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申辩》有感

时间:2019-05-14 17:37:2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读《申辩》有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读《申辩》有感》。

第一篇:读《申辩》有感

读《苏格拉底的申辩》有感

近日选修课《西方哲学史专题》的课后读书任务要求我们读《苏格拉底的申辩》,闲暇之余我也就浅略的读了一遍,读完之后让我对苏格拉底有了更深一步的认识,不禁有了一番感慨,不吐不快。我本对古希腊的文化、哲学、政治,甚至对苏格拉底本人谈不上有很深的了解,在此发表感言,纯属管中窥豹,如有不当之处还请读者理解。

苏格拉底(公元前469—公元前399),著名的古希腊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教育家,他和他的学生柏拉图,以及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被并称为“古希腊三贤”,更被后人广泛认为是西方哲学的奠基者。他把哲学从研究自然转向研究自我,即后来人们所常说的,将哲学从天上拉回到人间。他提倡人们认识做人的道理,过有道德的生活,他把哲学定义为“爱智慧”,他的一个重要观点是:无知之知。

公元前399年,由于一个叫阿内图斯的人控告苏格拉底不信城邦诸神,引进新神,并且败坏青年,最终导致他被判处死刑。而在被送上法庭,面临审判团的宣判时,苏格拉底仍然坚持自己的哲学,运用自己的逻辑及辩术和原告进行了最后的申辩,表明了他对于真知的坚持。苏格拉底在法庭上的辩词,是其哲学思想的体现,在他的学生柏拉图整理出来的《苏格拉底的申辩》中,更是展现得淋漓尽致。

《苏格拉底的申辩》,既是文学著作,也是古希腊哲学的精髓,柏拉图笔下的苏格拉底,仅其言谈,就留给后人无尽的哲思,拜读此作后,我感触最深的有两点:

一、无知之知,最坦诚的谦虚;

二、对真理的执着,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申辩》可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苏格拉底在正式的申辩之前的一点声明。在第一部分里,苏格拉底在申辩之前强调了他在将要进行的申辩之中所运用的言辞是不同于那些控告或者诬陷于他的人的言辞的,他所说的将都是真话。我们知道苏格拉底不是一个不善言辞的人,他在当时的雅典城邦不知道将多少人辩驳的哑口无言,正如他在后面申辩中所说的,他寻求当时雅典所有自认为聪明的人与他们辩论,最终却都只能证明他们的无知和自以为是。这样的苏格拉底会是一个不善言辞的人吗?他之所以这样强调他的说话方式是为了表明他对哲学的热爱和真理的追求之执着。哲学带给了他哲学的尊严与坚持,他坚持说真话,因为他想要让雅典的人们信服他的申辩。由于他的真话触及了听者们的自尊,所以得到了陪审团多数人的报复,最终被判死刑,但是他却仍然坚持了自己姿态,正如原文所说“任何一个有一点价值的人不应该总是计较生死,他做一件事的时候应该考虑的是他自己做得对还是错,是作为一个正直的人还是邪恶的人。”这正是哲学的苏格拉底面对政治的申辩时始终不予放弃的立场,也是他对真理的追求与坚持的表现。

第二部分是苏格拉底为自己展开的申辩的正文。首先针对那些最初的虚假控告和那些最初的控告者做申辩;其次,针对后面的控告和后面的控告者申辩;最后,苏格拉底对他为哲学而死的理由进行了说明。在这一部分苏格拉底提到了神谕,苏格拉底对于神谕也很困惑,他也一直在寻思神谕的真意。因此,他尝试通过寻找一个有智慧的人,拜访他,审视他,与他对话,然后证明“这个人比我更智慧”,并以

此来回应神谕。于是他去拜访政治家、诗人、匠人等等众多人们,但是无一例外的,他全都失败了,那些据说具有智慧的人们无不是自以为是的无知者。最后,苏格拉底得出结论:“无数的人他们自以为知道一些,其实知道的很少,甚至什么也不知道”。他说这些是为了向人们表明自己的哲学使命,对无知之知的证明和追求以及帮助人们认识到自己的无知与知。德尔斐神庙进门处铭刻着一句话——“认识你自己”,这句话或可在一定程度上说明苏格拉底的哲学思想。认识自己的人就是知道自己知道什么,也知道自己不知道什么的人。苏格拉底知道自己知道什么,不知道什么,因此而敢于承认自己的无知,他的“无知”因此是一种“无知之知”。知道自己无知的人不少,但是像苏格拉底这样不仅知道自己的无知,也知道自己的有知,更将这种无知之知作为一种智慧的态度,以此认识自己,认识社会,由此而知道什么才不是真正的智慧的人却是凤毛麟角。正因如此,苏格拉底才是伟大的,值得尊重的。

