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新闻稿写作与电视新闻摄像

时间:2019-05-14 17:11:5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电视新闻稿写作与电视新闻摄像》,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电视新闻稿写作与电视新闻摄像》。

第一篇:电视新闻稿写作与电视新闻摄像

电视新闻稿写作与电视新闻摄像

文/登歌

一、电视新闻写作

(一)、电视新闻的特点:实、快、新、短,声画结合,形象直观。内容真实、报道及时、事实新鲜、篇幅短小。新闻语言的特征:准确、简洁、鲜明、生动。

(二)、电视新闻的分类:按报道形式可分为:一般消息、新闻特写、系列报道、连续报道、新闻评论、新闻专题等。其中电视消息按时长不同分为:短消息(1分半钟以内)、长消息(4分钟以内)。按报道的内容分为:事件消息、动态消息、经验消息、综合消息等。按报道形式分为:典型报道、综合报道、述评性报道、批评性报道等。

(三)、电视新闻的结构:通常分为标题、导语、主体、结尾几部分。有时,还包括背景材料。

标题:标题是整条新闻的眼睛,是对新闻内涵的概括和浓缩。题好一半文,电视新闻的标题要力求简练、准确、生动,起到提示新闻主题的作用。

如:去年夏天,国内出现了一个谣言,说今年的香蕉里面长虫子。就是这个误导信息,造成海南岛香蕉卖不出去,大量成熟的香蕉烂在地里。人民日报刊出了一则消息,题为《败于信息?败于信息!》,这样的标题紧扣新闻主题,让人过目不忘;前不久,央视2套《今日观察》栏目播出了一期关注G20峰会的新闻评论节目,标题叫做《20位超级歌手,难唱同一首歌》,标题不仅提示了新闻主题,而且形象生动,意味深长。

如:“泸州历上首位奥运冠军今日诞生”,强调新闻时效。“江阳小将邹凯勇夺三金”,突出新闻人物。标题不同,报道角度也不同。标题取大了有无病呻吟之嫌,让人反感。取偏了会导致文不对题,观众看完新闻之后会有种上当的感觉。标题过于平淡(如用一般会议名称做新闻标题),很难引起观众的注意。标题太夸张又有失新闻的真实与客观。比如:“泸州的士的十宗罪”,用在网络上无所谓,用在电视上就过火了。

导语:是新闻的先导,当然位于最开头。用最少的语言传达尽可能丰富的信息,要求有实质内容,不要空洞无物。因此,要尽量将最有新闻价值、最有吸引力的事实写进导语。

主体:主体是新闻的主干。总的要求:与导语相辅相成,内容充实,材料典型,层次清楚,手法灵活,富有新意。结尾:特指能够深化新闻主题的最后一部分。根据新闻内容或报道角度的不同,消息结尾的写法多种多样。大体分为:评论式、总结式、启发式、展望式、引用式、背景式、数字式、补充式等形式。

背景:背景是指对新闻事件产生的相关条件和有关知识、政策法规等所作的必要的交代和介绍。目的是帮助观众理解新闻内容或延伸思路,深化主题,再或者是为了丰富内容,增加趣味。

背景的写作必须紧扣主题,言简意赅,有滋有味。特别强调一点,新闻写作时常常要用到一些资料,它通常是背景材料的一种,运用恰当,会为新闻增色,增加报道深度。但记者一定要咀嚼材料,吃透精神,融会贯通。切忌照搬照抄,滥用材料。

(四)、电视新闻的要素:指新闻事实的主要构成因素。何时(WHEN)、何地(WHERE)、何人(WHO)、何事(WHAT)、何故(WHY),后来增加了一个要素:如何(HOW),用英文字头简称“5W1H”,被人们称为新闻六要素。过去强调前面的五要素,一个都不能少。现在更为灵活了。有时,电视新闻报道中可以省略某些要素。比如一般性会议报道,不用写在哪里(几楼、几会议室等)开会。

(三)、把握新闻采写的特点:记住五句话。敏于捕捉:新闻工作者要炼就一双火眼金睛,要注意观察,善于发现。要增强新闻的敏感性,才能发现并抓住身边的好新闻。获取新闻的途径很多,报纸、电视、网络、会议、简报等。要当“两广总督”,广泛接触社会,广交各界朋友,以增加获取新闻线索的渠道。要有政治敏锐性、新闻敏感性、工作责任心,不要眼睁睁看着好新闻从你身边溜走。

例:有时手里没有摄像机,或电池用完等情况,不要忘了眼睛就是最好的摄像机,写成口播新闻也可报出来。要苦练基本功,养成善于学习、长于观察、勤于思考的好习惯。要善于领会领导意图,认真倾听群众意见,由表及里,顺藤摸瓜,找出新闻背后的新闻,用好用尽手里的新闻线索。

勤于采访:新闻是采访得来的,不是拍脑袋想出来的。不要把眼睛仅仅盯在会议室,要走到群众中去,走进生活中去,走进实际工作中去,找出鲜活的东西来。要找准采访对象,讲究采访技巧,用眼看、用心听、用手记。采访到位,新闻就成功了一半。

例:有位新闻同行曾发过这样感慨:坐在家头、捏着烟头、皱着眉头,思考了两个钟头,稿子还没开头。这是许多记者的体会,同时说明了新闻采访的重要性。精于构思:确立新闻主题、巧选报道角度、体现匠心独运。

例:昨天我们单位有位记者跑乡镇开展城乡环境整治攻坚行动的新闻,回来我问他收获如何?他说没什么“名堂”。因为主要是要整治街面上违章支篷搭架的问题,本来想反映政府整治力大,严格执法,强力推进些项工作的,但执法队伍去的时候,多数违规建筑群众都自己拆了,大整治行动拍起来场面就没看头了。我说这有什么啊,反过来报道不行吗?这正好说明政府的宣传动员工作做得到位,群众积极响应,主动拆除违章建筑,这机样报道不是更好吗?记者采访为什么要先入为主,我们可不可以换个角度看问题呢?

疾于运笔:采访结束,迅速成篇,又快又好。一是报道时效性的需要。二是既能写出真实感受,又不至于忘掉重要的信息。

把握细节:拍摄时不要放过细节,撰稿时也要处理好细节。新闻的亮点往往需要用细节来刻画。现代新闻报道提倡:新闻故事化,故事情节化,情节细节化,细节人物化。要能抓住细节,写出人情味来。做到语言生动活泼,故事扣人心弦。例:昨天,我们的新闻栏目播出了一条流动法庭在一乡镇某村开庭审理因车祸造成的经济赔偿案。这是一条好新闻,它反映了法官转变工作作风,利用流动法庭把政策法律送到了村民的家门口。文稿叙述很清楚,把车祸发生后的责任认定、医疗费用多少、保险理赔金额、被告欠款情况都一一讲清了。画面拍摄也很稳定,各种景别都用到了。遗憾的是,我们在审片时,从头到尾没有看到任何反映真实情况的票据、认定书、调解书等细节内容。我想,观众可能跟我一样,也想看看这些东西吧?

(四)、电视新闻写作技巧 第一、新闻写作的基本原则:

1、用事实说话,经得起推敲。真实是新闻的生命,客观是新闻的原则。让观点从报道中自然流露,而不是“指点”出来。这里讲的真实客观是相当的,绝对的真实客观无法做到。

例:不说绝对的话,不讲过头的话。如:有人用“一尘不染”来形容地面干净,显然就言过其实了。

2、精选事实,以小见大。在纷繁的事件中精选出最有价值的事实(未必就是大事)。有时,一滴水也能映出太阳的光辉。

3、正反并举,对比衬托。这是一个原则,也是一种手法。将今昔、正反不同的事实组织在一起形成对比,让人一目了然。

例:去年8月,我们的新闻栏目报道了一条新闻,说的是某实验学校把几十名灾区学生接到学校,免费为他们提供食宿和补习条件。文稿开头这样写道:“记者刚走进某学校,只听见空荡荡的校园里传来了朗朗的读声。” 这个对比手法的运用显然没处理好,咋一听有种灵异的感觉。后来,编辑给改成了“眼下正值暑期,正是各学校都在放暑假的时候,某实验学校的校园里却传出了朗朗的读书声。这是怎么回事儿呢?一起去看看。”这一改,有对比了,而且通过设问的方式,还给人留下了悬念,吸引人想看下去。

4、集点成面,点面结合。这既是写作原则,也是表现技巧。选取一个“点”,把这说细、说透,具体客观。再结合到面上去深化主题。这是一种被普遍采用的一种表现手法。对综合性、经验性的新闻报道比较适用。

5、目击实录,再现场景。这是电视新闻报道中最常采用的手法之一,也最能体现“用事实说话”的原则。好处有三,一是采用第一人称讲述,是记者或被采访者的现身说法。内容是亲眼所见,亲身经历,因此真实可信。大家可能还记得去年5.12地震灾害发生后,央视记者张泉灵在映秀等灾害现场所做的几个感人肺腑的报道。我觉得,象这样的报道应该写进新北广的闻教科书。二是事件在“现在进行时态”中展开,因此时效性较强。三是形象生动,现场感强,能吸引观众眼球。

6、言简意赅,画龙点睛。这主要是针对新闻中的议论而言的。值得注意的是,议论必须是从新闻事实中自然而然引发出来的,而不是硬塞进去的。

7、适时引语,借口说话。发挥电视的优势,把自己想说的话,借别人的嘴说出来。使报道更加客观,真实可性。引语必须准确,不得歪曲原话,不得断章取义。

第二、新闻要追求精练。要尽量把新闻写短,因为短才能快,而且容易让新闻信息饱满,这样才能留住观众。方法有四:

1、一事一报,笔无旁涉。文稿不蔓不枝,短小精悍;

2、提炼精华,巧取一隅。突出重点,发现亮点,体现特点;

例:近期我们做了一组企业如何应对金融危机的系列报道。众多企业几乎都面临同样的问题:市场变化莫测,产品销售受阻,资金周转困难。在应对措施方面,沉着冷静、树立信心、调研市场、找出对策,这些都是共性的东西。如何反映出他们的不同之处,让别的企业看了可从中到些启示呢?这恐怕就要巧取一隅才行了。在做某酒类生产销售企业的节目时,我着重讲了一个故事:一年的迷茫让老总如坐针毡,临近年关,企业工资都发不出来,通过市场调查,找到了问题的关键。确定了调整产品结构的思路,一个星期时间开发出一款新产品投放市场,春节前的二十多天时间,销售了11万箱酒,收入600多万元。凭着一个点子,让企业找到了过冬的棉袄。而对另一家石油钻采设备制造公司应对危机的报道中,我们把着眼点放在了企业坚持走科技创新之路,使得自身肌体强健,抗风险能力增强。立足产品特点和自身优势,在别人回港靠岸之时,他却转身向海,走出国门,今年一季度就拿到了1千多万元的订单。比去年同期增长了900%。这就是亮点所在。

3、选材典型,举一反三。用典型的事例让报道变得生动。例:去年春夏之交,我到一个叫水中坝的蔬菜基地采访,村民反映黄瓜卖不出去,每斤一角多钱都没人要。详细了解才知道是因年初低温灾害使全区的早菜普遍受到影响,于是菜农们大面积补种黄瓜。因成熟期推迟失去了泸州早菜的优势,加之产量斗争,从而导致全区好几个菜蔬基地都出现了黄瓜好货贱卖的情况。然而,我到另一个村采访时了解到菜农艾某却没有众多菜农的烦恼。因为他看到各地都在补种黄瓜的时候,就预料到市场可能出现黄瓜饱和的情况,从而改种青花菜,一斤就卖到几块钱。不但收入没有因灾受损,反而大大增加。后来,我以菜农不光要钻研技术,也要研究市场为新闻主题,及时写了这篇报道。

4、以小见大,视角新颖。大题小做,生动具体,一叶知秋。

例如:通过一个灾区孩子在泸学习生活来表现“江阳爸妈”活动的成功开展,进而反映江阳人援助灾区的无私大爱。

第三、新闻要有鲜活性。新鲜的东西好卖,没有谁爱看冷冰冰的面孔,也没有人喜欢呆板枯燥的报道,所以,新闻要讲故事。除了讲究事实新鲜、角度新颖而外,电视新闻还应追求生动活泼、形象直观。要学会用画面语言来表现,让报道显得更直观。要让观众如临其境。要把新闻事实放在广阔的时代背景下来考察它的新闻价值,从而提炼出富于时代气息的新闻主题。这是电视新闻写作的内功。

(五)、会议新闻报道应注意的问题。除了党代会、党委扩大会、人代会、政协委等高规格的会议报道,要注意会议的议题、议程等形式外,一般会议报道应淡化形式,注重内容。做到跳出会议报会议,有的甚至可以不提会议。只要把会议精神准确传达出来,能够深入进支做延伸性的报道当然更好。千万不要把会议新闻搞成新闻会议,观众不会买账的,一般观众谁会想看你在电视上开会,想看的人早就参加了会议。而我们作报道的目的是什么,是让更多不了解会议内容的人知晓。因此,我们宣传的目的又怎么能实现呢?

例:比如报道农业生产方面的会议,就可以跳出会议去写,再加上些反映农作物生长情况、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图像,就会使新闻更生动。

(六)、电视新闻报道中的忌讳:

一忌捕风捉影,无中生有;二忌张冠李戴,移花接木;三忌添枝加叶,夸大事实;四忌关注表象,忽略本质;报道浮在上面,容易误导观众;五忌材料堆砌,思路混乱;六忌形式重于内容;在会议报道中最容易犯这个错误,把时间、地点、会议名称、参加人员说完就占了一半多的篇幅,真正该报道的内容却一笔带过了。要知道,会议精神及其延深的东西才是观众所关心的。七忌抄总结、抄简报,只重结果,忽视过程;如:报道统计数据,经济指标等。只报综合排名第几,指标多高。对如何取得这一成绩的关键问题却只字未提。新闻报道不是政府目标管理考核,既要注重结果,更要关注过程。报道的目的不仅要让大家了解令人鼓舞的成绩,还要让观众从创造辉煌业绩的过程中得到启示。八忌声画两张皮。文字解说与画面根本不是同一回事,让人看着就别扭。

(七)、上送新闻稿应注意的问题

1、要考虑媒体的视角。对同一件事情,媒体不同,报道角度也有区别,我们在写上送稿时,应考虑到媒体的不同视角。

2007年“八一”前夕,川台有个约稿:主题是“区委书记重视支持国防后备力量建设”。由泸州台新闻部和区广电站联合采访,并分别在各自的栏目做了报道。《泸州新闻联播》的用标题是《江阳区积极支持国防后备力量建设》;《江阳新闻》用的标题是《陈文调研我区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工作》。而上送川台的新闻标题是:《爱军精武好书记,细微之处见精神》。仅从标题上看,就能看出两级媒体对同一新闻事实的报道角度各有不同。

2、为方便联系,上送新闻的稿件上要注明来稿单位、通讯员姓名、联系方式、撰稿日期、磁带编号,以便于工作衔接。

3、除了自采稿件上送外,可以采取推荐选题上送,待双方沟通之后进行联合采访报道。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办法。

二、电视新闻摄像

(一)、摄像前的技术准备

认识摄像机:广播级摄像机和普通DV。前者更专业,技术指标更高,操作相对复杂。后者高档一些的也分手动调节和自动模式,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傻瓜摄像机。摄像机大致由镜头、调节控制、视音频记录、取景器、液晶屏、电源等部分组成。

1、焦距:是镜头的重要性能指标。一般我们说:焦距就是透镜是中心到焦点的距离。镜头焦距的长短决定着拍摄的成像大小,视场角大小。当对同一距离远的同一个被摄目标拍摄时,镜头焦距长所成的像大,镜头焦距短(渐近广角)所成的像小。注意:光学变焦和数码变焦是两回事,新闻摄像主要看它的光学变焦。

资料:普通DV大多具备10-20倍以上光学变焦能力,配合数码变焦可达几百倍。理论上讲,10倍变焦就可以拍摄到70米以外的场景,已经足够了。镜头根据其焦距的长短,即拍摄时的视角,可分为标准镜头,广角镜头和长焦距镜头等。

2、光圈:用F值(指数)来表示,从F1.8(DV为F2)、F2.8、F4、F5.6、F8、F11、F16、F22、F32、F44到F64等。它决定进光量的多少,关系到画面的亮度。光圈F值越小,在单位时间内的进光量就越多。当镜头焦距不变时,光圈指数F的数值越小则光圈越大。例如:光圈从F8调整到F5.6,进光量便多一倍,我们通常说光圈开大了一级。

此外,许多摄像机还有增溢功能,开启后可增加亮度(6db、12db),但画质将变得粗糙。

3、快门:决定拍摄曝光的速度。摄像机的快门值从慢到快为1/50、1/60等„„直到1/2000。正常快门速度为1/50。拍摄前手动调整快门速度,然后摄像机(自动模式)根据环境计算出合适的光圈大小来。要学会用光圈和快门来控制画面与光线。

例如:在拍摄普通电脑屏幕(CRT)时,画面会不停的闪动。只需将电脑刷新频率调整为60HZ,然后将摄像机快门调整了1/60,使之同步,画面就不会闪动了。

4、照度:通常我们说的画面亮度是指物体曝光程度,而照度是指物体单位被照面积上接收到的光通量称为照度。单位为勒克司(lux,法定符号lx)。照度大小直接影响曝光程度。拍摄时要根据不同环境,配合光圈和快门来选择合适的照度。对于普通用户而言,有两种曝光方式可选。一个是自动曝光;另一个是程式自动曝光(选择预先设置的用户设置单元)。

参考:白天、夜间、室内、室外、阴天、晴天等不同环境,光的照度不同。如:一般情况下,阴天室外:50-500 IX;晴天室外:300-2000 IX;电视台演播室:2000 IX。

5、景深:指影像的前景清晰点到后景清晰点之间的距离。它的存在使镜头具有真实在现视觉感受的能力,使画面具有虚实对比的关系,从而可以突出被摄主体,制造出更加真实的空间感。

资料:影响景深的因素:

光圈的大小:光圈越小,景深越大。反之亦然。焦距的长短:焦距越短,景深越大。反之亦然。距离的远近:摄像机离被摄物体越远,景深越大。反之亦然。

6、白平衡:在不同的环境光线状况下,物体的色彩会产生变化。摄像机感光器件(CCD)对白色容易产生误判,导致拍摄的画面偏色。比如白色物体在室内暧光源下它会偏黄,在蔚蓝色天空下会偏蓝。白平衡调整就是使在各种光线条件下拍摄的图像色彩和人眼看到的景物色彩相一致。

参考:不同光源的色调是用色温来描述的,单位是开尔文(K)。万里无云的蓝天,色温为10000K,阴天约为7000-9000K,晴天阳光直射下的色温为6000K,荧光灯的色温约为4500K,钨丝灯(暖光源)的色温约为2600K,日出、日落时的色温约为2000K,烛光下的色温约为1000K。

7、像素:指摄像机镜头传感器的有效像素数量,分动态、静态和总体像素。与DC(照相机)不同的是,DV的像素不一定越多越好。一般40多万像素就可以达到普通电视的分辨率(720×576=414720)的有效像素了。

8、存储介质:磁带、光盘、硬盘、SD卡、P2卡(数字高清)等。当下以磁带运用最为广泛。

(二)、摄像中的艺术实践

1、拍摄用光的选择:

光的照度:要合理控制光线强度。前面已经介绍,不再赘述。

光的方向:顺光、侧顺光、逆光、侧逆光、顶光、仰射光、平行光等。光的不用方向,将对画面层次、色调、色彩产生影响。对新闻摄像而言,多用顺光或侧顺光,少用侧逆光,尽量不用逆光。其它的光源,实际工作中,通常由不得记者选择。

2、拍摄角度的选择:平视、侧视、俯视、仰视等。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同的视角方位构成不同的人、物造型。会议新闻多用平行视角,结合部分侧视(如拍会议受场地限制时)角度来完成。拍摄角度往往是由拍摄位置决定的,因此,拍摄新闻就有个站位、抢位的问题。比如:拍摄领导慰问走访,记者应抢在前面,才能拍到正面图像。

