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环境规划与管理论文1
目 录 引言..............................................................2 2 环境管理相关概念..................................................2 3 我国环境管理制度..................................................2 3.1环境标准制度.................................................3 3.2环境监测和报告制度...........................................3 3.3环境资源规划制度.............................................3 3.4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度.........................................3 3.5环境影响评价制度.............................................4 3.6“三同时”制度...............................................4 4 我国环境管理现状及发展趋势........................................4 5 我国环境管理存在的问题............................................5 5.1环境管理机构的设置不够健全、完善.............................5 5.2环境管理成本高、资金不足.....................................5 5.3环境法律体系不健全...........................................5 6 对于我国环境管理的建议............................................6 6.1健全环境管理机构.............................................6 6.2完善环境保护法律体系.........................................6 6.3完善现行官员政绩考核体系.....................................6 6.4建立环境管理公众参与机制.....................................7 7 结语..............................................................7 参考文献............................................................7
我国环境管理现状及其发展
摘要:通过探讨我国当前环境管理的手段,分析当前境管理存在的问题,指出对旧的环境规划体系进行改革,建立新的科学的环境规划体系是我国环境规划发展的必然趋势。提出健全环境管理机构,加强环境管理法制建设,完善官员政绩考核体系,建立环境管理公众参与机制等相应的解决对策,并在建立新的环境规划体系过程中,应加强环境规划理论、环境规划法制建设、环境规划教育以及环境规划管理及实施等方面的研究。
关键词:环境管理;管理制度;公众参与。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in China: Current Situation
and Its Development
【Abstract】Through the study of current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means, analysis of the current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problems, pointed out to the old environmental planning system reform, establish new scientific environmental planning system in China is an inevitable trend in the development of environmental planning.Put forward a sound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mechanism, strengthen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and legal construction, improve officials' achievement appraisal system, the establishment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public participation mechanism, the corresponding solutions, and in the establishment of new environmental planning system in the process, should strengthen the theory of environmental planning, environmental planning, environmental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of the legal system education of environmental planning and management and implementation of other aspects of research.【Key Word】Environmental management;management system;public participation.1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由此产生的环境问题也日益凸显。这些环境问题广泛复杂,其处置也需要大量的人力财力,已经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而环境管理作为运用计划、组织、协调、控制、监督等手段,为达到预期环境目标而进行的一项综合性活动,可以很好的预防环境问题的发生并对已有环境问题进行处理,在环境保护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完善我国的环境管理体系,提高环境管理水平已经成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环境管理相关概念
