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语录》阅读题与答案

时间:2019-05-14 17:50:5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孔子语录》阅读题与答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孔子语录》阅读题与答案》。

第一篇:《孔子语录》阅读题与答案

孔子语录

(一)阅读下面三段文字,完成7~11题。(15分)

[甲]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

[乙]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为政》)

[丙]孔子观于周庙,有敧①器焉。孔子问于守庙者曰:“此谓何器也?”对曰:“此盖为宥座②之器。”孔子曰:“闻宥座器,满则覆,虚则敧,中③则正,有之乎?”对曰:“然。”孔子使子路取水试之,满则覆,中则正,虚则敧。孔子喟然而叹曰:“呜呼!恶④有满而不覆者哉!”(《韩诗外传》)

注①敧(qī):倾斜。②宥(yòu)座:座位右边。“宥”通“右”。③中:这里指装水到一半。④恶(wū):哪里,怎么。

7.解释下面加点的字。(4分)

(1)知之为知之(2)是知也

(3)思而不学则殆(4)满则覆

8.翻译上面语段中加横线的文字。(4分)

(1)诲女知之乎?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孔子问于守庙者曰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丙]文中孔子“恶有满而不覆者哉!”的感叹给了我们什么启示?(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这几段文字内容都与学习有关,[甲]文和[丙]文谈的是学习______方面的问题;[乙]文谈的是学习方法方面的问题,孔子认为学习过程中______与______应该相结合。(2分)

11.(1)孔子为什么要“使子路取水试之”?请根据文意简要说明。(1分)

答:

(2)孔子这样做有必要吗?谈谈你的看法,并结合文段内容说说理由。(2分)

答: 【答案】7.(1)为:是。(2)是:这。(3)殆:精神疲倦而无所得。(4)覆:翻倒。8.(1)诲女知之乎:教导你的东西懂得了吗?(2)孔子问守庙的人说(或者:孔子向守庙的人询问道)9.—个人要谦虚,不要自满10.态度 学 思11.(1)孔子要(想)验证宥座器(敧器)的特点。(2)有心要。()因为孔子虽然听说过,但并没有亲眼见过。验证一下才能够确认。答:“没有必要”,只要言之成理,也可以得分。例如:没有必要。()因为孔子原本就听说过,而且当场又得到守庙者的证实,没有必要去麻烦。(2007年湖北省武汉市中考语文试题)

(二)比较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10~14题。(15分)【甲】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节选)【乙】 王生好学而不得法。其友李生问之曰:“或谓君不善学,信乎?”王生不说曰:“凡师之所言,吾悉能志(记)之,是不亦善学乎?”李生说之曰:“孔子云‘学而不思则罔’,盖学贵善思,君但志之而不思之,终必无所成,何以谓之善学也?”王生益愠,不应而还走。居五日,李生故寻王生,告之曰:“夫善学者不耻下问,择善而从之,冀闻道也。„„学者之大忌,莫逾自厌,盍改之乎?不然,年事蹉跎(光阴消逝),虽欲改励,恐不及矣!”王生惊觉,曰:“余不敏,今日始知君言之善。请铭之坐右,以昭炯戒。”(《李生论善学》)10.解释下列句中黑体实词的含义:⑴不亦说乎? ⑵李生说之曰⑶学而不厌 ⑷王生益愠11.下列句中黑体的“之”与“前人之述备矣”中的“之”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学而时习之 B.学者之大忌C.择善而从之 D.是以谓之‘文’也12.下列句子的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A.学而/不思则罔 B.可以为师/矣C.盖/学贵善思 D.请铭之坐/右1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⑵夫善学者不耻下问,择善而从之,冀闻道也。14.这两篇文章都讲到了一个共同的话题,即学习方法。那么孔子和李生都认为什么样的人才是“善学者”?(用原文中的词语回答)这对我们又有怎样的启发?【答案】10.(1)同“悦”,愉快,高兴(2)劝说(3)满足(4)恼恨,怨恨 11.B12.C13.(1)只学习(读书)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而无所得;只是空想,却不认真学习,就会弄得精神疲倦而无所得。(2)那些善于学习的人不把向地位比自己低的人请教当成耻辱,选择最好的人,跟随他,希望听到真理啊!14.要点:①学贵善思②不耻下问,择善而从之 示例:有位哲人说过,“方法比知识更重要”。的确,好问善思、取长补短等,都是正确的学习方法,掌握了这些方法,才是学有成就的关键。(2007年盐城市中考语文试题)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4题。《论语》十则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于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点)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1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2分)(1)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信:___________(2)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图:___________(3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 之:___________(4)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而:____________12.把下面的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1)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2)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13.文中有很多语句都己成为成语,请你写出其中的三个。(3分)14.本文是儒家修身之言,讲的是做人的道理。请任选一则,次谈对你的启示【答案】11.(2分)(1)信:诚实。(2)图:料想。(3)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4)而:然后,表顺接。12.(4分)(1)读书人不可以没有远大的抱负和坚强的意志,承担的责任重大,艰险的道路还很长。(2)看见德行优秀的人要向他看齐,看见不优秀的人也要(对照着)检查自己。13.(3分)见贤思齐 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任重道远 成人之美(答题要点:写出一个给1分,增字减字不得分)14.(3分)开放性试题,言之成理即可。答题示例:“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入”说的是自己不喜欢的言行,不要施加给别人。它告诉我们要学会宽容,不要强人所难。(2010年云南曲靖中考语文试题)

第二篇:孔子语录(范文模版)

《孔子语录》复习题

1、长春版语文教材与人教版语文教材交叉部分的《论语》语录8章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2、2013年考纲《论语》12章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解词】有:同“又”。立:站得住的意思。

不惑:掌握了知识,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

天命:指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

耳顺:对此有多种解释。一般而言,指对那些于己不利的意见也能正确对待。

从心所欲不逾矩:从,遵从的意思;逾,越过;矩,规矩。

【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于学习;三十岁能够自立;四十岁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岁懂得了天命;六十岁能正确对待各种言论,不觉得不顺;七十岁能随心所欲而不越出规矩。”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解词】温:温习。故:旧的(知识)。知:理解、领悟

【译文】复习旧的知识,并从中领悟出新的知识,凭借这一点就可以做老师。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解词】箪:古代盛饭用的竹器。

巷:此处指颜回的住处。

乐:乐于学。

【译文】∶孔子说∶“贤德啊,颜回吃的是一小筐饭,喝的是一瓢水,住在穷陋的小房中,别人都受不了 这种贫苦,回,却仍然不改变向道的乐趣。贤德啊,颜回!”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解词】(1)饭疏食,饭,这里是“吃”的意思,作动词。疏食即粗粮。(2)曲肱:肱,音gōng,胳膊,由肩至肘的部位。曲肱,即弯着胳膊。

【译文】 孔子说:“吃粗粮,喝白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解词】①逝者:指流逝的时光。②斯:这里指“川”,即河水。③舍:停 【译文】:孔子在河边感叹道;“一去不复返的时光就像这河水一样,日夜不停。”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解词】①三军:军队的通称。②匹夫:夫妇相匹配,分开说则叫匹夫匹妇,所以匹夫指男子汉。【译文】 孔子说:“军队可以被夺去主帅,男子汉却不可被夺去志气。”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解词】(1)笃志:志,意为“识”,此为强记之义。(2)切问:问与切身有关的问题。【译文】子夏说:“博览群书广泛学习而已记得牢固,就与切身有关的问题提出疑问并且去思考,仁就在其中了。”

《论语语录》浏览题

一、文学常识

1、《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由孔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收集编撰而成的,共20篇。它是一部记录儒家思想的经典之作,是一部语录体散文。它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为“四书”。

2、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他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它首创私人讲学的风气,相传学生三千人,其中著名七十二人。他根据鲁国历史编撰了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春秋》。被人尊称为圣人。

二、解词

1、学而时习之习: 温习,实践 .

2、不亦说乎 说: 通“悦”,愉快 .

3、有朋自远方来 朋: 同门(师)为朋。这里指志同道合的人。.

4、人不知而不愠 知: 了解;愠:怨愤 ..

5、不亦君子乎 君子: 指品德高尚,追求完善人格的人。..

6、学而不思则罔 罔:通“惘”,迷惑。.

7、思而不学则殆 殆:疑惑 .

8、诲女知之乎 诲:教诲;

女:通“汝”,你; ..

9、知之为知之,是知也 知:知道、懂; 知:通“智”,智慧。..

10、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 喜爱 .

11、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乐: 以„„为乐。.

12、吾日三省吾身 省: 反省 .

13、为人谋而不忠乎 谋: 策划、考虑;

忠:忠诚 ..

14、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信:、真诚 .

15、传不习乎 传:传授,这里指老师传授的知识 .

16、不患人之不已知 患: 担心; 知:了解 ..

17、见贤思齐焉 齐:相同、看齐 .

18、必有我师焉

师:老师; 焉:相当于“于之”,在这里 ..

19、择其善者而从之 择:选择; 善者: 好的方面、优点 ...20、其不善者而改之 改: 改正 .

21、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欲: 想要(的事物); 施:施加 ..

三、理解默写(按要求默写)

1、孔子治学修身的三个境界的句子是: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孔子阐述学习与思想之间关系的句子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3、孔子对待弟子对待学问要老老实实的态度的句子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4、孔子认为怎样方是智慧: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5、阐述正确的学习态度是实事求是,不能不懂装懂的句子: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6、孔子认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的句子: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7、孔子教育弟子要有积极的学习态度,把获得知识当成一种乐趣的句子是: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8、孔子阐述读书求学问的态度是以求学问快乐(三重境界)的句子: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9、当别人了解甚至误解自己时,孔子认为应当采取正确态度是: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10、胡锦涛总书记会见来自台湾的国民党主席连战时,引用《论语》中孔子的话“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表达了他见到远道而来的朋友的喜悦之情。

11、孔子论述认真思考和努力读书的相互依存关系的句子: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12、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一句意思相近的句子:不患人之不已知,患不知人也。

13、曾子每天“三省吾身”的内容是: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14、生活中表示既善于从正面学习,也善于从反面借鉴的意思时,我们常引用《论语》中的话(也是与“取长不短”意思相近的):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5、唐太宗李世民有一句名言,“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由此可以联想到《论语》八则中孔子的一句活: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6、论述学习应有谦虚的态度的句子: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7、港台明星苏有朋,任贤齐的名字吻别出自《论语》下列两则:(1)、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2)、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四、主旨

《论语》(八则长春版)是孔子关于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和个人修养的经典论述。强调复习的重要性、思考的重要性,要求学习者应该脚踏实地、实事求是、谦虚恭谨、乐于求教、完善自我等。

五、写作特点

(1)观点鲜明,思想内容深刻。(2)语言精练,言简意赅。

六、内容阅读理解

1、本文内容围绕哪两个方面来写的?

为学和修身

2、这几则中,哪几则说到了学习方法?

学而时习之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3、《论语》八则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学习必须有端正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方法,律己修身要具有深厚的道德修养。

4、孔子认为朋友有两类,一类是义交,一类是利往,请具体谈谈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中的“朋”指的是什么样的朋友?表达孔子怎样的思想? “朋”指的是志同道合,追求完善人格的人。

在孔子看来,有志同道合、志趣相投的人自远方来,一起探讨问题是一种乐趣。更有利于完善并实现自己“仁”的学说,更有利于增长自己的知识和见识,表现了他虚心好学的思想。

5、孔子说“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意在阐明什么?在今天这种修养还有借鉴意义吗?

告诫弟子要养成高洁的、有修养的君子之风。

今天我们依然要有君子的修养和美德,要能做到别人不了解自己时,不生气,不发怒,不责怪别人。

6、“学而时习之,”、“有有朋自远方来”、人不知而不愠。看起来时件独立的事,孔子却将其相提并论,依次谈及,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是什么?