3、拍摄景别的选择:

远景:视野开阔,主要表现地理环境、自然风貌和开阔场景;

全景:显示人物全身或场景全貌,能较好地反映人与周围环境的关系;(会议新闻的第一个镜头和最后一个镜头常常用到。)

中景:人物膝盖以上或场景局部的画面。能反映出人与物总体特征的局部;(会议新闻也常用到。)近景:显示人物胸部以上或物体局部的画面。反映人物精神面貌、内心情感或物体较为细节的部分。如:会议新闻拍摄领导。

特写:人体肩部以上的头像或物体细部的画面。排除一切多余形象,突出人物表情或物体部特征。最能反映细节,强调内容的景别。如:握手(领导与群众的手,招商签约的握手)、激动的表情等。特写运用要有目的,不要滥用。

4、构图:按形态分:静态构图(如树林)、动态构图(如运动场)。按线形结构分:水平线构图(如教学楼)、垂直线构图(如高楼)、斜线构图(如街道)、曲线构图(如河流)、黄金分割式构图(如播音员出口导)、九宫格构图(右上方的交差点最为理想)、圆型构图(如广场跑道)、对称与非对称构图。

构图原则:保持摄像机的平衡、突出被拍摄主体、注意多个主体联系、排除干扰信息、画面整洁流畅。

构图要点:立意要“准”(让镜头“说话”)、画面要“精”(力戒杂乱无章)、主体要“明”(处理好主体与陪体及环境的关系,比如领导调研。)、图像要“美”(艺术表现力)。

5、镜头长度:新闻镜头以4到6秒为宜。按下记录按钮后,心中开始数数,估计时间到再按一下停止拍摄。关机前的最后一个镜头可以稍微长些。

6、拍摄的方法:固定拍摄、移动拍摄(推、拉、摇、移、甩)。移动拍摄时(主要指摇摄)要把握好起幅与落幅。长度一般以2至3秒为佳,便于后期剪辑。

(三)、新闻摄像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稳定压倒一切,忌讳图像晃动。多拍固定镜头,少拍移动镜头。做到平、稳、准、匀的方法:一是拍摄时尽量摒住呼吸,控制好机器;二是尽量靠近被摄对象进行拍摄;三是选择好站位,摇移拍摄有讲究。忌讳无目的地使用推、拉、摇、移镜头。

2、尽量避免逆光镜头出现。可以通过调整拍摄角度来减少逆光发生,迫不得已时可启用摄像机的增溢功能。

3、学会运用不同景别、不同角度拍摄,丰富镜头的表现力,让新闻的图像更好看。横摇镜头最好不要超过180度,否则将给人晕厥的感觉。初学者容易犯该毛病。

4、合理选择拍摄内容,为新闻主题服务。拍摄什么图像要做到心中有数,切不可乱拍一通,浪费自己的磁带,也浪费别人的表情,更耽误制作的时间。尽量避开有干扰信息的内容。

如:报道环境整治取得明显成效,拍摄清洁工人清扫街道时,刚扫过的干净路面上还留有 “办证号码”清晰的字样。这显然不应该出现在画面中。比如,被采访者说今年庄稼长势良好,背景画面却正好相反。诸如此类的情况应当避免。

5、合理运用同期声,包括现场同期录音和现场采访,增强新闻的现场感。如文艺晚会、演讲比赛、运动会、突发事件现场等,只要运用得当,往往能收到先声夺人的效果。

6、会议新闻拍摄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A、领导图像拍摄尽量用正面镜头(除非场地限制)。按照一般的惯例,同级媒体拍同级别领导及上级领导才使用近景(大家通常说的“特写”),同级别以下领导及参会人员一般用中景或接近于近景(二到三个人出现在画面中)。

B、镜头讲究对称性。主席台一组、参会人员一组,或检查方一组,迎检方一组。拍摄顺序一般从大景别(全景)到小景别(近景)、从主席台到参会席、从主要领导到其他领导; C、抓紧在前十分钟拍摄完所需镜头(参会人员整体精神状态较好),余下的时间做笔记,补拍领导讲话或与会者发言的镜头。有时会场人不多,坐得不集中,可在会前提醒主持人调整坐位,便于拍摄。

7、摄像前的准备工作要做好,检查电池是否有电、磁带是否装好。有时,为抢镜头,要提前开机。比如在下车之前就开机。

8、记者要练就一身“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的硬功夫。强化抓拍意识,不放过稍纵即逝的镜头(如爆破作业)。既要动手拍,更要用心想。同时还要注意人、机安全,防摔跤,防碰撞,防意外。

第二篇:电视新闻稿写作与电视新闻摄像

电视新闻稿写作与电视新闻摄像

来源: 互联网 作者:CEO 发表日期: 2011-3-27 17:02:22 阅读次数: 118 查看权限: 普通教程

电视新闻稿写作与电视新闻摄像

一、电视新闻写作

(一)、电视新闻的特点:实、快、新、短,声画结合,形象直观。内容真实、报道及时、事实新鲜、篇幅短小。新闻语言的特征:准确、简洁、鲜明、生动。

(二)、电视新闻的分类:按报道形式可分为:一般消息、新闻特写、系列报道、连续报道、新闻评论、新闻专题等。其中电视消息按时长不同分为:短消息(1分半钟以内)、长消息(4分钟以内)。按报道的内容分为:事件消息、动态消息、经验消息、综合消息等。按报道形式分为:典型报道、综合报道、述评性报道、批评性报道等。

(三)、电视新闻的结构:通常分为标题、导语、主体、结尾几部分。有时,还包括背景材料。

标题:标题是整条新闻的眼睛,是对新闻内涵的概括和浓缩。题好一半文,电视新闻的标题要力求简练、准确、生动,起到提示新闻主题的作用。

如:去年夏天,国内出现了一个谣言,说今年的香蕉里面长虫子。就是这个误导信息,造成海南岛香蕉卖不出去,大量成熟的香蕉烂在地里。人民日报刊出了一则消息,题为《败于信息?败于信息!》,这样的标题紧扣新闻主题,让人过目不忘;前不久,央视2套《今日观察》栏目播出了一期关注G20峰会的新闻评论节目,标题叫做《20位超级歌手,难唱同一首歌》,标题不仅提示了新闻主题,而且形象生动,意味深长。

如:“泸州历上首位奥运冠军今日诞生”,强调新闻时效。“江阳小将邹凯勇夺三金”,突出新闻人物。标题不同,报道角度也不同。标题取大了有无病呻吟之嫌,让人反感。取偏了会导致文不对题,观众看完新闻之后会有种上当的感觉。标题过于平淡(如用一般会议名称做新闻标题),很难引起观众的注意。标题太夸张又有失新闻的真实与客观。比如:“泸州的士的十宗罪”,用在网络上无所谓,用在电视上就过火了。

导语:是新闻的先导,当然位于最开头。用最少的语言传达尽可能丰富的信息,要求有实质内容,不要空洞无物。因此,要尽量将最有新闻价值、最有吸引力的事实写进导语。主体:主体是新闻的主干。总的要求:与导语相辅相成,内容充实,材料典型,层次清楚,手法灵活,富有新意。

结尾:特指能够深化新闻主题的最后一部分。根据新闻内容或报道角度的不同,消息结尾的写法多种多样。大体分为:评论式、总结式、启发式、展望式、引用式、背景式、数字式、补充式等形式。

背景:背景是指对新闻事件产生的相关条件和有关知识、政策法规等所作的必要的交代和介绍。目的是帮助观众理解新闻内容或延伸思路,深化主题,再或者是为了丰富内容,增加趣味。

背景的写作必须紧扣主题,言简意赅,有滋有味。特别强调一点,新闻写作时常常要用到一些资料,它通常是背景材料的一种,运用恰当,会为新闻增色,增加报道深度。但记者一定要咀嚼材料,吃透精神,融会贯通。切忌照搬照抄,滥用材料。

(四)、电视新闻的要素:指新闻事实的主要构成因素。何时(WHEN)、何地(WHERE)、何人(WHO)、何事(WHAT)、何故(WHY),后来增加了一个要素:如何(HOW),用英文字头简称“5W1H”,被人们称为新闻六要素。过去强调前面的五要素,一个都不能少。现在更为灵活了。有时,电视新闻报道中可以省略某些要素。比如一般性会议报道,不用写在哪里(几楼、几会议室等)开会。

(三)、把握新闻采写的特点:记住五句话。

敏于捕捉:新闻工作者要炼就一双火眼金睛,要注意观察,善于发现。要增强新闻的敏感性,才能发现并抓住身边的好新闻。获取新闻的途径很多,报纸、电视、网络、会议、简报等。要当“两广总督”,广泛接触社会,广交各界朋友,以增加获取新闻线索的渠道。要有政治敏锐性、新闻敏感性、工作责任心,不要眼睁睁看着好新闻从你身边溜走。

例:有时手里没有摄像机,或电池用完等情况,不要忘了眼睛就是最好的摄像机,写成口播新闻也可报出来。要苦练基本功,养成善于学习、长于观察、勤于思考的好习惯。要善于领会领导意图,认真倾听群众意见,由表及里,顺藤摸瓜,找出新闻背后的新闻,用好用尽手里的新闻线索。

勤于采访:新闻是采访得来的,不是拍脑袋想出来的。不要把眼睛仅仅盯在会议室,要走到群众中去,走进生活中去,走进实际工作中去,找出鲜活的东西来。要找准采访对象,讲究采访技巧,用眼看、用心听、用手记。采访到位,新闻就成功了一半。

例:有位新闻同行曾发过这样感慨:坐在家头、捏着烟头、皱着眉头,思考了两个钟头,稿子还没开头。这是许多记者的体会,同时说明了新闻采访的重要性。精于构思:确立新闻主题、巧选报道角度、体现匠心独运。

例:昨天我们单位有位记者跑江北、通滩开展城乡环境整治攻坚行动的新闻,回来我问他收获如何?他说没什么“名堂”。因为主要是要整治街面上违章支篷搭架的问题,本来想反映政府整治力大,严格执法,强力推进些项工作的,但执法队伍去的时候,多数违规建筑群众都自己拆了,大整治行动拍起来场面就没看头了。我说这有什么啊,反过来报道不行吗?这正好说明政府的宣传动员工作做得到位,群众积极响应,主动拆除违章建筑,这机样报道不是更好吗?记者采访为什么要先入为主,我们可不可以换个角度看问题呢?

疾于运笔:采访结束,迅速成篇,又快又好。一是报道时效性的需要。二是既能写出真实感受,又不至于忘掉重要的信息。

把握细节:拍摄时不要放过细节,撰稿时也要处理好细节。新闻的亮点往往需要用细节来刻画。现代新闻报道提倡:新闻故事化,故事情节化,情节细节化,细节人物化。要能抓住细节,写出人情味来。做到语言生动活泼,故事扣人心弦。

例:昨天,《江阳新闻》播出了一条流动法庭在江北镇某村开庭审理因车祸造成的经济赔偿案。这是一条好新闻,它反映了法官转变工作作风,利用流动法庭把政策法律送到了村民的家门口。文稿叙述很清楚,把车祸发生后的责任认定、医疗费用多少、保险理赔金额、被告欠款情况都一一讲清了。画面拍摄也很稳定,各种景别都用到了。遗憾的是,我们在审片时,从头到尾没有看到任何反映真实情况的票据、认定书、调解书等细节内容。我想,观众可能跟我一样,也想看看这些东西吧?

(四)、电视新闻写作技巧 第一、新闻写作的基本原则:

1、用事实说话,经得起推敲。真实是新闻的生命,客观是新闻的原则。让观点从报道中自然流露,而不是“指点”出来。这里讲的真实客观是相当的,绝对的真实客观无法做到。例:不说绝对的话,不讲过头的话。如:有人用“一尘不染”来形容地面干净,显然就言过其实了。

2、精选事实,以小见大。在纷繁的事件中精选出最有价值的事实(未必就是大事)。有时,一滴水也能映出太阳的光辉。

3、正反并举,对比衬托。这是一个原则,也是一种手法。将今昔、正反不同的事实组织在一起形成对比,让人一目了然。

例:去年8月,《江阳新闻》报道了一条新闻,说的是黄岗实验学校把几十名灾区学生接到学校,免费为他们提供食宿和补习条件。文稿开头这样写道:“记者刚走进黄冈学校,只听见空荡荡的校园里传来了朗朗的读声。” 这个对比手法的运用显然没处理好,咋一听有种灵异的感觉。后来,编辑给改成了“眼下正值暑期,正是各学校都在放暑假的时候,黄岗实验学校的校园里却传出了朗朗的读书声。这是怎么回事儿呢?一起去看看。”这一改,有对比了,而且通过设问的方式,还给人留下了悬念,吸引人想看下去。

4、集点成面,点面结合。这既是写作原则,也是表现技巧。选取一个“点”,把这说细、说透,具体客观。再结合到面上去深化主题。这是一种被普遍采用的一种表现手法。对综合性、经验性的新闻报道比较适用。

5、目击实录,再现场景。这是电视新闻报道中最常采用的手法之一,也最能体现“用事实说话”的原则。好处有三,一是采用第一人称讲述,是记者或被采访者的现身说法。内容是亲眼所见,亲身经历,因此真实可信。大家可能还记得去年5.12地震灾害发生后,央视记者张泉灵在映秀等灾害现场所做的几个感人肺腑的报道。我觉得,象这样的报道应该写进新北广的闻教科书。二是事件在“现在进行时态”中展开,因此时效性较强。三是形象生动,现场感强,能吸引观众眼球。

6、言简意赅,画龙点睛。这主要是针对新闻中的议论而言的。值得注意的是,议论必须是从新闻事实中自然而然引发出来的,而不是硬塞进去的。

7、适时引语,借口说话。发挥电视的优势,把自己想说的话,借别人的嘴说出来。使报道更加客观,真实可性。引语必须准确,不得歪曲原话,不得断章取义。

第二、新闻要追求精练。要尽量把新闻写短,因为短才能快,而且容易让新闻信息饱满,这样才能留住观众。方法有四:

1、一事一报,笔无旁涉。文稿不蔓不枝,短小精悍;

2、提炼精华,巧取一隅。突出重点,发现亮点,体现特点;

例1:反映蔬菜大王艾应全这个人物。重点要反映他的致富带头作用,亮点在他先进的种植技术和很强的市场意识,特点在他少善于学习,勇于实践,一门心思念好种菜致富这本经。这就叫提炼精华。

例2:近期我们对企业如何应对金融危机做了一组系列报道。企业几乎都面临同样的问题:市场变化莫测,产品销售受阻,资金周转困难。在应对措施方面,沉着冷静、树立信心、调研市场、找出对策,这些都是共性的东西。如何反映出他们的不同之处,让别的企业看了可从中到些启示呢?这恐怕就要巧取一隅才行了。对一桶天下,我讲了一个故事:一年的迷茫让老总如坐针毡,临近年关,企业工资都发不出来,通过市场调查,找到了问题的关键。确定了调整产品结构的思路,一个星期时间开发出一款新产品投放市场,春节前的二十多天时间,销售了11万箱酒,收入600多万元。凭着一个点子,让企业找到了过冬的棉袄。而对川油钻采公司应对危机的报道,我们把着眼点放在了企业坚持走科技创新之路,使得自身肌体强健,抗风险能力增强。立足产品特点和自身优势,在别人回港靠岸之时,他却转身向海,走出国门,今年一季度就拿到了1千多万元的订单。比去年同期增长了900%。这就是亮点所在。

3、选材典型,举一反三。用典型的事例让报道变得生动。

例:去年春夏之交,我到华阳水中坝采访,村民反映黄瓜卖不出去,每斤一角多钱都没人要。仔细了解才知道是因年初低温灾害使江阳区的早菜普遍受到影响,于菜农们大面积补种黄瓜。因成熟期推迟失去了泸州早菜的优势,加之产量斗争,从而导致华阳、邻玉、弥沱等菜蔬基地都出现了黄瓜好货贱卖的情况。然而,我到先锋村采访时了解到菜农艾应全却没有众多菜农的烦恼。因为他看到各地都在补种黄瓜的时候,就预料到市场可能出现黄瓜饱和的情况,从而改种青花菜,一斤就卖到几块钱。不但收入没有因灾受损,反而大大增加。后来,我以菜农不光要钻研技术,也要研究市场为新闻主题,及时写了这篇报道。

4、以小见大,视角新颖。大题小做,生动具体,一叶知秋。

例如:通过一个灾区孩子在江阳的学习生活来表现“江阳爸妈”活动的成功开展,进而反映江阳人援助灾区的无私大爱。

第三、新闻要有鲜活性。新鲜的东西好卖,没有谁爱看冷冰冰的面孔,也没有人喜欢呆板枯燥的报道,所以,新闻要讲故事。除了讲究事实新鲜、角度新颖而外,电视新闻还应追求生动活泼、形象直观。要学会用画面语言来表现,让报道显得更直观。要让观众如临其境。要把新闻事实放在广阔的时代背景下来考察它的新闻价值,从而提炼出富于时代气息的新闻主题。这是电视新闻写作的内功。

(五)、会议新闻报道应注意的问题。除了党代会、党委扩大会、人代会、政协委等高规格的会议报道,要注意会议的议题、议程等形式外,一般会议报道应淡化形式,注重内容。做到跳出会议报会议,有的甚至可以不提会议。只要把会议精神准确传达出来,能够深入进支做延伸性的报道当然更好。千万不要把会议新闻搞成新闻会议,观众不会买账的,一般观众谁会想看你在电视上开会,想看的人早就参加了会议。而我们作报道的目的是什么,是让更多不了解会议内容的人知晓。因此,我们宣传的目的又怎么能实现呢?

