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苏霍姆林斯基有感

时间:2019-05-15 15:04:1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读苏霍姆林斯基有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读苏霍姆林斯基有感》。

第一篇:读苏霍姆林斯基有感

读《教师最喜欢的教育名言》有感

东来乡海联学校许洪芬

今年寒假,教育局推荐所有教师研读《教师最喜欢的教育名言》,这本书汇集了古今中外著名教育家的名言,其中的教育名言朴实而深邃给我启发很深。

读完这本书才明白,教育的核心并不是自己怎样去“讲好课”,而是研究学生怎样才能学好,研究对教师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学习、实践、反思、改进,意味着不断地自我批判,在批判中前进,从而体会到工作的快乐和幸福。只有研究型的教师才能胜任教育的改革和创新,只有教师富有创新精神,才能培养出创新人才,人们对教育规律的每一点认识,教学水平的每一次提高都是自我反思和自我批判的结果,就是教育研究的结果,也正是教师快乐的源泉。

备课就是每一位老师必须面对的工作,也是上好毎一节的关键。一节课上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课前教师的准备工作。备课就是要使老师达到“脑中有课标,心中有课程,眼中有学生,手中有教法”。要完成从“知识课堂”到“生命课堂”的转化,真正的功夫就在于备课。

我们要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完成教学的进度,同时还要进行课堂观察。但是,这种观察只能把注意到的复杂多样的现象储存到大脑中,作为课后进行反思和研究的材料。因此,对学生生活世界和学习世界的真正关注与研究是在备课的过程中完成的。学生有哪些需要特别关注和引导的地方?学生之间到底有哪些差异?通过寻找这些问题的答案,教学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人与人在智力、体力、习惯、情感等方面存在的差别是我们必须正视的事实,也正是这千差万别才构成了我们这个多姿多彩的世界。教育就是要发现、利用、发展这一多样性,而不是用简单、划

一、僵化的标准,将丰富多样的原料轧制、打磨成一模一样的成品。事实上,这样的结果不是人为造成很多“废品”,就是产生一大堆无用的下脚料。学生再幼稚,也有他个人的思想和感情,有他独特的思维和心灵,他们不是我们显示个人魅力的对象,更不是被动等待我们去塑造的苍白魂灵,我们应该多一份关爱,多洒一份阳光,给那些“无可救药”的“后进生”。这群孩子有他特殊的原因,可能是智力因素,可能是家庭因素等等。但是,我们似乎一直都习以为常地这样做着,还常常大张旗鼓地宣称自己培养出多少个进入某某名校的学生。作为教育者,我们是否做到了教育的公平呢?是否关爱了每一个孩子?现实是,我们不都是拿更多学生的牺牲,来换取了少数学生的金榜题名。教育之所以被尊称为功德无量的事业,不正是他能够拯救普天之下孱弱的灵魂吗?这一点与医生比起来,我们似乎应该感到更为羞愧。人家都能努力根据每个病人的情况对症下药,尽管个别人技艺不佳。没有哪个医生把一大群病人集中起来给他们

统一喂药吧?也不会有哪个医生以自己曾经治好个别病人而沾沾自喜吧?所以,为师者更应当对班级上的每一个同学负责。

现代的教育发展观强调以学生为本,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学生是完整独立的人,教师与学生是平等的,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能够为学生的学习创造一个和谐、宽松、安全的氛围,有利于学生的求知欲,提高他们的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创造性,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教学效果。

教师只有时刻要求自己,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走进学生的心灵,在思想与行动上与同学保持一致,做他们的朋友,让他们感受到老师天天与他们在一起,与学生们一起享受他们进步的快乐,同他们一样高兴地欢呼,同他们一起呐喊。这样贴近的生活,让我们从工作中体会做为一名教师的真正幸福与快乐吧。

第二篇:读“苏霍姆林斯基”有感

让孩子拥有一个真正的金色童年

——读“苏”有感

应该说,孩子们在一年中,大部分时间是在学校度过的。如果孩子不会利用时间,不会自由合理地支配属于自己的自由时间,他的生活一定是疲惫的,麻木的,没有任何惊喜的日子。这种学习生活是一种煎熬。相反,如果学会支配自己的自由时间,他的学习生活是浪漫的,充满色彩的,充满惊喜的,充满挑战和期待的日子。

