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新课程学习心得

时间:2019-05-12 03:59:3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高中历史新课程学习心得》,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高中历史新课程学习心得》。

第一篇:高中历史新课程学习心得

高中历史新课程学习心得

----浅谈对高中历史新课程的几点认识

历史组

郭丽娟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是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阐释人类发展进程和规律,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历史意识、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门基础课程。

通过高中历史新课程培训及对《历史新课程标准》的学习,本人对高一新课程有以下几点认识。

第一,在课程的指导思想上,彰显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强调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和学生个性化学习的全面发展。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与高中历史教学大纲比较看,有一点值得提醒的,就是课程目标有明显的不同,在高中历史教学大纲中教学目的分为:知识学习、能力培养和思想教育,而在新课程标准中,把课程目标分为: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里的“过程与方法”体现了新课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所以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教师尤其应该当重视学生学习的过程,一般来说学生学习历史的过程主要有七个环节:一是学习动机的确立;二是历史知识的积累;三是对历史的体验与感受;四是相关能力的培养;五是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的评价与理解;六是对历史线索、历史规律的概括与总结;七是对相关历史知识、方法和理论的应用。

第二,在课程目标上,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来确定,强调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注重学习方式的转变,增强历史意识,汲取历史智慧,提高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这既体现了对学生学习历史的过程的重视,也突破了以往单纯注重政治教育的层面。并且,在每一学习模块和学习专题下每一学习内容都有具体的目标,从而使学生不仅明白自己所学的历史内容,而且明白对这些内容应学到何种程度。这样,课程目标明确而具体,具有可操作性。

第三,在课程结构上,充分体现了高中教育的基础性、发展性、多样性和选择性,关注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把高中历史课程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两大部分。必修课分为《历史Ⅰ》、《历史Ⅱ》、《历史Ⅲ》三个模块,共包括25个古今贯通、中外关联的学习专题,分别反映人类社会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与科学技术领域发展的重要内容。选修课分为六个模块,分别是《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探索历史的奥秘》、《世界文化遗产荟萃》。学习模块的设置,既有利于学校充分利用场地、设备等资源,提供丰富多彩的课程,也有利于学生自主选择并及时调整课程,形成个性化的课程学习计划。此外,学习模块的设置,是对历史知识体系的重新整合,突破了以往历史课程内容的编排体系,确定了专题型的教学体系,这既避免了与初中历史课程的简单重复,也体现了历史发展的多样性,更有利于学生综合分析能力的提高。

第四,在课程内容上,具有时代性。首先,关注社会进步,如必修课程《历史Ⅱ》增加了“国有企业改革”、“开发开放上海浦东”、“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国家为例,分析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以及“中国参加世界贸易组织(WTO)”等内容,必修课程《历史Ⅲ》增加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等内容。其次,课程内容的取舍贴近时代,有所侧重。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世界,并能从世界文明发展的角度更好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从而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以及对历史的宏观整体的认识,必修历史不仅弥补了现行高中历史课程没有世界古代史的缺陷,而且增加了世界史内容的比重,世界史的内容约占高中历史课程内容总量的40%。如必修《历史Ⅰ》中增加了“古代希腊罗马政治制度”等内容。第三,及时反映历史学科研究的新趋势和新成果,关注人类社会发展进程,如在重视政治史内容的同时,加强了社会生活史、科学技术史和文化思想史的内容等。第四,增强课程内容与社会生活和学生经验的联系,如关注社会生活是当代史学的重要特征,必修课程增加了“中国近现代生活的变迁”专题,让学生通过身边的变化来感悟社会进步和历史发展。

第五,在课程观念上,注重全球意识。世界意识,又称全球意识、国际意识,指的是站在世界的高度了解世界历史、当今国际社会和我国与世界的关系。邓小平早就说过,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中国是世界的一个组成部分,在不同历史时期,中国历史的发展,中国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的成就与缺憾或不同程度影响着世界历史,或不同程度地受到世界历史发展诸因素的影响。在20世纪90年代课程改革,高一学中国近现代历史、高二学世界近现代历史,高三安排“选修课”学习中国古代史。可见,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是分开学习的,新的课程结构对历史知识体系进行了重新整合,突破了以往历史课程内容的编排体系,依据“贯通古今,中外关联”的原则,把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并列,以专题的形式构建了高中教学的新体系。有利于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能力的提高,特别是学生在分析问题时候能把目光放到世界的高度,进行全面而客观的分析和认识。作为高中历史教学,在中国入世的视野下,只有将中国历史之舟置于世界历史汪洋大海之中,用更宽阔的视野、全新的理念去理解分析历史,才能与时俱进,在引导学生学好历史,完成历史教学任务的同时,培养出视野开阔、胸怀宽广,在世界范围内既有合作理念又能应对各种挑战,实现互补性竞争的高素质人才。

