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给予是快乐的第一次备课研讨会议纪要
第一轮备课研讨会议纪要
《给予是快乐的》教学研讨
一、会议时间:2013年10月26日
二、会议地点:忻城县思练镇中心小学
三、参加人员:
蓝小军
林忠师
莫晓柳 韦小丽
韦佶春 莫兰卉 蓝仁义 潘爱萍 罗善尹 莫云梅
莫芳玲
莫崇荣
麦月媚
罗海鲜等教师。
四、会议主题:关于执教教师基于个人经验第一次备课方案的研讨
五、会议纪要:
莫晓柳:今天,我们会议的主题是针对执教教师的第一次备课方案展开研讨。首先先请林忠师老师来谈一谈他基于个人经验的教学设计以及这次备课研讨的重点。【执教老师谈教学设计】
林忠师:《给予是快乐的》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四年级上册“人间真情”专题栏的一篇阅读课文。本文讲述了这样一个感人的故事:保罗在圣诞节之夜与一个小男孩在短暂的接触中,由误解到理解的变化过程,揭示了“给予是快乐的”人生哲理。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是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深切感受人与人之间美好的情感。设计理念:
课文语言朴实自然,叙写生动具体,情致淳厚感人,教学设计以爱贯穿整个课堂教学,引导学生多读、多想、多体会,深切感受人与人之间纯真美好的感情,体会关爱带来的快乐和幸福。教学中重朗读、重感悟、重情感、重创新。在听、说、读、写中落实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根据本课特点我确定的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知识和能力:
1.能入情入境地朗读文中的对话部分。(复述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能从人物的言语和行为中体会他们的心理,并凭借具体语言材料,在反复的朗读中获得“给予是快乐”的真切感受。(教学重难点)
3.领悟“给予是快乐的”的内涵,懂得要从小树立助人为乐、无私奉献的人生态度,培养高尚情操。(教学重难点)
4、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文中的相关词语。
林忠师:我们此次磨课要解决的第一个问题是研究问题:如何引导学生在语言实践中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语文课程标准》中强调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因此,教学中要重视学生与文本的深入对话,应紧紧依靠语言文字的土壤,引领孩子透过语言文字与作者进行心灵对话,领悟语言文字表情达意之精妙。学生在品读文章时,要对文章的语言反复理解,体味,推敲,对语言意蕴进行深入的探究,透过语言文字窥见其思想,领悟其精髓,从而加深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深刻理解,提高学生的敏锐感悟能力。第二个问题是在积累语言的同时,学习怎样围绕一个意思写一段话。第三个问题是在课堂中如何真正发挥小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实现其有效性。如何深入解读文本,发现课文中语言文字运用的精妙之处; 成员发言摘要:
韦小丽:我认为开展小组合作学习,首先,教师要有很强的责任感。没有很强的责任感,很容易半途而废。其次,教师在合作学习过程中要做好“导演”。否则,课堂会变成一盘散沙,教学目标难以落实。第三,教师在许多时候要将合作学习与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结合进行,不能因合作学习而否定接受式学习,两者需要取长补短,相互融合。
韦佶春: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是让人人参与学习过程,人人尝试成功的喜悦。所以,建立一种促进学生在小组集体中不仅个人努力上进,并且乐于与同学互助的良性制约机制,是保证小组合作学习取得理想效果的关键。
莫兰卉:每一个人从内心深处都希望自己是成功者,而发展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也是合作学习的目的之一。所以,在小组合作学习中,要教学生学会欣赏。同学的发言有创见时,要懂得鼓掌,表示赞赏。
蓝小军:当学生体会到合作的必要性后,可能会在需要合作的情景中自发地表现出合作行为,可是往往却不知如何去合作。这就需要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教给学生合作的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习惯,指导学生逐步学会怎样进行合作。
孟另顺:小组学习有效性的发挥作用,要把学习的任务,目标分清楚,学习有的放矢,任务才能完成的漂亮!
