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环境与人类的关系

时间:2019-05-14 17:36:5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地球环境与人类的关系》,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地球环境与人类的关系》。

第一篇:地球环境与人类的关系

地球环境与人的关系

人类,作为地球的主人,自从诞生的那天起,就与周围的地理环境发生着密切的关系。一方面,人类的生活活动和生产活动需要不断地向周围环境获取物质和能量,以求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同时,又将废弃物排放于地理环境之中;另一方面,环境根据自身的规律在不停地形成和转化着一定的物质和能量,不为人类的主观需求而改变其客观属性,也不为人类的有目的活动而改变自己发展的过程。因此,在环境有限地自循环过程中,人类无限制地资源开采和环境破坏无疑打破了这一平衡。不管是在现有环境中谋求发展,还是抛弃旧的寻求新的环境,人类究竟能走多远?

从生物性来看,在与地球各部分的相互作用中,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形成了如今这种形式。

1.人类与大气圈

大气圈是地球外面由各种气体和悬浮物组成的复杂流体系统,是在生命活动参与下长期发育而形成的。地球大气的主要成分是氮和氧。

地球各圈层,尤其是生物圈各组分,与大气圈保持着十分密切的物质和能量的交换,使大气各组分之间保持着极其精细的平衡。30亿年前,大气圈中氧浓度只有现在的千分之一,原始的生命为了躲避紫外线致命的伤害,只能存在于水下10m深处。到距今6亿年时,氧浓度达到现水平的百分之一,出现了臭氧的保护,生命开始出现在水面上,成为生命史的第一个关键浓度。到4亿多年前,氧浓度达到现水平的十分之一,臭氧的浓度进一步增加,生命才能从海洋登上陆地,这是生命史上的第二个关键浓度。可以看见,氧浓度对生命的出现与发展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目前下层大气中氧气的浓度为21%,这是亿万年来生物圈进化与大气圈相互作用的结果。

目前还没有观测到大气氧浓度变化。然而,作为大气微量组分的一些气体浓度已经发生实质性变化则是不争的事实。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CO2和O3等气体浓度的变化。

20~30亿年以前,大气圈中CO2的浓度很高,约为今天CO2浓度的10倍。到16亿年前,随着含氧大气圈的形成,大气CO2的浓度逐渐下降到今天的水平。一定浓度CO2的存在,对地表温度的调节至为重要。因为CO2和某些气体具有能让太阳辐射中的短波辐射通过而吸收地表长波辐射、从而使地表增温的效应,即所谓“温室效应”,此类气体称为“温室气体”。若无这些温室气体的存在,有关计算推断地球的年平均温度应为-18℃,而不是现在的13~15℃。就是说,天然的温室效应使全球温度上升了31~33℃。

综上所述,大气圈各组分之间保持着精细的平衡,这是地球环境亿万年来发育的结果。保持这种平衡乃是维护生物圈所必须,破坏这种平衡就是破坏生命的基础。然而,人类社会实现工业化以来,规模和强度日益加大的人类活动正在破坏这种平衡,这是人类面临的重大环境问题之一。

2.人类与水圈

海洋和陆地上的液态水和固态水构成一个大体连续的圈层覆盖在地球表面,称为水圈。它包括江河湖海中一切淡水、咸水、土壤水、浅层和深层地下水以及南北两极冰帽和各大陆高山冰川中的冰,还包括大气圈中的水蒸气和水滴。大气中的水是全球水循环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地球之所以能够成为一颗智慧星球,水是一个关键因素。各种生命起源的假说都少不了水这一要素。如今地球表面的70%以上覆盖着水,大多数生物体内水的含量也达2/3以上。研究还发现,人体血液的矿化度为9g/L,与30亿年前的海水是相同的。静脉点滴用的生理盐水为浓度为0.9%的NaCl溶液,与原始海水一致。这似乎在告诉我们,现代人的身体内仍然流动着几十亿年前的海洋水。在自然界的植物体内,水分含量更高,有些甚至高达95%。这一切都充分表明地球上生命的产生和进化都离不开水。

人们的日常生活更是时时处处与水紧密联系,从生活、娱乐到工业生产和农业灌溉,无一不体现出水的重要性。

3.人类与土壤圈

土壤是地球陆地上能供植物生长与繁殖的疏松表层。除了江河湖海等水体和两极冰盖与高山冰川覆盖的地区以外,几乎都有土壤存在。即使在岩石出露或流沙覆盖的地方,也可能有原始土壤和风沙土的发育。因此,各种土壤在地球表面形成一个断续分布的圈层,覆盖于岩石圈之上,其厚度由几厘米至几米不等。在炎热湿润的热带、亚热带地区,有些土壤的厚度可能达几十米。

土壤圈是与大气圈、水圈同样重要的第三大环境要素。土壤和岩石共同构成了大地,但土壤和岩石是有区别的。土壤由岩石演化而来,并覆盖在岩石的表面,土壤与岩石最大的不同在于它具有肥力,即提供和调节水、气、热和营养元素的能力,为植物的生长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地球半径约为6400km而地表土壤的厚度仅为几十厘米,相比之下微乎其微,但却正是这薄薄的一层土壤,才使得地球上有了广阔的森林、农田和草场,人类得以从中获得宝贵的生产和生活资源。在此基础上,农耕文明建立起来,人类社会得到长足发展。

4.人类与岩石圈

岩石圈是人类所需要的矿物原料和化石燃料的储藏所,其储量是巨大的。当今世界所依赖的主要能源——石油和煤炭均来自于此。但是,由于人口的持续增长和技术的迅速进步,对矿产与能源的需求与日俱增,传统原料与燃料行将耗竭。如何迅速实现向新材料与新能源的转变,已经成为关系到人类未来生存与发展的要务。

另一方面,岩石圈又是其上面各圈层的基础,并且与各圈层相互作用,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流。对岩石圈的任何干预,也必将对其他圈层发生影响。众多地震、海啸起因于此。

5.人类与生物圈

生物圈是指地球上有生命的部分,即地球上所有的生物,包括人类及其生存环境的总体。

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包括从海平面以下10km到海平面以上9km的范围。在这个范围内有正常的生命存在,生态系统内部不断进行着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与循环。人类从农业社会进入工业社会后,掌握了可以同大自然相抗衡的力量。尤其是最近半个世纪以来,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终于使人类从大自然的奴隶变成了主人,但人类在过去相当长的时期处处以胜利者和占领者的姿态出现,破坏了人类同大自然的平衡与和谐。

6.人类与近地太空

一直以来就有陨石、陨铁等天外来客影响着地球表面圈层,包括对人类生活的影响。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在近地外太空的活动越来越多,开发新领域的需求越来越大,同时也对太空和自己造成了相当棘手的麻烦——太空垃圾。太空垃圾之多,以至于火箭、飞船升天还得小心翼翼地避开它们。至于落入大气层,虽被燃烧殆尽,但也有少部分残留回归地球表面,若是其中有放射性物质,恐怕人们无法视之不见。由着人的自然属性,人的社会属性开始逐渐显露出来,并在对于人—自然关系的认识上逐步转变、提升。

人类活动给环境带来的不少污染,特别是温室效应,一直是人们备受关注的热点问题。汽车的大量使用、工业的发展,使大气中二氧化碳及其它温室气体浓度的增加而导致全球变暖。日常生活中,人们大量的使用化妆品、空调制冷剂等里面含有大量有害的化学物质,如氟里昂,从而破坏地球表层的臭氧分子。臭氧层的空洞,更是给全球气候变化、生物的多样性带来威胁。工业、生活排放的废水,污染了水体环境;化肥的使用,破坏了徒弟的盐碱性;绿色植物的两砍伐,破坏生态环境等等。这一系列的活动都说明了,人类的活动的确与环境污染存在密切的关系。