第六,在教学评价上,《课程标准》改变了过于强调考试成绩的单一评价方式,运用多种评价方式,体现灵活、变通的特色,探索符合课改精神的公正、合理、科学的教学评价机制,建立了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激励教师积极进取和促进课程不断发展的多元化评价体系。

1.评价对象和参与者多元化,不仅仅局限于学生和教师,而且包括学校、家长、教育主管部门等对历史教学起作用的各种因素,当然,评价的主要对象是学生。

2.学习评价目标和内容多元化,不再局限于知识及能力领域,还包括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3.学习评价方法多元化,有学习档案、历史习作、历史制作、历史调查、考试等,做出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评价。

这种评价方法突出地体现了“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教育目标”的理念,寓学生的学习活动于平常的生活活动中,将极大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然而,新课程也有它给教学带来的一些不利的问题。虽然我还没有实践高一历史新课程教学,但是从和高一部分学生谈话及参加高一历史阅卷的情况看,新课程在实践中又存在诸多问题。

一、历史学科的教学与其他学科有所不同,其中内容的衔接带有重叠性和反复性,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对照初高中课标和教材,寻找内容上的异同点,对于初中学过的内容可根据高中课标的要求决定所学内容的深度和光度,对于初中没有学习的内容要适度地为学生“补课”,要补充内容以便于学生深入学习。这就增加了教师教学备课和学生学习的负担。

二、新课程教材打破了原来的通史体系,这种体系和结构在体现新史观、适应学生需要和发展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但也容易给学生造成知识支离破碎的感觉,不利于学生完整历史概念的形成。同时也加重了学生学习的负担。

三、由于教材编排体系是全球通史,目的是让学生把握全球发展脉络,掌握不同地区和国家在全球体系下的发展情况,也有利于帮助学生全面整体的分析和解决问题。但是正由于是全球通史,学生在学习中必然浅尝辄止、蜻蜓点水,只知其

一、不知其二。尤其是对于古代史的学习,要想让学生深刻掌握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渐进和发展,不是用一节课就能说清楚的,比如对分封制的理解。而如果学生对某一问题理解不透,那么在以后的学习和练习中会问题更多。而这种问题积累的越多,势必会影响到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增加学习历史的压力。而如要明确理解,教师的教学任务会增加,学生也要在课外更多的学习,以扩充知识面,积累基础知识。同时学生还要面对其他科目的新课程,他们的负担会更重。如果是这样学习的话,无疑是加重了学生的负担,学生还怎么去提高能力,培养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当然任何成功的改革都是对传统的扬弃,都是在继承的基础上寻求发展。新课程还将要面临很多问题,不过在适应形势变化的同时,历史教学还需要在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要求上进行不断的探索。通过对发现的问题的探讨和解决不断提高历史新课程的实践性,把理论真正与实践结合起来,真正实现历史新课标和体会历史给我们带来的无穷魅力。

第二篇:高中历史新课程教学反思

高中历史新课程教学反思

材料提供人:吕凤莉

教学多年,今年初次接触新课程教学,感触颇深。下面我就半学期来进行新课程教学进行一些反馈。

一、培训

新课程与旧教材在教学内容上有很大的差异,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旧教材以时间顺序为体系,而新课程是以专题形式为体系的;再者,初中历史教学与高中历史教学也有很大的差异,初中教学侧重于基本历史史实的讲述,而高中则侧重于能力的培养,要在一些史实中归纳、分析出历史事件的实质,从而得出某些道理。这样,新课程与旧教材有如此的差异,对没有接触过新课程的教师进行培训是极其必要的,否则很难讲好新课程。因此必须做到“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

