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农村调查
胡锦涛总书记多次在会上指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实现农村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随着农业产业化的深入推进和国家对农村投入的不断加大,农民的经济收入和物质生活条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村正在向着社会主义新农村描绘的美好蓝图迈进。然而,农村的文明现象和农民的文明素质却相对滞后,建设文明乡风已成为新农村建设十分重要而必须高度重视的一个现实话题。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二十字的要义中,乡风文明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灵魂,内容包括文化、风俗、法制、社会治安等诸多方面。能否建设好社会主义新农村,乡风文明建设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乡风文明是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的灵魂“乡风文明”,是乡村文化的一种状态,主要表现为农民在思想观念、道德意识、知识水平、素质修养、行为操守等方面所达到的理想程度,以及农村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方面所达到的和谐程度。它的实质和核心是农民的知识化、文明化、现代化。乡风文明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灵魂,也是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的灵魂,它要求的是精神层面的境界,反映的是农村人与人之间的关系。1.乡风文明建设是提升农村群众文明素质的必然要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面貌发生了可喜的转变,大部分农民解决了温饱问题,相当一部分人走上了致富之路。然而,解决温饱或实现富裕并不等于就成为了新农民,实现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现在,农村既有一些好不容易靠辛勤劳动富裕起来的农民,因为文化水平低而被骗,导致钱财重大损失的惨痛教训,也有很多农民群众因为缺乏文化知识和劳动技能,而无法找到谋生致富之路。社会主义新农民和新农村既是个经济目标,又是一个社会发展目标。只有实现了物质和精神两个文明同步增长,才算得上真正达到社会主义新农民和新农村的水准。以提高科学文化、健康水平为内容的乡风文明建设,可以使广大农民群众拥有更多现代知识,身体和心理素质得到明显提高,从而进一步提升社会文明程度,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打下良好基础。安定环境,这些涉及精神文化层面需求的内容,既是农民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到现阶段的一种必然要求,也是目前乃至今后新农村建设的不竭动力。以形式多样的精神文化活动为载体的乡风文明建设,可以使广大农民群众远离落后的乡风民俗、陈规陋习和生活方式,积极参加健康向上、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从而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进一步激发农民建设新农村的热情。3.乡风文明建设是倡导农村文明道德风尚的有力抓手。对于社会主义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来说,农民思想道德水平的高低,决定着农村文明程度的高低。农民思想道德建设,对于规范社会生活、优化经济发展秩序,起着十分重大的作用。现在,一些农村还存在着虐待父母、赌博迷信、铺张浪费等不良风俗,更有甚者,还存在着带有黑恶势力性质的欺行霸市、残害群众的极端现象,广大农民群众对此深恶痛绝。以道德榜样示范和道德实践规范为抓手的乡风文明建设,可以大力弘扬道德力量,提高农民群众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水平,引导他们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增强他们的道德责任感和外在社会风气,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必需的道德支撑。4.乡风文明建设是构建农村和谐社会的有效途径。我们所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实现这个目标,占全国总人口近80%的广大农村地区始终是重点和难点。伴随着农村体制转轨、社会转型的不断加速,影响新农村建设的各种矛盾日趋表露。农民贫富差距的加大,农村矛盾纠纷的多发,农村违法违规事件的增加,不同利益关系的冲突,都逐步成为构建农村和谐社会所必须解决的问题。目前,全国各地因为农村土地拆迁、环境保护等问题而产生的矛盾冲突和集体上访事件频繁发生,特别是近两年,我国农村发生了多起个别农民因为一个小纠纷、小矛盾而杀人的极端事件,为我们加快构建农村和谐社会敲响了一个又一个警钟。以和谐文化为内容的乡风文明建设,可以倡导和谐理念,培育和谐精神,巩固构建农村和谐社会的思想基础,完善农村社会管理的方针政策,有效调节农村社会关系,化解各种矛盾,激励广大群众互相帮助、诚实守信、平等友爱、融洽相处,形成尊老爱幼、扶贫济困、礼让宽容的新型社会主义人际关系,形成知荣辱、讲正气、树新风、促和谐的文明风尚,从而促进农村社会和谐稳定。
二、当前我乡建设文明乡风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一)农村文化基础设施比较落后。特别是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的投入不足,文化基础设施落后,现有资源尚未得到有效利用。目前我乡农村图书室、活动室、体育健身器材和篮球场(除学校外)有5处,仅占全乡村庄的十分之一,农民缺少休闲场所和休闲意识,文化生活贫乏,精神生活贫瘠。农村文化建设与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还不适应,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关于乡风文明的基本要求也相距甚远。