人类生活在地球表层环境当中,是地球表层环境发展、演化、分异的产物。早期的人类最大自然存在着很大的依赖性,都是被动的去适应周边的环境。随着社会的发展,地球表层环境的演化和发展,加上生态环境中“适者生存”这一不变的法则,这就促使了人类的发展。随之人类也试图去改变地球的表层环境,对地球表层环境的作用和影响也越来越大。

人与地球表层环境的关系,从人类诞生早期的环境对人类单向的影响为主,变为现在人类与地球表层环境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格局。由此可见,人与环境的关系具有对立统一性。

第二篇:浅谈人类与环境的关系

浅谈人类与环境的关系

近几年来,地球的环境却越来越恶劣:全球性气候变暖,飓风、暴雨等灾害性天气频繁出现,“非典”、禽流感等传染性疾病时有发生,给人类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严重威胁和许多不便。这些都是人们不断地“伤害”地球的结果。大片的森林被砍伐,碧绿的青山被挖掘,美丽的草原成荒漠,清澈的河水成浊流。树林少了,青山秃了,草原荒了,清水黑了,使人们生存的环境变坏,呼吸的空气变差,生活的环境被许多有害的东西所“侵占”,病毒就趁机钻进人们的体内,我们人类就会患上一些可怕的疾病。

然而近百年来,由于人口的急剧增加和人类对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加之城市化、农业发展、和环境污染、森林减少等原因,地球上的各种生物及其生态系统受到了极大的冲击,生物多样性也受到了很大的损害,自然区域变得越来越小了,使得地球上越来越多的物种已经或正在遭到灭顶之灾。

恩格斯说:“„„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不是吗?从2300万年前到1800万年前森林古猿的出现到现在人类高度发达的文明时代,人类从未停止过向大自然索取,大自然也是“有求必应”,这更滋长了人类的贪欲。他们在地球上大肆砍伐树木,建立化工厂,排污排废„„。于是,曾经山青水秀,一片蔚蓝的地球母亲望去已是满目疮痍,污烟瘴气。这怎不叫人寒心呢?

至此,人类还没有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依然我行我素,以环境的污染,生态的破坏来换取经济的发展,举一个最近的例子:

某市的木兰溪,在50年代初本是一条清澈见底,鱼虾成群的河流,处处可见嬉水的孩童和淘米洗菜的妇女,但是近年,由于溪上游的木兰糖厂等工厂不重视环保和对污水的正确处理,任意地排放废水废渣,致使木兰溪水质变坏,鱼虾绝迹。望着溪面上漂浮着黑色的泡沫和死鸡,死鸭,还有谁敢下河游泳,用河水洗衣作饭呢?河两岸的农民因用了污染的水灌溉庄稼,使庄稼减产„„。农民曾多次要求县里主管部门解决污染问题,不知什么原因,一直拖了下来。

木兰溪中的泡沫及牲畜尸体,不是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吗?溪中绝迹的鱼虾何日再归来? 这是为什么呢?有这么几点主要原因:

1、人口迅猛增加;

2、环境污染;

3、大型水利工程建设破坏环境;

人口迅猛增加:人口增加后,必须扩大耕地面积,满足吃饭的需求,这样就对自然生态系统及生存其中的生物物种产生了最直接的威胁。随着我国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对自然资源的需求不断增大。乱砍滥伐、过度放牧、不合理的围湖造田、沼泽开垦、过度利用土地和水资源,都导致了生态环境的破坏甚至消失,影响物种的正常生存,有相当数量的物种在人类尚未察觉的情况下便已悄然灭绝。环境也就被破坏了。环境污染:随着人类的发展,环境污染也加剧。环境污染会影响生态系统各个层次的结构、功能和动态,进而导致生态系统退化。由于生物对突然发生的污染在适应上可能存在很大的局限性,故生物多样性会丧失;污染会改变生物原有的进化和适应模式,生物多样性可能会向着污染主导的条件下发展,从而偏离其自然或常规轨道。城乡工农业污水、大气污染物等大量排放,特别是酸雨的危害、重金属以及长期滞留的农药残毒的富集,使许多水陆生物及生态系统因环境恶化而濒临灭绝;还有我国的湖泊及一些主要河流已被工业废水严重污染。至于海洋,特别是近海的海岸污染,也是环境破坏的主要因素。

大型水利工程建设破坏破坏环境:修大型水利工程造成江湖阻隔,破坏了水生生物栖息的生境,阻塞某些鱼类的洄游通道,也使一些物种濒临危境,导致环境遭到破坏。津关段是“四大家鱼”的产卵场,大坝截流后,流速、水温等水文条件发生变化,使长江中段“四大家鱼”鱼苗呈减少趋势。大坝截流阻挡了中华鲟溯江而上至金沙江产卵的通道,许多中华鲟滞留于坝下江段,有的甚至撞死于坝下,这对中华鲟的生存造成严重威胁。

防治措施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周围生活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也就是说高度发达的文明社会需要良好的自然和社会环境。而良好的环境又需要高度发达的经济作为支撑,没有一定的经济基础,环境保护与文明发展就很难协调发展。如何处理好文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呢?我觉得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1、科学地管理。现代文明产生的各种环境问题与管理不到位是有关的。就像一个班级一样,如果管理得好,则整个班级会形成良好的学风、班风,管理不好就会出现很多问题,如上课迟到、讲话、打架等等不良现象。环境保护也需要科学地管理,有些污染很大的企业该关闭的就要关闭,该迁徙的则迁徙,有些地区如长江、黄河的源头地该保护的则重点保护,再如,北京已经倡导并实施减少车辆、增多自行车的方法,还把首钢搬到了唐山。只有这样,人类与环境才能友好相处,我们的生活才会变得更加美好。

2、节约资源,资源再利用。我国资源总量巨大,但人均资源较少,为了合理地开发利用,一方面要控制我国的人口总量,另一方面更应从节约资源入手,工业上尽量使用低能耗、高效率的生产工艺;农业上采用节地、节水型的农业技术;生活上形成适度消费、勤俭节约的习惯。同时,我们又要在资源再利用上狠下功夫,建立“资源——产品——废物——再生资源——再生产品”的循环生产新模式,彻底改变传统的“资源——产品——污染排放”的单向线性模式和“先污染,后治理”为特征的末端治理模式。

3、大力推广使用清洁能源。我国的能源构成中,70%是煤,其次是石油,煤和石油都是污染型的能源。在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城市,总是存在大量的工业企业,能源的消耗是必不可少的,但也带来了大量的污染物,影响了人们的生活质量。为了解决这个矛盾,我国应大力推广使用清洁能源。清洁能源是指使用过程中产生少量或没污染的能源,如水能、风能、太阳能、潮汐能、沼气等等,现在有部分城市已推广使用太阳能热水器就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有的海滨城市利用潮汐能发电也非常不错,丹麦的风能占总能源的20%。

4、生产更多的绿色产品。文明的发展为人类提供了种类繁多的生活用品,为生活带来了极大的方便,但很多生活用品在使用的过程中却会产生污染,影响到人类的健康。如电视、电脑、手机产生电磁辐射对人体健康有害;汽车产生的尾气污染了空气;豪华装修后的甲醇污染;塑料袋的使用造成了白色污染等等。因此,研究、开发和推广绿色产品势在必行,只有这样,我们才有可能在享受高度物质文明现代化生活的同时,呼吸新鲜空气,饮用新鲜净水。

