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今天我们应建立什么样的师生关系
今天我们应建立什么样的师生关系
摘要:师生关系具有传统的职业性、存在的普遍性、地位的差序性和超功利性等特点。当前师生关系出现了功利化、疏离化等新问题。新型师生关系应是一个师生共同体验生活、感受生命、领悟生态的关系,是言传身教、教学相长、共同分享和提高的关系,是相互发现、开发、促进从而一起成长和发展的陪伴关系。
关 键 词:师生关系;后喻文化;主智主义;多元智能
作者简介:朱平,安徽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高校辅导员培养和研修基地研究员,安徽省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研究员
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人们受教育程度、受教育覆盖面提高,师生关系越来越成为人际关系中的一个重要关系。尊师爱生一直是师生关系中被普遍公认和践行的道德规范。然而,受时代和现实生活的诸多影响,当前师生关系中出现的一些新情况、新变化,尊师爱生观念面临挑战,这给我们提出了一个十分严峻的问题:今天我们应建立一个什么样的师生关系?
一、师生关系的实质与特征
师生关系是适应人才培养和文化传承的需要而产生的一种职业关系,其主要特征有:
传统的职业性。师生关系属于传统的职业关系,既不同于朋友、家人等非职业关系,也不同于金融保险、计算机和网络服务等新型职业关系。不同时代、不同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会有不同,但教师承担的人才培养和文化传承这一基本的职业功能和社会责任是恒定的。把师生关系限定在人才培养和文化传承这一特殊的职业范围内,是我们准确把握师生关系的一个重要视域。
存在的普遍性。师生关系具有跨民族、种族和文化存在的普遍性特征。师生关系和家人、朋友一样,是全世界各个民族、社会都共同具有的关系。尽管民族文化的特殊性也会在师生关系上打上印记,但同时也存在着跨民族的对师生关系的共同认识、理解和文化价值观念。由此,师生关系的规范具有更多的民族国家相互交流和借鉴的意义。
地位的差序性。在交往双方的地位上,师生关系不同于同龄人的同学、朋友和同事关系,其差序性(或非同位性)不仅体现在年龄上,更重要的是体现在知识、能力、资历、见识等文化教养和经验积累上,并由此形成在教育教学职业活动中不同的角色地位。在不同的时代和社会,人们对这一地位差序性的理解会有差异,但对差序性的存在本身是无异议的。这一差序性集中体现在学生在与教师的交往中处于被支配的弱势地位。以一般人际平等的关系取代或忽略师生关系的这一差序性特点,势必模糊师生关系与一般人际关系的界限。
超功利性。任何职业对个人都具有一定的谋生意义,都具有一定的功利性或劳动即利益的交换性。教师通过自己的职业劳动获取报酬以作为自己生活的经济来源,在这一点上,教师职业和其他许多职业一样,都具有功利性或交换性的特征。但教师与职业的关系不等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要知道,师生关系只是教师职业活动中的一种关系(不是职业关系的全部),而且恰恰是该职业关系中离功利最远的那一类关系。在所有的人际关系中,师生关系和家庭中的代际关系一样离感情最近,离功利最远。
概括说来,师生关系主要属于社会关系中的文化(传承)关系、心理(亲密)关系、道德(情感)关系。
二、师生关系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
从人类文化发展的大背景看,对师生关系造成根本性影响的是“后喻文化”现象在我国的快速发展。美国女人类社会学家玛格丽特?米德早在20世纪70年代初在《文化与承诺》中就提出了人类文化传递由“前喻文化”到“并喻文化”再到“后喻文化”三个时代的划分,并指出美国二战以后就已经进入“后喻文化”时代。所谓“后喻文化”,就是年轻人因为对新观念、新科技良好的接受能力而在许多方面都要胜过他们的前辈,前辈反而要向晚辈学习。今天,反映“后喻文化”时代特征的代沟矛盾、文化反哺等现象,我们已经在现实生活中越来越多地感受到了。
从我国社会发展的历史阶段看,改革开放、市场经济和互联网技术是引起中国社会30多年来发生巨大变化的基本背景和主要驱动力量,也是引起师生关系变化的主要社会根源。改革所带来的整个社会结构和利益关系的变迁调整,开放所引发的思想价值观念的多元多样,市场经济所激发的私欲与公益、效率与公平、竞争与合作、科学与人文、手段与目的等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相互冲突与博弈,互联网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对人的劳动方式、生活方式、交往方式和思维方式的深刻改变,无疑对教育、学校和师生关系带来巨大的冲击与影响。
新闻媒体特别网络新媒体屡见不鲜的关于师生关系的负面报道,包括幼儿园教师的虐童案、中学教师的性侵案、大学教师的诱奸案等,不绝于耳的辱师甚至是弑师事件,尽管是个别事件,但发生在教师身上,加上网络的放大和扩张效应,让社会、家长和学生对教师原有的尊重和崇敬不复往昔。
从我国教育自身的发展和实际看,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带来的生源素质、师生比、多校区办学等变化,基础教育已根深蒂固的“应试教育”取向,对教育、教师乃至师生关系产生了直接的影响。这些影响主要表现在:
