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国文学史名词解释
风雅颂
“风”是带有地方色彩的音乐;包括周南、召南、邶、鄘、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曹、豳等十五部分,合称十五国风。“国风”,就是列国的土风歌谣,共有诗一百六十篇。“雅”是正声,即周王朝直接统治地区王畿一带的音乐;大、小雅即是周王室的乐歌,现存《大雅》三十一篇,《小雅》七十四篇。“颂”是祭祀歌曲;《周颂》、《鲁颂》、《商颂》共四十篇。
赋比兴
赋、比、兴,是儒者根据《诗经》艺术所总结归纳出来的三种表现方法。其中赋是铺陈其事而言之的意思,为赋诗行文中最常用的一般方法。比:“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即比拟的意思。兴:“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也就是一首诗或者一章诗的开头或起情之辞。
四家诗
《诗经》经秦火后,至汉复传,传诗者共有四家,即齐、鲁、韩、毛。齐人辕固所传的叫齐诗,鲁人申培所传的叫鲁诗,燕人韩婴所传的叫韩诗,鲁人毛亨和赵人毛苌所传的叫毛诗。齐诗,韩诗,鲁诗同属今文学派,毛诗属古文学派。
三家诗
指鲁人申培所传的“鲁诗”、齐人辕固所传的“齐诗”、燕人韩婴所传的“韩诗”,三个解说《诗经》含义的学派,同属今文学派。西汉时曾为三家设学官(博士)。现均已亡佚,仅存《韩诗外传》。“今文”中的文是指记载经典所使用的文字。今文指的是汉代通行的隶书。
楚辞
楚辞是公元前四世纪到三世纪之间由楚国屈原等人在民间歌谣的基础上进行加工、创造而成的一种新的诗歌形式。它的句法参差交错,打破了《诗经》以四言为主的格调,篇幅也较长,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因为“皆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故可谓之‘楚辞’”。汉代时,刘向把屈原的作品及宋玉等人“承袭屈赋”的作品编辑成集,名为《楚辞》。并成为继《诗经》以后,对我国文学具有深远影响的一部诗歌总集,并且是我国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
离骚
《离骚》是战国时期著名诗人屈原的代表作,是中国古代诗歌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的政治抒情诗,全诗373句,2477字。诗人在这首长诗中,以浪漫奇特的构思和深沉悲愤的激情,结合自己的身世遭际,塑造了一位血肉丰满的抒情主人公形象,表现了丰富深刻的思想和卓越精湛的艺术。诗中的主人公是现实中诗人的射影,而《离骚》一诗正可看作诗人的自叙传。
屈宋
屈宋,是战国时楚国诗人屈原和辞赋家宋玉的合称。屈原,名平,是骚体的开创者,是中国积极浪漫主义诗歌的奠基者,代表作有《离骚》、《九章》、《九歌》等。宋玉,又名子渊,相传是屈原的弟子,以辞赋著称,代表作有《九辩》、《登徒子好色赋》、《高唐赋》等。
汉大赋
汉大赋兴起于汉初,衰落于汉末,历时四百多年,是汉赋的典型形式。汉大赋“铺采摛文,体物写志”,用反复问答的问答体形式,以铺叙渲染帝王、贵族生活为手段,以微刺帝王、贵族淫奢为旨归,结构宏大,铺陈渲染了大汉帝国无可比拟的气魄与声威。主要代表人物有司马相如、扬雄、班固、张衡等,代表作品有《子虚赋》、《上林赋》等。
骚体赋
骚体赋是汉赋中的一类,它是从楚辞中发展而成的,在形式上也与楚辞接近,常用带有“兮”字的语句,所以称为骚体赋。骚体赋大都是抒发怀才不遇的不平,抒发一种不得帮闲的牢骚,代表作是贾谊的《吊屈原赋》、《服鸟赋》,司马相如的《长门赋》,司马迁的《悲士不遇赋》等。
新体赋
新体赋,即散体大赋,是汉初由骚体的楚辞演化而来的一种用韵散文。新体赋在内容上主要是对帝王的歌功颂德,劝百而讽一;形式上则改变了楚辞多用虚词、句末多用语气词的句式,进一步散体化,专事铺叙。其根本特征就是以铺张为能事,以适应统一帝国的需要。
抒情小赋
赋体文学中最有生命力和价值的一类。抒情小赋篇幅短小,抒情性强,题材广泛,形式灵活多样。语短情长,辩丽可喜,更具可读性。代表作是扬雄的《逐贫赋》、张衡的《归田赋》等。
汉赋四大家(马扬班张)
汉赋四大家,指司马相如、扬雄、班固、张衡。司马相如,西汉中期人,字长卿,代表作有《子虚赋》、《上林赋》等。扬雄,西汉后期人,字子云,代表作有《甘泉赋》《逐贫赋》等。班固,后汉前期人,字孟坚,代表作有《两都赋》等。张衡,后汉中期人,字平子,代表作有《二京赋》等。
文章西汉两司马
西汉文坛的文学形式主要是散文和赋,当时散文以司马迁成就为最高,赋以司马相如成就为最高,故名。鲁迅先生在《汉文学史纲要》中列“司马相如和司马迁”为一篇,并说:“武帝时文人,赋莫若司马相如,文莫若司马迁。”司马迁,字子长,著有《史记》。司马相如,字长卿,代表作有《子虚赋》《上林赋》等。
史记
《史记》,又称《太史公书》,西汉司马迁著。全书包括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的通史。鲁迅评论《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史汉
《史记》《汉书》的并称。《史记》,又称《太史公书》,西汉司马迁著。全书包括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的通史。《汉书》,又称《前汉书》,班固著。全书包括纪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传七十篇,共一百篇,后人划分为一百二十卷,共八十万字,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
汉乐府
汉乐府是指由朝廷乐府系统或相当于乐府职能的音乐管理机关搜集、保存而流传下来的汉代诗歌。汉乐府掌管的诗歌按作用主要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供执政者祭祀祖先神明使用的效庙歌辞;另一部分则是采集民间流传的无主名的俗乐,世称之为乐府民歌,其特点为:感于哀乐,缘事而发。
乐府诗集
《乐府诗集》是收集乐府歌词最为完备的一部总集,由宋代郭茂倩所编。在这部书中,他将乐府歌词分作十二大类,主要辑录汉魏到唐、五代的乐府歌辞兼及先秦至唐末的歌谣,现存100卷,共5000多首。
古诗十九首
“古诗”是指汉代难以确定绝对创作年代的佚名五言诗。《古诗十九首》最早见于《昭明文选》,为南朝梁萧统从传世无名氏《古诗》中选录十九首编入,编者把这些作者已经无法考证的五言诗汇集起来,冠以此名。《古诗十九首》的共同主题是咏叹人生不幸、哀愁和苦闷,是汉末乱世的人生咏叹调。
“苏李诗”
苏李诗,是西汉苏武、李陵二人诗体的合称。托名西汉苏武、李陵赠答的若干首五言古诗,今存10多首。其中李陵《与苏武三首》、苏武诗四首最早见于萧统《昭明文选》“杂诗”类,列次《古诗十九首》之后,是较完整的一组,通常举为“苏李诗”的代表作。
《孔雀东南飞》
《孔雀东南飞》是乐府民歌五言叙事诗中独有的长篇,也是中国诗歌史上著名的长篇叙事诗。全诗五百五十三句,最早著录于南朝徐陵所编的《玉台新咏》中,题曰《古诗为焦仲卿妻作》。通过刘兰芝与焦仲卿这对恩爱夫妇的爱情悲剧,控诉了封建礼教和封建家长制的残酷无情与严重罪恶,歌颂了汉末乱世青年男女忠于爱情、追求理想生活的反封建反传统反礼教的斗争精神。
建安风骨
建安是东汉末年汉献帝的年号。汉末建安时期,文坛巨匠“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继承了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普遍采用五言形式,以风骨遒劲而著称,并具有慷慨悲凉的阳刚之气,表现出一股昂扬奋发的时代感,形成了文学史上“建安风骨”的独特风格,被后人尊为典范。
三曹
指汉魏间曹操与其子曹丕、曹植的合称。因他们父子兄弟间在政治上的地位和文学上的成就,都对当时的文坛很有影响,是建安文学的代表,所以后人合称之为“三曹”。曹操,字孟德,代表作有《短歌行》、《观沧海》等。曹丕,字子桓,主要作品有《燕歌行》、《与吴质书》等,并著有《典论•论文》一书。曹植,字子建,其名作有《白马篇》、《洛神赋》等。
七子
指建安年间居住在魏都邺中的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祯七人。这七人大体上代表了建安时期除曹氏父子外的优秀作者,所以“七子”之说。孔融,字文举,代表作有《与曹操论禁酒书》、《杂诗》等。陈琳,字孔璋,代表作有《饮马长城窟》等。王粲,字仲宣,代表作有《七哀》、《登楼赋》等。徐干,字伟长,主要著作是《中论》。阮瑀,字元瑜,代表作有《驾出北郭门行》。应玚,字德琏,代表作有《侍五官中郎将建章台集诗》。刘祯,字公干,代表作《赠从弟三首》等。
王刘
“建安七子”中王粲、刘桢的并称。王粲为“七子”之冠; 刘桢的五言诗也极受时人推崇。南朝梁钟嵘《诗品》卷上:“自陈思以下,桢称独步。”故后人常把他们并举。清人宋长白《柳亭诗话》卷二十六:“建安七子,子建之外,独数‘王、刘’。”王粲,字仲宣,代表作有《七哀》、《登楼赋》等。刘祯,字公干,代表作《赠从弟三首》等。
正始之音
“正始”是魏齐王曹芳的年号。正始时期的诗人,政治理想落潮,普遍出现危机感和幻灭感。此时的诗歌也与建安诗坛风貌迥异,反映民生疾苦和抒发豪情壮志的作品减少了,抒写个人忧愤的诗歌增多了。由于正始玄风的影响,诗歌逐渐与玄理结合,诗风由建安时的慷慨悲壮变为词旨渊永、寄托遥深。后世将正始时期以阮籍、嵇康为代表的正始文学也称为“正始之音”。
嵇阮
“嵇阮”是嵇康和阮籍的合称。二人在政治方面都不与魏国当权者合作。在文学创作方面上,嵇阮继承了建安文学的传统,就此形成了洒脱、浑朴、含蓄的风格。嵇康,字叔夜,代表作有《幽愤诗》、《与山巨源绝交书》等。阮籍,字嗣宗,诗歌代表作有《咏怀诗》八十二首,散文有《大人先生传》等。
竹林七贤
“竹林七贤”即嵇康、阮籍、山涛、向秀、阮咸、王戎、刘伶七人的合称。他们谈玄说道,主张“越名教而任自然”,蔑视权贵,行为旷达,寄情山水,肆意饮酒,与礼教相对抗。嵇康,字叔夜,代表作有《幽愤诗》和《赠秀才入军》。阮籍,字嗣宗,代表作有《咏怀诗》八十二首。山涛,字巨源,有集十卷,亡佚,今有辑本。向秀,字子期,代表作有《思旧赋》。阮咸,字仲容,代表作《与姑书》。王戎,字濬冲。刘伶,字伯伦,代表作品《酒德颂》。
太康体
西晋时期一种诗风,或一种诗体。“太康”为西晋武帝司马炎的年号。“太康体”之名,始见宋严羽《沧浪诗话·诗体》。其特点是辞藻华丽﹐偏重技巧,模拟古人有余,创新精神不足。主要代表人物为潘岳、陆机和左思。
潘江陆海
“潘陆”是潘岳和陆机的并称。二人是西晋太康诗风的代表作家。钟嵘在《诗品》中说道:“余尝言陆才如海,潘才如江”。二人作品的共同特征是讲究辞藻偶对,风格华艳绮丽。潘岳,字安仁,代表作有《秋兴赋》、《悼亡诗》等。陆机,字士衡,代表作有《赴洛道中作二首》、《文赋》等。
《咏史诗》(《咏怀诗》)
“咏史”是古典诗歌中一个传统的题材,自班固作《咏史诗》以来,文人多有所作。但历来的“咏史”之作多就史言史,不涉时事,而且往往一事一咏。左思的《咏史诗八首》名为“咏史”,实则“咏怀”,一篇诗作也不见得专咏一事。诗中借古人旧事,抒写自己的胸襟怀抱。
洛阳纸贵
洛阳纸贵,用以比喻一些作品的风行一时,广为流传。出自晋朝人左思写《三都赋》的故事。左思写的《三都赋》发表后,时人不以为然,于是他又请张载、皇甫谧等“经学洽博,才章美茂”的专家,为他这篇赋或作序,或作注,当代权威的“炒作”终于使其赋火爆起来——京师人争相买纸传抄,以致纸价为之暴涨。“洛阳纸贵”一语便从此流传开来。
田园诗
陶渊明在委运任化、顺应自然的人生观指导下所作的诗歌,被后人视作田园诗。田园诗作品吟咏了远离市井尘氛的田园风光,表现了农村生活的恬静安谧,讴歌了正统观念所鄙视的农业劳动。其代表作品有《归园田居》、《饮酒》、《桃花源诗并记》等。
田园诗派
田园诗派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一个流派,最重要代表人物为东晋诗人陶渊明。古往今来,陶渊明的诗作及艺术对后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特别是田园诗,它自成流派、一直影响后世诗人创作的发展。陶渊明的诗大部分取材于田园生活,来源于陶渊明对田园生活的深切感受,有的接近于口语,有的近似歌谣:有的直抒胸臆,直接表明了作者热爱躬耕生活之情,语言平淡而自然,朴实而又毫不缺管色彩,给人一种清新、淳美的感觉、诗情画意的感受。
《形影神》
《形影神》是陶渊明创作的一组诗,其契机源于公元4世纪末5世纪初政教、僧俗之间的一场辩论。其主旨是灵魂深处的自我较量。陶渊明以“形影神”为题作诗,乃是借他人之酒杯,浇释自己的心中之块垒。块垒指面对生死的困惑、彷徨和求索。《形影神》不仅是诗人灵魂苦斗的自我写照,而且是他终老未休的灵魂苦斗的兆示。
《五柳先生传》
《五柳先生传》是陶渊明托名五柳先生而作的一篇自传,其格调平和散淡,该文中的“不”,正突出了作者与世俗的格格不入,突出了他对高洁志趣、人格的向往与坚持,使得文章显得与众不同,读来生动活泼,很好地表达了陶渊明平淡自然的境界。
《归去来兮辞》
《归去来兮辞》是东晋著名诗人陶渊明的一篇散文,该作代表了田园诗的最高成就。《归去来兮辞》作于陶渊明决计告别官场、归隐田园之际。赋前有小序,说明了他踏上仕途的理由和辞官归隐的原因,赋的正文则以流畅清丽的语言,音调和谐的节奏,抒发了归田后的喜悦心情。通过对田园生活的赞美和劳动生活的歌颂,抒写作者脱离官场的无限喜悦,归隐田园的无限乐趣,表达了对大自然和隐居生活的向往和热爱。
《桃花源记》
《桃花源记》是东晋文人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它以武陵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按时间先后顺序,把发现桃源、小住桃源、离开桃源、再寻桃源的曲折离奇的情节贯串起来,描绘了一个没有阶级,没有剥削,自食其力,自给自足,和平恬静,人人自得其乐的社会,是当时的黑暗社会的鲜明对照,是作者及广大劳动人民所向往的一种理想社会,它体现了人们的追求与向往,也反映出人们对现实的不满与反抗。
吴歌
