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霍姆林斯基的德育思想及其在当代德育中的价值

时间:2019-05-14 17:37:4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苏霍姆林斯基的德育思想及其在当代德育中的价值》,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苏霍姆林斯基的德育思想及其在当代德育中的价值》。

第一篇:苏霍姆林斯基的德育思想及其在当代德育中的价值

苏霍姆林斯基的德育思想及其在当代德育中的价值

陈新宇

(《贵州教育学院学报:社科版》2004年2004月10~13页)

一、引言

瓦·阿·苏霍姆林斯基(1918-1970)是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家,他以其长期的、创造性的中小学教育实践和理论探索,形成了“以人的全面和谐发展为主导的教育思想体系”[1],并以此指导自己在帕夫雷什中学长达20多年的教育教学实践,取得了令人震惊的教育效果;在苏联乃至世界的教育领域中独树一帜,影响深广。

70年代末,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伴随我国的改革开放传入我国,引起了我国广大校长、教师的共鸣,产生了广泛和积极的作用。现在,20多年过去了,世界的格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类进入了一个新时代,我国整个教育领域的改革也开始向纵深发展。在这新的情势下,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是否还对我们的教育教学有借鉴和指导的作用?本文仅就苏霍姆林斯基的德育思想及其在当代德育中的价值进行探讨。

二、苏霍姆林斯基的德育思想

在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体系里,学校教育的理想就是要使受教育者达到个性的全面和谐发展,成为社会进步的积极参与者,而在这个全面及和谐发展里“起决定作用的、主导的成分即是道德”[2],因此道德教育在苏氏的教育思想体系中起到核心的作用。统观苏霍姆林斯基的德育思想体系,“人”、“精神”与“美”构成了支撑整体的3个基本点,是苏霍姆林斯基德育思想里的最核心的概念。

1.关于人

苏霍姆林斯基非常明确地将其德育培养目标界定为普普通通的人。他认为,学校培养出来的人才,不管其今后的事业成就、社会地位如何,他们都首先应是具有高尚道德的人,不论自己的学生日后是成为将军、教授、市长,还是集体农庄的拖拉机手,都要具有美的心灵。他认为:要让孩子们头脑中出现一种思想:“每个人是否都能成为美好的人?我能成为美好的人吗?”[3](P76)教育者要给予明确的正面回答。

正因为苏霍姆林斯基真正面向全体的学生并且瞄准“人”这一目标,因此其德育思想特别注重具体学生的特性。他说:“我们不仅要把每个儿童培养成心灵手巧的劳动者,而且要给予他有个人特性的、互不雷同的创造的幸福,世上有多少人,就存在多少条通往共产主义幸福的道路,因为每一条道路必定要通过每个人独特的天赋、才能和才华”[3](P30)。这种德育 思想具备了鲜明的个性培养特征,也符合因材施教的教育规律。

不仅如此,苏霍姆林斯基还将各种各样的德育任务及其培养归结到“人”这一基点上来。他认为“对共产主义思想忠诚也好,爱国主义也好,高度原则性也好,正直、诚实、谦虚也好——这一切都是从无限尊重他人这一小事开始的。”[3](P85)通过这些思想,苏霍姆林斯基成功地将德育中各层次的内容建立在“人”这一实在又牢固的基础上,极大地增加了德育与学生生恬的亲和力,使之成为师生伸手即可触摸到的实实在在的东西。

2.关于精神

重视人的精神是苏霍姆林斯基德育思想的又一重要基点,学生的精神需要、精神生活、精神世界、精神力量成了苏氏德育思想的核心所在。

在苏霍姆林斯基看来,精神生活乃是幸福生活的真谛。他说:“在我们的社会里,完美的精神生活具有越来越大的意义,缺少这一点,幸福就是不可思议的”[4]。这为其德育思想定好了鲜明的方向,随着人类物质生活的进一步发展,时代已进一步证明苏霍姆林斯基在这个问题上的高瞻远瞩。

在评价人的精神境界上,苏霍姆林斯基极为推崇人的良心,他认为良心是意识到自己正确的这种觉悟累积起来的一种情感,一个人在考虑他应如何处事为人之前,他的良心就已经使他的行为正确又高尚了。因此,不要压制学生良心的呼声,不要用逻辑思考和推理来束缚学生发自良心的崇高激情,哪怕在此情况下可能出现某些不妥和失误。

苏霍姆林斯基还把人的德育修养归结到精神力量这一基点上来,他认为任何信念都必须转化为支配人的行为的独立的精神力量才具有显性的特征。因此,“学校的任务就是要竭力使健康的信念尽早变为学生独立的精神力量”[5](P210)。

苏霍姆林斯基还认为存在精神的灵魂,他认为社会道德的不断进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与人之间互相提出来的丰富的精神要求,人类文明程度越高,个人精神问题的范围就越大,同别人精神交往的要求就越广泛,对自身精神家园的考验也就越严峻。而在建立了美好的精神家园以后,物质的因素会退居二线,而只有这样,人才可能在任何情况下都热爱生活,感受幸福。