这三句是三种为学体验。“学而时习之,” 是将所学加以运用从中得到生动的感受,体验到实践的乐趣。“有朋自远方来”就可以将自己的所学所感与志同道合的朋友交流,论辩吸纳,体验分享的乐趣。有人喝彩可喜,无人喝彩也无妨。“人不知而不愠”就是在不被认可不被尊重的寂寞中保持豁达平和的心态,悠然自得,体验孤独的乐趣。

7、第一则表面上看讲了人生“三乐”,实际上却是讲人生“三烦”,即“学而时习”的劳烦,“有朋自远方来”的准备之烦,“人不知”的不被理解之烦。“不亦„„乎”应译做“不也„„么”,表肯定意思,你从这则中看出孔子怎样的人生态度?

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8、第一则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写了哪些内容?

答:(1)、排比、反问;(2)、写了学习方法、交友、修养这些内容。

9、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主张学与思结合,你认为如何?请联系实际,谈谈你的体会。

这两句话阐述学与思相互依存的辩证关系,学是思的基础,思又使学不断深化和扩大,只有把二者结合起来,才能学到有用的真知,学习才能取得很好的效果。死读书和空想都是错误的。

学而不思,学了知识不会分辨知识的正确与否,不会从中得到启发,不会活用,思而不学,只是空想,不知道自己想的问题是否前人已经解决,倘前人已经解决,再去想就是白费时间,所以一定要学与思结合才行。

10、孔子交给他的学生子路关于“知”与“不知”的正确态度:“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对此,有下列两种看法,你怎么看?请联系学习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第一种看法:“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老实的学习态度和学习品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第二种看法:“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古训,不利于培养我们青少年的怀疑和探索精神。

同意第一种说法:学习应采取的态度必须是实事求是,绝不能不懂装懂,如果不懂装懂,而不质疑,老师认为你都会了,他就不会再给你解答,你的疑难问题就不能得到解答,你就学不到真正的知识,所以“知„„不知“讲究谦虚求实的学习态度,它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1、“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论述了怎样的求知与做人的道理?

言行要谨慎,不要夸大自己的知识和本领,要谦虚好学,谦虚做人。

12、“吾日三省吾身”的具体内容是什么?“传”“习”之本是什么?阐明了什么道理?

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一个人要经常反省自己,检查自己的过错与失误,重视品德修养的完善,避免生活与学习之

中的缺漏与失误。

告诉人们“人无完人”的道理,人们在为人处事和学习中难免会有缺漏,失误的地方,要避免这种缺漏,失误,就必须每天检查反省自己,以便完善自己。

13、如何理解曾子说的“忠”和“信”?讲求“忠”和“信”对现代人有什么特殊的意义?

“忠”指忠诚,尽心尽力。“信”指诚实守信。社会越发展越应以诚信之风抵御奸邪风气。

14、曾子不善言辞,但终于有所成,著有《大学》,从他一日三省的做法中,你悟出的成才之道是什么?

曾子“一日三省”来拷问自己对人对事的态度,要求自己无论做什么事都要尽心竭力,这是很高的自我行为规范,曾子所以成才应归功于严于律己生活态度和不断的自省,对错误的及时改正。

15、“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的意思是什么?文中还有那句话意思与之相近?谈谈你从中受到什么启示?

不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担心自己不了解别人。人不知而不愠。

做人要有宽广豁达的胸怀,默默无闻做自己的事,不要太在意别人的评价。

16、用简明的语句说说“见贤思齐” 章和“择善而从”章的大意,并总结这两章中反映了孔子什么样的学习态度?

(一)、1、见到贤就向他看齐,见到不贤就反省自己,是不是也有类似的问题;

2、几个人一起走,其中一定有值得我学习的人,我选取优点学习,看到缺点就及时改正。

(二)、反映了孔子积极求学而又明辨优劣的学习态度。

17、“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告诉我们不但要学习借鉴别人的长处,同时也要借鉴别人的短处,你认为有必要借鉴别人的短处吗?

有必要,因为“金无赤足,人无完人”每个人都有自己不足之处,我们可从别人的过失、缺点中对照检查自己,从而避免不犯或少犯这样类似的错误。学习如果能借鉴别人的短处,也会是自己少走弯路,从而事半功倍。

18、你从“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一句中,可见孔子怎样的从师之道?

讲究从善如流,不耻下问。

19、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确,生活处处有老师,请根据自己的经历,简要写出一件这样的事例?

提示:切合题意写出简要经过并点明你领悟和懂得的道理。

20、这八则中,那几则谈及学习(求知)的态度?(1)、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2)、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3)、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4)、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21、归纳本文的成语:

不亦乐乎:形容事态发展到过甚的地步。

知之为知之:知道就是知道,不要不懂装懂。

见贤思齐:见到品德和才能比自己高强的,就想着向人家学习。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到处都有值得自己学习的人。择善而从:指能发现别人的优点,并学习这些优点。

22、结合《论语》九则的内容给你的启示,拟一组对联。

(1)、见贤思齐来正身,温故知新才为师。

(2)、《论语》流芳百世;孔子扬名千秋。(3)、孔子授知识,论语修品行。(4)、数十年孔子育人;几千载论语擎世

23、“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你如何理解这段话的意思?它反映了儒家什么样的情怀?

孔子说的这段话:“我十五岁立志学习,三十岁立足于社会,四十掌握了知识而不致迷惑,五十岁了解并顺应了自然规律,六十岁听到别人说话就能明辨是非真假,七十岁可以随心所欲,又不超出规矩”其实是讲一个人随着年龄的增长修为逐渐增长,对世事越来越了解,也越来越懂得如何处理,到最后成为自身的行为习惯,不需要思考就叫做从心所欲了。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这些所说的。

这句反映学习和修为是在不断的学习过程中形成的,应重视立志,并提高自身修养。

24、孔子曾称赞他的弟子颜回说:“贤人回也!一箪食·贤哉会也!”孔子反复称赞颜回,是因为颜回具有什么的精神?

安贫乐道的精神

25、“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孔子以“浮云”为喻,表明了怎样的富贵观?请简要概括。

提倡安贫乐道,坚决不接受不合乎道义的荣华富贵。

26、“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说明了什么道理?

人要有骨气

27、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为什麼子夏说做到这四项,“仁”就在其中? 子夏说,一个人知识要渊博更要有坚定的意志,多听多问还要切近平实的思想。做到这两点,仁这个学问的中心就有了。这其实是秉承孔子的仁的思想体系,子夏是在这里重申。

28、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这句话蕴含的道理是什么?

蕴涵光阴似流水一样一去不回,要倍加珍惜。

七、拓展题

1、读《论语》八则,仿佛在聆听一个渊博的长者对我们的谆谆教诲。你能结合文中有关语句 谈谈你读后的体会吗?

示例1:读了“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我懂得了学习知识要经常复习巩固的道理。示例2:读了“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我知道了做人必须有宽广豁达的胸怀。

示例3:读了“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我懂得了求知要把学习和思考二者有机结合才能学有成效的道理。

示例4:读了“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我懂得了求知既要有好学的精神,同时又要有虚心请教、不懂就问的态度。

2、孔子提倡学习要与思考相结合,孙权认为,学习“但当涉猎”,关于学习,你又有怎样的体验?请简要述说你的观点及理由。

示例:我的体验是,既要广泛涉猎,也要学思结合对一般文章要广泛涉猎,才能拓展知识面,开阔视野;对文化经典要边读边思,认真品味,才能领会其中精要这样,才能做到学有所获。

3、“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最早由儒家提倡的待人接物的处世之道,对此曾有过不同看法。请你联系生活体验,谈谈自己的观点。

(回答时应该要肯定这种说法。从自己的内心出发,推及他人,去理解他人,对待他人。)

第三篇:孔子语录

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勿诲乎?

孔子《论语》第十四篇《宪问》爱他,能不让他勤劳吗?忠于他,能不劝告教诲他吗?要是真爱一个人,比如爱自己的孩子,不能溺爱,太宠爱了就害了他,也就是平常人们说的娇生惯养,温室里的花经不得风雨?为了让你所爱的人真正成才,要使他“劳”,这个劳并不一定是让他去从事生产劳动,而要让他知道、尝受生活的辛苦艰难,接受苦难教育,培养他意志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劳:勤劳,劳苦,操劳。此有进行劳动教育的含意。朱熹《四书集注》说:“爱而知劳之,则其为爱也深矣;忠而知诲之,则其为忠也大矣。”《国语·鲁语下》:“夫民劳则思,思则善心生;逸则淫,淫则忘善,忘善则恶心生。”真爱一个人,不能溺爱,太宠爱了就害了他,要使他“劳”。使他知道人生的艰难困苦。

《论语·宪问篇》

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衰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孔子名言

见《论语·季氏》。直:公正,正直。谅:信实,诚实。便(pián骈)辟:奉迎谄媚。善柔:善于当面恭维、奉承。便佞(nìng泞):善花言巧语而不正派。这几句大意是:有益的朋友有三种,有害的朋友有三种:正直、诚实、博学,这三种^是益友;对人谄媚奉迎、当面恭维、花言巧语,这三种人是害友。作为择友的标准以及识别好朋友坏朋友时可以作参考。

《论语·季氏》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春秋·孔子《论语·述而》。焉:于此,在那里。善:优点。这几句大意是:在三个人中,一定有值得我效法的老师在其中,应该选择他的优点向他学习。这是一个颇含哲理的名句。孔子虚心好学,处处留意,事事有心,故能说出~这样的名言。它说明,即使像孔子那样的圣人,圃于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客观条件,也不能无所不通,完美无缺;也必须虚心向环境学习,己强的人为师,只有这样才能使自已不断进步。这句话阐述的道理是极为探刻的,因此千百年来被人们书于座右,铭记于心,至今仍经常出现在书面文字和日常口语中。

《论语·述而》

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君子忧道不忧贫。

春秋·孔子《论语·卫灵公》君子用心求道而不费心思去求衣食。即使你亲自去耕田种地,难保不饿肚子;努力学道,却可以得到俸禄。所以,君子只担忧学不到道,不担忧贫穷。不谋衣食并不是真的不要衣食,而是通过谋道而水到渠成地获得衣食。道:大则安邦定国,济世救民;小则安身立命,也可以理解为:事业。馁(něi):饿。

《论语·卫灵公》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孔子《论语·里仁》孔子说:“道德上有修养的人明白大义,而那些心怀鬼胎的人只明白自己的利益。”是指认为君子与小人价值指向不同,道德高尚者只需晓以大义,而品质低劣者只能动之以利害。君子于事必辨其是非,小人于事必计其利害。喻:明白,通晓,这里指使什么明白。利:利益。于:用。

《论语·里仁》 君子不以利害义,则耻辱安从生哉!官怠于宦成,病加于少愈,祸生于怠惰,孝衰于妻子。察此四者,慎终如始。

孔子经典语录

君子不会因为利益而舍弃大义,这样,耻辱怎么还能滋生呢

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

君子没有什么可争的事情,如果有的话,那一定是参加射箭比赛吧!即使是参加射箭比赛,也是先互相作揖、谦让,然后上场,射完箭之后走下场来,又互相敬酒。这才是君子之争。这就是孔子的竞争观。

《论语·八佾论》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见《论语·学而》曾子语。日:每无。三省(xǐng醒):多次白找反省。谋:谋划,做事。信:守信。传(zhuǎn转):老师所传授的学业。习:温习.这几句大意是;我每天都多次自我反省:为别人操心办事有没有不忠诚的行为?在和朋友的交往中有没有不守信用的地方?对老师所传授给我的学业有没有温习熟练?固然“吾日三省吾身”多少有点夸张,但对于一个谨慎的人来说,经常地作一作自我反省还是很有必要的,尤其是青少年,更应如此,同时,为别人做事要竭诚尽力,与朋丧交往要格守信用,老师教授的知识要时常复习,在今天看来也仍然是值得提倡的。这几句可供论述培养优良的品德和良好的习惯时引用,也可供鼓励青少年时引用,《论语·学而》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春秋·孔子《论语·里仁》。齐:看齐。内:内心。自省(xǐng醒):自我检查,反省。这两句大意是:看见贤人就希望向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就应该在内心反省一下自己有设有和他一样的毛病。见贤思齐,就是自觉地树立榜样,督促自己不断地上进。见不贤而内自省.就是对照别人检查自己,吸取教训,使自己不犯同样的错误。正在成长中的青少年尤其应当牢记这个格言。可供论述人应该经常学习别人的长处、借鉴别人的失误时引用。“见贤思齐”的成语使用率很高·甩以形容虚心向有才德的人学习,注意自身修养。

《论语·里仁》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孔子名言

春秋·孔子《论语·子罕》。匹夫:普通平民。这两句大意是:可以在三军中夺取一国的主帅.却不能强迫一个普通平民放弃他的志向。孔子认为“夺帅”是战争中可以诉诸武力的手段,“夺志”是对人性的侮辱,是对人格的践踏。~两句后来被广泛引来勉励人们要坚强不屈,坚贞不渝,保持高尚节操,矢志不变。

《论语·子罕》

未知生,焉知死?

