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习俗

时间:2019-05-14 17:52:2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广西习俗》,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广西习俗》。

第一篇:广西习俗

广西习俗

生活常识网广西习俗频道,介绍广西习俗知识。

广西北海端午节

过端午节,这一习俗在我国已经延续了两千多年。每到农历五月五日这一天,全国各地都按其传统的风俗过节,广西北海人也不例外。北海人过端午时,为纪念屈原而沿袭下来的传统习俗有赛龙舟、吃粽子、草药浴等。

227次阅读┊2013-07-24更新

广西防城港金花茶节

地点:防城港市防城区时间:每年1月广西防城港市于2009年1月7日到8日举办首届“金花茶节”,向世人展示“茶族皇后”的魅力。金花茶被誉为花卉中的“超级明星”、“茶族皇后”,植物界的“大熊猫”。162次阅读┊2013-07-22更新

广西钦州春节习俗

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有蒸年糕、包粽、做粉利、打米饼,清扫房屋,在门上或大门两边贴上大红吉祥对联等习惯。春节之时,爱放鞭炮,尤以新旧年交替时刻,爆竹声骤起,延绵不断,直到天亮。397次阅读┊2013-07-22更新

广西大板瑶的阿波节

过了农历三月初一,居住在防城港市防城区峒中镇中越边境附近的瑶族同胞就忙开了。在村佬的指派下,有的人伐竹斩木,准备搭建凉棚;有的人进城采购物品,以便举行“流水宴”。186次阅读┊2013-07-22更新

广西壮族端午节风俗“渡河公”

渡河公是流传在上林县三里镇一带的壮族民俗,自明朝形成以来,至今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壮族民俗传统工艺品渡河公渡河公雏形的模样是无脸、黑头、无辫、四肢抱南瓜形状。发 259次阅读┊2013-07-19更新

广西钦州婚嫁习俗

旧时,本市婚嫁礼俗繁琐。从“提婚说亲”到“三朝回门”,一般有七道排场:1.男方托媒向女方提婚;2.女方父母托人探听男方家庭,认为门当户对,便用庚帖将女儿生辰告知男方;3.184次阅读┊2013-07-18更新

广西钦州丧葬习俗

旧时钦州丧葬礼俗,大致为:

1、病人弥留之际,家属到场送终;

2、人死后,即为死者理发(或梳头)、更衣,派人或发电函将死讯告知亲友,请僧道做“斋”,家人披麻戴孝。后由亲人捧死者头脚将尸体入棺。271次阅读┊2013-07-16更新

广西隆安民族文化 佛手莲花舞

隆安各族人民在漫长的历史生活中,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创造出了许多富有民族特色的歌舞。经统计,有龙舞、狮舞、麒麟舞、彩鸡舞、春牛舞、鱼虾舞等。1990年,该县文化 189次阅读┊2013-04-28更新

广西北海民俗 夏至吃狗肉、荔枝

夏至,北海的风俗是吃狗肉!而且要和荔枝一起吃。都是上火的东西,北海人却不怕,以毒攻毒。夏至正值盛阳覆盖其上,阴气始生于下,所谓“阴阳争死生分”的时节,表示喜阴的生物开始滋生,而喜阳的生物将逐渐死去。

201次阅读┊2013-04-12更新

广西春节习俗-舞春牛

舞春牛是广西邕宁县等地春节游艺活动。牛身用竹片编织而成,黑布或灰布做套。绵纸做头和角,画上中眼。两人一头一尾钻入布套中,边唱边舞。一人头包毛巾,手扶犁架跟在后面,做犁田状。157次阅读┊2013-04-11更新

广西融水苗族“花炮节”-“抬故事”祈求风调雨顺

农历四月廿四,是广西融水苗族自治县和睦镇传统的“花炮节”,当地举行盛大的“抬故事”活动欢庆这一传统节日。“抬故事”是当地一项民俗活动,由少男少女妆扮成神话故事或戏曲中的人物,229次阅读┊2013-04-10更新

广西宾阳炮龙节-炮龙狂欢 代代起舞

炮龙节源于何时,宾阳人说不清楚,宾阳的县志也并没有明确的记载,众说纷纭,但据流传最广的一种说法是:宋朝的皇祐年间(公元1052年),宋朝为了征伐南蛮侬智高,令狄青大军直赴广西征剿。174次阅读┊2013-03-17更新

广西春节习俗

南宁地区春节习俗春节是南宁地区一年中最大的节日,初一零时起,家家燃放鞭炮,表示辞旧迎新。初二亲友带上礼物互访“拜年”。十五元宵节晚上闹花灯。十六县郊农村举行庙会、“抢花炮”。210次阅读┊2013-03-11更新

