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授导型案例因地制宜发展农业(大全5篇)

时间:2019-05-14 13:46:4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初中地理授导型案例因地制宜发展农业》,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初中地理授导型案例因地制宜发展农业》。

第一篇:初中地理授导型案例因地制宜发展农业

授导型学习活动教学设计案例 主题:《因地制宜发展农业》

一、基本信息 学校

郑州市 ** 中学

设计者

***

学科(版本)

地理(人教版)八年级上

章节

第四章第二节第二课时

学时

1课时

年级

八年级

设计背景

我校是郑州市区属初中,自开展新课程改革以来,利用学校空闲场地,开辟了自己的生态试验园。本校七、八年级每个班都有自己的试验田地,将试验园中产生的“问题”引入教学,旨在贯彻新课程理念,充分利用本校动态生成着的课程资源,引导学生学习“身边的地理”“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二、前端分析

含:课程标准解读、评价设计、教材分析、学生分析等,(另附)

三、教学设计 教学 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通过有指导的自学,分析归纳出课文和地理图表中的知识结构,明了影响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理解各组成要素间的联系,按自己的理解,画出思维导图。②能运用“发展农业要因地制宜”的基本原则,解决自己的生活中的问题:试验园种什么?通过运用,深刻理解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重要性。③理解农业布局的空间有序性,了解合理布局的意义。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教师协助下的探究学习过程,初步掌握分析资料、联系实际,从正反两个方面,说明“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必要性”的方法;

②通过解决问题的真实体验,进一步巩固应用地图,分析归纳地理分布规律,解决地理问题的技能。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发展农业要因地制宜的理解,使学生明确人类的生产活动一定要符合自然规律,才能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的道理。培养正确的“人地关系”价值观,树立科学发展理念。

教学重点难点 以及措施

教学重点:理解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原则 教学难点:说明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必要性

教学资源设计

交互式电子白板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环节 与内容

活动设计

设计意图

(教学策略及媒体功能分析)

复习检测 3′

有关农业的概念性知识我国农业地区差异

复习旧知,厘清学习起点

导入 提出问题 3分钟

问题情境:

在交互式电子白板上,呈现过去一年里,本班同学在试验园播种、浇水施肥、收获的视频和照片,呈现今年的秋收果实:红薯、葵花籽、大豆等画面,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

T:大家还记得一年来,我们在实验园度过的快乐生活吗?还记得刚刚经历的秋收喜悦吗?请照片中的同学谈谈实践体会。S:„„

T:【承转】到底是亲身经历,说得感人至深。收获固然让我们喜悦,但仅仅陶醉于喜悦是不够的。为了将我们的试验园种得更好,我们还必须养成积极反思的习惯,下面让我们想想,在试验园的耕作中,还有什么遗憾? S:有些作物没有收到果实。S:„„

T:嗯,哪些作物绝收了?为什么?

S:百合,被雨水淹了,全部烂掉,一个也没收到。S:甘蔗苗,它老是不长,后来就死掉了,也颗粒无收。T:哦,百合和甘蔗呀,你们从哪里要来的种苗啊? S:百合秧,是李阳从他江苏山里的外婆家挖来的。S:甘蔗,是王彬彬把吃剩的甘蔗根埋到地里的。

T:嗯,真好,同学们这么努力地经营班里的试验园,很让老师感动。但是,为什么百合、甘蔗难以在咱班的园子生长呢?我们能用地理的脑子想一想,找出其中原因吗? S:„„

S:是不是我们将它们种错地方了呢?

T:种错了地方?这个推测有道理,谁能说说甘蔗和百合喜欢的地理环境? S:我知道,百合喜欢长在山坡上,甘蔗喜欢长在南方湿热的地方。T:咱们这里有适合它们生长的地理环境吗? S:没有。

T:对,这个例子告诉我们:农作物在不适合它生长的环境中,很难生存,甚至会颗粒无收。因此,发展农业要因地制宜。什么叫因地制宜呢?就是合理利用当地自然条件的优势,把要发展的农业生产部门或农作物,布局在适宜它本身发展、生长最有利的地区。因地制宜,还必须考虑当地的社会经济条件,请大家打开课本,翻到P102,在课本上划出“因地制宜”的要义。

导入,从学生生活经验入手,激发学习动机。

承转

如何“因地制宜”发展农业?这是我们要弄明白的基本问题之一。T:板书发展农业要因地制宜

新授1 知识建模 12′

T:我们的课本上,用两个框图来说明“因地制宜”的要义:P102图4.16“因地制宜发展农业”说明了制约“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主要自然地理因素以及应对策略。P103图4.17列举了“影响农业的主要社会经济条件”。你认为,在阅读分析两张框图的过程中,我们应该从哪些方面分析图中蕴含的主要地理信息? S:„„

T:说得有见地,我们要努力保持两种良好的读图习惯: 第一要用地理眼睛观察,找出图中包含的主要地理信息。第二要用地理的脑子思考,找出图中地理要素之间的联系。当然,用我们熟悉的“思维导图”记录下自己的读图思考,就跟加便捷明了了。这,就是学案中提出的探究任务一。怎样完成这个学习任务? S:„„

T:是的,我们可以分两步走:

第一步,自主读图,找出有关影响农业发展的主要自然、社会条件的关键词,将它填在思维导图的框架中,再用箭头画出它们的联系。

第二步,共同讨论。每个同学将自己的读图心得说出来,交流分享,吸收别人的学习智慧。好,老师安排5分钟时间自学,请同学们开始。

【自学结束,学生完成思维导图,在此基础上,展开讨论】 T:XXX同学,说说你在图中发现。

S:影响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主要自然地理要素有:地形、气候、河湖等。社会经济条件:包含„„

T:王瑞,你认为XXX同学的发言,说完全了吗?你觉得还需要补充的吗? S:„„

T:怎样用思维导图,简洁合理地表达自然地理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与农业发展的联系呢?请3位同学上电子白板,画出你的作品,其他同学请认真审视他们的作品,提出你的改进建议。

【师生讨论,修改思维导图,在此基础上,达成共识】如下图:

以教材内容为“案例”,引导学生阅读分析,从文本和图表中提取地理信息,建构知识,自主建模,指导后续学习。

应用概念图为自主学习线索,意在加强“过程与方法”的体验,发展学生“结构知识”的能力

师生对话,动态生成对概念图中所示各要素联系的理解。

承转

T: 第一个探究任务,让我们理解了“发展农业要因地制宜”的道理,这是农业布局的一项基本原则。怎样运用这条原则,指导我们解决“试验园种什么?”的问题呢?让我们走进本课第二个学习任务。

新授2 案例分析 18′

T:试验园种什么?按“因地制宜”的原则,要做好两种决策:一是选择农业生产部门,二是选择什么作物品种。第一个问题:怎样选择农业生产部门?让我们通过案例分析,从正反两方面理解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必要性吧。看学案例举的前3个例子,我们可以从其中获得什么启示,据此选择适合我校试验园的生产部门呢? 举例

地形

气候 特点

河湖

成败 原因

成功 的例子

华北平原中部:种小麦,获得丰收

平原

温带季风气候 雨热同期

宜粮 则粮

横断山区:发展林业,保持水土

陡峭山地

高山气候,垂直变化大

宜林 则林

失败的例子

内蒙古高原西北部:开垦草原,导致沙化

高原

温带大陆性气候,冬冷夏热,降水稀少

稀少

洞庭湖畔 围湖造田 加剧水患

平原

亚热带季风气候,水热同期

水面宽阔

我的选择

学校试验园

第二个问题:如何选择作物品种?完成这个任务的前提条件,是拥有利于探究的资料,在前一阶段,同学们收集了大量资料。老师对这些资料进行了初步整理,汇集成了学案上的图表,我期望同学们能通过自己的尝试,完成学习任务。

在学习中,同学们可以按我们的合作学习习惯,做好分工,从地图册P19、P35、P35等多幅地图中读取信息,并参照学案提供的样例,通过讨论,进行综合分析,集体决策,最后由小组发言人上白板陈述学习结果以及选择理由。

老师将给同学们6分钟时间进行合作学习,请开始。S:【合作学习,完成探究任务】 T:请各小组派代表,上讲台汇报自己的学习成果,时间1分钟,其他小组准备好点评。开始。S:【成果汇报,组间互评】

T: 【注意倾听,穿插点评,抓住动态生成的课程资源,引导学习深入。】

提供学习支架,引导学生展开教师引导下的自主学习。通过分析正反两方面案例的探究,理解“发展农业要因地制宜”的必要性,并学习和体验“用实例说明”的方法。

小结 预设5′ 机动4′

T:好,两个学习任务都圆满完成,让我们回想一下,通过本课学习,我们有哪些收获? S:„„ S:„„

T:概括得思路清晰,通过本课学习,我们“发现”了影响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找出了各地理要素间的联系,深深理解因地制宜发展农业,就是要做的宜粮则粮、宜牧则牧、宜林则林。我们还运用“发展农业要因地制宜”的基本原则,解决自己的生活中的问题:试验园种什么?从而深刻理了解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必要性。

检测

本课检测,选择“贯穿评价与学习中”的思路,将需巩固的主要知识点、技能点,隐含于学案之探究题中,考虑到课型特征,不再另列检测题,而是将其并入后续单元测试中。

第二篇:授导型教学设计案例

教学设计案例-《感受春光 了解春天》

一、教 材: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美术》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二、教学课时:二课时(本课为第一课时)

三、学习领域:欣赏·评述

四、教学目标:

A.知识目标:引导学生通过欣赏与评析,体会自然美和艺术美共同的美感与不同表现方式。

B.能力目标:结合学生自己的观察、发现,大胆地想象和联想,帮助学生感受艺术家以不同角度、不同形式对春天的赞美,同时抒发自己对春天的感受,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和绘画创作表现能力。

C.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美的发现与追求,对生命与自然的亲近,加深学生对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保护自然就是保护人类自己的体会。培养学生积极参与交流意识,感受成功的体验。

五、教学重点:理解自然美和艺术美的相关知识及其间的关系。

六、教学难点:让学生能以讨论与合作、比赛的方式,自己分析出作品中艺术家对春天赞美的角度与形式。通过对艺术家的作品与审美价值的了解、探究和体验,理解不同艺术的不同表现形式。

七、教学准备:

A.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其中包括有关春天的文学作品、音像资料、图片、音乐)B.学生准备:课前预习本课,在课前通过上网、去图书馆查阅等途径收集、摘录描写春天的文学作品片段与诗词;中外艺术家表现春天的作品图片;表现春天的摄影图片及歌曲等。

八、教学过程:

(一)引导阶段

1、创设情境,揭题引趣:

师:春天是自然界万物复苏、生命萌动的季节,更是人们辛勤耕耘、播种希望的季节。在春风的吹拂下,春天的一切都充满了活力,百草吐绿,百花争艳,百鸟欢鸣,它孕育着生机,萌生着希望。下面,让我们首先伴随着朱自清先生的散文《春》和一组表现春的摄影图片一起来感受春光,了解春天吧!(板书课题)

课件展示:散文《春》的朗诵录音和配景摄影图片

2、分组讨论,阐述春天的特点与美感:

问题(1):自然界的哪些现象向我们传达了春天的信息?春天到了,可以组织哪些课外活动?

生(1):万物复苏、鸟语花香、春意盎然、春柳叶绿、百花盛开„„ 生(2):春游、写生、植树„„

问题(2):结合课件和自己收集中的诗歌、图片、音乐用一句话谈谈你对春天的感受或春天给人一种怎样的美感?

3、探究、分析春天的象征意义和表现形式:

问题(1):,在一年一度传统的春节中,有哪些风俗习惯向我们传达了春天即将到来的信息?

生:贴春联、挂灯笼、放鞭炮„„

课件展示:春节时的民俗、生活图片、民乐合奏《春节序曲》

问题(2):人们为什么要在春节时贴春联、挂灯笼、放鞭炮呢?春天象征着什么呢? 生:贴春联、挂灯笼、放鞭炮这些风俗习惯寄托着人们对新的一年美好的憧憬,人们总是把春天作为一个美好的象征,用春天来比喻新的开始和美好的青春。比如形容新生事物蓬勃萌发为“雨后春笋”„„

问题(3):还可以用哪些形式来表现春天? 生:春联、绘画、音乐、雕塑、歌曲„„

(二)发展认知阶段

1、欣赏感受自然美与艺术美及其相互关系: A、欣赏国画《春》(现代)王成喜

课件展示:摄影《梅花》与国画《梅花》、毛泽东诗词《卜算子·咏梅》的书法与朗诵录音

师:“春为一岁首,梅占百花魁。”通过对比以上两组图片,谈谈画家为什么要用梅花来表现春天,传递春的信息?是怎样把自然美和生命活动联系起来的?

师:梅花有敢为天下先的勇气一探春光,其它的百花也不甘示弱纷纷赶来向春姑娘报道。大自然为我们创造的春天可以说是一个百花园,生机盎然。大家现在可以一边欣赏一组花卉图片一边构思:如果让你们用这些花卉为题材表现春天,你准备怎样表现呢?

课件展示:一组表现春天花卉的摄影图片和门德尔松的钢琴曲《春之歌》 板书:自然美——客观世界中自然物、自然现象的美。

B、课件展示:摄影风景图片《漓江》与画家白雪石的国画作品《漓江春》等 问题:同样是表现桂林山水的题材,自然美与艺术美有何不同?什么是艺术美?自然美与艺术美又具有哪些共同的美感?

板书:艺术美——艺术作品呈现的美。二者关系——艺术美来源于现实美又高于现实美。

2、造型艺术作品与文学作品表现春天的不同特色和特点: A、欣赏墨彩画《溪》和国画《初春》

课件展示:摄影图片《春柳》与国画《溪》、《初春》、童声音乐《春》

师:“寒雪梅中尽,春风柳上归”。冬雪消融,小溪潺流,碧绿清澈,在微风的吹拂下漾起道道波纹,嫩柳生机萌动,这一切都传递着春的消息。湖滨春柳吐绿,渔民在美好的春光里忙忙碌碌,鱼舟来来往往,一片繁荣景象。多么富有诗意的画面呀!

B、欣赏国画《梅石溪凫图》(宋)马远

课件展示:Flash动画《梅石溪凫图》、苏轼《惠崇春江晚景 》朗诵录音和解析 教学设计:Flash动画演示梅花怒放、群鸭戏水场景,点击梅花、群鸭局部放大,对比摄影梅花、鸭子进一步认识自然美与艺术美的关系,感受文学与艺术不同的特点。

课件展示:一组自然界蜂蝶、小鸟、昆虫迎春、闹春的摄影图片和音乐《鸟鸣》、女生合唱《春游》

C、欣赏国画《春雨江南图》(现代)李可染

师:每逢看到春雨,农民伯伯总是说:“春雨贵如油”!我们要说,春雨美如画!而江南的雨景,无论是在画家的画中,还是在诗人的笔下,都别有一番情趣,意境深邃幽远。宛如苏轼《望江南》词意“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的写照。

课件展示:一组表现春雨的摄影图片、杜甫《春夜喜雨》朗诵录音和背景音乐《春游》 D、欣赏雕塑《春风》(现代)张德峰

课件展示:雕塑《春风》、音乐《望春风》、艾青散文《春姑娘》的朗诵录音 师:散文中描写的“春风”与雕塑《春风》表现的春风有何不同? 生:散文是以“春风”写“春风”,雕塑《春风》则是将无形春风、春天有形化、具体化,刻画成三位青春少女,像春姑娘一样飘然而至,似乎看得见、摸得着,但也同样充满了美妙的诗意感受。

(三)课堂练习

请学生挑选自己熟悉的有关描写春天的诗词,简短交流、思考后,用语言描述自己如果用绘画来表现的画面效果。例如:一树春风千万枝,嫩如金色软于丝。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全无叶底花。蜂蝶纷纷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等等。

(四)结束延趣、课堂小节阶段

课件展示:一组画家描绘的有关春天的作品背景音乐《湖上春来水沉碧》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在一起感受了春光,畅想了春天,同时也放飞了理想与希望。“一年之计在于春”。我们不仅要珍惜自然的春天,更要珍惜人生的春天,把握青春,振奋精神,鼓足干劲去学习、去创造。

教学设计案例-《漂亮的建筑》

教材分析:

低年级的美术的造型与表现,主要是引导学生尝试不同的工具,用纸以及身边容易找到的各种材料,通过看看、画画、做做等方法大胆自由地把所见所闻、所感所想的事物表现出来,体验造型活动的乐趣。

这节课通过学生对旧画报、海报、旧挂历、电光纸进行剪刻、粘贴,思维活动贯穿于整个取材、撕、摆、组合、粘贴的全过程,是一种手、脑、眼的综合训练,从而使学生的制作能力以及审美能力得以逐步提高。

教学设计:

这是一节低年级的造型与表现课,根据课标的要求:低年级的美术造型与表现,主要是引导学生尝试不同的工具,用纸以及身边容易找到的各种材料,通过看看、画画、做做等方法大胆自由地把所见所闻、所感所想的事物表现出来,体验造型活动的乐趣。因此我认为这节课是引导孩子对生活中的建筑的美感形成直观的印象和初步的感受,并在此基础上能大胆地用不同的废旧纸材或彩色纸表现自己的所见所感的建筑,从而在造型活动中享受到表现美的快乐。

生活中漂亮的建筑很多很多,但一年级的孩子受年龄、时间、地域以及相应年龄段的认知力的限制,对如何欣赏建筑的美感存在许多的不定式,所以在对建筑美感的欣赏上我始终把握住;要符合一年级孩子的欣赏能力,因此我首先从水果湖周围地区的建筑入手,让孩子在熟悉的基础通过对自己感兴趣的建筑的欣赏去感受它们的美感,可能是一点也可能是几点,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由点的突破达到面的逐渐积累,并在此基础上对中外有名的建筑进行延伸欣赏,丰富学生的直观印象,无形中形成内化。

在用不同纸材进行造型的环节,我首先利用课件把省博物馆模拟彩色纸的剪贴效果进行演示,目的是让学生能够在很短的时间里明白拼贴建筑的基本方法,然后在示范撕贴建筑的过程中使学生懂得如何选材包括材质、色彩的搭配以及撕贴的方法。

教学目标:

 显性目标:尝试使用不同的纸材,体验造型的乐趣。 隐性目标:创新精神、集体合作精神,对生活的热爱。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感受不同建筑的美感,尝试用不同的纸材组织画面。难点:学生用不同的纸材大胆地想象、创造、拼贴出漂亮的建筑画。学习用具:

彩色纸—蜡光纸、旧挂历纸、彩色报纸、封面纸、宣传单、瓦楞纸等,剪刀,胶棒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我听说一(1)班的同学很聪明并且很听话,下面我看看哪个小组的同学最先坐好!(老师扫视并表扬坐得好的小组)”

“今天老师请你们先来当评委,要求每位评委仔细欣赏一组建筑图片,评选出你觉得最漂亮的建筑(板书课题——漂亮的建筑)。”

课件展示身边建筑图片。

二、图片欣赏,解决学生对建筑造型的感性认识。

1、学生欣赏水果湖周围的建筑图片,学生谈谈自己喜欢的建筑。“哪位评委来谈谈自己选择。”

学生回答,老师给予恰当的提示和补充,并给予相应的肯定。

“刚才几位评委说得很好,这里还有一些好看的建筑图片,我们一起来看看,看看它们的形状、色彩以及独特之处。”

2、学生欣赏中外建筑图片。

三、建筑分解,解决学生制作步骤的认识。“刚才大家欣赏了漂亮的建筑,(出示课题——漂亮的建筑)我们今天就一起来学习用各种彩色纸拼贴一张漂亮的建筑。下面请同学们看看老师是怎样用彩色纸把省博物馆剪贴出来的。”(利用课件进行展示)

四、老师示范,学生练习。

1、“刚才同学们看到的是老师把彩色纸用剪贴的方法拼贴出来的,下面请同学们把书翻开第38页,看看别的小朋友的作品,他们是用什么方法、什么材料拼贴出漂亮的房子的呢?”