《论语·先进》活人的事情还没有弄清楚,活着的时候应该怎样做人还没有弄懂,哪有时间去研究死人的事情和该为死人做些什么?这段对话体现了孔子和儒家学说的精华之一:反对盲目崇拜鬼神,更反对不把人世间的事情做好而把时间、精力、金钱都花费在敬奉鬼神上面,提倡以人为本的人本主义精神。

《论语·先进》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见《论语·卫灵公》。这两句大意是:人要是没有深谋远虑,马上就会发生忧患。人对于可能发生的不测必须有所估计,在其没有发生时就预作防范,以杜绝祸患,如果虑事不远,忧患就会很快发生。这两句多用于强调人对事物的发展要有深谋远虑,以消灾于事前,防祸于未然;也可用于事后,说明忧患的发生是没有远见的缘故。

《论语·卫灵公》

知耻近乎勇。

《礼记·中庸》字面意思:知道羞耻就接近勇敢了。儒家所说的“知耻近乎勇”的勇是勇于改过。这里把羞耻和勇敢等同起来,意思是要人知道羞耻并勇于改过是一种值得推崇,夸耀的品质。是对知羞改过的人的这种行为的赞赏。

《礼记·中庸》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孔子经典语录

春秋·孔子《论语·述而》。长:常。戚戚:指面容、神情悒郁悲凄。这两句大意是:君子胸怀坦荡宽广,小人心胸狭窄,常常忧愁。有些人胸怀旷达,无私无畏,因而总是显得无忧无虑,泰然自若。有些人则心胸狭窄,多私心杂念,因而总是显得愁眉苦脸,哀哀戚戚。这两句可以用来形容或说明人们的品质、性格存在种种差异,所以遇事表现很不一样。

《论语·述而》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见《论语·为政》载孔子语。罔(wāng网):迷惑不解。殆(dài代):精神懈怠。这两句大意是:学习却不思索就会对许多问题迷惑不解,思索却不学习就会精神懈怠。此名句阐述“学”与“思”两个范畴在学习过程中的关系。二者是一种问题都会迷惑不解;后者离开前者,就会缺少一个起码的立足点。因此二者必须兼而有之,相得益彰。此名句说理透彻,论述精辟,准确把握了学习过程的基本特征,具有广泛的实用价值,从古至今常被人们奉为治学名言。

《论语·为政》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见《论语·学而》。人:别人。愠(yùn运):恼怒。君子:指道德修养高尚的人。这两句大意是:别人不理解自己而不抱怨恼怒,不也是很有修养的君子吗?在现实生活中,自己的行为一时不被别人理解的情况是会经常发生的。道德修养较高的人对此或者耐心地加以解释,或者泰然处之,让别人慢慢理解。道德修养差的人则或者沮丧,或者恼怒,但结果总是适得其反。所以孔于把“人不知而不愠”的人称之为“君子”,可见要做到这一点并不很容易。可供论述人们如何正确对待别人的不理解时引用,也可用以称赞某些道德修养很高的人。

《论语·学而》 子曰:“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

《论语·雍也》孔子说:“人应该生活得正直、直率,那些不正直生活下来的人不过是侥幸免于灾祸罢了。”注:①直:正直,内不自欺,外不欺人②罔:不正直,自欺欺人③幸而免:侥幸地免于灾祸。“直”,是儒家的道德规范。直即直心肠,意思是耿直、坦率、正直、正派,同虚伪、奸诈是对立的。直人没有那么多坏心眼。直,符合仁的品德。与此相对,在社会生活中也有一些不正直的人,他们也能生存,甚至活得更好,这只是他们侥幸地避免了灾祸,并不说明他们的不正直有什么值得效法的。

《论语·雍也》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孔子名言

春秋·孔子《论语·子路》。其:他,指当时的统治者。身正:自身行为正派。令:下达命令。这几句大意是:如果执政者自身行为正派,那么即使不发命令老百姓也会自觉行动;如果执政者自身行为不正,那么即使发命令老百姓也不会听从。原文中这段话是孔子针对当时各诸侯国的统治者而言的,其中所包古的道理,值得今天我们每一个作教师、军事指挥人员和各级领导干部的人引用。可供论述以身作则的重要性时引用。

《论语·子路》

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

汉·班固《汉书-贾谊传》。这两句大意是:少年老成好像是天性如此,实则是习惯成为自然。存在决定意识。人生活在社会上,一定会受客观环境的影响。贾谊少年老成,看来是天性如此,实则是他长期瑾言慎行.克己抑欲,时问长了,也就成了习惯。此二句可用来说明人的思想性格、行为举止,无不是在客观环境中逐新形成的。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见《论语·学而》载孔子语。时:接时。说(yue悦)通“悦”,高兴。奉句大意是:学习新东西,并按一定的时间温习.不也是一件令人高兴的事吗?此条揭示了掌握知识的一条重要规律。强调学习和复习并重。由于遗忘规律在起作用.某一信息必须反复强化.才能成为永久记忆。“学”而不“习”,旧知识就会淡忘.记忆就会消失。孔子的话实际上是在阐明这一道理。此条文句虽短,但多用虚字,因而富于感情色彩。又因为它出自圣人之口.千百年来被历代教育工作者奉为经典.家喻户晓.十分普及。

《论语·学而》

《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见《论语·阳货》。《诗》:指《诗经》。可以:可以用来。兴:指培养丰富的想象、联想能力。观:指提高观察事物的能力。群:指养成联系群众,亲和他人的能力。怨:指学习讥讽、怨刺的方法。这几句大意是:《诗经》,可以用来培养联想力,可以用来提高观察力,可以用来养成合群性,可以用学习讽刺的方法。《诗经》中的诗篇,不仅内容十分丰富,而且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因此孔子将它作为教授弟子的主要课本并这样高度评价它的作用,现在既可引用这几句评论《诗经》的价值和作用,也可广用其义,泛指其它优秀诗歌所具有的价值和作用。

《论语·阳货》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孔子经典语录

见《论语·为政》。《诗》指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三百:《诗经》共三百0五篇,此处举其成数而言。蔽:概括。思无耶:此三字是《诗经·驹》中的一句,“思”,在原诗中为句首语气词,无实义,后世多用作思想。无邪,没有邪念。这几句大意是:《诗经》冲的三百篇诗歌,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思想内容纯正而没有邪念。在《论语》中,这几句是孔子对《诗经》的总体评价,后世常引用以说明《诗经》中的诗篇思想内容大都比较健康。现在也可仅用“一言以蔽之”来高度概括某种事物,或仅用“思无邪”形容某本书、某支歌曲等内容健康、没有邪念。

《论语·为政》

见利思义,见危授命。

见《论语·宪问》。义:公正台宣的道理或举动。授:给一付出。这两句大意是:遇到有利于自己的事,要考虑合不合乎道义,谈不该得到;遇到危险的事,要敢于挺身而出,付出生命。这是子路向孔子请教怎样才算是“全人”时,孔子答话中的两句话。孔子认为:~可以算是“全人”的表现之一。~的人和见利忘义,见危苟命的人相反,表现了廉洁正直的人格和忘我奉献的精神,值得后人继承和发扬。

《论语·宪问》

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

见《论语·卫灵公》。君子:指道德高尚的人。疾:忧虑,担心。没(mò末)世:终生。没,一直到完了。称:称道,赞扬。本句大意是:君子最担心的是自己毕生名声不被人称颂。名声记录着一个人一生的功过,标志着一个人生命的价值,因此古往今来,所有的志士仁人,都无比珍视自己的名声。要想博得好名声,就要兢兢业业、谨谨慎慎,一生对自已的行为负责。应该勤勤恳恳,努力为祖国、为人民建功立业,而不能庸庸禄禄、无所事事.更不能为非作歹,横行不法。本名句可供劝诫青少年珍视自已的名声时引用。

《论语·卫灵公》

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

见《论语·颜渊》。内省(xǐng醒):自我反省。疚(jiù就):病,此指惭愧,负疚。夫:语助诃。忧:忧虑。惧:害怕,这两句大意是:自我反省如果问心无愧。那还有什么可以忧虑、畏惧的呢?俗话说:“平生不做亏心事,不怕半夜鬼叫门”要做到事事问心无愧,时时不忧不惧,就要一贯严格要求自己,不做那些不道德的事。这两句可供形容坚信自己的行为正当而心安理得,无所畏惧时引用。

《论语·颜渊》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孔子名言

见《论语·学而》。人:别人。愠(yùn运):恼怒。君子:指道德修养高尚的人。这两句大意是:别人不理解自己而不抱怨恼怒,不也是很有修养的君子吗?在现实生活中,自己的行为一时不被别人理解的情况是会经常发生的。道德修养较高的人对此或者耐心地加以解释,或者泰然处之,让别人慢慢理解。道德修养差的人则或者沮丧,或者恼怒,但结果总是适得其反。所以孔于把“人不知而不愠”的人称之为“君子”,可见要做到这一点并不很容易。可供论述人们如何正确对待别人的不理解时引用,也可用以称赞某些道德修养很高的人。

《论语·学而》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见《论语·为政》载孔子语。而:如果。可:认可,有“加以肯定”的意思。这两句大意是:人如果不守信用,那就不知道该怎样肯定他了!信,在人为立身之本,在国为立国之本。人而无信,则无人与之交往;国而无信,则将失信于民,政策、法令很难行得通。孔子在这里以“不知其可”强调“知其不可”,表现了对“无信”者的否定,带有讽刺意味,可用以批判言而无信的人。此外,今天我们要否定一个人或一件事,仍可幽默地说“不知其可也”。

《论语·为政》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见《论语·卫灵公》。这两句大意是:人要是没有深谋远虑,马上就会发生忧患。人对于可能发生的不测必须有所估计,在其没有发生时就预作防范,以杜绝祸患,如果虑事不远,忧患就会很快发生。这两句多用于强调人对事物的发展要有深谋远虑,以消灾于事前,防祸于未然;也可用于事后,说明忧患的发生是没有远见的缘故。