5、提高全民环保意识。有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还需高度发达的精神文明,保护环境是精神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一个社会要保护环境,单凭一两个人是不行的,更要全社会的人共同努力。因此,需要一大批有环保意识的公民,要大力普及环保科学知识,提高全民环境保护意识,把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科学理念同中华民族关爱自然、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美德结合起来,从我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通过多种途径,普及环保科学知识,在全社会形成了解国情、珍爱环境、保护生态、节约资源、造福后代的共识,大力倡导生态工业、生态农业、生态服务业,以及生态环境、生态人居和生态文化建设,摒弃盲目追求过度消费,倡导正确的生活方式。

我们只有一个地球,我们共有一个家,请让我们齐心协力,共同创造一个美丽的绿色家园。我们倡导:转变观念和思路,加强引导,树立绿色低碳发展观。发展绿色低碳经济、促进可持续发展是人类社会未来发展的必然选择。政府部门要从政策层面上支持和引导大力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引导、支持社会树立绿色发展和低碳发展的理念。以发展绿色低碳经济实践和探索为起点,寻求适合国情的绿色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为遏止气候变化不断恶化的势头,积极采取自主行动,从多种环节入手,节能减排降耗,减轻环境灾害,切实履行量化减排义务

我们希望:加强科技创新,提倡低碳生活,建设生态环境。世界各国、全球企业应负担起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应对资源环境压力。以已开展的生态环境保护治理为榜样,寻求经济发展新模式,承担企业社会责任,加大节能减排和低碳技术的研发,加快节能环保和装备的推广应用,推动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发展低碳能源技术,推行能源高效利用、清洁能源开发、绿色GDP核算等研究,建立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和低碳社会生活消费模式。

我们期待:开展低碳技术国际交流,发展碳排放权交易国际合作。加强政府间国际合作,进而推动企业合作,有序推进低碳生态产业转移,促进低碳和生态经济在全球的合理分布和共同发展。积极建立环境权益交易市场,探索清洁发展机制,推动全球统一碳交易市场形成,改善发展中国家的碳定价权

我们努力:推广发展低碳绿色金融的成功经验,积极探索发展绿色低碳经济的投融资途径,不断探索创新投融资机制,将减排降碳纳入金融体系的服务范畴,制定和完善符合国情的促进低碳产业发展的经济激励措施,利用碳金融体系的支撑使碳减排获得持续不断的融资,从碳减排权中提高能效及可持续发展的收益,努力争取全球低碳经济竞争的主动权

让我们团结起来“发展绿色经济,倡导低碳生活,共赢绿色未来

当然环境问题还不只这些,如世界八大公害,日本的水俣病,痛痛病等等无一不是人类对自然界的无知而自掘坟墓。的确,环境问题无时不刻地困绕着整个世界。然而,这一出出悲剧又是谁一手导演的呢?是人类。当灾难再度落到了人类自己身上,到了大自然对人类无休止报复时,人类终于觉醒了,明白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人类如果想征服自然,就必须尊重自然。对于改造自然理应慎之又慎,又要大刀阔斧,勇于实践和改良,才能控制自然,使自身利益与自然协调发展。

面对我国严峻的环境问题,我们绝不能重蹈西方发达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覆辙。“先污染,后治理”是十分不明智的选择,其治理的代价很高。我们既要加速发展,摆脱环境问题对我国经济的制约,又要贯彻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来保护环境。

参考资料:

[1] 《环境保护法 》;

[2] 王进,《我们只有一个地球》,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 [3] 沈洪艳,《环境管理学》,清华大学出版社。[4] 《中国环境管理》 1988年02期

[5]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地理》 [6]中国环境管理;1986年03期 [7]环境与可持续发展;1987年03期

[8]中国城市建设与环境保护实践——城市建设与环境保护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7年 [9]中国环境报;2000年

[10]甘肃环境研究与监测;1987年01期

韩嘉琪

服装101班 201017041009

第三篇:论环境与人类健康的关系[推荐]

论环境与人类健康的关系

1、人类与环境的关系

现代社会高速发展着,可是现在人们对环境越来越忽视。而环境问题带来了种种问题,早已困扰了人类多年。从中世纪欧洲的鼠疫,到现代的流感、SARS,结核也成了现在的困扰人类的几大疾病之一;最近频频出现的厄尔尼诺现象,以及海啸、地震引发的各种健康问题,也越来越让人们头疼。因此,人类要更好地生存下去,必须善待环境。

在地球表面,所有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行成了以人类为中心的生物系统,也即是地球生物圈。而人类作为其中唯一的智慧生物,在整个系统中处于非常特殊的地位。虽然人类的历史相对与其他许多动植物、细菌、病毒来说短得可怜,但毫无疑问,人类是地球的主宰。因为人类自出现以来,多扮演着征服自然,进而主宰改造自然的作用,而随着人类科技的发展,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越来越强,人类越来越希望环境向着更有利于人类生存的方向发展。在人类对自然的改造过程中,也或多或少的破坏了环境。因为人类与环境息息相关,环境的细微变化也可能引起人类社会的巨变。

环境是指以我们人类为主体的外部世界,是人类生存发展的物质基础。人与环境,象鱼和水一样密不可分。环境创造了人类,人类依存于环境,受其影响,不断与之相适应;人类又通过自身的生产活动不断改造环境,使人与自然更加和谐。生活环境对人类的生存和健康意义重大,适宜的生活环境,可以促进人类的健康长寿。反之,如果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活动中产生的各种有害物质处理不当,使环境受到破坏,不仅损害人类健康,甚而还会导致人类健康近期和远期的危害,威胁子孙后代。也就是说严重的环境污染,能造成生态系统的危机,导致人类的灾难。流行病学研究证明,人类的疾病70%~90%与环境有关。人类想健康长寿,就必须建立和保持同外在环境的和谐关系。

2、地理环境与健康的关系

自然因素对生态环境的破坏,给人,生命财产的产生可能会带来巨大损害,甚至爆发引发疾病流行。但自然因素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常常具有地域性,发生的频率相对下比较低。有关地理环境对人的寿命的影响。《黄帝内经》中《素问·五常政大论》说:“一州之气,生化寿夭不同,其故何也?岐伯曰:高下之理,地势使然也。„„高者其气寿,下者其气夭,地之小大也,小者小异,大者大异。”此指居住在空气清新、气候寒冷的高山地区的人多长寿,而那些住在空气污浊、气候炎热的低洼地区的人则寿命相对较短。作为养生的地理环境,最理想的居处是阳光充足,空气清新,水源洁净,土壤肥沃,景色秀美的自然环境。在地理环境的选择上,唐代医家孙思邈在《干金翼方》中提到:“山林深远,固是佳景„„背山临水,气候高爽,土地良沃,泉水清美„„若得左右映带岗阜形胜最为上地,地势好,亦居者安。”良好的地理环境不仅是人类物质生活的可靠保证,而且是人体健康不可缺少的条件。自古以来,僧侣的庙宇或皇族的行宫多建筑在环境幽静、林木茂盛的山上,或在碧波环绕、水天一色的海岛上,说明人们对养生的地理环境选择上,早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

