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新课程教学反思

时间:2019-05-14 17:12:5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高中历史新课程教学反思》,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高中历史新课程教学反思》。

第一篇:高中历史新课程教学反思

高中历史新课程教学反思

材料提供人:吕凤莉

教学多年,今年初次接触新课程教学,感触颇深。下面我就半学期来进行新课程教学进行一些反馈。

一、培训

新课程与旧教材在教学内容上有很大的差异,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旧教材以时间顺序为体系,而新课程是以专题形式为体系的;再者,初中历史教学与高中历史教学也有很大的差异,初中教学侧重于基本历史史实的讲述,而高中则侧重于能力的培养,要在一些史实中归纳、分析出历史事件的实质,从而得出某些道理。这样,新课程与旧教材有如此的差异,对没有接触过新课程的教师进行培训是极其必要的,否则很难讲好新课程。因此必须做到“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

二、教研

由于新课程在内容上不同于旧教材,教学上初高中有很大的差异,因此必须加强集体备课、集体评课议课,争取课堂教学方式上的突破和学生学习方式上的转变。因此必须注重教研活动,包括教研组每周一节的教研和备课组的集体备课。

三、认识

新的普通高中课程需要以全面完成义务教育阶段初中历史课程的学习任务作为其基础。

但是长期以来,社会、学校、教师都对初中历史教学不够重视,造成初上高中的新生历史基础几乎等于零,高一学生几乎对初中历史知识一无所知的现象。这就给新课程教学带来很大的难度。一方面,教师对教材的教学内容的拓展很难把握,尚处于摸索阶段。另一方面,教学进度很难提上去,详说颇费时间,略讲又等于没讲(学生没有基本的历史知识,就不能掌握理论性很强的新课程知识)。因为新教材都是以前旧教材的高度浓缩,一节的知识几乎覆盖了旧教材的半本书。因此,历史教师必须对新课程教学有新的认识和宏观的了解,要从客观上把握教学的度。

总之,新课程确定了专题型的教学体系,课程结构对历史知识体系进行了重新整合,突破了以往历史课程内容的编写体系,依据“古今贯通、中外关联”的原则,以专题的形式构建了高中历史教学的新体系,避免了与初中历史课程的简单重复,也有利于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能力的提高。但是,尽管新课程设计的专题型教学体系不错,但对没有历史知识基础的高一新生来讲是难于掌握的。作为历史教师,专题学习(复习)应该是在系统知识基本掌握的前提下进行,旧教材是在高三才开始进行专题复习。现在让毫无历史基础的高一新生学习专题,无异给老师教学带来了诸多的困难。

第二篇:高中历史新课程教学反思论文

教学多年,今年初次接触新课程教学,感触颇深。下面我就半学期来进行新课程教学进行一些反馈。

一、培训

新课程与旧教材在教学内容上有很大的差异,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旧教材以时间顺序为体系,而新课程是以专题形式为体系的;再者,初中历史教学与高中历史教学也有很大的差异,初中教学侧重于基本历史史实的讲述,而高中则侧重于能力的培养,要在一些史实中归纳、分析出历史事件的实质,从而得出某些道理。这样,新课程与旧教材有如此的差异,对没有接触过新课程的教师进行培训是极其必要的,否则很难讲好新课程。因此必须做到“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

二、教研

由于新课程在内容上不同于旧教材,教学上初高中有很大的差异,因此必须加强集体备课、集体评课议课,争取课堂教学方式上的突破和学生学习方式上的转变。因此必须注重教研活动,包括教研组每周一节的教研和备课组的集体备课。

三、认识

新的普通高中课程需要以全面完成义务教育阶段初中历史课程的学习任务作为其基础。

但是长期以来,社会、学校、教师都对初中历史教学不够重视,造成初上高中的新生历史基础几乎等于零,高一学生几乎对初中历史知识一无所知的现象。这就给新课程教学带来很大的难度。一方面,教师对教材的教学内容的拓展很难把握,尚处于摸索阶段。另一方面,教学进度很难提上去,详说颇费时间,略讲又等于没讲(学生没有基本的历史知识,就不能掌握理论性很强的新课程知识)。因为新教材都是以前旧教材的高度浓缩,一节的知识几乎覆盖了旧教材的半本书。因此,历史教师必须对新课程教学有新的认识和宏观的了解,要从客观上把握教学的度。