二、教研

由于新课程在内容上不同于旧教材,教学上初高中有很大的差异,因此必须加强集体备课、集体评课议课,争取课堂教学方式上的突破和学生学习方式上的转变。因此必须注重教研活动,包括教研组每周一节的教研和备课组的集体备课。

三、认识

新的普通高中课程需要以全面完成义务教育阶段初中历史课程的学习任务作为其基础。

但是长期以来,社会、学校、教师都对初中历史教学不够重视,造成初上高中的新生历史基础几乎等于零,高一学生几乎对初中历史知识一无所知的现象。这就给新课程教学带来很大的难度。一方面,教师对教材的教学内容的拓展很难把握,尚处于摸索阶段。另一方面,教学进度很难提上去,详说颇费时间,略讲又等于没讲(学生没有基本的历史知识,就不能掌握理论性很强的新课程知识)。因为新教材都是以前旧教材的高度浓缩,一节的知识几乎覆盖了旧教材的半本书。因此,历史教师必须对新课程教学有新的认识和宏观的了解,要从客观上把握教学的度。

总之,新课程确定了专题型的教学体系,课程结构对历史知识体系进行了重新整合,突破了以往历史课程内容的编写体系,依据“古今贯通、中外关联”的原则,以专题的形式构建了高中历史教学的新体系,避免了与初中历史课程的简单重复,也有利于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能力的提高。但是,尽管新课程设计的专题型教学体系不错,但对没有历史知识基础的高一新生来讲是难于掌握的。作为历史教师,专题学习(复习)应该是在系统知识基本掌握的前提下进行,旧教材是在高三才开始进行专题复习。现在让毫无历史基础的高一新生学习专题,无异给老师教学带来了诸多的困难。

第三篇:高中历史新课程学习心得体会

【精选】高中历史新课程学习心得体会(一)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是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阐释人类发展进程和规律,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历史意识、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门基础课程。

通过高中历史新课程培训及对《历史新课程标准》的学习,本人对高一新课程有以下几点认识。

第一,在课程的指导思想上,彰显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强调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和学生个性化学习的全面发展。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与高中历史教学大纲比较看,有一点值得提醒的,就是课程目标有明显的不同,在高中历史教学大纲中教学目的分为:知识学习、能力培养和思想教育,而在新课程标准中,把课程目标分为: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里的“过程与方法”体现了新课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所以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教师尤其应该当重视学生学习的过程,一般来说学生学习历史的过程主要有七个环节:一是学习动机的确立;二是历史知识的积累;三是对历史的体验与感受;四是相关能力的培养;五是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的评价与理解;六是对历史线索、历史规律的概括与总结;七是对相关历史知识、方法和理论的应用。

第二,在课程目标上,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来确定,强调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注重学习方式的转变,增强历史意识,汲取历史智慧,提高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这既体现了对学生学习历史的过程的重视,也突破了以往单纯注重政治教育的层面。并且,在每一学习模块和学习专题下每一学习内容都有具体的目标,从而使学生不仅明白自己所学的历史内容,而且明白对这些内容应学到何种程度。这样,课程目标明确而具体,具有可操作性。

第三,在课程结构上,充分体现了高中教育的基础性、发展性、多样性和选择性,关注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把高中历史课程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两大部分。必修课分为《历史Ⅰ》、《历史Ⅱ》、《历史Ⅲ》三个模块,共包括25个古今贯通、中外关联的学习专题,分别反映人类社会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与科学技术领域发展的重要内容。选修课分为六个模块,分别是《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探索历史的奥秘》、《世界文化遗产荟萃》。学习模块的设置,既有利于学校充分利用场地、设备等资源,提供丰富多彩的课程,也有利于学生自主选择并及时调整课程,形成个性化的课程学习计划。此外,学习模块的设置,是对历史知识体系的重新整合,突破了以往历史课程内容的编排体系,确定了专题型的教学体系,这既避免了与初中历史课程的简单重复,也体现了历史发展的多样性,更有利于学生综合分析能力的提高。