1974 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和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会议(UNCTAD)联合召开“资源利用、环境与发展战略方针”专题讨论会,提出协调环境与发展目标的方法就是环境管理。环境管理的概念也首次被正式提出。环境管理定义为,依据国家的环境政策、法规和标准,从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入手,运用各种管理手段,调控人们的各种行为,限制人类损害环境质量的活动以维护区域正常的环境秩序和环境安全,实现区域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行为总体。我国学者叶文虎认为:环境管理是通过对人们自身思想观念和行为进行调整,以求达到人类社会发展与自然环境的承载能力相协调。
现阶段,环境管理主要是运用行政、法律、经济、教育和科学技术手段,协调社会经济发展同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处理国民经济各部门、各社会集团和个人有关环境问题的相互关系,使社会经济发展在满足人们物质和文化生活需要的同时,防治环境污染和维护生态平衡。它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环境计划的管理、环境质量的管理和环境技术的管理,涉及到多种环境要素和多个部门,具有高度的综合性。我国环境管理制度
正所谓,无规矩不成方圆。对于环境管理,我国在近些年来也不断在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为了实现环境与资源保护的目标,贯彻执行环境与资源保护基本原则,环境资源法律法规从我国的国情出发,吸收各国的经验,规定了各种保护环境和资源的制度,其中最为重要的是下述具有全局意义的基本制度。
3.1环境标准制度
环境标准制度是环境管理的基础性制度。因为要保护和管理环境就必须对环境质量、污染物的排放以及监测方法等作出统一的规定,环境标准就是为防治环境污染、维护生态平衡。保护人身健康,对需要统一的各项技术规范和技术要求作出的量值规定。环境标准制度则是关于环境标准的分类、分级、制定和实施的规定。
3.2环境监测和报告制度
环境监测是运用化学、物理学、生物学和医学等方法,对环境中污染物的性质、数量、影响范围及其后果等,进行调查和测定的活动。它是环境管理的基础性工作。其主要任务是:对环境中各项要素进行经常性监测,掌握和评价环境质量状况及发展趋势;对各单位排放污染物的情况进行监视性监测;为环境管理工作提供准确、可靠的监测数据和资料。环境监测实行日报、月报、年报和定期编报环境质量报告的制度。国家和省级环保部门每年6月都发布环境状况公报。3.3环境资源规划制度
环境资源规划,是国家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对一定时期内环境保护和资源合理利用的目标以及实现目标的措施和手段所作的总体安排。环境资源规划制度是关于这种规划的编制、内容、执行等事项的法律规定。制定环境资源规划,将其纳入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计划之中,并严格执行,是实现环境保护、资源合理利用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宏观管理措施,具有极重要的意义。环境保护法第四条规定,国家制定的环境保护规划必须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国家还发布了《环境保护计划管理办法》。各项自然资源法律也对规划及其编制、审批和实施等作了规定。如土地管理法规定国家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水法规定国家制定水资源战略规划,开发、利用、节约、保护水资源和防治水害,按照流域、区域统一制定规划,等等。3.4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度
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度,是以签订责任书的形式具体落实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和有污染的单位对环境保护负责的行政管理制度。责任者是地方各
级政府的首长、各有关部门领导和企业的法人代表。上级政府确定环境保护目标,通过与下级政府、各有关部门和企业签订责任书,层层分解环境保护责任,明确各方职责、权利和义务,将环境保护任务落到实处。其法律依据是环境保护法关于地方各级政府对其辖区环境质量负责的规定和产生污染的单位应建立环境保护责任制度的规定。近年来在进一步强化这项制区,强调党政一把手负总责,加强考核和奖罚,并把环境质量的好坏作为政绩考核和干部任用的一项重要内容。3.5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我国环境影响评价法规定:环境影响评价,是指对规划和建设项目实施后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估,提出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进行跟踪监测的方法与制度。这是一项为规划和建设提供决策依据,防止产生不良环境影响的预防性制度。3.6“三同时”制度
“三同时”制度,是指建设项目的环境保护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的制度。这是我国独创的,与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相衔接的,预防产生新的环境污染和破坏的重要制度。该制度适用于新建、扩建、改建项目,技术改造项目和一切可能对环境造成污染和破坏的建设项目。《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对这项制度的有关事项作了具体规定。我国环境管理现状及发展趋势
现阶段,我国环境管理已形成了行政手段、法律手段和经济手段同时发挥作用,相互协调的综合管理制度,逐渐走上了规范化、法制化、科学化的道路。
当然在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前提下,我国环境管理也应不断适应发展中的社会环境。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国环境管理将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是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度的变革与创新,二是环境应急机制的深化与完善,三是确保环境信息公开化,四是加强环境科技能力建设。
在环境管理方面,我国与一些发达国家相比有一定的差距。所以,我们应该看到别人做的好的方面,并虚心去学习,进而不断完善我国环境管理体系,找出我国环境管理中的问题,弥补其中的不足。我国环境管理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国的环境管理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环境问题也变得更为复杂、严峻。在处理这些更复杂的环境问题,现阶段的环境管理体制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完善。5.1环境管理机构的设置不够健全、完善