(二)乡风文明建设主劳力缺失。打工经济的发展使劳动力外出转移,而农村留守的常住人口非老即少,非贫即病,妇女、儿童和老人成了当前农村常住人口的主体。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尤其是受过中等以上教育的青年劳动力大多外出向城市就业转移,形成或打工或经商的劳务经济,其劳务收入虽然使部分农民家庭的经济条件有了一定改善,在一定程度上拉动了所在村经济的发展。但因大量有文化的主劳力外移,也严重影响了农业现代化水平的提高,并使新农村建设、乡风文明建设失去了主力军。
(三)农村人文素质亟待提高。大量青壮年劳动力的外出务工,使留守孩子一般随其祖父母辈生活,隔代抚养现象普遍。而祖父母辈的文化水平普遍较低,对孙子辈的养育仅限于吃穿暖和健康平安,留守孩子普遍缺少来自家庭的管教约束和家庭温暖。乡镇学校老师普遍感到“留守”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教学难度增大,品行上存在一些陋习,勤奋好学的农村学生只是农村中的为数不多的佼佼者。没有文化的军队是愚昧的,没有文化的农村同样也是愚昧的,这与新农村建设基本内容的乡风文明是相悖的。历史造成祖辈没文化,当今父辈去打工,孙辈教育少,乡风文明的希望无处可托。
(四)农村精神文化生活匮乏。据调查了解,当前在农村,农民闲暇时间除了看电视外,多以打牌、“搓麻”消磨时间。有极少数人不务正业,成天以摸牌赌博为生,摸牌赌博致贫、引起家庭矛盾和社会治安问题的现象时有发生。同时,小打小赌带来的好吃懒做等不良习气也严重影响文明乡风的形成。另者,农村卫生习惯的落后和卫生管理的不到位,致使相当部分村村容村貌长期脏乱差,乡风文明缺少必要条件。究其乡风文明建设存在问题的原因,应该有两个方面。客观方面,主要在于农民多是以家庭为单位分散从事农业活动,家居生活环境较之以前虽大有改善,但对公共场所的不文明、不卫生行为早就司空见惯,农村公共环境、公共卫生无人治理,农民的公共文明和公共卫生意识长期匮乏。主观方面:其一是基层有的干部认为乡风文明建设是“软指标”,没有认真抓,致使农村精神文明基本处于放任自流状态。其二是党员干部示范不够。“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干部”,基层党员干部思想、道德、行为、作风的好环直接影响着群众。其三是职能部门作用发挥不够。乡镇虽有文化中心,但设施简陋,作用发挥不够。有关部门组织的“三下乡”活动虽轰轰烈烈,毕竟每年只有为数极少的几次。其四是资金投入不够。导致乡镇建设和中心村建设发展不快,文化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发展不够。
三、加强乡风文明建设提升农民思想道德素质的对策建议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我认为,党委政府应该从思想道德教育、群众参与、文明生活建设、资金政策投入、文明乡风宣传等五个方面入手,积极探索更多的适应时代特点和形势需要的新载体,切实加强社会主义乡风文明建设,不断提升农村居民思想道德素质。
(一)加强农民思想道德教育,为建设文明乡风奠定基础。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关系到新农村建设的成败。只有大力加强农民群众的思想道德建设,促进广大农民群众综合素质的提高,才能为加快新农村建设提供动力。从现实情况看,农民整体素质偏低,既表现在科技文化素质上,也表现在思想道德素质上。大力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特别是改变农村文化建设相对滞后的局面,必须在加强教育和引导中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一是开展形势教育。联系农民的生产生活实际讲形势、讲政策、讲道理,使广大农民群众了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提高思想觉悟,培育现代意识。二是强化文化熏陶。运用先进文化塑造农民,是提高农民思想道德素质的有效手段。应整合农村图书室、广播室、文化活动中心等资源,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能力,满足农民的精神文化需求;探索建立集议事场所、服务平台和活动阵地为一体的村民中心,使之成为培育新农民、服务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依托;抓好农村有线电视“村村通”工程,有条件的地方积极推动电脑进村,运用现代传媒手段传播先进文化。三是创新活动形式。鼓励农民自己组建文化团体,以节庆文化为龙头,以农闲文化为重点,以传统文化为基础,将思想道德教育融入农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体活动中,使他们从中得到自我教育、自我提高。
(二)要充分发挥群众的参与性、自发性,为建设文明乡风提供力量。我们必须在观念创新上走在前面。要转变过去形成的思维定式和教育模式,努力做到心里装着群众,眼睛向着群众,多深入群众中了解实情,多听“原声带”,多体察群众的需求,多办实事,多向群众学习,让群众由被动变为主动,由客体变为既是客体又是主体。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的不断发展,人们的自主意识不断提高,过去的“你说我听”,“我打你追”的方式容易引起群众的逆反心理,工作的实际效果也会受到削弱。为了适应新形势下人们的心理特征,精神文明工作要正确理解和灵活运用灌输的原理,由单一灌输型方法向交流型方法转变,使思想政治工作始终“以人为本”,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
