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科学实验中的机遇
科学实验中的机遇
所谓科学机遇,就是在进行观察和实验的过程中,由于某个偶然的机会,出乎意料地遇到新的自然现象,并由此而导致新的科学发现。这种意外的或偶然的发现,在科学上称为科学机遇。
科学史上许多重大发现都与科学机遇透露出的大自然的信息有关。例如,1856年年,英国化学家柏琴(1838年-1907年)在合成药物奎宁的过程中,却偶然制造出了苯胺紫染料,是最早的合成。英国化学家雷姆赛(1897年)在空气中寻找惰性气体氦元素的实验过程染料中,意外地先后相继发现了氪、氖、氩和氙等新元素。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著名冶金学家哈布瑞尔莱在一堆废铁中,偶然发现所有的铁都生锈了,只有高铬合金钢还闪闪发亮,从而一种抗腐蚀的不锈钢被发现了。德国物理学家伦琴(1845年-1923年)对射线的发现,等等,都与机遇有关。
按照意外性程度的不同,机遇基本上可分为两种情况。
一种是部分意外的情况。即寻找的目标是明确的,但发现的场合或方式却是意外的。如美国的古德意尔(1800年-1860年)为了改变橡胶冬天变硬,夏天变软发粘等性质,坚持多年研究,进行无数次实验,都失败了。直到1839年,最后一次实验中,不小心把橡胶和硫磺的混合物掉落在发烫的炉子上,当他很快拿起这块很热的橡胶时,却发现橡胶没有发粘现象,据此,再次实验,终于发现了性能很好的橡胶。另一种是完全意外的情况。即本来所要寻找的是某种预期的现象,但结果却意外地发现了完全不同的另一种现象,甚至更重要的现象。例如,大约二十年以前,美国有个研究农业的科学小组,本想研究寻找促进植物生长的细菌群,结果,却意外地发现这一物质竟会阻碍农作物和杂草的生长,于是便发现了一种具有选择性的强效除草剂,从而奠定了现代农业中有最大价值的化学除草技术的基础。
科学机遇在自然科学发展中有着重要作用,自然科学上的许多新发现都是在出乎意外的情况下获得的,或至少都带有机遇的成分,特别是那些最重要的和最富于革命性的发现,更是机遇所导致的结果。一般地说,开辟新天地的发现,人们很难事先做出预见。因为,这种发现常常不符合当时所流行的看法,所以,由机遇诱发的可能性就更大。具体说,科学机遇在自然科学发展中的作用,可归结为两种情况:
(一)机遇为科学上的发现、技术上的发明提供线索
科学机遇能够暴露大自然的信息,给人们提供探索自然的重要线索,科技工作者抓住这些线索,继续深入研究,就可导致科学技术上的重大发现和发明。例如,早在1780年,意大利的生物学家伽代尼(1737年-1789年)在解剖青蛙的实验中,偶然从青蛙腿和金属环接触时的痉挛现象发现了电流,据此,伏特进一步研究,并发明了电池。再如,本世纪六十年代,美国的冶金学家比勒在研究一种合金的实验中,曾意外地发现,在冷却和加热的过程中,镍钛合金的内部结构和物理性能会发生某种可逆的变化。他抓住这一线索,进行大量研究,导致“形状记忆合金”的发现(即发现镍钛合金具有记忆自己形状的特性)。近年来把两种金属结合起来的一种新方法,即“表层合金法”的发明等,都同机遇所提供的线索有极大关系。
(二)机遇是自然科学理论发展的先导
有些偶然发现,正因为它不在预料之中,也不属于旧的理论体系,所以往往可以成为科学研究的新起点,成为科学理论发展的先导。例如,现代射电天文学的发展,是以美国的工程师卡尔詹斯基的偶然发现为先导的。本世纪四年代,詹斯基在检查越过大西洋电话通讯的静电干扰时,发现有一种特殊的、稳定的弱噪声十,便引起他的注意并研究其起源,结果探知此电噪声来自太阳,来自距离地球二万六千光年的银河系中心。并且还发现不仅太阳能够发射宽频带的电磁波,而且星云间也能发射这种电磁波。经过进一步的研究,从而奠定了现代射电天文学的基础。科学史上,这样的事例更是不胜枚举的。如,电磁理论的发展是以伽代尼和丹麦物理学家奥斯特(1777年-1851年)的偶然发现为先导。奥斯特在为学生做电学演示实验时,偶然发现电流能使磁针偏离,然后,立刻抓住这一事实反复实验,终于发现电与磁之间的关系,并证实它的科学价值,致使法拉第得到启发,发现了电磁感应定律。微观物理的发展则是以伦琴和贝克勒尔(1852年-1905年)的偶然发现为先导,等等。
科学机遇是偶然的、意外的,然而并不是神秘的、虚幻的,它的产生有着深刻的客观原因。
(一)偶然性和必然性的关系
从偶然性和必然性的关系看,机遇是一种偶然性,而偶然性是必然性的“补充和表现形式”,即必然性是通过偶然性表现出来的。但偶然性的发生又是有条件的。这种条件可在自然状态下出现,也可在人为的干预下出现。同时既可在有意识的干预下出现,也可在无意识的干预下出现。在观察和实验中,由于具备了某种有利条件,未知的现象就会以偶然的形式突然出现,所以,机遇带有偶然性。