例:比如报道农业生产方面的会议,就可以跳出会议去写,再加上些反映农作物生长情况、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图像,就会使新闻更生动。

(六)、电视新闻报道中的忌讳:

一忌捕风捉影,无中生有;二忌张冠李戴,移花接木;三忌添枝加叶,夸大事实;四忌关注表象,忽略本质;报道浮在上面,容易误导观众;五忌材料堆砌,思路混乱;六忌形式重于内容;在会议报道中最容易犯这个错误,把时间、地点、会议名称、参加人员说完就占了一半多的篇幅,真正该报道的内容却一笔带过了。要知道,会议精神及其延深的东西才是观众所关心的。七忌抄总结、抄简报,只重结果,忽视过程;如:报道统计数据,经济指标等。只报综合排名第几,指标多高。对如何取得这一成绩的关键问题却只字未提。新闻报道不是政府目标管理考核,既要注重结果,更要关注过程。报道的目的不仅要让大家了解令人鼓舞的成绩,还要让观众从创造辉煌业绩的过程中得到启示。八忌声画两张皮。文字解说与画面根本不是同一回事,让人看着就别扭。

(七)、上送新闻稿应注意的问题

1、要考虑媒体的视角。对同一件事情,媒体不同,报道角度也有区别,我们在写上送稿时,应考虑到媒体的不同视角。

2007年“八一”前夕,川台有个约稿:主题是“区委书记重视支持国防后备力量建设”。由泸州台新闻部和区广电站联合采访,并分别在各自的栏目做了报道。《泸州新闻联播》的用标题是《江阳区积极支持国防后备力量建设》;《江阳新闻》用的标题是《陈文调研我区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工作》。而上送川台的新闻标题是:《爱军精武好书记,细微之处见精神》。仅从标题上看,就能看出两级媒体对同一新闻事实的报道角度各有不同。

2、为方便联系,上送新闻的稿件上要注明来稿单位、通讯员姓名、联系方式、撰稿日期、磁带编号,以便于工作衔接。

3、除了自采稿件上送外,可以采取推荐选题上送,待双方沟通之后进行联合采访报道。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办法。

二、电视新闻摄像

(一)、摄像前的技术准备

认识摄像机:广播级摄像机和普通DV。前者更专业,技术指标更高,操作相对复杂。后者高档一些的也分手动调节和自动模式,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傻瓜摄像机。摄像机大致由镜头、调节控制、视音频记录、取景器、液晶屏、电源等部分组成。

1、焦距:是镜头的重要性能指标。一般我们说:焦距就是透镜是中心到焦点的距离。镜头焦距的长短决定着拍摄的成像大小,视场角大小。当对同一距离远的同一个被摄目标拍摄时,镜头焦距长所成的像大,镜头焦距短(渐近广角)所成的像小。注意:光学变焦和数码变焦是两回事,新闻摄像主要看它的光学变焦。

资料:普通DV大多具备10-20倍以上光学变焦能力,配合数码变焦可达几百倍。理论上讲,10倍变焦就可以拍摄到70米以外的场景,已经足够了。镜头根据其焦距的长短,即拍摄时的视角,可分为标准镜头,广角镜头和长焦距镜头等。

2、光圈:用F值(指数)来表示,从F1.8(DV为F2)、F2.8、F4、F5.6、F8、F11、F16、F22、F32、F44到F64等。它决定进光量的多少,关系到画面的亮度。光圈F值越小,在单位时间内的进光量就越多。当镜头焦距不变时,光圈指数F的数值越小则光圈越大。例如:光圈从F8调整到F5.6,进光量便多一倍,我们通常说光圈开大了一级。

此外,许多摄像机还有增溢功能,开启后可增加亮度(6db、12db),但画质将变得粗糙。

3、快门:决定拍摄曝光的速度。摄像机的快门值从慢到快为1/50、1/60等……直到1/2000。正常快门速度为1/50。拍摄前手动调整快门速度,然后摄像机(自动模式)根据环境计算出合适的光圈大小来。要学会用光圈和快门来控制画面与光线。

例如:在拍摄普通电脑屏幕(CRT)时,画面会不停的闪动。只需将电脑刷新频率调整为60HZ,然后将摄像机快门调整了1/60,使之同步,画面就不会闪动了。

4、照度:通常我们说的画面亮度是指物体曝光程度,而照度是指物体单位被照面积上接收到的光通量称为照度。单位为勒克司(lux,法定符号lx)。照度大小直接影响曝光程度。拍摄时要根据不同环境,配合光圈和快门来选择合适的照度。对于普通用户而言,有两种曝光方式可选。一个是自动曝光;另一个是程式自动曝光(选择预先设置的用户设置单元)。参考:白天、夜间、室内、室外、阴天、晴天等不同环境,光的照度不同。如:一般情况下,阴天室外:50-500 IX;晴天室外:300-2000 IX;电视台演播室:2000 IX。

5、景深:指影像的前景清晰点到后景清晰点之间的距离。它的存在使镜头具有真实在现视觉感受的能力,使画面具有虚实对比的关系,从而可以突出被摄主体,制造出更加真实的空间感。

资料:影响景深的因素:

光圈的大小:光圈越小,景深越大。反之亦然。焦距的长短:焦距越短,景深越大。反之亦然。

距离的远近:摄像机离被摄物体越远,景深越大。反之亦然。

6、白平衡:在不同的环境光线状况下,物体的色彩会产生变化。摄像机感光器件(CCD)对白色容易产生误判,导致拍摄的画面偏色。比如白色物体在室内暧光源下它会偏黄,在蔚蓝色天空下会偏蓝。白平衡调整就是使在各种光线条件下拍摄的图像色彩和人眼看到的景物色彩相一致。

参考:不同光源的色调是用色温来描述的,单位是开尔文(K)。万里无云的蓝天,色温为10000K,阴天约为7000-9000K,晴天阳光直射下的色温为6000K,荧光灯的色温约为4500K,钨丝灯(暖光源)的色温约为2600K,日出、日落时的色温约为2000K,烛光下的色温约为1000K。

7、像素:指摄像机镜头传感器的有效像素数量,分动态、静态和总体像素。与DC(照相机)不同的是,DV的像素不一定越多越好。一般40多万像素就可以达到普通电视的分辨率(720×576=414720)的有效像素了。

8、存储介质:磁带、光盘、硬盘、SD卡、P2卡(数字高清)等。当下以磁带运用最为广泛。

(二)、摄像中的艺术实践

1、拍摄用光的选择:

光的照度:要合理控制光线强度。前面已经介绍,不再赘述。

光的方向:顺光、侧顺光、逆光、侧逆光、顶光、仰射光、平行光等。光的不用方向,将对画面层次、色调、色彩产生影响。对新闻摄像而言,多用顺光或侧顺光,少用侧逆光,尽量不用逆光。其它的光源,实际工作中,通常由不得记者选择。

2、拍摄角度的选择:平视、侧视、俯视、仰视等。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同的视角方位构成不同的人、物造型。会议新闻多用平行视角,结合部分侧视(如拍会议受场地限制时)角度来完成。拍摄角度往往是由拍摄位置决定的,因此,拍摄新闻就有个站位、抢位的问题。比如:拍摄领导慰问走访,记者应抢在前面,才能拍到正面图像。

3、拍摄景别的选择:

远景:视野开阔,主要表现地理环境、自然风貌和开阔场景;

全景:显示人物全身或场景全貌,能较好地反映人与周围环境的关系;(会议新闻的第一个镜头和最后一个镜头常常用到。)

中景:人物膝盖以上或场景局部的画面。能反映出人与物总体特征的局部;(会议新闻也常用到。)

近景:显示人物胸部以上或物体局部的画面。反映人物精神面貌、内心情感或物体较为细节的部分。如:会议新闻拍摄领导。

特写:人体肩部以上的头像或物体细部的画面。排除一切多余形象,突出人物表情或物体部特征。最能反映细节,强调内容的景别。如:握手(领导与群众的手,招商签约的握手)、激动的表情等。特写运用要有目的,不要滥用。

4、构图:按形态分:静态构图(如树林)、动态构图(如运动场)。按线形结构分:水平线构图(如教学楼)、垂直线构图(如高楼)、斜线构图(如街道)、曲线构图(如河流)、黄金分割式构图(如播音员出口导)、九宫格构图(右上方的交差点最为理想)、圆型构图(如广场跑道)、对称与非对称构图。

构图原则:保持摄像机的平衡、突出被拍摄主体、注意多个主体联系、排除干扰信息、画面整洁流畅。

构图要点:立意要“准”(让镜头“说话”)、画面要“精”(力戒杂乱无章)、主体要“明”(处理好主体与陪体及环境的关系,比如领导调研。)、图像要“美”(艺术表现力)。

5、镜头长度:新闻镜头以4到6秒为宜。按下记录按钮后,心中开始数数,估计时间到再按一下停止拍摄。关机前的最后一个镜头可以稍微长些。

6、拍摄的方法:固定拍摄、移动拍摄(推、拉、摇、移、甩)。移动拍摄时(主要指摇摄)要把握好起幅与落幅。长度一般以2至3秒为佳,便于后期剪辑。

(三)、新闻摄像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稳定压倒一切,忌讳图像晃动。多拍固定镜头,少拍移动镜头。做到平、稳、准、匀的方法:一是拍摄时尽量摒住呼吸,控制好机器;二是尽量靠近被摄对象进行拍摄;三是选择好站位,摇移拍摄有讲究。忌讳无目的地使用推、拉、摇、移镜头。

2、尽量避免逆光镜头出现。可以通过调整拍摄角度来减少逆光发生,迫不得已时可启用摄像机的增溢功能。

3、学会运用不同景别、不同角度拍摄,丰富镜头的表现力,让新闻的图像更好看。横摇镜头最好不要超过180度,否则将给人晕厥的感觉。初学者容易犯该毛病。

4、合理选择拍摄内容,为新闻主题服务。拍摄什么图像要做到心中有数,切不可乱拍一通,浪费自己的磁带,也浪费别人的表情,更耽误制作的时间。尽量避开有干扰信息的内容。如:报道环境整治取得明显成效,拍摄清洁工人清扫街道时,刚扫过的干净路面上还留有 “办证号码”清晰的字样。这显然不应该出现在画面中。比如,被采访者说今年庄稼长势良好,背景画面却正好相反。诸如此类的情况应当避免。

5、合理运用同期声,包括现场同期录音和现场采访,增强新闻的现场感。如文艺晚会、演讲比赛、运动会、突发事件现场等,只要运用得当,往往能收到先声夺人的效果。

6、会议新闻拍摄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A、领导图像拍摄尽量用正面镜头(除非场地限制)。按照一般的惯例,同级媒体拍同级别领导及上级领导才使用近景(大家通常说的“特写”),同级别以下领导及参会人员一般用中景或接近于近景(二到三个人出现在画面中)。

B、镜头讲究对称性。主席台一组、参会人员一组,或检查方一组,迎检方一组。拍摄顺序一般从大景别(全景)到小景别(近景)、从主席台到参会席、从主要领导到其他领导; C、抓紧在前十分钟拍摄完所需镜头(参会人员整体精神状态较好),余下的时间做笔记,补拍领导讲话或与会者发言的镜头。有时会场人不多,坐得不集中,可在会前提醒主持人调整坐位,便于拍摄。

7、摄像前的准备工作要做好,检查电池是否有电、磁带是否装好。有时,为抢镜头,要提前开机。比如在下车之前就开机。

8、记者要练就一身“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的硬功夫。强化抓拍意识,不放过稍纵即逝的镜头(如爆破作业)。既要动手拍,更要用心想。同时还要注意人、机安全,防摔跤,防碰撞,防意外。

第三篇:电视摄像与制作讲义2011

推荐教材及参考资料 1.《电视摄影与编辑》,任金洲 高晓虹,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实用电视摄像》,苏启崇主编,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3.《实用电视编辑》,黄著诚主编,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4.《电视摄像的理论与实务》,王瀚东主编,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5.《电视摄像与编辑》,刘毓敏等编著,国防工业出版社。

第一章

电视制作概述

一、电视制作的基本流程

策划──采访、画面拍摄──撰写文字稿、配音、编辑画面──音响效果、字幕、特技合成

二、电视语言符号

三、电视画面及其特性

(一)什么是电视画面

是摄像机从开机到关机不间断地拍摄所记录下来的形象素材,又称电视镜头。

将画面定格,固定在某一点上,就叫做画幅。电视画面就是由一定数量的画幅以每秒25帧的连续运动来体现的(PAI制。NTSC30帧/秒)。

(二)电视画面的特性

电视画面不仅能再现客观现实的的空间感和立体感,而且还能再现物体运动的速度感和节奏感,即具有空间和时间特性。

1、电视画面的空间特性 ①屏幕显示

②平面造型。利用人眼的视觉经验;利用画面中物体的运动。

③框架结构。4:3

/ 16:9

2、电视画面的时间特性 ①单向性 ②连续性 ③同时性

(三)电视画面的造型特点

1、表现具象

2、表现运动

3、运动表现

(四)电视画面的取材要求

1、信息清晰准确,简明集中;

2、色彩还原真实、正确;

3、画面稳定;

4、注意同期声的采录

四、电视摄像机

(一)摄像机的工作原理、组成和分类

1、工作原理

光电转换

编码处理

---电视机 镜头摄取光信号——电信号 — 彩色视频信号 —

录像机

---监视器

2、摄像机的结构

光学系统:变焦距镜头(景物成像);红绿蓝分光系统(把彩色景物光像分解为基色光像);色温滤色片(矫正色温,正确重现景物彩色)。

光电转换系统:将成像于靶面的光像转换成电信号。图像信号处理系统:对电信号放大、校正、处理,同时完成信号解码工作,最终形成彩色全电视信号输出。

自动控制系统:摄像机开拍前及拍摄过程中,需要做很多调整工作,一般摄像机上都有自动(电动)控制装置,帮助人们来自动完成一些操作。如,自动白平衡、自动黑平衡、自动光圈、电动变焦、自动聚焦、自动增益控制等。

此外,摄像机还有一些附属部件,即寻像器、彩条信号发生器、交直流电源等

3、分类

按性质用途:广播级,业务级,家用级 按摄像器件: 摄像管摄像机,CCD摄像机

(二)摄像机的技术特点

1、立等可见。

2、要进行色温校正及黑、白平衡调节。

色温:指热辐射光源(如太阳、电灯等)的光谱成分。光源的色温,说明光线中包含的不同波长的光量的多少。

光线中含长波光多,短波光少,色温低,光色偏红橙; 光线中含短波光多,长波光少,色温高,光色偏蓝青。

不同的光源有不同的色温,摄像机是根据3200K色温光线来规范基本光谱的特性和标准工作状态。因此,摄像机在镜头和分色棱镜之间安装了一组滤色片,来对环境色温进行校正,以保证正确重现景物色彩

调节白平衡(WHT):调节白平衡,就是在色温3200的基准上,让摄像机输出的红绿蓝三路电信号电平相等,以保证拍出的色彩正确还原。

调节黑平衡:(BLK)使红绿蓝三基色视频信号的黑电平一致,否则就拍不出纯黑的画面。

3、宽容度为1:32。即摄相机能正确反映景物的最高亮度与最低亮度之间的范围比例。

第二章

电视摄像的造型元素

一、景别

是指被摄主体和画面形象在电视屏幕框架结构中所呈现出的大小和范围。

大致分为远景、全景、中景、近景、特写。

景别可通过两种方式改变:一是改变实际拍摄距离;二是改变镜头焦距。

1、远景

远景视野宽广,主要表现地理环境、自然风貌和开阔的场景,注重对景物和事件的宏观表现,提供整体视觉信息。可用于渲染气氛,抒发情感。

远景通常会在观众的心理上表现出一种过渡感和退出感,所以常常被用于片子的开头、结束或者作为场景间的转换镜头,用于交代事件发生的环境,形成舒缓节奏。

拍摄远景画面时间长度要足够充分,摄像机运动不宜太快。

2、全景

全景反映事物或拍摄对象的全貌。与远景相比,全景有明显的内容中心和结构主体。

全景画面不仅表现被摄主体的形状,而且表现主体的空间位置及与环境的关系(如交代人物在什么环境里做什么),观众对整体形象的把握和感知是直接的,无间隔的,表现效果比剪辑合成的画面更真实,更客观。

3、中景

中景是表现成年人膝盖以上部分或场景局部的画面。与全景相比,中景将环境空间和人物整体降到次要位置,更重视具体动作和情节。

中景是一个叙述性很强的景别,一些重要的动作情节,人与人、人与物之间的关系等,大都在中景中交待得完整、清楚。

拍摄中景画面时,要注意抓取具有本质特征的现象、表情和动作。

4、近景

近景是表现成年人胸部以上部分或物体局部的画面。

近景画面中主体周围的环境特征已不明显,背景的作用大大降低,画面内容简洁单一。

近景以表情、质地为表现对象,常用来细致地表现人物精神面貌和物体的主要特征。

近景表现人物面部神态和情绪,刻画人物性格,能拉近人物与观众之间的心理距离容易形成交流感,也容易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所以播音员、主持人、采访对象多用近景。

5、特写

特写是表现成年人肩部以上头像或某些被摄对象细部的画面。

特写常用来从细微之处揭示拍摄对象的内部特征和本质特征,往往用来交代问题的关键和核心之所在,起着放大形象、强化内容、突出细节等作用,会给观众带来一种探索的期待。特写是具有极强强迫性的一种景别,不可无目的地随意使用特写。

拍摄特写时,构图力求饱满,让画面主体尽量占满画框。摄像师在对被摄主体形象的处理上宁可大一点不要太小,严格控制环境空间的范围。

由于特写不表现环境,常用做转场镜头

6、景别的作用

①从不同的视点来表现被摄主体,满足受众心理需求。远景、全景等大景别画面通常以表现场景环境和被摄主体的外部轮廓、动作轨迹为主,视觉冲击力较弱。近景、特写等小景别画面以被摄主体的形象、细节或表情为视觉表现重点,具有较强或很强的视觉冲击力。

②形成画面节奏变化。景别跳度小,节奏舒缓;景别跳跃大,节奏急切。

③引导受众视听注意力。通过变换景别,引导受众注意和观看被摄主体的不同方面,使画面叙述有层次、重点和顺序。

二、拍摄角度

对于同一拍摄对象,摄像机可以从不同方向、不同高度进行拍摄。拍摄角度的不同,不仅使画面上的拍摄对象主体轮廓线不同,画面结构不同,光影结构、位置关系不同,而且表达出的感情倾向也不同。

1、摄像高度

①平摄:镜头与被摄对象在同一水平线上。

平摄时拍出的画面透视效果就像人眼看到的一样。因此,平摄的镜头平等、客观、公正、冷静、亲切、平易近人,画面中人物和景物不变形,具有真实感。是典型的新闻摄像高度。

平摄镜头平凡,但也平常,虽然用途广泛,但用多了,缺乏新意。而且不利于空间透视和层次的表现,不利于表现前后景物体的相互关系,容易显得呆板、单调。②仰摄:摄像机从低于被摄主体的水平线向上进行拍摄。

仰角拍摄,可以夸张强调拍摄对象的高度和气势,显得高大雄伟。仰角拍摄跳跃、腾空等动作,能够夸张跳跃高度,给人很强的视觉冲击力。如跳高、跨栏、投篮等。③俯摄:摄像机高于被摄主体,自上而下拍摄。

俯摄有利于表现地面景物的层次、数量、地理位置及盛大的场面,纵深感强,有利于观察事物的全貌。

俯摄不适于表现人物表情及感情交流。俯拍的景物容易产生变形,顶部大下部小,给人以压抑、低沉的气氛。用俯摄近距离拍人时,会使人物显得低矮、猥琐,往往带有贬低、蔑视的意味。

2、摄像方向

①正面拍摄:镜头在被摄主体正前方。

正面拍摄有利于表现被摄物正面特征,画面往往对称稳定,用来表现物体,显得庄严、规范;表现人物,显得稳重、端庄。

正面拍摄的缺点是画面变化少,平板而无生气,透视感差,缺乏深度和立体感。②侧面拍摄

正侧面拍摄 :有利于表现被摄物体的运动姿态及富有变化的轮廓线条,最能反映其运动特点,但不利于展示立体空间。正侧面拍摄人与人之间的对话交流时,能多方兼顾,平等对待。但谈话对象看不到眼神,无法与观众交流,只能作为正面拍摄的补充。

斜侧面拍摄(除正面、正侧面、背面以外的其他方向): 画面活泼生动,有较强的纵深感和立体感。被摄物体形象立体丰满,光线有明暗层次,是电视摄像常选择的方向。斜侧方向在画面中可以起到突出两者之一,分出主次关系,把主体放在突出位置上的作用。如电视采访。③背面拍摄

背面拍摄与被摄对象的视线一致,给人强烈的主观参与感。用来表现追踪式采访,具有很强的现场纪实效果。背面拍摄人物,其姿态、动作可以表现人物心理活动,成为主要形象语言。

3、客观性角度和主观性角度

客观性角度就是从旁观者的视角拍摄。这是电视中最普遍的拍摄角度,它符合观众的观察习惯。主观性角度是模拟画面主体的视角进行拍摄。

三、构图

构图,是在电视拍摄中把被摄对象及各种造型元素进行组织、选择和安排,以塑造视觉形象,构成画面样式的一种创作活动。

1、构图的形式元素

①线条:是指画面形象所表现出来的明暗分界线和形象之间的连接线。

生活中线条随处可见:电线、绳索、铁轨、道路、树干、事物的纹理、动植物建筑物的轮廓线、阳光放射线、视线(虚拟线)等等。人们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对线条赋予一定的涵义。画面中的线条并不等于生活中的线条,而是取决于景物与画框的相互关系

②形状 ③光线和色彩

光线是构图的基础和灵魂。光线的变化,可以改变构图效果。

光线可以分为自然光和人工光。

正常照明时刻为上午8-11 点,下午2-5 点左右。正午垂直光,物体投影短,主体过亮或过暗,易失真变形。

色彩为电视 画面注入情感。画面的色彩基调,可以渲染烘托主题和内容所寄托的情绪基调和特定氛围。

④影调: 画面中图象所表现出来的明暗层次和色彩配置。

根据明暗分布:高调(亮调),低调(暗调),中间调; 根据明暗对比:硬调,软调,中间调。

2、构图的内容(画面结构成分)

