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追随苏霍姆林斯基》有感

时间:2019-05-14 23:32:3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读《追随苏霍姆林斯基》有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读《追随苏霍姆林斯基》有感》。

第一篇:读《追随苏霍姆林斯基》有感

读《追随苏霍姆林斯基》有感

自有幸被校选为培养对象以来,我的感觉是,对于我的专业成长,是说有多重要就有多重要,这一年来,是以前十年的成长。这种感觉,不是心血来潮,不是夸大其词,是大学校、大环境影响的,学校要发展,教师专业的素质必需要尽快发展。那么教师的专业如何成长呢?我的体会是下面的这句话应该牢记。

不要像一般人一样活,否则你只能成为一般人。

这是当代教育名师、国家督学李希贵说的一句话。我借这句话表达的意思是,教师的专业成长是具有智慧性的。教师应该通过对工作常规、生活常规和处事常规的改变获得成长或实现快速成长的可能。

没听过于漪老师“三次备课三年成为名师”的故事吧。是这样的:刚出来做教师的时候,教中学语文的于漪老师就坚持每课三备。一篇课文拿到手,先是独立地阅读,理解字词,确定重难点,提出教学目标,写出教学方案。这是第一次备课。接下来,找参考资料,进行阅读比较,发现疏漏,改正偏颇,修正教学方案。这是第二次备课。第三次备课呢?是在课上过之后。课堂出来了,发现课前的设想与课堂的实际还有一些不和谐因素(如教学容量、问题难易度、环节与流程的设置等),于是回过头来再作调整和修改。好,奇迹出现了。这样坚持了三年之后,于漪老师出名了。不是做法出名,而是自身出名——她,成了上海市的名师。

备课是教学常规,可大家都是老套套,一次完工,没有人备三次的。所以说,在备课这件事上,于漪老师是做到了不像一般人一样活。那么,这样“活”了之后的结果呢?自然的,使她成了不一样的人(全国著名的特级教师)。

所以,在教师专业成长上,我们要为人之所不为或不想为或不能为。譬如,双休日,大家都安安稳稳地“休”了,我们能不能不完全“休”,而适当地安排一点“修”呢?修学识,修技能,修德行等。

在课堂教学上,特别是公开课,我们一般人都喜欢在课前下功夫,如,精心读文本,精心做课件,精心预设教法,精心策划课堂上的活动环节„„而很少有人能够在课后下功夫的,如精心的反思、精心的总结等。我想,如果那位教师能够来个“不一样地活”,把课堂上所下的功夫从课前移到课后,或者课前、课后一并下功夫,那么他(她)也很可能就会成为“不一样的人”。

成长是需要被“激活”的。走相同的路,取相同的法,做相同的事,花相同的时,结果,就只有“相同”——水平相同、能力相同、智慧相同„„1

本着不一样活的态度。假期里,我读了李镇西老师的《追随苏霍姆林斯基》这本书,这本书主要以李镇西老师和苏霍姆林斯基的女儿的三次见面为线索,记录了作者和苏霍姆林斯基的精神交往的过程。从中,我们可以了解到镇西老师是怎样在苏霍姆林斯基的影响下成长起来的,同时我也认识了一位比在《给老师的一百条建议》中读到的更加有血有肉的苏霍姆林斯基。

我也曾读过大师的《给老师的一百条建议》,并且认真地做过笔记,但李镇西老师却在用心和大师交流,甘心追随大师的伟大思想并勇于实践大师的思想。今天,我无意中跟着李镇西老师一次次走近苏霍姆林斯,用心聆听大师的教诲,悉心体会大师关于教育真谛的诠释,我被震撼了,不由自主地反思对照自己的实际工作,12年的教育生活自己做出过什么?有没有属于自己的充满智慧与个性的教育观点,有没有富有情感和价值的思考呀„„面对大师,我只有惭愧,只有沉思。