对于被判死刑苏格拉底认为这是神的旨意,他说“我更要听神的话,而不是你们的。只要我还有一口气,能够做,我就根本不能停止爱知。”苏格拉底最终选择了爱知,而不是放弃智慧的追求。他还指责法官:“现在我将走向自己的路途,承受你们判给我的死刑,而他们也会被真理判决,承受他们犯下的罪恶和不义。我必须接受他们对我的惩罚,也让他们接受他们的惩罚吧。我认为这一切好像是命中注定的,而且安排得很不错!”并且他还得出一个结论:“没有什么坏事会危及一个正直的人,不管是生前还是死后,他和他所有的一切

都不会被神所抛弃。”他就是这样坚持着对真理的执着,正如孔子所说: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最后,请允许我引用申辩中最后的一句话:“分别的时刻来到了,我们会各走各的路,我去死,而你们继续活着,哪一条路更好,只有神才知道。”这就是苏格拉底,一个哲学的生活了一生,并为哲学献出了生命的苏格拉底。

第二篇:申辩真题

2007年下半年天津市公务员录用考试《申论》试卷

时限:150分钟分数:100分

一、注意事项

1、本试卷由背景材料与作答要求两部分构成。考试时间为150分钟,其中阅读背景材料考试时限为40分钟,作答参考时限为110分钟。满分100分。

2、请在答题卡上指定位置作答,未在指定位置填写自己的改名、填涂准考证号。考生应在答题卡指定位置作答,未在指定位置作答的,不得分。

3、用黑色签字笔或钢笔作答,用铅笔或其他颜色笔作答一律无效,并不得在卷面上作任何标记。

4、监考人员宣布考试结束时,考生应立即停止作答,将试卷、答题卡和草稿纸都留在桌上,待监考人员允许离开后,方可离开。

二、给定资料

近日,人民网就“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召开了网上理论座谈会,下面摘录了这次网上交流的主要内容(未作文字疏通)。

主持人:各位网友,大家好。今天我们在人民网理论频道召开网上理论座谈会,座谈会的主题是“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出席今天座谈会的嘉宾是:从事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的理论专家、参与中央重要文件起草的中央ΧΧ部的Z副部长。欢迎您,Z副部长。

现在论坛在线交流正式开始,欢迎各位网友参与讨论,欢迎大家提问。

网友“录音笔”:Z副部长,作为一个理论专家,又是部级领导,请您谈谈什么是科学发展观,难道过去的发展不科学吗?

Z副部长:讨论这个问题首先要把科学发展观和发展做一个区分,科学发展观是一个指导发展的理论,它是在继承和发展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于发展思想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科学发展观和我们党以往的发展理论既是一脉相承的,又是与时俱进的。但是,这并不是说我们过去的发展都是正确的。发展是一个实践,我们过去在发展实践中有成绩、有经验,但也有不少问题,比如城乡差别、区域发展的差距以及可持续发展问题都没有能够解决得很好。科学发展观是针对这些问题提出来的,也就是说,我们以前的发展有科学的一面,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对于我们实现更好、更快的发展指出了明确的方向。友网“丫丫”:全面、协调、可持续等提法,以前也曾经找到过,现在报刊上经常讲,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的重大理论创新,请问,科学发展观的创新意义表现在哪里?

Z副部长:科学发展观的创新意义表现在许多方面。第一,这一发展的理论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以人为本统一了起来,这样更好的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加快发展。第二,这一发展理论把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统一了起来,这样有助于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使得我国的教育、卫生事业和老百姓的社会保障得到很好的解决。第三,这一发展理论把经济发展和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统一了起来,这样有助于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的发展中保护生态,遏制环境恶化问题的发展,我们的子孙后代都能从今天的发展中得到实惠。第四,这一发展理论把经济发展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发展也统一了起来,这样有助于我们全面的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以克服多少年来存在的“一手硬、一手软”等问题。

网友“亭亭玉立”:近几年来提出了不少新的概念,如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加经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党的先进性建设等等,怎么理解科学发展观与构建和谐社会、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党的先进性建设等思想的关系?