《论语·卫灵公》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见《论语·为政》。譬:比喻,比方。北辰:北极星。共(gōng贡):通“拱”,环绕。这几句大意是:处理政事用恩德,就会像北极星那样,处于自己的位置不动,而群星自然环绕着它。这几句用比喻说明:用恩德施政,有德于民,就会得到人民的拥护,就像众星围绕着北极星一样。可用来说明当政者施德政就会得到人民的拥戴。

《论语·为政》

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孔子经典语录

见《论语·卫灵公》。尝:曾经。这几句大意是:我曾经整天不吃,整晚不睡地去想,没有益处,不如去学习。此条反映出华夏文化鲜明的实用理性的特色。孔子并不反对思考,他曾说过“学而不思则罔”(《论语·为政》),但是对于那种毫无实际意义的空想,则认为是浪费时光,因而坚决反对,主张人们进行脚踏实地的学习。孔子的见解,对于建立严谨的学风,端正求实的态度具有很大影响,在中国文化史上产生过巨大作用。

《论语·卫灵公》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见《论语·学而》曾子语。日:每无。三省(xǐng醒):多次白找反省。谋:谋划,做事。信:守信。传(zhuǎn转):老师所传授的学业。习:温习.这几句大意是;我每天都多次自我反省:为别人操心办事有没有不忠诚的行为?在和朋友的交往中有没有不守信用的地方?对老师所传授给我的学业有没有温习熟练?固然“吾日三省吾身”多少有点夸张,但对于一个谨慎的人来说,经常地作一作自我反省还是很有必要的,尤其是青少年,更应如此,同时,为别人做事要竭诚尽力,与朋丧交往要格守信用,老师教授的知识要时常复习,在今天看来也仍然是值得提倡的。这几句可供论述培养优良的品德和良好的习惯时引用,也可供鼓励青少年时引用,《论语·学而》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见《论语·学而》载孔子语。时:接时。说(yue悦)通“悦”,高兴。奉句大意是:学习新东西,并按一定的时间温习.不也是一件令人高兴的事吗?此条揭示了掌握知识的一条重要规律。强调学习和复习并重。由于遗忘规律在起作用.某一信息必须反复强化.才能成为永久记忆。“学”而不“习”,旧知识就会淡忘.记忆就会消失。孔子的话实际上是在阐明这一道理。此条文句虽短,但多用虚字,因而富于感情色彩。又因为它出自圣人之口.千百年来被历代教育工作者奉为经典.家喻户晓.十分普及。

《论语·学而》

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

见《论语·公冶长》。圬(wo污):粉刷。这两句大意是:腐朽的木头不能再作精美的雕刻,用粪土筑成的墙壁,也用不着再粉刷了。两句说明事物的本质很差,因而无须在外因上多下功夫。再高明的工匠,也难在朽木上雕刻出传世之作;粪土之墙,再粉刷以白灰,也难去掉腥臭之气.~已成流传极广的成语,用以讽刺有些本质太差、自甘堕落的人不堪教育,不可救药。也可用以比喻不可收拾的局面和已毫无用处的事物。

《论语·公冶长》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孔子名言

见《论语·为政》。这几句大意是:知道就说知道,不知道就说不知道,这就是明智的表现。在孔子看来,实事求是是最正确的态度,不知就是不知.不能装懂。要改变不知的局面,惟一的途径是放下架子,勤学好问,补充知识,所以孔子说“是知(智)也。”~强调了老老实实、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故千百年来常被用来勉人律己,奉为格言。

《论语·为政》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见《论语·述而》。厌:满足。诲(hui会):教导。这两句大意是:学习时永不满足,教导别人时耐心细致,不知疲倦。此名句是孔子制定的治学、执教的两条原则。前句应用于自己:求知路上,孜孜以求,永不止歇。后句施行于别人:教人诲友,多方启发,循循善诱。前后两句一严一宽,看似矛盾,实则统一在同一精神原则下,反映出我们民族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治学传统的基本风貌.该名句精警简约,富于哲理,因此千百年来久诵不衰,至今仍是常用名句。

《论语·述而》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见《论语·为政》载孔子语。罔(wāng网):迷惑不解。殆(dài代):精神懈怠。这两句大意是:学习却不思索就会对许多问题迷惑不解,思索却不学习就会精神懈怠。此名句阐述“学”与“思”两个范畴在学习过程中的关系。二者是一种问题都会迷惑不解;后者离开前者,就会缺少一个起码的立足点。因此二者必须兼而有之,相得益彰。此名句说理透彻,论述精辟,准确把握了学习过程的基本特征,具有广泛的实用价值,从古至今常被人们奉为治学名言。

《论语·为政》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见《论语·雍也》。箪(dān单):古代盛饭的圆形竹器。食:食物,饭。堪:忍受。回:颜回,孔子的学生。这几句大意是一筐饭,一瓢水,住在破旧简陋的小巷中,别人受不了这种困苦,颜回却不改变他的快乐。原话是孔子称赞他得意弟子颜回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好学不辍的。可引用勉励青、少年刻苦学习,也可引用“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描写有些人生活条件很艰苦。

《论语·雍也》

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孔子经典语录

孔子《论语》自己有才能却向没有才能的人请教,自己知识多却向知识少的人请教,有学问却像没学问一样;知识很充实却好像很空虚;被人侵犯却也不计较。

《论语》

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衰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见《论语·季氏》。直:公正,正直。谅:信实,诚实。便(pián骈)辟:奉迎谄媚。善柔:善于当面恭维、奉承。便佞(nìng泞):善花言巧语而不正派。这几句大意是:有益的朋友有三种,有害的朋友有三种:正直、诚实、博学,这三种^是益友;对人谄媚奉迎、当面恭维、花言巧语,这三种人是害友。作为择友的标准以及识别好朋友坏朋友时可以作参考。

《论语·季氏》

有教无类。

见《论语·卫灵公》载孔子语。类:类别,区别。本句大意是:施行教育不分类别,人人都应该有受教育的权利。~是孔子重要的教育思想之一,具有浓郁的民主色彩。在我国古代等级制度森严的政治条件下,能够提出~的口号,不分社会地位,不论任何资历,广泛施行教育,的确难能可贵。

《论语·卫灵公》

用之则行,舍之则藏。

见《论语·述而》载孔子语。行:做,干,舍:舍弃,不用。这两句大意是:用我呢,就干起来;不用呢,就藏起来。这两句表现出孔子积极而又现实的人生观。若为社会所用,就积极用世,甚而达到“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的地步;若不为社会所用,也能自尊自重,安贫乐道。视富贵如浮云,不去媚权谄富,这是封建社会正直士大夫比较普遍的处世哲学。

《论语·述而》

因材施教。孔子名言

孔子《论语·为政》因:根据;材:资质;施:施加;教:教育。指针对学习的人的志趣、能力等具体情况进行不同的教育。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发展。《论语·为政》

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

孔子《论语》自己有才能却向没有才能的人请教,自己知识多却向知识少的人请教,有学问却像没学问一样;知识很充实却好像很空虚;被人侵犯却也不计较。

《论语》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见《论语·子罕》。子:孔子。川上:河边。逝者:指消逝的时光。斯:这,指河水。夫:语气词,无义。舍(shâ射):止息。本句大意是:孔子在河边说:时光流逝就像这河中之水一样啊,白天黑夜不停地奔流。这是一个感叹时光流逝的常用名句。孔子来到河边,触景生情,抒发人生感慨,留下了这一盛传千古的名句。该名句妙就妙在作者抓住河水奔流不止与时光悄然流逝的共同特点,把二者进行类比,十分自然地表现出人类热爱生活,留恋时光的共同心理,极易产生共鸣,并且该句修辞巧妙,语言简约精粹,更增加了它的形式上的力量,使之具有千古不朽的生命力。

《论语·子罕》

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见《论语·里仁》。年:年纪。一则:一方面。这几句大意是:父母的年纪不能不时时记在心里,一方面因(其高寿)而喜欢,另方面又因(其寿高)而有所恐惧。现在人们在谈到自己年事已高的父母,表示喜悦欣慰而不无忧虑的心情时,常引用这几句话。“一则以喜,一则以惧”也可用以泛指喜忧交加的复杂心情。

《论语·里仁》

不贰过。孔子经典语录

孔子《论语.雍也》犯过的错误不再重犯。

《论语·雍也》

有教无类。

见《论语·卫灵公》载孔子语。类:类别,区别。本句大意是:施行教育不分类别,人人都应该有受教育的权利。~是孔子重要的教育思想之一,具有浓郁的民主色彩。在我国古代等级制度森严的政治条件下,能够提出~的口号,不分社会地位,不论任何资历,广泛施行教育,的确难能可贵。

《论语·卫灵公》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春秋·孔子《论语·颜渊》不符合礼制规定的,不能看、不能听、不能说,不能动。

《论语·颜渊》

无为而治。

春秋·孔子《论语·卫灵公》无为:道家所指顺应自然变化之意;治:治理。顺应自然变化不妄为而使天下得到治理。原指舜当政的时候,沿袭尧的主张,不做丝毫改变。后泛指以德化民。

《论语·卫灵公》

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孔子名言 春秋·孔子《论语.阳货》只有女子与小人是最难相处的,对他亲近了,他对你不尊重,疏远了则有怨言。这一句表明孔子轻视妇女的思想。这是儒家一贯的思想主张,后来则演变为“男尊女卑”、“夫为妻纲”的男权主义。

《论语·阳货》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春秋·孔子《论语》自己不愿意做的事,不要强加给别人。也可以理解为:自己不希望他人对待自己的言行,自已也不要以那种言行对待他人。欲:想做的事;勿:不要;施:施加,于:介词,在。

《论语》

苛政猛于虎。

西汉·戴圣《礼记·檀弓下》引孔子语苛统治者的苛刻统治比吃人的老虎还要凶恶暴虐。政,指统治阶级对人民进行残酷压迫剥削的统治,包括政令、赋税等。

《礼记·檀弓下》

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春秋·孔子《论语·卫灵公》正君子遇到困难自己解决,有缺点反省自己;小人依赖别人,有缺点指责别人。

《论语·卫灵公》

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孔子经典语录

春秋·孔子《论语·公冶长》花言巧语,甜言蜜语、满脸堆笑、满脸伪善,点头哈腰,左丘明认为可耻,我也认为可耻;心怀怨恨跟人交朋友,左丘明认为可耻,我也认为可耻。足恭:过分恭敬。

《论语·公冶长》

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君子忧道不忧贫。

春秋·孔子《论语·卫灵公》君子用心求道而不费心思去求衣食。即使你亲自去耕田种地,难保不饿肚子;努力学道,却可以得到俸禄。所以,君子只担忧学不到道,不担忧贫穷。不谋衣食并不是真的不要衣食,而是通过谋道而水到渠成地获得衣食。道:大则安邦定国,济世救民;小则安身立命,也可以理解为:事业。馁(něi):饿。

《论语·卫灵公》

过犹不及。

春秋·孔子《论语·先进》。过:过分,办事做过了头。犹:像,如同。不及:赶不上。本句大意是:不及:达不到。事情做得过头,就跟不做是一样,是不合适的。相对性还表现在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一定的限度,如果超越了这个限度,就和达不到这个限度一样会导致失败。《荀子·王霸》“过犹不及也,譬之是犹立直木而求其影之枉也”,列宁曾说:真理如果加以夸大,就会荒谬绝伦,说的都是这一道理。可用于对某些容易犯“左”倾毛病者的劝说,或用于告诫好患急性病的人。

《论语·先进》

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春秋·孔子《论语·里仁》没有仁德的人不能长久地处在贫困中,也不能长久地处在安乐中。仁人是安于仁道的,有智慧的人则是知道仁对自己有利才去行仁的。约:穷困、困窘。孔子认为,没有仁德的人不可能长久地处在贫困或安乐之中,否则,他们就会为非作乱或者骄奢淫逸。只有仁者安于仁,智者也会行仁。这种思想是希望人们注意个人的道德操守,在任何环境下都做到矢志不移,保持气节。