总之,新课程确定了专题型的教学体系,课程结构对历史知识体系进行了重新整合,突破了以往历史课程内容的编写体系,依据“古今贯通、中外关联”的原则,以专题的形式构建了高中历史教学的新体系,避免了与初中历史课程的简单重复,也有利于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能力的提高。但是,尽管新课程设计的专题型教学体系不错,但对没有历史知识基础的高一新生来讲是难于掌握的。作为历史教师,专题学习(复习)应该是在系统知识基本掌握的前提下进行,旧教材是在高三才开始进行专题复习。现在让毫无历史基础的高一新生学习专题,无异给老师教学带来了诸多的困难。

现在,经过半学期的历史新课程教学,本人已对新课程有了初步的认识,对新教材的利弊也有了一定的见识。认识问题是为了解决问题,只有立足自身、立足基本,并在实践上不懈努力,我们才能走出迷茫。走过阵痛,走向希望的顶点。相信今后的教学,我会取得让自己满意的成果。

第三篇:高中历史新课程课堂教学反思.

高中历史新课程课堂教学反思

学校:甘肃省兰州市永登县第一中学 姓名:王有龙

美国历史课上有这样一个案例, 历史课上老师宣布考试分数后, 发现学生垂头丧气, 便 说,如果想要加分就给我 10美元,但是,只能是白种人的学生加分。学生们都愤怒地喊叫, 拼命跺脚, 把课本、书包扔向老师表示抗议。老师用早已准备好的盾牌来抵挡,并用水枪向 学生扫射。学生们坐下歇一歇的时候,老师严肃地说:刚才就是当年黑人领袖马丁·路德金 反对种族歧视, 组织示威游行的情境, 他倒在了统治者的真枪实弹下, 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 命,但却给我们留下了《我有一梦》的篇章。此时教室里鸦雀无声,学生被老师刚才的话深 深吸引和打动。老师趁机提出两个问题供学生思考和探究:

1、种族歧视的危害。

2、消除种 族歧视的意义。于是学生开始了积极地思考和探究。这是西方的课堂, 我们姑且不讨论在课 堂上教师和学生“打架”的事情,姑且不讨论混乱的课堂秩序。在这个历史课堂上,师生在 教师设置的历史情境中演出了一场动人的历史话剧:教师高明地创设、引导, 学生自然地参 与, 师生在历史情境中共同、真诚地感悟、探讨历史。在这个过程中, 教师起的是主导作用, 引导学生上高速公路,使学生自主学习,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 达到一定的学习目标。这便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之所在。所以,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我认为 要用自己独特的、开放的和创新的现代历史观念, 将学生作为一个平等参与的主体, 引导学 生积极参与、感悟和探究历史,培养他们的优良个性、创新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

如何将新课程的理念真正贯彻到教学当中来,我认为应该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积极转变教学理念,主动建构课堂

转变教学理念,是新课改中的最主要转变,就是要改变“满堂灌”或“填鸭式”的教学 方式, 让老师真正成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以及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帮助者、促进者,教会学 生学会自主学习, 并且从单纯注重传授知识转变为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只有这样, 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学有所乐,学有所得。要注重 学生的课前预习、课中学生的积极参与和教师的组

织引导及课后的巩固反馈这样三个环节, 当然主体环节是课中环节, 即教师的组织引导和学生的积极参与。这就需要教师课前精心设 计,主动建构课堂,巧妙铺设台阶,把学生引入“设境--探究--分析--发现--解决”的主动学习中去, 从而使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发挥, 创造性思维得到培养。在此过程中主要体现的是 教师的课前设计和设计中的智慧。如我是这样设计《辛亥革命》这节课的: 课程导入:利用天安门广场节日所放的孙中山画像(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国庆节天安门 广场所放的孙中山先生画像 ,提问为什么给予孙中山如此高的地位?提问两三个同学让其 回答,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集中点评,自然导入新课。

课程过程:将整课分为三部分,即了解(基础、理解(加深、见解(创新。第一部分----了解:辛亥革命的基本知识和相关知识。以学生课前准备,课堂阅读提问 为方式。让学生系统的知晓辛亥革命的五个方面的基本知识: ①条件(经济、阶级、思想、组织、军事 ②爆发(武昌起义----各地响应

③成果(建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 ④结果(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 ⑤性质和意义

第二部分----理解:课前查阅资料作好准备,上课时学生分小组,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 讨论、探究和总结,解决三个问题: ①辛亥革命为什么首先发生在武昌? ②《临时约法》体现西方资产阶级的哪些政治观? ③袁世凯为什么能篡夺革命果实?

