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情表》读后感

时间:2019-05-14 17:07:2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陈情表》读后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陈情表》读后感》。

第一篇:《陈情表》读后感

《陈情表》读后感

导语:文章从自己幼年的不幸遭遇写起,说明自己与祖母相依为命的特殊感情,叙述委婉,辞意恳切,语言简洁生动,富有表现力与强烈的感染力。相传晋武帝看了此表后很受感动,特赏赐给李密奴婢二人,并命郡县按时给其祖母供养。

读后感一:

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苏轼如是说。那么,我就很惭愧了,我的学生更是无可救药了。因为,我们读完了都没哭,连沉痛的表情都没有。这样一篇被称为至性之言,自尔悲恻动人的佳作,我们没有被感动得泣涕零如雨,真是暴殄天物。

这能怪谁呢?

读得痛了,痛得哭了,哭得死去活来就孝了?如果这样就太简单了。我可以很负责任为国家提供考核国民道德素质评定标准,只要三篇文章就够了。《出师表》、《陈情表》、《祭十二郎文》。谁读此三篇文章不落泪,谁道德素质不及格,别说升官,做人都无望。

读你千遍也不厌倦,可我实在是没有兴趣读千遍。如不是要求背诵,可能读一遍就够了。

我之所以不想再读它,是因为,孝不是此文的核心,孝是借口,是避难很好的借口,或者说是时机不成熟,不可轻举妄动的很好借口。

《陈情表》陈什么情,你要明白,不只是尽孝之情,还有凄苦之情、感激之情、恐惧之情、狼狈之情、报效之情。而这众多纠结在一起的情感,又真假难辨。真真假假,假假真真。假作真来真亦假,真作假来假亦真。

如果说,李密以奉养祖母刘为理由拒不为官,似乎说得通,因为李密在当时的确是出了名的大孝子,并曾经被举为孝廉。如果说只为这个,又有些牵强,以为李密曾在蜀汉为官多年,历职郎署。当初能奉养,现如今怎么就不行了呢?李密的身世的确很惨,父母早早离他而去,或辞世,或改嫁,父爱母爱严重缺失。九岁不行,身体严重先天不足。无兄弟,甚至想有一位能走动的亲戚都是奢侈的。真是惨到无以复加的程度。外无极功强近之亲也就罢了,内无五尺应门之童就不免有些夸张。李密是做过官的人,还不是一般的小官,郎署至少也是省级干部。连服侍生活起居的小童都没有,这官做得也太寒碜了吧。之所以这么说,大概意图是,我都惨成这样了,你就放过我吧!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有一点历史常识的人都知道,这话不仅仅是溢美之词,我怀疑说的是反语。晋武帝司马炎在政治上,基本上可以算作一个昏君。罢废州郡武装、大肆分封宗室,种下日后八王之乱与永嘉之祸的远因。生活上,荒淫无度,宫内罗致宫女万人以上,造成社会荒淫奢侈,给西晋王朝的短命奠定了基础,埋下了伏笔。

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孟子老早就教导我们要伸之以孝悌之义。我们又知道,统治者让自己的百姓都做孝子,孝子的成色越足,忠臣的可能性就越大。而他们的后院却常常起火,为了争夺皇位,杀父弑君,手足相残,清洗要臣的事屡见不鲜,家常便饭。以孝治天下,本来就是一件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的事。

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人活一张脸,树活一张皮。知识分子在乱世当中如果说还能有一点值得夸耀的话,那就是名节。士可杀不可辱,李密自轻自贱到如此地步,是让我大跌眼镜的。当真是良禽择木而栖,良臣择主而事。识时务者为俊杰。李密好像在讲,我不是一个给脸不要脸的人,给点时间,给点空间,哪有刚死了丈夫就急着改嫁的,别人会怎么看我。我根本就不想要贞节牌坊,只是时机还不成熟,你着什么急呀,一遍又一遍。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这让我很难做。

读后感二:

在中国的文学史上,臣子给皇帝的奏章,以情真意切、倾诉肺腑感人的,我个人认为当属诸葛亮的《出师表》和李密所作的《陈情表》了;但要以其实现的难度和效率来谈论的话,那就应该是秦朝李斯的《谏逐客书》和李密的《陈情表》两篇可谓并驾齐驱了。

《谏逐客书》所写的是向秦王谏国家大事,《陈情表》所写的则是个人的私事。两者从表面来看似乎好象找不到什么相通之处。但实际上,两篇文章均是属于抗皇命、逆圣旨的同一种类型。所以两人在历经危险的程度和处境也颇为相似。不同的是:李斯上书的对象秦始皇,一个中国封建历史上数一数二的暴君。而李密陈表的目标则是晋武帝,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众所周知的恶王。

当时在秦王政元年的时候(公元前246年),秦王为郑国渠一事,受了很多秦国贵族的挑拨,便下令驱逐客卿。李斯也在被驱逐的其中。于是上书给秦王而写下的这篇《谏逐客书》。后来,李斯还是成功了,秦王不仅收回了成命,最后还重用了李斯。

李密虽然和李斯的情况不大相同,但所在的危险的处境是一样的。晋武帝司马炎为了巩固自己新建立不久晋代江山,一边肃除敌对余党,一边笼络前朝旧臣。李密为了在家侍奉年迈的老祖母不能入朝为官而向晋武帝上表的这篇千古传诵的《陈情表》。最后他也成功了,一篇字字见真情的文章感动了皇帝,从而恩准了他。李斯,只是一个面临着将要被放逐的客卿,要是触犯了秦王,随时可能会被斩首。李密,乃是前朝蜀国的旧臣,假如迁怒了当朝的帝王,也面临着随时被杀头的危险。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他们的举动都会让人有些担心。

然而,由于文章中所要表达内容的不同,因此他们在辞章也就各有千秋。李斯在文章中,全文贯穿的是一个“理”字。他采用一个“制高点”,晓之以理的处处为秦王阐述了一个“跨海内,制诸侯,统一天下”的制国大计,完全不涉及到自己,因此得以成功使秦王收回成命。而李密的文章,全文则是围绕的一个“情”字。动之以情的诉说自己艰难的境遇,以及祖孙相依为命的情谊。虽然违抗了圣命,但在朝廷的紧急召逼之下,不得不诉说衷情。最后感动了皇帝,他也因此成功了。不但不被杀头,反而还得到赏赐两女仆服侍祖母的皇恩。

刘勰《文心雕龙•章表》云:“章以谢恩,奏以按劾,表以陈情,议以执异。”李密之所以采用表的形式上书给晋武帝,应该可能也是有此依据。足可见,汉魏晋时臣子以“表”上奏,是陈述衷情的。

李密的《陈情表》,在内容上不足称道。但其表情达意的辞章艺术和表述技巧,确有精妙之处,值得借鉴。全文围绕一个“孝”字,以“愿乞终老,肆不赴命”为主旨,凄恻婉转。溢情于词,表现了一个孝孙的拳拳之心,令人感动。

行文落墨就痛陈悲惨遭遇和凄苦家境,用“臣以险畔,夙遭闵凶”勾起,诉说命途多舛、罪孽深重的苦衷。“零丁孤苦”一语,概括了自幼而孤。早失母爱,“少多疾病”,内外无亲的“门衰祚薄”不幸。岁月凄楚,幸有祖母“愍臣孤弱,躬亲抚养”,臣才能存人世至今日。臣得幸存,但祖母“夙婴疾病,常在床蓐”。如今,“臣侍汤药,未曾废离”,责无旁贷,义不客辞。这里用事实倾诉往日臣不可无祖母,祖母对臣恩重如山;今日祖母不可无臣,臣对祖母尽孝道是天理良心所在。字字哀痛,声声落泪,叙事与抒情水乳文融。

接着,表文追述辞谢拜官的境况和进退两难的心情。为了使皇上不致对臣的“辞不赴命”、“辞不就职”产生误解。一方面诉说“臣以供养无主”,确有特殊图难;另一方面,以退为进、久颂皇恩浩荡,以表臣深明皇上宠幸之恩德。表文连用“察臣”、“举臣”、“拜臣”、“除臣”等词句,表述对皇上的无限感敢之情,并诉说臣乃卑贱之人,能得到如此荫赐,“非臣陨首所能上报”的。

在一番歌功颂德之后,又回转笔锋,述说臣之艰难苦况,并未能得到皇上的体谅,因朝廷责备、诏召,地方官上门逼迫驱赶。“责臣”、“催臣”、“急于星火”等词句,点染了十万火急的形势。但表文至此,又巧妙地迂回婉曲,申述臣未敢违逆君命,确有“欲奉诏奔驰”之心志,奈何“刘病日笃”、皇上又不许“苟徇私情”,如此进不得,退不能,左右为难,心情矛盾,处境尴尬,实在不知道如何处置啊!表文委婉渲泄了忠孝不能双全的思绪。

窘境摆出来了,何去何从,矛盾该怎么合理解决,表文扣住晋王朝“以孝治天下”的幌子,恣意颂扬,然后把自己摆了进去。陈说应该得到怜悯、抚育的理由。但据此来请求皇上施思免召,似嫌理由尚不完备,于是又以个人的经历、遭遇,从两方面诉说效忠朝廷的心志。其一是为了消除皇上对臣“矜名节”自命清高的怀疑,追述少年时期就已任职前朝,本来就是希望求官职显发达的,但是并没有什么夸耀自己名声节操的意思。其二是为了表白臣确有奉诏之愿,并不是对朝廷有异心,自述臣为亡国贱俘,身份卑微,能蒙受恩德显达升官,确是感激不尽,哪还敢犹豫迟疑,或另有他求。这样晋武帝的猜疑与戒心便消除了。如此说来,是应该奉诏赴命了,但表文并没有借势直下。而是峰回路转,叙写祖母“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的凄苦危殆,抒发与祖母“更相为命”,必须对祖母奉养终老的孝顺衷情。这里写得缠绵婉恻,情意深重,感人至深。

可能有些历史对李密当时不愿入朝为官另有所评议,认为司马氏统治集团内部勾心斗角,矛盾错综复杂,李密作为亡国旧臣,对卷入当时的政治漩涡不免有所顾虑和警戒,供奉祖母虽是实况,也是推托借口。但妙在不露痕迹,利用普武帝“以孝治天下”的旗号,恳诉臣必须尽孝祖母不能赴召之情。

再从年龄计议,述说“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刘之日短”。拿鸟兽对比,述说鸟尚有反哺之情,臣怎能可不伏乞终养,实在只能先尽孝,后尽忠了。最后几乎是对天盟誓,连州官和天地鬼神都要请来作为“臣之辛苦”的证人了。文章终了,李密确是到了掏出心肝、沥血陈情的境地,决心要以“生当陨首,死当结草”来报答皇恩。晋武帝虽然残暴不堪,但也不得不被李密先孝后忠的恩情挚意所深深的打动了。

李密所作《陈情表》,不事雕琢,不以构思奇妙见长,但感情真挚朴实,铺叙委婉曲折,抒情诚挚深沉,叙事具体感人。虽然淡语浅言,但句句真情,皆为肺腑之言。再加上行文简练畅达,因此经久不衰,光彩照人,才被后世的人们不断的千古传诵。

读后感三:

读《陈情表》,随着时间的推移,渐渐的懂得了:“世界上没有一条路可以一马平川,没有一个人可以随心所欲”但人生却因“孝”更具有归属感更加真实。

《陈情表》作者李密,面对当朝的高官厚禄,面对自身的安全,他选择了“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李密面对忠孝两难的境况毅然决然尽孝之心让人感怀。

自古以来,人们行事都以“白孝善为先”中国古代各种律法束缚人们,而违背君主的意思是逆君大罪,李密面对杀头之罪也选择侍奉养育自己的祖母。开头先写年幼的孤苦,祖母刘是唯一照顾他并将他养大。他本人也是;“无伯叔,鲜兄弟,晚有儿息,祖母对他的恩情肯定了他坚持以孝结尾。在文章中他深刻的写出了年老的祖母重病在床,使他不能废离。全文的中心是孝,感动君主的也就是中华美德中的孝。

文章后面写到官府的催逼,同时又写了祖母刘的病情又再次加重等,没有做别的解释,一个“孝”字贯穿全文,更体现李密的驰骋孝心。由此让人们联想到李密的“大孝”,却让千年之后的现代人打了折扣,让某些人感到羞愧,当下社会高速发展,人类文明逐渐走上新的高度,但传统习俗不能落下,孝字不只是口头上说说而已,且要你付诸行动。当你向长辈行孝时,不仅宽慰了他们,同时你的形象在旁观者眼中也会高大起来。保持这份态度,你会发现,天空是那么宽广,花儿是那么芬芳,正午的太阳不再那么焦灼。孝敬长辈是我国的传统美德,正所谓: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更比一代强。要做一个好人,一个善良的人,成功的人,首先要做到孝。孝心无价,作为炎黄子孙,没了孝,就像一具躯壳立于世上,已失去了生命的价值。我们要时刻谨记新一代人,肩负重任,我们要把传统美德发扬光大。

第二篇:《陈情表》读后感

《陈情表》读后感

《陈情表》读后感1

自古以来:“百善孝为先。” 还有:“忠孝难兼。” 写<陈心表>的李密既忠又孝。

据说读《楚辞表》不动感情的人是不忠的,读《陈情表》不哭的人是不孝的。在《孝经》中,有这样一句话: “孝从服侍亲属开始,以服侍王子结束。”孝的初始状态是为自己的父母服务,中间状态是为自己的君主服务,最高状态是修身养性。

李密报道奶奶抚养,宁愿冒着生命危险,放弃了显贵的机会。那是因为他是一个质朴感人的孝心结束晋代感动,不仅答应暂时去超,两人还奖励奴隶。与此同时,他还许下了承诺,“当学生第一次陨石,死当结草”的学生是愿意牺牲生命,死亡也有报道结草图。你怎么能说他没有做到这一点忠孝两全?

在学学习这篇论文文章时,感受就颇深,还记得我们当时中国老师在课上学生问我:“你觉得你是个孝子吗?”我答:“不是。”很果断、很干脆。因为我当时社会真的就是不孝,在家里会任性,常常使妈妈可以伤心……学完《陈情表》后,我也深刻地进行反思了自己,才有了现在的我。

那时我在学校的学生会,忙着在学校工作,家长很快就学会忘了温暖的问候,回家不管自己的心情,乱发脾气的。那时候我是一个真正的混蛋!我没有带领他们到干手器,但没有注意到,他们的写作增添了几分银头,不知不觉中,他们都老了......

从出生的那刻起,爸妈的生活就发生了一个翻天覆地的变化。他们已经开始把心思学习投入到这个小生命的人身上。小时候我们为了能够不让我哭,他们可能会想办法哄我开心,因为我的笑声会牵动他们的每一根心弦。等我长大了,开始工作上学,他们会教我怎样发展与人之间相处,以免我受到国家欺负。我长大了,有自己的理想,开始逐渐变得更加有些嫌弃他们了,可是对于他们不介意依然以微笑可以面对我,这一切的一切问题都是通过他们爱我的表现。

父母是我精神上的依靠,精神上的寄托。 他们总是给我力量,让我有足够的信心去面对生活,鼓励我在失意的时候继续努力不放弃。 当我自信或取得好成绩时,他们是多么的快乐。 即使他们不笑,他们也无法隐藏自己内心的幸福。 我知道:他们为我骄傲。

我们不能逃避孝顺父母的责任,这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做的。珍惜他们,当他们还在这里。业余时间给他们一个温暖的问候。这对你来说可能微不足道,但足以让他们考虑很久

时间在流逝,时代在变,人们的生活已经与日新月异,但唯一不变的是家庭,这是孝顺。一个孝顺,平凡,普通,没有浓妆淡抹,唯一的字符!

《陈情表》读后感2

《陈情表》对我来说既陌生又熟悉。

说陌生,是因为此前从未阅读过;说熟悉,是因为一读它,便有某些记忆和联想,与之产生了共鸣。

表,是中国古代臣子向皇帝奏事陈情的一种文体,历来为文人墨客称颂的有两篇:诸葛亮的《出师表》,李密的《陈情表》。古时才子大多浮沉于宦海,所呈奏表理应不少,为何只这两篇为众人推崇呢?究其原因,我以为是二者紧扣了中华民族五千年恒久不变地推崇的两种品格:《出师表》之忠,《陈情表》之孝。

忠之古义与今义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可人们对孝的定义与理解却大致未改。因而,以现代人的眼光来看,《陈情表》无疑是当得起“万表之首”的称号的。

古时许多朝代规定官员要守孝,即双亲逝世,官员必须辞官归家,着素服守孝三年。明朝时对内阁学士给予“夺情”之权,即在皇帝允许的情况下,因公事繁忙可不辞官守孝。可是整个明朝,将其付诸行动者不足十人,士大夫们对孝道之重视可见一斑。

.

李密所处的时代,孝道作为一种文化传统已经被高度弘扬,可在三国那样一个兵荒马乱、人命如草菅的乱世,李密这种安于贫穷、辞官不仕、躬亲侍祖的行为就显得独特而令人称道了。

古代臣僚最看重忠义二字,李密少时仕于蜀汉,再效力于晋,弃暗投明也好,随波逐流也罢,对饱读经书、熟习古贤之语的李密来说?忠义不能两全,内心的抑郁和痛苦定是不少的,可他为照顾祖母,不惜放弃名节,忍辱负重,即便可能前途尽失也要向皇帝“陈情”。乌鸦反哺,羊羔跪乳,他将血浓于水的亲情始终摆在最重要的地位上;也因此,他与他的《陈情表》,在历代文人的赞叹品读下得以升华,成为中国至孝的化身。

反观现在,物质条件优越,可当人们在重视享受时,孝道与亲情被丢到了何处?暂不提大批蛀虫般的“啃老族”,只看敬老院里孤苦无依的老人,低保房里独居的白发,当年他们将子女抚养成人、教导成才,可时至今日却只能在寂寞和孤独中走完生命的最后阶段。

物欲横流的社会,还有多少人记得两千年前李密在《陈情表》中“乌鸟私情,愿乞终养”的希冀?

当往昔游子们守孝返乡的官道被钢筋水泥覆盖,人心不应失去它濡养千年的`光泽。那些碌碌于红尘的人们,请别丢失了孝亲的传统美德,让“子欲养而亲不待”成为这个时代普遍的悲哀。

《陈情表》读后感3

历史上对《陈情表》有这样的评价: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刚上完陈情表,问我的学生:“你们感动了吗?你们流泪了吗?”学生们很热闹地回答“没有”。他们反问我,我也是否定的回答。

下课后我就想,我们的学生,甚至是我自己和我的同事,读《陈情表》这样一篇文章,都没有了下泪的感觉,一篇感动了一代帝王,感动了一批学士的《陈情表》却感动不了现在的我们,这是为什么?这是我们现在人的情感比古代人要淡薄些么?还是我们根本就已经丧失了“孝”这样一种情感?还是有更多的原因呢?

每天坐单位的车子上班都会收听有线广播,有这样一则公益广告:关爱家人,关注社会。我们教我们的孩子去关爱家人了吗?我们给他们关爱家人的机会了吗?

这个双休我们放假,我们就把女儿带回家自己带,早上起来她爸爸带她出去吃早餐,她跟她爸爸说:“爸爸,我喉咙痛,我感冒了,你爸爸要批评你的,会说你的。”星期一我去幼儿园接她,发现她真的感冒了,就问:“你感冒了呀?”她马上回答:“我没有说你,我奶奶说你了。”我们听一个五岁多的孩子说这样的话只会觉得好笑、好玩,可好笑、好玩的背后是否有一些思考呢?为什么孩子感冒父母就要受批评了?他感冒他就认为是父母没有照顾好,他摔跤是照看的人没有看好,那以后不读书是不是就是老师不好,工作不认真就是领导不好,生活不幸福就是社会不好-------那小孩自己该承担什么呢?她自己有什么不好呢?我们从小就帮孩子把他们自身的问题转嫁给别人,一个从小就习惯了把自身问题都推给父母的人,那他长大后还会自觉地承担自己的责任、承担家庭的责任、承担民族的责任吗?我们还能想着“养儿防老”吗?他会去品味父母对他的用心吗?他会去感激父母对他的养育吗?他会去关心父母的需求吗?所以,我们要让孩子学会承担自己的责任,培养他们也去学会关心父母和家人。让他们明白,自己的事情自己负责;让他们明白,爸爸妈妈也是需要关心的。

小朋友们会读“小孔融,能让梨”“香九龄,能温席”,但在过分关爱与呵护下的他们能真正明白那其中的深意吗?他们到七八岁的年龄能像孔融、黄香那样懂礼知孝吗?