气候等环境因素,以及人类活动和生活习惯,会加深地球化学背景对人类健康的影响。例如在贵州省西部的砷中毒病,不但同二叠系煤层中高砷含量(100mg/kg)有关,而且还同高原区的潮湿气候和漫长的寒冬有关。在这样的环境里,当地居民多喜欢吃辣椒,并在没有装烟囱的屋子里烧煤取暖。同时,他们还常在屋中悬挂辣椒和玉米将其晾干。此种生活习惯使煤中的砷可通过升华作用而附在玉米、辣椒的表面,从而进入人体(郑宝山,1996)。在有些地区,致肺癌的氡可通过屋基土壤岩石直接释放,或通过由含氡的矿渣制成的砖而侵入室内。当冬季来临,天气突变,气温骤降,皮下组织血管收缩,血管阻力增加,血压增高,则容易使人患高血压,冠心病,心肌梗塞,中风等,另外,关节也与天气变化密切相关,关节疼痛常常是天气变化的先兆。因此,人的健康问题是与天气也就是大气变化密切相关的。

认识到了人们的健康与环境密切相关,我们必须善待环境,不能纵容各种破坏环境的事情发生。因为,我们只有一个地球,只有人和自然和平相处,人类才能更好地生存下去,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

目前在城市我们对住宅的环境进行绿化和美化,使其达到良好的生活环境,以利于养生。创造一个树木环绕,郁郁葱葱,鲜花盛开,千姿百态的住宅环境。这样的环境可以使居住者心旷神怡,置身于大自然的纯朴美和自然美之中,为生活增添无限乐趣,从而达到养生怡性,延年益寿的目的。

3、环境污染的危害

而人为因素对人类生态环境生态系统的破坏更为严重。在我们居住的地球上,自然资源的形成与演化,往往需要经历漫长的发展过程。人类无休止的“征服”自然和“索取”资源,以掠夺性的生产方式,造成了资源和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在世界经济高速增长的今天,大自然向人类亮出了“红灯”。

环境污染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工业废气、噪声等环境污染严重;二是人们赖以生存的水质污染严重;三是每日三餐中的果蔬食品,由于施用化肥农药及激素类所产生的毒害;四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电器类的污染。对人体健康有影响的环境污染物主要来自工业生产过程中形成的废水、废气、废渣,包括城市垃圾等。环境污染物影响人体健康的特点,一是影响范围大,因为所有的污染物都会随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而流动,并且对所有的接触者都有影响;二是作用时间长,因为许多有毒物质在环境中及人体内的降解较慢。环境污染物进入人体的主要途径是呼吸道和消化道,也可经皮肤和其他途径进入。气态污染物一般是经过呼吸道进入人体的。由于呼吸道各个部位的结构不同,对污染物的吸收速率也不同。人体肺泡面积达90平方米,毒物由肺部吸收速度极快,仅次于静脉注射。进入肺泡的污染物直径一般不超过3μm,而直径大于10μm 的颗粒物质,大部分被粘附在呼吸道、气管和支气管粘膜上。水溶性较大的气态物质,如氯气、二氧化硫,往往被上呼吸道粘膜溶解而刺激上呼吸道,极少进入肺泡;而水溶性较小的气态毒物(如二氧化氮等),大部分能到达肺泡。污染物进入人体后,由血液输送到人体各组织。不同的有毒物质在人体各组织的分布状况不同。一般来说,重金属往往分布在人体的骨骼内,而“滴滴涕”等有机农药则往往分布在脂肪组织内。毒物长期隐藏在组织内,并能在组织内富集,造成机体的潜在危险。除很少一部分水溶性强、相对分子质量极小的污染物可以原报排出体外,绝大部分都要经过某些酶的代谢或转化,从而改变其毒性,增强其水溶性而易于排泄。人体的肝、肾、胃肠等器官对污染物都有一定的生物转化作用。其中以肝脏最为重要。污染物在体内的代谢过程可分为两步,第一步是氧化还原和水解,这一代谢过程主要与混合功能氧化酶系有关;第二步是结合反应,一般经过一步或两步反应,原属活性的有毒物质就可能转化为惰性物质而起解毒作用。但也有增大活性的现象,如农药1605在体内氧化为1600,其毒性更大。为了保护生态环境,为了维护人类自身和子孙后代的健康,必须积极防治环境污染。天地万物,都有生命,我们应该关注环境,珍爱健康。

惠州学院音乐系

14音乐学1班 吴颖君

1423130202138

第四篇:(2014~2017)人类与环境

人类活动的地域联系

三年高考真题(2016~2014年)

一、选择题

(2015·新课标Ⅰ,4~5)甘德国际机场(下图)曾是世界上最繁忙的航空枢纽之一,当时几乎所有横跨北大西洋的航班都要经停该机场补充燃料。如今,横跨北大西洋的航班不再需要经停此地。据此完成1~2题。

1.导致甘德国际机场成为世界上最繁忙机场的主要因素是()A.位置 B.经济 C.地形 D.人口

2.甘德国际机场失去国际航空枢纽地位的主要原因是()A.地区经济发展缓慢 B.横跨北大西洋航班减少 C.飞机飞行成本降低 D.飞机制造技术进步

(2014·新课标Ⅰ,4~5)20世纪50年代,在外国专家的指导下,我国修建了兰新铁路。兰新铁路在新疆吐鲁番附近的线路如图所示。读图,完成3~4题。

3.推测外国专家在图示区域铁路选线时考虑的主导因素是()A.河流 B.聚落 C.耕地 D.地形

4.后来,我国专家认为,兰新铁路在该区域的选线不合理,理由可能是()A.线路过长 B.距城镇过远 C.易受洪水威胁 D.工程量过大(2014·浙江文综,3)中亚位于“丝绸之路经济带”的中部,中亚国家与我国之间已形成由铁路、公路、航空和管道等多种交通运输方式构成的综合运输体系。读我国与中亚部分地区略图,完成下题。

5.我国与中亚国家之间大力发展铁路运输,体现其优势的是()①适宜长距离大宗货物运输 ②修建总成本低 ③运输快捷,灵活方便 ④受气象灾害影响相对较小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6.(2014·广东文综,1)下图为某年许昌与周边部分城市的高速公路日均流量图,根据流量大小分为五个等级。下列城市与许昌之间的高速公路日均流量处于同一等级的是()

A.平顶山和新乡 B.焦作和漯河 C.济源和开封 D.郑州和洛阳

二、选择题

7.[2016·新课标全国Ⅲ,36(2),8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一位被热带雨林风光吸引的游客从马瑙斯出发,乘船沿内格罗河(下图)溯源而上,见两岸植被繁茂,河上很少有桥。行至内格罗河与布朗库河交汇处,发现两条河流的河水因颜色迥异、呈一黑黄分明的界线,景色令人震撼。船继续前行,岸边的沼泽渐渐映入眼帘„„当晚他查阅资料,得知内格罗河河水因富含腐殖质,颜色乌黑,而布朗库河因含大量泥沙而呈黄色。

试对“河上很少有桥”这一现象作出合理解释。(8分)8.(2016·天津文综,12,18分)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汉唐时期的北方“丝绸之路”主要经过水草丰美的欧亚草原,沿线有许多古文明中心,是东、西方物资和文化交流的主要通道,后来逐渐衰落。

