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诗经作业最终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录周代诗歌305篇。《诗经》是中国韵文的
源头,是中国诗史的光辉起点。《诗经》是一部伟大的文学作品,也是一部人们的生活史诗,由于其内容丰富、思想和艺术上的高度成就,在中国以至世界文化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它开创了中国诗歌的优秀传统,对后世文学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尤其是对后世诗人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历代诗人总是对之推崇备至。刘勰在《文心雕龙·宗经》中说道“经也者,恒久之至道,不刊之鸿教也。”这种影响的一个重要体现就是其现实主义的传统和赋比兴的手法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诗人。
中国古代受《诗经》影响的诗人不计其数,本文要讨论的是屈原、汉乐府、古诗十九首、魏晋时期曹植对《诗经》的继承与创新;唐代杜甫、白居易;宋代诗人苏轼辛弃疾李清照等人受《诗经》现实主义影响的作品及思想。《诗经))之所以在文学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和其作品中所体现的现实性是分不开的。《诗经》从题材和内容上看主要有:
一、劳动生产的诗歌
二、反剥削反压迫的诗歌
三、反映战争徭役的诗歌
四、揭露统治阶级丑恶与残暴的诗歌
五、恋爱、婚姻与家庭生活的诗歌
六、反映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的诗歌
七、周族史诗
八、贵族的庙堂乐章及其他。
我们认真品读就能发现,很多作品中夹杂着老百姓对劳动生活、情感世界、政治及统治阶级的看法。除了少数涉及神话故事和传说外,大部分真实地反映了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前7世纪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大约500年间的生活。我们都知道郭沫若先生就曾通过研究《诗经》来考证周朝相关史实。比如其中的《桑柔》所表现的就是对周厉王的辛辣讽刺,对国事黑暗、奸臣当道、暴行疾苦有了深刻的解读和诠释,对自己郁郁不得志的心情也做了细腻 的抒发,这种忧国忧民的感情不得不使我们动容。我们读《桑柔》间接了解了周厉王的统治情况。《诗经》中还有大量的民歌和讽刺贵族的诗篇,在这些作品中充溢着现实主义的批判,这也是我国诗歌的传统之一。这对于后世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其中我们比较熟悉的屈原的诗篇中就充分表现出了这份现实主义的精神。
《离骚》浪漫主义手法与现实主义手法并用,真实地再现了当时楚国的社会现实,揭露了丑恶的昏君佞臣,抒发了自己的远大理想和对祖国的热爱。其满腔的报国之情,对黎民生活疾苦的同情和忧患,通过对楚国的社会现实的揭露,让我们对于君主的暴虐,国事的黑暗有了很深的了解,对于其爱国之情也感同身受,其《离骚》就充分体现了这一点。诗中的一些片断情节反映着当时的历史事实(如“初既与余成言兮。后悔遁而有他。„„伤灵脩之数化”即指怀王在政治外交上和对屈原态度上的几次反覆。
汉代的乐府民歌也充分地借鉴了《诗经》的现实主义精神,当时的作品对社会生活做了深刻的反映,《诗经》中民歌和贵族讽刺诗表现的现实主义精神,开创了我国诗歌创作的传统。汉乐府民歌更是继承了特经》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现实主义精神,深刻地反映了广阔的社会生活,例如《十五从军征》这是一首叙事诗,描绘了一个“少小离家老大回”的老兵返乡途中与到家之后的情景,抒发了这一老兵的情感,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具有一定的典型意义。“八十”与“十五”相对照,突出其“从军征”时间之久;“始得归”与“从军征”相呼应,则表明他中途一直未能回来。《十五从军征》,是一首暴露封建社会不合理的兵役制度的汉代乐府民歌,反映了劳动人民在当时黑暗的兵役制度下的不平和痛苦。作品真实、深刻、令人感愤,催人泣下。