我们不空谈孩子是祖国的未来,可他是我们父母的希望,他是我们生命的延续,我们希望他能成为一个健康快乐、积极向上的人,我们希望他的一生都是平安幸福的,而这样一个朴素的愿望却依赖于我们现在的教育。我们要让我们的孩子学会关心父母,学会承担自己的责任。

《陈情表》读后感4

无根的浮萍只能随波逐流,扎根沃土的大树才能参天耸立。书是朋友,读经典文学作品使我平淡的生活丰富多彩,给我以智慧的启迪,给我以深刻的感悟。文学经典是滋润干涸心田的雨露,是孤苦绝望的希望。在文学经典中,我看到了雄姿英发、豪情壮志的项羽,听到了文豪苏轼高吟“千古风流人物”,嗅到了李白“酒入豪肠,七分酿成月光”的醇香,更闻到了李密“乌鸟私情”的至孝。

李密至孝,与祖母相依为命,写此奏章,陈述自己不能奉诏的原因,提出奉养祖母的要求。“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乌鸟私情,愿乞终养。”表达了李密至孝之情,感人肺腑。李密面临着锦绣前程与侍养祖母的抉择,他依然选择了后者,他是亡蜀的降臣,不应招会招来杀头之罪。有人说他傻,放弃美好前途冒着生命危险,一点不懂得轻重之分。他真的很傻吗?我却不这样认为,他的至忠至孝重于泰山,值得歌颂。

孟子说过:“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每到周末,从浙江磐安县城到冷水镇的30多公里的路上,人们都会看到一辆奇怪的电动车,骑车的是带着眼镜的青年,身后坐着他的老母亲。60岁的她患了严重的痴呆症,为了照顾母亲,陈斌强去上班都会带上母亲。5年的不离不弃体现的不仅是一个儿子的担当,更为我们书写了一篇人生的范文。百行孝为先。黄香,9岁那年母亲病故。他怀着悲痛之心,悉心照顾父亲。天气热时他就把父亲的枕席扇凉,天冷时就先进被窝躺着,待被褥暖和之后,再请父亲入睡,如此年复一年,流传的是一段感人千古的故事,这就是我们学习的典范。

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王祥,早年丧母,继母朱氏并不慈爱,总是在其父面前数落王祥,因而他失去了父亲的关爱。继母朱氏常常想吃鱼,但因天气寒冷,河水结冰,无法捕捉,王祥便赤身卧在冰上祷告,突然间冰裂,冰缝里跃起鲤鱼,王祥非常高兴,拿着它侍奉继母。王祥卧冰求鲤的孝心之举感动了许多人。父母之恩,水不能溺,火不能灭。孝敬父母是义不容辞的,父母对我们的爱重如山,深似海。其实父母要的不多,仅需要我们的孝顺和关爱,我们要以反哺之心孝敬父母,以感恩之心关爱父母,用真心挽起父母那衰老的臂膀,陪他们走好人生的最后一段旅程。

《陈情表》读后感5

自古就有:“百善孝为先。”亦有:“忠孝难两全。”而写下《陈情表》的李密则做到忠孝两全。

都说读《出师表》不感动的人不忠,读《陈情表》不哭的人不孝。《孝经》中说:“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孝的初始境界便是侍奉自己的双亲,中层境界便是侍奉自己的君主,最高境界是修身立命。

李密为报祖母的养育之恩,宁愿赌上自己的生命,放弃达官显贵的机会。这是因为他的一片质朴感人的孝顺之情终使晋武帝感动,不仅同意暂不赴诏,还赏赐奴婢两人。与此同时,他亦许下了“生当陨首,死当结草”的承诺,生愿以生命奉献,死亦要结草图报。又怎能说他没有做到忠孝两全呢?

在学这篇文章时,感受就颇深,还记得当时老师在课上问我:“你觉得你是个孝子吗?”我答:“不是。”很果断、很干脆。因为我当时真的不孝,在家里会任性,常常使妈妈伤心……学完《陈情表》后,我也深刻地反思了自己,才有了现在的我。

当时我是在校的学生会主席,在学校忙于工作、学习而忘了给父母一声温暖的问候,回到家就会不顾他们的感受,乱发脾气。那时候的我真混蛋!我已经很久没有牵他们那干枯的手了,更没有注意到他们的头上又增加了几根银丝,不知不觉,他们已经老了……

从出生的那刻起,爸妈的生活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们开始把心思投入到这个小生命身上。小时候为了不让我哭,他们会想办法哄我开心,因为我的笑声会牵动他们的每一根心弦。等我长大了,开始上学,他们会教我怎样与人相处,以免我受到欺负。我长大了,有自己的理想,开始变得有些嫌弃他们了,可是他们不介意依然以微笑面对我,这一切的一切都是他们爱我的表现。

父母是我心灵的依靠,精神上的寄托。他们总给我力量,让我有足够的信心面对生活,在我受挫时鼓励我继续努力不要放弃。当我有自信或者取得好成绩时他们是多么的开心。即使他们不笑,但是也掩饰不了他们内心的辛福快乐。我知道:他们在我为我感到骄傲。

孝敬父母是我们不可推卸的责任,是我们每个人应尽的义务。趁他们还在,珍惜他们。闲暇时给他们一声温暖的问候,也许你觉得微不足道,但却足以让他们回味好久……

时间在流逝,时代在变迁,人的生活也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但唯一不变的就是亲情,是孝心。一颗孝心,平平常常,普普通通,不需要浓妆淡抹,只须本色!

第三篇:陈情表读后感

陈情表读后感

陈情表读后感1

读名篇《陈情表》,可以让我们反思自身义不容辞的责任。

“百行孝为先”。李密是一个典型的孝子,他的《陈情表》一文感人肺腑。自幼失去父母是李密是不幸的,但祖母却用自己的温暖让这可怜的孩子长大成人,且名扬四方,为官做相是多少读书人毕生的梦理,十年寒窗不正为一朝为官?然而当这个机会真正来临时,李密却不曾忘记自己的祖母,他坚决地放弃了这个机会。因为他知道,“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在为官和报恩之间他选择了后者,向世人彰显了一首伟大的感恩诗篇。

孝敬和感恩是本能,是良心,是美德。敬老、爱老是每个子女的职责与义务,孝敬自己的父母是义不容辞的,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应继承并把它发扬光大。德国著名哲学家尼采曾经告诉人们:“感恩即灵魂上的健康。”“滴水之恩,涌泉相报”古人如是说。入选感动中国人物的孟佩杰,就是用她的行动践行了这一古训,孟佩杰父母相继去世后,由养母照顾,养母因病瘫痪,养父不堪生活压力离家出走。幼年的她开始为生计而操劳,承担起待奉养母的重任,养母照顾了她3年,她却要照顾养母一辈子,不离不弃。孟佩杰被距家百里的大学录取,由于不放心养母的她决定带着养母上学,悉心照顾养母。这位平凡的'女孩,在我们看来,不离不弃体现的不仅仅是一个孝子的担当,更为我们树立了一座精神丰碑!

有人说,“感恩”的昨天叫明理,“感恩”的今天叫回报,“感恩”的明天叫传承。试问:千年华夏文明如何传承,我们的民族气节又将如何秉承?如今社会道德滑坡。行走在大街上,你会发现,来来往往的人们的目光,和从前大不一样,低头匆忙赶路的,他们的目光只停留在眼前的路上,那目光几乎是呆滞的;拇指一族,他们的目光只停留在小小的手机屏幕上,那目光有时是旁若无人的,却几乎是隐晦的,没有探索和发现的眼神。冷漠的眼冰封了付出的热诚,只有感恩的余温才能重燃那伟大的圣火!学会感恩吧!常怀感恩之心,我们便能够时刻感受到幸福和快乐!

陈情表读后感2

一边是气息奄奄的祖母,一边是愤怒严厉的帝王。李密困窘两难,只得用两行辛酸泪写下一张《陈情表》。

常卧病榻的祖母老泪纵横,被疾病折磨得痛苦呻吟。李密只能在一旁忍泪,端药送水,恨不能为祖母分担一些病痛。他还记得自己年幼丧父,生母改嫁,是瘦弱的的祖母为他撑起一方天空;他还记得自己年幼多病,九岁不会行走时,祖母的关切与辛劳;他还记得自己茕茕独立,形影相吊时,祖母的呵护与陪伴。

他是无论如何也割舍不下他那年迈祖母的。可是,朝廷特下诏书,一次一次授予李密显赫的官职。古代读书人一心只想踏上仕途,谁会能担任太子洗马却丝毫不动心?但朝廷三授官职,李密却三次推辞。郡县长官似乎比他还着急,三番两次登门催促。他哪里不怕惹怒了皇上,只是他一心想尽乌鸟私情,让祖母安度晚年。耳边似乎回想着帝王严厉愤怒的敦促,而眼前又躺着日薄西山的祖母,他内心的`矛盾让忧愁紧紧锁住了他的眉头,帝王的呵斥又让踌躇徘徊的他不禁颤抖。他在《陈情表》中吐露心声:“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是当孝子,还是忠臣?这恐怕是个极难抉择的问题。他在表中说蜀国以孝治天下,又一再表明了自己的忠心。只是他可怜的老祖母没了他就无法安度残年,他的心更是不愿废止奉养而远离祖母。他无可奈何,又不得不做决定。于是他提出先孝后仕来换取心灵的一片宁静。他的孝,恐怕会让那位阴险多疑的君主也流下感动热泪、让许多人汗颜吧!他在功名利禄和亲情之间选择了后者,这是现代人也难达到的境界啊。

李密未留下多少文章,但仅这一篇《陈情表》就足以让他在历史的河流中闪闪发光。倒不是他文采斐然,辞藻华丽,只是他朴实而难得的真情打动了所有人。

他的这份真情,或许正是我们正在丢失的、宝贵的财富……

陈情表读后感3

读《陈情表》,随着时间的推移,渐渐的懂得了:“世界上没有一条路可以一马平川,没有一个人可以随心所欲”但人生却因“孝”更具有归属感更加真实。

《陈情表》作者李密,面对当朝的高官厚禄,面对自身的安全,他选择了“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李密面对忠孝两难的境况毅然决然尽孝之心让人感怀。

自古以来,人们行事都以“白孝善为先”中国古代各种律法束缚人们,而违背君主的意思是逆君大罪,李密面对杀头之罪也选择侍奉养育自己的.祖母。开头先写年幼的孤苦,祖母刘是唯一照顾他并将他养大。他本人也是;“无伯叔,鲜兄弟,晚有儿息,祖母对他的恩情肯定了他坚持以孝结尾。在文章中他深刻的写出了年老的祖母重病在床,使他不能废离。全文的中心是孝,感动君主的也就是中华美德中的孝。

文章后面写到官府的催逼,同时又写了祖母刘的病情又再次加重等,没有做别的解释,一个“孝”字贯穿全文,更体现李密的驰骋孝心。由此让人们联想到李密的“大孝”,却让千年之后的现代人打了折扣,让某些人感到羞愧,当下社会高速发展,人类文明逐渐走上新的高度,但传统习俗不能落下,孝字不只是口头上说说而已,且要你付诸行动。当你向长辈行孝时,不仅宽慰了他们,同时你的形象在旁观者眼中也会高大起来。保持这份态度,你会发现,天空是那么宽广,花儿是那么芬芳,正午的太阳不再那么焦灼。孝敬长辈是我国的传统美德,正所谓: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更比一代强。要做一个好人,一个善良的人,成功的人,首先要做到孝。孝心无价,作为炎黄子孙,没了孝,就像一具躯壳立于世上,已失去了生命的价值。我们要时刻谨记新一代人,肩负重任,我们要把传统美德发扬光大。

陈情表读后感4

读《陈情表》,随着时间的推移,渐渐的懂得了:“世界上没有一条路能够一马平川,没有一个人能够随心所欲”但人生却因“孝”更具有归属感更加真实。

《陈情表》作者李密,应对当朝的高官厚禄,应对自身的安全,他选择了“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李密应对忠孝两难的境况毅然决然尽孝之心让人感怀。

自古以来,人们行事都以“白孝善为先”中国古代各种律法束缚人们,而违背君主的意思是逆君大罪,李密应对杀头之罪也选择侍奉养育自我的祖母。开头先写年幼的孤苦,祖母刘是唯一照顾他并将他养大。他本人也是;“无伯叔,鲜兄弟,晚有儿息,祖母对他的恩情肯定了他坚持以孝结尾。在文章中他深刻的写出了年老的祖母重病在床,使他不能废离。全文的中心是孝,感动君主的也就是中华美德中的孝。

文章后面写到官府的催逼,同时又写了祖母刘的.病情又再次加重等,没有做别的解释,一个“孝”字贯穿全文,更体现李密的驰骋孝心。由此让人们联想到李密的“大孝”,却让千年之后的现代人打了折扣,让某些人感到羞愧,当下社会高速发展,人类礼貌逐渐走上新的高度,但传统习俗不能落下,孝字不只是口头上说说而已,且要你付诸行动。当你向长辈行孝时,不仅仅宽慰了他们,同时你的形象在旁观者眼中也会高大起来。坚持这份态度,你会发现,天空是那么宽广,花儿是那么芬芳,正午的太阳不再那么焦灼。孝敬长辈是我国的传统美德,正所谓: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更比一代强。要做一个好人,一个善良的人,成功的人,首先要做到孝。孝心无价,作为炎黄子孙,没了孝,就像一具躯壳立于世上,已失去了生命的价值。我们要时刻谨记新一代人,肩负重任,我们要把传统美德发扬光大。

陈情表读后感5

李密曾担任蜀国的官,蜀亡后,晋武帝司马炎征召他出任太子洗马。他呈上《陈情表》辞谢,恳请晋武帝允许他辞不赴命,供养祖母。这样的请求要让晋武帝理解,十分困难,但最终李密的请求获得了恩准,那么,是什么打动了晋武帝呢?在读了无数遍文章之后,在思索了很久之后,我顿悟,是李密的人品让自我的心愿得以实现,李密“知恩报恩”,不仅仅“知祖母的养育之恩、报祖母的疼爱之情”,并且“知皇上的知遇之恩、报皇上的重用之德”,这样的人,还有谁会强行阻挠他的正义之举呢?

李密详细叙述自我悲苦的身世:出生六个月,慈父离世;四岁时,舅舅强迫母亲改嫁;从小体弱多病,九岁还不能行走;既没有伯伯叔叔,又缺兄少弟。李密说自我是“茕茕孑立,形影相吊”,他只是想证明祖母对自我恩重如山,自我不能放弃尽孝而去朝廷为官。他期望自我像乌鸦反哺一样能够给祖母养老送终。“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句句深情,字字血泪,读者不得不感叹李密乃真正的孝顺,放弃名利的诱惑,只为报答祖母的`养育之恩。

皇上的重用让李密极度的惶恐。他真诚地向皇上做出解释:我既卑微又鄙陋,您让我担当太子洗马一职,不是我杀身捐躯所能报答的。在李密的心里,皇恩的确浩浩荡荡。为了排除“一臣不仕二朝”的嫌疑,他坦诚地向皇上表白:我以前一向做官,原本谋求仕途宦达,并且,我此刻只是亡国奴,不敢有所盘桓。为了报答皇上的重用应允的恩德,他做出深重的承诺,“生当陨首,死当结草”果然,李密在祖母去世之后,进朝为官,官至汉中太守。

李密向后人展示了他伟大的品行:至孝至真,知恩图报!

陈情表读后感6

“百善孝为先”被称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而往往又被人忽视。

也许你忙于工作,学习而忘了给父母一声温暖的问候;也许你已许久没有牵他们那干枯的手;更没有注意他们头上又增加了几根白发。可是,当你出门在外时他们的心却时时牵挂着你,真不愧“儿行千里母担忧”。

从你出身的那刻起,他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们开始把心思投入到这个小生命身上。小时候为了不让你哭,他们想办法哄你开心,因为你的哭声会挂动他们每一根心弦,他们心疼。等你稍微大点了进入校门他们怕你受同学欺负总教你怎样相处。每一天接你上下学便成了他们的工作。你大了,有自我的梦想了,开始变得有些嫌弃他们了,可他们不介意依然以微笑应对你。你可曾想过这一切是他们爱你!

父母是你心灵的依靠,精神上的依托。他们总给你力量,让你有足够的信心应对生活。在你受挫时鼓励你继续努力不要放弃。也许你不明白当你有自信或者取得好成绩时他们有多么的开心。即使不笑也掩饰不了他们内心的幸福欢乐。

孝敬父母是我们不可推卸的.职责,是我们每个人应尽的义务。趁他们还在珍惜他们,闲暇时给他们一声温暖的问候,也许你感觉微不足道,但这足以让他们回味好久。抽出时间陪他们说说话,他们都会感到莫大的幸福。放下你手中的工作学习,去多陪陪他们吧!让孝心绽放,让幸福绽放,让爱绽放!

时间在流逝,时代在变迁,人的生活也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但不变的是亲情,是孝心。一颗孝心,平平常常,不需要浓妆淡抹只须本色,这会让你的父母回味无穷。人生短暂,你能孝顺他们的时间不是无穷无尽的,所以传递你的孝心吧!读《陈情表》不哭则不孝。他教会你孝心的重要性,让你再次领悟“百善孝为先”。读过它我想你应感慨颇深。给你莫大启迪。及时尽孝吧!趁我们的父母还健在的光阴。让孝心传承下去发扬光大。

陈情表读后感7

读名篇《陈情表》,能够让我们反思自身义不容辞的职责。

“百行孝为先”。李密是一个典型的孝子,他的《陈情表》一文感人肺腑。自幼失去父母是李密是不幸的,但祖母却用自我的温暖让这可怜的孩子长大成人,且名扬四方,为官做相是多少读书人毕生的梦理,十年寒窗不正为一朝为官?然而当这个机会真正来临时,李密却不曾忘记自我的祖母,他坚决地放弃了这个机会。因为他明白,“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在为官和报恩之间他选择了后者,向世人彰显了一首伟大的感恩诗篇。

孝敬和感恩是本能,是良心,是美德。敬老、爱老是每个子女的职责与义务,孝敬自我的父母是义不容辞的,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应继承并把它发扬光大。德国著名哲学家尼采以往告诉人们:“感恩即灵魂上的健康。”“滴水之恩,涌泉相报”古人如是说。入选感动中国人物的孟佩杰,就是用她的行动践行了这一古训,孟佩杰父母相继去世后,由养母照顾,养母因病瘫痪,养父不堪生活压力离家出走。幼年的她开始为生计而操劳,承担起待奉养母的重任,养母照顾了她3年,她却要照顾养母一辈子,不离不弃。孟佩杰被距家百里的大学录取,由于不放心养母的她决定带着养母上学,悉心照顾养母。这位平凡的女孩,在我们看来,不离不弃体现的不仅仅是一个孝子的担当,更为我们树立了一座精神丰碑!

有人说,“感恩”的昨日叫明理,“感恩”的今日叫回报,“感恩”的明天叫传承。试问:千年华夏礼貌如何传承,我们的民族气节又将如何秉承?如今社会道德滑坡。行走在大街上,你会发现,来来往往的人们的目光,和从前大不一样,低头匆忙赶路的,他们的目光只停留在眼前的路上,那目光几乎是呆滞的;拇指一族,他们的目光只停留在小小的手机屏幕上,那目光有时是旁若无人的,却几乎是隐晦的,没有探索和发现的眼神。冷漠的眼冰封了付出的热诚,仅有感恩的余温才能重燃那伟大的圣火!学会感恩吧!常怀感恩之心,我们便能够时刻感受到幸福和欢乐!

陈情表读后感8

“自古忠孝难两全。”

这句话存在即有其合理性,所以也凸显出本文作者李密的高明之处。他用时间衡量出“孝”、“忠”的先后次序,并在此表中晓之以情、动之以理,以求用微薄的力量撼动“最是无情”的帝王家。

表里运用了“微”、“陋”等字眼来无数次贬低自我,可想而知李密作此表时定被权力的威严所压迫着,忧虑而恐惧——他抱着皇帝的腿不停磕头,卑微乞求着一条路。我相信支撑李密写完全篇581字的仅有一个“孝”字,仅有他与祖母间难以割舍的感情。也唯有此情,才令这篇字字泣血的文章打动了司马炎。

“孝”总是一个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它往往与其他部分产生矛盾和冲突。我想我们无从评判,一位救人牺牲的消防员,是否应受到未对父母尽孝的指责——他的父母是会为他感到骄傲的,尽管他再也无法给他们养老送终。我们也能够理解某些参与国家机密,而不得不隐姓埋名几十年的工作者们——他们离开了父母,而为另一位“母亲”兢兢业业地奉献着。

每个人都有自我的选择:孝,忠君,忠于国,忠于事业……其中并无高低贵贱之分,仅有观念之异。

单就“孝”这一方面而言,“孝”的`标准似乎在随着时代的前进而逐渐降低。孔子生活的那个时代,他告诉人们“不敬”何以别事父母和养犬马;《陈情表》中已经从“敬”退化为了“终养”,《论语》里提出的一整套孝悌之礼已不见踪影;如今,“养老”是“养老院”的职责,“空巢”已成为常态,更要命的还有“啃老族”出没……物质生活的丰富永远填补不了情感上的空洞,用金钱难以买来的是天伦之乐。

“老”是一个可怕的字眼,当它不代表“从心所欲不逾矩”,而只给人以孤单、衰败之感时,人们的担心多数出于意识到了自我的所作所为,但常常仅停留于此,惰于改变,空荡荡的巢穴中不知何时才能重新传出啁啾。

陈情表读后感9

“百善孝为先”被称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而往往又被人忽视。

也许你忙于工作,学习而忘了给父母一声温暖的问候;也许你已许久没有牵他们那干枯的手;更没有注意他们头上又增加了几根白发。可是,当你出门在外时他们的心却时时牵挂着你,真不愧“儿行千里母担忧”。

从你出身的那刻起,他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们开始把心思投入到这个小生命身上。小时候为了不让你哭,他们想办法哄你开心,因为你的哭声会挂动他们每一根心弦,他们心疼。等你稍微大点了进入校门他们怕你受同学欺负总教你怎样相处。每天接你上下学便成了他们的工作。你大了,有自己的理想了,开始变得有些嫌弃他们了,可他们不介意依然以微笑面对你。你可曾想过这一切是他们爱你!

父母是你心灵的依靠,精神上的依托。他们总给你力量,让你有足够的信心面对生活。在你受挫时鼓励你继续努力不要放弃。也许你不知道当你有自信或者取得好成绩时他们有多么的`开心。即使不笑也掩饰不了他们内心的幸福快乐。

孝敬父母是我们不可推卸的责任,是我们每个人应尽的义务。趁他们还在珍惜他们,闲暇时给他们一声温暖的问候,也许你感觉微不足道,但这足以让他们回味好久。抽出时间陪他们说说话,他们都会感到莫大的幸福。放下你手中的工作学习,去多陪陪他们吧!让孝心绽放,让幸福绽放,让爱绽放!

时间在流逝,时代在变迁,人的生活也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但唯一不变的是亲情,是孝心。一颗孝心,平平常常,不需要浓妆淡抹只须本色,这会让你的父母回味无穷。人生短暂,你能孝顺他们的时间不是无穷无尽的,所以传递你的孝心吧!

读《陈情表》不哭则不孝。他教会你孝心的重要性,让你再次领悟“百善孝为先”。读过它我想你应感慨颇深。给你莫大启迪。及时尽孝吧!趁我们的父母还健在的光阴。让孝心传承下去发扬光大。

陈情表读后感10

追求者,不思名则其为利。得欲之所有,念之全部。

大概是人的心性吧!每个人都想要拥有,仿佛不是自己的就无处容身,拼命而思得其之。

于是,人开始醉了,恨了,到最后也疯了……欲望横生,彻底击垮了他们那颗执着追求的`心。变了,变得麻木,变得阴沉,为达目的不择手段,为达其求不论其失,却不曾想追到手了,脚下却是深渊。

还有一种人,追求乐在其中,乐享其成。既不患得患失,也不求过分拥有,能力达到就够了,成就有了就好了。能得到就满足了,得不到也满足,欢乐与追求同在。

有时不禁地想:人有了所欲是不是件好事?端正追求态度,它能成为追求道路上不解的动力。反之,它能使一个人不停地堕落,让一个人变得黑暗,为达目的不择手段,成一把伤人害己的利剑。欲望啊,该怎么说你呢?

