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新课程远程心得体会

时间:2019-05-13 10:55:0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高中历史新课程远程心得体会》,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高中历史新课程远程心得体会》。

第一篇:高中历史新课程远程心得体会

高中历史新课程远程培训心得体会

巴中中学李锦春

历史新课程标准及教材在我省市已有两年时间。经过对新课改的学习、在教学中的运用,以及两次的课改培训,我对新的教学改革有了更高层次的认识。在此,简单概述本次学习的体会。

一、更新教育教学观念

新课改强调学生是教与学的主体,但在实际教学中,由于专题的设置使历史学科学习的难度加大,加之学生历史基础知识的差异。对教师在实现学生主体地位的过程中面临较大的问题。因此,我们必须转变教育观念,在专题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入历史情境中,使之感受到历史的脉动,由此产生探究的欲望,主动去学习历史。

一、正确认识新课改

由于大部分历史学科教师对以往教材非常熟稔,对新教材的专题设置还存在诸多疑问,因此对新教材还是不同程度存在有抵触情绪。专题式的教材体系是一次革新,有它不可替代的优点,而且新课改的实施已是大势所趋,势在必行,加之各级教育工作者的不断探索,新课改正在不断走向成熟和完善。

三、新课改相应的配套体系还不完善,评价制度无法统一。对于一线的教师怎么教没有明确的指导要求,这都是目前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

当然,培训只是一个开始,关键是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如何运用培训中所学到的一些有益观点和理念,更好地落实新课改的精神。

第二篇:高中历史新课程远程培训心得体会

高中历史新课程远程培训心得体会

郑州市第二十九中学 刘英霞

新课程远程培训即将结束,回顾这段学习的日子,从最初上网时的被迫学习到现在迫不及待地领略专家们风采„„,这一切让我们的收获变的灿烂无比。在培训学习专家和其他老师理念的过程中,也引导着自己不断思考历史教学的方方面面。在此,简单概述本次学习的体会。

首先,作为教师,必须转变教育观念,这是课改的前提和基础,如果没有正确、先进的教育理念,就不会有自觉而有效的实践。长期以来,我们的课堂是教师满堂灌,学生被动地听。而新课改是要改变以教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课堂教育除了要教知识与技能,还要注重教学的过程与方法的选择,并且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教育、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在今后的教学中,我想我们老师应该做到:学生才是课堂活动的主体,教学过程中应该由重教师“教”转向重学生“学”,这样才能真正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其次,要认真钻研课标,重新审视教材,研究教材教法。以往的历史课教学是以教学大纲为基础,只有全国统一的一本历史教材,教师上课只需要一本书而已。而新课改中,我们实行的是一标多材,共有四个版本的教材,且每种教材的内容会有些许的不同,而高考却是依据课标而非教材。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应牢牢树立一个观点:历史的新课标的要求和理念是讲授增减的唯一依据。在备课中,应深入研究课标内涵,把握课标的各项具体要求,针对课标的不同要求制定课堂教学实施过程。在今后的历史教学中,我决定每节课之前,将课标内容首先在黑板上标出,让学生第一时间去把握课标,从而有的放矢,不做无用功。从备课到教学的实施过程中应时时处处将课标理念贯彻进来,指导自己的教学。

第三,要转变以往的教学方式方法。注重学生活跃的思维方式的培养。新课标应时下,学生的思维活跃和批判精神应作为新课改下的首要问题来探索。老师应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让学生大胆地陈述自己对事件的看法,并应该敢于质疑老师的教学。老师不再是高高在上的知识的传授者,而应是一个平等的对话者的姿态与学生共同学习和探讨,培养学生的民主气氛。所以在今后的历史教学中,我将努力做到:上课先由学生阅读,各个小组之间可以就课文内容互相提问,由学生自己得出结论;对于有争论的问题,可以让学生自己大胆地发表自己的意见,教师也可以提出自己的观点供学生参考;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针对学生比较感兴趣的问题,积极动手查找资料,制作资料册或小报,作为平时成绩的一部分。总之,教师的组织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始终摆正自己的位置,将学生置于整个课堂教学过程的主体之中。

第三篇:高中历史新课程远程培训心得体会(最终版)

高中历史新课程远程培训心得体会

金口高中 李慧

为期一周的历史新课程远程培训就要结束了,回顾这段学习的日子,让我收获了许多。在培训学习专家和其他老师理念的过程中,也引导着自己不断思考历史教学的方方面面。在此,简单概述本次学习的体会。

首先,作为新教师,必须转变教育观念,这是课改的前提和基础。如果没有正确、先进的教育理念,就不会有自觉而有效的实践。长期以来,我们的课堂是教师满堂灌,学生被动地听。而新课改是要改变以教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课堂教育除了要教知识与技能,还要注重教学的过程与方法的选择,并且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教育、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在今后的教学中,我想我们老师应该做到:学生才是课堂活动的主体,教学过程中应该由重教师“教”转向重学生“学”,这样才能真正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其次,要认真钻研课标,重新审视教材,研究教材教法。以往的历史课教学是以教学大纲为基础,只有全国统一的一本历史教材,教师上课只需要一本书而已。而新课改中,我们实行的是一标多材,共有四个版本的教材,且每种教材的内容会有些许的不同,而高考却是依据课标而非教材。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应牢牢树立一个观点:历史的新课标的要求和理念是讲授增减的唯一依据。在备课中,应深入研究课标内涵,把握课标的各项具体要求,针对课标的不同要求制定课堂教学实施过程。在今后的历史教学中,我决定每节课之前,将课标内容首先在黑板上标出,让学生第一时间去把握课标,从而有的放矢,不做无用功。从备课到教学的实施过程中应时时处处将课标理念贯彻进来,指导自己的教学。

第三,要转变以往的教学方式方法。注重学生活跃的思维方式的培养。新课标应时下,学生的思维活跃和批判精神应作为新课改下的首要问题来探索。老师应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让学生大胆地陈述自己对事件的看法,并应该敢于质疑老师的教学。老师不再是高高在上的知识的传授者,而应是一个平等的对话者的姿态与学生共同学习和探讨,培养学生的民主气氛。所以在今后的历史教学中,我将努力做到:上课先由学生阅读,各个小组之间可以就课文内容互相提问,由学生自己得出结论;对于有争论的问题,可以让学生自己大胆地发表自己的意见,教师也可以提出自己的观点供学生参考;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针对学生比较感兴趣的问题,积极动手查找资料,制作资料册或小报,作为平时成绩的一部分。总之,教师的组织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始终摆正自己的位置,将学生置于整个课堂教学过程的主体之中。

不过,在这次的远程培训中,我和其他一些教师一样有着不少的疑惑,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就是新课改对教师提出了难度颇大的挑战。常言道: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要改变已经根深蒂固的原有的教学观念,决非一朝一夕能够做到的,这个过程必定是要经历一个较长的磨合期。同时,新课改一切都是新的,缺乏足够实施案例,因此需要教师发挥能动性,不断的探索与提高。

第二、新课改对学生提出了比较高的要求。课外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学生在以往的学习中已经养成了被动接受、不会积极动脑的习惯,要改变他们的惰性,也是一个艰巨的任务,同时,对于学生基础好的学生来说,他们在课堂上可以按照教师的要求动起来,但对于我们普通高中的学生,提出问题往往是一问三不知,怎么开展课堂教学,发挥学生的能动性?