通过阅读本书,我知道了苏霍姆林斯基在镇西老师心里深刻而又永不褪色的教育观点——应该通过课堂教学发展学生的智力,让教学成为学生智力发展的手段;一个学校应该有丰富多彩的智力生活;应该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个别施教;应该保证基本技能,基本知识的掌握和积极运用;应该在教学中激起学生高昂的情绪;应该充分发挥教师个人对学生的直接影响,“人只能由人来建树”;教师应该把学生的家庭教育纳入学校教育的体系,因为家庭的精神文化气氛,对于儿童的发育成长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教师要善于运用集体这个有力的教育工具;教师应该正确引导学生的自我教育,因为“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教师要善于发挥书籍的威力„„

这些教育观点,从实际出发,既是未来的目标,又是具体的策略。曾经,自己做到了哪几点呢?自己切实为学生做了些什么呢?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教书,如果自己每天能静心反思、对照、学习、写作,那今天的自己就一定有很多收获了。

苏霍姆林斯基在讲述爱护学生的自尊心的重要性时说过:“年轻的朋友,请记住,这是一种非常脆弱的东西,对待它要极为小心,要小心的像对待一朵玫瑰花上颤动欲坠的露珠。” 读着大师的话,不禁反思自己曾经的所作所为。以往,当学生犯错误的时候,尤其是屡教不改的时候,我就会把学生放在集体中去教育,可以说主要是把他放到集体中去批评,现在想想,当时经受这种教育的学生的自尊心肯定受到了很大的伤害。自从读了李镇西老师的这本书后,我不会再以这种方式批评学生了,当学生犯错误的时候,尽量单独进行教育,并且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

读了这本书,我觉得自己应该像李镇西老师那样,要执着坚定的践行大师的教育理念,努力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同时更加深刻地认识到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观念是充满着无限生命魅力的,值得我们追随。

第二篇:《追随苏霍姆林斯基》读后感

大学期间,在教育学等理论课程的学习中,经常会听到前苏联“百科全书式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名字,对他的《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等书名早已熟烂于心,却未曾仔细地阅读过,当时的我觉得这肯定又是一些枯燥的理论和抽象的教条。而今我踏上了工作岗位,反过来再阅读这些教育著作,却深有体会,也能更好的与实际相结合。暑假期间我阅读了李镇西老师的《追随苏霍姆林斯基》,跟随着他,我一次次的地走进了苏霍姆林斯基,走进他的生平,走进他的教育思想,原来他的教育学理论写得这样平易而富有魅力。

在苏霍姆林斯基的心中,是没有一个差学生,没有一个教不会的学生的,每个孩子的心灵都绝不是一块不毛之地,而是一片已经生长着美好思想道德萌芽的田地,而教师的责任就是发现并扶正学生心灵土壤的每一个幼苗,让他们茁壮的成长。苏霍姆林斯基尊重、信任学生,尤其注重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并指出他们是脆弱的,要小心地像对待一朵玫瑰花上颤动欲坠的露珠,要培养自尊心,只能用温柔细致的教育手段,自尊心是不允许采用粗暴的、强有力的凭意志的手段的的。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师的聪明才智在于,是孩子们把教师的意图当做自己的意图提出来并加以实施,一个真正的教育能手永远也不会是孩子感到自己是一个发号施令的人。在他的眼里,上课、评分不是人的精神生活的唯一活动领域,真正的教育者意味着奉献—奉献爱心,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读着大师的话,我不禁反思自己的所作所为,作为幼儿园的教师,面对的学生群体是特殊的,因为3~6岁之间的幼儿个性心理特征尚未完全形成,而当孩子犯错误的时候,尤其是屡教不改的情况下,我选择了在集体面前去批评他,现在想想,孩子们的自尊心肯定受到了极大的伤害。工作中,我经常会陷入这样的苦恼:为啥我用心地对待每个学生,但对学生起到的效果却是很小的,在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中,我找到了答案:爱并不能代表一切,而应在尊重和信任的基础上来爱学生,用心呵护学生的心灵。

在第二辑又见卡娅中,通过李镇西老师的记录,我看到了许多国内外专家对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的介绍,由此可见他的教育思想在全球都得到了有效地传播和实践。而卡娅写给学生们的回信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作为教育大家的女儿,她对父亲思想的传承,对学生诚挚的爱感动着我。在信中、他用父亲的“需要—困难—美好”六个字诠释了对生活、对学习、学校和教师的看法,而作者李镇西老师,也正如信中所言,为了这无悔无愧的一生,他追随着苏霍姆林斯基,用心灵来滋养学生,以为让更多的学生得到幸福的一生而努力执着。

