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读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名言有感
读《苏霍姆林斯基教育名言》有感 华容四中:邓磊
今年暑假,学校推荐所有教师研读《苏霍姆林斯基教育名言》。苏霍姆林斯基是苏联杰出的教育理论家和教育实践家,他的每一条理论都是教育的经典名言,涵盖了教育的方方面面。尽管今天的教育形势比之苏霍姆林斯基所写书的年代有了很大的变化,但他的阅历的思想,精炼的语言依然符合教育规律,依然生机勃勃,处处时时开花结果,闪耀着教育经典的光辉。我细读了一遍,感觉自己经历了一次心灵的洗礼。他的教育思想不仅对苏联和其它许多国家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时至今日,对我国当前的教育仍具有极大的借鉴意义。
读完这本书才明白,教育的核心并不是自己怎样去“讲好课”,而是研究学生怎样才能学好,研究对教师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学习、实践、反思、改进,意味着不断地自我批判,在批判中前进,从而体会到工作的快乐和幸福。只有研究型的教师才能胜任教育的改革和创新,只有教师富有创新精神,才能培养出创新人才,人们对教育规律的每一点认识,教学水平的每一次提高都是自我反思和自我批判的结果,就是教育研究的结果,也正是教师快乐的源泉。
备课就是每一位老师必须面对的工作,也是上好一节的关键。一节课上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课前教师的准备工作。备课就是要使老师达到“脑中有课标,心中有课程,眼中有学生,手中有教法”。
要完成从“知识课堂”到“生命课堂”的转化,真正的功夫就在于备课。
教学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每一节课都应有其独特的任务和要实现的目标,教师必须对自己的教学目标有十分恰当和清晰地认识。只有当教师对自己选择与组织的教学内容进行精心设计、达到融会贯通的程度,教师讲授才有可能娓娓道来、左右逢源。
我们要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完成教学的进度,同时还要进行课堂观察。但是,这种观察只能把注意到的复杂多样的现象储存到大脑中,作为课后进行反思和研究的材料。因此,对学生生活世界和学习世界的真正关注与研究是在备课的过程中完成的。学生有哪些需要特别关注和引导的地方?学生之间到底有哪些差异?通过寻找这些问题的答案,教学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一成不变的教学和“一本教案教一年”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教师只有想方设法不断地学习才能紧跟时代的步伐。教师要时刻关注教育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运用成熟的理论来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同时要借鉴其他教学工作者的教学实践经验。备课过程中,教师要跳出书本的囿限,追求先进的理念和方法,转换角度,更新内容,以更好地促进课堂教学为学生的全面发展而服务。
学生的教育工作中,我们当教师的最为头疼的,也是最感到无计可施的,那就是如何对待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有时候,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在那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身上所花费的功夫是一般学生的多少倍,可取得的效果往往不令人满意,最后有些竟放弃了对这些学生所
做的努力,导致学生学习越来越差,教师也越来越感到教学的苦恼。那么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苏霍姆林斯基首先强调了教师在教育、辅导那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时应当像医生一样是一个人道主义者,医生对那些身患重病的病人从来都是以鼓励的言行让他们来战胜病魔,让他们树立起生活的勇气。那我们的教育也应具有这种人道主义的精神。那我们想过没有造成学生学习困难的是什么?就像大夫看病需要了解病人的病情一样我们也应该认真去思考学生学习困难的原因。