《论语·里仁》

不学礼,无以立。孔子名言

春秋·孔子《论语·季氏》不学会礼仪礼貌,就难以有立身之处。

《论语·季氏》

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

春秋·孔子《论语·宪问》不埋怨上天给的命运,不要遇到挫折就怨恨别人,通过学习习近平常的知识,理解其中的哲理,获得人生的真谛。难道只有老天会了解我吗?天:天命,命运;尤:怨恨,归咎。指遇到挫折或出了问题,一味报怨天,责怪别人。

《论语·宪问》

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

春秋·孔子《论语》不懂得客观自然规律,就不可以成为君子;不懂的礼义礼节,就不能立足于社会;不懂得分辩言语明辨是非,不能了解别人。

《论语》

辞达而已矣。

春秋·孔子《论语·卫灵公》言辞只要能表达意思就行了。辞:要说的话,达:表达到位

《论语·卫灵公》

大德必得其寿。孔子经典语录

《礼记·中庸》有高尚的道德修养,人一定能获得长寿

《礼记·中庸》

当仁,不让于师。

春秋·孔子《论语·卫灵公》面临着做符合仁义道德的事情,就是老师,也不同他谦让。

《论语·卫灵公》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春秋·孔子《论语》用政令来治理百姓,用刑法来整顿他们,老百姓只求能免于犯罪受惩罚,却没有廉耻之心;用道德引导百姓,用礼制去同化他们,百姓不仅会有羞耻之心,而且有归服之心。

《论语》

德不孤,必有邻。

春秋·孔子《论语》有道德的人是不会孤单,一定有志同道合的人来和他相伴。

《论语》

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孔子名言 春秋·孔子《论语》对品德不进行培养,对学问不进行钻研,听到好人好事不能跟着做,有了错误不能及时改正,这就是我所担忧的。徙:音xǐ,迁移。此处指靠近义、做到义。春秋末年,天下大乱。孔子慨叹世人不能自见其过而自责,对此,他万分忧虑。他把道德修养、读书学习和知错即改三个方面的问题相提并论,在他看来,三者之间也有内在联系,因为进行道德修养和学习各种知识,最重要的就是要能够及时改正自己的过失或“不善”,只有这样,修养才可以完善,知识才可以丰富。

《论语》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春秋·孔子《论语》仁德的人,自己想成功首先使别人也能成功,自己想被人理解,首先要理解别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是孔子的一个重要思想,也是实行“仁”的重要原则。如果能够“推己及人”也就做到了“仁”。

《论语》

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春秋·孔子《论语·学而》老师以他的温和、善良、恭敬、俭朴、谦让而得到这样的资格,(这种资格也可以说是求得的),但他求的方法,或许与别人的求法不同吧?

《论语·学而》

父母之所爱亦爱之,父母之所敬亦敬之。

春秋·孔子父母爱的东西,做儿女的也应当去爱;父母尊敬的人,做儿女的也应该去尊敬。

过而不改,是谓过矣。孔子经典语录

春秋·孔子《论语·卫灵公》犯了过错而不加以改正,这才是真正有过错了。

《论语·卫灵公》

非其鬼而祭之,谄也。见义不为,无勇也。

春秋·孔子《论语 · 为政》不是自己的祖先却去祭拜他,这是谄媚的表现,遇见合乎道德应该做的事而不去做,就是没有勇气。鬼,指死去的祖先,古人往往认为对于自己祖先的祭拜是头等大事,但是对于不是自己祖先而去祭拜,那是一种为了讨好,卑贱地奉承人,无耻地巴结人,是一种违背道德的行为。

《论语·为政》

居敬而行简,以临其民,不亦可乎?居简而行简,无乃大简乎?

春秋·孔子《论语·雍也》如果居心诚敬而行事简约,不烦扰人民,不也就可以了吗?如果存心简约而行事再简约,岂不是太简略了?居敬:居心诚敬的意思。行简:为行事简约不扰民。简:简要,不烦琐。临:面临、面对。此处有“治理”的意思。无乃:岂不是。大:同“太”。治国理政,只要立身恭敬,严格依礼办事,便可简约行之,不求全责备。

《论语·雍也》

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春秋·孔子《论语》君子不自重就没有威严,学习知识不固执,基本原则是忠诚信实,不与自己志向不同的人交友,有了过错不要害怕改正。重:分量重,引申为庄重,自重。固:固执,如“汝心之固,固不可彻《列子·汤问》”。主:《康熙字典》:宗也,《汉语字典》:事物的根本。友:名词动用,交往。如:一样、相同、类似。

《论语》

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孔子名言

春秋·孔子《论语·宪问》君子对说大话做小事或者说空话不做事的行为感到羞耻。这是劝诫人们不要只顾说,而不去做。少说多做,不仅是一种良好的习惯和态度,也是很多成功者共有的特质。

《论语·宪问》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春秋·孔子《论语·子路》君子在人际交往中能够与他人保持一种和谐友善的关系,但在对具体问题的看法上却不必苟同于对方;所谓“同而不和”则是指小人习惯于在对问题的看法上迎合别人的心理、附和别人的言论。但在内心深处却并不抱有一种和谐友善的态度。

《论语·子路》

君子上达,小人下达。

春秋·孔子《论语·宪问》君子向上,通达仁义;小人向下,追求名利。对于“上达”、“下达”的解释,在学术界有所不同。另两种观点,一是上达于道,下达于器,即农工商各业;二是上达长进向上,日进乎高明;下达是沉沦向下,日究乎污下。可供读者分析判别。

《论语·宪问》

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春秋·孔子《论语·子路》君子安详舒泰,却不骄傲凌人;小人骄傲凌人,却不安详舒泰。泰:宽宏、宽厚;骄:傲慢。孔子在回答其弟子子张关于从政的条件时说,要“尊五美,屏四恶”,“泰而不骄”是孔子所讲的“五美”之一。什么叫“泰而不骄”呢?孔子解释说:“君子无众寡,无小大,无敢慢,斯不亦泰而不骄乎?”(《论语·尧曰》)这就是说,君子无论人多人少,势力大势力小,都不敢轻慢。孔子把“泰而不骄”作为从政的美德之一,这是很值得从政者深思的。

《论语·子路》

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孔子经典语录

春秋·孔子《论语·学而》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而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这样的人是很少见的。不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而喜好造反的人是没有的。君子专心致力于根本的事务,根本建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也就有了。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这就是仁的根本啊!

《论语·学而》

君子之道四焉,强于行义,弱于受谏,怵于待禄,慎于治身。

《孔子家语·颜回》颜回有君子的四种道德:实行德义时坚定,接受劝谏时柔顺,得到官禄时戒惧,修养自身时谨慎。

《孔子家语·颜回》

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春秋·孔子《论语·卫灵公》可以同这个人讲的话,你却没有讲,这是失掉朋友;不可以同这个人讲的话,你却告诉他了,这是说错话.所以有智慧的人在与别人交谈中,能够做到既不失去朋友,又不说错话。

《论语·卫灵公》

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春秋·孔子《论语·颜渊》克制自己,一切都照着礼的要求去做,这就是仁。一旦这样做了,天下的一切就都归于仁了。实行仁德,完全在于自己,难道还在于别人吗?克己,克制自己。复礼,使自己的言行符合于礼的要求。归仁:归,归顺。仁,即仁道。

《论语·颜渊》

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孔子名言

春秋·孔子《论语·阳货》庄重、宽厚、诚实、勤敏、慈惠。庄重就不致遭受侮辱,宽厚就会得到众人的拥护,诚信就能得到别人的任用,勤敏就会提高工作效率,慈惠就能够使唤人。“庄重、宽厚、诚实、勤敏、慈惠”这些确实都是人类的美德,作为个人的道德修养,能够具备这些自然好。但是如果认为具备了这些美德就一定能有怎样的好处,那就不很妥当了,甚至也是非常靠不住的。比如,一个人庄重固然可以避免受到庄重的人侮辱,但却不一定能避免受到不庄重的人的侮辱。一个人诚信,自然会比不诚信的人优先受到任用,但是诚信只是一个人的基本素质之一,仅仅做到诚信还是远远不能满足被任用的要求的,被任用的主要因素还是要有才能。至于做到慈惠,原本是做人的本份,如果是为了方便使唤人才去故意慈惠,那未免失去了慈惠的本意。

《论语·阳货》

良药苦于口而利于病,忠言逆于耳而利于行。汤武以谔谔而昌,桀纣以唯唯而亡。君无争臣,父无争子,兄无争弟,士无争友,无其过者,未之有也。故曰:‘君失之,臣得之。父失之,子得之。兄失之,弟得之。己失之,友得之。’是以国无危亡之兆,家无悖乱之恶,父子兄弟无失,而交友无绝也。

《孔子家语·六本》良药虽然苦但是对疾病的康复是有利的,忠言虽然很刺耳,但是对于以后的德行操守是有好处的。商汤因为敢于面对直言忠臣而昌盛起来,夏桀因为阿谀奉承而失掉了天下。要是国君没有敢于直谏的大臣,父亲没有敢于争辩的儿子,兄长没有能和他争论的弟兄,普通人没有敢于挑刺的朋友的话,看起来像是没有任何过错,实则就是有错的。所以我说:‘国君的错,大臣能够直谏;父亲的错,儿子可以争辩,兄长的错,弟弟要纠正,自己的错,朋友会给你挑刺。’这样的话国家就没有亡国之兆,家里就没有分裂的厄运,父子兄弟就没有大的过失,自己也不会没有朋友。

《孔子家语·六本》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期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春秋·孔子《论语·颜渊》子贡问怎样治理国家。孔子说,“粮食充足,军备充足,老百姓信任统治者。”子贡说:“如果不得不去掉一项,那么在三项中先去掉哪一项呢?”孔子说:“去掉军备。”子贡说:“如果不得不再去掉一项,那么这两项中去掉哪一项呢?”孔子说:“去掉粮食。自古以来人总是要死的,如果老百姓对统治者不信任,那么国家就不能存在了。”

《论语·颜渊》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惟其疾之忧。”

春秋·孔子《论语·为政》孟武伯问孝的含义,孔子说:父母担忧子女生病,子女应体察父母心,以消其心头之忧,这就是尽孝。

《论语·为政》

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孔子经典语录

春秋·孔子《论语·卫灵公》人能够使道德发扬光大,不是道德使人的才能扩大。人必须首先修养自身、扩充自己、提高自己,才可以把道发扬光大,反过来,以道弘人,用来装点门面,哗众取宠,那就不是真正的君子之所为。这两者的关系是不可以颠倒的。

《论语·卫灵公》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春秋·孔子《论语·泰伯》曾子说:“士不可以不弘大刚强而有毅力,因为他责任重大,道路遥远。把实现仁作为自己的责任,难道还不重大吗?奋斗终身,死而后已,难道路程还不遥远吗?”弘毅:弘,广大。毅,强毅。

《论语·泰伯》

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春秋·孔子《论语》聪明的人喜欢水,仁德的人喜欢山。聪明的人好动,仁德的人恬静。聪明的人快乐,仁德的人长寿。孔子指出长寿必须建立在高尚的道德基础上,必须加强个人的思想修养,也就是说健身要先健心,首先做个心怀仁术的人。因为仁者有良好的精神面貌,能调控自己的精神活动,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客观形势,防止不良因素侵害心身,推迟衰老,活到人类寿命应该达到的限度。知者乐水,是指知者心情愉快,就像流水一样悠然安详;仁者乐山,是指仁者就像高山一样崇高伟大。

《论语》

居下而无忧者,则思不远,处身而常逸者,则志不广。庸知其终始乎?

