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地理因地制宜发展农业4(推荐五篇)

时间:2019-05-14 17:07:4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八年级地理因地制宜发展农业4》,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八年级地理因地制宜发展农业4》。

第一篇:八年级地理因地制宜发展农业4

第二节 因地制宜发展农业

教学要求

1.了解我国的农业发展状况。

2.能够运用资料并联系实际,说明我国农业在地区分布上的差异。

3.举例说明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必要性,明确如何才能因地制宜地发展农业。结构分析

本节共分四个标题:“农业与我们”“农业的地区分布”“发展农业要因地制宜”和“我国农业面临的挑战与对策”。通过学习,学生会对农业的重要作用、在我国的地区分布状况、发展农业的策略和原则以及我国农业今后的发展方向有一个较为全面的认识。在第一个标题当中,教材首先利用几张图片和简短的文字介绍了农业的简单分类,接着通过活动让学生列举出农业为生活和工业生产提供的农产品,学生在调查和总结的过程中自然体会到了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作用。在介绍我国农业的地区分布时,教材首先利用地图将我国的东西部地区作了对比,包括它们的自然条件和发展起来的主要农业部门。在此基础上,又将对我国东部地区南北方农业的对比安排到了活动当中,学生可以结合前面学习过的关于地形、气候等知识,以及教材前面的分析思路,进一步了解我国农业的地区差异,包括耕地类型、熟制和主要的农作物。最后,教材进一步介绍了山区农业随海拔高度而出现的差异。这里实际在告诉学生:地区差异不仅包括水平方向上的差异,也包括垂直方向上的差异。在第三个标题中,教材首先通过两张图介绍了影响农业发展与分布的主要自然和社会经济因素,第104页的活动3,是对学生是否已经理解上述影响因素的一个验证。为了使学生理解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重要性,教材还通过正反两方面的实例说明了这个问题。

第四个标题是结合我国的现阶段国情而来的。在人口增多、耕地减少、环境日益恶化的形势下,解决我国的农业问题有几个基本的途径;第一是建立稳定的商品粮基地,第二是提高农业生产的技术(例如发展生态农业)。通过努力,我们的农业生产必将会取得令人满意的结果。内容点析

1.关于农业的概念。农业的概念有大有小,狭义的农业仅指种植业,而广义的农业按照劳动对象的不同,则可包括农(种植业)、林、牧、副、渔五大部门。其中,种植业的结构包括粮食作物、棉花、油料作物、糖料作物、水果和经济作物等。

2.图4.12中三个人对农业的看法,充分强调了发展农业的重要性:从我国人口的角度来说,农业是解决人民温饱的基础;从中国实现现代化来讲,农村实现现代化是瓶颈,是关键;正因为如此,对于国家决策者而言,农业成为发展国民经济的重中之重。

3.关于我国农业生产的地域差异。在我国领土上,最大的农业地域差异首先是东部和西部。东部地区热、水、土条件有较为良好的配合,农业发展历史悠久,人口稠密,是我国绝大部分耕地、农作物、林、渔、副业的集中地区。西部地区气候干旱,热、水、土条件的配合上有较大缺陷,绝大部分是少数民族聚居区,农业发展历史较晚,人口稀少,劳动力不足,农区小而分散,大部分地区是以放牧为主。在东部和西部,又可分为南北两大部分。在东部,秦岭—淮河以北的北方地区,以旱地作为基本耕地形态,发展了一套旱地农业生产制度,是我国各种旱粮作物的主产区。秦岭—淮河以南的南方地区,以水田作为基本耕地形态,发展了一套水田农业生产制度,是水稻以及各种亚热带、热带经济作物的主产区。其实,严格地说,在西部也可分为南北两大部分:祁连山以北的甘新地区,是广大的干旱气候区,农业完全依靠灌溉,荒漠及山地放牧业发达,祁连山以南的青藏高原,是以放牧业为主的地区,牲畜、农作物和林木都带有高寒地区的特点。但上面所说的西部地区的内部差异,从教材的图上并不能看出来,教师在这里可以先不讲,讲到青藏高原的时候再补充说明。4.地形与农业生产。第105页的阅读材料提到了25°以上的坡耕地。一般情况下,坡度大于18°就不适宜发展种植业,我国政府要求,坡度大于25°的土地不得发展种植业。除了坡度的影响之外,还有垂直自然带的分布,这一点在第101页的活动2有所体现。

5.教材中提到了发展我国农业的两个主要对策,一是建立商品粮基地,二是调整农业结构,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多种经营。在介绍几个商品粮基地时,需要特别向学生强调一下:三江平原、洞庭湖平原和鄱阳湖平原尽管有着很大的发展粮食生产的优势,但由于考虑到三江平原地区湿地的保护,以及两湖应起的生态作用,于是我国将这些地区变成了生态功能保护区。这一点充分体现了我国对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视。6.关于“我国的主要农作物的地区分布差异”。粮食、油料和糖料作物的分布可以在教材的图上找到,但三大棉区只显示了一个,另外两个分别在新疆南部和华北平原的中南部。总之,这部分内容一定安排学生落实到图上。

7.关于第106页活动1。这个活动可以达到两个教学目的:第一,培养学生将数据转化为统计图的能力;第二,加深学生对我国在改革开放后农业迅速发展状况的认识。8.图4.23上表示的生态农业实际上包括了两个类型,除了教材介绍的桑基鱼塘之外,还有蔗基鱼塘,因此教师应该补充一下,即本图中还应该有一个制糖厂。塘泥给甘蔗提供养料,甘蔗送到糖厂,甘蔗叶子喂鱼。总之,基塘生产的最大好处就是整个过程没有废物,对环境没有危害。

9.关于第107页活动3。活动所给的材料介绍了我国不同地区的农业发展方向。安排此活动可以达到几个目的:第一,了解我国农业的发展方向;第二,考查学生对农业发展因地制宜的理解,加强前后知识的联系。

东部沿海发达地区之所以要发展出口创汇农业,从地形条件看,地势较平坦,多数为平原或丘陵地区;从气候上看,降水丰富,热量充足,水热配合较好;由于临海,进出口比较方便,适于发展对外农业贸易;同时技术设备比较先进,信息来源广,居民众多,市场大。这些都为东部沿海地区发展出口创汇农业奠定了基础。西部地区之所以要实行退耕还林,主要是从我国面临的生态环境严峻形势来考虑的。教学建议 【课时安排】

建议本节安排2~3课时。【农业与我们】

1.这部分内容可以这样引入:请学生想一想,你理解的农业是什么?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教师再结合图4.11补充说明。为了避免学生概念模糊,可提几个产业,让他们判断是不是农业,例如人工养殖珍珠、打猎、捕鱼、采草药等,最终为学生归纳农业的概念。

2.关于农业的重要性也可以让学生从身边找实例。可以结合第99页的活动提问:你平日里衣食住行中涉及到的物品,哪些是农业的产物?并将所举的例子列在黑板上,最后归纳一下,它们分别属于哪一类型农业的产物。【农业的地区分布】

1.关于图4.13“中国农业的地区分布图”。在读这幅图时,可安排学生分以下几个步骤进行:(1)我国农业差异最明显的地区是哪两个部分?(2)它们的界线在哪里?(3)东西两部分各有哪些农业类型?(4)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是什么?(5)在降水稀少的西部地区,种植业分布在哪些地区?为什么会在这些地区发展种植业?(6)在东部地区,各种类型的农业主要集中在哪些地区?(7)林业集中在我国的哪些地区?哪些属于天然林?哪些属于人工林?(8)我国哪个地区的淡水渔业最发达? 2.关于图4.14“我国南北方农业分布图”。在学生读了图4.13之后,可以向学生介绍一下农作物的主要类型,在这个基础上再安排学生进一步分析这幅图。最终落实到第101页活动的表格当中:

地区

耕地类型

熟制(一年几熟)

主要农作物

秦岭—淮河以北

旱田

一年一熟

小麦、玉米、大豆、甜菜

旱田

两年三熟或一年两熟

棉花、小麦、玉米、花生、温带水果

秦岭—淮河以南

水田

一年两熟或一年三熟

水稻、棉花、油菜、甘蔗等

同时,还要让学生适当地分析一下造成差异的原因。教师应尽量引导学生将这部分知识与前面所学的中国的气候、河流、资源、地形等知识紧密结合,以加强学生对前后知识的联系。3.这部分的知识对于城市的学生来讲比较生疏,尤其是农作物的分类、熟制等,教师可以安排学生提前对父母或家里的其他长辈进行调查,问问当地的熟制,以及几种主要作物的种植、收获时间,以便于理解所学习的内容。

4.关于第101页活动2。安排这个活动主要有以下几个目的:第一是复习前面的知识,即气温、降水随着海拔的升高是如何改变的;第二是加强对气候与农作物种类、耕作制度的关系的理解;第三是了解一下在山区应当如何开展农业生产,并熟悉我国西南地区山区的常见农作物。同时,学生还会通过做这个练习注意到,山区的植物是随着海拔的升高而呈带状分布的,这样就为今后高中学习垂直自然带打下了基础。【发展农业要因地制宜】

1.这部分内容可以根据图4.16,安排学生做这样一个活动:给他们几个地方选择,决定适合开展哪种类型的农业生产活动。可选择的地方包括太行山区、华北平原、内蒙古草原、洞庭湖沿岸,可选择的农业生产部门包括林业、种植业、畜牧业和渔业。当然,学生在选择时可能不会出什么差错,但重要的是让学生说出这样安排的原因。只有真正说出原因,才算是真正理解了“因地制宜”的含义。在学生说明之后,可以简单归纳,看看学生在安排农业部门生产时都考虑了哪些因素。同时启发学生思考:“上面的选择只是从自然条件方面考虑应该发展哪个大的农业部门,当我们进行具体的生产时,又会考虑到哪些因素呢?”从而引出下面的学习。

2.关于图4.17与第104页活动3的结合。我们可以将活动3安排在前面,让学生选择一种农业生产活动,在图4.18的B、C两点进行。当学生叙述完自己的选择理由时,我们自然就会得到图4.17的内容。另外,还可引发学生继续思考:在气候条件允许的前提下,如果种果树,应该安排在什么地方?山区应该进行什么样的农业生产活动?

3.第103页的活动1和活动2可以结合起来。教师可以安排学生从报纸、杂志或互联网上查找一些关于因地制宜和不因地制宜进行农业生产的实例,并分析其成功之处和失误的地方,如果是反例,还应提出一些建议。教师和学生可以一起讨论,但教师在讨论的最后要落到一点上,即:人类既可以对不利的环境进行改造,使之朝着有利的方向发展;同时不合理的行为也可能使得有利的环境变得不利。人类的生产活动一定要符合自然规律,这样才可能持续地发展下去。

【我国农业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1.教师在进行这部分内容的讲授之前,可以安排学生课下进行一个小调查,看看自己的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在小的时候都吃什么,供给量怎么样?然后和自己现在的状况作一下对比。并且思考:这说明了什么?从而引出新课。

2.也可以这样来引入:找一些我国农业产量的相关数据,再找一些我国耕地状况、水土流失状况以及污染状况的数据,结合第106页活动1的数据,请学生分析:我们国家的农业现状如何?原因是什么?同时结合一些实例,让学生提出建设性的意见。还可以补充一些实例,例如在长江中上游地区退耕还林,在长江中下游的洞庭湖、鄱阳湖地区退耕还湖等等。3.对图4.19的分析。在学生读出几个主要的商品粮基地之后,请学生思考这样几个问题:(1)这些地区成为主要商品粮基地的原因是什么?(包括气候、地形、水源、土壤等)(2)为什么华北平原没有成为主要的商品粮基地?(当地人口稠密,消耗量较大)

4.如果可能的话,教师可以结合所讲内容带领学生到附近的生态农业村进行参观,包括现代化养殖场、无土栽培实验区等。

5.在安排学生将数据转化为统计图时,教师先不要给任何提示,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力,画出能够说明问题的统计图,然后全班可以进行交流评比,看看哪种统计图最能说明我国在农业方面的成就。

6.关于第107页活动2。首先应当让学生看图说话,描述桑基鱼塘的整个生产过程,并最好能够画出一幅流程图。接着可以向学生介绍我国农村利用秸秆、牲畜粪便生产沼气,并将剩下的渣子作肥料的例子,同时也请学生画出流程图,并将两幅图进行对比,思考:他们存在着哪些一致的地方?(在整个过程中没有任何废物,都对环境没有损害)两幅流程图大致如下:

7.关于第107页活动3。在组织学生讨论我国不同地区农业建设方向的原因之后,教师可以找一些实际例子,让学生来分析,例如长江中上游的植被破坏对长江水文状况的影响(包括含沙量剧增、易发生洪水等等)。这样可以加强学生对国家农业发展政策的全面理解。

第二篇:八年级地理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教案1

[教案]因地制宜发展农业

教学目标

1、知道农业生产的部门构成,理解种植业是我国最重要的农业部门。

2、记住农业的概念,理解农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基础。

3、知道影响我国农业发展的因素。

4、理解我国农业的地区分布。

4、学会阅读“中国农作物分布”图,并能指图说出我国主要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的分布特点。

5、通过分析我国南北方土地资源的差异与自然条件的关系,说明我国粮食作物、油料、糖料等作物的南北差异,提高分析地理问题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6、通过教学使学生认识到以农业为基础的重要性,树立科教兴农的观点,并对学生进行尊重劳动、爱惜粮食等思想教育。

教学设想

1、农业与我们,这部分内容我想这样引入,首先请学生想一想,你理解的农业是什么?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教师在结合图4.11补充说明。为了避免学生概念模糊,可提几个产业,让他们判断是不是农业,例如人工养殖珍珠、打猎、捕鱼、采草药等,最终为学生归纳农业的概念。

2、关于农业的重要性也可以让学生从身边找实例。可以结合99页的活动提问:你平日里衣食住行中涉及到的物品,哪些是农业的产物?并将所举的例子列在黑板上,最后归纳一下,它们属于那一类农业的产物。

3、农业的地区分布,引导学生在读图的基础上回答老师的提问,在读图的基础上讨论完成101页活动的表格,同时老师尽量引导学生将这部分知识与前面所学的中国的气候、河流、资源、地形等知识紧密结合,以加强学生对前后知识的联系。

教材分析

教材首先通过图片展示出了农业的四个部门,并点明了农业是我们生存的基础,同时还指出人们的吃、穿、住、行样样都离不开农业。

本筐内容是全节的基础,叙述了三方面的内容:农业的部门、农业的概念、农业是支撑国民经济建设与发展的基础。这些内容先通过图片展示,然后又设计了“活动”,以加深学生对内容的理解。

农业的地区分布差异,是本节内容的重点和难点,教材利用素描图和“我国主要种植业区和主要农作物的分布”图以及读图练习等内容,使学生通过活动来了解这个问题。教材在这个内容的最后还设计了填表练习题,让学生在反复的活动中,巩固所学的知识。

粮食生产是我国农业生产的主体,是农业各部门合理布局的关键,是解决农业一切问题的钥匙。所以,教材将其作为专题讲述。多种经营既发挥我国人多的优势,转变地少的劣势;又能充分合理利用土地资源,保持生态平衡,故教材也进行了重点论述。