学生个体的差别,客观决定了不是每个学生都能在文化学习中取得同样优异的成绩,更不可能对每个学生都拿一百分去要求。如果你非要那样做得话,不是自讨没趣还是什么?教师要善于确定:每一个学生在此刻能做到什么程度,如何能使他的智力才能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我们要做得是扬长避短,而不是取长补短。后进生之所以差,我们不得而知,也无暇顾及,于是只能怨妇般地责备这些家伙怎么这么“笨”。于是,我们便要补差,要扎扎实实地抓差生。何所谓抓?亦即牢牢控制,唯我命令行事,你没有自由权利,你不可以有非份要求。怎么抓?加班加点呗,题海战役,反复练习呗??我们坚信,知识的缺乏可以通过重复记忆加以充塞,技能的生疏必须反复操练达到熟能生巧。
人与人在智力、体力、习惯、情感等方面存在的差别是我们必须正视的事实,也正是这千差万别才构成了我们这个多姿多彩的世界。教育就是要发现、利用、发展这一多样性,而不是用简单、划
一、僵化的标准,将丰富多样的原料轧制、打磨成一模一样的成品。事实上,这样的结果不是人为造成很多“废品”,就是产生一大堆无用的下脚料。学生再幼稚,也有他个人的思想和感情,有他独特的思维和心灵,他们不是我们显示个人魅力的对象,更不是被动等待我们去塑造的苍白魂灵,我们应该多一份关爱,多洒一份阳光,给那些“无可救药”的“后进生”。这群孩子有他特殊的原因,可能是智力因素,可能是家庭因素等等。但是,我们似乎一直都习以为常地这样做着着,还常常大张旗鼓地宣称自己培养出多少个进入某某名校的学生。作为教育者,我们是否做到了教育的公平呢?是否关爱了每一个孩子?现实是,我们不都是拿更多学生的牺牲,来换取了少数学生的金榜题名。教育之所以被尊称为功德无量的事业,不正是他能够拯救普天之下孱弱的灵魂吗?这一点与医生比起来,我们似乎应该感到更为羞愧。人家都能努力根据每个病人的情况对症下药,尽管个别人技艺不佳。没有哪个医生把一大群病人集中起来给他们统一喂药吧?也不会有哪个医生以自己曾今治好个别病人而沾沾自喜吧?所以,为师者更应当对班级上的每一个同学负责。
现代的教育发展观强调以学生为本,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学生是完整独立的人,教师与学生是平等的,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能够为学生的学习创造一个和谐、宽松、安全的氛围,有利于学生的求知欲,提高他们的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创造性,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教学效果。
教师只有时刻要求自己,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走进学生的心灵,在思想与行动上与同学保持一致,做他们的朋友,让他们感受到老师
天天与他们在一起,与学生们一起享受他们进步的快乐,同他们一样高兴地欢呼,同他们一起呐喊。这样贴近的生活,大概就是苏霍姆林斯基所谓的教师的真正幸福。
让我们都来读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名言,从工作中体会做为一名教师的真正幸福与快乐。篇二:读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有感
读《当代发达国家艺术教育理论与实践》有感台门中学胡文军
剩下的鲍鱼壳从不会扔掉,而是叫服务员洗干净后带回家。我女儿是珠宝设计师,她能把那些简单的鲍鱼壳变成美丽的装饰品。再比如说美术家可以通过绘画等艺术创作,穿越世界,穿越时空??。该书读来毫无刻板、说教之感。读来令人备感亲切、深受启发。世纪老人冰心曾说过:“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这是一句至理名言。钱初熹为我们提供很好的精神粮食,为我们了解国外美术教育开阔了眼界和价值,读后让人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篇三:读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有感
吸取先进教育理念 积极进行教育实践
——读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有感
准旗薛四小石丽娜
今年暑假假期,我拜读了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一书。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是前苏联一位有着30多年教育实践经验的教育理论家,他被尊为“教师的教师”,他的书被称为“活的教育学”、“学校的百科全书”。他的著作是近几十年来罕见的先进教育宝库。冰心曾说过:“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这是一句至理名言,虽然现在的教育形式与苏霍姆林斯基所处的时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苏老先生的教育思想对现在教师来说丝毫不显过时。书中亲切又充满智慧的语句犹如智慧之泉时时启发着我、鼓励着我。