教育和学校越来越社会化、功利化、市场化。以高校为例,当前大学人才培养在很大程度上成为就业能力的培养,就业率越来越成为衡量和评价一所学校办学质量的硬指标。科研也不再仅仅是基础性、文化性、教育性研究,而更多的是面向经济、面向社会的开发性、应用性研究,科研项目、经费和成果成为衡量和评价一所学校科研水平的硬指标和“核心竞争力”。专业和课程体系中也越来越多地出现实用性、工具性、操作性等有利于就业的课程和知识,大学传承的“文化”越来越滑向“物化”。文史哲等属于人文精神和价值理性的专业和课程不断萎缩。在中小学,新课改所追求的素质教育面临诸多无奈,考试成绩和名牌学校的升学率仍然是师生共同追逐的目标。
教师和学生的考核与评价越来越数量化、指标化、刚性化。教师的教学不仅有课时或工作量的年度指标,教学质量也量化为学生测评分数。职务晋升的主要依据是发表论文、获得项目和奖励的数量和层次。这一功利的诱导机制把更多教师的更多时间和精力由教书育人转向个人的科研及各类项目的申报和荣誉的追逐。学生的评价越来越以考试分数为标准。“分数”可以“一俊遮百丑”,“成绩”成为畅行无阻的“一路绿灯”。
师生的有限交往越来越表现为不“在场”的数字化、媒介化。一方面,学生获取知识信息的渠道更为便捷,对课堂和教师知识传授的依赖越来越小;另一方面,网络和移动互联网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为师生不见面的信息交流提供了便利的条件。
具体到对师生关系造成的影响,主要有:
功利化倾向危及师生关系的情感联系和道德价值。学校的趋利化不可能不影响师生关系。一些学生把教师当作助其升学的工具,一些教师把学生当作证明自己水平和能力的工具。师生关系在一定程度上沦落为相互利用的牟利工具。
师生关系的疏离化[1]和信息交流的单一化危及师生心理联系的亲密感。学生特别是高年级学生由于知识信息获取的便捷化而减弱了向教师请教和提问的需要,使得师生交往和联系减少,传统的面对面交往产生的丰富的心理体验和情感因素经冷冰冰的数字媒介的“过滤”而丧失殆尽。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的一项调查表明,多数学生只有遇到与学习有关的“功课问题”“学业问题”,才去寻求教师的帮助,至于其他个人的心理问题,以及情绪问题、家庭问题、交友问题、恋爱问题等,则很少有人会去找教师帮助。这反映出师生之间交往、交流都不多,关系并不密切。[2]
平等化和教师的去权威化危及师生关系的差序感。差序感的存在是教师从教的自信所在,也是学生尊敬和信任教师的心理基础。“尊其师信其道”,学生对教师的“尊”和“信”又是整个教育教学活动赖以存在和有效运行的思想基础和观念保障。如果这个基础动摇了,将危及整个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存在的根据。
过多的负面报道导致师生关系的污名化、紧张化危及师生关系的纯洁性和信任感。有学者曾对最具代表性的三大网络媒体人民网、新华网、新浪网关于教师报道的内容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负面报道均高于正面报道;而在负面报道中,关于暴力殴打学生和对学生性骚扰的报道比例最高。2005年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的一项调查表明,56%的受访者认为,与20年前相比,教师的社会声望下降了。[3]
师生关系的代沟感和学生权利意识的普遍增强危及师生相互的悦纳感和欣赏感。在传统的师生关系中,学生因差序感、仰慕感而尊敬教师,教师因使命感、欣赏感而热爱学生。但进入21世纪以后,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和知识、观念更新周期的缩短,“代沟”中一代的年龄不断在缩短,甚至出现了“三岁一代沟”的说法。以前师生之间的代沟主要是中老年教师的话题,可现在常常见到参加工作不久的青年教师也感叹“读不懂学生”。教育是服务的观念,学生权利意识的增强与部分教师对学生权利理解和尊重的滞后,增加了学生对教师的距离感、失望感和教师对学生的陌生感、无奈感。
三、新型师生关系建设的目标与展望
上述新情况新问题对既有师生关系维护提出了挑战,也对新型师生关系的建设提供了机遇。
本文所称新型师生关系是指在“后喻文化”时代,适应依法治校和依法治教、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等要求的师生关系。新型师生关系并没有改变人才培养和文化传承的功能目标,但在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传承什么样的文化,怎样传承文化这一根本问题上却有时代赋予的新内涵;新型师生关系也没有改变教师在师生关系中的主导作用,但对怎样发挥这一主导作用,怎样处理与学生的关系却提出了新要求[4];新型师生关系同样没有否定师生关系的差序性,但如何理解和运用这一差序性,却与以往的“一桶水”与“一杯水”的惯性思维有很大的不同。
首先,教师应培养什么样的学生?在许多教师的潜意识中,传统的好学生的标准就是听话和学习。听话就是听教师话,学习就是成绩好。具体表现就是遵纪守法虚心接受教师的教育,刻苦学习成绩不断直线上升。这样的学生教师没有理由不喜欢,这本身并没有错。问题是应如何看待那些不太听话,学习成绩不太好甚至很不好的学生。从人才培养的规格来说,新时代的教师应该以多元智能理论为指导,以共性与个性的结合为原则,以“基础文明”为底线,以促进发展为导向。只要在学习中得到成长和发展的学生就是好学生。这样的师生关系就不是简单的引导和被引导的关系,而是相互发现、相互开发、相互促进,一起成长和发展的陪伴关系。
其次,应怎样培养学生?教师的责任就是帮助学生形成健康的自我意识和发展意识,为他们的学习和成长提供知识的滋养、体验的机会、锻炼的舞台、发展的条件和空间,同时在他们遇到困难时给予必要的鼓励和帮助。允许学生在成长中犯错误,允许学生发展的方向和速度有差异。少一点“一刀切”,多一点因材施教的“个别化教育”;少一点“齐步走”,多一点因势利导的“有梯度”的“差别化教育”;少一点让学生与同学的“横向的名次比较”,多一点与自己的“纵向的发展比较”;少为学生“树榜样”,多为学生“做榜样”。这样的师生关系就不是一个简单的教与学的关系,而是言传身教、教学相长、共同分享和提高的关系。