第三部分----见解:方式与第二部分相同,课前查阅资料作好准备,上课时学生分小组, 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讨论、探究和总结,解决三个问题: ①如何评价三民主义? ②辛亥革命是成功还是失败? ③如果你生活在当时,你会提出怎样的救国方案? 在这个过程中, 在教师的引导下,提出一系列的问题,让学生积极地讨论和探究, 始终 以学生为主体。同时, 我认为不能为了营造一种活跃的课堂气氛, 把自主学习变成学生的自 由学习;任凭学生在课堂上热烈地讨论, 自己则在旁边当看客,还冠以分组式教学、合作学习、民主教学之名。而应该讲求实效,量力而行,实事求是,不作秀,不折腾,不走过场, 不一刀切, 该精讲时必须精讲, 该细讲时必须细讲,在新课程的理念下,根据本节课的内容 灵活安排。在评价过程中不能看表面 ,而应该看学生是否学的轻松,是否学的满意,是否 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实际上, 活跃课堂气氛并不是单纯地放松对传统课堂秩序的控制, 更重 要的是放松对学生心理活动的束缚和羁绊, 使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得到良好的发展空间。教师 应注重启发、诱导和点拨,在设问回答和互动交流中,善于发现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 并及 时进行激发和正确的引导, 以饱满的激情和学生一起融入到整个教学过程中, 从而实现 “知 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有效统一。

二、创设问题情境,促进有效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创设问题情境,便会营造一种生动活泼的教学气氛,引发学生探求 创新的欲望。创设教学情境的方法有很多, 如课程历史教材增加的精美的图片、形象的地图、恰当的史料、精彩的故事性导入等均可引入其中。但历史课涉及内容广,时间跨度大。并且 新课程的标准里面的模块几乎都是以专题的形式出现,黑板 +粉笔的传统教学模式很难把这 些知识传递给学生。我认为借用多媒体则可以做到这一点。多媒体可以将文本、图像、动画、视频等多种信息组织起来, 以其鲜明逼真的动态画面, 情感丰富的音响效果刺激学生的视听, 使学生眼见其形耳闻

其声, 从而更易激发学生积极主动的思考和兴趣, 活跃课堂;也便于通 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自已提出问题。

所以, 在历史教学中, 我认为最有效的情境创设是将这些形象的资料结合教学内容运用 多媒体的方式展现出来。

如《罗斯福新政》这节课,在讲到 20世纪 20年代末 30年代初美国的经济大萧条时, 我先通过课件让学生观看大萧条时代的照片资料再现当时的情境。然后, 借助于一个特殊调 焦的镜头,在大屏幕上放映了一幕关于 1933年银行提款浪潮的场景。几个学生指出他们所 看到的一切:人们的姿势、穿着打扮、街道店铺的标牌、建筑物„„然后,教师提出了一系 列的问题:(1你从图片中看到了什么建筑 ?(2人们在干什么 ?(3他们为什么这样 ?(4你认为这 照片是什么时候拍的?(5大萧条时期美国银行倒闭可能对这个国家有什么影响?之后讨论 开始, 教师在这个讨论的过程中不断补充历史信息, 并在投影片上列出纲要。学生们则了解 到 20世纪 30年代初美国上千家银行倒闭造成千家万户分文皆无的灾难性后果。如果没有多 媒体教学来创设历史情境, 教师用再丰富的语言也难以再现经济危机时大萧条的场景, 因而 难与学生达成共识。

三、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

面对新课程,教师要以“博”、“精”作为自己提高自身素质,适应历史教学改革和当今 新形势的基本要求和目标。作为一名教师, 必须有扎实的学科专业知识, 否则是不可能教好 该学科课程的。为了激发学生对本学科学习的兴趣, 拓展学生对本学科的更深刻、更广泛的 认识, 我想教师还应对本学科的发展史及其发展的前沿知识有一定的了解。除了扎实的专业 知识外,还要有较为广博的文化知识。