有一次梦见,我和“自己”下赌注,一直想不明白,为什么“我们”两个要自相残杀呢?梦中,我遇急事,焦躁不安,愁怅满容。而他虽一脸凝重,却从容淡定,安然闲适,仿佛与他无关。下一盘棋,我胜了便沾沾自喜,洋洋得意;输了便灰头土脸,气急败坏。看他,输了,坦然淡定,笑呵呵的;胜了,怡然闲适,笑呵呵的。于是,我们不停地赌注,我输了,输的我一无所有。没了自信,没了理想,没了追求,没了所有……他胜了,却还是无所感慨……

那一刻,我醒了,我从睡梦中坐起,深深回味着那一幕幕。

陪自己下一场赌注,没有输赢。

像是经历了一辈子那么长,漫漫长夜,无眠安睡,与他相比,总是感觉自己是那么不济。为啥命运如此多舛哪!没有结果,只有自己想,自己明了。

拼一次,一辈子的时间或许都不够,争求一次,一生的经历大概也不行。欲望啊欲望,你给了我渴望,却要让我付出万般代价,何求?李密陈情表读后感得之安然,失之坦然,得之必然,成长必当然。然后,做好自己。陪自己下一场赌注,只有赢,永远都不会输。

陈情表读后感11

李密曾担任蜀国的官,蜀亡后,晋武帝司马炎征召他出任太子洗马。他呈上陈情表辞谢,恳请晋武帝允许他辞不赴命,供养祖母。这样的请求要让晋武帝接受,十分困难,但最终李密的请求获得了恩准,那么,是什么打动了晋武帝呢?在读了无数遍文章之后,在思索了很久之后,我顿悟,是李密的人品让自己的心愿得以实现,李密“知恩报恩”,不仅“知祖母的养育之恩、报祖母的疼爱之情”,而且“知皇上的知遇之恩、报皇上的重用之德”,这样的人,还有谁会强行阻挠他的正义之举呢?

李密详细叙述自己悲苦的身世:出生六个月,慈父离世;四岁时,舅舅强迫母亲改嫁;从小体弱多病,九岁还不能行走;既没有伯伯叔叔,又缺兄少弟。李密说自己是“茕茕孑立,形影相吊”,他只是想表明祖母对自己恩重如山,自己不能放弃尽孝而去朝廷为官。他希望自己像乌鸦反哺一样能够给祖母养老送终。“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句句深情,字字血泪,读者不得不感叹李密乃真正的孝顺,放弃名利的诱惑,只为报答祖母的养育之恩。

皇上的重用让李密极度的惶恐。他真诚地向皇上做出解释:我既卑微又鄙陋,您让我担当太子洗马一职,不是我杀身捐躯所能报答的。在李密的'心里,皇恩的确浩浩荡荡。为了排除“一臣不仕二朝”的嫌疑,他坦诚地向皇上表白:我以前一直做官,原本谋求仕途宦达,而且,我现在只是亡国奴,不敢有所盘桓。为了报答皇上的重用应允的恩德,他做出深重的承诺,“生当陨首,死当结草”果然,李密在祖母去世之后,进朝为官,官至汉中太守。

李密向后人展示了他伟大的品行:至孝至真,知恩图报!

陈情表读后感12

在中国的文学史上,臣子给皇帝的奏章,以情真意切、倾诉肺腑感人的,我个人认为当属诸葛亮的《出师表》和李密所作的《陈情表》了;但要以其实现的难度和效率来谈论的话,那就应该是秦朝李斯的'《谏逐客书》和李密的《陈情表》两篇可谓并驾齐驱了。

《谏逐客书》所写的是向秦王谏国家大事,《陈情表》所写的则是个人的私事。两者从表面来看似乎好象找不到什么相通之处。但实际上,两篇文章均是属于抗皇命、逆圣旨的同一种类型。所以两人在历经危险的程度和处境也颇为相似。不同的是:李斯上书的对象秦始皇,一个中国封建历史上数一数二的暴君。而李密陈表的目标则是晋武帝,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众所周知的恶王。

当时在秦王政元年的时候(公元前246年),秦王为郑国渠一事,受了很多秦国贵族的挑拨,便下令驱逐客卿。李斯也在被驱逐的其中。于是上书给秦王而写下的这篇《谏逐客书》。后来,李斯还是成功了,秦王不仅收回了成命,最后还重用了李斯。

李密虽然和李斯的情况不大相同,但所在的危险的处境是一样的。晋武帝司马炎为了巩固自己新建立不久晋代江山,一边肃除敌对余党,一边笼络前朝旧臣。李密为了在家侍奉年迈的老祖母不能入朝为官而向晋武帝上表的这篇千古传诵的《陈情表》。最后他也成功了,一篇字字见真情的文章感动了皇帝,从而恩准了他。李斯,只是一个面临着将要被放逐的客卿,要是触犯了秦王,随时可能会被斩首。李密,乃是前朝蜀国的旧臣,假如迁怒了当朝的帝王,也面临着随时被杀头的危险。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他们的举动都会让人有些担心。

陈情表读后感13

读了《陈情表》这篇文章,我感慨万千,为李密的一片孝心和心存感恩所打动。

自幼失去父母是李密的不幸,但祖母却用自己的温暖让这个可怜的孩子长大成人,且名扬四方。为官做宰是多少读书人毕生的梦想,十年寒窗苦读不正为一朝为官?然而当这个机会真正来临时,李密却不曾忘记自己的祖母,他放弃了这个机会。因为他知道“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在为官和报答之间,他选择了后者。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这是我们经常背诵的诗句,讲的就是要感恩。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衔环结草,以报恩德,告诉我们的也是要感恩。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这是花儿的感恩;“乌鸟私情,愿乞终养,”这是鸟儿的恩惠;“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意者容,”这是人类的感恩。我们当存感恩之心,感恩是一片明媚的春光。

我国的`十大元帅之一的陈毅,在一次回来探亲时,不顾异味帮母亲把脏了很久的袜子洗了,这更让人们尊敬陈将军的品德和为人。

相比之下,刘邦就没有感恩之心了。 汉高祖刘邦,在一次战役中,父母被擒,将被处死,他非但不帮,还冷嘲热讽。虽说汉高祖时中国历史上一个了不起的政治家、军事家,可他的不孝却是令人唾弃。

在这个金钱至上,物欲横流的世界里,有多少人淡薄了亲情、爱情、友情……又酿造了多少人间遗憾和悲剧!但是,大浪淘沙,人间必将迎来更加和谐而美好的明天!

“感恩的心,感谢有你,伴我一生,让我有勇气做我自己;感恩的心,感恩命运,花开花落,我一样珍惜……”愿这动人的歌声永远萦绕在你我耳畔,永远流淌在你我心田……

第四篇:陈情表读后感

陈情表读后感1

前两天学《陈情表》的时候,汤老师说,读李密的《陈情表》而不落泪者,视为不孝。当时,落泪者寥寥无几,多半是不理解文章意思之故。

学罢,我感触很深。不管李密不去做官是不是真由于其祖母的病,从他的文笔,足以见他对祖母的孝顺。

这使我想起了外婆,我可敬可爱的外婆!

我一出生,母亲就病了,因为我是女孩,奶奶是不曾理我的。爸爸要照顾母亲,我自然就交给了外婆。

我小时侯多病,经常感冒、发烧。外公身体也不好,每次都是外婆背着我跑医院。一个冬天的晚上,我发烧得厉害,额头上滚烫滚烫的,外婆喂我吃了药,一点也不管用,她只得背着我往医院跑。冬天的夜晚是寒冷的,外婆的额上却冒出了汗珠。

那一阵子,父亲很少来看我,我认为那是因为我给他们带来了不幸,大概都把我当成了灾星(当然,后来不是这样。)。外公那微薄的退休工资,不仅要养活他们自己,还要养活我这个刚落地的娃儿。

后来,母亲出院了,我离开了外婆,但我还是还是经常去她那儿,我永远不会忘记外婆待我的好。

现在,我已进入重点中学上高中,也算圆了外婆的一个梦。她自己没有读书,但希望自己的外孙有出息。每次回家,我都要去看一看外婆,和她聊聊天。

外婆,谢谢您对我的照料,我一定不辜负您的期望!

陈情表读后感2

有些感动,我不明白该如何表达;有些心境,我不明白该如何诉说。读《陈情表》,给我的便是这样一种感受。

读第一自然段,他命运如何坎坷,我不一样情;读第二自然段,他选择如何艰难,我不一样情;而读到第三、四自然段,我却无法不为之动容!“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致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费远。”读到那里,我明白,作者早已把自我生命与祖母生命融合一体,祖母生命一点一点消逝,他自我的一部分生命也在一点一点离开。“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乌鸟私情,愿乞终养……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待此,我明白,作者已是在用自我生命换取一次报恩的机会。

亲情之所以震撼人心,是因为它常始于相依为命,而最终倾力报恩。《陈情表》,便是最典型地体现了这种伟大的、深刻的感情。

相濡以沫,不曾相忘于江湖。

陈情表读后感3

有些感动,我不知道该如何表达;有些心情,我不知道该如何诉说。读《陈情表》,给我的便是这样一种感受。

读第一自然段,他命运如何坎坷,我不同情;读第二自然段,他选择如何艰难,我不同情;而读到第三、四自然段,我却无法不为之动容!“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致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费远。”读到这里,我知道,作者早已把自己生命与祖母生命融合一体,祖母生命一点一点消逝,他自己的一部分生命也在一点一点离开。“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乌鸟私情,愿乞终养……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待此,我明白,作者已是在用自己生命换取一次报恩的机会。

亲情之所以震撼人心,是因为它常始于相依为命,而终于倾力报恩。《陈情表》,便是最典型地体现了这种伟大的、深刻的感情。

相濡以沫,不曾相忘于江湖。作文

陈情表读后感4

古人常说读书必有感,必会落泪。其一《出师表》,落泪者是忠,其二是《陈情表》,落泪者是孝;后者是《记十二郎文》,落泪者是美。

自读《陈情表》后,我颇受感动。讲述的是李密向晋武帝申述自己不能应召出世的奏章,描述的自己不能胜任的理由之一“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以及自己的与祖母的关系“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将作者步步紧逼至“臣之进退,实为狼狈”。但在忠孝两难全时,作者毅然而然的选择了孝。

不论是古时还是今日?我们中华民族宣扬的不正是以孝治国吗?世间万物皆有情,小到野马尘埃,大到宇宙星辰,无一不是展示着情的存在。古时早就明白“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这是花儿对头土壤的感恩,只同时也是为自己明年的绽放的铺垫。

如今我们处在和平安详的社会中,不穷,我们如图古人般生当有陨首,死当结草。我们为何不能如古人那样以孝为先?让我们怀着一颗孝心融入这个大千社会吧!子女孝顺父母,这是法定赡养的义务,是我们身为子女必做的一件事情。不仅彰显了我们自己,同时也反映了这个社会的制度。一个国家的政治,文化。更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艺术标签。无论你曾经做得如何?物质赡养的如何?已成过往。

人的生命是短暂的,人世沉浮如电火石光,盛衰起伏,变幻莫测。不可能事事经历,也不可能事事洞察。因此,以史为什么榜,我们展示“孝”,并让“孝”落到实处,怀着孝心去感受。

陈情表读后感5

一开始,李密认为,晋武帝是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自己也沐浴在圣辉之中,人人讲孝道,政治清明,社会和谐,这是晋武帝的圣明,晋武帝的功德啊!作者“但”字一转,提到祖母刘氏,年老体衰,风烛残年,生命垂危,危在旦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作者内心感情的潮水,通过前面文字的铺垫、蓄势,已涌动达到顶峰,对祖母刘氏的依恋与不舍,对祖母刘氏的真诚的爱,流露得深沉、真挚、自然,对祖母刘氏的拳拳孝心,堪与日月同辉,感天动地,摇旌万物。深怀一颗孝心、以孝恩泽天下的晋武帝怎不为之动容。

当李密向晋武帝表达了心愿后,他的坚若磐石的承诺,彻底打消了晋武帝的顾虑,心甘情愿地接受了李密的愿望。“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当李密为祖母养老送终后,李密会全心全意的'效忠于皇帝,奉献与国家。极有分寸,合情合理,难以拒绝。“愿陛下矜悯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倘若陛下能满足李密的尽孝要求,李密愿肝脑涂地,报答皇帝的恩情。赤胆忠心,天地明鉴。李密最终达成了自己的心愿,我们折服于他过人的说服能力。他用一颗真心温暖人,用一股真情打动人。

陈情表读后感6

从我们呱呱落地之后,我们便沐浴在幸福之中,有父母的疼爱,有爷爷奶奶的宠爱,有朋友的关爱……然而《陈情表》中的李密从小便遭遇了诸多不幸,父死母嫁,大小和祖母相依为命。祖母长期卧病在床,李密端茶匙药从来没有停止过,面对新朝的优厚待遇,他知道“鱼和熊掌不可兼得”所以他选择继续的侍奉祖母,报答祖母的养育之恩,从而放弃了高官厚禄。自古以来,圣人提出“忠孝”为一个做人的基本准则,对待国家要忠心,对待长辈要尽孝道。所以“忠孝”不能两全,自古始终是“忠”在前,而李密却选择了“孝”。“忠”是对一个人的高标准要求:“孝”是做人的基本准则。李密能以“乌鸦反哺”精神引导自己做一个尽孝之人,对年老多病的祖母不离不弃实为可贵。

其实仔细想想,人这一生当中最悲哀的事莫过于“子欲孝而亲不在”了吧?!李密是幸运的,毕竟在他想一尽孝道的时候,还有一个祖母可以让他去孝顺。

“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不忘根本,报答亲情。不禁让我深思,我带着父母的关心、爱护走过了16个春夏秋冬,在带走父母爱意的时候,我是不是该留下一份孝心?

陈情表读后感7

读完李密的《陈情表》我感触颇深。在表中,一方面感激朝廷的知遇之恩,一方面又要为病重的祖母床前尽孝。进退两难,实为忠孝两难。他说道“我是败亡之过的俘虏,身分卑微低贱,受到朝廷的提拔和委命,哪里还敢迟疑徘徊,有更高的希求呢”感恩之心,感激之情溢于言表。于祖母相依为命,在她年高体弱的时候,实在不能弃她离家远行。在最后,他乞求陛下怜恤苦心,成全其愿,准允他为祖母养老送终。那样的话,生愿以生命奉献,死后也要结草图报。忠君之情于一片孝心,令人感动涕零。

李密是懂得感恩的,他为了报答祖母的养育之恩,而放弃做官显达的机会;他又为了回报朝廷的知遇之恩,许下了“生当陨首,死当结草”的报国之心。最终晋武帝为其孝心所感动,不仅同意暂不赴诏,还赏赐奴婢二人,并发给他赡养祖母的费用。

人,应该常常怀着一颗感恩的心。

感恩是发自内心的。俗话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更何况父母,亲友为你付出的不仅仅是“一滴水”,而是一片汪洋大海。而我们又是否察觉到那缕缕银丝,那一丝丝皱纹。感恩需要你用心去体会,去报答。

人在一天天老去,我们是否可以像李密那样做到,暂弃某些机遇而回报亲人的养育之恩。感恩是一种对恩惠心存感激的表示,是每一位不忘他人恩情的人萦绕心间的情感。学会感恩,是为了擦亮蒙尘的心灵而不致麻木,学会感恩,是为了将无以为报的点滴付出永铭于心。

陈情表读后感8

宋代赵与时常言:“读诸葛亮《出师表》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忠。读李密《陈情表》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孝。读韩退之《祭十二郎文》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友。”且百善者孝为先。 李密初任蜀国尚书郎,蜀国灭亡以后,晋武递征招他为太子洗马。他上《陈情表》致谢,恳请晋武帝同意他辞不负命,供养祖母,直到祖母死后他才出仕。《陈情表》廖廖数语就说了至孝,孝是中国五千年来的传统美德,从春秋的孔子提出克己复礼到礼学三纲五常,孝道无不贯彻其中。古时有一有人,幼时丧父,与母亲相依为命。幼时胆小,每至夏季雷雨天气电闪雷鸣时,总

母亲怀里。弱冠以后进京赶考中进士。回乡做官。而母亲已年老体衰。一次他犯错,母亲像小时候一样打他。他却跪下来哭泣。说道:“母亲再也没有以前的气力了。不久,他的母亲就去世了。因悲痛很久。,他辞官为母亲守墓。每逢大雨之夜,总要跑到母亲墓前陪着,害怕母亲孤独。这个故事出自《二十四孝图》,虽无吞声呜咽之态,而催人泪下。其孝只,其孝至,其孝坚,其孝专,其孝执。古有李密,今有孟佩然,他是全国道德模范。他因带着母亲上大学,独自照顾母亲,她失去了童年的快乐,却毫无怨言。其孝深切,胜千尺之飞流。醒醒吧。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在。

陈情表读后感9

读完李密的《陈情表》我感触颇深。李密从小境遇不佳,出生6个月就死了父亲,4岁时母亲改嫁。他是在祖母刘氏的抚养下长大成人的。幼时体弱多病,求知好学,博览五经,以文学见长。李密于祖母感情甚深,孝心可表。祖母有疾,他痛哭流涕,夜不解衣,侍其左右。膳食、汤药,必亲自口尝后进献。秦始三年晋武帝下诏征密为太子洗马。诏书累下,郡县不断催促,这时。李密的祖母已经96岁,年老多病。于是他向晋武帝上表,陈述自己无法应诏的原因。

在表中,一方面感激朝廷的知遇之恩,一方面又要为病重的祖母床前尽孝。进退两难,实为忠孝两难。他说道“我是败亡之过的俘虏,身分卑微低贱,受到朝廷的'提拔和委命,哪里还敢迟疑徘徊,有更高的希求呢”感恩之心,感激之情溢于言表。于祖母相依为命,在她年高体弱的时候,实在不能弃她离家远行。在最后,他乞求陛下怜恤苦心,成全其愿,准允他为祖母养老送终。那样的话,生愿以生命奉献,死后也要结草图报。忠君之情于一片孝心,令人感动涕零。这种朴素、深沉、知恩图报的情感,放射出恒久而温情的人性美。

李密是懂得感恩的,他为了报答祖母的养育之恩,而放弃做官显达的机会;他又为了回报朝廷的知遇之恩,许下了“生当陨首,死当结草”的报国之心。最终晋武帝为其孝心所感动,不仅同意暂不赴诏,还赏赐奴婢二人,并发给他赡养祖母的费用。

人,应该常常怀着一颗感恩的心。

陈情表读后感10

读《出师表》不哭,不忠;读《陈情表》不哭,不孝。

虽然时隔了千年之久,再读“陈情表”,李密当时那种矛盾两难的境遇却仿佛仍旧历历在目,那种毅然决然尽孝的拳拳之心依旧让人感怀不已。

违背皇帝意旨,固辞而不就职在古代是逆君大罪。李密为侍祖母刘,敢冒陨首之险,上“陈情表”于晋武帝本已是凶多吉少,而“陈情表”全篇更是没有编造冠冕堂皇的理由,没有添加矫揉造作的粉饰,也没有隐瞒侍母之心。李密丝毫不怕龙颜大怒,丝毫不惧悖君之罪,把自己所想所感和盘托出。但也正是这种真情实感的流露, 才打动了晋武帝,使他赦免了李密且加刺封赏。

反观我们现在,别说是对祖母了,有的人连对自己的父母都不能尽孝。老人靠拾垃圾为生,子孙满堂却无人赡养,更有甚者对自己的父亲大大出手。 这一个个违背人伦天性的事件刺激人们的眼球,更触痛心灵!

当我觉得这个社会越来越陌生,越来越灰暗时,我读到了《陈情表》。这无疑像太阳将我心中的阴霾驱散,使我看到了远际的希望。一个不讲孝道的民族是不可想象的,它注定不能长久。我也更愿意相信,一个不懂得报恩的民族是不存在的,因为每个人的灵魂深处都有“乌鸟私情,愿乞终养”的本能。

人们常说“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谁也阻挡不了它前进的步伐。但李密那拳拳孝心却如同火车的汽笛声,响彻云霄,永远激荡在人们的心中。

陈情表读后感11

曾经听过一种说法,是说最好的文章都是作者用自己心里的热血写成,就是当年干将、莫邪是用鲜血淬出的天下最锋利的宝剑一样凝聚了作者全部的情感与灵魂的作品.可以超越时间和语言的限制,拔动所有人的心弦,因为它们所包含的,是人类所共有的最本质的情感。

《陈情表》再一次地验证了这种说法的正确性,这篇千年前的短短文章,使千年之后的我在掩卷之后不禁潜然泪下。

本来已极尽凄凉的身世,由李密写来,只觉得每一个字都闪着盈盈泪光,每一句话都让人的鼻端忍不住阵阵的酸楚。那寥寥的几百字,却像几万根细密的小针,绵绵地刺着人的心,一股热热的潮流从心里向外涌着,布满全身每一个毛孔,说不清是酸,是涩,还是苦。这感觉还不是像潮水那样排山倒海般地袭来,而是像潺潺的小溪,有无数的支流,缠绵,悠长,细密,在胸臆间、脑海里久久地徘徊。

李密真的是用他的那颗心、那腔血写就了这篇文章,眼前甚至可以看见那一片正在跳动着的鲜红。40年相依为命的祖母,就是他全部的世界,就是他整个的灵魂。祖母的恩情,已不是山高海深这样的语言所能够形容,对于他来说,即使倾尽了整个生命也无法报偿其万一。所以,名望,官位,利禄,一切都加起来也及不上对祖母多一天的奉养;一丝的亲情,即使用全部的世界也无法换取。

千年之下,境遇迥别,但我依然泪下。也许,所有感人至深的文字都是如此,重要的不是如何贴切华丽的言辞,而是那颖拳拳的赤子之心。

陈情表读后感12

本文以孝道观念为中心结构全文。忠孝观念是中国封建宗法社会中一组对立统一而居核心地位的伦理意识。李密作为亡国贱俘,在得到新朝任命诏书后,如不应征,就有眷顾旧朝的嫌疑,甚至有杀身之祸。李密在文中以孝亲之情为依据,并标举“圣朝以孝治天下”的旗号,反复诉说自己终养祖母的请求,化被动为主动,使晋武帝答应了他的请求。

本文主要申说作者辞不赴命的理由,但作者没有过多地陈说道理,而是以叙事为主,在叙事中以情感人。本文首先陈说祖母对作者早年的养育之恩和祖母晚年对作者的依赖,其次表明作者对州郡、朝廷屡下征举的感激之情和眼前进退两难的处境,再次表明心迹,不奉诏出并非别有希冀,反复申说“祖孙二人,更相为命”,最后申明所说一切都是实情,希望晋武帝予以体察。文章极力渲染自己的不幸和家庭的悲苦,反复陈述祖母年老多病、危在旦夕的情景,读来不禁油然而生同情之心。据说晋武帝读后曾动情地说:“士之有名,不虚然哉!”

