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实验总结
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实验总结
海南华侨中学高二历史备课组
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已进入第二个学年,在这个学年中我备课组认真执行学校教研室各项实验方案,并在工作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和经验,也有一些问题需要我们进一步去探讨,去解决。现就我备课组的新课程实验工作进行小结。
1.坚持不懈学理论,不断促进教育、教学观念的转变.观念是行动的灵魂,是实践的先导,教育观念的转变是课程的前提和基础,没有正确、先进的教育观念,就不会有自觉而有效的实践,一切先进的教育改革都是从先进的教育观念中生发出来的,而先进的教育观念来自不断的学习,因此,我备课组把加强学习,转变教育观念作为备课组进行新课程改革的第一步,把新课程理念作为一切工作的指导。组织备课组全体教师一起学习《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解读,在教学中,备课组全体教师贯彻新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实现五个转变:
1、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转变,引导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还要学会做事,学会做人,学会生存;
2、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转变,教师不仅要精心设计怎样教,更要精心研究学生怎样学;
3、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教师不但要使学生“学会”,而且要培养学生“会学”;
4、由居高临下的权威向平等融洽的朋友转变,师生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达到共识、共享、共进的目的;
5、由教材的接受和传递向教材的开发和创造转变,教师不再是教材忠实的阐述者和传授者,而是教材开发者了创造者。2.用新课程理念指导课改实践。
单有观念的转变是不够的,如何将新课程理念落实到教学实践中去,还需要花很多的时间深入研讨,我们备课组的主要做法是:(1)坚持双周周三晚修时间集体备课,单周五进行教学研讨,集体备课、做课件、做到资源共享。备课组老师双周周三晚修时间集体备课,一起分析教材,研究教学策略,重点放在如何创造性地用好教材,如何将学生的学习建立在原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上。(2)组织备课组老师进行教学反思、互评,及时总结经验与不足,促进备课组教师在反思中不断调整教学策略,不断提高自己的水平。(3)积极探索评价机制改革,逐步形成听课、评课制度,更多地观注学生的学习状态、教师的教学行为。(4)落实校本课程的开发工作,在实践中,备课组全体教师付出了艰苦的劳动。为了尽快打开课堂教学改革的局面,为了让每堂课给学生快乐生活的一部分,教师们花了大量的时间想点子、制作课件,尽管大家觉得比以前累得多,但看到学生学得很高兴,教师也感到很欣慰。
二、学校新课程实施情况
1、成立了阳东县第一中学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领导小组;
2、加强师资培训,确保师资培训工作与新课程的同步推进并适度超前;
3、制定了国家课程和校本课程的设置方案;
4、加强了校内外的学习和交流,第一学段与阳春二中、阳西一 中进行高一课改交流和观摩学习,参加市县教研室组织交流活动;
5、加强了教与学的调研,第一学段结束后精心组织高一老师、学生和家长会,为下一阶段新课程顺利进行提供了参考依据;
三、学科模块学分认定、学生学业成绩评价情况
按照广东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学校教学管理意见(试行)和参考广州市教研室关于高中新课程实验中学生学业成绩评价的若干意见,制订了我校学科模块学分认定方案。(一)学分认定的基本程序
学校确定课程考核负责人→课程考核负责人提交学生考核成绩→学科组审核→教务处复核→主管教学校长确认→学分管理员记入学生学籍表并存档。学分认定程序中的各个环节,有关负责人必须签署意见并签名。
(二)严格学分认定纪律
学校要严格按照有关规定和程序进行学分认定工作,加强对学分认定的管理和监督。对违规认定和虚假认定行为除取消其认定的学分外,还要对有关责任人给予相应的行政处罚。
学生有下列情形之一者,不予认定学分: ???(1)课程模块考核不合格;
(2)未经学校批准,课程模块的实际修习时间低于该模块规定学时数的六分之五;
???(3)考核过程中弄虚作假。???
(三)学生档案
(1)学生档案的主要内容
学生档案主要包括:学籍表(含基本情况、班主任评语、修习成绩)、健康状况表、学生体质监测表、德育考核表、成长记录袋、综合实践手册。成长记录袋主要收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的最有代表性的各种作品(如作业、论文、手工作品、表演录像等),用以展示学生的努力、成就与进步,描述学生的学习过程与结果。综合实践手册含研究性学习活动登记表、社区服务登记表、社会实践登记表。???(2)学生档案的管理
学生档案主要以文档、图片形式反映。学生在校期间,其档案由学校根据实际实行归口管理。学生作品实物可由学生自行保管。
四、学校排课学生选课及选修课安排情况
我校制定了国家课程和校本课程的设置方案,严格按要求开足必修课和选修课,我校在高一开必修课,在高二全面开选修课。现在我们加强对选修课的开设的研究,着手进行学生选课的指导工作。
五、以校为本教研制度的落实情况
教研组注重本学科问题的研究,深入研究和分析教材,探索建立科学的学科的评价体系。认真开好选修课。
六、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这次高中课程改革在多个领域,多个层面涉及一系列深层问题。因此,高中一年级课改教学工作在目前遇到了一些新的疑虑和困难,主要集中在教学管理、课堂教学、课程资源、质量管理和教研方式等五个大方面。