3.关于美

在德育中对“美”的关注与推崇是苏霍姆林斯基德育思想的鲜明特色。他说:“美是道德纯洁、精神丰满、体魄健全的强大源泉”[6]。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人之所以成为人,不只是他制作了第一件劳动工具,而且还因为他能感受美、理解美、创造美,因而“审美教育涉 2 及正在成长的人的精神生活的一切领域”[5](P429)。既然美同人思想面貌的形成、道德标准的形成密不可分,那么,让学生充分感受美是德育的良好途径,来自理性的、感性的、现实的、理想的、科学的、艺术的、大自然的、社会的、劳动的、智育的、体育的„„等领域的美都能对学生的道德起到陶冶和充实的作用。而在这众多的美中,苏霍姆林斯基首推人性美。他说:“人性美一旦在孩子们的精神生活中树立起来,就会促使他们考虑自己的行为,这样便会使学生的思想、情感等受到道德美的陶冶”[5](P430)。

值得一提的是,苏霍姆林斯基非常热心地将热爱妇女和珍惜爱情提到德育范畴的重要位置上来,并赋予其美的光环。他认为爱情不仅是激情的领域,而且还是美的领域,“只有在青年时期创造了心灵美的财富,并在生活中以之相互奉献的情况下,两颗相爱的心才能永葆纯洁”[5](P254)。而人类之美的最高体现是妇女,因为她不仅仅是朋友,而且还是母亲,关怀她就是关怀整个人类的美和伟大。“如果为了帮助一个妇女甚至需要你死,那你就去死吧”[7]。这些都充分地展示了苏霍姆林斯基德育思想注重“美”的特征。

其实,就苏霍姆林斯基的“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思想构架来考察,其理论学说本身就存在让人叹服的全面性、普遍性、和谐性和浅显明晰、自然流畅、周密稳重的特点。这也是一种美,一种学说的科学美和结构美,这种美使他的学说具有强大的、经得起时代浪潮考验的生命力。

三、苏霍姆林斯基德育思想的特点

(一)重视在自然的活动中养成学生的德性,让学生在游戏和丰富多彩的自主活动中体验和感悟道德的境界。

苏霍姆林斯基在其教育实践中十分注重让学生在自然的活动中培养良好的品行,使学生心灵在自然的环境中得到净化,人格得到陶冶。苏霍姆林斯基曾在《关于全面发展教育的问题》一书中描述了他把学生置身于自然环境和自然活动中进行教育的经历。“我们要使这种观念成为有血有肉的东西——用高尚的道德行为的生动的实例来充实它。”遗憾的是,现在我们周围这样拨动心弦的德育已经很少了,大中小学校的德育基本是停留在课堂内的理论灌输。

(二)重视让学生与书本为友,在阅读优秀文化遗产中净化自己的灵魂,升华自己的人格。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读书是孩子们净化灵魂、升华人格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途径,阅读优秀的作品,必然会给学生以强烈的心灵撞击,学生会把书中弘扬和推崇的道德境界作为自己的一种自觉追求的目标。如果一个孩子热爱读书,那么他会从书本中得到心灵的慰藉,从书籍中寻找生 3 活的榜样,从书籍中去净化自己的心灵,书中的人物往往就成为他生活的旗帜,书中的道理往往就会成为他人生的坐标。正是由于这种思想,苏霍姆林斯基创办的帕夫雷什中学到处都可见书橱、书柜,学生在教室里、走廊里、甚至校长办公室里都可以方便地获得优秀的书籍,可以说帕夫雷什中学就是一所典型的“书香学校”。

(三)重视培养学生健康的生活情趣和才艺,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在美的氛围中推进道德教育。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健康的生活情趣和才艺(绘画、书法、音乐、舞蹈)对品德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生活情趣和才艺不仅仅是一种技能,它与道德的养成密切相关。他曾就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提出了三点措施:一是在启发和吸引学生完成各门学科学习任务的同时,一定要让学生还有一门自己特别喜欢的学科,让他们在这门学科上超出教学大纲的要求,自己去钻研更多更深的问题;二是要设法使每一个学生都有一样自己最喜爱的劳动项目和科技活动项目,使他们在业余时间去摘自己的发明创造和科学试验;三是使每一个学生都要有自己喜爱的书籍,热爱课外阅读。

(四)从学生实际出发,循序渐进地实施、实现德育目标。

苏霍姆林斯基非常注意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来加强对学生的道德教育。他所在的帕夫雷什学校在每年迎接新生入学时,一进大门的墙壁上,总是挂着这样的一幅大标语:“要爱你的妈妈!”当有人问他:你为什么不写“爱祖国”“爱人民”之类的标语时,苏霍姆林斯基回答说:对于7岁的孩子,不能讲这么抽象的概念,而且如果一个孩子连他的妈妈也不爱,他还会爱别人、爱家乡、爱祖国吗?爱自己的妈妈易懂易做,也能为日后进行爱祖国、爱人民的教育打下基础。

(五)重视培养学生自警、自励等自我教育的方法,使学生在陶冶情操、磨砺意志的过程中形成“不教之教”的自律习惯[8]。

德性的养成归根结底还是要靠学生的自我教育。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在他的德育思想体系里,德育的最高境界是通过学生自己教育自己。德育就是养成学生求善的习惯,这就要求在实施德育的过程中要注重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师要在学生求善的过程中对之不断地进行鼓励和强化,使学生的求善倾向不断地定型化,形成特有的道德品质。此外,让学生进行“道德长跑”是培养学生良好德性的另一个重要途径。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生做好事,不做坏事。而要做到这一点,就要让学生不断地给自己警策,这就需要教师帮助学生养成一种自我教育的习惯,能够不断地让学生提醒自己。学生不可能永 4 远接受教师的教育和指导,他们终究要长大,终究要离开教师。因此,真正的道德教育应该达到“不教之教”的效果,要尽可能地让学生独立地生活,让学生自己时刻能够反省自己的言行举止,不断地完善自我。