“大抵表文以简洁精致为先,用事忌深僻,造语忌纤巧,铺叙忌繁冗。”(吴讷《文章辨体序说》)《陈情表》洵为书表类文章的典范之作,语言质朴淳厚,语气谦恭,语意委婉,辞气怊怅,音韵和谐。在句式上以四字句为主,对偶句迭出,间以长短参差的句子,整齐中有变化。语言朗朗上口,极具抒情色彩,有强烈的感染力。有些四字句,简明练达,生动形象,已凝练为后世常用的成语或习语。

陈情表读后感13

读完李密的《陈情表》我感触颇深。在表中,一方面感激朝廷的知遇之恩,一方面又要为病重的祖母床前尽孝。进退两难,实为忠孝两难。他说道“我是败亡之过的俘虏,身分卑微低贱,受到朝廷的提拔和委命,哪里还敢迟疑徘徊,有更高的希求呢”感恩之心,感激之情溢于言表。于祖母相依为命,在她年高体弱的时候,实在不能弃她离家远行。在最后,他乞求陛下怜恤苦心,成全其愿,准允他为祖母养老送终。那样的话,生愿以生命奉献,死后也要结草图报。忠君之情于一片孝心,令人感动涕零。

李密是懂得感恩的,他为了报答祖母的养育之恩,而放下做官显达的机会;他又为了回报朝廷的知遇之恩,许下了“生当陨首,死当结草”的报国之心。最终晋武帝为其孝心所感动,不仅仅同意暂不赴诏,还赏赐奴婢二人,并发给他赡养祖母的费用。

人,就应常常怀着一颗感恩的心。

感恩是发自内心的。俗话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更何况父母,亲友为你付出的不仅仅仅是“一滴水”,而是一片汪洋大海。而我们又是否察觉到那缕缕银丝,那一丝丝皱纹。感恩需要你用心去体会,去报答。

人在一天天老去,我们是否能够像李密那样做到,暂弃某些机遇而回报亲人的养育之恩。感恩是一种对恩惠心存感激的表示,是每一位不忘他人恩情的人萦绕心间的情感。学会感恩,是为了擦亮蒙尘的心灵而不致麻木,学会感恩,是为了将无以为报的点滴付出永铭于心。

陈情表读后感14

《陈情表》讲述的是一件忠孝两难全的事情,文章主人公李密年少多病、家破人亡,在祖母的抚养下渐渐长大成人。祖母因疾病缠身,常卧病在床,李密一边照顾祖母,一边为报国恩之事担忧,最终造成“臣之进退,实为狼狈”的结果。文章运用了大量的优美的文字去渲染一种悲怆、凄惨、急切的心境,使人黯然落泪。作者在忠孝两难全的境遇之下,最终选择了先尽孝后尽忠。反观现代,这种感人的尽孝的故事又何尝不多呢?

滴水之恩,本该涌泉相报,但父母的恩情,我们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也无法报答。我们只有做好自己的本分,孝顺父母,给父母最大的关爱。我们的一生要做的、能做的也只剩下一件事了。那就是减轻父母对我们的担忧,让他们每天快乐地生活,尽力给他们最好的物质支持和精神支持。

《陈情表》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先例,在忠孝两方面无法兼顾时,我们应该以孝为先。亲人只有一个,国家有很多人才支撑着,不会倒下;亲人如果倒下了,失去的东西比一个国家更重要。天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李密在悲惨命运的摧残,依旧怀着感恩的心,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激励着我们在残酷的社会中坚持着那份感恩的心,将爱传递下去。

第五篇:陈情表读后感(精选40篇)

篇1:《陈情表》读后感

陈情表读后感600字 推荐度: 《白鹅》读后感 推荐度: 《红鞋》读后感 推荐度: 教子读后感 推荐度: 金锁记读后感 推荐度: 相关推荐

《陈情表》读后感

弱者,不是在卑贱中灭亡,就是在卑贱中变强!他是弱者,但是他从未抱怨过上帝,也许六月丧父的他,曾默默地躲在墙角抽泣;也许四岁离娘的他,常静静地伫立,望着远方:也许九岁不行的他,也一次次地祈祷自己的福健;也许······所有的也许在他与祖母的相依为命之中化为乌有。他感恩祖母,在呈进给皇帝的奏折中,用一颗感恩的心,感动了皇帝。也感动了后世的我们。

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对于李密来说,祖母的抚养之恩,是自己一生最大的感动。正如他在《陈情表》中所写道:“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为了报答这片恩惠,他不顾杀身的危险,拒绝了皇帝任命官职的要求。在李密的心中,祖母是他唯一的亲人,如果李密真的因为这封信而引来杀身之祸,我想,他也不会后悔,就算再给他一次选择的机会,他还会选择他的祖母。杀身之祸不可免,他也会到阴曹地府照顾他的祖母。没有人能改变他的这份感恩心,他的感恩的心,也不会因地点不同而发生改变。

古代的医疗并不发达,能活到七十岁便是长寿,而“祖母刘今年九十有六”,一个古代女子活到了九十六岁,如果不是李密的精心照养,又有几个人能活到这个年龄呢?祖母的抚养之恩,在李密心中深深地扎了一个要报答的根。李密的照看,可以说让祖母尽享了天伦之乐。感恩,竟如此伟大!

李密的.感恩是伟大的,在现代,我们也有一颗颗感恩的心,也许他们很渺小,但在湛蓝的天空中,发挥着自己全部的作用。

鲁迅是个有感恩的心的人。他在日本留学期间,藤野先生教会了他很多。对于鲁迅,他没有歧视,没有侮辱,这让鲁迅非常感动。他不仅将藤野先生的画像挂在自己屋内的墙上,还特地写了一篇文章来表达自己对藤野先生的爱戴。尽管只是一篇小小的文章,但是,那里包含了鲁迅对藤野先生满满的感恩之情。只要拥有一颗感恩的心,不论行动是否宏伟,都能展示出感恩的力量。

在生活中,我们要学会感恩。听过这样一则童话故事。一只老鼠落入了一片对于他来说是大海的水洼中,他不停地呼喊着救命,就在老鼠以为自己的生命将以被淹死而告终的时候,一只老虎出现了,并把老鼠救了出来,老鼠非常感激老虎,便对老虎说:“我会报答你的。”老虎不以为然,昂着头走了。几个月之后,老虎一不留神,掉入了陷阱中,本来以老虎的身手是可以爬出来的,可是一张从天而降的网罩住了老虎,老虎动弹不得,只能听着猎人的脚步声越老越近。就在这时,老虎听到了咬绳子的声音,没多会,网便破了,原来是自己曾经救过的老鼠帮助自己脱离了险境。老虎非常的感激老鼠。兴许这个故事还会继续发展下去,因为老虎和老鼠都有一颗感恩的心。尽管只是一则童话故事,却要引起我们的思考,连动物都知道感恩,何况我们人类呢?忘恩负义,注定要被社会所唾弃;知恩图报,也应是人的本性。所以,我们要感恩。东郭先生与狼的故事中,忘恩负义的狼,注定是要被打的。

学会感恩吧,让我们的世界充满爱,让我们一同在感恩中成长!

篇2:陈情表读后感

自古以来:“百善孝为先。” 还有:“忠孝难兼。” 写<陈心表>的李密既忠又孝。

据说读《楚辞表》不动感情的人是不忠的,读《陈情表》不哭的人是不孝的。在《孝经》中,有这样一句话: “孝从服侍亲属开始,以服侍王子结束。”孝的初始状态是为自己的父母服务,中间状态是为自己的君主服务,最高状态是修身养性。

李密报道奶奶抚养,宁愿冒着生命危险,放弃了显贵的机会。那是因为他是一个质朴感人的孝心结束晋代感动,不仅答应暂时去超,两人还奖励奴隶。与此同时,他还许下了承诺,“当学生第一次陨石,死当结草”的学生是愿意牺牲生命,死亡也有报道结草图。你怎么能说他没有做到这一点忠孝两全?

在学学习这篇论文文章时,感受就颇深,还记得我们当时中国老师在课上学生问我:“你觉得你是个孝子吗?”我答:“不是。”很果断、很干脆。因为我当时社会真的就是不孝,在家里会任性,常常使妈妈可以伤心……学完《陈情表》后,我也深刻地进行反思了自己,才有了现在的我。

那时我在学校的学生会,忙着在学校工作,家长很快就学会忘了温暖的问候,回家不管自己的心情,乱发脾气的。那时候我是一个真正的混蛋!我没有带领他们到干手器,但没有注意到,他们的写作增添了几分银头,不知不觉中,他们都老了......

从出生的那刻起,爸妈的生活就发生了一个翻天覆地的变化。他们已经开始把心思学习投入到这个小生命的人身上。小时候我们为了能够不让我哭,他们可能会想办法哄我开心,因为我的笑声会牵动他们的每一根心弦。等我长大了,开始工作上学,他们会教我怎样发展与人之间相处,以免我受到国家欺负。我长大了,有自己的理想,开始逐渐变得更加有些嫌弃他们了,可是对于他们不介意依然以微笑可以面对我,这一切的一切问题都是通过他们爱我的表现。

父母是我精神上的依靠,精神上的寄托。 他们总是给我力量,让我有足够的信心去面对生活,鼓励我在失意的时候继续努力不放弃。 当我自信或取得好成绩时,他们是多么的快乐。 即使他们不笑,他们也无法隐藏自己内心的幸福。 我知道:他们为我骄傲。

我们不能逃避孝顺父母的责任,这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做的。珍惜他们,当他们还在这里。业余时间给他们一个温暖的问候。这对你来说可能微不足道,但足以让他们考虑很久

时间在流逝,时代在变,人们的生活已经与日新月异,但唯一不变的是家庭,这是孝顺。一个孝顺,平凡,普通,没有浓妆淡抹,唯一的字符!

篇3:《陈情表》读后感

虽然时隔了千年之久,再读“陈情表”,李密当时那种矛盾两难的境遇却仿佛仍旧历历在目,那种毅然决然尽孝的拳拳之心依旧让人感怀不已。

李密从小境遇不佳,出生6个月就死了父亲,4岁时母亲改嫁。他是在祖母刘氏的抚养下长大成人的。幼时体弱多病,求知好学,博览五经,以文学见长。李密于祖母感情甚深,孝心可表。祖母有疾,他痛哭流涕,夜不解衣,侍其左右。膳食、汤药,必亲自口尝后进献。秦始三年晋武帝下诏征密为太子洗马。诏书累下,郡县不断催促,这时。李密的祖母已经96岁,年老多病。于是他向晋武帝上表,陈述自己无法应诏的原因。

在表中,一方面感激朝廷的知遇之恩,一方面又要为病重的祖母床前尽孝。进退两难,实为忠孝两难。他说道“我是败亡之过的俘虏,身分卑微低贱,受到朝廷的提拔和委命,哪里还敢迟疑徘徊,有更高的希求呢”感恩之心,感激之情溢于言表。于祖母相依为命,在她年高体弱的时候,实在不能弃她离家远行。在最后,他乞求陛下怜恤苦心,成全其愿,准允他为祖母养老送终。那样的话,生愿以生命奉献,死后也要结草图报。忠君之情于一片孝心,令人感动涕零。这种朴素、深沉、知恩图报的情感,放射出恒久而温情的人性美。

本来,违背皇帝意旨,固辞而不就职在古代是逆君大罪。李密为侍祖母刘,敢冒陨首之险,上“陈情表”于晋武帝本已是凶多吉少,而“陈情表”全篇更是没有编造冠冕堂皇的理由,没有添加矫揉造作的粉饰,也没有隐瞒侍母之心。李密丝毫不怕龙颜大怒,丝毫不惧悖君之罪,把自己所想所感和盘托出。但也正是这种真情实感的流露,才打动了晋武帝,使他赦免了李密且加刺封赏。

李密是懂得感恩的,他为了报答祖母的养育之恩,而放弃做官显达的机会;他又为了回报朝廷的知遇之恩,许下了“生当陨首,死当结草”的报国之心。

人,应该常常怀着一颗感恩的心。

感恩是发自内心的。俗话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更何况父母,亲友为你付出的不仅仅是“一滴水”,而是一片汪洋大海。而我们又是否察觉到那缕缕银丝,那一丝丝皱纹。感恩需要你用心去体会,去报答。

感恩是一个人与生俱来的本性,是一个人不可磨灭的良知,也是现代社会成功人士健康性格的表现,一个人连感恩都不知晓的人必定是拥有一颗冷酷绝情的心。在人生的道路上,随时都会产生令人动容的感恩之事。且不说家庭中的,就是日常生活中、工作中、学习中所遇之事所遇之人给予的点点滴滴的关心与帮助,都值得我们用心去记恩,铭记那无私的人性之美和不图回报的惠助之恩。感恩不仅仅是为了报恩,因为有些恩泽是我们无法回报的,有些恩情更不是等量回报就能一笔还清的,惟有用纯真的心灵去感动去铭刻去永记,才能真正对得起给你恩惠的人。

篇4:陈情表读后感

在中国的文学史上,臣子给皇帝的奏章,以情真意切、倾诉肺腑感人的,我个人认为当属诸葛亮的《出师表》和李密所作的《陈情表》了;但要以其实现的难度和效率来谈论的话,那就应该是秦朝李斯的《谏逐客书》和李密的《陈情表》两篇可谓并驾齐驱了。

《谏逐客书》所写的是向秦王谏国家大事,《陈情表》所写的则是个人的私事。两者从表面来看似乎好象找不到什么相通之处。但实际上,两篇文章均是属于抗皇命、逆圣旨的同一种类型。所以两人在历经危险的程度和处境也颇为相似。不同的是:李斯上书的对象秦始皇,一个中国封建历史上数一数二的暴君。而李密陈表的目标则是晋武帝,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众所周知的恶王。

当时在秦王政元年的时候(公元前246年),秦王为郑国渠一事,受了很多秦国贵族的挑拨,便下令驱逐客卿。李斯也在被驱逐的其中。于是上书给秦王而写下的这篇《谏逐客书》。后来,李斯还是成功了,秦王不仅收回了成命,最后还重用了李斯。

李密虽然和李斯的情况不大相同,但所在的危险的处境是一样的。晋武帝司马炎为了巩固自己新建立不久晋代江山,一边肃除敌对余党,一边笼络前朝旧臣。李密为了在家侍奉年迈的老祖母不能入朝为官而向晋武帝上表的这篇千古传诵的《陈情表》。最后他也成功了,一篇字字见真情的文章感动了皇帝,从而恩准了他。李斯,只是一个面临着将要被放逐的客卿,要是触犯了秦王,随时可能会被斩首。李密,乃是前朝蜀国的旧臣,假如迁怒了当朝的帝王,也面临着随时被杀头的危险。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他们的举动都会让人有些担心。

然而,由于文章中所要表达内容的不同,因此他们在辞章也就各有千秋。李斯在文章中,全文贯穿的是一个“理”字。他采用一个“制高点”,晓之以理的处处为秦王阐述了一个“跨海内,制诸侯,统一天下”的制国大计,完全不涉及到自己,因此得以成功使秦王收回成命。而李密的文章,全文则是围绕的一个“情”字。动之以情的诉说自己艰难的境遇,以及祖孙相依为命的情谊。虽然违抗了圣命,但在朝廷的紧急召逼之下,不得不诉说衷情。最后感动了皇帝,他也因此成功了。不但不被杀头,反而还得到赏赐两女仆服侍祖母的皇恩。

刘勰《文心雕龙•章表》云:“章以谢恩,奏以按劾,表以陈情,议以执异。”李密之所以采用表的形式上书给晋武帝,应该可能也是有此依据。足可见,汉魏晋时臣子以“表”上奏,是陈述衷情的。

李密的《陈情表》,在内容上不足称道。但其表情达意的辞章艺术和表述技巧,确有精妙之处,值得借鉴。全文围绕一个“孝”字,以“愿乞终老,肆不赴命”为主旨,凄恻婉转。溢情于词,表现了一个孝孙的拳拳之心,令人感动。

行文落墨就痛陈悲惨遭遇和凄苦家境,用“臣以险畔,夙遭闵凶”勾起,诉说命途多舛、罪孽深重的苦衷。“零丁孤苦”一语,概括了自幼而孤。早失母爱,“少多疾病”,内外无亲的“门衰祚薄”不幸。岁月凄楚,幸有祖母“愍臣孤弱,躬亲抚养”,臣才能存人世至今日。臣得幸存,但祖母“夙婴疾病,常在床蓐”。如今,“臣侍汤药,未曾废离”,责无旁贷,义不客辞。这里用事实倾诉往日臣不可无祖母,祖母对臣恩重如山;今日祖母不可无臣,臣对祖母尽孝道是天理良心所在。字字哀痛,声声落泪,叙事与抒情水乳文融。

接着,表文追述辞谢拜官的境况和进退两难的心情。为了使皇上不致对臣的“辞不赴命”、“辞不就职”产生误解。一方面诉说“臣以供养无主”,确有特殊图难;另一方面,以退为进、久颂皇恩浩荡,以表臣深明皇上宠幸之恩德。表文连用“察臣”、“举臣”、“拜臣”、“除臣”等词句,表述对皇上的无限感敢之情,并诉说臣乃卑贱之人,能得到如此荫赐,“非臣陨首所能上报”的。

在一番歌功颂德之后,又回转笔锋,述说臣之艰难苦况,并未能得到皇上的体谅,因朝廷责备、诏召,地方官上门逼迫驱赶。“责臣”、“催臣”、“急于星火”等词句,点染了十万火急的形势。但表文至此,又巧妙地迂回婉曲,申述臣未敢违逆君命,确有“欲奉诏奔驰”之心志,奈何“刘病日笃”、皇上又不许“苟徇私情”,如此进不得,退不能,左右为难,心情矛盾,处境尴尬,实在不知道如何处置啊!表文委婉渲泄了忠孝不能双全的思绪。

窘境摆出来了,何去何从,矛盾该怎么合理解决,表文扣住晋王朝“以孝治天下”的幌子,恣意颂扬,然后把自己摆了进去。陈说应该得到怜悯、抚育的理由。但据此来请求皇上施思免召,似嫌理由尚不完备,于是又以个人的经历、遭遇,从两方面诉说效忠朝廷的心志。其一是为了消除皇上对臣“矜名节”自命清高的怀疑,追述少年时期就已任职前朝,本来就是希望求官职显发达的,但是并没有什么夸耀自己名声节操的意思。其二是为了表白臣确有奉诏之愿,并不是对朝廷有异心,自述臣为亡国贱俘,身份卑微,能蒙受恩德显达升官,确是感激不尽,哪还敢犹豫迟疑,或另有他求。这样晋武帝的猜疑与戒心便消除了。如此说来,是应该奉诏赴命了,但表文并没有借势直下。而是峰回路转,叙写祖母“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的凄苦危殆,抒发与祖母“更相为命”,必须对祖母奉养终老的孝顺衷情。这里写得缠绵婉恻,情意深重,感人至深。

可能有些历史对李密当时不愿入朝为官另有所评议,认为司马氏统治集团内部勾心斗角,矛盾错综复杂,李密作为亡国旧臣,对卷入当时的政治漩涡不免有所顾虑和警戒,供奉祖母虽是实况,也是推托借口。但妙在不露痕迹,利用普武帝“以孝治天下”的旗号,恳诉臣必须尽孝祖母不能赴召之情。

再从年龄计议,述说“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刘之日短”。拿鸟兽对比,述说鸟尚有反哺之情,臣怎能可不伏乞终养,实在只能先尽孝,后尽忠了。最后几乎是对天盟誓,连州官和天地鬼神都要请来作为“臣之辛苦”的证人了。文章终了,李密确是到了掏出心肝、沥血陈情的境地,决心要以“生当陨首,死当结草”来报答皇恩。晋武帝虽然残暴不堪,但也不得不被李密先孝后忠的恩情挚意所深深的打动了。

李密所作《陈情表》,不事雕琢,不以构思奇妙见长,但感情真挚朴实,铺叙委婉曲折,抒情诚挚深沉,叙事具体感人。虽然淡语浅言,但句句真情,皆为肺腑之言。再加上行文简练畅达,因此经久不衰,光彩照人,才被后世的人们不断的千古传诵。

篇5:陈情表读后感

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苏轼如是说。那么,我就很惭愧了,我的学生更是无可救药了。因为,我们读完了都没哭,连沉痛的表情都没有。这样一篇被称为至性之言,自尔悲恻动人的佳作,我们没有被感动得泣涕零如雨,真是暴殄天物。

这能怪谁呢?