1、相关的课改配套改革不到位,例如,现有的教学评价和考试制度已经不能适应课改的实际要求,而高考方案迟迟未能出台,是这次高中课改中教师最困惑的问题。
2、各学科课程标准和教材之间不一致,普通出现内容多,要求高,课时不够的矛盾。
3、教材准备不足,教师培训不足,学生准备不足,教学设备资源不足,给高中新课改实施带来种种不适应。
4、学科发展,教师发展不平衡。
5、选修课变成必修课的延伸。选修课的增加,必然使教师的授课工作量大大增加。
6、家长和社会对高中课改了解不足,关注不够。
第二篇:新课程改革实验总结
新课程改革实验总结
新课程改革的实验在我校实施已经近一年了,一年来,我校按照《诸暨市课程改革示范学校工作意见》精神,扎实有效地进行了新课程改革实验。现将有关工作总结如下:
一、课改实验工作回顾
(一)统一认识,树立课改新理念
早在2002学年,课改的信息如春风吹进校园,随着通识培训和学科培训的进行,以及校本培训的不断深入,我们的老师形成这样一个共识:“不求课改,会被淘汰;被动课改,会被落下;主动课改,将会优秀。”尽管在我校,优秀教师不断涌现,曾经的骨干老师、教坛新秀济济一堂,但老师们充分意识到:这张“旧船票”,已经不能登上课改的“新客船”。新课改,已经把所有的学校、所有的教师拉到了同一起跑线上。基于这些认识,学校举行了一些树立新理念的课改活动。
(1)各教研组组织全面学习和讨论,形成课改共识。为此学校教导处和教科室专门发放了《新课标活动手册》,要求各教研组认真加以学习,并及时加以总结。
(2)邀请专家讲座。我们充分利用“我校教师学堂”这一校本主阵地,邀请专家学者讲学,绝大多数是围绕新课程而展开的,其中有宁波教研室主任沈海训所作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验报告。除此之外,我们还积极与市教科所联系,特地邀请了首批实验区宁波北仑区实验学校的名优教师来我校展示课堂艺术,使老师们对新课标及新课标下的教育教学理念有了更深刻的领会。
(3)举行了校首届“新课标” 论坛活动(新理念、新方法、新资源、新手段),老师们大胆亮出自己的在学习新课标后的体会,在教育教学中的观点与效果。
(4)领导带头,大声喊出“向我看齐”。在新课标的学习和实践中,领导积极带头,大胆尝试,向老师们亮观点,请老师进课堂。校长还专门赴上海闸北区进行为期一个月的挂职学习,并及时向全体教师传达了有关精神。
(5)向家长传达了课改精神,形成教育合力。开学初,学校通过家长学校为实验年级家专门开设一堂理念课,学校向家长们介绍了全校课改的动向,传达
了新课标的精神,使家长们初步了解了课改的一些思想。
(二)改变教法,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任何一项改革的设想,最终都要靠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去实现、去完善。然而,任何一种新观念的确立,都是对旧观念的一种变革,而变革的往往是那些我们已经驾轻就熟的东西,这对许多人来说,不是没有痛苦的。本次课改,不仅要改变教师教育,而且要改变教师们习以为常的教学方式、教学行为,其艰难性不言而喻,但我们必须“忍痛割爱”。我们开展了一些针对性活动。
(1)以实验年级教师为靶子,进行了课堂教学诊断分析。学校教科室特地安排实验年级教师赴首批国家级实验区宁波东海实验学校考察学习,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对老师们在课堂教学中是否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转向“平等中的首席”、是否做到教育均衡、是否给学生心理上的支持等等的行为方面进行剖析,使实验年级教师,在教学方法上,有明显改进,促进了实验年级教师的专业成长,同时,以点带面,使其他教师“引以为戒”。
(2)开展“一周一反思”活动。全体实验教师,根据学校的反思内容,对照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进行“一周一反思”,使老师们时时提醒自己,我的教师角色转变了吗?为了学习其他学校的先进理念,学校特地组织安排了部分教师赴浣江中学参加课堂教学艺术周活动。
(3)开展“走进新课程”课堂教学展示评比活动。所有参加实验的教师,在教研组评比的基础上,推出一名代表执教一门学科,向全校教师展示。在展示活动中,向老师明确提出如下转变;师生关系进一步向平等融洽转变;教学关系进一步由“以教论学”向“以学论教”转变;教学活动由重视结果向重视过程转变;教学目标由以知识传授为中心向以学生发展为中心转变。在此基础上,学校教导处还安排了“我校课堂教学艺术周”活动,推荐一些老师,向外来参观的老师们开课,介绍课改情况,其中有十多位老师,因兄弟学校的要求,为兄弟学校同行执教了新课程课堂观摩课,并介绍了课改经验谈。
(4)开展了“教学行为大家谈”活动。学校教导处组织全体老师,以教研组为单位,利用晚上休息时间,举行了“教学行为大家谈”活动。执教展示课的教师与听课教师面对面进行辩论、商讨、甚至是批评,那种精彩热闹的场面不亚于“实话实说”栏目,教导处为此还专门发放了新课标活动手册,将新课标活动
真正的落实到行动中去。
(5)课改的新理念、新方法,由实验年级向非实验室年级辐射,学校明确提出,非实验室年级的老师,要穿旧鞋走出一条新路来。为此,在新学期学校正着手准备首届青年教师教学比武活动,通过课堂教学、课后得失谈以及论文答辩,评选出奖次。在后半学期,学校还将举行中年教师教学示范活动,由此,促进我校全体教师在课改实验中的专业成长。
(6)实验年级教师向家长全方位开课,使家长亲身感受到新课标下的课堂教学,从而也引导家长在家庭教育中应注意的方式方法。
(三)改变学法,促进学生主动发展
人们的学习,主要依赖于两种方式,一种是接受式学习,另一种是探究式学习,两种学习相辅相成,缺一不可。而我们的传统的教育过多地注重了接受式学习,忽略了探究性学习在人的发展中的重要价值,使探究性学习如观察、实践、调查、实验等在教学中处于极次要的地位。改变原有的单
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成了我们的核心任务。
(1)改变材料来源。尽可能使用由学生收集到的材料,培养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