《孔子家语》身居下位而没有忧虑的人,那么他就想到的事情不会很远;身心常常处在安逸之中的人,那么他的志向不会远大。怎么知道他们后来的结果呢?

《孔子家语》

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孔子名言

春秋·孔子《论语·季氏》生来就知道的是最上等的;通过学习才知道的是次一等的;遇到困难才学习的又是次一等的;遇到困难仍然不学习的人是最下等的了。

《论语·季氏》

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春秋·孔子《论语.子罕》年轻人是可怕的,因为怎么能知道他的将来不如我们现在呢?但如果一个人到了四十、五十岁还默默无闻,他也就没有什么可怕的了。

《论语·子罕》

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春秋·孔子《论语》孔子杜绝了四种弊病:没有主观猜疑,没有定要实现的期望,没有固执己见之举,没有自私之心。意:同臆,猜想、猜疑。必:必定。固:固执己见。我:这里指自私之心。

《论语》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春秋·孔子《论语·为政第二》我十五岁立志学习,三十岁学成自立,四十岁能不再迷惑,五十岁能领悟天命,六十岁能听到忠言逆言都不觉得不顺,七十岁能随心所欲却都不会越出规矩。

《论语·为政第二》

子夏曰:“小人之过也必文。” 孔子经典语录

春秋·孔子《论语·子张》子夏说:“小人犯了过错一定要掩饰。文:掩饰,即掩过自欺。”

《论语·子张》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见《论语·学而》载孔子语。时:接时。说(yue悦)通“悦”,高兴。奉句大意是:学习新东西,并按一定的时间温习.不也是一件令人高兴的事吗?此条揭示了掌握知识的一条重要规律。强调学习和复习并重。由于遗忘规律在起作用.某一信息必须反复强化.才能成为永久记忆。“学”而不“习”,旧知识就会淡忘.记忆就会消失。孔子的话实际上是在阐明这一道理。此条文句虽短,但多用虚字,因而富于感情色彩。又因为它出自圣人之口.千百年来被历代教育工作者奉为经典.家喻户晓.十分普及。

《论语·学而》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春秋·孔子《论语·卫灵公》温习学过的知识进而又能从中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就可凭此做老师了。

《论语·卫灵公》

子张问行。子曰:“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立则见其参于前也,在舆则见其倚于衡也,夫然后行。”子张书诸绅。

春秋·孔子《论语·卫灵公》子张问怎样才能到处行得通。孔子说:“说话忠诚守信,做事厚道谨慎,即使到了野蛮落后之域也会畅通无阻。如果说话不忠诚实信,做事不厚道谨慎,即使在本乡本土,又怎能行得通?站立时,要像这些话就在面前。坐车时,要像这些话就刻在车辕横木上,这样就处处行得通。”子张把这些话写在自己腰间的大带上。

《论语·卫灵公》 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五者备矣,然后能事其亲。

孔子名言

《纪孝·行章》日常在家里的时候,要尽恭敬的孝心,早晚要问候请安,一日三餐,还有以外的饮食,都要敬意,不可有些怠慢。养亲的时候,须要和乐的心情,时常现出和颜悦色,言笑承欢,使父母没有感到不安。父母患病须要尽那忧虑的心。求医诊治,以祈早日痊愈,如果还没见效的话,必要继续就医,不可放任才好。万一不幸父母死亡的时候,当然尽着哀悼的心,悲痛哭泣,遵礼治丧,适合自己的力量。至于死后的祭祀,要尽人子女思慕父母的心,庄严肃静,回想父母生前容貌,宛然如在其上。以上五件,如果都能做到,方才可以叫做能够奉祀双亲啊。

《纪孝·行章》

曾子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春秋·孔子《论语·颜渊》曾子说:“真正的君子用道义去交朋友,通过交友辅助仁德。”以文会友:南大师认为,“文”包括了文化思想。以文会友实际上是以道义而结交朋友。

《论语·颜渊》

君子以当仁不让。

春秋·孔子《论语》君子在仁德或者大是大非面前,是不能忍让的。

《论语》

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春秋·孔子《论语·学而》同朋友交往,说话(要)诚实、恪守信用。交朋友的时候,要守信用、重承诺。不能够说话不算话。

《论语·学而》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 孔子经典语录

春秋·孔子《论语·为政》孔子说:“(周君)以道德教化来治理政事,就会像北极星那样,自己居于一定的方位,而群星都会环绕在它的周围。”为政以德:以,用的意思。此句是说统治者应以道德进行统治,即“德治”。北辰:北极星。所:处所,位置。共:同拱,环绕的意思。

《论语·为政》

子曰:“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

春秋·孔子《论语 ·宪问》孔子说:“有德行的人一定有善言,有善言的人不一定有德行。有仁德的人一定有勇气,有勇气的人不一定有仁德。”理解:一个人有德行,有修养,就一定会有好的言论、好的著作传世,可是反过来,一个有好的言论、好的著作传世的人却不一定就很有道德、修养。勇和仁的关系也一样。一个有仁德的人一定有勇气,这种勇气是指大智大勇,而不是打架斗狠的匹夫之勇。反过来说,一个有勇气的人却不一定有仁德。

《论语·宪问》

芝兰生于幽林,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为穷困而改节。

《孔子家语》兰花生长在冷清偏远的山谷之中,却不因缺少他人的观赏而停止芬芳开放,品德高尚的人修生立人,不会因穷苦的境遇而改变自己高尚的品节。句子主要以兰花不因无人赏识而停止开放的高尚来类比君子也应如兰花,保持高尚情操,即使面对穷困也不会动摇自我的崇高品性,告诫人们要坚持洁身自好,不应随波逐流,丢了气节。芝兰:兰花,幽谷:偏远清幽的山谷,不以:不因为,节:品节,气节。

《孔子家语》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春秋·孔子《论语·卫灵公》志士仁人不因贪生怕死而损害仁德,他们总是宁可牺牲性命来成全仁德。后泛指为了维护正义事业而舍弃自己的生命。无:指不应该;有:指应该。杀身以成仁:牺牲生命以成全仁德。成:成全;仁:仁爱,儒家道德的最高标准。

《论语·卫灵公》

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孔子名言

春秋·孔子《论语·子罕》真正有智慧的人,什么事情一到手上,就清楚了,不会迷惑。真正有仁心的人,不会受环 境动摇,没有忧烦。真正大勇的人,没有什么可怕的。“知者不惑”的“知”通“智”,也等于佛学中智慧的“智”,而不是聪明。孔子告诉我们,一个人要达成完美的人格修养,重要的有三点,缺一不可。

《论语·子罕》

孟氏使阳肤为士师,问于曾子。曾子曰:“上失其道,民散久矣。如得其情,则哀矜而勿喜。”

《论语·子张》孟氏任命阳肤做典狱官,阳肤向曾子请教。曾子说:“在上位的人离开了正道,百姓早就离心离德了。你如果能弄清他们的情况,就应当怜悯他们,而不要自鸣得意。” 曾子同情犯罪者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也具备朴素的人道关怀的精神,只是不能以执政者无道为理由而藐视对法律的尊严。他告诉我们要正确对待别人,而不要像观火一样。

《论语·子张》

割鸡焉用牛刀。

春秋·孔子《论语·阳货》。焉:哪里。本句大意是:杀鸡哪里用得着牛刀!牛刀用来宰牛,而鸡乃小禽,故杀鸡不必动用牛刀。此句比喻办小事不必花太力气,或大材不应小用。也有以“割”作“杀”的。

《论语·阳货》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春秋·孔子《论语·乡党》。厌:满足,食不厌精,指米春得越细越好。脍(Kuài快):切细的鱼、肉。这两句大意是:粮食不嫌春得精,鱼肉不嫌切得细。原文是记述孔于拘于礼仪,比较讲究饮食。现多用来讽刺一些生活奢侈,贪录享受,或形容一些人挑剔食物,讲究吃喝。

《论语·乡党》

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孔子经典语录

春秋·孔子《论语·泰怕》这几句大意是:鸟将要死的时候,它的叫声是悲哀的;人将要死的时候,他说出的话是善良的。人将死的时候,其心境是很复杂和微妙的,一般都会对人世和人生表现出无限的依恋,在悲哀之余,会觉得自己对他人的关心太少了,甚而也会对过去自己做过的一些错事感到后悔,对别人过去对自己的不恭表示宽容等等,不一而足,故其言也善。这几句以“鸟之将死,其鸣也哀”比兴,喻指人之将死时的这一心理状志,准确地表达出一般的人性,所以成为千古名句。这种以物喻人的手法值得借鉴,后人也多用这几句来表达将死之人在临终之前的善嘱,或用“鸟之将死,其鸣也哀”表达将死之人临终前的悲哀之情。

《论语·泰怕》

礼之用,和为贵。

春秋·孔子《论语·学而》。和:平和适中,事事恰到好处。本句大意是:礼的作用,以遇事处理得恰当、适中为可贵。这是孔子弟子有若说的话。孔于曾说过:“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论语·瘫也》),意思是:中庸之道,应该是最高的道德标准了。儒家讲究中庸,即处理大事小事都要不偏不倚,不过分也无不及,恰到好处。所以有若说:“~。”现在人们在处理人际关系时,常用“和为贵”表示要讲团结,讲友谊,以和气为重。有时也贬称在原则斗争中搞调和折衷为“和为贵”。

《论语·学而》

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春秋·孔子《论语·子张》载子贡语。君子:这里主要指在上位的人。食:同“蚀”。仰:仰望。这几句大意是:君子的过失,就像日蚀月蚀:有丁过错,人人都能见到;改正以后,人人也都可以仰望着,看得清清楚楚。于贡在这里以日月之蚀比喻君子的过失,取其不论改正与否,人人皆得而见的意思,十分确切。有了过错,就像日月被遮掩,人人都能见其黯然失色;改了过错,犹如日月复明,人人也都能看到它的万丈光芒。因此,遮盖错误犹如掩耳盗铃,十分愚蠢;而一有错误就灰心丧气,也大可不必。~几句可用以劝告犯了错误的人正视自己的过错,并勇于改正,这对当政者特别有借鉴意义。

《论语·子张》

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春秋·孔子《论语·微子》载楚狂接舆语。往者:过击的事。谏:劝阻,挽回。采者:未来的岁月。追:追赶。这两句大意是:过去的事情已经无法挽回,未来的岁月还可以迎头赶上。这两句可用以劝告人们不要沉溺于对以往错误的追悔,而要目光向前,用新的面貌去迎接新的生活。晋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梧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之句即由此而来。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论语·微子》

不迁怒,不贰过。孔子名言

春秋·孔子《论语·雍也》载孔子语。迁怒:转移怒气。贰(âr二):“二”的大写,这里是重复的意思。这两句大意是:不转移自己的怒气,不重犯同样的错误。这是孔子赞扬他最得意的弟子颜回的话。当时,鲁哀公询问孔予他的弟子中谁最爱好学习,孔子回答说:“有颜回者好学,~,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无,未闻好学者也”,可见孔子把~当作“好学”的标志,而且认为一般人很难达到。所谓“不迁怒”,是指不乱发脾气;“不贰过”,是指同样的错误不犯第二次。今天仍可以此作为自我修养的要求,特别是“不贰过”,如能做到,受益无穷。《论语·雍也》