四、苏氏德育思想与当代德育

我国目前正在进行课程改革,其中德育课程改革尤为复杂和困难,而回顾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我们可以从中发现大量的启示,它们对当前的德育工作有着重要的指导价值。

(一)借鉴苏氏理论,坚决将学校育人基点调到“人”上,处理好“人”与“才”的关系

希望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希望自己手头出现众多英才,这是每一所学校、每一位校长或教师追求的崇高目标,这是无可厚非的。但在学校德育过程中,教育者应牢牢把握好“育人”的总体策略,对“人才”这一概念的理解,首先应是“人”,然后才是“才”,学校德育工作应致力于打好全体学生的“人的初稿”(苏氏语),让广大学生都成为拥有健康体魄、高尚思想、稳健心态、纯洁情感的“人”,与此同时再赋予以符合每一学生个性特征和素质基础实际的“才”。只有这样,我们的学生才可能拥有幸福的个人生活并为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才是有用的“人才”。如果我们忽视了这一点,一味追求“才”的培养,那将出现严重的偏差,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受过教育的粗人要比缺乏教养的粗人危险许多倍。

其次,我们的社会是由无数的普普通通的人组成,推动社会向前发展的基础力量也正储存在这里,英才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而已,离开普通人群这一决定性的基础,英才对社会的作用也一筹莫展。那么,我们的基础教育,特别是德育毫无疑问应服务于浩如烟海的芸芸众生,将提高广大国民素质放在一切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的位置,让培育普通人成为德育工作的首要和统帅性主线。

(二)借鉴苏氏理论,在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构筑好学生的精神家园目前,整个世界的经济与社会正处于一个动荡多变的阶段,社会与经济的大发展往往会给国家和国民带来意想不到的大考验。而我国现正处在社会经济、文化的全面转型的时期,也是我国现代化事业的关键时期,在迈向现代化的过程中,没有社会物质财富的极大发展是无法成其兴国大业的。然而物质财富的大发展却使社会的机制以及人的观念处于急剧的调整之中,金钱的显性效应和物欲的腐蚀作用正冲击着每一个社会成员,学生也无法例外,其负面影响是严重的、深刻的。当然,从社会管理的角度来讲,将会有很多法治的规章和机制来规范人的道德和行为,但这毕竟只属于人的外部因素。如果从民族的发展这一长远角度来看,问题的关键在于我们,特别是我 5 们的下一代是否具备如苏氏理论所论述的美好的精神家园。在1998年长江、嫩江、松花江等水域的特大水灾中,在去年抗击“非典”的战斗中,广大人民大众、人民子弟兵、医务人员的可歌可泣的事迹,就告诉我们这个道理,中华儿女的精神力量是任何艰难险阻所不能摧毁的,它源自每一个人藏而不露的精神世界。由此看来,苏霍姆林斯基所重视的学生精神世界培养仍是现今我们必须切实加强的德育工作,如果再反思我们的德育工作现状,我们还会进一步认为,苏氏理论所竭力推崇的净化学生的良心,注重亲情、友情、爱情等情感教育,注重学校各项工作乃至学校环境建设的人情味,仍是我们德育工作的薄弱环节,这也正是苏霍姆林斯基德育思想中很值得开发的现时价值。

(三)借鉴苏氏理论,使学校德育工作融入美的因素,汇入学生生活情趣之中,以低调子德育工作获取高层次的德育效果

长期以来,我们德育工作的目标要求及其调子都是定得很高的,内容及形式的设计和模式却又都较为单调呆板,因此,整个德育工作体系的可亲近性非常低下,不少学生觉得学校的德育,特别是进入课堂的品德类课程缺少色彩和美感,似乎游离在学生的生活及其情趣之外,高不可攀。这就是我们提高学校德育工作实效的障碍所在,也是必须借鉴苏霍姆林斯基德育思想进行改革的又一方面。我们应该像苏霍姆林斯基一样将德育植根于学生整个生活之中,包括学生的学习、生活以及交友、休闲等细节,将德育工作目标和调子调到贴近学生的生活、家庭、欢乐和苦闷处。其实,就一个人的道德素质发展来看,如果这些低调子的道德修养没过关,是难以谈及高调子的道德修养的。

(四)借鉴苏氏理论,合理地设置循序渐进的德育目标,形成层次递进、不断完善的德育目标体系

学校道德教育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目标地位问题,即在每个阶段要让学生必须掌握什么样的道德规范和准则。一般来说,道德教育大致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应该是必须的层次,这是在现阶段最低的基础道德教育目标,它要求学生遵守社会的基本公德,是道德的底线;第二个层次是弘扬的层次,这是以集体主义、爱国主义、人道主义、见义勇为、尊老爱幼等为基本内容的德育目标;第三个层次是追求的层次,这是以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为基础,以共产主义理想为目标的德育体系。这是德育的最高层次和境界,不要求每个学生都能达到。这三个层次是相互联系、由低到高的递进关系。我们的德育只有遵循科学的层次目标体系,才能使德育工作落到实处。

五、结语

综上所述,苏霍姆林斯基的德育思想在改革学校德育工作思路方面,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我们认为,苏霍姆林斯基的德育思想最鲜明的特点,也是对我们当前的学校德育工作最具指导价值的内容可归纳为如下四点:1.坚决将育人,育普普通通的人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最要紧目的,使全部学生在成“才”之前,先成“人”;2.在学生的道德素质培养上,最为重要的是应想尽办法让学生建设好自己的精神家园,只要具备美好的精神需要、精神生活、精神世界,就会有强大的精神力量去走完人生之旅并为世界作出贡献;3.让美成为道德教育的灵魂,使学生能感受美——首先是人性的、心灵的,还有科学的、自然的、人群的、自身的、家庭的、社会的„„,再让学生理解美、珍爱美,最终能创造美,从而构建美满人生,创造美好世界;4.从学生实际出发设定德育目标,鼓励学生在自我教育中健康成长。