Z副部长:近几年,我们提出了一些新的概念,如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党的先进性建设等等,这些概念都是在改革发展的实践中提出来的,根据实践发展需要解决的方针问题、政策性问题、理论问题提出了这些新的概念。提出这些概念有

利于动员我们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统一认识、集中力量来解决这些问题。

和谐社会是我们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目标,中央已经提出和谐社会的目标就是28个字即“民主法制、安定有序”等。落实科学发展观将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一个物质基础。因此落实科学发展观,首先是能够坚持以人为本,即发展为人民,发展要依靠人民,发展的成果要由人民共同享有。这是构建和谐社会一个非常重要的客观要求。例如,社会要和谐,大家在收入分配上可以体现社会公正,如何体现社会公正,缩小收入分配差距?一方面要通过我们发展生产力,增加物质财富来提高大家的收入,在收入水平提高上缩小个人收入分配的差距,而不是用过去说的那种减少高收入者收入来增加低收入者的收入;通过发展经济重要、扩大就业、提高工资水平,使中低收入的人群不断提高自己的收入,特别是中等收入者占的比重可以越来越大,可以形成一个橄榄型经济形态,即两头小、中间大这样一个分配结构。根据江苏省省统计局统计,截至2010年全省的居民家庭中,中等收入者的比例将会超过50%。中等收入者的概念是家庭年收入可以达到六万到二十万,超过年收入20万是高收入水平的人群。到2010年江苏省中等收入者的比例超过50%,再加上10%高收入者,共占整个居民家庭的60%,低收入者就剩下30—40%,就初步形成一个橄榄型结构。这样使得社会的矛盾可以大大缩小。

另外,落实科学发展观,是对我们党的执政能力的一个考验。执政能力如何,首先要看能不能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因为经济建设是我们党的中心任务;是我们全党的工作重心,我们党的执政能力首先就体现在能不能实现我们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而为了实现经济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就必须落实科学发展观,因为落实科学发展观是实现经济的长期持续发展的一个保证。

落实科学发展观与我们党的先进性建设也有很密切的关系。党的先进性建设包括发挥我们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和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的作用,它主要体现在我们党员是不是能够带领群众共同致富,基层党组织能不能带领乡村企业较快地发展当地经济,使人民群众增加收入。我们党的先进性就体现在能不能通过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技术进步,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和增长方式的转变,从而在中国尽快地发展先进的生产力。

网友“大嘴”:我们通过29年来的改革,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各领域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现在提出科学发展观是不是对以往改革道路的否定?

Z副部长:科学发展观不是对以往改革道路的否定,而是在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基础上,针对我国发展新阶段的要求和国际环境的变化,提出的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方针。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情况看,我们面临着许多问题,需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来解决。首先,我们现在经济增长很快,保持比较快的经济增长速度,这个问题我们基本解决了。但是如何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实现发展得更好的问题,还没有很好的解决。“十一五”时期我国经济年均增长9.5%,但是煤炭消耗量翻了一番,从10亿多吨增加到21.8亿吨,显然我们资源代价非常大;其次社会事业发展严重滞后,比如老百姓还面临“看病难”、“上学难”等诸多问题,公共安全事件也多有发生;第三、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尚未得到有效控制,我们二氧化硫的排放量局世界第一位,二氧化碳排放量局世界第二位。全国有三分之一的国土面积是酸雨区,这表明我们经济发展的环境成本也很高;第四、我们经济的对外依存度越来越高。不仅贸易依存度偏高,而且重要战略资源对外依存度也在提高。比如我们石油对外依存度已经超过42%,铁矿石超过50%。

这些问题都表明,我们需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更加全面和统筹协调地来考虑和解决我们的发展问题。要落实科学发展观,改革是关键,要坚持改革而不是否定改革,要在以往改革的基础上根据新的发展阶段的要求,深化推进改革,特别是要加快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转变政府职能,增强政府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的能力,还要推进财税体制改革,为地方政府更好地履行公共服务职能创造条件,还要创新干部考核体制和指标体系,更加突出公共服务

和社会管理的指标,改变盲目追求经济扩张和单一追求GDP指标的倾向。

网友“本本”:我国古代就提出过“民本”思想,现在人民当家作主也写入了《宪法》,请问,你今天所谈的坚持以人为本就是坚持以人民为本吗?