第四,在课程内容上,具有时代性。首先,关注社会进步,如必修课程《历史Ⅱ》增加了“国有企业改革”、“开发开放上海浦东”、“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国家为例,分析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以及“中国参加世界贸易组织(WTO)”等内容,必修课程《历史Ⅲ》增加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等内容。其次,课程内容的取舍贴近时代,有所侧重。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世界,并能从世界文明发展的角度更好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从而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以及对历史的宏观整体的认识,必修历史不仅弥补了现行高中历史课程没有世界古代史的缺陷,而且增加了世界史内容的比重,世界史的内容约占高中历史课程内容总量的40%。如必修《历史Ⅰ》中增加了“古代希腊罗马政治制度”等内容。第三,及时反映历史学科研究的新趋势和新成果,关注人类社会发展进程,如在重视政治史内容的同时,加强了社会生活史、科学技术史和文化思想史的内容等。第四,增强课程内容与社会生活和学生经验的联系,如关注社会生活是当代史学的重要特征,必修课程增加了“中国近现代生活的变迁”专题,让学生通过身边的变化来感悟社会进步和历史发展。

第五,在课程观念上,注重全球意识。世界意识,又称全球意识、国际意识,指的是站在世界的高度了解世界历史、当今国际社会和我国与世界的关系。邓小平早就说过,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中国是世界的一个组成部分,在不同历史时期,中国历史的发展,中国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的成就与缺憾或不同程度影响着世界历史,或不同程度地受到世界历史发展诸因素的影响。在20世纪90年代课程改革,高一学中国近现代历史、高二学世界近现代历史,高三安排“选修课”学习中国古代史。可见,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是分开学习的,新的课程结构对历史知识体系进行了重新整合,突破了以往历史课程内容的编排体系,依据“贯通古今,中外关联”的原则,把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并列,以专题的形式构建了高中教学的新体系。有利于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能力的提高,特别是学生在分析问题时候能把目光放到世界的高度,进行全面而客观的分析和认识。作为高中历史教学,在中国入世的视野下,只有将中国历史之舟置于世界历史汪洋大海之中,用更宽阔的视野、全新的理念去理解分析历史,才能与时俱进,在引导学生学好历史,完成历史教学任务的同时,培养出视野开阔、胸怀宽广,在世界范围内既有合作理念又能应对各种挑战,实现互补性竞争的高素质人才。

第六,在教学评价上,《课程标准》改变了过于强调考试成绩的单一评价方式,运用多种评价方式,体现灵活、变通的特色,探索符合课改精神的公正、合理、科学的教学评价机制,建立了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激励教师积极进取和促进课程不断发展的多元化评价体系。

1.评价对象和参与者多元化,不仅仅局限于学生和教师,而且包括学校、家长、教育主管部门等对历史教学起作用的各种因素,当然,评价的主要对象是学生。

2.学习评价目标和内容多元化,不再局限于知识及能力领域,还包括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3.学习评价方法多元化,有学习档案、历史习作、历史制作、历史调查、考试等,做出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评价。

这种评价方法突出地体现了“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教育目标”的理念,寓学生的学习活动于平常的生活活动中,将极大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然而,新课程也有它给教学带来的一些不利的问题。虽然我还没有实践高一历史新课程教学,但是从和高一部分学生谈话及参加高一历史阅卷的情况看,新课程在实践中又存在诸多问题。

一、历史学科的教学与其他学科有所不同,其中内容的衔接带有重叠性和反复性,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对照初高中课标和教材,寻找内容上的异同点,对于初中学过的内容可根据高中课标的要求决定所学内容的深度和光度,对于初中没有学习的内容要适度地为学生“补课”,要补充内容以便于学生深入学习。这就增加了教师教学备课和学生学习的负担。

二、新课程教材打破了原来的通史体系,这种体系和结构在体现新史观、适应学生需要和发展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但也容易给学生造成知识支离破碎的感觉,不利于学生完整历史概念的形成。同时也加重了学生学习的负担。