李镇西老师用朴实的文字,记录着自己追随苏霍姆林斯基的过程,每一辑都给人以震撼。从他的一字一词中,我们能感受到李老师就像一位狂热的追随者,我们和他一起感受着这个过程的幸福,李镇西老师真不愧是“中国式的苏霍姆林斯基”。他将书中所得运用在实践中,并用生命在做教育,在追随着苏霍姆林斯基。平凡的文字,鲜活的生命,让我爱上这本教育理论书籍,也让我开始结合自己的实际,反思我的教学实践。让我们一起同李镇西老师追随苏霍姆林斯基,怀着一颗纯净朴素的心,从事纯净朴素的教育!

第三篇:读《苏霍姆林斯基》有感

青泉学校董建才

假期里,我阅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一百条建议》的经典教育理论著作,这本书我不只一次阅读,读后使我感到激动、赞叹、惊异。特别是,这卷书中的第一章里,“思维与情感的统一”、“我们的传统”和第四章里的公民基础——“道德教育的基本环节”这三个内容更使我感悟颇深。苏霍姆林斯基不愧为蜚声海内外的教育家,他的确是品德高尚,心地纯美的,有理想、有追求、有目标,赤胆忠诚的当代著名的教育家。他为培养高水准的跨世纪人才做出了贡献。

在第一章“思维与情感的统一”这个教育过程的细节和奥秘中,他阐述了这样一个实例:词语怎样进入儿童的意识?词语怎样成为思维工具?儿童怎样借助词语学习思考?思维又怎样反过来发展语言?在从教育学上指导学校精神生活中最复杂,最微妙的成分——儿童思维方面存在哪些缺点?读着读着这些实例与观点和我的教育教学实践产生了共鸣。是的在口语表达和作文中,学生存在的词语勉强拼凑、笨拙、死记硬背、模糊不清、枯燥乏味。除了书读得不多,最主要的、最直接的原因是孩子们眼前那扇通往周围大自然的迷人世界的门关闭了。他们听不到小溪的潺潺流水声,听不到云雀的婉转的鸣唱,看不到一年四季多变的山村田野。

的确如此,离开了周围的世界,离开大自然,便离开了知识与创作的重要源泉。因此,我们教育工作者,应该把孩子们领到永远常新的,取之不尽的知识——大自然中去,到果园、森林、河边、田野、工厂去。学习用词语表达事物和现象的思维差别,这样方能写出生动有趣,感人的文章。

我继续阅读《苏霍姆林斯基》教育理论著作第四卷,第二章我们的传统,特别是一位化学老师e·e·科洛米钦科,1964年致毕业生的祝词,真令我惊异,他先讲述了自己能从事多少年教育工作,并且把每一年教育工作都称之谓一层楼,然后又讲述了,幸福——就是崇高的生活目的、理想,是人要力求达到的最高点。没有理想而活着的人是不幸的,幸福之巅富于创造性劳动之中,创造性劳动能给每个人带来可贵的人的自豪感。接着他又讲了生命、贡献、爱情、良心,要不断的学习等等。这篇毕业祝词,最让我难忘的是:“你们虽然将里开母校走向生活,但永远都会留在我们心中。你们要知道,我们终生都会因为听到关于你们任何一个人的任何一句好评而感到莫大的欣慰。同时也要知道,也会因为听到关于你们任何一个人的不愉快的消息而使我们伤心。”多么亲切的话语,不是把每个学生离开母校当成是解脱责任,摆脱牵挂的开始,而是把每个毕业生都看成是自己的孩子,永远休戚与共,真让人激动啊。我作为一名老师,能深深体会到作为老师对学生的爱与期盼。