下面就书中给我印象最深刻的几处谈谈自己的感受:
一、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中注重对学生的思维训练 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中特别重视学生智力发展的教育。曾多次提出“要思考,不要死背”的口号。他提出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讲课力求生动、形象、有趣、反对“满堂灌”,引导学积极思考,真正的学校是一个思考的王国,并用分数去鼓励他们,使学生体验到学习取得成绩的快乐。
反思当今我们的教学,老师怕学生听不懂,总是讲得太多,其实这就大大缩小了课堂上学生思维的空间,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而这也正是当今教育界提出的合作学习中,教师要少讲,学生要多练 教育理念,而我校(薛四小)也正在尝试合作学习,我们的语文教学
也形成了合作式的教学模式,学生上台合作汇报的过程其实就是一种很好的训练学生思维能力的典范方式。
二、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中注重学生的个别差异,因材施教
“请记住: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我觉得在这条建议里苏霍姆林斯基是希望我们教师教育儿童应该有个别对待的态度,即“因材施教”。书中打了个很形象的比喻:让所有刚入学的7岁儿童都完成同一种体力劳动,例如去提水,一个孩子提了5桶就精疲力尽了,而另一个孩子却能提来20桶,如果你一个身体虚弱的孩子一定要提够20桶,那么就会损伤他的力气,他到明天就什么也干不成了,说不定还会躺到医院里去。儿童从事脑力劳动所需要的力量,也是想这样,各不相同的。的确每个孩子的之间存在着个性差异,造成了孩子在感知、理解、识记等方面的发展不均衡,此时,教师就要善于确定每个学生所能达到的程度,一次采取教育手段。
三、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中注重阅读
他认为阅读是对“学习困难的”学生进行智育的重要手段。学生学习越感到困难,他的脑力劳动中遇到的困难越多,他就越需要多阅读,正像敏感度差的照相机底片需要较长时间的曝光一样,学习成绩差的学生的头脑也需要科学知识之光给予能更鲜明、更长久的照耀。而阅读正是在“学习困难的”学生的脑力劳动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有一位姓特卡琴科的优秀数学教师,他教的中学生就没有不及格的。这位教师创造性劳动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他善于合理地组织
这里所说的这种阅读,通过阅读来发展学生的智力才能。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习困难的”学生读书越多,他的思考就越清晰,他的智慧力量就越活跃。
总之,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一书给我们提供了百条“建议”,这些建议都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在平时所接触的一个个难题。这些建议的背后所展示的或是一个个鲜活的教育案例,或是一个个感人至深的教育故事。通过阅读《给教师的建议》,使我体会和领悟到了苏霍姆林斯基的伟大教育思想,从中得到许多启迪和教育,它让我的教育思想得到了升华,实践能力得到了提升,这是一本值得所有教育工作者认真阅读的经典好书。
第二篇:读苏霍姆林斯基教育名言有感
读《苏霍姆林斯基教育名言》有感
华容四中:邓磊
今年暑假,学校推荐所有教师研读《苏霍姆林斯基教育名言》。苏霍姆林斯基是苏联杰出的教育理论家和教育实践家,他的每一条理论都是教育的经典名言,涵盖了教育的方方面面。尽管今天的教育形势比之苏霍姆林斯基所写书的年代有了很大的变化,但他的阅历的思想,精炼的语言依然符合教育规律,依然生机勃勃,处处时时开花结果,闪耀着教育经典的光辉。我细读了一遍,感觉自己经历了一次心灵的洗礼。他的教育思想不仅对苏联和其它许多国家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时至今日,对我国当前的教育仍具有极大的借鉴意义。