再次,传承什么样的文化?或我们拿什么教给学生?主智主义的教育虽然已受到广泛的反思和批判,但真正能够冲击和改变这一教育理念的是“后喻文化”时代对教师知识权威地位的挑战。随着信息传播技术的发展和教育手段的现代化,知识搬运工式的教书匠将逐步被淘汰,更多以信息加工、知识运用、学习辅导、能力训练、创新启发、价值分析、思想引领、人格影响为导向的新型教师将走上讲台。教师需要传承的不再是单一的认知性文化,而更多的是情感性、价值性、批判性、创造性文化。[5]概括地说,教师传承给学生的应是超越认知和工具理性的自然与人、学与人文、物质与精神相统一的生态文化、生命文化和生活文化――可将这一新文化概括为“三生”文化。这样的师生关系就不是一个简单的知识传递、给予和接受的关系,而是一个在教师的组织和协调下师生共同体验生活、感受生命、领悟生态的关系。
最后,应怎样传承“三生”文化?从学生的接受特点和规律说,传承的顺序应随着学生学龄和学段的增长依次为生活文化、生命文化和生态文化。这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三个不同学段小学、中学和大学的文化主题依次递进,在每一学段随着学龄的增长依次递进,既有学段的大循环,也有学龄的小循环。从传承的基本方式说,课程仍是文化传承的基本渠道,但课程应是一个“教学做合一”的体系。就现实情况看,自然科学的活动课程(实验)相对比较规范,而人文社会科学的活动课程(社会实验)比较薄弱,后者应作为课程建设的重点。其中,班集体和学生的集体生活应成为社会生活的模拟,班级的活动应成为最基本的社会活动课程,并以制度化、法制化的形式保证这一活动课程的规范运行。这样的师生关系就不是简单的管理和被管理、要求和服从的关系,而是在班级这一模拟社会中教师带领和指导学生创造和感受社会生活的关系。
总之,新型师生关系并没有改变传统的尊师爱生、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亦师亦友等基本规范。改变的只是“尊”和“爱”的根据,“主导”和“主体”、“师”和“友”的内涵。其中最大、最明显的改变有四:教师由单一的“知识权威”走向综合的“人格权威”,师生文化传承模式由单向的“输出―接受”走向双向和多向的“创造―分享”,教师的角色由短暂的“摆渡人”走向青春和人生的“同行者”“陪伴者”,教师对学生的管理由仅凭经验和艺术的“人治”走向稳定、规范的“法治”。
上述师生关系转型的进度和成效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以下两个条件:从宏观上,依赖于“四个全面”特别是“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发展进程。教育改革和依法治校是这两个全面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微观上,依赖于社会、家长对教育、学校、教师和学生以素质提升和全面发展为导向的评价和激励机制的形成。这一机制既是改革的结果,也是思想解放和观念变革的结果。当然,教育思想观念的变革和办学体制机制的改革是互为因果的。
由于师生关系是柔性的文化和情感关系,所以具有很大的弹性。师生关系的转型虽然是不可避免的,但很难在短期内发生重大的变化,新型师生关系的建立注定要经历较为漫长的过程。
参考文献:
[1]方增泉,郑伟,祁雪晶,等.师生关系,谁先迈开第一步?――时代变革中的大学师生关系调查[N].光明日报,2014-07-15(15).[2]汤瑞华.平等互动:大学校园师生关系调查[J].中国青年研究,2003(1):76-79.[3]李程锦.网络媒体中教师形象负面报道的调查研究――浅析负面报道对教师群体的影响[J].浙江教育科学,2010(6):13-15.[4]邵晓枫.十年来我国师生关系观述评[J].教育学报,2007(5):13-19.[5]李定仁,肖正德:20世纪西方师生关系观:回溯、反思与重构[J].外国教育研究,2006(11):7-12.责任编辑/刘
烨
第二篇:今天,我们应该做怎样的父母
今天,我们应该做怎样的父母
——虎妈和狼爸教育方式有感
说到爱孩子,似乎没有比中国父母更“爱”孩子了,为了孩子,父母代办一切生活琐事,让他们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父母决策他们人生的重大事项,升学就业成家等等;父母提防他们人生中所有可能的错误,以使他们顺利成长。父母排除一切干扰,督促他们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为此以严格苛刻,甚至棍棒训斥等极端的教育方式,但是这样就是爱孩子吗?
2011年,两起典型的教育案例“虎妈”和“狼爸”在网络引发了一场育儿观念上的激烈纷争。华裔美籍的“虎妈”坚持严格教育,将两个女儿送进了名校和卡内基音乐大厅。香港籍商人“狼爸”用“棍棒”把三个孩子打进了北大。与之相反的案例是另外一位著名的“猫爸”,他采取宽松的的个性化教育,将女儿也培养进了哈佛大学。这些 “成功教育”案例引发了中国家长及教育专业人士的热议,一些父母们聚焦于“哈佛、北大”等字眼,恨不得一棒子也把孩子打进这些高等学府,也有一些专家和家长在反思这种进入名校是否就是教育的成功,以及父母是否应该按照自己的意愿来规划孩子们的成长和未来。在国内某著名网站上有一个 “父母皆祸害”小组,这是一个拥有近3万多成员网络讨论小组,这些 80后子女用如此惊悚名字形容50后父母,认为他们用自己的生活思维来规定子女的前途路线,过度束缚和控制,从而造成了80后子女的叛逆、焦虑以及紧张的家庭关系,因而认为他们父母的教育方式是“祸害”!