环境问题具有很强的地域空间整体性,不受行政区界线的限制,如酸雨、流域水污染、沙尘暴等均为跨行政区域的,然而现阶段我国的环境管理还停留在地方各自为政,缺乏统一管理的阶段。由于地方政府作为“经济人”往往表现为把本行政区的环境成本外部化的机会主义倾向,这种倾向使地方政府在处理跨行政区域的环境问题时容易陷入囚徒困境。因此,建立区域性和流域性环境管理机构已经刻不容缓。虽然环保部成立了华南、华东、东北、西南、西北和华北六大环保督察中心,负责承办跨省域和流域的重大环境纠纷的协调处理工作,但是其并没有得到充分的立法支持和财政支持。而对各大水系,只有水利部成立了黄河水利委员会和长江水利委员会,负责跨省的水资源调配和工程建设,环保部则没有专门的环保机构对黄河、长江等水系的污染事件就行管理和防治。5.2环境管理成本高、资金不足
目前,我国环境管理实行的是政府直控型政策,存在的问题表现在环境管理政策实施成本高,而环保部门无力来承担。环境管理成本主要包括组建机构、增加人员、购买装备、上下联络、左右协调、开展监测、法律诉讼等,这些成本大部分都落在承担环境政策职能的环保部门身上,由于各级环保部门规模和经费是十分有限的,所以面对大量违反环保法律法规的企业或对象,环保部门无法长期有效监管,由于这个特征,我国环境政策需要耗费较多的财政资源,这与十分有限的财政支持能力形成突出矛盾。以有限的政府力量监督数量庞大的污染行为,必然力不从心。
5.3环境法律体系不健全
我国的环境法律体系包括自然资源归属、环境污染预防、环境资源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以及跨区域环境纠纷管辖及解决等内容,体现了预防、管理、监督、救济的法律控制思维,但却散见于不同的环境法律法规之中,且在具体控制制度方面存在诸多缺陷,导致实施效果欠佳。同时,我国现行环境法律体系只粗略规定了地方政府对当地环境负责,而具体到如何负责、负责到何种程度、失职后承担何种责任则没有明文规定。这种情况极易造成地方政府环保工作的缺位与机会主义行为。对于我国环境管理的建议
通过分析我国环境管理现状及其存在问题,根据我国国情,提出几点建议。6.1健全环境管理机构
设置高规格、高权威的环境管理机构并配置高规格、高权威的专门性协调和咨询机构,明确协调的范围、具体内容和工作程序等。设置独立的政府环保部门, 健全环保部门的内设机构,要与环保部的设置对口,以确保政令畅通,提高工作效率。合理界定环境管理部门与政府其他职能部门之间的关系,明确政府各职能部门在环境管理方面的职责、职能与职权,从而使环境管理协调、统一、高效。实行环境保护部门垂直管理,克服中央环境政策和目标在地方政府实行时的扭曲。另外,建立跨区域环境管理机构,负责跨省区和流域的环境事物,同时加强环境管理的国际合作机制的建设。6.2 完善环境保护法律体系
以法律形式确认各级各类环境管理机构的管辖分工、职权范围和活动规范, 尤其要明确区域环境保护督察机构与环保部和各职能机构及各省级环保部门的关系,进一步明确区域环境保护督察机构的执法权,以使其工作能合法有效地开展。针对目前环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行政干预环保执法的现象,要加强执法监督和监察工作,可实行环境稽查制度,规范执法行为,提高执法效果,对原有的环境管理制度之间,需加以改革和完善。6.3完善现行官员政绩考核体系
官员政绩考核指标对地方官员行为具有极强的导向作用,通过完善官员考核体系,可以改变地方官员的效用函数,进而影响地方官员行为。目前的领导干部政绩考核体系过于依赖GDP增长,而GDP增长只是一个数量概念,无法代表经济增长的质量,盲目追求GDP增长会引发不及资源环境成本的破坏式经济发展。因此,应进一步建立健全综合的领导干部考核机制,建立一套考核地方政府的环境指标体系,以此作为考核地方官员政绩的重要内容。现阶段,此方面的一个重要举措是国务院批准了《“十一五”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考核办法》,将减排指标跟地方官员的政绩直接挂钩。6.4建立环境管理公众参与机制
我国环境政策的发展方向应是根据市场经济发展的逻辑,把政府直控型环境政策转变为社会参与型环境政策。需要大量政府力量以外的社会实体从事环境监督和制约工作,这些实体可以是盈利性企业、非盈利组织和公民个人。我国的环境政策特别是环境法律,要在强调公民应该承担环境保护责任的同时,扩大他们享有的环境权益,具体而言主要包括知情权、监督权、索赔权、议事权等,通过责权利的规定来激励公众对污染环境的行为进行监督和制约,以此鼓励群众关心环保、参与环保,使公众参与成为环境保护的一种基本力量。结语
近十几年来,环境管理的观念与模式不断地得到发展与创新,污染预防、清洁生产、生态工业园的发展,为从根本上解决环境问题提供了越来越多的可能。但是多年来形成的以末端治理为主的管理方式,仍然是我国环境管理的主要方式,其种种弊端仍然不可避免,这也是我国生态环境和环境保护工作面对巨大压力的原因之一。因此,如何尽快地转变传统的环境管理思想和模式,找出适应我国的有效的环境保护与管理模式,是一项迫切而有重要现实意义的工作。
参考文献
[1] 叶文虎.环境管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12.[2] 谢钰敏.环境管理手段研究.地质技术经济管理.2004,26(5):26-30.[3] 白永秀,李伟.我国环境管理体制改革3年回顾.中国城市经济.2009,(1):24-29.[4] 莫创荣,张世喜,陈新庚.我国环境管理中经济手段的应用现状和发展对策.环境保护科学.2005,31(5):26-29.[5] 唐冀平,曾贤刚.我国地方政府环境管理体制深陷利益博弈.环境经济.2009,(3):35-39.
第二篇:环境规划与管理
1.环境问题:在人类活动或自然因素的干扰下引起环境质量下降或环境系统的结构损毁,从而对人类及其他生物的生存与发展造成影响和破坏的问题。
2.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1)由于自然因素引起的原生环境问题,如:火山喷发造成的大气污染。(2)由于人类活动引起的次生环境问题,如环境污染、生态破坏。
3.环境管理的基本原则:可持续发展原则、全过程控制原则、环境经济的双赢原则。
4.环境管理的对象是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主体:个人、企业、政府。
5.环境质量:是指在特定的环境中,环境总体或各要素对人群的生存繁衍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的优劣程度或适宜程度。
6.环境承载力:在一定时期内,在维持相对稳定前提下,环境资源所能容纳的人口规模和经济规模的大小。
7.系统:具有特定功能的,相互间具有有机联系的许多要素所构成的一个整体。要构成一个系统,必备条件,(1)要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要素;(2)要素之间要相互联系;(3)要素之间的联系必须是相干性联系。
8.三种生产:物质生产、人口生产、环境生产。
9.环境管理的手段:法律手段、行政手段、经济手段、技术手段、宣传教育手段。