书中给出的建议,一定让孩子喜欢看书,有喜欢的一门学科。

1、阅读,培养孩子们从小喜欢阅读。

(1)班级建立图书角,广开书源,拓展阅读环境。好书的推荐与分享会引起更多人的阅读积极性,建议全体师生将看完的、闲置的好书捐赠给各班图书角,不仅可提高闲置书籍利用的价值,丰富阅读资源,也让学生有书可读。安排每天中午的自习时间对学生开放图书角,充分利用每分每秒的时间,保证学生每天的阅读时间。

(2)我在班级发动学生之间“好书换换看”行动,提倡同学与同学之间进行好书共享。换一本书,交一个朋友,不仅读到了好书,还加深了同学间的友谊。不过要提醒学生,借阅别人的书,一定要好好爱护。活动开展得很好,同学们反响不错。

(3)读书活动中,我班组织学生开展一系列相应的活动。如:利用早自习,让学生读美文、颂经典。内容主要以古诗诵读为主,此外,如《夏洛的网》、《鲁滨逊漂流记》、《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海底两万里》及其他自己喜好的课外书籍都纳入到我们的读书计划中来。开展一次“读书伴我行”主题中队活动,进行一次“读书之星”评比活动。平时阅读要求学生坚持写读书笔记,读书卡展示,鼓励学生与众人分享读书之乐。通过阅读、积累与展示等活动,不但为学生营造浓厚的读书氛围,而且还为学生创造展示风采的特殊环境,把我校的读书活动推上新的台阶。

2、让孩子培养自己喜欢的学科。

我让孩子们培养自己的一个绝活,要么唱歌,要么跳舞、画画、朗读、书法、计算、写诗、踢球、乒乓球,踢毽子,羽毛球,呼啦圈、绕口令、走秀、手工等等。培养多种爱好!中午上课前进行展示!课前三分钟让好多同学把学到的知识讲个大家听,得到了口才的锻炼,同时让大家也打开了眼界。

我在每节课的教学中,总是布置好任务之后,早早完成的孩子下课前的时间就是自己的了,可以干自己喜欢的事情,只要不弄出声响。有的孩子选择的看书,有的孩子选择的是画画,还有的是折纸,甚至可以提前完成家庭作业。所以很多孩子都选择了早早完成作业,成为自由人,干自己喜欢的事情。

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模式就是今天提出的素质教育。但是我们的素质教育被分数所压制。为了提高分数,为班级争光,为学校争光,孩子老师们不辞劳苦,分秒必争,累得头昏眼花的。孩子哪来的兴趣!家长为了让孩子提高成绩,再去上学习班,还是学习课本上的那点东西,什么人不都得学傻了!什么人这样培养会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不能再这样下去了,很危险的!

我会从我的课堂入手,提高效率,争取给孩子自由时间,努力创造条件,开展各种活动,让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创造力,让每一天的学习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

第三篇:读《苏霍姆林斯基》有感

书·学习·成长

-—读《苏霍姆林斯基》有感初登教坛时,为了使自己迅速成长起来,成为一名合格的、优秀的教师,我曾读过许多教育论著,魏书生的《班主任工作漫谈》、李镇西的《爱的教育》、叶圣陶的《叶圣陶语文教育集》等均是那个时候读的,而这些书无不如师、如友,给曾经迷茫、彷徨的我以力量和方向。而今,7年弹指一挥间过去了,再次捧起书《苏霍姆林斯基选集》,那段读书的幸福时光似乎又重在眼前浮起,只是少了一份从书中找寻解决实际工作中难题的功利性,更多的是冷静的思考及时对平时工作的反思。

苏霍姆林斯基,前苏联杰出的教育实践家、教育理论家。他以睿智的目光、博大的胸怀,倡导并实践了爱的教育。他的一生虽然短暂,但贡献巨大,共著41部专著,600多篇教育论文,1200多篇童话、故事和小说。他的著作,已被全世界翻译成29种文学,被人们誉为“活的教育学”、“学校的生活的百科全书”。

现在就让我们从中撷取一些智慧的火花来共同领会吧!