①主体: 是电视画面中所要表现的主要对象,是画面内容和结构的中心。

构图时,首先要明确画面主体,并用一切造型表现手段使主体突出。

直接表现法:给主体最大的面积,最佳的照明,最醒目的位置,以最引人注目的形式直接呈现在观众面前。

间接突出法:着重环境气氛的烘托和渲染。要依靠拍摄者运用造型技巧,将观众视线引导到主体上。主要侧重主体神韵、内涵的表达。

②陪体: 画面上与主体有着紧密联系,与主体构成特定关系,或是辅助主体表达主题思想的对象。陪体的作用就是陪衬、烘托、突出、解释、说明主体。

陪体的安排,以不削弱主体为原则,不能喧宾夺主。

③前景:位于主体之前,靠近镜头位置的人物、景物,统称前景。前景可以是陪体,也可以是环境的组成部分。作用:陪衬、烘托主体,帮助主体交代情节;表现时间、季节特征和地方色彩;加强画面空间透视感;均衡美化画面;通过前后景物的对比呼应,增加画面概括力。

注意:前景在画面中不能妨碍主体表现;不能过于抢眼;应富于装饰色彩,构图要美。

④背景: 位于主体后面用来衬托主体的景物。主要用来强调主体处在什么样的环境中,造成一定的画面气氛、情调。

背景的选择:一要抓特征;二要力求简洁;三要力求与主体形成影调上的对比,是主体具有立体感、空间感。

⑤空白:指画面中单一色调所组成的部分,如天空、水面、大地、墙壁、草地、树木等,形成实体形象之间的空隙,以沟通画面各个实体。

空白能突出主体,使主体轮廓鲜明、突出;空白能创造意境,产生更多的联想;画面留有适当空白,使画面生动活泼;用花草树木适当填补空白,起美化,均衡画面和提高画面平均亮度作用。

3、构图的要求

构图的首要任务是突出主体。要求拍摄者正确选择和安排主体的位置,处理好主体与陪体、前景、背景、环境等的关系,并以恰当的拍摄角度和景别,配置线条、形状、光线、色彩、影调等造型元素,以获取尽可能形式与内容高度统一的画面。

构图的基本要求:画面简洁,主体突出,立意明确,画面具有表现力和造型美感。

第三章 固定画面与运动摄像

一、固定画面。是指摄像机在机位不动、镜头光轴不变、镜头焦距固定的情况下拍摄的电视画面。即机位、光轴、焦距“三不变”。

对于电视新闻摄像的初学者来说,有一条原则,即:多拍固定镜头,少用推拉摇移。

1、固定画面的功用

①有利于表现静态环境。停留时间长,排除了运动摄像对背景的弱化作用和对观众注意力的指向,使背景和环境能得到充分的注意和关注。

②有利于表现静态人物。让观众“盯”着看,看清楚人物的形象、表情、神态。③能够客观地记录和反映被摄主体的运动。④更富有静态造型之美。

⑤静态造型引发趋于“静”的心里反应。固定画面往往给人深沉、庄重、宁静、肃穆、压抑、郁闷等画面感受。⑥镜头较客观,较少运动摄像带来的指向性。

⑦在时间上,表现过去、历史或往事感的内容,往往用固定画面来表现。

2、固定画面的局限

①视点单一,受画面框架局限,难以表现运动轨迹和运动范围较大的被摄主体。②难以表现较大范围或复杂、曲折的环境和空间。③不能完整、真实地记录和再现一段生活过程。

3、固定画面的拍摄要求 ①注意捕捉画面中的动感因素,增强画面内部活力。

②注意纵向空间的表现。通过选择拍摄方向、角度,利用前景和后景、主体和陪体的位置,光形成的影子,物体前进的方向来表现画面的纵深感。

③注意拍摄方向、角度,轴线关系和景别设计。

考虑到后期编辑需要,要拍摄不同方向、不同角度、不同景别的配套镜头

选择拍摄方向时,要防止“越轴”。摄像机在轴线同一侧面拍摄时,画面主体的位置关系和运动方向始终一致。而当摄像机越轴拍摄时,则会使画面主体的位置关系和运动方向发生改变,如果接在一起,就会发生视觉上的混乱,导致理解的混乱,不符合观众正常的视觉习惯和思维逻辑。

④固定画面要精致讲究,注重艺术性、可视性。⑤固定画面,“稳”字当头。

二、运动摄像

运动摄像,就是在一个镜头中通过移动摄像机机位,或变动镜头光轴,或变化镜头焦距所进行的拍摄。通过这种拍摄方式所拍到的画面,称为运动画面。

运动摄像按运动方式,可分为推、拉、摇、移、跟、升降等。

每种运动镜头有不同的造型效果,但镜头内部都可分为三部分:起幅、运动过程、落幅。

起幅、落幅是运动镜头开始时和终结时的固定画面,要求构图讲究,有一定的长度,要使观众能看清画面内容;起幅-运动,要自然流畅,不可太生硬、突然;运动-落幅,要自然、平稳、准确,不能犹豫不决。

运动摄像总的要求是:平、准、稳、匀。平:画面保持水平,不能倾斜;

准:构图、起幅、落幅,要根据创作意图和表现内容的要求做到准确;在伴随运动时要跟得准;聚焦要准。稳:摄像机在运动中尽量保持不晃、不抖。匀:摄像机运动速度要匀,不能忽快忽慢。

(一)推摄:摄像机向被摄主体的方向推进,或者变动镜头焦距使画面框架向被摄主体不断接近。拍出的镜头,称为推镜头。

1、造型特点:

随着镜头前移,被摄主体由小变大,周围环境由大变小,甚至出画消失; 推镜头具有明确的主体目标。

2、功用及表现力

①突出主体人物和重点形象。推的过程,“引导”、“强迫”观众注意被摄主体,落幅将主体放在视觉中心。②突出细节或重要情节。一些细节在大景别画面中,观众不易注意,推镜头将其放大、突出。③在一个镜头中介绍整体与局部、环境与人物的关系。

④具有前进式蒙太奇的作用,但其过渡的连续性,使整个镜头更真实。

⑤推镜头推进速度的快慢,可以影响和调整画面节奏。推进速度缓慢而平稳,表现安宁、幽静、平和、神秘等氛围;推进速度急促,显示出紧张、不安、激动、气愤等情绪。⑥可以加强或减弱运动主体的动感。

3、拍摄要求

①推镜头应有明确的表现意义。要有目的地推,有明确的目标和落幅形象。②重点是落幅,落幅构图应规范完整,要落在适当的景别位置。③推进过程中,画面主体始终保持在画面结构中心。④推进速度与画面内容(情绪、节奏)保持一致。⑤以落幅画面为基准调焦,始终保持画面清晰。

(二)拉摄:摄像机逐渐远离被摄主体,或变动镜头焦距,使画面框架逐渐与被摄主体拉开距离。拍出的画面,称拉镜头。

1、造型特点。与推镜头相反。

2、功用及表现力

①有利于表现主体与环境的关系。由主体引出环境,表现主体所在环境,主体与环境的关系。②拉镜头的取景范围和表现空间从小到大,有利于调动观众的想象和猜测。③可以通过纵向空间上有联系的两个画面形象形成对比、反衬或比喻等效果。

从远处的人或物拉开,出现近处的人或物,前景与后景之间形成前后呼应。

④拉镜头有连续后退式蒙太奇句子的作用,画面表现时空的连贯性和完整性,使画面具有真实性。

⑤拉镜头与“推”相比,更能发挥感情的余韵,使人回味。常用做结束性镜头,代表视点的远离,有一种退出感。⑥作为转场镜头。起幅画面的背景不确定,在转换场景时不会发生跳跃感,显得流畅。

3、拍摄要求:同推镜头。

(三)摇摄:在拍摄一个镜头时,摄像机机位不动,只是变动镜头的轴线方向,即机身作上下、左右、旋转等运动。

1、造型特点: 摇镜头就像人们的眼睛上下、左右环顾,视线从一点移向另一点。

2、功用及表现力

①展示空间,扩大视野。

②小景别的摇摄可以将细节逐一展示,包容更多视觉信息。③介绍、交待同一场景中两个物体的内在联系。

④将性质、意义相近或相反的两个(或多个)物体连接起来,表示某种比喻、对比或因果关系。⑤表现三个或三个以上主体及他们之间联系时,用间歇摇。⑥表现运动主体的动态、速度、方向、轨迹用追摇(跟摇)。⑦对一组相同或相似物体进行摇摄,产生积累效果。⑧用摇镜头制造悬念。

⑨用摇镜头表现主观性镜头。

⑩倾斜摇、旋转摇,表现特定情绪和气氛。

⑾甩镜头(摇速很快,画面形象全部虚化)。经常作为转场技巧;表示一种快速移动视线,画面动感更强,力度更大;表现同一时间内在不同地点发生的并列情景;也可以暗示兴奋、警觉、焦急、惊恐等心情。

3、拍摄要求

①必须有明确的目的性。

②摇摄速度与画面内容情绪相对应。

画面紧张:摇得快;画面抒情:摇得慢。画面层次丰富:慢;画面不重要:快。③摇动过程的完整和谐。

(四)移摄:摄像机沿水平面作各方向移动,包括:前移、后移、横移、曲线移等四大类。

1、造型特点:移镜头相当于人眼边走边看,具有身临其境的感觉。移镜头具有多景别、多构图的造型效果。(移动摄像由于视点的不断变换,画面主体、环境、光线、方向、透视等因素都在变化,往往是一种多构图镜头,大大丰富了画面表现力;由于移镜头内部结构复杂,镜头一般都较长,具有丰富内涵。)

2、功用及表现力

①摄像机的移动,大大开拓了画面的造型空间。

②在表现一些复杂场景时,可以深入场面中的各个角落,取得好的效果。③移动摄像常代表主观视线,镜头具有自然生动的真实感和现场感。④移动摄像借助移动工具,可以表现出各种运动条件下的视觉效果。

3、拍摄要求

尽量保持画面的平稳,最好使用变焦距镜头的广角段进行拍摄。移动中注意安全。

(五)跟摄:摄像机始终跟随运动的被摄主体一起运动而进行的拍摄。

1、造型特点:画面始终跟随一个运动主体,摄像机运动速度与主体一致。被摄主体在画面中的位置相对稳定,景别也相对稳定。

跟镜头与推镜头、移镜头有区别。推:景别由大-小;移:被摄主体不固定。

2、功用及表现力

①连续完整地表现被摄主体,交待其运动状态、运动过程,或引出其所处的环境和空间。②从被摄主体背面跟拍,观众与画面中人物视点一致,表现出一种强烈的现场感和参与感。③通过被摄主体地活动表现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具有很强的纪实性。

3、拍摄要求

要跟上,而且保持画面主体的基本稳定。

(六)升降拍摄

摄像机借助升降装置一边升降一边拍摄的方式。

(七)综合运动摄像

摄像机在一个镜头中把两种以上的运动摄像方式有机地结合起来的拍摄。用这种方式拍摄的电视画面称综合运动镜头。

第四章

光学镜头

一、焦距与视场角

平行光经过镜头透镜(凸透镜),会汇聚在镜头另一面光轴的某一点,这一点为焦点。焦点至镜头中心的距离为焦距,单位为毫米。

根据焦距不同,镜头分为

标准镜头(25mm);长焦距镜头(﹥25mm); 广角镜头(﹤25mm)

视场角:有效成像平面边缘与镜头后节点形成的夹角。简单的说,就是反映能拍到的景物范围。焦距越大,视场角越小;焦距越小,视场角越大

标准镜头

45°,相当于人眼

长焦距镜头

﹤40°,视野窄

广角镜头 ﹥60°,视野宽

二、相对孔径与光圈系数

镜头相对孔径,指镜头入射光孔直径(d)与焦距(f)之比,其大小表明镜头接纳光线的多少。

光圈系数,即相对孔径的倒数,标刻在镜头光圈环上,有1.4,2,2.8,4,5.6,8,11,12,16,22等若干档。

光圈系数越小(光圈越大),透光量越大。

三、焦距、光圈与景深

拍摄时,镜头中除位于焦点处的被摄物获得最清晰的影像外,焦点前后仍有一个范围内物体是清晰的,超过这个范围,影像逐渐变得模糊。能形成清晰影像的范围即景深。

焦距越大,景深越小;

光圈系数越大(光圈越小),景深越大。

四、长焦距镜头:焦距﹥25mm,视场角﹤40°的镜头。

1、特点

景深小;视场角窄;表现空间范围小;具有“放大”作用(相当于望远镜效果);

压缩纵向空间(强化横向运动,弱化纵向运动)。

2、功用

①调拍:远距离拍摄被摄对象。

②压缩纵向空间,“挤压”被摄物,制造画面“拥挤”效果。

③虚化被摄主体的背景。

④形成同画面不同景物的虚实对比及转换。

⑤创造虚焦点画面。

3、拍摄注意事项

视角窄,画面易抖动,尽量使用三角架或依托物,保持画面稳定。

五、广角镜头:焦距﹤25mm,视场角﹥60°的镜头。

1、特点

景深大;表现空间范围大;具有形变现象;扩展纵向空间(纵向物体运动感加强,横向物体运动动感减弱);画面清晰稳定。

2、功用

①适于近距离表现大范围景物;

②能够多层次表现被摄物(景深大,可充分利用前景、后景、背景造型); ③便于偷拍抢拍;

④适于展现画面主体及其环境。

第五章

电视画面的编辑

一、电视画面编辑工作

①根据节目内容需要来挑选镜头

② 以最能传达出创作意图的方式决定镜头顺序 ③确定镜头的长短和节奏以创作出预期效果 ④字幕、图形、音响、特技合成

二、蒙太奇

1、概念:法文montage的音译,原为建筑学术语,意为构成、装配,后用于电影,指镜头的剪切、组合,是电影创造的主要叙述手段和表现手段之一。

狭义蒙太奇—指影视作品的组接技巧和章法。即将前期采集拍摄的画面和声音素材按照主题要求所设计的顺序组合在一起,形成一部完整的作品。

广义蒙太奇—

影视独特的思维方式; 影视作品特有的结构方法; 影视作品的组接技巧和章法; 镜头内部的蒙太奇(长镜头)。

2、画面蒙太奇

画面语言中,最小的单位是镜头,几个镜头组成一个表达完整意思的句子。①不同镜头的组接形成表意功能; ②镜头组接顺序不同,意义不同; ③镜头组接创造新的意义;

④镜头组接创造时空。

a、对现实时间延长,来夸张、强调生活中的某些事件; b、对现实时间的缩短; c、对空间的跨越。

3、声音蒙太奇

声音也具有丰富的表意功能。

声音的不同组接顺序也可表达不同内涵。

不同画面与同一种声音结合,会产生不同意思; 同样画面与不同声音结合,也有不同意义。

三、蒙太奇的表现形式

蒙太奇的叙述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按照国际上惯用的构成方法,根据内容的叙述方式和表现形式,蒙太奇可分为两大类:

1、叙事蒙太奇

也称连续蒙太奇,是蒙太奇最简单、最直接的表现形式。它以交代情节、展示事件为目的,按照事件发展的时间顺序、逻辑顺序和因果关系来分切和组合镜头。叙事蒙太奇注重镜头的记录、揭示功能,注重时间的连续性,动作、形态造型的连贯性。

①按时间顺序来组接。叙述一个正在发展中的事件,体现时间的连续性

②按空间顺序来组接。逐一展示各个不同空间事物的存在状态或事件的发展状态

③按因果关系、前后呼应等逻辑因素来组接

2、表现蒙太奇 不单是为了叙事,更重要的是通过把不同时间、不同地点、不同内容的具有一定内在联系的镜头组接在一起,来暗示或创造一种寓意,抒发某种情绪,激发观众联想。

①平行式组接:并列叙述两个或两个以上,并且存在逻辑上因果关系或呼应关系的事件。

②积累式组接:把一些主体形象和内容较相近的镜头组接在一起,形成一种叠加的、积累的效果,突出强调一种思想,明确说明一个主题。

③对比式组接:把内容相反的镜头组接在一起,形成一种寓意,表现作者的主观态度。

④联想式组接:通过镜头的对列,用某种形象或动作比喻一个抽象的概念,或借助另一现象所固有的特征来解释某一特征(利用两个现象的共同点)。

3、长镜头

长镜头理论是法国电影理论家安德列¡¤巴赞在上世纪50年代提出的一种与蒙太奇相对立的电影理论,并以此为核心创立记录学派。

长镜头是在一个较长的不间断的镜头里,通过推拉摇移跟等综合运动摄像进行时空连续的场面调度,完整地纪录一个事件段落的全过程,具有形式独特的纪实风格。

由于长镜头相当于运用蒙太奇组接技巧形成一个完整地蒙太奇段落。从后期编辑的角度,称之为镜头内部蒙太奇。

长镜头与蒙太奇在叙事观念上的不同特征

①蒙太奇叙事具有创作者的主观性,而长镜头具有客观性。②蒙太奇叙事内容紧凑凝练,而长镜头叙事内容丰富全面。

③蒙太奇叙事重于编辑的叙事而长镜头重于摄影的叙事。④在造型处理上蒙太奇有较多人工手段而长镜头是自然的。

⑤蒙太奇的叙事是强制性的封闭,而长镜头是一种开放型的。

四、电视画面组接的规则和技巧

1、镜头的组接 ⑪固定镜头的组接

①静接静:尽量寻求两个镜头之间的联系。

②动接动:注意选择动作的剪切点,要能完整表现一个动作的全过程或相对完整的阶段。③动接静:选前一镜头主体运动当中的瞬间停歇处或动作完成之后作为剪切点。④静接动:后一镜头选择即将开始运动的瞬间为剪切点。

⑫运动镜头的组接

①通常去掉中间镜头的起幅和落幅,只留第一个镜头的起幅和最后一个镜头的落幅。②运动形式相同、方向相反的镜头,留起、落幅。⑬固定镜头和运动镜头的连接。

一般保留起、落幅。

2、镜头的长度

确定镜头长度依据三个因素:内容长度、情绪长度、节奏长度。

⑪内容长度:在一个镜头里,保证观众有足够的时间了解、看清画面要表达的内容和信息,又不会觉得拖沓。* 依据景别

* 依据布局

⑫情绪长度:起着制造气氛,表现某种主观情绪的描写性镜头,可以突破景别、布局长度的限制,起到“煽情的作用”。

⑬节奏长度:节奏的需要,也影响镜头的长度。节奏缓慢,镜头稍长;节奏快,镜头较短。

3、过渡与转场

⑪无技巧转场:不用特技,通过两个画面的直接切换完成场面转换。

相似体转场:前后两个镜头属于同一类物体或相似的物体,利用相似因素转场。

特写转场:后一个镜头从特写开始。特写被称为“万能镜头”

出画与入画:主体走出或走入画面。

挡黑镜头转场:镜头被画面内某形象暂时挡住。有两类:一是主体迎面走来挡黑镜头;二是由前景暂时挡住画面内其他形象,成为覆盖画面的唯一形象。

运动镜头转场:通过运动镜头使画面内容更换,完成一个场景到另一个场景的转换。

主观镜头转场:主观镜头代表主体的眼睛。如前一个镜头是某人看或想,下一个镜头就是他看到或想到的内容。

空镜头转场:画面中没有人物只有景物的镜头叫空镜头。空镜头往往使段落之间有明显的间隔效果。

逻辑因素转场:利用两个镜头之间的因果、呼应等逻辑因素实现场面转换。如,审讯-凶器----病房受害者

声音转场:利用解说词、同期声、音乐进行转场

⑫技巧转场 * 淡入淡出叠化翻页划像定格多屏分割

第六章

电视节目的编辑

一、解说词的编辑

1、解说词的作用

①可以使电视具有完整叙事的能力;②有助于电视叙事方式的精练和集中;③可以克服电视画面的局限,揭示抽象的深层主题;④可以引导受众理解画面信息的意义;⑤可以连接画面进行转场。

2、解说词与画面的配合

① 声画统一: 解说词紧密配合画面,去阐述画面形象中蕴涵的更多信息,发掘画面形象更深层次的思想意义,但解说词决不是简单意义上的看图说话式的图解画面。

② 声画并行: 声音和画面在某种内在联系的基础上各自相对独立地并行发展,两者之间貌离而神合,通过声画并行调动观众的联想,去理解声画结合之后的新意义,使信息的传达与表现更加丰富多彩。