10.环境教育的优先顺序:各种形式的环境教育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有不同的优先顺序。在经济发达国家,期排列顺序为公众环境教育、基础环境教育、成人环境教育和专业环境教育;在发展中国家,其排列顺序为专业环境教育、公众环境教育、成人环境教育和基础环境教育。
11.环境管理的主要职能:计划职能、组织职能、监督职能、协调职能、指导职能和服务职能
12.环境监测:指通过物理测定、化学测定、仪器测定、生物监测等手段,有计划有目的地对环境质量某些代表值实施测定的过程。
13.环境监测按检测目的的分类:监视性检测、特定目的监测、研究性监测
14.环境评价:对环境系统状况的价值的评定、判断和提出对策。也就是说,环境评价是按照一定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评估环境状况,预测环境质量的发展趋势和评价人类活动影响环境的手段。
15.环境评价包括:环境质量回顾评价、环境质量现状评价、环境影响评价。
16.环境管理的技术手段:是指那些既能提高生产率,又能把对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控制到最小限度的管理技术、生产技术、消费技术以及先进的污染治理技术等,达到保护环境的目的。环境技术管理手段可分为宏观管理技术手段和微观管理技术手段两个层次。
17.优先污染物:经过优先选择的污染物称为环境优先污染物。
18.中国环境保护的基本政策:“预防为主,防治结合”、“谁污染治理谁”“强化环境管理”。其中强化环境管理是环境政策的中心和主体,“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和“谁污染治理谁”是环境政策的两翼。这三大政策具有总体性、基础性和方向性。
19.环境保护的基本方针:“三十二字方针”——全面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利用、化害为利、依靠群众、大家动手、保护环境、造福人民。“三同步三统一”方针——经济建设、城乡建设和环境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统一。
20.环境管理的八项基本制度:老三项和新五项环境管理制度。老三项: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三同时”制度、排污收费制度;新五项:排污许可证制度、污染集中控制制度、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制度和污染限期治理制度。
21.环境影响评价:指对规划和建设项目实施后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预测或评估,提出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进行跟踪监测的方法和技术。
22.三同时制度的含义:建设项目中严格控制新污染的根本性措施和重要的环境保护法律制度。它与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相辅相成,是中国环境保护法“以预防为主”的基本原则的具体化、制度化和规范化,是加强开发建设项目环境管理的重要措施。
23.排污管理的“收支两条线”:收到排污费后,商业银行应按照规定的比例将收到的排污费分别缴纳中央国库和地方国库。
24.排污权交易:排污许可证交易又称排污权交易,排污许可证交易是一项重要的环境经济政策。由国家引导的,企业之间交易排污许可证。
25.城市环境综合整治:是把城市环境作为一个整体,利用城市生态理论作指导,以发挥城市综合功能和整体最佳效益为前提,采用系统工程的理论和方法,采取多功能、多目标、多层次的综合的战略、手段和措施,对城市环境进行综合规划,、综合管理和综合控制,以最小程度换取城市环境质量的优化,解决复杂的城市环境问题,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26.总量控制:总量控制是污染排放物总量控制的简称,它将某一控制区域作为一个完整的系统,采取措施,将排入这一区域的污染物总量控制在一定数量之内,以满足该区域的环境质量要求。
27.环境标准:国家为了保护人民健康,促进生态良性循环,实现社会经济发展目标,根据国家的政策和法规,在综合考虑本国的自然环境特征、社会经济条件和科学技术水平的基础上规定环境中的污染物含量和污染源排放污染物数量、浓度、时间和速率以及其他有关的技术规范。
28.环境规划:人类为使环境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而对自身活动和环境所做的时间和空间的合理安排
29.环境规划的目的:以最小的投资获取最佳的环境效益,实现预期的环境目标,促进环境、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30.环境规划的特点:综合性、区域性、动态性、信息密集性和政策性强等。
31.环境规划的原则:促进环境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原则、遵循经济规律和生态规律的原则、环境承载力有限的原则、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强化环境管理原则。
32.环境规划的类型:(1)规划主体:区域、部门环境规划(2)规划层次:区域宏观环境规划,区域专项环境规划,宏观环境规划(3)规划要素:污染防治规划,生态规划(4)时间跨度:长期、中期、短期(5)环境与经济制约关系:经济制约型、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型、环境制约型。
33.环境规划的基本步骤和相关内容:编制环境规划的工作计划,环境、经济和社会现状调查和评价,环境预测分析,确定环境规划目标,提出环境规划方案,环境规划方案的申报与审批,环境规划方案的实施。
34.企业环境管理的原则: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原则、符合国家和区域环境政策、预防为主、管治结合的原则、综合运用各种手段的原则。
35.生命周期评价:用于评价产品在整个生命周期中,对环境产生的影响的技术和方法。
36.清洁生产:既可以满足人们的需要又可合理的使用自然资源和能源并保护环境的使用生产方法和措施,其实只是一种物料和能量消耗最少的人类生产活动的规划和管理,将废弃物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或消灭于生产过程中。
37.清洁生产的主要原则:预防性原则、集成性原则、广泛性原则、持续性原则。
38.环境管理ISO14000系列标准的构成:
39.ISO14000标准的特点:自愿性、灵活性、广泛适用性、持续改进与污染预防。
40.ISO14000标准与.ISO9000标准异同:p158
41.环境外交的主要内容:寻求加强国际环境合作的方式、国际环境立法谈判、国际环境条约的履行、处理国际环境纠纷和冲突。
第三篇:环境规划与管理
环境管理:通过全面规划,协调名发展与环境的关系;运用经济、法律、技术、行政、教育等手段,限制人类损害环境质