当然不能说虎妈和狼爸就是在害孩子,因为他们的孩子走进了心仪的高等学府,享受到了付出的回报,体验了一种特别的家庭教育方式和成长历程。虎妈的大女儿曾在以公开信的方式为母亲辩护:“我承认我有一位不可违抗的母亲,但现在18岁了,即将离开老虎笼上大学,我很高兴你和父亲如此教养我们。许多人指控你只会培养不会自我思考的机械化小孩,但我的看法相反,我认为你的严格作风让我们更独立;每个人似乎认为艺术属于天分,但你却教育我们,即使是创意亦需努力;另一个我经常听到的批评,是指你造成子女视野狭隘,但事实上,你和父亲却教导我为求知而求知,不附带其他条件或目的。”但在一个针对虎妈
和狼爸教育方式的讨论会上,有一位女儿抱怨她的母亲没有像虎妈和狼爸那样用强制的手段督促她学习钢琴,或许她日后也会有一番成绩。她的母亲回答,是有父母这样做,可是孩子离家出走了,而你说你要跳楼。是的,在孩子的快乐和生命面前,学钢琴成大家,读名校得高薪真的有那么重要吗?
因此,狼爸和虎妈的做法是否可取?是让孩子按照我们设定的路线一帆风顺的去成长还是让他们在试错的过程中自主去抉择人生道路?对孩子的未来而言是快乐的人生重要还是成功的人生重要?是否培养成功的孩子才是对他们的爱,才是对他们的人生负责?中西方主流教育观念中有着迥然不同的观点,比如,中国父母认为不能“输在起跑线”上,要培养孩子成为成功人士,获得好的物质生活和社会名望,比如体面工作、高薪收入。西方认为要培养孩子成为能够适应各种环境,具备独立生存能力,实现个人价值的社会人。中国父母推崇学历教育,希望“授业”和“传术”,强调学会、学到、学以致用,结果导向。比如,在幼儿时期学习数数和加减法。通过父母对孩子,老师对学生的训导式学习,避免错误和争论,千万不要行差踏错,悔悟终身。西方父母希望“传道”和“解惑”,强调理解、和体验,过程导向,比如,让孩子体验多与少,长与短。而西方的父母考虑孩子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理念,提倡尝试,宽容错误,在课堂、家庭和社会,在与父母、老师、同伴的互动,甚至争执和冲突中学习,犯错才能让孩子成长。
虽然近几年来随着中西方社会的文化交汇和融合,教育观念在不断的碰撞和发展,但上述迥然相异的教育观念在中西方得到普遍认可,都认为这样的方式才是为孩子的未来着想,事实上也确实没有孰优孰劣之分。首先,从一个社会整体上讲,对孩子负责任的父母,首要是让孩子能在未来社会中生存、被社会需要和得到尊重,中西方社会环境的差异使得父母要按照社会实际来培养孩子。比如,在过去的中国,封建社会重仕农轻工商,因此“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文革期间打倒臭老九,手艺人吃香,“有艺在手,生活不愁”,所以辍学当学徒工比比皆是;现在科技兴国,知识改变命运,所以“千军万马闯独木桥”。在当时的社会情况下,如果反其道而去培养孩子,父母觉得那真是在害孩子。在当下的国内环境中,当孩子进入学校和成年后,学习和工作的自主权限是非常有限的,标准答案是唯一的,解决方案是已定好的,不容许太多的质疑和异议的,特立独行
是高风险的个体行为,所谓枪打出头鸟。宽松和包容的家庭教育氛围可能培养出老师眼里不听话的学生、上司眼里不懂事的下属,反而影响其对学校和社会的适应,造成孩子与他人的冲突,社会认同感差。而聪明、勤勉、谦恭的品行是能得到赞扬的,成绩好的孩子会受到追捧,也促进了孩子对知识的热爱和探索,积极向上和坚持不懈的精神。千军万马闯独木桥固然过于残忍,但不论是否闯过这桥,何尝不是孩子成长过程中关于成功和失败的最佳体验呢?而在西方,西方社会价值的多元化给了西方父母在教育孩子方面更多的自主选择,家庭教育中的宽松和包容能锻炼孩子的自主决策能力,因此当孩子进入学校和社会后,面对学业和工作的自由选择,包括升学、就业、交友、成家等这样重大的人生路口,孩子们也能独立作出决择。但由于孩子的可塑性很强,宽松包容的成长氛围以及价值多元化的渗透,也导致西方教育的“反智主义”在中小学比较盛行,成人文化中的毒品和性对于教育也是很大的干扰。
其次,从孩子的个体上讲,对孩子负责任的父母,要让孩子在成长历程中感受到爱、关怀和尊重,塑造他们健全的人格,营造未来幸福而不仅仅是成功的人生。父母应该按照契合孩子个性的方式去培养他们。比如,对于服从型性格的孩子,应以主导式为主,如果采取放任的方式,孩子反而无从选择,甚至容易受到不良事物的影响;而对于叛逆型性格的孩子,则应该以宽松的方式,协助他们做出正确的选择,如果施以威权,有可能在表面上压服了孩子,一旦孩子可以独立自主时,他们就会做逆反的事情。再如,对于一些资质平常的孩子,严格要求和较多知识的传授对于保证孩子的成长有高度意义,它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基本的教育质量和水准,让这些孩子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了切实的进步,获得自信。而对于一些创新能力强的孩子,自由发展的空间则尤为重要,约束和管制会使得他们的才能被抑制甚至扼杀。即便是同一个孩子的不同成长时期,“爱”的教育方式也得因时而异,比如在婴幼儿期期,自由宽松的方式促进儿童自我发展,在少年期,适度的民主和约束有助于培养自信和自律,而在青春期,则科学引导和平等对话才能彼此尊重减少亲子冲突。父母还要意识到避免不恰当的抚育方式对孩子未来造成的影响。一些心理学观点认为成人的一些心理或行为问题都可以从幼年经历上找到根源,比如成年人焦虑和自卑可能源自于幼年时期严格管控和过度批评等,责任感缺失可能源自于父母疏于照顾和自由放任等。
“子不教,父之过”,子女的教育责任被沉甸甸的压在父母的肩上。在今天这个社会,如何教育孩子确实是一个很让父母头疼和困扰的问题,父母在子女教育过程中应该采取什么方式,承担什么样的角色?西方式民主还是中国式专制?导师式指导还是朋友式引导?作为父母如何去教育孩子才不是害孩子?这个话题没有标准答案,虎妈和狼爸的方式也不具备普遍意义,即便是“虎妈”,在对她两个孩子的教育选择上,也并没有把对第一个女儿的教育方式全部复制到第二个女儿身上,大女儿比较乖巧,二女儿比较叛逆,所以她对大女儿相对专制,对二女儿相对民主。但可以肯定的是,作为爱孩子的父母,一方面要了解社会环境和发展需求,去引导孩子学会必备的生存技能,适应社会,融入社会,得到社会需要,体现社会价值,培养社会适应性强的孩子;另一方面要了解和尊重孩子的个性特征以及不同成长时期的特点,因人而异因时而异的施以教育,让孩子感受到爱和尊重,塑造健全的人格品行和精神面貌,实现个人的价值,培养幸福感强的孩子,而不仅限物质生活的成功。这才是最合适的家庭教育方式,才是对孩子真正的爱。