教法建议

教材的编写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从素质教育的角度出发,将着眼点从对具体知识的传授,转移到观念教育上来,加强对学生观念的培养,注意培养学生正确的观念和意识。要达到这个目的,教师要优化课堂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

1、教师要充分利用书本中丰富的图像,在“导”字上下功夫,循循引导学生看图说话,读图比较,分析概括总结,让学生自己依据数据地理事实得出应有的结论。

2、我国南、北方土地资源的差异和农作物的分布规律,是教材的重点和难点。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加学生的参与度,少讲道理,多用实例。利用“种植业景观素描图”及“想一想”,从身边看得见的生活事例出发,使学生有一个直观认识,然后引导学生回顾前面已学过的我国的气候特征,分析气候与农作物之间的关系,弄清我国南北方农业生产出现不同风貌的原因,并借助于“我国主要种植业区和主要农作物的分布图”或其它的投影或图片等,使学生直观地认识到我国南北方土地资源的差异和农作物的分布规律。之后,在教材安排的“活动”表格的基础上增加几个栏目进行比较,让学生练习,以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

3、在指导学生阅读农作物分布图时应抓全局,看总体的分布状况,而不应“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纠缠于某一点。

教学设计 教学重点

1.影响我国农业发展的因素和农作物的分布规律。

2.抓紧粮食生产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

1、理解农业是支撑国民经济建设与发展的基础。

2、影响我国农业发展的因素和农作物的分布规律。

教学媒体

计算机课件

教学方法

讲述法、讨论法、谈话法。

教学过程

【新课引入】

我们已经知道地理学是研究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关系的一门科学。我们已经学习、研究了中国地理环境、气候、自然资源等方面的有关知识,我们已经知道“交通运输”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从这节课开始我们将一起学习和研究与人类生存息息相关的有关农业的知识,了解和熟悉我们利用环境、改造环境以及保护环境方面的知识。

在人类的所有活动中,人们最早从事的活动就是农业生产活动;中国作为历史悠久的古国,农业生产的地位至今都居各业之首。

下面,我们就一起学习、了解我国的农业生产。

【板书】第二节 因地制宜发展农业

【提问】1.农业生产为什么能成为人们最早从事的生产活动?

【总结】:两个原因,一是生存必需,即所谓的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件件都是农业生产的产品;二是生产技术相对简单,人们易发明和掌握。

【提问】主要的农业部门有哪些?什么是农业?举例说明。通过学生例举熟悉的例子归纳总结出农业的部门,农业的概念。然后又反过来用概念判断人工养殖珍珠、打猎、捕鱼、采草药、养蚕、养鱼等是不是农业。我们首先要通过事例让学生明确农业的概念及其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展示】农业的分类图片

请学生一一读出各业的主要产品并分析与人们生产生活之间的关系。特别注意补充农业生产的内容,不仅种粮食,还种棉、菜、油、糖等作物。

让学生看课本99页的“活动”,并让学生通过讨论完成,启发学生得出结论:农业为人们的日常生活提供必需的吃、穿、用等物质资料。

请学生观察后回答问题。

【展示】分别展示纺织厂、陶坛储酒车间的图片。

【提问】图中展示的是什么生产?(纺织工业)

这种工业生产的原料有什么?(棉花)棉花是农业产品。

这张图片展示的是什么生产?(造酒,是酿造工业)

原料是什么?(粮食,所以叫米酒)

【展示】农机作业图片

【提问】图中的机械是农民自己制造的吗?

【回答】(不是,它们是工业产品)

启发学生得出结论:农业还给工业生产提供大量的原材料和消费市场。

所以,农业首先是人类生存的基础,其次农业为工业生产提供大量的原材料和消费市场、再次,我国是一个拥有8亿多农民的大国,因此农业是支撑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

【提问】请同学们想一想,影响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有哪些?四个生产部门中,哪一业最重要?(种植业。所以,狭义的农业也指种植业)

【承转】正如同学们所知道的,我国北方人喜欢吃的主食是面食,南方人喜欢吃的主食是米饭,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异?这与我国的哪些地理环境因素有关呢?

【提问】气温除了影响我国粮食作物的生长外,还有哪些农作物会受到气温的影响呢?

【提问】那么,除了气温会影响农作物的分布外,还有哪些因素会影响农作物的分布呢?

引导学生分析影响农作物的分布的因素:气温、水资源、地形、社会经济发展条件等。

引导学生读课本100页图4.13,了解我国农业的地区分布,加深对影响农业生产的因素的理解。

让学生讨论完成课本101页的“活动”,进一步认识气温、降水、地形等对我国农业表现的东部与西部、南方与北方的差异,从而也为下一节的内容打下伏笔。

【总结】

1、教师落实各种主要农作物的地区分布:小麦主要分布在秦—淮以北,水稻主要分布在秦—淮以南,棉花主要分布在长江和黄河之间的平原地区;糖料作物中的甘蔗分布在南部的台、闽、粤、琼、桂、川等省区,甜菜则分布在北方的黑、吉、内蒙古、新等省区;油料作物中的油菜主要分布在长江流域,花生主要分布在华北平原地区。

2、在我国广大的种植区内,这些地方(指图)种水稻、甘蔗、油菜等并且一年内能二熟至三熟;而这些地方(指图)能种植小麦、棉花、花生、甜菜等,但一年内只一熟或两年三熟,为什么?(转到我国南北农业的差异)

【提问】请学生回答并在图中指出我国南北方的界线(秦岭—淮河)。

【小结】

(1)了解了农业的概念和重要性;

(2)学习了在地形、气候等自然条件影响下,我国农业生产的地区分布和主要农作物分布;

板书设计

第二节 因地制宜发展农业

一、农业与我们

1.农业的主要生产部门

2、农业的概念

3.农业是支撑国民经济建设与发展的基础产业。

二、农业的地区分布

1、影响农业发展的因素。

2、农业的地区分布,主要表现为东部与西部、南方与北方的差异 典型例题

1、建国以来,我国人均粮食增长不快,其主要原因是()

A.粮食产量增长缓慢 B.自然灾害频繁 C.人口增长过快 D.粮食浪费严重

解析:人均粮食等于粮食总产量与总人口数之比值。建国以来,虽然我国的粮食产量有了很大的增长,但人口增长很快,增产的粮食很多用于新增人口的需要。因此,人均粮食增长较慢。此外,由于荒漠化、盐碱化、城市用地等使我国耕地面积减少,也影响粮食总量和人均量的增加。答案为C。

2、在丘陵地区发展种植业,首先要改造的自然要素是()

A.热量

B.水分

C.地形

D.土壤

解析:丘陵地区其地表坡度大,耕作不方便,也不利于水分、肥料、土壤的保持,常发生水土流失,故改造地形,使坡度变缓为首要问题。热量、水分、土壤则要针对具体地区,只有条件不好的需要改造。另外需要注意的是,丘陵地区在粮食问题压力不大时,应多发展林业更为有利。答案为C。

扩展资料

粗放农业

把一定量的劳动力、生产资料分散投入较多的土地上,采用粗放简作的经营方式进行生产的农业。这种农业主要依靠数量较多的土地和自然肥力较高的土壤来获得农产品与增加产量。其农产品总产量的增长,主要通过扩大耕地面积的途径来实现。因粗放农业在单位土地面积上投入的活劳动和物化劳动很少,故产出很低。它是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的产物。一般在地多人少、边远偏僻、生产比较落后的地区,多采用粗放经营方式。如非洲的干旱和沙漠地区,中国的内蒙古、青海、西藏等干旱或高寒地区和云南、贵州等边远山区均为粗放农业。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科学技术的进步,粗放农业将逐步向集约农业转化。