量的活动;达到既要发展经济满足人类的基本需要,又不超出环境的容许极限。
环境规划:为使环境与社会协调发展,把“社会--经济--环境”作为复合生态系统依据社会经济规律,生态规律和地学原
理,对其发展趋势进行研究而对人类活动和环境做时间和空间的合理安排。
环境管理与环境规划的关系:a,规划职能是环境管理的首要职能;b,环境目标是环境规划与环境管理的共同核心;c,环境
规划与管理具有共同的理论基础。
环境规划与管理的作用:1,促进环境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2,保障环境保护活动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3
实施环境政策、法规和制度的主要途径;4,实现以较小的投资获取较佳的环境效益。
环境规划与管理的手段:1,行政手段;2,法律手段;3,经济手段;4,技术手段;5,宣传教育手段。我国环境管理的基本政策:1,“预防为主,防治结合”政策;2,“污染者付费”政策;3,“强化环境管理”政策。“三同时”制度:所有新建、改建、扩建项目,其防治污染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运行。五类:是指环境质量标准、污染物排放标准、环境基础标准、环境方法标准以及其他标准。两级:是指国家级和地方级。环境容量:是指某环境单元所允许承纳的污染物质的最大数量。环境容量M有两个部分,即基本环境容量K和变动环境
容量R。前者可以通过环境质量标准减去环境本底值球的,后者是指该环境单元的自净能力。M=K+R。环境容量是自然生态环境的基本属性之一,是以反映生态平衡规律,污染物在自然环境中的迁移转化规律以及生物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物质能量交换规律为基础的综合性指标。
环境现状调查的方法:收集资料法、现场调查法、遥感的方法。空气环境功能区:一类区: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和其他需要特殊保护的地区;二类区:城镇规划中确定的居民区,商
业、交通、居民混合区,文化区,一般工业区和农村地区;三类区:特定工业区。
地表水环境功能区:一类水域:主要适用于源头水、国家自然保护区;二类水域:主要适用于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
地一级保护区、珍稀水生生物栖息地、鱼虾类产卵场、仔稚幼鱼的索饵场等;三类水域:主要适用于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地二级保护区、鱼虾类越冬场、洄游通道、水产养殖区等渔业水域及游泳区;四类水域:主要适用于一般工业用水区及人体非直接接触的娱乐用水区;五类水域:主要适用于农业用水区及一般景观要求水域。
流域水环境规划的内容:1,依据国家有关法规和各种标准,提出水体功能区划和水质控制指标;2,确定水质超标河段和
主要污染物;3,确定各河段主要污染物的环境容量;4,确定各排污口的允许排放量;5,预测污染治理费用,提出最佳规划方案。
水环境污染的技术措施:1,减少污染物排放负荷:a.清洁生产工艺。b.浓度控制。c.总量控制。d.污水处理。2,提高或充
分利用水体纳污容量:a.人工复氧。b污水调节。C.河流流量调控。
污染源调查与方法:1,画出污染源分布图;2,点源调查统计内容;3,线源调查统计内容;4,面源调查统计内容。水污染控制的基本途径有两种:1,减少污染物排放负荷,环境质量不能达到功能要求的区域,实施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
2,提高或充分利用水体自净能力,提高水环境承载力,并有效利用环境容量。
固体废物处理处置选址方法:1,填埋场与城市的距离;2,交通运输条件;3,环境保护条件;4,场地建设条件;5,地
质环境条件。
生态产业园:是在生态学、生态经济学、产业生态学和系统工程理论指导下,将在一定地理区域内的多种不同产业,按照
物质循环、产业共生原理组织起来,构成一个资源利用具有完整生命周期的产业链和产业网,通过最大限度地降低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求得多产业综合发展的资源循环利用体系。
污染预防环境管理模式的主要内容包括组织层面的环境管理、产品层面的环境管理和活动层面的环境管理。生命周期评价:是对一个产品系统生命周期中输入、输出机器潜在环境影响的汇编和评价。其总体核心是:生命周期评价
是对贯穿产品生命周期全过程----从获取原材料、生产、使用直至最终处置----的环境因素及其潜在影响的研究。
环境规划编制技术程序:1,弄清问题:通过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和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对环境问题提出预测。2,确定环境目标:通过计算污染物产量和削减量,调整产业结构与合理布局,提出污染防治方案和方案优化。3,制定最小费用规划:根据环境保护投资能力判断是否超过其能力,是否达到环境目标要求。
第四篇:环境规划与管理整理
环境规划:环境规划是指为使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把“社会一经济一环境”作为一个复合生态系统,依据社会经济规律、生态规律和地学原理,对其发展变化趋势进行研究而对人类自身活动和环境所做的时间和空间的合理安排
环境规划的作用:是实施环境保护战略的重要手段、是协调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重要手段、是各级环保部门实施有效管理的基本依据、是改善环境质量,防止生态破坏的重要措施
城市环境规划:以城市生态学理论为指导,实现环境目标为宗旨,调控城市人工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包括城市生态规划和污染控制规划
生态功能区规划:是在分析区域生态环境空间分异规律、明确各生态区的生态服务功能、经济功能特征基础上进行的地理空间分区。
环境规划文本:技术档案文本,环境规划文本,环境规划报审文本。
环境规划的基本原则1,坚持全面规划,合理布局,突出重点,兼顾一般的原则。2,坚持经济社会环境三效益相统一的原则。3,坚持依靠科技进步的原则,大力发展清洁生产。4,坚持污染防治与基本建设紧密结合,实行环境综合治理原则。5,坚持自然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增值并重的原则。6,坚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的原则。7,坚持强化环境管理的原则
环境规划和管理的基本原则:
1、系统的整分合原则
2、系统的相对封闭和相对独立原则
3、管理的弹性原则
4、管理的反馈原则
环境规划方案的设计过程及原则原则:
1、因地制宜,紧扣目标
2、提高资源利用率为中心
3、遵守国家地区有关法规 过程:
1、分析调查评价结果
2、分析预测结果
3、详细列出环境规划总目标和各项分目标
4、制定发展战略和主要任务
5、制定环境规划的措施和对策
环境管理学的基本研究内容:a可持续发展的战略b环境管理理论c环境管理方法研究d环境管理体制研究e环境保护政策与对策研究
