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现代社会的雷锋精神
现代社会的雷锋精神
这是我从百度上搜索到的雷锋精神:雷锋精神,是以雷锋的名字命名的、以雷锋的精神为基本内涵的、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着的革命精神,其实质和核心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了人民的事业无私奉献。他已经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精神文明的同义语、先进文化的表征。周总理把雷锋精神全面而精辟地概括为“憎爱分明的阶级立场、言行一致的革命精神、公而忘私的共产主义风格、奋不顾身的无产阶级斗志”。
现代,我们还是会学习雷锋精神,做好事就是在学习雷锋精神。当代社会缺乏的还恰恰就是雷锋精神。
刚刚发生不久的小悦悦事件,10月13日下午,广东佛山,两岁小女孩悦悦被一辆面包车撞倒和碾轧。两名路人先后路过,均对倒地的悦悦不理睬,接着悦悦被一辆车再次碾压。之后5分钟往来的十余个路人无一伸援手,直到一位拾荒阿姨看到并救起悦悦。对于小悦悦的悲剧,我们需要追问,究竟是什么原因让那么多的过路人对躺在地上的小悦悦熟视无睹?但我们更应该告诉自己,我们每一个人,都可能成为走过小悦悦身边的“路人”,请停下来,拉她离开街心;或伸出援手,将她抱离险境,这是本分,更是底线„„请伸出温暖的双手,让人心不再冷漠。我不知道当时的路人的想法,换成我们自己会怎么做,我们有没有想过,雷锋精神不是宣传出来的是做出来的。
儿子溺水命悬一线,他以为那是别人家的孩子,选择了冷漠离开,结果得知溺水的居然是自己儿子时,悔恨已晚。事后,这位父亲竟然将儿子的死怪罪到社区居委会身上,并且到法院起诉要求对方赔偿,最终被法院驳回。昨天,无锡市中级人民法院公布“2011年无锡法院十大典型案例”,这起“姚某人身损害赔偿纠纷案”不但入选“十大”,而且因社会影响大、百姓关注度高而位居“榜首”。
2010年6月27日晚上6点左右,姚某某、邢某某之子姚某(6岁)独自在其一家租住地社区的河道小码头玩耍时落水。姚某某得知有小孩落水,没有立即下水救援,当他回家没有找到儿子后,方才返回出事河道,发现溺水的正是自己儿子,将儿子从水中救起,但为时已晚,小孩已经溺水身亡。
事后,姚某某、邢某某以社区居委会没有尽到安全保障义务提起诉讼,并索赔儿子的死亡赔偿金、精神损害抚慰金、丧葬费、抢救费等合计47多万元。
经法院审理认为,姚某某儿子出事的河道,当地村委并不是法定管理人,对孩子的溺水死亡没有过错,不承担责任。河道管理人对河道周围的设施设置、管理没有欠缺,已经尽到一般安全保障义务,不应承担责任。上诉人姚某某及其妻子存在明显过错,应承担相应的责任。据此,法院依法驳回姚某某夫妻的诉讼请求。
看到弘扬雷锋精神的首页,看到的全部都是好事,是,人间还是有真爱的,我们要始终相信这一点,每天发生的事也很多,也有不少的好事,但我们不是只需要去关注那些好事,不是只宣传了好事这个社会就会美好。还有一系列的校车事件,一个个的孩子的生命就那样结束了。
我们现在要做的是记住我们做的好事,也要去反思我们该做好而没有做好的事,相信这个社会有雷锋精神,更有发扬雷锋精神的人。
学习雷锋不能只停留在3月5日,要时时刻刻弘扬这种精神,以恒、久、远的生命力学习传承雷锋精神。学习他的好思想、好作风、好品德;学习他长期一贯做好事,不做坏事;学习他一切从人民利益出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以实际行动,长期的、一贯的“为人民服务”,传承雷锋精神只有起点没有终点。