第二篇:苏霍姆林斯基读后感(范文模版)

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鼓励教师学会赞美学生,在美术教学中,注重对学生的赞美,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对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创造性思维的提高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以下是我对书中建议的一点体会:

1、采取多种方式赞美

赞美并非一定要用语言,一个充满肯定的手势,一个饱含期盼的眼神,一个关心的动作、鼓励的字条,都可以成为鼓励学生前进的巨大动力。

2、赞美学生要及时。

在四年级上课时,有个学生总是不完成美术作业。一次,他把美术作业交给我批改,我及时的表扬他的想象力丰富,并且画的很有特色,还作为范画给其他同学看,之后,他每次作业都能完成,而且色彩和构思都很不错。当一个人取得成绩时得不到及时的赞扬,他也会对此事逐步淡然。事后肯定,不如适时表扬更能让他再接再励。

3赞美的语言要丰富、有针对性。

教学中教师应该更有针对性的赞美,而不仅仅是千篇一律的“画的真好!”“你真棒!”可以用 “色彩很漂亮”、“有创意”等语言,也可用商量的语气征求学生的意见,如“颜色鲜艳一点会更好看”、“如果涂上底色,你画的更好”等等,这样的话会更有助增强学生的信心。

4、赞美学生要遵循一定的原则,掌握一定的方法。

赞美学生绝不意味着不能批评学生,不意味着放弃对学生人格修养的打磨和锻造。首先,赞美学生要把握“准”的原则。对受赞美的学生的事迹核实要准,否则赞美的内容“失之毫厘”,学生会认为“谬以千里”;对受赞美的学生的心理把握要准,好的赞美能使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促其产生自强不息的内驱力,反之,不恰当的赞美却会引起反感,并可能激起逆反情绪;对周围学生的反应估计要准,不能让受赞美的学生孤立于学生群体之外。

美国心理学之父哈佛大学教授威廉.詹姆斯说:“人心中最深刻的禀赋,是被人赏识的渴望。”给学生一些真诚的赞美吧,也学它会改变学生的一生。

第三篇:苏霍姆林斯基读后感

苏霍姆林斯基读后感

读完以后真的觉得这是一本值得我们一读的好书。书中的建议和劝告看似浅显,实际上是苏霍姆林斯基完整的教育思想体系,涉及教师经常遇到的棘手问题。书中用了很多的事例和体会,把枯燥的教育学、心理学的基本观点阐述得生动、明白,读后令人倍感亲切、深受启发。每一条建议都有益于教师开阔眼界,提高水平,它可以作为一面如何做人的镜子,给人以启迪。它更是一部全面培养人的教科书,给人以借鉴。那些关于教育的真知灼见,值得我们一遍又一遍地阅读、品味、反思。

在这科技飞速发展与教育改革进行的大潮中,身为新时代新型教师的我深感自己的身上的责任和压力。繁忙的工作之余我抽出时间来阅读教育书籍,来不断充实自己、丰厚自己。苏霍姆林斯基给我们每一位老师提出了不少中肯的建议:他从基层教师身边出发,由一些普遍现象及颇具争议的问题入手,独具观点,道出问题的症结所在,并提出了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法。给我的教学起到了指导和借鉴作用。我感受到了一个教师拥有自己的精神空间是多么重要;认识到赞美的神奇作用;体会到了思索的快乐;感悟到宽容也是一种精神……使我对教师这个形象渐渐清晰起来,并明确目标:

1、不断学习以提高自我有位名师曾经说过:“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至少要有一桶水,甚至拥有一条潺潺的小河。”而在这二十一世纪的新时代,作为教师更要不断地学习才能跟上时代与潮流的发展,在不断地学习中提高自己,发展自己。苏霍姆林斯基说到:“一旦教师停止了学习,他的工作便如同机械的运作,在机械枯燥的活动中教师会觉得生活毫无意义,会沮丧而没有活力。这一切都将使教师工作另人厌恶。因此,学习还能拯救教师自己。”这一些至理名言更是值得我们深思与体验。

2、宽容待人

作为教师应以“宽容”的心来面对学生,再宽容之中了解孩子;当我们在批评学生时,我们常会看到孩子难过的表情和无辜的眼神,我也常会有舍不得的感觉,但时常在心软后,往往感觉自己太苛刻。

俗话说:人无完人,金无足赤。我们大人都会犯错,何况一个小孩。我们应当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以“平常心”“宽容心”对待孩子犯的错误,并巧妙合理地把学生的错误当作教育资源,机智灵活地引导他们从正反不同角度改正错误,不要以成人的眼光去要求学生,我们要允许学生出错,因为在错中他们可以获得更多更精彩的人生体验,在错中可以学会发现和创造。

我们作为教师必须热爱自己的这份职业,如果只是把它当作一份谋生的差事,那你永远都无幸福可言。我深深体会到作为一名教师,“珍惜自己”、“赏识学生”、做一名理性的教育者,那么我就是快乐的,我也会是幸福的,我更会是一位深受学生爱戴的教师。