第四章的德育公民基础——道德教育的基本环节。那里的话语更是令人感动,令人难忘。是教孩子做人的经典语句:“你是生活在人群之中,不要忘记,你的每一个行为,每一个愿望都会影响周围的人。你要知道,在你想要做的和可以做的事之间是有界线的。要检查自己的行为,问问自己所做的事是不是在损害别人和不利于别人?做什么事都要利于周围的人。”还有:“你在享受别人创造的幸福,人们给了你幸福的童年,你要以德报德。生活中的一切幸福和欢乐都由劳动所创造,不劳动,就不能真正的生活。要做一个善良,富有同情心的人。要帮助患难的同志,要帮助弱者和无自卫能力者。要尊敬、爱戴父母——是他们给了你生命,又在抚育你。对坏事不能置之不理,要同坏事、欺骗和不正当现象作斗争。决不可向那种企图靠别人生活、损害别人、危害社会的人妥协。”多么全面的德育教育,既生动,又感人,同时又那么直白,易懂。作为一个刚参加工作没两年的年轻教师,读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确实受益匪浅,特别是其中的8条——关于如何获取知识,读完之后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一年来深深困惑着我的问题突然间有找到了方向。

记得第一次教育实习的时候,为了准备一堂课足足花了一个星期的时间,查资料,认真读课文,教案反复修改了无数次。那次的课因我的精心准备而上的格外精彩,下了课很多学生跑来告诉我,我比他们原来的老师讲的好很多了,我至今仍记得那时的兴奋与激动。那是鼓舞我工作后走上讲台的最初的自信和成就感。

从那以后,我总结了一条自认为很游泳的讲课经验:把与该篇课文有关的所有资料都搜集到手,加以组织,最后安排上学生的活动,就可以准备好一堂课了。那时候,我认为找到了教学的不二法门。觉得只要课前认真的准备好每一堂课,就可以讲好课。而且总觉得自己在课堂上给了学生一道色、香、味俱全的“菜”,刚开始学生还很配合,很欣赏这道菜。课时间渐长,课堂开始出现一些不和谐的音符,我渐渐觉得我的课堂和我的语言和学生有了隔膜感,一些所谓的讨论和课堂活动也只是表面的,进行不到课文的深层次。有很多时候发现自己在唱独角戏,振臂一呼却应者寥寥,反而有一两次仍开教案跳出书本却有意想不到的精彩。也曾经多次跟其他老师讨论这一情况,很多时候都把问题归于学生对语文主观上的不重视,而恰恰忽视了我们自身存在的问题,直到那天我看到苏霍姆林斯基在谈谈教师的教育素养中写下的这些话:

请留意观察一下那些只知道必须交给学生的那点东西的教师的工作情形吧。他认真的按照教科书把要讲述的东西准备好,甚至把讲述的内容和逻辑顺序都记住。你将会发现:那些在讲述新教材时应当使用的直观教具和说明性材料(如在历史、地理、生物课上要用的文艺作品中的形象),好像是人为地附加在课的内容上的,所有这些都从学生思想的表面上滑过去,(有时教师甚至忘记了使用他所挑选的和准备好的东西)。为什么会得到这样的结果呢,这是因为,处于教师中心的只是教材内容,而不是教育过程的各种细节。教师使足力气去回想讲述的过程,他的全部注意力都集中在自己的思考和教材内容上,学生要领会这样的讲述是困难的,在这种课堂上没有不随意识记忆,因为在教师的讲述和语言里没有情感,如果教师不得不使足自己的全部力气去回想教材的内容,他的讲述缺乏情感,那么儿童就不会感兴趣。

这段话让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中,我觉得自己在渐渐的走向苏霍姆林斯基笔下的这类老师。那么怎样的讲述才能引导学生产生疑问呢?

苏霍姆林斯基告诉我们:哪些东西要讲,而哪些东西则留着不要讲完。没有讲完的东西,就好比是给学生的思维埋下一段“导火线”。在这里,没有任何适用于一切场合的现成方案。那么又如何让自己的语言能够直接诉诸学生心灵呢?或者说又是怎样的课堂才算是诉诸学生心灵的好课呢?苏霍姆林斯基没有告诉我具体的实例。在不断的寻找时我看到了著名的语文特级教师李镇西的教学实录,在讲完鲁迅的《祝福》后,李镇西老师这样反思到:

“我当然可以设计一个可以“讲”的比较精彩的教案,但我首先着眼于学生的“学”。这篇课文的参考资料浩如烟海,可以毫不夸张的说,仅凭我已有的对鲁迅这篇文章的理解,都可以把这篇内涵丰富,思想厚重的文章“讲好”。但是,现在我思考的或者没有把我的,不是我如何“讲好”,而是如何让学生“学”好.所有的教学设计和教学程序都应该以学生的心灵为起点,这是我坚定不移的原则。尽可能引导和调动学生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了去感悟课文,尽可能的尊重学生哪怕是肤浅但很真诚的理解,尽可能的让学生自己去与课文中的人物对话而贴近作者的精神世界,这比我个人滔滔不绝或慷慨激昂地精辟分析更为重要。”

从苏霍姆林斯基和李镇西身上,我发现了那个不二法门的秘诀:一切为了学生的心灵。

有人为了学生在课堂上能够保证足够的活动,提出了老师讲15分钟,学生练30分钟的设想。这种方法本身并无可厚非,然而,如果这堂课的内容适合学生的讨论,那么全部放给学生又如何?如果该堂课的内容适合教师的讲解,那么全部放给老师又如何。

有一个老师在讲《再别康桥》,介绍徐志摩时,用了整节课的时间滔滔不绝的讲解徐志摩的个人经历和爱情故事,学生们被徐志摩的经历深深的吸引了,感慨颇深。

如果从新课程改革发挥学生主动性这一方面来讲,这位老师的满堂灌无疑是失败的,如果从文学作品诉诸学生心灵这一方面来讲,这堂课无疑是成功的。

教无定法,却有一个永恒不变的方向:一切为了学生。是的,道德、公民的精神、思想的财富是永恒的,是教育工作的核心。

读后,我掩卷细想,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理念真的使我受益匪浅,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会孜孜不倦地拜读,用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指导自己的教育工作,培养出更多、更全面的学生。

第四篇:读“苏霍姆林斯基”有感

让孩子拥有一个真正的金色童年

——读“苏”有感

应该说,孩子们在一年中,大部分时间是在学校度过的。如果孩子不会利用时间,不会自由合理地支配属于自己的自由时间,他的生活一定是疲惫的,麻木的,没有任何惊喜的日子。这种学习生活是一种煎熬。相反,如果学会支配自己的自由时间,他的学习生活是浪漫的,充满色彩的,充满惊喜的,充满挑战和期待的日子。

书中给出的建议,一定让孩子喜欢看书,有喜欢的一门学科。

1、阅读,培养孩子们从小喜欢阅读。

(1)班级建立图书角,广开书源,拓展阅读环境。好书的推荐与分享会引起更多人的阅读积极性,建议全体师生将看完的、闲置的好书捐赠给各班图书角,不仅可提高闲置书籍利用的价值,丰富阅读资源,也让学生有书可读。安排每天中午的自习时间对学生开放图书角,充分利用每分每秒的时间,保证学生每天的阅读时间。

(2)我在班级发动学生之间“好书换换看”行动,提倡同学与同学之间进行好书共享。换一本书,交一个朋友,不仅读到了好书,还加深了同学间的友谊。不过要提醒学生,借阅别人的书,一定要好好爱护。活动开展得很好,同学们反响不错。

(3)读书活动中,我班组织学生开展一系列相应的活动。如:利用早自习,让学生读美文、颂经典。内容主要以古诗诵读为主,此外,如《夏洛的网》、《鲁滨逊漂流记》、《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海底两万里》及其他自己喜好的课外书籍都纳入到我们的读书计划中来。开展一次“读书伴我行”主题中队活动,进行一次“读书之星”评比活动。平时阅读要求学生坚持写读书笔记,读书卡展示,鼓励学生与众人分享读书之乐。通过阅读、积累与展示等活动,不但为学生营造浓厚的读书氛围,而且还为学生创造展示风采的特殊环境,把我校的读书活动推上新的台阶。

2、让孩子培养自己喜欢的学科。

我让孩子们培养自己的一个绝活,要么唱歌,要么跳舞、画画、朗读、书法、计算、写诗、踢球、乒乓球,踢毽子,羽毛球,呼啦圈、绕口令、走秀、手工等等。培养多种爱好!中午上课前进行展示!课前三分钟让好多同学把学到的知识讲个大家听,得到了口才的锻炼,同时让大家也打开了眼界。