广西黑衣壮独特的取名习俗

黑衣壮是壮族的一个支系,其独特的生活习俗和文化特质越来越受到世人的关注。壮族是广西那坡县的主要民族,遍布全境,按自称和语言划分有12个族群之多,如布壮、布央、布 175次阅读┊2013-03-05更新

广西壮族民族工艺品绣球

广西绣球多以红、黄、绿三色做底及面料。绣球大多为12瓣,每瓣皆绣上各式吉祥物,如梅、兰、菊、竹等花卉图案或春燕、龙、凤等。广西绣球又称为“堆绣绣球”,由老艺人采用“堆绣”这一古老而复杂的刺绣工艺制作而成。

700次阅读┊2013-03-03更新

广西那坡彝族村寨的跳弓节

跳公节,为期三天,是广西壮族自治区那坡县彝族村寨的传统节日。跳公节是彝族对击败外族侵略取得胜利的一种庆祝活动。庆祝活动历史至少有上千年,后人一直沿袭下来以示纪念。307次阅读┊2013-03-02更新

广西南宁民歌节

广西素有“歌海”之称,是壮族歌仙刘三姐的故乡。壮族人民历来都有唱山歌的习俗,刘三姐是壮族人心目中美与爱、智慧与才能的化身。每逢节日及重大节庆活动都以唱山歌的方式互相交流,传情达意。221次阅读┊2013-02-26更新

广西防城石雕

防城石雕产于广西防城港。防城石雕是用当地出产的石头经雕琢加工而成。其石色泽丰富,绚丽多姿,纹理多变,质地脂润,晶莹如玉,软硬适中,宜于雕琢。防城石雕工艺分两步:第一步相料,150次阅读┊2013-02-15更新

广西南丹的端午习俗-迟到过端午

农历五月二十七日,广西壮族自治区南丹县中堡苗族乡的苗族同胞们迎来了一年一度的苗族端午佳节。每年这个时候,苗胞们都轮流走村串寨,共同分享香喷喷的粽粑。众所周知,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传统的端午节。

187次阅读┊2013-02-05更新

广西花灯节

汉族民间节日。流行于广西岑溪。农历正月初十,母亲带上一年出生的男孩到社庙挂花灯,向社王报人丁,祝孩子平安成长。灯用竹篾扎框架,内点油灯,每天加油,外糊花纹纸,上写谜语。

第二篇:广西客家人的祭祖习俗 -

一.地理环境

1.1临山而居

村落两面环山,一面山上都是松树,另一面是桉树,中间有条小河。山顶有两处天然的泉水,是全村人的日常用水来源,一处随着降水量的变化而变化,另一处常年不衰。

1.2依河而处

河里有很多种类的鱼,罗非鱼,芭蕉鱼,石头鱼较多。每年的冬天,到外边打工的青壮年回来过年时,就会撑着竹筏,带上捕鱼设备到河里捕鱼,拿到河岸上卖,全村人都买。

河两边有两种竹子,一种叫黄竹,它的用途很多,一是做竹筏;二是织成鸡笼,篓子等竹制品,但是这种工艺就我爸爸这一辈肯学了;三是做竹笋,每年的雨季之后都有大量的嫩竹笋,那个时候我们就采很多回来,一部分当家常菜,另一部分做成腌制做成酸笋。

以前河岸上有许多沙石,近两年来由于建房的较多,基本被采完了。再往高一点就是田地,离村庄比较远的都承包给了一个老板种橘子,现在已成规模,每年他都请我们村的人去帮他剪橘子。

二.交通状况

2.1陆路

今年夏天刚铺了水泥路,村里离去集市的马路有五公里左右。

2.2水路

以前走三十分钟的山路到河下游的村庄就有船到集市,现在水泥路修好了,有车进来,所以基本没人坐船了。

三.主要经济来源

传统的是松树脂,每家每户都分到一小片的松树林,一直以来都是靠松树脂维持生活,所以现在能割松树脂卖的松树已经不多。现在有点悲哀的是很多人砍了松树直接种上桉树。目前能出去打工的年轻人都出去了,都是过年了才回来。

四.生活习俗 4.1节日祭祀(要庄重)

每当节日来临,全村的人都会到祭祖庙堂里祭拜祖宗,传统的节日有春节,清明节,端午节和鬼节。4.1.1祭祖庙堂

祖宗符前有一个较高的祭祖桌。桌上摆着四个祭祖用的香炉,最前面用来插放蜡烛,后面两个大的用来插放香。接着事两排杯子,俗称三茶五酒。桌子平行的左方有一个祭位,桌子底下也有一个祭位,每个祭位都有一个插放香的香炉。大厅的中间依次排列四张八仙桌,用于摆放祭品。4.1.2大年三十 4.1.2.1祭祀物品

