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概考试选择题及答案5篇

时间:2019-05-14 17:10:4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毛概考试选择题及答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毛概考试选择题及答案》。

第一篇:毛概考试选择题及答案

把150页的毛邓三压缩到50页左右了~单选题都填好了多选题多余的都删掉了~贡献了吧~ 来源: 李暴暴.的日志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Ⅱ)

试题集

第七章 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一、单项选择题

1.我国社会主义改革是一场新的革命,其性质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2.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与政治体制改革的关系表现为(二者相互依赖,相互配合)

3.经济全球化就是世界各国经济以先进的交通、通讯和共同规则标准为纽带,形成统一的全球性资源流动、配置的(世界市场体系)

4.邓小平多次指出,在改革中,我们必须始终坚持的两条根本原则是(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实现共同富裕)

5.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重要结合点是(不断改善人民生活)

6.邓小平指出,一个国家“要摆脱贫困,在经济政策和对外政策上都要立足于自己的实际,不要给自己设置障碍,不要孤立于世界之外。根据中国的经验,把自己孤立于世界之外是不利的。”这句话强调的是(对外开放是我国必须长期坚持的基本国策)

7.十七大报告提出,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把“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好结合起来,扩大开放领域,优化开放结构,提高开放质量,完善(内外联动、互利共赢、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形成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8.我国发展对外经济关系的基础和主要内容是(对外贸易)

9.我国发展对外贸易的关键是(扩大出口)

10.进入20世纪90年代,我国对外开放已初步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11、实行对外开放的基础和前提是(独立自主,自力更生)

12、我国现阶段对外技术交流的重点是(技术引进)

13、当前,国际间的竞争,实质上是(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竞争)

14、对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第一个全面阐述的是(毛泽东)

15、加入WTO 后,中国将严格遵守国际通行的市场规则,实行公开、透明、平等的贸易和投资政策,进一步推动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这样做的根本目的是(增强我国经济实力,加快现代化建设步伐)16、1984年10月,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对外开放)作为长期的基本国策,在实践中已经取得显著成效

17.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是在(2001年12月)

18.中国的改革是全面的改革,这是由(改革的任务决定的)

19.我国发展对外经济关系的根本动因在于(争取国际比较利益)

20.温州和福建的鞋业生产型企业,将国内运来的半成品鞋,进行组装和加工,再将成品鞋销往俄罗斯和独联体国家。这反映了(贸易全球化)

21.日本生产的SONY,其电子芯片来自美国,外壳来自印度,在新加坡或印度尼西亚组装,然后在日本的神户印上“日本制造”的牌子,远销全球。这反映了(生产的全球化)

22.经济全球化有利于吸收消化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这主要是通过(①④)来实现的①外资企业的发展

④对外贸易的增长

23.2007年11月23日,正在为总统之梦努力的希拉里?克林顿在博客上写道:“如果我当上总统,我将立即要求独立的第三方检查玩具;增派产品检察官的数量;对儿童产品立法„„”。在2008年美国总统选举战打响之初,所有的民主党候选人,都明确地表示了贸易保护主义立场。这警示我国的对外开放要做到(①②④)

①优化出口商品结构和质量

②促进科技和体制创新,转变贸易增长方式

④发挥比较优势,明确市场选择方向

24.改革、发展、稳定三者是互相依存和互相促进的,稳定是(前提)

25、在社会主义阶段,解放生产力的正确途径是(改革)

26、跨国公司对国际技术贸易的垄断,进一步加剧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全球化中利益分配上的不公平。要解决这一矛盾(必须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

27.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8.“三个有利于”标准具有内在的联系性,其中最基本的是(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

29.我国改革的第一步突破口是(废除人民公社制度)

30.“三个有利于”标准体现了(从实际出发与从人民利益出发的统一)

31.全面改革中,(经济体制改革)是重点

32.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指出:抓住机遇,发展自己关键是(发展经济)33、2009年3月,中国商务部发布公告,正式否决了可口可乐公司对汇源集团的并购案。商务部称,这一否决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垄断法》相关条款作出,旨在防止可口可乐公司对中国饮料市场可能造成的垄断。从上述案例可以看出,在对外开放条件下,一国经济安全需要(①②)

①法律保护

②政策护航

34.社会主义的基本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35.我国经济、政治和各方面改革的实质是(制度创新)

36.经济全球化是指(生产要素、商品与服务跨国界的流动与配置)

37.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是(靠自己发展)

38.2004年底,我国联想集团成功收购世界电脑业巨头美国IBM公司的PC(个人电脑)业务部。这表明(我国企业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

39.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

40.中国90年代改革开放的重点与标志是(上海浦东)

41.在知识经济时代,要想在国际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维护国家经济安全,必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促进高新技术产业)

42.加入世贸组织(WTO)以来,我国对外贸易经受住了考验,实现了持续高速增长。同时倾销和反倾销也成为我国对外贸易的焦点问题之一。2002年,我国近50多家球轴生产企业在面对来自美国的反倾销诉讼时,积极应诉,并使美方做出该倾销案不成立的结论。在遭遇国外反倾销诉讼时,我国企业首先应该(勇于应诉,保护自己的正当经济权益)

43.党中央做出试办“出口特区”(后改名为经济特区)的重大决策是在(1979)年

44.在当今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都把发展对外经济关系作为发展本国、本地区经济的基本战略。这样做的根本道理是(当今世界是一个开放的世界,对外开放具有客观必然性)

45.中国的(稳定)问题是压倒一切的。

46.邓小平提出解决社会主义社会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途径是(进行社会主义改革)

47.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同(稳定)的关系极端重要

48、我们要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结合起来

49.“引进来”是为了“走出去”,要使我国的生产和商品能“走出去”,“引进来”应该(从我国生产和生活实际出发,以促进我国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为目的)

50.实行对外开放是(社会化大生产发展的必然结果)

51.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的理论基础是(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学说)

52.我国已经初步形成,逐步推进的开放格局是(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沿江沿边开放→内地开放)

53.判断改革是非得失的标准是(三个有利于)

54.在《春天里的故事》里有这样几句歌词:“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地崛起座座城市,奇迹般地聚起座座金山„„”

这位老人(邓小平)1979年画的这个圈是指

(在广东、福建沿海设立经济特区)

55、“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其原因包括:(①②④)

①它们是中国南方对外交通的重要陆路通道或重要海运港 ②它们离港、澳、台较近,是著名侨乡 ④在历史上与海外有密切交往

56.“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的“圈”特殊在(经济政策和经济体制不同)

57.改革开放后,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在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试办特区

58.在经济全球化趋势面前,任何国家都不能置身事外。对此,我们应采取的态度是(抓住机遇,积极参与,趋利避害,防范风险,迎接挑战)

59.随着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程度的加深,开放的领域和范围更加扩大,这意味着(贸易摩擦增多)

60.以下哪个判断是错误的,我们的改革(是从城市开始的)

61.国际舆论曾高度评价当代中国的开放举措,“开放整个海岸,意味着实际开放半个中国”,它是35年来中国政府所“采取的最大胆行动”。这是指(开放沿海14个港口城市)

62.对沿海地区实行外向型经济战略具有探索示范作用的是(特区外向型经济的建立与发展)

63.我国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②③)

②是积极参与国际竞争的具体表现

③可以充分利用国际资源和国际市场发展自己

64.面对世界制造业中心逐步向中国转移,我国应持有的正确态度是(①②③④)

①鼓励外资投向高端制造业

②通过引进外资加大本国制造业的改造力度

③引导外资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和增加投资

④让外资参与到国内企业改组改造和兼并重组中来

65.下列哪个判断是错误的(经济全球化可以增加全球经济的稳定性)

66.我国设立经济特区的根本目的是(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

67.经济全球化是经济发展的一种客观趋势,是世界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经济全球化产生的根本原因是(社会生产力的巨大提高和国际分工的发展)

68.经济全球化的表现是多方面的,其中最主要的是(①②④)

①生产全球化

②贸易全球化

④资本全球化

69.珠三角、长三角和东北老工业基地。随着世界制造业的中心逐步向中国转移,这三大基地都跃跃欲试,试图以自己的特色、实力统一江湖来承受世界制造业的转移。从经济角度看,世界制造业的中心逐步向中国转移是由于(①②③④)

①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要求

②中国几十年改革开放的必然结果

③市场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

④中国有众多廉价的劳动力和潜在的巨大市场

70.对“跨国公司”的认识,下列选项中正确的是(是在一国拥有一个总部,并在其他国家或地区拥有子公司的国际性企业)

二、多项选择题

1.“改革是中国的二次革命”这一论断的基本含义是(BCDE)

B.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

C.改革是对原有经济体制的根本性变革

D.改革引起社会生活各方面深刻的变化

E.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

2.我们在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时,必须做到(ABCDE)A.坚持稳定压倒一切的方针

B.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度统一起来

C.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三者关系的重要结合点

D.在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和发展

E.通过改革发展促进社会稳定

3. 30年来的中国改革的基本经验有(ABE)

A.坚持改革的社会主义方向

B.体制问题上不搞姓“社”和姓“资”的争论

E.以农村改革为突破口,摸着石头过河

4.我国实行对外开放、发展对外经济关系的内容和基本形式有(ABCDE)

A.扩大对外贸易

B.开展对外技术交流,引进先进技术

C.加强国际资金往来,积极利用外资

D.发展国际劳务合作,对外承包工程

E.发展国际旅游业

5.我国吸收和利用外资的形式主要有(ABCDE)。

A.外国公司的直接投资

B.外国政府和银行的贷款

C.国际金融组织贷款

D.在国外发行债券

E.在国外股票市场上市

6.为适应经济全球化的经济形势,我国必须正确定位政府管理经济的职能。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BDE)

A.政府应进一步放权,增强服务功能,减少对企业的行政干预

B.政府制定政策既要符合WTO规则,又要适合国情,加强对国内市场的培育

D.建立起反贸易壁垒的政府反应机制

E.政府干预的范围应是弥补市场的缺陷和不足,是对市场机制的“拾遗补缺”

7.2008年下半年以来,中国纺织品等劳动密集型商品出口增速呈明显放缓态势,且在总出口额中比重下降,其主要原因是(ABCE)

A.外部市场疲软

B.人民币升值,增大出口产品成本

C.各国的经济民族主义明显抬头

E.国内劳动力成本提高

8.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是我国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在要求,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需要。以发展中国家的身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好处有(ABCDE)

A.有利于进一步扩大出口和吸引外资

B.有利于加快国内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

C.有利于继续深化我国经济体制改革

D.有利于我国参与国际贸易新规则的制定,维护我国的正当权益

E.有利于中国参与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进程

9.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ABCDE)

A.这是对中国发展历史的深刻总结

B.这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客观要求

C.是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需要

D.是因为当今世界是开放的世界

E.是因为世界的发展也离不开中国

10.我国引进外资应遵循的原则是(ABDE)

A.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利益

B.利用外资规模要适度,同偿还能力相适应

D.外资利用保证发展重点地区、产业的需要

E.对外商实行国民待遇

11.李克强副总理在上海考察时指出,要把改革与开放更好地结合起来,完善促进生产要素优化配置的体制机制,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下列有利于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的措施有(ABCDE)

A.把“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好地结合起来

B.扩大开放领域

C.完善内外联动、互利共赢、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

D.形成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E.优化开放结构,提高开放质量

12.我国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应遵循的原则是(ABCD)

A.应同我国现有企业的技术改造相结合B.应从现实国情出发,力求取得最佳效益

C.避免盲目引进、重复引进

D.必须通过消化、吸收、运用和创新相结合13.有人对我国老百姓看时间的方式进行了总结:“60年代看太阳,70年代看挂钟,80年代看手表,90年代看手机。”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ABC)

A.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B.科技进步是生活质量提高的重要前提

C.党的基本路线是正确的14. 世贸组织(WTO)是(ABCE)

A.其目标是建立一个完整的的多边贸易体系

B.为商界创造了一个有保障的和可预见的国际贸易环境

C.调解和解决国际贸易争端的机构

E.世界贸易组织的基本原则是非歧视贸易原则

15.世贸组织协议的宗旨主要是(ABCD)

A.保障充分就业

B.提高实际收入水平

C.提高生活水平

D.扩大货物与服务贸易

16.我国经济特区的窗口作用,主要表现为(ABCD)。

A.吸收外资和引进先进技术的窗口

B.引进和传播先进管理经验的窗口

C.获得知识和传播信息的窗口

D.实行改革开放政策的窗口

17.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认为社会主义社会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是(CD)

C.敌我矛盾

D.人民内部矛盾

18.实行改革开放是(ADE)

A.社会主义中国的强国之路

D.新时期中国最鲜明的特征

E.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历史性决策

19.现在,跨国公司500强中有400强在中国投资开展业务,跨国公司在中国发展的新趋势表现出以占领与扩大在华市场作为对我国的主要投资取向。下列选项中对跨国公司理解正确的是(ABCE)

A.它是指在一国拥有一个总部,并在其他国家或其他地区拥有子公司的国际性企业

B.跨国公司是实现经济全球化的主要载体

C.跨国公司推动了国际分工水平的提高

E.跨国公司具有全球战略目标和高度集中统一的经营管理

20.某种玩具娃娃,由中国大陆生产棉衣服,台湾地区生产塑料身体,日本制尼龙头发,马来西亚负责组装,最后在美国贴上标签全球销售。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了(ABDE)

A.生产的全球化和贸易的全球化

B.产品分工向生产环节分工深化

D.经济全球化的实质是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的E.各国(地区)的经济相互交织、相互影响、相互融合成统一整体

21.2008年开始的金融危机已经严重影响到了全球经济的健康发展,从华尔街到全世界,从虚拟经济到实体经济,各国都面临着危机的冲击。这一现象说明,(AC E)

A.经济全球化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

C.经济全球化也意味着“风险全球化”

E.经济全球化加深了危机的广度

22.邓小平指出,“搞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没有这两个开放不行”。“两个开放”是指(AB)

A.对外开放

B.对内开放

23.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邓小平提出了一系列“两手抓”的方针,包括(ABC)

A.一手抓经济建设,一手抓民主法制

B.一手抓改革开放,一手抓惩治腐败

C.一手抓物质文明,一手抓精神文明

24.邓小平提出,在改革中我们必须始终坚持的根本原则是

(AD)A.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

D.坚持共同富裕

25.虽然邓小平指出:“改革是第二次革命”,但并不是说改革与革命没有区别。两者的区别表现在:(ABDE)

A.条件不同

B.形式不同

D.内容和对象不同

E.手段不同

26.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依据的是对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正确认识,这些认识包括

(ABCDE)

A.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是一切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仍然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

B.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C.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是非对立性的,具有基本适应与部分适应的特点

D.通过改革不断解决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推动社会主义发展

E.通过改革可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27.1986年邓小平经过反复思考提出的社会主义两大原则是(CE)

C.发展生产力

E.共同富裕

28.中国在社会主义建设初期曾照搬的苏联经验即斯大林模式有三大特征,其中在经济制度上实行(AB)

A.高度集中的资源配置方式

B.过分单一的公有制经济

29.我国改革是一场全面的社会变革,因为它(ABCD)

A.包括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

B.涉及经济体制和政治、文化体制

C.触动体制层面和思想观念层面

D.要求利益调整、体制转换和观念更新

30.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做到(ABCDE)

A.统筹城乡发展

B.统筹区域发展

C.统筹经济社会发展

D.统筹人和自然和谐发展

E.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

第八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一、单项选择题

1.现阶段我国所有制经济的主要发展方向是(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2.我们党在经济体制改革中的一个伟大创举是提出(把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

3.江苏省电力公司依靠自主创新首创的“电网安全自动防控系统”,将电网紧急状况处置时间缩短到0.1秒,使江苏电网在2008年初的雪灾中始终保持平稳运行。这说明(科技创新使企业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

4.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主要是要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5.邓小平关于判别我们工作是非得失的“三个有利于”标准最终在(1992年的南方谈话中)中得到系统化和凸显化

6.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础是(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现代企业制度)

7.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作用主要表现在(国有经济对国民经济的控制力)

8.“一些乡村适时推出休闲旅游农业”,这表明(①②)

①市场对资源配置调节作用

②消费需求对生产具有导向作用

9.现代企业制度中的基础和核心是(产权制度)

10.我国现阶段的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11.经济宏观调控的主体是(国家政府)

12.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举措。下列体现“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的措施是(提高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

13.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是(国有企业改革)

14.中共十七大报告指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下列选项中具有缩小收入差距功能的再分配措施有(①②④)

①提高企业最低工资标准

②个人工薪所得实行超额累进税率

④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15.在收入分配过程中,无论是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还是注重社会公平,其实质都是(如何妥善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问题)

16.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必须大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的目标是(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

17.当前我国“三农”问题分配阶段的基本特征、基本政策是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其实质是城乡之间的(反哺关系)

18.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点是(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

19.要实现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必须加快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其核心是正确处理好(速度与效益的关系)

20.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21.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根据经济运行的实际情况进行宏观调控,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协调发展。从宏观调控目标看,图中宏观经济运行较好的时期是(2002年至2006年)

22.转变政府职能的关键是(分开政府和企业的不同职责)

23.衡量一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程度和现代化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是(第三产业产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

24.某国有企业在改组为股份制企业时,职工老张买了该企业面值20000元的股票。年终分红时,老张获得了3000元股息.这3000元属于(资金收入)

25.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首要任务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26.十七大报告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

27、十七大报告提出,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和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28、十七大报告提出,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稳定和完善土地承包关系,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

29.通过对若干国家经济史的统计分析发现,随着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居民分配呈现平均化的趋势。这说明(经济发展是改善收入分配的基本途径)

30.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目标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31.1979-1991年,我国经济年平均增长速度是8.6%,显著高于1953-1978年的年平均增长速度,全国居民平均消费水平年平均增长速度1979-1991是6.5%,也比1953-1978年6.2%的年平均增长速度高。这主要是因为(经济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

32.二十一世纪头二十年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阶段)

33.正确处理速度和效益的关系,既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又有较好的经济效益,必须实现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转向集约型转变)

34.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属于按劳分配收入的是(公有制经济中劳动者的工资收入)

35.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国家宏观调控的经济手段是通过各种经济政策来实施的,经济政策最主要是(①②)。

①财政政策

②货币政策

36.我国的经济发展不能只看GDP的增长而必须以经济效益为中心,所谓经济效益是指(有效的产出和全部生产要素投入之比)

37.改革开放多年来,我国农业已基本在国家政策指导下由市场调节,发生这种变化主要是因为(市场对经济信号反映灵敏的长处得到发挥)

38.优化地区经济结构就是要使(各地区发挥各自优势,发展经济,使各地人民生活水平大致平均)

39.我国国有企业可以采取股份制形式,因为股份制(是适合社会化大生产的一种企业组织形式)

40.要有效防止经济运行大起大落,政府应尽可能减少对企业和市场的干预,但同时又不能“放任自流”。这是因为(市场经济既是一种有效的资源配置方式,同时又存在着弱点和缺陷)

41.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推动经济增长,主要是依靠(科技、管理进步和提高劳动力素质)

42.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是(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43.根据国家有关政策,山东省确定“十一五”期间全面淘汰105项落后工艺和装备、15种落后产品。山东省采取上述举措,是为了(①②④)

①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②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④实现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44.决定我国现阶段多种所有制形式并存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状况)

45.财政部、国家发改委、国家工商总局联合发出通知,决定从2008年9月1日起在全国统一停止征收个体工商户管理费和集贸市场管理费。这说明了(国家积极鼓励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

46.改革开放多年来,我国个体经济和私营经济迅速发展,国家工商局宣布放宽对个体,私营经济的政策,允许其参与大部分工业和商业的生产经营,允许到国外经商或办企业,也允许他们在国内与外商合作合资经营。这说明在我国:(鼓励和支持个体,私营经济与其它经济成分联合经营,共同发展)