第三篇: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发布者:丁变俊 发布时间: 2012-9-12 11:22:16
和谐是指师生之间的情感联系,爱是其中的核心要素。爱需要教师对学生倾注相当的热情,对其各方面都给予关注,特别是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时刻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是建立和谐师生关系的关键所在。爱使教师与学生相互依存中取得心灵的沟通,共同分享成功的欢乐,分担挫折的烦恼。总之,和谐的师生关系,是促进学生学习的强劲动力。
教师要学会宽容
发布者:丁变俊 发布时间: 2012-7-13 11:53:58
尊重学生的独特之处而能有一种兼容之心是一种宽容;承认学生的长处而常怀赞赏之意是一种宽容;了解学生过失的起因,并给予原谅,常留信任之心是一种宽容;体察学生的痛苦和难处,而抱同情之心,并及时伸出援助之手,是一种宽容„宽容使我们少犯一些低级的错误,使我们更能看到真相,宽容让我们更能触及学生的心灵,发现学生心中不为人知的秘密。所以教师要懂得尊重学生,珍视学生的生命价值,允许学生的个性差异,更要宽容学生的缺点。
数学教学中要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发布者:丁变俊 发布时间: 2012-10-9 16:06:31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从而感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我们必须要敢于创新教育,转变自己的传统的教学理念,注意从学生的生活中去寻找教学资源,使学生激发、增强、延伸、巩固数学学习兴趣。
教师在小组讨论中的主导作用
发布者:丁变俊 发布时间: 2012-6-26 10:02:26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全面推进,全新的教育思想和现代教育理论,已逐渐渗透到学校的日常生活,影响教师和学生的行为,规范着学校的管理和实践。为了落实新的教育理念,2011-2012年学期我校开始推行了“问题导学展示五环节”的课堂教学模式。其中第二环节----在集体中展示中的第二步就建立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小组讨论是学生合作学习的一种常用组织形式。而教师在小组讨论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下面是我对教师在小组讨论中的主导作用的一些粗浅看法。
一、小组讨论前——教师要精心设计要讨论的问题。这是讨论能够开展的基础。教师在编写导学案时要根据教学内容精心设计要讨论的问题内容,讨论的问题要有价值,要有一定的深度,问题内容过于简单,学生一看就明白,或者过难,就学生目前的水平无法得到结果,这样的讨论没有意义,只会造成课堂混乱。例如我在编写《等腰梯形的判定》这节导学案时是这样设计的:首先让学生回忆了上学期学过的等腰梯形的性质,然后让学生自己先用推理的方法来证明,并试着归纳梯形中常用的辅助线的作法,最后才安排小组讨论。这样学生有章可循,讨论过程有序,讨论效果良好。
二、小组讨论时——教师要以平等的身份参与。小组讨论中,教师要以学习者的身份直接参与小组讨论,鼓励和督促学生讨论,指导学生参与小组讨论的技能,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讨论的热情,并对讨论的进程和方向进行调控。仍以《等腰梯形的判定》为例,在第二步的自己证明中大部分小组都有人能自己添加一种辅助线证出来,在接下来的小组讨论中我先是肯定了同学的做法,然后鼓励他们再找一种方法,激起他们勇于探索的信心和勇气,好多小组在集体的智慧下就又找到另一种或更多的方法。当然个别小组要根据情况适当给以提示。最后在班级展示中把各小组的成果一集中,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三、小组讨论后——教师要加以评价。任何讨论结束时,教师都要给予评价和小结,这是小组讨论的反馈环节。首先,各小组讨论的结果要在全班进行交流展示。其次,教师评价学生参与讨论的态度、在讨论中的表现,评价讨论的效果,要提出讨论中存在的问题和进一步改进的地方。同时学生也要对小组讨论进行自我评价。最后,教师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进行小结,对学生讨论得到的各种结果进行全面归纳,把所学新知识条理化,对学生容易忽视和混淆的知识进一步强调,要弄清新旧知识的联系,把新知识纳入旧知识体系中,使知识系统化。总之,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导者、组织者、参与者,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新的课堂教学要求教师的主导不是包办告知,学生的自主也不是随意放任。小组活动教学中能发挥好教师的主导作用,真正体现学生自主学习,就要求教师花大力气储备自己的知识,提高知己的教学技能的;还要下工夫研究教材,研读学生,研究自己。构建和谐、开放、有效的自主合作学习模式,熟练地驾驭课堂教学秩序,防止“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流于形式,避免学生自主学习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第四篇: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我从事教学的时间仅仅三周,在此仅谈一下的对师生关系的浅见。抛砖引玉,引发各位老师对师生关系这一话题的讨论。我认为良好的师生关系的标准应该是和谐。和谐的师生关系是促进学生发展、保证教学秩序、提高课堂效率的必要保证。