③声画对立:声音与画面处于相反、对立的关系中,通过对立双方的反衬作用,表现出更为深刻的思想意义,收到更加感人的艺术效果。

解说词配画面注意的问题:

解说词不必重复画面已经展示得很清楚的东西,不要试图描写形象; 注意解说词与画面的联系;

解说词不必整个充斥画面,中间有些停顿和间歇,给观众一个思考和回味的余地。

二、采访同期声的编辑

1、采访同期声:一般包括:记者、主持人的现场声;被采访者或被拍摄者的语言;记者与被采访者的交流、讨论。

共同要求:简短、精练、通俗、口语化,适合讲话人的职业、年龄、身份。

2、编辑技巧

①在保持语气连贯的基础上,剪去所有停顿、重复和与主题无关的内容。“跳”的部分可插入话筒标志、反应镜头或采访镜头。

②用解说词压缩、提炼被采访者的谈话段落。③用画外音整理、压缩被采访者的谈话。

④为使解说词与同期声自然过渡,可以将同期声声音前叠(未见其人先闻其声),或让同期声声音从低过渡到正常位置。

三、音响的编辑

音响指环境背景声,其作用主要是使人产生身临其境的真实感;渲染现场气氛

编辑技巧①音量差别较大的场景转换时,不一定让音响音量完全与画面同步切换。②音响剪接不一定与每一个画面同步,可以拼接。③音响可以夸张使用。④让一些“哑片”形成声画一体的整体效果。

四、音乐的编辑

音乐可以概括揭示主题,烘托气氛,刻画人物性格和形象。编辑时注意:

①克服音乐选配的随意性,尽力追求音乐与全片主题、风格的统一

②在音乐与解说、同期、音响的处理上,要主次分明,彼此协调。在音乐长度上,不应将音乐从头到尾灌得太满,特别是纪实风格的节目,不可滥用音乐。在音量上,不可让音乐喧宾夺主。

五、字幕的运用

1、认真选择颜色;

2、字幕背景设计;

3、恰当的字体;

4、字幕出屏方式;

5、位置和排列方式。

【实验作业】以实验小组为单位(每组2-4人),每组学生自己策划、拍摄、编辑、制作一个15分钟内的电视短片(体裁、内容不限)。通过制作短片,考查学生对电视拍摄、编辑技术的掌握程度,电视画面的造型能力以及运用电视画面进行叙事和表意的能力。

提交:

1、视频作品:完整片子+拍摄花絮。(花絮主要体现小组成员的拍摄工作)。

2、文本:文字稿;拍摄时间、地点;小组成员及分工;拍摄设备型号与编辑软件。

第四篇:摄影与电视摄像教学大纲

摄影与电视摄像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摄影与电视摄像

学时:48 适用专业:影视类各专业 课程性质:必修

一.课程教学目标:

使学生掌握摄影与电视摄像的基本理论及基本技能,掌握电视摄像在技术与艺术上的各种技巧,要求学生理论联系,积极参加基本技能的训练,以便巩固所学到的基本知识。

二.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

(1)主要内容包括摄影必备器材简介,使用调节技术,正确曝光和测光的重要性和技巧,光线在摄影中的作用和运用技术,摄影构图的基本原理、构图基本程序和常见的构图形式等等。本课程力求理论联系实际,除幻灯图片放映示范以外,学生也有机会在课外进行实际操作训练,以利巩固所学的知识。

(2)主要进行电视摄像的理论与实践的教育,帮助学生认识电视画面的特性,熟悉电视摄像的造型元素,帮助学生理解固定画面的运用和运动摄像的运用,帮助学生掌握光学镜头的特性和在艺术上的作用,熟悉光线,色彩对画面的表现功能,并能掌握电视场面调度的基本运用方式。

二、课程内容及时间安排

“摄影与电视摄像基础”一共包括十个教学单元。主要内容及时间安排如下:

第一单元: 概 论

教学内容: 1.摄影的定义、特点、发展势力;2.摄影器材;3.摄影技术的应用;

第二单元: 摄影基本概念与应用

一、聚焦与景深

教学内容:1.几个基本概念,介绍聚焦、景深、焦深和超焦点距离的含义;2.聚焦知识,1 3.景深,介绍影响景深的几种因素,景深的调节技巧;4.超焦距与景深的关系,超焦距的实用价值以及计算方法等等。本章重点是掌握聚焦的方法和景深、焦深、超焦的运用。

二、曝光与测光

教学内容:1.曝光和曝光量的含义;2.曝光量与影像质量的关系;3.影响曝光量的几种因素;4.怎样正确估计曝光;5.闪光摄影的曝光技术;6.测光的基本知识:内、外测光表基本原理及其局限性,测光技巧。本章重点是掌握正确曝光的基本方法。

第三单元:光线的运用

教学内容:1.光的基本特征:光的强度、光的方向性、光的颜色;2.光的种类:自然光及其在不同时间、不同气候环境下的特性,人工光的种类及其特点;3.光在摄影造型中的作用;4.自然光摄影基本技能;5.人工光摄影的布光技巧。本章目的是使学生了解光的基本知识和运用技巧。

第四单元: 摄影构图

教学内容:1.摄影构图的含义、目的和基本要求;2.摄影构图的基本程序,即拍摄点(方向、高度、距离)的确定、画幅(竖式、横式、方形画幅)的选择、画面布局(即主体、前景、背景、环境和空间的安排设计)、主体和陪体的表现手法等等;3.主体和陪体在画面中的作用;4.摄影构图的基本形式;5.彩色摄影构图基本知识。本章重点是了解摄影构图的基本原理和基本形式,并通过实际操作掌握摄影的构图的基本技能。

第五单元: 专题摄影简介

教学内容:1.科技摄影的范围、器材、要求;2.新闻摄影的含义、特点、原则、种类;3.广告摄影的含义、作用、特点、技巧和器材;4.生活摄影的范围、要求;5.风光摄影的含义、要求、对象和基本技术;6.艺术摄影的定义,与纪实性摄影的主要区别,艺术摄影在艺术领域中的地位和作用,艺术摄影的基本技法。

三、课程实习内容(安排1次,约4学时,)

1. 光线的运用,练习对光线强度、方向和光的着色的判断,以确定曝光组合,选择拍摄点和拍摄时机;

2. 构图练习,根据课堂知识,练习各种构图形式,包括拍摄位置、画幅、画面布局、拍摄手法的具体运用; 3. 景深调节,练习使用照相机的调焦装置、聚焦位置的确定、景深的选定和调节,超焦距的运用;

4. 专题摄影练习。

第六单元:电视摄象机使用

1、教学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彩色电视摄像机的分类方法,掌握彩色电视摄像机基本组成和性能,掌握彩色电视摄像的基本操作方法,并能对彩色电视摄像机能进行正常的保养工作。

2、教学内容:

1、电视摄像机的基本组成 ;

2、第二节 电视摄像机的基本操作;

3、电视摄像机的保养方法。

教学实习:校园内拍摄4学时

第七单元:电视画面

一、电视画面

教学内容:

1、第一节电视画面的地位和作用;

2、电视画面的特性;

3、电视画面的造型特点;

4、电视画面的取材要求;

二、电视景别

教学内容:

1、拍摄角度;

2、电视画面的构图要素 ;

3、固定画面的概念及特点;

4、固定画面的功用及局限

第八单元:运动摄像

教学内容:1.

推镜头;2.

拉镜头;3.

摇镜头;4.

移镜头;5.

跟镜头

6.升降镜头7.

综合运动镜头

第九单元:电视场面调度

教学内容:1.

场面调度的源流;2.

电视场面调度中机位,运动,轴线等原理

第十单元讲:纪实性拍摄

教学内容:1.

新闻节目的拍摄;2.

纪实拍摄中的创造性;3.

如何表现冲突与人物内心;4.

摄像师的基本素质和执机技术

三.课外学时安排:

通过观摩优秀电影,纪录片,撰写论文,摄影实践创作等形式,把教学中的理论部分与实践相结合,使学生在理解课程知识的基础上能够把摄像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具体实践中去。

第五篇:电视新闻采访与写作

电视新闻采访与写作

杨征南 黔东南电视台

电视新闻是一门艺术,它是声画的结合,也是光和影的结合,它不仅给人们提供了所需的新闻消息,也给人们以视觉享受。但电视新闻采访却不是一门容易完成的功课。需要付出许多辛勤的劳动和心血。电视新闻采访与写作,看起来容易,作起来即较难。

记者要使新闻出新出彩,写到位写出味,主要着力点就是要做到“三贴近”。真正把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作为新闻的灵魂和源泉。同时要做到:

一、坚持政治家办报。坚持为人民服务是新闻工作贴近实际的具体体现。“三贴近”思想,为政治家办报注入了新的内容和活力。作为地方党组织的新闻宣传工作者,要把当好喉舌的积极性和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社会责任意识有机地统一起来。当好党和政府的喉舌是政治家办报的责任所在,因此新闻工作者要站在党的立场上,从政治高度考察掂量社会现象的性质和意义,同时要从群众的利益出发,客观及时的传播读者想知道的事,把新闻报道的思想性、指导性和可读性结合起来,使新闻媒体在政府与民众之间起到桥梁和疏通作用。

二、以人为本贴近生活,让新闻充满生活气息。生活的丰富多彩与生动活泼是坐在办公室里无法体会的。只有贴近生活,新闻作品才有鲜活蓬勃的生命和直指人心的感染力;只有贴近生活才能让新闻线索源源不断。

三、贴近群众,拉近新闻与读者的距离。贴近群众是新闻的落脚点和新闻媒体竞争力的核心所在,也是新闻传播形式和内容不断创新的根本动力。只有贴近群众,才能让新闻广泛传播;贴近群众,可以体察群众的意愿,倾听群众的呼声,了解人民群众关心的问题。才能深切理解党制定方针政策的立足点和出发点。才能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同群众的愿望和要求结合起来,真正做到“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

作为一个电视新闻记者俱备两种能力十分重要,即观察能力和综合能力。观察能力:记者在采访时要利用嗅觉、视觉、味觉去获得全面的事实,要学会眼观四方耳听八路,特别是电视新闻工作者,要善于用镜头现场捕捉各种细节,各种新闻要素,给观众提供全面真实的信息。同时耳朵要随时听取现场各种声音信息,选取有用的材料进行牢记。

记者在现场采访报道时,要求做到“全感受采访”。要把自己在现场的各种感受全方位地进行报道,尤其是那些画面无法直接体验的现场感受。

电视的本性是记录,记者要有我在现场的意识。通过记者的视点传达给观众一种信息。

记者还要会综合各种材料,从材料中选择有用的、有价值的信息作为新闻素材加以整理。记者要始终保持新闻的敏感性,善于发现捕捉到最具新闻价值的材料。善于从纷纭的材料中选择出最好的报道角度,最佳的创作切入点。用心灵的感悟去选择。记者不一定是一个专家,但一定要是一个翻译,要把微观的东西翻译成宏观的东西。要能有效解答群众难已理解的话语,这就要求记者具有较文化水平和良好的职业意识,对各行各业的工作职能、职权范围、工作成绩等都要了解,同时要能够熟练的运用各行业的工作术语和常用语言、词汇。只有这样,写作时才不会无从下手,下手困难。电视记者的采访视角不能极左也不能极右,一个人物是复杂的,采访时不要偏向于说教,对错不是记者说了算,而要给观众留下想象的空间,让观众去想,去感受,去用自己的思维方式理解事情。

要以平和心态接近拍摄对象,着力反映其日常生活和生存方式,使观众通过一个个“细节”和一段段“过程”去感受一种生存空间。电视是看和听的艺术,首要的是看,画面是一种语言,一种世界性的语言。因此电视不需要解说词也能看得懂。

目前我们的电视大部分是解说词加画面进行的。特点是教育人,说教,是在愚弄观众,效果是有限的,是编导让我看什么,而不是我看到了什么。我们要尊重观众,给观众提供更大的视觉空间。现在大多数电视,有时一个很好题材,往往容易拍成一个说教片,让一大群人上电视说教,让观众反感。

目前我们的新闻不吸引人的关键是新闻工作者没有新闻创新意识,观念无法改变。拿外省相比,我们的采访视角,采访方法,都非 常落后,新闻即要为党委、政府工作服务,也要为群众服务,而我们的新闻刚好忽略了群众这一最大的观众团体。

目前,“快餐”式的新闻较为流行,在记者队伍中普遍存在浮躁情绪,记者采访的任务过大,追求高发稿量等因素,使新闻单位存在浮皮草率抓新闻,到部门拿材料照葫芦画瓢写新闻,道听途说做新闻等现象。这些现象的存在,使新闻稿件思想没有深度,不可信,语言干巴,新闻不可读,不可看。

新闻需要灵感,作为从业人员保持一种职业的激情、对生活的热情以及积极参与的态度十分重要。同时,从事新闻工作不仅要有理智的头脑,还要有对生活、对新闻事件感性的认识。这种认识会使记者新闻意识增强,灵感迸发。

作为一名记者,要到新闻现场去找灵感,到新闻现场去抓细节。特别是电视新闻,现场信息十分重要,画面有细节才能吸引观众。新闻的细节是要通过记者现场去感受的,只有记者亲眼见到,亲身感受到,才能准确、形象地传达给读者。

新闻要动起来,不论是通迅、专题、还是信息。活泼的语言、生动的细节、新颖的表现手法越来越受到读者的青睐。新闻有故事性,有现场感受,无疑可增加可读性。

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新闻的力量是事实,新闻写作应当着眼事实,着眼事实本身新闻价值的开采。

电视新闻要淡化主体意识,淡化主观意识,不要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观众,要客观的再现生活。

新闻记者要从习惯于说概念转变到习惯于说事实,要从只会说一般的事实转变到善于表达自己理念的事实。记者在采访中要有质询精神,要逆向思维,不能顺着理,要逆着搓。

新闻是一个中心点向外辐射的,是通过一点来反映社会的一个方面或几个方面的现象。

电视新闻也讲求故事化,要有故事情节:故事要人物化,每一个故事他都有一个主人公。故事没有主人公,就不可能生动,但要想故事生动,首先要说清楚故事主人公,即要从细节描写入手,通过细节表现来对一个人的好坏进行说明。让观众了解这个人,了解这个人身边的故事。

电视的播放方式最突出的特点就是一次过。“一次过”如何使观众看清楚画面,听清楚场音、读懂故事情节、领会主题思想。最根本的在于电视片的结构必须脉络清晰,即主线明确,贯穿始终;辅线陪衬,点缀其间;情感真切。

一要确立主线和辅线,用主线来说明主体,用辅线来进行辅助说明。二要“点”“面”结合,既有“面”的辅垫,又有“点”的抓取。要舍弃许多次要的生活细节,抓取具有本质特征的材料。要对了解到的材料进行筛选。

三要善于观察捕捉细节,细节的捕捉与表现,是电视节目创作中最重要的一个因素,“一滴水里见太阳”着眼要高,落脚要小,所谓

着眼高,落脚小,是指其意义大,故事小,即以小见大。许多相关的著作都从不同的侧面强调过这个问题。细节最真实,最有信息量,细节最表现特征,细节最重要的一个特点,在于它的不可替代性。捕捉细节首先需要有善于观察和发现的眼光,通过对画面的细节的仔细观察和认真分析,发现一般人不容易看出的形象特征。细节描写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

一是场面细节。场面细节就是抓住生活中细小的部位来刻画人物,渲染气氛。

二是时间细节。事件的发展和人物的经历,都在一维时间发展线上有序展开,有始有终。时间细节越真实,主题突出越鲜明。

三是心理细节。心理细节,是指人物在特定环境中产生的想法、情感、意识的细枝末节。

四是行为细节。行为细节,指人物通过行动表现人物的性格。新闻一定要抓住几个人物的描写,要把新闻事件化,要依托于事件,事件要故事化,要讲述故事,故事的动态、进展、节奏;故事要人物化,要选取主要人物,相关的事件,外围的关系:人物要个性化,突出事件中的人性,人的精神、行动、细节、同期声,利用外围相关资料来讲故事,突出人物。新闻不能泛泛而谈,要以人物来讲述中心事件。要选取特殊人物。平常的人十平常的事等于零,平常的人十不平常的事等于重要新闻。电视新闻采访同时也要以点来说故事,以点面表现整个事件。点要有代表性,点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三个或者更多。点即是某个故事的一个细节或者几个细节。细节决定成败,细节描写的怎么样,生 不生动,能不能吸引人,决定了新闻的好坏。能吸引人的新闻必定是好新闻。

电视表现要善于发现事实,捕捉细节,用事实表达观点,用细节传达理念。要用生动感人的细节深化主题。好比一座大厦,结构就是楼梯框架,细节就是水泥、沙子、砖块。没有大量的水泥、沙子和砖块的垒砌,大厦不可能崛起、建成。

要用生动、感人的细节,表现人与事的特征。有时一个细节比千言万语生动得多,深刻得多,有力得多。特别是画面细节,通过画面中的细节拍摄,让人有一个直观感受,这比说上百句解说词还管用。常言道“细微之处见精神”。要让每一篇新闻都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关键是运用大量生动、感人的细节。运用好一个生动典的细节,有时会使一条新闻顿时灵动起来,题材特征就会显示出来,人物的风采会栩栩如生。

运用生动、感人的细节,增添消息情趣。使消息富有情趣,有声有色。同时,新闻的细节运用一定注意以一当十,要能够忍痛割爱。有的细节虽然很精

彩,脱离主题,就必须下定决心舍去。因此在细节描写时一定要注意提炼有典型意义的、有说服力的细节,真正使这些细节为主题服务。

新闻语言也要诚,诚是儒家思想的中心,“诚”最初的意思是指在人际交往中人言之真实不欺,是个实践道德的概念。从情感方面看,情感在新闻中有着重要作用。有两家报纸报道了同一则消息,情感受因素多的总能给人们留下深刻印象。受众作为社会的主角接受新闻的主体,因时间、对象而异,会对不同的新闻表现出不同的情绪反应,从而使新闻价值在他们那里形成不同程度的现实性。这样,新闻价值的大小也就和新闻的情感因素直接联系起来。新闻借助于情感会使受众更快地形成态度,实现新闻传播的一系列社会功能。所以凡是富于情感因素的新闻都能在传播者和接受者之间产生心灵的交感,把受众的思维力调动起来。达到与受众进行思想的交流和行为的指导。一篇好的新闻,应该由两部分组成,一是新闻事实,一是真心实意的情感,而这种“情感”就是我们所说的“诚”的一种外化形式。从新闻传播者的职业道德来看,需要对受众“以诚相待”。

电视新闻采编要突出构思;构思是文章写作过程的重要环节之一,是新闻采访不可缺少的东西。它包括如何提炼和表达主题,选用材料,安排文章结构。构思主要包括三项内容:第一主题构思;第二选材构思;第三结构构思。

每一篇新闻稿件都要经过构思这一阶段,特别是电视新闻,构思十分重要,不仅在新闻文字解说词上要提前构思,在画面的拍摄方面,在取景、构图、拍摄角度方面,题材的选择方面都要提前构思,只有作到提前构思,采访才会有的放矢,一篇新闻才会有血有肉,才会丰满。构思从过程来讲它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研究阶段的构思和表达阶段的构思。

构思的基体原则:第一,要有正确的世界观和较高的认识水平;第二要有针对性。有较高的认识水平,才会使我们居高临下地指导整个构思过程。认识水平不同对于同一个事物的深刻性和全面性的考虑也会有所不同。新闻构思,首先要有正确的立意思维方法。这里介绍几种思维方法。

一、原因分析法。原因分析法是一种先后性、历史性的因果关系分析,原因分析法是从“结果”到“原因”的分析方法,这里的“结果”是一种“现在

时”的东西--“现象”,而“原因”则是“过去时”的东西---“本质”。“原

因”之所以是“本质”,是因为它导致了新的“现象”的产生。当我们分析出一种事物的“现象”所以产生的“原因”时,我们就开始抓住了事物的“本质”。在新闻策划过程中,为了获得最深刻、最理想的立意,我们必须多次运用原因分析法,进行剥笋式的分析,探索出事物现象的最终原因、最深刻的本质。