地貌条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各种不同的地貌形态,如山地、丘陵、高原、盆地、平原、沼泽、洼地,都直接影响农业的生产和布局。一般以地形的高度、坡度、坡向、地面切割程度等因素的影响最明显。

(1)高度

随高度增加,气温降低,水汽减少(迎风坡除外),地面辐射增加,温差大,日照强而长,还能使气团变形,改变风的性质,影响降水,因此出现农业生产垂直布局的现象,平地布局中的用地矛盾有时可以从垂直布局中得以解决。如果绝对高度太大,终年积雪就难以利用。此外,相对高度对劳动生产率、农业机械使用都有影响。

(2)坡度

坡度在15°以上的地区难于使用大型机械;在30°以上地区,小型机械及大役畜难以使用;在45°以上地区,人畜难以活动。根据概略的统计:坡度为8°时,履带式拖拉机的生产率比理想平原时的生产率降低13~15%,而燃料费增加12%;坡度为6°时,用联合收割机收割,生产率要降低一半,而燃料费亦增加一倍。可见,坡度影响着耕作的难易程度,从而反映在劳动生产率上。虽一定的坡度有利于自流灌溉和排水,但对水土流失、梯田设置、太阳的入射角有不同的作用,进而影响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

(3)坡向

影响到接受日照、辐射,进而影响水分状况。北半球一般南坡日照时间长,作物生长好,产量高;北坡则相反;东、西坡则处于居中地位。(4)地面切割程度

影响着机械化和水利化。田面展宽不超过15米时,拖拉机很难迂回。如黄土高原沟壑地区,机械化的程度就不易提高。

此外,小地区的农业布局还受微地貌的影响。

花生

花生是我国最主要的油料作物,产量占全国油料总产量的45.6%。花生原产热带地区,对热量要求较高,对土壤适应能力很强,除盐碱地外各种土壤均可种植,以排水良好的沙质壤土为最宜。我国花生产地分布很广,北起松嫩平原南至海南岛,西起塔里木盆地东到沿海,除青、藏、宁、内蒙古省区外均有种植,但以东部辽宁以南的暖温带、亚热带、热带地区分布最多。其中山东花生产量占全国的1/3以上。全国有两大花生集中产区:一是沿渤海周围的丘陵地和沿河沙土地区,包括辽东半岛、辽西走廊、冀东滦河下游地区和山东半岛,面积占全国花生种植面积的1/3,产量占全国的1/2,是我国最大的花生生产基地和出口基地;二是闽、粤、桂、台等省区的丘陵及沿海地区。

集约农业

把一定数量的劳动力和生产资料,集中投入较少的土地上,采用集约经营方式进行生产的农业。集约农业具体表现为大力进行农田基本建设,发展灌溉,增施肥料,改造中低产田,采用农业新技术,推广优良品种,实行机械化作业等。集约农业的发展程度主要取决于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也受自然条件、经济基础、劳动力数量和素质的影响。衡量集约农业发展水平的指标有两类:①单项指标。如单位面积耕地或农用地平均占有的农具和机器的价值(或机器台数、机械马力数)、电费(或耗电量)、肥料费(或施肥量)、种子费(或种子量)、农药费(或施药量)及人工费(或劳动量)等;②综合指标。如单位面积耕地或农用地平均占用生产资金额、生产成本费、生产资料费等。中国的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成都平原等地区均属集约农业。

经济作物

经济作物又称技术作物、工业原料作物。指具有某种特定经济用途的农作物。按其用途分为:纤维作物(棉花、麻类、蚕桑)、油料作物(花生、油菜、芝麻、大豆、向日葵等)、糖料作物(甜菜、甘蔗)、饮料作物(茶叶、咖啡、可可)、嗜好作物(烟叶)、药用作物(人参、贝母等)、热带作物(橡胶、椰子、油棕、剑麻)。广义还包括蔬菜、瓜果、花卉等园艺作物。经济作物具有地城性强、技术性高、经济价值大和商品率高的特点,对自然条件要求较严格,宜于集中进行专门化生产。世界上一些主要经济作物如棉花、甜菜、甘蔗、麻类及热带、亚热带经济作物的集中化与专门化程度均较高。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中国在“决不放松粮食生产,积极发展多种经营”的方针下,逐步扩大经济作物面积,并根据“因地制宜,适当集中”的原则,调整作物布局,建设各种经济作物的商品基地,促进了各类经济作物全面发展。

粮食安全

粮食安全是食物安全的基础组成部分。粮食安全概念是在粮食供给出现严重问题、粮食最不安全的背景下提出来的。它一般由粮食总量安全、粮食质量安全、粮食品种结构安全、粮食储备安全、粮食供给系统安全等方面组成。在通常情况下,粮食总量安全是最重要的,并由此而产生了另一概念即粮食安全警戒线。粮食安全警戒线因区域而异,主要取决于一个地区的食物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通常是经济发达地区安全警戒线高于经济欠发达地区。在中国,比较公认的粮食安全警戒线有两种说法,其一是社会人均粮食占有量400公斤,其二是社会人均粮食占有量320公斤。结合目前全国实际占有量不足400公斤的情况,认为以320公斤似更妥。

粮食商品率

出售的粮食(商品粮)数量与粮食总产量之比。一般用百分数表示。粮食商品率是衡量提供商品粮数量的指标,其高低取决于粮食商品量的大小,也是反映粮食生产发展水平和商品化程度的重要指标。世界粮食商品率较高的国家有加拿大、美国、澳大利亚、阿根廷和法国等。中国因人多地少,农业生产水平不高,现粮食生产仍以自给性为主,粮食商品率普遍较低。除东北的松嫩平原、三江平原、长江三角洲、鄱阳湖平原、洞庭湖平原和江汉平原、成都平原、珠江三角洲、关中平原等15片商品粮基地的粮食商品率为20~35%外,大部省(区)内商品粮基地商品率多在10%以下。故应通过加强农田基本建设、提高复种指数、改进耕作制度、广辟肥源、改良盐碱等低产田等多种措施,普遍提高各地区粮食的单产水平,在巩固提高现有的各类商品粮基地的同时,加速建设新商品粮基地。

粮食作物

粮食作物谷类作物(包括稻谷、小麦、大麦、燕麦、玉米、谷子、高粱等)、薯类作物(包括甘薯、马铃薯、木薯等)、豆类作物(包括大豆、蚕豆、豌豆、绿豆、小豆等)的统称。亦可称食用作物。其产品含有淀粉、蛋白质、脂肪及维生素等。栽培粮食作物不仅为人类提供食粮和某些副食品,以维持生命的需要,并为食品工业提供原料,为畜牧业提供精饲料和大部分粗饲料,故粮食生产是多数国家农业的基础。通常,粮食作物也是农作物中的主导作物,世界粮食作物种植面积约占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85%,其中小麦、稻谷和玉米约占世界粮食总产量的80%。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产粮国,粮食作物占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76.8%(1987年),粮食总产量及稻谷、小麦、谷子、甘薯的产量均居世界前列。

农业的涵义

农业是人们通过社会生产劳动,利用自然环境提供的条件,依靠动植物的生物机能,促进和控制生物与自然环境相互适应,将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能量转换成社会需要的农产品的生产,以及附属于这种生产的各部门的总称。这里所谓“附属于这种生产的各部门”,包括农产品的简单加工业,以及其他农村副业等。农业是一个“自然环境一生物一人类社会”的复杂系统,是一个多层次、多序列的完整网络,是一个统一整体。它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出现的物质生产部门。

通常所说的农业,有狭义和广义两种含义,狭义的农业是指耕作业,主要包括粮、棉、油、麻、丝、茶、糖、菜、烟、果、药、杂;广义的农业包括农、林、牧、副、渔五个部门,即通常所说的大农业。