47.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正式确立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是在(中共十四大)

48.近年来,我国DVD的出口规模也在不断扩大,目前拥有全球市场20%至25%的份额。国产DVD的核心元器件,如解码芯片、机芯和光学头等大都从国外进口,国内许多DVD企业只是进行一般的拼装工作。这对企业的启示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发展的关键)

49.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价格形成机制应该是(以市场供求关系为主形成的价格机制)

50.2008年7月1日,青藏铁路建成通车两周年。青藏铁路的建成,加强了内地与青藏地区的交流,托起了青藏铁路沿线省区经济跃升的希望。这就是说,青藏铁路建成通车有利于实现(统筹区域发展)

51.关于计划和市场的下列说法,哪一种是正确的(两者都是经济调节的手段)

52.发展经济为民生,民生之本是(就业)

5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个人收入分配的主体形式是(按劳分配)

54.公有制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关键只要(能反映社会化生产规律和促进生产发展)

55.可持续发展理论强调(经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

56.2008年1月8日,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北京召开,大会指出:只要我们措施得当,政策到位,就一定能够形成一个具有强大自主创新能力的企业群体,必将为我国的经济结构调整、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提供有力支撑。这表明(只有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才能走出一条新型工业化道路)

57.2006年初,国务院制定了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提出使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需要(15年)

58.胡锦涛主席强调指出:“我们不希望也不追求有过高的速度,我们更看重的是发展的效益和质量,更看重的是发展方式的转变和资源的节约、环境的改善。”这段论述告诉我们(①②③)

①经济发展必须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②经济发展方式应当向集约化转变

③经济发展不能忽视经济效益

59、村头路口夜晚常有行人跌倒,村民张三在此安装路灯。村委会从村财政出资安装该路灯和承担电费,照明恢复正常。这表明(③④)

③路灯是公共物品,在消费上具有非竞争性,非排他性

④.市场难以解决公共物品的供给问题

60、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是指(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61、对于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政府要多当市场经济中的“指导员和教练员”,而不

能当“运动员”。这主要是指政府要(对市场经济活动进行规范和引导)

62、房地产市场秩序的混乱,是导致房价上涨过快的诱因。因此,国家不能简单

地把住房问题推向市场,要保障中低收入者的居住要求,合理引导住房消费需求和消费模式,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这是因为(国家的宏观调控可以弥补市场的不足)

63、2008年11月以来,全国粮油价格均出现上升态势,一些地方米、面、油价格上涨幅度较大。国家有关部门采取分批次出售临时存储粮等措施,增加供应,稳定粮食价格。国家有关部门采取分批出售临时存储粮以稳定粮食价格的措施,属于(利用经济杠杆,平衡供给与需求之间的矛盾)

64、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国家之间的竞争更多的将是科技力量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

65、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特征是(生产资料公有制)

66、目前,我国已经有30多个省市自治区出现了病人选医生的实施办法。北京各大医院在实行“手术点名费”,即患者在选择自己认可的医生时,需向医院交纳300-600元的点名费,被点名的医生可以提成40%-50%。被点名的医生从点名费中提取的收入属于(按技术要素分配)

67、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和国有经济的主导作

用是依靠(公有制经济自身在竞争中的优势)来实现的68、某“80 后”作家发表一部小说,获得稿酬8万元。此作家的稿酬属于(按生产要素分配所得的收入)

69、目前,我国城乡、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之间不平衡、不协调,经济发展方式粗放,资源环境压力加大,劳动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社会管理等方面问题仍然较多。破解这些体制性、结构性矛盾,归根到底要靠(深化改革开放)来解决

70、科教兴国,首先要全面落实邓小平关于(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

71、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在对市场经济认识上的重大突破是(市场经济不属于社会基本制度的范畴)

72、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分配体制要求在按劳分配为主体前提下,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

73、所有制的实现形式是指(资本的组织形式和经营方式)

二、多项选择题题

1.非公有制经济包括(ABCD)

A、个体经济

B、私营经济

C、外资经济

D、混合经济中的非公有成分

2.回顾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有哪两大突破(AB)

A.十二届三中全会提出的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理论,突破了社会主义同商品经济不相容的传统观念

B.十四大提出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突破了把计划和市场看作是区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传统观念

3.在计划与市场的问题上,邓小平认为(ABCD)

A、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

B、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

C、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D、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

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现代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同,主要表现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BC)

B.与以公有制为主体的所有制结构相结合

C.与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相结合5.我国现阶段公有制的实现形式有(ABCD)

A.股份制

B.股份合作制

C.租赁、承包经营

D.国家独资经营

6.温家宝总理指出,目前,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但收入分配差距拉大的趋势还未根本扭转,今后,我们将进一步采取措施,缩小差距,在分配上“更加注重公平”。这体现了(ABCD)

A.我国经济建设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B.社会主义的本质

C.国家注重宏观调控的方向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本目标

7.我国现阶段存在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有(ABCDE)

A、国有经济

B、集体经济

C、个体经济

D、私营经济

E、外资经济

8.改革30年来尤其是十四大以来中国经济体制发生根本性变化,改革的深化明显提高了国民经济的市场化程度,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逐步增强,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ABE)

A.从商品率看,粮食、蔬菜类产品已超过30%,畜产品、水产品超过50%,水果接近90%

B.农产品指令性计划全部取消

E.工业品指令性计划极少,绝大多数商品和服务价格由市场竞争决定

9.公有制经济包括(ABC)

A、国有经济

B、集体经济

C.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10.下列选项中,哪些是市场机制的优势和长处(ACDE)

A.灵活有效地配置资源,使产需及时协调

C、实行优胜劣汰,促进技术和管理的进步

D.给企业以动力和压力,提高效率和效益

E.有利于打破条块分割

11.我国现阶段分配政策的内容主要包括(ABDE)

A.允许一部分地区与个人先富起来

B.把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D.贯彻按劳分配原则,反对平均主义

E.对个人收入分配的结果进行调节,避免收入悬殊两极分化

12.我国现阶段的私营经济是(ABCDE)

A、生产资料私人所有

B、以雇佣劳动为基础

C、以获取利润为生产经营目的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E、有利于我国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发展

13.市场机制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BCDE)

B.易引起贫富差距扩大等现象

C.难以实现生态平衡,有效保护环境

D.难以保持经济总量平衡,实现经济的稳定增长

E.容易造成经济失衡和周期波动

14.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ABCDE)

A.是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必须遵循的一条基本原则

B.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支柱

C.公有制经济是国家进行宏观调控的主要物质基础

D.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性质的根本体现

E.对于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具有关键性作用

15.循环经济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它运行的原则主要包括(ABC)

A、减量化

B、再利用

C、资源化

16.进入新世纪新阶段,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促进地区协调发展做出的战略布局是(ABCDE)

A、继续推进西部大开发

B、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

C、促进中部地区崛起

D、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

E、形成分工合理、特色明显、优势互补的区域产业结构,推动各地区共同发展

17.200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了《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要求(ABCDE)

A、生产发展

B、生活富裕

C、乡风文明

D、村容整洁

E、管理民主

18.新型工业化道路不同于传统工业化道路的新特点主要表现在(ABCD)

A、它同信息化等现代高科技发展紧密结合B.注重经济发展同资源环境相协调

C.坚持城乡协调发展

D.实现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同劳动密集型产业相结合19.以劳动作为生产要素参与分配,主要包括(CDE)C、个体劳动者从事个体劳动和经营所取得的收入

D、私营企业雇用劳动者取得的工资收入

E、外资企业雇用劳动者取得的工资收入

20.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目标是形成(ACDE)的产业格局

A.坚持以市场为导向

C.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

D.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

E.服务业全面发展

21.自主创新包括(ABC)

A.原始创新

B.集成创新

C.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

22.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方针政策方针(ACE)

A.工业反哺农业

C.城市支持农村

E.多予少取放活

23.建设国家创新体系,要构建(ABCD)

A.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B.科学研究与高等教育有机结合的知识创新体系

C.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国防科技创新体系

D.各具特色和优势的区域创新体系,以及社会化、网络化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

24.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当前的就业方针是(ABC)

A.劳动者自主就业

B.市场调节就业

C.政府促进就业

25.胡锦涛在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上,明确提出了“两个趋向”的重要论断,即(AB)

A.在工业化初始阶段,农业支持工业、为工业提供积累是带有普遍性趋向

B.在工业化达到相当程度后,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也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

26.下列能够体现分配问题上坚持兼顾公平的选项是(BC)

B、扶助弱势群体,解决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

C、加快建立社会保障体系,落实“三条保障线”

27.兄弟二人各承包了本村的五亩菜地。哥老办法种菜;弟弟则精耕细作,采用了地膜覆盖、温室大棚等先进技术。结果,弟弟菜地的产量和收入都大大超过了哥哥。从上述事例中可看出,兄弟俩的收差异主要是因为弟弟增加了(ABD)

A、劳动投入

B、资金投入

D、技术投入

28.2006年,国务院国资委首次明确七大行业将由国有经济控制,其中包括(ABC)A.军工业

B.电力行业

C.电信业

29.中国选择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条件是(ABCD)

A.建国时面临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的国情

B.苏联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世人瞩目的直接影响

C.社会经济发展程度相对单纯,计划经济体制比较顺利地运行

D.理论上普遍把计划经济看作是社会主义区别于资本主义的重要特征

30.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承认和允许人们在收入方面存在差别,并且在一定时期内收入差距的扩大,有其客观必然性。主要是因为(ABCDE)

A.劳动者个人禀赋和家庭负担不同,实行按劳分配原则,会出现收入的差别

B.实行多种所有制经济和多种分配方式会导致富裕程度的差别

C.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价值规律和竞争的作用下优胜劣汰会产生富裕程

度的差别

D.城乡之间、地区之间、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之间存在差别

E.不同经济领域和部门之间客观上存在的差别

31.小李在一家国有控股企业任技术员,全年工资收入 2万元。2007年,小李将自己的一项技术专利以20万元卖给本企业,并将其中的10万元购买了该企业的股票。2007年小李获得了2万元的股息。2007年小李的收入方式属于(ABE)

A.按技术要素分配

B.按资本要素分配 E.按劳分配

32.我国现阶段分配制度中,按生产要素分配的依据是(ABDE)A.存在着多种所有制经济

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

D.实行多种经营方式的要求

E.各种生产要素在生产过程中都作出贡献

33.“股份制是现代企业的一种资本组织形式,不能笼统地说股份制是公有还是私有”。这一观点表明(BDE)

B.公有制与私有制都可以通过股份制这一形式来实现

D.股份制本身不具有公有还是私有的性质

E.公有制经济占控股地位就具有明显的公有性

34.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强调,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主要任务是(ABCDE)

A.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B.建立有利于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体制

C.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

D.健全就业、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

E.建立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机制

35.构成现代市场体系的要素市场主要是(ABCDE)

消费和生产资料市场

B.金融和资本市场

C.劳动力和人才市场

D.技术和信息市场

E.房地产市场

36.合理且适度的收入差距是贯彻党和国家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等重大方针的必然要求。它有利于(AC)

A.克服平均主义,更好地发挥收入分配的刺激作用

C.鼓励知识创新和科技创新,充分调动广大科技人员创新的积极性

37.我国现阶段不属于按劳分配的分配形式有(ABCD)A.个体劳动者的劳动收入

B.房屋租金收入

C.股票市场赢利

D.公司分红

第九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

一、单项选择题

1、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统一性是由(社会主义国家的本质决定的)

2、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

3、(坚持党的领导)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核心

4、(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

5、从(社会主义制度建立)时开始,我国的人民民主专政成为无产阶级专政

6、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就国体而言,是(人民民主专政)

7、我国的政体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8、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这表明(人民民主专政是我国的国体)

9、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正式建立于(1954年)

10、我国实行的人民民主专政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人民奋斗的成果和历史的选择,它们的核心内容都是坚持(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11、邓小平认为,我们实行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一院制”与西方国家的“三权鼎立”制度相比,其优势主要表现在(议行合一,不受牵扯,总的效率是高的)

12、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3、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议事原则是(民主集中制)

14、目前,我国直接选举人大代表,实行普遍的差额选举制度的是(县(市)级人民代表大会)

15、我国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每届任期(五年)

16、县、自治县、不设区的市、市辖区、乡、民族乡、镇的人大代表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

17、全国人大代表、省、自治区、直辖市、设区的市、自治州的人大代表,由(下一级的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

18、国务院总理、副总理、国务委员连续任职不得超过(两届)

19、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20、我国实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多党合作的核心是(持共产党领导)

2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政治性质是(爱国统一战线组织)

22、中国是一个多党派的国家。除了执政的中国共产党外,还有(八个)民主党派

23、我国的政党制度是(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24、我国实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主党派是(参政党)

25、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存在的政治基础是(四项基本原则)

26、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存在的首要前提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27、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核心是(保障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管理本民族、本地方事务的权力)

28、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是(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

29、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30、截止2003年底,我国共建立了(155)个民族自治地方

31、在新中国成立前建立的民族自治区是(内蒙古自治区)

32、在1955年10月成立的自治区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33、西藏自治区成立的时间是(1965年9月)

34、在我国第九届全国人大的2979名代表中,占全国人口总数8.98%的55个少数民族共有428名,占代表总数的14.4%。这说明(我国各族人民拥有平等参与管理国家事务的权利)

35、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历史依据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长期存在和发展)

36、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政治基础是(近代以来在反抗外来侵略斗争中形成的爱国主义精神)

37、党的(十七大)首次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基本范畴

38、首次将城市居民委员会制度写入中国宪法是在(1982)

39、依法治国的前提和基础是(法制)

40、第一次把依法治国确定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在党的(十五大)

41、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方略纳入宪法是在(1999年宪法修正案)

42、在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基本要求中,(执法必严)是关键

43、在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基本要求中,(有法可依)是前提

44、在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基本要求中,(有法必依)是核心

45、在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基本要求中,(违法必究)是保障

46、(违法必究)就是要对一切违法犯罪行为都要按照“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的原则给予惩处。

47、(有法必依)就是要保证法律效力的普遍性和有效性,即尽量排除和杜绝立法、执法、司法和法律监督中的随意性、偶然性和腐败现象

48、(执法必严)就是要确保严格公正的执法和司法。司法机关应当独立公正地行使司法权,不受其他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非法干预

49、(有法可依)就是要建立统一、完备、科学的法律体系和制度,即立法能够适应不断发展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的需要,及时对各种社会关系进行规范

50、我们应该通过改革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制度化、法律化)

51、依法治国的主体,是(广大人民群众)

52、社会主义法制的本质是(上升为法律的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的意志)

53、中共十五大报告提出的关于我国立法工作的目标是,到2010年(形成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54、深化政治体制改革要以(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为根本

55、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指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的基本目标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基础上,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56、为研究和完善国家法定节假日制度,国家有关部门按照国务院的部署,通过有关网站进行问卷调查,并在部分城市进行了电话调查。在广泛进行民意调查的基础上,经过一年多的研究论证,确定了新的节假日调整方案。这体现的执政理论是

(民主执政)

57、不应作为评价一个国家的政治体制是否正确的标准是(执政党的地位能否得到巩固)

58、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

59、邓小平说:“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现代化”,这句话科学地阐明了(民主和社会主义、民主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系)

60、有关人权说法错误的是(人权高于主权)

61、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始终尊重和保护人权,认为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最根本最重要的人权是(生存权、发展权)

62、在民主、自由、人权中,核心是(民主)

二、多项选择题

1、十六大报告指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要把以下几个方面有机统一起来(A C D)

A、坚持党的领导

C、人民当家作主

D、依法治国

2、人民民主专政的基本内容包括(A B)

A、人民主权

B、人民专政

3、人民民主专政(A B D E)

A、实质上是无产阶级专政

B、是我国的国体

D、提法更符合我国的国情

E、是中国共产党的一个创造

4、我国现阶段的人民民主专政实质上是无产阶级专政,主要表现在(A B C)

A、性质相同

B、历史使命相同

C、作用相同

5、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的实质是(B C D)

B、发展社会主义民主

C、保护人民利益

D、维护国家的主权与安全

6、(A B C)都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

A、国家行政机关

B、审判机关

C、检察机关

7、我国宪法规定,公民在行使自由和权利的时候,不得损害(A B C D)

A、国家的利益

B、社会的利益

C、集体的利益

D、其他公民合法的自由和权利

8、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遵循以下原则建立起来的(A C D)

A、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C、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D、民主集中制9、20世纪50年代中期,邓小平多次强调,执政的中国共产党必须接受自来几个方面的监督,包括

(A B D E)

A、党内监督

B、人民群众的监督

D、民主党派的监督

E、无党派民主人士的监督

10、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合作的基本方针是(A B C D)

A、长期共存

B、互相监督

C、肝胆相照

D、荣辱与共

11、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的民主价值和功能主要体现在(A B C D)

A、政治参与

B、利益表达

C、社会整合 D、民主监督

12、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中国人民爱国统一战线的组织,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机构,它的主要职能是(A B E)

A、政治协商

B、民主监督

E、参政议政

13、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形式主要有(A B C D E)

A、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B、中共中央和各级地方党委召开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座谈会

C、民主党派成员作为人大代表在各级人大中参政议政和发挥监督作用

D、选配民主党派成员担任国务院及其有关部委的领导职务

E、推举民主党派成员担任检察、审判机关的领导职务

14、关于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的形成及其合法性的说法正确的是(A B C D)

A、是历史的选择

B、是人民的选择

C、是中国共产党人长期斗争得来的 D、是由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的15、民族区域自治的核心是(A B C)

A、保障少数民族当家作主

B、管理本民族事务

C、管理本地方事务

16、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现实条件是(C D)

C、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人口分布格局

D、各地区资源条件和发展的差异

17、同在1958年建立的自治区是(B D)

B、广西壮族自治区

D、宁夏回族自治区

18、在新中国成立后建立的自治区是(A B D E)

A、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B、广西壮族自治区

D、宁夏回族自治区

E、西藏自治区

19、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制度主要包括(B C D E)

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C、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D、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E、人民民主专政制度

20、我国农村村民自治的主要内容包括(A B C D)

A、民主选举

B、民主决策

C、民主管理

D、民主监督

21、我国基层民主自治体系的主要内容包括(B C D)

B、农村村民委员会

C、城市居民委员会

D、企业职工代表大会

22、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基本要求是(A B C D)

A、有法可依

B、有法必依

C、执法必严

D、违法必究

23、实行依法治国是(A B C D E)

A、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保证

B、进一步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客观要求

C、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

D、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

E、国家长治久安的可靠保障

24、依法治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其基本要点有(A B C D)

A、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实行依法治国

B、形成一套比较完备的法律制度

C、对国家事物、经济文化和社会事物的管理工作要依法进行

D、依法治国的重要依据是宪法和法律

25、依法治国的客体是(A B C D)

A、国家事务

B、经济事业

C、文化事业

D、社会事务

26、政治体制改革是一项长期的艰巨任务,积极稳妥地推行政治体制改革所必须遵循的原则有(A B C D)

A、四项基本原则

B、从中国实际出发

C、分步骤地进行

D、有领导,有秩序地进行

27、衡量一种政治制度是不是民主的,关键要看(A B C)

A、最广大人民的意愿是否得到了充分反映

B、最广大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是否得到了充分实现

C、最广大人民的合法权益是否得到了充分保障

28、评价一个国家的政治体制是否正确,关键看(A B D)

A、国家的政局是否稳定

B、能否增进人民团结

D、生产力能否得到持续发展

29、我们应该通过改革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B C E)

B、制度化

C、规范化

E、程序化

30、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主要任务是(A B C D E)