(1)从地理环境变化的角度,说明北方古“丝绸之路”衰落的原因。(6分)(2)由高速铁路和公路运输、管道运输、海上运输、航空运输、光缆信息传输等组成的新“丝绸之路”,体现出地域联系方式的哪些发展趋势?(6分)(3)随着陆上“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我国西部一些城市作为新“丝绸之路”上的重要节点,将成为对外开放的前沿。这些城市应如何适应这种变化?(6分)9.(2016·江苏地理,29,13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为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加快苏北振兴步伐,2016年5月,江苏省出台了《关于加快苏北振兴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若干政策意见》。

材料二 随着江苏省沿海高铁(①)、连淮扬镇高铁(②)、徐宿淮盐高铁(③)等开工建设,各省辖市将全面进入高铁时代。下图为江苏已有铁路与规划在建铁路的空间分布示意图。

(1)与规划建成后的铁路网相比,江苏省现有铁路网存在的明显不足是________、________,这种不足对江苏省经济社会产生的影响是________。(4分)(2)规划在建铁路中部分路段沿京杭大运河延伸的有________(填序号)。淮安—盐城段和淮安—扬州段高铁工程建设需要克服的不利条件有________、________。(3分)(3)规划在建的高速铁路网建成之后,淮安交通区位和经济区位发生的变化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2分)(4)新的铁路网对苏北振兴有哪些积极意义?________。(4分)10.[2016·北京文综,4(1),10分]中法两国的文化交流源远流长。2016年4月至6月,第十一届“中法文化之春”在中国举行,促进了两国之间的友好往来。

法国作家大仲马在《基督山伯爵》中,对马赛进行了刻画,下图为马赛的地理位置及港区旧貌图。马赛三面被石灰岩山丘所环抱,气候宜人,拥有法国最大的海港。读图,回答问题。

简述马赛成为法国天然良港的条件。(10分)11.[2015·新课标Ⅱ,36(1)~(2)]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尼日利亚人口超过1亿,经济以农矿业为主,2014年11月20日,尼日利亚与我国正式签署了沿海铁路项目商务合同。该项目总金额达119.7亿美元,全线采用中国铁路技术标准,是截至当时中国对外工程承包史上单体合同金额最大的项目。下图示意尼日利亚铁路的分布。

(1)归纳尼日利亚现有铁路路网特点及作用。(2)指出尼日利亚拟建沿海铁路的布局特点。

12.[2015·安徽文综,34(1)~(2)]阅读图文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下图为福建省1982年和2005年交通与城市发展示意图。改革开放后,随着交通条件的改善,福建省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地区生产总值由1982年的117.81亿元增加到2005年的6 554.69亿元,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

(1)简述福建省交通运输网的变化特点。

(2)说明交通条件改善对福建省城市化的促进作用。13.[2015·山东文综,37(2)~(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位于瑞典和丹麦两国交界处的厄勒海峡地区拥有多所著名大学,当地政府通过多种方式支持产学研合作项目,促进了生命科学、生物技术、医疗技术和医药技术等产业的集聚发展。目前,该地区已成为欧洲著名的“医药谷”。2000年,厄勒海峡跨海大桥建成通车。下图为厄勒海峡地区及周边区域图。

(1)说明修建跨海大桥对厄勒海峡地区发展的积极作用。

(2)有人认为,与现在的位置相比,厄勒海峡跨海大桥修建在A处更合理。你是否赞成?简述理由。

14.(2014·大纲全国文综,36)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各题。

下图示意某国南部沿海部分地区。该地区河流含沙量大,沿海水浅。18世纪,随着大规模的土地开发,该地区交通运输需求大增,于是开凿了几乎与海岸平行的沿海运河。M河自北向南纵贯该国中部,是该国重要的航道,H港为该国南部沿海最大港口。

(1)分析图示地区沿海运河开凿前的水运条件。(2)分析沿海运河开凿工程量较小的原因。(3)简述沿海运河航道航运优势。

(4)说明H港发展成为该国南部沿海最大港口的地理条件。

A组 三年高考真题(2016~2014年)

1.A 2.D[第 1题,由图可知甘德国际机场是北大西洋航线的必经之地,且是飞机飞离北美洲飞往欧洲的最后补给点,也是从欧洲飞达北美洲后第一个补给点,地理位置的独特性使它成为世界上最繁忙机场。故A正确。第2题,随着飞机制造技术的进步,飞机载油量增加,且单位距离油耗减少,飞机携带的燃油足以满足横跨大西洋的需要,而不需要中途在甘德国际机场补给,故该机场失去了国际航空枢纽地位。故D正确。] 3.D 4.B[第3题,结合图中等高线分布可以看出,铁路线大致沿1 000米等高线修建,目的是减轻工程建设的难度,故主导因素是地形。第4题,图中信息显示铁路线远离聚落(吐鲁番等),不利于人员和物资的交流,不利于带动城市经济的发展,故我国专家认为兰新铁路在该区域的选线不合理。] 5.C[铁路运输方式适宜大宗的,长距离运输,具有运价低,受自然环境影响小,运价便宜等特点,①④正确,铁路修建占用大量耕地,使用大量钢材,修建成本高,②项错误,铁路运输灵活性差,公路运输便捷、灵活方便,③项错误,由此可知,C符合题意。] 6.C[仔细读图,通过线条的粗细加以排列。许昌与郑州线条最粗,为第一等级,与平顶山、漯河、洛阳之间等级以次降低,与济源、焦作、新乡、开封之间的日均流量等级最低;由此判定C符合题意。] 7.解析 解本题的关键是审题,如何正确解读“很少有桥”,可以将“很少有桥”的设问细化为“不太需要桥(市场需求),修桥太难(资金技术条件),不用桥也可以(交通运输方式的比较),修桥不好(工程建设对于地理环境的影响)”四个小问题,即可获得完美的答案。

答案 人口稀少,跨河运输需求小;河网稠密,水运便利;河面宽,水量大,修路搭桥成本高,技术难度大;对雨林环境破坏大。8.解析 第(1)题,由题干:“汉唐时期的北方‘丝绸之路’主要经过水草丰美的欧亚草原,沿线有许多古文明中心,是东、西方物资和文化交流的主要通道,后来逐渐衰落。”从地理角度可推测衰落的原因主要有:自然环境的恶化,水草的缺少;沿线古文明中心的衰落,缺少物质的补给。第(2)题,由问题很易分析出地域联系的发展趋势:网络化、综合化、多样化、高速化、专业化、大型化、规

模化等等。第(3)题,由题干“我国西部一些城市——将成为对外开放的前沿。”故应对这种变化应发展外向型经济;提升对外服务功能;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答案(1)自然环境的恶化;沿线古文明中心的衰落。

(2)网络化;综合化(立体化;多样化);高速化;专业化;大型化(规模化)(答出3点即可)(3)发展外向型经济;提升对外服务功能;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答出2点即可)9.解析 第(1)题,从图例及图可以看出,江苏省现有高铁线数量少,标准低,且

分布多集中在京沪沿线,布局不合理。第(2)题,图中在建铁路②线沿京杭运河延伸;淮安—盐城段和淮安—扬州段均穿越湿地,地势低洼,河网密布,且地质条件较差。第(3)题,高速铁路网建成后,淮安将成为新的交通枢纽,与长三角的联系将更加密切。第(4)题,新铁路网建设将带动苏北相关产业的发展,加快与苏中、苏南的交流与合作,缩小区域差异。答案(1)部分铁路标准低 布局不合理 制约江苏经济的协调和均衡发展(2)② 地势低洼 河网密布 路基地质条件较差