在国民经济中具体确定农业的范围时,不仅以上述产品再生产的特点为依据,同时也考虑到一定的社会生产力水平下形成的各类生产之间的经济联系。目前,我国农业划分为农业(农作物栽培)、林业(造林营林)、畜牧业(畜禽饲养)、渔业(水产捕养)和副业。其中的副业并不具有农业生产的根本特点,但它是在一定社会生产力水平下,形成于农村的依附性生产活动,因此也列入农业的范围。

众所周知,农业是人类衣食之源、生存之本,是一切生产的首要条件,是国民经济其他部门发展的基础。人类最初的劳动是从采集野生果实和渔猎等觅取食物的生产活动开始的。后来产生了原始畜牧业和原始种植业。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农业劳动生产率逐步提高,生产出来的生活资料除满足农业劳动者自身的需要外,还有剩余,于是有可能让一部分人从事农业以外的劳动,从而才有农业与手工业的分工。以后,商业、交通运输等部门也才能相继出现。但是,从农业中独立出来的工业等国民经济部门要得到发展,仍然要建立在农业发展的基础上。农业劳动生产率愈高,农业能够为工业和其他部门提供的生活资料、原料、劳动力愈多、市场愈广,这些国民经济部门的发展也就愈快。任何社会,工业和其他各项经济文化事业的发展,最终都取决于农业劳动生产率的高低。因此,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普遍存在的经济规律。

农业集约化与农业区域化

农业集约化与农业区域化,其中农业集约化是指在单位面积土地上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和劳动量,并采用现代科学技术,进行精耕细作的农业经营方式。它主要是用提高单位面积产量的方法来提高农产品的总量。而农业区域化是指各地区根据当地农业自然资源以及社会经济的优势条件,逐步形成一些比较集中的特定的农业部门,以便于最充分地利用各地不同的自然资源,它有利于发挥农业机械的作用和现代化的技术管理,从而提高农产品的商品率。

农业经济结构

农业经济中诸要素、诸方面的构成情况与数量比例。主要包括农业经济关系结构与农业生产力结构。前者包括经济形式结构和再生产过程中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关系结构;后者包括农业部门结构、农业技术结构、农业区域结构等。此外,农业经济结构按集约化程度划分为粗放型结构与密集型结构等;按照商品化程度划分为自给型、半自给型、商品型经济结构等。上述各种农业经济结构内部还可细分,如农业区域结构既可分为种植业区、林业区、牧业区、渔业区等经济结构,又可按地貌形态划分为山地、丘陵、高原、平原、盆地等农业经济结构。农业经济结构是一个多类型、多层次的经济网络结构,其形成和发展主要决定于社会生产方式,同时受资源条件、社会需要等因素的制约和影响。

农业商品生产基地建立的条件

所谓农业商品生产基地,是指农产品商品率高,能够长期稳定地向外提供大量商品性农产品的集中产区。它主要包括粮食作物、经济作物、热带作物、蔬菜、木材、畜产品、水产品等生产基地。其形成条件是:

(1)自然、社会经济条件适宜,原有生产基础较好;(2)资源丰富,生产发展潜力大,在全国或地区商品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3)商品量大,商品率高,交通运输较方便;(4)投资少,见效快,经济效益高。

发展农业商品生产基地时,首先要对原来某些老的农产品集中产区(如常年的余粮区、棉区、花生区、蔗区、茶区、果区等)和新发展的地区(如甜菜区、橡胶种植区等)进行调查研究,综合评价当地自然条件的生态适宜性,社会经济条件和技术条件,目前产量和商品率水平及其稳定程度,进一步扩大生产的可能性等等。然后从全局出发进行分析比较,选择其中生产条件较优越、原有生产基础较好、产量和商品率较高、增产潜力较大的若干地区,作为该项农产品的商品生产基地。为了便于建设、所选基地不宜太分散,应相对集中成片(例如若干县的组合)。确定基地以后,要分别进行规划,根据每片基地的条件、特点和问题,采取相应的经济技术措施,集中使用农业投资,大力改善其农业生产条件,改善物质技术装备,采用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经营管理方法,以尽快发掘生产潜力。同时,还要制定合理的价格政策,改善交通运输条件,保证商品流通渠道的畅通和基地内的其它商品供应,千方百计地大幅度地提高基地农产品产量和商品率。

探究活动

活动内容:城市的学生利用休息日到农村体验生活

活动目的:

1.认识种植业的重要地位

2.培养学生尊重劳动、爱惜粮食的优良品质

活动具体过程:

1.教师向学生讲活动的要求并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以便活动安排。

2.给出参考问题:

(1)目的地的农民以种植什么为主?

(2)以种植什么为辅?

(3)家庭生活水平如何?

(4)年收入能达到多少?

(5)家中的子女上学了吗?

(6)每日的伙食和自己家相比有什么不同?

(7)请农民讲一讲种粮食或蔬菜的基本知识。

(8)体会农民种植的辛苦。

3.活动时间为两天,具体的安排如下:

(1)周六早晨乘坐专车出发,上午到达。

(2)按照预先分配好的小组,与农民家庭组合。每个组有一位教师。

(3)进行为期一天半的活动:吃住在农家;帮农民干农活;进行调查。

(4)周日下午2点乘车返回。

(5)回家后将活动过程记述下来,并写出自己的感想。

4.评选此次活动的最佳学生,并将学生写的感想进行评比。

习题精选

一、选择题

1.我国发展农业生产的有利条件是()

A.耕地面积大

B.高温多雨同期

C.水资源丰富

D.可耕地多

2.我国农业最主要的生产部门是()

A.林业

B.牧业

C.渔业

D.种植业

3.既是小麦产区,又是棉花产区的是()

A.河套平原

B.渭河平原

C.洞庭湖平原

D.松嫩平原

4.东北地区播种面积最大的糖料作物是()

A.花生

B.芝麻

C.油菜

D.甜菜

5.我国农业历史悠久,早在氏族公社时期就已出现原始种植业的地区是()

A.珠江、长江流域

B.黄河、淮河流域

C.长江、淮河流域

D.黄河、长江流域

6.下列地区中,农作物可一年两熟的是()

A.华北平原

B.东北平原

C.海南岛

D.长江中下游平原

7.我国农业生产在坚持“决不放松粮食生产”的同时,还必须“积极发展多种经营”是由于()

A.自然条件和土地资源多种多样为依据 B.土地面积广大,人口众多

C.气候复杂多样,人口众多

D.国家建设和人民生活的需要是多方面的

8.我国全国性商品粮基地应建在()

A.人口稠密的地区

B.粮食生产少的地区

C.来年更是商品率高的地区

D.交通发达的地区

9.位于我国地势第二级阶梯上的全国性商品粮基地是()

A.江淮平原

B.成都平原

C.三江平原

D.珠江三角洲

10.导致我国南方与北方耕作制度产生很大程度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A.地形

B.气候

C.土壤

D.水源

二、填空题

1.种植业受自然条件的影响很大,一方面要有_______,一般要求_______,土壤深厚、肥沃、水源丰富;另一方面要有可供农作物生长需要的足够的热量、水分、光照等_______。

2.我国北方地区的主要油料作物是_______,糖料作物是_______;我国南方地区的主要油料作物是_______,糖料作物是_______。

3.建国以来,我国的来年更是产量虽然有了很大的增长,但是由于_______,_______,人均粮食产量增长缓慢。

4.提高粮食产量的主要途径:一是_______,二是_______。

5.一般以秦岭-淮河一线为界,以北地区主要是_______,灌溉多采用_______,种植的农作物有_______、_______、_______、甜菜等;以南地区主要是_______,广泛种植_______,此外,棉花、油菜、甘蔗等农作物的种植面积也较广。

答案:

一:1B 2D 3B 4D 5D 6D 7AD 8C 9B 10B

二:1.适宜耕作的土地 地形平坦 气候条件

2.花生 甜菜 油菜 甘蔗

3.人口增长过快 耕地面积不断减少

4.要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 要用科学方法种田

5.旱地 水浇形式 小麦 棉花 花生 水田 水稻

第三篇: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教案4

因地制宜发展农业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

1.说出影响农业发展与分布的主要因素;

2.说出解决我国的农业问题的基本标准。

【教学准备】

自制相关课件、图片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我国各个地区都有农业发展上的优势和不足,利用当地自然条件的优势,把不同的农业生产部门或农作物布局在适宜它本身发展、生长最有利的地区。

讲授新课:

发展农业要因地制宜

[活动1]

参考教材图“因地制宜发展农业”回答:

(1)粮食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与自然环境有什么关系?