古诗十九首也继承了《诗经》现实主义的传统。例如《行行重行行》出自《古诗十九首》中的第一首。这是一首在东汉末年动荡岁月中的相思乱离之歌。不迫不露、句意平远的艺术风格,表现出东方女性热恋相思的心理特点。读之使人悲感无端,反复低徊,为女主人公真挚痛苦的爱情呼唤所感动。这与《诗经·郑风·风雨》“既见君子,云胡不喜”有异曲同工之妙。
建安诗人不仅创作了许多四言诗,而且描摹了汉末**的社会现实,描写了离乱疾苦,抒发了忧国忧民、匡世救民的济世情怀。曹植《弃妇诗》很明显就深受《诗经》弃妇题材的影响。此诗开头“石榴置前庭,绿叶摇飘青。丹华灼烈烈,璀采有光荣”就以石榴花红叶绿起兴,以石榴的花和叶的茂盛有光彩来比喻妇女容貌的美丽。然而和《诗经》里面两首弃妇诗的女主人公一样,曹植诗歌里面的这个女子也年老而色衰:“悲鸣夫何为,丹华实不成。”这与《诗经·氓》中的那句“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是有异曲同工之妙的。以石榴和桑叶的荣枯来比喻女子容貌的活力与衰颓,这是及其形象而又发人深省的。钟嵘《诗品》评曹植云:“其源出于《国风》。骨气奇高,辞采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
南北朝时期代表作是《孔雀东南飞》和《木兰诗辞》。《孔雀东南飞》通过刘兰芝与焦仲卿这对恩爱夫妇的爱情悲剧,控诉了封建礼教、家长统治的罪恶,这首叙事诗故事完整,语言朴素,人物性格鲜明突出,结尾运用了浪漫主义手法,但是全诗是叙事形式。在那个封建礼教束缚的年代,他们的爱情悲剧是有代表性的,不一定历史上真 有刘兰芝和焦仲卿,但是真会有这样的故事。《木兰辞》是北朝乐府民歌中最杰出的作品,塑造了木兰这一不朽的艺术形象,她是古代人民理想的化身,在她身上,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英雄气概和高尚情操。在艺术特色上是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结合的范例;
唐代继承了《诗经》的现实主义传统,这一先锋是陈子昂。唐代陈子昂打起“风雅”、“比兴”之号,对现实主义的传统进行更进一步的继承,其主张进行诗歌的革新,发扬这种现实主义的精神,后来李白、杜甫代表的盛唐诗坛,中唐元镇、白居易领导的新乐府运动,都坚持这一正确方向,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其中最优秀的现实主义诗人当属杜甫和白居易。杜甫的诗被称为“诗史”。杜甫的“三吏”、“三别”深刻地反映了广大人民在残酷的兵役下所遭受到的种种痛楚。现在读起来仍然能感觉到当时百姓生活的苦楚,感受到作者透过文字对在底层挣扎的人民的悲悯。后来白居易更是在作品中,揭露政治的黑暗,指斥社会的弊病,反映人民的疾苦这一点在他的《卖炭翁》表现得尤为强烈。最令人心酸的一句莫过于“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正是黑暗的现实,人民疾苦的生活,让作者有感而发。
这些反映广大劳动人民的疾苦的作品与《诗经》有着极其相似之处,可见《诗经》对唐代诗歌的巨大影响。而唐代诗歌中也有大量诗篇与《诗经》反映的是同一主题,只是唐代的劳动人民不仅深受摇役、兵役之苦,还要受到沉重的赋税的奴役。;由此可见,不论是《诗
经》还是唐诗都深刻地揭露了摇役、兵役给广大劳苦人民和社会带来的巨大苦难。
自唐以后,苏轼、李清照、陆游、辛弃疾等人感于国家的动荡,对失地的痛惜,个人际遇的坎坷,其诗词中反应了国家的动荡和个人经历的坎坷。如李清照的《绝句》“自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表达了对南宋偏安朝廷的愤懑。陆游《示儿》“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岌岌可危的现实的担忧。艺术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文学作品正是对现实生活的反映。通过阅读前人的经典作品,让我们可以了解特定时代人的特定生活状态。这一现实主义的传统正是收到了《诗经》的影响。