读得痛了,痛得哭了,哭得死去活来就孝了?如果这样就太简单了。我可以很负责任为国家提供考核国民道德素质评定标准,只要三篇文章就够了。《出师表》、《陈情表》、《祭十二郎文》。谁读此三篇文章不落泪,谁道德素质不及格,别说升官,做人都无望。

读你千遍也不厌倦,可我实在是没有兴趣读千遍。如不是要求背诵,可能读一遍就够了。

我之所以不想再读它,是因为,孝不是此文的核心,孝是借口,是避难很好的借口,或者说是时机不成熟,不可轻举妄动的很好借口。

《陈情表》陈什么情,你要明白,不只是尽孝之情,还有凄苦之情、感激之情、恐惧之情、狼狈之情、报效之情。而这众多纠结在一起的情感,又真假难辨。真真假假,假假真真。假作真来真亦假,真作假来假亦真。

如果说,李密以奉养祖母刘为理由拒不为官,似乎说得通,因为李密在当时的确是出了名的大孝子,并曾经被举为孝廉。如果说只为这个,又有些牵强,以为李密曾在蜀汉为官多年,历职郎署。当初能奉养,现如今怎么就不行了呢?李密的身世的确很惨,父母早早离他而去,或辞世,或改嫁,父爱母爱严重缺失。九岁不行,身体严重先天不足。无兄弟,甚至想有一位能走动的亲戚都是奢侈的。真是惨到无以复加的程度。外无极功强近之亲也就罢了,内无五尺应门之童就不免有些夸张。李密是做过官的人,还不是一般的小官,郎署至少也是省级干部。连服侍生活起居的小童都没有,这官做得也太寒碜了吧。之所以这么说,大概意图是,我都惨成这样了,你就放过我吧!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有一点历史常识的人都知道,这话不仅仅是溢美之词,我怀疑说的是反语。晋武帝司马炎在政治上,基本上可以算作一个昏君。罢废州郡武装、大肆分封宗室,种下日后八王之乱与永嘉之祸的远因。生活上,荒淫无度,宫内罗致宫女万人以上,造成社会荒淫奢侈,给西晋王朝的短命奠定了基础,埋下了伏笔。

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孟子老早就教导我们要伸之以孝悌之义。我们又知道,统治者让自己的百姓都做孝子,孝子的成色越足,忠臣的可能性就越大。而他们的后院却常常起火,为了争夺皇位,杀父弑君,手足相残,清洗要臣的事屡见不鲜,家常便饭。以孝治天下,本来就是一件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的事。

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人活一张脸,树活一张皮。知识分子在乱世当中如果说还能有一点值得夸耀的话,那就是名节。士可杀不可辱,李密自轻自贱到如此地步,是让我大跌眼镜的。当真是良禽择木而栖,良臣择主而事。识时务者为俊杰。李密好像在讲,我不是一个给脸不要脸的人,给点时间,给点空间,哪有刚死了丈夫就急着改嫁的,别人会怎么看我。我根本就不想要贞节牌坊,只是时机还不成熟,你着什么急呀,一遍又一遍。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这让我很难做。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真,谁解其中味?

《陈情表》中,处处表现着李密先生的无奈——在强权面前,作为微小个人的无奈。做官么?不想。给现代民主社会,一个不想做官的人,很简单,不报名参加竞选即可,没人会把你绑架到竞选现场强迫你做总统的。可当时不同。朱棣“篡位”之后,为了让普天之下读书人及百姓承认其“合法性”,硬是要大儒方孝孺替自己起草一份“告全国人民书”。方孝孺不干,于是恼羞成怒的朱棣便灭了他的十族。有人劝谏道,不能杀方孝孺,给帝国留下点“读书人的种子”。朱棣坚拒,杀之。

司马炎征召李密,并非朝中无人做那个太子洗马,抑或没其他人乐意做,想做的人海了去了。很简明的目的,他以及他的政权,需要树立一个标志——不只残酷打击,还可放下身段礼贤下士的,只要你不瞎捣乱。所以,去不去给太子的马擦身子洗脚,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要李密表态,用这样一种隆重的形式,认可新主人,表达对新政权的效忠。

司马炎平定蜀汉后,为了笼络人心,得到知识分子的支持,巩固自己的政权,实施了以孝治国的策略。而要推行这一策略就要树典型。树谁呢?当然是李密。因为李密不仅是蜀汉旧臣,而且是闻名全国的大孝子。树李密可以一箭双雕,既可以推行治国策略,表明皇帝的英明,又可以笼络以李密为代表的蜀汉旧臣。李密不是一般的读书人,而是在蜀汉“历职郎署”的高级知识分子,蜀汉政府的高级官员。皇帝几次三番的下诏督促李密到朝廷就职,然而,李密也是几次三番的抗旨不遵。要知道,违抗圣旨,对抗朝廷,那可是天大的罪过,是要掉脑袋的。李密是要以命抗争吗?

我们不必强求李密先生向方孝孺同志学习,也大义凛然一把,连累“祖母刘”老人,耄耋之年惨遭牢狱之灾,甚至血染夕阳红。生活中,更多的是需要妥协。每个人都有根据自己的“利益最大化”需求,来决定自己生活的走向的自由。所以,我个人对李密先生的选择,表示有限的理解。对李密先生坚持自己的人格尊严——虽然,只是有限坚持——表示有限的敬意。同时,对李密先生在“严峻的政治形式下”找到充分借口的能耐,以及忍痛挥洒华言丽辞的能力,表示有限的佩服。

李密,只能那样选择,他有他选择的自由。《陈情表》只能那样写,没有别的更好的写法。要谴责,也只能谴责“不顾他人感受”的暴君司马炎,逼得李密先生这样的好人不得不说假话。非但要说,还要说得漂亮,漂亮得一塌糊涂。呜呼!

所谓社会的人道与进步,落到最终处,不就是维护每一个公民的“个人感受”么?而所有残酷专制的起点,也往往从剥夺普通人的正常感受开始。

陈情表读后感

篇6:陈情表读后感

从前有人说,“读诸葛亮《出师表》不堕泪者必不忠,读李密《陈情表》不堕泪者必不孝,读韩愈《祭十二郎文》不堕泪者必不慈。”

可是,事实上,我们的学生很难从这样的文字中读出感动来。原因何在?

一是今人的情感世界更为复杂了;二是今人的抒情方式更为丰富了;三是今人不能走进古人的生活世界,对其言说的背景缺乏了解。

以《出师表》为例吧,作者何以在结束时“临表涕零”?你必须联系到“尔来二十有一年矣”,从年轻时被“三顾茅庐”请出山来,二十年来知遇之恩,二十一载的岁月流逝,几多伤怀,几多感慨!欲追先帝之殊遇,报之于陛下,诸葛亮的心情是多么的复杂啊!既要报效先帝,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又知胜算无多,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坐而待亡,孰与伐之?只渴盼有奇迹能够发生,只渴盼后主能够励精图治。当明明知道这一切都可能是徒劳时,你说他的心里能够怎样想呢?

《陈情表》的第一段,是陈情的源起,从这一段简短的身世叙述中,我们能读懂什么?

这是一个很悲惨的故事,但作者用的是非常精炼的文字来叙说的。中间很多的内容是需要靠我们的想象去补充、去填空的。你想想那个“孤弱”而可怜的孩子,没爹没娘的,在几乎绝望了的情况下,被老祖母抚养了,就这祖孙俩,度过了多少“零丁孤苦”的岁月!“茕茕孑立,形影相吊”啊!这八个字中有多少内涵。你用想象去填补那“零丁孤苦”的细节吧!孩子摔倒了,祖母要去搀扶;孩子饿了、病了,哇哇直叫喊着,上哪儿去觅食寻药啊?还有旁人的冷眼,旁人的欺侮,老祖母靠着一种什么样的力量来独立支撑着?这是一个多么艰难的家啊!

这是人性的表白!在这表白的后面,我们能够感受到一种母爱的伟大。

如果我们不能从这样的文字里读出细节来,也就不可能读出感动来。

从第二段起,我们读到了作者所遭遇的困境,造成这种困境的原因是什么?

本来,如果没有祖母,就没有作者的今天,这是前面的故事已经叙说了的。报答祖母的养育之恩实在是天经地义的。但是,在那样的时代里,你的生命并不属于自己,你也不能完全属于你的家庭,你不能完全为自己作主。还有一个全社会的家长要主宰你的命运,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普天之下,都在他的操控之中,阳光雨露都是皇家的恩典,你就在这样恩典的“沐浴”之中。因此,你首先得效忠于朝廷,你首先得做“王臣”,得是一个奴才,然后,你才能做一个孝子,才能报答你的祖母的养育之恩。

这就是“忠”与“孝”的矛盾,是每个朝代的文人都会遭遇的困境。

有一种说法,李密之所以拒绝出仕,不仅仅是为了祖母,还有自己避祸的因素。那时,的确是一个人人自危的年代,多少有一点本事的人,都遭遇了惨死的结局。问题就在于,在那样一个君臣猜忌、相互不信任的年代,你就算陈述的是真情,也是会遭到人们的怀疑的。

于是,作者反复表明心迹,申述自己的苦衷。我是不矜名节的,我的本意也是愿意做官的,实在是为了尽孝,我才不出仕的。

历史上,一个朝代的统治者,想要治理好天下,其要诀之一,就是鼓励人们的“孝道”精神。每个稍有头脑的皇帝都知道,在“家天下”的大背景下,“孝”这种品质扩大了,就自然而然会“忠”。

作者就利用当今人主的这种心理来做文章,这是其一;申明自己并非清高,仅仅是为了尽孝和报恩,这是其二;陈述祖母的苦情,以唤起同情,这是其三。

在一种艰难的语境中,作者似乎已经找到了最好的言说方式,充分展示了自己言说的才能,他还能够把话说得更好吗?他还能找到更好的理由来为自己的行为作出辩护吗?

尽管这样,当读到结尾处的“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这样的文字,我们还是能感觉到那样的时代里做人的恐怖。自称奴才,自称犬马,虽然说这是套话,但这是做奴才的套话;至于说到“怖惧”之情,我相信就绝不是套话了,而是作者有着一种实实在在的恐惧。人不成其为人,人不成其为自己。你就是一个奴才,就生活在一种不被信任之中,生活在一种犯罪感中,想做一点自己要做的事情,必然会有这样的恐惧!

篇7:《陈情表》读后感

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苏轼如是说。那么,我就很惭愧了,我的学生更是无可救药了。因为,我们读完了都没哭,连沉痛的表情都没有。这样一篇被称为至性之言,自尔悲恻动人的佳作,我们没有被感动得泣涕零如雨,真是暴殄天物。

这能怪谁呢?

读得痛了,痛得哭了,哭得死去活来就孝了?如果这样就太简单了。我可以很负责任为国家提供考核国民道德素质评定标准,只要三篇文章就够了。《出师表》、《陈情表》、《祭十二郎文》。谁读此三篇文章不落泪,谁道德素质不及格,别说升官,做人都无望。

读你千遍也不厌倦,可我实在是没有兴趣读千遍。如不是要求背诵,可能读一遍就够了。

我之所以不想再读它,是因为,孝不是此文的核心,孝是借口,是避难很好的借口,或者说是时机不成熟,不可轻举妄动的很好借口。

《陈情表》陈什么情,你要明白,不只是尽孝之情,还有凄苦之情、感激之情、恐惧之情、狼狈之情、报效之情。而这众多纠结在一起的情感,又真假难辨。真真假假,假假真真。假作真来真亦假,真作假来假亦真。

如果说,李密以奉养祖母刘为理由拒不为官,似乎说得通,因为李密在当时的确是出了名的大孝子,并曾经被举为孝廉。如果说只为这个,又有些牵强,以为李密曾在蜀汉为官多年,历职郎署。当初能奉养,现如今怎么就不行了呢?李密的身世的确很惨,父母早早离他而去,或辞世,或改嫁,父爱母爱严重缺失。九岁不行,身体严重先天不足。无兄弟,甚至想有一位能走动的亲戚都是奢侈的。真是惨到无以复加的程度。外无极功强近之亲也就罢了,内无五尺应门之童就不免有些夸张。李密是做过官的人,还不是一般的小官,郎署至少也是省级干部。连服侍生活起居的小童都没有,这官做得也太寒碜了吧。之所以这么说,大概意图是,我都惨成这样了,你就放过我吧!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有一点历史常识的人都知道,这话不仅仅是溢美之词,我怀疑说的是反语。晋武帝司马炎在政治上,基本上可以算作一个昏君。罢废州郡武装、大肆分封宗室,种下日后八王之乱与永嘉之祸的远因。生活上,荒淫无度,宫内罗致宫女万人以上,造成社会荒淫奢侈,给西晋王朝的短命奠定了基础,埋下了伏笔。

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孟子老早就教导我们要伸之以孝悌之义。我们又知道,统治者让自己的百姓都做孝子,孝子的成色越足,忠臣的可能性就越大。而他们的后院却常常起火,为了争夺皇位,杀父弑君,手足相残,清洗要臣的事屡见不鲜,家常便饭。以孝治天下,本来就是一件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的事。

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人活一张脸,树活一张皮。知识分子在乱世当中如果说还能有一点值得夸耀的话,那就是名节。士可杀不可辱,李密自轻自贱到如此地步,是让我大跌眼镜的。当真是良禽择木而栖,良臣择主而事。识时务者为俊杰。李密好像在讲,我不是一个给脸不要脸的人,给点时间,给点空间,哪有刚死了丈夫就急着改嫁的,别人会怎么看我。我根本就不想要贞节牌坊,只是时机还不成熟,你着什么急呀,一遍又一遍。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这让我很难做。

篇8:陈情表读后感

追求者,不思名则其为利。得欲之所有,念之全部。

大概是人的心性吧!每个人都想要拥有,仿佛不是自己的就无处容身,拼命而思得其之。

于是,人开始醉了,恨了,到最后也疯了……欲望横生,彻底击垮了他们那颗执着追求的心。变了,变得麻木,变得阴沉,为达目的不择手段,为达其求不论其失,却不曾想追到手了,脚下却是深渊。

还有一种人,追求乐在其中,乐享其成。既不患得患失,也不求过分拥有,能力达到就够了,成就有了就好了。能得到就满足了,得不到也满足,欢乐与追求同在。

有时不禁地想:人有了所欲是不是件好事?端正追求态度,它能成为追求道路上不解的动力。反之,它能使一个人不停地堕落,让一个人变得黑暗,为达目的不择手段,成一把伤人害己的利剑。欲望啊,该怎么说你呢?

有一次梦见,我和“自己”下赌注,一直想不明白,为什么“我们”两个要自相残杀呢?梦中,我遇急事,焦躁不安,愁怅满容。而他虽一脸凝重,却从容淡定,安然闲适,仿佛与他无关。下一盘棋,我胜了便沾沾自喜,洋洋得意;输了便灰头土脸,气急败坏。看他,输了,坦然淡定,笑呵呵的;胜了,怡然闲适,笑呵呵的。于是,我们不停地赌注,我输了,输的我一无所有。没了自信,没了理想,没了追求,没了所有……他胜了,却还是无所感慨……

那一刻,我醒了,我从睡梦中坐起,深深回味着那一幕幕。

陪自己下一场赌注,没有输赢。

像是经历了一辈子那么长,漫漫长夜,无眠安睡,与他相比,总是感觉自己是那么不济。为啥命运如此多舛哪!没有结果,只有自己想,自己明了。

拼一次,一辈子的时间或许都不够,争求一次,一生的经历大概也不行。欲望啊欲望,你给了我渴望,却要让我付出万般代价,何求?李密陈情表读后感得之安然,失之坦然,得之必然,成长必当然。然后,做好自己。陪自己下一场赌注,只有赢,永远都不会输。

篇9:陈情表读后感

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题记

友情是燃烧孤独的心灵之灯,亲情更能给人长久的抚慰和想念。从降生到离去,从婴儿到老人,亲情始终伴着你,它是你一生永远无法摆脱的情感。

读完李密的《陈情表》我感触颇深。李密从小境遇不佳,出生6个月就死了父亲,4岁时母亲改嫁。他是在祖母刘氏的抚养下长大成人的。幼时体弱多病,求知好学,博览五经,以文学见长。李密于祖母感情甚深,孝心可表。祖母有疾,他痛哭流涕,夜不解衣,侍其左右。膳食、汤药,必亲自口尝后进献。秦始三年晋武帝下诏征密为太子洗马。诏书累下,郡县不断催促,这时。李密的祖母已经96岁,年老多病。于是他向晋武帝上表,陈述自我无法应诏的原因。

在表中,一方面感激朝廷的知遇之恩,一方面又要为病重的祖母床前尽孝。进退两难,实为忠孝两难。他说道“我是败亡之过的俘虏,身分卑微低贱,受到朝廷的提拔和委命,哪里还敢迟疑徘徊,有更高的希求呢”感恩之心,感激之情溢于言表。于祖母相依为命,在她年高体弱的时候,实在不能弃她离家远行。在最终,他乞求陛下怜恤苦心,成全其愿,准允他为祖母养老送终。那样的话,生愿以生命奉献,死后也要结草图报。忠君之情于一片孝心,令人感动涕零。这种朴素、深沉、知恩图报的情感,放射出恒久而温情的人性美。

李密是懂得感恩的,他为了报答祖母的养育之恩,而放弃做官显达的机会;他又为了回报朝廷的知遇之恩,许下了“生当陨首,死当结草”的报国之心。最终晋武帝为其孝心所感动,不仅仅同意暂不赴诏,还赏赐奴婢二人,并发给他赡养祖母的费用。

人,应当常常怀着一颗感恩的心。

感恩是发自内心的。俗话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更何况父母,亲友为你付出的不仅仅是“一滴水”,而是一片汪洋大海。而我们又是否察觉到那缕缕银丝,那一丝丝皱纹。感恩需要你用心去体会,去报答。

人在一天天老去,我们是否能够像李密那样做到,暂弃某些机遇而回报亲人的养育之恩。感恩是一种对恩惠心存感激的表示,是每一位不忘他人恩情的人萦绕心间的情感。学会感恩,是为了擦亮蒙尘的心灵而不致麻木,学会感恩,是为了将无以为报的点滴付出永铭于心。

感恩是一个人与生俱来的本性,是一个人不可磨灭的良知,也是现代社会成功人士健康性格的表现,一个人连感恩都不知晓的人必定是拥有一颗冷酷绝情的心。在人生的道路上,随时都会产生令人动容的感恩之事。且不说家庭中的,就是日常生活中、工作中、学习中所遇之事所遇之人给予的点点滴滴的关心与帮忙,都值得我们用心去记恩,铭记那无私的人性之美和不图回报的惠助之恩。感恩不仅仅是为了报恩,因为有些恩泽是我们无法回报的,有些恩情更不是等量回报就能一笔还清的,惟有用纯真的心灵去感动去铭刻去永记,才能真正对得起给你恩惠的人。

父母即使有一天不在了,他们还会长久地占据在儿女的记忆里。但这种同在更多的是睹物思人的追念和寻无觅处的黯然神伤:还有谁会呼唤你的乳名,牵挂你的冷暖,注视着你的一举一动?

人间真情——无论是亲情、友情还是感情,都值得我们回味、留恋,让我们懂得感恩……

篇10:陈情表读后感

“自古忠孝不能两全,既为忠臣,不得为孝子,既为孝子,不得为忠臣。”

在北海荒原持节守志十九年凛然不屈的苏武在得知父兄皆被皇帝所杀后依旧忠于汉朝。在忠和孝之间,苏武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忠。“单于壮其节”、“匈奴以为神”,但在后人眼里苏武却被扣上了愚忠的帽子。究竟是百行孝为先,还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无论舍去哪种似乎都有悖于君子道德准则。

而李密的做法却是少有的忠孝两全的典例。《陈情表》中李密在极短的篇幅里,巧妙又恰到其份地流露出对自我处境狼狈而产生的忧惧之情与对晋武帝“诏书切峻,责臣逋慢”的不满情绪,并浓墨重彩地渲染自我对祖母刘的一片孝心。孝恰恰是晋武帝对外打出的招牌,来显示自我的清正廉明,同时用孝来维持君臣关系,维持社会的安定秩序。李密恰恰利用了晋武帝对孝的推崇来到达自我供养祖母、辞不就职的目的。

可是李密纯粹只是为了尽孝而辞不就职吗?

我认为有三点应当研究:其一,李密确实有供养祖母刘的问题,像文章中说的“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其二,李密是蜀汉旧臣,他既然不被后人认为是一个罪孽深重的恶人,那么必定拥有对旧主的依恋。况且李密认为汉主刘禅是能够“次齐恒”的人,对于晋灭蜀汉,李密心里是有些不服气的。其三,古人讲:做官如履薄冰,皇帝高兴时,臣为君之心腹;皇帝不高兴时,臣为君之土芥。出于前车之鉴,李密不能没有后顾之忧。况且李密并不了解晋武帝,盲目做官安知祸福。李密可能认为此时不宜做官。

如果以上三点原因真的都是正确的,那么我们能够看出李密处事之圆滑、周到,既有深谋远虑,又能明辨当下时局。李密的孝,从陈情表来看是不可否认的,所以对于李密这一人物的褒贬评判,定然是褒奖占据上风,可是在陈情表中意图明显想要打动晋武帝的抒情之词难免让后人眉头微蹙、心中有些不快。有人说“读诸葛亮《出师表》不流泪不忠,读李密《陈情表》不流泪不孝”,但在我看来,读《陈情表》时,隐隐有一种笑里藏刀、感人至深的措辞背后藏着的是让晋武帝不得不答应的合法合理的威胁。

而晋武帝执意要召李密为洗马的动机也令人疑惑。正面原因有两点:其一,当时东吴尚据江左,为了减少灭吴的阻力,收拢东吴民心,晋武帝对亡国之臣实行怀柔政策,以显示其宽厚胸怀。其二,李密当时以孝闻名于世,晋武帝继承汉代以来孝治天下的政策,实行孝道来维持社会的安定秩序。正因如此,李密履被征召。文中说道“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说明李密已经说明自我的苦衷,晋武帝想必有所耳闻,为何还要屡次下诏呢?是非要逼得李密作出《陈情表》如此一文来帮忙他弘扬孝道,还是要逼得李密舍孝取忠、前来任职?但这似乎又违背了征召李密的主要初衷。或者说晋武帝根本不明白李密的苦衷,本段仅为猜想。

在浩浩历史长河里,为忠孝而夙夜忧叹肝肠寸断的文人义士数不胜数。但能拥有李密这样忠孝两全的圆满结局的人却是少之又少。李密的结局并不仅仅由个人来决定,更是时局的必然结果。在苏武的处境下,忠孝两全是绝不可能的。那么苏武难道就该被扣上愚忠的帽子吗?我认为是不公的,每一位为忠孝而痛苦抉择或是舍忠尽孝、或是舍孝尽忠的人都值得被同情、被歌颂、被赞扬。不是所有人都能忠孝两全,有时两者取其一亦为英雄。

篇11:陈情表读后感

无根的浮萍只能随波逐流,扎根沃土的大树才能参天耸立。书是朋友,读经典文学作品使我平淡的生活丰富多彩,给我以智慧的启迪,给我以深刻的感悟。文学经典是滋润干涸心田的雨露,是孤苦绝望的期望。在文学经典中,我看到了雄姿英发、豪情壮志的项羽,听到了文豪苏轼高吟“千古风流人物”,嗅到了李白“酒入豪肠,七分酿成月光”的醇香,更闻到了李密“乌鸟私情”的至孝。

李密至孝,与祖母相依为命,写此奏章,陈述自我不能奉诏的原因,提出奉养祖母的要求。“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乌鸟私情,愿乞终养。”表达了李密至孝之情,感人肺腑。

李密面临着锦绣前程与侍养祖母的抉择,他依然选择了后者,他是亡蜀的降臣,不应招会招来杀头之罪。有人说他傻,放弃完美前途冒着生命危险,一点不懂得轻重之分。他真的很傻吗?我却不这样认为,他的至忠至孝重于泰山,值得歌颂。

孟子说过:“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每到周末,从浙江磐安县城到冷水镇的30多公里的路上,人们都会看到一辆奇怪的电动车,骑车的是带着眼镜的青年,身后坐着他的老母亲。60岁的她患了严重的痴呆症,为了照顾母亲,陈斌强去上班都会带上母亲。5年的不离不弃体现的不仅仅是一个儿子的担当,更为我们书写了一篇人生的范文。

百行孝为先。黄香,9岁那年母亲病故。他怀着悲痛之心,悉心照顾父亲。天气热时他就把父亲的枕席扇凉,天冷时就先进被窝躺着,待被褥暖和之后,再请父亲入睡,如此年复一年,流传的是一段感人千古的故事,这就是我们学习的典范。

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王祥,早年丧母,继母朱氏并不慈爱,总是在其父面前数落王祥,因而他失去了父亲的关爱。继母朱氏常常想吃鱼,但因天气寒冷,河水结冰,无法捕捉,王祥便赤身卧在冰上祷告,突然间冰裂,冰缝里跃起鲤鱼,王祥十分高兴,拿着它侍奉继母。王祥卧冰求鲤的孝心之举感动了许多人。

父母之恩,水不能溺,火不能灭。孝敬父母是义不容辞的,父母对我们的爱重如山,深似海。其实父母要的不多,仅需要我们的孝顺和关爱,我们要以反哺之心孝敬父母,以感恩之心关爱父母,用真心挽起父母那衰老的臂膀,陪他们走好人生的最终一段旅程。

篇12:陈情表读后感

笔笔凝泪,字字含情,此之谓“陈情”。恳切的话语中,依稀不见那单薄羸弱、多疾多难的孩童,可见那眼看孙儿成家立业独当一面时欣慰的笑容,可见那病榻前的忧心不已和诚心的祈愿。如此这般源于心灵最完美之处的感恩与善意,如二月春风,携着隐形的却能化却一切坚冰的力量,任他是帝王将相还是阴间鬼神。乌鸦尚有反哺之报,羔羊亦怀跪乳之恩,此不令今人羞乎?《孝经》有云:“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此言可是!