(三)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为建设文明乡风营造氛围。首先,用良好环境影响,良好的生活环境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生活方式。改变农村人居环境,既要着眼长远,搞好乡村建设规划,为优化农村环境打好基础;又要从解决农民群众反映强烈的人居环境问题入手,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和污水处理,抓好道路建设、改厨改厕、庭院美化等工作,改善卫生环境和村容村貌,为转变农民生产生活方式创造条件。其次,用长效机制管理。没有必要的长效机制,新农村建设就会重走“建起来,漂漂亮亮;过一阵,脏乱依旧”的老路。应始终坚持边建设、边巩固、边提高的原则,围绕生产、生活、建设、管理、考核等环节,逐步完善动态管理、考核评比等机制,促进农民文明习惯的养成。第三,用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引导。推动乡风文明建设,深入开展文明村、文明家庭评选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调动农民群众形成科学文明健康生活方式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四)加大农村精神文明创建投入,为建设文明乡风提供保障。要认真落实上级有关文化经济政策,加大对农村文化阵地建设的投入力度和政策支持力度。实力较强的村要重在提高文化阵地的档次,完善文化阵地的功能,加强对文化阵地的管理。实力较弱的村要花少钱多办事,力争消灭文化阵地“空白点”。要按文明创建测评体系要求,把文明村创建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增加各项精神文明创建经费投入,使科教文卫体和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专项资金投入增加的幅度与财政收入成正比增长。
(五)要拓展宣传覆盖的广度,为建设文明乡风提供示范。要充分发挥现代传媒传播快、覆盖广、受众多的优势,形成积极健康的舆论氛围。通过开设专题、专栏等形式,积极宣传各地基层精神文明建设的好经验、好做法,用先进典型来宣传群众,激励群众。同时,要充分发挥舆论监督作用,针对城乡基层存在的各种不良风气,批评和揭露各种缺德行为,扶正祛邪,惩恶扬善,用反面典型来警示群众、教育人民。要充分调动各种舆论宣传工具,分阶段、有重点地介绍各镇、村乡风文明建设工作的开展情况,形成你追我赶、争创一流的良好态势。挖掘典型示范的深度。发挥模范典型示范作用,用活生生的例子来具体地、有效地指导工作的开展。通过典型的示范、辐射、带动作用,不断巩固、提高、扩大文明建设的成果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乡风文明建设状况调查——以XX村为例
党的十七大指出,在新的发展阶段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历史任务,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稳步地加以推进。建设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对于实现高水平的全面小康社会具有重要作用。
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个动态的系统的综合性的概念,“乡风文明”作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是新农村这一系统建设工程深入开展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文明”可以理解为人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和积累的各种成果与财富的总和。农村文明与农业生产的进程息息相关,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过渡进程中,不可避免地受到现代工业文明的辐射和渗透,在文明进程中出现了一定程度的边缘化的倾向。胡锦涛总书记多次在会上指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实现农村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和“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这个目标的推动力量。”由此可见,在新时期新阶段没有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目标的实现,就不能称为全面的社会主义新农村,也就不能实现为全面的农村小康社会。
一、“乡风文明”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性
“乡风文明”的本质就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问题,就是农村文化建设的问题。生产发展,生活宽裕,并不能自然形成文明乡风,广大农民“富了口袋更要富脑袋”。新农村需要文明的生活方式、先进的思想理念、健康的娱乐形式、和谐的安定环境、清新的文明乡风。建设和谐的农村社会,缩小农村与城市的贫富差距,促进农村、农业、农民的发展和进步,离不开广袤农村土地上人们的安居乐业,离不开文明乡风潜移默化的影响。“文明”与“文化”关系密切,文化也是一种生产力,已经深深熔铸在地区的凝聚力、创造力和竞争力之中,文化自身具有的凝聚、整合、同化、规范社会群体行为和心理的功能,是其他社会要素无法取代的。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让农民们心情舒畅,和谐安定,陶冶情操,全身心投入到生产和生活之中,能够为解决“三农”问题,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1、乡风文明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思想保证。随着利益主体和利益分配形式的多样化,农民内部收入差距的不断扩大,使得一部分农民思想上出现了多层次、多样化、多变性的趋势。如果在农民文化素质不高的现实情况下,失去了主导思想的引导,后果是不堪设想的。如果马克思主义思想不去占领农村这块阵地,各种各样的非马克思主义的东西就会去抢占。这不仅是当前农村文化建设的问题,更是农村政治建设的大问题。用马克思主义为主导的积极向上的文化去占领和巩固农村思想文化阵地,开展多种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把解决群众的思想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紧密结合起来,把宣传引导群众与热情服务群众紧密结合起来,吸引群众广泛参与,将为扎实有效地推进农村工作提供坚实的思想保证。