元明清后,关汉卿、王实甫、施耐庵、罗贯中、吴敬梓、曹雪芹„„尽管文学形式多种多样,但现实主义精神却一脉相承,贯穿始终,说明《诗经》所奠定的我国现实主义文学传统源流长,并为后世文人墨客所发扬光大。
《诗经》是我国文学史上的璀璨明珠,对于我国的文学发展有着重要的历史现实意义。几千年来,我国现实主义文学创作,不管是在先秦时代还是在明清,也不管是在诗歌创作方面还是在小说、戏剧创作方面,尽管有着文学样式的不同而带来的某些不同的特征,但是,它所体现的真实性、典型性、题材和细节的真实与本质真实的统一性等,却是一脉相承的,贯穿在我国整个古代现实主义文学发展的始终,形成了一个巨大的进步的文学创作的潮流,对社会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第二篇:诗经作业
《诗经》学习札记
专业:广电081(杏)姓名:王璇学号:0801063017到课次数:缺课一次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是古代民间文化智慧的结晶。从一句“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我第一次认识了《诗经》,并深深地喜欢上了《诗经》。所以这学期的选修课我选择了《诗经》,希望能从这门课中更多的去了解《诗经》。
通过这门选修课我学到了很多东西,首先让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中国汉字的博大精深。我记得第一节课老师就向我们介绍了很多古汉字,从它们的起源,发展讲到它们的字形,字义。通过老师的讲解我才发现原来汉字经历了这么多的沧桑变化才得来我们今天的简化汉字。每一个汉字都是我们祖先智慧的结晶,每一个字都有其特殊的含义,从它的形状、组成部分、以及结构我们就可以推断出一个字的含义。由此可见,中国古人的智慧是不可估量的,也是我们必须继承和发扬的。
《诗经》里面就有很多中国的古汉字,想要真正了解一部作品的真正含义,我们必须从它的每个字的含义抓起。《诗经》中有很多经典之作。其中我最喜欢的是《柏舟》中的一句话:“我心匪石,不可转也。我心匪席,不可卷也。”这句话整整影响了中华民族两千年之久,它点出了作者的思想,巧妙的用石头和草席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托物言志,姑娘婚姻不能自由,向母亲倾诉她坚贞的爱情。表达了她心如磐石,集中表现了青年女子为了争取自由而产生的反抗意识,这在当时是一个很新很有价值的信息。
《诗经》给我留下的另一个深刻印象就是它里面赋比兴手法的运用。.赋,是直陈其事。诗经中大多数文章都运用了这种手法。如:小雅中的采薇的诗句“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不但写的形象鲜明,而且通过情景对称给人留下了极深的印象。兴,是气言托物以引起所咏之辞。如:《陈风月出》中“月出皎兮”、“月出皓兮”、“月出照兮”等,使诗中人物更形象。比,顾名思义上打比方,典型篇章便是《魏风硕鼠》中利用“硕鼠”形象的揭示了深刻阶级寄生虫的本质。
总之,《诗经》这门课带我领略了中国古代的社会生活和思想情感,这其中对爱情的向往,对国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追求都深深地打动了我。
第三篇:儿子的作业——《诗经》读后感
死亡的人物、流亡的事件、中断的对话......透过《诗经》的描写,我们可以穿越历史的长河,感受到古人所感受的情感,经历他们所经历的事件,儿子的作业——《诗经》读后感。
《诗经》的描写是淳朴的,没有华丽的辞藻,可它字里行间都透出一股浓郁的乡野气息。那时的人们在大自然的课堂里,渡过纯真的童年,在平凡的劳动、情爱、游猎中获取神秘的智慧,读后感《儿子的作业——《诗经》读后感》。这一切显得如此的自然而生动,他们经历的,得到的是坐在教室里的我们无法触及的。
英国诗人库泊说它是东方的圣经,我觉得一点儿也不为过。可我们再也无法回到那个淳朴年代了,无法恢复古人的那份单纯与天真了。在现在这个充斥着利益、欲望、诱惑的社会中,保持一颗纯真的心谈何容易。现在的我们已经被掏空,失去了人类最原始的那份东西......不过还有一小群人执着地坚守着自己心中的信念,对于这些人我发自内心的尊敬。愿《诗经》不会在历史的长河中淹没......