过则勿惮改。

春秋·孔子《论语·学而》载孔子语。惮(dàn旦):害怕。本句大意是:有了过错不要怕改正。正因为人不能无过,所以古人对改过谆谆教导,这些有益的古训,后人自应牢记。

《论语·学而》

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来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副,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春秋·孔子《论语·季氏》。戒:戒备,防止。得:贪得。这几句大意是:君子有三件事必须戒备:年步的时候.精血没有稳定.要戒备女色;到壮年时.精血正旺盛.性情正刚烈,要防止与人争斗;到年老的时候,精血已经衰蝎,要防止贪心。少年之时,正是长身体的时候t正蔼里营养精血,这时要防止女色,以免耗损精力.影响身体的正常发育;壮年之时.精血旺盛,性情刚烈,争强好胜之心正盛.要防止与人争斗,以免不慎伤己或伤人,铸成大错;老年之时,精力很不充足,要防止贪得,以免力不从心,劳神伤体,损害晚节。这三戒针对的都是人的一生三个主要时期由于生理方面的特点而极易犯的错误,必须注意戒备。这几句可用于阐述人生必须戒备的有关身体和性情方面的问题。

《论语·季氏》

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春秋·孔子《论语·卫灵公》。固穷:固守其穷。滥:胡作非为。进两句大意是:君子不因穷困而改变其操守,小人穷困了就会胡作非为。~二句以对比的方式写出面对穷困的两种不同的态度:或是固守其穷.不以此改变其追求、理想、信仰、操守,决不拿原则作改变处境的变换条件;或是不肯固守其穷,为改变处境而不惜卖身变节.投靠权贵,甚至为虎作伥。后一种人根本没有信仰,没有道德,他们贪求物欲,“有乳就是娘”.孔子斥之为小人,极为准确。可以此二句说明面对“穷”有两种不同的态度.劝勉青年应经得住。穷”的考验,《论语·卫灵公》

以直报怨,以德报德。孔子经典语录

春秋·孔子《论语·宪问》。直:公平正直。怨:怨恨。德:恩惠。这两句大意是:拿公平正直来回答怨恨,拿恩惠来酬等恩惠。这是有人用当时社会上流行的“以德报怨”的话同孔子应谈怎样认识时孔子回答的一番话.表现了儒家的中庸思想。现在人们还常用“以德报怨”、“以怨报德”、。以德报德”、“以怨报怨”等语,分别表示不记前仇、思将仇报、知恩报恩、以牙还牙等思想。

《论语·宪问》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春秋·孔子《论语·颜渊》。这两句大意是:有道德的人应该成全别人的好事,不应该促成别人的坏事。此二句反映了我们古老淳朴的道德观念。在孔于看来,凡是别人的好事,均应竭力成全之,不管与自己有无关系,而决不能促使别人作坏事,走上犯法的道路。~反映了孔子心地善良,淳厚朴实,旧时多用以劝人做善事。

《论语·颜渊》 朝闻道,夕死可矣。

春秋·孔子《论语·里仁》。朝(zhāo招):早晨。闻:听说.这里是学到、懂得的意思。道:泛指真理、知识、学同等。这两句大意是:只要在早晨学到一些真知灼见,晚上就死去都可以。这两句主要强调人应当活到老,学到老,永远不断地追求真理,充实自己。如果真正能学到一些东西,那么即使朝闻夕死,也心安理得.并不感到遗憾。本名句已概括为“朝闻夕死”的成语.用以论述人应当终生坚持不懈地学习,或用于反映自我修养的迫切心情。

《论语·里仁》

第四篇:孔子语录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摘孔子《大学》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摘孔子《中庸》

孔子语录: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乎。——摘孔子《中庸》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摘孔子《中庸》

天地之道,可一言而尽也:其为物不贰,则其生物不测。天地之道:博也,厚也,高也,明也,悠也,久也。——摘孔子《中庸》

君子之道,暗然而日章;小人之道,的然而日亡。君子之道,淡而不厌,简而文,温而理,知远之近,知风之自,知微之显,可与入德矣。——摘孔子《中庸》 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摘孔子《论语》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已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摘孔子《论语》

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摘孔子《论语》

君子求诸已,小人求诸人。——摘孔子《论语》

第五篇:孔子语录

孔子语录

1、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摘孔子《论语》

(每天懂得一些自己所不知道的,每月不忘记自己所已经掌握的,可以说是爱好学习了。)

2、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摘孔子《论语》

(广泛地学习,专心致志,恳切地求教,多思考当前的实际问题,仁德就在其中了。)

3、君子有三变: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摘孔子《论语》

(君子给人的印象有三种变化:远看庄重威严,接触则温和可亲,听讲话则严肃不苟。)

4、大德不逾闲,小德出入可也。--摘孔子《论语》

(在重大节操上不能超越界限,在生活小节稍有出入则是可以的。)

5、君子有诸已,而后求诸人。——摘孔子《大学》

(自己有善德,才能要求别人行善。)

6、《诗》云:“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摘孔子《大学》

(《诗经》说:“茂盛的桃树开着鲜艳的花朵,这位姑娘出嫁了,能与婆家和睦相处。”)

7、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摘孔子《中庸》

(人的喜怒哀乐的感情没有表现出来,叫做中;表现出来合乎法度,叫做和。达到中和,天地就各居自己的位置,万物也就生长了。)

8、施诸已而不愿,亦勿施于人。——摘孔子《中庸》

(不愿意别人加给自己的,也不要加给别人。)

9、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乎。——摘孔子《中庸》

(爱好学习接近智慧,努力行善接近仁德,知道耻辱就接近勇敢。)

10、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摘孔子《中庸》

(任何事情,有准备就能成功,没准备就会失败。)

11、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摘孔子《中庸》

(广泛地学习,详尽地探究,慎重地思考,清楚地辨别,忠实地执行。)

12、天地之道,可一言而尽也:其为物不贰,则其生物不测。天地之道:博也,厚也,高也,明也,悠也,久也。——摘孔子《中庸》

(天地的法则用一句话就可以概括,它自身诚一不贰,化育万物,不可测度。天地的法则是:广博,深厚,高超,精明,悠久,长远。)

13、君子之道,暗然而日章;小人之道,的然而日亡。君子之道,淡而不厌,简而文,温而理,知远之近,知风之自,知微之显,可与入德矣。——摘孔子《中庸》

(君子的为人之道是:外表暗淡无色而美德日见彰显。小人的为人之道是:外表色彩鲜明,但渐渐地消失了。君子的为人之道还在于:外表素淡而不使人厌恶,简朴而有文彩,温和而又有条理,知道远是从近开始的,知道教化别人从自己做起,知道隐微的东西会逐渐显露,这样就进入圣人的美德中了。)

14、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摘孔子《论语》

(如果学了之后,又注意经常不断地去温习,不也是令人很高兴的事吗?假如有朋友从远方来向自己求教,心里不也感到很快活吗?在别人不了解自己的情况下,却能做到不怨天尤人,具备这种道德修养的人难道不可以称为君子吗?)

15、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摘孔子《论语》

(我每天都多次对自己进行反省:为别人办事是否尽心尽力?与朋友交往是否以诚相待?对老师传授的学业是否已经温习?)

16、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谓之学矣。——摘孔子《论语》

(尊崇贤人,不重女色;孝敬父母能够尽心尽力;侍奉君主能够舍生忘死;与朋友交往能够做到说话讲信用。这样的人,虽然说没有学习过做人的道理,但我却认为他学过了。)

17、礼之用,和为贵。——摘孔子《论语》

(运用礼法时,要特别注重和睦相处。)

18、君子食无求饱,……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摘孔子《论语》

(君子吃饭无求过饱,……做事要勤奋,说话要谨慎,并能接近有道理的人,向他学习,以纠正自己的缺点,这就可以说是好学的人了。)

19、不患人之不已知,患不知人也。——摘孔子《论语》

(不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担心的是自己不能了解别人。)

20、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摘孔子《论语》

(要依靠道德治理国家。这样就象北极星一样,虽然固定在一个地方不动,但群星却甘愿环绕在它周围。)

21、《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摘孔子《论语》

(《诗经》三百篇,其内容可以用一句话概括:“思想纯正,没有邪恶。”

22、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的欲,不逾矩。——摘孔子《论语》

(我从十五岁开始致力于学习,三十岁便能自立于社会了,四十岁对各种事理不再迷惑不解,五十岁懂得了自然界的规律,六十岁对听到的事情能领会贯通,并能辨别是非真伪,七十岁时做事能随心所欲,但又不会超出礼法的规范。)

23、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摘孔子《论语》

(如果经常温习已经学过的知识,便能不断产生新的体会和收获,这种方法可以说就是我们的老师了。)

24、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摘孔子《论语》

(君子普遍地团结众人,而不只是亲近少数几个人,小人则只勾结少数几个人,而不和大家亲近。)

25、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摘孔子《论语》

(只知读书而不深入思考,就势必惘然而无所获,但只知思考而不肯读书,也是很危险的。)

26、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摘孔子《论语》

(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承认不知道,这才是求知的正确态度。)

27、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摘孔子《论语》

(一个人如果不讲信用,不知道他怎么能立身处世?就象牛车没有了輗,马车上没有了軏,还靠什么行走呢?)

28、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摘孔子《论语》

(如果对这种行为能够容忍,那么还有什么行为不能容忍呢?)

29、《关睢》,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摘孔子《论语》

(《关睢》这首诗,快乐而不过分,哀婉而不伤恸。)

30、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摘孔子《论语》

(能够达到仁的境界为最好,如果在各方面达不到仁的境界,怎么能算得上是有智慧的人呢?)

31、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摘孔子《论语》

(君子想的是怎样推行仁德,小人想的则是怎样得到一个安逸之处;君子想的是怎样才能不触犯刑法,小人想的则是怎样才能对自己有利。)

32、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已知,求为可知也。——摘孔子《论语》

(一个人不应该发愁没有官位俸禄,而应该发愁没有为官的本领。不应该发愁别人不了解自己,而应追求能够让别人了解自己的才能。)

33、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摘孔子《论语》

(君子知道追求道义,小人则只知道追求私利。)

34、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摘孔子《论语》

(见到贤人便应考虑怎样才能向他看齐,见到不贤的人便应在内心反省,看自己有没有同样的缺点。)

35、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摘孔子《论语》

(君子说话要谨慎,而做事则要雷厉风行。)

36、朽木不可雕也。——摘孔子《论语》

(腐朽的木头无法雕刻。)

37、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摘孔子《论语》

(聪明好学,不以向地位低下的人请教为耻,所以称他为“文”。)

38、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摘孔子《论语》

(他这种聪明,别人能做到,而这种愚傻,别人便难以做到了。)

39、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摘孔子《论语》

(如果质朴胜过了文采,就会显得粗野,而文采胜过质朴,也会流于虚浮。只有外表和内心配合适当,才算得上是个君子。)

40、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摘孔子《论语》

(对任何事物,仅仅了解它的人不如深深喜爱它的人,深深喜爱它的人又不如乐此不疲的人。)

41、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摘孔子《论语》

(对天资在中等程度以上的人,可以和他谈论高深的学问;而对于中等以下天资的人,则不可以和他谈论高深的学问。)

42、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摘孔子《论语》

(聪明的人喜欢水,因为他性情活跃象水一样流动不息,仁慈的人喜欢山,因为他心地淳厚象山一样厚重。聪明的人好动,仁慈的人好静,聪明的人乐观,仁慈的人长寿。)

43、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摘孔子《论语》

(默记所学的东西,坚持学习而不厌烦,教诲别人不知疲倦。)

44、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摘孔子《论语》

(如果财富能够争取得到,即使让我手执马鞭去做一个车夫,我也去做,但如果追求不到,还不如去干我喜欢的事。)

45、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摘孔子《论语》

(发愤研究学问,常常忘记吃饭,一旦有所收获便又高兴地忘记了忧愁,连自己的渐趋衰老也没有感觉到。)

46、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摘孔子《论语》

(如果三个人一同走路,其他两个人中一定有可以做我老师的。他们有优点,我就学习,他们有缺点,我就作为借鉴而改掉。)

47、子以四教:文、行、忠、信。——摘孔子《论语》

(孔子从四个方面教育学生:学习文化,修养德行,忠诚不渝,言行一致。)

48、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摘孔子《论语》

(君子的心胸坦荡开朗,小人的心胸则狭隘忧愁。)

49、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摘孔子《论语》

(鸟快要死的时候,叫声是悲切的,人快要死的时候,说话是善良的。)

50、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已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摘孔子《论语》

(读书人不能不心胸宽广意志刚强,因为肩负重任而且征途遥远。他把实现仁的理想作为自己的使命,担子难道不重吗?他为这种理想而奋斗,直到死去为止,路途难道不远吗?)