用雷锋精神不断教育我们,使心灵不断受到震撼、受到洗礼。雷锋事迹承载着社会主流道德的价值取向,雷锋精神体现着社会所倡导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学习雷锋,就要学习他理想远大、信念坚定,做一个忠于党、热爱人民的人;就要学习他刻苦钻研,敬业奉献,做一个与时俱进、爱岗敬业的人;就要学习他助人为乐、见义勇为,做一个利人利他、团结友爱的人;就要学习他勤俭节约、艰苦奋斗,做一个艰苦朴素、道德高尚的人;就要学习他言行一致、诚信老实,做一个诚实守信、求真务实的人。雷锋精神就是一首时代的歌、一首永恒的歌,永远召唤、引导、鼓舞、激励我们前进。
第二篇:论现代“雷锋精神”
论现代“雷锋精神”
从一九六二年到二零一三年,他已经离开了我们五十周年。
阳春三月,和煦的春风吹拂大地,你是否还记得那个抚慰过无数人心的人?乍暖还寒,明媚的阳光洒向大地,你是否还记得那个温暖过无数人心的人?草长莺飞的三月,风和日丽的三月,生机勃勃的三月,万物复苏的三月,也是英雄的三月,雷锋的三月。
你还记得雷锋吗?那个可爱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士。
雷锋。作为一个普通人,他无私奉献;
作为一名技术员,他勤奋钻研;
作为一名解放军,他严于律己;
作为一名共产党,他以身作则。
有人说,忘记过去,才能珍惜现在;有人说,忘记过去,才能创造未来。可如果忘记了过去,我们又该怎样向更好的明天迈进?这是一个日新月异的时代,它需要一种精神鞭策我们不断前进,这是一个万象更新的时代,它需要一种精神激励我们不断发展,与此同时,我们的道德不能流失,让人与社会共同进步,这才是最重要的。
我们需要“雷锋精神”。
毛泽东主席于1963年3月5日亲笔为他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并把三月五日定为“学雷锋纪念日”
国务院总理周恩来说:“向雷锋同志学习:憎爱分明的阶级立场,言行一致的革命精神,公而忘私的共产主义风格,奋不顾身的无产阶级斗志。”
朱德题词:“学习雷锋,做毛主席的好战士”。
刘少奇题词:“学习雷锋同志平凡而伟大的共产主义精神”。
邓小平题词:“谁愿当一个真正的共产主义者,就应该向雷锋同志的品德和风格学习。”雷锋,一个平凡而又伟大的人,他的“雷锋精神”由万千中国人替他践行。
社会在发展,时代在进步,我们在成长。雷锋用他博爱的,奉献的精神,不仅成就了自己的光辉人生,而且激励着我们一代又一代的青年向他学习。
向雷锋同志学习,学习他的“钉子精神”,善钻善挤,刻苦努力;
向雷锋同志学习,学习他的奉献精神,济危扶困,乐于助人;
向雷锋同志学习,学习他的“螺丝钉”精神,从小做起,心系集体;
向雷锋同志学习,学习他艰苦奋斗的精神,不怕吃苦,迎难而上!
蓬勃发展的二十一世纪,物质在人们眼中越来越重要。在这个新新年代,我们看到的“好人”越来越少,金钱权利利益让人私欲膨胀,看不到真情真心真善。看到老人摔倒时会犹豫要不要去扶?想做成某事时首先想到的是找关系走后门,饭桌上浪费的钱令人瞠目结舌而贫困地区人们吃不起饭,官员在“为人民服务”时中饱私囊暴露时却想着怎样藏污纳垢,政府大楼气派得如同皇宫„„当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房姐,郭美美,李天一„„难道大家没有想过,我们的社会究竟怎么了?每到三月,中央政府工作单位学校在号召人们学雷锋时,大家又想没想过自己做了什么和“雷锋精神”有关的事?
细心的你有没有发现我们身边有一群“少数派”?