第四篇:诗经
我读国学
1、诗经·豳风·七月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一之日觱发,二之日栗烈。无衣无褐,何以卒岁!三之日于耜,四之日举趾。同我妇子,馌彼南亩。田畯至喜。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春日载阳,有鸣仓庚。女执懿筐,遵彼微行,爰求柔桑。春日迟迟,采蘩祁祁。女心伤悲殆及公子同归。
七月流火,八月萑苇。蚕月条桑,取彼斧斨,以伐远扬,猗彼女桑。七月鸣鵙,八月载绩。载玄载黄,我朱孔阳,为公子裳。
四月秀,五月鸣蜩。八月其获,十月陨萚。一之日于貉,取彼狐狸,为公子裘。二之日其同,载缵武功。言私其豣,献豣于公。
五月斯螽动股,六月莎鸡振羽。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穹窒熏鼠,塞向墐户,嗟我妇子,曰为改岁,入此室处。
六月食郁及薁,七月亨葵及菽。八月剥枣,十月获稻。为此春酒,以介眉寿。七月食瓜,八月断壶,九月叔苴。采荼薪樗,食我农夫。
九月筑场圃,十月纳禾稼。黍稷重穋,禾麻菽麦。嗟我农夫,我稼既同,上入执宫功。昼尔于茅,宵尔索绹。亟其乘屋,其始播百谷。
二之日凿冰冲冲,三之日纳于凌阻。四之日其蚤,献羔祭韭。九月肃霜,十月涤场。朋酒斯飨,曰杀羔羊。跻彼公堂,称彼兕觥,“万寿无疆”!
《七月》是西周初年豳地(在今陕西栒邑县、邠县一带)的奴隶所做的诗歌。可能是因诗长,年代久远,有某些错简的地方,但基本次序还是清楚的。全诗八章,每章各十一句,基本上是按季节的先后,逐年逐月地来写男女奴隶们的劳动和生活的。这首诗按时序叙事,很象是一首农历诗,类似后世民歌中的四季调或十二月歌。但由于它所叙述的内容反映了当时奴隶们一年到头的繁重劳动和无衣无食的悲惨境遇,所以应把它看作是反剥削反压迫的诗篇。
第一章总括全诗,从岁寒写到春耕开始。七月火星向下降行,八月将裁制冬衣的工作交给妇女们去做,以备御冬。十一月天气寒冷了,北风刮在物体上,发出觱发的声响。十二月寒风“栗烈”,是一年最冷的时刻。而我们这些奴隶没有御寒的衣服,真不知如何过冬。好不容易熬到寒冬过去了,正月里我们开始修理农具。二月里举足下田,开始耕种。壮夫们在田里干着重活,女人和小孩们则承担着送饭的任务。看着我们这样卖力的劳动,那些奴隶主派来的农官感到很高兴。
第二章,写妇女们的采桑劳动。春天来了,开始暖和了,黄莺儿欢快地歌唱着。妇女们挎着深筐子,沿着桑间的小路,去采摘饲蚕用的嫩桑叶。春天昼长,妇女们辛勤地工作了很久,硕果累累,采了很多的桑叶。可是,妇女们突然悲伤起来了,因为她们看见贵族公子正朝这边走来,害怕被掳去而遭凌辱。末句反映了当时贵族蛮横的真实情况。
第三章,写妇女们的蚕桑纺织之事,并指出这是为贵族阶级做衣裳用的。蚕月即三月,三月开始修剪桑枝,拿起斧子,砍去那些远扬的枝条,然后攀枝再采摘些柔嫩的桑叶。七月伯劳鸟咕咕地叫着,仿佛在告诉人们后半年开始了,于是,八月里妇女们就动手纺织了。纺织品染着不同的颜色,有黑红色的,有黄色的,而最鲜亮的是朱红色的。可惜这些都不是为自己,而是为贵族公子作衣裳用的。
第四章,写农事既毕,奴隶们还是为统治者猎取野兽。四月里远志结子了,五月里蝉儿鸣唱着。八月里作物开始收成,十月树木纷纷落叶。十一月开始出外射猎,以取狐貉皮来给公子做冬衣。十二月声势更浩大,集合起众人继续田猎。射得的猎物,小兽归奴隶们所有,大兽得献给统治者。
