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远方--读莫泊桑《一生》有感
道德教育
远方
——读莫泊桑的《一生》
11文一
赵越
道德教育
写在前面的序
放下这本书,我思考了很多。对人生的探讨始终都离不开“我是谁?”“我为什么活着”“我要怎么样去活”一些最原始的话题。很多时候,最简单的问题往往最不好解释,人生就是这样。
人生在世,俯仰之间,“眼睛一睁一闭就过去了”。我们只不过是天下苍生中的渺小的一员,时间或长或短,活的精彩亦或者是痛苦,不管是轰轰烈烈活着碌碌无为,终归要走到结束,我想这个中滋味只有自己才可以体会。
有人把人生比作一艘在海上远航的船。海上有艳阳,也有风雨,人生的船有事处在浪尖,也有时会跌入浪谷,永远不会一直处于浪尖中,同样也不会永远在低谷中奋斗。
面对人生,我只想用一句诗来回答他:
“我不去想是否能够成功 既然选择了远方,我便只顾风雨兼程。”
——汪国真
道德教育
换取题材,但当时的他,并不会写,于是再度请教老师,老师对他提出很多很多的问题,这些问题都在他脑海里打下了烙印。他的短篇小说构思别具匠心,情节变化多端,描写生动细致,刻画人情形象惟妙惟肖,活灵活现的展现当时社会世态,令人读后回味无穷。他的作品深受其叔本华的影响,渗透了浓厚的悲观主义。莫泊桑早年犯有神经痛和强烈的偏头痛,巨大的劳动强度与未曾收敛的放荡生活,使他逐渐病入膏肓。直到1891年,他已不能再进行写作,在遭受疾病残酷地折磨之后,在1893年7月6日逝世,年仅43岁。他一生创作了6部长篇小说和359篇中短篇小说,及三部游记。
莫泊桑是法国文学史上短篇小说创作数量最大、成就最高的作家,三百余篇短篇小说的巨大创作量在十九世纪文学中是绝无仅有的;他的短篇所描绘的生活面极为广泛,实际上构成了十九世纪下半期法国社会一幅全面的风俗画;更重要的是,他把现实主义短篇小说的艺术提高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水平,他在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主要就是由他短篇小说的成就所奠定的。
莫泊桑短篇小说的题材是丰富多彩的,在他的作品里,形形色色的社会生活,如战争的溃败、上流社会的喜庆游乐、资产者沙龙里的聚会、官僚机构里的例行公事、小资产阶级家庭的日常生活、外省小镇上的情景、农民的劳动与生活、宗教仪式与典礼、酒馆妓院里的喧闹,等等,都有形象的描绘;社会各阶级各阶层的人物,从上层的贵
道德教育
点评鉴赏与人物原型
《一生》是莫泊桑的第一部长篇,这是一部描绘诺曼底农村的风俗小说。众所周知,莫泊桑是福楼拜的学生,《一生》就颇有点像《包法利夫人》,因为《一生》也写的是—个女人的一生,而且是悲苦的一生。扩而言之,《一生》与《情感教育》、《一颗纯朴的心》也有不少类似之处。例如,《一颗纯朴的心》描写—个女仆的—生,女主人公全福是一个平凡而纯朴的女仆,在这一点上这篇小说与《一生》更相像。话说回来,如果《一生》只是模仿福楼拜的小说,那么它的价值就不大了。恰恰相反,《一生》仅仅是在上述方面与福楼拜的小说相似,其实这是—部有创新意义的小说。它以别开生面的描写,成为十九世纪末叶出类拔萃的长篇,也是莫泊桑最优秀、最有生命力的小说之一。
小说显示了擅长短篇小说创作的莫泊桑在长篇小说上的创作功力,使他赢得了大作家的声誉,巩固并提高了他在法国文坛上的地位。同时也体现了莫泊桑主张的表现自然主义观点,具有他所追求的“以单纯的真实来感动人心”的艺术效果。