林俊德,科研工作者,纵死终令汗竹香,他用行动诠释了“钉子精神”;
何玥,十二岁学生,何处春江无月明,她用生命诠释了奉献精神;
高秉涵,军人,悲莫悲兮生别离,他用时间诠释了“螺丝钉”精神;
安永全,市委副书记,千锤万凿出深山,他用汗水诠释了艰苦奋斗的精神。
不是捡起一张废纸就是学雷锋,也不是捐给街上一个乞讨者钱就是学雷锋,“雷锋精神”的含义远不止于此。他们就是“雷锋精神”的继承者和发扬者,是现代“活雷锋”!
其实,不是没有做到雷锋所做的事情就是没有“雷锋精神”,保持一颗善良的心和正义感,这就是现代的“雷锋精神”。
第三篇:《现代社会学理论》读后感
《现代社会学理论》读后感
社会学是一门年轻的科学,也是一门集大成的理论体系,它集合了从哲学发展分化出众社会科学以来的一切方法论和论述支点,将一切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都扁平放置到“社会”这个领域中,认为无论是经济学、政治学、文化学,还是心理学、语言学、历史学等,它们论述的对象,在其横截面上都发生在社会之中。从这个意义来讲,对“社会”这一概念的认知,的确是社会学这个理论体系的基础支点,也给其他社会科学研究社会问题提供了一个比较广阔的场域。
马尔科姆·沃特斯的这本《现代社会学理论》并非现代社会学的前沿成果展示,反而是一部通俗易懂的大学生教材。当然这并不能成为质疑该书的理论价值的理由。因为对于中国理论界而言,社会学是一门最有价值的引进理论系统,对于中国建国以后的社会学理论研究及其体系构建,包括教育教学、应用对策系统建设,都有重要的意义。而这本教材也系统全面的向国内学者展现了这个西方当前最庞大也最具人气的学科类型的内在结构和学术价值。
全书共十章,第一章为绪论,是对全书的基本框架和理论背景的预览,介绍了一些一般性的理论常识,如提出了“社会是什么”这样一个初始命题,从而揭开了关于社会的几大流派的基本理论立场,用两大维度来划分社会的本质类型,即主观与客观、个体与集体。主观个体则主张社会是行动构建的,主观集体则主张社会是功利的;客观个体主张社会是功能的集合,客观集体主张社会是一种结构。两大维度和四大基本框架划分出的社会本质论类型有行动主义、理性主义、结构主义与系统论四大流派,囊括了以韦伯、马克思、涂尔干、吉登斯、哈贝马斯等众多西方社会学家的思想体系。第二章到第五章主要就是介绍这四大流派的基本观点细节。第六章到第九章是社会理论的一些重要论题,文化与意识形态,权力与国家,社会性别与女性主义,分化与分层。如果说第二章到第五章是本体论和认识论,讲的是西方学者是如何认识社会,在他们眼中的社会是什么,那么
第六章到第九章就是系统论,是说有关于社会这个系统,其中有哪些子系统和子问题需要个别对待,这些子系统对于整个社会理论体系具有哪些填补作用。最后一章谈的是社会理论的发展前景,谈到了一些初露端倪的新领域和新思路,如要融入实证主义或追求宏大理论体系之辩,目的是要让社会理论与现时代社会结构与形态越发契合,并在巨大的转型运动与频发的现代社会危机中能够以更为敏锐的视角发现问题的症结,从而予以明智的诊断。
这本书在阅读上其实是有一定难度的,即要突破的是大量的理论背景,因为是一本给西方社会学专业大学生进行基础教育的示范性教材,而且社会理论又是西方理论界的原创,因此穷尽式的汇集了西方社会理论学家,包括一些政治学、心理学、经济学、文化学与历史学等方面的大师。而每一个学者的理论体系都是独立而自给自足的,因此将他们按照某个特定为主题安排在一个维度上,的确是作者总揽全局的理论视野和功底决定的。一本教材必须要有大量的常识系统储备,而更重要的是呈现在整个作品中清晰而理性的逻辑结构,而不是大量学者及其观点的堆砌罗列,这种清晰的逻辑结构才具有示范性和引导作用,让大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能够形成内在的常识结构和逻辑,有利于自行培养成一个具有独立思考、多角度判断、发散联想的学人,而不是简单的知识容器。尤其是对于社
会理论这种拥有着庞大繁复的研究对象的学科来说,知识信息系统、逻辑系统与结构模式的构建和塑造,通过对各个学者基本观点的介绍和评述,展现出整个社会理论的博大精深和整体价值。