篇13:陈情表读后感

李密曾担任蜀国的官,蜀亡后,晋武帝司马炎征召他出任太子洗马。他呈上《陈情表》辞谢,恳请晋武帝允许他辞不赴命,供养祖母。这样的请求要让晋武帝理解,十分困难,但最终李密的请求获得了恩准,那么,是什么打动了晋武帝呢?在读了无数遍文章之后,在思索了很久之后,我顿悟,是李密的人品让自我的心愿得以实现,李密“知恩报恩”,不仅仅“知祖母的养育之恩、报祖母的疼爱之情”,并且“知皇上的知遇之恩、报皇上的重用之德”,这样的人,还有谁会强行阻挠他的正义之举呢?

李密详细叙述自我悲苦的身世:出生六个月,慈父离世;四岁时,舅舅强迫母亲改嫁;从小体弱多病,九岁还不能行走;既没有伯伯叔叔,又缺兄少弟。李密说自我是“茕茕孑立,形影相吊”,他只是想证明祖母对自我恩重如山,自我不能放弃尽孝而去朝廷为官。他期望自我像乌鸦反哺一样能够给祖母养老送终。“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句句深情,字字血泪,读者不得不感叹李密乃真正的孝顺,放弃名利的诱惑,只为报答祖母的养育之恩。

皇上的重用让李密极度的惶恐。他真诚地向皇上做出解释:我既卑微又鄙陋,您让我担当太子洗马一职,不是我杀身捐躯所能报答的。在李密的心里,皇恩的确浩浩荡荡。为了排除“一臣不仕二朝”的嫌疑,他坦诚地向皇上表白:我以前一向做官,原本谋求仕途宦达,并且,我此刻只是亡国奴,不敢有所盘桓。为了报答皇上的重用应允的恩德,他做出深重的承诺,“生当陨首,死当结草”果然,李密在祖母去世之后,进朝为官,官至汉中太守。

李密向后人展示了他伟大的品行:至孝至真,知恩图报!

篇14:陈情表读后感

读《陈情表》,随着时间的推移,渐渐的懂得了:“世界上没有一条路能够一马平川,没有一个人能够随心所欲”但人生却因“孝”更具有归属感更加真实。

《陈情表》作者李密,应对当朝的高官厚禄,应对自身的安全,他选择了“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李密应对忠孝两难的境况毅然决然尽孝之心让人感怀。

自古以来,人们行事都以“白孝善为先”中国古代各种律法束缚人们,而违背君主的意思是逆君大罪,李密应对杀头之罪也选择侍奉养育自我的祖母。开头先写年幼的孤苦,祖母刘是唯一照顾他并将他养大。他本人也是;“无伯叔,鲜兄弟,晚有儿息,祖母对他的恩情肯定了他坚持以孝结尾。在文章中他深刻的写出了年老的祖母重病在床,使他不能废离。全文的中心是孝,感动君主的也就是中华美德中的孝。

文章后面写到官府的催逼,同时又写了祖母刘的病情又再次加重等,没有做别的解释,一个“孝”字贯穿全文,更体现李密的驰骋孝心。由此让人们联想到李密的“大孝”,却让千年之后的现代人打了折扣,让某些人感到羞愧,当下社会高速发展,人类礼貌逐渐走上新的高度,但传统习俗不能落下,孝字不只是口头上说说而已,且要你付诸行动。当你向长辈行孝时,不仅仅宽慰了他们,同时你的形象在旁观者眼中也会高大起来。坚持这份态度,你会发现,天空是那么宽广,花儿是那么芬芳,正午的太阳不再那么焦灼。孝敬长辈是我国的传统美德,正所谓: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更比一代强。要做一个好人,一个善良的人,成功的人,首先要做到孝。孝心无价,作为炎黄子孙,没了孝,就像一具躯壳立于世上,已失去了生命的价值。我们要时刻谨记新一代人,肩负重任,我们要把传统美德发扬光大。

篇15:《陈情表》读后感

有些感动,我不知道该如何表达;有些心情,我不知道该如何诉说。读《陈情表》后,给我的便是这样一种感受。

读第一自然段,他命运如何坎坷,我不同情;读第二自然段,他选择如何艰难,我不同情;而读到第三、四自然段,我却无法不为之动容!“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致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费远。”读到这里,我知道,作者早已把自己生命与祖母生命融合一体,祖母生命一点一点消逝,他自己的一部分生命也在一点一点离开。“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乌鸟私情,愿乞终养……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待此,我明白,作者已是在用自己生命换取一次报恩的机会。

亲情之所以震撼人心,是因为它常始于相依为命,而终于倾力报恩。《陈情表》便是最典型地体现了这种伟大的、深刻的感情。

相濡以沫,不曾相忘于江湖。

篇16:《陈情表》读后感

前两天学《陈情表》的时候,汤老师说,读李密的《陈情表》而不落泪者,视为不孝。当时,落泪者寥寥无几,多半是不理解文章意思之故。

学罢,我感触很深。不管李密不去做官是不是真由于其祖母的病,从他的文笔,足以见他对祖母的孝顺。

这使我想起了外婆,我可敬可爱的外婆!我一出生,母亲就病了,因为我是女孩,奶奶是不曾理我的。爸爸要照顾母亲,我自然就交给了外婆。

我小时侯多病,经常感冒、发烧。外公身体也不好,每次都是外婆背着我跑医院。一个冬天的晚上,我发烧得厉害,额头上滚烫滚烫的,外婆喂我吃了药,一点也不管用,她只得背着我往医院跑。冬天的夜晚是寒冷的,外婆的额上却冒出了汗珠。

那一阵子,父亲很少来看我,我认为那是因为我给他们带来了不幸,大概都把我当成了灾星。外公那微薄的退休工资,不仅要养活他们自己,还要养活我这个刚落地的娃儿。

后来,母亲出院了,我离开了外婆,但我还是还是经常去她那儿,我永远不会忘记外婆待我的好。

现在,我已进入重点中学上高中,也算圆了外婆的一个梦。她自己没有读书,但希望自己的外孙有出息。每次回家,我都要去看一看外婆,和她聊聊天。

外婆,谢谢您对我的照料,我一定不辜负您的期望!

篇17:《陈情表》读后感

《陈情表》讲述的是一件忠孝两难全的事情,文章主人公李密年少多病、家破人亡,在祖母的抚养下渐渐长大成人。祖母因疾病缠身,常卧病在床,李密一边照顾祖母,一边为报国恩之事担忧,最终造成“臣之进退,实为狼狈”的结果。文章运用了大量的优美的文字去渲染一种悲怆、凄惨、急切的心境,使人黯然落泪。作者在忠孝两难全的境遇之下,最终选择了先尽孝后尽忠。反观现代,这种感人的尽孝的故事又何尝不多呢?

滴水之恩,本该涌泉相报,但父母的恩情,我们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也无法报答。我们只有做好自己的本分,孝顺父母,给父母最大的关爱。我们的'一生要做的、能做的也只剩下一件事了。那就是减轻父母对我们的担忧,让他们每天快乐地生活,尽力给他们最好的物质支持和精神支持。

《陈情表》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先例,在忠孝两方面无法兼顾时,我们应该以孝为先。亲人只有一个,国家有很多人才支撑着,不会倒下;亲人如果倒下了,失去的东西比一个国家更重要。天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李密在悲惨命运的摧残,依旧怀着感恩的心,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激励着我们在残酷的社会中坚持着那份感恩的心,将爱传递下去。

篇18:陈情表读后感

这篇表文的写作背景是李密被晋武帝“拜”为“太子洗马”,写作目的是推辞武帝授予的职务。

从内容上来看,我认为全文的内容包括三个方面:悲惨 孝心 忠心。而情感的主线在:孝。这三个方面交错穿插,互相起到了促进的作用。“悲惨”可以让武帝心生怜悯,增加了应允请求的可能性。不过这并非主要的。真正的重点在“孝”。一是,乌鸟私情,人也有孝心,浓浓的孝心可以感化武帝。二是,这符合当时的治国理念。二者结合起来,使武帝必然应允。忠心也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对于作者来说,“家事”和“国事”存在先后矛盾,易激起武帝怀疑和不满。“忠心”即表示了“为国效忠”的决心和诺言,解除了矛盾,消除了武帝的怀疑。促进了目的的达成。

文章的结构的安排也十分精妙得当。开篇第一段叙述悲惨往事,为后文起到了铺垫的作用,同时也时后文的根据。这一段奠定了文章的感情基调,使武帝萌生怜悯之心,同时强调母孙相依为命,自然的引出“孝”。另一个角度,如果李密开篇直抒胸臆,把自己的愿望说出,一是没有对武帝的感化在前,不容易成功;二是过于急切,显得不自然,容易引起怀疑。第二段也是叙事,不过重点在“进退狼狈”上,也是“惨”。通过对情况急切,进退两难的极力渲染,以及第一段的铺垫,会是武帝心生愧疚。为后文的进一步提出请求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三段提出治国理念,和“孝”吻合,为自己的请求提供了充足的根据,使人感到符合治国理念,显得理所当然。之后敞开心扉,直抒胸臆,向武帝坦明自己的人生态度,从政思想——历职郎署,本图豁达。并提出对武帝提拔的感激,对国家的热爱和忠心。打消武帝疑虑。之后再次回归祖母,和第一段呼应,引到孝心上,开始逐步提出愿望。第四段提出愿望,首先说明“国事”“家事”的关系,防止“家事先于国事”的误会。之后引出最终目的“愿乞终养”。在提出目的后并未直接收笔,而是做出保证,更显诚意。

文章内容选择精妙,结构顺序安排合理的当,乃一佳作,且显而易见,作者的目的一定是达到了的。

篇19:《陈情表》读后感

一开始,李密认为,晋武帝是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自己也沐浴在圣辉之中,人人讲孝道,政治清明,社会和谐,这是晋武帝的圣明,晋武帝的功德啊!作者“但”字一转,提到祖母刘氏,年老体衰,风烛残年,生命垂危,危在旦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作者内心感情的潮水,通过前面文字的铺垫、蓄势,已涌动达到顶峰,对祖母刘氏的依恋与不舍,对祖母刘氏的真诚的爱,流露得深沉、真挚、自然,对祖母刘氏的拳拳孝心,堪与日月同辉,感天动地,摇旌万物。深怀一颗孝心、以孝恩泽天下的晋武帝怎不为之动容。

当李密向晋武帝表达了心愿后,他的坚若磐石的承诺,彻底打消了晋武帝的顾虑,心甘情愿地接受了李密的愿望。“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当李密为祖母养老送终后,李密会全心全意的效忠于皇帝,奉献与国家。极有分寸,合情合理,难以拒绝。“愿陛下矜悯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倘若陛下能满足李密的尽孝要求,李密愿肝脑涂地,报答皇帝的恩情。

赤胆忠心,天地明鉴。李密最终达成了自己的心愿,我们折服于他过人的说服能力。他用一颗真心温暖人,用一股真情打动人。

篇20:《陈情表》读后感

古人常说读书必有感,必会落泪。其一《出师表》,落泪者是忠,其二是《陈情表》,落泪者是孝;后者是《记十二郎文》,落泪者是美。

自读《陈情表》后,我颇受感动。讲述的是李密向晋武帝申述自己不能应召出世的奏章,描述的自己不能胜任的理由之一“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以及自己的与祖母的关系“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将作者步步紧逼至“臣之进退,实为狼狈”。但在忠孝两难全时,作者毅然而然的选择了孝。

不论是古时还是今日?我们中华民族宣扬的不正是以孝治国吗?世间万物皆有情,小到野马尘埃,大到宇宙星辰,无一不是展示着情的存在。古时早就明白“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这是花儿对头土壤的感恩,只同时也是为自己明年的绽放的铺垫。

如今我们处在和平安详的社会中,不穷,我们如图古人般生当有陨首,死当结草。我们为何不能如古人那样以孝为先?让我们怀着一颗孝心融入这个大千社会吧!子女孝顺父母,这是法定赡养的义务,是我们身为子女必做的一件事情。不仅彰显了我们自己,同时也反映了这个社会的制度。一个国家的政治,文化。更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艺术标签。无论你曾经做得如何?物质赡养的如何?已成过往。

人的生命是短暂的,人世沉浮如电火石光,盛衰起伏,变幻莫测。不可能事事经历,也不可能事事洞察。因此,以史为什么榜,我们展示“孝”,并让“孝”落到实处,怀着孝心去感受。

篇21:《陈情表》读后感

从我们呱呱落地之后,我们便沐浴在幸福之中,有父母的疼爱,有爷爷奶奶的宠爱,有朋友的关爱……然而《陈情表》中的李密从小便遭遇了诸多不幸,父死母嫁,大小和祖母相依为命。

祖母长期卧病在床,李密端茶匙药从来没有停止过,面对新朝的优厚待遇,他知道“鱼和熊掌不可兼得”所以他选择继续的侍奉祖母,报答祖母的养育之恩,从而放弃了高官厚禄。自古以来,圣人提出“忠孝”为一个做人的基本准则,对待国家要忠心,对待长辈要尽孝道。所以“忠孝”不能两全,自古始终是“忠”在前,而李密却选择了“孝”。“忠”是对一个人的高标准要求:“孝”是做人的基本准则。李密能以“乌鸦反哺”精神引导自己做一个尽孝之人,对年老多病的祖母不离不弃实为可贵。

其实仔细想想,人这一生当中最悲哀的事莫过于“子欲孝而亲不在”了吧?!李密是幸运的,毕竟在他想一尽孝道的时候,还有一个祖母可以让他去孝顺。

“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不忘根本,报答亲情。不禁让我深思,我带着父母的关心、爱护走过了16个春夏秋冬,在带走父母爱意的时候,我是不是该留下一份孝心?

篇22:陈情表读后感

一边是气息奄奄的祖母,一边是愤怒严厉的帝王。李密困窘两难,只得用两行辛酸泪写下一张《陈情表》。

常卧病榻的祖母老泪纵横,被疾病折磨得痛苦呻吟。李密只能在一旁忍泪,端药送水,恨不能为祖母分担一些病痛。他还记得自我年幼丧父,生母改嫁,是瘦弱的的祖母为他撑起一方天空;他还记得自我年幼多病,九岁不会行走时,祖母的关切与辛劳;他还记得自我茕茕独立,形影相吊时,祖母的呵护与陪伴。

他是无论如何也割舍不下他那年迈祖母的。可是,朝廷特下诏书,一次一次授予李密显赫的官职。古代读书人一心只想踏上仕途,谁会能担任太子洗马却丝毫不动心?但朝廷三授官职,李密却三次推辞。郡县长官似乎比他还着急,三番两次登门催促。他哪里不怕惹怒了皇上,只是他一心想尽乌鸟私情,让祖母安度晚年。耳边似乎回想着帝王严厉愤怒的敦促,而眼前又躺着日薄西山的祖母,他内心的矛盾让忧愁紧紧锁住了他的眉头,帝王的呵斥又让踌躇徘徊的他不禁颤抖。他在《陈情表》中吐露心声:“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是当孝子,还是忠臣?这恐怕是个极难抉择的问题。他在表中说蜀国以孝治天下,又一再证明了自我的忠心。只是他可怜的老祖母没了他就无法安度残年,他的心更是不愿废止奉养而远离祖母。他无可奈何,又不得不做决定。于是他提出先孝后仕来换取心灵的一片宁静。他的孝,恐怕会让那位阴险多疑的君主也流下感动热泪、让许多人汗颜吧!他在功名利禄和亲情之间选择了后者,这是现代人也难到达的境界啊。

李密未留下多少文章,但仅这一篇《陈情表》就足以让他在历史的河流中闪闪发光。倒不是他文采斐然,辞藻华丽,只是他朴实而难得的真情打动了所有人。

他的这份真情,或许正是我们正在丢失的、宝贵的财富。

篇23:陈情表读后感

李密的这篇文章,是我高二的时候学的,很感人,这不仅让我想到我的曾祖母,她已经离开了我,而李密都那么大了,还有祖母在旁,幸福呀!

虽然我好像说远了,或者李密本来也有孝敬祖母之意,只不过他的本意的背后还有另一种利益的推动,听老师说李密是不想给这个君王办事罢了。

即使君王可能明白他的意思,但是看见他写得有理有据,毫无破绽,拳拳真情也可能打动了君王,如果要想一封推辞信,这篇文章不失为一篇典范。

首先要表达自己对祖母的关心和祖母对自己的重要性,然后要道出君王对自己的赏识和自己本来亦想为君王奉献余身的意愿,又从君王自建朝以来实行仁义,孝为先,所以不做官,孝敬老祖母自然“合法”了,最后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是李密答应在老祖母去世之后还会为朝廷效力,这样的赤子之心和忠君爱国之情怎能不感人肺腑!

篇24:陈情表读后感

正所谓“百善孝为先。”《陈情表》当中的.“孝”字贯彻整篇文章,文句自然,句句都是爱的流露,读完这篇文章,我也有了一些感想。

古人有云:“忠孝不能两全”,面对忠诚和孝顺,李密优先选择了对祖母的孝顺。他值得没有祖母,就没有李密的顺利存活,如果现在身体健康的李密,谈什么为国尽忠啊?祖母对于李密的恩情,李密是永远也不会忘记的。

李密的话大概就是这个意思,臣无祖母,无以今天,祖母无臣,往后岁月就没有依靠。这句话深深地洗净我的灵魂,曾几何时,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以哭脸面对这个陌生的世界,父母一点点的细心呵护,让我们成长到今天,父母为我们付出了太多关爱,父母辛苦劳作,黑头发逐渐被白头发取代。我们欠父母的太多,生活是困难的,即使用一生也难以报答。

当我们逐渐长大追求自己的梦想,不要忘记背后还有父母默默支持我们,是他们为我们修建跑道,让我们大胆地去起飞。当我们成就辉煌的时候,不要忘记父母的点滴恩情。

篇25:陈情表读后感

读完李密的《陈情表》我感触颇深。李密从小境遇不佳,出生6个月就死了父亲,4岁时母亲改嫁。他是在祖母刘氏的抚养下长大成人的。幼时体弱多病,求知好学,博览五经,以文学见长。李密于祖母感情甚深,孝心可表。祖母有疾,他痛哭流涕,夜不解衣,侍其左右。膳食、汤药,必亲自口尝后进献。秦始三年晋武帝下诏征密为太子洗马。诏书累下,郡县不断催促,这时。李密的祖母已经96岁,年老多病。于是他向晋武帝上表,陈述自己无法应诏的原因。

在表中,一方面感激朝廷的知遇之恩,一方面又要为病重的祖母床前尽孝。进退两难,实为忠孝两难。他说道“我是败亡之过的俘虏,身分卑微低贱,受到朝廷的提拔和委命,哪里还敢迟疑徘徊,有更高的希求呢”感恩之心,感激之情溢于言表。于祖母相依为命,在她年高体弱的时候,实在不能弃她离家远行。在最后,他乞求陛下怜恤苦心,成全其愿,准允他为祖母养老送终。那样的话,生愿以生命奉献,(lz13)死后也要结草图报。忠君之情于一片孝心,令人感动涕零。这种朴素、深沉、知恩图报的情感,放射出恒久而温情的人性美。

李密是懂得感恩的,他为了报答祖母的养育之恩,而放下做官显达的机会;他又为了回报朝廷的知遇之恩,许下了“生当陨首,死当结草”的报国之心。最终晋武帝为其孝心所感动,不仅仅同意暂不赴诏,还赏赐奴婢二人,并发给他赡养祖母的费用。

人,就应常常怀着一颗感恩的心。

感恩是发自内心的。俗话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更何况父母,亲友为你付出的不仅仅仅是“一滴水”,而是一片汪洋大海。而我们又是否察觉到那缕缕银丝,那一丝丝皱纹。感恩需要你用心去体会,去报答。

人在一天天老去,我们是否能够像李密那样做到,暂弃某些机遇而回报亲人的养育之恩。感恩是一种对恩惠心存感激的表示,是每一位不忘他人恩情的人萦绕心间的情感。学会感恩,是为了擦亮蒙尘的心灵而不致麻木,学会感恩,是为了将无以为报的点滴付出永铭于心。

感恩是一个人与生俱来的本性,是一个人不可磨灭的良知,也是现代社会成功人士健康性格的表现,一个人连感恩都不知晓的人必定是拥有一颗冷酷绝情的心。在人生的道路上,随时都会产生令人动容的感恩之事。且不说家庭中的,就是日常生活中、工作中、学习中所遇之事所遇之人给予的点点滴滴的关心与帮忙,都值得我们用心去记恩,铭记那无私的人性之美和不图回报的惠助之恩。感恩不仅仅仅是为了报恩,正因有些恩泽是我们无法回报的,有些恩情更不是等量回报就能一笔还清的,惟有用纯真的心灵去感动去铭刻去永记,才能真正对得起给你恩惠的人。

父母即使有一天不在了,他们还会长久地占据在儿女的记忆里。但这种同在更多的是睹物思人的追念和寻无觅处的黯然神伤:还有谁会呼唤你的乳名,牵挂你的冷暖,注视着你的一举一动?

