹配的问题,切实做到一级政权承担一级责任,同时有相应的一级财政,使地方政府有更多财力发展基本公共服务,而不再只是靠追求GDP和进行重复建设来获取税收收入,引导地方政府走出过去追逐GDP和经济扩大的怪圈。同时,财税制度也是调整社会分配关系的重要手段。通过财税体制改革,真正做到限高、提低、扩中,这不仅是扩大内需、社会稳定的需要,还是社会长远发展、长期和谐的需要。

(2)深化金融体制改革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健全现代市场体系,加快改革财税体制,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完善金融监管,推进金融创新,维护金融稳定。只有在财税体制和金融体制的支撑下,政府进行宏观调控所使用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才灵活有效,才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三、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需要四驱驱动

1.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十八大报告强调:“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任何一个社会的发展,都是由人、财、物构成的。要使人、财、物在社会发展中发挥更大的效率,除了管理组织之外,还要将这些要素组合起来,以产生更高效率的新技术、新专利、新品牌,使之成为核心竞争力。

当前,我国必须从根本上改变企业创新不足、国家创新投入不足,特别是创新文化、创新环境不良的问题。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同时,还要宽容失败,给积极探索、积极创新的人提供宽松的探索空间。只有形成一种创新氛围,促使各种要素向企业集中,使企业成为真正的创新主体,才能使转变发展方式具有真正的技术支撑。中国要形成自己的技术和品牌,就要把创新技术、创新营销模式、创新企业管理作为转变发展方式的根本措施。

2.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

目前,我国的经济结构不合理:一产不稳、二产不强、三产不足。所以,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发展过剩与第三产业发展不足的矛盾必须切实得到有效解决,经济结构失衡的状态才能扭转。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两个“牢牢把握”:

(1)要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一战略基点,加快建立扩大消费需求长效机制,释放居民消费潜力,保持投资合理增长,扩大国内市场规模。

(2)牢牢把握发展实体经济这一坚实基础,实行更加有利于实体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强化需求导向,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健康发展,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推动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发展壮大,合理布局建设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

3.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要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增强农村发展活力,逐步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在加快城乡统筹发展过程中,中央提出要走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四化一体的发展道路,继续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推进以共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必须加大对农村的支持力度,重点解决好两个问题:第一是新农村建设问题,第二是解决农民有序进城问题。

4.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适应经济全球化新形势,必须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完善互利共赢、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

(1)形成沿海、沿边、内陆全面开放的新局势。

(2)继续处理好引进来、走出去的问题。提高引进外资和技术的水平和要求,鼓励中国的企业走出去。

(3)推进中国与周边地区的双边、多边贸易关系,统筹双边、多边、区域此区域开放合作,提高抵御国际经济风险能力。通过稳定国际关系,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拓展更广阔的国际空间,中国经济才能持续发展。

(4)继续维持出口地位,尽可能为出口产品占领国际市场提供更有效的政策支撑。

第三篇:上海干部在线学习城考试电子讲义之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新形态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新形态

大纲

一、人类文明进入重要的转型期

1.人类文明的历史发展

2.选择生态文明的必然性

3.生态产业

4.循环经济

5.工业文明同其他文明的区别

6.生态危机

二、生态文明在整个社会文明中的地位

1.生态文明

2.生态文明与工业文明的区别

3.生态文明同其他文明的关系

三、生态文明建设与科学发展观的关系

1.生态文明是践行科学发展观的要义

2.生态文明建设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3.重视生态安全

正文

党的十八大报告把生态文明发展战略正式写入党章,并且将生态文明上升为当代中国建设和发展的重大问题之一,生态文明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的重要内容,总体布局由“四位一体”发展为“五位一体”。胡锦涛同志在报告中指出要将生态文明建设理念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并首次提出建设美丽中国的目标。报告中提出生态文明的思想、目标和制度保证,提出了生态价值的新概念,认为自然资源因其有用性而具有价值。