这本教材读过两遍之后,虽然不能说对整个西方社会理论体系了如指掌,但是基本的框架是可以领略到的。从最直观的道理来思考,社会是个体的人组成的,因此从外部形态来看,社会是人群;而人群区别于兽群的特征,就在于人具有理性,因此社会又可以看成是具有理性行动的人群;而从宏观来看,社会是具有若干功能的,如发展,协调,综合管理,因此社会又是一个具有各种功能的有机体,如动力系统与公平分配系统两大支柱功能。社会不是扁平的、整齐划一的,而是有层次和差序结构的,这种层次和结构才能保证社会发挥各种功能的动态性和时效性,从而形成复杂多变的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
总之,这本西方大学生的教材,对于国内学者和学人来说,不可谓不受益。知识的储备固然重要,但是更重要的在于一本书所能够提供给读者的启示,包括每一个观点、知识片段配比的内在逻辑结构,这对于读者是最重要的。社会理论作为一种庞大的、包括万象的理论,其内在的知识和理论含量是浩如烟海的,如果不掌握一定的逻辑结构和主题串联,恐怕光是各个理论家的观点就很难掌握。而且一本大学生教材也的确是需要有一条或几条线索来支撑,而不能是知识的堆砌。否则,再精读这本书多少遍,也只能培养出一些凌乱知识的容器,而不是独立思考、大胆假设、思维发散的学人。读书如此,学习社会理论更是如此。读书的目的,并不是让你的脑子变成那本书,而是最大限度的理解书的作者并超越他。否则,我们看书就没有任何意义。
这本社会学理论,更为现实的意义,就在于让我们转变思路,用“如何看待社会这个东西”的思路来看待当前的发展问题。中国的发展,实际上是一种社会转型,而诸如科学发展观这样的战略思想,其实就是一种社会理论,指导各行各业如何站在改变社会、优化社会结构这个角度来构建自己的发展路径。认识社会是什么,才能明智的构建和谐社会,才能更理性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因为再有特色,也是社会。
第四篇:现代社会食品安全论文
食品安全论文(摘要〕 食品安全问题举国关注,世界各国政府大多将食品安全视为国家公
共安全,并纷纷加大监管力度。2004 年 9 月 1 日,国务院发布了《国务院关于 进一步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决定》,决定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进一步加强食品 安全工作。食品安全涉及多部门、多层面、多环节,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从 当前来看,应尽快建立健全:食品安全法律体系;统一协调、权责明晰的监管体 系;食品安全应急处理机制;完整统一的食品安全标准和检验检测体系;食品安 全风险评估评价体系;食品安全信用体系;食品安全信息监测、通报、发布的网 络体系; 中介及研究单位的推动体系等九大体系,促进食品安全水平的全面提高。
〔关键词〕食品安全;体系建设;监管
民以食为天。食品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的物质条件。在我国国民经济 中,食品工业已成为第一大产业。但是全球及我国接连不断发生的恶性食品安全 事故却引发了人们对食品安全的高度关注,也促使各国政府重新审视这一已上升 到国家公共安全高度的问题,各国纷纷加大了对本国食品安全的监管力度。我国 目前的食品安全监管较发达国家而言,起步较缓、问题较多,造成我国食品安全 问题屡禁不绝的重要原因还是在于我国食品安全缺乏完整的保障体系。我们认 为,在今后较长的一段时间里,我国应当把在整体上建立我国食品安全的保障体 系作为食品安全工作重点和战略目标来实现。