人间真情——无论是亲情、友情还是感情,都值得我们回味、留恋,让我们懂得感恩……

篇26:陈情表读后感

陈情表读后感

在中国的文学史上,臣子给皇帝的奏章,以情真意切、倾诉肺腑感人的,我个人认为当属诸葛亮的《出师表》和李密所作的《陈情表》了;但要以其实现的难度和效率来谈论的话,那就就应是秦朝李斯的《谏逐客书》和李密的《陈情表》两篇可谓并驾齐驱了。

《谏逐客书》所写的是向秦王谏国家大事,《陈情表》所写的则是个人的私事。两者从表面来看似乎好象找不到什么相通之处。但实际上,两篇文章均是属于抗皇命、逆圣旨的同一种类型。因此两人在历经危险的程度和处境也颇为相似。不一样的是:李斯上书的对象秦始皇,一个中国封建历史上数一数二的暴君。而李密陈表的目标则是晋武帝,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众所周知的恶王。

当时在秦王政元年的时候(公元前246年),秦王为郑国渠一事,受了很多秦国贵族的挑拨,便下令驱逐客卿。李斯也在被驱逐的其中。于是上书给秦王而写下的这篇《谏逐客书》。之后,李斯还是成功了,秦王不仅仅收回了成命,最后还重用了李斯。

李密虽然和李斯的状况不大相同,但所在的`危险的处境是一样的。晋武帝司马炎为了巩固自己新建立不久晋代江山,一边肃除敌对余党,一边笼络前朝旧臣。李密为了在家侍奉年迈的老祖母不能入朝为官而向晋武帝上表的这篇千古传诵的《陈情表》。最后他也成功了,一篇字字见真情的文章感动了皇帝,从而恩准了他。李斯,只是一个面临着将要被放逐的客卿,要是触犯了秦王,随时可能会被斩首。李密,乃是前朝蜀国的旧臣,假如迁怒了当朝的帝王,也面临着随时被杀头的危险。因此,从某种好处上来讲,他们的举动都会让人有些担心。

然而,由于文章中所要表达资料的不一样,因此他们在辞章也就各有千秋。李斯在文章中,全文贯穿的是一个“理”字。他采用一个“制高点”,晓之以理的处处为秦王阐述了一个“跨海内,制诸侯,统一天下”的制国大计,完全不涉及到自己,因此得以成功使秦王收回成命。而李密的文章,全文则是围绕的一个“情”字。动之以情的诉说自己艰难的境遇,以及祖孙相依为命的情谊。虽然违抗了圣命,但在朝廷的紧急召逼之下,不得不诉说衷情。最后感动了皇帝,他也因此成功了。不但不被杀头,反而还得到赏赐两女仆服侍祖母的皇恩。

刘勰《文心雕龙?章表》云:“章以谢恩,奏以按劾,表以陈情,议以执异。”李密之因此采用表的形式上书给晋武帝,就应可能也是有此依据。足可见,汉魏晋时臣子以“表”上奏,是陈述衷情的。

李密的《陈情表》,在资料上不足称道。但其表情达意的辞章艺术和表述技巧,确有精妙之处,值得借鉴。全文围绕一个“孝”字,以“愿乞终老,肆不赴命”为主旨,凄恻婉转。溢情于词,表现了一个孝孙的拳拳之心,令人感动。

行文落墨就痛陈悲惨遭遇和凄苦家境,用“臣以险畔,夙遭闵凶”勾起,诉说命途多舛、罪孽深重的苦衷。“零丁孤苦”一语,概括了自幼而孤。早失母爱,“少多疾病”,内外无亲的“门衰祚薄”不幸。岁月凄楚,幸有祖母“愍臣孤弱,躬亲抚养”,臣才能存人世至今日。臣得幸存,但祖母“夙婴疾病,常在床蓐”。如今,“臣侍汤药,未曾废离”,责无旁贷,义不客辞。那里用事实倾诉往日臣不可无祖母,祖母对臣恩重如山;今日祖母不可无臣,臣对祖母尽孝道是天理良心所在。字字哀痛,声声落泪,叙事与抒情水乳文融。

之后,表文追述辞谢拜官的境况和进退两难的情绪。为了使皇上不致对臣的“辞不赴命”、“辞不就职”产生误解。一方面诉说“臣以供养无主”,确有特殊图难;另一方面,以退为进、久颂皇恩浩荡,以表臣深明皇上宠幸之恩德。表文连用“察臣”、“举臣”、“拜臣”、“除臣”等词句,表述对皇上的无限感敢之情,并诉说臣乃卑贱之人,能得到如此荫赐,“非臣陨首所能上报”的。

在一番歌功颂德之后,又回转笔锋,述说臣之艰难苦况,并未能得到皇上的体谅,因朝廷责备、诏召,地方官上门逼迫驱赶。“责臣”、“催臣”、“急于星火”等词句,点染了十万火急的形势。但表文至此,又巧妙地迂回婉曲,申述臣未敢违逆君命,确有“欲奉诏奔驰”之心志,奈何“刘病日笃”、皇上又不许“苟徇私情”,如此进不得,退不能,左右为难,情绪矛盾,处境尴尬,实在不知道如何处置啊!表文委婉渲泄了忠孝不能双全的思绪。

窘境摆出来了,何去何从,矛盾该怎样合明白决,表文扣住晋王朝“以孝治天下”的幌子,恣意颂扬,然后把自己摆了进去。陈说就应得到怜悯、抚育的理由。但据此来请求皇上施思免召,似嫌理由尚不完备,于是又以个人的经历、遭遇,从两方面诉说效忠朝廷的心志。其一是为了消除皇上对臣“矜名节”自命清高的怀疑,追述少年时期就已任职前朝,本来就是期望求官职显发达的,但是并没有什么夸耀自己名声节操的意思。其二是为了表白臣确有奉诏之愿,并不是对朝廷有异心,自述臣为亡国贱俘,身份卑微,能蒙受恩德显达升官,确是感激不尽,哪还敢犹豫迟疑,或另有他求。这样晋武帝的猜疑与戒心便消除了。如此说来,是就应奉诏赴命了,但表文并没有借势直下。而是峰回路转,叙写祖母“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的凄苦危殆,抒发与祖母“更相为命”,务必对祖母奉养终老的孝顺衷情。那里写得缠绵婉恻,情意深重,感人至深。

可能有些历史对李密当时不愿入朝为官另有所评议,认为司马氏统治集团内部勾心斗角,矛盾错综复杂,李密作为亡国旧臣,对卷入当时的政治漩涡不免有所顾虑和警戒,供奉祖母虽是实况,也是推托借口。但妙在不露痕迹,利用普武帝“以孝治天下”的旗号,恳诉臣务必尽孝祖母不能赴召之情。

再从年龄计议,述说“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刘之日短”。拿鸟兽比较,述说鸟尚有反哺之情,臣怎能可不伏乞终养,实在只能先尽孝,后尽忠了。最后几乎是对天盟誓,连州官和天地鬼神都要请来作为“臣之辛苦”的证人了。文章终了,李密确是到了掏出心肝、沥血陈情的境地,决心要以“生当陨首,死当结草”来报答皇恩。晋武帝虽然残暴不堪,但也不得不被李密先孝后忠的恩情挚意所深深的打动了。

李密所作《陈情表》,不事雕琢,不以构思奇妙见长,但感情真挚朴实,铺叙委婉曲折,抒情诚挚深沉,叙事具体感人。虽然淡语浅言,但句句真情,皆为肺腑之言。再加上行文简练畅达,因此经久不衰,光彩照人,才被后世的人们不断的千古传诵。

篇27:陈情表读后感

《陈情表》中,处处表现着李密先生的无奈——在强权面前,作为微小个人的无奈。做官么?不想。给现代民主社会,一个不想做官的人,很简单,不报名参加竞选即可,没人会把你绑架到竞选现场强迫你做总统的。可当时不一样。朱棣“篡位”之后,为了让普天之下读书人及百姓承认其“合法性”,硬是要大儒方孝孺替自己起草一份“告全国人民书”。方孝孺不干,于是恼羞成怒的朱棣便灭了他的十族。有人劝谏道,不能杀方孝孺,给帝国留下点“读书人的种子”。朱棣坚拒,杀之。

司马炎征召李密,并非朝中无人做那个太子洗马,抑或没其他人乐意做,想做的人海了去了。很简明的目的,他以及他的政权,需要树立一个标志——不只残酷打击,还可放下身段礼贤下士的,只要你不瞎捣乱。因此,去不去给太子的马擦身子洗脚,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要李密表态,用这样一种隆重的形式,认可新主人,表达对新政权的效忠。

司马炎平定蜀汉后,为了笼络人心,得到知识分子的支持,巩固自己的政权,实施了以孝治国的策略。而要推行这一策略就要树典型。树谁呢?当然是李密。正因李密不仅仅是蜀汉旧臣,而且是闻名全国的大孝子。树李密能够一箭双雕,既能够推行治国策略,证明皇帝的英明,又能够笼络以李密为代表的蜀汉旧臣。李密不是一般的读书人,而是在蜀汉“历职郎署”的高级知识分子,蜀汉政府的高级官员。皇帝几次三番的下诏督促李密到朝廷就职,然而,李密也是几次三番的抗旨不遵。要知道,违抗圣旨,对抗朝廷,那但是天大的罪过,是要掉脑袋的。李密是要以命抗争吗?

我们不必强求李密先生向方孝孺同志学习,也大义凛然一把,连累“祖母刘”老人,耄耋之年惨遭牢狱之灾,甚至血染夕阳红。生活中,更多的是需要妥协。每个人都有根据自己的“利益最大化”需求,来决定自己生活的走向的自由。因此,我个人对李密先生的选取,表示有限的明白。对李密先生坚持自己的人格尊严——虽然,只是有限坚持——表示有限的敬意。同时,对李密先生在“严峻的政治形式下”找到充分借口的能耐,以及忍痛挥洒华言丽辞的潜质,表示有限的佩服。

李密,只能那样选取,他有他选取的自由。《陈情表》只能那样写,没有别的更好的写法。要谴责,也只能谴责“不顾他人感受”的暴君司马炎,逼得李密先生这样的好人不得不说假话。非但要说,还要说得漂亮,漂亮得一塌糊涂。呜呼!

所谓社会的人道与进步,落到最终处,不就是维护每一个公民的“个人感受”么?而所有残酷专制的起点,也往往从剥夺普通人的正常感受开始。

篇28:陈情表读后感

陈情表的读后感

《陈情表》对我来说既陌生又熟悉。

说陌生,是正因此前从未阅读过;说熟悉,是正因一读它,便有某些记忆和联想,与之产生了共鸣。

表,是中国古代臣子向皇帝奏事陈情的一种文体,历来为文人墨客称颂的有两篇:诸葛亮的《出师表》,李密的《陈情表》。古时才子大多浮沉于宦海,所呈奏表理应不少,为何只这两篇为众人推崇呢?究其原因,我以为是二者紧扣了中华民族五千年恒久不变地推崇的两种品格:《出师表》之忠,《陈情表》之孝。

忠之古义与今义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可人们对孝的定义与明白却大致未改。因而,以现代人的眼光来看,《陈情表》无疑是当得起“万表之首”的称号的。

古时许多朝代规定官员要守孝,即双亲逝世,官员务必辞官归家,着素服守孝三年。明朝时对内阁学士给予“夺情”之权,即在皇帝允许的状况下,因公事繁忙可不辞官守孝。但是整个明朝,将其付诸行动者不足十人,士大夫们对孝道之重视可见一斑。

李密所处的时代,孝道作为一种文化传统已经被高度弘扬,可在三国那样一个兵荒马乱、人命如草菅的乱世,李密这种安于贫穷、辞官不仕、躬亲侍祖的行为就显得独特而令人称道了。

古代臣僚最看重忠义二字,李密少时仕于蜀汉,再效力于晋,弃暗投明也好,随波逐流也罢,对饱读经书、熟习古贤之语的李密来说?忠义不能两全,内心的抑郁和痛苦定是不少的,可他为照顾祖母,不惜放下名节,忍辱负重,即便可能前途尽失也要向皇帝“陈情”。乌鸦反哺,羊羔跪乳,他将血浓于水的亲情始终摆在最重要的地位上;也因此,他与他的《陈情表》,在历代文人的赞叹品读下得以升华,成为中国至孝的化身。

反观此刻,物质条件优越,可当人们在重视享受时,孝道与亲情被丢到了何处?暂不提大批蛀虫般的“啃老族”,只看敬老院里孤苦无依的老人,低保房里独居的白发,当年他们将子女抚养成人、教导成才,可时至今日却只能在寂寞和孤独中走完生命的最后阶段。

物欲横流的社会,还有多少人记得两千年前李密在《陈情表》中“乌鸟私情,愿乞终养”的希冀?

当往昔游子们守孝返乡的官道被钢筋水泥覆盖,人心不应失去它濡养千年的光泽。那些碌碌于红尘的人们,请别丢失了孝亲的传统美德,让“子欲养而亲不待”成为这个时代普遍的悲哀。

简评

本文眼界开阔,将李密尊崇的孝遴放在古今不一样的背景之下比较,更彰其不易,显箕至诚。文朱的呼吁,更是水到渠成,自然收束。

篇29:陈情表读后感

读〈陈情表〉有感

读《陈情表》,随着时刻的推移,渐渐的懂得了:“世界上没有一条路能够一马平川,没有一个人能够随心所欲”但人生却因“孝”更具有归属感更加真实。

《陈情表》作者李密,应对当朝的高官厚禄,应对自身的安全,他选取了“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李密应对忠孝两难的境况毅然决然尽孝之心让人感怀。

自古以来,人们行事都以“白孝善为先”中国古代各种律法束缚人们,而违背君主的意思是逆君大罪,李密应对杀头之罪也选取侍奉养育自己的祖母。开头先写年幼的孤苦,祖母刘是唯一照顾他并将他养大。他本人也是;“无伯叔,鲜兄弟,晚有儿息,祖母对他的恩情肯定了他坚持以孝结尾。在文章中他深刻的写出了年老的祖母重病在床,使他不能废离。全文的中心是孝,感动君主的也就是中华美德中的孝。

文章后面写到官府的催逼,同时又写了祖母刘的病情又再次加重等,没有做别的解释,一个“孝”字贯穿全文,更体现李密的驰骋孝心。由此让人们联想到李密的“大孝”,却让千年之后的现代人打了折扣,让某些人感到羞愧,当下社会高速发展,人类礼貌逐渐走上新的高度,但传统习俗不能落下,孝字不只是口头上说说而已,且要你付诸行动。当你向长辈行孝时,不仅仅宽慰了他们,同时你的形象在旁观者眼中也会高大起来。持续这份态度,你会发现,天空是那么宽广,花儿是那么芬芳,正午的太阳不再那么焦灼。孝敬长辈是我国的传统美德,正所谓: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更比一代强。要做一个好人,一个善良的人,成功的人,首先要做到孝。孝心无价,作为炎黄子孙,没了孝,就像一具躯壳立于世上,已失去了生命的价值。我们要时刻谨记新一代人,肩负重任,我们要把传统美德发扬光大。

篇30:陈情表读后感

其实仔细想想,人这一生当中最悲哀的事莫过于“子欲孝而亲不在”了吧!李密是幸运的,毕竟在他想一尽孝道的时候,还有一个祖母可以让他去孝顺。

“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不忘根本,报答亲情。不禁让我深思,我带着父母的关心、爱护走过了16个春夏秋冬,在带走父母爱意的时候,我是不是该留下一份孝心?

《陈情表》陈什么情,你要明白,不只是尽孝之情,还有凄苦之情、感激之情、恐惧之情、狼狈之情、报效之情。而这众多纠结在一起的情感,又真假难辨。真真假假,假假真真。假作真来真亦假,真作假来假亦真。

当我读到'所以你们要像花生,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的时候,我体会到了虽然花生没有华丽的外表,却朴实无华、默默奉献、不求名利的精神。

篇31:陈情表读后感

历史上对《陈情表》有这样的评价: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刚上完陈情表,问我的学生:“你们感动了吗?你们流泪了吗?”学生们很热闹地回答“没有”。他们反问我,我也是否定的回答。

下课后我就想,我们的学生,甚至是我自己和我的同事,读《陈情表》这样一篇文章,都没有了下泪的感觉,一篇感动了一代帝王,感动了一批学士的《陈情表》却感动不了现在的我们,这是为什么?这是我们现在人的情感比古代人要淡薄些么?还是我们根本就已经丧失了“孝”这样一种情感?还是有更多的原因呢?

每天坐单位的车子上班都会收听有线广播,有这样一则公益广告:关爱家人,关注社会。我们教我们的孩子去关爱家人了吗?我们给他们关爱家人的机会了吗?

这个双休我们放假,我们就把女儿带回家自己带,早上起来她爸爸带她出去吃早餐,她跟她爸爸说:“爸爸,我喉咙痛,我感冒了,你爸爸要批评你的,会说你的。”星期一我去幼儿园接她,发现她真的感冒了,就问:“你感冒了呀?”她马上回答:“我没有说你,我奶奶说你了。”我们听一个五岁多的孩子说这样的话只会觉得好笑、好玩,可好笑、好玩的背后是否有一些思考呢?为什么孩子感冒父母就要受批评了?他感冒他就认为是父母没有照顾好,他摔跤是照看的人没有看好,那以后不读书是不是就是老师不好,工作不认真就是领导不好,生活不幸福就是社会不好,那小孩自己该承担什么呢?她自己有什么不好呢?我们从小就帮孩子把他们自身的问题转嫁给别人,一个从小就习惯了把自身问题都推给父母的人,那他长大后还会自觉地承担自己的`责任、承担家庭的责任、承担民族的责任吗?我们还能想着“养儿防老”吗?他会去品味父母对他的用心吗?他会去感激父母对他的养育吗?他会去关心父母的需求吗?所以,我们要让孩子学会承担自己的责任,培养他们也去学会关心父母和家人。让他们明白,自己的事情自己负责;让他们明白,爸爸妈妈也是需要关心的。

小朋友们会读“小孔融,能让梨”“香九龄,能温席”,但在过分关爱与呵护下的他们能真正明白那其中的深意吗?他们到七八岁的年龄能像孔融、黄香那样懂礼知孝吗?

我们不空谈孩子是祖国的未来,可他是我们父母的希望,他是我们生命的延续,我们希望他能成为一个健康快乐、积极向上的人,我们希望他的一生都是平安幸福的,而这样一个朴素的愿望却依赖于我们现在的教育。我们要让我们的孩子学会关心父母,学会承担自己的责任。

篇32:陈情表读后感600字

友情是燃烧孤独的心灵之灯,亲情更能给人长久的抚慰和想念。从降生到离去,从婴儿到老人,亲情始终伴着你,它是你一生永远无法摆脱的情感。

读完李密的陈情表我感触颇深。李密从谐遇不佳,出生6个月就死了父亲,4岁时母亲改嫁。他是在祖母刘氏的抚养下长大成人的。幼时体弱多病,求知好学,博览五经,以文学见长。李密于祖母感情甚深,孝心可表。祖母有疾,他痛哭流涕,夜不解衣,侍其左右。膳食、汤药,必亲自口尝后进献。秦始三年晋武帝下诏征密为太子洗马。诏书累下,郡县不断催促,这时。李密的祖母已经96岁,年老多病。于是他向晋武帝上表,陈述自己无法应诏的原因。

在表中,一方面感激朝廷的知遇之恩,一方面又要为病重的祖母床前尽孝。进退两难,实为忠孝两难。他说道“我是败亡之过的俘虏,身分卑微低贱,受到朝廷的提拔和委命,哪里还敢迟疑徘徊,有更高的希求呢”感恩之心,感激之情溢于言表。于祖母相依为命,在她年高体弱的时候,实在不能弃她离家远行。在最后,他乞求陛下怜恤苦心,成全其愿,准允他为祖母养老送终。那样的话,生愿以生命奉献,死后也要结草图报。忠君之情于一片孝心,令人感动涕零。这种朴素、深沉、知恩图报的情感,放射出恒久而温情的人性美。

篇33:陈情表读后感600字

表,是中国古代臣子向皇帝奏事陈情的一种文体,历来为文人墨客称颂的有两篇:诸葛亮的出师表,李密的陈情表。古时才子大多浮沉于宦海,所呈奏表理应不少,为何只这两篇为众人推崇呢?究其原因,我以为是二者紧扣了中华民族五千年恒久不变地推崇的两种品格:出师表之忠,陈情表之孝。

忠之古义与今义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可人们对孝的定义与理解却大致未改。因而,以现代人的眼光来看,陈情表无疑是当得起“万表之首”的称号的。

古时许多朝代规定官员要守孝,即双亲逝世,官员必须辞官归家,着素服守孝三年。明朝时对内阁学士给予“夺情”之权,即在皇帝允许的情况下,因公事繁忙可不辞官守孝。可是整个明朝,将其付诸行动者不足十人,士大夫们对孝道之重视可见一斑。

李密所处的时代,孝道作为一种文化传统已经被高度弘扬,可在三国那样一个兵荒马乱、人命如草菅的乱世,李密这种安于贫穷、辞官不仕、躬亲侍祖的行为就显得独特而令人称道了。

古代臣僚最看重忠义二字,李密少时仕于蜀汉,再效力于晋,弃暗投明也好,随波逐流也罢,对饱读经书、熟习古贤之语的李密来说?忠义不能两全,内心的抑郁和痛苦定是不少的,可他为照顾祖母,不惜放弃名节,忍辱负重,即便可能前途尽失也要向皇帝“陈情”。乌鸦反哺,羊羔跪乳,他将血浓于水的亲情始终摆在最重要的地位上;也因此,他与他的陈情表,在历代文人的赞叹品读下得以升华,成为中国至孝的化身。

篇34:陈情表读后感600字

李密曾担任蜀国的官,蜀亡后,晋武帝司马炎征召他出任太子洗马。他呈上陈情表辞谢,恳请晋武帝允许他辞不赴命,供养祖母。这样的请求要让晋武帝接受,十分困难,但最终李密的请求获得了恩准,那么,是什么打动了晋武帝呢?在读了无数遍文章之后,在思索了很久之后,我顿悟,是李密的人品让自己的心愿得以实现,李密“知恩报恩”,不仅“知祖母的养育之恩、报祖母的疼爱之情”,而且“知皇上的知遇之恩、报皇上的重用之德”,这样的人,还有谁会强行阻挠他的正义之举呢?