第五章,写一年将尽,奴隶们为自己收拾屋子准备过冬。五月里蝗虫动股起飞,六月里纺织娘鼓翅发声。蟋蟀由野入檐,由檐入户,由户入床下,鸣声愈来愈近,而天也愈来愈冷了。这时把屋里所有的空隙都堵好,然后用烟熏老鼠,把它赶出屋里;再把朝北的窗子堵上,把门缝用泥涂上,以防寒冷的北风。感叹我们和老婆孩子,往往农忙时就露宿在场上,到了冬日,天寒事毕,才正式回到房屋里来。
第六章,写奴隶们除农业外,还得从事各种副业劳动,以供统治者享用。同时,七月里还得采摘瓜类,八月里收取葫芦,九月里拾取芝麻,把这些都交给统治者。农奴们不够吃,只得用柴火煮些苦菜来养活自己。
第七章,写奴隶们农事完毕,还要为统治者修盖房屋。九月里修好打粮场,十月里纳粮入仓库。不论是先熟的作物,还是后熟的作物,是谷类,还是麻类,都得聚集起来送进贵族的仓库。收完庄稼之后,就去为贵族们修理住宅。白天去割茅草,晚上用此来搓绳子。等到替贵族们把住宅修好了,奴隶们又快到了春播的时候了。
第八章,写一年辛苦之后,还要大办酒宴,为统治者庆贺祝寿。十二月去凿冰,正月里藏入冰窖,以供来年夏天统治者消暑之用。等到农事已毕,打谷场已清扫干净,就大杀羔羊,大办酒宴,还得举着酒杯,登上公堂,高呼统治者万寿无疆。
《七月》这首长诗,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古代奴隶社会阶级压迫的图画。男女奴隶们一年到头无休止的劳动,结果都被贵族们剥夺得一干二净。读着这悲歌式的诗篇,我们眼前仿佛出现了一位被压迫的老年奴隶,面对面地向人们叙说着自己的生活境况,倾诉着血泪斑斑的历史。他对于自家和邻居们年复一年繁重劳动,苦难生活,倾诉得那么周全,那么悲切,虽然不敢流露出强烈的愤懑感情,但在倾诉中不时地夹杂着怨叹和悲哀,用活生生的事实来揭露奴隶主的罪恶和残酷。这些奴隶们虽然暂时慑于奴隶主的淫威,精神呈现出麻木状态,但总有一天他们会怒吼起来,把积压在胸中的愤懑象火山似的喷泄出来。
此诗语言朴实无华,完全是用铺叙的手法写成的。
全篇围绕着一个“苦”字,按照季节的先后,从年初写到年终,从种田养蚕写到打猎凿冰,反映了一年四季多层次的工作面和高强度的劳动。
语词凄切清苦,仿佛是在哭吟着一部沉重的历史。但值得我们熟加体味的是,这首诗的哀哀诉苦的同时,也表现了一定的清醒的阶级意识。“女心伤悲,殆及公子同归,”“我朱孔阳,为公子裳,”“取彼狐狸,为公子裘。”“献豣于公”,“上入执宫功”等,都表现了奴隶们对贵族不劳而食、蛮横霸道的疑惑和暗恨。在表现阶级压迫时,诗篇还采用了对比的描写来昭示,比如:奴隶们在辛勤劳动,而“田畯至喜”,苦与乐的对比;奴隶们无衣无褐,却在为“公子裳”,“为公子裘”,冷与暖的对比;“言私其豵,献豣于公,”少与多的对比等,这种描写,是在有意识地揭示阶级压迫的不平等。
另外,诗篇善于抓住各种物候的特征,来表现节令的演变,使全诗充满了自然风光和强烈的乡土气秘。特别是第五章:“五月斯螽动股,六月莎鸡振羽。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用昆虫的鸣叫和蟋蟀的避寒迁徙,非常形象地表现了季节变迁的过程。这几句没有一个“寒”字,但却让我们感受到天气在一天天地变冷,以至于寒气逼人了。这种手法在《七月》中应用得很普遍,再如:“一之日觱发,二之日栗烈”,用风声的愈演愈烈来显示季候的愈加寒冷,也很形象生动。
2、采葛
《采葛》,出自诗经。本篇由于只是表现一种急切的相思情绪而没有具体内容,所以旧说随意性很大,如《毛诗序》以为是“惧谗”,所谓“一日不见于君,忧惧于谗矣”;朱熹《诗集传》则斥为“淫奔”之诗,说“采葛所以为絺绤,盖淫奔者托以行也,这种说法有失偏颇。实际上,此事表达了友人间真挚的思念。《诗经》是汉族文学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对后代诗歌发展有深远的影响,成为古典文学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