一、人类文明进入重要的转型期

人类文明进入了重要的转型期。这个转型是指从工业文明转入到生态文明,我国现在就处于这样一个过渡期,要从工业文明过渡到生态文明。

1.人类文明的历史发展

原始文明:公元前200万年至公元前1万年,生产力水平很低,人类对自然的态度是依赖自然,所以并没有出现环境问题,此时人类是听天由命的状态;

农业文明:公元前1万年至公元18世纪,生产力水平提高,人口增加,人类需求越来越多,人们开始改造自然,出现了森林砍伐、地力下降、水土流失等环境问题,但是还没有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此时人类是“牧童经济”状态;

工业文明:18世纪至今,以人类为中心,提出征服自然,从地区性环境问题发展为全球性环境灾难,人类开始提出保护环境;

生态文明:人类意识到了问题所在,努力解决环境问题,人与自然要和谐,要善待自然,可持续发展。

2.选择生态文明的必然性

(1)理论依据

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一切文明都是建立在一定的物质生产方式基础上的。工业文明的基础是工业化的生产方式,工业生产的劳动工具是机器,它的生产过程的基本特点可以概括为三点:

第一,劳动对象是无生命的东西,材料和人员是主要的物质资源。

第二,劳动生产是以科学技术为手段的,这主要依靠力学,物理学,化学,科学技术等作为手段。

第三,生产空间,主要是在工厂中进行。

(2)实践依据

第一,工业资源具有不可再生性,随着工业运动的扩张,出现了环境污染和资源枯竭问题;

第二,中国矿产资源的特点:少、散、贫、杂;资源利用率低;

第三,世界矿产资源的开采年限不超过100年;

工业文明的发展是反生态的发展观,因此生态文明将取代工业文明。生态文明的物质技术基础为生态产业。

3.生态产业

生态产业是以生态学基本原理为指导,以生态系统,物质循环,能量转换,生物发展的规律为依据,基于生态系统承载能力,在社会生产活动中应用生态工程的方法。

按照生态规律生产工业产品的要求,要做到四个方面:

第一,有效的减少自然资源的消耗;

第二,以消费为导向,注重产品的质量;

第三,资源能够循环使用;

第四,注重生产的效率。

4.循环经济

树立生态文明的理念发展经济,即发展循环经济。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的经济增长模式。

5.工业文明同其他文明的区别

工业文明的特点:

第一,工业文明凭借科学技术发展获得了空前干预自然的能力;

第二,工业文明无视自然的价值;

第三,经济增长成为工业社会的最大追求,主张高消费。

6.生态危机

(1)环境革命

生态文明思想来源于美国作家卡逊出版的《寂静的春天》。1962年在美国问世时,是一本很有争议的书,是标志着人类首次关注环境问题的著作。它那惊世骇俗的关于农药危害人类环境的预言,不仅受到与之利害攸关的生产与经济部门的猛烈抨击,而且也强烈震撼了社会广大民众。

1970年4月22日,美国2千多万人上街游行,要求政府重视环境保护。《增长的极限》一书也在重视环境问题方面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我们把它称为20世纪70年代爆炸性的杰作。这本书的结论是如果当前人口、工业化、污染、食品生产、资源消耗增长趋势不改变,如果还是走原来的工业发展老路,人类文明离大限之期仅仅一百年之遥。

(2)走出工业文明的困境

1972年6月5日,联合国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召开了第一次世界人类环境会议,此次环境会议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在这次会议当中,提出了人类只有一个地球的思想。

1992年6月3日,联合国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第二次世界人类环境会议,制定了一个重要的文件——《二十一世纪议程》。

生态文明并不是废弃工业文明,而是对工业文明的扬弃。

二、生态文明在整个社会文明中的地位

1.生态文明

生态文明既是一种理念,也是一种成果。生态文明的核心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是人与自然之间权利义务的分配。可持续发展观以尊重和维护生产环境价值和次序为主旨,自然可持续发展为基础,以经济可持续发展为手段,以社会可持续发展为目的。

生态文明以整体协调为原则,重新调节社会生产关系、生活方式、生态理念和生态次序。

2.生态文明与工业文明的区别

第一,文化价值方面,生态文明的归需点是人与自然关系平衡,而工业文明以人为世界的中心;