A、完善法律制度

B、完善司法体制、机制

C、健全政府职能体系

D、完善民主监督制度

E、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31、政治体制是指政治制度的具体表现和实现形式,主要指党和国家的(B C D 领导制度

C、组织制度

D、工作制度

32、我国政治体制改革要保障人民的(A B D E)

A、知情权

B、参与权

D、监督权

E、表达权

33、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与资本主义民主政治的原则区别在于(A B C D)

A、经济基础不同

B、阶级实质不同

C、主体不同

D、宗旨不同

34、以下关于民主的哪些说法是正确的(A B D E)

A、民主是人类普遍的价值追求

B、由于不同国家有不同的国情,实现民主就没有统一的模式

D、民主没有抽象的标准,符合国情的就是好民主

E、民主的发展程度同一定的经济文化状况相关联

35、下列选项中,属于科学社会主义观点的有(A B C E)

B、)

A、民主是一个多义词,首先和主要的是指国家制度

B、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

C、作为国家制度的民主是民主和专政的统一

E、社会主义民主既是手段也是目的36、人权泛指自身自由和其他民主权利,主要包括(A B C D)

A、生存权

B、经济权

C、政治权

D、文化权

37、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始终尊重和保护人权,认为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最根本最重要的人权是(A D)

A、生存权 D、发展权

第十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一、单项选择题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是(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

2.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是(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3.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中心环节是(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5.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动力和精神支撑。你认为民族文化的最本质、最深刻的体现应当是(民族精神)

6.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7.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8.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是(社会主义荣辱观)

9.社会主义荣辱观强调“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就是指(要增强法律意识,自觉维护法律尊严)

10.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原则是(集体主义)

11.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是(为人民服务)

12、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是(培育“四有”新人,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13、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14、党的十六大将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作为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目标而提出

15、(教育)是发展科学技术和培养人才的基础

16、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教育和科学事业,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是我们坚定不移的(方针)

17、教育科学文化建设是增强我国综合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

18、思想道德建设决定着文化建设的性质和发展方向,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中心环节)

19、把培养(“四有”公民)作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任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必然要求

20、坚持文化建设正确的指导思想,明确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发展、繁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保证)

21、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和指导思想,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最根本的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价值观在文化建设中的指导地位)

22、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内容包括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

23、在当代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和谐文化,就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24、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把弘扬主旋律和(发展民族文化统一起来)

25、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提出:“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 民主 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这里的“文明”是指(精神文明)

26、在邓小平提出的一系列“两手抓”的战略中,核心和根本是处理好(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关系)

27、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其主要内容来说,同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一贯倡导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一致的28、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是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和(发展教育和科学)

29、在现阶段,中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30、2006年3月,胡锦涛指出要教育广大干部特别是青少年树立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

31、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打牢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

32.邓小平在1986年曾指出:“经济建设这一手我们搞得相当不错,形势喜人,这是我们国家的成功。但风气如果坏下去,经济搞成功又有什么意义?会在另一方面变质,反过来影响整个经济变质,发展下去会形成贪污、盗窃、贿赂横行的世界。”这段话强调了(两个文明一起抓的必要性)

33.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坚持为人民服务的价值取向,关键是要(正确处理国家、集体、个人三者之间的利益关系)

34.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内容是(进行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

35.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最根本的是(坚持先进世界观在文化建设中的指导地位)

36.发展先进文化的中心环节是(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

37.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和灵魂是(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

38.民族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内容之一,其核心是(爱国主义)

39.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适应我国社会思想道德建设的新形势,向全党提出的重要任务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形成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

40.为了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要弘扬的时代精神的核心是(改革创新)

41.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创新包括理论创新、制度创新、技术创新、文化创新及其他各方面的创新。在各项创新中处于先导地位的是(理论创新)

42.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国家之间的竞争更多的将是科技力量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

43.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是(为人民服务)

44.“要有理想。为什么我们过去能在非常困难的情况下奋斗出来,战胜千难万险使革命胜利呢?就是因为我们有理想,有马克思主义信念,有共产主义信念。”这段话揭示了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的理想和精神支柱是(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建设要解决的问题和根本)

45.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能够履行承诺而取得他人信任的品德是(诚信)

46.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是(为人民服务)

47、发展先进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是(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

48、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它们是(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

49.《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提出的20字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内容是(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爱、勤俭自强、敬业奉献)

50、社会主义精神建设的基础工程是(发展教育事业)

51、以德治国的首要原则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围绕、服从和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这一中心任务)

52、发展我国社会主义科学和文化艺术事业的基本方针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53、社会主义教育科学文化建设要解决的是(整个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和现代化建设的智力支持问题)

54、社会主义道德的集中体现或核心是(为人民服务)

55.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是(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

56.法治和德治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57.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起着主导作用,居于决定性的支配地位的是(思想道德建设)

58.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必须坚持的方向是(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

59.在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一切工作的生命线是(思想政治工作)

60.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是(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

61.理想是有层次的,对中国共产党人来说,最高理想是(共产主义)

62.文化建设的根本问题是(以什么为指导,为什么人的问题)

6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64.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不断推进(文化创新)

65.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66.思想道德建设,解决的是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问题)

67.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现代化建设提供智力支持、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

68.时代精神的核心是(改革创新)

69.党的十五大指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二、多项选择题 1、2008年发生了汶川大地震,中国政府做了各种努力,84017人被抢救出来,140万被解救,430万被救治,1万伤员转到20个城市地区,被375所医院及时救治,这个事实表现了(ABCD)

A.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珍爱生命,保护人民的性质

B.中华民族关爱生命,崇尚理性的民族品格

C.党和政府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

D.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显著成效

2.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要(ABCD)

A.坚持用邓小平理想教育全党,教育干部和群众

B.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教育科学文化水平

C.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

D.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它的基本内容包括(ABCD)

A.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

B.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C.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D.社会主义荣辱观

4.中华民族精神的内容是(ABCD)

A.爱国主义

B.团结统一

C.爱好和平

D.勤劳勇敢

5.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包括(ABC)

A.大力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和艰苦创业精神

B.开展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集体主义为原则的社会主义道德教育

C.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

6.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关系是(ABC)

A.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B.精神文明对物质文明起巨大的反作用

C.物质文明是基础,对精神文明起最终的决定作用

7、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的基本内容包括(ABCDE)

A.以爱国主义为核心

B.勤劳勇敢

C.爱好和平

D.自强不息

E.团结统一

8.党的十七大强调了文化在当今社会发展中的特殊作用,主要是指(ABCD)

A.文化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灵魂

B.文化是一种重要的社会资源

C.文化构成社会的人文环境

D.文化日益成为现代社会的一种重要生产力

9.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就是(ABCD)

A.要以“三个代表”为指导思想,大力发展先进文化

B.要用“三个代表”来衡量和检验文化工作的成果

C.要把“三个代表”贯彻到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各项工作中去

D.要发扬与时俱进的精神,积极推进文化创新

10.胡锦涛提出文化建设要坚持“三贴近”的方针是指(ABC)

A.贴近时代

B.贴近群众

C.贴近生活

11.建设和谐文化主要包括(ABCD)

A.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B.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C.倡导和谐理念,培育和谐精神

D.进一步形成全社会共同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规范,形成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道德基础

12.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应该正确处理的主要关系有(ABC)

A.核心价值体系与社会多样化发展、思想多样性的关系

B.中华民族的传统民族精神与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的关系

C.爱国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关系

13.构建核心价值体系最重要的是要正确处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思想多样性和社会多样化发展的关系,就是要(ABCD)

A.尊重多样性

B.承认差异性

C.思想多样性要以核心价值体系为导向

D.核心价值体系尽可能以广泛共识为基础

14.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ABCD)的伟大的民族精神

A.团结统一

B.爱好和平

C.勤劳勇敢

D.自强不息

15.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要措施是(ABCD)

A.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B.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

C.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D.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16.社会主义荣辱观强调“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是指(AB)

A.以建设祖国、保卫祖国、富强祖国为最大光荣

B.以损害祖国的荣誉、尊严和利益为最大耻辱

17.社会主义荣辱观强调“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就是指(AB)

A.每个公民不论职务高低、能力大小,都要在不同岗位、通过不同形式为人民服务

B.要高度警惕可能出现的种种背离人民利益的倾向

18.社会主义荣辱观强调“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就是指(AB)

A.必须把科学技术真正置于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B.在全社会形成讲科学、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社会风尚

19.社会主义荣辱观强调“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就是指(AB)

A.在各行各业包括新兴行业中培养爱劳动的思想

B.使爱劳动的思想成为衡量公民道德品质的价值尺度

20.社会主义荣辱观强调“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就是指(BD)

B.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

D.避免种种损人利己的行为

21.社会主义荣辱观强调“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就是指(ABC)

A.要将诚实守信作为个人行为的基本准则

B.要将诚实守信作为企业、事业单位乃至政府工作的基本准则

C.对假冒伪劣、不讲信誉等行为予以严厉谴责

22.社会主义荣辱观强调“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就是指(BCD)B.要认识到我们现代化建设的路还很长,任务还很艰巨

C.必须在新时期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

D.形成“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社会风尚

23.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要建立相应的践行机制,主要包括要建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ABCD)

A.教育机制

B.修养机制

C.示范机制

D.评价机制

2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地位和作用体现在(ABCDE)。

A、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B、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智力支持、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

C、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D、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

E、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25、培养“四有”的社会主义公民,其“四有”包括(ABCE)

A、有理想

B、有道德

C、有文化

E、有纪律

26、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必须(ACDE)

A、大力发展先进文化

C、支持健康有益文化

D、努力改造落后文化

E、坚决抵制腐朽文化

27、无论是对待民族文化还是外国文化,我们要坚持的方针是(ABCD)

A、取其精华

B、去其槽粕

C、洋为中用

D、古为今用

28、教育(ABD)

A、是发展科学技术和培养人才的基础

B、在现代建设中具有先导性全局性

D、必须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29、要认真贯彻党中央颁布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在全社会倡导包括如下内容的基本道德规范(ABCDE)

A、爱国守法

B、明礼诚信

C、团结友善

D、勤俭自强

E、敬业奉献

30、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教育事业不断发展,主要表现是(ABD)

A.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

B.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 D.高等教育规模显著扩大

3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为我国现代化建设提供了一下保证(ABE)

A、为实现一个伟大的目标而形成共同理想和道德原则

B、为现代化建设指明正确的方向和创造良好稳定的社会环境

E、为现代化建设提供大量的人才和科技成果、智力支持

第十一章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一、单项选择题

1.19世纪法国空想社会主义者傅立叶发表过《全世界和谐》一文,最早提出“和谐社会”的概念,马克思批判吸收了空想社会主义理论中的有益思想,提出的未来和谐社会模式的具体设想是(自由人联合体)

2.十六届六中全会强调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着眼点是(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3.十六届六中全会对中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定位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中国共产党须与全体人民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和谐社会)

4.科学发展观的主题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题是(以人为本)

5.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价值目标或核心价值是(公平正义)

6.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要条件和基本标志是(安定有序)

7.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以人为本)

8.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工作方针是(科学发展)

9.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动力是(改革开放)

10.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是(民主法治)1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是(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1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领导核心和依靠力量是(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

13.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议》的是(十六届六中全会)

14.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为了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

15.我们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体人民(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社会

16.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键在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

17.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点是(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18.下面不属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公平正义含义的是(社会主义法制得到健全)

19.下面不属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含义是(消除自然灾害)

20、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安定有序”,这是因为(稳定是发展和改革的前提)21、2006年胡锦涛、温家宝等中央领导强调,进一步坚定改革的决心和信心,中央坚持以深化改革来解决改革中出现的问题。我国要毫不动摇地坚持改革,这是因为(②③)

②改革是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动力③只有改革,社会主义制度才能不断完善和发展

22、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到2020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主要任务之一是:城乡、区域发展差距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家庭财产普遍增加,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这样做(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23.十六届六中全会指出,社会要和谐,首先要发展,必须坚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为社会和谐创造雄厚的物质基础,同时更加注重发展社会事业,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下面对发展问题理解正确的是(发展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

24.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指出,社会公平是社会和谐的基本条件,制度是社会公平正义的基本保证。这说明(公平正义是和谐社会的一个要求,它需要制度保证)

25.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强调,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键在党。必须充分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为此共产党必须(①②③④)

①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②加强执政能力建设③坚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④代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26.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指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主要任务之一是: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更加完备,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为此必须(①②③④)

①进一步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②使各级政府和执法部门依法办事③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④提高广大人民的法律意识

27.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指出:要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的因素,不断促进社会和谐。下列做法与建设和谐社会目标相一致的是(②③④)

28.②协调和促进东西部经济的共同发展③解决进城务工农民子女的就学问题④完善农村村务公开、民主决策制度

28.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指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把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一起抓,因为(①②④)

①三者有机统一,相辅相成,相互促进②经济建设是政治、文化建设的基础④文化建设为经济、政治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29.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认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②③④)

②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需要③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④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

30.2006年10月11日《人民日报》载文指出,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城乡居民收入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人民生活进一步改善。但也应该看到,目前我国收入分配领域仍然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如城乡之间、地区之间、行业之间的收入差距仍在扩大,一些行业收入水平过高,分配秩序还没有完全理顺等。遏制和逐步缩小收入差距(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31.“把和谐社会建设摆在重要位置”,构建和谐社会,其关键是各级领导要学会在新形势下做好群众工作,体现的哲学道理是(主要矛盾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作用)

32.根据新世纪新阶段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和社会出现的新趋势新特点,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上述材料体现的哲学道理主要是(物质和意识辩证的统一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

33.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于改革开放先行地区的广东来说,更具紧迫性。这是因为(矛盾具有特殊性,要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34.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全面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推进社会管理体制的创新。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经济学依据是(①②③)

①劳动是一切财富的源泉 ②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③劳动者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劳动生产率水平

35.我国历史上曾经产生过不少有关和谐的思想,“和为贵”是哪位思想家提出的(孔子)

36.“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无幼以及人之幼”是我国古代哪位思想家提出的(孟子)

37.“兼相爱”、“爱无差”是我国古代哪位思想家提出的(墨子)

38.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点是(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39.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着力点是(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建设和谐文化、完善社会管理、增强社会创造活力)

40、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有(①②③④⑤⑥)

①民主法治、②公平正义、③诚信友爱、④充满活力、⑤安定有序、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41、中国要全力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

4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使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由发展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三位一体,扩展为包括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容,实现了四位一体的飞跃。这个飞跃是我们党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问题的新的探索

43、构建和谐社会需要全新的理念和机制,但最核心的就是(以人为本)

44、构建和谐社会的前题是(稳定)

4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社会和谐)

46、社会要和谐,根本地要取决于两条,其中之一就是要把“蛋糕分好”,意指(坚持走共同富裕的道路)

47、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条件是(维护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

48、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必须着力解决行政区和经济区域一体化发展问题,其关键

在于(打破行政区的垄断和封锁)

49、深入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的纲领性文件是(《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

50、公共服务的提供的特点是(无差别)

51、建设和谐文化的重要途径是(创新)

52、实现城市现代化的重要战略途径是(发挥和释放社区发展潜能)

53、和谐社会建设的动力是(尊重知识和人才)

54、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的和平统一,必须以和平发展作为两岸关系发展的主题,要紧紧依靠(广大台湾人民)

55、目前,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经突破1000美元,正在向人均3000美元的新目标跨越。许多国家的发展进程表明,在这个关键的发展时期,如果政策把握得当,就能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顺利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反之,就会出现经济社会发展脱节,导致各种社会差距扩大,社会矛盾加剧,经济社会发展徘徊不前,甚至出现社会动荡和倒退。据此回答(1)~(2)题

(1). 上述材料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2). 从经济学角度看,在我国人均GDP不断增长的关键时期,政府应该(①③④)

① 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分配原则

③ 统筹城乡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④改善就业环境,健全社会保障制度

56、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妥善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据此回答(1)~(3)题

(1).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属于我国的(政治职能)

(2).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必然存在着复杂的矛盾。要解决这些矛盾,就道德而言,社会不同利益主体的正确做法应该是(坚持集体主义,顾全大局)

(3).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的必然要求。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这意味着(②④)

②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广泛的力量支持

④新的社会阶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也是我们党执政必须团结和依靠的重要力量

57. 建立起一个与时俱进的社会公共管理体制,迫切要求政府转变职能。由此可见(政府应该由社会的直接“管理者”逐步转向社会治理的“主导者”)

58、推进社会公平,当前重点是解决收入分配差距过大的问题。据此回答(1)~(2)题。

(1).对于公平与效率的关系,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效率优先,兼顾公平)

(2). 《论语》云:“不患寡而患不均。”这句话的合理性给我们的启示是(必须高度重视生活消费品的分配问题)

59.近年来,河南省鹤壁市在全市877个行政村推行“村情民意恳谈会”制度,让党员干部走进村庄户院,与群众面对面进行恳谈,摸清群众的脉搏。这一做法(①③)

①有利于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③有助于干部掌握真实情况,帮助基层和群众解决实际问题

60、崇尚和谐,企盼稳定,追求政通人和、安居乐业的平安社会,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据此回答(1)~(3)题。

(1).下列观点与墨家思想相符合的是(爱人爱己,崇尚和平)

(2).“乐者,天地之和也„„故乐行而伦清,耳目聪明,血气和平,移风易俗,天下皆宁。”《礼记?乐记》这段论述给我们的启示是(发展先进文化,可以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

(3).从认识论角度看,我们之所以要发展先进文化,是因为(正确的认识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61、儒家“亚圣”孟子主张“尊贤使能”,即对待“贤者”,要给予崇高的地位,提供优厚的待遇,让他们以其无与伦比的道德魅力感化民众,从而体现国家政治的正确导向,是谓“贤者在位”。对待“能者”,则要充分发挥其办事能力强、应变功夫深的特殊优势,让他们担任具体的官职,委以干实事的权限,快出业绩,是谓“能者在职”。据此回答(1)~(2)题。

(1).上述材料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角度,给我们的启示是(①②④)

①要激发各行各业人们的创造活力

②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活动都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

④国家必须实施人才强国战略

(2).孟子的“尊贤使能”理论蕴含的唯物辩证法道理是(矛盾具有特殊性,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62.古印度有一句格言:“空气、水和土地不是父辈给我们的礼物,而是我们向子孙的借款。”这句话反映的哲理是(由于各种原因的影响,人们对同一事物的认识往往是不同的)

63.一位德国学者和两位美国学者在合著的《四倍跃进》一书中,对GDP这样描写:“乡间小路上,两辆汽车静静驶过,一切平安无事,它们对GDP的贡献几乎为零。但是,其中一个司机由于疏忽,突然将车开向路的另一侧,连同到达的第三辆汽车,造成了一起恶性交通事故,接着,随之而来的是救护车、医生、护士、汽车修理、法律诉讼、保险代理、整理行道树等,这些都是有偿服务。即使任何参与方都没有因此而提高生活水平,甚至有些还蒙受了巨大损失,但我们的‘财富’——GDP依然在增加。”上述材料可以说明(单纯的GDP不衡量经济增长的效益与质量)

二、多项选择题

1.根据2002年2月,胡锦涛重要讲话的论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主要内容和基本特征是(ABD)

A.民主法治、公平正义

B.诚信友爱、充满活力

D.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2.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内涵之一,民主法治就是(ABC)

A.社会主义民主得到充分发扬

B.各方面积极因素得到广泛调动

C.依法治国方略得到切实落实

3.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内涵之一,公平正义就是(ABD)

A.社会各方面利益得到妥善协调

B.人民内部矛盾及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

D.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与实现

4.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内涵之一,充满活力就是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ABCD)

A.创造愿望得到尊重

B.创造活动得到支持

C.创造成果得到肯定

D.创造才能得到发挥

5.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内涵之一,安定有序就是(ABCD)