两碗阉鸡肉,一碗猪肉,三碗米饭,三双筷子,酱油一小碟,茶酒各一小壶,八个小杯子,爆竹一卷,香十二支,大红蜡烛两支,纸钱若干。4.1.2.1祭祀前

十二点钟开始家家户户准备杀鸡,鸡只能用阉鸡而且是越肥越好,接着是煮熟。煮好的整鸡先拿去拜伯祖宗,不比祖宗隆重,这里不多讲,讲究的是煮的过程中要把鸡头和脖子煮成2字,鸡嘴用刀稍微隔开使它微微张开。拜完伯祖宗后把鸡切成块状,只要鸡肉部分并且在整碗肉的上方放鸡胸脯肉,两个鸡腿分别放在两侧,猪肉上要稍微放点盐。4.1.2.2祭祀中

祭祀都争着第一个到,讨一个好的彩头,先到的要恭恭敬敬地把香炉酒杯等用品刷洗干净,摆整齐。家长把祭祀物品按规则摆放在八仙桌上:最前面是三个茶杯接着五个酒杯,之后是三碗米饭配有三双筷子,最后是两碗鸡肉和一碗猪肉;在这期间年轻人也就是自家的青年负责点香点蜡烛。除桌底下的香炉插一根外,庙堂内的每个香炉各插三根,庙堂两边门各插一根,插香时要事先一鞠躬三拜,插完香后要给祖宗敬茶酒并叫“祖宗吃晚饭”。随后来的人依次如此。

纸钱和炮仗放在堂外,由几岁的小孩来把纸钱一张一张的分开,堆成一座小山。等所有的人都到齐后,大家相互拜年,都是一些客套话。闲聊十几分钟后,村里的长者带领刚成家不久的年轻人叩拜祖宗。长者在中间,年轻人两边,地上铺着草席,一跪一扣头一站,做三组。跪拜完后长者大声叫唤,拜祖宗咯,所有的人都停下谈话,家长叫唤小孩拜祖宗,不一会儿四面八方都有小孩跑来拜祖宗,大家齐刷刷地站在庙堂前一鞠躬三拜做三次。之后点鞭炮,炮声震天,响得越久越大声越有喜庆。鞭炮烧完后就烧纸钱,等纸钱烧完后再拜祖宗,祭祖结束。4.1.2.3祭祀后

祭祖完成后,祭祀信仰的诸神,如石神,树神。我家信仰的是石神,那是一块靠近河边的石头,石头很高很大。村里几乎都有自家要祭的诸神,据说可以保佑自家的孩子健康成长。祭石头神的祭品与祭祖的一样,把茶酒换新的,在石头神的左上角点燃三根香即可。在这期间也要敬茶酒,就过三巡后点燃鞭炮,鞠躬三拜。

回到家后,家家户户都要在庭中祭天,祭祀逝去的亲人,小孩要敬酒,感谢上天祖宗及亲人的恩德。4.1.3大年初一 4.1.3.1祭祀物品

三碗糖水糕,三双筷子,茶酒各一小壶,八个小杯子,爆竹一卷,香十二支,大红蜡烛两支,纸钱若干。4.1.3.2祭祀前

六点钟起床做糖水糕,主要的原料有糯米粉和红糖。4.1.3.3祭祀中

流程与大年三十的一致。4.1.3.4祭祀后

与大年三十一致。值得一提的是这天早餐全家人吃糖水糕,直到中午才能开荤。之所以要在大年初一吃糖水糕,流传说法是全家人生活要从年初一开始甜甜蜜蜜,和睦相处。4.1.4大年初二 4.1.4.2祭祀物品

两碗阉鸡肉,一碗东坡肉,三碗米饭,三双筷子,酱油一小碟,茶酒各一小壶,八个小杯子,爆竹一卷,香十二支,大红蜡烛两支,纸钱若干。

祭祀流程与大年三十一致。4.1.5大年初三 4.1.5.1祭祀物品

三个大粽子,用红色的纸贴在粽子的表面,祭祀一天。这一天不用全村人去祭祀,只把粽子敬祖即可。4.1.6清明节 4.1.6.1祭祀物品

发糕两碗,瘦猪肉一碗,香一包,蜡烛一包,祭祀用的红纸一袋。4.1.6.2祭祀前

准备工作要做好,村长组织大家去扫墓,联系本村有车的人开车载全村人去扫墓,家家户户带上镰刀和铲子,发糕多带点在路上吃,一出去就是一整天,持续时间为三天左右。

来到墓地时要把祖宗的坟墓上的旁边的杂草统统清理掉,在外围边上做一条水沟,防止水浸到墓地,沿着圈放红色的纸,用泥巴压住不让风吹走。再换一块泥巴做的圆圆的坟头并在中间夹着一张红色的祭祀纸。4.1.6.3祭祀中