第二,生产方式方面,生态文明追求经济社会与环境协调发展,而工业文明追求的是单纯的经济增长;

第三,生活方式方面,生态文明既强调满足自身需要,又不损害自然生态的生存,提倡绿色消费;而工业文明则是简单的物质的需求;

第四,总社会结构方面,从文化价值、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社会结构四个方面努力实现更为高度的民主。

3.生态文明同其他文明的关系

一方面,生态文明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基础和前提。没有生态文明就不可能有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

另一方面,人类自身作为建设生态文明的主体,必须将生态文明的内容、要求,内在地体现在人类的法理制度、思想意识、生活方式、行为方式当中,并由此作为衡量人类文明程度的基本标志。

三、生态文明建设与科学发展观的关系

1.生态文明是践行科学发展观的要义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

2.生态文明建设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思想意识上实现三个方面的转变

第一,必须从向自然宣战,征服自然这种理念,向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转变;

第二:必须从粗放型的,以过度消费资源、破坏环境这种模式,向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实现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的模式转变;

第三:必须从把增长简单的等同于发展、重物轻人的发展观念,向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的发展理念转变。

3.重视生态安全

改变传统安全概念,充分认识到生态安全的重要性。

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重视环境问题,将生态文明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对全球日益严峻的环境问题作出庄严承诺,展示了中国负责任的大国形象。

第四篇:上海干部在线学习之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答案(本站推荐)

1、【单选题】中国经济结构存在的最大问题是需求结构不合理问题。A

A.正确

B.错误

2、【单选题】2012年中国居民消费率为(B)。

A.0.3

B.0.346

C.0.4

D.0.45

3、【单选题】2012年世界居民平均消费率约为(B)。

A.0.5

B.0.604

C.0.7

D.0.8

1、【单选题】中国服务业发展水平已跃居世界前列。B

A.正确

B.错误

2、【单选题】2014年中国服务业所占的比重是(B)。

A.0.45

B.0.481

C.0.5

D.0.53

1、【单选题】世界经济论坛公布的《2014-2015年全球竞争力报告》排序,中国在人的创新相关的“技术储备度”方面排名为第(A)位。

A.83

B.50

C.80

D.100

2、【单选题】中国过去30年经济发展主要靠拼劳动力、拼资源、拼环境,如今这条路走不通了。A

A.正确

B.错误

1、【单选题】常修泽教授认为,美国人透支了环境资源、人力资源。B

A.正确

B.错误

2、【单选题】常修泽教授认为,中国人透支了家庭资产。B

A.正确

B.错误

3、【单选题】常修泽教授认为,美国人透支的是家庭资产,中国人透支的是国民资源——从人力资源到自然资源到环境资源。A

A.正确

B.错误

1、【单选题】“毛城镇化率”和“实城镇化率”并无本质差异。B

A.正确

B.错误

2、【单选题】目前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D)。

A.0.4

B.0.45

C.0.5

D.0.55

1、【单选题】从反映区域经济实力的主要指标来看,(C)地区处于绝对优势。

A.东北

B.西部

C.东部

D.中部

2、【多选题】反映区域经济实力的主要指标包括(ABCD)等。

A.地区生产总值

B.固定资产投资

C.对外贸易

D.地方财政收入

3、【单选题】从反映区域经济实力的主要指标看,东北地区发展中存在较多问题。A

A.正确

B.错误

1、【单选题】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A

A.正确

B.错误

2、【单选题】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A

A.正确

B.错误

3、【单选题】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A

A.正确

B.错误

1、【单选题】马克思在()中提出,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条件。C

A.《哲学的贫困》

B.《工资劳动与资本》

C.《共产党宣言》

D.《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2、【单选题】“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源自《共产党宣言》。A

A.正确

B.错误

1、【多选题】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按照()的要求,实现全体人民共同迈入全面小康社会。ABC