A.社会组织机制健全

B.社会管理完善、社会秩序良好

C.人民群众安居乐业

D.社会保持安定团结

6.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内涵之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是(ABD)

A.生产发展

B.生活富裕

D.生态良好

7.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两大社会范畴,两者相互包含、相辅相成,即(ABC)

A.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又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条件

B.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阶段,构建和谐社会是一项重大的现实任务

C.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又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目标之后,还要继续为更高水平的和谐社会长期奋斗

8.十六届六中全会一致认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ABC)

A.本质属性

B.基本特征

C.基本要求

9.十六届六中全会明确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定位,强调我们构建和谐社会,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中国共产党领导全体人民(AB)

A.共同建设的和谐社会

B.共同享有的和谐社会

10.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意义主要是指(ABCD)

A.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认识

B.党在执政理念上的新发展

C.在新世纪新阶段适应新形势、应对新挑战的迫切需要

D.巩固执政党地位的必然要求、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重要保证

11.党的十七大强调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和谐社会建设,提出六大民生问题,并且依据六大民生问题把和谐社会建设的相关目标和任务概括为(ABCD)

A.现代国民教育体系更加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基本形成,全民受教育程度和创新人才培养水平明显提高

B.社会就业更加充分;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人人享有基本生活保障

C.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中等收入者占多数,绝对贫困现象基本消除

D.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社会管理体系更加健全

12.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和谐社会建设要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努力使全体人民(ABCD)

A.学有所教、劳有所得

B.病有所医

C.老有所养

D.住有所居

13.我国关于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总要求是(ABCD)

A.坚持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指导方针

B.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为基础,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重点

C.以慈善事业、商业保险为补充

D.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

14.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的主要措施有(ABCD)

A.完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完善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企业职工养老保险机制,探索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

B.完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完善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C.发展社会救助与慈善事业;积极发挥商业保险的补充作用

D.采取多种方式充实社会保障基金,实现保值增值;把解决住房问题放在重要位置,加快建立适应全体居民需要的多层次住房保障体系,特别要健全廉租房制度

15.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服务的目标。总的原则和要求是(ABCD)

A.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坚持预防为主、以农村为重点、中西医并重

B.实行政事分开、管办分开、医药分开、营利性和非营利性分开,强化政府责任和投入,完善国民健康政策

C.鼓励社会参与,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药品供应保障体系

D.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

16.构建和谐社会,加强社会管理要形成相应的社会管理局面,即(ABCD)

A.党委领导

B.政府负责

C.社会协同

D.公众参与

17.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有(ABCDE)

A.坚持以人为本和科学发展

B.坚持改革开放

C.坚持民主法治

D.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E.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

18.关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系,说法正确的是(ACDE)

A.两者是相互包含、相辅相成的

C.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

D.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条件

E.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都属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范畴

19.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中,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意思就是(BCD)

B.生产发展

C.生活富裕

D.生态良好

20.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说法正确的是(ABCDE)

A.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治国理想

B.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种治国方略

C.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种治国机制

D.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种治国结果

E.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种治国任务

21.党的十二大提出的“三位一体”的现代化建设格局包括(ABC)

A.物质文明建设

B.精神文明建设

C.政治文明建设

22.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相适应的社会管理格局可以概括为(ABCDE)

A.市场主导

B.党委领导

C.政府负责

D.社会协同

E.公众参与

23.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的“四位一体”是(ABCD)。

A、物质文明建设

B、政治文明建设

C、精神文明建设

D、和谐社会建设

24.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现实依据是(ABC)。

A、抓住和用好战略机遇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必然要求

B、把握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有力应对来自国际环境的各种挑战和风险的必然要求

C、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

25.党十七大报告提出实现民生的目标是(ABCDE)

A、学有所教

B、劳有所得

C、病有所医

D、老有所养

E、住有所居

26、和谐社会应当是充满活力、文明法治、稳定和谐和谅解宽容的社会,这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在要求,三者的全面、协调发展,是和谐社会的重要表现,而一定程度的社会和谐发展,又为更高层次的和谐发展创造条件。上述材料(A、B、C)

A.坚持了联系的观点

B.坚持了发展的观点

C.体现整体和部分相互影响

27.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A、B、C、D、E)。

A.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四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

B.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

C.反映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

D.体现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

E.就是要推动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协调发展

28、发展现代农业,推进新农村建设,要靠(ABCE)

A、政策

B、投入

C、科技

E、改革

29、坚持教育优先发展,保障人民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就应该(ABCDE)

A、普及和巩固九年义务教育

B、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着力提高高等教育质量

C、积极发展继续教育,努力建设学习型社会

D、建立健全保障教育优先发展的机制和制度

E、推进教育改革和制度创新,建设现代国民教育体系。

30、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深化政务公开,依法保障公民的(ABDE

A、知情权

B、参与权

D、表达权

E、监督权

31、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所面临的有利条件有(ABDE)

A.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

B.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不断发展

D.各阶层、各党派、个民族、各团体政治上享有平等地位,根本利益是一致的E.马克思主义在党和国家工作中的指导地位不断得到巩固

3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ABCDE)

A.社会主义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

B.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C.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

D.我们党带领人民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的必然选择

E.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中国未来发展的重要任务

33.以下符合和谐社会目标要求的做法是(ABCD))

第二篇:毛概选择题答案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

1.1938年,毛泽东在党的(D)全会上作的题为《论新阶段》的政治报告中最先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个命题。

A、六届三中

B、六届四中

C、六届五中

D、六届六中

2.毛泽东思想,作为我们党的一切工作的指针,是在(C)中确立的。

A、遵义会议

B、六届六中全会

C、党的七大

D、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理论成果是(C)

A、三民主义

B、新三民主义

C、毛泽东思想

D、邓小平理论

4.毛泽东思想初步形成于(B)

A、国民革命时期

B、土地革命时期

C、抗日战争时期

D、解放战争时期

5.遵义会议以后,直至抗日战争时期,是毛泽东思想的(C)

A、萌芽时期

B、形成时期

C、成熟时期

D、继续发展时期

6.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工作路线是(A)

A、群众路线

B、思想路线

C、工人路线

D、农民路线

7.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基本立足点是(C)

A、争取外援

B、艰苦奋斗

C、独立自主

D、利用外贸

8.指出没有毛主席,至少我们中国人民还要在黑暗中摸索更长的时间的人是(C)

A、刘少奇

B、周恩来

C、邓小平

D、江泽民

9.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产生的第二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B)

A、邓小平理论

B、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C、“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D、科学发展观

10.邓小平理论的精髓是(A)

A、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B、发展是硬道理

C、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D、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11.邓小平理论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是(D)

A、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B、姓“资”还是姓“社”的判断标准

C、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D、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12.邓小平正式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命题是在党的(B)

A、十一届三中全会

B、十二大

C、十三大

D、十四大

13.邓小平正式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命题是在党的(C)

A、十一届三中全会

B、十二大

C、十三大

D、十四大

14.党的(D)正式提出“邓小平理论”这一科学概念

A、十二大

B、十三大

C、十四大

D、十五大v

15.邓小平理论形成的主要历史根据是(B)

A、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经验

B、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个方面的历史经验

C、西方国家现代化建设的历史经验

D、发展中国家现代化建设的历史经验

16.我们党的文件中第一次提出科学发展观是党的(A)

A、十六届三中

B、十六届四中

C、十六届五中

D、十六届六中

17.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极为丰富,其核心是(C)

A、立党为公

B、执政为民

C、以人为本

D、可持续发展

18.贯彻“三个代表”重主要思想,关键在(A)

A、坚持与时俱进

B、坚持党的先进性

C、坚持执政为民

D、坚持立党为公

19.贯彻“三个代表”重主要思想,核心在(B)

A、坚持与时俱进

B、坚持党的先进性

C、坚持执政为民

D、坚持立党为公 20.贯彻“三个代表”重主要思想,本质在(C)

A、坚持与时俱进

B、坚持党的先进性

C、坚持执政为民

D、坚持立党为公

21.毛泽东精辟论证实事求是思想内涵的论著是(A)

A、《改造我们的学习》 B、《整顿党的作风》 C、《反对党八股》D、《反对本本主义》

22.首先对“实事求是”做出马克思主义解释的是(B)

A、邓小平

B、毛泽东

C、马克思

D、列宁

23.毛泽东第一篇反对教条主义的主要文章是(A)

A、《反对本本主义》

B、《矛盾论》 C、《实践论》 D、《整顿党的作风》

24.邓小平指出:“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这段话,非常深刻地阐明了(B)

A、实事求是的重要性 B、解放思想的重要性

C、改革开放的重要性

D、破除迷信的重要性

25.“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中的“解放思想”是指(A)

A、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

B、“大胆地试、大胆地闯”

C、一切出实际出发,走自己的路

D、排出姓“资”姓“社”的干扰

26.解放思想意味着主观与客观的关系是(C)

A、从根本上不能统一

B、可以达到绝对的统一

C、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D、两者不相关

27.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的精髓是(A)

A、实事求是 B、毛泽东思想

C、邓小平理论

D、“三个代表”主要思想

第二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一、单选题:

1、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是(c)

A、封建社会 B、前资本主义社会 C、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D、资本主义社会

2、近代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根本原因是(A)

A、帝国主义的侵略 B、中华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 C、封建主义的腐朽 D反动势力的联合3、近代中国社会最主要的矛盾是(B)

A、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 B、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

C、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矛盾 D、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4、标志着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的重大事件是(B)

A、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B、五四运动 C、中国共产党的建立 D、北伐战争

5、中国共产党第一次明确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的会议是(B)

A、中共一大 B、中共二大 C、中共三大 D、中共四大

6、中国人民的第一个和最凶恶的敌人是(A)

A、帝国主义 B、封建主义 C、官僚资本主义 D、地主豪绅

7、新民主主义革命区别于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根本标志是(B)

A、资产阶级领导 B、无产阶级领导 C、农民阶级是主力军 D、帝国主义是主要敌人

8、中国无产阶级最可靠的同盟军是(A)

A、农民阶级 B、城市小资产阶级 C、民族资产阶级 D、开明士绅

9、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是(B)

A、武装斗争 B、农民问题 C、党的建设 D、领导权问题

10、毛泽东第一次明确提出:“新民主主义”这一命题的著作是(C)

A、《〈共产党人〉发刊词》B、《论政策》

C、《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D、《新民主主义论》

11、近代中国面临两大任务是什么?(B)

A、民族独立 B、人民解放

C、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国家繁荣和人民富裕

D、国家统一

12、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前途是(B)

A资本主义 B 社会主义 C 民主主义

D 民族主义

13、新民主主义革命走的是一条(C)的革命道路。

A.武装斗争 B.以城市为中心的武装斗争

C.农村包围城市 武装夺取政权 D.农村武装暴动

14、中国革命的主要斗争形式是(C)

A.合法斗争 B.秘密斗争.C.武装斗争

D.经济斗争

15、新民主主义革命最基本的动力是(D)。

A.农民

B.民族资产阶级

C.城市小资产阶级

D.中国无产阶级

二、多项选择题

1、近代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原因是(BC)

A、科学技术水平的落后 B、帝国主义的侵略 C、中国腐朽的封建主义制度

D、国民素质的低下 E、官僚资本四大家族的剥削和压迫

2、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有(AD)

A、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 B、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

C、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矛盾 D、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E、反动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

3、下列不属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特点的是(CD)

A、中国形式上是独立的,但实际上失去了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

B、中国的封建势力和帝国主义相勾结,构成统治中国的社会和政治基础

C、封建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被破坏,在社会经济中已不占统治地位

D、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发展,在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活动中起到主导作用

E、中国实际上长期不统一,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极端不平衡

4、中国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不同点是(CDE)

A、革命对象不同 B、革命任务不同 C、革命领导阶级不同

D、革命指导思想不同 E、革命前途不同

5、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主要法宝有(BCD)

A.土地革命

B.统一战线

C.武装斗争 D.党的建设

6、新民主主义的经济纲领是(A BC)

A、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 B、保护民族工商业

C、没收官僚资本归新民主主义国家所有 D、发展经济 保障供给

7、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是(、B CD)

A、民族资产阶级

B、帝国主义 C、官僚资本主义 D、封建主义

8、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动力包括(A BCD)

A、农民阶级

B、工人阶级

C、城市小资产阶级

D、民族资产阶级

9、新民主主义革命是(AC)

A、无产阶级领导的民主革命

B、无产阶级领导的社会主义革命

C、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革命

D、以民主主义为指导思想的革命

10、中国无产阶级的特殊优点是(ABC)

A、分布集中,容易形成强大的革命力量

B、与农民有着天然的联系

C、深受外国资本主义、本国封建势力和资产阶级的压迫 D、生活贫穷,没有生产资料

第三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一、单项选择题

1、毛泽东第一次明确提出:“新民主主义”这一命题的著作是(C)

A、《〈共产党人〉发刊词》B、《论政策》

C、《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 D、《新民主主义论》

2、新中国建立后,中国社会的性质是(B)

A、社会主义社会 B、新民主主义社会

C、资本主义社会 D、具有社会主义和非社会主义两重因素的社会

3、中国的新民主主义社会是属于(C)

A、封建主义体系 B、资本主义体系 C、社会主义体系 D、共产主义体系

4、新民主主义的基本国情,是我们考虑一切问题出发点,这个基本国情是指(B)

A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中国是一个经济相当落后的农业国

C中国是个脱胎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社会主义国家

D中国处在经济文化不够发达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5、新民主主义社会中,处于领导地位的经济成份是(C)

A、个体经济 B、私人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 C、国营经济 D、合作社经济

6、过渡时期总路线的主体是(A)

A、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 B、私营经济的国有化

C、个体农业的集体化

D、对个体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

7、中国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中一个十分突出的特殊性问题是(A)

A、一个落后的农业国的工业化问题 B、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间题

C、农业的机械化问题

D、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问题

8、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经济条件是(B)

A、国民经济的恢复 B、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的壮大

C、工商业合理调整的完成D、社会主义工业化初步基础的奠定

9、新民主主义社会,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B)

A、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 B、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

C、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D、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

10、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根本政治条件是(B)

A、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指导 B、坚持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领导

C、坚持人民民主专政D、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1、党在过度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概括的说就是(B)

A、三改两化 B、一化三改 C、三化一D、一化两改

12、我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创造了国家资本主义的各种形式,其高级形式是(D)

A、统购包销 B、委托加工,计划订货C、经销、代销 D、公私合营

13、中国在对资产阶级工商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的过程中,在利润分配上采取的政策是(D)

A.统筹兼顾 B.劳资两利 C.公私兼顾 D.四马分肥

14、剥削阶级在我国被消灭的标志是(C)

A、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

B、全国大陆的解放与统一

C、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 D土地改革的完成 15、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C)

A、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

B、社会主义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路之间的矛盾

C、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D、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资产阶级自由化之间的矛盾

多项选择题

1、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处于新民主主义社会,其经济成分有(ABCD)

A、社会主义国营经济与合作社经济 B、个体经济 C、私人资本主义经济

D、国家资本主义经济

2、对农业、个体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必须遵循的原则是(ABC)

A、自愿互利

B、典型示范

C、国家帮助

D、积极领导,稳步前进

3、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采取的形式是(ABCDE)

A.加工订货 B.统购包销 C.经销代销D.个别公私合营 E.全行业公私合营

4、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造是一场伟大的社会变革,但是在改造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偏差,遗留了一些问题,具体表现在(ABCD)

A.所有制结构过于单一,在社会主义公有制已居于绝对统治地位的条件下,没有有限度地保留一部分有益于国计民生的个体经济和私营经济

B.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也随之扩大到整个社会经济生活

C.在一定程度上排斥了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行

D.要求过急,发展过快,工作过粗,改造形式过于简单

5、中国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主要特点是(ABCDE)

A、是个过渡性质的社会

B、政治上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人民民主专政

C、经济上实行国营经济领导下的五种经济并存

D、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是主体

E、其前途是社会主义

6、全行业公私合营前,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采取的赎买政策是四马分肥,其中四马是指(ABCD)

A.国家所得税 B.企业公积金C.工人福利费D.资本家的利润(包括服务与红利)

7、新民主主义社会存在的经济成份有(ABCDE)

A、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 B、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经济

C、资本主义私营经济

D、多种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 E、个体经济

8、在新民主主义社会中,属于资本主义的因素有(AB)

A、私人资本主义经济 B、民族资产阶级 C、合作社经济 D、国营经济

第五章 多选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涵义是(AE)

A、我国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

B、实现了生产的商品化,社会化的社会

C、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时期

D、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要经历的起始阶段

E、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2.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主要内容是(ACD)

A、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B、以精神文明建设为动力 C、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D、坚持改革开放

E、坚持阶级斗争

3.四项基本原则是指坚持(ABDE)

A、社会主义道路

B、人民民主专政

C、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

D、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E、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

4.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揭示了我国当前的(AD)

A、社会性质

B、生产力发展水平

C、经济发展程度

D、社会发展阶段

E、社会发展模式

5.四项基本原则是指坚持(ABDE)

A、社会主义道路

B、人民民主专政

C、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

D、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E、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

6.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包括(ABD)

A、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

B、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

C、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国防

D、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

E、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法制

第六章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

一、单项选择题

1.毛泽东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主要代表作是

(A)A.《论十大关系》B.《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C.《不要四面出击》D.《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

2.党的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指出: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已经基本上建立起来,国内主要矛盾已经转变为

(C)

A.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矛盾

B.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

C.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D.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

3.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是(D)

A.改革开放,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B.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C.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4.我国改革前的失误和改革过程中遇到的疑虑,归根到底是没有完全搞清楚(B)A.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关系

B.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C.什么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怎样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D.什么是计划经济,什么是商品经济

5.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关键是

(C)

A.恢复党的思想路线

B.正确理解邓小平理论

C.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本质

D.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6.社会主义本质是(D)

A.社会主义公有制

B.无产阶级专政

C.计划经济

D.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7.邓小平于1980年5月指出:社会主义是一个很好的名词,但是如果搞不好,不能正确理解,不能采取正确的政策,那就体现不出(C)

A.社会主义的特征

B.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C.社会主义的本质

D.社会主义的目的 8.邓小平完整地提出“社会主义本质”的理论是在(D)

A.党的十二大

B.党的十三大

C.党的十四大

D.1992年南方谈话中

9.“社会主义本质”中的生产力方面的目标是(D)

A.消灭剥削

B.消除两极分化

C.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D.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10.“社会主义本质”的价值方面的目标是

(A)

A.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B.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C.发展商品经济

D.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11.“社会主义本质”的最终目标是(C)

A.消灭剥削

B.消除两极分化

C.实现共同富裕

D.发展生产力

12.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B)

A.消灭剥削

B.发展生产力

C.建成社会主义社会

D.过渡到共产主义

13.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是

(A)

A.发展生产力

B.消灭剥削

C.实行按劳分配

D.实行按需分配

14.消灭剥削的物质条件是

(C)

A.丰富的自然资源

B.先进的技术装备

C.生产力高度发达 D.高素质的劳动力

15.邓小平指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这个论断

(A)A.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

B.体现了社会主义优越性

C.提出了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D.明确了社会生义发展的方向

16.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是要靠(C)

A.改革

B.创新

C.发展

D.革命

17.邓小平谆谆告诫,抓住时机,发展自己,关键是发展(A)A.经济

B.文化

C.政治

D.社会

18.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

(A)

A.发展

B.改革

C.创新

D.实践

19.党保持先进性的根本体现和根本要求是(A)

A.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B.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C.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D.始终代表中国工人阶级的根本利益

20.四个现代化的关键是(B)