(2)以下各地区适合开展哪种类型的农业生产活动?为什么?

太行山区

B、华北平原

C、内蒙古草原

D、洞庭湖沿岸

(3)完成教材的活动“城市地区农业带的分布”

(4)思考:在气候条件允许的前提下,如果种果树,应该安排在什么地方?山区应该进行什么样的农业生产活动?

(5)上面的选择只是从自然条件方面考虑应该发展哪个大的农业部门,当我们进行具体的生产时,又会考虑到哪些因素呢?”

回答:自然条件(包括位置、地形、气候、河流、湖泊、植被等)

社会经济条件(包括交通、技术、市场、设备等)

[活动2]

因地制宜和不因地制宜进行农业生产的事例都比较常见,你能举出哪些事例呢?并分析其成功之处和失误的地方,如果是反例,还应提出一些建议。

[小结] 人类既可以对不利的环境进行改造,使之朝着有利的方向发展;同时不合理的行为也可能使得有利的环境变得不利。人类的生产活动一定要符合自然规律,做到“因地制宜”,这样才可能持续地发展下去。

我国农业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问题1] 我国人民的生活从饥饿贫穷到温饱小康的转变说明了什么?

回答:我国粮食等主要农产品实现由长期短缺到总量平衡、丰年有余的重大转变。

[问题2] 我国农业仍面临着哪些严峻的挑战?

回答:人口增加、耕地不断减少、水土流失、自然灾害、环境污染等。

[问题3] 长江中上游地区退耕还林,在长江中下游的洞庭湖、鄱阳湖地区退耕还湖 都使耕地面积减少,会不会影响粮食生产?(结合教材提供的阅读材料回答)

回答:由于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不会影响粮食生产。

[问题4] 对图“我国的主要商品粮基地”进行分析,读出我国九个主要的商品粮基地,请思考:(1)这些地区成为主要商品粮基地的原因是什么?(2)为什么华北平原没有成为主要的商品粮基地?(3)为什么要建立商品粮基地?

回答:

(1)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地形平坦、水源充足、土壤肥沃等。

(2)当地人口稠密,粮食消耗量较大。

(3)建立稳定的商品粮基地,提高粮食生产的能力,是关系到我国国计民生的头等大事。

[活动3]

学生将教材提供的我国主要农产品产量表格数据转化为统计图,看看哪种统计图最能说明我国在农业方面的成就?

阅读教材活动,描述桑基鱼塘的整个生产过程,并画出一幅流程图。我国农村利用秸秆、牲畜粪便生产沼气,并将剩下的渣子作肥料的例子,请画出流程图,并将两幅图进行对比,思考:他们存在着哪些一致的地方? 有什么好处?

结论:在整个过程中没有任何废物,对环境没有损害。

3.下面材料是关于我国不同类型地区农业建设方向的叙述。与同学讨论以下两个问题。

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和大中城市郊区要积极发展出口创汇农业;

中部地区建立高产高效的农产品基地;

西部地区坚决实行退耕还林、还草,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特色农业。

(1)“东部沿海发达地区要积极发展出口创汇农业”的地理条件。

交通与对外联系方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地形条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气候条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社会经济条件:(从技术、信息、市场等方面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为什么要在西部地区实行退耕还林、还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说出我国农业发展的方向?

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和大中城市郊区要积极发展出口创汇农业;中部地区建立高产高效的农产品基地;西部地区坚决实行退耕还林、还草,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特色农业;

两个对策:建立稳定的商品粮基地,提高粮食生产的能力;调整农业结构,发展多种经营,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农业。

第四篇:八年级地理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教学反思

我国各地自然环境存在很大差异,每个地区都有农业发展上的优势和不足。因地制宜发展农业一方面要考虑自然环境的差异,另一方面要考虑社会经济条件的制约,下面给大家分享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教学反思,一起来看看吧!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教学反思1

按照教学进度,我们即将学习《因地制宜发展农业》这一节课。这一课是第四章中国的经济发展中的第二节,是继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和第三章中国的自然资源之后的课程。本节共有四个标题:农业与我们、农业的地区分布、发展农业要因地制宜、我国农业面临的挑战与对策,在前两章的基础上,这部分内容对学生来说不算太难。

通过认真备课思考结合学生的课堂学习情况,我对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给课堂注入活力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1、根据素质教育三要义的要求,活力课堂的活不仅仅表现为学生表面上的活跃,更应该是学生思维上的活跃。因而我在处理本节课时,注重放手给学生,通过语言或图像引发学生的思考,按照学生思维发展的规律,加以教师适当的引导,使学生能够自己得出结论,这样既能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又能让学生印象深刻,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活动过程。

2、重点内容以小组为单位,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及组间竞争交流来突破。根据不同环节不同教学要求,设计不同的问题,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以小组长为中心,共同探讨交流。基础问题和重点设置为A层,小组长负责要求小组内全员通过;能力提高的问题设置为B层,各小组根据各组情况,在完成A层的基础上,继续探讨B层。这样的设计,既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活动,又做到了面向全体,全员参与,还突出了分层教学,实现了评价的多元化。

3、注重学科之间的整合。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的优势,激发学生的兴趣。用古诗词导入,体现学科间的整合。

4、注重地理学习能力的培养,充分体现地理学科的特点。我在教学过程中始终不忘对学生地理学习两大基本能力的培养:读图能力、分析能力,有了这两种基本能力,学生在地理学习时就不会觉得困难了。充分利用板图优势,培养学生的读图、绘图、识图、用图能力,充分体现了地理学科的特点。

5、学习生活中的地理,把地理能力运用于生活中。教学过程中多从生活入手,让学生从生活中发现地理,感受地理,学习地理,进而应用地理于生活。如,让学生从生活中找到农业,感受到农业的重要性,最后根据自己所学能够较为合理的安排本地简单的农业生产活动。

6、课堂的安排要科学合理。在注重学生的自主活动和巩固练习的基础上,还应注意时间上的合理安排,做到松弛有度,详略得当。

以后我会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多注意这几方面,积极努力实现教育的三要义,争取让我的课堂更具活力。

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教学反思2

在地理课上,地理图像是地理信息的重要载体,教师应重视利用地理图像。通过阅读、使用地理图像和绘制简易地图,帮助学生掌握观察地理事物的基本方法,逐步发展对地理图像和地理事物的理解、想象、分析等思维能力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在学习《农业的地区分布》这一标题时,我总是把景观图和地图结合起来使用,引导学生认识、理解农业分布的地区差异。展示反映我国农业生产差异的景观图片,如北方的小麦播种、南方的水稻插秧。学生观察图片讨论影响农业差异的影响因素。学生利用地图,讨论图片。但是由于农村学生视野的影响,想象力不丰富,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还是很不理想,存在一下不足之处:

1、本节课我准备的时间还是比较充分,满以为效果显著,结果不是这样,学生很多东西没有理解到。

2、虽然将农业的分布在图上明确展示,但学生还是很陌生,究其原因是没有让学生用足够的时间去看图,初中地理图形很多,也很重要,学生要多看,要有一定的时间作保障。另外,农业和气候,地形,经济活动,传统习惯等都有关系,其分布原因在简短的时间是很难讨论完成的。

3、南北农业的差异,虽然是在阅读材料中,光让学生自己去读,也是不够的,老师点评也应到位。

4、由于时间没把握好,虽然把本节知识结构展示出来,但没有设计足够的练习题,这是以后教学要注意的方面。

我认为,一堂好课是通过师导生演,让学生很好地融入到了课堂中去,积极参与,自主探究,在轻松愉快中就完成教学。教学是一门艺术,要想把握好这门艺术得付出巨大的努力。尤其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我们要想拥有教学创新的先进意识与能力,诀窍唯有两个字学习。

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教学反思3

《因地制宜发展农业》这一课是第四章中国的经济发展中的第二节,本节共有四个标题:农业与我们、农业的地区分布、发展农业要因地制宜、我国农业面临的挑战与对策,分两课时学完。本人对第一课时的教学谈谈个人的反思:

地理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知识跨度很大的学科,又十分注重实际应用,要让学生真正地学好它,一方面需要不断向学生强调地理学科重要性的教育,引导学生对地理学科的重视,保证必要的时间投入,培养学生地理兴趣。另一方面需要不断地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并千方百计创造良好的地理教学氛围,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一、现用的地理教材是在新的教育、教学思想和理念指导下编写的,具有时代性和超前性,特别是强调了生活的地理和学习的实用性,符合当代学生的学习心理和要求,注意处理教材,活用教材。

二、教学目标的确立,要围绕并使学生掌握与其生活和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地理知识,通过学生的联想,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要注意对学情的分析,克服由非智力因素而造成的学习困难,给足学生思考的空间,突显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三、教学方法上要突出个性化的教学,满足学生的参与欲、表现欲、竞争感和成就感,敢于放手让学生去探索,给学生充分表现的机会,他们会用稚嫩的语言表述大道理——————学生讲出来的道理往往更通俗易懂。本课中注重放手给学生,通过语言或图像引发学生的思考,按照学生思维发展的规律,加以教师设计层层深入问题的引导,使学生能够自己得出结论,这样既能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又能让学生印象深刻,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活动过程。

我只有在教学工作中,多多反思,改正教学中的缺点与不足,不断进步,不断完善,才能使自己成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

第五篇:4.2因地制宜发展农业

第四章 第二节 因地制宜发展农业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我国的农业发展状况,了解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2.掌握农业的主要部门,理解我国农业在地区分布上的差异。3.理解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必要性。能力目标

1.能运用资料并联系实际,分析我国农业在地区分布上的差异。2.能初步分析如何因地制宜发展农业。

3.根据我国农业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及我国农业与发达国家农业间的差别,分析我国农业面临的挑战。德育目标

让学生树立因地制宜发展农业和科技兴农的思想,并为农业发展好好学习,献计献策。●教学重点:1.我国农业的地区差异。2.因地制宜发展农业。

●教学难点:分析我国各地自然条件的差异而导致的农业差异;如何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讨论式教学、活动式教学。●教具准备:投影仪、电脑、有关农业的资料卡片等。●课时安排:共三课时

第一课时 农业与我们和农业的地区分布 第二课时 发展农业要因地制宜 第三课时 我国农业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同学们,对中国人来说,2001年12月11日是个振奋人心的日子,因为这一天中国加入了WTO。但前任总理朱镕基曾说了这样一段话:“入世大家都开心,就我一个人不开心,因为外国的农业是现代化的生产,他们的成本低,价格也比我们低得多。如果他们大量向中国倾销农产品的话,将会造成中国农民收入的减少,这将是中国面临的最大的问题。”我国的农业情况到底如何呢?从今天我们就来关注我国的农业,看到底有哪些原因使朱总理产生这样的担心,这种担心最终能否消除。(板书)

一、农业与我们 1.概念:(自由发言)同学们虽生活在城市里,但对农业这两个字却并不陌生,日常生活中经常与农产品打交道。大家不妨把自己印象中的农业描述一下。(学生谈自己接触过或听说过的农业活动,或自己认为是农业活动的有哪些?)(引导总结)同学们在谈的过程中有无留心农业生产活动的对象是什么?(动物或植物)像这种利用动物、植物等生物的生长发育规律,通过人工培育来获得产品的各部门,统称为农业。

(练习巩固)以下农业活动让学生判断是否属于农业,以加深对农业概念的理解。养鸡 养花 人工养殖珍珠 打猎 采草药 养蚕 种果树 捕鱼 种橡胶树

(承转)农业类型多种多样,我们可依据一定的方法来进行分类。每一类即为一生产部门。(板书)2.农业分类

(读图分析)课本图4.11:主要农业部门,依次引导:(1)农业的主要生产部门有哪些?(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2)这样划分依据是什么?(劳动对象的不同)(3)棉花生产、花生生产应该属于什么生产部门?为什么?(种植业。它们都是在耕地上生产的农作物)(教师说明)农业有大有小,狭义的农业仅指种植业,而广义的农业则可包括农(种植业)、林、牧、副、渔五大部门。

(承转过渡)农业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许多物品都是以农产品为原料加工而成的,同学们,我们吃、穿、用等日常生活用品及工业产品中哪些是来源于农业呢?

(学生活动)通过学生自己举例,体会农业与我们生活的密切关系,老师同时与学生进行归类板书。

(读图分析)课本图4.12:人们对农业地位的看法。提问:农民、工人、决策者是怎样看待农业的?为什么?这说明了什么问题?(学生讨论)(教师归纳)这三人的观点都说明了农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非常重要。1.从人口多这

一基本国情看,我国是人口大国,占世界五分之一的人口,吃饭、穿衣等基本物质需求量大。农业是解决人民温饱的基础。2.从中国实现现代化来讲,农村实现现代化是瓶颈,是关键;只有农业实现现代化,中国才能真正实现现代化。3.基于上述原因,决策者制定长远的发展战略时,必须把农业的发展放在首位。因此,我们常说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板书)3.农业重要性——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

(教师讲述)我国国土辽阔,气候、地形、水分等自然条件复杂,地区差别大,再加上全国各地经济发展水平不等,导致全国的农业类型和发展状况在地区分布上有很大差异。(板书)

二、农业的地区分布

(读图分析)课本图4.13:中国农业的地区分布图。提问:1.图中绿色部分地区主要农业活动是什么?(放牧)这里有我国四大牧区,以畜牧业为主。这四大牧区分别是?(内蒙古牧区、新疆牧区、青海牧区、西藏牧区)播放录像:这四牧区的畜牧业情况,加强学生对西北地区的了解。2.黄色部分地区的农业生产部门有哪些?(种植业、林业、渔业)3.这两部分大致以什么线为分界线?(400毫米的年降水量线)这条线大致把我国农业区分成东西两部分,东西差异也是我国农业分布最明显的差异。(板书)1.a.东西差异——界线:400毫米年降水量线

读图:有关种植业、林业、渔业情况。提问:1.种植业一般分布在什么样地形上?(平原)我国主要平原,说明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四川盆地等是我国主要种植业分布区)2.林业一般在什么地形上?(山地或丘陵地形)电脑闪现我国三大林区,这三大林区主要分布在我国哪些地区?(东北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地、西南横断山区、东南丘陵林区)哪些地方为天然林?(东北、西南林区)哪些地方为人工林?(东南林区)3.渔业一般分布在什么条件的地方?(靠海或靠河等水多的地方我国渔业分布图,从图上看,我国淡水渔业最发达的地区在什么地方?(长江中下游地区)(承转)造成东西部农业差异的原因是什么呢?(板书)b.原因分析