【诗词概述】
年代:【先秦】 作者:【诗经】 体裁:【诗歌】 类别:【恋情诗】
【诗词原文】
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
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
【诗词注释】
①葛:一种蔓生植物,块根可食,茎可制纤维。②萧:植物名。蒿的一种,即青蒿。有香气,古时用于祭祀。③三秋:通常一秋为一年,后又有专指秋三月的用法。这里三秋长于三月,短于三年,义同三季,九个月。④艾:植物名,菊科植物,可制艾绒灸病。题解:情人相思之词。一说朋友相念。
【诗词译文】
那个采葛的人儿啊。一日不见他,好像三个整月长啊。那个采蒿的人儿啊。一日不见他,好像三个秋季长啊。那个采艾的人儿啊。一日不见他,好像三个周年长啊。【诗词赏析】
故因以指其人,而言思念之深,未久而似久也”;吴懋清《毛诗复古录》则以为采葛(萧、艾)比喻平时蓄养人才,“临时方获其用,若求之太急……一日则如三月之久”;牟庭《诗切》又说是“刺人娶妻……而徒溺其色,一日不见,则思之如三月之久”;姚际恒、方玉润、吴闿生却一致认为是怀友忆远之诗,方氏申述云:“夫良友情亲如夫妇,一朝远别,不胜相思,此正交情深厚处,故有三月、三秋、三岁之感也!”(《诗经原始》)近人则多主恋歌说。就诗论诗,视为怀念情人之作为妥。闻一多指出“采集皆女子事,此所怀者女,则怀之者男”(《风诗类钞》)。译文取闻说作男词。
热恋中情人无不希望朝夕厮守,耳鬓相磨,分离对他们是极大的痛苦,所谓“乐哉新相知,忧哉生别离”,即使是短暂的分别,在他或她的感觉中也似乎时光很漫长,以至于难以忍耐。本诗三章正是抓住这一人人都能理解的最普通而又最折磨人的情感,反覆吟诵,重叠中只换了几个字,就把怀念情人愈来愈强烈的情感生动地展现出来了,仿佛能触摸到诗人激烈跳动的脉搏,听到他那发自心底的呼唤。全诗既没有卿卿我我一类爱的呓语,更无具体的爱的内容叙述,只是直露地表白自己思念的情绪,然而却能拨动千古之下读者的心弦,并将这一情感浓缩为“一日三秋”的成语,审美价值永不消退,至今仍活在人们口头。其艺术感染力的奥妙在哪里?拙作《风诗含蓄美论析》曾剖析本诗“妙在语言悖理”,意思说:从科学时间概念衡量,三个月、三个季节、三个年头怎能与“一日”等同呢?当是悖理的,然而从诗抒情看却是合理的艺术夸张,合理在热恋中情人对时间的心理体验,一日之别,逐渐在他或她的心理上延长为三月、三秋、三岁,这种对自然时间的心理错觉,真实地映照出他们如胶似漆、难分难舍的恋情。这一悖理的“心理时间”由于融进了他们无以复加的恋情,所以看似痴语、疯话,却能妙达离人心曲,唤起不同时代读者的情感共鸣。
第五篇:诗经
《诗经》婚恋诗中的男性形象
在《诗经》中,反映婚恋爱情生活的诗作占有很大的比重,不仅数量多,而且内容丰富,既有反映男女相慕相恋、相思相爱的情歌,也有反映婚嫁场面、家庭生活等的婚姻家庭诗,还有表现不幸婚姻给妇女带来痛苦的弃妇诗。这些作品主要集中在“国风”之中,是《诗经》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最精彩的篇章。
《诗经》中的情诗,广泛反映了那个时代男女爱情生活的幸福欢乐和挫折痛苦,充满坦诚、真挚的情感,吐露了情人们各种各样的心理。有的描写青年男女无嫌无猜、尽情享受爱情的欢乐;有的反映幽期密约的兴奋和不安;有的是一见钟情的喜悦;有的是两相未通的苦闷;有相爱过程中的波折,也有刻骨相思之后忽然见面的高兴,也有失恋痛苦与爱情受到摧残的不幸。