A.国防现代化

B.科学技术现代化

C.工业现代化

D.农业现代化

多项选择题

1.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含义是(AC)。

A.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

B.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会经历的起始阶段

C.没有实现现代化的,还不成熟的社会主义 D.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过渡时期

E.实现了生产的商品化、社会化的社会

2.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的主要内容和简明概括是(ACE)。

A.以经济建设为中心B.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C.坚持四项基本原则D.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E.坚持改革开放

3.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长期坚持的基本方针是指(ABCDE)。A.抓住机遇

B.深化改革

C.扩大开放 D.促进发展

E.保持稳定

4.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就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现这一基本目标和基本政策就要坚持和完善(ABCDE)。

A.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C.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方式,逐步走向共同富裕

D.对外开放,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

E.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5.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指坚持(BCDE)。

A.党的基本路线 B.社会主义道路 C.民民主专政 D.产党的领导

E.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

6.下列哪些选项的有机统一、不可分割,构成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ABD)。A.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

B.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

C.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军事D.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

E.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外交

7.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是(ABCD)。

A.生产力总体水平落后

B.商品经济不发达

C.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不完善

D.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精神文明不健全不成熟E.消灭剥削、缩小贫富差距、消除两权分化

8.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奋斗目标是“把我国建设成为(ABC)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A.富强

B.民主

C.文明

D.进步

9.社会主义改革是(ABD)。

A.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B.中国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

C.改革现有基本制度存在的弊端

D.改革现有的具体体制存在的弊端

10.邓小平回答和解决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重大课题意味着(BC)A.我们已经完全掌握了对社会主义的认识

B.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 C.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重大的实践指导意义

D.提出了新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11.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论断(ABCD)

A.突出了生产力的基础性地位 B.突出了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

C.在动态中描述了社会主义本质D.在目标层次上界定了社会主义本质

12.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二者之间的辩证关系是(ABD)

A.解放生产力是发展生产力的前提B.发展生产力是解放生产力的目的C.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D.社会主义根本任务和根本目的的统一

13.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论断体现了(ABCD)

A.解放生产力与发展生产力的统一B.发展生产力与实现共同富裕的统一

C.目的与手段的统一D.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与最终目标的统一

14.实现共同富裕是(ACD)

A.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和本质内容B.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 C.社会主义优越性的体现D.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

15.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在于(ABD)A.实现共同富裕B.不存在两极分化

C.解放和发展生产力D.消灭剥削,消除阶级

16.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特征的最重要的方面是(CD)

A.共同富裕B.市场经济C.按劳分配 D.公有制占主体

17.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这是因为,发展生产力是(ABCD)A.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 B.解决社会主要矛盾的要求

C.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要求

D.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的要求

18.发展之所以成为中国共产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因为(ABCD)A.发展是坚持党的先进性的要求

B.发展是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要求

C.发展是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和实现国富民强的要求

D.发展决定着中国的前途和命运19.建国,毛泽东初步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重要著作有(CD)A.《改造我们的学习》B.《愚公移山》

C.《论十大关系》 D.《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20.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初步探索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形成的许多思想观点(ABCD)

A.有的还是不够成熟的设想 B.有的在实践中没能坚持下去

C.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D.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提供了基础 第七章

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1.对外开放是(C)

A、赶超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需要

B、赶超发展中国家的需要

C、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D、加快发展商品经济的需要

2.我国实行对外开放是(A)

A、长期的基本国策 B一项特殊政策

C、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政策 D、一项权宜之计

3.实行对外开放的前提是(B)

A、公平合理、互惠互利

B、独立自主、自力更生

C、发展对外贸易,引进资金和先进技术

D、实行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

4.对外开放是对(D)

A、社会主义国家开放

B、资本主义国家开放 C、发展中国家开放 D、全世界开放

5.我国对外开放的先头阵地是(D)

A、经济技术开发区

B、沿海开放城市

C、保税区

D、经济特区

6.“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是从(A)

A、扫除发展生产力的障碍这个意义上说的

B、对社会各个方面要进行根本性变革的意义上说的C、根本上改变束缚我国生产力的经济体制意义上说的D、根本上改变束缚我国生产力的政治体制意义上说的

第三篇:毛概考试选择题

第八章 第一节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一、单项选择

1、我国改革开放开始后一个很长时期内,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D)的关系。

A.公有制与私有制

B.股份制与混合经济

C.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 D.计划与市场

2、我们党在经济体制改革中的一个伟大创举是提出(A)

A.把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

B.股份制是公有制实现形式

C.把公有制与非公经济相结合D.把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

3、在经济建设实践中,(C)之间的矛盾愈益显示出来,成为深化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面临的主要问题。

A.公有制与私有制

B.股份制与混合经济

C.市场和计划 D.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4、党的(C)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提出要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A.十二大 B.十三大 C.十四大 D.十五大

5、(B)明确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

A.十二届三中全会 B.十四届三中全会

C.十六届三中全会 D.十八届三中全会

6、(D)明确提出,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A.十二届三中全会 B.十四届三中全会

C.十六届三中全会 D.十八届三中全会

7、党的(D),把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改为“决定性作用”。

A.十二届三中全会 B.十四届三中全会

C.十六届三中全会 D.十八届三中全会

8、理论和实践都证明,(A)配置资源是最有效率的形式

A.市场 B.计划

C.政府 D.资本

9、市场经济本质上就是(A)决定资源配置的经济

A.市场 B.计划

C.政府 D.资本

10、党的(D)在深刻总结所有制结构改革经验的基础上,第一次明确提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A.十二大 B.十三大

C.十四大 D.十五大

11、马克思主义认为,(C)是社会经济制度的核心和基础,决定着社会经济制度的性质。

A.生产力 B.生产关系

C.所有制 D.所有制实现形式

12、(A)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支柱和国家进行宏观调控的主要物质基础,是社会主义经济性质的根本体现。

A.公有制经济 B.非公有制经济 C.私有制 D.股份制

13、坚持(A)的主体地位,对于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具有关键性作用。

A.公有制 B.非公有制

C.私有制 D.股份制

14、国有经济起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B)上

A.影响力 B.控制力

C.领导力 D.创造力

15、(C)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是推进国家现代化、保障人民共同利益的重要力量

A.个体经济 B.私营经济

C.国有经济 D.外资经济

16、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础是(C)

A.以间接手段为主的完善的宏观调控体系

B.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 C.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现代企业制度 D.合理的个人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

17、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与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本质区别,从所有制结构看,在于:(D)

A.存在多种所有制经济

B.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必要的补充

C.国有经济起主导作用

D.公有制经济主体地位的确立

18、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与以往一切私有制为基础的社会经济制度的根本区别在于消灭剥削和消除两极分化,实现这一点的制度性保障条件是(A.必须坚持公有制和按劳分配 B.必须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 C.必须实行按生产要素分配 D.必须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

19、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础是(A)

A.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现代企业制度

B.计划与市场相结合的调节机制

C.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

D.完善的宏观经济调控体系

20、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作用主要表现在(C)

A.国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有量的优势

B.国有经济能控制垄断性行业

C.国有经济对国民经济的控制力

D.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占主体地位

21、个体经济在性质上不同于私营经济,是因为(C)

A.投资规模较小

B.经营方式单一

A)

C.主要依靠自己劳动和经营

D.不是法人企业

22、个人收入分配制度是由(B)决定的

A.生产力水平

B.生产资料所有制性质

C.国有经济对国民经济的控制力

D.生产关系的性质

23、(A)是实行按劳分配的所有制基础

A.公有制 B.非公有制

C.私有制 D.股份制

24、(A)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基础

A.生产力水平

B.生产资料所有制性质

C.国有经济对国民经济的控制力

D.生产关系的性质

25、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作出了以(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战略抉择。

A.建设创新型国家

B.新型工业化道路

C.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D.科学发展

D)为主题这一

26、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我们对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的认识也不断深化,作出了以(C)为主线这一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战略抉择。

A.建设创新型国家

B.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C.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D.科学发展

27、(C)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

A.建设创新型国家

B.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C.调整经济结构 D.科学发展

28、(C)是提升国民经济整体素质、赢得国际经济竞争主动权的战略重点和根本途径。

A.建设创新型国家

B.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C.调整经济结构 D.科学发展

29、城镇化发展的显著标志是(B),而这一变化是建立在农业现代化发展基础上的

A.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B.城镇人口所占的比重不断提高

C.第二产业比重不断提高

D.第三产业比例不断提高 30、城镇化发展的显著标志是城镇人口所占的比重不断提高,而这一变化是建立在(B)基础上的

A.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B.农业现代化发展

C.工业现代化发展

D.第三产业比例不断提高

二、多项选择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要点有:(ABCD)A.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不是划分社会制度的标志

B.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把两者结合起来 C.市场经济作为资源配置的一种方式本身不具有制度属性 D.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不等于资本主义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主要体现在(BCD)A.资源配置 B.分配制度 C.宏观调控 D.所有制结构

3、政府的职责和作用主要是(ABCD)A.保持宏观经济稳定,弥补市场失灵

B.保障公平竞争,加强市场监管,维护市场秩序 C.推动可持续发展,促进共同富裕 D.加强和优化公共服务

4、实践充分证明,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把(AC)有机地统一起来了,具有巨大的优越性 A.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B.分配制度

C.初级阶段的现实需要 D.资源配置

5、坚持基本经济制度,下列属于正确的观点是:(ACD)A.必须旗帜鲜明地反对私有化和单一公有制的观点 B.只有走私有化的道路才能促进经济发展 C.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增强了国有经济的控制力 D.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巩固和发展了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6、公有制经济具体包括(BD)A.个体经济

B.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C.外资经济

D.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7、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ABC)A.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

B.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 C.公有资产既要有量的优势,更要注重质的提高 D.公有资产在各地都要有有量的优势

8、国有企业的改革发展,对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下列关于国有经济论述正确的是(BCD)

A.国有经济在各领域数量上都要占有绝对优势 B.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要发挥国有经济主导作用 C.要不断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

C.国有经济是国民经济的支柱,是推进国家现代化、保障人民共同利益的重要力量

9、目前国有企业改革的任务还没有完成,存在的很多问题都制约了国有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这些问题有:(ABCD)

A.企业治理结构还不够完善 B.国有经济布局还不够优化 C.国有资产监管体系还不健全 D.国有资本合理流动的机制还不健全

10、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还要努力寻找能够极大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公有制实现形式。下列哪些说法是正确的:(ABCD)A.公有制经济的性质和实现形式是两个不同层次的问题

B.坚持公有制的性质,根本的是坚持国家和集体对生产资料的所有权 C.所有制作为生产关系的基础,有公有制与私有制、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区别

D.一切反映社会化生产规律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都可以大胆利用。

11、目前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也面临着许多问题,体现在经营环境和条件方面的问题主要有:(ACD)

A.市场准入限制、融资渠道狭窄 B.核心竞争力不强 C.实际税费负担较重

D.企业合法权益不时受到侵犯

12、目前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也面临着许多问题,体现在企业自身方面的问题主要有:(ACD)

A.经营模式粗放

B.市场准入限制、融资渠道狭窄 C.核心竞争力不强

D.企业治理方式弊端突出、履行社会责任不够

13、健全现代产权制度具体内容包括(ABCD)

A.归属清晰 B.权责明确 C.保护严格 D.流转顺畅

14、社会主义之所以必须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是由(BD)决定的。

A.政府决策 B.社会主义公有制 C.上层建筑 D.生产力发展水平

15、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体现为(AD)

A.按劳分配是全社会占主体的分配原则 B.按劳分配是非公有制经济内部的主体分配原则 C.按劳分配是股份制经济内部的主体分配原则 D.按劳分配是公有制经济内部的主体分配原则

16、以劳动作为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主要是(BC)

A.公有制中的按劳分配 B.个体劳动者

C.被雇于非公有制经济的雇佣劳动者 D.发明专利所得收入

17、以管理和知识产权类的生产要素参与分配,主要包括(ABCD)

A.科技发明 B.创造 C.信息、D.专利

18、在推动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过程中各种不平衡的矛盾日趋突出,这种不平衡的矛盾包括:(ABC)

A.城乡之间发展不平衡的矛盾 B.区域之间发展不平衡的矛盾 C.经济与社会之间发展不平衡的矛盾 D.政治与经济之间发展不平衡的矛盾

19、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关于“四化”同步发展的一个重要思想,这“四化”除工业化之外还包括:(BCD)A.社会化、B.信息化 C.城镇化 D.农业现代化

20、我国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内涵是(ABC)

A.科技含量高

B.经济效益好 C.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 D.产值增加快

第八章第二节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一、单项选择题:

1、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必须紧紧围绕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 家作主和(B)有机统一深化政治体制改革。A 深化改革 B 依法治国 C 以法治国 D 法治现代化建设

2、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是(C)。A 民主政治建设 B 法治社会建设 C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D 公民社会的培育

3、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是(B)。A 无产阶级专政 B 人民当家作主

C 政治协商 D 工农联盟

4、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核心要求是(D)。A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B 法治社会建设 C 依法治国 D 人民当家作主

5、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C)。A 坚持宪法和法律至上 B 切实推进法治社会建设 C 依法治国 D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

6、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根本出发点是(C)。A 建设法治社会

B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制度 C 人民当家作主 D 构建和谐社会

7、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归宿是(D)。A 建设法治社会

B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制度 C 一切权利属于人民 D 人民当家作主

8、下列说法错误的是(C)。

A 发扬人民民主,是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的有效途径

B 党只有领导人民创造各种有效的当家作主的民主形式,才能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才能巩固和发展党的执政地位 C 发扬社会主义民主与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相抵触

D 在我国,由于人民利益的广泛性和实现人民利益的复杂性,要求必然有一个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坚强政治核心

9、民主是(B)的统一。A 制度与体制 B 国体与政体 C 制度与机制 D 法治与文明

10、我国的国体是(A)。A 人民民主专政 B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C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D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1、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实质是(B)。A 人民群众集体专政 B 无产阶级专政 C 工农联合专政

D 共产党领导的多党联合专政

12、党的(C)把依法治国确定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A 十三大

B 十三届四中全会

C 十五大

D 十六大

13、我国的政体是(B)。A 人民民主专政 B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C 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D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4、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A)。A 人民代表大会制

B 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C 民主集中制 D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党制度是(C)。A 共产党的一党制

B 共产党和民主党派的多党制

C 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D 共产党和民主党派共同执政的两党制

16、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首要前提是(C)。A 各政党地位平等 B 各政党政治权利平等 C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D 多党合作

17、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根本保证是(B)。A 各政党地位平等 B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C 各政党政治权利平等 D 多党合作

18、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核心内容是(D)。A 各政党地位平等 B 各政党政治权利平等 C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D 多党合作

19、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合作的基本方针是(C)。A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B 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其他党派是参政党 C 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D 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规定的范围内进行活动

20、(A)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机构。A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B 中国人民政协组织 C 中华全国总工会 D 中国人民政治合作组织

21、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的关系是(D)A 执政党与反对党的关系 B 平等、团

结、友

爱、互

助的关 C 执政党与在野党的关系

。系

D 执政党与参政党的关系

22、目前,中国已经建立了以农村村民委员会、城市居民委员会和(B)为主要内容的基层民主自治体系。A 工会

B 企业职工代表大会 C 工会代表大会 D 少数民族区域自治委员会

23、(C)是当代中国最直接、最广泛的民主实践。A 民族区域制度 B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C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24、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是(B)。A 民主和专政的统一

B 人民当家作主

C 对极少数敌对分子的专政

D 新型的民主和新型的专政

25、下列说法错误的是(D)。

A 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

B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是当代中国最直接、最广泛的民主实践 C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核心内容是多党合作

D 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的关系是执政党与反对党的关系

26、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B)。A 依权治国 B 依法治国 C 依计划治国 D 依方针政策治国

27、新中国成立后,(A)领导并参加了新中国第一步宪法的起草工作。A 毛泽东 B 周恩来 C 刘少奇 D 董必武

28、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以(B)为统帅。A 宪法和法律 B 宪法

C 法律和行政法规 D 宪法以及宪法相关法

29、(B)提出了建设“法治中国”的目标和任务。A 党的十八大

B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

C 中央政法工作会议 D 全国法院工作会议

30、把“依法治国”这一治国方略以根本大法的形式确定下来是在(D)。A 1954年 B 1978年 C 1982年 D 1999年

二、多项选择题:

1、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ABD),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民主的要求。A 制度化 B 规范化 C 多元化 D 程序化

2、邓小平同志指出,(ABCD)都要靠党的领导。A 人民团结 B 社会安定 C 民主发展 D 国家统一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BC)。A 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

B 发扬人民民主,是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的有效途径

C 党只有领导人民创造各种有效的当家作主的民主形式,才能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才能巩固和发展党的执政地位

D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是依法治国与党的领导两者有机统一

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BC)。

A 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要求 B 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C 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 D 民族区域制度是当代中国最直接、最广泛的民主实践

5、我国人民民主专政实质上是无产阶级专政,主要表现在(ABCD A 它们的性质相同 B 它们的作用相同 C 它们的职能相同 D 它们的历史使命相同

6、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包含(ABC)。A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 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D 民主集中制

7、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主要职能是(ABD)。A 政治协商 B 民主监督 C 共同执政 D 参政议政

8、关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BD)。A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B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最高实现形式 C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国体)。D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制度载体

9、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实行(ABCD)。A 自我管理 B 自我教育 C 自我监督 D 自我服务

10、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的合作的基本方针包括(AB)。A 长期共存 B 相互监督 C 共谋发展 D 促进繁荣

11、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包含(ABCD)。B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D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C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A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12、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体现了我国坚持各民族(ABCD)的原则。A平等 B 团结 C 合作 D 共同繁荣

13、目前,中国已经建立了(ABC)为主要内容的基层民主自治体系。A 农村村民委员会 B 城市居民委员会 C 企业职工代表大会 D 商业协作委员会

14、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能够实现(ABC)的统一。A 广泛参与和集中领导 B 社会进步和国家稳定 C 充满活力和富有效率 D 分权制衡和法治昌盛

15、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实行依法治国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ACD)。

A、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客观需要 B、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唯一要求 C、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文明进步的显著标志

D、依法治国是维护社会稳定、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证

16、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是(ABCD)。A 有法可依 B 有法必依 C 执法必严 D 违法必究

17、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建设法治中国,必须坚持(ABC)共同推进”。A 依法治国 B 依法执政 C 依法行政 D 依法管理

18、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建设法治中国,必须坚持(BCD)一体建设”。A 法治环境 B 法治国家 C 法治政府 D 法治社会

19、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总体要求是(ABCD)。

A 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 B 以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为根本

C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D 调动人民积极性,扩大社会主义民主

20、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基本原则包括(ABCD)。A 坚持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

B 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扩宽民主渠道,切实保障人民当家作主 C 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

D 坚持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特点和优势 第八章第三节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一、单项选择

1、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要以(C)为出发点和落脚点。A科学发展

B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 C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 D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2、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要以(B)为根本任务。

A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

B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C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D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

3、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要以(C)为动力。A科学发展

B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 C改革创新

D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4、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事关文化改革发展全局的根本问题是(B)。

A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B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C改革创新

D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

5、(D)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

A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

B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 C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D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6、(C)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精神和生命之魂。

A社会主义的生产力

B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 C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D社会主义道德和法律

7、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是(C)。

A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

B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C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

D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8、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是(D)。

A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B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C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

D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

9、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是(B)。

A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

B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C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

D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10、民族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内容之一,其核心是(A)。

A爱国主义

B团结统一

C勤劳勇敢

D自强不息

11、为了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要弘扬的时代精神的核心是(C)。

A诚实守信

B为人民服务

C改革创新

D爱国主义

12、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上,十八大首次提出要积极培育和践行24个字的(B)。

A共同理想

B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C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D价值取向

13、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内容包括思想道德建设和(B)。A民主法制建设

B教育科学文化建设 C树立远大理想

D文化产业全面发展

14、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求把(D)作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根本任务。