A.人人参与

B.人人尽力

C.人人享有

D.人人平等

2、【单选题】常修泽教授提出,在中国发展中要关注人的位置问题。A

A.正确

B.错误

3、【单选题】从现实角度分析,“以人的发展为导向”是摆脱“GDP中心主义”惯性运作的理性选择。A

A.正确

B.错误

1、【单选题】“人”的含义从横向上看,即“全体人”,而非“部分人”。A

A.正确

B.错误

2、【多选题】“人”的含义包括(ABC)。

A.多代人

B.多需人

C.全体人

D.个别人

3、【多选题】“多需人”的需求内容包括(ABCD)。

A.物质生活

B.政治生活

C.社会生活

D.精神生活

1、【单选题】“个性化消费”将成为今后社会消费的潮流和趋势。A

A.正确

B.错误

2、【单选题】提升产品质量是让老百姓“放心消费”的前提。A

A.正确

B.错误

3、【多选题】释放民间消费潜力,要让老百姓(ABCD)。

A.能消费

B.敢消费

C.放心消费

D.个性化消费

1、【单选题】实现经济结构转型,在()方面,要瞄准与人直接相关的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B

A.需求结构

B.供给结构

C.城乡结构

D.区域结构

2、【单选题】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开展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行动,放宽市场准入,促进服务业优 质高效发展。A

A.正确

B.错误

3、【单选题】“十三五”期间,我国的产业结构逐步从以工业为主导转向以服务经济为主导。A

A.正确

B.错误

1、【单选题】实现经济结构转型,在()方面,要瞄准人的“心灵放飞”和万众创新。A

A.要素投入结构

B.供给结构

C.城乡结构

D.区域结构

2、【单选题】常修泽教授提出,通过创新,驱动经济发展。A

A.正确

B.错误

3、【单选题】常修泽教授提出,通过创新,驱动人自身的发展,促进一代新人的成长。A

A.正确

B.错误

1、【单选题】实现经济结构转型,在()方面,要瞄准生态福祉和环境人权。B

A.要素投入结构

B.资源环境结构

C.城乡结构

D.区域结构

2、【多选题】常修泽教授认为,瞄准生态福祉和环境人权需要从(ABCD)推进。

A.技术线

B.市场线

C.结构线

D.政府线

3、【单选题】常修泽教授认为,天地人产权理论也是解决环境问题的良方。A

A.正确

B.错误

1、【单选题】实现经济结构转型,在(C)方面,要瞄准填平城乡之间人的“鸿沟”。

A.要素投入结构

B.供给结构

C.城乡结构

D.区域结构

2、【单选题】当前中国发展中存在着城乡之间和城市内部两个“二元结构”。A

A.正确

B.错误

3、【单选题】着力解决城乡“二元结构”问题,要以“城乡共荣”为前提,实现乡村与城市的共存。A

A.正确

B.错误

1、【单选题】“四沿——渗透型”开放战略渗透了常修泽教授的区域“均衡发展”情结。A

A.正确

B.错误

2、【单选题】实现经济结构转型,在()方面,要瞄准区域人际协调,以避免“板块群体碰撞”。D

A.要素投入结构

B.供给结构

C.城乡结构

D.区域结构

3、【多选题】常修泽教授提出的“新四沿”发展战略包括(ABCD)。

A.“新沿江”

B.“新沿海” C.“新沿边”

D.“新沿线”

1、【单选题】中央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18次会议于2015年11月9日在京举行。A

A.正确

B.错误

2、【单选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产业上要迈进(B)水平。

A.高端

B.中高端

C.中端

D.顶尖

3、【多选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的目标包括(ABC)。

A.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总体实现

B.收入分配差距缩小

C.社会和谐稳定

D.实现共同富裕

4、【多选题】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按照(ABC)的要求,实现全体人民共同迈入全面小康社会。

A.人人参与

B.人人尽力

C.人人享有

D.人人平等

5、【多选题】反映区域经济实力的主要指标包括(ABCD)等。

A.地区生产总值

B.固定资产投资

C.对外贸易

D.地方财政收入

6、【单选题】党的十八大提出,开展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行动。B

A.正确

B.错误

7、【单选题】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是实现(C)。

A.改革开放

B.科学发展

C.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D.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8、【单选题】《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提出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B)孩子政策。