(2)改变分析方法。尽可能多的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学生能问的由学生问,学生能说的让学生说,学生能做的给学生做,培养学生勇于提问,敢于合作,善于处理信息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开发和完善校本课程,提供学生张扬个性的机会。学校开设了形体(武术)课、书法课、阅读课等校本课程,尤其是阅读课,爱好文学的、爱好历史的爱好科学的,在阅览室里,各取所需,有的学生对课外书,甚至爱不释手。家长们普遍反映,孩子爱买书。
(4)布置弹性作业,鼓励学生进行课外拓展性学习。
(5)研究并实施综合实践活动方案,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同时也培养老师们互相合作,资源共享的意识,我们的目标是,使每一位老师都成为课程的开发者。
(四)改革评价体系,促进多元发展
评价由甑别性功能向发展性功能转变,由单一的功能向多元化功能发展,这在课改实施前,我们已经研究了一段时间,这一年,我们在面上和深度上不断完善。
(1)学生评价体系的确立。以各班级实施一年来的档案袋制为蓝本,向实验年级推进,实验年级各学科教师在制定出本学科学生的发展性评价方案,经校教导处审定同意后,开始启动实施,一学期后,向非实验年级各学科推进。评价的内容由学生的学习成绩向学习方式、学习成果、学习品质、学习能力等广度发展。
(2)改革考试制度,一学期只进行一次期末考试。根据阶段性评价情况得出总评成绩。
(3)学校不断完善对教师的评价体系,将要出台我校教师发展性评价实施方案,旨在规范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促进学生自主发展,以更好地促进学校、教师学生的共同发展。
(五)完善制度,保障课改顺利进行
针对实验年级,坚持完善五个一制度,重视课改资料的积累。对非实验班教师的导向是“穿旧鞋,走新路”;保证每一教研组每周两小时的时间进行有关新课标的学习、讨论和课堂点评;教师学堂保证每学期至少两次。
二、新课改带来的可喜变化
教师是新课程改革的实施者。《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我校的课程改革虽然刚刚实验了一年,但是呈现出可喜的变化。
(一)教材活了。老师们已经充分认识到教材是教学的载体,不再是一成不变的圣旨。我们再也不是仅仅教教材,教学生学教材,而教师和学生一起来运用教材,并且超越教材。在课前,老师们能整合相关知识,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生活阅历出发,合理地处理教材,使教学资源变得丰富。
(二)课堂活了。课堂不再是学生在老师导演下演教案剧,老师们能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也就是我们的教学活动都围绕着学生的发展而展开,所有的教学活动都着眼于、着力于、着重于学生的发展,重视学生个体生命的存在,正确面对课堂生成,随时应变课堂的“生命流”。课堂充满了民主平等、和谐互动、充满人性人情,有一种浓浓的情意流淌于整个课堂,迥汤于整个过程。
(三)学生活了。学生不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随着学习方式的改变,学生的角色已从一个被动接受者转变成参与者,探究者。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有了自己独立的见解,并在组内进行交流和互补。对老师的教学可以提出自己的问题和怀疑,有了自己独立思考和想象的空间。课外,拥有自己拓展性学习时空。
三、新课改中的体会与思考
一年来,校领导与、实验教师一起投入新课程改革的实验,大家共同的体验与感受有以下三点。
1、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是搞好课改实验的前提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育工作者树立现代课程观、人才观、价值观,树立现代教学观、学生观、教材观等等。为此,必须认真学习,并且使其成为教学行为的指南。我们深切体验到,树立现代教育观念决不会一蹴而就,而是需要长时间学习、领会,不断反思、对照,在实践中运用,在运用时学习。为此,我们将教师的教育理论学习放在教研工作的首位,紧紧抓住不放松,时时宣传不懈怠。同时学校领导应以身作则,带头学习,不断地用新理念分析认识教学中的问题,与教师一起在课改实践中不断地更新教育观念。
2、用现代教育理论指导实践是搞好课改实验的关键
新课程改革的一个理念就是“先立后破”。课改实验充分证明:实验教师只有用现代教育理论武装头脑,并且指导课改实践,才能实现教学行为的转变,才能如前所述完成好课改实验任务。我们感受到,许多教学中凸现的问题,往往是教师理念尚未更新所造成的。因此,学以致用就成为搞好课改实验的关键。对于教师思想上的模糊认识,也要用新的理念指导解决。只有认真学习现代教育理论,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去思考去分析,才能产生正确的认识,才能确定正确的教学行为。
3、以科研为先导,搞好课题研究是搞好课改实验的有效途径
新课程改革是一次教育观念彻底转变的深刻变革。课改中的许多课题需要教育工作者认真研究。实践证明,教育科研项目仅靠
一、两个人来完成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广泛发动全校教师一起共同完成才行。至今我校已有《农村初中学生心理健康调查与教育对策研究》、《数学开放式教学模式探索》、《初中语文积极性教育的实践与研究》、《初中社会政治课开卷考试教学和应考对策研究》、《初一作文法实践研究》《数学多元化教学研究》《新课标下自然科学课堂教学方式的尝试》《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运用》《龙泉江水质的调查与监测》等9个市级科研课题,已结题的《农村初中学生心理健康调查与教育对策研究》《数学开放式课堂教学模式初探》课题实验已取得阶段性成果,荣获诸暨市课题研究成果一等奖,《初中语文积极性教学的实践与研究》获市二等奖。
我校的课程改革实验刚刚起步,虽然我们作许多努力,也取得了点滴的成绩,但是也有一些问题值得我们继续思考。
1、理念与行为的关系:一部分教师教育理念与教学行为之间的脱节现象还明显的存在,如何尽快缩短周期?