除了以上三个方面的想法和做法之外, 我认为还有一个问题需要在以后的教学中更好的 去解决。即初高中历史教育现状和知识的衔接问题。

新课程的编写采用了专题的形式, 而这应建立在学生掌握通史的基础之上。但初中历史 由于中考不考或只考政、史合卷,课时安排少,又缺乏专业教师, 往往是其

他学科的专业教 师代课或兼课, 完全没有正规的教学、学习和训练环节。这就决定了众多学生对初中历史知 识的掌握情况不理想,无法成为学习高中历史课程的必要的知识基础。

综上所述, 高中历史新课程的实施, 对高中历史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更新教学观 念,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不断反思,真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投身新课程改革,我最真 切的感受是在艰难中求索,在两难中抉择。只有看清问题,才能坚定前进的方向, 才知道该 怎么做。投身新课程改革, 没有现成的路可走, 如何在两难中抉择, 一切都要靠自己去探索, 不能不走, 不能走错,更不能回头。我们只能在充满矛盾的现实中寻找出路,用智慧去化解 难题,用机智去逾越障碍,用改革去实现目标!

第四篇:高中历史新课程的特点及教学反思

高中历史新课程的特点及教学反思

一、高中历史新课程的特点

新的高中历史课程突破了以往历史课程内容的编排体系,依据“贯通古今、中外关联”的原则,以专题形式构建了历史教学的新体系。它不苛求历史学科体系的完整性,不求面面俱到。这无疑有助于学生探究式学习方式的养成,有助于教师改变以往不适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精神的某些教学方式,探索新的教学方式和教学途径,也有助于学生能够系统地掌握某一专题的历史知识。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的设置,古今贯通、中外相连的专题学习,能较好地训练学生从不同角度认识历史发展全局与局部的关系,辨证地认识历史与现实、中国与世界的内在联系。归纳起来有如下特点:

第一、课程目标的创新:新课程改变过去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在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学会学习并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即三维目标。

第二、课程结构的变化:改变过去学科本位,强调课程的综合性、均衡性和选择性。

第三、课程标准的创新:用课程标准取代过去的教学计划和目标。

第四、注重学生体验和知识更新:改变过去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强调注重课本知识的情况,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和现实社会和科技发展的关系,关注学生的兴趣和经验,精选学生未来发展必备的知识。

第五、课程的实施:改变学生被动接受和简单适应,强调学生反思性、创造性实践以构建智能和人生意义的活动。

第六、学习方法的变革:改变过去强调接受学习、机械训练的现状,关注体验性教学,强调学生主动参与、勤于动手和积极探索,提倡交流和合作的学习,推进信息技术的运用。

第七、课程评价的改变:评价由重结果变为重过程,侧重学生发展,注重教师的成长。

第八、课程管理的创新:改变过去管理过于集中的情况,强调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管理。

总之,新课程注重以“人”为本,突出人文素养,具有强烈的亲切感,为促进人的生命整体和谐发展这一终极目的服务,努力实现学生养成学会生存、生活和发展的经验,培养学生根据历史的经验思考和认识现实问题,营造和谐氛围,以激发探究的兴趣。同时也能够培养学生较强的知识整合能力,树立宏观的历史观念,即所谓的“大历史观”。

二、高中历史新课程教学反思

随着新课改的展开和新课程的实施,原先的教育教学理念、方法、范围和过程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作为教育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的课堂教学的要求和实施也必然随之发生改变。通过教学实践和实地调查,现就高一历史新课程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和实施策略谈一些认识。