(二)主观和客观的关系
从主观和客观的关系看,机遇是一种意外性。观察和实验都是在一定假说、理论、观点的指导下进行的,是有目的、有计划地认识未知自然现象的实践活动。可是,假说、理论、目的、计划都是带有主观性的东西,而人识过程中,主、客观之间的矛盾又始终存在。即使人们通过实践,能够认识事物的属性,掌握其发展的规律,但却又永远也不能穷尽事物的全部属性和规律。这样在观察和实验中对事先没有考虑的未知现象,由于具备了某种条件而突然出现了,就必然是意外的新现象。所以,机遇又具有意外性。
对于捉摸不定的、偶然、意外的科学机遇,人们是无法事先有意地发现它。如果主客观条件具备了,一旦机遇出现就能及时捕捉住,而成为科学发现和发明的生长点。
(一)捕捉机遇的客观条件
所谓客观条件,是指社会给人们提供捕捉机遇所必需的各种外部因素或条件,其中包括社会生产、科学发展、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等等。例如,电磁效应的偶然发现,是在人类发现了电和磁之后,特别是电池发明之后,才发现的。假若没有前两项发明的客观条件,后来的机遇是不可能发现和捕捉的。又如,二十世纪初,美国墨西哥湾海底储藏丰富石油的偶然发现,就是由于当时社会迫切需要能源,才对海面偶然出现的油花现象引起注意很快抓住,及时探测、开采。否则,就很难有人问津。因此,社会的需要,是科学发现的源泉,而科学发展水平、技术条件,则是科学发现的理论前提和物质基础。
(二)捕捉机遇的主观条件
所谓主观条件,就是科学工作者捕捉机遇必须具有的科学素养和思维能力。法国生物学家巴斯德(1822年-1895年)说得好;“在观察的领域中,机遇只偏爱那种有准备的头脑。”科技工作者要想捕捉机遇,必须具备以下两个条件。
第一,要有敏锐的观察能力。在进行观察、实验的过程中,要求注意观察预期事物的同时,特别要保持对意外事物的警觉性和敏感性。科技史上,凡属成功者,他必然是敏于观察和思考,善于捕捉机遇的人。因为任何机遇现象本身,都仅仅是提供线索和机会,就是说它只为成功披露信息,能否摘取成功之果,全在于观察者是否具有敏锐的观察能力和留心意外之事的科学素养。为此,当主观设想同客观现象发生矛盾时,要能够摆脱原有的主观设想,毫不犹豫地去捕捉新的偶然事件。只有这样,才能从那些不易被人注意的“小事”中发现真理。第二,要有渊博的科学知识,敏捷的判断力。捕捉机遇,除了注意新现象的线索之外,更重要的是解释线索,并及时抓住其潜在的有意义的线索,这也是能否获得成功的关键。而这些又都以知识的积累为前提,只有在实践中长期苦心钻研、具有广博知识、造诣较深的人,才有判断能力。才能在错综纷纭的事物中具有敏捷的判断能力,即使有千万次机遇,也会由于未能认识其潜在的重要意义,而错过良机,让机遇所提供的线索从眼前白白溜掉。科学史上,这样的事实不乏其例。仅就射线这一事例看。1870年,英国科学家克鲁克斯(1832年-1919年)在做高真空放电管实验时,发现管子附近的照相底片有模糊阴影,但他只埋怨自己不小心。1890年,美国科学家古兹比德和詹宁斯也看到在演示克鲁克斯管以后,照相底片特别发黑,可他们也毫不在意。到了1892年,德国有些物理学家也观察到了克鲁克斯管附近的荧光现象,但也因他们的注意力都集中在研究阴极射线的性质上,而对这种现象,没有引起警觉。就这样,良机接二连三地被错过。直到1895年伦琴发现了同样的现象,他及时抓住这一奇特现象,继续研究,反复实验,最终发现了射线。这一重大发现,成为十九世纪物理学革命的开端。
由此可见,机遇在科学研究的发现中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自然科学上有许多重要发现几乎都是由意外发端的。所以,在观察、实验中,不能片面地只看到目的性,而忽视意外性,但也不能片面地去注意意外性,而陷入盲目性。因为,即使在那些因机遇而成功的科学发现中,机遇也只是起到了一部分的作用,它只提供了线索,并没有解决问题。只有善于识别,并能抓住有希望的线索,跟踪追击,追根究底,才能获得新发现。正如学家查理。尼科尔所指出的,机遇只垂青那些懂得怎样追求她的人。因此,那种在科学研究中采取“守株待兔”的态度,把精力完全放在侥幸之上,那是永远不会取得成就的。相反,只有那些勤奋终身,具有精湛的专业知识又远见卓识、勤于思索的人,才有可能发现和捕捉有重大意义的机遇,导致科学上重大的发现。
第二篇:科学实验
实验1:长尺翘纸
一、猜想:
如图所示,用力快速拍打长尺一端,纸会翘起来吗?长尺会掉吗?再快速一点呢?