二、是背景分析法。所谓背景分析法,就是思考新闻事件、社会问题产生的大背景、大气候,发现两者之间的隐形因果关系,这种大背景、大气候就成了新闻事件、社会问题的原因。三是功能分析法,所谓功能分析法,即分析当前发生的新闻事件和社会问题将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作用、意义。运用功能分析法,我们不仅可以进行正面的功能分析。思考新闻事件和社会问题会带来的好处、利益,还可以从反面的、不利的方面来分析其危害、灾难等。原因分析法面向新闻事件之前的因果分析,是过去时;背景分析法面向新闻事件发生时的社会环境的因果分析,是现在时;功能分析法则是面向新闻事件之后的因果分析,是将来时。思维方法的改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要想形成新的思维方式,获得深刻的、新颖的立意,只有通过长期的煅练。

民生新闻

关注民生是媒体的生存发展之道

在这个充满竞争和挑战的时代,新闻媒介要想立于不败之地,求得生存与发展,关注民生,不仅是明智之举,也是必然选择。关注民生就是要媒体站在百姓立场树立平民意识,采用平民视角,聚焦百姓生活,关心他们的衣食住行,喜怒哀乐,反映他们的呼声、愿望、要求。媒体只有关注民生,关注社会,才能羸得受众信任,在受众心目中树立起可亲、可敬的良好形象。

作为民生新闻的记者,要具备较高的素质,第一要有深入民众、深入生活的作风。记者只有深入生活,深入实际,深入群众,才能捕捉到鲜活的新闻。深入到普通百姓中去,耳闻目睹百姓的生存状态、生活环境,了解百姓内心的愿望和要求,才能搞好民生新闻报道。第二要有坚持真理、敢说真话的精神。民生新闻的报道对象是普通百姓,而老百姓的生活也有许多不尽人意之处,面对这些就需要记者讲真话、讲真理,有勇气为百姓说话。

第三要有质朴无华、平易近人的文风。民生新闻的特点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在报道形式上。要做出百姓喜闻乐见的好新闻,就要求记者强化平民意识,站在受众的立场上,从新闻的视角记录民生,从百姓的视角解读新闻,运用鲜活生动的群众语言,加强互动性、参与感,提升报道的贴近性、人情哧、亲和力。让群众真切的关注自己的新闻。民生新闻的独特内涵主要包括:

1、题材选择上的民生内容。一般地说,民生新闻所聚焦的是平民百姓的生活、生计、生存、生命。民生新闻的题材十分广泛,除了日常社会新闻外,可以涵盖于地方百姓最直接相关的政策服务资讯,困此,就民生新闻来说,可以说是“对最新的有关人民大众生计来源、生活质量、生存状态、生命安全及其相关心态的事实的报道。

过程、报道立场的平民视角。传统的新闻,往往过分注重自上而下的指导性,将受众看成是需要教育的对象,高高在上,存在着脱离 群众的倾向。平民视角即意味着新闻工作者摒弃那种居高临下的心态,更多地聚焦平民百姓和困难群体,意味着记者站在与民众同呼吸共命运的立场上来。

3、价值取向上的民本意识。民本意识就是把人民作为国家的根本,充分反映民众生活。关注民生疾苦,为民排忧解难,表达对普通民众的人文关怀。

4、在报道方式上的民众话语。这里主要有两层含义:一是用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语言形式来报道民生内容;二是让民众在新闻报道中发出自己的声音,表达自己对民生问题的看法和观点。

民生新闻和社会新闻采访时特别要注意三戒。一戒“看热闹”报道。如今,属于“热闹”类新闻缺乏思想内涵比比皆是,而有见地、有思想性的新闻比较少。我们要从“看热闹”的新闻中走出来。应下大力气,下苦功夫、去追 求“看门道”新闻。

二戒无主题报道,一篇文章要有主题,一部作品要有主题,电视社会新闻从诞生的第一天起,大都与“俗”有关,报道的内容“平”、“偏”、“奇”、无创意、无新意,说到底,就是新闻无主题。要想使电视社会新闻总有魅力,总是吸引观众,这就要求我们在新闻实践中,去观察体会,思考问题,拍摄镜头,组织报道。

三戒“尴尬”报道。作为新闻报道,应引领社会,在实践过程中要处处体现人文关怀,那种居高临下,指手画脚、盛气凌人的习气,受众难以接受。只有以人为本,关注社会,才能增强电视社会新闻的亲和力,树立电视在群众中的良好形象。

现在电视新闻越来越受到领导重视,社会关注,百姓喜欢,从业人员追求。这就更加要求我们,从政治觉悟、政策观念、文化修养、业务本领方面,要不断磨练自己,以提高执行能力和驾驭业务的技能。同时在采访中要扎实、深入、理性、不应人云亦云,对新闻事件进行理性的分析,多侧面的展示,更大限度地彰显新闻力量,使新闻更显出人文关怀的情怀。

这里我们来谈谈会议新闻的写作

最容易写的是会议新闻,最难写的也是会议新闻,说它容易,是因为它是程式化的东西,按八股方式“炒”,为报会议而报会议,说难写,是采到“会海”中的富矿不易,写法创新不易,让读者爱看更不容易。新闻在会里:记者要在会海里找到“鲜鱼”、“干货”,首先必须学会“泡会”。所谓“泡会”就是指记者要全身心地投入会场里,这是一名记者工作作风的体现,也是获取新闻的需要。

开会,顾名思义就是很多人聚在一起讨论事件、讨论工作、交流信息、沟通思想。对大部分人来说,他们不可能亲临会场,但他们有了解情况的强烈欲望,新闻媒体就是要让大众了解此次会议的内容,特别会里的重要信息。

功夫在会外 在各种会议中一般都深藏着许多有价值的新闻线索,稍不留意,许多线索就被丢掉了。信息量大且集中在短时间释放是会议报道的一个特点。要获得更多的相关资料,要让稿件内容厚实全面,有时往往要让记者吃自己平时积累。平时注重知识积累,注重磨练功夫,注重交际的记者,往往能在会议报道中大显身手。

磨练的功夫首先是学习。记者能把握大局,把握宏观,就要认真 学习党的大政方针。只有在政治上成熟才能达到新闻上的“老道”,理论水平的提高,才能增强对复杂事物的判别能力和洞察力。磨练功夫其次是注意收集资料。了解会议的背景,写好新闻背景靠的是资料。就是要靠平时的积累。磨练功夫再次是要多交友。记者应成为社会活动家,要多踏进会议这一“沙龙”,通过这里去结识一批人,去累积社会关系,以达到方便采访的目的。

里应外合 不可还认,由于会议性质所决定,有些会议新闻只能就会写会。但有些会议需要记者将会上的有关内容与会外的有关情况结合起来,这种“里应外合”的写作方法,用好用巧了可以增强新闻报道效果,增强新闻报道的可读性。“里应外合”一是会上有所呼会外有所应。二是要会上知其然会外知其所以然。三是会上主角亮相,会外记者“旁白”向读者提供他们一些基本情况,使读者知其曲又知其人,让宣传效果倍增。

典型报道的创新

典型报道是我国主流媒体进行正面宣传的主要形式,要在弘扬社会正气、高扬时代精神、营造舆论氛围、引导观众更新思想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必须做到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使符合时代进步要求的价值观念和思想

道德深入人心,引起广大干部群众的共鸣。典型报道要注重挖掘时代特色和鲜明个性特点,去影响受众的感官,让群众如见其人,如

闻其声。典型所体现的个性越鲜明,反映时代精神的共性就越突出,典型的说服力就越大,普遍的指导意义就越强。

先进典型来源于生动的社会实践,来源于平凡的社会生活,来源于普通的人民群众。要找典型报道与群众思想的结合部,使典型报道充满生活气息,让“平民化”的先进典型在群众中引起共鸣。群众的需要就是典型报道的根源所在。典型报道虽然是从群众中来,如果没有与群众的视角相结合,就无法回到群众中去。因此,普通而不平凡、平实而不平淡的典型报道,与群众的视角相吻合,使人感觉真实亲切,可敬可学。

塑造真实形象 增强感召力量。典型报道必须遵循“三贴近”的原则。用鲜活、通俗的群众语言,用平常心、平常事描述刻画人物生动的形象,从平凡的举动中捕捉深刻的内涵,达到以事感受人、以情动人效果。

记者外出采访时,决定采访对象要注意四个因素:身体、亲和力、表达能力、长像。记者问话要开放式的问话,问话时不要问概念式的问题,要让采访对象能自由发挥。问题要简单明了、具体、明确、清晰,并且要考虑到这些问题对方是否有能力回答出来,问话超过三句就不要问了,概念式的问题往往让采访对象无法回答。千万要注意不要在采访对象面前显出傲慢或粗鲁,不要高高在上,这样会引起对方的反感,使采访无法进行下去。要学会提问,掌握提问技巧,提问要能吸引对方打动对方,使对方与你谈话亲切自如。采访开始。记者应提一些中性的问题,比较容易回答的问题。向采访对象提问时,要注意提问的逻辑性,不能使自己所提问题互相矛盾,要注意谈话过程中收集那些能够启发你提出新问题的信号和暗示,善于发现对方的疑问点始终保持灵活敏捷的思维。

采访过程中就开始打腹稿,这样可帮助你确定现在掌握的素材是否已能写一篇报道,以便及时调整采访思路,保征采访的成功。

采访时不要怕向对方请教一些自己不懂的问题,因为记者经常会遇到一些不熟悉的行业。对这些行业的一些术语或其它不了解的知识应不耻下问,直到你完全了解。

要讲究采访技巧,要研究采访对象,尽可能的祥细占有材料。包括采访对象有关历史的和现实的背景材料。尤其注意采访题目所涉及 的资料文献。更要了解采访对象的工作性质、职务、兴趣爱好、周围环境等等。

三种简单的采访错误:

1、明知故问,表现采访记者的愚蠢。

2、少问对方是与不是的问题,3、不要诱导对方说出供词。

记者出现场有三条基本要求:认真选择具有典型意义的现场,2景别最好是中景、中全景、大全景,要能很好地展示现场环境。

3、努力传达现场感。

记者在现场要有很好地发现、挖掘和思考能力,提出切合实际的问题。在记录节目中强调在过程中在运动中采访。

采访中提问记者要有主导性,要围绕主题提问。要注意细节选择的倾向性。电视新闻选材:

1、要选视觉、听觉好的。2 有没有创作价值;

3、能这能给人以新鲜的角度和想象。

4、反映深刻的问题;

5、、是否能表达人性,6、画面信息量大小;

7、人物形象是否更利于表现。选材要点:1、选择看得见的事实。2、选择“点到穴位的事实,也就是

要选择能够强有力地说明和表现主题,具有典型意义的内容。3、选择以小见大的事实。有些东西表面看起来不显眼,背后却有大文章。4、选择与表现主题密切相关的事实。所有素材的选择都要围绕主题展开,主题表达和深化往往依靠一系列有说服力和表现力的事实来完成。5、要选择具体的、生动的事实。

电视的四种语言:解说词、同期声、字幕、背景。

一,解说词:

解说词是电视语言的主要构成因素之一,是对电视节目中部分有声语言因素约定俗成的叫法。严格地说电视解说词并不是一种传统意义上的写作,他与报纸新闻稿、散文、小说、传记等写作方式都有所不同,文字运用也没有那么讲究。但是,真正使用好,处理得当,能够符合电视创作的特点和规律,也并不那么简单和容易。从字面上看,电视解说词无非是“解释说明”的压缩。是帮助观众深入认识和理解电视节目的一种电视语言。它的一切写作、处理、安排的思路,首先从画面出发。它依赖画面、来自画面、补充画面。同画面的关系处理得当,与其他手段的配合就能够迎刃而解。要知道电视解说词从何入手,必须了解电视画面的局限。电视解说词使用最基本的原则是:在电视画面表现不了或表现不好的时候使用解说。如果电视画面可以表现,并且能够充分表现的地方,应该尽量发挥画面的作用,少使用解说。因此解说词的写作使用首先要了解画面的局限性。

一、历史上发生的事件难以完整再现。对那此曾经出现和已经发生的历史事件,未能及时拍摄到或保留下来相关图像,试图用画面再现过去,再现历史的,电视画面无能为力。所以在画面资料不足的情况下,解说词在回顾历史,报道过去方面有着特殊的优势,也是它发挥作用的重要领域。

二、画面无法对尚未发生或将来可能发生的事物进行预测和展望,画面报道最基本的特点和要求是形象、具体。事情还没有发生,事物还没有出现,画面进行展望既不可能形象,更不可能具体。所以对未来可能发生的事情,可以利用解说的虚拟性和想象的能力,调动观众想象。

三、难以直接揭示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人是万物之灵,世界上最复杂的、最微妙的,莫过于人的内心世界和心理活动。而画面传达信息有一个最大问题,就是不准确,画面对人的内心活动只能做表面肤浅的揭示。有些就需要解说来完成,而解说对人的心理活动描写也应该十分慎重。特别要注意对心理揭示分寸感的把握。它可以配合适当的采访、人物内心独白、主人公自述,恰到好处地做直接的揭示或剖析。

四、对不具备形象性的问题难以表达,画面对抽象的意义和无形的概念,难以表达,这样就需要解说词解说。

五、画面具有的“多释性”特点。创作意图与观众接受程度之间会产生一定的差异,而画面自身难以填补这种差异。观众往往根据自己的体验和需要去解释画面,由于对画面内涵理解的不一致,往往会出现许多歧见。因而解说在这里,主要就起到引领、点拔、启示的作用,通过解说,既充分表达自己的创作意图,又得到观众的认可和接受。

六、无法全部回答新闻记录的基本要素。画面无法满足观众了解全面信息的需求。观众要求对现实生活作全方位的了解,仅仅靠画面一种手段,许多必要的信息无法传达到位,会使观众感受到遗憾。因而就需要解说词来补充。

电视解说但也不仅仅指对画面的简单说明和解释,它所涵盖的内容和作用要宽泛得多,也复杂得多。电视解说词写作是一门基本技能的训练课,具有很强的专业实践性和操作性。电视解说词的写作,没有一定之规。不能绝对的说,必须这样写,不能那样写。具体情况一定要在具体环境和条件下才能叛别;写好解说词,首先要了解解说词的地位和作用。了解电视创作的规律和解说词的使用特点;要撑握比较丰富的语汇和修辞方法,比较多的文字格式,比较充分的表达方式;也时甚至连播音员个人的语速风格,栏目对象的接受情况,栏目的性质,都要考虑在内。

电视解说词不能天马行空般地任意挥洒,它必须注意到同画面的对位、交汇、碰撞、借力的时机,注意到画面长度的容纳字数和解说词的语速。解说词与针对性的画面形象同时出现,才能取得声画结合的预期效果。否则,不仅这种交叉、碰撞、借力的效果难以实现,而且关键地方的错位,还会带来非常恶劣的后果。因此采访时我们必须要多拍摄画面,集聚素材。

一、电视解说词段落的划分尽量要细,要短小,不宜长篇大论。段落短小,计算时间字数比较容易,播音员也便于调整语速,找准画面和同期声的准确位置。

二、解说的句式尽量使用短句,有时七八个字,顶多十几个字,句式过长,不仅同画面的配合困难,太长的句子,甚至连换气的地方都不宜找到。

三、解说的针对性要强。解说无论长短,只是为某段画面服务的。解说词写完以后一定要注意结合画面掌握一下时间和字数,不适当的地方应及时进行调整。为了便于临时进行修改,电视解说词尽量写得有一定弹性,语句有可伸缩性,需要时,可以随时填充;不需要时,可能及时压缩。这种弹性主要体现在那些附加语和修饰语上,不是句子的主要成分,增加它,可以多一些色彩气氛,去掉它们也不影响关键信息的传达。

解说词要为看而写,就是能使观众通过解说,自觉地将听觉信息与眼前的视觉信息相联系,对处于无序状态的画面信息进行必要的整合,使观众充分领悟画面之间的逻辑关系。

要学会运用浅白直观的语言播报新闻,记者在采写电视文稿时要学会抓观众的兴奋点,要言之有物,不仅让人听懂,还要让人愿意听下去。只有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去打动各个层次的观众,用生动、准确、明白的语言文字对画面进行诠释、补充和提升,配合声音画面来冲撞观众的视、听觉等感官,才能与观众进行感情交流,使观众在收看时形成强烈的思想感受。

电视解说为“看”而写的特点,在文字处理上起码包涵有两层意思。

一、电视解说的文字中应该包含有一定量的潜台词,即没有直接说出,但可以感觉得到这样的意思,随时把观众的注意力向画面上引导。这样的潜台词就是“请看画面”。

二、电视解说词在表述过程中应该有大量的、足够的指代性语言,如“这个那个”。

电视新闻的文字解说词写作尽量口语化。电视新闻不同于报纸新闻,报纸是给人看的,面对的是有文化的读者。电视既是给人看的,又是让人听的,面对的是不同层次的观众。要让所有的观众都能看的懂。所以解说词不能象报纸那样书面化,而应该口语化,贫民化。要从观众的习惯出发,力求通俗易懂。

解说并不去具体描述画面形象的存在方式和运动方式,也不用详细交代画面充分交代的内容。解说仅仅用一个指示性的代词一带而过,给观众一个提示。利用语言的借代特点,把观众的注意力吸引到画面上。观众通过它,去留神画面的形态特征与发展变化,为解说的展开提供画面依据。

电视解说无非是讲三个方面的话,写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讲必须要讲的话,该传达的信息不讲不行,不讲观众就弄不清楚,看不明白,它对画面起到一种补充说明的作用。

二、讲令人感兴趣的话。语言要有感染力和吸引力,说得机智巧妙,使人感受到愉快兴奋。

三、讲令人信服的话。真实、诚恳、合情合理、不虚饰,不空洞; 电视解说在电视作品中的地位,决定了它自身形态的不完整性和非独立性。解说从手法上说只是一种“镶嵌”的艺术。而不是自我堆砌。它不承担所有“画龙”的任务,只承担其中“点睛”的任务。电视节目需要的内容信息,能够用画面表现的,尽量用画面表现。要善于使用画面讲故事,提高画面自身的叙事能力。只有在画面表现不了,或表现不好的时候再考虑使用解说。因为画面本身具有极强的表现力,也有很出色的叙事能力。在一般情况下,解说的量越少越好,解说的分量少了,说明画面的表现力提高了。

电视解说不是画面的简单的说明和解释。解说与画面的关系不是一种表面关系,而是一种深入的,内在的联系。解说应该根据主题的需要,去挖掘画面内在的含义。它应该是画面因素的扩充、延伸、概括与升华。解说应当给观众画面之处更多的信息,尤其是那些无形的信息,及与画面有一定内在联系,但观众又直接看不出来的信息。电视解说不去简单解释说明画面,更侧重对画面的理解和感受。通过这种深入的理解与感受,一方面准确传达了编导的创作意图,同时为观众的思维和联想开拓了更为广阔的空间。

一、解说词不要写口号,要写背景,写内容;解说词不能过多地加形容词。要多用动词,少用形容词。解说词要给观众留下想象的空间。解说词最好能够中性一点。

二、解说词强调不完整,它与画面配合构成一个完整的整体,解说词是画面的解说,只有画面无法给观众信息时,才需要解说词解说;解说词与同期声互为补充,不能重复,被采访人说话表述清楚就不需要解说,解说在电视片中只能是配角,解说与主持人的话相互配合与字幕互为补充,解说词的抒情写意段落可以加配音。

三、电视画面往往是具体的,解说词为了与画面相配合,一般应从具体的事物一步步的写到抽象的概念。从看得见的事实写到看不见的道理、思想和观念。

四、解说词写数字时,表达应选用合适的视听元素,数字报道十分准确,观众往往记不住,用解说词报道数字时宜粗不宜细,粗略简单的数字便于记

忆,而精确的数字只靠播报一次,是无法被观众记忆的。那样,报道的目的和效果就无法达到。

五、解说词是为看而写的,解说词要为观众观看留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解说词应引导观众观看和思考画面上的重要内容。补充画面上无法表达的内容。