3、反思常态化

苏霍姆林斯基说得好:“我建议每一个教师都要写教育日记。教育日记并不是什么对它提出某些格式要求的官方文献,而是一种个人的随笔记录,在日常工作中就可以记。这些记录是思考和创造的源泉。”我也建议每一位教师都要写教育日记,“面向教育事实本身”来记录自己的阅读日记、观察日记和行动研究日记,通过这些日记和反思来改进自己的教育观念和教育实践。

以上只是我阅读后获得的一些粗浅的体会,远不能透视这部著作的全部内容,其博大精深的教育理论和思想,还有待于广大的同行们通过精心地阅读、细细地品尝,在应用实践中体验、在研究探索中深入地感悟。教育工作是任重而道远的,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我要把这些理论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克服自己以前思想上的不合理观念,坚持在上课时积极运用这些知识,充实和丰富自我,勤勤恳恳、踏踏实实的工作,呵护与珍爱孩子幸福的童年。



第四篇:苏霍姆林斯基读后感

苏霍姆林斯基《育人三部曲》读后感

昨天晚上开始看苏霍姆林斯基的《育人三部曲》。这本书由苏霍姆林斯基的三部名著构成:一是《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它涉及的是小学儿童阶段的乐学生活;二是公民的诞生——它涉及的是中心少年阶段的和谐发展;三是《给儿子的信》——它涉及的是大学青年阶段的成才修养。

开始捧着这本厚厚的著作,草草一翻——这么厚,密密麻麻么的纯文字,甚至连一丁点插图都没有,说实话,在印象中,这类理论名著是很难“啃”的,心底是缺乏底气的。但是,读了朱永新老师和李镇西老师的书后,还是迫切希望读一读苏霍姆林斯基,于是,还是静悄悄地开始了阅读。读得越投入,底气竟逐渐递增——没有想象中的难懂。嘿嘿,读过《译者的话》,读过《成长的三个阶段——编者序》,在开始读《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的时候,我已经爱上了这本厚厚的印象中的“理论”书了。苏霍姆林斯基和他的孩子们以及他的家长们迎面走来,带给了我无尽的思考。

在《我的学生们的家长》这一章节,苏第一句话说的就是“要想很好地了解孩子,就要很好地了解家庭——父母、兄弟、姐妹及祖父母等。接下来他用了整整12页的篇幅介绍了他即将要一起学习生活的孩子。面对那一群在战争中留下很深伤痕,留下了至今尚未痊愈的创伤的孩子,苏霍姆林斯基仔还没正式和他们接触之前早已经把所以情况都熟记在心。想想自己,和孩子们一起都快整整一年了,自认为爱孩子,自认为在努力了解孩子,但是我真正了解哪个孩子的家庭呢。只知道孩子表现差强人意的时候埋怨家长为了生意不顾孩子。苏霍姆林斯基烤虑的是他是否有足够的仁慈和热情温暖他们的心。对于我的孩子,单纯得多,可爱得多,问题少得多之又多,只要多一些微笑,多一点信任,多一丝赞许就足以温暖每一颗稚嫩可爱的童心。但是我居然做得如此苍白。家庭作业家长没签字,有错的时候,心里多少还是有点埋怨家长没负责;孩子吵嘴了,闹架了,心里忍不住地要生气,冲他们吼……或许,我把更多的微笑给了乖巧懂事的孩子。此刻,我再次强烈感受到那些存在这样、那样不足的孩子更需要我的仁慈和热情。现在的通讯如此发达,家长的意识比之以前要进步得多,要了解孩子的所有

情况应该是一件更加容易的事情,关键在于我的行动。对,我需要的是行之有效的行动。苏霍姆林斯基给我的行动注入了一支强行针。

孩子应当生活在美、游戏、童话、音乐、图画、幻想、创作的世界里。当我们要教会他阅读和书写的时候,就应当让他置身于这种世界。而且,孩子在踏上认识阶梯第一阶时的感受如何,心境怎样,决定着他日后整个认识的道路。一想到这一级台阶正在成为许多幼儿的绊脚石时,简直觉得可怕。

我开始同孩子们进行到词语源头去的“旅行”:让孩子们看到美的世界,并竭力使他们从心底里感受到词语的乐音。我力求做到使词对于孩子不光是事物和现象的标记,而是还包含情感色彩——它的芳香和细微差异。重要的是要让孩子们像听美妙的旋律那样聆听词语,要让词语美和词语表达的那部分世界的美能引起对字母的兴趣,也就是对表达人的言语声音的那些花纹的兴趣。

我们到词语源头去“旅行”时总是带着画册和画笔。下面就是我们最初的一次“旅行”。我确定的目的是让孩子看看“牧场”这个词的美和它的细腻色彩。我们站在垂向池塘的一棵柳树下面。远处是阳光灿烂的一片牧场。我对孩子们讲:“你们看,我们面前多美。草地上有蝴蝶飞舞,蜜蜂在嗡嗡唱。远处的牛群像玩具一样。牧场看上去像一条淡绿色的河流,而树木就像是深绿色的河岸。牛群在河里洗澡。看,这初秋季节开出了多么漂亮的花。咱们细听听牧场上的音乐:听见小飞虫的嗡嗡响和蝈蝈的歌唱了吗?”