村长先在墓前鞠躬祷告,说我们子孙来看望祖宗,感谢祖宗的恩德。然后点上蜡烛两支和香若干柱,各家依次把祭祀用的发糕,猪肉摆敬放在坟前。年老的展开纸钱点上,嘴里念念有词为全村人祈祷,希望祖宗保佑我们子孙绵延不绝,生生不息,子孙平安,生活美好。我们围成一个大圈虔诚地鞠躬三拜,做三次。点爆竹,放烟花。待到纸钱烧尽后集体再次鞠躬叩拜,祭祀结束。

朝下一个墓地前进,流程基本一致。

五.调研感受与总结

祭祀祖宗是我们村里头等的大事,大凡村里的红白大事都要祭祖,例如,嫁娶,建房,小孩满月,丧事等都要求祭祀,但是要求不一样,准备的祭品也不一样,流程更不一样了。村里的人对祭祖也很看重,尤其是节日,不论多远能回来的一定要回来,不然你自家有事要全村人帮忙时没有人会帮忙的。大家都会说那人连个年都不回来,忘了祖。

作为新一代接班人,作为新青年,我们这一代有必要将这种传统的习俗传承下去,感谢祖宗的恩德,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

第三篇:试析广西少数民族婚姻习俗的文化透视

试析广西少数民族婚姻习俗的文化透视

编辑整理 编辑:汪小菲源:中华论文 货源网

论文关健词:广西少数民族 婚姻习俗 文化 社会意识 价值观

第四篇:习俗

西方婚俗

首先请大家来看几张西方婚礼现场图片

1.在西方,婚礼的标准流程是:伴郎、伴娘入场——戒童入场——新人入场——新人宣读誓言

2.首先,恋爱中的男女要结婚,一般要由男方向女方求婚,在求婚时男方应向女方赠送订婚戒指。因此,当人们提到 “He gave her a ring” 时,其意义通常是He proposed to her, she accepted, and they are now engaged.(男方向女方求婚,女方接受了求婚,两人现在已经定婚了)。

2.订婚的男女应立即将他们的结婚计划告之各自的父母,通常由新娘的父母宣布定婚和婚礼。按照传统,由新娘的家庭承担大部分婚礼费用,而新郎家一方则负责彩排宴和其他事宜。

3.婚礼在西方国家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场合,在举行婚礼前好几个星期,亲朋好友就会收到邀请信。

4.众所周知,婚礼是在教堂而且是在白天举行,如果你获邀请,那么在参加婚礼时着装应非常正式。女宾客穿鸡尾酒会礼服或长衬衫加节日外套或毛衣;男宾客则要穿礼服。值得注意的是,女士穿裤子是不合适的,无论裤子是什么颜色。

5.西方婚礼中配伴娘、男童、男傧相和迎宾员的观念源于这样一种信仰,即嫉妒新人幸福的邪恶幽灵会冒出来伤害他们,但如果婚礼上有许分着装类似的人,就能迷惑幽灵。

6、西方人婚礼上随处可见花,从教堂到酒店,小到教堂中的每一把椅子,无处不有花的存在。他们喜爱使用粉色系的花,粉白,粉兰,粉红,粉绿,粉紫,粉黄...而且他们喜欢使用新鲜的花朵,绝不会采用假花。一般每对新人结婚,鲜花的使用量是相当大的。随处可见的就是花,因为每一位盛装出席的女士,不论其年龄,都会在发髻处戴上一小束花以示对新人们的尊重。

7、新人步入会场后,在神父和圣经的见证下,新人互致结婚誓言,一般如下:我愿意娶某某成为我的妻子,从今天起相互尊重,相互扶持,无论是好是坏,富贵或者贫穷,疾病还是健康,都彼此相爱,珍惜,共同组建快乐幸福的家庭。

8、在新人互致结婚誓言之后,就是新人相互交换戒指,《圣经》中说,在远古时代,男子向女子求婚所用证物就是指环。9世纪时,教皇尼古拉一世颁布法令,规定男方赠送婚戒给女方是正式求婚不可缺少的程序。结婚戴戒指的习俗,一般认为始于17世纪。在那时的婚礼上,牧师按顺序从左手食指摸起,边摸边说:“以圣父、圣子、圣灵的名义„„刚好摸到无名指。

9、随后是新人共同切蛋糕。从前.小麦粉被用来洒在新娘的头上,以此来象征幸运和繁荣。依照中古时代的传统习俗,新娘和新郎要隔着蛋糕接吻。后来,作为夫妇共同生活的象征.新婚夫妇一起切蛋糕就成为了习俗。