学生看书后,开始回答。

2、学生回答,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小结并出示相关的范作。

“他们用旧的、不用的彩色挂历纸,报纸等来制作;并且注意了不同颜色的搭配,环境的美化;而且有的用手撕贴漂亮的建筑,老师这里也有一些废旧的材料,我也来用手撕贴一张漂亮的房子,肯定很有意思!”

(老师示范)“看!老师撕下来的边角料放在桌面上,你们在制作的时候也应该象老师这样,保持环境卫生。”

3、“我的作品撕贴好了,你们现在想不想动手制作漂亮的建筑呀?下面请每位小设计师用自己的工具和材料设计完成一座漂亮的建筑,比一比,看哪位设计师的建筑最漂亮!我们要从小组中选出两件作品给大家展示展示。注意,边角料要装在材料袋里,用剪刀时要小心,不要伤着自己和别人,开始制作。”

4、学生动手制作,老师随堂辅导。辅导重点:纸材的选择与搭配; 粘贴的技巧;

5、作品展评 “好了,首先请小组成员一起从本组中选出两件优秀作品,由小组长把它们贴在黑板上,我们一起来欣赏欣赏。看看,你觉得哪位设计师的建筑最漂亮,说说你的理由。”

学生自评

6、老师总结,下课。“今天我们学习了怎样用生活中的废旧彩色纸制作漂亮的建筑,同学们的作品做得很棒。现在把自己的桌面收拾干净(学生收拾纸屑完后)。站队回教室。”

教学反思:

这是一节低年级的造型与表现课,根据课标的要求:低年级的美术的造型与表现,主要是引导学生尝试不同的工具,用纸以及身边容易找到的各种材料,通过看看、画画、做做等方法大胆自由地把所见所闻、所感所想的事物表现出来,体验造型活动的乐趣。因此我认为这节课是引导孩子对生活中的建筑的美感形成直观的印象和初步的感受,并在此基础上能大胆地用不同的废旧纸材或彩色纸表现自己的所见所感的建筑,从而在造型活动中享受到表现美的快乐。

现就我处理教学的两个重难点以及其它环节的实际过程反思如下:

一、对学生欣赏建筑的美感的处理。

生活中漂亮的建筑很多很多,但一年级的孩子受年龄、时间、地域以及相应年龄段的认知力的限制,对如何欣赏建筑的美感存在许多的不定式,刚开始,我对孩子的能力估计过高,一开始给孩子们很多中外古今有名的建筑图片,希望他们能通过自己对图片的欣赏能够用符合不同建筑特征的语言表达出来,但是,通过第一节课的实际情况,孩子对这些精美的建筑的确很感兴趣(通过他们欣赏图片时的唏嘘声中感觉到的),可是他们却不能用较好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直观感受。我开始琢磨这个问题:是图片内容太多;还是他们对图片里的建筑不了解;或是在帮助孩子如何欣赏建筑的美感方面启发的不到位;或是我的设问出了问题„„后来在和同事的共同探讨中发现:

1、老师意识到以上的问题存在,想面面俱到,却又面面不够俱到;

2、图片内容过多,需精减;

3、孩子不可能一开始整体地欣赏建筑的美感并用准确的语言表达出来,老师必须在孩子表达一点的时候进行有效的发散启发,帮助其他孩子逐步扩大自己的感受面并知道如何欣赏建筑的美感;

4、设问过于笼统,让孩子产生注意力的混乱;综上几点我觉得在对建筑美感的欣赏上我应该始终把握住:要符合一年级孩子的欣赏能力,图片内容应该是身边的+民族的+世界的,一步一步地拓开学生的注意力。因此我首先从水果湖周围地区的建筑入手,让孩子在熟悉的基础上通过对自己感兴趣的建筑的欣赏去感受它们的美感,可能是一点也可能是几点,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由点的突破达到面的逐渐积累,并在此基础上对中外有名的建筑进行延伸欣赏,丰富学生的直观印象,无形中形成内化。第二,在对建筑美感的设问上必须明朗,在他们欣赏之前就知道:图片中的建筑漂亮在哪里?关注点在漂亮一词上。第三,对孩子的回答因势利导,从不同点的突破达到认识面上的扩大与积累。

二、在用不同纸材进行造型的环节,开始的设计比较传统——老师在黑板上示范,完了,学生动手制作。理想中想通过老师的抛砖引玉达到遍地开花的效果,但实际练习中演变成学生模仿老师的一统天下的坏局面,并没有实现培养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的目标。大家认为造成这种结果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1、老师在欣赏的环节过于强调建筑里的基本形,如方形、圆形、三角形等等,给孩子一个利用基本形拼贴的错误信息;

2、材料的选择,技法的运用示范的不够,要让孩子在知道制作技法的基础上同时知道有意识的选择合适的纸材进行造型活动,达到审美能力培养的全面性。对于这两个问题,我的解决方法是:首先在欣赏环节淡化基本形,根据不同建筑的特点来启发形的组合与搭配;然后利用课件演示省博物馆模拟彩色纸的剪贴效果,目的是让学生能够在很短的时间里明白拼贴建筑的基本方法,最后在示范撕贴建筑的过程中使学生懂得如何选材包括材质、色彩的搭配以及撕贴的方法。最后的事实说明,这样做的效果和目的达到了。

因为这节课是一节用不同纸材进行平面造型的活动,动手能力以及个人的造型意识比较独立,所以在学生练习的活动中,我自始至终强调学生的安全和环保意识,同时进行一点合作的尝试——小组成员把自己的作品集中贴在一张大的作业纸上,之所以这样做,也是想看看学生自身的协作能力如何,因为在有情景的作业纸上粘贴自己的作品肯定会发生位置与遮挡的问题,实际情况说明,孩子们协作的比较好,少数同学协作能力欠缺,需要在类似教学活动长期培养,环保问题也同样如此。

通过对教学具体环节的进一步改造设计,最后整节课师生在看看说说做做的过程中将自己所见所感所想得以逐渐升华。

教学设计案例-《摇滚小精灵》

教材简析:

《摇滚小精灵》是湖南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二年级上册的一节工艺制作课。内容是引导学生 尝试不同工具,用身边容易找到的各种媒材,通过看看、想想、画画、做做 将生活中的废旧物品变成既美观,又生动有趣的能摇能滚的玩具。这一课可分两课时授课,第一课时主要学习滚动玩具的制作,第二课时主要学习摇动玩具的制作。(笔者执教的是第一课时)。

教学理念:

A.着力于让学生学会美术(工艺制作)学习方法,培养终身学习的愿望的能力。力求教学方式服务于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习成为教师引导下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的发展过程。

B.追求美术教学过程的情趣性、表现活动的自由性。撤掉课桌凳,学生席地而坐,让学生的身体和心理完全放松,无拘无束地投入美术活动中。孩子的天性是爱玩,遵循这一规律,整个学习活动尽量让学生多玩,让他们在玩中学,以培养他们对美术活动的兴趣。

C.注重美术课程与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将生活中常见的各种车辆的行驶与学生玩的游戏活动和美术学习结合,使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探究、发现,找到不同知识之间的关联。

D.加强学习活动的综合性。渗透自然知识,融入音乐欣赏,形成学科整合。E.增强学习活动的探究性和互助合作,培养学生勇于实践,团结协作的精神。课前准备:将课桌撤掉,将学生分成四大组,每组中间用三夹板和凳子搭设成一个斜面。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展示生活中的现象,同学思考这些现象有什么相同之处。

谈话:“同学们,生活中有许多现象都有相同之处,请大家看下面这段短片,看看它们有什么共同之处?”