《一生》描写的是—个贵族女子追求幸福而不可得的一生。她与包法利夫人不同,包法利夫人虽然也追求更美好的生活,憧憬幸福的爱情,但却一步步走向堕落,挥霍掉家产,最后因走投无路而自尽。《一生》
道德教育
所抛弃的女子,莫泊桑把同情的笔墨都倾注在她身上,并通过罗萨莉之口,把她悲苦的身世归结为尚未了解对方,就轻率地结婚,导致一生的不幸。莫泊桑很有可能根据切身经验去塑造这个形象:他的母亲因丈夫浪荡,很早两人就分居,然后离婚。无疑,莫泊桑的母亲的经历启迪了他塑造出让娜的形象。
道德教育
堂的贵族青年德·拉马尔子爵。二人一见钟情,很快由热恋而结婚。从少女到新娘,雅娜首先遇到的是情和欲的冲突。她刚刚情窦初开,以纯情投入决定她一生的结合,还难以接受子爵的性欲,敏感的心灵一开始就受到伤害。蜜月旅行到科西嘉岛,新婚夫妻在幽谷山泉戏水时,雅娜才完成性觉醒的转变,在短暂的时间内,夫妻间的情和欲达到了协调。这段美好的日子,成为她一生弥足珍贵的唯一记忆。
然而,情和欲的这种协调,如昙花一现。雅娜的幸福来得迅疾,去得也迅疾,好似流星转瞬即逝,闪光熄灭之后,给她留下的是一片更加幽暗的夜空。这就是先慷慨后吝啬的命运给她安排的一生。结婚之后,德·拉马尔子爵就摘下温文尔雅的面具,露出了卑劣淫邪、薄情寡义的嘴脸。蜜月旅行回来,他立刻把庄园和财产的管理大权抓在手中,甚至苛刻地限制雅娜的花销用度,暴露了他那贪婪而自私的本性;他稍不如意,就对雅娜和岳父岳母提高嗓门儿,说话就跟争吵一样,表明了他那专横跋扈、缺乏涵养的品格。这一切,雅娜都可以忍受,都可以渐渐习惯;然而,她那颗纯情的心灵最不能容忍的,就是她丈夫那种不择手段、永难餍足的肉欲。
德·拉马尔子爵初次应邀到白杨田庄吃晚饭,就同雅娜的使女罗莎莉私通了。蜜月旅行归来的当天夜晚,他就抛开妻子,去同罗莎莉重温旧情。直到他们有了个私生子,雅娜也没有觉察丈夫的奸情,只是在一天夜里,她无意中才发现丈夫和使女睡在床上,精神立刻受到
道德教育
相爱的婚姻和家庭生活,这是一个纯真少女最正当、最现实的渴望。然而,她入世所抱的纯情的理想,却被淫欲横流的现实所击破。连这种最起码的追求都难实现,这就不能不引起读者的极大同情了。
《一生》是莫泊桑的名篇,显然受了福楼拜《包法利夫人》的启发和影响。然而,爱玛是追求幻想而不可得,雅娜却是追求现实而不可得。前者的悲剧是可想而知的,后者的悲剧则出人意料,因而愈加可悲。可不可以设想,如果雅娜遇到另一种类型的男人,她的一生就不是悲剧了呢?当然可以。但是,《一生》便不再成其为名篇,列入庸俗小说之列了。在这部小说中,莫泊桑没有扮演道德说教的角色,而是投注了真挚严肃的感情,这不仅因为他母亲的不幸婚姻同雅娜相似,还因为他不回避社会的现实和他自身的现实。作者固然赞赏纯情的理想主义,但并不信奉。在他短短的四十三年寿命里,尤其在1880年发表《羊脂球》一举成名之后的十余年,他不仅在小说创作上硕果累累,而且在猎艳方面也战绩卓著。从贵妇人到年轻女工,都列入他的战利品的名单。他有三个私生子,只供养而不承认。他讨厌结婚,也讨厌建立家庭。淫风普遍存在,社会就是情和欲的大漩涡,对此谁也无能为力,任何批评指责,就算不是虚伪,也是苍白无力的。李玉民 【2】
1道德教育
