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调研报告
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调研报告
学校:绵阳师范学院 班级:历管院09级1班 姓名:罗婷 学号:0903040122 实习学校:四川省叙永县第一中学
一、高中历史课改实践进展的积极方面
(一)高中历史教师们意识到教学观念和和学生的学习方式确实应有所改变
这次课程改革的大背景是我国的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必须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提出好几年了,然而,在实际中制约素质教育的因素很多,从课程设置、教材编写,到教学观念、教学方法等很多方面,都存在不少问题。要全面推行素质教育,必须抓根本性的问题,首先是是课程和教材的改革。这次课改的总体方向、基本思路都是对的,是要全面和整体地设计九年义务教育阶段以及高中阶段的教学计划,建立起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试图改变课程结构单一的问题,使学校课程具有综合性、均衡性及选择性,实现课程及教学的多元化和现代化。
长期以来,我国的高中历史课程是一种以知识传授为主的模式。高中历史教学内容中知识密度大,专业化倾向强,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繁、难、偏、旧的情况,使学生的学习往往是被动的、机械的,成为一种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过程,不必要的学习负担比较重。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突出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和终身发展,而课程的改革就是最核心的问题。
这次课程改革的总体方向和基本精神符合当今国际教育发展的趋势,符合我国社会发展的需求,特别是新世纪对人才培养的需求,而且也符合学生成长和发展的需求。正因为如此笔者在调研中发现各高中的历史教师在参加了国家、省、市三级培训后,他们或多或少的都意识到教师的教学观念和学生学习方式的确实应该有所转变。
这应该是我市高中进入新课程改革以来,从目前的情况看最大的收获。
(二)高中历史教师越来越关心历史教育的本义
历史教科书在版本上由小变大;在体例上由章节体而“课题体”,有套红、有大小字,还有提要,但是学科教育的主体架构没有太大的变化。如今新版教科书在形式上的变化更大。我们看到,凡是教育学和心理学中说得通的教学道理几乎都被揉了进去。在主观上学科教育理念在“求新”,在形式上教科书也的确活泼了许多。但是,学生并没有让思想进入历史课,教师则反而产生了更多的困惑。如果是“一切为了学生”,那就要真正看学生因此在哪些方面获益,又在哪些方面得到了发展。当高中历史教师在经历了这些表面的让人眼花缭乱的变革之后,冷静的思考让他们逐渐关心起象“历史教育究竟应如何定位?”这样的问题。我始终认为,历史教育是人性培养基础,历史教育蕴藏着人类的终极关怀,“我是谁”“我们从哪里来,又到哪里去”一类问题,它不应该随着人类文明的进程而中断,相反,应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而深入。历史教育如果不是在这个立场为自己辩护,它必将在越来越功利世俗的社会中被抛弃的更远。历史教育究竟应当给人以什么?
——给人以思想(独立,反省,思辨)
——给人以眼界(深邃,多维,升华)
——给人以胸怀(博大,宽厚,自信)
——给人以情感(向真,向善,审美)
——给人以“文化”(品格,素养,境界)
历史教育的责任:
——锻造思想与涵育人格。
历史教学的应有之义:
——教给学生有生命的历史
从教学的角度而言,所谓“教给学生有生命的历史”,是否至少就意味着:要教给学生有思想的历史;要教给学生有情感的历史;要教给学生有生活的历史。“历史课的最高境界应当是——震撼,以及震撼之后带来的长久的思考!”这些观点在以往提及时,往往会被认为是迂腐和脱离实际的想法,但是新课程改革后高中历史教师们也正在认真的思考和逐渐接受这些观点,这不能不说一种可喜的现象。
(三)学生的学习态度发生了一定的变化
高中历史教师发现现在的学生逐渐变得越来“不安分”了,他们思维比较活跃,愿意表现自己,像在课堂上说出自己的想法,虽然他们的观点有还显得很幼稚,但他们敢于很希望表达自己的观点的愿望,给如今的高中历史教师以强烈的印象,也从另一个角度冲击着教师们的教学观念。一方面高中历史教师感到现在的学生越来越难教了,另一方面教师们也在不断的困惑中思索着自己的教学观念和自己的教学方式。这也是这次调研给我的以强烈的启示。
(四)高中历史教师们逐渐对新课改的理论产生了兴趣。