一、《全面发展的人的培养问题》精彩片断欣赏:

“教育者的最重要的任务,就是要使儿童、少年和青年形成关于人的美、关于人的思想情感和体验中的高尚神圣东西的观念。我们要使这种观念成为有血有肉的东西——用高尚的道德行为的生动实例来充实它”。

教育启示:看了这段文字,让我联想到在我们的教学目标中,常有这么一条“情感价值与道德观”,即德育目标,由此可见,作为教师最重要的任务就是育人,就是让学生的认识生活中的真善美,知道是怎样做是美的,怎样做是丑的,从而促使他们在生活中去发现美、感悟美、创造美、实践美。在教学中,我们透过一篇篇或隽美或质朴或含蓄或奔放的文本,让学生们、孩子们感受从古至今,从中到外的自然之美、生活之美、人性之美,打动他们的灵魂,震撼他们的心灵,启迪他们的思想,促使他们最终思考自己的行为,从而真正达到我们的教育目的——培养真正的“人”。

例:《伯牙绝弦》中俞伯牙与钟子期的“高山流水”般的友谊,让学生惊叹的,不仅仅是钟子期与俞伯牙的心有灵犀的“知音”之情,更是俞伯牙“子期不在为谁弹”的摔琴谢知音的决然,友谊在这一刻,再也不是聊友、玩伴等的代名词,友谊,在这一刻,对学生而言似乎已经有了全新的诠释,而这,正蕴含着他们对人生的悄无声息的深刻激烈的思考。

在我们和学生们一起学习《跨越百年的美丽》时,我想学生所学习到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深的是启发了他们对美的真谛的思考。

“生活中有许多美丽的东西,然而最美丽的花也会凋谢,再美丽的人也会衰老,然而有一种美,它跨越百年历久弥新,著名的科学家居里夫人就是一位具有这种美丽的人,让我们一起„„”。这节课一开始,我就用语言,这无形的大手紧紧抓住了学生们的心。

十一、二岁的青少年的正是发现美、追求美、自我意识觉醒的时期,他们更急于想知识的就是“什么是美?什么是真正的美?”通过对课文中居里夫人外貌描写的句子的分析,有的学生直率的说出了“居里夫人并不美丽!面容憔悴神情疲倦的人怎么会美丽呢?”,然而当我们分析了她憔悴的原因,简陋的工作环境、“终日的烟熏火燎”,“三年又九个月”的持之以恒,最终从成吨的矿渣提炼出了这比原珠笔芯还要小的0.1克镭时,学生们无一不为居里夫人坚毅、执著的精神之美震憾,而成名后,不计虚名、视金钱为粪土的淡泊名利,被误解仍忘我投身科研的高尚人格之美,更令学生折服,学生们发自内心的理解、认同了这位跨越百年、千年依然美丽的伟大女性,真正认识了美的真谛,而这种鲜明的情感教育,不仅对于学生、对于我,也是一种美的熏陶、一次精神的洗礼。

二、《学生的精神世界》第四章:

“教师的人格,教师集体和学生集体:“一个教师如不经常置身于书的世界,他的使命是不可想象的。每周都得到充实的教师藏书是思想和精神力量的源泉。书本知识是教师的财富和智慧。一个真正的教师常常感受到学习知识是个人研究人类创造的精神财富的一件快乐的事情。”

教育启示:记得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位有30年教龄的历史教师上了一节公开课,这节课上很绝,以致听课的老师和领导完全被吸引了,就像自己变成了学生一样。课后,人们询问他这节课备了多长时间,他回答说:“对于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总的来说,对每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备课的,不过,这节课的直接准备,我只用了15分钟”。这是一种怎样的备课呢?我想正是靠读书,持续不断的读书,跟书籍结下了终身的友谊。通过读书获得数倍于教科书的知识,只有这样,我们——教师,在课堂上讲解教材时,才能更加自如的分配自己的注意力,更多的智慧解决学生们学习中遇到的困难,更多精力关注学生们课堂的行为与状态。

联系自己平时的教学工作,我觉得也更是如此。往往一节成功的公开课,无不是自己对教材的多次熟读,对作品中人物的多次解读,对于教材有关的相关资料的多次通读领会。上《跨越百年的美丽》一课时,课文我读了不下几十遍,还专门阅读了描写居里夫人生平的《居里夫人传记》,并通过查找各种相关资料,对作者梁衡写作此文的目的进行了深入的了解,所以才有了课堂上,学生发自内心的对居里夫人的美——永恒的美的认同。上《盲孩子和他的影子》一课,在熟读这长达4页半的课文的同时,我更是上网查了有关盲人、残疾人、弱势群体的相关资料,真正的努力去试着了解他们的生活,更想象自己如果是其中一员,那么生活将是怎样的艰辛、不幸与顽强。正是基事对盲人、残疾人、弱势群体的同情与了解,所以我在课堂上,才会与作者站在一起,传达着“关