其三、新课改过程中,新课标相应的配套体系还不完善,评价制度无法统一。对于一线的教师怎么教没有明确的指导要求,这都是目前我们所面临的问题。

针对上述问题,我作为一名参加工作不久的普通的中学历史教师只是提出自己的一些看法而已。真正要解决,那还需要广大历史教师的共同努力,在新课程改革的指引下,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掌握学生的认知心理,扬长避短,力图使学生通过历史教学,逐渐掌握开启历史之门的金钥匙,成为能够认识历史的真正主人。既然选择了这个职业,同样就选择了付出奉献,更要终身学习,更新观念,脚踏实地,充分利用自己的长处来完善自己,我们更要不断的学习,不断的反思,不断的进步,更要不断地从新课程标准、历史学科特点、历史学科的教育功能、课改先驱的课堂案例和反思中汲取营养,我们也许无权选择自己的工作环境,但我们可以自己选择我们的工作方式,用自己的独特去演绎精彩,使自己的课堂永远让学生有一种耳目一新的特别感觉。

第四篇:2008年高中历史新课程远程研修

2008年高中历史新课程远程研修

在线研讨公告

◆ 研讨话题:新课程背景下的历史教学设计

◆ 研讨时间:2008年7月15日19∶30~21∶30时(晚7∶30~9∶30)

◆ 研讨地址:

http://211.151.59.148/bbs/bookforum/View.aspx?fId=2356&aId=73007&pf=1

◆ 研讨专家:朱汉国、赵亚夫、聂幼犁、任鹏杰、黄牧航等历史课程团队主持专家及核心人员

为了让讨论更集中一些,本次在线研讨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如何准确理解历史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设计”的内涵;

2.以“文艺复兴”一课为例,谈三维目标的体现与落实;

3.历史课堂教学如何处理好“目标预设”与“问题生成”;

4.有效教学——历史教学设计追求什么样的目标?

全国历史课程研修简报

2008年第3期

[《中学历史教学参考》博客同时发布]

http://eblog.cersp.com/userlog6/80343/index.shtml

[“中学历史课程网”同时发布]

http://hist.cersp.com

编: 执行主编: 编

委:

本期责编:朱汉国聂幼犁朱汉国黄牧航夏辉辉吕准能任鹏杰赵亚夫任鹏杰赵亚夫张汉林王宗琦张才能何成刚

聂幼犁 任鹏杰何成刚 张斌平张振鸿 李 杰王 涛

黄牧航

录 李惠军

王 磊 沈为慧 ◆

目 ◎ 编者寄语 ◎

课改·资源·素养·使命/王磊

◎ 案例研修 ◎

案例推荐一/任东【王涛点评】 案例推荐二/周双燕 案例推荐三/杜琼

◎ 作业点评 ◎

张晓霞作业/聂幼犁点评 潘路路作业/王俊明点评 侯玉晶作业/王丽点评 刘思明作业/聂幼犁点评 霍凤莲作业/李杰点评 董 琳作业/李杰点评 郭艳花作业/张斌平点评

◎ 研修感言 ◎

关于教材教法的感悟/吴 洁 关于过程与方法目标的感悟/李逢珍

语言魅力与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Syl(学员)普通高中历史新课程培训的几点感悟/陈兰花

◎ 团队公告 ◎

新开公共电子信箱敬告学员/历史课程专家团队 ◎ 特别链接 ◎

2007年《全国历史新课程研修简报》

● 编者寄语 ☆☆☆ 课改·资源·素养·使命

· 王 磊 ·

老师们刚把学生送到了暑假,自己却又不辞辛劳地来到了全国新课程远程培训的课堂。这不禁让人念起那“何时得享田园乐,睡到人间饭熟时”的梦想。虽然宵衣旰食的老师们一生都可能难圆此梦,但老师们心中却明明白白地知道,我们完全可以步入另一个充满更多希望的胜境,那就是新课程改革给我们将要带来的美好境地。尽管,新课程改革给我们提出了新的挑战,增加了更多责任内涵,忙碌之余我们或许为此会平添几分“诚惶诚恐”,然而这也意味着我们怀揣着一个更大的梦想。重要的是,在这个更大的梦想面前,我们的目标不是梦幻的,而是清醒的。今夏的全国新课程远程培训,我们有幸与四个省区的同仁们“青梅煮酒论英雄”,充分交流彼此的“诚惶诚恐”。我们“惶恐”的是——学生的水平参差不齐,示范校和普通校如何共同实施课改?我们“惶恐”的是学生往往不重视历史学习,而历史课程改革又是所有学科中改变最大的,效果到底会如何?我们“惶恐”的是学校现有硬件资源太差,是否能够推行得了新课程?我们更“惶恐”的是不知道几年后的会考、高考会如何?„„我们“惶恐”得太多太多,都快成为“惶恐滩头说惶恐”了。呵!我们又如何从“惶恐”中解脱?

记得上学时,曾听一位很受人敬重的先生讲:“做学问如同做菜,鱼翅、燕窝能做好,是一个好的厨师,但青菜豆腐能够做得有滋有味,他同样是一个好的厨师。”工作之后,我也曾有幸执教于一所名不见经传的普通校,而今在北京一所屈指可数的示范校供职。有了这样的充满“对比”意味的经历,我对先生的话,自然就有了切身的感悟和理解。

不错,老师们面对的学生水平有高有低,面对的工作条件也可能千差万别,然而一个老师只要能够针对自己的学生来设计教学,利用现有的条件让课堂丰富精彩,进而让学生得到最大的发展,他便实现了自己作为教师的梦想和价值,也便成为了优秀教师。如此看来,我们要想从教学资源的“惶恐”中求得解脱,关键在于我们提高自己“做菜”的本领,利用已有的“材料”和“调料”做出最可口的饭菜,而不是仅止于等待学校教学条件改善之后才想有所作为。基于这样的理解,教学形式和方法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任何形式,都是为内容服务的,而非相反。一堂课老师讲解什么,与学生怎样互动,譬如怎样回答学生的问题或怎样提问学生,譬如采用什么样的活动方式彰显交流互动效应,其实并没有固定的、绝对的模式。说穿了,每一个老师只有根据学生的状况和自己的专业特长来设计每一个细节,才有可能把教学内容的创造性寓于课堂的“过程”与“方法”当中,这样的过程与方法才是有用有益的。完全不必模仿,“模仿者死”。学生的文化背景千差万别,对“历史”的认知千差万别,教学策略和方式必应不同,怎可以用不变的“一”对付得了活生生的、变化不居的“多”呢?