教师这个是一个很容易让人产生职业倦怠的职业,年复一年上课下课,年复一年重复着自己的教案,很多教师在评上高级职称后,再也没有提高自己教学水平的动力,对自己的职业失去了激情,但是,自课改培训以来象教研理论、公开课„„这些以往只有那些还没有评上高级职称教师才会关心事情,现在成了很多老师都主动关心的事情,新课改使高中历史教师们逐渐增强了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的愿望。对公开课的评价越来越热烈,对新课程理论的求知欲望也越来越强烈。事实上,历史教育理论与历史教学实践之间是存在沟壑的。而历史教师的日常自觉性教学研究恰恰是沟通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因为它是以历史课堂教学为视界促使理论向实践的渗透,又以理论为引领推动历史课堂教学具有理论的跃升,从而促进了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有机交融。作为课堂教学“亲历者”的历史教师,通过自己的研究来追忆自己的教学过程,述说自己的教学思考,审视自己的教学实践,评判自己的教学效益。这个过程实际上正是形成个人内在理论,并实现自我超越的教学科研经历。课堂实践是历史教师成长的基石,也是历史教师产生教育灵感的源头,更应该是历史教师从事教育科研的着眼点和归结点。
二、课改实践中的问题及对策
(一)历史课程标准与教材的不足及解决的办法
课程标准应该能够体现一个国家历史教育的政策与发展方向,反映学科教育的学术研究水平,尤其应该体现一个国家在学校历史教育方面的基本性格。应该看到,此次历史课程改革的整体理念是进步的,不过,在我们的改革取得进步的同时,期望与现实之间的矛盾,抽象与多歧的概念所产生的困惑,盲目的乐观主义与琐碎的教育理念交织出的无所适从的感觉,也一同摆在了教师的面前。在调研中与许多老师接触之后,越发感到《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还存在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应该针对课程标准检讨我们工作中的不足,以便在课程标准修订期间对它进行进一步的完善。否则学校的历史教育依然会面临无法摆脱的困境。此次高中课程改革的最大动作,便是彻底改变了原有的课程结构。依据《标准》所言,历史学科和历史教学的特点是构建高中历史课程新体系的基础,寻着这个思路,在《标准》中找到对历史学科和历史教学特点的新解释,结果没有答案。于是又找到《标准解读》和为培训新课程教师准备的《研修手册》,一样没有满意的答案。有人会说,这根本就不是一个问题。学历史的或教历史的人,还不知道历史学科和历史教学的特点吗?可事实是,大家真的不知道。
由于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比较原则,只规定了学生应该达到的要求,而对知识点的取舍每套教材都有自己的理解,选择的知识点或案例不一样。许多教材是原必修教材的浓缩,缺少知识铺垫。有些地方还出现初、高中脱节的问题,因此教师要补充大量高中学习必备的知识。加上高考方案迟迟未出台,出于对学生的高考负责,一些教师贪多求全,课堂容量增加,节奏加快,难度加深,作业偏多,导致学生的负担明显加重。
针对以上种种问题,我认为还是要强调要认真研究课程标准,注意能力要求的层次性,循序渐进。要 清晰地理解必修模块中选取的知识内容以什么方式呈现;在本学科的最基本的基础知识中,有哪些放在必修模块,哪些放到选修模块,知识之间有什么内在的逻辑结构,每个知识点在不同的模块中分别应该把握什么程度的要求,坚决放低起点,减小容量,通过选择恰当的教学内容和优化教学方法使学生走进新课程,接受新课程。这实际是要求高中历史教师要利用自己的经验和功底发挥课标的刚性指导作用,并尽量减少课标现有的不足给教学带来的不利影响。
根据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历史教材的内容和要求有了十分重大的改变。这种改变主要表现在:选取的知识内容和知识点改变了,知识内容的编排体系、逻辑结构改变了,知识点的教学要求改变了,知识的呈现方式改变了,重视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重视理论与实践的联系和运用。面对高中历史教材变化,几乎所有的历史教师都出现不同程度的困惑。许多历史教师感到课时不足,教材中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时数之间矛盾很大。教材不能真正体现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不同版本的高中历史教材的教学要求之间、教材内容与课后习题要求之间存在差距;教材要求与初中教学衔接不够,例如,锦州市区初中的《历史与社会》,采用的是专题教学,但是这些专题于高中新教材的专题,缺乏必要的联系和衔接,到很多专题与高中的重复,而且相关教学内容顺序颠倒,知识的铺垫不足,一些尚未学习的概念提前出现,甚至个别地方中出现了不少科学性的问题等。
针对教材出现的上述问题,我认为高中历史教师应深入研究教材,准确理解教学内容,把握教学要求。尽可能系统地研究整套教材的体系,重点研究好必修模块的知识体系和双基要求。通过系统的研究,提高教师把握和驾驭教材的能力。对教材的研究以优化课堂教学为中心,运用课例研讨的方式进行新课程的学习和研究。把对教材的体系、内容、能力要求的研究放到课堂教学的设计和实施中去进行,为此,我希望加强了集体备课和有经验教师的引领作用,做到制度性和非制度性集体备课相结合。在规定的备课时间内开展有效备课,不仅仅是统一进度和作业等,而是就每一节课的教材进行深入的分析,合理取舍知识点,对每个知识点讲到什么深度都一一进行研究,最后由备课组长拿出优化的教学方案。非制度性的教研日益常规化,同一备课组的教师经常在一起研究问题,群体优势和个人特长的发挥相结合,共同走出课改的新天地。