教学是教与学的过程,是教师与学生为了完成共同的教学目标的合作过程,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和谐统一,这一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这一过程交融着师生的互动,合作,创新与进步。在教学过程中,建立新型而和谐的师生关系,能让学生享受学习的快乐,体验到学习中的平等、自由、民主、尊重、信任、友善、理解,同时也能得到教师与同伴的激励,鞭策、感化、鼓舞、召唤、指导。在和谐的学习氛围中形成积极的、丰富的人生态度与感情体验。我认为在教学中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应当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师生关系应该是教师和学生人格平等、活动民主、和谐相处。它的核心是师生心理相容,心灵的互相接纳,形成师生至爱的、真挚的情感关系,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因此,我们每一位教师首先要从“师道尊严”的权威中解脱出来,俯下身子,去聆听孩子们的心声,从教学的指挥者转变为参与者,从决定学生应该做学什么、怎样学的主宰者转变为与学生合作学习的伙伴。学生虽然是未成年人,但他们同样是独立的,有潜力的,有人格的,有主观能动性的人,我们要克服过去那种把成人对学习的认识方式强加给小学生的做法,去研究学生,帮助学生,保持与学生平等的姿态,做学生的合作者。教师与学生只是教学活动中地位的不同,并没有人格上的高低贵贱之分,教师必须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尊重他们的个性差异,教师尊重学生就等于尊重自己,尊重教育。可见,只有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建立起新型的师生关系,才能够在教学中形成和谐、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
二,要转变教学观念,在改进教学方法上下功夫。
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因此,用运学生容易接受的教学方法,是建立和谐师生关系的关键。这就要求我们每位教育工作者,从思想上去重视学生,从行动上去研究学生。我们要在教学方法的设计中尽量营造有利于学生学习和参与的各种学习氛围,使每一位学生和教师一起参与到学习中去,形成一种在自学、自练的基础上相互帮助、相互矫正、共同提高的合作学习的环境。打破以往每节课都是教师先“教”而后“练”的教学方法,把学生放在学习的主体地位,在他们去感受,体验,总结的基础上教师再去指导,这样不仅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还能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我们要教学中充分挖掘教学中的快乐元素,选择快乐而有趣味性的教学方法,应该改进教学方法,提高自身素质,在培养学生兴趣,让学生体验学习的快乐上下工夫。兴趣是学习的基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教学的最佳状态。我们要在教学中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把他们的学习成果及时地反馈给他们,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点拨和鼓励,甚至善意的批评都将激励他们,强化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他们享受到和谐氛围下学习的乐趣。教学方法的改变是教育观念改变的具体体现,是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的关键。
三,要关爱学生,以情动人。
“感人心者,莫过乎情”。寓情于教,以情动人是教学中教师经常采用的教学方法之一。教学是教师教学生学的双向活动,也是师生之间通过活动进行情感、兴趣、能力的心理交流。爱是建立和谐师生关系的桥梁,只有师生关系处在关爱,平等的和谐氛围之中,学生才能直言面对教师,大胆地投入到学习之中,去体验、去完成教学任务。在教学中形成和谐的师生关系,就必须采用多种方法进行交流,比如在教学中善于运用表扬和批评的手段,经常和学生谈心,体贴和关爱学生。同时,要充分发挥教学中直观情感的优势,比如合理运用形体语言,形体语言在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中有着“润物无声”的效果,眼睛是心灵的窗口,眼神的运用可以使师生在无声的交流中达到“心有灵犀一点通”的境界,它是建立和维持和谐的师生
关系的桥梁和纽带。而手势既可以传递思想,又可以表达感情,可以增加教师有声语言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前几天听刘洋老师讲课,她带着学生边背课文边写字母。面部表情表达着教师的情感和意图,小学生最会跟眼色行事,教师只有情绪饱满,和蔼可亲,才会给学生一种自然、明朗的感觉,有助于形成学生积极、愉快的心情,建立一种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利于学生体育知识和技能的形成。只要我们在教学中多些微笑,多些表扬,表现出教师爱的真情,就会克服过去学生怕体育老师是因为体育老师“凶”的现象,以自身的人格力量去感染和教育学生。只要建立起一种新型的、相互尊重、平等的师生关系,就一定会在师生的心灵深处碰撞出和谐而愉快的火花,建立起一种长久而和谐的情感,只有在这种和谐的氛围之下,学生才能够自觉而愉快地接受教师的教,才能够激起学生自觉学习、乐于学习的愿望,从而达到使他们热爱学习的目的。
四,要建立一种合理、公平、有利于全体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机制。