三、由于教材编排体系是全球通史,目的是让学生把握全球发展脉络,掌握不同地区和国家在全球体系下的发展情况,也有利于帮助学生全面整体的分析和解决问题。但是正由于是全球通史,学生在学习中必然浅尝辄止、蜻蜓点水,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尤其是对于古代史的学习,要想让学生深刻掌握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渐进和发展,不是用一节课就能说清楚的,比如对分封制的理解。而如果学生对某一问题理解不透,那么在以后的学习和练习中会问题更多。而这种问题积累的越多,势必会影响到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增加学习历史的压力。而如要明确理解,教师的教学任务会增加,学生也要在课外更多的学习,以扩充知识面,积累基础知识。同时学生还要面对其他科目的新课程,他们的负担会更重。如果是这样学习的话,无疑是加重了学生的负担,学生还怎么去提高能力,培养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当然任何成功的改革都是对传统的扬弃,都是在继承的基础上寻求发展。新课程还将要面临很多问题,不过在适应形势变化的同时,历史教学还需要在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要求上进行不断的探索。通过对发现的问题的探讨和解决不断提高历史新课程的实践性,把理论真正与实践结合起来,真正实现历史新课标和体会历史给我们带来的无穷魅力。

【精选】高中历史新课程学习心得体会(二)

高中新课程改革已拉开帷幕,20xx年版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也已经出台。看完之后既兴奋又担忧,兴奋的是面对新时期的各种新变化、新问题、新成果,新课标都有了明确的解答与对策,让历史教学与现实生活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担忧的是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如何能高效地将这些变化反映在日常的教学中,如何认真落实核心素养这一关键任务。为此我们认为课堂教学必须紧紧围绕着培养学生核心素养这一主线展开。

首先我们要明确什么是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学科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五个方面。通过诸素养的培育,达到立德树人的要求。如何培养核心素养是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重点解决的问题。

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设计教学目标——培养核心素养的出发点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活动的出发点,而教学目标的设计则直接关系到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与发展。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时,要深刻领会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仔细研读历史课程标准,把握好历史核心素养的具体目标及其之间的内在联系,并要充分认识到,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与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不断深化的过程,不是所有的核心素养目标都能在一节课中完成的。衡量教学目标是否有效,一看它是否贴切,即目标是否准确,与实际的教学内容、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心理特征相契合,具有可检测性;二看它是否具体,即目标阐述是否细化、多层,具有可操作性;三看它是否适度,即目标是否符合学生的内在需求,是否适合学生已有的思维结构与能力层次;四看它是否落实到位,即目标是否落到了整个课堂教学活动中去。

2.创设问题情境——培养核心素养的切入点

所谓“问题情境”是指在具体目标指引下,能够通过分析、理解、归纳等策略达成目标的空间学习环境,它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启发性、新颖性、趣味性、互动性。创设问题情境能够激发学生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的思维活动,真正促进学生变被动学习为 主动学习,由“学会”向“会学”的学习方式转变,是实现培养与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手段。在教学中,教师要找准“问题情境”这个切入点,创设形式多样的问题情境,挖掘学生的潜能,以提高学生对问题探究的内驱力,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创新精神。教师可用悬 念创设问题 情境以培养 学生的史料实证意识和历史解释的能力。

3.倡导合作探究——培养核心素养的着力点

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学生重要的核心素养。在教学中,教师应抓牢“合作探究”这个着力点。所谓“合作探究学习”就是从学科领域或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在教学中创设一种探究的情境,通过学生分工、合作、阅读、思考、讨论、交流等活动形式,获得知识、技能、态度与价值观的发展,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这种以小组合作方式进行的专题探究活动,一方面,通过自己动手搜集史料,促进学生带着证据意识对历史问题进行探究,既培养了学生掌握探究问题的方法和技能,又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形成了 史料实证的意识;另一方面,通过小组的分工与合作,尤其是对研究成果的不断研磨,不仅提高了学生理解历史与解释历史的素养,而且提升了学生的交流能力、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

4.实现情感体验——培养核心素养的立足点

从学科教学的角度来看,历史核心素养的形成不仅需要知识与技能的习得,更需要习得过程中的体验和感悟,并内化为优秀的品格,外化为崇高的行为。可见,历史教学过程是一个知识与情感相互交织的学习和体验过程,但情感教育不是在朝夕之间便可速成,而是一种“情动—体验—理解—内化”的过程。为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运用多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将情感态度价值观无痕地渗透到历史课堂教学中,陶冶学生的情操。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以在感知、体验和思考历史的过程中,深化对史事的认识与判断,进而生成鲜明的历史价值观。此外,还可以编演历史剧,通过扮演历史角色,让学生穿越时空,与历史人物“对话”,进行心灵的碰撞,进而对历史做出价值评判;通过参观博物馆、纪念馆等,观“景”生“情”,让学生在体验历史的基础上,生成鲜明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5.构建多元评价——培养核心素养的支撑点