这两天的研修,大家讨论得比较多的话题之一就是多媒体手段教学的问题。显然,多媒体手段进课堂、利用多种形态的教学资源,已渐成一种趋势、一种时髦,甚至到了不用多媒体手段就无法实施教学的可怕地步,近几年的示范课、展示课尤其如此。似乎越是这样,课堂才越显得丰满、生动和充实。于是,从运用简单的幻灯,发展到运用动画、因特网等等,成为一个老师“有才”的不可或缺标志。

这样做效果好吗?其实不尽然,有的甚至大谬不然!有的老师一堂课内展示一百多张图片,这样的例子并不稀见,试问学生从中能得到什么呢?一个显见的后果是,学生疲劳不堪,教学缺乏重点,课时亦严重紧张。“失败”过才知道,一节有效的课,并非占有教学资源愈多愈好,多媒体教学只是作为手段而存在,它的最大意义在于,把潜隐的教学内容显性化,让繁杂无序的教学资源删繁就简,以便于理解和掌握,仅此而已。多媒体等教学条件再好,也抵不上、更代替不了老师的广博知识、清晰表述、情感感染,尤其人格魅力。能够在45分钟内解决问题、落实要求的课堂,就是有效的课,就是好课。这样的好课,在绝对意义上讲,取决于“人—人”交流亦即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在知识、思想等方面的互动质量,而不是“人—机”怎样交往。

新课程改革给我们提出的要求愈高、挑战愈大,困惑也就随之随之愈多,历史教育本身就是一个需要不断在问题与困惑中寻求解决问题、解决困惑的过程,而谁都知道,所有“过程”的终点只是一个——人的建构,亦即学生的健康成长、进步和发展。我们纵使没有“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的豪言,却绝对不能没有“匹夫有责”的使命感。因为,在新课程改革的日子里,我们完全可以用自己的知识、思想和情感,为自己的每一天煲一碗心灵鸡汤,滋养自己也滋养学生,与学生一起成长。

● 案例研修 ☆☆☆

【案例推荐一】

河南三门峡卢氏历史班任东老师的视频案例分析:

视频案例分析1:通过今天观看视频,其中秦灭六国和武昌起义两段课堂视频以其新颖的设计和良好的课堂效果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些视频它们都成功的调动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积极性,在这个过程中不但使学生完成了对基本历史知识的掌握,而且锻炼了领悟,感知,思考以及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通过这个过程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很好的完成课标中知识与能力的要求。并且通过这个过程可以培养他们独立的人格和正确的历史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他们多角度看待问题方法与能力。从而达到新课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要求。从而达到教学改革的目的,培养适合新世纪要求的高中生。

这些都对现在的一线高中历史教学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正像周济部长说说的那样,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教师是关键。所以作为高中教师,我们要不断加强学习以满足新时代对教育工作者的要求。

视频案例分析2:今天的案例中,在讲解视频的使用原则时,举了一个《大国崛起》专题片中法国部分开头一部分的视频,我觉得这段视频很好的体现了利用视频的三个原则。

首先,这段视频先简单但又完备的介绍了法国崛起的过程,并且提出了问题,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体现了它的价值;其次,这个专题是在许多专家的帮助下完成的,具有很高的权威性;最后,这个专题片播出以后,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具有经典性,实在是一个好案例。

视频在现在历史教学中是一个很重要的资源,但在教学实践中要很好的把握这三个原则,以使课堂效果达到最优化。

视频案例分析3:今天的教学案例讲解中,在讲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宗法制”的时候,老师从“宗”字的构成及意义讲起,用看是简单的方法把教育新理念和方法和好的融入到了课堂中间来,并达到了和好的效果。

课标新理念强调要把学生带入课堂中来,并使他们成为课堂的重要分子,并在这个过程中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以及锻炼他们各种自我学习的方法与能力和培养他们健全的人格及正确的价值观,以改变过去老师单一主导的课堂所具有的缺陷。老师在这个过程中通过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将历史知识及学习方法很好的灌输进去,达到了课改的目标。这就要求老师不但要拥有宽阔的视野和知识面,而且还要具有新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通过不断的学习来达到这一要求。

视频案例分析4:通过认真观看专题一《课程目标与教学设计》的相关视频,其中在教材内容这一方面对我触动很大。在教材内容方面改变了以往以横为主的传统模式,而是采用专题模式,以纵为主,把本来孤立的专题历史模块有意识的进行整合,加强了政治、经济、文化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影响,强调突出“历史感”,以具体历史事实和时代背景带出核心历史内容,而不是孤立、静止地介绍某些制度、事件、现象、和人物,从而避免纯政治学、法学、文学、科学学科的专业化和学术化特征。专题式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世界意识,加强了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健全人格的塑造。从而也就为现代社会培养更多的高素质人才和合格公民。

【案例推荐二】

河南三门峡卢氏历史班周双燕老师的视频案例分析:

视频案例分析1:今天我看了专题二,有关新课程和以往教学模式的比较,其中有几点我印象比较深刻。

首先,在教学模式上,采用专题式教学,和以往的教学模式有很大的区别。以往的教学过程只是历史结论的简单呈现,方式比较单一,是一种老师“教”学生“学”的机械式教学,缺乏趣味性和探究性。而专题式教学是生动的再现历史的真实内容,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通过讨论、探究等多种教学模式自己得出结论。这不仅大大提高了课堂的趣味性,同时也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也充分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其次,在教学目标上,新课程强调了对学生人文情怀的培养。专题式教学模式在培养学生的现代意识和世界意识方面有很大优势。因为新课程中将古今中外历史的各个方面进行整合,采用混编的方式,各个历史知识点纵横交错,有利于学生形成较为完整、系统的历史概念。

另外,在教材内容的编排上,和以往的章节式体系不同,新课程采用专题式体系。章节式体系将中国历史与世界通史分开编写,难以立体、全面、清晰的展现历史的全貌,而专题式体系体现历史知识之间的联系,以纵为主,纵中有横。每一个模块都完整具体的展现历史某一领域的整体发展趋势,而且各个模块之间又相互联系。同时,新课程的专题式体系也避免了与初中课程结构的简单重复。

视频案例分析2:在新课程必修一专题六是关于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文明,其中第三部分是罗马人的法律,在这节课中要让学生了解罗马法的主要内容及其在维系罗马帝国统治中的作用,理解法律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价值。其中重点是罗马法的主要内容;难点是罗马法的历史作用和现实价值。

首先,通过预习是学生初步了解罗马法的发展过程,再通过资料研读与问题探究法以及讲解使学生认识罗马法的演变是古罗马历史变迁的反映,在发展过程中具有明显的连续性、统一性。从而得出罗马法演进的线索(城邦时代——习惯法→罗马共和国——成文法“十二铜表法”、公民法→罗马帝国——形成体系的万民法、《民法大全》)。同时采用情境再现与历史对比法,使学生学会分析罗马法对于维系罗马帝国的作用,并从中西历史发展的两个方面比较罗马法的影响,最终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认识罗马法是通行于整个古代罗马世界的法律,对于维系和稳定庞大的罗马帝国的统治起到了重要作用。罗马法代表统治阶级的利益,为维护罗马帝国统治而存在;认识罗马法是重要的人类文化遗产,对后世尤其是近代文明产生了重要影响;认识中国现行的《民法通则》和《继承法》也受到罗马法的影响,深入了解罗马法的历史沿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最终肯定法制在现实社会中是一种最合理的国家治理方式,具有不可替代性。

【案例推荐三】

推荐卢氏一高杜琼老师的视频案例分析:

秦统一中国案例分析——在课程目标与教学设计这一专题的学习过程中,引用了很多贴切的案例和视频,其中给我留下印象最深刻的就是那个老师讲到秦灭六国统一中国问题时,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来分析、探讨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秦为什么能够统一六国,以及秦统一六国后采取的管理措施。这位老师通过创设历史情境,感受历史真实,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将感性认识深化为理性认识。这很值得我们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学习借鉴。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学过程中教学目标的落实要依赖于学生这个主体的不断活动,新课程改革后的历史教育更为注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产生兴趣,学生才能主动、愉快地学习,才能在历史课堂中发挥主观能动性,体现其主体作用。同时新课改也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改变过去单纯进行知识传授对知识掌握的倾向,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另外也更加注重课程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试验能力。

学生在分析探讨的过程中不但能体验历史的真实,而且还增强了学生的历史责任感和主人公意识,增强学生关心时事、关心国家大事的责任感。所以说我们历史教师要在以后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更加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真正体现新课改“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

● 作业点评 ☆☆☆

【张晓霞/作业】今天,在听了专家的讲课以后,对夏辉辉老师的导言课感想颇深。夏老师的导言课设计的思路非常简单,但是,却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在导言课上提出的第一个让学生进行思考的问题就是:学习历史的价值。通过学生的思考,必定会让学生与他们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其次,第二个问题:生活的历史有那些。学生的回答一定会出现五花八门的答案,比如,自己家乡的旅游地,自己家乡的历史人物,民间传说的故事,以及当地的风俗,服饰等。学生的这些答案的提出,会引起他们的激烈讨论,使他们感觉到历史和现实的紧密结合。同时,对他们来说,最重要的还是能够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这时,如果教师能够再结合我们生活当中的一些事例,效果会更佳。比如,河南电视台的就有专家鉴宝这个节目,并且在社会上反响很的大,如果在课堂老师以此为例,不仅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而且也可以达到我们的教学目的。第三,让学生回顾初中的历史学习方法。教师在听了学生的回顾之后,主要是给学生提出指导性的建议,比如,分析初中和高中历史课的差异,根据它们的不同之处,我们应该怎样学习高中历史,在学习中我们应注意的问题有哪些?通过学生的自我讨论,教师进行终结,这样,使学生在自己的意识中已初步有了学习的方向。总之,夏辉老师的导言课给我们提供了一个范例,历史课应把过去和现在相结合,使史为今用,这样我们的课堂才有活力,学生才有兴趣。

●点评专家/聂幼犁:有意义学习的起点是学生已有的经验和情感,导言课之所以重要就在于首次构建课程与学生心灵的桥梁。方法可以不同,但归根结底是这一条。

【潘路路/作业】今天视频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专家所提到的学习历史必修(I)学生缺乏必要的知识和能力基础这个问题。初中学生普遍存在对历史这门学科不太重视和不感兴趣的现象,再加上学生个体素质差异,有的学生对通史知识已经有了一个较为全面的认识,而有些同学还是略知一二或者根本毫不知晓,而且学生不仅对历史知识掌握的不够全面和牢固,在技能和能力方面也有待提高,他们还无法脱离课本,不会阅读,不会思考,更不会分析和解决问题!所以这样的现实情况就对我们学习新教材带来了很大的阻力。在视频中专家针对这个问题也提出了解决方案,那就是开始“预备课程”和“导言课”。利用这些课程的开设来帮助初中学生进入高中课程,我认为很有必要。要想成功达到新课程的教学目标,不仅要求教师会“教”,也要求教师也充分了解学生的“起点行为”,了解他们的知识能力水平和性格特点,针对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来帮助他们顺利进入高中历史课的学习。专家所推荐的两种方案并不是唯一可行的途径,我们在具体实践中也可以根据当地教学资源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发扬创新精神,争取找到更适合自己和学生的更适用的方法!

●辅导教师/王俊明点评:结合眼下初中教改流于形式的现状,认识到新高一在开始正式上课前进行一定铺垫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这也是我们教改所必须面对的。

【侯玉晶/作业】经过三天的课改培训,越来越发现自己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欠缺得太多,有许多不合理的教学方法,还有许多在教学过程中没有用到的一些及现有的教学资源,通过今天的视频学习,我主要想谈谈三位老师讨论学习历史的方法的一点拙见,总的来说学习历史应该从四个方面进行学习,他们分别是阅读,思考,质疑,讨论。这是几位老师讨论的重点,我刚从高中生或脱离没几年,即将踏入教师岗位,我自己也说一下我的高中学习历史的一点方法,希望在我以后的教学过程中对学生有所帮助。我们在读每一节的内容时,要想想在一个历史事件之前之后都发生了些什么事,它们之间有没有什么内在的联系,能够说明什么历史道理。也可进行历史事件间的横向纵向的比较。例如,某两场政变或两种政策之间有什么异同点,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异同,说明了什么。分析异同点也很简单,无非就是从背景、性质、影响等几个固定的版块去想。有的书上说,要把历史学成“立体”的。我想,所谓的“立体”,大概也就是这种横向与纵向的联系吧。经常这样思考,对不同的历史现象,我们就可以较准确地分析出它们的实质,无论碰到什么题都能迎刃而解。这是读书时要注意的问题。书本决不仅仅是读过即可的,光记住一些时间、地点、事件是没有用的,最重要的是要学会用历史思维去思考去研究,去探索事件背后的东西。相信你不久就会发现,历史是越读越有味的。这就是我的一点心得体会。

●辅导教师/王丽点评:内容贴合讲座,感情真挚!

【刘思明/作业】今天的视频给我印象深刻的是有关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话题。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是传道者,学生是被动的接受者,教学是教师向学生灌输知识的过程,更多体现的是教师对教学的主导,而很少考虑教学方式是否适合学生的学习,是否有利于调动学生的能动性和积极性,更不用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了。新课标要求以学生为中心,认为教学方式应包含学习方式,这就避免了旧课标的弊端。无疑,这对教学方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考虑到新课标允许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对课程进行合理的取舍和整合,教师就更应该对教学方式进行大胆的创新。我认为,教学应充分重视三维目标之一的“过程和方法”。通过引导学生回溯历史,再现历史,分析和评价历史,让学生真正的“神入历史”,在春风化雨中提高各种历史思维能力。能够做到这一点,我相信,就能实现教学方式的创新,这也必将极大的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

●点评专家/聂幼犁:对新课程的理解是正确的,但今天是昨天的发展,昨天是前天的进步。所以,在思想方式上不见得就一定要用“传统的”来彻底否定过去,你说是吗?有一位教师用“扬弃”一词我看比较准确,既有继承又有发展。【霍凤莲/作业】历史教学应依据课标,依托教材,大胆合理地对教材内容进行选择,对于课标不作要求的,内容比较简单的,不利于教学整体设计的教材内容或少讲,或不讲,让学生根据自身情况掌握;对于学生不易理解的又是课标要求的内容,在教学实践中就要增设背景材料,辅助学生学习,对于教材中已有的资料,如正文、图片、课后思考,课下注解等,凡是有利于教学和符合课程标准的教材内容,必须充分利用好。教材的每一章内容虽然是独立的,但历史知识往往是前后联系的,老师不应受教材编排体系的约束,而要敢于创新,依据课标和基本史实内容对教材内容进行整合,讲清内容之间以及章与章之间的关联,使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但在整合中,不应盲目随意的进行,而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第一、教育性原则,培养学生对自己民族、国家及世界人类的认同感:第二是创新性原则;第三是人文性原则,教学中注意对中外传统人文精神的吸收与发扬,挖掘相关资源,以促进学生的人格养成与完善。总之,教材整合的目的在于优化教学过程,深化教学主题,提高教学实效,体现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教育理念。