我在每节课的教学中,总是布置好任务之后,早早完成的孩子下课前的时间就是自己的了,可以干自己喜欢的事情,只要不弄出声响。有的孩子选择的看书,有的孩子选择的是画画,还有的是折纸,甚至可以提前完成家庭作业。所以很多孩子都选择了早早完成作业,成为自由人,干自己喜欢的事情。

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模式就是今天提出的素质教育。但是我们的素质教育被分数所压制。为了提高分数,为班级争光,为学校争光,孩子老师们不辞劳苦,分秒必争,累得头昏眼花的。孩子哪来的兴趣!家长为了让孩子提高成绩,再去上学习班,还是学习课本上的那点东西,什么人不都得学傻了!什么人这样培养会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不能再这样下去了,很危险的!

我会从我的课堂入手,提高效率,争取给孩子自由时间,努力创造条件,开展各种活动,让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创造力,让每一天的学习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

第五篇:读苏霍姆林斯基有感

用你的精彩实现我的价值

——重读苏霍姆林斯基有感

假期再读苏霍姆林斯基的文章,觉得真的是非常贴近一线教师,没有漫天的大道理,有的是实实在在的教育教学体验。越读越能体会到为什么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理论能成为经典,越读越能感受到校长为什么让教师们在假期重读经典。

新时期,怎样才能称得上一个合格的教师?

一、做一个给孩子希望的老师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不要让任何一个学生感到他在智力发展上是不行的,在学习上注定要落伍的。我深信,在少年和青年当中发生的许多悲剧的根源正在于此。一个人如果感到自己无能为力,他是不可能幸福的;而在缺乏幸福感的地方,就会产生性情孤僻、不相信别人和冷酷无情的现象。”

记得看过一个故事:一位新转来的老师听别人说这个班里的15号学生非常优秀,可以重用。新老师记在心里,对这位15号学生信赖有加,委以重任。这个15号学生刚开始似乎不突出,然而在老师的鼓励、重视下果然不负众望,成为佼佼者。事后这个老师竟得知:原来别人说优秀的的15号孩子早在她来前就转走了,现在的15号原本是个默默无闻、毫不起眼的小兵。

是呀,故事中的这个孩子是多么幸运,机缘巧合让他得到了弥足珍贵的信任,改变了他的人生。可是试想,如果没有这样一个巧之又巧的巧合呢?难道孩子的希望真的需要出现奇迹才能获得吗?

扪心自问,在教育一些学习、行为上不那么“优秀”的孩子时,我对他们的耐心、信任是不够的。很多时候,当孩子刚犯错时,我能理性地处理,等待“花开”。然而,一旦等待的时间一长,失望的次数一多,我的耐性也就没有了。

是否,要用教师的“耐性”来决定孩子的“希望”? 作为教师,我们没有权利用“没有耐性”来搪塞一切!

因为,“世界上没有才能的人是没有的。问题在于教育者要去发现每一位学生的禀赋、兴趣、爱好和特长,为他们的表现和发展提供充分的条件和正确引导。” 我对自己说:你可能是一个教学不突出的教师,努力提高就好;你可能是一个粗枝大叶的教师,注意留心就好;但你绝对不能是一个抹杀孩子的希望的教师,否则你就不配做教师!

二、做一个在工作中实现自身价值的老师

众所周知,苏霍姆林斯基是前苏联著名教育家,也是当代世界上最有影响的教育家之一。他18岁开始担任乡村学校的教师,始终再没有离开过教育事业。他以马卡连柯为榜样,把整个心灵都献给孩子。他说:“我的生活中什么是最重要的呢?我可以毫不犹豫地回答说:热爱孩子。”

苏霍姆林斯基是全身心献给孩子的人。我不敢说我能做到像他这样,但是,每天8小时工作,一个月就是176小时,一年是2112小时,35年是73920小时。除了睡觉,再没有其他什么事情能比做这份工作花的时间更多了。既然我将我生命中很大一部分的时间用在教师岗位上,那么,我更应该做好这份工作,在教师岗位上体现我的自身价值。