一、基本建立和逐步完善我国食品安全法律体系 国务院于 1979 年 8 月 28 日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管理条例》(现已 失效),全国人大常委会于 1982 年 11 月 19 日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 生法(试行)》(现已失效),全国人大常委会于 1995 年 10 月 30 日发布了现 行有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以下简称“《食品卫生法》”),这 3 个法律规定从法律层面上相继构成了我国改革开放后食品安全法律体系的核心,对我国的食品安全起到了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但随着经济社会及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和人们对食品安全问题认识的不断深化,我国目前的食品安全法律体系有些方面已经不能适应当今食品安全形势的发展 需要,作为食品安全法律体系的核心,《食品卫生法》对体系内其他法律法规、规范性文件的指导作用也有所降低。主要原因包括: 第一,《食品卫生法》等法律法规所调整的范围过于狭窄。《食品卫生法》第四 条规定:“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从事食品生产经营的,都必须遵守本法。” 从此条可以看出,《食品卫
生法》的“食品”概念是狭义的,并没有包括种植、养
1
殖、储存等环节中的食品以及与食品相关的食品添加剂、饲料及饲料添加剂的生 产、经营或者使用。第二,《食品卫生法》确定的执法主体职责与现实情况有所脱节。根据该法第三 条的规定:“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主管全国食品卫生监督管理工作。国务院有关 部门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负责食品卫生管理工作。”而 1998 年机构改革之后,我 国食品监管主要由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公安部、农业部、商务部、卫生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海关总署等多个部委共同按 职能分段监管,已形成了食品安全多部门的监管体制。第三,食品安全法律体系的内容比较单薄,对经济社会和科技发展所导致的食品 安全的新情况、新问题大多尚未涉及。和经济发达国家的食品安全法规相比,我 国缺少一系列保障食品安全的重要制度。例如食品安全应急处理机制、食品安全 风险评价制度、食品安全信用制度以及食品安全信息发布制度等。同时,我国食 品安全法律体系对“食品安全”等最重要最基本的概念尚未有明确的法律定义。
第四,现行食品安全法律体系中尚欠缺对食品安全监管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监管 职责的落实和失职责任的追究机制。综上,在建立我国食品安全法律体系的过程中,应当首先抓紧组织修订《食品卫 生法》。我们认为,食品卫生仅是食品安全问题中的一部分,无论是从法律的名 称还是从法律本身的内容考虑,食品安全法律体系都应围绕“食品安全”这一核心 加以建设。法律的尊严是执行出来的,而不是制定出来的。无论多严密、多完善的法律,还 必须经由各级政府职能部门的正确施行,才能真正发挥其保障食品安全的强大规 范作用。如果行政执法部门不严格执法或者出于各种原因错误地理解和适用了食 品安全法律法规,那么就算这些法律法规再完善,也不能产生预期的效果。在现 今的食品安全监管中,执法不力的问题不容回避。