●点评专家/李杰:新课程的教材观一个重要改变就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这样对于我们一线的广大的教师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一是不能像过去那样按部就班的进行教学设计,需要我们教师的创造性的使用教材。我们要根据自己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校的实际来进行开发教材,进行教学设计,这一方面先进行课程改革的广大教师给我们做了很好的表率,如浙江海宁的朱能老师对于教材的开发和处理就体现了很强的史学功底和思想深度。另一方面对于我们来说也是我们不能象过去那样仅仅按照教材教参就可以进行教学了,教材只是提供一些教学的素材。如何整合教材进行有效的教学?这是需要我们今后共同努力的。象黄牧航老师对于整合教材的三个层次可供我们参考。

【董琳/作业】在这些案例中我印象最深的是曹老师上的一堂课如何讲授宗法制,分封制及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首先他开门见山地将知识点的掌握程度点出,这样让学生可以有重点,有分寸的掌握。其次曹老师很巧妙地用“宗”这个字引入,可以说是说文解字的方式来引导学生通过这样一个字的分析得出较难得知识点即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这告诉我们新课程虽然是一种探究,研究式的教学,但老师依旧不能放松对自己的要求,反而要求一线教师有更深更广更专的知识结构,以便更好地为学生服务,当好一个好的引导者。同时这堂课的安排,我认为也体现了学科与学科之间紧密地联系。文史可以被很好的利用,可以为彼此服务,而且这样的入课可以一开始就紧紧抓住学生的思维,可以引起学生的探究兴趣,这正是向着课改的目标而发展的。

●点评专家/李杰:说明你对新课程的理解是比较到位的。新课程要求教师不要过于控制课堂,成为课堂的引导者,学生学习的帮助者。但是新课程决不是忽视教师专业能力,而是更加强调教师的专业素养。因为只有这样的探究才可能从本质上去认识,这样的探究才能真正有效。

【郭艳花/作业】在专题二中,有讲到充分挖掘教学资源这一点,其中举了一个拿破仑加冕的图片,并从中挖掘出更为深层的历史信息,这就让我想起了在南京参加的犹太人大屠杀和南京大屠杀国际研讨会。

研讨会中有一个环节就是由英国犹太社团的老师对我们的进行培训分,很有幸我参加了其中一个培训,就是在讲授犹太大屠杀时如何运用图片来实现教学目的,再有一节课中,外教就拿出了一系列的图片,其中印象最深的便是他给出了一张看似很平常很普通的照片,这张照片就是一大堆的鞋子,图片出来后,外教并没有给我们解释图片,而是让大家看一分钟后,说出自己的看法或者疑问,这就让我们更多地投入到图片中,投入到学习中,并产生很多疑问,比如怎么会有这么多鞋子,这么多鞋子并不是崭新的但又不是破旧不堪但是有什么用呢,并且仔细观察还会发现,这些鞋子中有的很时尚,应该是属于年轻人,一些还有是一些小的鞋子,很显然应该属于孩子的,当然还有属于老人的,男子,女子的。。。换个角度呢,那就是这些鞋子的主人从事不同的职业比如走街串巷的商人小贩,文职,更或者是演员等。很简单的一张图片却展现除如此丰富的信息,紧接着犹太外教继续启发我们,问什么这些鞋子会集中在一起,我们就结合学习内容联想到可能和屠杀犹太人有关,最后老师肯定了我们的看法并解释了这张图片:在二战中形形色色的犹太人,无论男女老幼,进入到纳粹集中营的毒气室之前要将所有的衣物脱掉堆积到一起,而德国人又会将这些衣物进行处理利用服务于战争„„这时,整个大屠杀中纳粹的残忍、对生灵的涂炭就已经是形象、立体、活生生地在我们脑海中浮现,整个课堂效果异常好。因此,以往教学中我们忽视的一些细节其实正是展现历史的活生生的证据,也是学生与历史亲密接触的良好契机,我们老师应该架设一架桥梁,真正把这些隐性的历史信息通过我们传递给学生,并让学生对历史有更深厚的感悟力,这是我们应尽的职责。

●点评专家/张斌平:举一反三,体现教师的学习能力。

● 研修感言 ☆☆☆

关于教材教法的感悟

· 吴 洁 ·(山西省太原市历史二班)

材料教学法在中学历史教学中越来越受到重视,因为它是探究历史奥秘的一种重要途径,是提升学生分析问题能力的重要方法,也能帮助学生了解历史学家是怎样求证历史的,从而形成有深度的历史认识的基本方法。如补充教学参考资料:希腊的陶片放逐法和直接民主政治,让学生通过具体史实,认识古代雅典民主还不是现代意义上的民主,只适用于小国寡民范围的直接的民主,易受私欲影响。直接民主的弊病也在苏格拉底死刑案件中充分表现出来。雅典的法院在五百人组成的陪审团中,多数人投票赞成判处苏格拉底死刑。

讲授法往往因有满堂灌之嫌,在新课程改革理念下受到一些质疑,但它仍是一种基本的教学方法。因为这种教学方法能发挥教师在历史知识、教学能力和水平上的优势,解决教学过程中的一些重点、难点问题,尤其是学生知识储备不足、思维能力难以达到的问题,引导学生更好地分析解决问题。如通过比较西方古代和近代民主制度,让学生寻找西方民主制度发展轨迹,认识到“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体的建立”,实际上是古代西方民主制度在近代的新发展。英、美、法、德四国资产阶级政治制度在确立和完善过程中各自所显现出来的特点具有一定的典型性,这四个国家的代议制民主制度形式基本上代表着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制度的四种主要类型。标准选取这四个国家的宪法为具体切入点的主要意图是为了清楚地说明资产阶级代议制民主制度的共同基本特征以及由于各国历史和国情的不同而呈现出来的某种差异性。

关于过程与方法目标的感悟

· 李逢珍 ·(山西长治历史三班)对过第一天的视频学习,我感触最深的是关于三维教学目标中的过程与方法目标的认识。

第一,过程与方法目标中的“过程与方法”,应以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掌握为出发点,而决不是传统教学中的教师的“教”的过程和“教”的方法。我们在新的课程教学中需要关注的是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的过程,只有这样,才能体现“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新的教学理念,通过本专题的几个关于课程目标实现的案例片断,也可以明显地看出这一点来。其中,教师只起必要的引领和启发作用。

第二,过程与方法目标的设计应是具体的、具有可操作性的特点。我们在实际的教学设计中,不能简单地提出在什么样的教学过程中培养和训练学生什么样的解决问题的方法,而是应该对“过程与方法”目标实现的具体程序、学生的参与方式等进行具体明确的设计。例如,在关于秦统一原因的过程与方法目标的设计中,这样的做法是不符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的“在分析秦统一原因的过程中,训练学生用唯物主义的方法解读历史问题的方法。”