10、在切好蛋糕之后是抛捧花。在西方国家,通常婚礼的活动就是抛花球的游戏,其他小游戏很少。在步出教堂后,新娘要背转身将手中的花球向后抛去,最后被哪个女宾接到,她就是下一个幸福的新娘。所以在这个时候,所有未婚的女宾都会主动站到前一排来,做好抢花球的准备,为的是沾沾新娘的喜气。

11、我们在电视剧和电影上看到,大多数的西方新娘的婚纱上都带有面纱。按照西方传统,起初新娘戴面纱是作为年轻和童贞的象征,信奉天主教的新娘戴面纱代表纯洁。因此,许多新娘在赴教堂举行婚礼的时候都选择戴双层面纱,新娘的父亲将女儿交给新郎以后,由新郎亲手揭开面纱。

最后,根据习俗,婚礼以新人的亲吻宣告结束。这一吻富有深刻的含义:通过接吻,一个人的气息和部分灵魂留在另一个人体内,爱情使他们合二为一。

西方婚礼习俗之婚俗特点

在比利时:新娘可以将其姓名绣在手帕上,在婚礼举行日随身带上它。婚礼后将手帕装进镜框保存,直到家里的另外一个姑娘结婚。

在亚美尼亚:人们放飞两只白鸽,以示爱情和幸福。新娘穿着红色丝绸的服装,头戴饰有羽毛的纸翼。人们还可以向新娘投硬币。

在荷兰:荷兰家庭过去常在婚礼之前举行一个宴会。新娘和新郎坐在芳香四溢的常青树下的宝座上,来宾们一个个以此向他们祝福。

在丹麦:世界上许多国家的人们习惯于给他们的恋人戒指或一束花,作为订婚礼物。但是在丹麦的一些地方,人们认为送给未婚妻刻满情诗、木制的棒槌是吉利的,因为棒槌能带来好运和美满。

同样令人感到奇怪的的是,在丹麦举办婚礼要花好几天的时间,可却是在秘密进行的,因为公开筹办会触怒鬼怪或引起他们的嫉妒。

在英格兰:英格兰人的婚俗丰富多彩,从求婚到度蜜月均按自己的传统方式进行。

在英格兰北部的约克市求婚方式颇为奇特,继承了古代民间遗风,女孩子成熟以后,需要出家了,便穿上不同颜色的紧身服饰,向男性示意。不同的颜色表示不同的意思,恰如交通信号灯一样。

在希腊:希腊的新娘子会在手套中放一些糖,代表把甜蜜带进婚姻生活。希腊人喜欢在婚礼中跳传统的圆舞招待宾客。

婚礼举行时,其中一项程序是由诗歌班领唱者训示新郎要好好照顾和保护妻子,新娘子则会轻拍新郎的脚掌以示尊重。新人会用薄纱包着糖衣的扁桃仁,然后分给宾客,以象征丰足和美满。

在苏格兰:传统的苏格兰格子裙是新郎必穿的礼服,富于苏格兰特色的风笛声会响彻整个婚礼会场,和中国相似,苏格兰人还会放鞭炮以示赶走不详及邪恶之物。

在阿根廷:青年男女在订婚或结婚时,有洗“花水浴”的习俗。所谓“花水浴”,即在入浴前把整蓝鲜花洒在水面上,沐浴时用花瓣揉搓全身,他们认为水是圣洁的,花是喜庆的,“花水浴”正可以代表美满和吉祥。

西方婚礼之礼仪

婚礼之入场仪式

传统的入场仪式非常庄重,特别是教堂婚礼,讲究step-touch的走步方式,即所谓的“step-touch-right, step-touch-left”方法,也就是右脚迈出之后,左脚跟着迈前与右脚合并,停顿两秒钟,然后左脚再继续往前迈出,随即右脚迈前至左脚处合并、停顿。在走步时,新娘和新郎的步幅和速度要保持一致,步态讲究轻缓稳重。

注意,走步时,新娘右手挎新郎左胳膊,注意不要拉着新郎的衣服,或紧紧环住新郎的胳膊。另外,新郎胳膊自然弯曲就好,不要用力紧扣住新娘的手腕,而且两人的距离保持在15cm左右比较合适。

婚礼礼仪之站姿:腰板挺直,挺胸收腹

正确的姿态是双脚并拢,腰板挺直,挺胸收腹,面带笑容,眼睛正视前方。注意双臂不要紧紧贴近身体,肩膀要放松,这样就可舒缓紧张姿态,同时也避免显得身体十分僵硬。♥值得注意的是:新人在站立时,新郎应在新娘的右边。传说新娘在自己的左方,方便新郎必要时用右手拔剑与敌人对决,可以更好的保护好新娘。