教书育人,乃师之天职。古人云:“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其中“道”,不仅是指为学之道,还可理解为思想品德教育,让学生明白做人处世之理。新的《义务教育法》也把德育放在首位,可见德育之重要性。苏霍姆林斯基在书中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要成为孩子们真正的教育者就要把自己的心奉献给他们。”还有另一段话:“学生对教师的信赖,师生之间的互相信任,孩子在教师身上所看到的人道的典范,这些都是基本的,同时也是最复杂、罪明智的教育规则,教师掌握了他们就能成为真正的精神导师。教育者最可贵的品质这一就是人性,就是对孩子们的爱,父母的亲昵温存同睿智的严厉和严格要求结合的那种爱。”这些都告诉我们教育的过程其实是以其不断发展的形式呈现于三部曲

中。而我们在自己的任教生涯当中要遵循一个准则“与人为真,与人为善,与人为美”。真”,真诚也。它是师生沟通交流的基础,只有敞开心扉,倾听心声,才能感化心灵。这就需要教师在做思想工作时应以“真”待生。让他们觉得你可亲可近,没有任何距离感。“善”,和气也。它是师生沟通交流的方式。用一颗善良仁爱的心去对待一切不良行为。正确评价学生的最佳方式,不应简单粗暴,而要呵护他们的自尊心,让他们钦佩你,从而信服你。“美”,美好也,即一种细腻的情感和情感修养的美。它是师生沟通交流的媒介。更能使学生积极地看待人生展望未来。即使在现实中存在缺陷与不足,但并不能掩盖美好的事物,因为美在心灵,即一种内在美,让他们懂得悟美,掘弃丑陋的思想。

阅读苏霍姆林斯基全面和谐发展的博大思想,联系今天的学校实践,有许多问题应引起我们反思。我们的教师尤其应开展教育经典著作的学习研究,这是教师思想成长和转变观念的基本条件,是学校革新的重要道路。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不仅要胸怀“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憧憬,坚守着“衣带渐宽终不悔”的执着,还应企盼着“暮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惊喜。这也许就是教育工作应达到的一种真、善、美和谐统一的境界,其实这需要我们从平常工作的点点滴滴中才能得到体会。

随着孩子们识字水平的提高,书本越来越多地进入他们的精神生活。我们建立了一个小小的画书图书室。遗憾的是没能在书店里找到好的图画书,因此不得不由我自己来画和写。我画的第一本图书是关于严冬爷爷、狠毒的后母、善良的继女和懒惰的女儿的乌克兰民间故事。这本书画成之后篇幅也不算小——共有三十多页,每一页都有一幅画和几句话(有时只一句)。到1952年春,多数孩子都能流畅地阅读了。我们坐在草地上,有个孩子翻开图画书,读了起来„„这不单是读词,还用它们造句。这是创作。孩子读故事的时候就如同进入了画上所画的那个境界。他读的语调表达了情感和愿望的细微差异:严冬爷爷的善良、后母的狠毒、继女的勤劳和热情以及女儿的懒惰和冷酷。孩子们被他们所读的东西深深激动着:他们憎恨邪恶,为善良的胜利而欢欣鼓舞。

有意思的是,孩子们几十次地读一个故事,竟然总能兴趣盎然地听它。

我想起了教师们的忧虑:孩子们朗读起来为何如此单调,呆板?为何在孩子的朗读中很少能听出情感色彩?这是因为在很多情况下朗读脱离了孩子的精神生活,脱离了他的思想、情感和观念。使孩子激动的是一些事,而他朗读的却是另一些事。只有当语言触动了孩子内心深处时,朗读才能丰富他的生活。

第五篇:苏霍姆林斯基摘抄

摘抄(1)

领悟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的思想:

教师进行劳动和创造的时间好比一条大河,要靠许多小的溪流来滋养它。

学生的智力发展取决于良好的阅读能力。

记忆是灵活的,很敏感的,如果你善于使用它,不使它负担过重,它就会成为你的第一个助手。

儿童的学习越困难,他在学习中遇到的似乎无法克服的障碍越多,他就应当更多的阅读,阅读能教给他思考,而思考会变成一种激发智力的刺激。

只有当知识成为精神生活的因素,占据人的思想,激发人的兴趣时,才能称之为知识。

摘抄(2)

领悟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的思想:

每个有文化、有教养的人都向往创造性劳动的欢乐,以及由于劳动的创造性而带来的生活上的充实。

不要向儿童要求他不可能做到的事情。

教学和教育的技巧和艺术在于,要使每一个儿童的力量和可能性发挥出来,使他享受到脑力劳动中的成功的乐趣。

对每一节课,都要用终生的时间来准备,怎样进行这种准备呢?就是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

在你的科学只是的大海中,你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的那点基础知识,应当只是沧海一粟。

摘抄(3)

领悟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的思想:

要使学生的只是不要成为最终目的,而要成为手段。

为了使学生从思考中获取知识,教师必须对学生的知识有充分的了解。

不要让学生去记诵那些还不理解、没有完全弄懂的东西。

只有要求学生在课堂上不犯任何一个错误,他才能成为读写无误的人。

懂得还不等于已知,理解还不等于知识,为了取得牢固的知识,还必须进行思考。

请你毫不犹豫地在每一节课上尽量留出时间让学生掌握新教材吧。

评分宁可少一点,但是每一个评分都要有分量,有意义。

如果学生感到没有努力的方向,觉得自己什么也不行,这对他的精神是最大的压抑。

尽一切努力使学生相信自己的力量。

摘抄(4)

领悟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的思想:

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感力量。

复习是学习之母,不要让它变成后娘。

复习时要放过细节,抓住要点。

观察是思考和记忆知识之母。

阅读是对学习困难的学生进行智育的重要手段。

书写不好的人,总是那些阅读也不好的人。

摘抄(5)