第三,过程与方法目标,注重的是学生学习的过程,而不是学生对历史结论的掌握,这里面,会有更多的情感体验和自主学习的内容。从这点上来看,过程与方法既是目标,又是途径和方法。过程与方法目标的提法,本身就存在着新的教学价值理念,这是我们在进行课堂教学设计中要多体会和领悟,从所体现的教学理念这一方面来讲,过程与方法目标的提法和传统教学目标中的“能力目标”有着质的差别。我们在教学目标的设计中,将原来的“能力目标”改头换面成“过程与方法目标”是极不符合新课程基本精神的,这种“换汤不换药”的做法在新课程教学中是千万要不得的。

第四,过程与方法有时很难区分开来,例如搜集历史资料进行探究活动,既是过程,又要有必要的方法指导。那种总是将过程与方法分开来处理的观点会给自己带来很多纠缠不清的问题,我们不能总是以“在某个具体史实的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某种方法”的旧的理念来处理过程与方法的目标的相关问题,这们只会使我们误入岐途,离新课程教学越来越远。

第五,过程与方法目标本身有着很大的生成性特点,它很好地体现着学生个性化学习的新要求。作为一线教师,我们不可能在关注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过程中全部预见过程中学生的所有思考的内容和方向,人以开放的心态对待过程与方法目标的设定,在教学实践中及时发现学生思维活动的闪光点,进行鼓励,这样过程与方法目标才能很好地与知识与能、情感态度价值观融在一起,真正实现历史教学的社会教育的功能。

语言魅力与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

· Syl(学员)·

教学手段众多,但讲述法仍是课堂教学的最主要方法之一。针对中学生形象思维占主导,对生动有趣的内容感兴趣的心理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教学语言的艺术魅力以生动形象、幽默风趣的语言、准确的历史术语、抑扬顿挫的声调,将学生带入特定的历史环境,强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讲到“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建立”一章中的巴黎和会时,这样讲道:“英、法、美三国操纵着会议,率领三国代表的都是国家的重要人物。英国谁来了?首相劳合乔治。这个圆滑而狡黠的政治家,完全代表英国老牌帝国垄断资产阶级的利益,他最仇视当时已经发生革命的俄国;法国谁来了?总理克里孟梭,他已经七十多岁了,说话声音沙哑,外号‘老虎总理’,是一个典型的复仇主义者,他的野心就是称霸欧洲;美国谁来了?总统威尔逊,他原来是大学教授,后来当上了总统,他口头上标榜‘和平’,但态度高傲,就象已经成为世界的主宰似的。”这短短的几句话,很快就引起了学生的兴趣,加深了学生对三位历史人物的记忆,亦使学生正确地认识历史人物。

普通高中历史新课程培训的几点感悟

· 陈兰花 ·

7月11日,我参加了沙湾县高中历史新课程的培训。通过两天的研修交流,我如同打开了迷津之路一般,眼前豁然一亮,心里颇有感悟,这里愿一吐为快,与同行交流。

一、关于创设历史教学设计的问题

实验重在过程,困惑源于问题。说到新课程教学,有很多收获,也有不少困惑。怎样进行教学设计才能实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怎样导入新课才能创设比较合理的教学情境?如何整合课程资源才能体现历史学习的现实意义?培训中专家阐述的“一课一个中心”的教学理念给我们以有益的启示。

教学设计论告诉我们:教学设计的过程,是以获得最优化的教学效果为目的,以学习理论、教学理论为基础,运用系统方法分析教学问题,确定教学目标,建立解决教学问题的策略方案、试行解决方案、评价试行结果和修改方案的过程。专家就高中历史新课程的教学设计,提出了以下几个五个方面的要求:⑴教学目标要高要求;(2)教学内容要抓中心;(3)教材内容要精整合;(4)教学问题要深探究;(5)教学活动要多形式。知基础。人教版历史必修1第二单元“抗日战争”一课时遇到的实际问题:本课到底是以“全民族的抗战”中心内容?还是以“日军的滔天罪行”为中心内容?我不得其解。现在我认识到,“全民族的抗战”在本课中处于核心地位,它是抗日战争胜利的根本原因,同时又属于一般认知性的问题,而学习此课的重要目的,在于让学生明白日本发动的侵华战争给中国人民造成极大的灾难,从而探讨、理解抗战的胜利对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来说具有的重要意义,为此专家的总体设计是:情境中心——民族精神;内容中心——全民族的抗战;问题中心——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地位。本课经过这样的设计,比较好地把握课程标准的要求,并在有限的40分钟内完成“学思之窗”、探究的主要问题和探究学习总结的教学任务。

二、关于创设历史教学情境的问题

培训中,专家通过对《郑和下西洋》、《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等课件的教学情境设计分析,告诉我们这样一个理念:一课要有一个情境中心,情境切勿杂、多、乱,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情境创设的最佳效果,突显内容中心,使学生从中获得情境的认知和感情的体验。就拿人教版第一单元“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一课来说,这样创设历史教学情境导入新课: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我国的经济体制是计划经济,改革开放以后逐步实行市场经济,这说明体制是随着时代的发展需要而不断改变的。中央集权制度也是一样,“它在秦朝创立,从汉至元朝向两个方向不断演变、完善,到明清这种集权制度在君主专制方面得到迅速加强,并达到顶峰”。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这种现象的出现是中国古代政治历史发展的必然吗?其表现如何?它对中国社会又造成怎样的影响?”这样设置历史情境导入新课有以下几个好处:(1)交待了中央集权制度的由来和发展,达到承上启下的作用;(2)对中央集权制度概念的内涵有了更深刻的完整的认识;(3)通过设问,引发学生对历史探究的兴趣,起到自然而然引入新课的作用;(4)由今返古又由古及今地在时空隧道中穿梭,贴近学生生活的环境,学生容易接受和理解。可见在非多媒体教学的环境下上历史课,教师如何用语言描述一个历史情境导入新课成为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好坏的关键因素。

新课程有很多的问题需要教师不断地去实践、探索、反思、总结。“学无止境,教无止境,探究更无止境。历史教学永恒的生命力正源于我们富于智慧、善于思考、勇于实践的探究,我们也必然会从中获中乐趣、感悟和成功。

● 团队公告 ☆☆☆

新开公共电子信箱敬告学员

由于网络不畅等客观因素的影响,广大学员的作业及各班级学习简报不能正常提交,即使提交了也不能正常显示,这严重影响了此次培训的效果。鉴于此,我们专门开通——

教育部高中历史远程培训公共信箱 hechenggang@ncct.gov.cn 热烈期盼大家将历史远程培训中的(1)培训心得与感悟、(2)班级培训学习简报、(3)本地学习情况综述、(4)历史培训中的精彩花絮,发给我们,有价值的内容将会收录进《全国历史课程研修简报》。

再次感谢大家,希望大家在培训中学有所获!