六、解说词为了避免重复画面的内容,常用较多的指示性代词。如;这儿、那儿、这样、那样、这些人、那些人等,指示性代词能吸引观众看屏幕,不看屏幕就无法知道这些指示性代词指的是什么。指示性代词能直接接替代名词、省却了复述名称之累。

七、运用解说词介绍背景资料时,应选择合适的画面,选择一段包含相关信息的画面,然后选择一个合适的切入点,讲述相关的背景资料。

八、解说词表述过去或未来时,应寻找一个与画面相宜的契合点。电视画面最擅长表现的是“现在进行时”,对过去和未来的阐述往往借助于解说,但这类解说应立足于“现在”,也就是说最好从现在的细节说到“过去”或“未来”。解说词适当压缩“过去时”和“未来时”的表现范围。设法多用今天的事实,使今天与往事形成有机的联系。使画面所拍摄的“今天”的场景与解说词所讲述的“过去”的事件形成有机的联系。

九、用解说词表达理念时,应选择合适的事实,并落实在具体的细节画面上。

电视节目脚本的写作

电视节目脚本的写作,也和一般的文学创作不同。它必须符合电视的特点和规律,起码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要注意前期拍摄的可能性与可行性,充分考虑它的可操作性。

二、要注意画面表现的形象性与可视性。文字脚本的写作要充分考虑电视形象化传播的特点。要侧重那些具有可视性、画面感染力强的材料。

三、在文字脚本阶段,最好确定下将来节目的叙事角度和叙述人称。

四、不要追求解说词自身表面文字形式的完美。因为电视画面更形象,更有说服力。

五、解说不要描绘自然景色、描写人物形象。因为有画面这个更有力的手段存在,所以解说没有描绘的必要。

六、画面细节是展开解说的支点和契机。电视解说应该来自画面,又回到画面,解说词的撰稿人应该有敏锐的眼光,善于观察画面,仔细捕捉那些适合展开解说的画面细节。画面与解说互为支撑,又相互补充。

解说的功能:

画面没有完整的情节,常常呈现为无序状态,不具备准确的叙事功能,需要画面外的解说承担一部分叙事任务。虽然电视节目主要是给人看的,尽量利

用图像画面传情达意。但是,完全没有解说的配合,画面的表现力和感受染力就会受到很大的影响。

主要功能;

一、弥补画面不足,完善电视形象报道。对画面传达不充分、不准确、不清楚的地方,给以必要的补充,说明和解释:对画面无法直接传达的而又不可或缺的信息,尤其是那些间接的信息,比较抽象的问题,利用解说,给予充分的说明,借以提高信息传递的精确度和明晰性。

1、对事件发生的历史背景、时代背景和总体社会环境的介绍。

2、对新闻事件各个要素的介绍,对人物关系和事件各方面联系的介绍,都需要解说完成对基本事实的陈述。电视画面只能反映具体的场景氛围,对事件发生的具体时间,新闻人物的姓名、关系、事件的背景联系,很难一一展现,而这些则是不可或缺的重要信息。

3、通过解说调动观众的再造想象,使他们从无形的画面上感受到有形东西的存在,以充实画面形象,弥补现有画面形象的不足。

二、整合画面信息,创造明确的指示关系。对处于无序状态的画面信息进行必要的整合。为具有多种解释可能性的画面,创造一个明确的指示关系,给它定向。

1、放大画面的信息点强调突出关键性细节。引导观众的视觉关注,使他们由无意注意转向有意注意,2、对无序的画面信息进行整合,对多义的画面指向进行规定和引导。特别在一些纷乱的场面中,信息含量特别丰富,画面的指向很不明确,任何一个画面形象或细节,都可能引发不同观众的不同感受,这里就需要解说。

三、挖掘画面内涵,丰富提升画面表现力。由于画面转瞬即逝“一次过”的特点,观众对画面表现的生活一般也容易如此。尤其对那些司空见惯形象,总习惯于用先前的经验用简单的理解,容易陷入表面形象的束缚之中。这就是需要借助解说特有的抽象概括的能力,深入挖掘画面的内涵,帮助观众加深对画面的理解,使他们由“熟知”变为“真知”。

四、调动观众的想象和联想。电视解说词应能够调动观众的主动性和参与性,令其结合画面进行积极的想象和联想,这样才能为观众的思维开拓更广阔的空间。解说的技巧在于借助语言的准确性,诱导甚到“逼”着观众进行想象,对眼前的画面形象不由自主地加工改造成,形成全新的视听感受。

五、连接画面,顺利过渡转场。在画面编辑时,需要场面的不断转换。为了使作品层次和画面段落之间顺利过渡转接,就需要一种弥合“跳接”和“隔断”痕迹的润滑剂,为观众创造畅达的语言环境。

六、直接抒发感情,阐述道理。解说表达感情,一种是通过对感人细节的动情

表述感染观众;一种是通过感情的直接抒发打动观众。

电视解说词要注意:(1)不要出现明显的逻辑混乱。(2)不要出现明显的常识性的错误。(3)不要出现语言感情色彩或分寸感的失误。(4)电视解说词段落划分尽量要细,要短小,不宜长篇大论。(5)解说的句式尽量使用短句,有时七八个字,顶多十几个字,(6)解说的针对性要强。这段解说无论长短,只是为某段画面服务的。不要笼而统之,放在这里也行,放在那里也行。

标题:

标题是一条电视新闻或一遍文章的门脸,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观众是否想看你的节目。不少记者认为电视新闻中的标题是可有可无的点缀,事实上,电视有稍纵即逝的特点,要加深观众的印象,帮助观众理解好新闻的内容,标题和导语的作用不可忽视。一条好的标题,能让观众一看便知消息的基本内容,把新闻的重要价值和报道意图体现出来。在有限的时空中更有效地传播信息。取标题要注意:

1、新颖,独特、有吸引力。能够一下子抓住观众,激发他们的收视兴趣。

2、准确、具体、恰当、到位。尽量避免产生误解或歧见。不要大而不当,空洞无物。最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主题或题材,使观众通过标题大体知道节目反映哪方面的内容。

3、标题的字数不宜过多,但是信息的涵盖量要大。一般情况下,电视节目或栏目的标题不要超过七个字。

4、标题要求音节和谐,琅琅上口,好呼易记,便于流传。

5、起标题要多使用动词。因为动词是实词,并具有动感,比较活跃生动。少使用形容词或程度副词,因为这些词是虚词,往往传达不了什么信息。

导语

导语,就是新闻用简要语言说明全文目的或结论的开场白。导语是择其文章最中心、最精彩之点,不要与文章重复,又要避免抽象的公式,引人入胜。电视导语要有效地吸引观众看画面,要引人入胜,导语活泼生动,形式多样,能准确将每条新闻最精彩、最吸引人、最 富悬念的部分提炼出来,就可以吸引观众的注意力,让观众感受电视画面的冲击力,融入情景中。但不能面面具到,要为观众留下想象的空间。要突出新闻的中心思想。也可是一条稿件的总的概括。导语一定要把新闻的实质内容,用短小文字,作生动表达。读者看了导语,略知全文甚至引起观看的兴趣。常见的导语有:

一、概括式:用很少的文字概括全文。

二、描写式:通过场面入文。

三、提问式:抓住读者关心的事情,以提问的方式作为导语。

四、结论式:展现实际成效,通过导语,首先把新闻要反映的问题结果告诉读者。

五、悬念式:问题引而不发。露出事情的头,留下事情的尾,引起观众的兴趣。

六、因果式:道出前因后果。

导语要简明扼要,不说废话,多用概括性语言。要善于突出重点。

主体

主体是消息的躯干,紧接导语之后,要用足够的、典型的、有说服力的材料对新闻内容用周全、确切的阐述,充分表达出通篇消息的主题思想。主体的写作有以下几种方式;

1、依时运笔:即按照事情发展的时间先后,依从时间的顺序,把来龙去脉搏写明白。写作中运用材料要繁简得当,不要有闻必录,写成一本流水帐。

2、依事运笔:按照事物本身发展规律,抓信内在联系,顺着脉络下笔,不受时间顺序的约束。根据事物的发展逻辑来考虑主体的层次结构。由于它确切地掌握了因果关系,并列关系,主次关系,或点面关系,能更为生动地表现主体。

3、依人运笔:按照人物出场顺序,有分寸地把握主题,刻画人物,表达主体。特别是写典型人物的消息,往往是从先进人物本身写起,一直写到他克服困难,取得胜利。

4、依境运笔:按照客观事物的环境展现在人们眼帘的先后,开展写作。

背景

新闻背景就是与新闻产生联系的历史环境与客观条件。背景的用场在于丰富主体,突出主题。起着衬托作用。(1)对比性:现在和过去、正面和反面、正确和错误、这里和那里,都可以找出材料比一比,看是否有差别,以突出新闻事实的意义。(2)说明性:介绍政治背景、地理环境、历史沿革、思想状况工作与生产面貌、物质及文化条件等,说明事物所处的特殊环境。(3)注释性:新闻里头有许多新事物,如人物身世、工具性能、产品特色、名词术语、历史典故、风土人情、方言土语等等。新闻作者要考虑观众对象,应该让更多的人明白,免得人们瞎猜。

新闻背景要始终围绕主题,文字宜简不宜烦,切忌故弄玄虚,无事生非;或事无巨细,眉毛胡子一把抓,喧宾夺主,冲淡主题。它应该围绕主题的实际需要穿插其中。解说词背景的用场:

一、说明前提,通过背景材料说明新闻产生的前提,或对画面无法表达的背后的事情进行说明。

二、利于对比,运用背景材料作对比,便于说明问题。

三、用作解释,新闻中涉及到读者不大熟悉的某些历史典故,地理知识、经典著作,方言土语、自然现象、科学原理,专业技术、等方面,需要加以解释,观众方知其意。解说的开头:

电视要吸引观众关注的目光,让他们有兴趣继续欣赏下去,开头的几句话非常关键。最先出现的解说词要承担任务重大。

1、选择整个节目的切入角度。解说传达的信息,是从什么角度,利用哪些细节、哪个故事、哪个人物展开报道的?选择的切入点是否新颖、独特、具有接近性和吸引力?是否能带动后面的报道顺利进行?需要仔细地斟酌。

2、确定整个节目的基调和解说的基本风格。节目的风格基调很大程度上是通过解说词体现出来的,甚至节目的时代感都同解说使用的语言有关。

3、先声夺人,出手不凡,给观众以新鲜的感受或强烈的冲击,展现出解说的水平与语言技巧。

解说的结尾:

结尾的解说,承担着节目是否能圆满收场的任务。如何通过最后的解说给观众留下难忘的印象,如何避免片面,少留缺憾,都是结尾的解说可以发挥作用的地方。

1、卒章显志,点明主题,是对作品主题的概括的升华。使观众在过程中感受到彻悟。

2、引人思考,发人深省,给观众留下回味无穷的韵味。

3、说出观众能够感觉到但表达不好,想说却说不清楚,朦朦胧胧又把握不定的意思,通过解说给他们一种准确明了、精彩的说法。

4、对于多集系列节目或连续报道,最后结尾的解说经常要起到承上启下,为以后铺垫悬念的作用。数字的形象化处理

电视报道中经常会出现大量的数字,尤其是经济报道、成就性报道、统计检查等报道中,数字出现得相当频繁,而这些信息非常抽象,很难用画面做准确的说明,基本上是通过解说词进行介绍的。然而,解说词中的数字听起来相当枯燥,往往影响解说词的艺术感染力。要介绍数字的同时,增加一个参照系和可比量,进一步说明这个数字。这个参照物或可比量最好用观众比较熟悉,比较形象具体的东西,能够迅速理解数字的基本量度。

典型报道:

典型报道难做,难就难在怕做不出鲜活生动的人物来,尤其是电视人物报道,虽然通过电视镜头报道的是不同环境、不同地域、不同职业、不同年龄、不同面孔的人物,但往往做出的人物报道千人一面。电视人物报道如何吸引人,就是要选取典型场景中的典型事件,通过结构和叙述典型事件来描写和刻画人物的典型特征。

首先是选取典型场景,选取场景,简单地说就是对所报道的人物的周边环境取舍,就是要舍弃对人物来说无关紧要的方面,把人物置于典型的场景中,去粗取精。电视人物报道所选取的典型场景包括人物当时当刻所处的宽阔时代背景,广泛的社会背景,鲜明的地域背景,生动的工作或生活背景。时代背景和社会背景在电视人物报道中往往淡代在镜头以外,但在典型场景的选取中不要忽视了反映时代背景和社会背景的场景。镜头可以反映时代背景和社会背景,同样声音也可以反映时代背景和社会背景。比如用某一时代的音乐等。人物的地域背景、工作背景、生活背景则是具体的,体现在人物报道中镜头中,人物报道中典型场景的选取不但事关人物报道呈现给观众信息量的多少,也关系到人物报道是否鲜活生动、真实感人。

二是选取典型事件,通过典型事件带出活生生的人物来。这时的典型事件就好比是一个优质的载体,人物厚重的一切都负载于其中。选取典型事例一定要选取亲历或亲为的典型事件,让有关人在相关的现场“说事”尽可能的真实再现。让人物在矛盾中、冲突中展现出来。三是捕捉典型细节,捕捉人物的一些典型细节特征是做好电视人物报道很重要的方面,典型细节包括人物的典型外貌、典型话语、典型动作等能表现人物的典型性格特征,有人说“细节决定成败”典型细节特征的捕捉同样关系到电视人物报道的成败。细节党被称作“新闻的细胞”,“通讯的血肉”。要想形象、真实、生动地表现人物,就让细节说话。注重细节的刻画和渲染,才能生动地刻画出人物的个性特点,传达人物的神韵,增强报道的感染力。典型人物报道要有几个富有个性的细节作支撑,才会使整篇报道活跃。在电视人物报道中,首先应该重视人物典型外貌特征的拍摄与刻画,人物的外貌特征要符合典型场景典型事件中的人物本身。

在电视人物报道中,同期声的运用也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同期声运用的好会给人物增色不少,人物报道中的同期声应该选取符合人物本身典型话语,这些话语必然要打上时代、社会、地域、工作、生活和典型事件的烙印。让人物在事件中说话,让这些话语更富有感受染力。同样人的手势和姿态等其他肢体动作也具有相当的表现力和传情达意的作用,可以通过动作、表情、手势可以直抵人物的内心世界。让观众所观看和认识的人物是丰富的而非单薄的。

电视解说的创作构思

电视解说的创作构思,是对电视节目从内容到形式的全面考虑,不可能离开节目整体创意,离开其他因素的影响,单独进行解说的创作。所以,电视解说也是对整个节目的创作构思,只不过从解说这个角度考虑得更多一些而已。电视解说的创作构思,关键是要把握四个环节:占有材料;先择角度;安排结构;捕捉细节。

1、占有相关材料

电视节目所反映的社会生活内容极其丰富多采,涉及的题材五花八门,而电视解说又承担着向观众传达信息的主要任务,如果解说词的撰稿人对所要报道的问题一知半解,甚至稀里糊涂,不去深入地调查研究和学习,对所报道的问题没能真正的把握,结果会闹出许多令 人哭笑不得的错误,误导观众,产生难以挽回的后果。担人的能力最强,技巧再高明,也不能无中生有。所以,“多多益善”地占有材料对是最重要的。一般来说,搜集相关材料是节目创作的必由之路。占有资料包括文字和图片资料。可以围绕题材想材料,创作节目,撰写解说,应该想到的问题必须尽可能想到,想到的材料越多,越丰富,才能在创作过程中游刃有余。如一个无影无踪的“风”,看不见,摸不着,怎么办?凡是和“风”有关系的材料先尽可能想到,再选择其中最有价值的材料使用。

为了锻炼自己的构想能力,平时我们可以自己做一些联系。比如。围绕一个字,象“农”字看你能想到多少相关的材料。多想,不仅可以为我们提供丰富的素材选择,而且可以使我们选择出新鲜的切入角度和灵活的表述。

2、选择合适的切入角度

角度选择的成功是成功的一半。类似的八股腔,观众早已耳熟,很难产生真正的感人效果。但新的角度从何而来?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思维方式。其实选择的角度越小,越具体,越能够接近观众。所以,最好通过具体的人物,具体的事件,具体的故事,具体的细节入手展开叙述。再重大的题材,再宏观的事件,也可能通过很小的切入点展开,以小见大,由实入虚。越重大的题材,越要寻找和普通观众的心理接近性。这样,切入点看起来很小,却能产生巨大的影响力。

3、合理组织安排结构

电视解说是一种叙述方法,其叙述方式会对节目的组织结构产生重要的影响。同一般的文字叙述不同的是,电视解说的叙事的特点在于它的间断性。解说词需要通过和其他电视手段的相互配合,才能形成完整的表述体系。因此,撰写电视解说首先需要看电视画面提供了哪些信息,其他手段可能提供哪些信息,还有哪些信息是需要解说传达,在画面的什么位置传达这些信息。解说词是时断时连,若隐若现的。是充分利用语言准确、清晰、变化灵活的特点,对画面和其他信息进行整合。因此,安排结构十分重要。电视片的结构分为线型结构和块状结构。

线型结构是用一条线来把故事连接起来,线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物,也可以是某种环境,它贯穿于整个影片始终,一个片子可以有两条线,一主一副,以主线为主,也可以以主持人为主。块状结构是围绕一个主题,一个中心或立意来展开。

时空也是一种结构手法,故事完全按照一种时空转换和手法来叙述,矛盾冲突也可以做为一种结构手法,按照冲突发展描述事件的进展。电视节目的结构方式有许多类型。比较基本的结构方式有三种;(1)、按时间的顺序演进安排结构;(2)、按照事件的发展过程安排结构;(3)、执照事物矛盾的各个侧面来安排结构。

电视节目是具体生活和形象的再现或表现,必须有具体的形象载体作依托。不仅是事件性的报道,任何人物、话题或现象的报道,都必须注意其叙事结构的过程性和情节性,尽量找到一个具有承载力和牵动力的主干事件。把你所要叙述的话题的各个环节,通过这个主干事件串联起来,使整个叙事结构线索清楚,脉络明晰。

电视解说在叙述时,一定要注意突出事件过程的层递感。使事件的过程层层递进,电视结构在这里我们把它分成两种,一种可称为“瓜藤法”以藤带瓜。再一种可称为“以点带面法”。从具体延伸价值和发展空间的一个小点切入,采用“滚雪球”或“扯棉絮”的方法,选出一个最适宜展开延伸的生长点,把需要反映的问题都带动起来,有机地组织起逻辑合理的叙事结构。

4、善于观察捕捉细节

细节的捕捉与表现,是电视节目创作中最重要的一个因素,它不仅仅使节目表现更加具象化,在一定意义上,它也是解说词创作的基础和起点。细节最有真实感受,最有信息量,细节最表现特征,对电视节目来说,细节最重要的还有一个特点,在于它的不可替代性。这个细节只能是彼时彼地特有的,只能在这个特定的场合、特定的环境下出现,它不是随时随地都能够发生,不是可以出现在许多人身上的。是不可复制,不可复现,甚至不可模仿的。那么怎样去捕捉细节?捕捉细节,首先需要有善于观察和发现的眼光,通过对现场、人

物、环境的观察,通过对画面细节的仔细观察和认真分析,可能发现一般人不容易看出的形象特征。因为画面细节为解说词的展开提供了一处处声画结合的最佳支点,只要我们细心观察,根据主题和内容的需要,巧妙利用这些“支点”展开解说,也就很好地解决了如何根据完成的画面撰写解说的问题。电视片的表现手法:

1、纪实手法:也叫原生态的记录手法,特点是强调事物的原生态的记录,注重表现过程,常常表现出一种无意性,只是客观的随意表现,不靠近主题,目的是强调生活真实感和自然的味道。是生活过程的真实再现,情节不能虚枸。