吴歌就是吴声歌曲,为吴地流行的歌曲,大约产生于东吴时代,东晋以后蔚成风气,刘宋时更为盛行。今存的吴歌主要有《子夜歌》四十二首、《子夜四时歌》七十五首、《华山畿》二十五首、《读曲歌》八十九首等。这类民歌内容多写男欢女爱,相思苦恋。
西曲
西曲,就是荆楚西曲,即长江中游流域西部地区的歌曲。它产生的时代后于“吴声”,而且在流行的过程中受到了“吴声”的同化。今存的西曲142首,其内容主要写贾客船家、商女舟娘的离死别绪、蜜意柔情。
永明体
永明是南朝齐武帝的年号,“永明体”亦称“新体诗”,是要求严格四声八病之说,强调声韵格律,讲究偶对,篇幅短小(以八句型、四句型为主)的一种五言诗模式。这种诗体的出现,对于纠正晋宋以来文人诗的语言过于艰涩的弊病,使创作转向清新通畅起了一定的作用。对近体诗格律的形成准备了丰富的创作经验。
宫体诗
指南朝梁简文帝萧纲为太子到陈后主这段时期中以宫廷为中心的诗歌。宫体诗主要内容是吟咏女性、情恋,格调绮艳超丽,基本倾向是喜用四句五言诗型、注重偶对及七言、杂言的新韵式。代表人物有萧纲、萧衍、鲍照等。
《木兰诗》
《木兰诗》又名《木兰辞》,收载于郭茂倩《乐府诗集》的《梁鼓角横吹曲》中,是一首抒情色彩极为强烈的长篇叙事诗。长诗塑造了一位具有传奇色彩的女性英雄形象——木兰。这位心地善良的少女,代父从军,杀敌卫国,体现了民众勇敢、果决、聪颖、纯洁、质朴的品质,展现了爱家爱国、爱和平、爱乡土的精神。
《敕勒歌》
《敕勒歌》是我国南北朝时期黄河以北的北朝鲜卑族间流传的一首民歌,给读者展示了一幅大草原游牧生活的生动画图,苍凉雄浑,淳朴遒劲,历来广为传颂。《敕勒歌》属翻译成汉语的译作,在中国翻译史上具备自己的历史地位。
《西洲曲》
《西洲曲》收载在郭茂倩的《乐府诗集•杂曲歌辞》中,是吴声西曲中最成熟、最精致的一首民歌。这首歌以连珠格的勾连句法叙写女子的四季情思,情感低回婉转,语句畅达流丽,节奏铿锵有致,是一首颇有艺术魅力的抒情诗。
山水诗
山水诗,是指描写山水风景的诗。刘宋时期,“庄老告退,而山水方滋”,谢灵运以大量诗作吟山咏水于前,南齐的谢朓模山范水继之于后,何逊、阴铿等又屡屡以写景佳构从旁呼应,他们“理采百字之偶,争价一句之奇。情必极貎以写物,辞必穷力而追新”,形成了去玄言化的山水诗。
元嘉三大家
元嘉是刘宋文帝的年号。元嘉三大家指的是南朝时期活跃在文坛的三位诗人:谢灵运、颜延之、鲍照,他们在注重描绘山川景物、讲究词藻的华丽和对仗的工整方面有相互类似之处,被称为“元嘉三大家”。谢灵运,代表作有《登池上楼》、《石壁精舍还湖中作》等。颜延之,字延年,现存诗30首,残诗5首。鲍照,代表作有《拟行路难》《芜城赋》等。
二谢(大小谢)
二谢,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对南朝诗人谢灵运和谢脁的合称,谢灵运和谢朓是南朝文学的代表人物,又是山水诗形成时期最为重要的诗人。谢灵运,世称谢康乐,代表作有《登池上楼》、《石壁精舍还湖中作》等。谢朓,字玄晖,是谢灵运的族侄,世称“谢宣城”,代表作有《之宣城出新林浦向板桥》、《晚登三山还望京邑》等。
骈文
骈文是一种文体,起源于汉魏,成熟于南北朝,为文讲究对偶,时重押韵,通常以四言六言相间成文,因此又称“骈四俪六”。代表作品有庾信的《哀江南赋》、鲍照的《芜城赋》和江淹的《恨赋》、《别赋》等。
《芜城赋》
《芜城赋》是鲍照诸赋中的“最有名者”。“芜城”,意谓荒芜的废城,指的是广陵(今扬州)古城。赋以对照的手法叙述了广陵的今昔,通过这种天壤之别的落差来显示江山依旧而景物全非的陵谷之变,寄托深沉的人世无常之感。
《恨赋》
《恨赋》,为江淹名作。《恨赋》是六朝抒情骈赋中的名篇。全赋排章选句、哀恨绵绵,刻画了从得志皇帝到失意士人的诸多哀伤怨恨,概括了人世间各种人生幽怨与遗恨,不愧为通贯古今之天下第一“恨赋”。全赋语言清新、用词考究,艺术价值较高。
《别赋》
《别赋》,是江淹的一篇抒情小赋。《别赋》集中了人间依依难舍的别离镜头,具体为富贵别、任侠别、从军别、绝国别、夫妻别、游仙别、狭邪别等,条分缕析,层层渲染,描述出难以言说的离愁别绪。
《哀江南赋》
《哀江南赋》是庾信伤悼梁朝灭亡和哀叹个人身世的一篇史诗似的长赋。赋题取宋玉《招魂》“魂兮归来哀江南”中三字,表现出深沉的故国情结。其风格苍凉沉郁,集记叙、描写、抒情于一身,笔致舒卷自如,文采浓淡相兼,有“赋史”之称。
志人小说
志人小说是中国古典小说的一种,指汉末士人的“清议”逐渐演变成魏晋的“清谈”,小说家将这些言论整理而成的一种杂录体小说,又称清谈小说、轶事小说。代表作品有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和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等。
志怪小说
志怪小说是中国古典小说形式之一,以记叙神异鬼怪故事传说为主体内容,产生和流行于魏晋南北朝,与当时社会宗教迷信和玄学风气以及佛教的传播有直接的关系。今存于世主要有东晋干宝的《搜神记》以及托名汉晋人作的一些作品。
《世说新语》
《世说新语》是中国南朝宋时期产生的一部主要记述魏晋人物言谈轶事的笔记小说。是由南朝刘宋宗室临川王刘义庆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梁代刘峻作注。全书原八卷,刘峻注本分为十卷,今传本皆作三卷,分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等三十六门,全书共一千多则,记述自汉末到刘宋时名士贵族的遗闻轶事,主要为有关人物评论、清谈玄言和机智应对的故事。《世说新语》是笔记小说中最重要的著作,对后世的文学产生了广泛而又深远的影响。
第二篇:中国文学史名词解释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 诗歌总集。它收录了西周初到春秋中叶诗歌305篇。包括国风、小雅、大雅、颂。其中风包括十五“国风”,有诗160篇;雅分“大雅”、“小雅”,有诗105篇;颂分“周颂”、“鲁颂”、“商颂”有诗40篇。“风”是指各地不同的音乐。“雅”是雅正之声,指周王朝京畿地区的音乐,又分大雅和小雅,也是缘于音乐的不同。“颂”是宗庙祭祀用的舞曲。
赋、比、兴:赋:《诗经》在艺术上对后代文学影响最大就是赋比兴的表现手法。“赋者,敷陈其事物而直言之也”,也就是陈述铺叙的意思,从本质上讲就是直接描绘,直接抒情,直接铺叙;比:“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带比喻性质的一种手法。兴:“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引用其它自然现象引起所要咏叹的情感,有进甚至能起到比的作用。如:《关雎》用„雎鸟‟的鸣叫起兴,引出诗人即景生情的联想。历史散文:古代的散文是伴随着史官词而出现的,他们记载国家在咸和君主的言行,在其中体现了一定的历史、政治和哲学观点,其记述由简到繁,由质朴无华到略具文采。现在人看到的就一部古代历史文献汇编。《春秋》:相传孔子曾对它加以修订,以记事为主,现在我们所看到的,是先秦时期鲁国的编年史,书中按时代顺序记载了春秋时期的重大事件,上起鲁隐公元年,下至鲁哀公十四年,共242年的史事。它对后代的散文有不小的影响。
《国语》:是一部按国别记载的史书,约成书于战国初年,是战国早期人根据各国史料编订,以记言为主,书中记载的史实上起周穆王,下至鲁悼公春秋时期各国的政治、外交、军事等活动。其思想倾向于儒家。书中既尊尊礼,又崇德;既敬神,又重民。
《左传》:《左传》是先秦时期的一部历史著作,原名《左氏春秋》,作者是左丘明,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止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68),此外还附录了鲁悼公四年至十四年韩、魏、赵三家灭智氏的史实。书中生动反映了这一时期巨大而深刻的历史变迁,再现了重大的历史事件以及有关的诸侯、卿大夫等各类人物的活动。
《战国策》:是一部战国时期的史料汇编,西汉后期,刘向整理后得33篇,共12国策,定名为《战国策》主要记载了当时谋臣策士的言行,鉴于此书的性质,有人把它归入诸子类。
《孟子》:是先秦诸子散文中儒家学派重要的一部著作,是孟子晚年和弟子万章等人编撰的,全书包括《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等七篇。书中记载了孟子的言行,反映了他的思想学说(也就是他所提出的仁政思想)。
《庄子》:《庄子》是先秦诸子散文中道家学派重要的一部著作,原有五十二篇,现仅存三十三篇,包括内篇七篇、外篇十五篇、杂篇十一篇。《庄子》是战国中期诸子散文中文学成就最高的作品,一般认为,内篇是庄子本人自著,外篇和杂篇中的有些作品出自其门人和后学之手。全书的思想和文风在统一中略有差异,大体上反映了庄子的观点。
“楚辞”:是战国后期楚国屈原等人创作的诗歌,是当时产生的一种富有南方地方特色的新诗体。西汉末年由刘向整理后“楚辞”就成为一部总集的名称。“楚辞”是先秦北方史官文化同南方巫官文化融汇、交流的产物,也是春秋以来楚国在长期独立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独特的地方文化的结晶。
《九歌》:是屈原在楚国民间祭神乐歌的基础上加工创作而成的祭歌,总共包括《东皇太一》《云中君》《湘君》《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东君》《河伯》《山鬼》《国殇》《礼魂》等十一篇作品。
《九章》:作者是屈原,是楚辞中一组叙述屈原身世和遭遇的抒情诗,包括《惜诵》《涉江》《哀郢》《抽思》《怀沙》《思美人》《惜往日》《桔颂》《悲回风》九篇作品。《九章》只是表明作品的实际数目,并没有什么特殊的含义。《九章》的作品分别创作于屈原生活的不同时期,其内容和让题与《离骚》近似。
《九辩》:《九辩》之名源于古代传说中的天乐,宋玉写的《九辩》只是袭用古乐之名而作,在内容上已非其本来面目。《九辩》是楚辞中的一首抒情长诗,共255句。
浩然之气:“浩然之气”是孟子提出的。孟子重视道德修养,他把孔子的“仁”的道德规范发展为仁义,提出尽心、养性、诚心、寡欲等修养方法。浩然之气就是通过“义”的积累而养成,它到大至刚,充塞于天地之间,表现为崇高的无所畏惧的精神境界和心理状态。孟子心目中的“大丈夫”自觉实行仁义之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把道德操守置于生命之上,他的舍生取义思想对后世影响极大。
楚辞:是战国后期楚国屈原等人创作的诗歌,是当时产生的一种富有南方地方特色的新诗体,汉成帝时由刘向整理后“楚辞”就成为一部总集的名称。
散体大赋:汉代兴胜起来的一种文学体裁,一种艺术形式。它除师承屈原、宋玉外,还师承《诗经》的“雅”、“颂”,是从战国时期的纵横游说之风发展起来的。这种作品多属为统治者扬威颂圣的文字,篇幅巨大,文字铺排堆砌。代表作品是枚乘的《七发》、司马相如的《子虚赋》、班固的《两都赋》、张衡的《两京赋》等。
《古诗十九首》:最早见于梁萧统所编的《昭明文选》。他收集了东汉末年的一些内容风格相近,而又失去题目的无名氏的五言诗,编在一起,起名为《古诗十九首》。内容大体可以分为四类,一是游子思乡、怀人;二是男女恋情;三是文人士大夫的怀才不遇;四是反映一种颓废心理和一种及时行乐的情绪。
《汉书》:是我国第一部断代史,记载自汉高祖元年到王莽地皇四年,共229年的历史。东汉时期最杰出的史传散文。《汉书》先后经过四人之手才完成,分别为班彪、班固、班昭和马续,其主要作者是班固。在体制上承袭《史记》,而改“书”为“志”,取消“世家”,并入“列传”。全书分本纪
十二、表
八、志
十、传七十,共一百篇。
互见法:“互见法”是司马迁在《史记》中开创的一种写作方法。即是将一个人的事迹分散在不同的地方,而以其本传为主;或将同一件事分散在不同的地方,而以一个地方的叙述为主。互见法分为人物互见法和事件互见法两种。《史记》特别注意人物形象和事件的统一性,为了既不伤害这种统一性,又能忠于史实,常常把一些不宜在本传写的材料安排到别的篇章中。通过人物和事件的互见法,司马迁使《史记》既有了史学的可信性,又有了文学的可读性。
建安风骨:东汉末年,建安诗人直接继承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精神,真实广泛地反映社会现实和人民苦难,展示广阔的时代生活画面;抒发作家建功立业的理想壮志和积极进取精神;也流露出人生短促、壮志难酬的悲凉幽怨情绪。作品意境宏大,笔调明朗,形成雄健深沉、慷慨悲凉的风格。后人把这种建安诗歌的独特风格称为“建安风骨”。风指作品的思想内容,骨指作品的艺术形式。代表作家有“三曹”、“七子”、蔡琰等。
正始文学:正始时期,玄学兴起,思想界玄学成为主流,这对魏晋时期的文人及文学都产生了直接而深远的影响,最有代表性的作家是“竹林七贤”.竹林七贤:正始时期的隐士,指阮籍、嵇康、山涛、王戎、向秀、刘伶、阮咸。他们发言玄远,任性放达,饮酒服药,一进颇有名声。七贤的政治态度和处世方式也各有不同,其中,人品和文学成就最高者是阮籍、嵇康。
太康文学:太康是西晋文学的繁荣时期,此时时局稳定,文人们有时间和精力用于文学的创作和研究,又因社会小康,文人多忘乎所以,歌功颂德,故形式主义文风亦日趋严重,追求文学作品形式的华美,创作成就并不太高,文人自学地追求作品的艺术表现,所以,这一时期的文学大潮是趋于浮艳,诗尚雕琢,文崇骈俪,词采绮丽成为诗文的普通特色。代表这种主流派风格的作家,当首推潘岳和陆机。
玄言诗:晋室南渡,士族文人沉溺享乐,意志更加消沉,以玄学自我迷醉的风气日渐浓厚,其内容上是以谈论老庄玄理为主,少数兼及佛理的表述,在表达上则是抽象玄虚,谈乎寡味。几乎无艺术性可言,东晋玄言诗人有孙绰、许询等。(最有代表性的作家是:刘琨、郭璞)
左思风力:左思诗虽不多,但内容充实,风格独特,在太康诗坛独标一帜,成为太康,以至西普时期成就最高的诗人,钟嵘认为其《咏史》诗是“五言之警策”,并极力推崇“左思风力”。
宫体诗:产生于梁陈时代的宫廷,多是描写女性和宫廷享乐生活的,风格绮艳浮靡,追求形式,雕琢,格调柔弱,内容平泛,题材狭窄,把形式主义诗风推向极致。代表人物是萧纲、萧绎、徐陵父子等。
永明体:又称新体诗,是从诗歌声律高度提出的一个概念,指五言诗从声律比较自由的古体诗走向格律严整的近体诗之间的过渡阶段,其理论支持便是永明声律说。出现于南朝齐永明年间。周颙在音韵上做出贡献,对汉语语音的天然音调进行规范,沈约把这种音韵的研究成果直接运用到诗歌中,提出了自觉运用声律来写诗的要求“一简之内,音韵尽殊,两句之中,轻重悉异”。诗人们把声律说自觉运用于诗歌创作,产生了这个新诗体。诗歌的声律和诗句的对仗加以结合形成了“永明体”。最优秀的“永明体”诗人是谢朓。