历史课程专家团队

● 特别链接 ☆☆☆

【编者按】此次远程研修的课程专家,大都参加过教育部2007年秋季高中历史新课程远程研修,由朱汉国、赵亚夫、任鹏杰、王雄主编,黄牧航、张汉林、何成刚、束鹏芳等共同编辑的2007年《全国历史新课程研修简报》,内容丰富扎实,颇值得细加研读,特别推荐给学员朋友们阅读参考。

链接地址:

1.《中学历史教学参考》博客“2007新课程远程研修”专栏

http://eblog.cersp.com/userlog6/80343/cmd.shtml?do=blogs&id=89726&uid=80343 2.中国历史课程网的“精品推荐”专栏的“2007年全国课程远程研修简报” http://hist.cersp.com

第五篇:高中历史新课程学习心得体会

【精选】高中历史新课程学习心得体会(一)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是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阐释人类发展进程和规律,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历史意识、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门基础课程。

通过高中历史新课程培训及对《历史新课程标准》的学习,本人对高一新课程有以下几点认识。

第一,在课程的指导思想上,彰显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强调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和学生个性化学习的全面发展。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与高中历史教学大纲比较看,有一点值得提醒的,就是课程目标有明显的不同,在高中历史教学大纲中教学目的分为:知识学习、能力培养和思想教育,而在新课程标准中,把课程目标分为: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里的“过程与方法”体现了新课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所以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教师尤其应该当重视学生学习的过程,一般来说学生学习历史的过程主要有七个环节:一是学习动机的确立;二是历史知识的积累;三是对历史的体验与感受;四是相关能力的培养;五是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的评价与理解;六是对历史线索、历史规律的概括与总结;七是对相关历史知识、方法和理论的应用。

第二,在课程目标上,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来确定,强调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注重学习方式的转变,增强历史意识,汲取历史智慧,提高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这既体现了对学生学习历史的过程的重视,也突破了以往单纯注重政治教育的层面。并且,在每一学习模块和学习专题下每一学习内容都有具体的目标,从而使学生不仅明白自己所学的历史内容,而且明白对这些内容应学到何种程度。这样,课程目标明确而具体,具有可操作性。

第三,在课程结构上,充分体现了高中教育的基础性、发展性、多样性和选择性,关注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把高中历史课程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两大部分。必修课分为《历史Ⅰ》、《历史Ⅱ》、《历史Ⅲ》三个模块,共包括25个古今贯通、中外关联的学习专题,分别反映人类社会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与科学技术领域发展的重要内容。选修课分为六个模块,分别是《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探索历史的奥秘》、《世界文化遗产荟萃》。学习模块的设置,既有利于学校充分利用场地、设备等资源,提供丰富多彩的课程,也有利于学生自主选择并及时调整课程,形成个性化的课程学习计划。此外,学习模块的设置,是对历史知识体系的重新整合,突破了以往历史课程内容的编排体系,确定了专题型的教学体系,这既避免了与初中历史课程的简单重复,也体现了历史发展的多样性,更有利于学生综合分析能力的提高。

第四,在课程内容上,具有时代性。首先,关注社会进步,如必修课程《历史Ⅱ》增加了“国有企业改革”、“开发开放上海浦东”、“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国家为例,分析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以及“中国参加世界贸易组织(WTO)”等内容,必修课程《历史Ⅲ》增加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等内容。其次,课程内容的取舍贴近时代,有所侧重。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世界,并能从世界文明发展的角度更好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从而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以及对历史的宏观整体的认识,必修历史不仅弥补了现行高中历史课程没有世界古代史的缺陷,而且增加了世界史内容的比重,世界史的内容约占高中历史课程内容总量的40%。如必修《历史Ⅰ》中增加了“古代希腊罗马政治制度”等内容。第三,及时反映历史学科研究的新趋势和新成果,关注人类社会发展进程,如在重视政治史内容的同时,加强了社会生活史、科学技术史和文化思想史的内容等。第四,增强课程内容与社会生活和学生经验的联系,如关注社会生活是当代史学的重要特征,必修课程增加了“中国近现代生活的变迁”专题,让学生通过身边的变化来感悟社会进步和历史发展。

第五,在课程观念上,注重全球意识。世界意识,又称全球意识、国际意识,指的是站在世界的高度了解世界历史、当今国际社会和我国与世界的关系。邓小平早就说过,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中国是世界的一个组成部分,在不同历史时期,中国历史的发展,中国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的成就与缺憾或不同程度影响着世界历史,或不同程度地受到世界历史发展诸因素的影响。在20世纪90年代课程改革,高一学中国近现代历史、高二学世界近现代历史,高三安排“选修课”学习中国古代史。可见,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是分开学习的,新的课程结构对历史知识体系进行了重新整合,突破了以往历史课程内容的编排体系,依据“贯通古今,中外关联”的原则,把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并列,以专题的形式构建了高中教学的新体系。有利于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能力的提高,特别是学生在分析问题时候能把目光放到世界的高度,进行全面而客观的分析和认识。作为高中历史教学,在中国入世的视野下,只有将中国历史之舟置于世界历史汪洋大海之中,用更宽阔的视野、全新的理念去理解分析历史,才能与时俱进,在引导学生学好历史,完成历史教学任务的同时,培养出视野开阔、胸怀宽广,在世界范围内既有合作理念又能应对各种挑战,实现互补性竞争的高素质人才。

第六,在教学评价上,《课程标准》改变了过于强调考试成绩的单一评价方式,运用多种评价方式,体现灵活、变通的特色,探索符合课改精神的公正、合理、科学的教学评价机制,建立了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激励教师积极进取和促进课程不断发展的多元化评价体系。

1.评价对象和参与者多元化,不仅仅局限于学生和教师,而且包括学校、家长、教育主管部门等对历史教学起作用的各种因素,当然,评价的主要对象是学生。

2.学习评价目标和内容多元化,不再局限于知识及能力领域,还包括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3.学习评价方法多元化,有学习档案、历史习作、历史制作、历史调查、考试等,做出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评价。

这种评价方法突出地体现了“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教育目标”的理念,寓学生的学习活动于平常的生活活动中,将极大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然而,新课程也有它给教学带来的一些不利的问题。虽然我还没有实践高一历史新课程教学,但是从和高一部分学生谈话及参加高一历史阅卷的情况看,新课程在实践中又存在诸多问题。

一、历史学科的教学与其他学科有所不同,其中内容的衔接带有重叠性和反复性,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对照初高中课标和教材,寻找内容上的异同点,对于初中学过的内容可根据高中课标的要求决定所学内容的深度和光度,对于初中没有学习的内容要适度地为学生“补课”,要补充内容以便于学生深入学习。这就增加了教师教学备课和学生学习的负担。

二、新课程教材打破了原来的通史体系,这种体系和结构在体现新史观、适应学生需要和发展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但也容易给学生造成知识支离破碎的感觉,不利于学生完整历史概念的形成。同时也加重了学生学习的负担。

三、由于教材编排体系是全球通史,目的是让学生把握全球发展脉络,掌握不同地区和国家在全球体系下的发展情况,也有利于帮助学生全面整体的分析和解决问题。但是正由于是全球通史,学生在学习中必然浅尝辄止、蜻蜓点水,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尤其是对于古代史的学习,要想让学生深刻掌握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渐进和发展,不是用一节课就能说清楚的,比如对分封制的理解。而如果学生对某一问题理解不透,那么在以后的学习和练习中会问题更多。而这种问题积累的越多,势必会影响到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增加学习历史的压力。而如要明确理解,教师的教学任务会增加,学生也要在课外更多的学习,以扩充知识面,积累基础知识。同时学生还要面对其他科目的新课程,他们的负担会更重。如果是这样学习的话,无疑是加重了学生的负担,学生还怎么去提高能力,培养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当然任何成功的改革都是对传统的扬弃,都是在继承的基础上寻求发展。新课程还将要面临很多问题,不过在适应形势变化的同时,历史教学还需要在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要求上进行不断的探索。通过对发现的问题的探讨和解决不断提高历史新课程的实践性,把理论真正与实践结合起来,真正实现历史新课标和体会历史给我们带来的无穷魅力。