(3)多条铁路交汇,将成为江苏中部新的交通枢纽 密切了与长三角经济区的联系

(4)促进苏北基础设施建设发展 提高苏北产业发展水平促进苏北与苏中、苏南生产要素的交流 促进南北产业转移 促进区域经济均衡发展

10.解析 港口的区位条件从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综合分析,自然条件包括陆域条件(筑港条件)和水域条件(航行条件、停泊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分析经济腹地、城市依托等。答案 位于地中海沿岸;为基岩海岸,港阔水深;海湾风浪小,潮差小;靠近罗讷河口;腹地广阔。

11.解析 第(1)题,根据图示可知尼日利亚现有的铁路网主要联系沿海和内地,缺少沿海地区的横向联系,其作用主要是运送农产品。第(2)题,根据图示可以得出大致与海岸线平行。答案(1)路网特点:路线较少(密度较低);连接内陆和沿海港口。作用:方便农矿产品出口和进口商品的运输。

(2)横贯沿海地区(或几乎与海岸线平行);连接东、西两条(通向内陆地区的纵向)铁路,构成铁路网。12.解析 第(1)题,交通运输网的变化特点应从交通运输线路长度、站点数量、交通运输网密度、交通运输方式以及区域分布的变化等角度分析。第(2)题,解答本题应从交通条件对人口、产业和城市的影响等方面考虑,交通条件的改善,可以促进区域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工业化进程加快,城市化能够带动区域经济发展,而区域经济水平的提高,又促进了城市的发展。因此,本题应该从交通运输对区际联系、区域经济发展、工业化和产业结构、人口迁移方向、城市数量和规模、城市体系等方面的影响角度组织答案。

答案(1)交通运输线路里程增加,站点增多,密度增大;高速公路从无到有,沿海地区及其与中西部之间的交通线明显增多,交通布局更加合理;形成了以铁路、公路、水运、航空等为主的省级综合运输网。

(2)加强了区域内外联系;促进了经济发展,推动了工业化进程和产业结构调整,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城市数量增多,规模扩大,等级提升,布局合理,沿海地区城市密集,城市等级体系更加完善。

13.解析 第(1)题,修建跨海大桥,加强了区域联系,缩短了两国的交通距离,使该区域交通联系更加便利,降低了交通运输成本,扩大了两国贸易,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发展。第(2)题,从图中可以看出A处最大的优点就是海峡较窄,修建大桥工程量小,工程造价低。但该地也有缺点,例如远离大城市,城市规模小,交通运输需求量小,产生的经济效益低。答案(1)交通更加便利,有利于加强两国间的区域联系;降低交通成本,扩大跨国贸易量,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2)赞成。理由是与现在大桥的位置相比,A处位于海峡最窄处,工程量小,节约建设成本。或答不赞成。理由是与现在大桥的位置相比,A处两岸的城市规模小,交通需求量小。(若有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14.解析 根据经纬度及海陆分布状况判断该区域为美国南部沿海部分地区。第(1)题,水运包括内河航运和海运,河运方面,河流大致自北向南入海,缺少东西方向的水运通道;海运方面,由图文材料信息推断水域条件和陆域条件较差。第(2)题,从地形地势、水文等方面分析。第(3)题,题干中的“运河航道航运优势”限定了答题角度,图中信息显示运河与海湾及多条河流相通,水位相对稳定,且避免海浪和海风的影响。第(4)题,沿海运河的开通,水运枢纽的交通地位,以及经济发达的广阔腹地,使H港发展成为美国南部沿海最大港口。答案(1)该地区河流大致自北向南入海,陆上缺少东西向(横向)水运通道。沿海多沼泽,海域水浅,泥沙多,风浪大,不利于航行,不适于建港。(2)沿岸地区为河流冲积平原,低平,多沼泽(湿地、海湾)。(3)运河与海湾及多条河流相通,水位相对稳定;避免海浪和海风影响。

(4)(该国南部沿海少港口)H港依托沿海运河,成为南部沿海地区的贸易港口;M河流域广阔,腹地广,河道航运繁忙;H港位于M河河口附近,是M河、南部沿海运河航运和海运的枢纽。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三年高考真题(2016~2014年)

(2016·新课标全国Ⅱ,6~8)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我国长白山上高山苔原带矮小灌木的冻害反而加剧,调查发现,长白山雪期缩短;冻害与坡度密切相关,而与海拔基本无关;西北坡为冻害高发区。据此完成1~3题。

1.在高山苔原带,与坡度密切相关,而与海拔基本无关的指标是()A.大气温度 B.降水量 C.积雪厚度 D.植被覆盖度

2.长白山西北坡比其他坡向冻害高发,是因为该坡()A.年降水量最少 B.冬季气温最低 C.年日照最少 D.冬季风力最大

3.气候变暖但冻害加剧的原因可能是()A.蒸腾加剧 B.低温更低 C.降雪期推后 D.太阳辐射减弱

(2016·浙江文综,1)云杉(亚寒带代表性针叶树种)分布与全球气候变化密切相关。为研究北美洲气候变化,用恢复历史植物分布的方法,得到距今2.1万年(图甲)、距今5千年(图乙)和距今5百年(图丙)北美洲云杉主要分布区图,完成第4题。

4.云杉主要分布区北界的移动,反映了()A.甲到丙时期北美气温持续上升 B.乙到丙时期北美气温略有下降 C.甲到丙时期太阳辐射持续增强 D.乙到丙时期北美沿岸暖流加强

(2016·江苏地理,25~26)下图为华北某城市2003年和2013年供水、用水对比图。读图回答5~6题。(双选)

5.与2003年相比,2013年()A.水资源循环利用率提高 B.供水总量增大

C.用水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 D.生活用水增幅最大

6.南水北调对该市的影响有()A.利于改善生态环境 B.水资源短缺得到解决 C.降低用水的使用成本 D.利于减少地下水的开采

(2015·新课标Ⅰ,8~9)海冰接近淡水,适当处理后可作为淡水资源。下图示意渤海及附近海域年平均气温总数的分布。据此完成7~8题。

7.下列城市附近海域,单位面积海冰资源最丰富的是()A.葫芦岛 B.秦皇岛 C.大连 D.烟台

8.推测目前没有大规模开采渤海海冰的原因是()A.资源量不足 B.破坏环境 C.成本过高 D.市场需求不足

(2014·福建文综,3~4)下图示意1972~2011年我国西北地区某流域不同朝向冰川面积的变化(单位:km)。读图,回答9~10题。

29.造成该流域冰川面积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气候变暖 B.地壳抬升 C.流水搬运 D.风力侵蚀

10.若该流域冰川面积变化趋势不变,将导致()A.冰蚀作用增强 B.绿洲面积增大 C.干旱程度加剧 D.流域面积扩大

(2014·四川文综,5~6)风功率密度等级可以反映风能资源丰富程度,等级数越大风能资源越丰富。下图为南海全年风功率密度等级图。读图,回答11~12题。

11.结合南海风功率密度等级冬季高于夏季判断,对该海域风能资源总量形成作用最大的风是()A.东北风 B.东南风 C.西南风 D.西北风

12.从资源利用角度考虑,目前在下列四地建大型风力发电站最合理的是()A.①地 B.②地 C.③地 D.④地

(2014·大纲全国,9)下图中甲地所在的国家,农业以畜牧业为主,财政收入主要来源于货物过境和港口服务业。据此完成下题。

13.该国农业生产紧缺的自然资源是()A.土地资源 B.水资源 C.生物资源 D.太阳能资源

(2014·江苏地理,1~2)《桃花源记》中描述:“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据此回答14~15题。14.“桃花源”的地形最可能是()A.山间峡谷 B.山前平原 C.山间盆地 D.平缓高原 15.“桃花源”环境与下列因素紧密相关的是()A.地理位置 B.灌溉系统 C.农业科技 D.水力资源 16.[2015·新课标Ⅰ,37(2)]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多年冻土分为上下两层,上层为夏季融化、冬季冻结的活动层,下层为多年冻结层。我国的多年冻土主要分布于东北高纬地区和青藏高原高海拔地区。东北高纬地区多年冻土南界的年平均气温在-1~1℃,青藏高原多年冻土下界的年平均气温约-3.5~-2℃。