读完这本书才明白,教育的核心并不是自己怎样去“讲好课”,而是研究学生怎样才能学好,研究对教师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学习、实践、反思、改进,意味着不断地自我批判,在批判中前进,从而体会到工作的快乐和幸福。只有研究型的教师才能胜任教育的改革和创新,只有教师富有创新精神,才能培养出创新人才,人们对教育规律的每一点认识,教学水平的每一次提高都是自我反思和自我批判的结果,就是教育研究的结果,也正是教师快乐的源泉。
备课就是每一位老师必须面对的工作,也是上好一节的关键。一节课上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课前教师的准备工作。备课就是要使老师达到“脑中有课标,心中有课程,眼中有学生,手中有教法”。要完成从“知识课堂”到“生命课堂”的转化,真正的功夫就在于备课。
教学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每一节课都应有其独特的任务和要实现的目标,教师必须对自己的教学目标有十分恰当和清晰地认识。只有当教师对自己选择与组织的教学内容进行精心设计、达到融会贯通的程度,教师讲授才有可能娓娓道来、左右逢源。
我们要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完成教学的进度,同时还要进行课堂观察。但是,这种观察只能把注意到的复杂多样的现象储存到大脑中,作为课后进行反思和研究的材料。因此,对学生生活世界和学习世界的真正关注与研究是在备课的过程中完成的。学生有哪些需要特别关注和引导的地方?学生之间到底有哪些差异?通过寻找这些问题的答案,教学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一成不变的教学和“一本教案教一年”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教师只有想方设法不断地学习才能紧跟时代的步伐。教师要时刻关注教育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运用成熟的理论来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同时要借鉴其他教学工作者的教学实践经验。备课过程中,教师要跳出书本的囿限,追求先进的理念和方法,转换角度,更新内容,以更好地促进课堂教学为学生的全面发展而服务。
学生的教育工作中,我们当教师的最为头疼的,也是最感到无计可施的,那就是如何对待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有时候,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在那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身上所花费的功夫是一般学生的多少倍,可取得的效果往往不令人满意,最后有些竟放弃了对这些学生所做的努力,导致学生学习越来越差,教师也越来越感到教学的苦恼。那么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苏霍姆林斯基首先强调了教师在教育、辅导那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时应当像医生一样是一个人道主义者,医生对那些身患重病的病人从来都是以鼓励的言行让他们来战胜病魔,让他们树立起生活的勇气。那我们的教育也应具有这种人道主义的精神。那我们想过没有造成学生学习困难的是什么?就像大夫看病需要了解病人的病情一样我们也应该认真去思考学生学习困难的原因。
学生个体的差别,客观决定了不是每个学生都能在文化学习中取得同样优异的成绩,更不可能对每个学生都拿一百分去要求。如果你非要那样做得话,不是自讨没趣还是什么?教师要善于确定:每一个学生在此刻能做到什么程度,如何能使他的智力才能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我们要做得是扬长避短,而不是取长补短。后进生之所以差,我们不得而知,也无暇顾及,于是只能怨妇般地责备这些家伙怎么这么“笨”。于是,我们便要补差,要扎扎实实地抓差生。何所谓抓?亦即牢牢控制,唯我命令行事,你没有自由权利,你不可以有非份要求。怎么抓?加班加点呗,题海战役,反复练习呗„„我们坚信,知识的缺乏可以通过重复记忆加以充塞,技能的生疏必须反复操练达到熟能生巧。
人与人在智力、体力、习惯、情感等方面存在的差别是我们必须正视的事实,也正是这千差万别才构成了我们这个多姿多彩的世界。教育就是要发现、利用、发展这一多样性,而不是用简单、划