莫晓柳:课堂教学中学生存在着差异,所以在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时候,教师应走到学生中间去,在组间巡视,关注学习有困难、默默不语的学生,让他们在老师与同伴的帮助鼓励下,积极地在合作学习中表现自我,从而获得成功的体验。
潘爱萍:要让小组合作学习真正发挥作用,必须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课前要认真的做准备。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准备:(1)为什么这个环节要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不用可以吗?(2)如果要用什么时候进行?问题怎么提?大概需要多长时间?可能会出现哪些情况?教师该如何点拨、引导?(3)如何把全班教学、小组教学、个人自学三种具体的教学形式结合起来,做到优势互补?(4)学习中哪些内容适合进行班级集体教学、哪些内容适合小组合作学习、哪些内容适合个人自学?如果这样做课前准备,小组学习的效率就会大大提高。
林忠师:感谢各位精彩的发言,我想我们在以后的磨课中要突出我们组所要研究的问题,我们大家众志成城,同心协力,相信我们组的磨课会很精彩的。
第二篇:第一次磨课研讨会议纪要
第一次磨课研讨会议纪要
汪 洁
一、时间:2014年12月18日
二、地点:二年级语文教研室
三、参加人员:李玉红、汪洁、何文庆、马瑞芳、赵学琴、杜萍
四、主持人:李玉红
五、会议主题:关于执教教师基于个人经验第一次备课方案的研讨
六、会议纪要: 李玉红:今天,我们会议的主题是针对执教教师的第一次备课方案展开研讨。我们本次磨课所需要研究的问题是:如何提高学生的识字效率。下面围绕我对《太空生活趣事多》的第一次备课来进行研讨。首先,我来谈一谈自己的备课内容。
《太空生活趣事多》用浅显生动的语言,介绍了一些新奇有趣的太空生活知识,并且把造成“奇特”的原因巧妙地安插在第三段:“因为在宇宙飞船里,水失去了重量。”这就是失重,也就是造成睡觉、喝水、走路、洗澡都很奇特的原因。这些有趣的事情对学生一定有很大的吸引力。因此,老师们可以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引导他们把课文读好,使他们在了解一些航天知识的同时接受语言文字的训练。围绕本次研究问题,我们要在“提高学生识字的有效性”上面下功夫。所以我的设计主要围绕识字写字教学展开,通过不同的方法,让学生体会到识字的“趣味”,从而提高学生识字能力。除此之外,把对课文的学习重点放在“走路”这一段上,通过以点带面的方式,引导学生体会太空生活的“有趣”。由于个人经验的欠缺,所以在设计时肯定有不到之处,请各位老师针对我设计中出现的不足之处,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让第二次备课设计更能贴近学生实际,真正为教学服务。
(一)围绕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的制定:
汪洁:教学目标对于一堂课来讲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它是一堂课的导引。李老师所确定的教学目标可以说在充分解读课文的基础上,结合低年级学生的具体学情而制定的,比较贴合教学实际。何文庆:针对于你要打磨的这一节课的课时教学目标,我认为制定的很准确。
杜萍: 教案设计让学生能从字里行间体会太空生活的有趣,抓住课文的另一条线索“失重”深化认识,激发学生爱科学的热情,使他们在了解一些航天知识的同时,接受语言文字的训练。建议教学设计应提到多使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了解一些太空的知识,激发了解新科技的兴趣。
马瑞芳:提问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师生双向参与、进行积极教学活动的最好方法,是维系课堂教学活动的纽带.,因此我认为教案的设计要设计一些有效的课堂提问。
李玉红:这样修改后,觉得讲起来会更有效。
(二)关于教学过程环节的设计: 何文庆:可以说,李老师的教学设计比较完备,每项环节都很细致,从备课上看,须得注意环节与环节之间的衔接语,这样才不会显得生硬。
杜萍:嗯,李老师的教学设计的确很注重基础,尤其是在指导学生识字这方面。
赵学琴:李老师《太空生活趣事多》一课教学设计较新颖,在导入课文之后,进行生字词的巩固学习,遵循识字的再现性和语境性的原则,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由易到难、循序渐进进行学习,识字教学扎实有效。建议在学习航天知识的同时,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在学习完课文内容后,让学生扮小导游介绍太空的知识,既是对课文内容的梳理,也是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概括能力的训练。
马瑞芳: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讲,兴趣是十分重要的。有了兴趣,学生就会很有激情,并积极投入到课堂中去。所以说李老师不妨在讲课文主要内容的时候设计一些比较有趣的环节。
何文庆:嗯,比如通过看视频的方式,或者让学生扮演小导游介绍太空有趣的生活,即回顾了课文内容,又提高了学生的表达能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汪洁:写字指导环节的设计应该更明确一些,具体怎样指导,教师重点指导哪几个字,为什么指导,都应做到心中有数,比如学生易写错的字“能”左上部,“住”的偏偏是单立人,与“往” 区别,“必”字的笔画笔顺。
(三)关于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 何文庆:从整个教学设计看,教师课前做到了精心预设、细心阅读了文本,能从关注教学细节、更是能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和选用教学方式和手段。小学生好奇心强,太空中的生活“趣事”对他们一定有很大的吸引力。李老师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组织他们收集有关太空的资料,引导他们把课文读好,在了解一些航天知识的同时接受语言文字的训练。建议:在朗读时,让学生很好地进行指导朗读,读出有趣、新奇的感觉。
赵学琴:课堂中会出现很多意外,所以李老师应做好课堂预设,积极发挥学生在课堂中的作用。比如刚才提到的关于朗读的指导,多多引导学生自读,让他们自己领会出其中的趣味。
李玉红:嗯,赵老师说的,我的确应该注意。
李玉红:大家对于第一次教学设计发表了各自不同的看法,这些都是大家的智慧结晶,我会认真吸收大家的意见,做好第二次教学设计的完善。谢谢大家!