(二)如何处理公开课和常态化教学之间的关系
当前的公开课上“教师讲授”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似乎讲授法就意味着“注入式”,就是“满堂灌”,以致连讲得精彩的教师也唯恐避之不及,谁也不想与“灌”字沾上边。然而常态的教学又如何呢?教师讲授一统课堂的情况仍不在少数。据说,有的地方迫于无奈便对一节课中教师讲授的时间做出硬性规定,若教师讲授超过15分钟即为不合格的课。两种迥然不同的价值观值得深思。一段时间以来,公开课的浮华表演之风日盛,如今的教学研究者似乎不太在意教师的讲解如何,而是关注一节课中学生活动时间的长短,因而有些教师在公开课上一会儿多媒体演示,一会儿表演,一会儿组织学生讨论,五花八门,应有尽有,教学情境的过于晃动影响学生对学习内容作深层次的挖掘,影响教师对学生的学习做必要的价值引领,导致课堂华而不实。而在平时的“家常课”上,不少教师又在拼命地讲(也可以说是“灌”),唯考试是瞻的教育评价将师生带进了急功近利的误区,以教师的讲授代替学生的活动和感悟,教师往往关注的是学生的书本知识和应试技能,却不重视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学习过程,不顾及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我认为解决这个问题在目前这个阶段还是应该从常规教学入手,当然按照本次课程改革的新理念,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的、生成的过程。新课程教学的灵魂是创新,它需要教师借鉴、融合各派教学理论,需要教师的智慧和教育机智。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新课程下无常规,也不应有常规,循规蹈矩的教学是与新课程精神相背离的。然而,在现实国情下,作为规范、引导教师教学行为的教学常规还会在较长一段时间内继续存在。原因包括:一是新课程的实施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才刚刚起步;二是传统的教学常规对教师的日常教学行为有着深刻影响;三是整个高中历史教师队伍的专业化水平有待提高,我们不可能短时间内就达到新课程的理想状态。所以,只有找准“切人点”,不断保持学校常规管理的耐力;找准“兴奋点”,不断提升学校常规管理的眼力;找准“落脚点”,不断锤炼学校常规管理的功力。以新课程的理念制定教学常规,让教师将新课程理念转化成日常的教育教学行为,才能使广大教师真正健康地走进新课程。为此,首先,高中历史教学常规要有利于高中历史教师的专业发展教师是影响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因素,教师的素质直接左右着新课程的推行,因此,制定教学常规须关注并致力于教师的专业发展。符合新课程精神的课堂教学,应该是“体现自主、创设合作、引导探究、注重过程”,高中历史教学不再是一种简单 的知识传授与记忆的过程。课堂上学生的学习应该是接受学习、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实践学习的多样化统一。新课程下,教师的角色不再是单一的知识传授者,而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协调者、研制者和开发者,这多重的、内涵丰富的角色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更高的素质要求。新的教学常规应该是能够引领高中历史教师的专业发展,激发教师的创造热情,鼓励教师进行教学创新的。只有在体现新课程理念的教学常规下,教师才能转变单纯知识传授者的角色,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课程的开发者和教育教学的研究者,才能促使自身的专业发展,实现师生双方的可持续发展。其次,要特别重视课前设计、授课、课后反思三个教学环节的常规管理。总的要求是变常规性备课为教学设计。做到课前有思考、有思路,能说课。对不同发展阶段的教师可以有不同的备课要求,教案要因人而异;教案要留有发展的空间,注重实效。新课程下的高中历史教学常规应加大对备课组活动的管理,形成个人研究与集体研究相结合的备课制度。备课应该牢牢把握“个人领悟、集体研究、把握课标、重组资源”的原则,变“教教材”为“用教材”,最终能够形成具有教师个人风格的教案。高中历史教师要对教材作“问题化”处理,使新旧知识的联系和将知识串联起来的线索以问题的形式出现,从而强化认知冲突,以及以学生为主体的解决问题的亲历性活动设计。
正是鉴于以上教学常规的新思路新策略,我认为应正确把握历史课堂活动、探究学习的“度”。历史教师应取得以下几点共识:(1)活动是必须的,但活动不是课堂的全部;(2)活动不等于表演,活动形式多种多样,讨论辩论等都是活动;(3)就活动本身而言,应该把活动安排在学生最需要的地方,正所谓“大难大动,小难小动,不难不动”;(4)活动中应当关注全体学生。不管哪一种形式的课堂活动,都不能成为少数学生的表演,而要全体学生共同参与,特别要注意防止两极分化,对后进生要给予更多的关注。教师该讲授的地方就讲授,该探究的地方就让学生真正探究,逐步做到了传授知识与探究性学习、知识积累与素质积淀、归还学生时间与归还学生思维过程、解决问题与创设问题情景的平衡。
(三)高中历史教学评价改革的空间有多大?