用了这种创作技巧, 结果对人物缺少细致的心理剖析, 对于喜欢探讨内在事物的现代人来说, 对他的作品自然会感到不太满足。从小说的题材方面来说, 莫泊桑的想象力并不那么丰富, 而且缺乏创作社会小说所需要的那种组织素材的能力。所以, 他的作品所描绘的世界只局限于他实际生活过的环境, 这是很自然的。首先是池曾经在那里度过少年时代和青年时代的诺曼底, 生活在那里的农民、渔夫给他提供了许多创作素材。有的表面朴实, 实际上既狡猾又贪梦,作品里, 被他以简洁苍劲的笔触刻画出来。其次,他在以普法战争为素材的一些作品里生动地描绘了战争的残酷以及给人们心灵上带来的影响。莫泊桑还基于他在巴黎的官吏生活, 以因循姑息的小官吏及其家庭为题材, 写出了许多反映所谓小市民生活的悲喜剧。莫泊桑在巴黎时, 一方面过着官吏的生活,一方面常常装病, 或提笔写作、或泛舟塞纳河上消愁解闷。这条塞纳河也为他创作的许多以爱情和娱乐场所的娟妇为题材的作品提供了舞台。当莫泊桑成为文坛上的宠儿之后, 生活也越来越豪华,因此, 社交界和交际花也进入了他的作品, 《俊友》就是写这方面题材的代表作。给他终生带来痛苦的精神病所造成的恐怖和幻觉, 也使他写出了许多奇特的故事。他用自己的双眼观察自己的精神失常,并用自己的手把它写出来, 对他来说则是宿命论的悲剧。
还有, 在莫泊桑的作品中有不少是描写父母和子女关系的作品, 这是因为他从小就痛切地体验到由于父母的不和造成家庭悲剧的缘
3道德教育
却受到一些著名作家的称赞。俄国的契诃夫,德国的托马斯· 曼, 英国的萨默塞特· 毛姆, 美国的威廉· 萨洛扬等人都对莫泊桑的文学作品表示敬佩。其中有的还承认自己的创作受到莫泊桑的影 响。实际上, 在国外莫泊桑比他的老师福楼拜更负盛名, 拥有更多的读者。总之, 以简洁客观的手法, 生动地描绘人物生活的片断, 揭示事物的本质, 这就是莫泊桑艺术创作的精髓。在这一点上, 他的创作可说是达到了十九世纪现实主义文学的顶峰。
莫泊桑的代表作《一生》于1 8 8 3 年出版。他为了完成这部作品花了很长的时间。众所周知, 莫泊桑是一位写作速度很快的多产作家, 唯有这部作品, 他在写作过程中再三推敲, 煞费周章, 曾有几次他写不下去, 焦急得甚至想把笔折断。莫泊桑最初对这部作品的构思, 是1 8 7 7 年底或1 8 7 8 年初的事。当时他立即把这个想法写信告诉他的老师福楼拜。福楼拜回信表示赞成并鼓励了他。莫泊桑虽然按计划动笔了, 但进展很不称心, 写到第七章时实在写不下去了, 只好暂时搁笔。1 8 了9 年1 月, 他在写给福楼拜的信中说: “ 我越发想离开我那本可怜的小说, 我担心它是否能很快诞生。”他在写给母亲的信中, 也常常诉说这部小说难产的苦恼。它之所以难产, 其原因或许是由于莫泊桑在当时已经有了精神病的先兆, 被痛苦折磨所致;或许是由于他的创作技巧尚未成熟。他可能为了提高自己的写作技巧, 把这部小说中的一些场面, 先写成了独立的短篇小说, 在报上发表了。例如: 1 8 8 1年5 月7 发表的《春夜》同《一生》
5道德教育
破灭了。接着丈夫背叛了她, 进而寄托着她唯一希望的孩子也背弃了她, 整部作品悲观色彩很浓。在莫泊桑的许多作品中, 都笼罩着浓郁的悲观主义阴影。在《一生》中, 孤独感支配着整个作品。即使在约娜紧紧地抱住孙女频频亲吻时, 读者也会恍惚地预料到, 那只是短暂的幸福, 不久的将来, 不也会被这个孙女所抛弃吗? 所以, 这部作品给人们带来的是强烈的绝望感。不过, 能将读者从充溢于全篇的阴暗的悲观主义沉重压力下解救出来的乃是作者对女主人公的深沉的侧隐之情。托尔斯泰最初在屠格涅夫的推荐下阅读了莫泊桑的作品。他对作者对人生的冷淡、对恋爱的不严肃的态度, 颇为反感。但是, 托尔斯泰读了《一生》之后, 却改变了原来的看法, 对作品中这位单纯可爱的女主人公的不幸遭遇深表同情, 并竭力称赞这部作品是继雨果的《悲惨世界》之后最优秀的作品。评论家丹纳早已严厉地批评过莫泊桑那种冷静到残酷程度的描写现实的态度,并指出巴尔扎克之所以成为伟大作家是他对人生充满了温厚的同情, 以此唤起莫泊桑的注意。可以说只有莫泊桑的《一生》, 才充分回答了丹纳的期待。