二、建立和完善统一协调、权责明晰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 我国现今的食品安全监管体制在延续历史做法的同时,更要向管理体制卓有成效 的国家学习,使监管体制相对协调集中,逐渐开创我国科学、协调的食品安全监 管新模式。第一,可以考虑在现行的部际食品安全联席协调会议的管理架构上有 所突破,如成立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以统一协调、管理涉及国家食品安全的 相关部门,彻底改变目前相关行政部门各自为政、协调不力、重复管理、执法软 弱的局面。第二,进一步探索多种管理模式,将对品
品种的管理和“划段”管理结合 起来,对能够集中的管理链条和跨度不太大的品种可由一、二部门管理起来。对 于需要“划段”的管理,要明确边界和衔接的方式方法,特别是信息的沟通和共享,职能上尽可能避免交叉。
三、建立较为完善的食品安全应急处理体系 目前,我国在对食品的安全监管中尚未建立起较为完善的食品安全应急处理制 度。食品安全方面的应急管理过程由三阶段(事故发生前、发生中和发生后)
2
组成,在每一个阶段,都需要建立相应的应急管理机制。应急管理机制的建立应 当围绕 5 个主要环节进行:应急信息收集、应急预防准备、应急演习、损害控制 处理以及事后恢复。因此,需要建立应急计划系统、应急训练系统、应急感应系 统、应急指挥中心(包括决策者与智囊、应急处理小组和应急处理专家)、应急 监测系统和应急资源管理系统。建立食品安全应急处理机制的前提是有法可依。因此,国家在建立食品安全应急机制的同时,应抓紧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明确 应急机制各部门及其负责人的法律责任,对主观上故意瞒报、不作为、隐瞒信息 等行为,都必须追究法律责任。
三、建立较为完善的食品安全应急处理体系 目前,我国在对食品的安全监管中尚未建立起较为完善的食品安全应急处理制 度。从现实来看,一旦发生了食品安全事故,往往是监管部门事后仓促应对,相 关部门匆匆召开联席会议,确定彼此的职责、工作分工和工作步骤。这种事后的 应急处理方式已经不能及时控制原因日趋复杂的食品安全事故,也不能满足公众 对政府高效处理此等事故的期望,更可能发生部门之间的互相推诿以及信息沟通 的迟缓与不力。建立并不断完善食品安全应急处理机制,不仅有助于上述问题的 解决,还可以加强食品安全执法部门的队伍建设。食品安全方面的应急管理过程由三阶段(事故发生前、发生中和发生后)组成,在每一个阶段,都需要建立相应的应急管理机制。应急管理机制的建立应当围绕 5 个主要环节进行:应急信息收集、应急预防准备、应急演习、损害控制处理以 及事后恢复。因此,需要建立应急计划系统、应急训练系统、应急感应系统、应 急指挥中心(包括决策者与智囊、应急处理小组和应急处理专家)、应急监测系 统和应急资源管理系统。事故发生前的管理活动要努力将事故化解在爆发前。事 故发生中的管理活动要注意将危害控制在最小范围内。事故发生后的管理活动重 在恢复原状,汲取教训。目前,北京、安徽、淮南、沈阳等地纷纷出台了或即将 出台食品安全重大事故应急预案。不可
第五篇:现代日本社会论文
《现代日本社会》论文
《现代日本社会》论文
我眼中的日本
学
姓名:
我眼中的日本
在这个写满离别的季节,又迎来了期末考试,或许应该高兴或者是庆幸下终于可以结束忙碌的学习,好好放松下了。可是,那也意味着这学期所有的课程都结束了,包括我最喜欢的《现代日本社会》这门选修课也结束了。
借着这个机会,我就谈谈我对日本的认识以及日本留给我的印象吧。
日本给我留下最深的印象的就是他们的礼仪。日本以“礼仪之邦”著称,平时见面都会相互鞠躬;初次见面会互换名片;日本人到朋友家里做客都会提前打电话约定时间等等。
这样的礼节,不仅体现了对人的尊敬;更充分的体现了一个民族的文化和修养。
讲到礼节当然不得不提及“跪礼”,跪礼主要有六大类:立礼、正座、座礼、跪座、跪行、膝行。日本人几乎是唯一将跪这一古礼延续到现在的民族。在平时看日剧时就可以发现,日本的女子在练习茶道时就会行跪礼,整个过程基本都是跪着进行的。此外,几个人一起围着桌子交谈时也都是跪着的。
特别是日本女性对跪礼讲究更多。现在的日本,也是只有男人才能盘腿坐,只要是在和式的房间,女人就只能是跪姿,不能盘腿坐的。因此,日本女人回传很长的裙子来遮住她们因经常行跪礼而变粗的小腿。