Z副部长:“以人为本”同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一脉相承的科学思想体系,都贯穿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都代表着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科学发展观是以唯物史观为理论基础的。“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同近代社会的“人本主义”思想和古代社会的“民本”思想的区别,首先是历史观上的区别。“人本主义”思想和古代社会的“民本”思想其本质是唯心主义的历史观,他们看不到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决定性作用。他们提出的“民本”思想和政策选择的出发点是为了维护当时统治阶级的利益。而我们党提出的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承认人民群众是历史活动的主体,是推动历史发展前进的动力,是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的主体力量;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我们党的宗旨和各项工作的最高目的;尊重群众、尊重实践,把从实际出发同从人民根本利益出发统一起来,是我们党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网友“飞天”:怎样才能保证科学发展观的贯彻落实?中央有什么切实可行的举措吗?Z副部长:现在全社会对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认识越来越统一,人们在嘴巴上说的也越来越多了,但是怎么样具体落实到行动上,这个问题并没有完全解决。比如许多地方还在大搞政绩工程、形象工程,破坏生态环境的事件还时有发生。发生这些问题,最关键的还是体制问题。比如从财税体制来看,现在以增值税为主体的财税体制,容易引导地方政府去追求投资规模,搞政绩工程。如果地方政府税源主要是物业税,它就会去着力改善环境,吸引更多的高收入者来居住。这说明财税体制是起作用的。再比如,为什么会搞形象工程,跟政绩考核指标有关系。如果政绩考核更加注重居民的实际生活水平的改善,公共服务水平的改善,那么地方政府搞形象工程的动力也会减少。所以要把科学发展观落到实处,需要一系列的体制和机制创新。

网友“飞天”:在现实生活中,老百姓比较关心的教育、医疗、养老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中央提出用发展和改革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您怎么理解用发展和改革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特别是一些涉及深层次的民生问题?

Z副部长:现在中央提出要用发展和改革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这对当前我们广大群众最关心、最直接的一些物质利益问题的解决是非常有针对性的。例如,现在大家最关心的问题即“上学难、上学贵、看病贵及养老保险”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都要靠发展和改革来解决。从教育上来看,我们从1997年开始扩大大学的招生规模,截止到去年为止,我们一年招收大学生超过500万人,而在1997年前,一年只有几十万人。在九年的时间里,如果平均每年多招300万人,九年就会多招2000多万的学生,这2000多万的适龄青少年圆了他们的大学梦,这可能都会改变他们一生的命运,甚至通过他们改变了上千万个家庭的经济状况,因此我认为这个意义是非常大的。去年,我们大学毛入学率已达到21%,这虽然跟十年前已经有很大的提高,但跟发达国家相比,跟青少年希望自己受到更好的教育的愿望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因此教育还要进一步发展。

从目前的我们的居民消费的支出结构来看,与国际相比,居民家庭用于子女的支出所占的比例偏高,解决这一问题,一方面还是要靠经济发展,靠增加财政收入,从而增加财政对教育的投入,减轻广大学生及家庭的负担。另外一方面,可以通过改革,运用改革的办法吸收社会各方面增加对教育方面的投入。扩大各方面对教育的捐助,对一些企业、先富起来的人来说,他们对教育方面的捐助,政府在税收方面采取一些鼓励的政策。我想,采取多种渠道使更多的人享受到高等教育,还可以使更多的人减轻他们的经济负担。对基础教育来说,主要是义务教务上,国家已经提出明确的目标,用两年的时间对全国所有的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免除学杂费,另外对农村家庭子女免除书本费,对困难家庭学生在学校住宿的费用给予补

助。这些方面国务院及有关部门已经做出具体部署,基本做到义务教育免费后,对职业教育、大学教育在国家补助的同时可以自己适当承担一定的费用。对一困难的家庭实行多种补助方式,包括助学贷款、奖学金制度、特殊困难生补助等措施。

网友“暴风雨”:在当下的中国,环境保护已成为全国上下关注的焦点话题。随着北京奥运会的临近,与绿色有关的口号到处可见;电影明星被邀请来现身说法呼吁市民少用塑料购物袋;从“环评风暴”、流域限批到提出建设“生态文明”都体现了对生态环境的高度重视。那么为什么要建设“生态文明”呢?