作为描写与约娜一样对人生不断地抱有梦想,可是那令人憧憬的梦, 又总是一个一个地凄惨地被粉碎了的女性的小说, 不禁令人想起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这两部作品在很大程度上有相似性,但是那种相似始终是外表上的。从作品的人物性格来说二者有很大的不同。最大的不同在于《包法利夫人》是以作者福楼拜的血和肉作为自
7道德教育
精彩节选:
男爵一直笑呵呵的,应声说:“这可是您拿的主意呀,阿黛莱德夫人。”
他妻子起了个华贵的名字,男爵叫她时总加上“夫人”这种称谓,而恭敬中却含有几分讥笑的意味。
男爵夫人又朝前走去,吃力地上了车,压得车身的弹簧咯吱咯吱乱响。男爵坐到她身旁,而雅娜和罗莎莉则坐在背向的车凳上。
厨娘吕迪芬拿来一抱斗篷,盖在他们膝上,又拎来两个篮子,塞到他们腿中间,然后她爬上车,坐到西蒙老头的身边,并用一条大毯子裹住全身。门房夫妇向前施礼送行,关上了车门,主人又最后叮嘱他们注意随后运送行李的两轮大车,这才吩咐起程。
车夫西蒙老头顶着大雨,他弓着背,低着头,整个人缩进三层领的外套里。急风暴雨呼啸着击打车窗,雨水淹没了路面。
两套马车沿河岸大道飞驰,一旁闪过靠岸排列停泊的大船,只见桅杆、横桁和绳索像脱叶的树木,光秃秃的,挺立在凄风苦雨的天空
9道德教育
子滑下去,震开了,里面的金币和钞票撒了满车。这一来,她才完全清醒,而女儿看着开心,格格大笑。
男爵拾起钱币,又放到夫人的双膝上,说道:
“喏,亲爱的朋友,埃尔托田庄只剩下这些钱了。我卖了那座田庄,好修缮白杨田庄;从今往后,我们就要常去住了。”
男爵夫人数了数,总共六千四百法郎,数完便把钱从容地放进自己兜里。
祖传三十一座庄子,这是卖掉的第九座。余下的田产每年约有两万法郎的进项,如果经营得当,每年收入三万也很容易。
男爵一家生活相当简朴,这笔收入本来够用,可惜家里始终有一个敞着口的无底洞,即乐善好施。乐善好施吸光他们手上的钱,就像太阳晒干沼泽地的水分一样。钱哗哗流淌,很快流光了。怎么花出去的呢?谁也说不清楚。家里总有人说:“真是怪事儿,今天我花出去一百法郎,还见不到买了什么东西。”
不过,这种慷慨好施的行为,倒是他们生活中一大乐趣;在这一点上,他们都心照不宣,达到了可歌可泣的默契的程度。
122道德教育
老妇人,唯一没变的就是她依然抱有美好的希望……
小说的结尾部分有一段值得我们深思的描写。“那是一个飘着雪花的冬日的下午,佣人罗莎莉赶着马车载着约娜在破败的庄园里闲逛,光秃秃的树木静静地肃立在道路的两旁。约娜望着满天的雪花若有所思的对使女喃喃自语说道:‘我的命,我的命怎么这么苦呢?’罗莎莉低头赶着马车,在思考着怎么回答她的提问,半天絮絮地说道:‘夫人,如果你像我一样每天不得不为一片糊口的面包而奔走忙碌,你也许就不会这么想了。”这样的回答等于是答非所问,也等于是没有回答,她只是说了自己的现象。以一个使女的水平是回答不出这样的问题的,她只能以自己的亲身经历来回答到这样的程度。其实,不仅女佣人回答不出来,就连小说的作者莫泊桑也回答不出来,他不过是借女使女的口说出自己对人生迷茫的心境。
约娜的一生揭示了什么?作者从未做过解释,但最精彩的是作者结尾处说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人生从来不像意想之中那么好,也不像意想之中那么坏”也许,生活本是如此,幸福总是短暂的,苦痛总是无限长的。
面对即将到来的未来,我们应该敢于同命运抗争,不要向命运屈服,只有在对风雨的战斗中,海燕才会生出坚强有力的翅膀,才能在阴霾的天空下发出划破长空的长鸣!
面对远方,我们应该风雨无阻!