第一、问题。

1、初高中历史教育现状和知识的衔接问题。

新课程的编写采用了专题的形式。而这应建立在学生掌握通史的基础之上。但初中历史由于中考不考或只考政、史、生合卷,课时安排少,又缺乏专业教师,往往是其他学科的专业教师代课或兼课,完全没有正规的教学、学习和训练环节。这就决定了众多学生既对初中历史知识的掌握情况不理想,无法成为学习高中历史课程的必要的知识基础;又缺乏必要的学习能力和方法的培养。而在激烈的高考竞争和沉重的升学压力下,学校又非常自然地将语、数、英三门高考必考科视为“宠儿”,客观上理科专业在数量和“质量”上的优越性,主观上重理轻文观念的沉淀,必然导致重理轻文的教学管理机制,数、理、化便也成为“嫡系”学科,而包括历史在内的其他学科便当然沦为“庶族”,在这样的氛围中,有学文科意向的学生和属于历史学科的课时,以及学生予以历史学科的重视、时间和精力便都属于“少数派”。因此学生初中基础薄弱已成为高中新课程推行的一大障碍,而高中课时紧任务重,新课程不得不负重前行,这可能是新课程实施者所始料未及的。

2、教学理念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问题。新课标在教学过程中最基本的理念有三:

(1)新课标要求教学的知识应注重实用性。历史教学主要是为了传授历史知识,但更重要的是为现实服务(学生个人修养的培养和对历史的借鉴);

(2)教学过程中以学为主,真正做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把教学活动中采用探究式教学,引导好学生自主学习。还要注意将课程内容的实用性与不可回避的高考应试教学的关系处理好;

(3)讲究把教学延伸到课外。课本的知识容量有限,很多现实有用的知识课本所及甚少或者根本没有涉及,教师必须要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提供自学所需用资料的介绍。如此这样,在具体的教学操作中如何才能更好的去体现新课程的教学理念呢?确实是个难题。

3、知识的整体性、系统性问题。

因为新课程采用专题的形式编写教材,所以专题内知识的完整性和本专题知识与其他专题的联系问题,都很难把握。而知识的系统性不强,要给学生一个完整的知识并培养能力就不得不进行必要的补充,课时就显得严重不足。

4、课时的安排和教学的深度、难度问题。目前高一历史课程开设情况是每周两节课,高一上学期修完历史必修模块一。如要完整修完该模块每章节知识,至少要18个教学周。在升学压力下,在语、数、英等各科大量作业的重压下,在对历史学习不重视的情况下,学生极少利用课堂以外的时间来学习历史。在这种情况下,教学的深度和难度确实很难把握。

可以看一则案例:“辛亥革命”

课程导入:利用天安门广场节日所放的孙中山画像,提问为什么给予孙中山如此高的地位?

课程过程:将整课分为三部分:了解(基础)、理解(加深)、见解(新)

第一部分----了解:辛亥革命的基本知识和相关知识。以学生课前准备,课堂阅读提问为方式。让学生系统的知晓辛亥革命的五个方面的基本知识:

①条件(经济、阶级、思想、组织、军事)

②爆发(武昌起义----各地响应)

③成果(建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

④结果(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

⑤性质和意义

第二部分----理解:学生分小组,课前查阅资料作好准备,上课时在教师的引导下介绍三个问题:

①辛亥革命为什么首先发生在武昌?

②《临时约法》体现西方资产阶级的哪些政治观?

③袁世凯为什么能篡夺革命果实?

第三部分----见解:方式与第二部分相同,解决三个问题: ①如何评价三民主义?

②辛亥革命是成功还是失败?

③如果你生活在当时,你会提出怎样的救国方案?

这节课完全体现了新课程的要求,重点、难点的讲解清楚、到位。学生的学习兴趣被引发,学习能动性被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方法、学习能力、思维方式和合作学习的态度都得到了很好的锻炼。但要在一堂课上解决这些问题,时间是否仓促?

5、高考方案问题:

这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现在常说高考从高一抓起。课程的难度、讲解的深度以及上课的具体过程受高考方式的影响极大,但目前高考方案及其细节不明,如何把握?新课程一方面主张实行学分制,一方面又不可避免地要求学生在高考中以成绩论成败,这无异于“以己之矛攻己之盾”。只要有高考压力的存在,探究、创新、自主精神等等不在成绩中明确反映的内容是不会被重视的,实施新课程的理想也很难在短时间内实现。