2、白描手法:不加任何修饰,强调写实性,注意突出重点,有所选择一般不强调表现事物的全过程而是抓住几个点来记录。

3、对比手法:对比更有利于突出事物的特性,特点是两种完全不同甚至是相反的内容表现形式的组合,对比反差越大越强,对人的感受也就越强烈。可以是局部也可以是整体对比。

4、象征手法:镜头展示的形象具有象征意味,它强调想象空间的拓展,表现的是画外之意,但象征物一定是原本就存在的,不能编造。

5、模拟手法:最初是一种模糊表现手法,用现在来表现过去,用局部物体的表现动态主观和客观地模拟过去发生的事情。演示过程不出现对话,只通过解说来介绍当时的情景。新闻线索的获取:

(1)、平时注意观察,政府文件、决议、指导、讲话等。

(2)突发事件。记者现场要有挑、等、抢、的意识,要时时注意现场动态的消息,抓取观众喜闻乐见的信息。三种方式抓取信息,1动态的把末知事件变成已知事件。2记录过程。3随机结构。是记者自己的逻辑,按照预设的主题,推动事件的发展,不能先入为主,否则故事不生动。不要从生活当中去寻找你要的东西,而是要去感受生活。(3)、通过各个部门提供新闻线索,但要注意不要按照有关部门的要求去做,要有自己的新闻观念。要从部门提供的材料里去发现线索。(4)、从其它媒介中获取新闻线索,但要跳出原来的新闻,挖掘新的事实,用电视语言去表现,去深化新闻内容。电视不是报纸的电视版,电视有电视语言,写法是不同的。能否从一般的现象中挖掘新闻价值,能否从大家都报道的新闻事实中换一种角度报道。

(5)、从新闻发布会和媒体座谈会了解新闻线索。电视新闻采访现场信息是舜间即逝的,现场信息是全方位的,采访中应有选择性,题材的选择大部分有偏向性的。

(6)、会议、情况反映:我们现在的新闻往往强调会议的规模,没有对会议内容进行报道,我们首先要淡化会议的程序报道,跳出会议来看会议,召开会议的作用,意义。

1、挖掘提炼信息,不用会议画面。

2、加入大量的字幕、图标丰富新闻内容。新闻的策划

1、要有超前的编辑意识,采访要问什么,要表达什么记者在采访前就要策划好。

2、是要把采访的内容,活动的项目了解清楚,进行分类,进行选题,确定操作方案,3、选题应以政策为依据,以事实为基础。

4、要对新闻信息进行过滤,为观众提供所需要又不违反政策的信息,5、了解新闻的背景资料。同期声采访

同期声采访是新闻中必不可少的。它可以使新闻显得比较客观。凤凰卫视的总裁刘长乐曾经说过,播音员的千句万句不如新闻中人物的原声一句,这就说明了同期声在新闻中的重要性。同期声的采访,是电视节目非常重要的报道方式,在各种电视报道和节目中的使用十分普遍。但是为什么使用,怎样使用、如何使用得当,许多人并不明确。其实,如果同期声采访不能同解说有机的地结合,采访突如其来,忽然又去,不仅没能解决问题,还会形成生硬的“夹心饼干”的现象,与解说词之间缺少过渡和呼应。因此,在采访时,采访内容首先要想清楚,不要与将要写的解说词发生矛盾。

电视解说在电视媒介中的广泛作用,还应该体现在以下的方面。

一、在画面的视觉冲击下,通过解说提高观众逻辑推理和抽象思维的能力。使人类的想象力和创造性得到磨炼。

二、借助电视巨大的传播能力,通过电视解说,把大众生活中源源不断涌现出来的语言词汇、表达方式,进行选择、提炼、规范、确定和传播。

三、电视解说有助于语言的跨行业、跨地域的交流,提高民族的凝聚力和文化认同感。

四、摒除语言中的糟粕,净化语言环境,倡导纯洁规范语言。

电视新闻消息

为什么电视新闻稿可以先写?因为电视新闻消息一般报道的内容 比较单一,没有复杂的旁枝末节。在撰写新闻稿的时候,脑海中已经对未来的画面有了形象的储存。可以根据脑海中的画面处理和安排新闻稿的文字。

电视新闻文字稿应当特别注意;

1、突出新闻事件的时效性。电视新闻报道要求准确及时,所以要求文字稿一定要准确交代时间要素,突出强调新闻消息的时效性。

2、交代新闻事件的背景因素:新闻消息的文字稿应该用简洁概括的语言,直接交代新闻事件的时代、社会、历史背景、主要的因果关系以及新闻人物的基本情况。

3、突出主要新闻信息,确定报道的角度、方向与主题。

4、帮助画面突出新闻报道的现场感。文字解说虽然不能直接呈现现场的气氛,但可以配合画面形象,突出画面特征,可以对现场气氛起到一种强化与渲染的作用。尤其是对现场同期声和现场采访的使用,更需要解说的牵线搭桥,作为积极的策应。

5、根据不同的播出时段,相应调整不同手段的使用程度和比重。如晚间新闻节目要突出画面信息,强调画面的冲击力,要有不可替代的画面细节,充分满足观众全方位感受新闻现场的需求。

电视解说词质量要注意把握的几个问题:

1、内容力求充实具体,“水分”不能太多,可说可不说的话坚决不说,在提高解说的信息量上下功夫。

2、语言要富于创造性和感染力,具有时代特征和现代气息,避免文字八股和陈词滥调。

3、形成鲜明的语言风格和独特的表述方式,与电视其他手段配合默契,风格和谐统一。

4、有独特的见解和一定的深度,能给人以启发和思索,切忌老生长谈。

5、解说词不要描述人物的心里动作、人物心里应通过采访获得。(同期声)。

6、画面语言能说清楚的东西,解说词不要描述。解说词不要描述对象的形状、色彩、速度。电视中动作是用画面来承载的,不需要解说词来描述。解说

词不要通过动作来表达心情。画面有足够的说服力时,解说词最好少写或不写。

7、画面语言足够精神的时候,配音最好少用或不用,不要主观地干扰电视观众。

8、解说词不要与同期声重复。不要采用不同的表现形式传达重复信息。解说词与画面配合之后应避免产生不同的意思。

9、解说词习惯从具体写到抽象,从事实写到理论,电视解说词与报纸不一样,是反其道而行之。解说词在解说新闻和经济类数字时,宜粗不宜细。

10、解说词应引导观众思考和观看画面上的重要内容。它永远是画面的解说,画面需要解说时才有解说词,解说词段落之间不需要必然的联系,11、解说词要围绕画面的细节展开、深化和升华,它是为看而写,要为观从留下思考的时间和思绪回旋余地、空间。解说词常用指示性代词去替代名词,人物、环境、场景、事件、物体等。

12、解说词应根据画面的内容、镜头的顺序、镜头的长短作出相应的调整。同期声的功能

1、舆情调查,收集社会的真实反映和普通群众的心声。

2、突出报道的现场感,使观众如见其人,如闻其声,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3、突出采访人物的个性特征。

4、作为一种叙事因素。对过去发生的事画面难再现,除了空间表现时间我们经常用当时的过来人或目击者采访进行回述

5、权威论证,利用采访对象的特殊身份进行说服。

6、采访时应采用平角度拍摄被采访对像,应在人物的视觉前方留出较大的空白。主体应放置在五分之三的黄金分割线上。主体背景不要重叠,而且应有色调和影调上的差异。过肩镜头,最好的采访镜头。采访时不用侧面角度,一般选用正面或正斜方45度角。不能在采访者与被采访者之间放置装饰物。如果确定需要,应确保装饰物只出现在单人镜头里。

7、记者在采访时问话要开放式的问话,问话时不要问概念性的问题,问话不要重复,关键词没有被观众听清,或在极大的震憾力时才需要重复。采访时被采访对象说不下去时,记者只能用眼神去鼓励,而不要动嘴。

8、决定采访时要注意四个因素:身份、亲和力、表达能力、长像。

9、记者要从被采访者身边看得见、摸和着的事实去提问题,使观众看完画面得出理念。

10、在记录节目中强调在过程中,在运动中采访。采访中提问记者要有主导性,要围绕主体提问。采访中要注意细节选择的倾向性。11、电视工作者在现场报道时,一要善于在现场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深入挖掘。二要学会用事实说话,尽力用事实阐释理念。三是设法使提问具体、生动,引导被采访者表述事实。采访问题的设计不应该是概念化的、空洞的、而应该是生动的、具体的、有事实、有细节、有血肉的。四是现场报道,重在现场的展示和现场感的传达。现场环境应经过认真选择。现场环境的交待有助于主题的深化,有助于事实的揭示。

采访同期声最忌讳没头没脑地突然出现,又突然消失,跟解说词之间缺少过渡和呼应。

电视画面

电视是用画面说话的,没有画面就不成为电视,画面的好与坏关系到整个电视节目的成败。电视工作者要学会用画面语言与观众交流。画面图像是电视语言中最基本的元素,视觉形象是电视传播中最重要的因素,电视语言的特点也主要体现在活动的影像之上。因为人们对外部世界的感知,大部分来自视觉器官,因此,提高画面的表现力,加强画面的信息量,重视画面的形式美感,一直是电视节目编导们刻意追求的目标,画面可以使抽象概念具象化,使那些散漫的、无序的印象确定下来,为人们再造想象提供一定的基础,使人们相关的想象和联想有了可靠的依据,但画面又可以把人们的思维局限在它提供的图像上面,只是去被动地感受既成的图像,无限广阔的思维天地被具体形象紧紧束缚,使人们主动创造的审美情趣大大减弱。因此,电视画面还需要其他要素来完善。电视画面的拍摄 摄像的机的操作

摄影人员要想拍好各种条件下的景物,在操作摄像机时,必须注意;平、准、稳、匀、多五个字。

“平”是指摄像要保持水平,不能倾斜。手持摄像机进行创作时,要注意从取景器中随时观察画面是否水平。

“准”

1、拍摄时,画面构图要准确。

2、在拍摄中不论景物的亮度变化多么复杂,采用哪种拍摄形式,都应该做到画面曝光准确。符合创作中造型艺术效果和气氛的要求。

3、拍摄运动物体时,画面要跟准,起幅落幅也要准确。

4、利用变焦距镜头拍摄,焦距、焦点应调准,只有做到准才能确保画面的质量。

“稳”即摄像机在采用不同的方式进行拍摄时,要保持平稳,不晃不抖。

“匀”指拍摄时摄像机运动速度要匀,要掌握好摄像机移动的节奏,不能忽快忽慢,注意上下镜头之间节奏的关系。

“多”指采访当中要多拍画面,多了解情况,多听、多记、多问、多看、多占有素材,只有这样,我们在写作当中才能得心应手,才会作出好的新闻。

画面构图

画面构图的好坏,决定画面的美感,画面吸引观众与否,与构图有着重大的关系。构图我们首先得了解构图的“黄金律”。

构图的“黄金律”指的是一张照片或画面上主体的位置,人们在观看第一眼时最受注意的部位。在美术上称之为“黄金分割线”,在分割线的四个交点其中的任何一个,被认为最适宜安置主体,这四个交点都是引人注目的焦点。但在电视画面的拍摄上它又与角度有关。有时虽然依照黄金律取景,也不见得获得好的效果。因为,尽管有时把构图搞得突出,但是,却把主题和背景等粘在一起,整个画面主次不分,引不起人们的注意。有时角度选择太差,也体现不了构图的效果。取景构图时还要运用好点、线、面的结合。点、就是拍摄的目标,是主体;线、就是利用线条来引导观众的视线向主体集中,使它的表现得到加强。

面、就是景物的全面,对于面的处理,除注意画面的线条,构图,突出主体之外,还要表现景物的气氛,增强感染力。这样,画面既有深刻的思想内容,又有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这种思想与内容高度统一的艺术作品,就能扣住观众的心。

画面构图要记往五个字“前、后、左、右、修”。前;在主体的前面,将不必要的东西,会影响主体及画面的,都要摒弃。后;在主体的后面,也即背景,尽量让它干净、美观。左、右:是否应用些前景,或用一些陪体来衬托,使主体更有美感。修:就是构图要修整好角度,最好在前后左右多走几步,看看哪个角度最理想。

画面构成

画面构成的七大要素:画面主体、陪体、前景、背景、空白、均衡、动态。

1、画面的主体;主体是主题内容中心,在构图上是结构中心,从视觉心理角度来分析是趣味中心。每一幅画面都应该有一个主体,除空镜头以外。

画面的视觉通道,通道阻塞会造成视觉停止、间断。画面是要在有效的时间、空间内吸引观众的视觉。

一幅画面可分为有型线条和无型线条,两条线都会影响画面的视觉效果。

画面的主体是构图的支点,远景画面更需要支点。

主体的表现一种是直接表现一种是间接表现,间接表现主要要调动环境的作用。

2、陪体;在画面当中起到一种映衬、宣染、反衬的作用。它可以帮助主体来说明主体内容。陪体能使画面的视觉语言准确完整。同时防止画面产生其他意思。

画面空间的表现等于画内空间十画外空间,形成更大的画面外延。

3、前景;位于主体之前靠镜头最近的景物。前景成象大,视觉深,它交代了环境特征,表现环境特点。

拍摄时要充分利用环境来突破画平面的线路,交代和展示画面的纵向空间,前景具有一个点题作用。前景具有很强的象征意义,具有一定的暗喻色彩。具有很强的装饰性,能很好的装饰美化画面。前景有一种让观众有一身临其景的感觉。前景的线条结构要与画面的其他部分开成呼应的关系,不能和其他部分割裂开来。

4、背景;背景与主体相伴而行的机会最多。画面没有前景的时候却有画面的主体和背景。背景交代环境特征,表现环境气氛。画面语言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是有形画面。背景是提高画面质量的一个有效路径。

无型的、过去时的、静态的、抽象的、概念化的东西不适合电视表现。有型的现在进行时的、动态的东西适合电视表现。

1、通过环境和背景不断增加画面的信息量。

2、通过环境和背景增加画面的时代信息,时代信息根据具体的形象表现出来的:

3、通 过环境和背景来增加新闻片的价值,时效性、亲临现场感。新闻采访要注意环境。

拍摄以人为主的画面,环境与背景能够间接介绍被拍摄人的职业、性格、爱好、信念、追求。如何处理好背景 艺术表现 单纯 简单

电视画面应简单为好,画面简单不一定是信息量少。

1、突出主题,简化背景。首先要解决视点问题,也就是角度问题,拍摄角度的变换,表现的形式也不一样。

2、长焦镜头拍摄,镜头焦距越长特征越明显,虚实变化明显,背景范围小。如果画面需要背景衬托用短焦镜头走近拍摄。如果画面不需要背景衬托用长焦镜头拍摄。要注意选择有景调、色调的环境作背景,要注意选择光线。

画面的动态 画面动态表现的三种形式;画面的内部运动,画面的外部运动,画面的综合运动。内部运动,摄像机不动被摄体产生运动,内部运动镜头语言比较清楚,这种画面也叫固定画面拍摄。外部运动是画面中被摄体基本不动,摄像机和镜头产生运动。推、拉、摇。根据摄像机运动的方式可分为推镜头、拉镜头、移镜头、升降镜头、跟镜头及综合运动等几种主要形式。

运动镜头的长处:

1、通过动能使画面语言流畅自然。

2、通过镜头运动能使镜头与镜头,场景与场景,段落与段落相接过度,流畅自然。

3、通过镜头的运动能够交代典型细节。

4、通过镜头的运动不断增加画面的信息量。摇摄;

摇摄是以点为轴心,作弧线形运动。它的方式:

1、连续摇摄,即摄像机进行在左右或上下摇摄,中间过程不停顿,这类镜头多用于展示环境中静态和动态等大场面。

2、快速横摇:即追踪运动速度较快的物体进行拍摄。摇动速度和运动速度相等。

3、间歇摇摄,根据物体变化中间插入几次短暂的停顿。使镜头出现一些节奏变化。4;倾斜摇摄,即从违背正常视觉的拍摄角度,在摇摄中使摄体出现倾斜效果。

5、环形摇摄,6、甩摇,是一种特殊镜头。摄像机从起幅急速摇到落幅,中间过程呈虚像效果。

摇摄时要根据拍摄要求,掌握好摇摄的速度。摇摄要注意运动方向。方向可与动体的方向相同,也可以相背。移动摄像 移动摄像是以线为轨迹,随运动轨迹不间断地立体展示空间。可跟随被摄体的运动进行移动拍摄,形成伴随移动的视觉效果。方式:

1、横移拍摄,即摄影机机位进行左右移动拍摄。横移拍摄可使画面框架向两侧依次延伸,让被摄体在镜头不停的运动中形成一个整体。

2、纵移拍摄,即摄像机机位进行前后移动拍摄。这种移动拍摄突破了画面平面的局限,增强了画面的纵深空间。

3、跟移,即摄像机跟随运动的被摄体一起进行运动的拍摄。跟移与横移、纵移不同,它的被摄体始终是一个运动的主体。摄像机与主体一起移动,并保持着相对稳定的画面景别。移动拍摄可以增强画面的主体感、空间感,能够表现较大的场景,有较强的视觉效果。推、拉摄影

推镜头是指摄像机沿光轴方向向前移动拍摄,或用变焦距镜头改变焦距来拍摄,即从短焦距慢慢调到长焦距部位。位镜头是指摄像机沿光轴方向向后移动拍摄,景特由近到远。运用推、位镜头进行拍摄时要注意:画面结构应当有明确的目的性,画面布局要严谨,掌握好推拉镜头的节奏变化。拉镜头的起幅画面主体形象鲜明突出。一般来讲,推镜头速度可快一些,拉镜头的速度则应慢一些。

运动镜头要符合要求,要有起幅和落幅,一起一落是一个句子形式,是一个标点符号。在一个运动镜头中最好只有一种运动形式存在,镜头的动要有依据、起因。依据是人的视觉习惯。镜头的运动要注意基本功,要保持画面稳、平均。

下载电视新闻稿写作与电视新闻摄像word格式文档
下载电视新闻稿写作与电视新闻摄像.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电视新闻拍摄与写作之二:电视文字稿写作的基本要求(五篇模版)

    电视新闻拍摄与写作之二:电视文字稿写作的基本要求 1、要交待五要素(即何人、何事、何时、何地、何因) 2、主题要集中 主题要集中。(这个题是主题思想的题)即紧紧围绕导语所确立......

    新闻采访与写作 电视新闻稿作业

    【主标题】 仿真假面能成真吗? 【副标题】《流言终结者》将播出谍中谍之完美伪装的假面诡计 【口播】 在即将播出的本期《流言终结者》节目中、亚当和杰米将通过真人假面试......

    电视新闻稿(解说词)的写作

    第一,要认真采访、选题,注意文字与画面的关系,在精选之后出现在画面上的信息,文字绝不可以再行同一重复。第二,最新消息的开头、结尾、过渡常常是独白式的,对于人名、数据、结果等......

    电视新闻稿的写作要领

    电视新闻讲究真、新、快,具有瞬时易逝的特点,下面是关于电视新闻稿的写作要领的内容,欢迎阅读!电视新闻稿是配合电视新闻图像的播出、供电视新闻播音员播音的文字稿。它与新闻图......

    电视摄像技术论文

    电视摄像技术姓名:李玉堂 学院:地理科学学院 学号:*** 课程名称:电视摄像技术 课程归属:技能技巧 摘要:电视摄像不同于一般的工科课程,它既是一门技术课,又是一门艺术......

    电视摄像实习报告

    实习要点:构图(主体、陪体、前景和后景)、景别、拍摄角度、运动镜头 和固定镜头(推、拉、摇、移、跟)实习目的:更好的掌握电视摄像的基础,进一步了解电视摄像的特点和规律 由于电视......

    电视摄像注意事项20条

    电视摄像注意事项20条 电视摄像有着自身的基本规律,如果违背了电视摄像的一般规律,拍出来的画面和图像就使人看了很不舒服,留下遗憾。下面是电视摄像注意事项,共20条,供参考。 一......

    电视摄像技术讲稿

    电视摄像技术讲稿 各位老师,大家好,很高兴在这里和大家在一起学习有关电视摄像方面的一些知识。大家都知道,现在家用摄像机、小DV已经走入寻常百姓家,我们许多学校也都已购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