Z副部长:建设生态文明是在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奋斗目标中提出的新要求。建设生态文明,就要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一种形式,它以尊重和维护生态环境为主旨,以可持续发展为根据,以未来人类的继续发展为着眼点,强调人的自觉与自律,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处共融。

生态文明同以往的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具有相同点,那就是它们都主张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发展物质生产力,不断提高人的物质生活水平。但它们之间也有着明显的不同点,即生态文明突出生态的重要,强调尊重和保护环境,强调人类在改造自然的同时必须尊重和爱护自然,而不能随心所欲,盲目蛮干,为所欲为。

从近年常说的改善生态环境到提出“生态文明”,显示我们国家领导人将环保从实践提高到理论和伦理的高度。老百姓关心什么?在解决了生存问题之后,不外乎是健康生活,比如,干净安全的空气和水等。

我国的生态文明就是要不断提高人的生活质量,建立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不断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另外,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是实现生态文明的基础和前提,生态文明反过来又有利于进一步促进前两个文明,这充分体现了生态文明对中华民族生存的重要意义。这个理念有重要的政治意义,它是发展经济的抓手,是体现民生的窗口,在文化上与中华传统价值观有一致性,也展示了中国负责任的大国形象。没有生态文明,一切文明就是没有享受的前提。生态文明体现的正是科学发展观重要文化内涵。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必须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落实到每个单位、家庭,经济发展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中央提出科学发展,现在又明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更加促使我们思考高能耗行业的社会责任。

我们从提出社会主义文明、精神文明,到提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如今在“三个文明”的基础上又提出了生态文明,这是我们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理念的一次升华。这四个文明使我们的建设思路更成体系、更加完善。

建设生态文明的重点就是全民都要转变观念,把生态文明的文化延伸到企业,延伸到社会,使全社会形成共识,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的观念,这将是一件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它除了要求各级政府,尤其是地方政府,彻底实现执政理念的根本性转变,更需要更多具体、可操作的细节设计。

网友“看看世界”:改革开放初期我们党提出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并始终坚持这个中心不动摇。现在中央又提出科学发展观。请问,坚持科学发展观是否与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相矛盾?坚持全面发展又是否意味着多个中心?我们在现实生活中怎样正确理解科学发展观的内涵?Z副部长: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就是要发展、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因此,坚持科学发展观与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不矛盾的。同样的道理,坚持全面发展包括经济、政治、文化要协调发展,也有一个中心,这个中心就是经济建设,而不能有多个中心。因为,只有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才能为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提供物质基础。我们不能把科学发展观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指导思想对立起来。

在新中国成立50多年来的发展历程中,我们有一些比较成功的经验和做法,如建立社会

公共卫生体系、加强农村义务教育等,然而这些好的做法却在体制转轨过程中有所流失。与此同时,社会、文化等领域的一些新的体制、机制没有真正建立起来。但没有过去20多年的高速增长,就没有今天的大好局面。诸多社会问题的解决,也是以经济持续发展为基础的。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和体制改革中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问题以及国内外的经验和教训都说明: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不是单纯追求经济增长,更不是单纯追求GDP的增长,而是在经济发展基础上实现社会全面进步,增进全体人民的福利。经济不发展天下不会太平,社会问题不解决也不可能长治久安,甚至会酿成严重的危机。经济增长并不等同于社会发展。相反,解决社会问题是经济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

网友“金话筒”: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对政府的公共服务水平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您认为政府应从哪几个方面着手提高公共服务水平,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

Z副部长:……主持人:科学发展观网上理论座谈会直播到此全部结束,对此话题感兴趣的朋友们可持续在理论交流厅发表自己的观点。

三、作答要求

(一)在认真阅读背景材料的基础上,请用不超过300字的篇幅,概括该背景材料的主要内容。要求:概括全面,观点明确,条理清楚,语言流畅。(20分)

(二)根据背景材料的内容,谈谈你对科学发展观与构建和谐社会关系的理解。字数在200字左右。(15分)

(三)假如你是Z副部长,将如何回答“金话筒”网友的问题?请写出你的想法。字数在300字左右。(15分)

(四)请你围绕“建设生态文明”这一主题,自拟题目,自选角度,写一篇议论性文章。要求:观点明确,联系实际,分析具体,条理清楚,语言流畅。字数在1000——1200字之间。(50分)

转载请注明出自应届生求职招聘论坛

第三篇:苏格拉底申辩读后感

苏格拉底申辩读后感

无论是在哲学史上还是在政治史上,苏格拉底的审判都是一个标志性的事件。对于审判中苏格拉底申辩的记录,有柏拉图和色诺芬两个主要版本。由于该事件的重大意义,申辩词是有着细读价值的。