环境管理:环境管理是通过对人们自身思想观念和行为进行调整,以求达到人类社会发展与自然环境的承载力相协调。我国现行的环境管理制度有哪些?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三同时”制度和排污收费制度、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制度、排污许可证制度、污染集中控制制度和污染限期治理制度,一共是八项制度。
环境管理和环境规划的关系:1)环境规划是环境管理的一项重要职能2)环境目标是两者的共同核心3)两者具有共同的理论基础4)环境规划被看作探索未来的科学方法,环境管理更看重当前环境问题的解决。
环境规划管理的目的和任务、对象和手段 目的:创建一种可持续的发展模式和消费模式任务:转变人类社会的基本观念和调整人类社会的行为 对象:“五要素论”指人、物、资金、信息、时空。人类社会经济活动主体指个人、企业、政府。手段:行政手段、法律手段、经济手段、技术手段、宣传教育手段我国环境管理的基本政策:1)预防为主,防治结合2)污染者负担3)强化环境管理
环境标准体系:环境标准有:环境质量标准、环境基础标准、环境方法标准、污染物排放标准,其他标准。
管理的职能: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
末端控制:是指在生产过程的终端或者是在废弃物排放到自然界之前,采取一系列措施对其进行物理、化学或生物过程的处理,以减少排放到环境中的废物总量。
环境承载力:是指某一时刻环境系统所能承受的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能力阈值,它就是环境承载量的极限值。
环境容量:是指某环境单元所允许承纳的污染物质的最大数量
环境预测:环境预测是指根据人类过去和现有的信息、资料、经验和规律,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和方法,对未来的环境状况和环境发展趋势及其主要污染物和污染源的动态变化进行描述和分析。
水污染控制系统的最优化:水污染控制系统的最优化问题,就是利用数学规划方法,科学地组织污染物的排放或协调各个治理环节,以便用最小的费用达到所规定的水质目标。
生态监测:运用可比的方法,在时间和空间上对稳定区域范围内生态系统或生态系统组合体的类型、结构和功能极其组合要素进行系统的观察和测定的过程。
环境质量评价的方法:指数法、层次分析法、因子贡献率法、灰色系统分析方法、人工神经网络法
环境规划指标体系的类型和确定的原则环境规划指标的类型:环境质量指标;污染物总量控制指标;环境规划措施与管理指标;相关性指标。建立环境规划指标体系的原则:整体性原则、科学性原则、规范性原则可行性原则、适应性原则、选择性原则
水环境整治规划的步骤:1明确问题2确定规划目标 3选定规划方法 4拟定规划措施5提出供选方案 6规划实施
水环境功能区划分原则:
1、集中式饮用源地优先保护
2、不得降低现状使用功能
3、优质水优用劣质水劣用
4、统筹考虑专业用水标准要求
5、上下游、区域间相互兼顾
6、合理利用水体自净能力和环境容量
7、与工业合理布局相结合8、实用可行,便于管理
浓度控制缺点:
1、当排放源采用稀释排放法时,可以在浓度不超标条件下无限制地排放任何污染物。
2、浓度控制未考虑区域环境的现状负荷。
3、浓度控制法未考虑区域的自然条件。
总量控制:是依据某一区域的环境容量确定该区域污染物容许排放总量,再按照一定原则分配给区域内的各个污染源,同时制定出一系列政策和措施,以保证区域内污染物排放总量不超过容许排放总量。
水环境功能区划方法:1确定环境目标2将环境目标具体化为环境质量标准中的数值3对功能可达性进行分析,确定引起污染的主要人为污染源4建立污染源与水质目标之间的定量关系,评价污染源对水质目标的影响5分析实现环境目标的各种可能途径和措施6确定技术、经济最优化的方案组合7最终确定环境保护目标和水环境功能区划分方案
环境现状调查评价在明确规划的对象、目的以及范围的前提下,对所要规划地区的自然、社会、经济基本状况,土地利用、水资源供给、生态环境、居民生活状况以及对大气、水、土壤和噪声、固废等环境质量状况进行详尽的调查,收集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并作出相应的环境质量评价。
环境现状评价方法:
1、自然环境评价法
2、社会经济评价法
3、环境质量评价法
4、污染源评价法
环境质量预测及规划根据现有状况和发展趋势对规划年限内的环境质量进行科学预测,对城市大气、水体、噪声等进行污染综合整治规划,制定固体废物和工业污染源管理控制规划,对城市的交通运输、能源供给、土地利用和绿地建设等进行科学设计与规划。
生态学三定律:第一定律(多效性原理、极限性原理),任何行动都不是孤立的,对自然界的任何侵犯都具有无数效应,其中许多效应是不可逆的。第二定律(相互联系原理,生态链原理),每一种事物无不与其他事物相互联系、相互交融。第三定律(勿干扰原理,生物多样性原理),我们生产的任何物质均不应对地球上自然地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有任何干扰。生态工业园:依据清洁生产要求、循环经济理念和工业生态学原理而设计的一种新型工业园区
环境现状调查方法:收集资料法,现场调查法,遥感方法。
环境现状调查的内容:
1、环境特征调查
2、生态调查
3、污染源调查
4、环境质量调查
5、环境保护治理措施
6、环境管理现状调查
环境预测方法:定性【类推法,经验判断法,专家预测法(头脑风暴和特尔菲法)】;定量(趋势外推法,回归分析法)。环境预测的作用:对环境的发展趋势进行科学分析,指出影响未来环境质量的主要因素,寻求改善环境并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途径,是环境规划科学决策的基础
环境预测的内容:
1、社会发展和人口发展预测
2、污染产生和排放量预测
3、环境质量监测
4、生态环境预测
5、环境破坏造成的经济损失预测
环境统计:用数字反映并计量人类活动引起的环境变化和环境变化对人类的影响
环境统计调查方法:定期普查,抽样调查,专项调查,科学估算。
环境质量预测 环境质量预测是预测各类污染物在大气水体等环境要素中的总量,浓度,以及分布的变化,预测可能出现的新污染物种类和数量,预测规划期内由环境污染可能造成的各种社会和经济损失。
环境审计环境审计是对特定项目的环境保护情况,包括组织机构,管理,生产及环境保护设施运转与排污等情况进行系统的,有文字记录的,定期的,客观的评定。
产品生态设计流程:产品生态辨识,产品生态诊断,生态产品定义,生态产品评价。
生命周期评价:是对一个产品系统的生命周期中输入。输出及其潜在环境影响的汇编和评价
生命周期评价LCA五个阶段:原材料加工;产品生产制作;包装运销;产品使用;再生处置。
环境标志:三种类型:批准印记型、自我环境声明、环境产品声明
第五篇:环境规划与管理论文之城市生态规划与管理
城市生态规划与管理
摘要:在国家主席胡锦涛所作的十八大报告中,不但重申了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性,而且将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的四位一体改为五位一体,新增了一个“建设生态文明”,说明了国家对生态环境的重视,并将其