放短片:火车、汽车、自行车、三轮车在飞驰,双面胶在滚动,篮球、足球在滚动,同学们手中溜溜球在地上滚动,同学们在玩滚铁环、玩滚轴溜冰、玩滑板 „„(画面配以《快乐的一天》的音乐片断)

同学回答:它们的共同之处是都在滚动。

老师问:为什么它们都能滚动呢?同学回答:因为它们都是圆的。

评议:注重美术课程与学生生活经验紧密关联,将学生熟悉的火车、汽车、自行车、三轮车行驶的现象,以及学生喜闻乐见的滚铁环、玩溜溜球、玩滑板、滚轴溜冰等活动和美术学习联系起来,使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探究与发现,找到不同知识之间的关联,提高想像力和创造力。揭示圆形可以滚动的自然知识,体现学科整合。

2、让学生在自己座位前滚动从家里带来的各种各样圆形的东西。

“我看到同学们今天也带来了各种圆形的东西,让我们也来玩一玩。” 评议:让学生先玩,体验滚动的乐趣,同时使学生在玩中发现材料的美中不足和作为玩具的美中不足,从而为下面的创作打下基础。

3、老师出示四件示范作品,请学生欣赏。并请每组派一名代表选一件感兴趣的玩具带回小组,和大家一起欣赏,把玩。并谈谈对作品的看法。

评议:欣赏老师的作品,从中初步受到怎样将材料加工成玩具的直观启发,同时发展审美能力和评价能力。不足之处在于:老师出示的精美作品,激发了学生极大的兴趣,如果将老师的作品在斜面上玩换成学生来玩,更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4、请学生为玩具命名。

这种玩具还没名字呢?请大家帮它想一个响亮的名字。指生答。揭示课题:摇滚小精灵

二、探讨制作

1、学生观察书中作品,老师介绍书中作品可以分为滚动小精灵和摇动小精灵两类,学生互相商量,找出滚动小精灵。

指名答,点击屏幕,课件展示书中的滚动小精灵作品。

2、“ 这些小精灵是怎么做出来的呢? ”

“你们带来了这么多材料,能把它们变成滚动小精灵吗?赶快和小伙伴商量商量。” 交流:“谁愿意把你的好主意说给大家听?”

评议:由揭示玩具的名字翻开书,自然过度到欣赏书中的作品,了解玩具的制作过程,使学生受到制作构思的启发。在彼此的交流中,学生的思维互相碰撞,闪现出各自的设计火花。以合作的形式探究,有助于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有一群日本小朋友也很喜欢滚动小精灵,他们要跟咱们开展一次滚动小精灵制作大赛,让我们先来看看他们是怎样做的,用了哪些方法 ? ——播放课件:日本小朋友的制作片段

评议:看日本小朋友的制作,进一步拓宽制作思路。同时巧妙地将欣赏演变成中日小朋友的制作赛,可以激发同学们的制作热情。

三、尝试制作(配以《口哨与小狗》的音乐片段)1、学生初步制作

“大赛马上就要开始了,我们将设立趣味小精灵奖、个性小精灵奖、美丽小精灵奖,大家有没有信心比日本小朋友做得更好 ?”

评议:设奖能进一步调动制作兴趣。、学生暂停制作,师生共同交流解决在尝试制作中碰到的困难。“你在制作中碰到了什么困难?”指名说。“谁能帮帮他?”

教师视情况先请同学帮忙解决,难度大的教师点拨、示范。3、继续调整、制作。做完的同学协助没做完的同学。

评议:采用碰壁点拨法,充分让学生自己动手实践——碰壁,自主探索制作技能和方法,有助于培养学生勇于实践和善于实践的心理品质,提高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

四、小结

1、分组在斜板上玩,小组内评选最佳作品 3 件。

“看一看、评一评你们小组里谁想得最新奇?谁做得最好?谁的最漂亮?”(引导从构思、制作、色彩、形状上进行评价)、将小组内的优秀作品集中展示,先请几位自我评价作品,再请全班同学评选趣味小精灵奖、个性小精灵奖、美丽小精灵奖,为同学们发精灵贴画以示鼓励。评议:让学生在玩中欣赏作品,从美术的角度评价玩具,在评价中培养审美能力。让学生体验成功的乐趣,体验玩自己制作的作品的乐趣。、刚才同学们用圆形的物品制作了许多有趣的滚动小精灵,是不是只有圆形的东西可以滚呢?

播放课件——中央电视台大风车节目:同学自制的方形车轮。“看来并不是只有圆形才能滚动,请同学们想想:你还能不能做出其它形状的滚动小精灵?”。

评议:这一环节可以拓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同时向学生传递出一个信息:既然方的可以滚动,那么生活中还有许多固定模式是否也可以被打破呢?

4、小结语:雕塑家罗丹说过:生活中并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愿同学们都有双发现美的眼睛,将生活中的废旧物品,变成能为我们增添美和欢乐的精灵。

评议:渗透美术文化,对学生进行变废为宝的教育,启发学生举一反三,充分挖掘生活资源,装扮美化生活。、让我们一起到室外去体验这些精灵带给我们的快乐吧!——学生到室外玩玩具。评议:让学生更充分地体验美术活动的乐趣。

第三篇:八年级地理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教案1

[教案]因地制宜发展农业

教学目标

1、知道农业生产的部门构成,理解种植业是我国最重要的农业部门。

2、记住农业的概念,理解农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基础。

3、知道影响我国农业发展的因素。

4、理解我国农业的地区分布。

4、学会阅读“中国农作物分布”图,并能指图说出我国主要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的分布特点。

5、通过分析我国南北方土地资源的差异与自然条件的关系,说明我国粮食作物、油料、糖料等作物的南北差异,提高分析地理问题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6、通过教学使学生认识到以农业为基础的重要性,树立科教兴农的观点,并对学生进行尊重劳动、爱惜粮食等思想教育。

教学设想

1、农业与我们,这部分内容我想这样引入,首先请学生想一想,你理解的农业是什么?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教师在结合图4.11补充说明。为了避免学生概念模糊,可提几个产业,让他们判断是不是农业,例如人工养殖珍珠、打猎、捕鱼、采草药等,最终为学生归纳农业的概念。

2、关于农业的重要性也可以让学生从身边找实例。可以结合99页的活动提问:你平日里衣食住行中涉及到的物品,哪些是农业的产物?并将所举的例子列在黑板上,最后归纳一下,它们属于那一类农业的产物。

3、农业的地区分布,引导学生在读图的基础上回答老师的提问,在读图的基础上讨论完成101页活动的表格,同时老师尽量引导学生将这部分知识与前面所学的中国的气候、河流、资源、地形等知识紧密结合,以加强学生对前后知识的联系。

教材分析

教材首先通过图片展示出了农业的四个部门,并点明了农业是我们生存的基础,同时还指出人们的吃、穿、住、行样样都离不开农业。

本筐内容是全节的基础,叙述了三方面的内容:农业的部门、农业的概念、农业是支撑国民经济建设与发展的基础。这些内容先通过图片展示,然后又设计了“活动”,以加深学生对内容的理解。

农业的地区分布差异,是本节内容的重点和难点,教材利用素描图和“我国主要种植业区和主要农作物的分布”图以及读图练习等内容,使学生通过活动来了解这个问题。教材在这个内容的最后还设计了填表练习题,让学生在反复的活动中,巩固所学的知识。

粮食生产是我国农业生产的主体,是农业各部门合理布局的关键,是解决农业一切问题的钥匙。所以,教材将其作为专题讲述。多种经营既发挥我国人多的优势,转变地少的劣势;又能充分合理利用土地资源,保持生态平衡,故教材也进行了重点论述。

教法建议

教材的编写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从素质教育的角度出发,将着眼点从对具体知识的传授,转移到观念教育上来,加强对学生观念的培养,注意培养学生正确的观念和意识。要达到这个目的,教师要优化课堂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

1、教师要充分利用书本中丰富的图像,在“导”字上下功夫,循循引导学生看图说话,读图比较,分析概括总结,让学生自己依据数据地理事实得出应有的结论。

2、我国南、北方土地资源的差异和农作物的分布规律,是教材的重点和难点。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加学生的参与度,少讲道理,多用实例。利用“种植业景观素描图”及“想一想”,从身边看得见的生活事例出发,使学生有一个直观认识,然后引导学生回顾前面已学过的我国的气候特征,分析气候与农作物之间的关系,弄清我国南北方农业生产出现不同风貌的原因,并借助于“我国主要种植业区和主要农作物的分布图”或其它的投影或图片等,使学生直观地认识到我国南北方土地资源的差异和农作物的分布规律。之后,在教材安排的“活动”表格的基础上增加几个栏目进行比较,让学生练习,以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

3、在指导学生阅读农作物分布图时应抓全局,看总体的分布状况,而不应“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纠缠于某一点。

教学设计 教学重点

1.影响我国农业发展的因素和农作物的分布规律。

2.抓紧粮食生产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

1、理解农业是支撑国民经济建设与发展的基础。

2、影响我国农业发展的因素和农作物的分布规律。

教学媒体

计算机课件

教学方法

讲述法、讨论法、谈话法。

教学过程

【新课引入】

我们已经知道地理学是研究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关系的一门科学。我们已经学习、研究了中国地理环境、气候、自然资源等方面的有关知识,我们已经知道“交通运输”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从这节课开始我们将一起学习和研究与人类生存息息相关的有关农业的知识,了解和熟悉我们利用环境、改造环境以及保护环境方面的知识。

在人类的所有活动中,人们最早从事的活动就是农业生产活动;中国作为历史悠久的古国,农业生产的地位至今都居各业之首。

下面,我们就一起学习、了解我国的农业生产。

【板书】第二节 因地制宜发展农业

【提问】1.农业生产为什么能成为人们最早从事的生产活动?

【总结】:两个原因,一是生存必需,即所谓的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件件都是农业生产的产品;二是生产技术相对简单,人们易发明和掌握。

【提问】主要的农业部门有哪些?什么是农业?举例说明。通过学生例举熟悉的例子归纳总结出农业的部门,农业的概念。然后又反过来用概念判断人工养殖珍珠、打猎、捕鱼、采草药、养蚕、养鱼等是不是农业。我们首先要通过事例让学生明确农业的概念及其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展示】农业的分类图片

请学生一一读出各业的主要产品并分析与人们生产生活之间的关系。特别注意补充农业生产的内容,不仅种粮食,还种棉、菜、油、糖等作物。

让学生看课本99页的“活动”,并让学生通过讨论完成,启发学生得出结论:农业为人们的日常生活提供必需的吃、穿、用等物质资料。

请学生观察后回答问题。

【展示】分别展示纺织厂、陶坛储酒车间的图片。

【提问】图中展示的是什么生产?(纺织工业)

这种工业生产的原料有什么?(棉花)棉花是农业产品。

这张图片展示的是什么生产?(造酒,是酿造工业)

原料是什么?(粮食,所以叫米酒)

【展示】农机作业图片

【提问】图中的机械是农民自己制造的吗?