在《诗经》中,男性身上体现出来的强烈的社会功利性与实用性使他们缺少成为审美艺术作品抒情性形的先天条件。男性形象往往要通过抒情女主人公细密敏锐的心理路线展现出来,或者是作为陪衬被动地展现女性形象而仅仅成为一条线索,男性形象仿佛是女性用柔密的线条精细织出,特别是征夫形象,始终是与家庭、妻子密切相连的。
《诗经》中男性形象的类型也比较多样,从婚恋的诗篇中,我们看到了多彩的人生,如要对男性形象进行分析概括,则有以下几个类型。
第一,追求恋人的男子形象。作为追求恋人的艺术形象,男性多作为一种抒情主体而存在,主要是为展现女性之美与追求之苦。《诗经》的头一篇《周南.关雎》就是写男子对女子的爱慕之情。《周南.关雎》中的男性形象是可爱的幻想家。诗中主人公深深爱慕者一位在河边采摘荇菜的姑娘,作者采用了比兴的手法:在清浅的河上,看到水鸟雌雄依偎,希望有佳偶,由水鸟兴起求淑女的愿望。男主人公对“窈窕淑女”“寤寐求之”“辗转反侧”,可谓坐卧难眠,其思慕之切可见一斑,但他却并未有非分之想,只是愿“琴瑟友之”“钟鼓乐之”,体现了淳朴而又高尚的情怀,一个可亲可爱的理想主义者跃然纸上。
另一首《邶风.静女》也与《周南.关雎》有异曲同工之妙,用“直陈其事”的写法,描写一对青年男女约期幽会的生动情景。全篇出自男子的口吻,描写静女与情人相见并送情人以信物的爱情诗。一个男子在城之一隅等待情人,心情竟至急躁而“搔首踟蹰”。情人既来,并以彤管、茅荑相赠,他珍惜玩摩,爱不释手,并不是这礼物有什么特别,而是因为美人所赠。《邶风.静女》诗虽短,但格调明朗轻快,男青年的忠厚淳朴,他对静女所持的炽热感情,在这首优美的诗歌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而《周南.汉广》中的男性却是忧郁失望的,他的求偶没有成功,他面对佳人而少追求的勇气。诗中主人公一边砍樵,一边唱到,这首诗用了个美丽的传说,作者把他爱慕的女子比作汉水神女,来形容她的美好而又难于追求,故而“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水永矣,不可方思”。但即便如此,多情的樵夫还是执着于他的爱情。《秦风.兼葭》中的男子也是失望忧郁的。兼葭长,露为霜,美人隔着秋水在那一方。相思无限,想象如见。故而“逆徊从之道且长,涕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虽然情绪低落,但淳淳的真情依然让人感到。
第二,负心薄幸,始乱终弃的负心汉形象。这类男子的形象主要通过弃妇诗中女子的控诉而刻画出来的。《邶风.谷风》这首诗里的女主人公诉说她辛辛苦苦帮男人经营生计,但到生活好转了,而其丈夫却变心了,另有所娶,竟将其赶走。因此她悲痛地说:“不我能畜,反以我为仇。既阻我德,贾用不售。昔育恐育鞫,及尔颠覆。既生既育,比予于毒。”这形象刻画出了一个忘恩负义的粗暴的男人形象。
《卫风.氓》也是一首通过妇女的诉说揭露出一个死新厌旧的男子形象,充满了对负心人的控诉、怨恨和责难。她首先叙说那个男子如何带着笑嘻嘻的面孔来追求她:“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结婚后女的辛勤劳动,帮助他改善了生活,于是那笑嘻嘻的面孔也变了:“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她愤怒地斥责那个没良心的“氓”:“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邶风.