国家在推进课程改革时,课程评价改革的目标和要求也同时出台,但由于社会对评价认识的偏差以及国家教育行政部门教育评价改革的整体方案迟迟未能出台等诸多因素,评价改革滞后于甚至制约课程改革的实践与深化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但是,评价改革虽然与高考改革有紧密的联系,而高中历史教师在评价改革中却不必作茧自缚。恰恰相反,历史教师不仅有评价改革的空间,而且可以大有作为。学校管理者应该解放思想,充分发挥教师的聪明才智,让一线教师成为评价改革的主要参与者、设计者。
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评价过程,让学生成为评价的主体,改变评价的单一途径,把评价融入到学生所喜爱的活动中,渗透到教育教学和学生发展的过程中,实现评价标尺的多元化,才能使学生从评价的畏惧感中解脱出来,才能激活学生的思维,才能使教师的教学过程变得丰富多彩,也才能使评价促进发展的功能得到更有效的发挥。作为制约课程改革的瓶颈,评价改革必须是对学生成长的方方面面的、积极、有效的改革,而不仅仅是指对学生学业成绩的评价改革,应该是多元的、全方位的、发展的改革,而不应该是单一的、片面的、固化的改革。评价的对象也不应该单纯是学生,还应包括教师。
当然,虽然高中历史教师在评价改革中可以大显身手,但由于应试观念的影响,高考等终端评价改革在评价改革体系中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因此,高中历史教学评价改革的空间取决于高考改革的力度。
三、结语
高中的历史教育应该也必须得到重视,这是因为对公民素质、人文精神乃至最为基本的国民意识养成而言,它都较义务教育阶段更为重要。历史教育无疑要培养国民的自信力,这种自信力是建立在坚实的对本民族历史和文化认同,以及宽阔的国际视野基础上的,亦源于对现代文化的深刻理解和对传统文化的理性自省。所以,说到历史教学的特点,就不能不遵循维护国家利益、养成国民意识,以及学科特性和学生学习规律的一般原则。我相信广大高中历史教师是真心地希望找到回归学校历史教育本义的途径。首先是用“发展”的观念代替“塑造”的观念,其次是要特别强调历史学科教育于合格公民养成方面的作用,将这两条做到了,历史教育的民主大门也就打开了,知识性的历史课程就会向生命性的历史课程转变了。教育改革成败的关键是教师。而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让教师主宰课程,即教师不仅要是专业课程的实施者,还要是专业课程的开发者和创造者。教师的经验仍然重要,但不再是复述书本知识经验,而是建立在学科教育理论和专业学识基础上因思想而获得的经验。为此,教师要会走学术的路子,成为学者型的教 师。
高中历史教师做学问、搞研究,不是奢望,而是现实。提高历史教学质量需要学问和研究,创新教育更需要学问和研究。指导学生的发展需要学问和研究,促进教师的自身成长也需要学问和研究。没有学问,无从指导学生和提升自我;没有研究,无从产生自主的认识。历史教育或说历史教育课程是一门系统的学问,需要做深入而广泛的研究。总之,追求历史教育的本质,一是为学生开创历史教育的新局面,二是让学生从历史课程中学到乐趣、学到技能、学到智慧、学到自信。
第二篇: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工作总结
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工作总结
本次高中历史课改,在徐州市已经步入了一个三年教学循环的尾声,作为一名身在一线的历史教师,在三年来的新课程实验与探索中,我的深切感受是,学校发展的动力是教师,课程的最终实施者是教师,课改实验的成败系于教师。因此,作为一名历史教师必须不断的提高自己——领悟新理念、实践新理念、发展新理念才能适应新的形势、新的需要、新的发展。
一、领悟新理念
本轮新课程改革对教师思想、知识、能力等多方面都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作为一名历史教师要想富有成效的贯彻新课改必须把着眼点放在促进自己的专业发展上,而新理念在专业发展上起着引导的作用,所以能不能真真的领悟新理念是作为一名历史教师能不能在教学实践中落实新课改的关键。
加强理论学习。课程改革是一种有目标有计划并不断探索的历程,管理者、专家、教师都应该是新课改的参与者,而不仅仅是教师。但在广大的农村地区,课程改革要实现专家指导,基本上做不到。作为一名历史教师要想及时的获取、了解、领悟新理念就必须积极参加市县等教育主管部门为我们提供的“走出去”的学习与交流,如组织去徐州一学、丰县中学等先进的实验区进行课例观摩和听取专家的学术报告,专家学术报告可以对我们实现高层次的智慧引领。
另一方面,教师要与学校为我们“请进来”的专家积极“交流”。如学校为我们购买了大量有关新课程的书籍。我们要让读书成为一种文化自觉和专业成长的方式,让我们立足于专业成长和发展,紧密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实际,爱读书,勤读书,在理论学习中汲取源源不断的智慧之水。再次,要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读书演讲、读书报告、读书笔记评比、读后感评比、读书积极分子评比等活动,这些可以说是我们获得专业成长的有效方式。
加大科研力量。进行科研的本身,就是学习、领悟、运用新理念的过程。三年来,我校历史组的老师积极参与教育科研,用先进的教育理念指导课堂教学改革。我们历史组的老师积极撰写教学论文,定期开展教学活动进行交流与合作。可以说我们把学校变为实验课题的实验基地,这对于我们共同领悟和贯彻新课改精神起到了积极作用。如我校的老师积极在教学中探索活动与探究课的上法以及问题教学法的研究,并撰写成论文且多次获得徐州市市教育学会的嘉奖。
二、实践新理念
任何的理念,如果不与实践相结合只能是纸上谈兵。对于新程,大多数教师在刚刚接触时都会发现教材内容多、要求高与课时不够的矛盾;初高中课程衔接断层,教学内容偏难偏深;教材时序性差,专题体例要求过高;教材偏重理论性,材料凌乱,历史的系统性不足;现有的教学评价和考试制度不适应课改的实际等困难。为了应对并解决新课程带来的诸多问题,追求真实高效的课堂教学,打造精品课堂,以推动新课程实验的深化与发展,我们教师必须将新理念与自己的教学实践相结合,实践新理念。在这方面本人在教学中以下有几点心得:
1.积极开发课程资源
本次课改一个重大的特点之一,就是不再把教材放到“圣经”的高度,而认定一切有利于教学并能体现新课改精神的素材都是教学资源。可以说没有课程资源的广泛支持,再美好的课程改革设想也很难变成实际的教育效果,所以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成为教师教育实践的重要内容。
立足于学校开发校本资源。这要求我们充分考虑到教学内容的需要、学生的需要和教师的实际,可以在方法、知识、能力三个系列上做文章。如方法篇可以介绍历史学习的常规与方法;再比如知识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如可以向学生提供中外知名人物的事迹、著作和观点的;可以向学生提供一些社会热点问题并对其成因进行历史分析或提供相关的理论观点的;还可以向学生提供能反映出中国各个历史时期的价值取向口号等。
编制教学案。“教学案”即教与学的方案,是教师围绕学习目标,基于问题和任务立足于学生实际设计的教学方案。因为目前与高中新教材匹配的优质课程资源较少,所以教学案的编制是必要的。如可以通过情景、任务和问题等的设置,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性,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活动来建构学生的历史知识体系。
2.扮演好主导者而非主体者的角色。新课程倡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所以在教学实践中教师不能喧宾夺主,应该把重心放在学生的学习方式的指导上。在历史教学中,我尝试着把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的学习目标,立足于学生,创设适合个别差异、满足个体学习需要的教学资源与教育环境;另外根据课程目标设计丰富多彩的作业,如历史小论文、历史制作、历史调查等形式。这样可以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得到发挥,学生可以对学习活动进行自我支配、调节和控制,从“要我学”变为“我要学”,这些活动还有利于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有效地提高了学生学习历史的情趣性、自主性和探究性。
3.提高课堂效益
合理的整合教材。本人在《浅谈新课标下历史教材的整合》中曾谈到:在“一标多本”的背景下,考虑到课时、体例以及学生的学习心理和认知习惯等具体问题,本着新课改的精神,大胆的地对教才内容进行合理的整合:删去非课标内容;增补、替换、更新有利于学生历史学习的属于新课标的知识,无论对于学生的学还是老师的教都是有益的如必修一《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一课,知识点比较琐碎,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和理解,再加上古代史是初中历史七年级的内容,由于时间和初中历史教学的现状,导致学生们对中国古代史的内容不甚了解。如果我们“以本为本”进行教学的话,其课堂效益可想而知,所以我们必须对教材进行合理整合,如补充中国古代朝代更替顺序,再结合本地的行政区划变革讲地方行政制度转变,最后让学生自主利用表格方式归纳总结出中央、地方制度的演变过程。这样就可以将复杂的内容简单化,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使学生感到能够学以致用。
合适的教学方法。本人在《历史问题教学法初探》中谈到,教无定法,一切等够体现新课改精神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利于学生学教师教的方法都可利用。
如在教授《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一课时,通过联系现实,使用有关十七大的有关报道,使学生通过直观方式进入现实中的民主政治生活。另外布置学生课后访问我县人大代表李运军校长和政协常委陈蕾老师,请他们谈谈是如何行使民主政治权利的?回家后问问家长本村的村干部是如何产生的?只要引入学生身边的政治与生活,历史课堂就会立刻变得鲜活、深刻,而且还有利于学生关注家乡、关心时政,激发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收到学以致用的效果。
及时的教学评价。“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所以教师在课堂进行及时反馈的基础达标、能力提高、拓展延伸的多层次教学评价,以适应不同层次学生发展的需要是必须的。教师还应该努力做到堂堂清、日日清。及时的课堂教学评价,对于教师调整和提高自己的历史教学是大有裨益的。
其实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还有很多,如创设和谐民主平等的氛围、采用问题教学法、利用激励性评价等都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但是,一定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真正实现轻松教、愉快学、满意考的新课改。
4.重视集体智慧、利用教学反思
新课程背景下,教师的集体备课可以说是分享经验,互相学习,共同成长的有效方式,这样可以突破个人的“孤军奋战”,集思广益达到“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效果。所以我们每一个教师都应该重视集体备课。
另外,教学反思有利于促进教学实践能力、教学研究能力、理论素养的提高,只要我们每节课都能认真的对教学进行反思,并在以后的教学中利用这些反思的话,我们的历史课就能够精益求精不断进步。
三、发展新理念