有个德国人离开亲人不远万里,来到广西山区进行义务支教,他的在大山里他一待就是十年。他从没领过一分钱工资,他没有接受过一笔捐助,他每月的生活费仅仅是100元,他每年的开销来自于父母资助的5000元人民币。他说:“很多人过得很可怜,天天做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然后他们就用钱买的东西来安慰自己,让自己忘掉不能做理想的事的痛苦。我的情况不一样,我直接去做我愿意做的事,所以我不需要拿无知的享受来安慰自己。”他是一个生活在中国的世界公民——卢安克。

这样的人把“为别人活”和“为自己活”变成了一件事,没有满腹牢骚,没有无尽的抱怨,所以他是快乐的。我希望自己也能一直的工作并快乐着,在工作中实现自己的价值。

三、做一个有专业水准的老师

“只有让学生不把全部时间都用在学习上,而留下许多自由支配的时间,他才能顺利地学习……这是教育过程的逻辑。”

一句简单明了的话,说的就是要我们实行素质教育,摈弃应试教育,逃离题海。这就需要教师有较高的专业水平。

回想一下,一个学期最紧张的时候是什么时候?期末复习。为什么是期末复习?因为要复习一个学期的知识。为什么要复习一个学期的知识?因为要考试。哦,原来是为了考试。

但如果重新审视教育教学,重新回答以上问题:一个学期最紧张的时候是什么时候?必定是课堂35分钟教学。为什么是课堂教学?因为要在有限时间内又要提高学生能力,又要丰富学生见闻,又要培养学生良好习惯。为什么35分钟要达到这么多目标?因为我们要实行的是素质教育。

忙于端茶倒水,文书处理却一塌糊涂的秘书是不专业的;忙于粉饰外墙,地基却打不稳的建筑公司是不专业的„„那么,忙于应付检查,忽视日常教学的教师也是不专业的!

反思自己,过去自己真的经常陷入第一种情况的误区,看着别人忙复习,我也忙复习。平日里时常让其他繁杂事务占掉了宝贵的35分钟课堂时间。现在想来,真的是多么愚蠢。

但实际工作中还有一个必须面对的问题就是,有计划的教育教学工作不时会被突如其来的检查、展示和各种活动打乱。如是对学生有益的,我觉得教师应该合理安排,保证质量。但如果是劳民伤财,对学生又无益处的,我是真的希望能减少一些不必要的耗费。这样能让老师和学生能更专注于课堂35分钟。

四、做一个为人师表的教师

苏霍姆林斯基说:“人类的精神与动物的本能区别在于, 我们在繁衍后代的同时,在下一代身上留下自己的美、理想和对于崇高而美好的事物的信念。”

跟大家分享一个故事:一次父子两人看比赛,父亲随口说了一句“如果某某队赢,你的任何愿望我都答应。”结果,那个比赛的队伍果真赢了,而孩子提出的愿望是:要驾驶一次水上飞机!当时水上飞机刚刚问世,而孩子不过才十几岁,且是家中独子。这样的事情放在别的父母身上,可能都会想办法劝孩子打消念头,或者更换愿望。但是故事中的这位父亲却想方设法让孩子参加训练、学习飞行。最终这个孩子完成了一次漂亮的飞行,也获得了为之奋斗终身的梦想,后来制造飞机、驾驶飞机创造了一项又一项纪录。这位父亲何尝不担心孩子,只是他是个信守诺言的人,他对孩子最好的教育就是信守哪怕是不经意脱口而出的许诺。他的孩子在他的身体力行的教育下成为了一个杰出的人。

父母会影响一个孩子,而教师会影响全班几十的孩子!作为教师,为人师表何其重要!

那么,到底怎样的老师才是合格的老师?