徐瘦体:由于徐樆和徐陵父子和庾肩吾、庾信父子均以写艳体诗著称,人们遂称这种形式讲究的艳体诗风为“徐瘦体”。
北地三才:北魏至北齐时期,北朝出现了几位比较正统的诗文作家,模仿南朝诗文创作,虽然水平有限,难与南朝相比,但它却标志着北朝文学开始复苏,也迈开了南北文学融合的第一步。基中较著名的是温子昇、邢邵、魏收。号称北地三才。
志怪小说:多指超现实的神灵鬼怪之事,魏晋南北朝时期大量产生,是与当时宗教迷信思想的盛行有关的。是普通百姓表达理想愿望的需要,他们将自己的反抗情绪和对理想的追求,通过大胆的幻想,曲折的表达出来。志怪小说的内容是宣扬迷信思想,大谈鬼神妖异,神仙道术,志怪小说大都采用非现实的故事题材,展现出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在艺术上比较简略。代表作是干宝的《搜神记》。
轶事小说:以记录人物轶闻琐事为主的轶事小说,在魏晋南北朝盛行。这与魏晋以来品评人物和崇尚清淡的社会风尚大有关系。今存比较完整的是刘义庆的<世说新语>
《搜神记》:<搜神记>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志怪小说中成就最高的一部作品小说。作者是干宝,原30卷,今本为20卷,作品虽然不乏神仙道术、鬼怪灵异的内容,但故事来源广泛,保存了不少优秀的民间故事和神话传说,具有广泛的社会意义。
《世说新语》:刘义庆《世说新语》是记叙轶闻逸事小说的先驱,以魏晋知识分子为主要记载对象,故鲁迅称之为“一部名士的教科书”。对后世的小说和散文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后世效仿《世》的作品有:唐王方庆《续世说新语》、宋王谠《唐语林》、明何俊良《何氏语林》、清王晫《新世说》等
山水诗:真正以自然山水景物为独立的、客观的审美和描写对象,山水诗对自然景物的精细描绘,对永明新体诗和后世山水诗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代表作家是„谢灵运‟。
初唐四杰:初唐四杰是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四杰在文学主张上都竭力反对华而不实的绮靡之风,提倡抒发真情实感。对齐梁文风的批判尤显自觉。四杰诗文在内容上有较大的开拓,由宫廷走向市井,由台阁移至江山与塞漠。题材扩大了,思想严肃了,五言八句的律诗形式也有了初步的定型。他们的诗带有强烈的热情与幻想,愤懑与牢骚,不仅反映了齐梁所没有的大唐盛世气象,而且气势雄壮,意境宏博,节奏有力,语言浏亮,富于个性,壮而不虚,刚而能润,雕而不碎,按而弥坚。四杰为结束齐染文风,开启盛唐之间做出了功不可没的贡献。
大历十才子:指中唐大历年间的十位诗人,即李端、卢纶、吉中孚、韩翃、钱起、司空曙、苗发、崔峒、耿津、夏侯审,大历初年他曾在长安参加重要唱和活动,又创作倾向和诗风相近。其中以钱起、卢纶、戴叔伦成就最高。大历诗人创作内容较贫乏,诗风以清丽空灵、省净纤巧为主要特色,相对盛唐,由壮阔变为清秀,由重气势变为重韵味,艺术显得更为精工。
永州八记:柳宗元的永州八记,属游记,写出了山水景物中的奇妙动人之处,神形毕肖的地再现山水景色的自然美。有卓越的的艺术独创性,善于抓住景物的最主要特征,又善于以动写静的手法与大量的比喻和拟人化的手法,他的游记,画廊式的展现了永州的山水胜景。(游记的名字再写出来)
花间词:五代后蜀时,卫尉少卿赵崇祚将晚唐五代词人温庭筠、韦庄等十八家词编为《花间集》,这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文人词总集,花间词派因此得名。其核心内容不脱冶游宴乐、男女私情,风格绮艳婉丽,对宋词产生了直接而深远的影响。
温韦:温庭筠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以词名家的人,以宫怨闺诗为主要题材,韦庄是唐末另一位卓有成就的词人。二人齐名,并称“温韦”。
唐传奇:指唐代流行文言短篇小说,它是在六唐志怪小说的基础上,融合历史传记小说、辞赋、诗歌和民间说唱艺术形成的新的小说文体。使得小说由单纯的谈神说鬼,以通过写人来反映复杂的社会生活方面演进。它的兴盛和唐代城市经济的繁荣和唐代佛教道教思想的流行有密切关系。受《史记》以来历史传记文学的影响,以及六朝志怪小说的影响,唐代传奇最繁荣的时期是中唐时期,主要创作在中唐时期,晚唐则出现了大批的专集,传奇的内容既有描写社会生活的,也有写宗教迷信的。但传奇中,成就最高的是有关爱情生活题材的小说,如元稹的《莺莺传》,蒋防的《霍小玉传》。艺术上,情节比较复杂,结构相当完整,语言典雅华丽,富于文采。宋人以后,人们根据这类小说多传述奇闻异事的特点,泛称唐人小说为“传奇”,在明清,则指南戏演唱的戏曲。
西昆派-----由《西昆酬唱集》得名。全部为近体律诗,杨亿、刘筠、钱惟演三人为代表作家。内容无外乎歌咏宴饮生活,咏物、咏史及泛咏男女情爱。追求用典丰缛,属对工整,下字丽艳,音节铿锵;标榜学习李商隐。
一、知识要点:
1、所谓“先秦”,即秦朝统一之前,包括“三皇”“五帝”时代,夏、商、西周时代,春秋时代、战国时代。商朝的文献保留到今天篇幅最长的是《尚书》里的《盘庚》三篇。西周初期的文献资料保留到今天的较多,如《诗经》中的一部分《周颂》和《大雅》,《尚书》中的《牧誓》、《大诰》、《无逸》等,及《周易》中。
战国时期的“士”人,大都思想积极,勇于建功立业,他们敢想敢说,也从不隐瞒自己的观点,对于不同学派的主张敢于争辩,这就是历史上所说的“百家争鸣”。所谓“纵横家”,其实就是政治活动家,是另一类相当活跃的“士”人,他们在当时各诸侯国之间,穿梭往来,到处兜售他们的政治主张,如张仪、陈轸、苏秦、苏代等。
战国时期的文学,从中原地区来说主要是散文,主要包括历史散文和哲理散文两大类。历史散文有《国语》《左传》《战国策》;哲理散文有《论语》、《墨子》、《老子》、《孟子》、《庄子》、《荀子》、《韩非子》、《吕氏春秋》等。战国文章的特点,一是“重民”思想大大增强,在《孟子》里达到了高峰;二是作品主人公的身份、地位不断下移。
2.在所有的文学形式中,诗歌是最早发生的一种。现存比较成熟的原始诗歌大都与巫术信仰有关。
“断竹续竹,飞土逐肉”出自《吴越春秋》。《周易》是专为巫卜所用的系统的卜筮著作,分为《经》和《传》两部分。
我国古代没有专门的神话集,神话材料散见于古书当中。保存材料较多的有《山海经》、《楚辞》、《淮南子》和《穆天子传》、《庄子》等。《淮南子》中对后羿射日的神话有比较详细的记载。
3、《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他收录了西周初至春秋中叶或稍后大约五、六百年间的305篇诗歌。《诗经》由风、雅、颂三部分组成。其中风包括15“国风”,共160篇;雅分“大雅”、“小雅”,共105篇;颂分“周颂”、“鲁颂”、“商颂”,共40篇。风、雅、颂在本质上是一种音乐上的分类。从内容方面对《诗经》进行分类,可分成祭祀诗(《维天之命》、《武》、《载芟》),祭祀诗全部收在三“颂”之中;颂赞诗,颂扬祖先功德,(“大雅”中的《生民》、《公刘》、《帛系》、《皇矣》、《大明》);怨刺诗,揭露时艰、讽谕朝政的诗歌(《民劳》、《桑柔》、《节南山》、《小弁》)、《北山》)等;婚恋诗(《关雎》、《蒹葭》、《月出》、《采葛》)、《静女》、《野有蔓草》);征役诗,反映战争问题和军旅生活的诗(《载驰》、《采薇》、《无衣》)。
4、古代散文是伴随着史官记事而出现的,我国最早的历史散文集是《尚书》。在28篇今文《尚书》中,包括虞、夏、商、周之书。《尚书》以记言为主,文章分为典、谟、训、诰、誓、命等类别。其中,《汤誓》是商汤伐桀时的一篇誓词;《无逸》是周公对成王的一篇训辞;《盘庚》三篇是盘庚迁都时对臣民的讲话。
5、《战国策》的散文艺术具有很高的成就,前人称赞它“辩丽横肆”。《战国策》有很多寓言故事,如“画蛇添足”、“鹬蚌相争”、“狐假虎威”、“骥服盐车”、“南辕北辙”等。
6、先秦历史散文中《逸周书》、《穆天子传》、《宴子春秋》等文学性也较强。
7、诸子百家出现于战国时代,包括儒家、墨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纵横家、农家、杂家、小说家等众多的学派。纵横家的《战国策》,儒家的《论语》、《孟子》、《荀子》,墨家的《墨子》、道家的《老子》、《庄子》,法家的《韩非子》是最有代表性的作品。
8、孔子之后,与儒家学派相抗衡,在当时并称为“显学”的,是墨翟创立的墨家学派。《墨子》的中心思想是兼爱、非攻。《墨子》显露出由语录体向成熟的论说文过渡的痕迹。墨家还提出以“三表”做为立言的标准,“三表”又称“三法”。
9、战国中期的《庄子》文学成就最高,后期的《荀子》、《韩非子》在体式和技巧方面高度成熟。
10、《老子》一书也是语录体,共八十一章,上篇为《道经》,下篇为《德经》,合称《道德经》。道这一哲学范畴的提出,在哲学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11、孟子是孔子之后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晚年和弟子万章等人编撰了《孟子》一书,全书包括《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等七篇。孟子的仁政学说是建立在性善论的前提下,是以民本思想为基础的。孟子还提出了“知人论世”和“以意逆智”的文艺见解。
12、《庄子》原有五十二篇,现存三十三篇,包括内篇七篇、外篇十五篇、杂篇十一篇。庄子是老子之后道家学派的代表。
13、《荀子》共有三十二篇,系汉代刘向编定。荀子主张“法后王,统礼义,一制度”。
14、战国后期的荀子是孟子之后儒家最重要的代表人物,有《成相》和《赋篇》两篇韵文。清代卢文弓召(chāo)称《成相》为“后世弹词之祖”。《赋篇》是文学史上第一篇以赋名篇的作品,被后来汉赋所继承,成为赋体文学的基本形式。
15、韩非的主张是“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论世之事,因为之备”。韩非的寓言有“守株待兔”、“郑人买履”。
16、《吕氏春秋》以道家黄老学派的观点为主流。善于运用比喻和寓言进行说理,如“刻舟求剑”、“掩耳盗铃”、“齐人攫金”等故事。
17、李斯把法家的学说运用于政治实践中,他的名篇是《谏逐客书》。绝笔之作《狱中上书》全篇采用反话形式。鲁迅曾说“秦之文章,李斯一人而已。”
18、屈原的作品共二十三篇,包括《离骚》、《九歌》(十一篇)、《九章》(九篇)、《天问》、《招魂》。“湛湛江水兮上有枫,目极千里兮伤春心,魂兮归来哀江南”出自《招魂》。
19、《九章》是一组叙述屈原身世和遭遇的抒情诗,包括《惜诵》、《涉江》、《哀郢》、《抽思》、《怀沙》、《思美人》、《惜往日》、《桔颂》、《悲回风》,九篇作品。其中,《桔颂》作得最早,《惜往日》日他临终之作。
20、屈原以后的先秦楚辞作家还有宋玉、景差、唐勒。宋玉的作品在《楚辞章句》中载有《招魂》、《九辩》两篇,后人确信为宋玉作品的是《九辩》。《九辩》之名源于古代传说中的天乐,而宋玉的《九辩》只是袭用古乐之名,《九辩》被历代文人视为“悲秋之祖”。《风赋》、《登徒子好色赋》、《高唐赋》、《神女赋》、《对楚王问》等作品虽不一定是宋玉所作,但也很有特色。
21、汉赋分为骚体赋和散体大赋。骚体赋上与屈原一脉相承。首倡者是汉初的贾谊,代表作是《吊屈原赋》和《服鸟赋》。还有董仲舒的《士不遇赋》,司马迁的《悲士不遇赋》。东汉初期冯衍的《显志赋》,东汉后期有张衡的《归田赋》和赵壹的《刺世疾邪赋》。
22、司马相如还有《大人赋》、《哀二世赋》。散文有《谕巴蜀檄》、《难蜀父老》、《谏猎疏》、《封禅文》。p.196
23、杨雄模仿《子虚赋》、《上林赋》写有《甘泉赋》、《羽猎赋》、《长杨赋》。还写过骚体的《太玄赋》、《逐贫赋》和《反离骚》。
24、张衡的《归田赋》与西汉初期的骚体赋仍一脉相承,但从思想和文章的体制上又有许多变化,它是魏晋以后大行于世的所谓“抒情小赋”的先驱。这类赋还有赵壹的《刺世疾邪赋》,祢衡的《鹦鹉赋》,王粲的《登楼赋》。、张衡是汉代辞赋由第二阶段向第三阶段过渡的代表人物。
25、贾谊的政论散文主要有《治安策》(又名陈政事疏)、《过秦论》、《论积贮疏》、《谏立淮南诸子疏》等。
26、晁错的政论散文主要有《守边劝农疏》、《论贵粟疏》、《贤良文学对策》、《言兵事疏》、《论削藩疏》。被鲁迅称为“西汉鸿文”的有贾谊的《治安策》、《过秦论》和晁错的《贤良文学对策》、《言兵事疏》、《守边劝农疏》。
27、枚乘善辞赋,代表作《七发》,他的散文仅存一篇《谏吴王书》。
28、邹阳的散文有《上吴王书》、《狱中上梁王书》。
29、董仲舒的散文只有《举贤良对策》三篇。
30、东方朔的散文有《应诏上书》、《谏起上林苑疏》、《答客难》、《非有先生论》。
31、杨恽是司马迁的外孙,有《报孙会宗书》。
32、刘向的奏议最著名的是《谏营延陵过侈疏》。这篇文章被明代的茅坤称赞为“西京第一书疏”。
33、杨雄的散文有单篇散文《解嘲》和《法言》中的一些段落。杨雄被鲁迅称为最善于“模拟”的“大师”,他模拟《易经》写过《太玄》,模拟《论语》写过《法言》。《解嘲》的写法,完全是模仿东方朔的《答客难》。
34、刘歆是刘向之子,他的散文有《移书太常博士》、《上山海经表》等。
35、东汉前期的论说文作家主要有桓谭、王充、冯衍、马援等,最重要的是王充。东汉中后期的论说文作家有李固、王符、仲长统等。王充《论衡》;马援《诫兄子严、敦书》;李固《遗黄琼书》;王符《潜夫论》;仲长统《昌言》。
36、《史记》的原名叫《太史公书》,称此书为《史记》是东汉后期以后的事。此书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字,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的通史。它的记事上起轩辕皇帝,下迄汉武帝太初年间。其中分本纪、世家、列传、书、表五个部分,“本纪”是以历朝帝王的顺序年代为纲的历史大事纪,是一种编年史的摘要;“世家”是有爵位封地世代相传的家族的历史,写的是春秋战国时代所存在的各个诸侯国和汉代帝王所封的王侯;“列传”是一些有才干、有作为,卓荦不群,能不失时机地建立功业,对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的人物的传记;“书”是有关经济、军事、水利、祭祀,以及礼、乐方面的制度史;“表”是把错综复杂的历史事件谱列成表格,以使人一目了然。《史记》的内容广泛,艺术高超,不仅是一部伟大的史学和文学杰作,而且还有着丰富的哲学、政治学、经济学、军事学、法学、医学、天文学、地理学等许多学科、许多领域的内容。以至于使得我们今天不论研究哪个部门的学问,仿佛都不能抛开《史记》而不顾。从这个意义上,也可以说《史记》是一部包罗万象的百科全书。