1对知识的兴趣的第一个源泉,第一颗火星,就在于教师对上课时要讲的教材和要分析的事实所抱的态度。

2让学生把你所教的学科看做是最感兴趣的学科,让尽量多的少年像向往幸福一样幻想着在你所教的这门学科领域里有所创造,做到这一点是你应该引以为荣的事。

教师知道的东西要比教学大纲要求的多十倍至二十倍。

3学生应当感到自己的知识、思想、技能是一种荣誉和尊严。

4把每一个学生都领进书籍的世界,培养起他们对书的酷爱,使书籍成为智力生活中的指路明星,这些都取决于教师,取决于书籍在教师本人的精神生活中占有何种地位。

5如果你的学生感到你的思想正在不断地丰富着,如果学生深信你今天所讲的不是重复昨天讲过的话,那么阅读就会成为你的学生的精神需要。

6如果教师的智力生活是停滞的、贫乏的,在他身上产生了一种可以称之为“不尊重思想”的征兆,那么这一切就会明显地在教学教育工作中反映出来。

摘抄(6)

7明智的善于思考的教师能给学生赢得时间。

8学习要在一种多方面的丰富的精神生活的广阔背景下进行。

9尽量做到让有趣的使儿童感到惊奇的东西,同时成为儿童的智慧、情感和全面发展所需要的必不可少的东西。

10应该使儿童的时间充满使他们入迷的事情,而这些事情又能发展他们的思维,丰富他们的知识和技能,同时又不破坏童年的情趣。

11阅读应当成为吸引学生爱好的最重要的发源地。

12无论哪一种爱好,如果它不能触动学生的思想和打动他的心,那就不会带来益处。

13学生的第一件爱好就应当是喜爱读书,这种爱好应当终生保持。

14书籍不仅能造就聪明的头脑,而且能培养出灵巧的双手。

15通过阅读而做好准备的注意力,是减轻学生脑力劳动的最主要的条件之一。

摘抄(7)

不管你到公共图书馆去借任何一本书是多么方便,我还是劝你建立起自己的藏书。

年轻的朋友,我建议你每个月买三本书,(1)关于你所教的那门学科方面的学科问题的书;(2)关于可以作为青年们的学习榜样的那些人物的生活和斗争事迹的书;(3)关于人(特b别是儿童、少年、男女青年)的心灵的书(即心理学方面的书)。

每过一年,你的科学知识都应当变得更丰富,到了你参加教育工作满十年的时候,教科书在你眼里看来就浅显得象识字课本一样,只有在这样的条件下,你才可以说:为了上好一节课,你是用一辈子在备课的。只有每天不断地补充自己的科学知识,你才有可能在讲课的过程中看到学生的脑力劳动:占据你的注意中心的将不是关心教材内容的思考,而是对于你的d学生的思维情况的关心,这是每一个教师的教育技巧的高峰,你应当努力向它攀登。

请你记住:你不仅是自己学科的教员,而且是学生的教育者,生活的导师和道德的引路人。

摘抄(8)

教育者应当深刻了解正在成长的人的心灵。

教育是事业,而教师是职业。我们从事的是教师这一职业,担负的却是教育的责任。师与生之间,维系在一起的是爱,因而爱也就成为了教育永恒的主题。“教育的最高境界是不留痕迹的爱,我希望自己能够达到这个境界。”多么朴实的一句话。正是这样朴实的一句话,道出了张思明对教育的理解,表明了他对教育工作的态度--用心去做。

用心做教育,就要拥有一份童心。

教师与学生构成了教育的主体,教师是施教者,学生是受教者,而两者并不是对立的,教师与学生间的和谐成为了教育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保障。在教育活动中,由于学生的年龄因素决定了学生的思想,他们有自己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视角,作为与学生有一定年龄差距的老师,则必须要拥有一颗学生一样的童心才能与学生走得更近,才能走进学生内心深处,使教育活动以最小成本取得最大效益。

用心做教育,就要奉献一片爱心。

摘抄(9)

“爱孩子是连母鸡都会做的事”。学生在老师的眼中就是孩子。既然是孩子,我们就得用我们的爱来教育他们。我们每天最主要的工作是什么,上课、批改作业?不是,那只是我们工作中很小的一部分,我们主要的工作是把我们的爱给学生,并且,要把我们的爱给每一个学生,不要有所遗漏,因为,如果你仔细观察,你会发现原来每个孩子都是那么可爱。

用心做教育,就要竖立一颗恒心。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不是朝夕之功,而是一个周期性较长的工作,也许作为我们来说,体会到的只是重复:上课、作业、辅导„„,然而,正是在这单调的重复中,学生却无时无刻不在发生着变化:年龄在渐渐长大,知识在逐步增多,思想越来越成熟,与人交往的能力越来越强„„当然,这些不会展现在我们面前,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学生的一言一行体会得到。这是我们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地教育的结果。我们每个人都有过这样的经历:经过多次思想工作,顽固不化的调皮学生爱上了学习;经过耐心辅导,成绩落后的学生迎头 赶上„„这些都是我们长期教育的结果。

我们选择了教师这一职业,从事着教育这一事业,我们应该用童心、爱心、恒心去撑起这一工作,我们应该用心地去做好我们的工作。

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夕阳之辉。一个人的一生中之所以能不断提高,与其始终如一的学习是分不开的,所谓活到老学到老,庄子说,吾生也有涯,而知无涯。知识是没有穷尽的,坚持学习让人始终处于不败之地。反之,没有知识的不断补充和积累,人便会落后于时代。歌德说过,谁落后于时代,就将承受那个时代所有的痛苦。特别是在现今知识爆炸的年代里,不能接触新的知识便会被时代所淘汰。