柏拉图《申辩篇》

苏格拉底在法庭上的申辩,并不以寻求获得陪审团支持,达到无罪开释为目标,而更像是苏格拉底日常对话的延续,其中充满了马虻式的批评。

苏格拉底的第一个批评针对的是雄辩家,认为他们娓娓动听的演说都是虚伪的。《泰阿泰德篇》中,苏格拉地区分了雄辩家和哲学家。双方都以自己的生活为善,对方的生活为恶。前者拥有演讲和使人愉悦的技巧,但心灵是不完善的;后者以向上探求为善,却不注意世间事物,通常是糟糕的演讲者。苏格拉底。并不是无视俗世的,但从认同上说,显然倾向于哲学家这一极端,而哲学家常具有的糟糕的演讲能力,似乎也在苏格拉底申辩的失败中得到了证明。但从苏格拉底的批评上看,他并不以没有获得无罪开释为失败,相反,他认为,重要的是真实和正义,而不是雄辩的技巧,这两者甚至是不相容的。

针对苏格拉底的第一个攻击是:“苏格拉底经常为恶,好奇地探究天上地下的事,把坏的说成好的,还把这些传授给他人。”苏格拉底对此加以否认之后,便开始讲述德尔斐神庙神谕的事,并得出结论说,自己如果真如神谕所说,是最有智慧者,这种智慧也只是知晓自己无知的智慧,是人的智慧,而真正的智慧,只有神拥有。这既是对苏格拉底凭智慧教唆他人指责的反驳,也以声称只有神有智慧的方式表示了虔敬的态度。

另一批原告给苏格拉底的罪名是:苏格拉底为恶,腐蚀青年,不信城邦的神,另立新神。苏格拉底以迈雷托士的话自相矛盾作为反驳。他提醒迈雷托士,所谓不信神的控告只对阿那克萨哥拉适用,而且说一个相信有鬼神踪迹的人不信神,是荒谬的。

结束有针对性的反驳之后,苏格拉底就开始了回顾生平的宣讲。这部分包含了对死亡和虔敬的看法。在他看来,死亡胜于屈辱的偷生,且死后世界未必就不如现世,甚至还要更好。这样的观点在《斐多篇》中有更详尽的阐述。《斐多篇》里的苏格拉底,提出死亡可以使哲学家的灵魂摆脱肉体的纠缠,独自思考,而进入纯洁、永恒、不朽、不变的境界,达到智慧的状态。[1]另外,哲学家的自我约束和勇敢,并不是为了世俗的缘故。因为哲学家的灵魂和别人的不同,它靠哲学解放了自己,获得了自由,就不肯让自己承受欢乐和痛苦的束缚。

[2]这有助于解释苏格拉底面对死亡的平静态度。

《游叙弗伦篇》的内容是“论虔敬”,该篇并没有给出虔敬的最终定义,但提出了虔敬与神意,虔敬与正义的问题。在对虔敬与德性关系的解读上,Calef认为,虔敬全部地、而非部分地构成了德性。虔敬并不在功能或本性上对神有所助益,但是虔敬的行为依据神意在其他方面有所促进。神的意愿在于维护家庭和国家事务的和谐,苏格拉底将自己描述为神的仆人,用哲学探讨促使公民关注美德与真理,这正是实践虔敬的行为。[3]因而,对神的虔敬同对人的正义是同一的。雅典人投票之前,柏拉图笔下的苏格拉底提醒,自己信神的程度远非控告者所能及。如果采用Calef的理解,那么苏格拉底控告者的不虔敬,主要是因为他们关注财富胜于德性,有碍于家庭与城邦的存续,不正义与不虔敬是并存的。反过来说,义务和虔敬是共生的。[4]

《克里同篇》对义务伦理进行了探讨。“法律”或“约定”这样的字眼在篇中频频出现。列奥•斯特劳斯对此的解释是,柏拉图认为,雅典城邦和民主制同理想国相比,是低劣的,“只有对于较低劣的共同体的忠诚才能来自于契约,因为一个诚实的人对于任何人都会守信,而不管他对之作出承诺的人是否值得如此。”[5]篇末苏格拉底说,他的死是因为人的不正义,而不是法律的不正义。如果他逃走,以不正义回应不正义,就是在伤害自己、朋友、国家和

法律,这些都是最不应该伤害的。本篇的最后一句“神是我们的指引”,也能够反映,苏格拉底心目中的法律,并不是人定法,而具有更多自然法的色彩。也就是说,苏格拉底虽然对城邦采用的制度有种种批评,但并不是不虔敬的。

色诺芬《苏格拉底在法官前的申辩》

列奥•斯特劳斯提出,“苏格拉底在法官前的申辩”这一标题,暗含着苏格拉底还有其他的申辩,也就是文中苏格拉底对海尔莫盖尼斯说的:“我一生一世没有做过不义的事,我以为这或许就是最好的申辩了。”[6]