高中新课改在徐州市已快走完3年的教学小循环,在这三年中我们清楚地感受到教师的教学方式和自身素质的变化,但是,随着新课程的推进,我们的新奇、兴奋感减弱了,而因挑战而生困惑和因习以为常而生厌倦感却增强了,扪心自问自己的课改热情还在吗?所以为了保持新课改的强劲生命力,我们必须要做到:“从纷繁复杂的现象中——坚持正确的观点并付诸实践,摒弃错误的言论并走出误区,而最强的动力,则是有能力辨别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错误的,并将这一实践进行到底。”,因而,我们要不断的用心来学习新理念、实践新理念并通过自己的教学实践提高自己的“辨别能力”来体会新课改,将新理念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第三篇:数学新课程改革调研报告
调研目标:基本状态,发现问题,提出建议,促进××县高中新课程改革顺利实施。
调研时间:××××年××月××日至××××年××月××日。
调研对象:××市××中学。
调研方式:抽样调查,问卷调查,座谈、研讨。
目前,高中数学新课程实施运行基本没有达到目标,教师的教学方式虽有所变革,但学生的学习方式没有太大改变。×××××××××××××××××××××××××××××××××××××
一、高中数学新课改情况
××××××××××××××××××××××××××××××××××××××××××××××××××××××××××××
二、分析与结论
××××××××××××××××××××××××××××××××××××××××××××××××××××××××××××
三、如何改进新课改的建议
××××××××××××××××××××××××××××××××××××××××××××××××××××××××××××
第四篇: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实验总结
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实验总结
海南华侨中学高二历史备课组
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已进入第二个学年,在这个学年中我备课组认真执行学校教研室各项实验方案,并在工作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和经验,也有一些问题需要我们进一步去探讨,去解决。现就我备课组的新课程实验工作进行小结。
1.坚持不懈学理论,不断促进教育、教学观念的转变.观念是行动的灵魂,是实践的先导,教育观念的转变是课程的前提和基础,没有正确、先进的教育观念,就不会有自觉而有效的实践,一切先进的教育改革都是从先进的教育观念中生发出来的,而先进的教育观念来自不断的学习,因此,我备课组把加强学习,转变教育观念作为备课组进行新课程改革的第一步,把新课程理念作为一切工作的指导。组织备课组全体教师一起学习《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解读,在教学中,备课组全体教师贯彻新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实现五个转变:
1、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转变,引导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还要学会做事,学会做人,学会生存;
2、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转变,教师不仅要精心设计怎样教,更要精心研究学生怎样学;
3、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教师不但要使学生“学会”,而且要培养学生“会学”;
4、由居高临下的权威向平等融洽的朋友转变,师生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达到共识、共享、共进的目的;
5、由教材的接受和传递向教材的开发和创造转变,教师不再是教材忠实的阐述者和传授者,而是教材开发者了创造者。2.用新课程理念指导课改实践。
单有观念的转变是不够的,如何将新课程理念落实到教学实践中去,还需要花很多的时间深入研讨,我们备课组的主要做法是:(1)坚持双周周三晚修时间集体备课,单周五进行教学研讨,集体备课、做课件、做到资源共享。备课组老师双周周三晚修时间集体备课,一起分析教材,研究教学策略,重点放在如何创造性地用好教材,如何将学生的学习建立在原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上。(2)组织备课组老师进行教学反思、互评,及时总结经验与不足,促进备课组教师在反思中不断调整教学策略,不断提高自己的水平。(3)积极探索评价机制改革,逐步形成听课、评课制度,更多地观注学生的学习状态、教师的教学行为。(4)落实校本课程的开发工作,在实践中,备课组全体教师付出了艰苦的劳动。为了尽快打开课堂教学改革的局面,为了让每堂课给学生快乐生活的一部分,教师们花了大量的时间想点子、制作课件,尽管大家觉得比以前累得多,但看到学生学得很高兴,教师也感到很欣慰。
二、学校新课程实施情况
1、成立了阳东县第一中学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领导小组;
2、加强师资培训,确保师资培训工作与新课程的同步推进并适度超前;
3、制定了国家课程和校本课程的设置方案;
4、加强了校内外的学习和交流,第一学段与阳春二中、阳西一 中进行高一课改交流和观摩学习,参加市县教研室组织交流活动;
5、加强了教与学的调研,第一学段结束后精心组织高一老师、学生和家长会,为下一阶段新课程顺利进行提供了参考依据;
三、学科模块学分认定、学生学业成绩评价情况
按照广东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学校教学管理意见(试行)和参考广州市教研室关于高中新课程实验中学生学业成绩评价的若干意见,制订了我校学科模块学分认定方案。(一)学分认定的基本程序
学校确定课程考核负责人→课程考核负责人提交学生考核成绩→学科组审核→教务处复核→主管教学校长确认→学分管理员记入学生学籍表并存档。学分认定程序中的各个环节,有关负责人必须签署意见并签名。
(二)严格学分认定纪律
学校要严格按照有关规定和程序进行学分认定工作,加强对学分认定的管理和监督。对违规认定和虚假认定行为除取消其认定的学分外,还要对有关责任人给予相应的行政处罚。
学生有下列情形之一者,不予认定学分: ???(1)课程模块考核不合格;
(2)未经学校批准,课程模块的实际修习时间低于该模块规定学时数的六分之五;
???(3)考核过程中弄虚作假。???