婚礼礼仪之转身:幅度要轻缓。转身时,身体应该随着脚步同时转动,转身幅度要轻缓,动作要利索,又要避免给人匆忙不稳重的感觉。如果婚纱或礼服裙摆较大,在转身时可以用与旋转方向相反的手轻轻抓住裙边和裙撑稍微向上提。

婚礼礼仪之亲吻——要深情但不能忘情

新人亲吻是在仪式中宣布两人正式成为夫妇之后进行。亲吻时可以自然大方的深情投入以表达幸福的感受,并且应该是男方主动吻女方。值得注意的是:要避免过分忘情。在正式庄重的婚礼中,过分疯狂的行为会使人感觉新人的形象缺乏尊贵。

婚礼礼仪之鞠躬——身体前倾15-20度

与中国不同,西方婚礼常用的鞠躬礼节并不需要完全采用深度鞠躬(90度鞠躬)之礼,一般来说,身体前倾15-20度即可,并停顿2秒钟。

新娘要注意避免为了防范走光把手捂住胸前,这样的姿势既不美观,又显得缺乏对客人的真诚和尊敬。事实上防范走光绝不是用手去遮挡,而是要注意衣服的合身和得体。另外,需要提醒的是新娘和新郎行鞠躬礼时,动作要和谐一致。

婚礼礼仪之交换戒指: 在西方教堂婚礼中,除了花童,通常还有一个托戒指的小朋友(ring bearer)跟在新人身后,一同步入仪式现场。如果没有安排ring bearer,新郎的戒指应该由伴娘保管,新娘的戒指则由伴郎保管。戴戒指时,新郎应弯曲肘部,把手伸到自然的高度,新娘用左手托新郎的手,右手的拇指,食指和中指握戒指,戴入新郎的无名指。

婚礼礼仪之抛花球

喻意将婚姻的幸福传送给未婚姐妹们,据说接到花球的幸运女子将会很快成为幸福的新娘。新娘在抛花球的时候,应面带笑容,手臂自然弯曲,不要伸开过直,稍微用力将花球向高处靠后的位置抛出即可动作幅度不要过大。

婚礼之蛋糕时刻:

吃蛋糕是西方婚礼的传统习俗。切蛋糕时,新郎和新娘必须两个人一起用刀切下第一块蛋糕,不能一个人切,也不要请他人代劳。

♥面包屑则代表着幸运,单身女孩若把蛋糕的碎屑带回家,放在枕头底下,便能在梦中看见自己未来的白马王子是什么样子。

跳舞的次序 根据传统习惯,跳舞的次序如下:

新郎&新娘、新娘的父亲&新娘;新郎&新娘的母亲、新郎的父亲&新娘;新娘的父亲&新娘的母亲;新郎&新郎的母亲;新娘的父亲&新郎的母亲;新郎的父亲&新娘的母亲;伴郎&新娘;新郎&伴娘;随即其他宾客也开始步入舞池起舞

第五篇:重阳习俗

盘点海南各地重阳习俗:年年重九庆日月奉天长文昌铜鼓岭是重阳登高好去处

即将到来的10月5日是中国传统节日——重阳节。“重阳”又称“重九”,古代人将九定为阳数,九月初九,九九相重,所以称做重阳。在内地,重阳节有登高游览、饮酒赏菊、佩插茱萸、蒸吃重阳糕等传统习俗。那么,海南的重阳节又有着什么样的风俗习惯呢?这几天,记者通过走访民间老人,从各地挖到不少有意思的传统风俗和节日趣闻。

民间歌谣咏重阳

海南民间歌谣起源于海南岛祖祖辈辈先民的日常生活中,这些歌谣内容涉及民间生活的各个领域,其中不乏一些传统节日的歌曲。作为中华民族历来重视的一个传统节日,海南民间歌谣中有不少记录了先民们在重阳节这天活动的情景。民歌是一种蕴含着浓郁乡土气息的民间艺术形式,散落在海南民间各地的歌谣则极具地方特色。这些植根于海南民间的文化瑰宝,有着悠久而厚重的地域文化背景。

据考证,在海南东部文昌、琼海一带的民间,流传着一曲名为《重阳节登铜鼓岭歌》的民间歌谣,此歌谣用海南方言描述了游人登文昌铜鼓岭时的所见所闻,人们可以在悠扬的曲目中感受到自然景观和游人情感情景交融的境界。