一、僵化的标准,将丰富多样的原料轧制、打磨成一模一样的成品。事实上,这样的结果不是人为造成很多“废品”,就是产生一大堆无用的下脚料。学生再幼稚,也有他个人的思想和感情,有他独特的思维和心灵,他们不是我们显示个人魅力的对象,更不是被动等待我们去塑造的苍白魂灵,我们应该多一份关爱,多洒一份阳光,给那些“无可救药”的“后进生”。这群孩子有他特殊的原因,可能是智力因素,可能是家庭因素等等。但是,我们似乎一直都习以为常地这样做着着,还常常大张旗鼓地宣称自己培养出多少个进入某某名校的学生。作为教育者,我们是否做到了教育的公平呢?是否关爱了每一个孩子?现实是,我们不都是拿更多学生的牺牲,来换取了少数学生的金榜题名。教育之所以被尊称为功德无量的事业,不正是他能够拯救普天之下孱弱的灵魂吗?这一点与医生比起来,我们似乎应该感到更为羞愧。人家都能努力根据每个病人的情况对症下药,尽管个别人技艺不佳。没有哪个医生把一大群病人集中起来给他们统一喂药吧?也不会有哪个医生以自己曾今治好个别病人而沾沾自喜吧?所以,为师者更应当对班级上的每一个同学负责。
现代的教育发展观强调以学生为本,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学生是完整独立的人,教师与学生是平等的,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能够为学生的学习创造一个和谐、宽松、安全的氛围,有利于学生的求知欲,提高他们的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创造性,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教学效果。
教师只有时刻要求自己,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走进学生的心灵,在思想与行动上与同学保持一致,做他们的朋友,让他们感受到老师天天与他们在一起,与学生们一起享受他们进步的快乐,同他们一样高兴地欢呼,同他们一起呐喊。这样贴近的生活,大概就是苏霍姆林斯基所谓的教师的真正幸福。
让我们都来读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名言,从工作中体会做为一名教师的真正幸福与快乐。
第三篇:苏霍姆林斯基教育名言
苏霍姆林斯基教育名言
苏霍姆林斯基教育名言
(一)人生在世不会总是一帆风顺和美妙动人的。·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 人们将永远赖以自立的是他的智慧、良心、人的尊严。.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教师。
· 既然思想存在于劳动之中,人就要靠劳动而生存。· 友谊是培养人的感情的学校。
· 人在自己的劳动中创造自己并理解劳动的美。· 劳动和人,人和劳动,这是所有真理的父母亲。· 推崇真理的能力是点燃信仰的火花。· “明天”,是勤劳的最危险的敌人。
· 任何人如果不能教育自己,也就不能教育别人。· 让每一个学生在学校里抬起头来走路。
· 每一个决心献身教育的人,应当容忍儿童的弱点。· 教育技巧的全部奥秘也就在于如何爱护儿童。
· 成熟的和真正的公民意识;就把为社会服务看作一个人最主要的美德。· 热爱孩子是教师生活中最主要的东西。· 没有时间教育儿子——就意味着没有时间做人。
· 教育的实质正是在于克服自己身上的动物本能和发展人所特有的全部本性。· 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 幸福只会给予不怕劳动的人,多年忘我劳动的人。· 一个好的教师,是一个懂得心理学和教育学的人。· 读和写是学生最必要的两种学习方法,也是通向周围世界的两扇窗口。· 无限相信书籍的力量,是我的教育信仰的真谛之一。· 领导学校,首先是教育思想上的领导,其次才是行政上的领导 · 没有情感,道德就会变成枯燥无味的空话,只能培养出伪君子。· 一个无任何特色的教师,他教育的学生不会有任何特色。· 只有集体和教师首先看到学生优点的地方,学生才能产生上进心。.要想自己成为幸福的人,就应当对别人关怀备至,体贴入微,赤诚相见。· 教育者的关注和爱护在学生的心灵上会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
· 所有能使孩子得到美的享受美的快乐和美的满足的东西,都具有一种奇特的教育力量。
· 用劳动来创造美的时候,美才能使人的情操更为高尚。
· 没有自我教育就没有真正的教育。这样一个信念在我们的教师集体的创造性劳动中起着重大的作用。
· 对人来说,最大的欢乐,最大的幸福是把自己的精神力量奉献给他人。· 爱,首先意味着奉献,意味着把自己心灵的力量献给所爱的人,为所爱的人创造幸福。
· 保持和培养每个学生的自尊心,取决于教师如何看待学生的个人学习成绩。· 要记住,你不仅是教课的教师,也是学生的教育者,生活的导师和道德的引路人。
· 自我教育需要有非常重要而强有力的促进因素——自尊心、自我尊重感、上进心。
· 如果不去加强并发展儿童的个人自尊感,就不能形成他的道德面貌。· 友谊是培养人的感情的学校。我们所以需要友谊,并不是想用它打发时间,而是要在人身上,在自己的身上培养美德。· 善于鼓舞学生,是教育中最宝贵的经验。