第二、实施策略。

(1)、要树立全新的教育理念。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以及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帮助者、促进者,教会学生学会自主学习。但是,目前历史教育仍存在着大量的“满堂灌”或“变相满堂灌”现象,教师的教学观念还没有得到根本的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仍占领课堂。教师只是为让学生听懂而“教”,学生更是在拼命为听懂教师的教而“学”,教师在教学中属于主动的主体,而学生则为被动的客体,故此,我们要及时地适应新课改发展的需要,就必须抛弃传统的教学模式,明确教师在教学中的职责,教师不光立足于“教”,而更重要的是指导学生“学”,不能仅满足学生“学会”,要引导学生“会学”,变“教”为“导”,从知识的讲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学生活动的导演者,让学生从被动听讲的接受者转变为主动参与的学习主体。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历史有可学性。如采用“诱思探究教学法”就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营造一种生动活泼的教学气氛,引发学生探求创新的欲望,精心铺设台阶,把学生引入“设境--探究--分析--发现--解决”的主动学习中去,从而使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发挥,创造性思维得到培养。当然还有发现法、演示法、分组法等教学方法。教师如能正确地运用这些教学方法,确实能营造一种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引发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提升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但是如果运用不得法,就会适得其反。如有的教师为了营造一种活跃的课堂气氛,把自主学习变成了学生的自由学习;把合作学习变成了学生的合伙学习;任凭学生在课堂上热烈地讨论,自己则在旁边当看客,还冠以分组式教学、合作学习、民主教学之名。实际上,活跃课堂气氛并不是单纯地放松对秩序的控制,更重要的是放松对学生心理活动的束缚和羁绊,使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得到良好的发展空间。教师应注重启发、诱导和点拨,在设问回答和互动交流中,善于发现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并及时进行激发和正确的引导,以饱满的激情和学生一起融入到整个教学过程中。不能用既定的模式和一成不变的标准去衡量学生的观点和见解,更不能对其进行扼杀和禁锢,这样才能使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和个性追求得到最大限度的展示和发挥。

(2)、要树立民主平等的师生理念。

新课程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树立民主平等的师生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能只顾自己唱独角戏,因为:一是学生一直处于听者、被动的地位,没有思考、参与的机会。二是学生一课听到底,即使有兴趣,也未免有疲劳之感,这样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学生听课情绪和教学效果。因此,教师要善于观察学生的听课状况,察言观色,因势利导。在备课时,要心中有数。准备的问题要具有针对性,并让学生积极参与。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也检查了自己的教学效果,同时得到了学生对知识的反馈,也有利于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通过实践,可见这样的教学方式在教学中合理的巧用、妙用,能使课堂教学艺术更加多彩,有画龙点睛、回味无穷之作用,让学生淡化紧张疲劳,在愉快、欢笑观念和习惯的转变。重结果轻过程,只看考试分数,忽视学生对学习过程中的丰富感受和体验,将不利于激励和引导学生健康发展。过程评价可以体现在课堂讨论、剧情表演、主题辩论、学生问答、提纲展示、课堂演讲、社团活动、社会调查和社会考察等各种各样的活动中,评价的及时性将给学生参与学习的过程添注了积极动力,非常有益于提高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的效能。

(3)、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

面对新课程,历史教师要以“博”、“精”作为自己提高自身素质,适应历史教学改革和当今新形势的基本要求和目标。一要拥有广博的知识。作为一名教师,必须有扎实的学科专业知识,否则是不可能教好该学科课程的。为了激发学生对本学科学习的兴趣,拓展学生对本学科的更深刻、更广泛的认识,教师还应对本学科的发展史及其发展的前沿知识有一定的了解。除了扎实的专业知识外,还要有较为广博的文化知识,尤其是地理学和文学。二要掌握一定的现代教育技术。历史学是一门综合性极强,涉及内容极广,跨度极大的学科。而新课程的标准里面的模块几乎都是以专题的形式出现,黑板+粉笔的传统教学模式很难把这些知识传递给学生。借用多媒体则可以做到这一点。多媒体可以将文本、图像、动画、视频等多种信息组织起来,可以激发兴趣,活跃课堂;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阅读、分析、运用的能力;也便于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自已提出问题。因此,要改变以往手抄式备课为电子备课。在教学手段的选择上不能片面追求形式,而应该以提高教学质量为目的,在大力推进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的同时继续挖掘和发挥传统教学方法的积极作用,实现现代信息技术与传统教学手段的交互渗透和互相补充。

综上所述,高中历史新课程的实施,对高中历史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更新教学观念,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不断反思,真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只有看清问题,才能坚定前进的方向,才知道该怎么做。我们只能在充满矛盾的现实中寻找出路,用智慧去化解难题,用机智去逾越障碍,用改革去实现目标!