2、乡风文明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精神动力。在市场经济发展的大潮中,农村的部分优良传统被逐渐弱化,削弱了农村社会发展的精神动力。继承并发扬或者是重建并强化农村自身所拥有的文明传统,提倡尊老爱幼、妯娌和睦、邻里团结、爱护公物、遵纪守法、遵守社会公德等良好乡风民俗,以社会公德来制约个人私欲,以文明乡风来加强村民和谐,使农民在思想上树立“现代农民”意识,可以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和民主参与意识,推动农村物质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的发展。
3、乡风文明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智力支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首先要解决的是农民发展致富问题,这是根本。而目前农民收入低、就业难、负担重的重要原因在于相当部分的农村劳动力缺乏现代产业所需的劳动技能,更谈不上自主创业。一些农村中的陋习痼疾也与科学意识、科普宣传不足有着密切联系。通过举办各种免费培训班,帮助他们能够掌握一技之长,可以提高其自身的劳动力价值,帮助其发家致富并能带领其他人致富,从而形成你追我赶的良好风气。通过宣传科学意识,可以让更多的农民从麻将桌、纸牌桌和宗教活动中走出来,从事更多有益身心的文体活动,提高农民生活品位。尤其重要的是,通过改变人们的一些落后观念,可以使发展经济、脱贫致富成为广大农民群众的自觉追求,主动摒弃与经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的陈规陋习,为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扫清思想观念上的障碍。
二、在新农村建设中影响乡风文明发展进程的主要因素
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农村孕育出许多纯朴的乡风民俗。比如,孝敬父母,家庭和睦,邻里互助,诚实守信,勤俭持家,自立自强,致富有道,艰苦创业等。然而,近年来,一些地方在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在农村出现了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长短腿”现象,农村文化建设弱化,封建迷信、聚众赌博等陋习沉渣泛起,铺张浪费、相互攀比风气有所抬头,得过且过、小富即安的小农意识严重。在经济发展落后的地方,还存在着无所事事、不思进取的现象。从目前媒体报道的各地新农村建设情况来看,更多地注重了“村容村貌”的整顿,房屋改造、引进项目的似乎更多一些。究其原因,在于“乡风文明”建设的操作难度较大,这些与“乡风文明”建设相比,似乎更快更易些,也更能展示出新农村建设的喜人成就,如果不注意协调发展就容易导致新农村建设中乡风文明的弱势局面。这些不良风气与新农村建设所倡导的文明乡风格格不入,阻碍着新农村的建设发展。
1、农村基础文化设施建设相对经济发展建设的投入显得不足。只有加大投入,才有快速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基础设施投入是基础中的基础。我国农村群众物质生活水平虽然有了很大提高,但随着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迅速增长,文化消费能力大大增强,鉴赏水平不断提高,文化需求呈现出多层次、多形式、多样性的特点。当前农村基础设施落后,特别是与文化活动密切相关的公共设施建设的投入相对不足,休闲娱乐单一,精神生活品位较低,与农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存在较大差距。
2、农村经济相对城市经济的发展提速显得缓慢。由于历史原因,城乡二元经济格局使得农村与城市的发展差距拉大。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推进,城乡差距总体上却有继续扩大的趋势。突出反映在粮食生产的滑坡和农民增收的困难上。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明显滞后的局面是长期形成的,改变农业、农村落后的面貌必须付出长期艰苦的努力。近两年的农业和农民收入增长虽已出现转机,但粮食的年度产出和需求仍有缺口,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还未见缩小,农村基础设施缺乏和社会事业落后的矛盾还很突出,农村改革和发展仍然处在艰难的爬坡和攻坚阶段。
3、现有的管理模式相对城市化加速带来的农村人口的高流动性显得滞后。近年来,城市化进程加速,大量农村人口向沿海发达地区转移,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形成具有特色的劳务经济,农村留守人员为老少弱病残。大量青壮年劳动力的外出,造成农村大量耕地无人耕作,为不使抛荒,往往由外来人员租种。人口的流动性使得基层在进行宣传教育、组织活动中遇到了操作上的难题。一方面投入本地的留守人口的精神文明建设效果不大,另一方面投入本地劳动人口的精神文明建设虽然有效果,但是由于此类人群流动性大,必需重复投入,大大加重了财力负担。