爱弱势群体”、“自立自强”、“爱和被爱同样幸福”的信息,让学生去思考人生的大爱„„

感谢读书,它不仅使我对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更游刃有余,更滋养了我的心灵;感谢读书,它让我精神更丰富和高尚,思想更深刻有力;感谢读书,它使我在学习中成长,在阅读中享受幸福。

读书,让我的课堂充满了生机与活力,读书,让我的精神丰富而辽远,读书,让我在学习中成长,在阅读中享受幸福,感谢书籍,给了我心灵飞翔的空间,隐隐地似乎从时空的那头传来先哲的教诲:

“书不仅是生活,而且是现在、过去和未来文化生活的源泉”,“人离开了书,如同离开空气一样不能生活”。

第四篇:读《苏霍姆林斯基》有感

青泉学校董建才

假期里,我阅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一百条建议》的经典教育理论著作,这本书我不只一次阅读,读后使我感到激动、赞叹、惊异。特别是,这卷书中的第一章里,“思维与情感的统一”、“我们的传统”和第四章里的公民基础——“道德教育的基本环节”这三个内容更使我感悟颇深。苏霍姆林斯基不愧为蜚声海内外的教育家,他的确是品德高尚,心地纯美的,有理想、有追求、有目标,赤胆忠诚的当代著名的教育家。他为培养高水准的跨世纪人才做出了贡献。

在第一章“思维与情感的统一”这个教育过程的细节和奥秘中,他阐述了这样一个实例:词语怎样进入儿童的意识?词语怎样成为思维工具?儿童怎样借助词语学习思考?思维又怎样反过来发展语言?在从教育学上指导学校精神生活中最复杂,最微妙的成分——儿童思维方面存在哪些缺点?读着读着这些实例与观点和我的教育教学实践产生了共鸣。是的在口语表达和作文中,学生存在的词语勉强拼凑、笨拙、死记硬背、模糊不清、枯燥乏味。除了书读得不多,最主要的、最直接的原因是孩子们眼前那扇通往周围大自然的迷人世界的门关闭了。他们听不到小溪的潺潺流水声,听不到云雀的婉转的鸣唱,看不到一年四季多变的山村田野。

的确如此,离开了周围的世界,离开大自然,便离开了知识与创作的重要源泉。因此,我们教育工作者,应该把孩子们领到永远常新的,取之不尽的知识——大自然中去,到果园、森林、河边、田野、工厂去。学习用词语表达事物和现象的思维差别,这样方能写出生动有趣,感人的文章。

我继续阅读《苏霍姆林斯基》教育理论著作第四卷,第二章我们的传统,特别是一位化学老师e·e·科洛米钦科,1964年致毕业生的祝词,真令我惊异,他先讲述了自己能从事多少年教育工作,并且把每一年教育工作都称之谓一层楼,然后又讲述了,幸福——就是崇高的生活目的、理想,是人要力求达到的最高点。没有理想而活着的人是不幸的,幸福之巅富于创造性劳动之中,创造性劳动能给每个人带来可贵的人的自豪感。接着他又讲了生命、贡献、爱情、良心,要不断的学习等等。这篇毕业祝词,最让我难忘的是:“你们虽然将里开母校走向生活,但永远都会留在我们心中。你们要知道,我们终生都会因为听到关于你们任何一个人的任何一句好评而感到莫大的欣慰。同时也要知道,也会因为听到关于你们任何一个人的不愉快的消息而使我们伤心。”多么亲切的话语,不是把每个学生离开母校当成是解脱责任,摆脱牵挂的开始,而是把每个毕业生都看成是自己的孩子,永远休戚与共,真让人激动啊。我作为一名老师,能深深体会到作为老师对学生的爱与期盼。