摘抄(10)

对于我们教师学习新的知识来面对新的挑战,更是不可忽视的。它能提供我们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正如高尔基所说,没有任何力量比知识更强大,用知识武装起来的人是不可战胜的。但是由于工作的限制,上班族们不能向学生那样坐在课堂里学习,而读书就成了我们最有利的知识武器,通过书本我们可以充分利用业余时间,也不受空间的限制,方便的学到新的东西,扩展新的思路。总的来说,读书对于我们个人成长的好处可体现在几个方面。

一、读书可以让我们站在更高的高度来看问题,从而少犯错误,少走弯路。

牛顿说过他能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是因为站在巨人的肩上看得更远,科学巨人的虚怀若谷自然值得我们学习,我们还可以从中学到更有价值的东西。书籍对于整个人类的关系,好比记忆对于个人的关系。书籍记录了人类的历史,记录了所有的新发现,记载了古今历代所积累的知识和经验。只有认真的学习前人的经验和理论,才能在一个更高的高度上来看问题,不再犯同样的错误,并有一个较高的起点。书本是前人智慧的结晶,是他们的研究成果和经验的体现,通过对他们的学习,发现对自己有用的东西。在前人经验的基础上来不断的完善自己,大大的促进了个人的成长。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这样说,人类社会的延续和发展,也是这样来实现的。试想,如果每个人都是从头开始,那么,无论多么伟大的人,做出多么大的贡献,人类社会最终还是在原地踏步。由此更可见读书的重要性了。

二、读书开阔人的视野

书本中的知识可谓是包罗万象,他能拓宽我们的视野,让我们的知识更全面。从而能够更深刻的思考问题,事物都是广泛联系的,现代的许多实践都证明了各种信息的相关性,如果只知道一个领域的信息,必然会有碍于自身的发展,掌握更多方面的知识,才能使未来的不确定风险降至最低。就像做股票的人都应了解当今的政治经济形势,以便能更好的分析股票走势一样。研究物理学的学者们都要有一定的化学和其他基础,才能有所成就。记得一位诺贝尔获奖者在复旦做讲演时就曾说过,现代科学已没有明显的界限,你必须对相关的科学都有所了解才行。

在这方面,伟大的导师恩格斯就是一位广泛学习的典范,他虽然只上过中学,但由于他发奋读书,十九岁时就能用十二种语言说话和写文章,在参加工作实践后,他也没有间断过学习和研究,从而被马克斯称为一部真正的百科全书。广博渊深的知识,对恩格斯指导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准确的传播科学共产主义理论有很大的帮助。

从它的经历中,我们可以体会到知识的力量,更能体会到书本做为人类掌握知识力量的有力武器的巨大作用。

三、读书有助于我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人生来无善亦无恶,关键是正确的引导。在人的成长过程中,有一位良师益友就能起到很积极的作用,书本就是这样的一位。一本好书就如一个好的导师,它能教你如何做人,做一个于己于社会都有用的人。书籍能安慰我们的心灵,使我们摆脱悲哀和痛苦的羁绊;书籍可以使枯燥乏味的岁月化为令人愉快的时光。书必将各种信念注入我们的脑海,使我们充满崇高的欢乐和思想,从而使我们入神忘情,灵魂升华。

所以我们要倡导并支持读书,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做一个称职的教师,以带动教育事业的蓬勃健康的发展。

下载苏霍姆林斯基的德育思想及其在当代德育中的价值word格式文档
下载苏霍姆林斯基的德育思想及其在当代德育中的价值.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苏霍姆林斯基--读后感

    这个学期,我有幸拜读了前苏联著名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苏霍姆林斯基的作品。苏霍姆林斯基是教师的典范,做人的榜样,世界教育大师。他经历35年的教育生涯,一心扑在教育事业上,日......

    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学习心得

    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中国报告会学习心得 2013年11月15日在夏镇教办统一组织下,我们一行十一人:县教研室朱主任、实验小学田校长、夏镇教办李主任和叶主任以及夏镇七位小学......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一、论教育 苏霍姆林斯基从多角度论述了教育目的,提出了“培养共产主义建设者”,“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学习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心得

    学习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心得 阅读教育专著名著是一线教师接受继续教育的最便捷的方式,是帮助教师提高的有效途径。书籍是学校中的学校,对一个教师而言,读书就是最好的备课。......

    苏霍姆林斯基读书心得

    苏霍姆林斯基读书心得 苏霍姆林斯基读书心得1 拜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之后,深深地被其博大精深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所折服。他用他真挚的爱心、诚恳的......

    《苏霍姆林斯基选集》读后感

    《苏霍姆林斯基选集》读后感 驻马店市第十二小李 文 1、教育者的最重要的任务,就是要使儿童、少年和青年形成关于人的美、关于人的思想情感和体验中的高尚神圣东西的观念。我......

    苏霍姆林斯基名言5篇

    苏霍姆林斯基名言 1、如果善良的情感没有在童年形成,那么无论什么时候你也培养不出这种感情来。因为人的这种真挚的感情的形成,是与最初接触的、最重要的真理的理解,以及对祖国......

    读《苏霍姆林斯基》有感

    青泉学校董建才假期里,我阅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一百条建议》的经典教育理论著作,这本书我不只一次阅读,读后使我感到激动、赞叹、惊异。特别是,这卷书中的第一章里,“思维与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