4、农村教育相对城市完善的教育体系和农民的发展需求显得薄弱。一方面,农村剩余劳动力亟待提高综合素质和就业创业技能,以适应城市发展和市场竞争的需要。随着东部地区生产成本的提高,近年来出现了民工荒,这并不是由于外来务工人员供应不足,而是符合工作技能要求的农民工严重缺乏。另一方面,因大量青壮年劳动力的外出务工,小孩一般留下来随其祖辈生活,隔代抚养现象相当普遍。由于历史的原因,担当抚养角色的祖辈们的文化水平普遍较低,他们的要求仅是小孩平安无事,至于学习成绩好坏无关紧要,缺少家庭辅导,加上读书无用论不良思想的冲击,中途辍学现象严重,同时缺少家庭的管教,青少年违法犯罪率呈上升态势。
三、下一步需要加快推进乡风文明建设的主要措施与建议
1、倡导现代文明,塑造现代农民是乡风文明建设的核心。农民是建设新农村的主体,塑造现代农民,倡导新风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本质要求和突出特征,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基本要求和最终目的。
一要通过农民技能培训,提高农民的文化水平。坚持科技兴农。大力提高农业科技创新和转化能力,完善农技推广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发展农村教育和文化事业,针对对象的不同,进行法律法规教育、劳动技能培训、文明素质养成等教育。开展农民培训工作,让农民学到专业技能,增强就业、创业能力,提高自我保障能力。尤其要强化对失地农民的培训,着力提高劳动技能和就业本领,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以新农民支撑和带动新农村建设。
二要通过发展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改变农民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能否快速地把经济搞上去,增加农民的收入是能否实现新农村建设目标的关键所在。苏州、昆山等地的实践证明,“无农不稳、无工不富、无商不活”,只有减少农民才能致富农民,只有转移农民才能致富农民,只有在实现工业化的过程中促使农民摆脱原始农业的束缚,才能走上富裕的道路。以新北区为例,我区坚持从人多地少、精耕细作的实际出发,坚持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发展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指导农业,走一条适合区情特点、富有特色的新型农业现代化道路。通过发展现代农业,实现农业产业升级增效,引导农民崇尚科学,抵制迷信,移风易俗,破除陋习,树立先进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风尚,倡导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培育农民新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
三要加大文化投入,拓展乡风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基础文化设施不足一直是制约农村文化建设的“瓶颈”。由于公益性文化事业一方面社会效益十分显著,但本身盈利少却难以维持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当前,要进一步加大乡镇文化中心、文化站和村文化室的建设,提高“村村通”的覆盖面和质量,通过传媒的力量使社会主义新文化占领农村阵地,让健康向上的现代文明深入农村千家万户。
四要培养一批“开放大气、自强卓越”的现代农民。建设现代农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农业发展的方向。现代农业需要现代农民的支撑。要引导广大农民在思想观念上加速融入城市化浪潮,树立艰苦创业意识,走创业致富之路,形成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在发扬传统优秀乡村文明的基础上,努力建立起诸如“开放大气、自强卓越”等为主题的新型乡风。
2、狠抓工作实效,取得群众支持是乡风文明建设的立足点。新农村建设要防治一知半解、一阵风、一刀切、一手硬一手软、一头热,要一手抓行政推动,一手抓尊重农民。
一要大力破除当前农村存在的不良习俗和社会风气。与市场经济建设和全民创业行动不相适应的陈规陋习是影响农村经济发展的不利因素,也是制约乡风文明建设的顽固势力。只有大力宣传、倡导崇尚创业、创业光荣的新时代理念和精神,千方百计激发广大干部群众的创业激情和致富渴望,激发创业勇气和致富信心,掀起全民创大业的热潮,形成想创业、敢创业、会创业的生动局面,才能使农村的“精、气、神”发生质的变化。
二要运用各种手段进行广泛的宣传教育和发动。只有让美好的前景成为激励群众努力奋斗的强大动力,既有鼓舞人心的具体的奋斗目标和各项建设规划,又有实实在在的措施,才能使干部群众劲往一处使,齐心协力为早日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而努力。以当前农村集体经济股份合作制改革为例,在农村城市化进程中如何妥善处置村级集体资产,是农村工作中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通过宣传发动,营造推进改革的良好氛围,务必使基层干群充分认识农村集体经济股份合作制改革是保护城市工业化进程中农民的合法权益、增加农民收入的重大举措,使广大基层干部群众主动参与改革、积极推动改革,并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形成全社会广泛支持改革的合力,从而保证改革工作的顺利进行。只有像工业反哺农业一样,充分发挥城市文明的辐射功能,通过文化下乡等多种形式,才能进一步增强农民现代文明意识,让文明之风吹遍乡村的每一个角落。
三要以促进农民就业来提高乡风文明建设工作的亲和力、说服力和号召力。以我区为例,我区先后在新桥、薛家、罗溪、春江等镇开展了创建农民培训基地试点工作,组织各镇、街道举办“家政服务班”“汽车维修班”、“工程机械班”、“数模技术班”200余期,参加培训人数达15000余人次,受到了广大农民的普遍欢迎。同时,全区还每年帮助5000名农村富余劳动力实现就业、每年培训5000名农村劳动力,力争在两三年内全区95%以上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愿望的农村劳动力基本得到就业,力争使每一个有就业能力的人有班上、有活干、有钱赚。坚持本地转移就业与跨区域劳务输出相结合,加强对跨区域劳务输出的组织引导,采取就业奖励、劳动成本补贴等手段,鼓励企业优先安排本地劳动力。通过这些活动,不仅让农民学到了专业技能,增强了谋生的手段,而且还把老百姓的兴趣点、注意力转移到创业致富上来。基层反映,自培训班开办以来,群众上访少了,参加赌博、迷信活动的少了,乡风文明自然得以提升。