【回答】(不是,它们是工业产品)

启发学生得出结论:农业还给工业生产提供大量的原材料和消费市场。

所以,农业首先是人类生存的基础,其次农业为工业生产提供大量的原材料和消费市场、再次,我国是一个拥有8亿多农民的大国,因此农业是支撑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

【提问】请同学们想一想,影响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有哪些?四个生产部门中,哪一业最重要?(种植业。所以,狭义的农业也指种植业)

【承转】正如同学们所知道的,我国北方人喜欢吃的主食是面食,南方人喜欢吃的主食是米饭,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异?这与我国的哪些地理环境因素有关呢?

【提问】气温除了影响我国粮食作物的生长外,还有哪些农作物会受到气温的影响呢?

【提问】那么,除了气温会影响农作物的分布外,还有哪些因素会影响农作物的分布呢?

引导学生分析影响农作物的分布的因素:气温、水资源、地形、社会经济发展条件等。

引导学生读课本100页图4.13,了解我国农业的地区分布,加深对影响农业生产的因素的理解。

让学生讨论完成课本101页的“活动”,进一步认识气温、降水、地形等对我国农业表现的东部与西部、南方与北方的差异,从而也为下一节的内容打下伏笔。

【总结】

1、教师落实各种主要农作物的地区分布:小麦主要分布在秦—淮以北,水稻主要分布在秦—淮以南,棉花主要分布在长江和黄河之间的平原地区;糖料作物中的甘蔗分布在南部的台、闽、粤、琼、桂、川等省区,甜菜则分布在北方的黑、吉、内蒙古、新等省区;油料作物中的油菜主要分布在长江流域,花生主要分布在华北平原地区。

2、在我国广大的种植区内,这些地方(指图)种水稻、甘蔗、油菜等并且一年内能二熟至三熟;而这些地方(指图)能种植小麦、棉花、花生、甜菜等,但一年内只一熟或两年三熟,为什么?(转到我国南北农业的差异)

【提问】请学生回答并在图中指出我国南北方的界线(秦岭—淮河)。

【小结】

(1)了解了农业的概念和重要性;

(2)学习了在地形、气候等自然条件影响下,我国农业生产的地区分布和主要农作物分布;

板书设计

第二节 因地制宜发展农业

一、农业与我们

1.农业的主要生产部门

2、农业的概念

3.农业是支撑国民经济建设与发展的基础产业。

二、农业的地区分布

1、影响农业发展的因素。

2、农业的地区分布,主要表现为东部与西部、南方与北方的差异 典型例题

1、建国以来,我国人均粮食增长不快,其主要原因是()

A.粮食产量增长缓慢 B.自然灾害频繁 C.人口增长过快 D.粮食浪费严重

解析:人均粮食等于粮食总产量与总人口数之比值。建国以来,虽然我国的粮食产量有了很大的增长,但人口增长很快,增产的粮食很多用于新增人口的需要。因此,人均粮食增长较慢。此外,由于荒漠化、盐碱化、城市用地等使我国耕地面积减少,也影响粮食总量和人均量的增加。答案为C。

2、在丘陵地区发展种植业,首先要改造的自然要素是()

A.热量

B.水分

C.地形

D.土壤

解析:丘陵地区其地表坡度大,耕作不方便,也不利于水分、肥料、土壤的保持,常发生水土流失,故改造地形,使坡度变缓为首要问题。热量、水分、土壤则要针对具体地区,只有条件不好的需要改造。另外需要注意的是,丘陵地区在粮食问题压力不大时,应多发展林业更为有利。答案为C。

扩展资料

粗放农业

把一定量的劳动力、生产资料分散投入较多的土地上,采用粗放简作的经营方式进行生产的农业。这种农业主要依靠数量较多的土地和自然肥力较高的土壤来获得农产品与增加产量。其农产品总产量的增长,主要通过扩大耕地面积的途径来实现。因粗放农业在单位土地面积上投入的活劳动和物化劳动很少,故产出很低。它是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的产物。一般在地多人少、边远偏僻、生产比较落后的地区,多采用粗放经营方式。如非洲的干旱和沙漠地区,中国的内蒙古、青海、西藏等干旱或高寒地区和云南、贵州等边远山区均为粗放农业。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科学技术的进步,粗放农业将逐步向集约农业转化。

地貌条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各种不同的地貌形态,如山地、丘陵、高原、盆地、平原、沼泽、洼地,都直接影响农业的生产和布局。一般以地形的高度、坡度、坡向、地面切割程度等因素的影响最明显。

(1)高度

随高度增加,气温降低,水汽减少(迎风坡除外),地面辐射增加,温差大,日照强而长,还能使气团变形,改变风的性质,影响降水,因此出现农业生产垂直布局的现象,平地布局中的用地矛盾有时可以从垂直布局中得以解决。如果绝对高度太大,终年积雪就难以利用。此外,相对高度对劳动生产率、农业机械使用都有影响。

(2)坡度

坡度在15°以上的地区难于使用大型机械;在30°以上地区,小型机械及大役畜难以使用;在45°以上地区,人畜难以活动。根据概略的统计:坡度为8°时,履带式拖拉机的生产率比理想平原时的生产率降低13~15%,而燃料费增加12%;坡度为6°时,用联合收割机收割,生产率要降低一半,而燃料费亦增加一倍。可见,坡度影响着耕作的难易程度,从而反映在劳动生产率上。虽一定的坡度有利于自流灌溉和排水,但对水土流失、梯田设置、太阳的入射角有不同的作用,进而影响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

(3)坡向

影响到接受日照、辐射,进而影响水分状况。北半球一般南坡日照时间长,作物生长好,产量高;北坡则相反;东、西坡则处于居中地位。(4)地面切割程度

影响着机械化和水利化。田面展宽不超过15米时,拖拉机很难迂回。如黄土高原沟壑地区,机械化的程度就不易提高。

此外,小地区的农业布局还受微地貌的影响。

花生

花生是我国最主要的油料作物,产量占全国油料总产量的45.6%。花生原产热带地区,对热量要求较高,对土壤适应能力很强,除盐碱地外各种土壤均可种植,以排水良好的沙质壤土为最宜。我国花生产地分布很广,北起松嫩平原南至海南岛,西起塔里木盆地东到沿海,除青、藏、宁、内蒙古省区外均有种植,但以东部辽宁以南的暖温带、亚热带、热带地区分布最多。其中山东花生产量占全国的1/3以上。全国有两大花生集中产区:一是沿渤海周围的丘陵地和沿河沙土地区,包括辽东半岛、辽西走廊、冀东滦河下游地区和山东半岛,面积占全国花生种植面积的1/3,产量占全国的1/2,是我国最大的花生生产基地和出口基地;二是闽、粤、桂、台等省区的丘陵及沿海地区。

集约农业

把一定数量的劳动力和生产资料,集中投入较少的土地上,采用集约经营方式进行生产的农业。集约农业具体表现为大力进行农田基本建设,发展灌溉,增施肥料,改造中低产田,采用农业新技术,推广优良品种,实行机械化作业等。集约农业的发展程度主要取决于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也受自然条件、经济基础、劳动力数量和素质的影响。衡量集约农业发展水平的指标有两类:①单项指标。如单位面积耕地或农用地平均占有的农具和机器的价值(或机器台数、机械马力数)、电费(或耗电量)、肥料费(或施肥量)、种子费(或种子量)、农药费(或施药量)及人工费(或劳动量)等;②综合指标。如单位面积耕地或农用地平均占用生产资金额、生产成本费、生产资料费等。中国的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成都平原等地区均属集约农业。

经济作物

经济作物又称技术作物、工业原料作物。指具有某种特定经济用途的农作物。按其用途分为:纤维作物(棉花、麻类、蚕桑)、油料作物(花生、油菜、芝麻、大豆、向日葵等)、糖料作物(甜菜、甘蔗)、饮料作物(茶叶、咖啡、可可)、嗜好作物(烟叶)、药用作物(人参、贝母等)、热带作物(橡胶、椰子、油棕、剑麻)。广义还包括蔬菜、瓜果、花卉等园艺作物。经济作物具有地城性强、技术性高、经济价值大和商品率高的特点,对自然条件要求较严格,宜于集中进行专门化生产。世界上一些主要经济作物如棉花、甜菜、甘蔗、麻类及热带、亚热带经济作物的集中化与专门化程度均较高。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中国在“决不放松粮食生产,积极发展多种经营”的方针下,逐步扩大经济作物面积,并根据“因地制宜,适当集中”的原则,调整作物布局,建设各种经济作物的商品基地,促进了各类经济作物全面发展。

粮食安全

粮食安全是食物安全的基础组成部分。粮食安全概念是在粮食供给出现严重问题、粮食最不安全的背景下提出来的。它一般由粮食总量安全、粮食质量安全、粮食品种结构安全、粮食储备安全、粮食供给系统安全等方面组成。在通常情况下,粮食总量安全是最重要的,并由此而产生了另一概念即粮食安全警戒线。粮食安全警戒线因区域而异,主要取决于一个地区的食物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通常是经济发达地区安全警戒线高于经济欠发达地区。在中国,比较公认的粮食安全警戒线有两种说法,其一是社会人均粮食占有量400公斤,其二是社会人均粮食占有量320公斤。结合目前全国实际占有量不足400公斤的情况,认为以320公斤似更妥。