(三)学生档案
(1)学生档案的主要内容
学生档案主要包括:学籍表(含基本情况、班主任评语、修习成绩)、健康状况表、学生体质监测表、德育考核表、成长记录袋、综合实践手册。成长记录袋主要收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的最有代表性的各种作品(如作业、论文、手工作品、表演录像等),用以展示学生的努力、成就与进步,描述学生的学习过程与结果。综合实践手册含研究性学习活动登记表、社区服务登记表、社会实践登记表。???(2)学生档案的管理
学生档案主要以文档、图片形式反映。学生在校期间,其档案由学校根据实际实行归口管理。学生作品实物可由学生自行保管。
四、学校排课学生选课及选修课安排情况
我校制定了国家课程和校本课程的设置方案,严格按要求开足必修课和选修课,我校在高一开必修课,在高二全面开选修课。现在我们加强对选修课的开设的研究,着手进行学生选课的指导工作。
五、以校为本教研制度的落实情况
教研组注重本学科问题的研究,深入研究和分析教材,探索建立科学的学科的评价体系。认真开好选修课。
六、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这次高中课程改革在多个领域,多个层面涉及一系列深层问题。因此,高中一年级课改教学工作在目前遇到了一些新的疑虑和困难,主要集中在教学管理、课堂教学、课程资源、质量管理和教研方式等五个大方面。
1、相关的课改配套改革不到位,例如,现有的教学评价和考试制度已经不能适应课改的实际要求,而高考方案迟迟未能出台,是这次高中课改中教师最困惑的问题。
2、各学科课程标准和教材之间不一致,普通出现内容多,要求高,课时不够的矛盾。
3、教材准备不足,教师培训不足,学生准备不足,教学设备资源不足,给高中新课改实施带来种种不适应。
4、学科发展,教师发展不平衡。
5、选修课变成必修课的延伸。选修课的增加,必然使教师的授课工作量大大增加。
6、家长和社会对高中课改了解不足,关注不够。
第五篇: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调研报告
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调研报告
————— 关于改革实施情况的调查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基础教育取得了辉煌成就,基础教育课程建设也取得了显著 成绩.但是,我国基础教育总体水平还不高,原有的基础教育课程已不能完全适 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因此教育部决定,大力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调整和改革基础教 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颁布,标志着我国基础教育将进入一个崭新的时代———课程改革时代。
新课程是在大量的调查研究、经验研究与比较研究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在众多的学者、专家、行政人员、教科研人员、校长与教师代表以及部分社会人士持续对话的过程中产生的,也是在处理国际化与本土化、继承与创新的关系中产生的。
进入21世纪以来,面对一个高节奏、高科技、高竞争的社会,教育只有着眼于未来,不断进行改革和创新才能适应这一新形势。对此,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就特别强调,课程既要实现儿童的“认知”与“情意”的整合,还要实现儿童的认知发展和情意发展与文化发展的整合,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必须超越现行的“学科”课程典范,实现课程典范的重构。
1、从“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
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涉及到培养目标的变化、课程结构的改革、课程实施与教学改革、教材改革、评价体系的改革等等,是一个由课程改革所牵动的整个基础教育的全面改革。它不只是课程内容的调整,而是一场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即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型。具体说来,有这样几点:一是新课程规定了未来国民素质的目标要求,体现了培养高素质人才、为新世纪的发展积极准备的素质教育观念。二是确立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目标,体现了育人为本,促进学生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和谐发展的素质教育观念。三是突破学科中心,基于“四基”选择课程知识,体现了面向全体,切实关怀每一个学生,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的素质教育理念。四是建立学生在课程中的主体地位,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合作学习。六是调整现行课程政策,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合理设置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课程结构从整齐划一走向多样化,从分科走向综合,体现了给基础教育注入生命活力需要提供良好政策空间的素质教育观念。
2、从“学科本位”转向“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这一根本性的转变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程理念,着眼于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改变以学科知识体系构建课程的思路和方法,建立起符合儿童学习特点和需要的以综合为特征,从儿童的生活经验出发的课程体系,在课程内容和课程实施建议等方面都有突破性的进展,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尤其是课程目标对过程、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强调,突出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更有利于儿童全面发展。
新课程包括的主要内容主要由九个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是确定了新课程体系的培养目标以及改革的六个具体目标。第二部分是根据基础教育课程的均衡性、综合性与选择性原则,重建新的课程结构。主要通过三方面的改革来实现:第一方面是建立由分科课程、综合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构成的新课程结构。第二方面是关于必修课与选修课。第三方面是加强普通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的联系。
第三部分是制定新的课程标准。强调每一门课程对学生终身学习与发展的价值,注重学生经验、学科知识和社会发展三方面内容的整合,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突出课程为学生发展服务的理念。
第四部分是改善课程实施(教学)的过程。探讨教学规范的转型,重建教、学、教材、教师与学生的概念,强调学习方式的转变等问题。同时倡导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