3、创新工作理念,推进文明创建是乡风文明建设的有效抓手。乡风文明是文明创建的范畴,在新农村建设中,要创新工作思路,拓展工作载体,更好的适应时代特点和形势需要,逐步推进乡风文明建设。
一是抓中心,大力提升经济建设发展水平。发展经济,是农村工作的中心任务,也是开展文明创建工作的核心内容。作为农村的基层单位,乡、镇、村在文明评比中,要看完成上级下达的各项主要经济指标的达成情况,如这些指标出现负增长现象则一票否决。要看在本地区的地位,主要经济指标必须达到地区平均水平以上,或达到本地区同行业的先进水平。要看一个地方的发展势头,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其主要经济指标连续2年增幅超过地区平均水平。
二是抓载体,让文明创建为农民群众所喜闻乐见。可以组织开展“讲文明、讲科学、讲卫生、树新风”活动。广泛进行文明常识和科学生活方式宣传教育,引导人们深刻认识不良行为习惯的严重危害性,以一言一行、一点一滴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自觉革除红白喜事大操大办、逢年过节大吃大喝等陈规陋习。可以组织科技、文化、卫生、法律“四下乡”活动。重点普及与农民群众生产生活有关的自然现象、社会进化、医疗卫生、科学健身和生老病死等知识,引导人们学科学、相信科学、用科学,进一步提高抵御封建迷信活动和邪教等伪科学的能力;组织开展送法律下乡活动,为农村党员群众讲解宣传法律知识,开展现场法律咨询活动,解答群众在法律方面的疑虑。可以组织群众艺术团,通过艺术节、文艺巡演和广场文化活动等形式,以农民群众容易接受的文娱形式将新农村建设的成就、过程广为传播,以优秀的作品来鼓舞人,以富有时代气息、健康向上的文艺作品来引导农村的文化建设方向
第二篇:农村调查
寒假社会调查报告
数学科学学院09(2)班 肖蕾
在放寒假期间我参加了庆丰乡东平村的几项调查活动,在调查期间让我真切感受到耕耘的艰辛,收获的喜悦,在实践期间我主要做了以下的工作。我们调查了东平村受教育状况:村民中有30%受过初等教育、1%受到过高等教育。现在村里只有三四十个高中生。如今儿童的上学年龄限制到6岁,但有30%的孩子八岁才开始上学。
我们还调查了农民的生活状况,据调查村民的粮食、蔬菜,肉制品都自给,只买一些油盐、因此大部分家庭每月生活费在500元以下。
经过这一段时间与乡亲们的接触,我深深地感到:农村对教育的重视程度比起城市有过之而无不及,甚至越是贫穷地区的人们对教育的渴望越强烈。教育滞后的根源不在于观念的落后而在于经济的落后。
在我们调查的家庭中有80%的家庭的三分之二家庭收入用于孩子的教育,绝大部分的家长非常希望孩子能上到大学。我依然清楚地记得乡亲们朴实的话语,搞调查时,当问及孩子们的学习情况时,他们总说:我的孩子能像你们一样就好了。其实我们这么辛苦,啥也不图,就希望他们多学点东西,找一条好的出路。还记得有个老汉对我们说:俺孩子能上到哪,我供到哪,就算砸锅卖铁也得上。由此,我们转过头来想一想,一个地区是否重视教育能单凭入学率或人口文化水平来衡量吗?答案是否定的。对于农村来说,判断人们重视教育程度的标准应是他们用于教育的开支所占家庭收入的比重。虽然农村地区经济落后,但也正因为落后,他们比城里人更渴望受到教育、更渴望个个都能考上大学!当你看到东平村的乡亲省吃俭用供孩子们上学的时候;当你听到老汉说砸锅卖铁也得上的时候,你还会说他们不重视教育、还在扳着指头数有几个失学儿童吗?那么,盲目地给老少边穷地区扣上不重视教育、教育意识薄之类的帽子是不是过于武断、是否含有某些歧视成份呢?不是因为我是一个农村的学生我才说这样的话,而这是我们调查的真实情况,而且在这一方面我有过亲身的体验。
从开始调查到调查结束,我的心情经历过一次次的万千感慨、一遍遍的心潮澎湃。在与乡亲们从接触到磨合再到打成一片,乡亲们对我们关怀备至,待我们如亲生儿女,我们体会到乡亲们淳朴的情怀,也感受到了农村对知识的渴求,对富裕的渴望。面对这份深重的情谊,我们都想尽自己的最大努力为东平村的父老乡亲们做出贡献。但是对于有一些想法我只是想得到却无能为力帮助他们,然而现今我们只能在宣传东平村成功的经验的同时,提一些不够成熟的建议。以前该村是连乡村公路都没有通,目前,村民们的收入主要是靠养猪和种田,公路以到了村公所,这样就为他们提供了更多的赚钱机会,比如,他们可以种很多的土豆,还可以养猪,养牛销售出去。当然,这取得的一切成绩离不开村领导付出的巨大努力和广大村民的辛勤劳动。
通过几天的实践,我们发现该地农民的经商意识非常薄弱,或许是受传统观念影响太深,其实,逐步使他们转变观念对经济发展是有重要意义的。
在我们调查完了以上的项目后我还又参加了东平村的雪灾调查,在我和村委会的参观过程中他们主要是调查了,雪灾对越冬作物的影响,我村小麦已陆续停止生长,进入越冬期。今年大雪天气过程对我村的小麦的降雪量和低温程度基本正常。到目前为止,降雪过程对我村冬小麦生产利大于弊。有利因素为,首先,处于越冬期的冬小麦且有积雪覆盖,减轻了冻害发生;其次,气温降低减缓小麦旺长的势头,有利于改善群体结构,低温过程冻死一些晚弱苗,群体结构更趋合理;第三,低温大雪降低越冬的虫口密度,抑制病害蔓延,对减轻来年病虫害有利。二,由于气温较低,树木上的冰挂易造成其枝条压裂、压断和压倒。在个别的社家禽大棚也有倒塌现象。还有一些是连住房都被雪给压塌了。
对养殖业的影响:寒冷天气使牲畜大量失热,增重速度下降,幼畜、病弱畜、家禽往往经不起寒流降温而造成死亡。羊场场房、圈舍倒塌。那里的村民说他们家的母猪生下了十四只小猪由于天气的寒冷被冻死了十二只,只活了两只,按今年的物价他们家就损失了7000元左右。还有的是刚生下的小羊羔以被冻死,这西损失都很大。通过村委会调查后东平村委员会发动所有的农民及时清除各类林木,特别是常绿树木、经济果木林、苗木枝梢的积雪、冰挂,防止压折造成损