粮食商品率

出售的粮食(商品粮)数量与粮食总产量之比。一般用百分数表示。粮食商品率是衡量提供商品粮数量的指标,其高低取决于粮食商品量的大小,也是反映粮食生产发展水平和商品化程度的重要指标。世界粮食商品率较高的国家有加拿大、美国、澳大利亚、阿根廷和法国等。中国因人多地少,农业生产水平不高,现粮食生产仍以自给性为主,粮食商品率普遍较低。除东北的松嫩平原、三江平原、长江三角洲、鄱阳湖平原、洞庭湖平原和江汉平原、成都平原、珠江三角洲、关中平原等15片商品粮基地的粮食商品率为20~35%外,大部省(区)内商品粮基地商品率多在10%以下。故应通过加强农田基本建设、提高复种指数、改进耕作制度、广辟肥源、改良盐碱等低产田等多种措施,普遍提高各地区粮食的单产水平,在巩固提高现有的各类商品粮基地的同时,加速建设新商品粮基地。

粮食作物

粮食作物谷类作物(包括稻谷、小麦、大麦、燕麦、玉米、谷子、高粱等)、薯类作物(包括甘薯、马铃薯、木薯等)、豆类作物(包括大豆、蚕豆、豌豆、绿豆、小豆等)的统称。亦可称食用作物。其产品含有淀粉、蛋白质、脂肪及维生素等。栽培粮食作物不仅为人类提供食粮和某些副食品,以维持生命的需要,并为食品工业提供原料,为畜牧业提供精饲料和大部分粗饲料,故粮食生产是多数国家农业的基础。通常,粮食作物也是农作物中的主导作物,世界粮食作物种植面积约占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85%,其中小麦、稻谷和玉米约占世界粮食总产量的80%。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产粮国,粮食作物占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76.8%(1987年),粮食总产量及稻谷、小麦、谷子、甘薯的产量均居世界前列。

农业的涵义

农业是人们通过社会生产劳动,利用自然环境提供的条件,依靠动植物的生物机能,促进和控制生物与自然环境相互适应,将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能量转换成社会需要的农产品的生产,以及附属于这种生产的各部门的总称。这里所谓“附属于这种生产的各部门”,包括农产品的简单加工业,以及其他农村副业等。农业是一个“自然环境一生物一人类社会”的复杂系统,是一个多层次、多序列的完整网络,是一个统一整体。它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出现的物质生产部门。

通常所说的农业,有狭义和广义两种含义,狭义的农业是指耕作业,主要包括粮、棉、油、麻、丝、茶、糖、菜、烟、果、药、杂;广义的农业包括农、林、牧、副、渔五个部门,即通常所说的大农业。

在国民经济中具体确定农业的范围时,不仅以上述产品再生产的特点为依据,同时也考虑到一定的社会生产力水平下形成的各类生产之间的经济联系。目前,我国农业划分为农业(农作物栽培)、林业(造林营林)、畜牧业(畜禽饲养)、渔业(水产捕养)和副业。其中的副业并不具有农业生产的根本特点,但它是在一定社会生产力水平下,形成于农村的依附性生产活动,因此也列入农业的范围。

众所周知,农业是人类衣食之源、生存之本,是一切生产的首要条件,是国民经济其他部门发展的基础。人类最初的劳动是从采集野生果实和渔猎等觅取食物的生产活动开始的。后来产生了原始畜牧业和原始种植业。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农业劳动生产率逐步提高,生产出来的生活资料除满足农业劳动者自身的需要外,还有剩余,于是有可能让一部分人从事农业以外的劳动,从而才有农业与手工业的分工。以后,商业、交通运输等部门也才能相继出现。但是,从农业中独立出来的工业等国民经济部门要得到发展,仍然要建立在农业发展的基础上。农业劳动生产率愈高,农业能够为工业和其他部门提供的生活资料、原料、劳动力愈多、市场愈广,这些国民经济部门的发展也就愈快。任何社会,工业和其他各项经济文化事业的发展,最终都取决于农业劳动生产率的高低。因此,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普遍存在的经济规律。

农业集约化与农业区域化

农业集约化与农业区域化,其中农业集约化是指在单位面积土地上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和劳动量,并采用现代科学技术,进行精耕细作的农业经营方式。它主要是用提高单位面积产量的方法来提高农产品的总量。而农业区域化是指各地区根据当地农业自然资源以及社会经济的优势条件,逐步形成一些比较集中的特定的农业部门,以便于最充分地利用各地不同的自然资源,它有利于发挥农业机械的作用和现代化的技术管理,从而提高农产品的商品率。

农业经济结构

农业经济中诸要素、诸方面的构成情况与数量比例。主要包括农业经济关系结构与农业生产力结构。前者包括经济形式结构和再生产过程中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关系结构;后者包括农业部门结构、农业技术结构、农业区域结构等。此外,农业经济结构按集约化程度划分为粗放型结构与密集型结构等;按照商品化程度划分为自给型、半自给型、商品型经济结构等。上述各种农业经济结构内部还可细分,如农业区域结构既可分为种植业区、林业区、牧业区、渔业区等经济结构,又可按地貌形态划分为山地、丘陵、高原、平原、盆地等农业经济结构。农业经济结构是一个多类型、多层次的经济网络结构,其形成和发展主要决定于社会生产方式,同时受资源条件、社会需要等因素的制约和影响。

农业商品生产基地建立的条件

所谓农业商品生产基地,是指农产品商品率高,能够长期稳定地向外提供大量商品性农产品的集中产区。它主要包括粮食作物、经济作物、热带作物、蔬菜、木材、畜产品、水产品等生产基地。其形成条件是:

(1)自然、社会经济条件适宜,原有生产基础较好;(2)资源丰富,生产发展潜力大,在全国或地区商品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3)商品量大,商品率高,交通运输较方便;(4)投资少,见效快,经济效益高。

发展农业商品生产基地时,首先要对原来某些老的农产品集中产区(如常年的余粮区、棉区、花生区、蔗区、茶区、果区等)和新发展的地区(如甜菜区、橡胶种植区等)进行调查研究,综合评价当地自然条件的生态适宜性,社会经济条件和技术条件,目前产量和商品率水平及其稳定程度,进一步扩大生产的可能性等等。然后从全局出发进行分析比较,选择其中生产条件较优越、原有生产基础较好、产量和商品率较高、增产潜力较大的若干地区,作为该项农产品的商品生产基地。为了便于建设、所选基地不宜太分散,应相对集中成片(例如若干县的组合)。确定基地以后,要分别进行规划,根据每片基地的条件、特点和问题,采取相应的经济技术措施,集中使用农业投资,大力改善其农业生产条件,改善物质技术装备,采用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经营管理方法,以尽快发掘生产潜力。同时,还要制定合理的价格政策,改善交通运输条件,保证商品流通渠道的畅通和基地内的其它商品供应,千方百计地大幅度地提高基地农产品产量和商品率。

探究活动

活动内容:城市的学生利用休息日到农村体验生活

活动目的:

1.认识种植业的重要地位

2.培养学生尊重劳动、爱惜粮食的优良品质

活动具体过程:

1.教师向学生讲活动的要求并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以便活动安排。

2.给出参考问题:

(1)目的地的农民以种植什么为主?

(2)以种植什么为辅?

(3)家庭生活水平如何?

(4)年收入能达到多少?

(5)家中的子女上学了吗?

(6)每日的伙食和自己家相比有什么不同?

(7)请农民讲一讲种粮食或蔬菜的基本知识。

(8)体会农民种植的辛苦。

3.活动时间为两天,具体的安排如下:

(1)周六早晨乘坐专车出发,上午到达。

(2)按照预先分配好的小组,与农民家庭组合。每个组有一位教师。

(3)进行为期一天半的活动:吃住在农家;帮农民干农活;进行调查。

(4)周日下午2点乘车返回。

(5)回家后将活动过程记述下来,并写出自己的感想。

4.评选此次活动的最佳学生,并将学生写的感想进行评比。

习题精选

一、选择题

1.我国发展农业生产的有利条件是()

A.耕地面积大

B.高温多雨同期

C.水资源丰富

D.可耕地多

2.我国农业最主要的生产部门是()

A.林业

B.牧业

C.渔业

D.种植业

3.既是小麦产区,又是棉花产区的是()

A.河套平原

B.渭河平原

C.洞庭湖平原

D.松嫩平原

4.东北地区播种面积最大的糖料作物是()

A.花生

B.芝麻

C.油菜

D.甜菜

5.我国农业历史悠久,早在氏族公社时期就已出现原始种植业的地区是()

A.珠江、长江流域

B.黄河、淮河流域

C.长江、淮河流域

D.黄河、长江流域

6.下列地区中,农作物可一年两熟的是()

A.华北平原

B.东北平原

C.海南岛

D.长江中下游平原

7.我国农业生产在坚持“决不放松粮食生产”的同时,还必须“积极发展多种经营”是由于()

A.自然条件和土地资源多种多样为依据 B.土地面积广大,人口众多

C.气候复杂多样,人口众多

D.国家建设和人民生活的需要是多方面的

8.我国全国性商品粮基地应建在()

A.人口稠密的地区

B.粮食生产少的地区

C.来年更是商品率高的地区

D.交通发达的地区

9.位于我国地势第二级阶梯上的全国性商品粮基地是()

A.江淮平原

B.成都平原

C.三江平原

D.珠江三角洲

10.导致我国南方与北方耕作制度产生很大程度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A.地形

B.气候

C.土壤

D.水源

二、填空题

1.种植业受自然条件的影响很大,一方面要有_______,一般要求_______,土壤深厚、肥沃、水源丰富;另一方面要有可供农作物生长需要的足够的热量、水分、光照等_______。