425-
第二篇:读《莫泊桑》有感
读《莫泊桑》有感
他,1850年8月5日出生于法国诺曼底地区。他的父母并不伟大,但他在艰难的岁月里,与伟人们进行思想交流,终于以《羊脂球》一鸣惊人。他就是莫泊桑,血气方刚,眼睛明亮而含笑,有时沉默不语。是的,他不是一划而过的流星,而是深夜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最后,他最终在弟弟逝世的打击下神志不清,长睡于地下。匆匆走过了43年的路程,他对后人的贡献无疑是最大的。正如左拉所说,“他的作品将永生,并且使他获得永生。”
读后,最让我深受感动的是他那不屈不挠的奋斗历程和他对文学超乎常人的热情。在海军部工作时,他白天勤劳的干活,晚上进行着伟大的创作。是他对文学超乎常人的热情,促使他不断的向文学的顶峰攀登,最终他成了山顶上耀眼的明珠。如园中的一枝红花,诉说着法国的不足之处。
而在他风华正茂之际,病魔却一步步无情地降临在他头上。因剧烈的偏头痛而摔倒在地,因右眼看不见而多方求医,因精神受到刺激而胡言乱语,各种疾病向他发动总攻,但是他的文学创作却达到了一个鼎盛期。三部长篇小说是他奋斗的结果,一部游记是他生活的真实写照。《一生》是他经典人生的全过程,一部部佳作相继问世。他那不屈不挠的奋斗历程也跃然纸上,他无疑是最坚强的。“会当击水三千里”,他凭着自己对文学的热情和不屈的精神,创造了法国的又一个神话。像一个惊雷,炸响整个世界;似一只海燕,唤醒沉睡的大地;如一艘帆船,驶向生命的港湾!
再想想生活在现实社会中的我们,有着比莫泊桑更健康的身体,有着聪明的大脑,敏捷的身手。我们也应该如莫泊桑一样,有对自己工作无限的热情和不屈的精神,是事业上有自己的一片天地。这样,我们才会问心无愧,人生才不会虚度,生活才不会无味。
朋友们,让我们携起手来,用无限的热情和不屈的精神来浇灌自己的事业吧!
点评:这是一篇很成功的读后感,文章句子通顺,内容充实,见解独到,读后让人有一种难以名状的鼓舞,乐观向上的激励。
第三篇:读莫泊桑有感
初一七班
韩晴
读书报告——读《莫泊桑短篇小说选》有感
这两周,我读了《莫泊桑短篇小说选》其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米隆老爹》中的米隆老爹。
米隆老爹为了报家人被杀的仇,杀死了十六位普鲁士的士兵,也许他的行为还是称不上是爱国的,可是,他的因为家园被毁而被激发出的勇气,还是打动了我。
米隆老爹只是一个普通的农民,带着一副乡下人騃头騃脑的傻气,是木然的,讲很长的话显然让他感到为难,当地人都把他看做一个既吝啬有难商量的人,不过我想,他给人的印象应该也是很老实的样子,是不会做杀人犯法的事的,因为吝啬又不好商量的人应该在管理农庄的人中是很常见的吧,因为他们要为自己的生活准备,要斤斤计较,反倒会为了安全而苟且偷生。
但米隆老爹也的确是勇敢的,他为了报仇去杀人。本来我想,他杀人的动机,没有国仇,只有家恨,是瞧不起他的,他和那十六位普鲁士的士兵之间应该是没有矛盾的,只是在把对杀了自己亲人的士兵的恨转嫁到更多的人的身上。他对普鲁士人的生命是漠视的,对自己的地方的人的生命是十分珍视的,一个人换八个人,这是多么令人恐惧的交换。
后来我想,其实米隆老爹也是值得尊敬的吧——“我呀,我并不认识你们,就连你们是从哪里来的我都不知道!但你们来到我家里,喏,在这里发号施令,要怎么就怎么,就好像在你们自己家里一样。我已在那几个人身上报了仇,我一点也不后悔” “随后,他挺起胸膛,吸足气,用尽全身力气,对准这个普鲁士人的脸啐了一口” “不到一分钟这个镇定如常的老汉就被拉到墙根处决了。这时他的大儿子让和他的妻子以及两个孩子都惊慌失措的看着他,而他在临死前还朝着他们微笑呢”这些句子都可以体现出老汉的勇敢吧,面对可以随便就将其杀死的普鲁士军官,他也许心中曾经有过害怕,但现在,面对着他们,他可以说出自己的仇恨,怨恨;可以蔑视普鲁士人的威胁,拒绝他们的条件;可以笑着面对死亡,因为心中的仇恨是灭不掉的,但既然已经杀了十六个普鲁士士兵,那么他和他恨的已经两清了,没有遗憾了。