提到层面上来,坚持科学发展观,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五位一体,突出环境生态保护的重要性,同时提出了要建设美丽中国。建设生态文明,突出了生态保护的重要性,建设生态文明,就需要
进行生态环境规划与管理,环境规划与管理涉及到诸多方面,本文就是城市生态规划与管理进行简单的介
绍。城市生态规划与管理对城市的发展起着极其重要的指导作用,但长期以来,由于城市规划在环境保护
方面的局限性,致使城市发展过程中产生了一系列环境问题。本文在我国部分城市环境污染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环境保护规划的主要内容,指出了城市大气、水体、固体废物和城市声环境发展的远景目标,阐明
了城市规划中环境保护规划的重要作用。城市规划是一定时期内城市发展的目标和计划,是城市建设的综
合间署,也是城市建设的管理依据,它与很多学科密切相关。近年来,由于环境保护规划没有与城市规划
和城市建设同步落实,使城市环境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环境污染日趋严重,城市环境不能进入良性发展的轨道。因此城市规划中的环境保护规划应该引起人们的重视。
关键词:城市生态;规划与管理;生态文明;美丽中国
1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由此产生的环境问题也日益凸显,特别是城市生态环境遭到了严重的破坏。这些环境问题广泛复杂,其处置也需要大量的人力财力,已经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而环境管理作为运用计划、组织、协调、控制、监督等手段,为达到预期环境目标而进行的一项综合性活动,可以很好的预防环境问题的发生并对已有环境问题进行处理,在环境保护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完善我国的环境管理体系,提高环境管理水平已经成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
2城市的环境问题
城市是人类社会文明发展到一定历史时期的产物,它的产生和发展决定于经济的发展,同时也受上层建筑的影响,近几十年来,城市人口的迅速增长和经济的高速发展引起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
2.1水体污染严重
由于城市人口的急剧增长和工业的飞速发展,大量的污水没有得到妥善的处理而直接排入水体,致使水环境遭到严重的破球。我国的水体污染近期呈上升趋势,全国有监测资料的1200多条河流中,850多条受到污染,在七大水系中,以辽河、海河、淮河污染严重,在统计的138年城市河段中,有133个河段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全国范围内78%的河段不适宜作饮用水水源,50%的地下水受到污染,西安、北京等许多城市也出现了供水危机。据估计,我国每年因污染而造成的经济损失达400亿元。
2.2大气质量恶化
工业和交通运输业迅速发展以及化石燃料的大量使用,将粉尘、硫氧化物、氮氧化物、碳氧化物、臭氧等物质排入大气层,使大气质量严重恶化。我国大气污染属“煤烟型”污染,全国城市空气中总悬浮微粒浓度普遍超标,平均浓度达309微克/立方米;二氧化硫浓度水平较高,部分城市污染相当严重,北方城市平均值达到83微克/立方米。我国的本溪市也曾经因烟雾弥漫而被称为“卫星上看不到的城市”;而大气中 1
硫化物、氮氧化物业重超标导致了全国大部分地区出现酸雨,宜宾、长沙等城市酸雨出现频率大于90%,长沙降雨的平均PH值已达到3.54,酸雨的降落不仅破坏生态环境,而且加剧建筑物,铁道、桥梁的腐蚀与破损,给工农业带来巨大的损失。而由大气污染引起的温室效应和臭氧层破坏更是直接地威胁到人类的生存。
2.3固体废物污染严重
人类的生活和生产产生了大量的固体废物,目前我国每年产生的工业固体废物为6.6亿吨,其中有害废物为3000-4000万吨,累积量超过64亿吨,侵占5亿多平方米土地;每年的生活垃圾量为1吨并以每年7-8%的速度增长。由于我国的固体废物露天堆积,全国有三分之二的城市处于垃圾的包围之中。固体废物到处堆放,不仅有碍观瞻、侵占土地、传染疾病,而且在自身严重污染环境的同时加剧了水体、大气土壤的污染。
2.4噪声污染扰民
目前随着我国城市工业、交通运输和文化娱乐事业的快速发展,噪声扰民的现象愈发突出,据44个国控网络城市监测,全国三分之二以上的城市居民生活在噪声超标的环境中,区域环境噪声等效声级分布在51.5-65.8d B(A),其中洛阳、大同、开封、海口和兰州五座城市噪声平均等效声级超过60d B(A);道路交通噪声等效声级范围为68.0-76.3d B(A)。
3城市环境保护规划及其主要内容
正是基于上述的环境危机,近几十年来人们逐渐认识到了城市规划与城市发展之间的关系并开始运用科学的规划指导城市建设。城市规划的提出克服了以往城市发展的无序性、盲目性与随意性,为城市的健康发展提供了技术保证和法律保障。城市环境保护规划是城市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在城市总体规划中城市的性质、规模、发展方向的基础上,依据对城市环境质量现状的调查分析所制定的以保护人类的生存环境、减少污染、节约资源为目标的规划体系。按照我国环境保护应“坚持经济建设、城乡建设与环境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协调统一”的总方针和总战略,城市环境保护规划应主要进行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3.1城市环境保护规划的前期准备
这些准备工作是城市环境保护规划的基础,它包括城市的自然环境资料,例如地理位置、生态环境、气象、水文等;城市的社会与经济状况,如人口、国民生产总值等;环境状况的调查分析,如大气、水体、噪声的监测资料、固体废物的来源与历年累计量,对污染的治理状况等;城市生态环境现状分析与功能区划等。
3.2大气污染综合整治规划
大气污染综合整治规划是根据城市大气质量现状与发展趋势进行功能区划并按拟定的环境目标计算各功能区最大允许排放量和削减量,从而制定污染治理方案。大气污染的治理应根据城市的能源结构与交通状况确定首要污染物即浓度高、范围广、危害大的污染物,便于治理时有的放矢、对症下药。当前我国大部分城市的大气污染主要是由采用落后燃烧方式燃煤和汽车尾气引起,由此而来的首要污染物是二氧化硫和总悬浮颗粒,因此规划的远景目标应该是改进落后的烯煤方式,提高燃烧效率,尽量使用气体燃料、型煤、太阳能、地热等无污染或少污染的能源,实行区域集中供热、消灭千家万户的小烟囱,提高道路硬
化率,通过强化污染源治理和提高污染控制技术等手段创建无烟控制区。调整工业布局,根据大气自净规律科学便理的利用大气环境容量;强化污染源的治理,降低污染物的排放量;通过技术和行政的手段减少汽车尾气的污染;提高城市绿化率、选择抗污染性好的树种,大力发展植物净化。
3.3水污染综合整治规划