37、班固说《史记》“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鲁迅称《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38、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表述《史记》的创作目的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39、《汉书》先后由四个人共同写成:班彪、班固、班昭、马续,包括十二篇纪,八篇表,十篇志,七十篇传,共一百篇,记事上起高祖元年(前206年),下至王莽地皇四年(23年),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班固除《汉书》外,还有《两都赋》、《幽通赋》和散文《答宾戏》等,后人辑有《斑兰台集》。
40、《吴越春秋》的作者是东汉中期的赵晔。东汉末年碑铭文字的代表人物是蔡邕。
41、东汉马第伯的《封禅仪记》可称之为游记文学的始祖。
42、乐府本来是个音乐机关的名称,正式成立于西汉武帝时期。乐府机关的职能,一是写词配曲,演习排练;另一方面就是组织人到各地去采集民间歌谣。“皆感于哀乐,缘事而发,亦可以观风俗,知厚薄云”《汉书》。汉代乐府民歌今存60来篇,主要保存在宋代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中。
43、我国古代最长的叙事诗《孔雀东南飞》最早见于南朝末期徐陵编的《玉台新咏》。题下有个小序说,故事发生在汉末建安年间。
44、汉代楚歌有项羽《垓下歌》、刘邦《大风歌》、戚夫人《戚夫人歌》、刘彻《秋风辞》及《瓠子歌》二首、梁鸿(东汉)《五噫歌》、张衡《四愁诗》(已经是一首比较整齐而有韵味的七言诗了)。
45、班固写过一首《咏史》,是我国古代第一首有案可查的文人五言诗。从此以后,张衡写过《同声歌》,秦嘉写过《赠妇诗》,宋子侯写过五言乐府《董娇娆》,辛延年写过五言乐府《羽林郎》。东汉末年的文人五言诗代表作是无名氏的组诗《古诗十九首》。
46、建安时期文学创作的主力和代表,是“三曹”、“七子”和女诗人蔡琰。由于曹氏父子的努力,“七子”及杨修、敏钦、蔡琰等一大批作家被招致邺下,形成了生机勃勃的邺下文人集团。
47、“三曹”是曹操、曹丕、曹植;“七子”指鲁国孔融文举,广陵陈琳孔璋,山阳王粲仲宣,北海徐干伟长,陈留阮瑀元瑜,汝南应瑒德琏,东平刘桢公干。
48、曹操是建安时期杰出的文学家和建安文学新局面的开创者,开创了建安文学的新风气。曹操诗、文俱佳,散文形式自由,作风清峻通脱。他被鲁迅誉为“改造文学的祖师”。他的《蒿里行》被钟惺誉为“汉末实录,真诗史也”。
49、曹操不愧为建安文学的核心人物,其诗文都有开一代风气之功劳。其以乐府古题写时事,不仅开创了乐府诗歌创作的新风,而且为后世诗歌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经验和启示。他于五言腾踊的时代,又使四言诗重放光彩,对嵇康、陶渊明、韩愈等人的四言诗创作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50、曹丕的《燕歌行》用代言体,全诗均用七言,句句押韵,一韵到底,在中国七言诗的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曹丕也擅长散文及辞赋。其《典论》一书中的《论文》长于议论。其名作有《与吴质书》、《又与吴质书》。
51、曹植后世称之为“陈思王”或“陈王”,他是第一个大力写五言诗的作家,钟嵘称他“骨气奇高,词采华茂”。曹植把文人五言诗的发展推向了前所未有的高峰,标志着文人五言诗的完全成熟。钟嵘称之为“建安之杰”。《洛神赋》为其名作。另有《与吴季重书》、《与杨德祖书》、《求自试表》。
52、孔融的散文有《论盛孝章书》、《荐祢衡表》,曹丕说他“体气高妙”,刘勰说他“气盛于为笔”。刘勰称王粲为“七子之冠冕”,其《七哀诗》三首最为有名,其辞赋《登楼赋》最负盛名。陈琳有《饮马长城窟行》。阮瑀有《驾出北郭门行》。刘桢当时与曹植并称“曹刘”,他的《赠从弟》三首写得最好。徐干著有《中论》。蔡琰的五言《悲愤诗》是一篇长达540字的自传体叙事诗,对杜甫的《五百字》和《北征》等有很大影响。
53、祢衡有《吊张衡文》、《鹦鹉赋》。诸葛亮有《出师表》。
54、正始文学最有代表性的作家是“竹林七贤”。其中人品和文学成就最高者,是阮籍和嵇康。
55、八十二首五言《咏怀诗》是阮籍的代表作,首创了我国五言古诗抒情组诗的体列。阮籍是建安以来第一个全力作五言诗的人。钟嵘评阮籍的诗“言在耳目之内,情寄八荒之表”。他的文长于论著,最有名的代表作是《大人先生传》。
56、嵇康的诗兼有四言、五言、六言、乐府及骚体,但以四言诗成就最高,代表作是《赠兄秀才入军》十八首和《幽愤诗》。刘勰称嵇诗“清俊”,钟嵘称嵇诗“俊切”。文章有《太师箴》。其《与山巨源绝交书》一文中,有“必不堪者七,甚不可者二”。刘勰说嵇康之文“兴高而采烈”,“师心以遣论”。
57、太康年间的三张(张载、张协、张亢)、二陆(陆机、陆云)、两潘(潘岳、潘尼)、一左(左思),名噪一时。傅玄和张华,是西晋初年的著名诗人。傅玄以乐府诗见长,有《秋胡行》、《秦女休行》。钟嵘称张华的诗“儿女情多,风云气少”。
58、潘岳“善为哀诔之文”,《怀旧赋》、《寡妇赋》、《哀永逝文》等,均以叙哀情见长。纪念忘妻的五言《悼亡诗》三首,为传世名作。
59、陆机被钟嵘奉为“太康之英”。他是骈文的奠基人。其骈文有《吊魏武帝文》、《叹逝赋序》、《豪士赋序》。论文名作有《文赋》。
60、左思的代表作是《咏史》八首。他是太康,以至西晋时期成就最高的诗人。刘勰认为其《咏史》诗“五言之警策”,并极力推崇“左思风力”。左思的辞赋,名气最大的是《三都赋》,洛阳纸贵。
第三篇:中国现代文学史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题目录
1.1.文学研究会
1.2.创造社
1.3.语丝社
1.4.美文
1.5.语丝文体
1.6.小诗
1.7.新月诗派
1.8.象征诗派
1.9.春柳社
1.10.《终身大事》
1.11.爱美剧
1.12.湖畔诗社
1.13.南囤社
1.14.乡土文学
2.1.左联
2.2.社会剖析派小说
2.3.东北作家群
2.4.京派作家群
2.5.新感觉派
2.6.中国诗歌会
2.7.上海艺术剧社
2.8.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
2.9.国防戏剧
3.1.七月诗派
3.2.九叶诗派
3.3.荷花淀派 4.1.“三突出”创作原则
4.2.“根本任务论”
4.3.“黑八论”
4.4.“主题先行论” 5.1.“朦胧诗”
5.2.新写实小说
5.3.“四川诗群”
5.4.“上海诗群”
名词解释题答案 1.1.文学研究会:是中国新文学运动中第一个纯文学团体,成立于1921年1月,发起人有茅盾、周作人、郑振铎、叶绍钧等人,以《小说月报》为阵地,积极倡导文学革命。其主要理论家茅盾提出文学要老老实实表现人生,尤其应描绘被压迫的人民,在创作方法上,他主要提倡现实主义,反对唯美主义和浪漫主义。文学研究会作家的成就,主要表现在小说创作上,如茅盾的《蚀》三部曲、叶绍钧的《倪焕之》,许地山的《缀网劳蛛》、冰心的《超人》等均以对现实的细致描绘、深入剖析,显示出现实主义特色而成为文学研究会这个现实主义文学流派的力作。
1.2.创造社:1921年7月成立于日本,成员主要有郭沫若、郁达夫等,是“五四”以后的一个重要的浪漫主义文学社团。创办《创造》季刊、《创造周报》、《创造日》、《洪水》等刊物,主张“为艺术而艺术”,强调文学必须忠实地表现作者自己“内心的要求”,重视文学的美感作用。创造社成员的作品大都侧重自我表现,带有浓厚的个人主观抒情色彩。
1.3.语丝社:得名于1924年11月在北京创刊的《语丝》周刊,由《语丝》主要撰稿人组成,主要代表人物有周作人、鲁迅、林语堂、钱玄同、孙伏园、俞平伯、刘半农等。它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早以散文创作为主的刊物,主要发表杂感、短评、小品等。语丝社作家的散文创作形成了独具风格的“语丝”文体,这种文体在思想内容上任意言谈,斥旧促新,在艺术上以文艺性短论和随笔为主要形式,泼辣幽默,讽刺强烈。以鲁迅为代表的尖锐泼辣的杂文和以周作人、林语堂为代表的幽雅的小品形成了该社散文创作的两大类,对散文发展有重要影响。
1.4.美文:周作人1921年发表《美文》一文,提倡多写“记述的”、“艺术性”的美文,王统照、胡适等起而应和,冰心、朱自清、郁达夫、俞平伯等进行创作实践,美文作为一种独立的文体的地位遂得以在文学史上确立。
1.5.语丝文体:因语丝社成员创作的具有共同特征的散文而得名。《语丝》发表的主要是散文,在创作上,尽管语丝社同仁的思想和艺术主张不尽一致,但在针砭时弊方面形成了共同的风格:排旧促新,放纵而谈,古今并论,庄谐杂出,简洁明快,不拘一格,这就是“语丝文体”的鲜明特色。最具代表性的散文创作有两大方面:一是以鲁迅为代表的杂文,一是以周作人为代表的小品散文。
1.6.小诗:1921--1924年间,冰心、宗白华、徐玉诺等人受泰戈尔《飞鸟集》、日本俳句的影响开始写作小诗。小诗多是以简短的体式抒写个人即时的感兴,或托物喻理,或借景抒情,且常以哲理入诗,以表现作家“零碎的思想”。
1.7.新月诗派:1926年,徐志摩、闻一多在《晨报副刊·诗镌》上提倡新格律诗,提出诗歌创作的“三美”主张,被称为新月诗派,他们使中国新诗走上了较为严谨的发展道路。
1.8.象征诗派:以李金发为代表的象征诗派是“五四”以后出现在诗坛上的。象征派诗人受法国象征诗派的影响,讲求感官享受和刺激,重视刹那间的幻觉。象征派诗人否定诗歌与音乐的关系,完全把诗看为视觉艺术,这不同于新月派对诗歌音节美的重视。象征诗派的创作特点是“观念联络的奇特”。李金发于1925年至1927年出版的《微雨》、《为幸福而歌》、《食客与凶年》,是象征派诗歌的代表作。
1.9.春柳社:1906年底由李叔同、陆镜若和欧阳予倩等人在日本东京成立,这是我国第一个话剧团体。1907年他们演出的《茶花女》获得很大成功,在留学生中引起强烈反响。同年6月他们又演出了自编的大型话剧《黑奴吁天录》,这次公演不仅轰动了留学生界,而且引起了日本文艺界的高度重视,被看做是中国早期话剧的开端。此后,春柳社的成员继续增加,他们又陆续创作或改编、演出过《画家与其妹》等剧目,都产生了很好的效果。
1.10.《终身大事》:独幕剧《终身大事》描写了田亚梅与陈先生自由恋爱,因不满于父母的阻挠而离家出走的故事。剧作表现了追求个性解放和婚姻自主的新女性反对封建迷信与传统礼教习俗的勇敢姿态。
1.11.爱美剧:1921年3月,沈雁冰、郑振铎、陈大悲等发起成立民众戏剧社,主张为人生而艺术,强调戏剧反映时代,提倡“写实的社会剧”,针对堕落了的文明戏,他们提倡“爱关剧”,即“非职业”的业余演剧,以摆脱商业化倾向,不受“座资底支配”,进行严肃的艺术创造。
1.12.湖畔诗社:1922年成立于杭州,成员有汪静之、冯雪峰、潘漠华、应修人等,是一个专心致志做情诗的浪漫主义诗歌团体。
1.13.南国社:1927年冬成立于上海,领导人为田汉,南国社前身为南国电影剧社。设有文学、绘画、音乐、戏剧、电影等,以戏剧活动为主。主要成员有田汉、欧阳予倩、徐志摩、徐悲鸿、周信芳等。其宗旨是“团结能与时代共痛痒之有为青年作艺术上之革命运动”。创办的刊物有《南国半月刊》、《南国周刊》。
1.14.乡土文学:20世纪20年代,中国现代文坛上出现了一批比较亲近农村的年轻作家,他们的创作较多受鲁迅的影响,以农村生活为题材,以农民疾苦为主要内容,形成所谓“乡土文学”。乡土文学是在“为人生”文学主张的影响和发展下出现的。作家们在探求人生真谛,追求理想社会的过程中,关注受压迫最深重的农民。对农民的破产,农村妇女悲惨的命运,封建农村的陋习和农民思想的麻木,以及中小地主和小有产者的败落都有深入的表现。代表作家作品有:王任叔的《疲惫者》,许钦文的《疯妇》等。
2.1.左联:是“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的简称,1930年3月2日在上海成立,鲁迅等四十余人出席了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的成立大会,会上通过了左联理论纲领,宣告以“站在无产阶级解放斗争的战线上”,“从事无产阶级艺术”作为左联的奋斗目标;“左联”进行了一系列的文学活动,加强了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译介与传播,推进了文艺大众化运动,并积极开展创作,培养了大批新作家。
2.2.社会剖析派小说:在文学史上,“社会分析小说”又称为“社会剖析派小说”。主要作家有茅盾、沙汀、艾芜、吴组缃等,多为左翼作家。其特点是,运用阶级观点,从社会的政治经济层面去观察和分析社会现象,以期其创作能从本质上解释生活的真实并正确预示社会发展的方向。20世纪30年代伊始,茅盾、吴组缃、沙汀、艾芜等“社会剖析派”作家,创作出了一批对社会人生世相加以冷峻剖析的作品。在意识形态话语的笼罩中,他们对具有浓郁“地方色彩”及“异域情调”的风景画、风俗画的多种艺术方法的描写,既是对早期“乡土写实派”的历史回应,又开创了新的乡土小说范式,为20世纪40年代乃至新中国建立后的乡土小说创作提供了有益的资源和发展路径的启示。
2.3.东北作家群:是指“九·一八”事变以后,一群从东北流亡到关内的文学青年在左翼文学运动推动下共同自发地开始文学创作的群体。他们的作品反映了处于日寇铁蹄下的东北人民的悲惨遭遇,表达了对侵略者的仇恨、对父老乡亲的怀念及希望早日收回国土的强烈愿望。他们的作品具有粗犷宏大的风格,写出了东北的风俗民情,显示了浓郁的地方色彩。东北作家群的主要作家有萧军、萧红、舒群、端木蕻良等,代表作有萧红的《呼兰河传》、《生死场》,萧军的《八月的乡村》等。
2.4.京派作家群:是20世纪30年代一个独特的文学流派,主要成员有废名、沈从文、李健吾、朱光潜等。称之为“京派”,是因为其作者在当时的京津两地进行文学活动,其作品较多在京津刊物上发表,其艺术风格在本质上较为一致。主要刊物有《文学杂志》、《文学季刊》、《大公报·文艺》。其基本特征是关注人生,但和政治斗争保持距离,强调艺术的独特品格。他们的思想是讲求“纯正的文学趣味”所体现出的文学本体观,以“和谐”、“节制”、“恰当”为创作的基本原则。沈从文是京派作家群的第一人。