教学评价是课程改革的一大难点,也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一个支撑点。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要建构一种多元的评价模式: 评价目标 的多元化、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评价方式的多元化和评价标准的多元化。评价目标的多元化,是指在对学生学习历史课程的评价时,既要重视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与历史技能的掌握,也要重视对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评价,更要重视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的评价;评价主体的多元化,是指要充分 重视学生在评价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不仅仅是教师评价学生,还应该有学生自我评价,相互评价,甚至家长参评等;评价方式的多元化,是指要以过程性评价为主,既要看学生对历史知识掌握的结果,更要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否感悟历史,进而体验到一种历史情怀。评价的手段也要灵活、多样,除了纸笔测试外,还可以采用历史剧表演、历史小论文撰写、历史调查活动、历史档案等方式;评价标准的多元化,是指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学生的优劣势与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尤其是对于缺乏信心学生的评价更要鼓励和支持,以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和发展性作用。

总之,培养与发展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绝非一朝一夕之事,必须靠我们历史教师在观念上更新,在专业上提升,在教学中渗透,在日常中积累,唯其如此,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优秀品格与创新能力,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第四篇:高中历史新课程培训心得体会

高中历史新课程培训心得体会

2010年9月高中新课改将在我省全面展开,作为一名新课程改革时代的教师,除参加学校组织的理论培训外,还通过网络、报刊等媒体了解新课改的相关精神,特别是对课改中高中历史专题式教学的特点有了初步的了解。下面是我的点滴体会:

一、新课改要求教师、学生角色的转变

随着新课程的实施,人们对教师在新课程发展中的地位和角色等问题的认识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些变化体现在:“教师要从知识的传递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合作者、参与者和指导者”。学生也不再只是变动的受教育者,而是学习的主体,学习的自主者,教师的教学过程也就是引导学生质疑、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会学习,掌握学生方法。“使教学过程变成学生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变成教师指导学生收集和利用学习资源的过程;变成教师针对学生的学习内容,选择不同学习方式的过程”。从而为学生学习营造一个兴趣盎然的良好环境。

二、正确把握新课标规定的学习版块,学习主题和学习内容。

新课标规定高中历史必修分三个学习模块,四个学习主题(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共计25项学习内容。通过历史必修课学习,使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认识历史发展中全局与局部、历史与现实、中国与世界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从不同视角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人文素养,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选修分为六个学习模块(六个独立的学习主题),学习内容涉及:重大改革(9个)、近代民主思想与实践(7个)、20世纪战争与和平(6个)、中外历史人物评论(6个)共30个学习内容、探索历史的奥秘(1个)、世界文化遗产荟萃(1)。

三、历史教师要真正“教好”历史,就必须树立全新的教学目标观。

1、让学生学会创造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取多种教学方式和手段,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鼓励学生探讨和解决问题。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方式越丰富、越灵活,学生的历史思维就越活跃,越有创造性。

2、让学生学会学习

新课程将“过程和方法”作为三大课程目标之一,要求学生主动参与历史学习的一般过程,从中学会学习。历史教师还应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应注重教学的“过程与方法”,真正做到“教是为了不教”,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学生学会学习的显著特征是学生能够自己学习

新课程要求教师的教学“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必要的前提”。教师在教学中应以学生为本,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要善于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起学生思想和情感上的共鸣。更主要的是,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给每个学生提供发展的机会,使他们在师生平等交流和探讨中得到发展。

3、学生学会生存

新课程的根本精神是“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促进个性的健康发展”。“人文主义”是最主要的价值追求。要求历史教师要树立明确的人文意识,让学生学会生存,具有正确的生存价值观,具有较强的竞争能力,具有良好的合作精神。

第五篇:高中历史新课程培训心得体会

抓住核心巧赢高考

------2013年暑假历史培训心得体会

在2013年这个热情的8月份我们历史教研组在我校敬知楼进行了面向高三的系列培训,培训内容包括自主高考题训练、小组讨论高考取向以及最关键的聆听专家讲座。

通过对于七位历史教学专家们的教授内容的学习。使我对课改中历史专题式教学的特点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更进一步掌握了新课改的发展方向和目标。作为一名新课程改革时代的教师,也使我充分认识到一些以往没有认识到的东西,感触颇多。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体会:

1、扩展自己的空间,突破自己

当今社会,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应用期日趋缩短,知识创新日趋鲜明,这就要求教师要不断吸取新信息、新知识、新理念,不断充实自己,始终站在知识的前沿;要不断完善知识结构,做到博学多才,与时俱进,学生才会“亲其师而信其道”;对所教学科,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才能抓住要领,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运用自如,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教学内容要充实

主要指合理地确定教学内容的广度和深度;明确教学的重点、难点和关键;合理安排教学的顺序。要把历史教学和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讲来源,讲用处,学起来有亲切感、真实感,要靠知识本身 的魅力来吸引学生。同时教学过程中做到三个“延伸”。一是由传授知识向传导方法“延伸”。二是由传授知识向渗透情感“延伸”。三是由传授知识向发展智能“延伸”。

3、教师还需要进一步提升自己的教育科研能力,新情况、新问题在新课程实施的过程中会不断涌现,教育应明确自身的责任和使命,主动地研究这些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变革自身的教育教学观念和行为方式,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

4、教育资源、课程资源的整合历史课程资源是指有利于历史课程目标实现的各种因素的总和。这其中既包括物质的,也包括人力的;既包括校内的,也包括校外的;既包括传统的教科书、图书资料,也包括现代网络、科技成果。认识并开发这些资源,能够更有效地促进历史教学水平的提高。

通过培训,让我感受到:作为教师既然选择了这个职业,同样就选择了付出奉献,更要终身学习,更新观念,脚踏实地,充分利用自己的长处来完善自己,我们更要不断的学习,不断的反思,不断的进步,更要不断地从新课程标准、历史学科特点、历史学科的教育功能、课改先驱的课堂案例和反思中汲取营养,我们也许无权选择自己的工作环境,但我们可以自己选择我们的工作方式,用自己的独特去演绎精彩,使自己的课堂永远让学生有一种耳目一新的特别感觉。

高2011级历史备课组

2013年8月13日

下载高中历史新课程学习心得word格式文档
下载高中历史新课程学习心得.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高中历史新课程培训总结

    高中历史新课程培训总结 为期八天的历史学科新课改远程培训于今天下午落下帷幕,期间,我聆听了历史学科专家学者对新课程改革的解读,学习了历史课程新理念,对现阶段高中历史课程......

    高中历史新课程培训总结范文

    高中历史新课程培训总结 很荣幸参加了今年新课程历史远程培训。首先,向慈心指导和关心我们教师成长课程团领导及老师们表示衷心的感谢!感谢课程团为我们搭建的学习的平台, 使我们......

    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工作总结

    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工作总结本次高中历史课改,在徐州市已经步入了一个三年教学循环的尾声 ,作为一名身在一线的历史教师,在三年来的新课程实验与探索中,我的深切感受是,学校发展......

    高中历史新课程远程心得体会

    高中历史新课程远程培训心得体会 巴中中学李锦春 历史新课程标准及教材在我省市已有两年时间。经过对新课改的学习、在教学中的运用,以及两次的课改培训,我对新的教学改革有了......

    高中历史新课程课堂教学反思.

    高中历史新课程课堂教学反思 学校:甘肃省兰州市永登县第一中学 姓名:王有龙 美国历史课上有这样一个案例, 历史课上老师宣布考试分数后, 发现学生垂头丧气, 便 说,如果想要......

    高中历史教材学习心得

    高中历史教材学习心得 市二中 何敏 2017年的夏日细雨连绵,我的心也犹如这阴雨般的天气一直忐忑不安,近40岁的我又将入一个新的教学历程,面对这新的挑战我惶恐胆怯,无形的压力让......

    新课程学习心得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学习体会 发布者:许允 发布时间: 2012-10-22 17:15:29“新课标”对于我们来说已不陌生,但真能理解透,把它渗入教学中又绝非那么简单。 首先我们每一位教师......

    新课程学习心得

    新课程学习心得体会 新课程走近我们已有多年的时间了,多年的教学经历使我受益匪浅,收获丰厚,感触很多,通过学习《新课程课堂教学行为创新》,使我加深了对新课程改革的理解与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