2.我国北方地区的主要油料作物是_______,糖料作物是_______;我国南方地区的主要油料作物是_______,糖料作物是_______。

3.建国以来,我国的来年更是产量虽然有了很大的增长,但是由于_______,_______,人均粮食产量增长缓慢。

4.提高粮食产量的主要途径:一是_______,二是_______。

5.一般以秦岭-淮河一线为界,以北地区主要是_______,灌溉多采用_______,种植的农作物有_______、_______、_______、甜菜等;以南地区主要是_______,广泛种植_______,此外,棉花、油菜、甘蔗等农作物的种植面积也较广。

答案:

一:1B 2D 3B 4D 5D 6D 7AD 8C 9B 10B

二:1.适宜耕作的土地 地形平坦 气候条件

2.花生 甜菜 油菜 甘蔗

3.人口增长过快 耕地面积不断减少

4.要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 要用科学方法种田

5.旱地 水浇形式 小麦 棉花 花生 水田 水稻

第四篇:八年级地理因地制宜发展农业4

第二节 因地制宜发展农业

教学要求

1.了解我国的农业发展状况。

2.能够运用资料并联系实际,说明我国农业在地区分布上的差异。

3.举例说明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必要性,明确如何才能因地制宜地发展农业。结构分析

本节共分四个标题:“农业与我们”“农业的地区分布”“发展农业要因地制宜”和“我国农业面临的挑战与对策”。通过学习,学生会对农业的重要作用、在我国的地区分布状况、发展农业的策略和原则以及我国农业今后的发展方向有一个较为全面的认识。在第一个标题当中,教材首先利用几张图片和简短的文字介绍了农业的简单分类,接着通过活动让学生列举出农业为生活和工业生产提供的农产品,学生在调查和总结的过程中自然体会到了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作用。在介绍我国农业的地区分布时,教材首先利用地图将我国的东西部地区作了对比,包括它们的自然条件和发展起来的主要农业部门。在此基础上,又将对我国东部地区南北方农业的对比安排到了活动当中,学生可以结合前面学习过的关于地形、气候等知识,以及教材前面的分析思路,进一步了解我国农业的地区差异,包括耕地类型、熟制和主要的农作物。最后,教材进一步介绍了山区农业随海拔高度而出现的差异。这里实际在告诉学生:地区差异不仅包括水平方向上的差异,也包括垂直方向上的差异。在第三个标题中,教材首先通过两张图介绍了影响农业发展与分布的主要自然和社会经济因素,第104页的活动3,是对学生是否已经理解上述影响因素的一个验证。为了使学生理解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重要性,教材还通过正反两方面的实例说明了这个问题。

第四个标题是结合我国的现阶段国情而来的。在人口增多、耕地减少、环境日益恶化的形势下,解决我国的农业问题有几个基本的途径;第一是建立稳定的商品粮基地,第二是提高农业生产的技术(例如发展生态农业)。通过努力,我们的农业生产必将会取得令人满意的结果。内容点析

1.关于农业的概念。农业的概念有大有小,狭义的农业仅指种植业,而广义的农业按照劳动对象的不同,则可包括农(种植业)、林、牧、副、渔五大部门。其中,种植业的结构包括粮食作物、棉花、油料作物、糖料作物、水果和经济作物等。

2.图4.12中三个人对农业的看法,充分强调了发展农业的重要性:从我国人口的角度来说,农业是解决人民温饱的基础;从中国实现现代化来讲,农村实现现代化是瓶颈,是关键;正因为如此,对于国家决策者而言,农业成为发展国民经济的重中之重。

3.关于我国农业生产的地域差异。在我国领土上,最大的农业地域差异首先是东部和西部。东部地区热、水、土条件有较为良好的配合,农业发展历史悠久,人口稠密,是我国绝大部分耕地、农作物、林、渔、副业的集中地区。西部地区气候干旱,热、水、土条件的配合上有较大缺陷,绝大部分是少数民族聚居区,农业发展历史较晚,人口稀少,劳动力不足,农区小而分散,大部分地区是以放牧为主。在东部和西部,又可分为南北两大部分。在东部,秦岭—淮河以北的北方地区,以旱地作为基本耕地形态,发展了一套旱地农业生产制度,是我国各种旱粮作物的主产区。秦岭—淮河以南的南方地区,以水田作为基本耕地形态,发展了一套水田农业生产制度,是水稻以及各种亚热带、热带经济作物的主产区。其实,严格地说,在西部也可分为南北两大部分:祁连山以北的甘新地区,是广大的干旱气候区,农业完全依靠灌溉,荒漠及山地放牧业发达,祁连山以南的青藏高原,是以放牧业为主的地区,牲畜、农作物和林木都带有高寒地区的特点。但上面所说的西部地区的内部差异,从教材的图上并不能看出来,教师在这里可以先不讲,讲到青藏高原的时候再补充说明。4.地形与农业生产。第105页的阅读材料提到了25°以上的坡耕地。一般情况下,坡度大于18°就不适宜发展种植业,我国政府要求,坡度大于25°的土地不得发展种植业。除了坡度的影响之外,还有垂直自然带的分布,这一点在第101页的活动2有所体现。

5.教材中提到了发展我国农业的两个主要对策,一是建立商品粮基地,二是调整农业结构,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多种经营。在介绍几个商品粮基地时,需要特别向学生强调一下:三江平原、洞庭湖平原和鄱阳湖平原尽管有着很大的发展粮食生产的优势,但由于考虑到三江平原地区湿地的保护,以及两湖应起的生态作用,于是我国将这些地区变成了生态功能保护区。这一点充分体现了我国对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视。6.关于“我国的主要农作物的地区分布差异”。粮食、油料和糖料作物的分布可以在教材的图上找到,但三大棉区只显示了一个,另外两个分别在新疆南部和华北平原的中南部。总之,这部分内容一定安排学生落实到图上。

7.关于第106页活动1。这个活动可以达到两个教学目的:第一,培养学生将数据转化为统计图的能力;第二,加深学生对我国在改革开放后农业迅速发展状况的认识。8.图4.23上表示的生态农业实际上包括了两个类型,除了教材介绍的桑基鱼塘之外,还有蔗基鱼塘,因此教师应该补充一下,即本图中还应该有一个制糖厂。塘泥给甘蔗提供养料,甘蔗送到糖厂,甘蔗叶子喂鱼。总之,基塘生产的最大好处就是整个过程没有废物,对环境没有危害。

9.关于第107页活动3。活动所给的材料介绍了我国不同地区的农业发展方向。安排此活动可以达到几个目的:第一,了解我国农业的发展方向;第二,考查学生对农业发展因地制宜的理解,加强前后知识的联系。

东部沿海发达地区之所以要发展出口创汇农业,从地形条件看,地势较平坦,多数为平原或丘陵地区;从气候上看,降水丰富,热量充足,水热配合较好;由于临海,进出口比较方便,适于发展对外农业贸易;同时技术设备比较先进,信息来源广,居民众多,市场大。这些都为东部沿海地区发展出口创汇农业奠定了基础。西部地区之所以要实行退耕还林,主要是从我国面临的生态环境严峻形势来考虑的。教学建议 【课时安排】

建议本节安排2~3课时。【农业与我们】

1.这部分内容可以这样引入:请学生想一想,你理解的农业是什么?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教师再结合图4.11补充说明。为了避免学生概念模糊,可提几个产业,让他们判断是不是农业,例如人工养殖珍珠、打猎、捕鱼、采草药等,最终为学生归纳农业的概念。

2.关于农业的重要性也可以让学生从身边找实例。可以结合第99页的活动提问:你平日里衣食住行中涉及到的物品,哪些是农业的产物?并将所举的例子列在黑板上,最后归纳一下,它们分别属于哪一类型农业的产物。【农业的地区分布】

1.关于图4.13“中国农业的地区分布图”。在读这幅图时,可安排学生分以下几个步骤进行:(1)我国农业差异最明显的地区是哪两个部分?(2)它们的界线在哪里?(3)东西两部分各有哪些农业类型?(4)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是什么?(5)在降水稀少的西部地区,种植业分布在哪些地区?为什么会在这些地区发展种植业?(6)在东部地区,各种类型的农业主要集中在哪些地区?(7)林业集中在我国的哪些地区?哪些属于天然林?哪些属于人工林?(8)我国哪个地区的淡水渔业最发达? 2.关于图4.14“我国南北方农业分布图”。在学生读了图4.13之后,可以向学生介绍一下农作物的主要类型,在这个基础上再安排学生进一步分析这幅图。最终落实到第101页活动的表格当中:

地区

耕地类型

熟制(一年几熟)

主要农作物

秦岭—淮河以北

旱田

一年一熟

小麦、玉米、大豆、甜菜

旱田

两年三熟或一年两熟

棉花、小麦、玉米、花生、温带水果

秦岭—淮河以南

水田

一年两熟或一年三熟

水稻、棉花、油菜、甘蔗等

同时,还要让学生适当地分析一下造成差异的原因。教师应尽量引导学生将这部分知识与前面所学的中国的气候、河流、资源、地形等知识紧密结合,以加强学生对前后知识的联系。3.这部分的知识对于城市的学生来讲比较生疏,尤其是农作物的分类、熟制等,教师可以安排学生提前对父母或家里的其他长辈进行调查,问问当地的熟制,以及几种主要作物的种植、收获时间,以便于理解所学习的内容。