2.5.新感觉派:20年代30年代初出现的“新感觉派”小说是中国现代文学创作的一个组成部分。“新感觉派”小说的根本特点是特别强调作家的主观感觉而不太注重对客观生活的真切描写。刘呐鸥是“新感觉派”小说的最初尝试者,他创办于1928年9月的《无轨列车》半月刊,标志着中国“新感觉派”小说实践的开始。刘呐鸥的短篇小说集《都市风景线》是现代中国第一部“新感觉派”小说集。《梅雨之夕》是施蛰存的代表作。被称为“新感觉派的圣手”的穆时英的《上海的狐步舞》显示出典型的现代派风格。
2.6.中国诗歌会:1932年9月,在“左联”领导下,“中国诗歌会”在上海成立,它是一个群众性的诗歌团体,发起人有穆木天、杨骚、任钧、蒲风等。他们以《新诗歌》作为机关刊物,随后在广州、北京及日本的东京都成立了分会,并先后出版诗刊,吸引了一批诗人,除发起人外,王亚平、温流、曼睛、柳倩等都是中坚分子。“中国诗歌会”的创作特点:一是描摹重大题材,揭示富有时代特色的政治或社会主题。二是直抒胸臆,直接描摹,不尚意象。三是语言通俗,体式自由。
2.7.上海艺术剧社:是中国共产党在国民党统治区领导的第一个话剧团体。由共产党员和进步的知识分子郑伯奇、沈端先(夏衍)、冯乃超、叶沉(沈西苓)发起,1929年秋在上海成立。社长为郑伯奇,沈端先和冯乃超负责宣传,叶沉负责导演,许幸之负责美工。成员还有钱杏邨(阿英)、孟超等。1930年4月,被国民党当局查禁。上海艺术剧社明确提出了“无产阶级戏剧”的口号,要求革命的戏剧工作者站到无产阶级立场上,从而推动了新兴戏剧运动的发展。
2.8.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1931年1月,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简称“剧联”)召开成立大会。会议选举产生以田汉为首的执行委员会,刘保罗负责总务,赵铭彝负责组织、郑君里负责宣传。参加剧联的盟员还有洪深、应云卫、郑伯奇等。剧联成立后,起草并通过了《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最近行动纲领》。剧联的主要任务是在白色区域开展工人、学生和农民的演剧活动,采取剧联独立演出、辅导工人和学生表演以及联合演出方式,开创无产阶级戏剧运动。剧联以秘密盟员为核心,团结进步的戏剧工作者,组成了50多个左翼剧团,演出了大量进步剧作家创作的剧目。剧联冲破国民党当局的破坏和阻挠,通过各种方式推动学生演剧和工人演剧活动,有力地扩大了左翼戏剧运动的影响。
2.9.国防戏剧:是在国防文学影响下发展起来的革命戏剧,是左翼戏剧运动在中华民族革命新高潮来临后的扩大和发展。1936年初中国左翼作家联盟解散,并提出国防文学口号后,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也宣布解散,转而组织戏剧界抗日统一战线组织一~上海戏剧界联谊会和上海剧作者协会,提出国防戏剧口号,以广泛团结爱国剧人,开展救亡戏剧活动。同年2月,上海剧作者协会制定并发表《国防剧作纲领》,规定国防戏剧创作应以揭露日寇的残暴、批评一切不利于抗日的思想和言论、歌颂群众的抗日情绪和行为作为主要任务。嗣后,协会成员创作出大量国防剧作,分别刊登在《光明》、《妇女生活》等杂志上,有力地推动了国防戏剧的演出活动。国防戏剧作品有于伶的《回声》,洪深的《走私》,夏衍的《都会的一角》、《赛金花》等。
3.1.七月诗派:是以胡风主编的《七月》和《希望》等刊物为主要阵地的现实主义抒情诗派。20世纪40年代的著名诗人艾青和田间也曾在这些刊物上发表过诗作。七月诗派的主要代表性诗人有鲁藜、绿原、阿垅、曾卓、牛汉等。七月诗派在创作上坚持现实主义原则,主张发扬“主观战斗精神”,要求作者“突进”到现实生活中去,在生活中、斗争中去发现诗意,创造诗美。并要表现出主客观的密切融合,内容与形式的和谐统一。七月诗派注重主观感情的直接宣泄和抒发,同时也重视抒情的形象化,注意意象的新颖明确,想象的丰富奇丽,象征的确切深刻。在诗形上,有大体整齐押韵的小诗,有鼓点式短句的“田间体”,有抒情议论的长句诗行体,有随诗情起伏而变化多样、句式长短交错的“艾青体”。在语言上,他们重视运用灵活自然、充满生活气息的口语,简洁有力。色彩强烈。七月诗派在艺术上的追求和创造把自由体新诗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峰。绿原的诗集《童话》、《给天真的乐观主义者们》等政治抒情诗,鲁藜的诗集《醒来的时候》、《锻炼》,阿垅的《纤夫》.牛汉的《鄂尔多斯草原》都是足以显示七月诗派风格的代表作。
3.2.九叶诗派:是20世纪40年代中后期形成的一个追求现实主义与现代主义相结合的诗歌流派。以《诗创造》(1947年7月创刊)和《中国新诗》(1948年6月创刊)等刊物为主要阵地,聚集了辛笛、陈敬容、杜运燮、杭约赫(曹辛之)、郑敏、唐祈、唐浞、袁可嘉、穆旦(查良铮)等一群诗人。该诗派主要有九位代表诗人,1980年出版诗歌合集《九叶集》,因而被称为“九叶诗派”。九叶诗派一方面“扎根现实”,用诗歌形式传达了中国人民诅咒黑暗、渴望光明的时代情绪,同时也表达了他们厌倦现实政治纷争,渴望宁静与和平的自由主义思想。在艺术上,他们深受20世纪西方文化与诗歌的熏陶和影响。既反对逃避现实的唯艺术论,也反对扼杀艺术的唯功利论,而企图在现实和艺术之间求得恰当的平衡。他们把诗歌的审美原则建构在内心世界和外在世界的重叠点上,完成了对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超越,蕴涵着很强的现代主义诗歌因素。
3.3.荷花淀派:孙犁的小说以其美的特质与独特的艺术风格在解放区小说中占有特殊的位置。以他为首,后来有一批作家如刘绍棠、韩映山、丛维熙等,追随其创作风格,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形成了被称之为“荷花淀派”的小说流派。
4.1.“三突出”创作原则:就是“在所有人物中要突出正面人物;在正面人物中要突出英雄人物;在英雄人物中要突出主要英雄人物”。这是从“根本任务论”出发制定的形式主义的创作模式,完全违背了文艺创作的规律,导致了文学创作的公式化,使文艺丧失了独创性。
4.2.“根本任务论”:是“文革”文学理论的核心命题。它规定“塑造工农兵英雄人物是社会主义文艺的根本任务”。文学应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形象塑造是实现这一目的的手段与途径。“根本任务论”服从灭“资”兴“无”的政治需要,偷梁换柱,本末倒置.不仅改变了社会主义文艺的方向,而且践踏了“双百”方针,否定了英雄形象塑造以外的其他文学,取消了文学的丰富性、多样性.导致了“文革”时期阴谋文学的一体化。
4.3.“黑八论”:“文艺黑线专政论”是《部队文艺工作座谈会纪要》的核心。它首先把1949年以来文艺理论方面的代表性论点归纳为“黑八论”.即“写真实”论、“现实主义广阔的道路”论、“现实主义的深化”论、反“题材决定”论、“中间人物”论、反“火药味”论、“时代精神汇合”论和“离经叛道”论。
4.4.“主题先行论”:就是说文学创作必须从与走资派作斗争的主题出发,设置作品的构架,然后再到生活中找素材编故事。这不仅颠倒了文学与生活的关系以及精神生产的过程,取消了作家的主体性.而且无论哪种体裁的创作,都要表现他们早已确定的“老干部等于民主派,民主派等于走资派,走资派要打倒”的主题.把文学直接用来图解政治阴谋.煽动造反派与走资派进行斗争。
5.1.“朦胧诗”:主要吸收西方现代主义诗歌如象征主义、意象派、超现实主义等诗歌流派的表现技巧,注重象征、暗示、联想、变形、意象等手法的运用,在美学特征上更加朦胧、多义,表达了这批诗人对人的本质的现代思考和对人的自我价值、心灵自由的追求,也表现了对于现实的严峻批判、怀疑及对美好境界的朦胧向往。“朦胧诗”最有代表性的诗人是北岛、舒婷、顾城、江河、杨炼等。他们在1980年前后分别发表的《回答》(北岛);《致橡树》(舒婷);《远与近》(顾城);《纪念碑》(江河);《大雁塔》、《诺日朗》(杨炼)等诗作,因为诗意情愫和表现方式的特别,引起了诗坛的广泛注意,这些也是“朦胧诗”中较早产生影响的代表性作品。
5.2。新写实小说:“新写实小说”的创作发生于1988年前后,但其作为一种小说潮流被正式命名并产生广泛的社会影响.却源自于《钟山》1989年第3期推出的“新写实小说大联展”。“新写实小说”的特色在于:(1)其创作方法虽然“仍是以写实为主要特征,但特别注重现实生活原生形态的还原.真诚面对现实、直面人生”.因此,它不再注重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也不注重对生活的提炼和加工,作品中的现实生活呈现出一种毛茸茸的原生状态;(2)“新写实小说”的主题意蕴更多的是表现现实的荒诞、丑恶、灰暗或无奈,因此,创作主体往往是对现实取一种无奈的认同态度,缺少强烈的理性批判精神;(3)“新写实小说”大多采用客观化的叙述态度,是一种缺乏价值判断的冷漠叙述。“新写实小说”的主要作家有刘震云、刘恒、池莉、方方等。此前的“实验小说”作家苏童、叶兆言等也写有不少“新写实小说”。一般认为,刘震云的《一地鸡毛》、《单位》、《官场》,池莉的《烦恼人生》、《不谈爱情》、《太阳出世》,方方的《风景》、《桃花灿烂》等是“新写实小说”的代表作。5.3.“四川诗群”:四川诗群实际上包含了1986年参加“现代诗群体大展”的“非非主义”和“莽汉主义”、“整体主义”等诗人。其中的欧阳江河、翟永明、钟鸣和柏桦较早知名。四川诗群是“第三代诗人”中最生机勃勃的诗歌群落。5.4.“上海诗群”:上海诗群的主要成员有王寅、陈东东、陆忆敏、宋琳、张真、刘漫流、张小波、李彬勇和孙晓刚等。作为一群都市诗人,他们看力表现都市人的复杂体验。表现他们在都市中的漂泊与焦灼,以及对都市的依恋、热爱、恐惧、嫌恶与逃离。斑驳的城市意象、快速的语流和急促的诗歌节奏.是上海诗群的主要创作特点。上海诗群各个成员之间亦有差异,如陈东东的诗歌就有着更加明显的语言意识和形式感,诗歌风格也较为精致,而陆忆敏的诗歌却有着一定的女性意识。宋琳、张小波、孙晓刚和李彬勇的诗歌合集《城市人》(1987)是一部较有影响的诗集。
第四篇:文学史名词解释
1.风“:学习文学史。原指音乐。《诗经》中有十五国风,即是指各地不同的音乐;”雅“:指雅正之声,指周王朝京畿地域的音乐;”颂“:是一种宗庙祭奠用的舞曲。
2.《诗经》: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录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五百余年间的诗歌305篇。包括《国风》、《小雅》《大雅》、《颂》。自考。《小雅》中另有6篇”笙诗“,仅有诗题,不在305之数。3.采诗说:是关于《诗经》编订进程的一种说法;上古有自上而下的诗歌采集制度,采诗官到官方采诗让国君了解民情。4.献诗说:《国语﹒周语上》;是关于《诗经》编订进程的一种说法;爆发于先秦时期。
5.删诗说:是关于《诗经》编订进程的一种说法;学者以为《诗经》中作品的编集成书经过了孔子的删定。删诗说最先由司马迁提出。6.”弃妇诗“:是抒写因婚姻粉碎或丈夫变心而被屏弃的妇女感受的诗歌;其中以《谷风》、《氓》二首为代表。7.三体三用说:唐人孔颖依体用关联,相比看自考。把赋比兴从“六诗”或“六义”中分辨进去,认定为《诗经》艺术显露方式。
8.《春秋》:是鲁国的编年史,经过了孔子的订正;它以一致今音信标题的形式,简括记实了鲁国及周王朝、诸侯国的历史事故。以谨慎的书法和微言大义,表达保护同一等思想。9.《尚书》:是我国现代第一部历史散文集;它是以记言为主的古史。有古今之别。10.《今文尚书》:是秦始皇焚书后,由西汉初年经师伏生清算进去的,共28篇;因它是用汉代通用的隶书写定,故称今文《尚书》
11.《古文尚书》:汉武帝时出现;用战国时期的文字写定;比《今文尚书》多出十六篇。12.《逸周书》:本名《周书》,《汉书?艺文志》著录有七十一篇,今存六十篇,看看自考成绩查询时间。另外十一篇仅存篇目,被视为《尚书》的余篇;文字和春秋战国之文接近,非一时一人之作。
13.铜器铭文:是刻于青铜器上的文字。普通都较冗长,仅几十字,个体较长如《散氏盘铭》、《毛公鼎铭》。铭文文体与《尚书》相像多为散文。14.《左传》:全称《春秋左氏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殷?仔细的编年史,作者恐怕是战国初年熟知历史掌故的人,所记起于鲁隐公元年止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它记载了春秋列国各方面的重小事故,真实反映了这一事故的社会情景;是先秦时期最具文学颜色的历史散文。
15.《战国策》:你看自考自考中国古代文学史一(新版教材)名词解释合集。经西汉刘向清算编订成书,形式上主要记战国时谋臣策士的事迹、群情;该书有不少“增饰非实”之辞。16.《越绝书》:记载春秋末年吴越争霸的史实;它不拘于历史原形,在故事和人物描写方面有不少浮夸虚拟的场合;作者普通以为是袁康、吴平。17.《国语》:我国第一部国别史;记载周、鲁等诸侯国史实;以记言为主。学会福建自考报名。
18.九歌:是一组祭神的歌曲,包括《湘君》等共十一篇作品;是屈原被流放江南时,在官方祭神歌曲的基础上加工创作的一组诗;其形式,在祭神的同时,也依靠着屈原的身世之感和规讽之意
19.楚辞:是战国前期爆发于楚国的一种新体诗,具有浓密的场合颜色;遐想富奇,安放跨饰,句式长短不拘;代表人物屈原、宋玉。20.重言:重言是援用名人的话以证明已意,基础都是虚拟的。
21.卮言:指心想笔随、变幻写意的发言,也就是表情达意不受真凭实据的局限。学会丰胸的最快方法。
22.《吕氏春秋》:由秦相吕不韦组织,由其门客全体编撰的一部书;历来被视为杂家著作,其中以儒、道、法、阴阳家思想更多一些;以平实发言,短小篇幅,厚实发言说明长远道理。江西省自考。23.《盐铁论》:恒宽编拟的政论;全书采用对话体,行文质直平实。
24.《汉书》:是我国第一部断代史,起自高祖元年止于王莽年间;秉承《史记》编制,但改“书”为“志”,废止“世家”入“传”;全书100篇,包括12本纪、8表、10志、70传。25.辞赋:是一种特殊的文体。它非诗非文,而又具有诗、文的不少特质,是诗、文的分析体;“赋”作为文体的称号,最早见于荀子的《赋篇》,自学考试网上课程。但只到了汉代,辞赋才繁华发财成为一种奇特的文体,造成自身特质。