A确立集体主义原则

B弘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C推进义务教育工作

D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

15、现阶段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是(C)。

A完成祖国统一,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B实现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共产主义社会

C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D实现全国人民小康生活的目标

16、(A)是经济工作与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

A思想政治工作

B政治路线

C思想路线

D群众路线

17、邓小平在1986年曾指出:“经济建设这一手我们搞得相当不错,形势喜人,这是我们国家的成功。但风气如果坏下去,经济搞成功又有什么意义?会在另一方面变质,反过来影响整个经济变质,发展下去会形成贪污、盗窃、贿赂横行的世界。”这段话强调了:(B)。

A精神文明建设的特殊性

B两个文明一起抓的必要性 C腐败问题的严重性

D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重要性

18、发展先进文化的中心环节是(D)。

A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

B提高中华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

C加强文化产业基础设施建设

D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

19、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适应我国社会思想道德建设的新形势,向全党提出的重要任务是(B)。

A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B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C形成全社会共同的理想信念 D引导全社会共同进步

20、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能够履行承诺而取得他人信任的品德是(D)。

A仁爱

B忠义

C宽容

D诚信

21、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核心是(D)。

A爱国主义

B集体主义

C社会主义

D为人民服务

22、广泛开展志愿服务,推动学雷锋活动、学习宣传道德模范常态化,这些是(A)的需要。

A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B注重人文关怀

C弘扬爱国主义

D弘扬时代精神

23、教育的根本任务是(D)。

A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B着力提高教育质量 C建设学习型社会

D立德树人

24、下列说法错误的是(C)。A没有先进文化的引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 B当今时代,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日益重要 C文化强国就是文化资源大国

D文化强国,是指这个国家具有强大的文化力量

25、(B)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一个必要条件。A民族国家意识

B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C国际影响力 D文化资源大国

26、发展文化产业,要按照(D)的要求,推动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使其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A“双百”方针

B核心价值观 C社会主义道德 D全面协调可持续

27、全面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要坚持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把(B)放在首位。

A经济效益 B社会效益

C人民的所有需求 D人民的物质利益

28、全面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要以(A)为中心环节。A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 B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 C大力发展文化产业 D深化文化管理体制

29、发展文化产业,要在满足人民多样化精神文化需求的基础上,使之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创造出更多的(D)。

A社会效益

B文化体制

C优秀成果

D经济效益

30、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必须发挥人民在文化建设中的(B)作用。

A决定

B主体

C先导

D基础

二、多项选择

1、关于文化的理解正确的有(ABC)。

A广义的文化是人类在改造自然和改造社会的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B狭义的文化指人类社会生活的思想理论、道德风尚、文学艺术、教育和科学等精神方面的内容 C在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就是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

D民族文化有高下优劣之分

2、新中国成立后,党提出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方针有(ABD)。

A文学艺术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

B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C对民族文化要无条件发扬光大

D古为今用、洋为中用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具有的重要战略地位和作用,表现在(ABC)。

A 为经济建设提供精神动力

B为现代化建设提供智力支持

C 它是构成综合国力的重要方面

D为现代化建设提供政治保证

4、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就是要(ABCD)。

A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B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任务

C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D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5、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要(ABC)。

A广泛开展志愿服务

B推动学雷锋活动

C学习宣传道德模范常态化

D全面开展密切联系群众活动

6、教育和科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其重要作用有(ABD)。

A提升民族素质

B提高社会文明程度

C决定经济社会发展

D提升国家软实力

7、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要(ABCD)。

A立足国情,以重大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为主攻方向

B研究回答关系党和国家发展的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问题

C研究回答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紧迫问题

D研究回答干部群众普遍关心的深层次思想认识问题

8、文化强国具有强大的文化力量,这种力量表现为(ABC)。

A具有高度文化素养的国民

B发达的文化产业

C强大的文化软实力

D这个国家的文化渗透到全世界

9、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就要不断开创(ABCD)的新局面。

A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持续迸发

B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

C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全面提高

D中华文化影响力不断增强

10、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就要(BCD)。

A坚信中华文化是世界上最优秀的文化

B清醒认识我国文化发展的历史和现状

C更好地把握文化发展的规律

D以主动担当的精神加快文化发展步伐

11、十八大报告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新概括是(ABD)。

A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B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C改革、开放、民主、法治

D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12、十八大报告用24个字提出了反映现阶段全国人民“最大公约数”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分别从(ACD)层面,为培育核心价值观奠定了基础。

A国家

B集体

C 公民

D社会

13、发展文化事业,要坚持政府主导,按照(ABCD)的要求,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

A公益性

B基本性

C均等性

D便利性

14、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就要(ABD)。

A着力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更加深入人心

B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C培养绝对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D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15、发展文化产业,要(ACD)。

A按照全面协调可持续的要求,推动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

B使文化产业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决定性环节

C在满足人民多样化精神文化需求的基础上,使之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D使文化创造出更多的经济效益

16、由于社会成员的思想觉悟和精神境界处在不同层次,因此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也不能强求指导思想的一元化。这个命题:(CD)。

A针对目前我国的国情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出了合理化的建议

B没有看到只有统治阶级的思想才能成为全社会的指导思想 C实质上是说“指导思想多元化”,是资产阶级自由化的论调

D没有看到如果搞“指导思想多元化”,社会主义建设就会迷失方向 17、2006年3月4日,胡锦涛总书记在看望出席全国政协十届四次会议的委员时,提出了“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下列对社会主义荣辱观评价正确的是(BCD)。

A突出反映了我国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道德迷失的现状 B是对马克思主义道德观的精辟概括

C是社会主义市场条件下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强大思想武器和重要指导方针

D社会主义荣辱观为人们确定价值取向、做出道德选择提供了基本规范

18、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要坚持(ABD)。

A以发展为主题、改革为动力,以体制机制创新为重点

B以创造生产更多更好适应人民群众需求的精神文化产品为目标

C重点抓经营性文化产业

D促进文化事业全面繁荣和文化产业快速发展

19、新世纪以来,文化建设被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这(BCD)。

A表明了我们党认识到了文化对社会发展的决定性作用

B表明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

C表明了我们党对文化建设规律的认识不断深化

D体现了我党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20、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AC)。

A先进文化必须以先进生产力为基础

B欲灭一国,先灭其文化

C文化是多元的,所以要坚持指导思想多元化

D世界经济愈益呈现一体化,世界文化却不能搞一体化 第八章

第四节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一、单项选择题:

1.全面深刻地阐明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性质和定位,指明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工作原则和重大部署的是(A)。

A十六届六中全会 B十六届五中全会 C十六届四中全会 D十六届三中全会 2.(A)将“社会更加和谐”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奋斗目标。A党的十六大 B党的十五大 C党的十四大 D十六届三中全会 3.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B)的社会。A自由民主、公平公正、诚实守信、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B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C自由民主、公平公正、诚实守信、充满活力、社会稳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D民主法制、公平公正、诚实守信、充满活力、社会稳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4.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必须统筹兼顾、突出重点,坚持把(C)放在首位。

A.个人利益B.国家利益C.群众利益D.社会利益 5.加强社会建设,必须以(A)为重点。

A.保障和改善民生 B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C.提高人民思想道德水平D.保护生态环境

6.(D)提出,加强社会建设,必须加快形成科学有效的社会管理体制,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A.党的十六大 B.十八届三中全会 C.党的十七大 D.党的十八大 7.改进社会治理方式,必须坚持系统治理,加强党委领导,发挥(A)主导作用,鼓励和支

与。

A.政府 B.党 C.国家 D.人民

8.十七大、十八大都反复强调了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并将(C)纳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布局。

A.文化建设 B.道德建设 C.社会建设 D.环境建设

9.(A),就是社会主义民主得到充分发扬,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切实落实,各方面积

广

动。

A.民主法治 B.公平正义 C.安定有序 D.充满活力

10.(D),就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A.民主法治 B.充满活力 C.安定有序 D.公平正义

11.(C),就是社会组织机制健全,社会管理完善,社会秩序良好,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社

结。

A.充满活力 B.民主法治 C.安定有序 D.公平正义

12.(A)提出,加强社会建设,必须加快形成科学有效的社会管理体制,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健全基层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网络,建立确保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的体制机制。

A党的十八大 B.十六届六中全会 C.十六届三中全会 D.党的十六大

二、多项选择题

1.和谐社会就是(ABC)。

A.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统一与协调发展 B.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统一与协调发展 C.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统一与协调发展

D.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和谐统一与协调发展 2.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ACD)。

A.民主法治、公平正义 B.勤劳勇敢、自强不息 C.诚信友爱、充满活力 D.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3.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是(ABC)。

A.生产发展 B.生活富裕 C.生态良好 D.社会秩序良好 4.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ABCD)。A.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战略任务 B.体现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

C.对于推进党和人民的事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D.对于保证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5.社会和谐(ABCD)。

A.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奋斗目标B.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C.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重要保证D.是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 6.民主法治,就是(ABC)。

A.社会主义民主得到充分发扬 B.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切实落实 C.各方面积极因素得到广泛调动 D.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 7.公平正义,就是(ABC)。

A.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 B.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 C.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 D.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切实落实 8.安定有序,就是(ABCD)。

A.社会组织机制健全 B.社会管理完善,社会秩序良好 C.人民群众安居乐业 D.社会保持安定团结

9.党的十八大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出的社会建设的目标是(ABCD)。A.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

B.全民受教育程度和创新人才培养水平明显提高 C.就业更加充分

D.社会保障全民覆盖,社会和谐稳定

10.改进社会治理方式,坚持系统治理,加强党委领导,发挥政府主导作用,鼓励和支持社会各方面参与,实现政府治理、(BC)良性互动。A.国家治理 B.社会自我调节 C、居民自治 D国家管理

第八章

第四节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一、单项选择题:

1.全面深刻地阐明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性质和定位,指明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工作原则和重大部署的是(A)。

A十六届六中全会 B十六届五中全会 C十六届四中全会 D十六届三中全会 2.(A)将“社会更加和谐”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奋斗目标。A党的十六大 B党的十五大 C党的十四大 D十六届三中全会 3.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B)的社会。

A自由民主、公平公正、诚实守信、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B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C自由民主、公平公正、诚实守信、充满活力、社会稳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D民主法制、公平公正、诚实守信、充满活力、社会稳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4.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必须统筹兼顾、突出重点,坚持把(C)放在首位。

A.个人利益B.国家利益C.群众利益D.社会利益 5.加强社会建设,必须以(A)为重点。

A.保障和改善民生 B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C.提高人民思想道德水平D.保护生态环境

7.改进社会治理方式,必须坚持系统治理,加强党委领导,发挥(A)主导作用,鼓励和支

与。

A.政府 B.党 C.国家 D.人民

8.十七大、十八大都反复强调了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并将(C)纳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布局。

A.文化建设 B.道德建设 C.社会建设 D.环境建设

9.(A),就是社会主义民主得到充分发扬,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切实落实,各方面积

广

动。

A.民主法治 B.公平正义 C.安定有序 D.充满活力

10.(D),就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A.民主法治 B.充满活力 C.安定有序 D.公平正义

11.(C),就是社会组织机制健全,社会管理完善,社会秩序良好,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社

结。

A.充满活力 B.民主法治 C.安定有序 D.公平正义

12.(A)提出,加强社会建设,必须加快形成科学有效的社会管理体制,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健全基层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网络,建立确保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的体制机制。

A党的十八大 B.十六届六中全会 C.十六届三中全会 D.党的十六大

二、多项选择题

1.和谐社会就是(ABC)。

A.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统一与协调发展 B.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统一与协调发展 C.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统一与协调发展

D.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和谐统一与协调发展 2.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ACD)。

A.民主法治、公平正义 B.勤劳勇敢、自强不息 C.诚信友爱、充满活力 D.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3.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是(ABC)。

A.生产发展 B.生活富裕 C.生态良好 D.社会秩序良好 4.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ABCD)。A.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战略任务 B.体现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

C.对于推进党和人民的事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D.对于保证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5.社会和谐(ABCD)。

A.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奋斗目标B.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C.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重要保证D.是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 6.民主法治,就是(ABC)。

A.社会主义民主得到充分发扬 B.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切实落实 C.各方面积极因素得到广泛调动 D.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 7.公平正义,就是(ABC)。

A.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 B.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 C.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 D.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切实落实 8.安定有序,就是(ABCD)。

A.社会组织机制健全 B.社会管理完善,社会秩序良好 C.人民群众安居乐业 D.社会保持安定团结

9.党的十八大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出的社会建设的目标是(ABCD)。A.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 B.全民受教育程度和创新人才培养水平明显提高 C.就业更加充分

D.社会保障全民覆盖,社会和谐稳定

10.改进社会治理方式,坚持系统治理,加强党委领导,发挥政府主导作用,鼓励和支持社会各方面参与,实现政府治理、(BC)良性互动。A.国家治理 B.社会自我调节 C、居民自治 D国家管理

第八章第五节

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

一、单

1.(D)反映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程度。

A. 物质文明 B.政治文明 C.精神文明 D.生态文明

2.生态文明的核心是正确处理(A)的关系 A.人与自然

B.人与社会 C.人与人 D.人与身心 3.(A)明确提出了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要求。A.十八大报告 B.十六大报告 C.十七大报告 D.十七届六中全会

4.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必须把节约资源放在首位,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做好生态保护工作,建设(D)经济。A.物质 B.节约 C.消费 D.循环

5.根据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要求,到(B)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A.2015 B.2020 C.2025 D.2050 6.(C)是人与自然相处时应秉持的首要态度。A.保护自然 B.顺应自然 C.尊重自然 D.改造自然 7.(B)是人与自然相处时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A.保护自然 B.顺应自然 C.尊重自然 D.改造自然 8.(A)是人与自然相处时应承担的重要责任。

A.保护自然 B.顺应自然 C.尊重自然 D.改造自然 9.近代以来,随着改造自然能力的大幅提高,人类开始轻视自然、藐视自然,甚至以征服者、占有者的姿态面对自然,这是属于(D)范畴。A.保护自然 B.顺应自然 C.尊重自然 D.改造自然

10.深刻认识到一切物种均有生命,均有其独特价值,均是自然大家族中不可或缺的部分,这是属于(C)范畴。

A.保护自然 B.顺应自然 C.尊重自然 D.改造自然

11.建设(D),把祖国建设成经济繁荣、环境优美、生态良好的美丽家园,既是亿万人民的共同愿望,也是每一个公民义不容辞的责任。A. 物质文明 B.政治文明 C.精神文明 D.生态文明 12.下列不属于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的是(C)A.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 B.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 C.拉动内需,形成消费型社会

D.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

13.下列不属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方向和重点的是(C)。A.坚持自然恢复为主 B.坚持保护优先 C.坚持人工恢复为主 D.坚持节约优先

14.在资源开发和利用中,要把(A)放在首位。

A.节约资源 B.预防为主 C.源头治理 D.用自然力修复生态系统 15.在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中,要把(D)放在首位。

A.节约资源 B.预防为主 C.源头治理 D.用自然力修复生态系统

16.习近平强调:要牢固树立生态红线的观念。在(B)问题上,就是要不能越雷池一步。

A.发展经济 B.生态环境保护 C.改善民生 D.国家治理

二、多项项选择题

1.生态文明建设,是指人类在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ABCD)。A.主动保护自然 B.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 C.建设健康有序的生态运行机制 D.建设良好的生态环境

2.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了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要求:树立(ABC)生态文明理念。

A.尊重自然 B顺应自然 C保护自然 D改造自然

3.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ABCD)各方面和全过程。

A.经济建设 B.政治建设 C.文化建设 D.社会建设 4.关于尊重自然,下列说法正确的有(ABCD)。A.只有尊重自然才是人与自然相处的科学态度 B.就要深刻认识到人类与自然是平等的 C.人属于自然,而不是自然属于人

D人类生活所需要的一切均直接或间接来自自然 5.关于保护自然,下列说法正确的有(ABC)。A.要求人发挥主观能动性

B呵护自然,回报自然,保护自然界的生态系统 C.把人类活动控制在自然能够承载的限度之内 D.人属于自然,而不是自然属于人

6.关于顺应自然,下列说法正确的有(ABD)。A.自然界是一个完整有机的生态系统

B.人利用和改造自然的实践活动中必须适应自然规律 C.就要深刻认识到人类与自然是平等的

D.要使人类的活动符合而不是违背自然界的客观规律

7.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是我国的基本国策,具体包括(ABCD)A.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 B.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

C.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 D.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 8.(BCD)三个方面形成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方向和重点。

A.坚持人工恢复为主 B.坚持保护优先 C.坚持自然恢复为主 D.坚持节约优先

9.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最重要的是要把(ABC)等体现生态文明建设状况的指标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A.资源消耗 B.环境损害 C.生态效益 D.经济效益

10.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具体包括(ABCD)。

A.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 B.建立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

C.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和用途管制制度 D.划定生态保护红线

第九章

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理论

一、单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的选项中,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

1.“一国两制”的构想最早开始于(C).A.香港问题

B.澳门问题

C.台湾问题

D.西藏问题

2.台湾问题从根本上讲是中国的(C).A.外交问题

B. 国际政治问题 C. 内政问题

D.中美关系问题 3.“一国两制”构想的核心问题是(C)

A. 大陆实行社会主义不能动摇

B.港、澳、台保持资本主义制度不变

C.一个中国

D.承认台湾事实上的独立地位

4.解决台湾问题的前提是(A)

A.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

B.一国两制

C.和平统一

D.承认台湾事实上的独立地位

5.中国政府主张“一国两制”和平统一台湾,但决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目的是(D)

A.准备最后用武力解放台湾

B.以武力争取台湾统一

C.对付台湾人民

D.防止外国势力干涉中国统一和台独势力把台湾从祖国大陆分裂出去

6.澳门特别行政区享有的自治权有(C)

A.行政管理权、立法权、独立的司法权

B.立法权、司法权

C.行政管理权、立法权、独立的司法权和终审权

D.行政管理权、司法权

7.20世纪50年代中期,代表中国政府第一次公开提出“和平解放台湾”主张的是(B)

A.毛泽东

B.周恩来

C.邓小平

D.叶剑英

8.首次正式以“台湾回到祖国怀抱,实现统一大业”来代替“解放台湾”提法的文献是(D)

A.《告台湾同胞书》

B.《中国大陆和台湾和平统一的设想》

C.《汪辜会谈共同协议》

D.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

9.2005年3月,十届人大三次会议审议通过(B),首次以国家大法形式宣示了中国人民维护国家统一领土完整的坚强意志。

A与台湾关系法

B反分裂国家法 C国家安全法

D 祖国统一法

10.“一国两制”的基础是(B)A.大陆坚持社会主义制度

B.坚持一个国家即中华人民共和国 C.两种制度长期共存 D.特别行政区保持原有资本主义制度

11. “一国两制”构想首先用于解决(B)

A.台湾问题

B.香港问题

C.澳门问题

D.台海问题

12.(A)中首次以“实现统一大业”代替“解放台湾”的提法,标志着我国解决台湾问题的理论和实践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A.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

B.《告台湾同胞书》 C.叶九条

D.邓六条

13.我国党和政府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是(B)

A.中国政府承诺不使用武力上

B.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C.台湾享有完全自治权

D.与美国等有关国家共同谈判解决

14.台湾与大陆和平统一后,可以享有比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更高度的自治权利,表现在(D)A.拥有行政管理权

B.拥有立法权、独立的司法权和终审权 C.可以实行单独的财政预算

D.可以保留自己的军队 15、2005年四五月间,受党中央和胡锦涛邀请,中国国民党主席(B)率团访问大陆,开展两岸政党交流与对话并发表公报.A、宋楚瑜

B、连战

C、马英九

D、吴伯雄 16、1955年5月,(C)在第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上第一次公开提出:中国人民解放台湾有两种可能的方式,即战争的方式和和平的方式。A毛泽东