由我国自行设计、建设的青藏铁路格(尔木)拉(萨)段成功穿越了约550千米的连续多年冻土区,是全球目前穿越高原、高寒及多年冻土地区的最长铁路。多年冻土的活动层反复冻融及冬季不完全冻结,会危及铁路路基。青藏铁路建设者创造性地提出了“主动降温、冷却路基、保护冻土”的新思路,采用了热棒新技术等措施。图a示意青藏铁路格拉段及沿线年平均气温的分布,其中西大滩至安多为连续多年冻土分布区。图b为青藏铁路路基两侧的热棒照片及其散热工作原理示意图。热棒地上部分为冷凝段,地下部分为蒸发段,当冷凝段温度低于蒸发段温度时,蒸发段液态物质汽化上升,在冷凝段冷却成液态,回到蒸发段,循环反复。

图a所示甲地比五道梁路基更不稳定,请说明原因。

A组

1.C 2.D 3.C [第1题,该题用排除法解答,大气温度随海拔升高而降低;山地不同海拔降水量也有所不同,温度和降水又同时影响山地植被,只有积雪厚度与海拔基本无关。故选C。第2题,长白山纬度较高,冻害一般发生在冬季。西北坡冻害高发是因为处在冬季风的迎风坡,风力较大。故选D。第3题,由于全球变暖,长白山雪期退后且缩短,植被缺少积雪覆盖,致使冻害加重。故选C。] 4.B [结合图中云杉主要分布区及冰盖范围的变化可判断,甲时期的云杉主要分布区纬度最低,冰盖范围最大,说明甲时期气温最低,乙时期云杉主要分布区最北界比丙时期的纬度要偏高,说明丙时期的气温比乙时期要偏低,则甲到丙时期北美气温是先上升后下降,A项错误;乙到丙时期北美气温略有下降,B项正确;由此可知C、D项错误。] 5.AC 6.AD [第5题,由图1可知,从2003年到2013年,地表水、地下水的供应量均下降,而再生水供应比例明显提升,说明水资源循环利用率提高;2003年供水总量为35.8×10 m,2013年供水总量为33.3×10 m,供水总量下降;由图2可以看出,从2003年到2013年用水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环境用水增幅最大。第6题,南水北调会缓解该市用水紧张的局面,但不可能解决缺水问题,由于地表水和地下水供水量呈下降趋势,而南水北调水供水量上升,会增加该地区的用水成本。] 7.A 8.C [第7题,图中葫芦岛市纬度最高,气温低于-4℃持续时间最长,冰层厚度最大,所以单位面积海冰资源量最大。故A正确。第8题,开采海冰资源难度较大,成本较高,所以没有大规模开采。故C正确。] 9.A 10.C [第9题,据图判断该流域冰川面积有减少的趋势,特别是东南方向面积变化最大,其主要原因是全球变暖。第10题,冰川面积减小会使冰蚀作用减弱;补给水源减少使绿洲面积减小,干旱程度加剧;流域面积是河流、湖泊的集水区域面积,不会随冰川面积的减小而扩大。] 11.A 12.B [第11题,该图所示地区大部分位于我国南海区域,多为热带季风气候,夏季盛行西南风,冬季盛行东北风,而V级风也正分布于图东北和西南方向,且南海风功率密度等级冬季高于夏季,因此对该海域风能资源总量形成作用最大的风是东北风。第12题,①③两地风功率密度等级低,可供利用的有效风能资源少,A、C项错误。④地虽等级高,但距广东太远,建设成本太高,D项错误。②地等级高,分布广,距发达地区近,故B项正确。] 13.B [解析 由经纬网及海陆轮廓特征判断甲地所在国家为吉布提,其气候类型为热带沙漠气候,故农业生产紧缺的自然资源是水资源。] 14.C 15.A [第14题,“土地平旷”说明土地平坦开阔,而山间峡谷则两侧陡峭,中间窄狭,故A项错误。“林尽水源,便得一山”是指桃花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没有了,在那里

3838便看到一座山,由此看出是缘溪而上,而山前平原是位于河流流出山口处,故B项错误。结合“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初极狭,才通人”“土地平旷”可推断出该地应为周高中低的山间盆地。故C项正确。平缓高原虽也具有平坦开阔,但与“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不相符,故D项错误。第15题,题目材料中有桃林,又有桑竹,既出现了温带水果,也出现亚热带季风气候分布区常见的桑竹,体现出了地理环境的垂直分异规律,而这种变化是主人公在不同位置所看到的,故选A。《桃花源记》的作者陶渊明生活的时代是东晋,东晋时期江南农业虽耕作技术进步,农田水利兴修也较多,但当时灌溉系统和农业科技依然非常落后,但文中也未提到与农业技术相关的内容,故B、C项错误。由“缘溪行”可知该地水量不大且落差较小,由此可知该地水力资源不丰富,故D项错误。] 16.解析 从图中可知道,甲地年平均气温比五道梁高,即甲的年平均气温变化更大。从材料中可知,冻土会受气温的影响。所以甲地的冻土活动层季节变化大,导致路基受影响。答案 甲地年平均气温更接近0℃,受气温变化的影响,活动层更频繁地冻融,(冻结时体积膨胀,融化时体积收缩,)危害路基;甲地年平均气温高于五道梁,夏季活动层厚度较大,冬季有时不能完全冻结,影响路基稳定性。

第五篇:人类与环境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一个不断演化的过程,正如恩格斯指出的:“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是在他们的环境中并且和这个环境一起发展起来的。” 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作为生物进化的最高阶段,是自然演化的产物,人的生命活动归根结底是由自然条件决定的。人一度敬畏自然,神化自然,崇拜自然,以一种仰天、颂天的观念来看待自然,人类屈从于自然,其生活为强有力的和不妥协的自然所支配。随着人类智慧的增进,对自然了解的加深,再也不愿受自然的支配,人类凌驾于自然之上,支配、利用和控制自然。由于人类不合理的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导致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人类活动必然引起环境的变化,对环境的破坏则不是不可以避免的。

自然界的价值是自然的性质,它是由自然生态系统和自然物质的性质与结构所决定的。我们认为自然界具有价值,并且自然界的价值是多样的。在生物学层面上,自然具有“内在价值”,它的这种内在价值表现在自然以它自身为尺度,表示生命和自然界的生存:①在人类产生之前,自然界就已经存在了,所以自然事物具有不依赖人类评价和存在的价值。②指人类从自然界的每一种事物本身评价的价值,它并不仅仅从自然事物的用途,功能方面来评价。③生态系统的价值。生态系统整和的效果与生态系统各组成部分相加的效果是不相同的,生态系统整体的性质是不能被它的其他组成部分性质所取代的,比如自然选择的价值,刺激并支持生存的价值等。在文化层面上,它还具有“外在价值”,自然界具有工具价值,自然界的每一种事物都具有他特有的功能,如果失去了这种功能,这种事物就会被取代。而自然界的这种工具价值是以人为尺度的。