教学在新课标的指导下,朝着“以人为本,健康第一”,引导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中全面、自由、和谐地发展。这就要求在教学中必须建立一种和谐的师生关系。但评价机制的滞后和操作性问题,使体育的评价对体育教学中师生关系的和谐发展带来了很多不必要的麻烦,大部分学生因为对评价机制的不满而对教师产生误解,甚至产生对立情绪,从而失去对体育学习的兴趣。新课标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对考核评价应坚持多元标准,通过评价使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因此在评价中教师不能把评价看成是简单的分等排序,而应该在评价时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以促进全体学生 的健康发展为目标,把评价的重点放在纵向评价上,强调个体学生的进步与现在作比较,我认为有时为了呵护童心,建立自信,降低标准,冲破限制有何不可?同时还可把同学与同学的相互评价 纳入到评价中,虽然学生的相互评价不够准确,但也体现了师生之间的相互信任,也表现了他们的评价水平和他们之间的情感等诸多因素,是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的一种必要手段。多元、合理、公平、公开的评价不仅可以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改变对学生的“优劣”的评价标准,对培养学生健康而向上的人格,体验自己的进步,树立自信心,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提高体育教学水平有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古人曾有“亲其师,信其道”的名言,它深刻而精辟地点明了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在教学活动中的重要作用;苏联教育家霍姆林斯基也曾经这样认为,“师生之间是一种互相有好感、互相尊重的和谐关系,这将有利于教学任务的完成”。在建设和谐社会的今天,在体育教学中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五篇:建立“尊师爱生”的师生关系
建立 “尊师爱生”的师生关系
伍文
摘要:“尊师爱生”是社会主义新型师生关系的基本特征。“尊师爱生”关系不仅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保证,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内容。建立良好的“尊师爱生”关系是师生的要求,也是师生的责任。尊师,首先学生能够尊重教师的劳动。其次,学生能够尊重教师的人格和尊严。爱生。这是教师热爱教育事业的直接体现。爱生是人民教师的天职,是教师对学说进行教育的感情基础。爱生,首先要尊重学生、信赖学生。其次,教师对学生要严格要求。严而有理、以理服人,严而有方、方法可行,严而有恒、贯彻始终。第三,教育要公正地对待学生。只有公正地对待学生,教师的爱才会产生出更大的力量,给每个学生的道德心灵带来有益的影响。
关键词:尊师转变 作风 形象 素质爱生 带头
自参加工作以来,已经有十个年头,回顾十年的班主任工作,在我跟学生取得共同成长的过程中,心中充满感激。我要感谢我的学生,是你们让我感受到在工作中不断成长的快乐和对自己逐步建立的自信,是你们让我找到作为教师进行专业发展的支撑点——基于实践的学习与反思,是你们给予了我很多关于教育、关于人生、关于学习、关于生活的思考的火花 , 其中让我解决了一直困扰着我的一个问题——老师和学生应该建立一种什么样的师生关系?
其实,不管是学生对你的爱还是你对学生的爱,都是在告诉我们:师生之 间应建立良好的“尊师爱生”的关系。
“尊师爱生”是社会主义新型师生关系的基本特征。“尊师爱生”关系不仅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保证,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内容。建立良好的“尊师爱生”关系是师生的要求,也是师生的责任。
那么怎样才能建立一种“尊师爱生”的师生关系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尊师,首先学生能够尊重教师的劳动。其次,学生能够尊重教师的人格和尊严。得到学生的尊重是教师的一种最大需要和满足。教师也会有缺点和
犯错误,但学生应该通过正当途径诚恳地提出意见,决不允许嘲笑、讽刺、挖苦教师。作为一名学生,应该懂得尊师是人类的美德。
(一)、转变学生观念
从学生角度来说,我们应该让他们知道,人生来就是平等的,没有贵贱之分。没有高低之别,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独立人格,师生关系也不例外,知识面前人人平等同样决定了师生之间应该是民主平等的关系,那种“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陈腐观念只不过是封建社会留给我们的糟粕。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把自己摆在与老师平等的位置,不惟书,不惟上,不惟师,克服与老师交往的心理障碍,大胆的亲近老师。上课主动积极地发言,勇于表达自己的思想,课余多与老师一起活动,探讨社会和人生的价值、意义;平时勤与老师沟通,运用各种方式发展师生情谊。我们还要让学生知道,师生交往是双向的,互动的,学生用肯定的、支持的、友善的、合作的、喜欢的、热情的态度和情感对待教师,教师也会以同样的态度和情感对待学生,从而形成良性的师生交往模式。
(二)、教师要严格要求自己,形成高度负责的工作作风。
首先要有高度的责任心。要加强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教育管理水平和教学艺术水平。教学上,必须认真钻研教材,备好课,上好课,对学生要严格要求,加强个别辅导、教育,促使每一个学生不断进步。以自己对所教学科的热爱激发学生对学科知识的热爱,以自己严谨认真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去影响学生,学生自然会看出来“老师是多么认真地工作,这都是为了我们好。”事实表明,责任心强的老师,学生总是欢迎的。