《申辩篇》中的苏格拉底,具有一种不卑不亢的态度,申辩词中漂亮的遣词造句,也令申辩词有着相当的力量,而不像是所谓哲学家糟糕的演说。但是色诺芬笔下的苏格拉底,则要自傲和不客气得多。“说大话”(megalegoria)的部分得到了更多的强调,甚至也不排除夸张。

色诺芬的版本同柏拉图的显著不同之一,是强调了苏格拉底认为,死比生更加可取。苏格拉底在有罪判决之前就已经决心要死,因为继续活下去,就不免老态龙钟,如果在审判后死去,便可以获得在最恰当年龄的最容易的死法。而且,乞求苟且偷生是比死还要坏的结果。《斐多篇》中,苏格拉底曾说,人不当自杀[7],这样看来,借死刑获得哲学家一直向往的死亡,似乎确实是最容易的死法。在色诺芬笔下,苏格拉底对于死刑判决有着这样的看法:“如果当百般福气正在倾注在我身上的时候而我突然死去,很显然这对于我自己和那些祝愿我幸福的人都是必然会带来痛苦的,但如果当难以忍受的祸患快要来到时而能了此一生,我以为这对于我既然是一件好事,你们大家也就应该高兴才是。” 如果这种说法成立,便也能提供申辩词中自夸成分目的的解释:激怒陪审团,以促使成员投票作出有罪宣判。

Waerdt认为,两个苏格拉底态度的不同,是由于柏拉图和色诺芬对于苏格拉底伦理思想的不同解读所致。Waerdt的看法是,色诺芬的申辩词在柏拉图的基础上做出了改编,目的在于表示,苏格拉底在审判过程中致力于维护虔敬和正义的名誉。[8]另外,色诺芬和柏拉图在对德尔斐神谕的叙述上,也有着明显的不同。柏拉图笔下的苏格拉底在获得神谕之后,四处寻找比自己更有智慧之人,这从某种程度上看,其实是一种对神谕的怀疑。而色诺芬版本的苏格拉底把神谕作为证明自己的例子,并在之后称自己是最为自由的人,很少怀疑地接受了神谕。

值得注意的事,在柏拉图的版本里,神谕的故事是作为反驳“智者苏格拉底为恶”的引证出现的。而在色诺芬的版本里,神谕的故事则是对“不敬神”指控进行反驳的一部分。这也能够解释两者的区别。前者的直接目的是推翻“苏格拉底以智慧作恶”,如果苏格拉底并没有真正的智慧,也就不能借此作恶。后者的目标是要证明苏格拉底获得神的认可,而且是虔敬高尚的。

审判背后的政治

从申辩上看,苏格拉底被控的罪名有两个:不敬神和腐蚀青年。不少学者认为,这并不是苏格拉底被处以死刑的真正原因。有观点认为,苏格拉底对民主制的批评,以及学生成为三十僭主中的残暴者,都是他真正的罪名。Green将苏格拉底的审判与伯罗奔尼撒战争相联系,认为苏格拉底受到判决,主要原因是苏格拉底的哲学观点及实践与逐渐帝国化的雅典意识相冲突。[8]尽管在申辩词中,苏格拉底说,对于为正义的人,保全的最好办法就是不参与公众事务。但是,苏格拉底生平的活动,表现出的正是对公众事务和政治的关心和探求。苏格拉底的虔敬、智慧、德性,无一不同政治紧密相连。而苏格拉底之死,也是雅典民主制的一个跨时代污点。

第四篇:读有感

读<>有感

人们都知道有许多向命运挑战的人,比如说张海迪,爱迪生,奥斯特洛斯基,海伦凯乐,吴运铎等.其中,霍金给我留下的印象最深刻.我读《向命运挑战》这篇课文后,使我对霍金有了更多的了解。

从这篇课文里,我知道了霍金在21岁时被医生诊断出生患绝症后,不肯向命运低头,勇于向命运挑战,顽强的同病魔作斗争,还刻苦进行科学研究,以他的成就征服了科学界‘‘他在身患绝症后,坚持靠自己的力量上楼.腿的力量弱了,他就用手拉着扶手艰难地走上楼去。‘‘可见他没有对自己失去信心,并用他仅有的力量坚持锻炼,使我深受感动‘‘病情不断地加重,霍金终于站不住了,坐上了轮椅十个手指中,只有两个还可以活动.说话相当困难,说几个词要花很长时间‘‘虽然命运威胁着他,随时都可以要了他的命,可是他仍旧坚持进行学术交流,向命运挑战,他是多么坚强啊!一般的人是无法跟他比的,那些人也许得知自己患了绝症后,会痛苦不堪,卧床不起,有的甚至刚得到消息就自杀了。