第五篇:高中历史新课程教学反思

高中历史新课程的实践和反思

彭泽县第一中学:张文越

【摘 要】:2008年秋季,我省高一开始进入新课程实验改革,经过近两个月的教学实践,感到既有成功与喜悦,但更多的是问题与困惑。因此,如何有效地认识和解决新课改中遇到的问题与困惑,便成为高中课堂教学必须研究的重要课题,也是顺利推行高中新课改所必须面对和解决的现实问题。【关键词】:新课程、问题和困惑、总结和反思

一、新课程实践中的问题和困惑

1、学生初中历史知识的储备十分有限。由于南昌市初中历史教学的现实,对学生的要求过低,学校、学生等对历史学科不够重视,导致学生初中历史知识的储备十分有限。如简单的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都分不清。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这也是教学进度缓慢的主要原因。

2、高一新教材内容的时间跨度过大、体例新、容量多、学术性强、难度大、融通古今中外,且内在逻辑严密。它给历史教师展示才华带来了机遇,但也给历史教学带来了新的挑战。一节课45分钟根本讲不完,不是内容多而是新教材的内容好似压缩的太空饼干,再加上学生初中知识的“肤浅”,前后内容无法衔接。如在讲解必修1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时,我们要介绍北宋为何要加强中央集权,特别是铲除地方割据的基础,那就必须花费不少时间来介绍唐中期的藩镇割据以及五代十国,如果不介绍这个过程,而大讲特讲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内容,其结果事必无法培养学生的能力,这与新课改的精神是不符合。因此在课改的实践中就出现了拼命赶进度的现象,使得一些有益的课堂探究活动也无法开展。

3、教师新课改的教学理念还未更新。这个问题较为复杂不是一两句可以说完的。在教学上还是表现为“满堂灌”、“填鸭式”的旧的教学方法,这无法调动学生学习、听课的积极性。即便有讨论,也会由于学生对初中历史知识掌握的肤浅,而无法深入地进行讨论。

总之,讲好历史课,难。讲好新课改中的历史课更难。因为学科特点决定了它内容的老化和知识点的琐碎,这就需要历史教师在准确传授知识、把握重难点的同时把历史课这份粗粮精工细作成宫廷御宴。

二、新课程实践的总结和反思

1、注意初、高中教材的衔接,必要时给学生补课。从初中通史式的基础教 学,发展到高中中外合编的专题式教学,跳跃性强,难度大。而且为了减轻学生负担,初中教材内容相对简化和浅化,但高中教材却采用专题式教学,专业性较强。高中的专题是在初中学习基础上的进一步拓宽和深化,它们之间是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只有教师了解初中教材、学生学好初中教材,才能做好初高中的衔接,才能使高中的学习更顺利,因此我们有必要为高中学生“补课”,简要补充某一历史问题的来龙去脉。比如:必修①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主题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突出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与发展的历程,其中必然会涉及到古代中国朝代更替这个问题,但大部分学生并不太清楚,在这里老师就有必要给学生补补课。

2、拓宽学科知识面,主动适应新课改的要求。新课标对教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历史教师不仅应具备历史学科的基础知识,熟悉学科的基本结构和各部分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还应具有一定的学科科研能力,教师既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合作者,成长的引导者,教学的参与者,同时也是课程的开发者。但是作为一名青年教师,教学经验不足、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欠佳,就不能及时地引导学生思维,从而影响了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发挥,这种局面不改变,难以适应课改的要求。所以我们需要充电,博览群书,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

3、课堂和课外想结合,以多元化、个性化的学生历史习作巩固知识,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和能力。

我们在新课程实践过程中,注重探索学生历史习作的改革。在传统的习题练习之外,结合学生学习情况和本地实际,在课堂和课外适当布置学生完成一些多元化、个性化的历史习作,如:历史小论文、历史小报、研究性课题、历史遗迹的参观、本地历史的考察研究等。这些历史习作,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有助于巩固知识,拓展学生视野和思维,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和能力。