第三篇:给予是快乐教案
语文味,还语文课亮丽本色
——《给予是快乐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结合课文内容和学生的生活实际理解“饶有兴趣、羡慕”等词语。
2.运用情境再现、抓关键词的方法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学会“找人物、想事件”的方法概括课文内容.4.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抓住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当、讲”,获得“给予是快乐的”真切体验,并获得主动践行“给予”的意愿。教学重点:
1、通过文中人物的言、行体会小男孩和保罗的心理活动和内心感受.2、在感悟课文的过程中,训练和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教学难点:
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体会课文的主题,激发学生的美好情感。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这节课我们一起走进美国著名作家丹、克拉克给我们描述的一种别样的快乐――给予是快乐的。
2、明确课题中“给予”的读音和意思。
二、合作交流,整体感知
学生自由读课文,出示阅读提示:
(1)想一想,课文中出现了哪些人物,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事情。(2)保罗错了几次,画出文中相应的句子。
(一)检查生字词 1.出示词语
圣诞节 羡慕 吃惊 给予 残疾 兜一圈 饶有兴趣 不由自主 小老师带读、齐读、指名读
(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课文的人物有哪些?这几个人物之间发生了之间发生了怎么的事情?(学生回答)
2.总结方法:同学们,你们看,像这样找出文中的人物,想一想他们之间发生的事情,就能概括出课文的主要内容了。(板书:找人物 想事件)这是概括课文内容的一种方法。
三、走进故事,感悟内涵。
(一)保罗的第一次错觉。
1.保罗以为,男孩是会说:我希望自己也能有这样的哥哥。2.同学们,保罗为什么会这样认为呢?默读课文1-5自然段,找找依据。
3.预设:
(1)句子一:圣诞节的前一天,保罗从办公室里出来的时候,看见一个男孩在他闪亮的新车旁走来走去,有时候伸手轻轻地摸一下,满脸羡慕的神情。(重点扣住描写动作的词语交流。)
(2)句子二男孩睁大了眼睛:“你是说,这车是你哥哥给你的,你不用花一分钱?”保罗点点头。男孩惊叹地说:“哇!我希望……”(重点扣住描写语言和神态的词语交流。)
4.男孩的动作、语言和神情都流露出对新车的羡慕之情,我们没有理由不认为男孩要说的是:我希望自己也能有这样的哥哥。
而男孩却出人意料的这样说到:我希望自己也能当这样的哥哥。
5.对比出示:我希望自己也能有这样的哥哥。
我希望自己也能当这样的哥哥。
6.体会用词的准确:这两句话就一字之差,一个有,一个当,自己读读,有什么不一样?“有”字说明了什么?“当”字说明了什么?