李密详细叙述自己悲苦的身世:出生六个月,慈父离世;四岁时,舅舅强迫母亲改嫁;从小体弱多病,九岁还不能行走;既没有伯伯叔叔,又缺兄少弟。李密说自己是“茕茕孑立,形影相吊”,他只是想表明祖母对自己恩重如山,自己不能放弃尽孝而去朝廷为官。他希望自己像乌鸦反哺一样能够给祖母养老送终。“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句句深情,字字血泪,读者不得不感叹李密乃真正的孝顺,放弃名利的诱惑,只为报答祖母的养育之恩。

篇35:陈情表读后感600字

感恩是发自内心的。俗话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更何况父母,亲友为你付出的不仅仅是“一滴水”,而是一片汪洋大海。而我们又是否察觉到那缕缕银丝,那一丝丝皱纹。感恩需要你用心去体会,去报答。

人在一天天老去,我们是否可以像李密那样做到,暂弃某些机遇而回报亲人的养育之恩。感恩是一种对恩惠心存感激的表示,是每一位不忘他人恩情的人萦绕心间的情感。学会感恩,是为了擦亮蒙尘的心灵而不致麻木,学会感恩,是为了将无以为报的点滴付出永铭于心。

感恩是一个人与生俱来的本性,是一个人不可磨灭的良知,也是现代社会成功人士健康性格的表现,一个人连感恩都不知晓的人必定是拥有一颗冷酷绝情的心。在人生的道路上,随时都会产生令人动容的感恩之事。且不说家庭中的,就是日常生活中、工作中、学习中所遇之事所遇之人给予的点点滴滴的关心与帮助,都值得我们用心去记恩,铭记那无私的人性之美和不图回报的惠助之恩。感恩不仅仅是为了报恩,因为有些恩泽是我们无法回报的,有些恩情更不是等量回报就能一笔还清的,惟有用纯真的心灵去感动去铭刻去永记,才能真正对得起给你恩惠的人。

父母即使有一天不在了,他们还会长久地占据在儿女的记忆里。但这种同在更多的是睹物思人的追念和寻无觅处的黯然神伤:还有谁会呼唤你的乳名,牵挂你的冷暖,注视着你的一举一动?

人间真情——无论是亲情、友情还是爱情,都值得我们回味、留恋,让我们懂得感恩……

篇36:陈情表读后感600字

孝是中华文化的基础,如果用一个字来概括中华文化,便是“孝”。读了《陈情表》后,更是临表涕零。

《陈情表》是三国两晋时期文学家李密写给晋武帝的奏章。文章从自己幼年的不幸遭遇写起,说明自己与祖母相依为命的特殊感情,叙述祖母抚育自己的大恩,以及自己应该报养祖母的大义;除了感谢朝廷的知遇之恩以外,又倾诉自己不能从命的苦衷,辞意恳切,真情流露,语言简洁,委婉畅达。此文被认定为中国文学史上抒情文的代表作之一,有“读诸葛亮《出师表》不流泪不忠,读李密《陈情表》不流泪者不孝”的说法。相传晋武帝看了此表后很受感动,特赏赐给李密奴婢二人,并命郡县按时给其祖母供养。

一个人,六个月大就没有了父亲,四岁母亲被逼改嫁,九岁还不会走路,既没有叔叔伯伯,又没有兄弟姐妹,连一个近一点的亲戚都没有,只有一个祖母扶养他,而祖母又多病,离不开汤药。

我们现代人的生活衣食无忧,住的是高楼大厦,出门汽车代步,入室空调暖气。我觉得我们已经很幸福了,为什么还有人有哪么多的忧愁?是不是我们需要的东西不多,想要的东西太多了?

因为李密很孝顺,又有文化,当时的太守推荐他为孝廉;后来刺史又推举他为秀才;他都因为祖母生病无人照看,不接受任命。不久朝廷又特别下了诏书,封他为郎中;没多久又让他做太子的待从。他都上表说明情况,不去就职。

这个事情如果放到现在,大家一定会说他傻。放着朝廷大官不做,在家里伺候老太婆。李密是对的,他知道孝敬祖母是根本,做人不能忘本。读后感·李密并不是不想做官,只是因为祖母刘氏寿命即将终了,气息微弱,生命垂危,早上不能想到晚上怎样。我如果没有祖母,无法达到今天的地位;祖母如果没有我的照料,也无法度过她的余生。祖孙二人,互相依靠而维持生命,因此我不能废止侍养祖母而远离。

很简单的道理,这也是人和动物最根本的区别,试想人如果和动物一样,父母老了就把他们推到荒郊野外,听任其自生自灭,那人还是人吗?人何以称为万物之灵?乌鸦尚知反哺,蝼蚁尚且偷生,更何况是人呢?

曾子说孝有三等,第一,子女到了能够自己谋生的年龄阶段,首先要自食其力以不累及父母。第二,子女要好好做人做事,不使父母或自身受到羞辱。第三,子女力求发奋图强,使父母享有美名,才算是大孝。

篇37:陈情表读后感800字

陈情表读后感800字

百善孝为先被称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而往往又被人忽视。

也许你忙于工作,学习而忘了给父母一声温暖的问候;也许你已许久没有牵他们那干枯的手;更没有注意他们头上又增加了几根白发。可是,当你出门在外时他们的.心却时时牵挂着你,真不愧儿行千里母担忧。

从你出身的那刻起,他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们开始把心思投入到这个小生命身上。 小时候为了不让你哭,他们想办法哄你开心,因为你的哭声会挂动他们每一根心弦,他们心疼。等你稍微大点了进入校门他们怕你受同学欺负总教你怎样相处。每天接你上下学便成了他们的工作。你大了,有自己的理想了,开始变得有些嫌弃他们了,可他们不介意依然以微笑面对你。你可曾想过这一切是他们爱你!

父母是你心灵的依靠,精神上的依托。他们总给你力量,让你有足够的信心面对生活。在你受挫时鼓励你继续努力不要放弃。也许你不知道当你有自信或者取得好成绩时他们有多么的开心。即使不笑也掩饰不了他们内心的幸福快乐。

孝敬父母是我们不可推卸的责任,是我们每个人应尽的义务。趁他们还在珍惜他们,闲暇时给他们一声温暖的问候,也许你感觉微不足道,但这足以让他们回味好久。抽出时间陪他们说说话,他们都会感到莫大的幸福。放下你手中的工作学习,去多陪陪他们吧!让孝心绽放,让幸福绽放,让爱绽放!

时间在流逝,时代在变迁,人的生活也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但唯一不变的是亲情,是孝心。一颗孝心,平平常常,不需要浓妆淡抹只须本色,这会让你的父母回味无穷。人生短暂,你能孝顺他们的时间不是无穷无尽的,所以传递你的孝心吧!

读《陈情表》不哭则不孝。他教会你孝心的重要性,让你再次领悟百善孝为先。读过它我想你应感慨颇深。给你莫大启迪。 及时尽孝吧!趁我们的父母还健在的光阴。让孝心传承下去发扬光大。

篇38:陈情表读后感

读完李密的《陈情表》一文,萦绕在心头的都是那八个字:情真意切,感人至深。

李密,(公元224——287年),今四川彭山县人,少时师从著名学者谯周,以学问文章著称于世,官至汉中太守。

李密写这篇文章时44岁,当时的背景是:皇上下诏授李密为郎中官职,不久又拜太子洗马。而李密因九十六岁高龄相依为命的祖母刘氏卧病在床,无人侍奉,处于进退两难的境地。他一再拖延,引起了郡、州两级官府的极为不满,官府一再派人上门督促,催李密迅速上路。在此情况下,李密只好冒着触犯“龙颜”的风险,上书皇上,乞求延期赴任,允许自己将还剩一口气的祖母供养到最后。

文中,李密从自己六个月丧父、四岁母亲改嫁、九岁还不能走路的苦难童年写起,写了自己半生多亏祖母的照料,才有今天。而今祖母已老,且疾病缠身,不能自理。若自己勉强赴任,祖母必“无以终余年”。其拳拳之心,跃然纸上;其情真意切,催人泪下。但在那“君让臣死,臣不得不死”的时代,这样的奏疏还是有极大的风险的,难怪李密要“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古语讲:百善孝为先。在忠与孝面前,李密最终选择了孝。自己宁可不去做官,也要把祖母养老送终。这是何等的感人啊。这或许让现代人很难理解:既然当了官,还怕老人无人侍奉?但联系到一千七八百年前那个社会有可能的交通闭塞、道路崎岖,就不难理解,在“鱼”与“熊掌”之间,李密只能选其一。而古人秉承的“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父母在,不远行”的固有的根深蒂固的理念,都让当时的李密毅然决然地选择了孝。

这篇文章在今天读来仍有其现实意义,他告诫人们,每个人都不是凭空而来的,你可以忘记一些什么,但不能忘记父母(祖母)的养育之恩。父母(祖母)养育了你的童年、少年,你就该无条件地去为父母(祖母)养老送终。纵然今天的社会已不能和古代同日而语,但亲情、孝道、赡养老人等等的一些东西,压根都是一脉相承,没有多大变化的。

篇39:陈情表读后感

《陈情表》是一篇以情感人的美文。古有“读诸葛亮《出师表》而不流泪者,其人必不忠;读李密《陈情表》而不流泪者,其人必不孝”之说。可见《陈情表》之“情”之真之深之切,其传诵千年而不衰,终在于此。李密作为一位亡臣贱俘,深感祖母躬亲抚养的不易,面对司马氏政权的急竣诏书,必须寻找充分的理由辞职不就,为祖母养老送终。于是在结构全篇时,紧紧扣住了一个“情”字,以情动人,以情串文。文章至情至孝而又陈词婉转,自然真切,仿佛是从肺腑流出,丝毫不见斧凿痕迹。史载当年晋武帝读了此表之后,深受感动,下诏李密留养祖母,并赐奴婢二人,使郡县供其祖母奉膳。《陈情表》之所以能让李密化被动为主动,全在于一个“情”字,就是这个“情”字巧妙地解决了自古忠孝两难的处境,使他留下美好的名声。

一、叙孤弱无依之情

为了能深深打动晋武帝,李密先尽力渲染自己的处境与遭际。开篇便说:“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然后就在这一凄苦悲调中泣诉自己孤弱无依之状:先是自己出生六个月大,父亲逝去;接着四岁那年,母亲改嫁;后又是少年体弱多病,至九岁时还不能走路。不但如此,就连族亲除了祖母之外,再别无一人。其“茕茕孑立,形影相吊”的孤苦惨状可不言而喻。作者以简练的语言,凄苦悲凉的情感有力地刻画了一个缺亲少故,又饱经祸患的幼年李密形象:寂寞、清贫、孤独、悲怆。这是一个多么悲惨的故事,这是一幅多么惨苦的图画!读来不禁油然而生同情之心。

二、抒相依为命之情

李密自幼丧父,母改嫁,赖祖母刘氏抚养成人。在这样一个苦难的家庭里,对于夙婴疾病的祖母来说,抚养孙儿成人,谈何容易?其中诸多不便、艰辛、苦楚又有谁能体味?孩子摔倒了,祖母要去搀扶;孩子饿了,祖母要去喂吃的;孩子病了,祖母要去寻钱觅药;孩子遭人欺负了,祖母要去安慰;教孩子读书识字做人……在作者的笔下,展现出一位可亲可敬的慈祥的老人形象。她悯孙儿孤弱,躬亲抚养,对李密有着大恩大德;正因为此,作者才与祖母建立起深切的感情,“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同时,作者还怀着怜悯之情,倾述着祖母的年老多病孤单无依的境况:“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祖母的巨大付出,才使我成立,才使我成才;也是祖母的巨大出,才使祖母疾病缠身,卧床不起,“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相依为命,谁也离不了谁。“臣侍汤药,未曾废离。”“乌鸟私情,愿乞终养。”拳拳之心,昭然可见。两情依依,血肉相连,其情至真至孝!

三、感优加恩遇之情

李密作为一位降臣,至微至陋,却多次被任要职。先是前太守臣逵察孝廉,后是刺史臣荣举秀才,再是诏书特下,拜郎中,除洗马。职位一个比一个高,诏书一次比一次急。可为何就是辞不就职呢?是李密孤高自傲,不识抬举?非也。他怕的就是落个心念旧朝,贞守名节的“不忠”之罪。因此,在文中作者充分地把他深受其恩的最大感激之情彰显得明明白白。“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是对武帝以孝治天下的高度称颂;“过蒙拔擢,宠命优渥”,以表自己受宠若惊的感激;“奉圣朝”,“沐浴清化”,更是对晋武帝的最高颂词。这其中,“沐浴”一词巧妙地隐喻作者在当朝所受的恩待犹如禾苗蒙受雨露滋润。这种感激之言在一定程度上使武帝的心弦为之一弛。

四、报武帝忠敬之情

李密反复强调孝情,决不是为其不奉诏仕晋而故意寻找借口。他乃真心因终养祖母才辞不赴命的。因此,在提出“愿乞终养”之后,在这种真挚恳切之情的基础上转而抒报武帝忠敬之情。誓将“生当陨首,死当结草”,活着不惜人头落地,死了也要结草衔环。“士为知知己者死”,至此作者对武帝的极其忠爱、无比尊崇、十分殷勤的心情溢于言表,出现在武帝面前的俨然是一个活脱脱的忠臣形象,使武帝越发深信作者陈情的诚挚和急切。事实上,李密在祖母去世后,李密奉召出仕,历任尚书郎、汉中太守等职,以报皇恩。

亚里思多德说:“只有在适当的时候,对适当的事物,对适当的人,在适当的时机下,以适当的方式发生的感情,才是适度的最好的感情。”作者正是运用了最恰当的抒情方式,以“情”为中心,从四个方面动之以情,掏之以心,自始至终围绕“情”字作文章,终于打动了晋武帝,使他看了表章后说“士之有名,不虚然哉”。

篇40:陈情表读后感

人们常说“忠则《出师》,孝则《陈情》”。被誉为千古美文的《陈情表》,是李密因祖母年老多病,须由自己侍奉,暂不能应征做官,而向晋武帝陈述衷情的表。在忠孝不能两全的情况下,欲先尽孝而后尽忠是这篇表的主旨。作者处处围绕这个主旨摆事实,诉真情,论道理,将事、情、理巧妙穿插,写得情真意切,感人肺腑,催人泪下。

一、叙“辞不就职”的种.种事由

1、家庭的不幸

开篇“臣以险衅,夙遭闵凶”八字,极其概括地定出了作者年少时的不幸。接着细致地描绘了“险衅”、“闵凶”的具体内容。其不幸表现有三:

A、“生孩六月,慈父见背”,不幸之一。

B、“行年四岁,舅夺母志”,不幸之二。

C、“少多疾病,九岁不行”,不幸之三。

这诸多的不幸,让人深切地感受到“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

2、祖母的病情

李密在文中反复强调祖母的病:第一段的“夙婴疾病,常在床蓐”,第二段的“刘病日笃”,第三段的“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真是“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 这样反复强调中,让我们感觉到李密的孝情是特定情境下的非同一般的孝情了。

3、朝廷之优礼

先写州郡两次推荐:“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因“辞不赴命”接着又是“诏书特下,拜臣郎中”,不久又“除臣洗马”,后两次官职的任命,是由皇帝、朝廷直接下达,而且都是委以重任。

上述种.种事由,都是李密抒写“不能废远”的拳拳私情的前提。

二、抒“不能废远”的拳拳私情

叙事之余,李密借用巧妙的抒情方式,将内心种.种复杂的情感层层展开,其拳拳私情抒写得淋漓尽致。

1、因“沐浴清化”而对朝廷深深的感恩之情

文中不乏对武帝对朝廷的颂词,对自己深受其恩的最大感激。叙述朝廷的优礼之后,李密写到“非臣陨首所能上报”,极为诚恳、委婉、谦恭地表达了内心无比感恩戴德的情怀;文末“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的保证,更诚挚地表达了作者对晋武帝生死相报的无限忠诚和万分感激之情。

2、因“处境狼狈”而产生的忧惧之情。

作者先写从朝廷到州郡,到县的各级统治机构,接连着“责臣”、“催臣”、“临门”、“急于星火”,这些短句,非常精练形象地描绘了一幅无可阻遏的催命图,面对这样一幅催命图,作者陷入了两难处境:“欲奉命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徇私情,则告诉不许。”因而“臣之进退,实为狼狈”,这个结论含蓄精警,既有对武帝的忠敬之心,又有对祖母的孝顺之情,更写出了封建知识分子忠孝不能两全的窘境,将内心的忧惧写得入情入理。

3、因“刘病日笃”而割舍不下的尽孝之情

文章开篇就叙述了李密年少时的不幸遭遇,并不是用自己的不幸来赚取一把同情的泪,而是让读者体会到:一个失怙失恃又无叔伯兄长并且体弱多病的孩子,他的成长,饱蘸了祖母多少关顾之爱,倾注了祖母多少矜悯之情,耗费了祖母多少操劳之力。这也是李密日后虔诚尽孝的情感基础。如今祖母“夙婴疾病,常在床褥”,作为祖母唯一的依靠,在祖母其病日笃,“朝不虑夕”的时候,又怎能不尽孝道,弃祖母于不顾呢?所以“臣侍汤药,未曾废离”,可见李密对祖母感情的深切、侍奉的殷勤。李密将自己对祖母的这份孝情大肆渲染,造成一种感人至深的情境,让人深深感受到“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

这种.种情感,尽孝之情才是中心。忧惧之情和感恩之情,从正反两面突出了李密对祖母孝情的深厚,都是对李密深挚孝情的铺垫。

三、阐“愿乞终养”的条条理由

李密在叙之以事,动之以情之后,进一步晓之以理。委婉地提出了“愿乞终养”,先尽孝后尽忠的理由:

1、圣朝以孝治天下,成全李密是以孝治天下的一个范例。

2、孤苦皇天后土所鉴。“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犹甚”,且其孤苦是“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其鉴”,成全作者这一要求,可以收民心,服官吏,动神灵,更可慰作者,又何乐而不为呢?

3、尽节陛下之日长,报刘之日短。“臣密今年四十又四,祖母刘今年九十有六”,由此得出结论“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刘之日短也”。这一结论清楚地陈述了“报国恩”与“循私情”只是为时极短的矛盾,稍稍从长远着眼就根本不是矛盾了。也就合情合理、水到渠成地提出了先尽孝后尽忠的要求。

整篇文章,李密于事于情于理都写得娓娓动人,最突出的是李密所陈之情,发自内心,出自肺腑,动人心魄,催人泪下,让晋武帝叹为观止,霁怒为怜,予以怀柔,终于恩准了李密的请求,并“赐奴婢二人,使郡县供其祖母奉膳”。

下载《陈情表》读后感word格式文档
下载《陈情表》读后感.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陈情表读后感5则范文

    《陈情表》读后感:真实的谎言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苏轼如是说。那么,我就很惭愧了,我的学生更是无可救药了。因为,我们读完了都没哭,连沉痛的表情都没有。这样一篇被......

    陈情表读后感(精选5篇)

    读《陈情表》有感 10级市场营销1班 李燕蓝 学号241094126 高中就学过《陈情表》了,此时再次读李密的《陈情表》我感触颇深。 李密从小境遇不佳,出生6个月就死了父亲,4岁时母亲......

    陈情表读后感3则

    范文一: 昨日下午,我从网上搜出了《陈情表》及赏析文章。 昨晚12点,完成笔墨工作后,我又找出了《古文观止》注音版参阅了一遍。情真意切,忠孝不能两全。此文作者充分表达了要先......

    陈情表读后感[五篇范文]

    读《陈情表》有感 “百善孝为先”被称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而往往又被人忽视。也许你忙于工作,学习而忘了给父母一声温暖的问候;也许你已许久没有牵他们那干枯的手;更没有注意......

    《陈情表》读后感(五篇范例)

    《陈情表》被认定为中国文学史上抒情文的代表作之一,有“读诸葛亮《出师表》不流泪不忠,读李密《陈情表》不流泪者不孝”的说法。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陈情表》读后感范文,欢迎阅......

    陈情表读后感(精选多篇)

    《《陈情表》读后感 有些感动,我不知道该如何表达;有些心情,我不知道该如何诉说。读《陈情表》,给我的便是这样一种感受。友情是燃烧孤独的心灵之灯,亲情更能给人长久的抚慰和想......

    陈情表读后感8篇(5篇)

    【篇一:读〈陈情表〉有感】读《陈情表》,随着时间的推移,渐渐的懂得了:“世界上没有一条路可以一马平川,没有一个人可以随心所欲”但人生却因“孝”更具有归属感更加真实。《陈情......

    陈情表(推荐)

    原文 臣密言: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悯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既无叔伯,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