2、部分与整体的关系:实施新课程以来,有一批教师已经走在比较前面,那么新课程如何尽快被每一位教师所接受?
3、特长与全面的关系:从学生角度来说,要发现特长还是比较容易的,但如何使它全面的真正的发展?
4、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还很难形成一个体系,如何向广度和深度发展,还需要加大力度进行研究。
总之,新课程的实施,为我校教育教学工作打开了一片全新的天地,但是新课程没有现成的经验,需要我们摸着石头过河,深感责任重于泰山,同时面对挑战,我们也应看到更多的将是机遇和希望。课改的路还很长,我们已经迈出了坚实的第一步,我们一定会踏实地、豪迈地迈出更多步。
诸暨市我校
2004年5月25日
第三篇: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工作总结
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工作总结
本次高中历史课改,在徐州市已经步入了一个三年教学循环的尾声,作为一名身在一线的历史教师,在三年来的新课程实验与探索中,我的深切感受是,学校发展的动力是教师,课程的最终实施者是教师,课改实验的成败系于教师。因此,作为一名历史教师必须不断的提高自己——领悟新理念、实践新理念、发展新理念才能适应新的形势、新的需要、新的发展。
一、领悟新理念
本轮新课程改革对教师思想、知识、能力等多方面都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作为一名历史教师要想富有成效的贯彻新课改必须把着眼点放在促进自己的专业发展上,而新理念在专业发展上起着引导的作用,所以能不能真真的领悟新理念是作为一名历史教师能不能在教学实践中落实新课改的关键。
加强理论学习。课程改革是一种有目标有计划并不断探索的历程,管理者、专家、教师都应该是新课改的参与者,而不仅仅是教师。但在广大的农村地区,课程改革要实现专家指导,基本上做不到。作为一名历史教师要想及时的获取、了解、领悟新理念就必须积极参加市县等教育主管部门为我们提供的“走出去”的学习与交流,如组织去徐州一学、丰县中学等先进的实验区进行课例观摩和听取专家的学术报告,专家学术报告可以对我们实现高层次的智慧引领。
另一方面,教师要与学校为我们“请进来”的专家积极“交流”。如学校为我们购买了大量有关新课程的书籍。我们要让读书成为一种文化自觉和专业成长的方式,让我们立足于专业成长和发展,紧密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实际,爱读书,勤读书,在理论学习中汲取源源不断的智慧之水。再次,要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读书演讲、读书报告、读书笔记评比、读后感评比、读书积极分子评比等活动,这些可以说是我们获得专业成长的有效方式。
加大科研力量。进行科研的本身,就是学习、领悟、运用新理念的过程。三年来,我校历史组的老师积极参与教育科研,用先进的教育理念指导课堂教学改革。我们历史组的老师积极撰写教学论文,定期开展教学活动进行交流与合作。可以说我们把学校变为实验课题的实验基地,这对于我们共同领悟和贯彻新课改精神起到了积极作用。如我校的老师积极在教学中探索活动与探究课的上法以及问题教学法的研究,并撰写成论文且多次获得徐州市市教育学会的嘉奖。
二、实践新理念
任何的理念,如果不与实践相结合只能是纸上谈兵。对于新程,大多数教师在刚刚接触时都会发现教材内容多、要求高与课时不够的矛盾;初高中课程衔接断层,教学内容偏难偏深;教材时序性差,专题体例要求过高;教材偏重理论性,材料凌乱,历史的系统性不足;现有的教学评价和考试制度不适应课改的实际等困难。为了应对并解决新课程带来的诸多问题,追求真实高效的课堂教学,打造精品课堂,以推动新课程实验的深化与发展,我们教师必须将新理念与自己的教学实践相结合,实践新理念。在这方面本人在教学中以下有几点心得:
1.积极开发课程资源
本次课改一个重大的特点之一,就是不再把教材放到“圣经”的高度,而认定一切有利于教学并能体现新课改精神的素材都是教学资源。可以说没有课程资源的广泛支持,再美好的课程改革设想也很难变成实际的教育效果,所以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成为教师教育实践的重要内容。
立足于学校开发校本资源。这要求我们充分考虑到教学内容的需要、学生的需要和教师的实际,可以在方法、知识、能力三个系列上做文章。如方法篇可以介绍历史学习的常规与方法;再比如知识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如可以向学生提供中外知名人物的事迹、著作和观点的;可以向学生提供一些社会热点问题并对其成因进行历史分析或提供相关的理论观点的;还可以向学生提供能反映出中国各个历史时期的价值取向口号等。
编制教学案。“教学案”即教与学的方案,是教师围绕学习目标,基于问题和任务立足于学生实际设计的教学方案。因为目前与高中新教材匹配的优质课程资源较少,所以教学案的编制是必要的。如可以通过情景、任务和问题等的设置,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性,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活动来建构学生的历史知识体系。
2.扮演好主导者而非主体者的角色。新课程倡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所以在教学实践中教师不能喧宾夺主,应该把重心放在学生的学习方式的指导上。在历史教学中,我尝试着把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的学习目标,立足于学生,创设适合个别差异、满足个体学习需要的教学资源与教育环境;另外根据课程目标设计丰富多彩的作业,如历史小论文、历史制作、历史调查等形式。这样可以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得到发挥,学生可以对学习活动进行自我支配、调节和控制,从“要我学”变为“我要学”,这些活动还有利于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有效地提高了学生学习历史的情趣性、自主性和探究性。