我们驾小大门口有那么几行字:今天我以驾小为荣,明天驾小以我为荣。时常经过,瞥过也就过了。现在想想,是呀,这不正是一名教师、一个学校的价值体现吗?换句话说就是:用你的精彩证明我的价值!为了让孩子有更灿烂的人生这个目标而努力的老师才能称为合格的老师,正如把一生献给教育的苏活姆林斯,正如广西山区支教十年的德国人卢安克一样。一名普通教师,也可以有自己快乐的教坛生涯。

行囊已背起,我正在路上„„

苏霍姆林斯基经典语句共享:

1.思想是根基,理想是嫩绿的芽胚,在这上面生长出人类的思想、活动、行为、热情、激情的大树。

2.只有集体和教师首先看到学生优点的地方,学生才能产生上进心。3.母亲的安宁和幸福取决于她的孩子们。母亲的幸福要靠孩子少年儿童去创造。

4.思想好比火星:一颗火星会点燃另一颗火星。一个深思熟虑的教师和班主任,总是力求在集体中创造一种共同热爱科学和渴求知识的气氛,使智力兴趣成为一些线索,以其真挚的、复杂的关系——即思信的相互关系把一个个的学生连接在一起。

5.人们将永远赖以自立的是他的智慧、良心、人的尊严。

6.只有在有良心和羞耻心的良好基础上,人的心灵中才会产生良知。良心,就是无数次发展为体验、感受的知识,正是在它的影响下,必然会派生羞耻心、责任心和事业心。

7.只有让学生不把全部时间都用在学习上,而留下许多自由支配的时间,他才能顺利地学习„„(这)是教育过程的逻辑。8.没有自我教育就没有真正的教育。这样一个信念在我们的教师集体的创造性劳动中起着重大的作用。

9.教师进行劳动和创造的时间好比一条大河, 要靠许多小的溪流来滋养它。教师时常要读书,平时积累的知识越多, 上课就越轻松。10.没有情感,道德就会变成枯燥无味的空话,只能培养出伪君子。

下载读《追随苏霍姆林斯基》有感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读《追随苏霍姆林斯基》有感.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读《苏霍姆林斯基》有感

    书·学习·成长 -—读《苏霍姆林斯基》有感初登教坛时,为了使自己迅速成长起来,成为一名合格的、优秀的教师,我曾读过许多教育论著,魏书生的《班主任工作漫谈》、李镇西的《爱的......

    读苏霍姆林斯基有感

    读《教师最喜欢的教育名言》有感 东来乡海联学校许洪芬 今年寒假,教育局推荐所有教师研读《教师最喜欢的教育名言》,这本书汇集了古今中外著名教育家的名言,其中的教育名言朴实......

    《追随苏霍姆林斯基》读后感(合集五篇)

    《追随苏霍姆林斯基》读后感 朱培成 近期阅读了李镇西《追随苏霍姆林斯基》一书,有些心得。 全书共分三个部分,分别是“穿行于苏霍姆林斯基思想的森林”,“又见卡娅——江阴日......

    读《点击苏霍姆林斯基》有感

    爱的教育 -——读《点击苏霍姆林斯基》有感 前苏联教育家、理论家苏霍姆林斯基是教师的典范,世界教育大师。他从17岁即开始投身教育工作,直到逝世,在国内外享有盛誉。苏霍姆林......

    读苏霍姆林斯基有感(原创)[推荐5篇]

    读苏霍姆林斯基有感 桃源二中钟波 俄国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写的《给教师的100条建议》一书,尽管今天的教育形势比之苏所写书的年代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仍被他的一些语句......

    读苏霍姆林斯基著作有感

    读苏霍姆林斯基著作有感 聂燎闽 几乎所有从事一线的教师都在感叹,现在教书越来越难了,我想这也确是实情。教学中,一些孩子的行为和表现常常令人困惑:为什么面对我们精心备出来......

    读苏霍姆林斯基著作有感

    读苏霍姆林斯基著作有感 涧头集镇高山后小学姬长太 传统上,中国儒家将“天、地、君、亲、师”五者相提并论,认为教师的地位堪比天地、君王和至亲。古人云:“一日为师,终身为父。......

    读苏霍姆林斯基心得体会

    学习苏霍姆林斯基心得体会 在我的眼里,陶行知是中国的苏霍姆林斯基,而苏霍姆林斯基则是乌克兰的陶行知,大家的心灵相通,思想共融。我们在中国苏南的一个小镇践行着乡村教育的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