日月》也是通过女子遭遗弃后的叙述:“日居月诸,照临下土,乃如之人兮!逝不古处,胡能有定?宁不我顾?日居月诸,下土是冒,乃如之人兮!逝不相好,胡能有定?宁不我报?日居月诸,出自东方,乃如之人兮!德音无良,胡能有定?俾也可忘?日居月诸,东方自出,父兮母兮!畜我不卒。胡能有定?报我不述。”抒情女子的丈夫冷酷无情,经常虐待妻子,她受尽辛酸,心肝欲碎,只得向天地呼告,向父母讲说,哭诉哀怨,以表愁肠。以此控诉男子的无情无义。
《召南.江有汜》中,主人公是位被遗弃的姑娘,她爱过的人另有新欢,且已婚配。她怨艾悲愤难抑,便冲口而出:“江有汜,之子归,不我以!不我以,其后也悔。江有汜,之子归,不我以!不我以,其后也处。江有沱,之子归,不我过!不我过,其啸也歌。”以此揭露了男子的薄情。
第三,民间普通夫妇生活的男性形象。《诗经》中也有夫唱妇随、夫妻恩爱的作品。这些作品中的男子大多数是老实忠厚的。《郑风.女曰鸡鸣》是其中的代表作,这首诗通过了夫妻二人起床前的对话,表现出家庭的和美生活。“弋言加之,与子宜之。宜言饮酒,与子偕老。琴瑟在御,莫不静好。知子之来之,杂配以赠之。知子之顺之,杂配以问之。知子之好之,杂配以报之。”妻也温存夫也知心,蜜语甜言质朴真实,这如果是对恋人的取宠并不稀罕,但对夜夜同床共枕的妻子能有如此的体贴与感戴,实可为千古家训了。这是《诗经》中难得的让人感佩的男性形象,是一个懂得善待家人、品味生活的男性形象。
第四,征夫的形象。《诗经》中也有很多作品是描述服役在外的丈夫思念妻子和家人的,这些作品主要是通过丈夫思念妻子或是妻子思念丈夫,而把征夫的形象刻画出来的。《邶风.击鼓》中表达的是战士久戍在外,对妻子家人怀念不已,恐怕不能白头偕老的深厚感情。“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于嗟阔兮,不我活兮!于嗟洵兮,不我信兮!”这是一个足以让人为之深深感动与难过的男性形象,那如泣如诉的话语,就像是在心中流淌的泪水,在眼角滚动的鲜血,这种强烈的家庭责任感与生命情怀令人流泪,令人沉思。这是一个刻画得较为丰满且具有强烈感染力的征夫形象。
《卫风.伯兮》中,丈夫出征了,妻子赞美他是个英雄,但又想念得头痛。这首诗作通过妻子对丈夫的怀念:“其雨其雨,杲杲出日。愿言思伯,甘心首疾。焉得瑗草?言树之背,愿言思伯,使我心悔。”这样,通过妻子的叙述,一个有情有义的征夫形象就被刻画出来了。
第五,荒淫无耻、强娶强聘的男子形象。《召南.行露》中的强横男子,采取强硬手段要聘娶有夫之妇。通过女子的控诉:“谁谓雀无角?何以穿我屋?谁谓女无家?何以速我狱?室家不足。谁谓鼠无牙?何以穿我墉?谁谓女无家?何以速我讼?虽速我讼,亦不女从。”其男子丑陋嘴脸遭到控诉与批驳,其粗暴的形象也跃然纸上。
以上对《诗经》中的男性形象作了简要分析,他们既是历史时代的产物,生存在那样一个特定的历史环境之中,具有那个时代的特殊性,同时又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的形象,具有古今一脉共通的思维与情感。
《诗经》中婚恋作品坦率地讴歌了男女思慕爱恋的种种情怀,展现了时人对理想男性的审美要求,即容貌俊美,英武强健,面对爱主动积极,深情痴情,具有一定的攻击性和情欲,这些男性形象充满原始的生命力和阳刚之气以及野性之美,是力与美的完美结合,对中国文学男性形象塑造起着一定的模式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