第五部分是规范教材的开发与管理。为教科书的“一标多本”建立前所未有的课程开发平台,让教科书走向市场,鼓励社会各界学有专长的人士参加到教科书建设中来。
第六部分是建立发展性课程评价体系。新课程倡导评价的发展功能,强调对学生的发展价值、对教师的发展价值,以及对课程本身的改善价值,建立发展性的课程评价体系。
第七部分是实行三级课程管理政策。促进教育与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紧密结合,继续完善基础教育由地方负责、分级管理的体制。在课程的开发与管理上,改革过去国家管理过于集中的做法,实行有指导的、逐步的放权,以有效提高课程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服务的适应性。
第八部分是教师的培养与培训。教师的培养与培训机构需要对教师教育、培训、教师专业发展、教师课程参与等更新概念。
第九部分是课程改革的组织与实施。这次课改,提出“先立后破”、先实验后推广的原则。同时,试验区将分层推进,滚动发展,发挥示范、培训、指 导作用。同时,30个省级教研室要分别与9个“中心”、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中央教科所挂钩,反映推广与实施状况。
本次我就以八年级学生为调查对象对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实施情况展开调研,使用填写调查问卷的方式并对结果进行了统计(调查问卷附后)。从这次的调查中,我得出以下几点结论:改革的实施成果较好,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学科的知识已经和学生经验和社会有了一定的联系,对学生的终生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兴趣。教学方式也有了改变,教学过程不再仅仅以教师的教为主,而是强调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但就在此方面,做的还远远不足,调查中觉得这方面不足的学生占了59.6%,我觉得应该加大力度,并就渭南高新中学来说,教学过程中应用信息技术很少,多数还为传统的教学方式,不能让学生很好的接触到先进技术和知识尖端。关于教材方面,学校使用了在新版本的教材,本身教材就设计了一些教学活动,内容难易、主次程度安排都较合理。学校也安排了选修课程,但是进行的并不是很顺利,形式和未改革前并没有很大的变化。就教师的培养和再教育方面,学校做的很好,基本每学期都有3~4次外出学习的机会和1培训的机会,并且在网上开展了培训课程并为其配备了培训教师,这些教师都是一些本校或者外校的先进教师或者优秀教师,用来提高教师本身的技能和素养,我觉得应该大力发展和保持下去。在课程评价方面也做了很大的努力,认为仍用成绩评价的学生占61.5%,比例下降了很多。
几年来,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面临的问题也不少,我们认为,以下几个方面特别值得关注。
①迫切需要寻找课程改革的合理基础
新课程改革还远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体系和全面完整的改革蓝图,无论是研究成果的数量、质量,还是研究人员的结构和素质等,还只是课程论的初创阶段。
③课程改革与教师教育问题
教师是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取得成功的重要保证。然而,继新课程改革进行以来,我们的教师在观念和实际操作方面都还是远远不够的。
③教学评价难以开展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对学校的评价仍以升入重点学校的学生人数为主;新课程提出学生的发展除了“知识与技能”,还包括“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除了学科学习目标,还有一般性发展目标;除了学业成绩,还有学习态度、创新精神、动手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科学探究的精神以及 健康的审美情趣等等。高考制度与新课程同步进行,学校开设的各种课程就不可避免地要在某种程度上受考试目标的影响。
④新课程自身的问题
具体表现为:新课程体系显得有些复杂,教师难以把握重点;由于综合课程的出现,教师素质跟不上,出现备课难、工作量大增的情况;有些学校感到综合实践活动课无法上,特别是信息技术课,很多农村学校至今都无一台电脑;有农村学校反映,新教材过于城市化,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等的有些内容太深,不够贴近农村生活实际。这对农村学生的学习来说有一定困难。
从以上这些问题我们可以看出,课程改革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是一个继承和革新并存的过程,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也还有待于在继承与创新中进一步完善。在此,我们试图从四个方面来把握其走向。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将对中外课程改革的经验、教训、事实及材料,进行认真的梳理和系统的研究,并结合建构主义、多元智力、后现代主义等理论。
2.以教师专业发展作为课程改革的一大突破点。因此,我们也应该探索出一条适合我国国情和教育特点的教师专业化发展道路,从而使教师能更好地参与到课程改革中来。
3.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将更加关注生命教育。强调教育要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解放学生的内部力量,发掘学生的生命潜能,提升学生的生命意义与价值,从而使教育关注生命本身,关注生命的鲜活性、体验性、主体性、独立性和完整性,为学生生命的充分发展提供一个广阔、自由的空间,放飞学生的思想精灵。
4.校本课程开发将深入发展。受城乡差别的影响,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将更加强调校本课程的开发。各个学校可以在国家、地方的课程框架之下,依据本地特色、学校文化传统、本校的办学理念,创造一种积极、和谐、进取的学校文化,构建出有特色的校本课程。这生动体现了课程的个性化、多样化、生活化和社会化,满足了不同地区、不同学生的不同需要。
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实施情况调查问卷
1、你认为新课程改革是否是你更有兴趣学习现在的课程? A.是(86.5%)B.否(13.5%)
2、你认为现在所学习的课程内容与实际生活联系大吗?
A.大(28.8%)B.一般(65.4%)C.小(5.8%)
3、在学习过程中,教师是否经常开展各种活动来促进你对课程内容的理解? A.多(0%)B.一般(38.4%)C.少(59.6%)
4、你认为现在学习课程的过程中,是否还是主要靠死记硬背? A.是(48%)B.否(52%)
5、你认为课程改革后是否还是以成绩作为好学生的标准? A.是(61.5%)B.否(38.5%)
6、你认为你的代课老师是否经常在学习中与你们交流与沟通?
A.经常(2.8%)B.一般(9.7%)C.少(86.5%)
7、你获得知识的途径主要是什么?
A.上课(78.8%)B.读书(15.4%)C.上网(5.8%)
8、你认为现在上课时,还是以老师讲为主还是自己也参与教学活动? A.教师讲(92.3)B.自己参与(7.7%)
9、你认真听课主要是因为:
A.考好成绩(82.7)B.感兴趣(17.3%)
10、请你对基础教育改革提出一些建议或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