B、邓小平

C、周恩来

D、朱德

17、台湾问题的核心是(B)。

A、和平发展

B、祖国统一

C、收回主权

D、经济往来

18、邓小平首次提出 ‘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概念是在(A).A、1982年1月

B、1983年6月

C、1984年6月

D1985年6月 19、1985年3月,六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正式把(A)确定为中国的一项基本国策。

A、一国两制

B、和平统一

C、计划生育

D、保护环境

20、(C),中葡两国政府举行澳门政权交接仪式,历经400多年沧桑的澳门重新回到了袓国的怀抱。

A、1997年7月1日

B、1997年12月20

C、1999年12月20日

D、1999年7月1日

21、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是(C)。A、坚持“九二共识”

B、坚决反对“台独”活动

C、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D、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22、1963年,周恩来将对台湾政策归纳为“一纲四目”。一纲是指(B)A、和平统一

B、台湾必须统一于中国 C、一国两制

D、台湾社会改革可以从缓

23、李登辉提出“两国论”的要害在于(A)

A、否定“一个中国”的原则

B、破坏两岸三通

C、破坏两岸关系出现的缓和气氛

D、勾结外国势力插手台湾事务

24、《反分裂国家法》明确规定,台湾问题是中国的内部事务,不受任何外国势力的干涉。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C)A、我国是主权国家

B、台湾问题是中国内战的遗留问题 C、台湾问题属于国际关系问题

D、国家主权对外具有独立性

25、两岸关系发展的主题是(A)

A、和平发展

B、稳定发展

C、共同发展

D、各自发展

26、澳门特别行政区的高度自治权的授予者是(A)A、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B、国家主席

C、《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D、国务院

27、“一国两制”构想被全国人大通过是在(B)

A、1979年

B、1984年

C、1987年

D、1997年

28、邓小平在1984年提出:“统一后,台湾仍搞它的资本主义,大陆搞社会主义,但是一个统一的中国。”上述观点表明(B)

A、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B、解决台湾问题的前提是一个中国 C、“一国两制”只适用于台湾

D、反对美国插手中国内政

29、当前阻碍台湾与大陆统一进程的主要因素有(B)A大多数台湾人不希望统一

B台湾岛内台独势力的发展和国际上某些反华势力的干涉

C两种社会制度的冲突 D历史的原因

30、(B)11月,台湾当局开放台湾居民赴大陆探亲,海峡两岸的隔绝状态终于被打破。

A、1985年

B、1987年

C、1989年

D、1992年

二、多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的选项中,至少有一项是符合题意的)1.“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基本内容包括(ABC)

A.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

B.香港、澳门、台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一部分

C. 香港、澳门、台湾作为特别行政区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回归祖国享有高度自治权。

D. 香港、澳门、台湾的资本主义制度逐渐向社会主义制度转变

2.我国政府以“一国两制”解决香港、澳门、台湾问题的方针政策主要有(ACD)

A.坚持“一个中国”

B.实现祖国统一后,香港、澳门和台湾可设立特别行政区,实行完全自治

C.国家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港、澳、台保持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

D.力争用和平方式实现祖国统一,但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

3.我国党与政府在台湾问题上的基本立场是(ACD)

A.坚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和发展两岸关系、推进和平统一进程的八项主张

B.台湾问题和香港、澳门问题一样,都是殖民主义侵略遗留下来的问题

C.主张用和平方式实现统一,但绝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

D.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反对以任何方式改变台湾是中国一部分的地位

4.连战、宋楚瑜于2005年先后率团访问大陆,其意义有(ABC)A 有助于两岸人民消除隔阂,增进相互了解 B削弱了“台独”势力的生存基础

C 向国际社会表明双方势力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诚意

D 两岸统一,指日可待

5.台湾统一后保持原有制度不变,具体是指(ABC)A.台湾的社会经济制度不变 B.台湾的生活方式不变

C.台湾同外国的民间关系不变,包括外国在台湾的投资及民间交往不变 D.台湾的民主制度不变 6.“一国两制”基本方针形成与发展的客观依据是(ABCD)

A.从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主题的实际出发提出的

B.从世界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两种社会制度长期并存的实际出发提出的 C.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与可能这个实际出发提出的D.从港、澳、台的历史和现实出发提出的

7.胡锦涛强调,“一国两制”是两岸统一的最佳方式。两岸合则两利,通则双赢,分则两害。可见,“一国两制,和平统一”(AC)A 有利于港、澳、台的稳定与发展

B 可以使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自治权

C 维护了国家统一这个中华民族的最高利益

D 可以使特别行政区行使外交权

8.“一国两制 ”中“一国”与“两制”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是先与后、源与流的关系,没有“一国”就没有“两制”,这就是说(AB)

A “一国两制”下的香港、澳门、台湾必须统一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旗帜下 B中华人民共和国统一行使国家主权

C 我国的国家性质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D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9.五十年代中期,毛泽东提出(ABC)等政策主张,表明中国人民愿意在可能的条件下,争取用和平的方式解放台湾。A、“和为贵”

B、“爱国一家”

C、“爱国不分先后”

D、“另起炉灶”

10、香港是被英国殖民主义者通过向中国发动侵略战争,强迫清政府先后签订(ABD)等不平等条约强占的。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展拓香港界址专条》

11.中央政府对香港、澳门实行的各项方针政策,根本宗旨是(ACD).A、维护国家主权、安全

B、保持香港澳门经济高速增长

C、维护国家发展利益

D、保持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

12、在“一国两制”中,两种制度的关系是(BCD)A、不分主次、共同发展

B、大陆的社会主义制度是主体 C、长期共存和平共处

D、相互支援

13、我国政府恢复对香港、澳门行使主权后,对香港、澳门实行“一国两制”、港人治港、澳人治澳、高度自治的方针。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在政治和法律方面享有的自治权包括(BCD)A、独立的外交权

B、行政管理权

C、立法权

D、独立的司法权和终审权

14、中国政府在发展两岸关系中,坚持以下几个基本原则(ABCD)A、一个中国的原则

B、力争以和平方式解决台湾问题,但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

C、促进两岸人员的往来和经济交流

D、争取两岸直接“三通”

15、《反分裂国家法》的制定(ABD)A、标志着对台方针政策法律化

B、体现了努力争取和平统一的一贯主张 C、促进两岸关系良性互动

D、表明了反对“台独”,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坚定决心和共同意志

16、在邓小平“一国两制”的构想中,“一国”与“两制”的关系可以概括为(AC)A、“一国”是前提,“一国”与“两制”是主体与部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B、“一国”必然要求实行“两制”

C、只有允许“两制”,才有利于实现祖国和平统一 D、“两制”是长期并存、对等的政治实体

17、我们力争用和平方式实现祖国统一,但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是因为(BCD)A、是否以和平方式统一祖国,要视情况而定。B、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不是针对台湾人民的

C、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是针对外国干涉势力台湾分裂势力的“台独”阴谋 D、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有利于促进实现祖国和平统一大业18、1981年9月30日,叶剑英委员长在向新华社发表发表了被称为“叶九条”的谈话,下列关于“叶九条”的论述正确的有(ABD)A、中国国民党与中国共产党两党可以对等谈判 B、叶九条已经包括了往后一国两制的基本含义 C、“三通”是指两岸局部或间接“三通”

D、台湾政界领袖可担任全国性政治机构领导,参与国家管理 19、2005年3月14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通过了《反分裂国家法》,下列论述正确的是(ACD)A、这是一部促进祖国和平统一、保护台湾同胞根本利益的法律 B、有利于维护台海关系,但无关亚太安全和世界和平。C、这是一部防御性的的法律

D、不是一部针对台湾人民的法律,而是反对和遏制“台独”分裂势力的法律

20、下列关于“九二共识”的论述正确的有(BCD)A、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之间经由口头协商而达成的不成文默契 B、在此基础上国共两党开启台海关系的政治谈判

C、其核心内容与精神是“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D、奠定了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政治基础

第十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和国际战略

一、单项选择题

1.科学认识和准确把握(B),是制定正确发展战略和内外政策的重要依据。A、国际环境 B、时代主题 C、和平发展 D、国际关系

2.毛泽东关于三个世界的划分战略中,不属于第三世界的国家是(B)。A、中国 B、日本 C、朝鲜 D、越南

3.走(D)道路,是中国政府和人民根据时代发展潮流和自身根本利益作出的战略抉择。A、霸权主义 B、单边主义 C、强权政治 D、和平发展

4.我国处理对外关系的基本准则是(D)。A、广泛结盟 B、自给自足 C、争取全球领导权 D、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5.(C)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A、改革与开放 B、合作与共存 C、和平与发展 D、安全和稳定

6.下列表述中,对和平与发展理解错误的是(C)。A、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两大带有全球性的战略问题 B、和平与发展是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矛盾全局的集中体现 C、和平与发展问题已基本解决 D、和平与发展问题就是东西南北问题。

7.在多极化进程中,(B)已经成为一个时代性课题。A、如何提升国际地位 B、如何维护国际公平正义 C、如何促进和平与发展 D、如何打击恐怖主义

8.我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应坚持把(A)放在首位。A、维护国家主权和安全 B、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C、发展对外经济关系 D、发展睦邻友好关系

9.世界格局多极化是(D)发展的必然结果。A、世界经济 B、国际政治 C、国际合作 D、国际关系

10.下列关于我国经济结构调整进展缓慢的表述中,正确的是(D)。A、第一产业核心竞争力不强 B、第二产业基础不稳 C、第三产业发展过快 D、产业结构不合理

11.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提出三大外交方针中,不包括(B)。A、“另起炉灶” B、“一条线”

C、“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D、“一边倒”

12.一九五三年十二月,周恩来在会见印度政府代表团时首次系统地提出了(A、一条线战略

B)。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不结盟战略 D、一边倒战略

13.(D)是国际关系发展的必然结果和客观趋势。A、强权政治 B、单边主义 C、霸权主义 D、世界格局多极化

14.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美苏争霸出现了苏攻美守的态势。中国审时度势,提出了(C)的外交战略。A、一边倒 B、永不称霸 C、一条线 D、和平共处

15.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主要障碍是(B)。A、宗教纷争

B、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C、民族矛盾 D、领土争端

16.根据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美国对中国实行孤立、封锁和禁运以及社会主义阵营内部发生重大变化的情况,我国调整了毛泽东三大外交方针中的(A)政策。A、“一边倒”

B、“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C、“另起炉灶” D、霸权主义

17.邓小平一九八五年指出:“现在世界上真正大的问题,带全球性的战略问题,一个是(A),一个是经济问题或者说发展问题。” A、和平问题 B、战争问题 C、政治问题 D、意识形态问题

18.邓小平指出,在带全球性的战略问题中,(B)是核心问题。A、东西问题 B、南北问题 C、和平问题 D、政治问题

19.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形成的以(C)为基础的两极格局,结束了资本主义大国主宰世界以及国际格局以欧洲为中心的历史。A、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B、西欧联盟 C、雅尔塔体系 D、华沙条约组织

20.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美国和苏联为首的两大阵营在政治上尖锐对立、军事上全面对峙、经济上(B)、意识形态上演变与反演变。A、制裁与反制裁 B、封锁与反封锁 C、独立 D、复苏

21.毛泽东提出的“一条线”外交战略中,不包括(D)。A、日本 B、美国 C、欧洲国家 D、苏联

22.随着冷战的结束后,(D)的建立,加快了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趋势。A、欧盟 B、独联体 C、新兴国家 D、世贸组织

23.实行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和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决定了我国必须实行(D)的开放战略。

A、平等互信 B、公平正义 C、合作共赢 D、互利共赢

24.党的十八大之后,党又在“两个一百年”目标的基础上,提出了(B)的中国梦的奋斗目标。A、实现经济增长翻番 B、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C、实现军事强国 D、实现文化强国

25.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将推动国际力量对比朝着(A)的方向发展,引导国际格局演变和国际体系变革。A、相对均衡 B、南强北弱 C、南弱北强 D、和谐稳定

26.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继续高举和平、发展、(A)、共赢的旗帜,坚定不移致力于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A、合作 B、互利 C、协同 D、互信

27.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美苏争霸出现了(B)的态势。A、苏守美攻 B、苏攻美守 C、势均力敌 D、苏退美进

28.胡锦涛继续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强调中国的发展是(C)、开放的发展、合作的发展。A、改革的发展 B、社会的发展 C、和平的发展 D、制度的完善

29.在国际关系中,中国坚持弘扬(C)、包容互鉴、合作共赢的精神,共同维护国际公平正义。A、独立自主 B、互惠互利 C、平等互信 D、自由民主

30.(B)就是要遵循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坚持国家不分大小、强弱、贫富,一律平等,推动国际关系民主化,尊重主权,共享安全,维护世界和平稳定。A、包容互鉴 B、平等互信 C、互惠互利 D、合作共赢

二、多项选择题

1.在科学分析战争与和平问题的基础上,毛泽东逐步提出了(AC)的战略。A、两个中间地带 B、和平与发展 C、三个世界划分 D、真正的不结盟

2.毛泽东所说的两个中间地带中,第一个中间地带包括(ABD)。A、亚洲 B、非洲 C、大洋洲 D、拉丁美洲

3.毛泽东关于三个世界的划分战略中,属于第三世界的国家是(ACD)。A、中国 B、日本 C、朝鲜 D、越南

4.毛泽东根据战后国际形势的发展,先后提出了(ABCD)等著名论断。A、结成广泛的反帝反霸斗争的国际统一战线

B、国家不分大小强弱都是平等的,反对以大压小、以强凌弱 C、各国的事情应由各国人民自己来管,反对帝国主义的干涉和称霸 D、支持世界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和各国人民的革命斗争 5.和平与发展这两大问题的核心是(BC)。A、东西问题 B、南北问题 C、发展问题 D、和平问题

6.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形成的以雅尔塔体系为基础的两极格局,结束了(BD)的历史。

A、两大阵营的对立 B、资本主义大国主宰世界 C、世界格局多极化 D、国际格局以欧洲为中心

7.当今,多极化格局最终形成前的较长过渡时期内,世界力量对比的基本态势是(ABCD)。

A、一大批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走上发展的快车道

B、多个发展中心在世界各地区逐渐形成 C、各种力量的对比并不平衡 D、一个超级大国和多种力量并存

8.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提出(BCD)三大外交方针。A、一条线

B、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C、另起炉灶 D、一边倒

9.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AD)标志着两极格局的终结。A、苏联解体 B、中国强势崛起 C、美国经济衰落 D、东欧剧变

10.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国际局势发展的基本态势是(BCD)。A、两极对立、和平演变 B、总体稳定、局部动荡 C、总体缓和、局部紧张 D、总体和平、局部战争

11.在处理国际关系和外交关系方面,我们应坚持(ABCD)的外交工作布局。A、大国是关键 B、周边是首要 C、发展中国家是基础 D、多边是舞台

12.下列中属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有:(ACD)。A、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 B、独立自主 C、互不干涉内政 D、互不侵犯

13.公正合理的经济全球化,应该是世界各国之间的(ABCD)。A、共赢 B、共存 C、平等 D、互惠

14.新形势下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内涵和条件发生了很大变化,从国际形势来看,其主要表现有:(ABC)。

A、国际形势总体稳定

B、促进共同发展的有利因素增加 C、我国提升国际话语权面临新的机遇 D、国际经济环境短期内已明显好转

15.邓小平在外交工作中,确立了独立自主、(BCD)的党际关系“四项原则”。A、真正的不结盟 B、完全平等 C、互相尊重

第四篇:毛概考试选择题

毛概复习

第九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 一.基本知识

1.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人民民主专政的实质是

以工人阶级为领导、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各革命阶级的联合专政

P190 2.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人民民主专政的任务是

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

P190 3.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P192 4.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正式建立是

1954年

P193 5.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鲜明的特点

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P193 6.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的首要前提和根本保证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P195 7.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合作的基本方针是

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P195 8.人民政协的主要职能是

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

P195 9.解决民族问题,中国采取的制度是

民族区域自治的制度

P197 10.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历史依据是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长期存在和发展

P197 11.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政治基础是

近代以来在反抗外来侵略斗争中形成的爱国主义精神

P197 12.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现实条件是

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人口分布格局,各地区资源条件和发展的差异

P197 13.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中国共产党领导亿万农民找到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推进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途径,是

实行村民自治

P199 14.城市居民委员会制度首次写入中国宪法是在

1982年

P199 15.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的《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是在

1989年

P199 16.在中国,职工在企事业单位中享有的当家作主的民主权利,主要通过()来实现

职工代表大会制度

P199 17.我国宪法明确写上“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

1999年3月,九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

P201 二.单选题:

1.马克思主义认为:民主首先是指(C)

A.个人民主

B.统治阶级的民主

C.一种国家制度

D.一种法律制度

2.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和核心是(B)

A.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B.人民当家作主

C.权力制衡

D.四项基本原则

1/9

毛概复习

3.我国实现的根本政治制度是(A)

A.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 B.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C.民主集中制

D.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4.我国的国体是(B)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人民民主专政制度 C.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

D.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5.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组织和活动的基本原则是(B)A.人民当家作主的原则

B.民主集中制原则

C.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的原则

D.公平、公开、公正的原则 6.法制是依法治国的(A)

A.前提和基础

B.过程和结果

C.内容和本质

D.手段和目的 7.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核心是(D)

A.各民族一视同仁

B.主权归中央,治权归地方 C.发展民族经济,实现共同繁荣

D.保障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管理本民族、本地方事务的权力

8.将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的“长期共存、相互监督”的八字方针发展为“长期共存、相互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十六字方针是在党的(A)

A.十二大

B.十三大

C.十四大

D.十五大 三.多项选择题:

1.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关系是

A.党的领导是根本保证

B.人民当家作主是根本出发点和归宿 C.依法治国是关键和保障

D.依法治国是基本方略

()P188 2.社会主义革命时期,人民民主专政的主要任务是:

A.实现工业化

B.完成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 C.消灭剥削阶级

D.剥削制度

()

P190 3.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人民民主专政的任务是

A.保卫社会主义制度

B.领导和组织社会主义建设 C.对敌视、破坏社会主义制度的反动势力和反动分子实行专政 D.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

()

P190 4.我国现阶段的人民民主专政实质上是无产阶级专政,主要表现在

A.性质相同

B.作用、职能相同

C.概念表述相同

D.历史使命相同()

P190 5.新时期,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的实质,就是要

A.不断发展社会主义民主

B.切实保护人民的利益 C.维护国家的主权、安全、统一与稳定

D.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

()P190 6.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包括

A.人民民主专政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

P190-198 7.我国各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享有的自治权利

2/9

毛概复习

A.自主管理本民族、本地区的内部事务 B.享有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的权利 C.享有宗教信仰自由的权利

D.享有使用和发展本民族语言文字、按照传统风俗习惯生活及进行社会活动的权利和自由()

P198 8.把我国各民族维系于一个统一的大家庭中而又世代传承的纽带主要有

(A C D)A.国家的长期统一

B.各民族具有共同的政治信仰 C.各民族相依共存的经济文化联系

D.近代以来各民族在抵御外来侵略和长期革命斗争中结成的休戚与共关系 9.村民自治的主要内容

A.民主选举

B.民主决策

C.民主管理

D.民主监督

()

P199 10.深刻理解依法治国的科学内涵,应注意把握 A.依法治国的主体是党领导下的人民群众

B.依法治国的客体是国家事务、经济文化事业和社会事务 C.依法治国所依的法,最重要的是宪法和法律

D.依法治国的依靠力量是暴力工具

()P201 11.之所以说:依法治国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因为

A.依法治国是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的重大转变,B.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保证 C.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客观需要 D.依法治国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P201 12.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是()