4.关于第101页活动2。安排这个活动主要有以下几个目的:第一是复习前面的知识,即气温、降水随着海拔的升高是如何改变的;第二是加强对气候与农作物种类、耕作制度的关系的理解;第三是了解一下在山区应当如何开展农业生产,并熟悉我国西南地区山区的常见农作物。同时,学生还会通过做这个练习注意到,山区的植物是随着海拔的升高而呈带状分布的,这样就为今后高中学习垂直自然带打下了基础。【发展农业要因地制宜】

1.这部分内容可以根据图4.16,安排学生做这样一个活动:给他们几个地方选择,决定适合开展哪种类型的农业生产活动。可选择的地方包括太行山区、华北平原、内蒙古草原、洞庭湖沿岸,可选择的农业生产部门包括林业、种植业、畜牧业和渔业。当然,学生在选择时可能不会出什么差错,但重要的是让学生说出这样安排的原因。只有真正说出原因,才算是真正理解了“因地制宜”的含义。在学生说明之后,可以简单归纳,看看学生在安排农业部门生产时都考虑了哪些因素。同时启发学生思考:“上面的选择只是从自然条件方面考虑应该发展哪个大的农业部门,当我们进行具体的生产时,又会考虑到哪些因素呢?”从而引出下面的学习。

2.关于图4.17与第104页活动3的结合。我们可以将活动3安排在前面,让学生选择一种农业生产活动,在图4.18的B、C两点进行。当学生叙述完自己的选择理由时,我们自然就会得到图4.17的内容。另外,还可引发学生继续思考:在气候条件允许的前提下,如果种果树,应该安排在什么地方?山区应该进行什么样的农业生产活动?

3.第103页的活动1和活动2可以结合起来。教师可以安排学生从报纸、杂志或互联网上查找一些关于因地制宜和不因地制宜进行农业生产的实例,并分析其成功之处和失误的地方,如果是反例,还应提出一些建议。教师和学生可以一起讨论,但教师在讨论的最后要落到一点上,即:人类既可以对不利的环境进行改造,使之朝着有利的方向发展;同时不合理的行为也可能使得有利的环境变得不利。人类的生产活动一定要符合自然规律,这样才可能持续地发展下去。

【我国农业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1.教师在进行这部分内容的讲授之前,可以安排学生课下进行一个小调查,看看自己的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在小的时候都吃什么,供给量怎么样?然后和自己现在的状况作一下对比。并且思考:这说明了什么?从而引出新课。

2.也可以这样来引入:找一些我国农业产量的相关数据,再找一些我国耕地状况、水土流失状况以及污染状况的数据,结合第106页活动1的数据,请学生分析:我们国家的农业现状如何?原因是什么?同时结合一些实例,让学生提出建设性的意见。还可以补充一些实例,例如在长江中上游地区退耕还林,在长江中下游的洞庭湖、鄱阳湖地区退耕还湖等等。3.对图4.19的分析。在学生读出几个主要的商品粮基地之后,请学生思考这样几个问题:(1)这些地区成为主要商品粮基地的原因是什么?(包括气候、地形、水源、土壤等)(2)为什么华北平原没有成为主要的商品粮基地?(当地人口稠密,消耗量较大)

4.如果可能的话,教师可以结合所讲内容带领学生到附近的生态农业村进行参观,包括现代化养殖场、无土栽培实验区等。

5.在安排学生将数据转化为统计图时,教师先不要给任何提示,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力,画出能够说明问题的统计图,然后全班可以进行交流评比,看看哪种统计图最能说明我国在农业方面的成就。

6.关于第107页活动2。首先应当让学生看图说话,描述桑基鱼塘的整个生产过程,并最好能够画出一幅流程图。接着可以向学生介绍我国农村利用秸秆、牲畜粪便生产沼气,并将剩下的渣子作肥料的例子,同时也请学生画出流程图,并将两幅图进行对比,思考:他们存在着哪些一致的地方?(在整个过程中没有任何废物,都对环境没有损害)两幅流程图大致如下:

7.关于第107页活动3。在组织学生讨论我国不同地区农业建设方向的原因之后,教师可以找一些实际例子,让学生来分析,例如长江中上游的植被破坏对长江水文状况的影响(包括含沙量剧增、易发生洪水等等)。这样可以加强学生对国家农业发展政策的全面理解。

第五篇:授导型教案设计

课题:求比一个数多几的应用题

(小学六年制二年级数学)教学目标: 1.通过操作使学生掌握求比一个数多几的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2.能正确解答求比一个数多几的应用题.

3.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能力和分析数量关系的本领.

教学重点:掌握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如何掌握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量关系. 教具学具准备:投影仪、投影片、口算卡片、学具等.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拍手游戏.

(1)教师拍5下,同学们比老师多拍2下,你们拍几下?

(2)教师拍8下,同学们比老师多拍3下,你们拍几下?

教师拍手后,留有一定时间让学生思考后再拍手.

2.师:你们能告诉老师是怎么算的吗?

我们今天就来学习这样的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的应用题(出示课题)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7【演示动画"应用题"】.

(1)指导学生操作学具.

第一行摆4个圆片 ○○○○

第二行摆三角形,比圆片多2个.

应先摆和圆片一一对应的同样多的部分 △△△△

再摆比圆片多的2个三角形 △△

第二行摆_____个三角形 △△△△△△

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摆的,使学生明确:在和圆片同样多的三角形部分再接着摆多的部分,就是三角形的个数.

(2)启发学生互相说条件,操作学具,提高操作能力,进一步理解比一个数多几的数量关系.

2.教学例8【演示课件"比一个数多几的应用题(例8)"】.

(1)出示例8,引导学生读题,使学生明确:题中有两个条件:黄花9朵,红花比黄花多6朵.问题是红花有多少朵.

(2)根据学生口述条件和问题,启发学生学生明确红花多,黄花少.

(3)引导学生分析数量关系:

红花比黄花多6朵,具体地说是什么意思?

使学生明确:就是红花比黄花的9朵多6朵或就是红花的朵数比9朵多6朵.

(4)继续演示课件"比一个数多几的应用题(例8)",揭示投影片红花盖住的部分的纸条.使学生明确:红花的朵数就是和黄花同样多的9朵红花,再填上比黄花多的6朵红花.

(5)列式计算

9+6=15(朵)

(6)完成回答 答:红花有15朵.

(7)进一步理解,帮助学生掌握数量关系.

使学生明确:求比一个数多见的应用题,题中的两个已知条件,一个量多,一个量少.多的里面有一部分和少的同样多,求多的是多少.用与少的同样多的部分(也就是少的数量)再加上比少的多的部分.

3.反馈练习.

(1)“做一做”第1题.

①根据图意,口述题意.

②引导学生分析数量关系.

③独立列式计算.

④订正时,启发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2)“做一做”第2题.

①启发学生互相议一议.

②独立列式计算.

③订正时,启发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三)全课小结

师生共同总结:解答求比一个数多几的应用题,要分析数量关系,谁多、谁少,再列式解答.

布置作业:

练习二十三第1、2题.

1.草地上有49只黑羊,白羊比黑羊多27只.有多少只白羊?

2.鱼缸里有87条红金鱼,花金鱼比红金鱼多48条.有多少条花金鱼?

[板书设计]

探究活动: 猜硬币

游戏目的:使学生进一步熟悉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量关系.

游戏准备:每人准备10枚硬币

游戏过程:

1.同桌同学互相活动.

2.一人左手握住3枚(或任意枚)硬币,右手握住5枚硬币,问:左手有3枚硬币,右手比左手多2枚,右手有几枚硬币?待另外一人回答后,再将右手展开,验证其答案是否正确.

下载初中地理授导型案例因地制宜发展农业(大全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初中地理授导型案例因地制宜发展农业(大全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八年级地理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教学反思[大全五篇]

    我国各地自然环境存在很大差异,每个地区都有农业发展上的优势和不足。因地制宜发展农业一方面要考虑自然环境的差异,另一方面要考虑社会经济条件的制约,下面给大家分享因地制宜......

    授导型教案及讲稿(范文大全)

    授导型教案及讲稿 学科语文授课年级三年级学校太西小学教师姓名张旭贤 章节名称 22课《富饶的西沙群岛》 计划学时 一课时 学习内容分析 课文首尾相呼应,围绕“富饶”这一题......

    授导型教学设计

    授导型教学设计 授导型教学是指在课堂教学中以讲解、演示、操练及练习、自主学习、小组讨论、合作学习、问题化学习等方法综合运用的课堂教学形式。 学习者特征分析:学习者......

    授导型课堂设计

    课堂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地位等因素决定了课堂的教学结构,但在实践过程中,教师往往忽视这些影响因素,采用简单化的课堂处理方法,只以讲授法为主......

    授导型教学设计

    授导型教学设计 每学期开始,学校发给教师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统一印制的备课笔记本,教师必须按要求将教案写在指定的地方,这种大一统的模式主要是为了方便评价,而其僵化的形式不仅......

    授导型教学设计

    细胞通过分裂而增殖 通海县龙潭中学 朱加为 〖教学目标〗 1.知识: (1)解释细胞体积为什么这么小; (2)观察并描述细胞分裂的基本过程和意义。 2.能力: (1)利用数学模型研究细胞......

    授导型教学设计心得体会

    授导型教学设计心得体会 西中:何碧荣 这些日子,我作为一名学校的年轻老师,参加并学习了华南大学的远程教育培训。其中模块四主要讲的就是关于授导型教学的有关知识。我感受颇深......

    授导型教案电子讲稿

    [授导型教案电子讲稿] 《乡下人家》教学电子讲稿 牟定县天台中心小学 鲁中武 教材简析: 《乡下人家》向读者展示了一幅幅自然质朴、亲切祥和的农家画面。作者通过对动植物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