失。及时处理断裂枝干,对完全折断的枝干应及早锯断削平伤口,涂以保护剂,以防腐烂;对已撕裂未断的枝干,不宜轻易锯掉,宜先用绳索吊起或支撑起,恢复原状,受伤处涂以保护剂并绑牢,促其愈合恢复生长。同时要及时施肥、恢复树势;树体伤口多易引起病虫害,应加强病虫害的防治。林地、果园地的田间积水也要尽快排除,防止涝渍和冻害。在这一次受灾拯救过程中东平村会的书记他是我们全村的榜样,他和村民们吃住在一起,奋战在一起。在抗灾一线,他废寝忘食,身先士卒,带头苦干;在办公室,他通宵达旦,运筹帷幄,不知疲倦,在他的身上体现了一名领导干部敢于战天斗地的勇气与魄力,他忘我工作的精神深深感染和鼓舞了农民的斗志,在他的带领和指挥下,参与抗灾的广大农民群团结一心,众志成城,取得了一场又一场攻坚战的胜利。他不仅是我的偶像而且还是我学习的榜样。我们通过大学学习后,要想尽快的成为现代化建设的有用人才,适应社会的需要,就要在学习期间,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认识社会,认识自己的社会位置,明确自己的历史使命,激发自己的学习热情,调整和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战胜各种困难和挫折,锻炼意志和毅力,为适应以后的工作做一定准备.这是我参加这次社会实践的目的之一。
社会上的很多东西单从课堂上是难以得到的。因此我们必须走向社会,深入农村,农民的现状,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才能真正在实践中增长我们的才干。还有淳厚民情和朴素民风中的情感滋养,难以尽得于书本;贫困母亲脸上的愁容和失学儿童眼中的渴望所激发的力量,难以取之于校园。走出象牙之塔,融入坚实的土地,贴近农民的心,才会真切感受到耕耘的艰辛,收获的喜悦,才会真正把成长的根深深植入祖国的沃土。
实践已充分证明,社会实践促进了大学生的全面发展。通过社会实践活动,我们从与人民群众的广泛接触、了解、交流中受到真切的感染和体验,从无数活生生的典型事例中受到深刻的启发和教育,使思想得到升华,社会责任感增强。在实践中,我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得到进一步的强化,提高了认识能力、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
第三篇:农村调查
农村调查
在太古庄乡刘庄村通过调查,当前该村现状是:现有67户家庭,人口共有256人。18岁以下的有85人,18至40岁的有80人,41至65岁的有65人,66岁以上的有26人。低保对象有10人,共有755亩耕地,在农村规模上是一个小村。村子里农民的主要收入来源一是种植小麦和玉米,二是养殖牲畜如猪、兔子、羊、牛,三是外出务工到附近搞房屋装修。村里的青年大部分到了外地去上班,很多都在衡水,也有去北京、天津、上海等地,基本已经脱离了农村。农村剩下的劳动力都是40岁以上至60岁的男人,这些人都是家庭的主力,其他人只有老人、妇女和孩子。
当前农民仅仅依靠种地的年收入并不多,只是够维持正常生活,有其他的事情就无法做到。一般家庭每户有10多亩地,种植小麦和玉米一年下来能大概收入7、8000元,当前农药、化肥、以及收割的费用年年上涨,如果农户单纯种植普通的大田作物的话,年收入远远不能满足家庭需要的支出。大部分家庭眼前面临着子女上学、结婚、买房三大问题,目前上小学、初中一般家庭都能负担的起,但是如果孩子想上高中、大学就需要想办法增加更多的收入。现在一个农村男孩到了适婚年龄结婚,嫁妆、彩礼、举办婚礼总共需要六、七万,家庭如果收入少都没办法结婚,结婚后年轻人都希望能去城市有更大的发展,要在城市安家立业就得买房。以刚结婚年轻人的能力根本无力在城市买房,仅靠自己甚至连首付都付不起。所以上学、结婚、买房三座大山压在了这些农村家庭的人身上,在调查过程中很多农村群众都反映了这几个问题是当前家里最重要的事,农民考虑自己如何增收、如何致富,成了摆在其面前的重要问题,都在想办法增收致富。
该村村民向附近富裕村子学习后,普遍认为掌握一技之长是家庭增收、致富的硬道理。某些群众深入钻研学习牲畜养殖、房屋装修等技术,开始走上致富道路。
一、学习一技之长,走上致富路。
1、生猪规模化养殖。几年前有人通过打工有了一定的资金积累,发现生猪市场年年红火,其他村很多村民养猪挣了钱,于是就开始了养猪。目前村里有生猪养殖户10户,存栏400多头,每户年利润额能有七、八万。走访某养猪大户,他介绍经验说:“养猪如果规模比较小三、五头基本不用讲究什么养殖技术,喂养一年每头都能长1000多斤,也不会生病,但是这个卖钱没有多少利润的,得走规模化养殖的道路,现在无论干什么没有规模就见不了多少效益。但是想要干大规模不是说干大就干大的,村里的养殖户基本上都是从小到大,一边去学习养殖一边在实践中摸索。”他总结了养猪有三条经验一是要懂养殖技术。没有养殖技术,如果规模化养殖,是非常容易赔钱的。养的猪生病了吃什么药,怎么防止疫情扩散,建设什么样的养殖环境利于猪生长等许多方面的技术需要养殖户去学习。养殖技术能否学好对养殖户来说是非常关键的一个环节,养猪投资大,如果失败往往会赔十万、二十万,这是农户无法承受的,很难再重头来,所以首先一定要掌握养殖技术。该村学习养殖有的是去其他县的规模养殖场实地取经,学习半个月到一个月,并建立联系有问题电话请教,有的是从本村其他养殖户那里学习养殖经验,还有的是从兽医那里学习,学习的途径多种多样。二是要懂养殖管理。仅仅有了养殖技术还不行,规模化养殖需要对养殖场有一个较高的管理水平。三是要研究市场销售规律。生猪的销售不是养的猪多就卖的钱多,猪的销售价格总是按一个规律波动,具有复杂的规律性,如果能掌握了这个规律,按这个规律去搞养殖才能保证不赔钱再赚钱。有的养殖户生猪养的很好,养殖技术掌握的不错,但是因为市场规律没有掌握,当猪的销售价格低迷的时候,养的猪很多,投资很大,但是却赔钱,当猪的市场销售价格高的时候,养的却没有几头猪了,卖不出钱来,导致了养猪的失败,而且因为投资大,基本上以后也没有办法再重新再来。目前该村的养殖大户因为掌握了这个市场规律,根据规律来搞规模化养殖,当价格高涨的时候,抓住时机销售,价格走下坡路的时候,缩小养殖规模,待价格走到了谷底,再开始增大养殖规模。通过这样按市场规律搞技术化规模养殖,村里的生猪养殖开始呈现了一定的规模。
2、肉兔养殖。目前有肉兔养殖户两户,年均销售利润额二至三万。
3、肉牛销售。目前有肉牛销售户1户,该农户精通肉牛的,从其他养牛户中买来质量优,价格低的小牛饲养,待养大贩卖出去
4、房屋装修
二、
第四篇:农村调查
一、本书的中心论旨:探讨明代以来中国传统农业发展的状况、原因和历史前景。
二、作为一个幅员辽阔的经济内向型大国,农业是中国的经济的基础。《中国农业的发展》实际是运用计量经济学的方法,对十四世纪以来中国经济的四点拷问。如PPT所示。那我们也同样带着这四个疑问开始了本书的阅读。
(间接:拍金斯在《中国农业的发展》中首先注意到农业的全局,注意到全国各地不同的农业发展和变化。)