第四章的德育公民基础——道德教育的基本环节。那里的话语更是令人感动,令人难忘。是教孩子做人的经典语句:“你是生活在人群之中,不要忘记,你的每一个行为,每一个愿望都会影响周围的人。你要知道,在你想要做的和可以做的事之间是有界线的。要检查自己的行为,问问自己所做的事是不是在损害别人和不利于别人?做什么事都要利于周围的人。”还有:“你在享受别人创造的幸福,人们给了你幸福的童年,你要以德报德。生活中的一切幸福和欢乐都由劳动所创造,不劳动,就不能真正的生活。要做一个善良,富有同情心的人。要帮助患难的同志,要帮助弱者和无自卫能力者。要尊敬、爱戴父母——是他们给了你生命,又在抚育你。对坏事不能置之不理,要同坏事、欺骗和不正当现象作斗争。决不可向那种企图靠别人生活、损害别人、危害社会的人妥协。”多么全面的德育教育,既生动,又感人,同时又那么直白,易懂。作为一个刚参加工作没两年的年轻教师,读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确实受益匪浅,特别是其中的8条——关于如何获取知识,读完之后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一年来深深困惑着我的问题突然间有找到了方向。

记得第一次教育实习的时候,为了准备一堂课足足花了一个星期的时间,查资料,认真读课文,教案反复修改了无数次。那次的课因我的精心准备而上的格外精彩,下了课很多学生跑来告诉我,我比他们原来的老师讲的好很多了,我至今仍记得那时的兴奋与激动。那是鼓舞我工作后走上讲台的最初的自信和成就感。

从那以后,我总结了一条自认为很游泳的讲课经验:把与该篇课文有关的所有资料都搜集到手,加以组织,最后安排上学生的活动,就可以准备好一堂课了。那时候,我认为找到了教学的不二法门。觉得只要课前认真的准备好每一堂课,就可以讲好课。而且总觉得自己在课堂上给了学生一道色、香、味俱全的“菜”,刚开始学生还很配合,很欣赏这道菜。课时间渐长,课堂开始出现一些不和谐的音符,我渐渐觉得我的课堂和我的语言和学生有了隔膜感,一些所谓的讨论和课堂活动也只是表面的,进行不到课文的深层次。有很多时候发现自己在唱独角戏,振臂一呼却应者寥寥,反而有一两次仍开教案跳出书本却有意想不到的精彩。也曾经多次跟其他老师讨论这一情况,很多时候都把问题归于学生对语文主观上的不重视,而恰恰忽视了我们自身存在的问题,直到那天我看到苏霍姆林斯基在谈谈教师的教育素养中写下的这些话:

请留意观察一下那些只知道必须交给学生的那点东西的教师的工作情形吧。他认真的按照教科书把要讲述的东西准备好,甚至把讲述的内容和逻辑顺序都记住。你将会发现:那些在讲述新教材时应当使用的直观教具和说明性材料(如在历史、地理、生物课上要用的文艺作品中的形象),好像是人为地附加在课的内容上的,所有这些都从学生思想的表面上滑过去,(有时教师甚至忘记了使用他所挑选的和准备好的东西)。为什么会得到这样的结果呢,这是因为,处于教师中心的只是教材内容,而不是教育过程的各种细节。教师使足力气去回想讲述的过程,他的全部注意力都集中在自己的思考和教材内容上,学生要领会这样的讲述是困难的,在这种课堂上没有不随意识记忆,因为在教师的讲述和语言里没有情感,如果教师不得不使足自己的全部力气去回想教材的内容,他的讲述缺乏情感,那么儿童就不会感兴趣。

这段话让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中,我觉得自己在渐渐的走向苏霍姆林斯基笔下的这类老师。那么怎样的讲述才能引导学生产生疑问呢?

苏霍姆林斯基告诉我们:哪些东西要讲,而哪些东西则留着不要讲完。没有讲完的东西,就好比是给学生的思维埋下一段“导火线”。在这里,没有任何适用于一切场合的现成方案。那么又如何让自己的语言能够直接诉诸学生心灵呢?或者说又是怎样的课堂才算是诉诸学生心灵的好课呢?苏霍姆林斯基没有告诉我具体的实例。在不断的寻找时我看到了著名的语文特级教师李镇西的教学实录,在讲完鲁迅的《祝福》后,李镇西老师这样反思到:

“我当然可以设计一个可以“讲”的比较精彩的教案,但我首先着眼于学生的“学”。这篇课文的参考资料浩如烟海,可以毫不夸张的说,仅凭我已有的对鲁迅这篇文章的理解,都可以把这篇内涵丰富,思想厚重的文章“讲好”。但是,现在我思考的或者没有把我的,不是我如何“讲好”,而是如何让学生“学”好.所有的教学设计和教学程序都应该以学生的心灵为起点,这是我坚定不移的原则。尽可能引导和调动学生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了去感悟课文,尽可能的尊重学生哪怕是肤浅但很真诚的理解,尽可能的让学生自己去与课文中的人物对话而贴近作者的精神世界,这比我个人滔滔不绝或慷慨激昂地精辟分析更为重要。”

从苏霍姆林斯基和李镇西身上,我发现了那个不二法门的秘诀:一切为了学生的心灵。

有人为了学生在课堂上能够保证足够的活动,提出了老师讲15分钟,学生练30分钟的设想。这种方法本身并无可厚非,然而,如果这堂课的内容适合学生的讨论,那么全部放给学生又如何?如果该堂课的内容适合教师的讲解,那么全部放给老师又如何。

有一个老师在讲《再别康桥》,介绍徐志摩时,用了整节课的时间滔滔不绝的讲解徐志摩的个人经历和爱情故事,学生们被徐志摩的经历深深的吸引了,感慨颇深。

如果从新课程改革发挥学生主动性这一方面来讲,这位老师的满堂灌无疑是失败的,如果从文学作品诉诸学生心灵这一方面来讲,这堂课无疑是成功的。

教无定法,却有一个永恒不变的方向:一切为了学生。是的,道德、公民的精神、思想的财富是永恒的,是教育工作的核心。

读后,我掩卷细想,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理念真的使我受益匪浅,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会孜孜不倦地拜读,用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指导自己的教育工作,培养出更多、更全面的学生。

第五篇:读苏霍姆林斯基有感

用你的精彩实现我的价值

——重读苏霍姆林斯基有感

假期再读苏霍姆林斯基的文章,觉得真的是非常贴近一线教师,没有漫天的大道理,有的是实实在在的教育教学体验。越读越能体会到为什么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理论能成为经典,越读越能感受到校长为什么让教师们在假期重读经典。

新时期,怎样才能称得上一个合格的教师?

一、做一个给孩子希望的老师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不要让任何一个学生感到他在智力发展上是不行的,在学习上注定要落伍的。我深信,在少年和青年当中发生的许多悲剧的根源正在于此。一个人如果感到自己无能为力,他是不可能幸福的;而在缺乏幸福感的地方,就会产生性情孤僻、不相信别人和冷酷无情的现象。”

记得看过一个故事:一位新转来的老师听别人说这个班里的15号学生非常优秀,可以重用。新老师记在心里,对这位15号学生信赖有加,委以重任。这个15号学生刚开始似乎不突出,然而在老师的鼓励、重视下果然不负众望,成为佼佼者。事后这个老师竟得知:原来别人说优秀的的15号孩子早在她来前就转走了,现在的15号原本是个默默无闻、毫不起眼的小兵。

是呀,故事中的这个孩子是多么幸运,机缘巧合让他得到了弥足珍贵的信任,改变了他的人生。可是试想,如果没有这样一个巧之又巧的巧合呢?难道孩子的希望真的需要出现奇迹才能获得吗?

扪心自问,在教育一些学习、行为上不那么“优秀”的孩子时,我对他们的耐心、信任是不够的。很多时候,当孩子刚犯错时,我能理性地处理,等待“花开”。然而,一旦等待的时间一长,失望的次数一多,我的耐性也就没有了。

是否,要用教师的“耐性”来决定孩子的“希望”? 作为教师,我们没有权利用“没有耐性”来搪塞一切!

因为,“世界上没有才能的人是没有的。问题在于教育者要去发现每一位学生的禀赋、兴趣、爱好和特长,为他们的表现和发展提供充分的条件和正确引导。” 我对自己说:你可能是一个教学不突出的教师,努力提高就好;你可能是一个粗枝大叶的教师,注意留心就好;但你绝对不能是一个抹杀孩子的希望的教师,否则你就不配做教师!