· 只有让学生不把全部时间都用在学习上,而留下许多自由支配的时间,他才能顺利地学习„„(这)是教育过程的逻辑。· 不要让儿童的思想和心灵接触到不正义的事情时抱着漠不关心的态度。这是迈向道德发展的更高境界的一个台阶。
· 自然界里许多美的事物,如果不事先指给孩子们看、讲给孩子们听,他们自己是不会留意的。
· 人的内心里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总想感到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探寻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求特别强烈。
· 儿童的时间应当安排满种种吸引人的活动,做到既能发展他的思维,丰富他的知识和能力,同时又不损害童年时代的兴趣。
· 体力劳动对于小孩子来说,不仅是获得一定的技能和技巧,也不仅是进行道德教育,而且还是一个广阔无垠的惊人的丰富的思想世界。
· 只有让学生不把全部时间都用在学习上,而留下许多自由支配的时间,他才能顺利地学习„„这是教育过程的逻辑。
· 教师进行劳动和创造的时间好比一条大河,要靠许多小的溪流来滋养它。教师时常要读书,平时积累的知识越多,上课就越轻松。
苏霍姆林斯基教育名言
(二)1、孩子提出的问题越多,那么他在童年早期认识周围的东西也就愈多,在学校中越聪明,眼睛愈明,记忆力愈敏锐。要培养自己孩子的智力,那你就得教给他思考。
2、从什么地方和什么时候开始自我教育呢?有一句古老的格言说:“战胜自己是最不容易的胜利”。
3、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
4、没有自我教育就没有真正的教育。这样一个信念在我们的教师集体的创造性劳动中起着重大的作用。
5、教师进行劳动和创造的时间好比一条大河,要靠许多小的溪流来滋养它。教师时常要读书,平时积累的知识越多,上课就越轻松。
6、保持和培养每个学生的自尊心,取决于教师如何看待学生的个人学习成绩。
7、从观察中不仅可以汲取知识,而且知识在观察中可以活跃起来,知识借助观察而“进入周转”,像工具在劳动中得到运用一样。如果说复习是学习之母,那末观察就是思考和识记知识之母。一个有观察力的学生,绝不会是学业成绩落后或者文理不通的学生。
8、只有让学生不把全部时间都用在学习上,而留下许多自由支配的时间,他才能顺利地学习„„这是教育过程的逻辑。
9、读和写是学生最必要的两种学习方法,也是通向周围世界的两扇窗口。
10、一个无任何特色的教师,他教育的学生不会有任何特色。
11、世界上没有才能的人是没有的。问题在于教育者要去发现每一位学生的禀赋、兴趣、爱好和特长,为他们的表现和发展提供充分的条件和正确引导。
12、所有能使孩子得到美的享受美的快乐和美的满足的东西,都具有一种奇特的教育力量。
13、真正的教育者不仅传授真理,而且向自己的学生传授对待真理的态度,激发他们对于善良事物受到鼓舞和钦佩的情感,对于邪恶事物的不可容忍的态度。
14、善于鼓舞学生,是教育中最宝贵的经验。
第四篇:读《苏霍姆林斯基》有感
青泉学校董建才
假期里,我阅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一百条建议》的经典教育理论著作,这本书我不只一次阅读,读后使我感到激动、赞叹、惊异。特别是,这卷书中的第一章里,“思维与情感的统一”、“我们的传统”和第四章里的公民基础——“道德教育的基本环节”这三个内容更使我感悟颇深。苏霍姆林斯基不愧为蜚声海内外的教育家,他的确是品德高尚,心地纯美的,有理想、有追求、有目标,赤胆忠诚的当代著名的教育家。他为培养高水准的跨世纪人才做出了贡献。在第一章“思维与情感的统一”这个教育过程的细节和奥秘中,他阐述了这样一个实例:词语怎样进入儿童的意识?词语怎样成为思维工具?儿童怎样借助词语学习思考?思维又怎样反过来发展语言?在从教育学上指导学校精神生活中最复杂,最微妙的成分——儿童思维方面存在哪些缺点?读着读着这些实例与观点和我的教育教学实践产生了共鸣。是的在口语表达和作文中,学生存在的词语勉强拼凑、笨拙、死记硬背、模糊不清、枯燥乏味。除了书读得不多,最主要的、最直接的原因是孩子们眼前那扇通往周围大自然的迷人世界的门关闭了。他们听不到小溪的潺潺流水声,听不到云雀的婉转的鸣唱,看不到一年四季多变的山村田野。的确如此,离开了周围的世界,离开大自然,便离开了知识与创作的重要源泉。因此,我们教育工作者,应该把孩子们领到永远常新的,取之不尽的知识——大自然中去,到果园、森林、河边、田野、工厂去。学习用词语表达事物和现象的思维差别,这样方能写出生动有趣,感人的文章。我继续阅读《苏霍姆林斯基》教育理论著作第四卷,第二章我们的传统,特别是一位化学老师e·e·科洛米钦科,1964年致毕业生的祝词,真令我惊异,他先讲述了自己能从事多少年教育工作,并且把每一年教育工作都称之谓一层楼,然后又讲述了,幸福——就是崇高的生活目的、理想,是人要力求达到的最高点。