3.提高课堂效益
合理的整合教材。本人在《浅谈新课标下历史教材的整合》中曾谈到:在“一标多本”的背景下,考虑到课时、体例以及学生的学习心理和认知习惯等具体问题,本着新课改的精神,大胆的地对教才内容进行合理的整合:删去非课标内容;增补、替换、更新有利于学生历史学习的属于新课标的知识,无论对于学生的学还是老师的教都是有益的如必修一《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一课,知识点比较琐碎,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和理解,再加上古代史是初中历史七年级的内容,由于时间和初中历史教学的现状,导致学生们对中国古代史的内容不甚了解。如果我们“以本为本”进行教学的话,其课堂效益可想而知,所以我们必须对教材进行合理整合,如补充中国古代朝代更替顺序,再结合本地的行政区划变革讲地方行政制度转变,最后让学生自主利用表格方式归纳总结出中央、地方制度的演变过程。这样就可以将复杂的内容简单化,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使学生感到能够学以致用。
合适的教学方法。本人在《历史问题教学法初探》中谈到,教无定法,一切等够体现新课改精神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利于学生学教师教的方法都可利用。
如在教授《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一课时,通过联系现实,使用有关十七大的有关报道,使学生通过直观方式进入现实中的民主政治生活。另外布置学生课后访问我县人大代表李运军校长和政协常委陈蕾老师,请他们谈谈是如何行使民主政治权利的?回家后问问家长本村的村干部是如何产生的?只要引入学生身边的政治与生活,历史课堂就会立刻变得鲜活、深刻,而且还有利于学生关注家乡、关心时政,激发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收到学以致用的效果。
及时的教学评价。“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所以教师在课堂进行及时反馈的基础达标、能力提高、拓展延伸的多层次教学评价,以适应不同层次学生发展的需要是必须的。教师还应该努力做到堂堂清、日日清。及时的课堂教学评价,对于教师调整和提高自己的历史教学是大有裨益的。
其实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还有很多,如创设和谐民主平等的氛围、采用问题教学法、利用激励性评价等都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但是,一定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真正实现轻松教、愉快学、满意考的新课改。
4.重视集体智慧、利用教学反思
新课程背景下,教师的集体备课可以说是分享经验,互相学习,共同成长的有效方式,这样可以突破个人的“孤军奋战”,集思广益达到“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效果。所以我们每一个教师都应该重视集体备课。
另外,教学反思有利于促进教学实践能力、教学研究能力、理论素养的提高,只要我们每节课都能认真的对教学进行反思,并在以后的教学中利用这些反思的话,我们的历史课就能够精益求精不断进步。
三、发展新理念
高中新课改在徐州市已快走完3年的教学小循环,在这三年中我们清楚地感受到教师的教学方式和自身素质的变化,但是,随着新课程的推进,我们的新奇、兴奋感减弱了,而因挑战而生困惑和因习以为常而生厌倦感却增强了,扪心自问自己的课改热情还在吗?所以为了保持新课改的强劲生命力,我们必须要做到:“从纷繁复杂的现象中——坚持正确的观点并付诸实践,摒弃错误的言论并走出误区,而最强的动力,则是有能力辨别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错误的,并将这一实践进行到底。”,因而,我们要不断的用心来学习新理念、实践新理念并通过自己的教学实践提高自己的“辨别能力”来体会新课改,将新理念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第四篇:新课程改革实验总结汇报
课改实验阶段小结
新世纪初,由国务院、教育部推行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全面实现了从课程功能、课程结构、课程内容、学习方式、课程评价、课程管理等六方面的转变和改革。
新课程实验是一个充满探索、创造和建设的教育改革的实践过程。教育实验不同于其他的实验,只能成功,不能失败。
一、精心组织,认真规划,措施到位。
1、深入学习,提高认识。新课程,新理念,学校领导在我市课改启动前就有了清醒的认识,因而在首批国家课改实验区开展课改实验后,就注重新课程精神的学习。尤其在市教育部门组织参观学习、动员培训后,更是反复学习《纲要》和《课程标准》,提高对课程改革的认识,明确课程改革的目标任务,增强课改实验的自觉性,把课改工作作为学校重中之重的工作。
2、认真规划,制定方案。根据课改实验方案,我校结合校情,制定了切实可行的课改实验方案,即通过课改实验,锻炼师资队伍,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凸显办学特色,树立学校整体形象。因此,我校课改实验的主要目标就是:研究探索出一套符合新课改要求的校本管理模式,建立自己的校本课程体系,形成科学有效、富有特色的校本培训和校本教研模式,制订符合课改精神的师生评价体系,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主动发展。