二、做一个在工作中实现自身价值的老师

众所周知,苏霍姆林斯基是前苏联著名教育家,也是当代世界上最有影响的教育家之一。他18岁开始担任乡村学校的教师,始终再没有离开过教育事业。他以马卡连柯为榜样,把整个心灵都献给孩子。他说:“我的生活中什么是最重要的呢?我可以毫不犹豫地回答说:热爱孩子。”

苏霍姆林斯基是全身心献给孩子的人。我不敢说我能做到像他这样,但是,每天8小时工作,一个月就是176小时,一年是2112小时,35年是73920小时。除了睡觉,再没有其他什么事情能比做这份工作花的时间更多了。既然我将我生命中很大一部分的时间用在教师岗位上,那么,我更应该做好这份工作,在教师岗位上体现我的自身价值。

有个德国人离开亲人不远万里,来到广西山区进行义务支教,他的在大山里他一待就是十年。他从没领过一分钱工资,他没有接受过一笔捐助,他每月的生活费仅仅是100元,他每年的开销来自于父母资助的5000元人民币。他说:“很多人过得很可怜,天天做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然后他们就用钱买的东西来安慰自己,让自己忘掉不能做理想的事的痛苦。我的情况不一样,我直接去做我愿意做的事,所以我不需要拿无知的享受来安慰自己。”他是一个生活在中国的世界公民——卢安克。

这样的人把“为别人活”和“为自己活”变成了一件事,没有满腹牢骚,没有无尽的抱怨,所以他是快乐的。我希望自己也能一直的工作并快乐着,在工作中实现自己的价值。

三、做一个有专业水准的老师

“只有让学生不把全部时间都用在学习上,而留下许多自由支配的时间,他才能顺利地学习……这是教育过程的逻辑。”

一句简单明了的话,说的就是要我们实行素质教育,摈弃应试教育,逃离题海。这就需要教师有较高的专业水平。

回想一下,一个学期最紧张的时候是什么时候?期末复习。为什么是期末复习?因为要复习一个学期的知识。为什么要复习一个学期的知识?因为要考试。哦,原来是为了考试。

但如果重新审视教育教学,重新回答以上问题:一个学期最紧张的时候是什么时候?必定是课堂35分钟教学。为什么是课堂教学?因为要在有限时间内又要提高学生能力,又要丰富学生见闻,又要培养学生良好习惯。为什么35分钟要达到这么多目标?因为我们要实行的是素质教育。

忙于端茶倒水,文书处理却一塌糊涂的秘书是不专业的;忙于粉饰外墙,地基却打不稳的建筑公司是不专业的„„那么,忙于应付检查,忽视日常教学的教师也是不专业的!

反思自己,过去自己真的经常陷入第一种情况的误区,看着别人忙复习,我也忙复习。平日里时常让其他繁杂事务占掉了宝贵的35分钟课堂时间。现在想来,真的是多么愚蠢。

但实际工作中还有一个必须面对的问题就是,有计划的教育教学工作不时会被突如其来的检查、展示和各种活动打乱。如是对学生有益的,我觉得教师应该合理安排,保证质量。但如果是劳民伤财,对学生又无益处的,我是真的希望能减少一些不必要的耗费。这样能让老师和学生能更专注于课堂35分钟。

四、做一个为人师表的教师

苏霍姆林斯基说:“人类的精神与动物的本能区别在于, 我们在繁衍后代的同时,在下一代身上留下自己的美、理想和对于崇高而美好的事物的信念。”

跟大家分享一个故事:一次父子两人看比赛,父亲随口说了一句“如果某某队赢,你的任何愿望我都答应。”结果,那个比赛的队伍果真赢了,而孩子提出的愿望是:要驾驶一次水上飞机!当时水上飞机刚刚问世,而孩子不过才十几岁,且是家中独子。这样的事情放在别的父母身上,可能都会想办法劝孩子打消念头,或者更换愿望。但是故事中的这位父亲却想方设法让孩子参加训练、学习飞行。最终这个孩子完成了一次漂亮的飞行,也获得了为之奋斗终身的梦想,后来制造飞机、驾驶飞机创造了一项又一项纪录。这位父亲何尝不担心孩子,只是他是个信守诺言的人,他对孩子最好的教育就是信守哪怕是不经意脱口而出的许诺。他的孩子在他的身体力行的教育下成为了一个杰出的人。

父母会影响一个孩子,而教师会影响全班几十的孩子!作为教师,为人师表何其重要!

那么,到底怎样的老师才是合格的老师?