家住文昌市文城镇清群村的李氏今年已经86岁高寿,村子里的人都亲切称呼她“姑婆”。“姑婆”告诉记者,她年轻时候很喜欢唱歌,许多本地民间歌谣她都有唱过。关于重阳节的歌谣,除了较为流行的《重阳节登铜鼓岭歌》外,“姑婆”至今还对一曲名为《龙颜欢四时风景歌》尚有残存的记忆,而这一首歌谣就有唱到“重阳到,采摘茱萸登高山”的词句。“八月完到九月天,九九重阳登高天;桓景避灾传后世,孟嘉落帽在山圮。”除了“姑婆”介绍的这两首民谣之外,记者还从一些上了年纪的老人中了解到另一首海南民间歌谣《十二月歌》的存在。该歌谣中所唱“孟嘉落帽”的典故,据说与重阳登高望远的习俗密切相关。“孟嘉落帽”这个典故,源于重阳佳节的桓温大宴。主人公就是田园诗人陶渊明的外祖父孟嘉。后来,人们就以“孟嘉落帽”形容才子名士,风度潇洒,才思敏捷。海南土歌《十二月歌》中所唱“桓景避灾传后世”,讲的就是重阳节登高避祸的传说。尽管传说不一定是事实,但先民却逐渐形成了在重阳节这天登高远眺的习俗,并代代流传至今。

姑婆还向记者介绍,她小的时候,每到农历九月初八那晚,父母就带着子女们来到文昌的铜鼓岭山脚下。从凌晨四五点开始,全家人一起爬山,趁日出之前登上山顶。观日出,听涛声,为美好的生活祈福迎祥。“每逢重阳,到铜鼓岭登山的游人就特别多,总有走散的家人,在登山时你呼我喊,甚至有不少年轻男女高歌一曲,一路上叫嚷声不绝于耳,十分热闹。”姑婆如是说。

至今,许多文昌本地人都还保留着重阳节登山的习俗,并且这一习俗还吸引许多外来游客在临近重阳节这一期间,去感受攀登铜鼓岭的乐趣。倘若游人有幸,途中遇到当地一些古来稀的老人,可以向他们领略一下这些在今天只存在史料中的古老歌谣。

“九九”重阳祭先人

据史料记载,明代嘉靖年间的名臣——礼部尚书、定安人王弘诲在游览铜鼓岭后,钟情于这片山水,倡议海南文人学子每逢“九九重阳”之际,在此吟诗作画,缅怀先人。此后,每年临近重阳节,都会有许多岛内游人登高望远,吟诗作赋,并且随着时间推移,登高的地点逐渐遍及海南其他名山。

海南省民俗学专家焦勇勤教授向记者介绍,历史上海南岛有人居住的地区多为平原地带,高山并不常见。居住在沿海地区的人们,重阳佳节往往会远足海边,隔海寄托思念的感情。在一些地方,会有群众在重阳节这一天,祭扫祖墓,纪念先人。渐渐地,重阳节这天也

就成了仅次于清明节的拜祭先人的重要节日。

从形式上,重阳节拜祭先人的仪式较清明节并不算太隆重,但由于时间上处于秋收季节,所以拜祭的贡品丝毫不逊色于清明节。根据海南各个地方不同的风俗习惯,拜祭的方式也略有差别。家住儋州市木棠镇的黎子丰向记者介绍了重阳节这天拜祭先人的一些特殊“规矩”。家家户户摆放祖先灵位的台子必不可少三样东西:一只母鸡、一条鱼、一块猪肉。黎子丰解释说,母鸡能生蛋,寓意请求祖先保佑家里财富不断;鱼,是中国人传统节日餐桌必不可少的食物,意为年年有鱼(余);猪,是自古以来炎黄子孙祭祀不可缺少的家畜,也是对美好生活的一种期盼。

重阳节这天拜祭先人,普遍存在海南各地民间。这一天,长辈们给祖先牌位摆上丰盛的贡品并上香,还要烧纸钱、放鞭炮。这种方式在城市已经不多见,但是在一些村落,却还保留这样的习惯。比较常见的地区主要分布在文昌、琼海、万宁以及澄迈、临高、儋州一带。吃重阳糕沐艾叶水

人们都知道,八月十五吃月饼,但对于九月初九食重阳糕却知之甚少。其实,传统的重阳节也有属于自己的特殊食物,即重阳糕。

据悉,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其做法和用料并不统一,较为随意。韩先生是海口市府城的一家糕点铺老板兼糕点师,因家中排上老三,因此人们亲切称呼他“三叔”。“三叔”自十八岁从事糕点制作行业至今,已经有25年的历史。“三叔”告诉记者,海南本土的重阳糕做法也有多种形式,比如海口一带制作出来的重阳糕类似三明治构造,上下两层是米粉,中间一层是配料。配料的搭配并不固定,根据个人口味任意添加。在儋州、白沙地区,重阳糕一般做成块状,用粽叶或者芭蕉叶包起来,此地区的重阳糕里面的陷多为以糖浆搭配五仁为主。还有一种做法,依然是用植物的叶子包成球块状,但是使用的料不是米粉而是糯米,再混合本地产的一种豆类。海南的重阳糕以甜食为主,口味清淡,寓意平淡的生活中蕴含着甜甜美美的幸福。