26.抒情小赋:一种句法类于大赋但篇幅较量短小,铺叙摹绘的成分节减而抒情成分极大的赋作,如张衡《归田赋》、赵壹《刺世疾邪赋》。27.散体大赋:以状物为主,安放夸饰,文辞璀璨,如张衡的《二京赋》;这类作品是普通所说的“大赋”或“汉赋”的典型。28.骚体赋:以抒情为主,体制基础于先秦的楚辞相同,如贾谊《吊屈原赋》
29.纪行赋:议决记叙旅途所见而表达本身的叹息的赋作;题材源于刘欣的《逐初赋》;是后代游记文学的先声。
30.”乐府”:转义指掌管音乐的行政机关,魏晋之后,自考本科考研。人们把乐府演唱的诗歌也称为乐府,于是“乐府”成为诗体称号。31.《北征赋》:班彪仿照《逐初赋》,记叙路程,感古伤时,安穷乐道。32.《两都赋》:班固;题材形式上着重写京都,加倍铺叙京都观念;在谋篇布局上增强讽喻引导的篇幅。
33.苏李诗:指《文选》中收录的七首相传为苏武和李陵的诗;在艺术上近于《古诗十九首》
34.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斡、阮禹、应踢、刘桢;他们在不同文体方面的优长不尽相同,但在诗、文方面有较高功劳,为建安文学繁荣做出劳绩,世称“建安七子”。35.建安风骨:激昂大方任气,以悲凉为美;抒一己之情怀,有热烈的客观颜色;
36.游仙诗:是歌咏仙人周游之情的诗,福州大学自考办。体裁多为五言;渊源可以上溯到先秦;形式有两种,一种纯写求仙长生之意,另一种则是愤世嫉俗之言。37.左思风力:指左思诗歌的气魄特色。指他的诗援用历史典故以抒时愤,刚健无力,故钟嵘誉之谓“左思风力”。38.玄言诗:以阐释老庄和佛理为主要形式的诗歌;大作于东晋,特质是以玄理入诗,以诗为老庄哲学说教,脱离社会生活。
39.太康诗风:相比看考中。“采缛于野史,力柔于建安”;“缛旨星稠,繁文绮合”
40.元嘉诗歌:晋末宋初的诗歌创作;元嘉是刘宋文帝的年号,古代文学。共三十年,但元嘉诗歌不只限于此,它上起晋宋之交的谢灵运,下迄大明、秦始之交的鲍照;以谢灵运、鲍照功劳最高。
41.永明体:又称新体诗;是从诗歌声律中高度提出的一个概念,想知道北京高教自考。指五言诗从声律较量自在的古体诗走向格律严整的近体诗之间的过渡阶段;其实际增援是永明声律说。42.永明声律:即是讲求平下去入四声的对称与错综之美的腔调搭配大纲。
43.吴歌、西曲:吴歌爆发于其时首都建业一带的江南地域;西曲则采自长江中游及汉水两岸的政治经济军事重镇一带。
44.宫体诗:是指以写闺阁情怀为主要形式的;宫全诗带有显明的文娱主意和消遣性子,同时对写实技巧刻意追求。
45.山水诗:指以天然山水为主要审美对象的诗歌。曹操的《观沧海》是第一首较完美的山水诗;东晋玄言诗人借山水悟道,但并非作为审美对象;到了谢灵运创作了一批以天然山水为审美对象的诗歌,替考网。使山水诗成为诗歌创作中的紧急周围。
46.用典:亦称用事。其历来作用是增强文章的压服力,其后又有以少总多的效果,即以一句古事古辞,惹起读者的厚实联想。47.骈文:想知道名词解释。是一种具有平衡对称之美的文体。骈文的主要特征有四:对偶、用典、声律、辞藻。48.志怪小说:是魏晋南北朝小说的一类别;起于魏晋,其主要形式是寻谈神仙鬼怪。49.《拾忘记》:所记多为神话传说,属于杂史体志怪小说;报告人事和社会生活是此书特质。.50.《西京杂记》:记叙西汉人物轶事、宫廷制度、习俗习惯、怪异传说。51.初唐四杰:初唐文学家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四人齐名,因此并称“初唐四杰”
52.吴中四士:指初唐诗人张若虚、贺知章、张旭、包融四人并称为“吴中四士”;诗多具浪漫颜色,体现了唐诗从盛唐到中唐的过度。53.沈宋:初唐诗人沈诠期、宋之问的并称;都以律诗名世。自考成绩查询时间。54.上官体:指唐诗人上官仪的诗作。诗多应制、奉和之作、婉眉工整,史称“上官体”。
55.山水田园诗派:盛唐诗派以王维、孟浩然为代表。诗歌以反映田园生活、刻画山水景物为主要形式。诗歌气魄清爽天然,教材。意境淡远清闲。56.文章四友:初唐诗人杜审言、李峤、苏滋味、崔融齐名。五律居多,对律诗繁华发财有劳绩。57.高岑:唐代诗人高适、岑参的并称。二人都擅长写边塞诗,气魄相似,后被人并称“高岑”。
58.王孟:唐代诗人王维、孟浩然同为盛唐山水田园诗人;二人都善用五言诗描写天然景物并对后世爆发影响,世称“王孟”。59.沉郁顿挫:杜甫诗歌的主要气魄。沉郁,指其感情的悲概强盛深厚;顿挫,指其感情的表达波浪升沉、重复低回。
60.大历诗风:是盛唐诗歌向中唐诗歌过渡的一种诗歌气魄;多显露寂寥寂寞的冷落心境,追求清雅高逸的情调解清静恬澹的生活情味;渐露中唐脸庞。
61.大历十佳人:对比一下四川自考网座位查询。唐大历时期十个诗人的并称。有李端、卢纶、吉中孚、韩翊、钱起等;大历初年他们曾在长安插足紧急唱和活动,又创作倾向和诗风相近,被合称“大历十佳人”
62.元和体:元、白在元和年间所写的“次韵相酬”、长篇排律,“小碎篇章”,及两人艳体诗在内,统称为元合体。打破了诗歌的保守类型形式,呈现出诗歌的写实尚俗特征。63.元白:唐代诗人元稹、白居易的并称。是其时新乐府疏通的首倡者。相比看福建师范大学学工处。64.韩孟诗派:中唐诗歌流派,以韩愈、孟郊为代表。尚怪奇,重客观是其创作倾向。
65.苦呤:孟郊作诗办法,他以苦呤著称,注重造语炼字,追求构思的奇特超凡。在中唐寒士困窘得志的背景下,孟郊成为其时苦呤诗人的代表。我不知道自考办。66.长吉体:李贺字长吉,“长吉体”即指李贺诗歌的气魄特色。他的诗造语奇丽,生新拗折,笔触形象而明朗,带有奥秘颜色。67.小李杜:指晚唐的出名诗人李商隐和杜牧。他和李商隐同为晚唐七绝功劳最高的诗人,世称“小李杜。(冠“小”字,是由于盛唐已有并世而立诗人李白和杜甫)
68.武功体:是指姚合的诗。代表作是五律组诗《武功县中作》30首。这组诗主要写山县之荒漠,官况之萧条,以及私人生活的窘困等,是晚唐普通士人真实际遇和特定心态的反映。69.韩柳:唐代散文家韩愈、柳宗元的并称;韩柳是唐代古文疏通的代表作家,事实上江西财经大学自考网。对后代散文的繁华发财影响很大。
70.中唐古文疏通:由韩愈、柳宗元率领,是一场由拼文到散体的文体文风维新;它有很实际的主意,有鲜明见解有遍及参与者,在中国散文史上影响深远。
71.唐传奇:唐人用白话写作的短篇小说,因其有障碍奇特的情节,与普通散文不同,故名。它是在六朝志怪小说的基础上,融合传记、辞赋、诗歌、说唱艺术而造成的新小说文体。72.俗讲:又可称为讲经文。取材全为佛经,福建八闽交警网。思想形式是宣传佛教教义,以经文为纲,将经文敷演为散文与诗句。说唱团结。
73.变文:对于福州自考办。是唐代官方创作的一种新文体。得名与佛家变相相关;变文之变,是更改了佛经的本文而成为俗讲的意义,但当变文成了专称后就不限定佛经的故事了;变文最先出现于佛寺,后逐步繁华发财,变文成了一种通俗的官方文艺了。
74.曲子词:词是唐五代鼓起的合乐而歌的古诗体。它爆发于隋唐之际,中唐习作渐多,晚唐五代繁荣。
75.词为艳科:是指词繁华发财至晚唐,自考在线。词的官方特质消逝了,成为了歌台舞榭、樽前花下的文娱品;《花间集》奠定了“此为艳科”的基础。
76.温、韦:指晚唐词人温庭筠和韦庄;温庭筠是“词为艳科”的始作俑者,是花间词派的鼻祖,新版。韦庄词封闭文人词自抒情怀的保守,成为南唐词的先导;温、韦各有所长,各自启迪一种词风,在词体气魄的定型进程中都起到了关键性作用,世称“温、韦”。
77.花间集:最早的文人词总集,赵崇扎编成,共10卷,选录18位文人词500首;集结代表了词在格律方面的类型化,标志词在文辞、气魄、意境上词性特征确切定;奠定了词为“艳科”的基础。中国古代。
78花间词派:花间词派是晚唐五代奉温庭筠为鼻祖而举办词的创作的一个文人词派;得名于后蜀赵崇祚编辑的《花间词》;婉丽绮靡是花间词派的主导气魄,对后世词的繁华发财起深远影响;花间派并不是严厉意义上的文学流派。
第五篇:中国现代文学史名词解释定
作家解释目录:
14、胡适、殷夫
25、郭沫若、冯至6、徐志摩
3、闻一多
7、李金发
8、戴望舒
9、田 间 1013、臧克家、绿原
14、牛汉
11、卞之琳
15、穆旦1216、艾、郑敏 青
17、袁可嘉
18、李季
19、袁水拍 2023、丁西林、田汉2124、欧阳予倩、陈白尘
22、曹禺
作家解释:
1、胡适,现代著名学者、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1917年在《新青年》上发表《文学改良刍议》,拉开文学革命的序幕。1920年3月,出版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白话新诗集《尝试集》,另有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早公开发表的话剧剧本《终身大事》。
2、郭沫若,现代新诗的开拓者、浪漫主义的代表作家。代表诗集有《女神》(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真正具有现代意识的新诗集)、《星空》、《前茅》、《瓶》、《恢复》等;诗歌名篇《凤凰涅盘》、《晨安》、《天狗》、《地球,我的母亲》等。历史剧代表作有《三个叛逆的女性》(包括《卓文君》、《王昭君》、《聂》)、《棠棣之花》、《屈原》、《虎符》、《高渐离》等。小说代表作有《我的童年》、《反正前后》、《创造十年》、《北伐途次》和《漂流三部曲》(包括《歧路》、《炼狱》、《十字架》)等。
格律化”的倡导者。作为新月社的代表
3、闻一多,新月社代表诗人,“新诗诗人之一,他提出了诗歌的“三美”主张(“音乐的美”、“绘画的美”、“建筑的美”)。代表诗集有《红烛》、《死水》;诗歌名篇《死水》、《发现》等。色鼓动诗人”
4、殷 夫,又名白莽,“左联”五烈士之一。代原名徐白。“红表作诗集有《孩儿塔》等;诗歌名篇有《血字》、《我们》、《别了,哥哥》等。
5、冯 至(1905~1993),沉钟社代表诗人,曾被鲁迅称作为“中国最杰出的抒情诗人”。代表诗作有诗集《昨日之歌》、《北游及其它》、《十四行集》,诗歌名篇《我是一条小河》、《蛇》、《北游》等;散文集《山水》和小说《伍子胥》。
6、徐志摩,新月派代表诗人。代表诗集有《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等;诗歌名篇《沙扬娜拉》、《再别康桥》、《海韵》等;另有散文集《落叶》、《轮盘》、《巴黎的鳞爪》、《自剖》等。
7、李金发,中国现代文学史象征派诗人的代表。早年留学法国,受“五四”文学革命的影响,于1920年在法国开始创作白话诗。20年代中期以后,接连出版了《微雨》(1925年)、《为幸福而歌》(1926年)、《食客与凶年》(1927年)三本新诗集。李金发在国外创作的这些诗歌,明显吸收了西方象征主义诗歌的营养。他留法期间,正值法国诗坛象征主义盛行,波特莱尔的《恶之花》以及马拉美、魏伦尔等法国象征派诗人极其诗作,对李金发诗歌创作的思想情调和艺术技巧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尤其是以法国象征派诗歌以梦幻来取代显示和以颓废为美丽的“世纪末”思想,更引起了李金发的强烈共鸣,这一点深深地反映在他整个诗歌创作中。
8、戴望舒,30年代中国“现代诗派”的代表诗人。代表诗集有《我的记忆》、《望舒草》、《灾难的岁月》等;诗歌名篇有《雨巷》(因此享有“雨巷诗人”的美誉)、《断指》、《我用残损的手掌》等。
9、田 间(1916~1985),原名童天鉴。街头诗的发起人,被闻一多称作为“时代的鼓手”。代表诗集有《中国牧歌》、《中国农村的故事》、《给战斗者》、《她也要杀人》等;诗歌名篇有政治抒情长诗《给战斗者》以及街头诗《毛泽东同志》、《义勇军》、《呵,游击司令》、《给饲养员》、《假使我们不去打仗》等。土诗人”的称号。代表诗集有《烙印》
10、臧克家,享有“农民诗人”、“泥、《罪恶的黑手》、《泥土的歌》等,诗歌名篇有《老马》、《有的人》等。
11、卞之琳,“现代派”代表诗人之一。代表诗集有《三秋草》、《鱼目集》、《慰劳信集》、《十年诗草》等;诗歌名篇有《断章》、《淘气》、《圆宝盒》、《距离的组织》、《尺八》等。
号海澄。堪称“中国诗坛的泰斗”
12、艾 青,原名蒋正涵,字养源。代表诗集有《大堰河》、《旷野》、《北方》、《向太阳》、《他死在第二次》、《火把》、《黎明的通知》、《献给乡村的诗》等;诗歌名篇有《大堰河——我的保姆》、《手推车》、《我爱这片土地》、《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等。
“七月”派代表诗人之一。代表诗集有
13、绿原,原名刘仁甫,笔名刘半九。《童话》、《集合》(抒情短情诗集)、《又是一个起点》(长篇政治抒情诗集)等;诗歌名篇有《给天真的乐观主义者们》、《诗与真》、《诗人》、《你是谁?》、《复仇的哲学》、《颤抖的钢铁》等。
14、牛汉,本名史成汉,又名牛汀。“七月”派代表诗人之一。代表诗集有《彩色的生活》、《温泉》、《蚯蚓和羽毛》、《沉默的悬崖》等;诗歌名篇有《种子有翅膀》、《鄂尔多斯草原》、《地下的声音》、《驼队的摇篮》、《夜的憧憬》、《悼念一棵枫树》、《根》等。
15、穆旦,本名查良铮。“九叶”诗派最重要的代表诗人。代表诗集有《探险队》、《旗》、《蛇的诱惑》等;诗歌名篇有《野兽》、《蛇的诱惑》、《赞美》、《诗八首》、《自然底梦》、《森林之梦》、《隐现》等。
16、郑敏,“九叶”诗派代表诗人之一。代表性诗篇有《诗集1942-1947》、《寻觅集》、《心象》、《早晨,我在雨里采花》等;诗歌名篇有《树》、《金黄的稻束》、《生的美:痛苦、斗争,忍受》、《人力车夫》、《马》、《时代与死》、《清道夫》等。之一。代表性诗篇有《沉钟》
17、袁可嘉,“九叶”诗派代表诗人、《岁暮》、《空》、《南京》、《上海》、《进城》、《难民》等;诗论集有《新诗现代化》、《新诗戏剧化》、《对于诗的迷信》等。
18、李季,解放区代表诗人,代表作有长篇叙事诗《王贵与李香香》等。袁水拍
19、袁水拍,现代诗人、翻译家。代表作有政治讽刺诗《马凡陀的山歌》、《马凡陀的山歌续集》等。
20、丁西林,原名丁燮林,巽甫。独幕戏剧创作的代表作家,被称为中国“独幕剧的圣手”。代表剧作有《一只马蜂》、《亲爱的丈夫》、《酒后》、《压迫》、《瞎了一只眼》、《北京的空气》、《三块钱国币》、《等太太回来的时候》、《妙峰山》等。
一。代表剧作有《泼妇》
21、欧阳予倩,现代戏剧的奠基人之、《回家以后》、《屏风后》、《忠王李秀成》、《桃花扇》等。
22、曹 禺,原名万家宝。现代话剧住主要的代表作家之一,曹禺及其代表作的出现,标志着中国现代话剧的成熟。“四大名剧”——《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另有剧作《蜕变》等,并将巴金小说《家》改编为话剧。