【精选】高中历史新课程学习心得体会(二)

高中新课程改革已拉开帷幕,20xx年版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也已经出台。看完之后既兴奋又担忧,兴奋的是面对新时期的各种新变化、新问题、新成果,新课标都有了明确的解答与对策,让历史教学与现实生活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担忧的是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如何能高效地将这些变化反映在日常的教学中,如何认真落实核心素养这一关键任务。为此我们认为课堂教学必须紧紧围绕着培养学生核心素养这一主线展开。

首先我们要明确什么是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学科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五个方面。通过诸素养的培育,达到立德树人的要求。如何培养核心素养是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重点解决的问题。

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设计教学目标——培养核心素养的出发点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活动的出发点,而教学目标的设计则直接关系到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与发展。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时,要深刻领会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仔细研读历史课程标准,把握好历史核心素养的具体目标及其之间的内在联系,并要充分认识到,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与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不断深化的过程,不是所有的核心素养目标都能在一节课中完成的。衡量教学目标是否有效,一看它是否贴切,即目标是否准确,与实际的教学内容、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心理特征相契合,具有可检测性;二看它是否具体,即目标阐述是否细化、多层,具有可操作性;三看它是否适度,即目标是否符合学生的内在需求,是否适合学生已有的思维结构与能力层次;四看它是否落实到位,即目标是否落到了整个课堂教学活动中去。

2.创设问题情境——培养核心素养的切入点

所谓“问题情境”是指在具体目标指引下,能够通过分析、理解、归纳等策略达成目标的空间学习环境,它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启发性、新颖性、趣味性、互动性。创设问题情境能够激发学生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的思维活动,真正促进学生变被动学习为 主动学习,由“学会”向“会学”的学习方式转变,是实现培养与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手段。在教学中,教师要找准“问题情境”这个切入点,创设形式多样的问题情境,挖掘学生的潜能,以提高学生对问题探究的内驱力,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创新精神。教师可用悬 念创设问题 情境以培养 学生的史料实证意识和历史解释的能力。

3.倡导合作探究——培养核心素养的着力点

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学生重要的核心素养。在教学中,教师应抓牢“合作探究”这个着力点。所谓“合作探究学习”就是从学科领域或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在教学中创设一种探究的情境,通过学生分工、合作、阅读、思考、讨论、交流等活动形式,获得知识、技能、态度与价值观的发展,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这种以小组合作方式进行的专题探究活动,一方面,通过自己动手搜集史料,促进学生带着证据意识对历史问题进行探究,既培养了学生掌握探究问题的方法和技能,又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形成了 史料实证的意识;另一方面,通过小组的分工与合作,尤其是对研究成果的不断研磨,不仅提高了学生理解历史与解释历史的素养,而且提升了学生的交流能力、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

4.实现情感体验——培养核心素养的立足点

从学科教学的角度来看,历史核心素养的形成不仅需要知识与技能的习得,更需要习得过程中的体验和感悟,并内化为优秀的品格,外化为崇高的行为。可见,历史教学过程是一个知识与情感相互交织的学习和体验过程,但情感教育不是在朝夕之间便可速成,而是一种“情动—体验—理解—内化”的过程。为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运用多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将情感态度价值观无痕地渗透到历史课堂教学中,陶冶学生的情操。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以在感知、体验和思考历史的过程中,深化对史事的认识与判断,进而生成鲜明的历史价值观。此外,还可以编演历史剧,通过扮演历史角色,让学生穿越时空,与历史人物“对话”,进行心灵的碰撞,进而对历史做出价值评判;通过参观博物馆、纪念馆等,观“景”生“情”,让学生在体验历史的基础上,生成鲜明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5.构建多元评价——培养核心素养的支撑点

教学评价是课程改革的一大难点,也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一个支撑点。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要建构一种多元的评价模式: 评价目标 的多元化、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评价方式的多元化和评价标准的多元化。评价目标的多元化,是指在对学生学习历史课程的评价时,既要重视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与历史技能的掌握,也要重视对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评价,更要重视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的评价;评价主体的多元化,是指要充分 重视学生在评价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不仅仅是教师评价学生,还应该有学生自我评价,相互评价,甚至家长参评等;评价方式的多元化,是指要以过程性评价为主,既要看学生对历史知识掌握的结果,更要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否感悟历史,进而体验到一种历史情怀。评价的手段也要灵活、多样,除了纸笔测试外,还可以采用历史剧表演、历史小论文撰写、历史调查活动、历史档案等方式;评价标准的多元化,是指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学生的优劣势与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尤其是对于缺乏信心学生的评价更要鼓励和支持,以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和发展性作用。

总之,培养与发展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绝非一朝一夕之事,必须靠我们历史教师在观念上更新,在专业上提升,在教学中渗透,在日常中积累,唯其如此,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优秀品格与创新能力,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下载高中历史新课程远程心得体会word格式文档
下载高中历史新课程远程心得体会.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高中历史新课程培训心得体会

    高中历史新课程培训心得体会 2010年9月高中新课改将在我省全面展开,作为一名新课程改革时代的教师,除参加学校组织的理论培训外,还通过网络、报刊等媒体了解新课改的相关精神,......

    高中历史新课程培训心得体会

    抓住核心巧赢高考 ------2013年暑假历史培训心得体会 在2013年这个热情的8月份我们历史教研组在我校敬知楼进行了面向高三的系列培训,培训内容包括自主高考题训练、小组讨论......

    新课程远程研修心得体会

    自参加新课程远程研修以来,通过认真收看视频教学、撰写作业会、参加交流和研讨,从中我学到了专家和同行们的很多值得我参考和借鉴的经验和案例,我深感自己在思想观念上受到教育......

    高中历史新课程学习心得

    高中历史新课程学习心得 ----浅谈对高中历史新课程的几点认识 历史组 郭丽娟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是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阐释人类发展进程和规律,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历史意识......

    教师新课程远程研修心得体会

    教师新课程远程研修心得体会 新课程为教师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新挑战,对教师提出了新要求。作为教师,必须努力完善心理素质以面向课程改革,适应课程改革的步伐。反省自己的心理,还......

    教师新课程远程研修心得体会(推荐)

    教师新课程远程研修心得体会 新课程为教师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新挑战,对教师提出了新要求。作为教师,必须努力完善心理素质以面向课程改革,适应课程改革的步伐。反省自己的心理,还......

    高中语文新课程远程研修心得体会

    高中语文新课程远程研修心得体会 雷玉文 2012年秋季我参加了高中语文新课程研修培训班的学习,使我对高中语文新课程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每天半天的时间的专家远程视屏教学以及......

    初中化学新课程远程培训心得体会

    初中化学新课程远程培训心得体会 通过近十天的新课程远程培训,我有以下心得体会。 一 教师应具备四个化学基本观念,即元素观 、微粒观 、变化观 、分类观. 1 元素观:教师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