其次,要以身作则,在行为上做学生的模范。要求学生不迟到,教师应先提前到达教室。要求学生按时完成作业,老师批改改作业、试卷就要及时。要求学生热爱劳动,劳动时老师也应带头参加;甚至老师自己有过错时,也要勇于承认错误„„身先士卒的将军,总能一呼而百应,这是什么原因呢?这不仅仅是因为他为他的部下树立了榜样,更重要的是他借自己的行为使下属感到“将军和我们同生死”,拉近了同下属之间的距离。这就是以身作则有融洽的师生关系的原因。
(三)、塑造良好的外在形象。
不可否认,一个具有良好的外在形象的人,不管在什么地方,总能获得别人的好感,别人总喜欢接近他,愿意同他交往。教师做的是育人的工作,所以要特别注意这个问题。在学生面前,教师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语言上,要做到谈吐文雅,幽默风趣。,感情真挚,条理性强;行为上要举止大方、庄重,表情丰富,富有感染力。在妆扮上要大方得体,恰如其分。花枝招展或不修边幅都会成为学生的笑料。事实证明,有良好外在形象的教师,是能够把学生吸引到自己身边的。
(四)、要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的科学文化素质。
文化素质高的教师,在教学中反应快,判断准确,不容易发生知识性错误,对学生有很强的说服力,易获得学生的信任。文化素质高的老师,在教学中能够左右逢源,课堂信息量大,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多才多艺的老师,能发挥榜样的力量激发学生多方面的兴趣,也往往会成为学生崇拜的对象。
以上说明,塑造良好的教师形象,是建立融洽师生关系的基础。但是尊重学生热爱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感受到来自老师的温暖也同样重要。学生觉得老师爱他,重视他,才敢接近老师,才乐意接近老师,才能真正地爱老师。师生之间的互爱才是最理想的师生关系。学生都有很强的自尊心,需要得到他人的尊重。当学生有了优点或成绩时,心里总是希望老师给予表扬;当学生有了缺点和错误时,一般害怕老师批评。特别是不希望老师在同学们面前批评。这些都反映了学生的自尊心理。教师要懂得学生的这种心理特征,该表扬的表扬满足学生的欲望,也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重视和关注。批评学生要注意方法方式,能不在同学面前批评的就不要在同学面前批评,不能一味地指责,更不能对学生进行挖苦、讽刺,以免挫伤学生的自尊心。特别是经常违纪、学习差的学生,更应注意这一点。否则,容易造成学生对老师产生对立情绪,这种逆反心态一旦形成,师生间应有的和谐关系即不可能存在,任何教育上的努力都将难以奏效。
二、爱生。这是教师热爱教育事业的直接体现。爱生是人民教师的天职,是教师对学说进行教育的感情基础。爱生,首先要尊重学生、信赖学生。其
次,教师对学生要严格要求。严而有理、以理服人,严而有方、方法可行,严而有恒、贯彻始终。第三,教育要公正地对待学生。只有公正地对待学生,教师的爱才会产生出更大的力量,给每个学生的道德心灵带来有益的影响。
(一)、多鼓励、少批评。对学生学习方面所出现的问题,应该及时指出,耐心地帮助他们,尽量避免在公开场合使用严厉的口吻,不能伤害学生的自尊心。下课后不要夹着课本就回办公室。课余正是老师和学生平等、自由地对话,增进了解、加深友谊的最好时间。
(二)、坚持家访,尊重家长,不可动不动就把他们“请”到办公室“谈话”。了解和介绍学生情况时,要注意用词,不要让家长难堪,否则,家长就会责罚孩子,学生就会认为老师“告状”。有了这种感觉,学生就不再相信自己的老师,更甭谈敞开心扉了。
(三)、尽最大努力帮助学生解决实际困难。我认识一位年轻的班主任,在这方面他做得很好。他不止一次地背起生病的学生送往医院,不止一次地自掏腰包为父母上班、无人做饭的学生买吃的,甚至干脆带到家里(这位老师是三口之家,收入来源仅靠他个人工资只有一千多元)。有了这样的老师,还愁搞不好师生关系吗?
(四)、要注意选拔班主干部,充分发挥他们的模范带头作用。创造民主气氛,不能把班级变成“一言堂”,更不可搞专制。要把学生之间的交往定格在共同学习、互相帮助、共同提高这个大框框中。在处理学生纠纷时,教师必须本着公平和公正的原则行事,不可偏袒任何一方。
(五)、集体活动、公益劳动,教师要起带头作用,身体力行。光说不干、指手划脚,只会引起学生的反感。
(六)、学生在家有父母,在校靠老师。--天冷了,要提醒学生多穿衣服;头发长了,要提醒学生去剃一剃;要提醒学生晚上要早点睡,早晨要吃好,中午争取休息一会;放假了,不要玩水,水火无情„„凡此种种,不一而足。做老师的时刻要为学生想周到一点,既要有严父般的要求,更要有慈母的心怀。还有一点需要注意的是,老师允诺过的事一定要兑现,切不可失信于学生。
唯有如此,学生才会觉得自己的老师可亲、可信;也唯有如此,学生才能
向老师敞开情感的大门,师生关系才能积极健康地发展。
在尊重学生的同时,还要热爱学生。去年我接的班有一位女生,她因为父母离异,根本没人管教,学习成绩很差,又不讲卫生,女同学不喜欢她,她整天跟男同学在一起玩。开始,我对她可算是严加管教。但越严,她对我越反感。我意识到这样做不是办法。于是,我改变了方法,降低了对她的要求。我经常找她谈心,教她如何做个让人喜欢的女孩子。有一次,她头发蓬乱地来到学校,刚好在楼下碰到我,我问她为什么没梳头,她伸出左手大拇指,告诉我,昨天切菜时不小心划破了手指头,没办法梳头。我听了,带她到办公室,请了个同班女生帮她扎好了辫子。当时我看出她很激动,高兴地对我说:“谢谢老师!谢谢某同学!”果然,从那以后,她更听我的话了,坏习惯也改掉了不少。从她的变化过程中,我又明白了;要建立和谐师生关系,必须热爱学生,关心学生的学习和生活。
十年多的工作经历,让我懂得了很多。只有你去付出爱,你才会得到爱、得到尊重。我很感激我的学生,是他们让我走向成熟,是他们让我成为一名真正的人民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