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念是:肯定人是自然界的相对主体,人类的社会经济必须继续向前发展;同时,要清醒认识自然界的客观规律和自然资源的有限,认识到必须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生产力的发展,努力做到在与自然和谐共处中,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科学证明人类不过是众多生物种类中的一种,人类只是自然的一部分,不是万物的尺度,同时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人类的认识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况且人类的认识正确与否、能否得到完善和发展,一点也不能离开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活动(即实践),尤其是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和把握,更是离不开人与自然的联系。其三,必须全方位的探讨自然的价值。不仅要征服自然、利用自然,从自然中获取有利于人类发展的使用价值;同时要善待自然、保护自然、尊重自然。要树立大价值观念,即在评价一切经济活动和社会活动时,不仅要考虑其经济价值,而且要考虑其生态价值;不仅要考虑眼前价值,而且要考虑长远价值;不仅要考虑从自然中所得,还要考虑如何回报自然等等。(合理开拓)

我们面对的现实世界,就是由人类社会和自然界双方组成的矛盾统一体,两者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一方面,人与自然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的:人由自然脱胎而来,其本身就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类的存在和发展,一刻也离不开自然,必然要通过生产劳动同自然进行物质、能量的交换。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不断增强,现在的自然已经不是原来意义上的自然,而是到处都留下了人的意志印记的自然,即人化了的自然。“人化自然”表明人与自然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渗透越来越密切。人与自然之间客观上形成的依存链、关联链和渗透链,必然要求人类在认识自然、改造自然、推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不仅要自觉地接受社会规律的支配,同样要自觉地接受自然规律的支配,促进自然与社会的稳定和同步进化,推动自然与社会的协调发展。另一方面,人与自然之间又是相互对立的。人类为了更好地生存和发展,总是要不断地否定自然界的自然状态,并改变它;而自然界又竭力地否定人,力求恢复到自然状态。人与自然之间这种否定与反否定,改变与反改变的关系,实际上就是作用与反作用的关系,如果对这两种“作用”的关系处理得不好,特别是自然对人的反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存在自发性,这种自发性极易造成人与自然之间失衡。此外,由于人类改造自然的社会实践活动的作用具有双重性,既有积极的一面,又有消极的一面,如果人类能够正确地认识到自然规律,恰当地把握住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就能不断地取得改造自然的成果,增强人类对自然的适应能力,提高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如果在对自然界更深层次的本质联系尚未认识到,人类与自然一定层次上的某种联系尚未把握住的情况下,改造自然,其结果要么自然内部的平衡被破坏,要么人类社会的平衡被破坏,要么人与自然的关系被破坏,因而受自然的报复也就在所难免。恩格斯曾就此告诫过人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每一次胜利,在第一步都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在第二步和第三步却有了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第一个结果又取消了”。恩格斯还以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变成沙漠为例论证了自己的观点。反方立足点

到目前为止,在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理念上,仍有两种极端的认识。一种是过分抬高人类的地位,认为人类是自然界的绝对主体,应当也可以按照自己的发展要求,更加彻底地改造自然。另一种是过分降低人类的地位,认为人类只是自然生态系统的一个成员,改造自然是干扰自然界的客观规律,将受到大自然的惩罚,应当尽量使自然环境恢复到人类发展前的原始状态。这两种极端认识在现实生活中都是行不通的。

无论是古今还是中外的哲学理论、法学理论,人与自然的关系,基本有两种观念:一是人类中心论,它重视、强调人与动物的区别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赞美、突出人的智慧、意志、精神、力量、重要作用和重要地位;二是自然主义,它重视、强调人与动物的共性和人与自然的关系,赞美、突出大自然和非人生命体。一是“极端的人类中心论”,即认为“人是万物之灵”,是自然的中心、主宰、征服者、统治者、法律关系的唯一主体,人对自然有着绝对的自由支配权利,一切从人的利益出发甚至从某个阶级、阶层的利益出发对待自然,人不可能也不应超越自我,根本否认自然的价值、尊严和自然权利,否认和反对人与自然的协调与和谐共处,否定法律应当和能够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这主要是将人类的中心地位和重大作用无限、过分、不当夸大的产物。二是“极端的自然论”,又称自然中心主义或生态中心主义,即认为人与自然没有区别,根本否认人的中心地位、忽视人的利益和创造力,主张以生态为中心、一切顺应自然、自然与人有同样的法律地位和法律权利,甚至认为人是“宇宙之癌”,人的存在是一种宇宙病态,人在宇宙中如同癌细胞一样,夺取了其他生物的生存空间,破坏了宇宙的和谐,这主要是无限夸大自然与人的共性、过分轻视人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的产物。但是,人毕竟是不同于一般生物的高级生物,人发展成熟到一定阶段具有超越自我的能力。由人制定的法律在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应是人的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实用与理性、科学态度与道德理想的结合,同时反映自然生态规律、社会经济规律、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规律,以及人的利益与其他物种的利益。人应该尊重、保护、合理利用自然,通过法律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社会生产力与自然生产力相和谐、经济再生产与自然再生产相和谐、经济系统与生态系统相和谐、“人化自然”与“未人化自然”相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从这个意义上讲应该反对“自然主义”和“极端的人类中心论”。

下载地球环境与人类的关系word格式文档
下载地球环境与人类的关系.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6.1.3人类与环境

    山西现代双语学校高二年级第二学期地理学科课时选编练习课题 选修6.1.3人类与环境 编制: 李杰 班级 姓名 日期: 《红楼梦》中有这样一个情节:妙玉把梅花瓣上的白雪收集在一个......

    人类与环境学案

    人类与环境学案 本资料为woRD文档,请点击下载地址下载全文下载地址第三节 人类与环境 [学习目标定位] 1.理解人类与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2.了解人类对自然态度的演变。3.说出......

    人类与环境论文模版

    《人类与环境》 课程考核论文 论文名称所在班级学号日期一、下列题目任选一题撰写一篇论文(也可自选与环境、能源保护相关的题目) 1. 应如何预防与改善土壤盐碱化现象? 2. 你......

    环境与人类共存

    环境与人类共存,开发与保护同步 保护环境谋循环经济,节能减排创生态文明 同心协力共建生态家园,全心全意谋求持续发展 生态建设人人参与,绿色家园人人受益 打造绿色农业基地,促进......

    人类只有一个地球 环境日演讲稿

    人类只有一个地球 尊敬的各位评委、亲爱的叔叔阿姨、同学们,大家好, 我演讲的题目是:人类只有一个地球 古往今来,地球母亲用甘甜的乳汁哺育了无数代炎黄子孙。 可是现在,地球患上......

    动物与人类的关系

    动物与人类的关系 摘要:动物是人类的朋友,地球是动物和人类共同的家园。这句一直被我们当做口号的口号,这些天听起来相信很多人心里都别有一番滋味。地球上的人类和许多动物都......

    温室效应与人类的关系(推荐)

    温室效应与人类的关系 论文摘要:气候变化是全球变化研究的核心问题和重要内容,而温室效应则是气候变化的重中之重。温室效应是人类生存的必要条件,但是人类对温室效应增强的幅......

    人类生活与地球资源利用

    人类生活与地球资源利用近代以来,特别是工业革命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许多国家相继走上了以工业化为主要特征的发展道路。工业动力的使用猛增,产品种类和产品数量急剧增大,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