A.维护宪法和法律的尊严

B.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C.逐步推进一人一票的普选制

D.完善行政执法和司法制度

13.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基本要求

()A.有法可依、有法必依

B.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C.群众参与

D.政务公开

14.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四者的关系是 A.有法可依是前提、有法必依是核心

B.有法可依是核心、有法必依是前提

C.执法必严是关键

D.违法必究是保障

()P202 15.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三者的关系是 A.科学执政是前提和基础

B.民主执政是核心和实质

C.科学执政是关键和保障

D.依法执政是基本途径和保障()16.邓小平指出:“评价一个国家的政治体制、政治结构和政策是否正确,关键是看 A.国家的政局是否稳定

B.能否增进人民的团结改善人民的生活 C.生产力能否得到持续发展

D.能否改善人民的生活

()P204 17.推进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基本要求是 A.必须坚持正确政治方向

B.必须从我国国情出发,既要态度积极,又要步子稳妥

C.必须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政治发展道路,绝对不能照搬西方政治模式 D.不能和不需要批判地吸收和借鉴西方政治文明的积极成果

3/9

毛概复习

()P204 18.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有

A.完善民主权利保障制度,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

B.实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巩固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地位 C.完善法律制度,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和尊严,树立社会主义法制权威 D.建设服务型政府,履行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P205 19.民主、自由、人权是

A.人类的普遍追求

B.历史范畴、具体的、相对的C.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面临的重要课题

D.与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历史、文化和整个社会的发展水平有很大关系

()

P206 第十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一.基本知识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是

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切实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是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

P218 3.江泽民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是 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

P220 4.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人民的共同理想就是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P220 5.理想是有层次的,对中国共产党人来说,最高理想是 实现共产主义

P221 6.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是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精神

P221 7.中华民族的时代精神是

以爱国改革创新为核心的与时俱进、开拓进取、求真务实、奋勇争先的精神

P222 8.当今时代,国际综合国力竞争的焦点是 科技竞争

P225 二.单选题

1.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必须坚持的“二为“方向是()P216 A.为物质文明建设服务,为精神文明建设服务

B.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

C.为经济发展服务,为政治文明服务

D.为党的工作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是()

P224 A.思想道德建设

B.法制建设

C.民主政治建设

D.干部队伍建设

3.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是综合国力的()

P229 A.重要形式

B.重要标志

C.重要基础

D.重要来源

三.多项选择题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

A.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B.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

4/9

P214

毛概复习

C.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D.为现代化建设提供智力支持、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

()P213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方针

A.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两为”、“双百”的方针

B.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不断推进文化创新

C.坚持立足当代又继承优秀文化传统,立足本国又充分吸收世界优秀文化成果 D.坚持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

()P216 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包括:

A.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

B.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C.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D.社会主义荣辱观

()

P218 4.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具有丰富内涵,主要有

A.以爱国主义为核心

B.团结统一

C.勤劳勇敢

D.自强不息

()

P221 5.思想政治工作是

A.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

B.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优势

C.我们国家重要的政治优势

D.发展科学技术和培养人才的基础

()P225 6.哲学社会科学是

A.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

B.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 C.现代国家的一种战略性资源

D.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

()P226 7.我国现阶段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要坚持

A.以发展为主题,以改革为动力,以体制机制创新为重点 B.以制造生产更多更好的适应人民群众需求的精神文化产品为目标 C. 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一手抓经营性文化产业 D.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P228 8.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

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组成部分

B.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C.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

D.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P229 第十一章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一.基本知识

1.明确把社会更加和谐列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目标是在 党的十六大报告

P233 2.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是 2006年10月,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

P233 3.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是

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P235 4.把我国巨大人口压力转变为人力资源优势的根本途经是 发展教育

P243 5/9

毛概复习

二.单选题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体布局逐渐由“三位一体”发展为“四位一体”,“四位一体”是 A.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军事、文化建设 B.社会建设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生态建设 C.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

D.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思想、文化建设

()P231 2.我国历史上提出“兼相爱”、“爱无差”思想的是

A.孔子

B.孟子

C.庄子

D.墨子

()P231 3.发表于1803年的《全世界和谐》一文的作者是

A.傅立叶

B. 欧文

C.马克思

D.列宁

()P232 4.把社会主义社会称为“和谐与自由”的社会,并指出新社会的“和谐”是“全体和谐”,见之于 A.马克思恩格斯著作《共产党宣言》

B.德国空想共产主义者魏特林著作《和谐与自由的保证》 C.法国空想社会主义者傅立叶著作《全世界和谐》 D.毛泽东著作《论十大关系》

()P232 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A..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B.必须坚持科学发展

C.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

D.必须坚持民主法治

()P240 3.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工作方针

A.必须坚持民主法治

B.必须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C.必须坚持科学发展

D.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

()P240 三.多项选择题 1.实现社会和谐

A.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社会理想 B.是中国共产党不懈奋斗的目标 C.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D.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

()P231—233 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

A.我们党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必然要求

B.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重要体现 C.党实现执政历史任务的重要条件

D.应对敌对势力进行“分化”、“西化”的锐利武器

()

P235 3.一般地讲,和谐社会就是

A.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统一与协调发展的社会 B.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统一与协调发展的社会 C.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统一与协调发展的社会

D.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和谐统一与协调发展的社会

()

P235 4.胡锦涛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的社会。A.民主法治、公平正义

B.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 C.崇尚自由平等博爱

D.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

P235 5.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的 A.一个治国理想

B. 一种治国方略

6/9

毛概复习

C.治国机制

D.一种治国结果

()

P236 6.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意义 A.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

B.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C.是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D.是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深化,是党执政理念的升华

()P238 7.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实施积极的就业的方针是 A.坚持劳动者自主择业

B.市场调节就业

C.政府促进就业

D.城市劳动者优先就业

()

P244 第十二章

祖国完全统一的构想 一.基本知识

1.维系中华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的牢固纽带 悠久的中华文化。

P250 2.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主流是 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

P250 3.造成近代中国局部地区的分离状态的根本原因是 帝国主义侵略、奴役和宰割中国的结果。

P251 4.中国共产党首次提出“解放台湾”的口号是

1949年3月,新华社发表题为《中国人民一定要解放台湾》的时评

P253 5.美国政府与蒋介石集团签订“共同防御条约”是在 1954年12月

P254 6.周恩来提出和平解决台湾问题“一纲四目”的政策和主张中的“一纲”是 :台湾必须统一于祖国

P255 7.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发表了《告台湾同胞书》,宣布了和平统一的大政方针是在 1979年元旦

P256 8.1983年,邓小平阐述实现台湾与祖国大陆和平统一的 “六条构想”

P257 9.在各方的压力下,台湾当局首次开放台湾居民赴大陆探亲是在1987年11月

P258 10.正式批准《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是在 1990年4月七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

P262 11.1987年4月13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葡萄牙共和国政府关于澳门问题的联合声明》在正式签署地方是

北京

P262 12.中国政府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并设立澳门特别行政区是在1999年12月20日

P262 13.1992年1月,大陆海协会和台湾海基会达成“九二共识”的要点是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P263 14.通过《反分裂国家法》,用法律形式粉碎一切图谋分裂祖国的阴谋,保证中华民族的共同利益是在 2005年3月14日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

P267 二.单选题

1.代表中国政府提出和平解决台湾问题“一纲四目”的政策和主张的是 A.周恩来

B.刘少奇

C.陈毅

D.叶剑英

()

P255 2.中国共产党首次以“台湾回到祖国怀抱,实现统一大业”来代替“解放台湾”的提法,是 A.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

B.1982年党的十二大政治报告 C.1987年党的十三大政治报告

D.1979年元旦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发表的《告台湾同胞书》

()

P256 3.1981年,叶剑英提出了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

P256 A.“九条方针”

B. “六条构想”

C.“八项主张”

D.“四点意见”

7/9

毛概复习

4.中英两国政府领导人在北京正式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政府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及三个附件是在()

P261 A.1978年11月

B. 1982年1月 C.1982年9月

D.1984年12月

5.中国共产党提出“一国两制”的构想,最早是针对

()

P261 A.香港问题

B.国际争端问题

C.台湾问题

D.国民党政权

6.“一国两制”的基础和前提是()

P264 A.港、澳、台地区实行高度自治

B.港、澳、台地区保持高度繁荣 C.国家主权统一于中华人民共和国

D.港、澳、台地区保持资本主义制度50年不变

7.1995年1月30日,江泽民发表的关于现阶段发展两岸关系、推动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重要讲话是()

P264 A.《告台湾同胞书》

B.《中国大陆和台湾和平统一的设想》 C.《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而继续奋斗》

D.《完成祖国统一大业是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愿望》

8.1995年1月30日,针对台湾海峡两岸关系发展的新形势,江泽民发展了题为《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完成而继续奋斗》的重要讲话,提出了解决台湾问题的()

P264 A.八项主张

B.九条方针

C.六条构想

D.四点意见 三.多项选择题

1.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是

A.祖国繁荣富强和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 B.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

C.中国社会发展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

D.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项重大历史任务

()

P250

2.关于台湾问题,以下哪些提法是正确的()

P252 A.我国政府主张用和平的方式实现两岸统一,但不承诺放弃武力 B.我国政府允许台湾“完全自治”,但反对搞“一中一台” C.我国政府对台湾的主权神圣不可侵犯

D.台湾问题是殖民主义侵略中国遗留下来的问题

3.50年代,毛泽东、周恩来多次提出和平解放台湾的方针政策,概括起来主要有

A.省亲会友、来去自由程

B.既往不咎、立功受奖

C.国共合作、爱国一家

D.和平解放、互不破坏

()

P254 4.对我党的“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台湾当局以“三不政策”作为回应,“三不政策”是 A.绝不接触

B.绝不谈判

C.绝不妥协

D.绝不认同()P258

5.“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内容,包括()

P258 A.以“一个中国”为基础,实行“两种制度”

B.台、港、澳地区实行高度自治 C.台、港、澳地区实行完全自治

D.实行“一国两制”长期不变

6.根据“一国两制”、“澳人治澳”和高度自治的基本方针,中国政府在澳门回归后将保持澳门的几个“不变”,即澳门原有的()P258 A.资本主义制度不变

B.生活方式不变 C.法律基本不变

D.外交事务不变

8/9

毛概复习

7.香港澳门顺利回归祖国

()P262 A.是中国共产党对中华民族的重大历史性贡献 B.是祖国和平统一大业进程中的重要里程碑 C.彻底结果了殖民主义在港澳的统治 D.标志着资本主义制度在香港的终结

8.香港、澳门等我国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自治权,它们享有独立的()P258 A.外交权、国防权

B.立法权

C.行政管理权

D.司法权和终审权

9.我国宪法规定,特别行政区是国家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表明()P258 A.“一国两制”的前提是坚持一个中国

B.特别行政区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C.特别行政区直辖于中央人民政府

D.特别行政区政府是国家的一级地方政权机关

10.按照“一国两制”方针实现两岸统一,就是()P258 A.不用武力方式

B.通过经济交流的方式来解决 C.主张用和平手段来解决,但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 D.通过政治谈判的方式来解决

11.2005年胡锦涛就新形势下发展两岸关系提出的意见是

A.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决不动摇

B.争取和平统一的努力决不放弃 C.贯彻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方针决不改变

D.反对“台独”分裂活动决不妥协()

P266 12.中国政府主张“一国两制”和平统一台湾,但决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目的是()

P267 A.准备最后用武力解放台湾

B.对付台独长期拒绝和平统一谈判,以拖拒统的阴谋

C.对付“台独”和某些外国势力把台湾从祖国大陆分裂出去的图谋

D.以武力压台湾统一

13.《一个中国的原则与台湾问题》白皮书中提到中国政府被迫使用武力解决台湾问题的几种情况是(BCD)

A.如果台湾当局领导人再次发表“两个中国”或“一中一台”的言论

B.如果出现台湾被以任何名义从中国分割出去的重大事变

C.如果出现外国侵占台湾

D.如果台湾当局无限期的拒绝通过谈判和平解决两岸统一问题 14.在解决两岸关系时,我国政府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这(BCD)A.使两岸“三通”有了实现的基础 B.不是针对一般的外国人.台湾同胞

C.是针对国际上企图把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的势力 D.是针对台湾岛内一小撮搞“台湾独立”的分裂势力

15.我们之所以坚持以一个中国为原则解决两岸关系问题,是因为

(ABCD)A.这个原则是具有不可动摇的历史的事实 B.这个原则是法律所证明的无可争辩的事实 C.这个原则是国际社会所确立的事实和原则

D.这个原则是两岸关系及亚太地区和平与稳定的基础

9/9

第五篇:毛概选择题附答案

2006—2007学第二学期期末考试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 A卷

1.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关键在(A)A.坚持与时俱进

B.坚持党的先进性

C.坚持执政为民

D.坚持党的领导 2.邓小平理论的精髓是(B)

A.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

B.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C.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D.“三个有利于”标准 3.消灭剥削的物质前提是(B)

A.实行公有制

B.生产力的高度发达

C.实行人民民主专政

D.实行按劳分配 4.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时间是指(B)

A.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基本实现

B.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基本实现

C.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D.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到共产主义社会

5.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的关键是(A)A.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

B.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不动摇

C.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不动摇

D.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 6.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战略目标是(D)A.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

B实现工业化、社会化、市场化、和现代化

C实现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现代化

D.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7.我国的工业化任务还没有完成,总体上看,现在还处于(C)A.农业社会

B.现代化工业社会

C.工业化中期阶段

D.工业化高级阶段

8.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重点和难点在(D)A.大城市

B.中等城市

C.小城镇

D.农村

9.实行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是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必须长期坚持。稳定和完善这一双层经营体制的关键和核心是(A)

A.稳定和完善土地承包关系

B.完善农村所有制结构

C.尊重农民的首创精神

D.发展规模经济

10.改革开放以来,对社会主义可以实行市场经济在理论认识上重大突破 是(D)

A.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

B.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C.市场经济是国家宏观调控的经济

D.市场经济不属于社会基本制度的范畴 1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机制(A)

A.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B.能确保经济总量的平衡

C.可以实现经济结构的平衡

D.可以保障社会公平12.私营经济中的劳动者的收入属于(C)

C.它属于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

D.它有了新的前途,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进而达到社会主义的目标

E.它与社会主义完全一样

3.对个体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为了(ABCD)A.确立社会主义生产关系

B.健全社会主义上层建筑

C.继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D.为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创造必要条件

E.实现共产主义

4.1949年3月,毛泽东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的报告中提出的“两个务必”是指(CD)A.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

B.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C.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

D.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E.批评与自我批评

5.党的十五大指出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其基本依据是(ACDE)

A.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

B.提出了新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C.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

D.对当今时代特征和总体国际局势做出新的科学判断

E.形成了新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 6.“三个有利于”判断标准是(ABC)

A.生产力标准的深化

B.实践标准与真理标准的统一C.实践标准在社会领域的深化和具体化 D.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统一 E.四项基本原则的具体统一

7.社会主义按劳分配的必然性是(ABC)

A.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条件

B社会主义生产力发展水平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条件

C劳动还存在着种大差别,劳动还是谋生的手段,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

D.多种所有制经济存在是根本原因

E.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是直接原因

8.确立社会主义根本任务的依据(ABCD)

A.生产力是社会发展最根本的决定性因素 B.社会主义的本质

C.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要求 D.体现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基本条件 E.适应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时代的要求 9.邓小平指出“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其含义是指(BCDE)A.改革与第一次革命具有相同的内容

B.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

C.改革是对原有经济体制的根本性变革

D.改革引起了社会生活的深刻变化 E.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的直接动力

10.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ABC)

A.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

B.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C.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体制

D.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完全相同的E.市场对社会经济完全起作用的

一、单项选择题

1.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的构想,起初是为了解决(D)A香港问题.B澳门问题.C港澳问题.D台湾问题.2.一国两制构想的哲学依据是(A)

C.《中央人民政府与香港特别行政区关系法》 D.《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 18.1995年,江泽民发表了(B)。

A.《告台湾同胞书》 B.《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而继续奋斗》

C.《关于台湾问题的声明》D.《关于台湾回归祖国实现和平统一的方针政策》 19.海峡两岸和平统一谈判的前提是(A)。

A.两岸都要坚持一个中国的立场 B.两岸政府彼此承认对方的地位 C.两岸认可双方为对等政治实体 D.两岸均承诺不首先使用武力 20.在台湾问题上,我们的立场是(A)。

A.争取和平统一,但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B.争取和平统一,不首先使用武力C.只要台湾坚持一个中国的立场,统一日期可以拖延

D.实行“一国两制”后,台湾特别行政区与香港享受同等的待遇 21.下列不正确的说法是:(D)。

A.台湾问题是国内战争遗留下来的问题 B.统一是中国历史的主流 C.“一国两制”构想是从台湾问题开始的 D.台湾问题的解决必要时可以请国际社会帮助

二、多项选择题(在备选答案中有2—5个答案是正确的,将其选出并将其标号填在题干后括号内)1.一国两制的方针和政策是(A B C E)A.一国两制的前提是一个中国即中华人民共和国

B.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港澳台保持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 C.力争用和平方式实现祖国统一,但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 D.保持港澳台行使外交权与国防权 E.保持港澳台高度自治和繁荣稳定.2.依据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香港特别行政区享有(B D E)A.独立的外交权 B.行政管理权 C.独立的防务权 D.独立的司法权和终审权 E.立法权.3.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点是(A B C D)A.一个国家,两种制度 B.港人治港和澳人治澳 C.高度自治 D.50年不变 E.完全自治

4.英国殖民主义侵占香港所依据的三个旧条约是(A B C)A.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 B.1860年中英北京条约

C.1898年中英拓展香港界址条约.D.1887年北京条约 E.1895年马关条约 5.1984年12月19日,中英联合声明向世人宣布(A B C)A.中华人民共和国于1997年7月1日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

B.中国政府根据宪法第31条的规定,在香港设立直辖于中央政府的特别行政区 C.保持香港现有制度和生活方式不变

D.英国以主权换治权 E.搁置主权,共同开发 6.香港特别行政区实行高度自治,享有(B C D)A.外交权 B.行政管理权 C.立法权 D.独立的司法权和终审权 7.担任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的基本条件是(A B C D)A.年满40周岁 B.在港居住连续20年 C.在国外无居留权 D.香港永久性居民 8.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A B)A.是我国的基本法律 B.其法律效力低于宪法而高于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

下载毛概考试选择题及答案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毛概考试选择题及答案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毛概选择题

    作出党和国家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和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是()。·A.中共十四大·B.中共十三大·C.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D.中共十二大第一次系统地论述社会主......

    毛概选择题

    一.单选题(共153题,30.6分)1中共十九大报告报告明确提出,要在()把我国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A、2020年B、2035年C、二十一世纪中叶D、二十一世纪末正......

    毛概选择题

    第一套试题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要求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2、区别旧民主主义革命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根本标志是:革命的领导阶级不同。 3、中......

    毛概选择题

    11、邓小平理论产生的理论基础是(B) A.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 B.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 D.社会主义本质论 12、全面阐述邓小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毛概选择题

    第一章 1. 毛泽东首次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是在( D ) A. 八七会议 B. 遵义会议 C. 瓦窑堡会议D. 六届六中全会 2.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形成全党共识......

    毛概选择题

    单项选择题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 1 最先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命题的是() A陈独秀 B王稼祥 C毛泽东 D刘少奇 2 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马克思主义......

    毛概选择题

    第八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干的 上。)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认......

    毛概选择题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 1.最先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命题的是( C ) A.陈独秀 B.王稼祥 C.毛泽东 D.刘少奇 2.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