A.一个

B.两个

C.三个

D.四个

9、【多选题】常修泽教授提出,要实现(ABC)三类人“共生”。

A.穷人

B.富人

C.中产阶级 D.知识分子

10、【单选题】实现经济结构转型,在(B)方面,要瞄准生态福祉和环境人权。

A.要素投入结构

B.资源环境结构

C.城乡结构

D.区域结构

11、【单选题】实现经济结构转型,在(D)方面,要瞄准区域人际协调,以避免“板块群体碰撞”。

A.要素投入结构

B.供给结构

C.城乡结构

D.区域结构

12、【多选题】着力解决城市内部“二元结构”问题,使农民工市民化,要推进四项制度改革,即(ABCD)。

A.户籍制度改革

B.农村土地制度改革

C.公共资源的配置制度改革

D.社会保障制度

13、【多选题】我国发展走到今天,(AB)之间高度融合。

A.改革

B.发展

C.稳定

D.以上答案均正确

第五篇:干部在线学习

党员干部在线学习心得体会

俗话说,学习可以使逸者得勤,昏者得明,迷者得醒,丧魄者得救。对于党员干部来说,学习更是提高政治水平、理论水平、决策水平、服务水平的重要途径。按照县委组织部的统一部署,我参加了党员干部在线学习。“党员干部在线学习的平台”依托网络积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大力开展干部网络培训和在线学习,采取不受时间、空间限制的学习、考核方式。这种全新方式和大量新的内容给党员干部教育注入了新的生命力。随着全区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构建和谐社会、打造现代化北翼新城、建设南通强区等领域出现的许多新概念、新思想、新问题,吾作为一名党员干部,深感要加快更新知识速度,必须进一步增强学习的紧迫感和自觉性,不断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和水平。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改变过去传统的满堂灌教学方式,更多地采用研讨式、案例式、体验式教学,受到了干部的欢迎。利用网络开展干部在线学习,不但可以大大拓展干部教育的渠道和内容,有效弥补干部教育培训资源的不足,扩大干部教育培训的覆盖面,而且可以较好满足干部个性化学习的需求,缓解干部工学矛盾突出的问题。面对中央和省委提出的干部教育培训的新形势、新要求、新任务,中心将在组织部的领导下,坚持以服务科学发展、服务干部成长为宗旨,坚持以学员为中心,以平台为支撑,不断加强平台、资源建设工作,不断强化内部管理和支持服务工作,不断提高干部网络培训工作的科学化水平,切实落实好全省干部网络培训工作任务,努力使省干部网络培训平台成为我省“争创学习型党组织、争当学习型党员”活动的重要载体,为加速安徽崛起,为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和学习型干部建设作出贡献。

干部在线学习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但在推进过程中,还不同程度地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个别学员思想认识不够到位,对干部在线学习形式不够适应,没有真正进行学习;少数学员过于注重学分的取得,学习质量还不够高;日常管理有效手段不够,虽然对学习进度缓慢的学员、未开展学习的学员多次进行督促,但还有部分学员没有完成规定学习任务;个别单位如市公安局上网受到限制,不能开展学习。部分课件质量不够高,课件内容吸引力有待增强,有的课件内容滞后,有的课件播放不流畅,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干部学习效果。下一步

应该围绕全县中心工作,结合各系统工作和干部队伍实际,分类设置培训班次,加强组织领导,抓好日常管理,健全保障机制,确保大规模培训干部、大幅度提高干部素质的提高。

现代科学技术和文化知识,是干部在线学习不可或缺的内容。过去的一年里,县直机关各单位十分重视干部职工这方面的学习培训。在线学习开设了现代科技、现代管理、先进文化等相关的课程和专题培训。通过现代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培训,进一步改善了干部队伍的知识结构,不仅促进了干部职工综合素质的提升,也促进了省直机关精神文明建设的深入开展。