23、田汉,原名田寿昌。现代著名剧作家和诗人。代表剧作有《咖啡店之一夜》、《获虎之夜》、《苏州夜话》、《湖上的悲剧》、《名优之死》、《南归》、《梅雨》、《回春之曲》、《丽人行》。
刺喜剧和历史剧创作的代表作家。
24、陈白尘,原陈增鸿、陈征鸿。讽代表剧作有《征婚》、《恭喜发财》、《魔窟》、《乱世男女》、《禁止小便》、《结婚进行曲》、《升官图》、《岁寒图》等讽刺喜剧;《虞姬》、《石达开的末路》、《金田村》等历史剧。
名词解释目录:
13、、《呐喊》《激流三部曲》:
2、《彷徨》
4、《南行记》
5、《荷花淀》:
6、《野草》:
7、《尝试集》 810、《女神》、《三个叛逆的女性》
9、《死水》
11、《阿Q正传》
12、《太阳照在桑干河上》 1315、、《升官图》《暴风骤雨》 16、汪文宣
14、《围城》
17、虎妞:
18、祁瑞宣
19、莎菲: 20、周朴园 2124、鲁侍萍、问题小说:
22、周萍:
25、京派小说:
23、周繁漪:
26、新感觉派小说:
27、语丝文体: 2830、、现代派诗歌:诗歌的“三美” :31
29、新格律诗派、东北作家群:
32、象征诗派:
33、“精神胜利法 3436、、文学研究会《新青年》3537、《人的文学》、创造社
38、新月社
39、语丝社 40、街头诗 4143、乡土文学、“孤岛”文学:
42、语丝文体:
44、沦陷区文学:
45、八不主义:
46、三大主义 4749、双簧戏:、湖畔社:5048、爱美剧:、浅草社:51、论语派:
52、中华全中文艺界搞敌协会: 5354、、九叶诗派“七月”(诗)派:
55、战国策或战国派:
56、主观战斗精神:
57、街头诗歌运动:名词解释: 19231、《呐喊》年8月由北京新潮社出版。:鲁迅的第一部小说集,1926年起改由北京书局出版,收1918年4月至1922年10月期间的作品共14篇。包括《狂人日记》、《孔乙己》、《故乡》、《阿Q正传》等著名作品。《呐喊》显示了鲁迅对传统文学和外来文艺的有机结合,成功地塑造了一系列典型形象,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和民族特色,代表了鲁迅文学创作的最高成就。在《呐喊》中,鲁迅深刻地批判了封建制度、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揭露了封建卫道者的虚伪;对农民问题、妇女问题、知识分子问题以及民主革命的出路问题和反封建反传统等问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刻的概括和反映。它的出版,改变了文学革命初期仅有理论建树而创作不丰的局面,不仅显示了新文学的实绩,也代表了新文学发展的方向。
2、《彷徨》:鲁迅的第二部小说集,1926年北新书局出版,收小说11篇。在《彷徨》里,鲁迅继续对农民的不幸遭遇、妇女的悲惨地位以及知识分子的命运与前途给予了深沉的关注,对封建传统尤其是封建思想意识进行了更为透彻的揭露和批判,同样塑造了一批永具魅力的艺术形象。与《呐喊》相比,《彷徨》在艺术上更为成熟,丰满而又洗练,隽永而又舒展,诙谐而又峭拔,达到了炉火纯青的艺术境地。作成熟的代表,由《家》
3、《激流三部曲》它是巴金早期创、《春》、《秋》三部长篇小说构成。作品中巴金以“五四”运动前后的社会现实为背景,展现了一个封建大家庭在巨大的社会变革中的兴衰变迁、垂死挣扎,以及最终走向全面崩溃的必然趋势。以高老太爷为首的封建统治者对青年人、女人、下人们的残酷压迫,在作品中得以真实的再现。“激流三部曲”描写的“家”,所显示的只是社会的一角,却构成了“五四”时代形象的家族历史缩影。这部作品是作者对封建伦理道德的血泪的控诉。
4、《南行记》小说家艾芜的第一部小说集,初版于1935年,收作品8篇。解放后出版的《南行记》增至31篇。内容大都是作者漂泊于我国西南边陲和缅甸、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地的见闻。把西南边境的绮丽风光和殖民地人民的苦难和斗争首次带到文学作品中来。其创作的基本特色是:朴实的风格,奇异的情调,带有浓郁地方传奇色彩,有一种野性的气愤,人物性格鲜明,独具风采。在运用现实主义手法表现生活实感的基础上揉进了浓郁浪漫主义色彩,有很强的抒情性。整个作品洋溢着明朗乐观的精神。有内在的思想力量。其中的《山峡中》、《人生哲学的一课》等篇最具代表性。
5、《荷花淀》:短篇小说、散文合集。孙犁著,1947年4月由香港海洋书屋出版。内收小说4篇,散文2篇,依次为:《荷花淀》、《游击区生活一星期》(散文)、《村落战》、《白洋淀边一次小斗争》(散文)、《山里的春天》、《麦收》。其中的小说是孙犁短篇小说的代表作,也是他最成熟的作品,因而人们把他这一派称为“荷花淀派”。他在这本集子里继续保持着小说散文化的趋势,而且写得更加空灵与轻巧;对于细节与对话的描写也更入微和传神,尤其是对各种各样女性的刻画,显示出了作家对生活细致精心的观察。作品积极、乐观、向上、风格优美流转。
6、《野草》:现代散文诗开先河之作。创作于1923年至1926年间。1927年由北平北新书局作为“乌合丛书”之一出版。共收鲁迅诗23篇,其中包括《秋夜》、《影的告别》、《墓志铭》等广为人知的篇章。《野草》的情感内涵主要通过是的意象与气质表现出来。大量运用象征、梦境和幻觉自然联系,语言具有是一样的跳跃性的音乐感。《野草》的基本内容集中体现了作者的理想和现实的冲突,表达了作者面对重重困惑坚持探索前行的顽强意志,以及渴求摆脱旧的思想束缚,寻求新的思想武器的迫切心情。
7、《尝试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新诗集,作者胡适。《尝试集》的基本内容是反对封建主义,歌颂资产阶级革命,表现了争取民主自由和个性解放的要求。《尝试集》在“诗体的大解放”等方面作了积极的尝试,是在对旧体诗词改造的基础上形成的自由体诗,全部用白话创作,为中国现代新诗的建立和发展迈出了第一步,并且初步建立了白话新诗的地位。
8、《女神》出版于1921年8月,是郭沫若的第一部新诗集,它开辟了一代新诗风,成为新诗运动的奠基之作。《女神》除序诗外共56首。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凤凰涅??》和女神之再生等诗。《女神》强烈体现了“五四”时代狂飙突进的时代精神,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反封建、热切追求赞美自由解放和光明新生的精神。在艺术上,奔腾的想象、急骤的旋律、宏伟的气势、瑰丽的色彩、英雄主义的基调、自由的诗体等构成了《女神》的浪漫主义特色。
9、《死水》是闻一多最重要的代表性诗集,其中的诗篇创作于1925年6月留美回国后到1927年之间的两年时间中,是独特的社会历史背景和文化氛围中的产物。诗人在美留学8年,饱尝了天涯羁旅的孤苦和身为“弱小国民”的耻辱。他怀着极大的愤慨和热切的富国强民愿望,回到了日思夜梦想的祖国。然而,出现在他面前的却是一个黑暗腐朽的“死水”般的社会,一个内忧外患,四海萧条的国度。诗歌幻想中的瑰梦彻底破灭了,他那敏感的心弦发出强烈的震撼。《发现》、《荒村》、《大鼓师》等篇,均是这一心境的具体体现。与前期发表的《红烛》相比,《死水》消退了那种青年式的单纯透明的色彩,更加贴近丑恶的现实,更深沉厚重,艺术上更为成熟。其中的大多数篇章结构整饬,韵律和行数、字数都经过精心设计,一般以7字一行为主,2行或4行一节,有时巧妙运用长短相间的手法,既整齐雅洁,又错落有秩。诗中运用大量精巧的叠句、叠字,压韵灵活多变,不拘一格,使节奏鲜明、生动、不富有弹性。《死水》显示出较高的诗歌语言技巧,对现代格律诗的创作具有一种开创作用。
沫若的历史剧《卓文君》
10、《三个叛逆的女性》、《王昭君》1926年,郭、《聂??》结集为《三个叛逆的女性》一书出版。这三个剧本塑造了三个大胆叛逆的女性形象,以炽热的革命热情歌颂了妇女的觉醒和斗争,猛烈抨击了封建道德和制度,强烈体现出反封建压迫争取自由解放的民族革命精神。在艺术上,剧本有着重要特征:通过历史题材以戏剧形式反射现实,用大胆的想象和虚构手法发掘、描画历史人物的精神思想,使之与新时代精神息息相通。
11、《阿Q正传》鲁迅最有影响的小说代表作,也是鲁迅惟一的中篇小说,1921年12月在《晨报副刊》上发表。作品成功塑造了阿Q的性格,高度集中地概括了民族的病态及国民的劣根性,显示了鲁迅“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的独特的典型化艺术手法。无论在思想内涵还是在艺术技巧方面,《阿Q正传》都堪称中国现代小说的经典之作。
12、《太阳照在桑干河上》是丁玲创作的享有国际声誉的长篇小说,1948年9月由东北光华书店出版,小说出版后立即在国内外文坛引起普遍关注,并获1951年斯大林文学奖金二等奖。《太阳照在桑干河上》是现代文学史上反映土改斗争题材最重要、最有影响的长篇代表作,也是丁玲小说创作的里程碑。小说以华北地区桑干河畔一个名叫暖水屯的村庄为背景,着力反映了这里的土改斗争从酝酿到发动,几经波折最终斗倒地主分了田地的完整过程,真实反映了当时农村阶级关系的复杂性和土改斗争的艰巨性。
13、《暴风骤雨》周立波的长篇小说《暴风骤雨》以东北地区松花江畔一个叫元茂屯的村子为背景,以广阔的艺术视野真实地展现了东北地区土改的全貌,以血淋淋的阶级斗争,表明了土改运动的残酷、悲壮和伟大。整部作品突出了土改斗争的尖锐、反复,写出了广大农民向旧世界发起暴风骤雨般冲击的坚定信念,写出了浩然激荡的历史发展趋势。
14、《围城》钱钟书的长篇小说。小说以方鸿渐为主要代表,艺术地概括了20世纪30年代末至40年代初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社会一代欧化知识分子的特征和命运,作者以幽默而嘲讽的手法,写了一部现代中国的“儒林外史”。方鸿渐是“现代儒林”中“新儒”的典型代表,他在事业、婚恋、家庭多方面不断寻求、不断失落、不断幻灭。他的命运,不仅蕴涵着西方文化思想在中国的破产以及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出路究竟何在这样深刻的思想命题,而且还在更为深广的层次上显示出作者对现代社会和现代人性的哲理性思考:方鸿渐一生不断从这一座“围城”走进另一座“围城”,他永不安分,永不满足,因而永远苦恼。他总想摆脱困境,然而困惑始终伴随着他,他总想走出
“围城”,然而人生处处是“围城”。
15、《升官图》是陈白尘的一部讽刺喜剧,完稿于1945年10月。剧中写了两个强盗在一个凄风苦雨的夜里,为了躲避追捕,闯入一古老的住宅,在疲惫不堪和无限惊惧中沉入梦境,做了一海,继续留在京、津地区或其他北方城市的一个自由的作家群,当时也称“北方作家”派。“京派”并没有正式的组织,只是一种名称的沿用。“京派”作家创作的小说被称为“京派小说”。京派小说文风淳朴,贴近底层人民的生即一部分一个观念可以懂,合起来反而
含意难清。他们讲究比喻,却过于难以捉摸。李金发于1925年至1927年出版的《微雨》、《为幸福而歌》、《食客与凶年》,是象征派诗歌的代表作。
33、“精神胜利法”:是鲁迅小说《阿刺强烈。以鲁迅为代表的尖锐泼辣的杂文和以周作人、林语堂为代表的幽雅的小品形成了该社散文创作两大类,对散文发展有重要影响。
40、街头诗:1938年8月,柯仲平、田间等联合发表《街头诗歌运动宣言》,夜升官发财的黄粱美梦。他们的美梦,正是对现实生活的曲折反映,揭露了国民党官僚们巧立名目,鱼肉人民的真面目,对国民党反动组织提出了强烈控诉。全剧构思新颖、结构精巧,运用了夸张、变形、漫画的手法刻画人物,故事情节曲折复杂,戏剧性强。
16、汪文宣:巴金著名长篇小说《寒夜》的男主人公,他是当时黑暗社会典型的被损害者、被侮辱者。汪文宣是个典型的“好人”,他处处忍让,事事委曲求全,但社会并没有对他有所宽容,他最终在孤独与悲哀中“吐尽了血痰死去”。作品中汪文宣这样的小人物之死,预示着那个“寒夜”一般黑暗冷酷的社会的必然灭亡。
17、虎妞:老舍长篇小说《骆驼祥子》中着墨较多、很有特色、性格复杂的一个人物。她是车厂主刘四的女儿,性格泼辣、爽快。作为生活在病态社会里的30多岁嫁不出去的老姑娘,她有着自己的苦闷和追求幸福的愿望,并因这种愿望的不能正常实现形成了她变态的心理;她对祥子有感情真挚的一面,为与祥子结合,她失去了父亲和财产,最后难产身亡,在她身上具有某种悲剧因素。但她的剥削意识十足,想利用自己经济上的优势,控制祥子以及周围的人们,妄图把祥子纳入自己的生活轨道,这就暴露出她作为剥削阶级自私、冷酷的一面。
18、祁瑞宣:老舍的长篇小说《四世同堂》中描写得最有深度的形象。一位“温雅自然”的知识分子,“七七”事变的发生使他失去了往日的沉静,家与国的矛盾使他处于极度的“惶惑”中。他不愿留在北平当亡国奴,但作为长孙、当家人,他觉得自己有义务维系这个“四世同堂”的家庭,又不能够离家出走。他知道家庭之累使他耽误了报国大事,但又只能这样苟且偷生,心里痛苦万分。最后,他终于从痛苦的矛盾中挣脱出来,做了许多有利于抗战的事情。
19、莎菲:丁玲成名作《莎菲女士的日记》的主人公,是一个内心痛苦而充满矛盾的时代女性。她追求一种完美的爱,却又以游戏的态度对待爱与生活。莎菲的形象是“五四”以后那种冲出家庭,大胆追求爱情却又找不到正确道路的时代女性的典型代表。
20、周朴园:曹禺戏剧《雷雨》的主要人物。他表面上道貌岸然,实际上极其凶狠狡诈的伪君子。在家庭生活中,他是一个专横独断的暴君。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里,周朴园是一个带有浓厚的封建性色彩的资产阶级的代表。
21、鲁侍萍:曹禺戏剧《雷雨》中性格较为复杂的一个女性形象。她敢于蔑视封建道德,心甘情愿与周朴园同居。他对周朴园的感情是专一的、执著的。当她被周朴园赶出家门后投河自杀未成,她活着不再是为了自己,孩子成了生活的她唯一希望。为孩子的“牺牲”精神和对外界压力的“忍让”精神,使他的自我意识完全消失。她是一个可怜的、不自由的、不完整的“非人”。
22、周萍:曹禺戏剧《雷雨》的主人公之一,是周朴园与侍萍的长子。在冷酷严格的管制束缚下他投入后母繁漪的怀抱,而爱情和道德发生激烈冲突时,他又爱上了同父异母的妹妹四凤,埋下了他悲剧的命运的种子。他性格软弱自私,根本无力也不想承担任何压力,妄想以逃避的方式摆脱心灵的重压。在周公馆内部矛盾的总爆发的电闪雷鸣中,首先毁灭的是他年轻的生命。
23、周繁漪:曹禺戏剧《雷雨》的主要人物形象之一。她性格复杂,感情丰富,既有追求个性解放的一面,又有个人主义的一面。