小结:一字之差,就有这么多不同的内涵。同学们,你看咱们抓住关键词语—当,就能体会到了男孩的内心世界。(板书:抓关键词:当)
7.回应第一次错觉:听了男孩的回答,保罗知道自己错了,原来男孩不是-------而是------,(出示:第一次错觉)原来男孩不是在索取而是在给予。
(二)保罗的第二次错觉。
1.第一次错觉让保罗被这个小男孩深深的感动了,那么第二次,保罗又产生了怎样的错觉呢?(生交流)
2.请同学们默读“男孩跳下车--”段话,用上刚才学到的抓关键的词的方法,来体会小男孩的内心世界。看看男孩的哪个细微的动作感动了你?
4(1)男孩哪个细微的动作感动了你?学生交流(随机交流:三步两步
紧靠)指名交流。
(2)同学们,抓住这些关键词,让我们读懂了男孩的细心和关爱。注意这些红色的词语,指导朗读。
(3)出示插图:是啊!紧靠着坐的兄弟俩是多么亲密呀!指导朗读哥哥说的话。
指导朗读。
3.圣诞节快到了,当别的小朋友在外面玩耍、奔跑,在橱窗前挑选自己喜欢的圣诞礼物时,小男孩那腿有残疾的弟弟却只能呆在家里干什么?
4.同学们,男孩想给予弟弟的仅仅是一辆新车吗?他真正想给予弟弟的是什么呢?(关爱
希望
快乐 幸福
信心
勇气…….)板书:关爱和希望
5.是啊,男孩想给予弟弟的更是一种希望和关爱啊。咱们读懂了男孩的心思,保罗也读懂了,原来男孩不是--------而是----------。指名说。(同时出示:句子。出示不是------而是--------。)
6、齐读最后两段。他们三个驶向了那个难忘的夜晚,在圣诞节的前夜,他们共同体会着给予带来的快乐。
四、巩固拓展,升华主题。1.写一写:
我想对小男孩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有位诗人把自己的感受凝成了一首小诗,我们一起来读读。
第四篇:给予是快乐的
杭州市之江外语实验学校校内教研资料
《给予是快乐的》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册第24课*《给予是快乐的》
上课时间:2012年11月27日上午第一节 上课班级:四(3)班 执教:王健
理论阐述:
语文教学目标指向写作。人是符号动物,是天生擅长言说、写作的动物。每个人都具有极大的、无限的言语潜能,只要创造适宜成长的环境,顺应并促成学生言语潜能和个性的最大发展,所有的孩子都应当可以成为言语天才。——潘新和
对优秀文本的解剖,理应包括文本的形式,文本写作艺术的解剖,特别是高年级。语文的最大任务是培养孩子的写作能力,往大里说这是与人的培养相连的,一个完人,完整的人,完美的人,完善的人必有一个能力就是写作能力。——曹文轩
课前愿望:
1、营造生本课堂氛围,不牵引着学生走,让学生成为课堂上真正的主人。
2、不追求课堂形式的活泼,但追求学生思维的活跃。
3、不追求文本解读的“精”与“透”,挤出更多时间给学生写作。研讨主题:语文课堂上写作能力指导实践
学习目标:
1、理解给予是快乐的,激发助人为乐、无私奉献的情感。
2、感悟文章写作特色,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
3、能根据课堂学习收获进行当堂写作,表达有特点。
教学过程:
一、阅读名言,感知“给予”
生命的意义在于付出,在于给予,而不是在于接受,也不是在于争取。
──巴金 一个人的价值,应当看他贡献了什么, 而不应当看他取得了什么。
──爱因斯坦
读后提问:你读明白了什么?这两句名言和我们今天要学的课文内容密切相关,一起读课题。(这句话如果每天都能读几遍,你会变得与众不同。)
二、学习课文,感悟“章法”
过渡:这篇文章的作者是美国著名作家丹.克拉克。一个外国作家,他的文章能被选入中国学校的课本,可见文章一定不寻常。我仔细读了这篇文章,认为确有独到之处。我列举了几个方面,我们一起来研究:
感知文章写作特色:
1、设置悬念。(文章多处让人感到“出乎意料”,找出来读一读,体会。)
2、运用对比的方法。(体会面对生日礼物,保罗和男孩截然不同的内心世界。)
3、篇末点题,揭示中心。(体会文章的画龙点睛之笔)一篇文章和一个人一样,要有筋骨、血肉和灵魂。这句话就是这篇文章的灵魂。我们写文章既要赋予文章筋骨和血肉,更要让文章拥有灵魂。
小结与过渡:一篇好的文章不是看运用了多少好词好句,也不是看篇幅的长短,而是看作者布局谋篇是否独具匠心,是否能激发读者的兴趣,是否能打动读者。这些是很重要的,我们每次写作如果能注意借鉴一些优秀作品的写法,我们一定也能写出优秀的作品来。老师这里还有一份感人的材料,请同学们读一读。找出文中你认为最重要的句子,在下面划横线。
三、拓展阅读,理解“给予”
阅读拓展资料——“白方礼事迹介绍”,进一步深化对“给予”的理解。
过渡:学到这里,每位同学都对“给予”有了一定的认识与理解,我这里提供了几个话题,请选择一个,进行想象写作。
四、创设情境,练笔升华