水污染综合整治规划是在对水污染现状调查分析的基础上,根据受纳水体的环境容量计算最大允许排放量并确定最佳治理方案。当前我国七大水系的水质污染程度在加剧,范围在扩大,长江、黄河、淮河、松花江的污染水1996年全国工业废水排放量为502.9亿吨,含化学需氧量704万吨、重金属1514吨,氰化物2457吨以及砷、酚类、油类等污染物数万吨;生活污水约占年排放总量24%,主要污染物是有机物。根据我国水污染的具体情况,水污染综合整治规划应该通过改革落后的生产方式,采用少废、无废工艺实现清洁生产,是高污水处理效果和资源化利用率,减少污水排放量,修建有效的污水处理设施,加强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的治理,最终达到有效保护水资源的目的。
3.4城市固体废物综合整治规划
固体废物综合整治规划是根据环境目标落实各类固体废物的综合利用率与处理、处置指标体系并制定最终治理对策。目前我国许多城市者处于固体废物包围之中,解决固体废物问题已到了刻不容缓的时刻,固体废物综合整治规划的目的是依据城市的经济承受能力和城市固体。
4城市规划存在的问题及措施
城市是人类在几千年的演变过程中改变赖以生存的环境,创造着高度的物质文明的集中地,是一个以人为中心的城市生命有机体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制约和依赖构成的统一体,是一个庞大复杂的社会、经济复合生态系统。它包括社会结构、人工结构、资源结构、生态环境结构四个方面的内容。要实现这一多元、多介质、多层次的人工复合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是一个浩大的系统工程。要做好城市规划就要做到如下几点:
4.1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推进节约用水和水污染防治
要认真落实国务院关于城市节水和水污染治理的各项政策,运用市场规则,利用价格杠杆促进水资源的节约和优化配置,完善城市各类用水的区别水价和超额累进加价收费制度,调整污水处理费征收标准。要加大节水技术和设施的普及推广力度。以污水资源化为目标,加快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步伐,加强中水回用技术与设备的开发应用,处理好设施布局集中与分散的关系,注重污水处理的安全性和生态效应,努力建设节水防污型城市。
4.2加强城市绿化建设,大力改善人居环境
加强城市绿化建设,是城市生态环境建设的基础性工作。要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城市绿化建设的通知》,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城市绿化水平。要制定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严格划定绿化用地面积,科学安排绿化布局,加强城市绿化隔离带建设,形成乔、灌、花、草相结合,点、线、面、环相衔接的绿地系统。推进城市绿化建设,必须尊重客观规律,从当地实际情况出发,宜树则树,宜草则草。城市绿化要鼓励采用节水技术和废水利用,尽可能减少绿地养护的水消耗。要结合城市产业结构调整和旧城有机更新,增加城市中心区的绿地面积。要建立并严格实行城市绿化“绿线”管制制度,坚决查处各种挤占城市绿地的行为。要鼓励农民结合农业结构调整发展城郊绿化,引导社会资金用于城市绿化建设,增加城市绿化
建设用地和资金投入,尽快把城市绿化建设提高到新水平。
4.3以供热收费制度改革为重点,积极推进城镇供热体制改革
计划经济和福利分房旧体制下形成的福利供热制度,已经不能适应市场经济体制和住房分配货币化新体制的需要,也是造成采暖能源浪费严重的重要经济根源。推进城镇供热体制改革的基本思路是,变暗补为明补,逐步停止由房屋产权单位或职工所在单位统包的传统用热制度,改为由居民家庭(用热户)直接向供热企业缴费采暖,实行采暖用热商品化,采暖补贴货币化。采暖地区的城镇新建公共建筑和居民住宅,凡使用集中供热设施的,都必须设计安装具有分户计量及室温调控功能的采暖系统。现有公共建筑和居民住宅也要按照分户计量、室温可控的要求逐步进行改造。积极推行按用热量分户计量收费办法,逐步取消按面积计收热费,更好地保证消费者的权益,提高采暖舒适度和热能利用效率。城镇供热体制改革关系广大城镇居民的切身利益,既要积极,又要稳妥。要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做好低收入居民家庭的冬季取暖保障工作,维护社会稳定,保证改革的顺利推进。
4.4加强城市环境综合治理力度
要积极创造条件,加快旧城有机更新,重点解决城市建成区特别是中心区开发强度过大、人口密度过高、公共设施短缺、交通拥挤、环境脏乱等问题,坚决关停或迁移城区内污染严重的项目,清除违法违章建筑。要促进建筑节能技术的普及推广,改善城市民用燃料结构,减少和控制城市大气污染。以通达、低污染、低能耗为目标,实行公共交通优先的城市交通政策,推进现代通讯技术在城市公共交通调度管理中的应用,积极促进城市交通组织和管理的现代化。城市环境综合治理,与每一个家庭、每一个人直接相关,必须推动全社会广泛参与,密切合作,共同促进。城市的建设和发展,不仅是物质条件的建设和改善,还包括文化精神、道德意识的建设和改善,要将这两个方面很好地结合起来,使二者互相促进,协调发展。
4.5围绕改善人居环境的关键领域,加强科技创新
城镇是人口和经济活动的集聚地,也是各类污染集中的地区。建设科技工作必须围绕人居环境质量的改善,研究气象环境与规划布局、基础设施建设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关系,努力控制城乡建设活动可能造成的污染。在污水资源化、建筑节能、化学建材、建筑用钢、智能交通、住宅产业现代化等影响和制约人居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的几个关键领域,加强科研攻关,加强技术集成,加大技术推广应用力度。全面启动污水回用示范工程。南水北调东、中线受水区城镇,要率先实现污水回用与污水处理能力的同步增长;新建城镇污水处理厂要直接瞄准回用目标,积极采用先进适用的技术工艺,力争实现跨越式发展。完善配套技术经济政策,推动建筑节能由局部试点转向大规模推广应用。强化先进适用技术在住宅建设中的应用,将经试点和示范工程实践检验的成熟技术和部品,尽快转化为生产力,推进住宅产业现代化。
参考文献
[1] 邹振扬.城市生态与城市环境[M],重庆大学出版社 2002
[2] 刘贵利.城市生态规划编制内容浅析,规划师论坛[J].2001
[3]黄肇义,杨东援.未来城市理论比较研究,城市规划汇刊[J].2001
[4]欧阳志云, 王如松.寻求区域持续发展的途径,生态学和持续发展,1993
[5]王建国.城市设计生态理念初探,规划师论坛[J].2002
[6]Hough M.Formed by Natural Process.A Definition of the Green City.In D.Gordon.1990
[7]王样荣.城市生态规划的概念、内涵与实证研究[J].规划师,2002
[8]邹德慈.城市规划导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2
[9]汤茂林.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原则,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J].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