没有理想而活着的人是不幸的,幸福之巅富于创造性劳动之中,创造性劳动能给每个人带来可贵的人的自豪感。接着他又讲了生命、贡献、爱情、良心,要不断的学习等等。这篇毕业祝词,最让我难忘的是:“你们虽然将里开母校走向生活,但永远都会留在我们心中。你们要知道,我们终生都会因为听到关于你们任何一个人的任何一句好评而感到莫大的欣慰。同时也要知道,也会因为听到关于你们任何一个人的不愉快的消息而使我们伤心。”多么亲切的话语,不是把每个学生离开母校当成是解脱责任,摆脱牵挂的开始,而是把每个毕业生都看成是自己的孩子,永远休戚与共,真让人激动啊。我作为一名老师,能深深体会到作为老师对学生的爱与期盼。第四章的德育公民基础——道德教育的基本环节。那里的话语更是令人感动,令人难忘。是教孩子做人的经典语句:“你是生活在人群之中,不要忘记,你的每一个行为,每一个愿望都会影响周围的人。你要知道,在你想要做的和可以做的事之间是有界线的。要检查自己的行为,问问自己所做的事是不是在损害别人和不利于别人?做什么事都要利于周围的人。”还有:“你在享受别人创造的幸福,人们给了你幸福的童年,你要以德报德。生活中的一切幸福和欢乐都由劳动所创造,不劳动,就不能真正的生活。要做一个善良,富有同情心的人。要帮助患难的同志,要帮助弱者和无自卫能力者。要尊敬、爱戴父母——是他们给了你生命,又在抚育你。对坏事不能置之不理,要同坏事、欺骗和不正当现象作斗争。决不可向那种企图靠别人生活、损害别人、危害社会的人妥协。”多么全面的德育教育,既生动,又感人,同时又那么直白,易懂。作为一个刚参加工作没两年的年轻教师,读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确实受益匪浅,特别是其中的8条——关于如何获取知识,读完之后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一年来深深困惑着我的问题突然间有找到了方向。记得第一次教育实习的时候,为了准备一堂课足足花了一个星期的时间,查资料,认真读课文,教案反复修改了无数次。那次的课因我的精心准备而上的格外精彩,下了课很多学生跑来告诉我,我比他们原来的老师讲的好很多了,我至今仍记得那时的兴奋与激动。那是鼓舞我工作后走上讲台的最初的自信和成就感。从那以后,我总结了一条自认为很游泳的讲课经验:把与该篇课文有关的所有资料都搜集到手,加以组织,最后安排上学生的活动,就可以准备好一堂课了。那时候,我认为找到了教学的不二法门。觉得只要课前认真的准备好每一堂课,就可以讲好课。而且总觉得自己在课堂上给了学生一道色、香、味俱全的“菜”,刚开始学生还很配合,很欣赏这道菜。课时间渐长,课堂开始出现一些不和谐的音符,我渐渐觉得我的课堂和我的语言和学生有了隔膜感,一些所谓的讨论和课堂活动也只是表面的,进行不到课文的深层次。有很多时候发现自己在唱独角戏,振臂一呼却应者寥寥,反而有一两次仍开教案跳出书本却有意想不到的精彩。也曾经多次跟其他老师讨论这一情况,很多时候都把问题归于学生对语文主观上的不重视,而恰恰忽视了我们自身存在的问题,直到那天我看到苏霍姆林斯基在谈谈教师的教育素养中写下的这些话:请留意观察一下那些只知道必须交给学生的那点东西的教师的工作情形吧。他认真的按照教科书把要讲述的东西准备好,甚至把讲述的内容和逻辑顺序都记住。你将会发现:那些在讲述新教材时应当使用的直观教具和说明性材料(如在历史、地理、生物课上要用的文艺作品中的形象),好像是人为地附加在课的内容上的,所有这些都从学生思想的表面上滑过去,(有时教师甚至忘记了使用他所挑选的和准备好的东西)。为什么会得到这样的结果呢,这是因为,处于教师中心的只是教材内容,而不是教育过程的各种细节。教师使足力气去回想讲述的过程,他的全部注意力都集中在自己的思考和教材内容上,学生要领会这样的讲述是困难的,在这种课堂上没有不随意识记忆,因为在教师的讲述和语言里没有情感,如果教师不得不使足自己的全部力气去回想教材的内容,他的讲述缺乏情感,那么儿童就不会感兴趣。这段话让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中,我觉得自己在渐渐的走向苏霍姆林斯基笔下的这类老师。那么怎样的讲述才能引导学生产生疑问呢?
苏霍姆林斯基告诉我们:哪些东西要讲,而哪些东西则留着不要讲完。没有讲完的东西,就好比是给学生的思维埋下一段“导火线”。在这里,没有任何适用于一切场合的现成方案。那么又如何让自己的语言能够直接诉诸学生心灵呢?或者说又是怎样的课堂才算是诉诸学生心灵的好课呢?苏霍姆林斯基没有告诉我具体的实例。在不断的寻找时我看到了著名的语文特级教师李镇西的教学实录,在讲完鲁迅的《祝福》后,李镇西老师这样反思到:“我当然可以设计一个可以“讲”的比较精彩的教案,但我首先着眼于学生的“学”。这篇课文的参考资料浩如烟海,可以毫不夸张的说,仅凭我已有的对鲁迅这篇文章的理解,都可以把这篇内涵丰富,思想厚重的文章“讲好”。但是,现在我思考的或者没有把我的,不是我如何“讲好”,而是如何让学生“学”好.所有的教学设计和教学程序都应该以学生的心灵为起点,这是我坚定不移的原则。