由此又可以看出另一个日本现状:男尊女卑。
有句流行语:“有女不嫁日本郎”,日本女人结婚后基本都辞去工作在家相夫教子,日本男人从不进厨房,生活诸事都要女人服侍。衡量一个女人是否好太太的日本标准,主要是看她能否把男人服侍得舒服,能否把孩子看好。
日本职业女性在单位升迁机会极微,她们充作花瓶的意义甚至超过了其业务活动本身。所以,日本女人的青春美貌比别国同性更为重要,而她们为此所付出的代价,也不是旁人容易理解的。
另一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是日本人的素质。
在今年三月份的日本大地震中,大街上市民在谈起地震时显得很平静,没有我们想象的惊慌失措与泪水涟涟,街道上,商场中程序井然,一切都正常进行。
日本人有着很好的心理素质,这与日本人的挫折教育是息息相关的,日本的小孩儿从小就会接受防震教育,以至于地震时孩子们都镇定自若,井然有序的做着防护措施。
我不仅想起了汶川大地震时人们的孤助,一批批心理医生对灾民的心理疏导。在同情受害者时也不由在思考:我们欠缺什么?我们欠缺的是一种实实在在的教育,一种应对自然灾害所应具备的防挫能力。
由于地铁被破坏,不能运行,很多在东京市区工作而住在郊区的上班族和其他的路人被困在地铁外的走廊里,他们都沿着楼梯道的两边坐着休息,中间很明显的空出一条道供其他人行走。
日本居民在丢垃圾的时候会把垃圾分类装在回收站,而不是随意丢在垃圾车上,日本的超市里装蔬菜的塑料盒也是由家庭主妇在下一
次买菜的时候带到超市门口的固定回收处而再次回收利用的。
之所以对这些现状如此印象深刻,主要是看到中国社会的现状。倘若是中国人,肯定不会规规矩矩的坐在过道的两边还空出一条路,他们肯定会躺着或者侧卧着,总之是怎样舒服怎样来。而对于生活垃圾,素质稍微高一点的人会丢进垃圾桶里,至于垃圾的分类,可回收与不可回收基本没想过。众所周知,中国的超市里蔬菜也是用塑料盘装的,可是你有在哪个超市门口看见回收塑料盘的地方吗?
试想,中国有十三亿人口,三亿左右的家庭,每个家庭都将垃圾分类丢弃,可回收的回收,能利用的再利用,这不仅是给自己节省了经济开支,更给国家和整个社会节省了能源。
日本一个小小的岛国只有1.3亿的人口,却能在世界上以资本主义强国立足,除了日本的地理优势,拥有相当丰富的能源外,日本的国民素质以及日本的统治阶级考虑问题的方式都是不容忽视的。
在看《岩松看日本》时,了解到,日本几大销量上千万的报纸每天都会关注中国及其他国家的动静,在日本人的眼里,其他国家都是一面镜子,他们能从这面镜子里看见自己的不足和对方的优点,取长补短。他们时刻警惕着,因此,日本的发展有着不可阻挡的趋势。
话题扯远了,再回归到我对日本的了解吧。上学期的时候,我在山木培训报了日语初级学习班,准备从学习这个民族的语言开始,更深入的了解日本。
这样,了解到日本的汉字都是从中国传过去的,很多字都是汉字,只是他们重新注了音,而日本的茶道及书道也都是从中国传入日本的,这足以说明日本是一个特别善于学习的民族。
十几节的《日本现代社会》课,我不仅了解到日本的社会是多么人性,多么井然有序;更看到了中国与日本的差距,从一个小的家庭,到社区再到社会,差距不是一点点。
很早就惊异于为何中国会在三十年代被一个小小的岛国欺负,而80年后,中国仍然在和日本纠缠,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国家能让如此的庞然大国手脚无措?现在,开始懂了,或许不是那么深刻,我贫乏的词汇量根本不足以形容我对中国之于日本的真正差距,当然不排除一系列的政治因素。
可是,对于我,一个中国的大学生,既然看到了这种差距,就应该有所行动,而不是做个言论主义者,仅仅在那儿义愤填膺,对自己的现状却乐得满足。
差距让我有了奋斗的动力,然而整个中国只有偶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只有全民及领导者看到了这种差距而去努力奋斗,中国的未来才不堪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