3、健全组织,措施到位。学校中、小学部分别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课改领导小组,分工协作,形成合力。教导处负责学科研究,提高教师课堂教学水平,教科室负责课题指导管理,党政办负责课改实验宣传报道,政教处、大队部负责综合实践活动开展,总务处负责后勤保障。学校每月召开一次课改例会,并建立了相关的管理制度,如学习制度、培训制度、研究制度、汇报制度、总结制度、考核制度等,以此规范各部分及实验教师的教学行为,促进课改理念的行为化。教导处根据九年义务教育课程设置表,结合校情,科学地安排了课程表,将综合实践活动和校本课程纳入课表中,体现课改要求。
二、加强培训,更新观念,转变角色。
1、先培训、后上岗。做好实验教师的培训工作,这是课程改革实验工作成败的关键。进入课改前,我校先让一部分骨干教师参加省市的骨干教师培训和高层次的课改培训,共计25人次。每年暑期,学校又将担任新课程实验的教师安排参加市、区教育局组织的通识培训和学科培训。教师参加培训后,投身课改的意识得到增强,较好地把握了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和课程标准,确立了正确的人才观、质量观和学习观,思想认识基本统一到《决定》和《纲要》上来,为课改实验做好思想准备。
2、着力校本培训,提高教师素质。本着“学校即教研室,教室即研究室,教师即研究者”的观念,我校在校本培训上明确思路,加大培训力度,提高培训实效。培养的总目标就是树立新课程要求的教育观念,切实提高实施新课程需要的教育行为,以形成新课程需要的综合素质。为此,学校制定了相应的培训计划,实行责任制,保证培训工作有组织有计划。校本培训形式上分通识培训和专项培训,方法上注重讲座与实践、观摩、研讨等参与式培训相结合,走“学习——实践——研讨——再实践、再研讨——提高”培训之路,从而激发教师参与培训的动机,调动教师积极思考和实践。开学至今,学校课改领导小组成员和部分骨干教师为全体教师共作课改讲座12次,其中通识培训有效地更新了教师的教育观念,增强了课改的意识。每周的教研组活动,在活动上时间上予以保证,让同学科教师有时间去听研讨课,组织教师用新课程理念去讨论分析实际教育行为,并让执教者作教后反思,了解与教育观念之间的差距,研究提高或调整的措施,实实在在的实践,解放了教师的手、脑,浓厚了研究氛围,解决了心中疑惑,转变了教师角色,对教师应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育教学的研究者、课程的开发者”有深入的理解和尝试。
3、加强学习教育,倡导新型师生关系。(1)、进行师德规范教育。实施新课程,教师是关键;教师素质,重在师德。学校领导根据日常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及听到的有关反映,利用政治学习时间,对全体教师进行了师德规范教育。为此,学校提出“立业德为首、执教品为先”的师德要求,在教师队伍中大力倡导四种精神:甘为蜡烛的奉献精神、精益求精的敬业精神、以身作则的表率精神和团结互助的协作精神,以此激励广大教师自觉主动地塑造良好的师德形象。学校还进一步完善了监督制度,通过师生家长问卷来测评教师师德的满意率。
(2)、倡导新型师生关系。课程改革的核心是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我校为革新师生人际关系,依据新课程理念建立民主平等、轻松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要求教师做到以下几点:一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尊严和法律权利,杜绝体罚和变相体罚现象的发生;二要关心每一位学生的学习生活,尤其是学困生和问题学生;三要建立平等的朋友关系,保护学生探求新知识的好奇心,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四要学会正确评价学生,发挥评价的激励和导向功能,让学生在课堂中主动学习,体验成功;五要尊重家长,对家长校访要热情接待。以上要求的实质就是营造教学活动中良好的心理氛围和轻松的学习环境,为激活学生学习积极性和求知欲服务。
(3)、举行现代教育技术培训。以个人电脑、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为主要内容的现代信息技术革命的出现,为教学方式与教学模式的变革提供了新的物质基础。《纲要》明显提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为此,经学校课改领导小组决定,所有任课教师必须参加学校举办的现代教育技术培训班,从出勤和制作一般性课件两方面考核教师。分期系统学习了课件制作。教师们参培积极性高,培训效果较好,不少教师从不会使用电脑到能制作课件,为自己上课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扫除了障碍,努力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
(4)、组织课改知识考核。为营造较为浓厚的学习氛围,我校在对全体教师进行通知培训的基础上,采取了书面考试的形式,检查教师对课改理论的了解程度。试卷题型有填空题、简答题和论述题三种形式,任课教师均参加了考试,总体效果良好,有效地转变了教师的思想观念,使新课程理念较快地被教师所认同。
三、着力课堂,加强校本研究,共同发展。
1、教研组课标学习。通过学习,教师认识到新课程标准对教学大纲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系统地提出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的课程目标,并具体地综合地体现在各个阶段目标之中;(2)大力倡导新型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3)突出跨学科的综合性学习;(4)强调课程的现代性和创新性。