尽可能引导和调动学生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了去感悟课文,尽可能的尊重学生哪怕是肤浅但很真诚的理解,尽可能的让学生自己去与课文中的人物对话而贴近作者的精神世界,这比我个人滔滔不绝或慷慨激昂地精辟分析更为重要。”从苏霍姆林斯基和李镇西身上,我发现了那个不二法门的秘诀:一切为了学生的心灵。有人为了学生在课堂上能够保证足够的活动,提出了老师讲15分钟,学生练30分钟的设想。这种方法本身并无可厚非,然而,如果这堂课的内容适合学生的讨论,那么全部放给学生又如何?如果该堂课的内容适合教师的讲解,那么全部放给老师又如何。有一个老师在讲《再别康桥》,介绍徐志摩时,用了整节课的时间滔滔不绝的讲解徐志摩的个人经历和爱情故事,学生们被徐志摩的经历深深的吸引了,感慨颇深。如果从新课程改革发挥学生主动性这一方面来讲,这位老师的满堂灌无疑是失败的,如果从文学作品诉诸学生心灵这一方面来讲,这堂课无疑是成功的。教无定法,却有一个永恒不变的方向:一切为了学生。是的,道德、公民的精神、思想的财富是永恒的,是教育工作的核心。读后,我掩卷细想,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理念真的使我受益匪浅,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会孜孜不倦地拜读,用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指导自己的教育工作,培养出更多、更全面的学生。第五篇:读“苏霍姆林斯基”有感
让孩子拥有一个真正的金色童年
——读“苏”有感
应该说,孩子们在一年中,大部分时间是在学校度过的。如果孩子不会利用时间,不会自由合理地支配属于自己的自由时间,他的生活一定是疲惫的,麻木的,没有任何惊喜的日子。这种学习生活是一种煎熬。相反,如果学会支配自己的自由时间,他的学习生活是浪漫的,充满色彩的,充满惊喜的,充满挑战和期待的日子。
书中给出的建议,一定让孩子喜欢看书,有喜欢的一门学科。
1、阅读,培养孩子们从小喜欢阅读。
(1)班级建立图书角,广开书源,拓展阅读环境。好书的推荐与分享会引起更多人的阅读积极性,建议全体师生将看完的、闲置的好书捐赠给各班图书角,不仅可提高闲置书籍利用的价值,丰富阅读资源,也让学生有书可读。安排每天中午的自习时间对学生开放图书角,充分利用每分每秒的时间,保证学生每天的阅读时间。
(2)我在班级发动学生之间“好书换换看”行动,提倡同学与同学之间进行好书共享。换一本书,交一个朋友,不仅读到了好书,还加深了同学间的友谊。不过要提醒学生,借阅别人的书,一定要好好爱护。活动开展得很好,同学们反响不错。
(3)读书活动中,我班组织学生开展一系列相应的活动。如:利用早自习,让学生读美文、颂经典。内容主要以古诗诵读为主,此外,如《夏洛的网》、《鲁滨逊漂流记》、《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海底两万里》及其他自己喜好的课外书籍都纳入到我们的读书计划中来。开展一次“读书伴我行”主题中队活动,进行一次“读书之星”评比活动。平时阅读要求学生坚持写读书笔记,读书卡展示,鼓励学生与众人分享读书之乐。通过阅读、积累与展示等活动,不但为学生营造浓厚的读书氛围,而且还为学生创造展示风采的特殊环境,把我校的读书活动推上新的台阶。
2、让孩子培养自己喜欢的学科。
我让孩子们培养自己的一个绝活,要么唱歌,要么跳舞、画画、朗读、书法、计算、写诗、踢球、乒乓球,踢毽子,羽毛球,呼啦圈、绕口令、走秀、手工等等。培养多种爱好!中午上课前进行展示!课前三分钟让好多同学把学到的知识讲个大家听,得到了口才的锻炼,同时让大家也打开了眼界。
我在每节课的教学中,总是布置好任务之后,早早完成的孩子下课前的时间就是自己的了,可以干自己喜欢的事情,只要不弄出声响。有的孩子选择的看书,有的孩子选择的是画画,还有的是折纸,甚至可以提前完成家庭作业。所以很多孩子都选择了早早完成作业,成为自由人,干自己喜欢的事情。
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模式就是今天提出的素质教育。但是我们的素质教育被分数所压制。为了提高分数,为班级争光,为学校争光,孩子老师们不辞劳苦,分秒必争,累得头昏眼花的。孩子哪来的兴趣!家长为了让孩子提高成绩,再去上学习班,还是学习课本上的那点东西,什么人不都得学傻了!什么人这样培养会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不能再这样下去了,很危险的!
我会从我的课堂入手,提高效率,争取给孩子自由时间,努力创造条件,开展各种活动,让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创造力,让每一天的学习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