24、问题小说:冰心是最早创作“问题小说”并产生较大影响的作家之一。她于1919年发表了第一篇小说《两个家庭》,此后接连创作了许多“问题小说”。所谓“问题小说”,就是以家庭、妇女、婚恋、劳工、青年等各种社会问题为题材,催人疑问,促人警觉,发人深省的作品。冰心“问题小说”涉及面很广,具有一定的思想深度。代表作有《两个家庭》、《斯人独憔悴》、《庄鸿的姊妹》、《还乡》等。女作家庐隐也是“问题小说”的创作者之一。
25、京派小说:在20世纪20年代末期到30年代,文学的中心南移到上活,在现实主义的创作中融入浪漫主义的、表现主观个性的多种艺术手法。主要代表作家有沈从文、废名、芦焚等。沈从文的小说《边城》、《萧萧》、《长河》等是其中较为出色的作品。
26、新感觉派小说:20年代30年代初出现的“新感觉派”小说是中国现代文学创作的一个组成部分。“新感觉派”小说的根本特点是特别强调作家的主观感觉而不太注重对客观生活的真切描写。刘呐鸥是“新感觉派”小说的最初尝试者,他创办于1928年9月的《无轨列车》半月刊,标志着中国“新感觉派”小说实践的开始。他的短篇小说集《都市风景线》是现代中国第一部“新感觉派”小说集。穆时英和施蛰存把“新感觉派”小说推向成熟和引身运用蒙太奇、人物心理分析等手法,凸现对现实生活的感觉和印象。《上海狐步舞》、《梅雨之夕》等是他们的代表作。
27、语丝文体:因语丝社成员创作的共有共同特征的散文而得名。语丝社得名于1924年11月在北京创刊的《语丝》周刊,由《语丝》主要馔稿人组成,主要代表人物有周作人、鲁迅、林语堂、钱玄同、孙伏园、俞平伯、刘半农等。《语丝》发表的主要是散文,在创作上,尽管语丝社同仁的思想和艺术主张不尽一致,但在针砭时弊方面形成了共同的风格:排旧促新,放纵而谈,古今并论,庄谐杂出,简洁明快,不拘一格-这就是“语丝文体”的鲜明特色。最具代表性的散文创作有两大方面:一是以鲁迅为代表的杂文,一是以周作人为代表的小品散文。
28、诗歌的“三美”:诗歌的“三美”,即“建筑美、音乐美、绘画美”,这是由闻一多倡导的,是他对新诗理论做出的贡献。“三美”理论主张诗歌创作要有建筑的美、音乐的美和绘画的美。它是针对当时的新诗形式过分散体化而提出来的。这一主张奠定了新格律学派的理论基础,对新诗的发展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29、东北作家群:“东北作家群”是指“九。一八”事变后,一群从东北流亡到关内的文学青年在左翼文学运动推动下共同自发地开始文学创作的群体。他们的作品及时反映了处于日寇铁蹄下的东北人民的悲惨遭遇,表达了对侵略者的仇恨、对父老乡亲的怀念以及早日收回国土的强烈愿望。他们的作品具有粗犷宏大的风格,写出了东北的民俗风情,显示了浓郁的地方色彩。“东北作家群”的主要作家有萧军、萧红、舒群、白朗、端木蕻良、李辉英等。代表作有萧红的《呼兰河传》、《生死场》,萧军的《八月的乡村》等。
30、现代派诗歌:30年代在中国产生的现代派诗歌普遍受到法国象征主义诗歌的启发和影响。同时又承接了李金发为代表的20年代中国象征诗派的某些艺术追求。30年代中国现代派诗歌特别追求诗歌创作在总体上所产生的朦胧的美,追求以奇特观念的联络和繁复的意象来结构诗的内涵。现代派诗人往往以其特有的青春病态的心灵,咏叹着浊世的哀音,表达着对社会的不满和抗争,也流露出对人生深深的寂寞和惆怅。戴望舒是30年代“现代派诗歌代表”。
31、新格律诗派:得名于1928年1928年《新月》的创刊,是“新月派”的一个子系统,在新格律诗的探索上做出了突出的贡献。探讨了新诗由反对旧形式转而形成新形式的转变。当时的文坛新秀闻一多、徐志摩做了成功的尝试。闻一多提出了新诗的“三美”主张:“建筑美、音乐美、绘画美”,奠定了新格律诗派的理论基础。诗集《死水》全面实践了闻一多新诗格律化的理论,并显示了诗人创作的基本风格。徐志摩在新诗的创作上深受英美诗的影响,《再别康桥》等诗篇充分体现了独有的意境美、音韵美和结构美。新月派诗人朱湘等的新诗创作也促进了新格律的发展。
32、象征诗派:以李金发为代表的象征诗派是“五四”以后出现在诗坛上的。象征派诗人受法国象征诗派的影响,讲求感官享受和刺激,重视刹那间的幻觉。象征派诗人否定诗歌与音乐的关系,完全把诗看为视觉艺术,这不同于新月派对诗歌音节美的重视。象征派的诗歌作品特点是“观念联络的奇特”,Q正传》中阿Q形象所特有的性格特征,它的主要表现是:自欺欺人,自我安慰,总是幻想在精神上战胜对方;最能自尊自大,也最能自轻自贱,豪无人格而言;死要面子,讳疾忌医,从不敢正视自己的弱点;欺善怕恶,欺弱怕强,麻木健忘,糊涂终身。阿Q的“精神胜利法”绝不仅仅是其个人的性格,更是某种病态的民族性格的集中体现。
34、《新青年》:中国现代文学史、文化思想史上最重要的刊物。1915年创刊于上海,原名《青年杂志》,陈独秀主编。“五四”前后以《新青年》为主要阵地,同时进行了新文化运动和文学改革运动。创刊号发表了胡适《文学改良刍议》、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正式掀起文学革命。1918年5月,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发表其上。该刊还广泛译介外国文学。1920小组机关刊物,年9月,它成为上海共产主义机关1926年7月终刊。
35、《人的文学》:1918年12月,《新青年》刊登了周作人的《人的文学》,对当时文学革命影响很大。周作人从个性解放的要求出发,充分肯定了人道主义,强调一种“利己而又利它,利它即是利己”的“理想生活”,提出以“人道主义为本,对于人生诸问题,加以记录研究的文字,便谓之人的文学”,认为新文学即人的文学,应充分表现“灵肉一致”的人性。这深深地影响了五四时期表现个性解放主题的创作。在另一篇文章《平民文学》中,周作人进一步阐述“人的文学”的主张,强调文学须应用在人生上,并申明“以真为主,美即在其中”的文学观念,这对“五四”时期尤其是对人生派的创作影响很大。新文学运动中第一个纯文学团体,36、文学研究会:文学研究会是中国成立于1921年1月,发起人有茅盾等人,以《小说月报》为阵地,积极倡导文学革命。其主要理论家茅盾提出文学要老老实实表现人生,尤其应描绘被压迫的人民,在创作方法上,他主要提倡现实主义,反对唯美主义和浪漫主义。文学研究会作家的成就,主要表现在小说创作上,如茅盾的《蚀》三部曲、叶圣陶的《倪焕之》,许地山的《缀网劳蛛》、冰心的《超人》等均以对现实的细密描绘、深入剖析,显示出现实主义特色,而成为文学研究会这个显示主义文学流派的力作。
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成就最高、37、创造社:成立于1921年影响最7月,大的文学社团之一,主要成员郭沫若、郁达夫等,主要出版物有《创造季刊》、《创造周报》等。创造社的文学主张有明显的为艺术而艺术的色彩,非常强调文学是作家的自我表现,极力反对文艺的社会功用,认为于是应除祛一切功利,力求本身之完美,同时,他们又极力反对社会黑暗,创造社的主要创作方法是浪漫主义的,重在抒发个人感情,表现自己个性。如郭沫若的诗集《前茅》、郁达夫的《茑萝行》、《春风沉醉的晚上》等都以浓重的主观抒情色彩、鲜明的浪漫主义倾向而成为创作社的代表作品。
38、新月社:新月社于1923年成立于北京,该社活动在1927年春迁往上海,1933年结束,主要成员有胡适、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等。他们把《晨报副刊》作为阵地,后又创办《诗刊》周刊,《新月》月刊。新月社是一个涉及政治、思想、学术、文艺各领域的派别,在思想上和组织上都表现了资产阶级自由主义特点。它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主要贡献在于新诗,闻一多、徐志摩等人针对自由体诗体现的散文化倾向,提出新格律诗的主张。他们对于对于诗歌艺术的追求带有唯美倾向,但在当时对于新诗在艺术技巧上的发展有重要意义。徐志摩的《再别康桥》、闻一多的《死水》等是新月派的佳作。
39、语丝社:语丝社得名于1924年11丝》主要馔稿人组成,主要代表人物有月在北京创刊的《语丝》周刊,由《语周作人、鲁迅、林语堂、钱玄同、孙伏园、俞平伯、刘半农等。它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早以散文创作为主的刊物,主要发表杂感、短评、小品等。语丝社作家的散文创作形成了独具风格的“语丝”文体,这种文体在思想内容上有任意言谈,斥旧促新,在艺术上以文艺性短论和随笔为主要形式,拨辣幽默,讽在延安发起街头批判诗运动。街头诗即指抄在村庄墙壁、门楼上或印成传单散发的通俗政治鼓动诗,也叫墙头诗或诗传单。它们多以抗战为内容,短小精悍、战斗性强,对宣传鼓舞群众的斗志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其中田间的《义勇军》等是其优秀之作。《新中华报》中专门刊登了“街头诗选”。街头诗作者除了诗人,还有很多群众,这使街头诗运动在更广的范围内蓬勃展开。
文坛上出现了一批比较接近农村的年
41、乡土文学:20年代,中国现代轻作家,他们的创作较多受鲁迅的影响,以农村生活为题材,以农民疾苦为主要内容,形成所谓“乡土文学”。乡土文学是在“为人生”文学主张的影响和发展下出现的。作家们在探求人生真谛,追求理想社会的过程中,关注受压迫最深重的农民问题。对农民的破产,农村妇女悲惨的命运,封建农村的陋习和农民思想的麻木,以及中小地主和小有产者的败落都有深入的表现。代表作家作品有:王任叔的《疲惫者》。许钦文的《疯妇》、《鼻涕阿二》、台静农的《天二哥》等。的共有共同特征的散文而得名。
42、语丝文体:因语丝社成员创作语丝社得名于1924年11月在北京创刊的《语丝》周刊,由《语丝》主要馔稿人组成,主要代表人物有周作人、鲁迅、林语堂、钱玄同、孙伏园、俞平伯、刘半农等。《语丝》发表的主要是散文,在创作上,尽管语丝社同仁的思想和艺术主张不尽一致,但在针砭时弊方面形成了共同的风格:排旧促新,放纵而谈,古今并论,庄谐杂出,简洁明快,不拘一格-这就是“语丝文体”的鲜明特色。最具代表性的散文创作有两大方面:一是以鲁迅为代表的杂文,一是以周作人为代表的小品散文。
年1143、月至“孤岛”文学:1942年12“孤岛”指月被沦陷区包围1937的上海租界。“孤岛”文学即发生在这一特定地区特定时期的文学,它密切配合形势,及时反映现实,巧妙揭露敌人罪行,讽刺殖民地的都市生活和知识社会的陈腐,表现当时的民族精神、社会声息。于伶、阿英的剧作,钱钟书、张爱玲的小说,唐弢、柯灵的杂文等都是其优秀代表。孤岛还出版了《鲁迅全集》、《西行漫记》等重要著作及大量文学刊物。孤岛文学作为中国抗战时期文学的重要一页载入史册。
44、沦陷区文学:沦陷区文学是抗战时期文学创作的一个组成部分。1941年,上海完全沦陷时,最有影响的文学杂志《万象》,团结了一大批在上海的进步作家,发表了大量揭露旧社会黑暗腐朽生活的具有爱国主义理想的作品,如师陀的《无望村的馆主》、《大马戏团》(剧本)和张爱玲的小说集《传奇》等。因北平沦陷区,最突出的是周作人的闲适小品。他的《药党语录》、《药味集》等散文集典型地表现了一个民族变节者进退失据的矛盾心灵。
45、八不主义:胡适在《文学改良刍议》中提出文学改良“须从八事入手”:“一曰:须言之有物。二曰:不摹仿古人。三曰:须讲求文法。四曰:不作无病之呻吟。五曰:务去滥调套语。六曰:不用典。七曰:不讲对仗。八曰:不避俗字俗语。”
46、三大主义: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旗帜鲜明地提出文学革命的“三大主义”: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
47、双簧戏:1918年钱玄同和刘半农的双簧戏正式拉开了新文学与封建复古派的斗争。钱玄同把社会上的各种反对意见归纳起来,化名“王敬轩”写给《新青年》编者一封信,再由刘半农写答信对王敬轩的信逐条予以批驳,两信同时发表,总题为《文学革命之反响》,借以扩大文学革命的影响。
192548年、浅草社:《浅草》停刊后,1922年在上海成立,浅草社同仁和杨晦等在北京成立沉钟社,鲁迅评价它“确是中国的最坚韧、最诚实、挣扎的最久的团体。
49、湖畔社:1922年成立于杭州的新诗团体,主要成员有应修人、清漠华、冯雪峰、汪静之等四人,他们以“真正专心致志做精炼”为特色。
50、爱美剧:“五四”文学革命开展了对中国旧剧的讨论,批判堕落的文明戏,翻译介绍欧美话剧。在此基础上,一些戏剧家提出了“爱美”的口号
51、论语派:30年化工的散文流派,主要人物林语堂。以1932年创办《论语》半月刊而得名,后又办《人世间》、《宇宙风》等刊物,均以刊登小品文为主,提倡幽默、闲适、性灵。宣扬“世事看穿”,主张“以我为中心”。
52、中华全中文艺界搞敌协会:1938年在武汉成立。大会推举老舍、郭沫若、茅盾、丁玲、巴金、朱自清、许地山等45人为理事。在文协成立大会上,提出了“文章不少,文章入伍”的口号。文协的会刊《抗战文艺》
53、“七月”(诗)派:早在抗战前期,围绕着胡风主编的《七月》杂志就团结了一批青年作者,这是七月派的雏形。1945年《希望》杂志创刊,路翎的长篇小说《财主底儿女们》的发表。绿原、鲁藜、阿垅等人的诗歌创作。使得“七月”派更为壮大。“七月”派抒写重大题材,具有强烈的战斗精神。
54、九叶诗派:40年代后期,围绕着《诗创造》、《中国诗歌》等刊物活跃着一批年轻诗人。辛笛、陈敬客、袁可嘉等人,从不同侧面暴露国统区的黑暗现实,艺术上进行大胆创新,既继承我国古典诗歌的艺术技巧,又从西方现代诗派中吸收一些表现手法,成为当时引人注目的诗歌流派,即“九叶”诗派。
55、战国策或战国派:“军事第一,胜利第二”,“国家至上,民族至上”,“意志集中,力量集中”等反动口号。在文艺思想上,林同济在《寄语中国艺术人》中提倡反理性的“恐怖、狂观、虔诚”为创作的“三道母题”。战国策派在文学上的代表作是陈铨的剧本《野玫瑰》。
56、主观战斗精神:由胡风提出。“一方面要求主观力量的坚强,坚强到能够和血肉的对象博斗,能够对血肉的对象进行批判”,“另一方面要求作家向感性的对象深入,深入到和对象的感性表现结为一体。”
57、街头诗歌运动:1938年,田间来到延安,发起街头诗运动,积极提倡“抗战的,民族的,大众的”诗歌。所谓街头诗,就是群众的诗,经是抄写在村庄的门楼、墙壁上或印成传单散发的通俗的政治鼓动诗,也叫墙头诗或诗传单。田间的街头诗最为突出,结构上采用“阶梯式”分行形式,诗句短而有力,节奏感强,在群众中广为流传,起到鼓舞人民、打击敌人的战斗作用,被闻一多称为“时代的鼓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