三、在数据的预估和计算上,拍金斯做得尤为出色。特色:我们发现他的论文往往附以大量的表格和数据,《中国农业的发展》全书四百余页中,正文占一半,附录和各项统计资料几乎也占一半,而正文中所附的统计图表也有相当地位。他在搜罗资料、鉴定真伪、分析数据、编制统计以及进行估算上所倾注的心血.和精力可能远远超过文字编撰。
刚刚孟杰同学有介绍过宏观分析方法是泊金斯计量考察的主要方法。这在对中国农业的生产率作出分析时体现的最明显,分析它会需要粮食亩产量数据量化。因此此时其实已经转成了对粮食亩产量的问题的分析。
四、在欧洲经济史学界研究“近代以前亩产量”所使用的主要方法有以下几种:法国、西班牙和低地国家、瑞士、匈牙利等国,主要使用什一税作为指标。“什一税”是课加在土地总产品上的税,分为大什一税(粮食)、小什一税(水果、蔬菜)和血什一税(牲畜)等,其税额往往超过纳税人收入的十分之一,大部分负担主要由农民承担。
五、由于有关数字不够丰富,许多数字自身存在着各种问题特别是宋代,亩产量记载不多。。会导致计算结果南辕北辙。更为棘手的是,拍金斯在撰写这本书的时候,在大洋彼岸的美国,中国经济资料更是难寻。这导致传统统计学的适用范围十分有限,因此泊金斯研究中国粮食亩产量时,使用了一种宏观分析方法。
这种方法是。。但产量,并得出各时期技术改进的贡献甚小,所占份额在0.03一6.04%之间。
六、优势:这种方法一定程度上。。作为经济史学的基本方法,统计与计量是经济史学家常用的,甚至是必须的研究手段。
七、劣势:但是,我们也可以看到这一做法的局限。一方面,这种方法。。另外,拍金斯在计算粮食产量的时候,以粮食不出口全部为本国消费,或是不进口全部依靠本国生产作为前提,然而在实际操作中,。。。最后,纵然是宏观的统计方法,。。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李伯重曾用拍金斯的这种方法对明朝后期和清朝中期江南水稻亩产量进行研究,得出的结论与许多学者得出的结论都差别颇大。因此也证实了我们的观点。
第五篇:农村调查
背景资料及问卷
一、右玉县“一村一品”、“一县一业” 产业类型、标准和规模
我省“一村一品”、“一县一业”涵盖农村一产、二产和三产各个领域,这次调查摸底以行政村为单位,主要以一产为主,包括种植业、养殖业、农产品加工业和农村民间工艺等。其中种植业包括除大宗作物以外的小杂粮、油料、蔬菜、干鲜果、食用菌、中药材、蚕桑等;养殖业包括猪、鸡、牛、羊和特种养殖;加工业包括农畜产品加工;民间工艺包括剪纸、布艺、刺绣、制陶、玻璃器皿等从事民间手工制作。
右玉县县长苏斌如说,右玉作为全省10个农业和农村现代化试点县之一,在“十二五”期间,要突出农业产业化主题,以“一村一品、一县一业”为抓手,全力实施现代农业大突破工程,精心打造强县富民新亮点,让村村有特色产业,户户有致富门路,力争到“十二五”末,使全县农产品加工企业销售收入突破10亿元,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55%以上,实现从农业大县到农业强县的转变。
“北岭梁的燕麦,右卫镇的菜,威远的瓜果花卉真不赖。”如今,靠着特色,右玉的农民建杂粮园区,打养殖牌,发羊财,走出了一条具有右玉地域特色的产业富民新路径。
二,李达窑乡简介
李达窑乡位于右玉县东北端,古长城脚下。北以长城为界与内蒙古凉城县毗邻,西连右卫镇和杀虎口古文化旅游区,南与牛心乡接壤,东邻左云县。全乡总土地面积34.1万亩。共辖36个行政村,42个自然村,10632口人。该镇基础设施完善,生态旅游资源、石材资源、风力资源比较丰富。镇内经济发展较快,2006年,全乡农村经济总收入达到3488万元。
李达窑乡生态旅游资源、石材资源、风力资源比较丰富。全乡现有森林面积14万亩,森林覆盖率达40%以上;质地优良的玄武岩遍布全乡,储量大、易开采、易加工;风能资源位居全省前列,是一块急待开发的“宝地”,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基础设施及社会事业
近年来,李达窑乡立足实际,发挥优势,抢抓机遇,争先发展,全乡“三个文明”建设取得了新成就,实现了新突破,开创了新局面。
——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新成就。先后投资近1000万元,实施了村通水泥(油)路,“村村通”广播电视、电话、自来水,农村电网改造等一大批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全乡交通、通讯、工农业用电、用水条件实现了根本改变。2003年以来,全乡新增基本农田1100亩;新增水泥(油)路76公里;新增农用运输车辆1200辆,中小型客运车辆10辆;通电话村达到32个,覆盖了90%的村庄;安装有线电视的村达到11个,72%的村可以收看到电视节目;通自来水的村达到26个,占72%;建起了应洲湾移民新村,搬迁移民13个村、286户、931口人;新建了乡政府机关大院、计生服务所和人口文化大院。经济结构
——农业结构调整取得了新突破。近年来,连续多年进行省级优质杂粮良种繁育基地建设,突出发展以莜麦、杂豆、荞麦、土豆为主的小杂粮生产,全力打造地方特色品牌,做大做精杂粮产业。年杂粮种植面积达4.5万亩,年产量达450万公斤。不仅实现了杂粮品种更新换代,而且通过了国家农业部优质杂粮原产地保护认证,成为了晋西北地区有名的优质“杂粮之乡”和全省重要的优质杂粮主产区。
——生态畜牧经济建设实现了新跨越。充分发挥当地山大坡多,自然牧坡广阔,水草丰美的独特优势,发展奶牛养殖和优种肉牛、肉羊生产,加强牧草基地建设、品种改良和疫病防治体系建设,大力发展生态畜牧业。近年来,全乡累计退耕还林近5000亩,工程造林2.1万亩,种植多年生牧草1.2万亩,年种植当年生牧草1.5万亩,为畜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2006年,全乡羊饲养量达到5.8万只,牛饲养量达3000多头,奶牛饲养量达到210头,家禽饲养量达1万多只;年改良黄牛800头,羊1300只;出栏优质肉牛1000多头,肉羊2万多只,边鸡6000多只。成为全县重要的畜产品生产基地。
——农村经济发展跨上新台阶。2006年,完成招商引资800多万元。全乡农村经济总收入达到3488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559元,人均畜牧业纯收入98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