2、加强集体备课。各教研组每周一次,具体要求是教师先自备,再教研组集中讨论,后形成自己研究课的教案。集体备课也体现了新课程理念下加强教师间合作交流的要求,有助于提高教师专业素质和研究意识。
3、举行课改专题研讨。在通识培训和各教研组学习的基础上,我校每学期举行两次课改专题研讨活动。讨论主题就是:学习课程标准的体会和课堂教学改革的建议。通过研讨,教师进一步领会了新课程的理念,形成了一个共识——课程改革的重心在课堂;其次,各学科教研组增强了集体备课的意识,有助于扎实开展有效的集体备课活动;第三,教师充分认识到教学中要多创设一些让学生参与活动的情境,教学要密切联系生活实际,教学中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增加交流机会;第四,评价引起教师的广泛关注,师生评价、课堂教学评价要改,尽快出台新课程理念相符的评价制度,已成为我们课改工作中的一个重点。
4、进行课堂教学研讨。课堂教学是实施新课程的基本途径,是教师进行过程参与,实现专业化发展的重要渠道。我们首先开展了课改实验教师达标课认定活动,要求每位教师的教学必须达到性课程的要求。其次,以校内每周的示范课、研究课为主,组织教师听课,集中进行点评交流,教师听课后都能抓住课堂教学中的亮点谈自己的感受与收获,并提出更好的教学设想,基本达到了一课一得的目的。此外,我们抓好每周的随堂听课工作,组织同年级或同学科教师听评课,就日常教学如何体现课改精神进行探讨。课堂的教与学已有三大变化:
一、凸现学生活动,学生学习已由被动渐趋主动;
二、老师角色已开始渐变,由传授知识转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指导者;
三、信息技术运用意识逐步增强。
由于深入进行了以上课改实验活动,我校的教师教育教学水平不断提高,在各项教学竞赛活动中都能获得骄人的成绩,去年秋的三大比武活动中,我校派出的四位选手有三人获市一等奖,一人获市二等奖。
四、整合课程资源,开发校本课程,鲜明办学特色。
1、强化课程资源意识。课程资源是新课程改革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课程实施的范围和水平,一方面取决于课程资源的丰富程度,另一方面更取决于课程资源的开发和运用水平。课改领导小组成员就发挥社区和校内课程资源的优势作了几次讨论,将消防支队作为德育教育基地,将襄江商场作为社会劳动实践基地;把交警三大队和屏襄门派出所作为安全教育基地,把图书室、信息技术中心等作为探索性、信息化学习基地,为学生创造多样化的课程资源,同时也更好地激发教师的创造性智慧。
2、积极开发校本课程。我校结合时代需要和学生发展需要,成立校本课程开发小组,开发了《安全自护教育》、《古诗文欣赏》两项校本课程,并做到了有课表、有教材、由专任教师,正式进入实施。目前,我校正着手开发第三项校本课程,即《雷锋精神伴我成长》。
3、组织综合实践活动。综合实践活动是以学生的经验与生活为核心的实践性课程,它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我校先安排综合实践讲座,让老师们了解它;其次,学校组织了综合实践活动方案评选,再次,课改领导小组在日常工作中,组织几位教师进行综合实践活动的探索,活动效果令人十分满意,学生在“考察”、“实验”、“做”、“探究”等一系列的活动中感受体验,发展了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在过去两年中,积累了一点信息技术教育、劳动与技术教育等方面的经验,并建立了自己的劳动实践基地。
4、发挥网络教育效益。教育领域,网络信息成了教育的重要资源,有助于满足不同层次、学科教师的培训要求,为教师提高综合素质,开展继续教育提供条件。因此,学校建立了校园局域网,局域网栏目设置以校园教育教学为主,专门开辟了“课程改革”栏目,将学校课改实验方案、校本培训方案、课改专题讲稿等输入其中,便于教师上网查阅,及时了解学校课改进程及相关要求。为方便教师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信息处初步对校园网资源库进行规划建设,建立了语、数等学科资源库和以校园网站搜索为主的参考资料收集、查询系统,让教师在短时间内快速准确获取所需求的信息资源。良好的起步将为今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研究奠定基础,使信息技术的功能优势在提高师生素质方面得到充分有效的发挥。
五、开展课题研究,注重研究过程,促进课改深入。
1、科研带动课改工作。学校领导重视以科研为先导,引导教师将课题研究与课改实验有机结合起来,坚持课题带动、提升实验,让教科研成为课改工作的助推器。学校各学科组结合龙头课题制定了子课题,使每位教师都有适合自己的研究专题。
2、突出重点课题研究。我校在实施课改过程中,紧密联系课改目标,为课改服务,促进课改深入开展。学校将龙头课题的思想与课改精神融合在一起,探索学习方式的变革。
每学期,学校都邀请省、市、区教科研专家来校指导教科研工作,在专家及时正确的引领下,我校的教育科研焕发出勃勃生机。
六、注重课改宣传,浓厚课改氛围,争取家社支持。
1、校园宣传。课程改革需要营造良好舆论氛围,期初学校就在对全体教师宣传课改精神的同时,重视对学生进行宣传,让学生知道课改是促进自身的发展,应该积极主动地学习,要敢于质疑,要学会合作,要善于观察、勤于动手。校园橱窗中出现了通俗易懂的宣传标语和教师教改活动的图片,黑板报上有了生动形象的宣传内容,集体晨会上校领导作了主动学习、学会学习的专题讲座,真正让学习明白自己是学习的主人。
2、家社宣传。课程改革涉及面广,学校必须主动向广大家长、社区和各界广泛宣传课改精神,使学校、社区、家长在课改中形成合力,才能保证课改顺利实施。为此,我校每学期利用家长会举办课改专题讲座,举行教学开放周活动,让家长全面了解课改实验。从家长问卷反馈情况看,家长们对课程改革有了一定的了解,认为原来的一些教育观念应该改变,一味地以分数评价孩子不利于孩子的全面发展。他们表示将积极配合学校、老师做好家庭教育工作,为孩子多提供实践活动的机会,关注孩子的每一个方面。存在困惑与思考:
(1)、评价问题,学校就课堂教学评价作了专门研讨,教师在课中对学生评价基本上是鼓励性语言,领导及听课老师对执教者评价也逐步向“以学论教”方向上转变,但对学生多元化评价因教师能力、精力和家长认同在实施上存在困难,在实际操作中也会因评价内容、标准而存在困难。(2)、社区教育资源深入挖掘还需社会各界大力支持参与。(3)、课改是教育科研,教科研更多的需要理性的思考与研究,必须摒弃任何运动的形式。(4)、课改经费得不到满足,日常课堂教学因教学设备缺乏、教学软件不足,在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这个方向上难以取得实质性成效。
第五篇:我校新课程改革实验总结
新课程改革实验总结
小学新一轮新课程改革如火如荼的进行着,我校在县、乡、领导的支持下,我们实实在在地开展了课程改革实验。全体教师在课改方面付出了辛勤的劳动,同时课改也给我们带来了不小的变化。下面谈谈我校在新课程改革实验中的做法和体会,敬请各位领导和同仁多多指正,以便今后的工作能正确发展和迅速提高。
一、工作措施和方法:
(一)加强组织建设,建立管理机制。
课改领导组织是课改工作的领导核心,领导组织的强弱直接关系到课改工作能否顺利的实施与发展。因此,我校课改实验工作建立了“一把手”工程,由校长亲自主抓,教导主任专人负责管理,成员协同工作,层层管理,层层落实,团结协作,共同发展。
(二)认真加强管理,夯实课改实验工作。
1、认真落实课改会议精神,积极组织教师学习有关课改文件,特别是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和新课程标准的学习
2、加强“二十四字教学模式”、“导学案”的学习。我校认真组织全体教师参加通识培训、培训后写出心得体会、教师互相交流等活动,给教师从事新课程改革实验工作奠定了坚实理论基础。
(三)、面向课堂,深化改革,立足课改主阵地
我校把课改的立足点放在课堂,优秀教师示范教学研究,把课堂作为课改的主阵地和实验田,加强研究,协作攻关。通过认真的学习
和分析,大多数教师认识到面对课改新的形势要真正提高学生学习成绩,就必须实施新课程,使学生各种素养和能力得到全方位的提高。
一是针对小学生年龄特点,关注学习方式。课堂教学中,已“二十四字教学模式”为教育理念;已“导学案”为课堂载体,教师变“以教定学”为“以学定教”,学生“听——看——做”这种单一的学习方式正在被多元化的学习方式所取代,学生自主参与、乐于探究、交流合作的学习方式正在兴起。在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方面,我们强调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做到“六个尽量”:尽量让学生独立观察,尽量让学生动脑思考,尽量让学生动手操作,尽量让学生主动表达,尽量让学生发现、质疑问题,尽量让学生标新立异。力争做到“十多十少”即对学生要多给予一点自由,少一些限制;多一些鼓励,少一些批评;多一些自主,少一些灌输;多一些讨论,少一些讲解;多一些辩论,少一些评判;多一些创造,少一些模仿;多一些开放,少一些封闭;多一些全面,少一些片面;多一些简、易、新,少一些繁、难、旧;多一些有效学习,少一些无效训练。坚持“四个凡是”:凡是学生能通过自己主动探索解决的问题,教师绝不代替;凡是学生能独立思考的,教师绝不提示;凡是需要学生合作学习的,教师就大胆放手给学生;凡是需要教师讲解的,教师就要精讲,讲到点子上。课堂教学改革上,要求教师做到“三个面向”,即面向每一个学科,使学生的整体素质得到提高;面向每一节课,使学生的潜能得到挖掘;面向每一位学生,使学生都能得到自主发展,做到因材施教,分类指导。特别是教师注重用多样的学习活动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营造动感的学习氛围,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能动性和创造性逐渐提高。
二是针对教师实际特点,关注角色定位。课改实施以来,教师开始自觉地关注自己在课堂教学中的角色定位,教师主宰者的形象正在被慢慢弱化,而代之以组织者、参与者、引导者、合作者的形象。引导教师做到“五变”,即变“教师教,学生听”的传统教学习惯为“先学生自主学习,后教师重点讲解”;变“教师问,学生答”为“先学生质疑提问,后教师引导作答”;变“教师先讲概念结论,学生后死记硬背”为“先学生探究讨论,后教师导出概念结论”;变“以大班集体授课为主”为“多搞小组合作学习”。在教学反思上,要求教师做到“四个结合”,即教学反思要与学生的全面发展相结合,教学反思要与教师的专业成长相结合,教学反思要与教师之间的交流合作相结合,教学反思要与学校的教学常规各环节相结合。
(四)、着眼校本,强化教研,铺就课改主渠道
一是个人反思平台。鼓励教师把问题当课题,把教学当教研,把成长当成果,指导教师围绕自己在教学中遇到的问题作为研究对象,把教学中的问题小化、细化、微观化、明确化,提倡教师写教学反思、教学札记或教学随笔,引导教师把反思当作一种工作习惯,在工作过程中研究,在研究状态下工作。
二是同伴互助平台。我校充分发挥校本教研活动中的互助力量,通过集体教研活动的形式,广泛开展问题会诊、案例分析、专题研讨、课改沙龙、课例解读、讨论反思、分享交流等,让教师在与同伴的互助交流中走进新课改。
三是教师展示平台。在教研活动中,我校每学期进行2次大型评教评学活动,人人参与,发现不足,共同提高。积极与兄弟校进行教研活动,相互交流,取长补短。
(五)、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在积极派教师参加外出培训、学习基础上,积极聘请上级领导或教研员来我校进行经验讲座,以提高相关的教育教学能力,认真组织本校教师参加上级业务部门开展的教研教改活动,使新课改工作得以稳步发展。
我校课程改革取得了一些成绩,也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和挑战。但我们有决心,有信心,在各级主管部门的领导和指导下,在各级课改专家的引领下,加大工作力度,加快工作步伐,与时俱进,不但创新,将我校课程改革实验引向深入,确保实验取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