本来,我是很好奇的,好奇那个普鲁士军官口中的“也许还有一个办法可以救你”的办法是什么。但在看到米隆老爹的去世后,我想明白了,无论普鲁士军官的“救命办法”有多仁慈,如果米隆老爹接受了,其实都是一种背叛,背叛了祖国和信仰,抑或就是背叛了死去的他的父亲和小儿子,况且,普鲁士的军官的“救命办法”一定不是仁慈的,真的是为米隆老爹着想的啊!米隆老爹是应该蔑视这条件。
米隆老爹也是本不想杀人的吧,只是失去家人的痛苦一定是很强烈的吧,面对仇人,手中又有刀,米隆老爹的杀人行为,是能够得到我们的原谅的,而这一切都是战争带来的。我想,战争是人类所想出的,毁灭自己的方式,它先毁灭一切的美、美德,然后就只有互相间杀来杀去,其间多少生命就消逝了,然后那一方没有胜利的,也终究得不到美好的生活了,胜利者的贪欲也会在一次次成功中加大,所以,一旦有了战争,战争便是不会停止的了。
老人被处决时,镇定如常,还在微笑,我希望,他可以真正到达一个没有战争,没有杀戮的地方,和父亲与小儿,享受和平的生活。
第四篇:读《莫泊桑文集》有感
读《莫泊桑文集》有感
今天,我读了《莫泊桑文集》这本书,对我感触颇深。其中有11片短篇小说,一篇长篇小说。我最喜欢的是短篇小说《我的叔叔于勒》。
《我的叔叔于勒》写的是两个法国亲兄弟的故事。哥哥叫菲利普,是个小职员,有两个女儿,一个儿子,生活很艰苦。弟弟叫于勒,年轻时是个无所事事爱惹祸的浪荡鬼,哥嫂都十分讨厌她,后来他们把于勒送到了美洲谋生,很多年没有消息。于勒偶尔发了财,并把这个消息告诉了在法国的哥嫂。于是,于勒在菲利普家的地位改变了,成了全家的希望,他们盼着他早日归来。但是他们在一次哲西岛的旅游中,发现船上卖牡蛎的肮脏老头就是于勒。于是它们像逃瘟疫一样地换到了另外一条船上。莫泊桑用对照明显、大起大落的写法,形象地刻画了爱慕虚荣、认钱不认人的卑俗行为,揭露了当时社会中的丑恶现象和冷酷的人际关系。
读完后,我感触颇深,对那时的人们我显得非常憎恶。可以,我们现在也有很多很多这样的人。或许,我们身边就有,只是我们不容易发现而已,现在这些人不是和那时的人一样吗?这些人正好揭露了我们现在的社会情形,他们这些人认钱不认人,很冷酷,很值得让我们厌恶。
第五篇:读《莫泊桑拜师》有感
读《莫泊桑拜师》有感
写作说难就难,说不难也不难,就拿我来说吧:
以前,我只要看见梁给我布置的作业――写篇作文,我都快晕死过去了。因为,我最怕写作文了。原因:第一,我不会观察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第二,就算是知道题材也不知到如何下笔;第三,人们都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说白了吧,我以前就不爱读书,虽然表面上吵着妈妈说要买书,实际上我从来就没读完过一本„„所以,这些毛病就成了我写作的最大的敌人。妈妈为了让我改掉这些毛病,想了好多方法,可是都不起效。于是,我老妈便采用了自己的“招牌菜”――沟通、交流式消除法。看,今儿不就是来了吗?老妈把我拉到跟前和蔼地对我说:“男男,写作并不难,只要多读,多练,多动脑,多记录„„就行了”哎这招还真有效,不到一个月,我的作文就有了进步,看来老妈说得还真不错呢!
不久前,我又看了一篇文章――《莫泊桑拜师》让我对写作有了更深的体会,这篇文章告诉了我们,莫泊桑拜师学写作的整个经过,它还告诉我们;只要肯吃苦,勤练习,认真观察,详细记录,用心去揣摩生活中的点滴,发现别人没有发现的,并写下来,就能写出好作文,当然,还要有坚持不懈的精神才能成功,才能把事物写生动、写具体。
现在,作文对我来说,已经是较简单的事了,有时候,灵感一来,不到半个钟头,我就能写出一篇600――800字的作文。因为现在我吸取了《莫泊桑拜师》中的写作方法。我相信,只要我有恒心,有决心,我就能像莫泊桑一样,从一个写作不生动的人,变成一个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