供销社工作人员通过这一年的在线学习,进一步加强了干部职工的岗位职责相关业务知识和业务技能的培训。在线学习,针对应对金融危机、实施民生工程、应急处置等开设了相关的课程。通过这些在线教育培训,使供销社工作人员加深了对党的各项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解,增强了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自觉性,提高了民主行政、依法行政、科学行政和履行岗位职责的能力和水平,有力地促进了供销社工作任务的完成。

由于在线学习形式灵活,可以连续多次进行同一课程的学习,极大地缓解了工作和学习的矛盾。为了提高能力,完成规定的学时,修完规定的学分,首先我制定了月度学习计划,每月学习哪些课程做到心中有数;其次是合理分配时间进行学习,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克服工作带来的疲劳,把学习当作一种休息方式,利用工作间余和个人休息时间进行学习,做到学习不放松;三是增加学习次数,为了提高学习效率,每次学习安排时间不长,大约在半小时到一个小时,保证每次学习注意力集中,认真听讲;四是强化学习效果,通过做课程习题、试卷,对不理解的地方反复听讲,有效巩固了所学知识,增强了理解和记忆。

我通过这一年的时间的在线学习,充分认识到学习是一种能力。安徽干部在线专家讲授的知识容量再大,也是有限的。掌握学习的方法是长期的,受益是无限的。学习不仅是一种获得知识的途径,更是一种能力。它要求我们掌握学习规律和学习方法,把感性认识与理性思考相结合,把理论知识学习与实际工作相结合,把外化与内化相结合,通过消化知识达到完善自身知识结构的目的,实现学习能力的提高。

学以致用十分关键。实践是创造理论的源泉,理论要对实践进行指导。正确

处理理论学习和实践工作的关系,有利于促进事物不断向前发展。安徽干部教育在线通过提供丰富的教学内容、采取灵活的学习方式,为广大学员提供了一个符合自身需要的学习的平台。在新的一年,我将通过在线学习,做到工学结合、学以致用,更快更好地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素养,以适应工作不断发展的需要。

下载上海干部在线学习城讲义之《理想国》导读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上海干部在线学习城讲义之《理想国》导读.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干部在线学习答案

    单选 1、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是共产党人为官从政的底线。  B.廉洁自律 2、行政案件原则上由人民法院管辖。  A.最初作出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所在地 3、建设廉洁政治,坚决反对......

    干部在线学习管理办法

    太原市干部在线学习考核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加强学习型党组织和学习型干部队伍建设,充分发挥“山西干部在线学院”服务我市先行先试、转型跨越发展和提升全市干......

    干部在线学习操作手册

    干部在线学习操作手册 目录 一、网站首页介绍... 2 二、学习专区页面介绍... 2 三、学员操作方法... 4 1、学员登录. 4 2、如何选课. 4 3、课程学习. 5 4、在线考试(自动倒......

    干部在线学习心得体会

    干部在线学习心得体会 按照县委组织部统一部署,我于2014年参加了阳曲县2011年甘肃干部在线学习,在近一年的学习中,感觉学习内容非常及时有效,针对性很强,对自己进一步服务科学发......

    干部在线学习心得体会

    干部在线学习心得体会 *月*日上午,我有幸参加了在**广播电视大学举办的2011年**市处(科)级干部在线任职培训班开班仪式。本期培训班是市委组织部首次利用干部在线网站对新任职......

    干部在线学习论文

    年干部在线学习论文 ——如何理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与实现中国梦的关系 杨耀 甘南州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 摘要:今天的梦想,源于古老的向往。早在20世纪70年代末,邓小平就把中国......

    干部在线学习流程

    干部在线学习操作流程 点击菜单栏中“课程中心”,课程中心里提供了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每位学员需在《重点推介课程(必修)》和选修的课程中各选择10个学分的课程学习,选课时点击......

    干部在线学习必修课

    山西干部在线学习必修课件 来源:干教科 时间:2014-5-6 浏览:72次 1、中国共产党两大理论体系的创新与发展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若干重要问题3、新时期党的建设理论的重大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