无论是北方方言还是海南本土方言,“高”和“糕”谐音,作为传统节日中的食品,在重阳之日品尝糕点,最早是庆祝秋季丰收,喜尝新粮的用意。随后,民间才有了登高吃糕的意思,有步步高的吉祥意味。“三叔”告诉记者,在万宁、琼海一带,乡邻之间,晚辈给年纪较大的长者赠送重阳糕,是一种表达尊老敬老的传统习俗。当长辈收到晚辈赠送的重阳糕时,总会拿出早已准备的艾叶给子孙们,并嘱咐他们这一天要用艾叶水来沐浴。老人们相信,重阳节这一天用艾叶水沐浴具有清除身体杂质的功能。现代医学也证明,艾叶水不仅可以去痱子和内热,还可以驱除蚊子防止蚊子叮咬。

一直到今天,这种风俗习惯在海南东部地区山村都还保留着。

驱除鬼神“赶山猫”

家住儋州市光村镇新富村的杨超才老人向记者介绍了过去临高、儋州等地重阳节这天非常有趣的一项传统习俗。旧时重阳节这天,家家户户的男女老少会在黎明前起床,长辈们起火生灶,然后其他人手持一根稻草或者较细的树枝点燃一端使其冒出星火,然后全家人会齐声高喊“赶山猫”。一些上了年纪的长辈还懂得一些遗留下来类似咒语的东西,当其他人只是发出欢呼声时,他们会小声用方言“嘀咕”这些咒语。杨超才说,这些咒语很可能是祖辈们流传下来,用于拜祭先人时一种特殊口语。

“西方土神、南方土神、北方土神、东方土神„„”,杨超才还记得这些咒语的开头几句。除了是古人信奉神灵的一种表现外,现在的“赶山猫”习俗大多是人们以此来表达一种驱赶鬼神疾病,祈祷吉祥安康的用意。

1989年,我国正式把重阳节定为老人节。古老的重阳演变至今,为了尊重和顺应九九重阳节这个“九

九、久久、延年益寿”的民俗与吉祥观念,人们“积极开展尊老敬老活动,大力提倡尊老敬老的社会风尚,为老年人办实事、好事。现在,重阳节已经发展成为爱老、敬老的节日。

每个人都有老去的那一天,关爱老人也同样是关爱我们的将来。“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在这天高云淡、秋风飒爽的季节,祝愿所有的老年人健康快乐。(注:本版图片为资料图片)

下载广西习俗word格式文档
下载广西习俗.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韩国习俗

    韩国习俗 姓名、称谓、礼仪:韩国人的姓名基本都是以韩文发音的3个中国字组成。第一个字为姓,后两个字是名字,与中国人的姓名有所不同的是,韩国人的两个字的名字通常有一个字是......

    端午节习俗

    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艾节、端五、重午、午日、夏节。虽然名称不同,但各地人民过节的习俗是相同的。端午节是我国二千多年的旧习俗,每到这一天,家......

    端午节习俗

    端午节习俗 【佩饰】 健人,旧时江浙一带端五时妇女的一种饰物。一般用金银丝或铜丝金箔做成,形状为小人骑虎,亦有另加钟、铃、缨及蒜、粽子等的。插在妇女发髻,也用以馈送。《清......

    春节习俗

    没有人能够否认,我们的习俗一直都在改变。无论是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方面还是节日的庆祝方面,一直都在改变。 “小孩儿小孩儿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二;......

    元宵节习俗

    元宵节习俗 元宵节习俗 自从元宵张灯之俗形成以后,历朝历代都以正月十五张灯观灯为一大盛事。梁简文帝曾写过一篇《列灯赋》:“南油俱满,西漆争燃。苏征安息,蜡出龙川。斜晖交映......

    青年节习俗

    青年节习俗 “五一”现在成了旅游的潜在说法。可是,在这黄金假期,有几个人能够想到八十七年前的那一群热血青年?!是他们,用他们的大无畏精神铸就了辉煌。是他们的英勇,给当时被......

    春节习俗

    春节习俗 1、腊月二十三 祭灶 我国春节,一般是从祭灶揭开序幕的。祭灶,是一项在我国民间影响很大、流传极广的习俗。旧时,差不多家家灶间都设有“灶王爷”神位。 2、腊月二十四......

    工匠习俗

    (一)木工、石匠、泥水匠 木工、石匠、泥水匠,尊鲁班为祖师。鲁班,是春秋时鲁国的巧匠,姓公输,名般。由于“般”与“班”同音,人们一样平常称他为鲁班。相传他曾创造木作东西,创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