1、示练笔话题,学生选择话题课堂写作。
2、交流评价
课后反思:
第五篇:给予是快乐的
《给予是快乐的>>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给予是快乐的》是人教社课标实验教材第七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本单元主题是“人间真情”。本课将继续围绕这一主题,引导学生多读、多想、多体会,体会文章的写作特点及表现手法,感受人人之间纯真的感情,体会到人与人要互相关心,生命才有意义。设计理念: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学生作为学习和发展的主人,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重视其情感态度与正确价值观的导向。尊重学生人格,充分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建立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探究式的学习方式,以学定教,顺学而导,展现教学预设和动态生成的和谐课堂。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圣诞节”“饶有兴趣”“富裕”“羡慕“神气”等词语的意思。
3、能联系上下文,体会小男孩和保罗的心里活动。
过程与方法:
1、谈话导入,初步感知“给予是快乐的”的道理。
2、自读课文,了解大意,理清文章的思路。
3、研读课文,体会保罗和小男孩的内心,感受快乐的真谛。
4、拓展延伸,进一步感悟“给予是快乐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凭借课文的具体语言材料,获得“给予是快乐”的真切感受,激发助人为乐、无私奉献的思想情操。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能从人物的言语和行为中体会他们的心理,并凭借具体语言材料,在反复的朗读中获得“给予是快乐”的真切感受。教学难点:
领悟“给予是快乐的”的内涵,懂得要从小树立助人为乐、无私奉献的人生态度,培养高尚情操。【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
课前交流: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到这样的一个大教室,和这么多老师一起学习,你们高兴吗?
生:高兴。
师:同学们想一想,一个人高兴经常会有怎样的表现呢?
生:笑
师:你们会笑吗?
生齐:会!
师:那么我们来做一个小游戏,看看你们究竟会不会笑?我来说,你们来表现,请同学们面向台下的老师们,让他们来做个裁判!
师:微笑--笑眯眯--哈哈大笑---冷笑,冷笑可不代表高兴呀!
上课
师:刚才同学们非常高兴,那么想一想,与高兴相近的词语还有哪些呢?
生:兴奋
生:激动
生:快乐
师:(板书:快乐)大家说得非常好。在生活中,当我们认识一个新朋友的时候是快乐的,得到一件礼物时是快乐,受到表扬时是快乐的……可是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课文,作者却得出了这样的感受。(板书完成课题:给予是快乐的)请大家齐读课题。
生:给予是快乐的
师:有谁知道“给予”是什么意思吗?
生:就是给别人什么。
生:是付出的意思。
师:理解得很好,我们都知道得到什么东西,往往是快乐的,可付出,给别人什么又怎么会是快乐的呢?你们想不想知道作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呢? 生:想
师:请大家打开课本,轻声快速地读读课文,看看课文向我们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生:(读书)
师:大家读得非常认真,看来是被故事吸引住了。现在我还想告诉大家一个秘密,(在课题左上方画上略读符号),你们知道这个星号表示什么吗?
生:这个星号表示,这篇课文是略读课文。
师:有谁知道略读是什么意思?
生:简略地读
生:这样的文章只要了解故事的大致内容就行了。
师:同学们说得很对。另外还有一点很得要,那就是这样的课文要求大家自己读懂,而我只能给大家一些提示。这样一篇文章,要你们自己读懂,有信心吗?
生:有
师:光有信心还不行,还应该有好的读书方法。(出示:读、思、圈、注),这是我们平时经常用到的方法,除了这些方法,还有一点更重要的是(出示:问)要能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下面就来检验一下,我们的自学能力如何吧!