我们驾小大门口有那么几行字:今天我以驾小为荣,明天驾小以我为荣。时常经过,瞥过也就过了。现在想想,是呀,这不正是一名教师、一个学校的价值体现吗?换句话说就是:用你的精彩证明我的价值!为了让孩子有更灿烂的人生这个目标而努力的老师才能称为合格的老师,正如把一生献给教育的苏活姆林斯,正如广西山区支教十年的德国人卢安克一样。一名普通教师,也可以有自己快乐的教坛生涯。

行囊已背起,我正在路上„„

苏霍姆林斯基经典语句共享:

1.思想是根基,理想是嫩绿的芽胚,在这上面生长出人类的思想、活动、行为、热情、激情的大树。

2.只有集体和教师首先看到学生优点的地方,学生才能产生上进心。3.母亲的安宁和幸福取决于她的孩子们。母亲的幸福要靠孩子少年儿童去创造。

4.思想好比火星:一颗火星会点燃另一颗火星。一个深思熟虑的教师和班主任,总是力求在集体中创造一种共同热爱科学和渴求知识的气氛,使智力兴趣成为一些线索,以其真挚的、复杂的关系——即思信的相互关系把一个个的学生连接在一起。

5.人们将永远赖以自立的是他的智慧、良心、人的尊严。

6.只有在有良心和羞耻心的良好基础上,人的心灵中才会产生良知。良心,就是无数次发展为体验、感受的知识,正是在它的影响下,必然会派生羞耻心、责任心和事业心。

7.只有让学生不把全部时间都用在学习上,而留下许多自由支配的时间,他才能顺利地学习„„(这)是教育过程的逻辑。8.没有自我教育就没有真正的教育。这样一个信念在我们的教师集体的创造性劳动中起着重大的作用。

9.教师进行劳动和创造的时间好比一条大河, 要靠许多小的溪流来滋养它。教师时常要读书,平时积累的知识越多, 上课就越轻松。10.没有情感,道德就会变成枯燥无味的空话,只能培养出伪君子。

下载读苏霍姆林斯基有感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读苏霍姆林斯基有感.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读《点击苏霍姆林斯基》有感

    爱的教育 -——读《点击苏霍姆林斯基》有感 前苏联教育家、理论家苏霍姆林斯基是教师的典范,世界教育大师。他从17岁即开始投身教育工作,直到逝世,在国内外享有盛誉。苏霍姆林......

    读《追随苏霍姆林斯基》有感

    读《追随苏霍姆林斯基》有感自有幸被校选为培养对象以来,我的感觉是,对于我的专业成长,是说有多重要就有多重要,这一年来,是以前十年的成长。这种感觉,不是心血来潮,不是夸大其词,是......

    读苏霍姆林斯基著作有感

    读苏霍姆林斯基著作有感 聂燎闽 几乎所有从事一线的教师都在感叹,现在教书越来越难了,我想这也确是实情。教学中,一些孩子的行为和表现常常令人困惑:为什么面对我们精心备出来......

    读苏霍姆林斯基著作有感

    读苏霍姆林斯基著作有感 涧头集镇高山后小学姬长太 传统上,中国儒家将“天、地、君、亲、师”五者相提并论,认为教师的地位堪比天地、君王和至亲。古人云:“一日为师,终身为父。......

    读苏霍姆林斯基心得体会

    学习苏霍姆林斯基心得体会 在我的眼里,陶行知是中国的苏霍姆林斯基,而苏霍姆林斯基则是乌克兰的陶行知,大家的心灵相通,思想共融。我们在中国苏南的一个小镇践行着乡村教育的伟......

    读苏霍姆林斯基教育名言有感

    读《苏霍姆林斯基教育名言》有感 华容四中:邓磊 今年暑假,学校推荐所有教师研读《苏霍姆林斯基教育名言》。苏霍姆林斯基是苏联杰出的教育理论家和教育实践家,他的每一条理论都......

    苏霍姆林斯基读后感

    苏霍姆林斯基《育人三部曲》读后感 昨天晚上开始看苏霍姆林斯基的《育人三部曲》。这本书由苏霍姆林斯基的三部名著构成:一是《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它涉及的是小学儿童......

    苏霍姆林斯基--读后感

    这个学期,我有幸拜读了前苏联著名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苏霍姆林斯基的作品。苏霍姆林斯基是教师的典范,做人的榜样,世界教育大师。他经历35年的教育生涯,一心扑在教育事业上,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