4、通过集体备课实现课程的有效整合,以提高课堂教学时效。

面对新的教学理念和新的教材,习惯于传统教材和课堂的我们,起初是惶恐不安的。设计一堂什么样的课才能符合新课程的要求,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现实而迫切的问题。备感困惑的我们只能聚集在一起共同商量、讨论,互相发现优点和不足,共同设计课堂教学。随着课改过程的深入,这种不自觉的商量、讨论,成为自觉的、定时定点的集体备课。集体的智慧优化了课堂教学设计,大家既是合作者,又是相互促进者,推动了新课程课堂教学发展。当然,这种集体备课的形式不应局限在校内,更应是校际间的、地区间的、以至是更大范围的。不仅是面对面的交流,也还可以进行更简便、快捷的网上交流。

高中历史新课程各种版本教材有较大的差异,各有优缺点,同时新课程高考方案也没有明确具体的要求,这就要求我们对课程内容进行有效的整合。通过集 体备课,大家集思广益,结合学生学习实际,有针对性的选择一些课程内容,对比新老教材、各种不同版本教材,依据课程标准进行整合。对课程内容进行有效的整合,优化了课堂教学,提高了教学效果和质量。

总之,新课程改革对广大教师来说是一个全新的课题,可谓机遇与挑战并存。在新课改的过程中遇到困难、挫败不足为奇。只要我们坚定信念、更新观念、加强理论学习、大胆实践、努力探究、不断创新,定能笑傲江湖。

参考书目:

1、《高中历史新课程教学设计》 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

2、《高中历史新课程解读》 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

3、《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总动员----新课程实验60问》二十一世纪出版社

4、袁兆桐 郑志伟《史学观念的更新与高中历史新课程教学》

5、赵亚夫:《高中历史课程设计有待改进》,《历史教学》2006年第5期P.45

6、钟启全等:《怎样理解〈历史课程标准〉》,《历史教学》2005年第8期P.6

7、聂幼犁:《高考必须从实际出发,完善和推进课程改革》,《历史教学》2005年第10期P.35

8、《江西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历史学科教学实施指导意见(讨论稿)》

下载高中历史新课程教学反思word格式文档
下载高中历史新课程教学反思.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中的教学反思

    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中的教学反思文张金鹏摘 要:结合教学实践,对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中的教学进行了反思。关键词:高中历史;新课程;教学反思新课改实践中求真务实,超越自我的批判精......

    高中历史教学反思

    高中历史教学反思 中方一中 蒋松桃 一、“在快乐中学习”——培养兴趣是历史教学成功开展的前提 兴趣是人对一定事物和活动带有积极情绪色彩的内在倾向性。孔子说过:“知之者......

    高中历史教学反思

    高中历史教学反思 回顾一年来我的教学情况,总的感觉是充实。虽然刚走出大学校门不久,在知识体系和教学经验方面还有很多不足,但经过一年的摸索,我也开始掌握一些教学方法,比较实......

    高中历史教学反思

    高中历史教学反思 贺丽媛 新的高中历史课程改革的突出特征之一,就是课程结构的变化——确立模块教学和专题型体系。新课程设置九个模块课程,教学单元是围绕一个专题展开的,因此......

    高中历史教学反思

    高中历史教学反思(2) 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 何庆云 有反思,失败才能够成为成功的基石,逆境才能成为人前进的动力,好的环境才会为人的成长提供营养。没有反思,失败会把人打......

    高中历史教学反思

    高中历史教学反思 据调查,高中学生喜欢历史,但不喜欢历史课。学生不喜欢历史课既有教材的原因,也有教师教学的因素。反思我们的高中历史教学,不得不思考高中历史究竟该怎么上?优......

    高中历史教学反思

    XXXXXX中学 2014-2015学年度第二学期 教学反思 教 师:XXXX 所任学科:历史 所任班级:高二5班 2014-2015学年度第二学期 高二历史教学反思 XXX 2014-2015学年度第二学期,我担任......

    高中历史教学反思

    高中历史教学反思 XX学校XX老师 何谓教学反思?简言之,教学反思就是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一种行为,是教师对教学行为和教学活动进行批判的、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