生:(读、思、圈、注,自学课文。教师巡视,了解学生自学情况,随机指导学生学习。约五分钟)
师:通过刚才的自学,我发现师范附小四年三班的同学读书的本领真强。许多同学都掌握了自学的方法,而且运用自
如,读得很深入,也提出了自己的问题。可是作为四年级的同学,光会提出问题还不够,我们还应该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并且能够尝试着自己解决问题。下面我们就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学习,互相协作,交流一下,解决、筛选我们提出的问题,比一比看看谁的问题提得最大价值。过一会儿,我们在全班进行汇报。
生:(分组讨论,解决简单的问题,对提出问题进行筛选,比较谁提的问题最有价值。教师参与学生学习,指导学生学习交流。)
师:同学们讨论得非常热烈,在互相交流的过程中,我们解决了许多自己提出的问题,对课文又有了进一步的理解。
那么究竟谁的问题提得最好,最有价值呢?我们来分组进行汇报,交流一下各组的想法。同时,告诉大家,我在读课文的时候,也提出了两个问题,一会儿我们比一比,我提的问题怎么样?
生:我们小组经过讨论,认为这个问题最有价值:保罗的眼睛为什么湿润了?
师:是个不错的问题,谁能解答这个问题? 生:我们组认为,保罗被小男孩善良、无私的言行,深深地打动了,激动得快要流泪了。从这个细节中我们能够从另一个侧面更深地体会到小男孩的优秀品质。
师:问题提得好,理解得更好,你们组表现得真不错。其他小组的有什么想法呢?
生:我们小组认为“保罗为什么一错再错?”这个问题最有价值。因为课文中只有三个人物,而保罗和小男孩是最重要的人物,保罗的思想变化最大,从这种变化中我们一次又一次地发现了小男孩一心为弟弟着想的好品质。
师:分析得非常精彩。可是我要问:保罗真错了吗?
生:(纷纷举手)
师:在读文中,我自己提出了这样的问题“保罗是错了,还是对了?”让我们来共同讨论一下。
生:我认为保罗有错的地方,也有对的地方。因为刚开始,当他见到保罗在看车的时候,认为小男孩是羡慕自己的车,也想有这样的哥哥送自己一辆这样的车。可是小男孩却说“希望自己也能当这样的哥哥!”完全出乎了保罗的意料之外,这时候他想错了。
生:老师我来补充,保罗还有错的地方,比如:当小男孩请求保罗把车子开到自己家门口的时候,以为小男孩是为了炫耀一下,没想到小男孩从屋中背出了自己残疾的弟弟,坐在车前欣赏这辆车,并给弟弟许下了一个承诺。这也是保罗想错的地方。
师:同学们理解得非常好,是保罗的判断一错再错。那保罗有没有对的表现呢?希望大家再发表一下自己的见解。
生:我认为保罗每次被小男孩的言行感到后,所作的都是对的。比如:当知道小男孩想当这样哥哥的时候,他主动邀请小男孩坐车兜风。当听到小男孩当着弟弟的面许下诺言的时候,他又再次把兄弟两个让进车里,去欣赏美丽的夜色,并陪他们共同度过了一个难忘的夜晚。这样的做法都是对的。
师:我真佩服你们,你们的回答太精彩了。由这个小组的一个问题,我们联系到了上下文的内容,对课文进行了深入地理解,你们的问题提得太好了,回答得也非常出色。抓住主要内容,进行大胆的提问,会对理解文章很大的帮助。下面我们找同学来读一读他们之间的发生的故事吧!分一下角色来朗读课文。
生:(分角色朗读课文,学生声情并茂,十分感人。)
师:感谢你们三个人的出色表现,用你们甜美的声音和充沛的感情把我们又带进了感人的故事当中。谢谢你们!让我们再来看一看其他小组的想法吧!
生:我们小组认为“为什么保罗认为给予是快乐的?” 师:是个不错的问题,谁来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生:因为保罗从小男孩的身上感受到了那种无私,善良的品质,看到了小弟弟在实现心愿时的兴奋,而这一切就是小男孩所希望的,也是由小男孩和保罗他们两个给予的。一次次的思想活动,让保罗领悟到了给别人快乐,自己也会快乐。他感觉到自己好像更成熟了。
生:帮助别人,助人为乐是一个人优秀品质的表现。具有这样品质的人是无私的的人,心里装着别人的人。他们会从帮助别人的过程中体会到快乐!