霍金太坚强了,我们现在有的人,得了一点儿小病都会十分伤心,十分着急,更别说身患绝症以后,那不是会因痛苦而早早的死去吗?我相信,每个人都存在着担心自己生病的这一想法,但是每个人生点儿病是难免的,可是不能因为"病"而对自己失去信心,而伤心欲绝,痛苦流涕,我们一定战胜病魔,要向霍金那样向命运挑战。

记得高尔基曾经说过:“人最凶恶的敌人,就是他意志力的薄弱和愚蠢”的确也是,张海迪就是一个意志坚强的人.她虽然瘫痪了,但她的桌子上放了一面与眼睛平行的镜子里看书,这样日复一日,她在"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会见了保尔在“我的大学”中,结识了高尔基在“我的生活故事”里,理解了海伦凯乐.她从不理会那不公平的命运,开始懂得在追求理想,追求知识的过程中得靠努力奋斗.张海迪为了学好英语,她就把英语单词和句子写在桌上,墙上,床单上,泥塑的大娃娃身上,有空就读或背.1982年12月15日,张海迪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83年3月7日,共青团中央授予张海迪“优秀共青团员”称号.她与霍金一样,我钦佩她。

霍金现在还活着,这就是向命运挑战所创造的奇迹.如果霍金现在出现在我的面前,我一定会问他许多许多问题!

第五篇:读有感

读<>有感

今天我看了<<秘密花园>>,它主要写:玛丽的父亲在一场霍乱中丧生,她被从印度送回英国约克郡的密素斯庄园,和性情古怪的姨夫一起生活。于是,从小被父母疏远,一直放任自流、任性而自私的小玛丽,在神秘、古怪、阴沉的大房子里被无助包围了。多亏知更鸟引路,玛丽闯入了一个禁闭已久的花园。当被痛苦、绝望折磨的姨夫听从早已经去世的妻子的神秘召唤,重回花园时,他也找到了开启从前的钥匙。

我印象最深的句子是:一个炎热的下午,她醒来时心烦,当看见没人站在她床边。

我有过这样的遭遇,一天早上,我一醒来,一到客厅,一个人的踪影没有,我心里很害怕,后来才知道父母出去开会了。

孩子们一起坚守着花园的秘密,其实就是呵护着对快乐的希望。快乐与痛苦不一样,需要坚韧的坚持。美好的童年一样,是一把开启快乐的钥匙,可以帮助人从沮丧中“复活”。有花园就有未来,有未来就还活着。

每个人要对未来充满希望。

下载读《申辩》有感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读《申辩》有感.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读《……》有感

    三读《„„》有感 ——读要用心,感要真实【设计理念】 “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是新课......

    读有感

    读......

    读有感

    《谈合理利用家长资源、注重细节 深层沟通 巧用资源》有感 周方园 家长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

    读有感

    读西游记有感 西游记说的是唐三藏为普渡众生,踏上了西天取经的道路。在路上,他收下了孙悟空,猪八戒,沙僧三位法力高强的徒弟,他们一路上为唐僧降妖除魔,尽心尽力保护唐僧西取真经,......

    《读有感》

    《读有感》 《读有感》2015-02-28 00:45第1篇《读有感》 有感这个暑假,我读了不少好书,其中让我印象最深、深受感动的是《盐丁儿》。 “盐丁儿”出生在一个满族封建官僚家庭,虽......

    读 有感

    我读了知道了我们的地球的体积很小,地球的表面积只有5.1亿平方公里.而陆地面积只占其中的五分之一.宇航员在太空目睹地球时说:“我们的地球太可爱了,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是......

    读.。。。。有感

    读《让学生学会质疑解难》有感 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疑”源于思,它是学习的开端,思维的引线,进步的向导。思维活动始于发现问题。它是对一些问题产生了渴......

    读《》有感

    读《华语情结》有感初三(15)张蕙芃语言是我们所知道的最庞大最广博的艺术,华语无疑是最高大幽深的巨岳之一了。绵延数千年,承载着古往今来沉甸甸的文化瑰宝。然而余秋雨却在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