51、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摘孔子《论语》

(孔子没有如下四种毛病:主观臆断,绝对肯定,固执已见,自以为是。)

52、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摘孔子《论语》

(向前看好象在前面,忽然间又好象在后面……老师善于一步一步地诱导我,用古代的文化典籍开阔我的视野,又用礼法来约束我的行为。)

53、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摘孔子《论语》

(孔子站在岸上指着河水说:“时光的流逝就象这河水一样!日夜不停地流去。”)

54、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摘孔子《论语》

(我还没有见过喜爱德行象喜爱美色那样的人。)

55、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摘孔子《论语》

(年轻人是可怕的,因为怎么能知道他的将来不如我们现在呢?但如果一个人到了四十、五十岁还默默无闻,他也就没有什么可怕的了。)

56、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摘孔子《论语》

(战斗中,三军的统帅可以被俘虏,但一个普通人的意志却不能被迫改变的。)

57、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雕也。——摘孔子《论语》

(只有到了气候寒冷的时候,才能了解松柏傲霜独立的品格。)

58、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摘孔子《论语》

(连人都不能很好地事奉,还怎么能事奉鬼呢?)

59、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摘孔子《论语》

(死和生听凭命运的安排,富与贵在于上天的决定。君子只要尽心尽力而没有过失,对人恭敬而合乎礼法,那么四海之内的人都如兄弟一般了。)

60、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摘孔子《论语》

(君子成全别人的好事,而不成全别人的恶行。小人与此恰恰相反。)

61、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摘孔子《论语》

(政就是正的意思。如果你能带头走正道,谁还敢不行正道呢?)

62、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摘孔子《论语》

(如果名分不正理论上便讲不通,理论上讲不通,事情便办不成;……因此,君子给某种事物起名字时,就一定要在理论上讲得通,在实践上就一定能行得通。)

63、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之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摘孔子《论语》

(虽然熟读了《诗经》三百篇,但让他去处理政事,却办不好;派他出使国外,却不能独立地根据具体情况应对自如;这样的人,读的即使再多,又有什么用处呢?)

64、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摘孔子《论语》

(只要身居上位的人自己行为端正,那么就是不发命令,下面的人也会照着去做;如果他的行为不正,即使发布命令,下面的人也不会服从。)

65、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摘孔子《论语》

(君子能够协调左右但并不盲从附和,小人则只会盲从附和而不能和他人和睦相处。)

66、君子易事而难说也。说之不以道,不说也;及其使人也,器之。小人难事而易说也。说之虽不能道,说也;及其使人也,求备焉。——摘孔子《论语》

(君子容易事奉,但要想讨得他的喜欢则很难。以不正当的方式讨他喜欢,他是不会喜欢的;但他在用人上,却能做到量才使用。小人难以事奉,但要想博得他的欢心则很容易。如果以不正当的手段讨他喜欢,他是会喜欢的;但当他用人时,则会求全责备。)

67、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摘孔子《论语》

(在私利面前能够想到道义,遇到危难能够挺身而出,虽然长期生活在贫困之中,也没有忘记平生的诺言,这样就可以说是一个十全十美的人了。)

68、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摘孔子《论语》

(君子以言论超过行动为耻辱。)

69、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摘孔子《论语》

(有人说:“如果用恩德来回报别人对自己的怨仇,行不行呢?”孔子说:“这样的话,你将用什么来报答别人对你的恩德呢?不如以公正对待怨仇,以恩德报答恩德。”)

70、子曰:“赐也,女以予多学而知之者与?”对曰:“然,非与?”曰:“非也,予一以贯之。”——摘孔子《论语》

(孔子说:“端木赐啊!你以为我是一个博学强记的人吗?”子贡答道:“是的,不是这样吗?”孔子说:“不是的,我是用一个基本道理把它们贯穿起来的。”)

71、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摘孔子《论语》

(可以同他交谈却没有交谈,这是错过了人才。不可以同他交谈却要同他交谈,这是白费口舌。聪明的人既不错过人才,又不浪费语言。)

72、有杀身以成仁。——摘孔子《论语》

(能牺牲生命来成全仁德。)

73、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摘孔子《论语》

(一个工匠想做好他的工作,一定要先有锋利的工具。)

74、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摘孔子《论语》

(一个人若没有长远的考虑,便一定会有眼前的忧患。)

75、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摘孔子《论语》

(一个人能够做到多责备自己而少责备别人,就不会招致别人的怨恨了。)

76、君子求诸已,小人求诸人。——摘孔子《论语》

(君子一切靠自己,小人处处要求别人。)

77、已所不欲,勿施于人。——摘孔子《论语》

(自己不愿干的,不要强加给别人。)

78、小不忍,则乱大谋。——摘孔子《论语》

(忍不住一时的小忿,就会毁坏整个大事。)

79、过而不改,是谓过矣。——摘孔子《论语》

(有了错误而不能改正,那便是真正的错误了。)

80、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摘孔子《论语》

(我曾经整天不吃饭,整夜不睡觉,去苦苦思索,结果没有益处,还不如去学习。)

81、当仁,不让于师。——摘孔子《论语》

(面对着实行仁德的事,就是老师在前,也不要谦让。)

82、有教无类。——摘孔子《论语》

(对人进行教育,不管他是哪一类。)

83、道不同,不相为谋。——摘孔子《论语》

(主张不同,不相互商量事情。)

84、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既来之,则安之。——摘孔子《论语》

(不必担忧财富不多,只须担忧财富不平均,不必担忧人口稀少,只须担忧境内不安宁。……既来了,要使他们安家乐业。)

85、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摘孔子《论语》

(不该说话的时候却抢着去说,这叫急躁;到该说话的时候却闭口不说,这叫隐瞒;不看别人的脸色便随便插嘴,这叫没有眼色。)

86、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年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摘孔子《论语》

(君子有三种事应该加以警戒:年轻的时候,血气还没有固定,力戒贪恋女色;到了壮年时期,血气正旺盛,力戒逞强好斗;到了老年时期,血气已经衰弱,力戒贪得无厌。)

87、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摘孔子《论语》

(生下来就知道的人是上等,经过学习才知道的人是次一等,遇到困惑才学习的人是又次一等,有了困惑而不学习的,这是最下等的人。)

88、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摘孔子《论语》

(君子有九种事情需要考虑到:看,要考虑是否清楚;听,要考虑是否明确;脸色,要考虑是否温和;容貌,要考虑是否恭敬;言语,要考虑是否忠实;做事,要考虑是否认真;疑惑,要考虑是否求教;愤怒,要考虑是否有后患;利益当前,要考虑是否该伸手。)

89、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摘孔子《论语》

(人的性情本来是近似的,只是由于环境习俗的熏陶,便相距得远了。)

90、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苟患失之,无所不至矣。——摘孔子《论语》

(当他未得到官职的时候,唯恐得不到;已经得到了官职,又唯恐丢失掉。假若害怕丢失掉,便什么坏事都能干出来。)

91、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摘孔子《论语》

(只有女子和小人最难相处,亲近了,他们说你不庄重;疏远了,他们又会怨恨你。)

92、往昔不可谏,来者犹可追。——摘孔子《论语》

(过去了的再也不能挽救,未来的还是可能补回。)

93、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摘孔子《大学》

(大学的目的,在于显明高尚的品德,在于使人们革除旧习,在于达到善的最高境界。)

94、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摘孔子《大学》

(所谓意念诚实,就是说不要自己欺骗自己,象厌恶难闻气味那样厌恶邪恶,象喜爱美丽的女子一样喜爱善良,这样才能说心安理得,所以君子在一个人独处时必定要谨慎。)

95、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摘孔子《大学》

(财富可以修饰房屋,道德可以修饰身心,心胸宽广可以使身心舒坦,所以君子一定要做到意念诚实。)

96、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摘孔子《大学》

(没有人知道自己孩子的坏处,没有人知道自己禾苗的茂盛。)

97、仕则优则学,学而优则仕。——摘孔子《论语》

(做好了官,有余力就要学习,学习好了,有余力就去做官。)

98、执德不弘,信道不笃,焉能为有?焉能为亡?——摘孔子《论语》

(一个人固守道德而不能发扬光大,信仰主张又不能坚定不移,这种人有他不能算有,没有他不能算无。)

99、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是以君子不为也。——摘孔子《论语》

(即使是小小的技艺,也一定有值得一看的地方。但对于远大的事业恐怕有所阻碍,所以君子不去干这些。)

100、子张曰:“何谓五美?”子曰:“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子张曰:“何为四恶?”子曰:“不教而杀谓之虐;不戒视成谓之暴;慢令致期为之贼;犹之与人也,出纳之吝,谓之有司。” ——摘孔子《论语》

(子张问:“什么是五种美德?”孔子说:“君子对人民施加恩惠,却不耗费财用;使百姓劳苦,百姓却无怨言;自己有所欲求却不贪婪;安宁矜持却不骄横;威严却不凶猛。”……子张又说:“什么是四种恶行?”孔子说:“事先不经教育,犯了罪就杀头叫做肆虐;不先告诫便要求有成效,这叫粗暴;发布命令迟缓,却突然限期完成,这叫残害人;同是给人赏赐,却出手吝啬,这叫只进不出的财务衙门。)

下载《孔子语录》阅读题与答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孔子语录》阅读题与答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孔子名人名言语录

    孔子名人名言语录汇总(通用80句)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篇文章是关于孔子名人名言语录的句子,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1、芝兰生于幽林,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为穷困......

    孔子语录(精选33篇)

    篇1:孔子语录孔子语录大全1、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摘孔子《大学》(大学的目的,在于显明高尚的品德,在于使人们革除旧习,在于达到善的最高境界。)2、所谓诚其意......

    英语翻译孔子语录

    相近也,习相远也。By nature, men are nearly alike; by practice, they get to be wide apart. 过而不改,是谓过矣。Not to mend the fault one has made is to err indeed.......

    英语翻译孔子语录

    英语翻译孔子语录——先留着,说不定什么时候有用呢 性相近也,习相远也。By nature, men are nearly alike; by practice, they get to be wide apart. 过而不改,是谓过矣。Not......

    英语翻译孔子语录

    英语翻译孔子语录 性相近也,习相远也。By nature, men are nearly alike; by practice, they get to be wide apart. 过而不改,是谓过矣。Not to mend the fault one has made......

    英语孔子语录

    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By nature, men are nearly alike; by practice, they get to be wide apart. 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Not to mend the fault one has made is to err inde......

    孔子语录(推荐五篇)

    孔子语录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解释:孔子说:“学习知识并且按时温习它,不也是令人高兴的事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交流、......

    英语翻译孔子语录

    英语翻译孔子语录 性相近也,习相远也。By nature, men are nearly alike; by practice, they get to be wide apart. 过而不改,是谓过矣。Not to mend the fault one has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