师:理解得很好,请继续汇报。
生:我们认为这个问题应该在读书的过程中注意到:为什么说他们三个人在一起过了一个难忘的夜晚?
师:真是火眼金睛,善于思考。在这篇课文中,这个问题确实非常有感觉的价值。让我们来共同研究一下。
保罗和小男孩、弟弟在一起度过了一个夜晚,为什么“难忘”?
生:我想,小弟弟在这个夜晚里看见了他从来都没有看到过的美好的景色和圣诞节的礼物,所以他感到难忘的。
生:小男孩因为为小弟弟许下了一个美好的诺言感到难忘。
生:小男孩难忘的是让自己的弟弟看见了这么漂亮的汽车,并能坐在上面过一个快乐的夜晚。
师:保罗呢?这个夜晚对于他来说又为什么那样难忘?
生:保罗懂得了给予是快乐的这个深刻的道理。所以认为这个夜晚是难忘的。
生:保罗因为让小男孩和小弟弟坐着自己的车去兜风,让他们看见了美好的夜色而感到难忘?
师:那确实是一个难忘夜晚,特殊的夜晚,在那里他们一起共同体会着给予带来的快乐。让我们再来找一找他们快乐的原因吧!
保罗的哥哥因为()而感到快乐,保罗因为()而感到快乐,小男孩因为()而感到快乐。
生:保罗的哥哥因为送给弟弟一辆汽车作为圣诞礼物而感到快乐。
生:保罗因为和兄弟两个度过了一个难忘的夜晚而感到快乐。
生:保罗因为懂得了给予是快乐的而感到快乐。
生:小男孩因为帮助弟弟实现了美好的心愿而感到快乐。
生:保罗因为帮助了两个穷兄弟而感到快乐
……
师:同学们,你们理解得非常精彩。那么你有过帮助别人而自己感到快乐的经历吗?
我也曾因为()而感到快乐!
生:我曾因为在雨天里帮助一个没有带雨具的同学回家而感到快乐 生:我曾因为在汽车上为带小孩的阿姨让座而感到快乐
生:我曾因为帮助妈妈做家务活而感到快乐
……
师:同学们,在我们的生活中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发生在别人身上的同时,也发生在我们的身上,给予是一种高尚的快乐。今天我向大家推荐几篇相关的文章,课后我们来共同阅读体会。推荐篇目:
1、《给,永远比拿愉快》------蒋风(中国)
2、《感恩之心》-----林润翰(中国)
3、《乞丐 》-----[俄] 屠格涅夫
师:帮助别人快乐自己!(<爱的奉献>音乐起)同学们,今天我们在一起共同学习了这样难忘的一课,大家通过读书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问题,表现得非常出色。实际在我们的生活当中,我们会不时地体会到这种给予的快乐,也许它就是一个关注的眼神,一只搀扶的手臂,一句关切的话语,一份慷慨的爱心……它也许是物质的,也许是精神的。只要我们每个人都能这样给予、奉献,我们的世界将会变得更加美好!谢谢同学们,下课!
课后反思:
本篇课文以对话为主,最感人的部分都包含在对话中,首先需要引导学生读懂课文主体,然后品味文章中人物的语言,从语言中感悟出人物的思想,从而激发自已的感情。在授课时,我主要采用了情感共鸣法,在引导学生融入故事后,交流自已最感动的地方,在交流时侧重于组织他们大胆谈自已的想法、他们的体会。这样在不知不觉中学生自已进入了角色,并开始联系生活自主地想象人物的心理等,自主地与文本进行对话,由于营造了一个轻松开放的课堂,学生有机会自由地发表言论,所以就谈得很深,学生不仅谈到课文中的小男孩还谈到生活中的大部分人的思想,并作以比较,再加上我适时引导学生把议与读结合起来,组织学生把自已的理解通过读来体会出来,使学生读议结合思想认识更深一些,最后能够真正理解给予是快乐的。结尾让学生谈自已生活中这样做的例子及阅读短文并发表想法,就使学生的感情无形中得到升华,并促使其行动起来。送学生诗歌的目的不仅在与让学生加深感情,更要让学生也能够学会用语言表达自已的感情,激起学生写作的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