(归纳总结)农业生产受自然条件的影响很大,特别是种植业,一方面要求有适宜耕作的土地,另一方面要有农作物生长需要的光照、热量、水分等条件。它需要的是多种自然条件的组合。某一地区,即使其他条件都很优越,但只要有一个自然因素不适宜,都会成为发展种植业的限制因素。西部气候干旱,降水稀少,地势高峻,以高原、山地为主;水、热、土配合较差,且人口稀少,农业发展历史较晚,农区小而分散,以畜牧业为主。东部是湿润、半湿润性季风气候,平原大部分分布在东部,水、热、土配合良好,农业发展历史悠久,人口稠密,农业类型多样。

(提问启思)按照东西部农业区的划分,河北省在哪一部分?(东部农业区)到过江西、广东的同学,有没有留心那儿的主要粮食作物是什么?(水稻)(承转过渡)我国农业不仅存在东西部的差异,南北方也有不同。提问:划分南北方的界线在哪儿?(秦岭—淮河)现在我们就来看一下东部地区南北方种植业的差别。(板书)2.a.南北差异——界线:秦岭—淮河

(学生活动)让学生对照课本图4.14:我国南北方农业分布图(用电脑打出),对照课本内容,通过自学,填写发给学生的空白表格。表格如下。

(补充说明)1.熟制:一年当中,在同一块田地上可收获农作物的次数。2.可播放小麦、玉米、水稻种植业景观图帮助学生理解耕地类型。3.三大产棉区并说明。

(引导分析)1.北旱南水的耕地类型由什么原因造成?(北方降水比南方少,雨季短,水资源短缺)(板书)2.作物熟制北方少于南方是什么原因?(热量差异)(读图分析)课本图4.15:西南山区随海拔变化植被的分布图。提问:山体上从下往上的植被变化是由于什么原因造成?(气温随海拔的升高而逐渐降低)这种变化类似于地球表面上植被从哪儿到哪儿的变化?(从较低纬度到较高纬度)这说明农业的分布不仅在水平方向上有差异,在垂直方向上也存在分异。(板书)3.垂直差异

(活动练习)该山区的农民要进行以下农业活动,请你把它们分别安排在适当部位:A.双季稻、香蕉,一年三熟;B.玉米、小麦,一年两熟;C.玉米、荞麦、燕、一年一熟;D.适宜发展林业、牧业。(A、B、C、D从下往上排,具体图略)并让学生分析为何这样安排。(根据农作物的水热要求及山体的水热分布规律,水热条件要求高的在山下,耐旱耐寒的往上排)(新课总结)人们常说“中国地大物博”,通过这节课学习,我们明白了从农业上来看,物博是指农产品类型丰富多样,而这“地大”即土地辽阔,自然条件复杂正是这“物博”的主要原因。● 板书设计

四、我国农业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1.农业发展成就

[教师承转]我国农业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还面临哪些方面的挑战?

我国农业面临的挑战:水土流失;乱占耕地(“圈地运动”);旱涝灾害;我国人口增长图;水污染对渔业的影响;酸雨的破坏;退耕还林、退耕还湖、退耕还牧;国土资源部关于耕地减少的公告;超载放牧;滥垦滥伐等。

2.我国农业面临的挑战

挑战有人口增加、耕地减少、水土流失、自然灾害、环境污染等。

[学生讨论]面对农业面临的严峻挑战,发展对策是什么?为什么?你有好的办法吗? 3.对策

(1)调整农业结构,发展多种经营;运用现代农业科学技术,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农业。

学生活动:基塘农业是我国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典型例子,请同学们对照活动2,分析基塘生产有什么好处?这种“生态农业”的成功之处在哪?把桑基鱼塘或蔗基鱼塘的生产流程图画出来。

变废为宝,资源得到充分利用,整个生产过程没有废物,对环境没有污染。

3.科技兴农

教师讲述:科技兴农是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现在我国加入了WTO,与国际市场接轨,我们的目标已不能单单局限于填满农民的“米袋子”“菜篮子”,还要让农民的腰包鼓起来。因此,我们还必须依赖科技,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适应国际市场需求。

活动(3):下面材料是关于我国不同类型地区农业建设方向的叙述。与同学讨论以下两个问题。

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和大中城市郊区要积极发展出口创汇农业;中部地区建立高产高效的农产品基地;西部地区坚决实行退耕还林。还草,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特色农业。

①“东部沿海发达地区要积极发展出口创汇农业”的地理条件。

交通与对外联系方面:地形条件:气候条件:社会经济条件:(从技术、信息、市场等方面分析)②为什么要在西部地区实行退耕还林、还草?

参考答案:

①交通与对外联系方面:东部临海,进出口方便。

地形条件:东部地势平坦,多为平原和丘陵。

气候条件:降水丰沛,热量充足,水热配合较好。

社会经济条件:东部技术设备先进,信息来源广,居民多,市场大。

②为了保护西部地区的生态环境,否则的话将出现水土流失严重,土地荒漠化的结果。[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体会、感想。(知识巩固,方法形成。)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教学内容的处理设计是教学过程设计的重点、关键。“农业发展要因地制宜”这一标题的主要内容是“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是影响农业发展与分布的主要因素”。作为结论的验证还是作为探究结论的素材,其教学效果差异很大。作为探究结论的素材来处理效果会更好。我们可以将活动3安排在前面,当学生叙述完自己的选择理由时,我们自然就会得到图4.17的内容。另外还可引发学生继续思考:在气候条件允许的前提下,如果种植果树,应该安排在什么地方?山区应该如何进行什么样的农业生产活动?这样一个从实例到结论再到实例的思考探究过程,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和归纳总结的能力。此外,学生对这些实例比较感兴趣,否则先给结论再去验证,学生会没有学习的兴趣。

下载八年级地理因地制宜发展农业4(推荐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八年级地理因地制宜发展农业4(推荐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教案

    第二节因地制宜发展农业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我国的农业发展状况,了解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 2.掌握农业的主要部门,理解我国农业在地区分布上的差异。 3.理解因地......

    因地制宜发展农业 教案

    因地制宜发展农业 教案 第二节因地制宜发展农业 [相关] 教学要求 .了解我国的农业发展状况。 2.能够运用资料并联系实际,说明我国农业在地区分布上的差异。 3.举例说明因地制......

    八年级地理上册4.1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教材活动解析素材

    《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教材活动解析 【活动】 还有哪些联系?请你补充。(课本第75页) 【点拨】如我们穿的纯棉衣服的原料来自棉花,我们喝的果汁的原料是各种水果等。 【读图4-1-1......

    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教学设计(推荐)

    第二节 《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教学设计(2)第三课时 作者:admin 资源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第二节 《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教学设计(2)第三课时 沂水实验中学 李清杰 第3课时 发展农业......

    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教案(最终版)

    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知道农业生产的部门构成,其中种植业是我国最重要的农业部门。 2、记住农业的概念,理解农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基础。 3、理解我国......

    因地制宜发展农业学案 第一课时

    因地制宜发展农业学案 第一课时 预习指导: 1、 广义的农业、狭义的农业各指什么部门? 2、 什么是农业,为什么说农业是支撑国民经济建设的基础产业? 3、 我国有哪四大牧区、种植......

    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教学反思(精选5篇)

    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教学反思身为一名刚到岗的人民教师,课堂教学是重要的任务之一,教学的心得体会可以总结在教学反思中,那么优秀的教学反思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因地......

    《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第二课时参考教案

    第二节因地制宜发展农业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 1.说出影响农业发展与分布的主要因素; 2.说出解决我国的农业问题的基本标准。 【教学准备】 自制相关课件、图片 【教学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