①
在桌子边缘放一把长尺,约三分之一的长度处于悬空状态。
②
将一张普通A4纸平铺在长尺上,边缘与桌沿平齐。
③
用力快速拍打长尺一端,纸张会翘起来吗?长尺会掉吗?
请写出你的猜想:
二、动手实验:
【实验材料】长尺、A4纸。
【安全提醒】本实验在家长的监督下操作,注意安全。
三、请描述实验现象:
四、思考:
这是什么原理呢?力是哪里来的呢?
纸张上覆盖了满满的空气,这跟空气有关吗?
观看视频1及视频2,认识大气压力。
五、请写出你的实验结论:
六、拓展提升:
还有什么现象也跟大气压力有关呢?再来尝试两个实验吧。
实验2:纸片托水
一、思考:
如图所示,杯中装满水,盖上纸片,倒置过来后,纸片会掉吗?水会洒出来吗?
二、实验材料:杯子、水、纸片。
三、动手尝试一下吧。
四、观看视频3。
五、这是什么原理呢?
请写出实验原理:
实验3:纸张会湿吗?
一、思考:
如图所示,杯子底部塞了一张干的纸巾,杯口朝下垂直插进水中,完全淹没杯子。再垂直拿出来后,纸张会湿吗?
二、实验材料:杯子、水、纸巾。
三、动手尝试一下吧。
四、观看视频4。
五、这是什么原理呢?
请写出实验原理:
附:
科学作业要求:
用一张纸,把需要填空的部分,写下来,开学后交给本班的科学老师。
第三篇:培养科学实验中的创新思维
培养科学实验中的创新思维
【摘要】实验的目的为的是在实验过程中发现规律,理解规律,从而掌握规律。因此在进行科学实验时一定要关注实验的有效性,指导学生科学探究。不能只是为实验而实验,导致学生浮于实验过程与表面现象。学生明确自己在研究什么,动手做实验时自然会紧紧围绕这个问题收集信息。这样无论是在科学概念方面,还是在科学态度、方法和探究方面,学生得到的东西很多,同时学生的创新能力也得到培养。
【关键词】培养;实验;科学;创新思维;探究
新课程标准在小学科学课教学目标中提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要求,其实创新潜能是人人都具有的,只是如何把它开发出来。科学课应以实验作为切入点进行探索性的实践活动,只有打破常规思维,才能培养创新思维,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供广阔的空间。
一、突出实践性,培养创新能力。
实验是寻求证据的过程,实验结果是有力的证据,因此实验在科学学习中占据了核心地位。而科学实验是学生获取科学知识,发展科学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学生所从事的学习活动,其本质就是让学生“动手做”。因此,实验应当突出实践性,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在引导学生探究液体的相同和不同时。我首先将各种实验材料:食用油、水、牛奶、蜂蜜、蜡光纸、小烧杯、玻璃片、木板、塑料小天平等,分发给每个小组,然后提出的问题:食用油、水、牛奶、蜂蜜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学生根据平时的生活经验说出了很多看法,比如:颜色、透明度、味道、稀稠程度、喝下去的感觉、用途等等。学生的思维顿时活跃起来。接下来,我就引导学生对自己发现的问题进行整理、筛选,然后确定研究的问题:通过实验发现各种液体更多的不同,体会到探究的乐趣。学生明确自己在研究什么,动手做实验时自然会紧紧围绕这个问题收集信息。这样无论是在科学概念方面,还是在科学态度、方法和探究方面,学生得到的东西很多,同时学生的创新能力也得到培养。
二、在实验中启发创新。
实验能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通过有效的实验去激励学生思考、分析。实验本身所呈现的新奇现象会吸引学生去认真观察和动手实践,同时也会使学生产生积极主动地去思索和探究的欲望。做的过程伴随着思维的过程,因此,增强实验的启发性可以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如教学《做个小生态瓶》时,学生提出了这样的疑惑:瓶子里是怎么样保持平衡的?如何选择水生生物的种类?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证明,通过实验,每个实验小组展示自己试验瓶子的数据,在汇总后让学生分析、比较这些数据,从中可以发现生态瓶密封的作用和意义,这时,学生又产生了疑惑这是巧合还是规律?教师继续鼓励他们研究。通过实验、观察,学生发现是生态平衡的缘故。这样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通过启发引导、点拨指导,降低思维难度,在动手实验的过程中,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三、注重实验中的猜想
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
“没有大胆的猜想,就做不出伟大的发明和发现。”儿童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和探究热情不亚于科学家,我们要给予精心呵护和大力培植,使他们得以保持和发展。我们要鼓励孩子们亲自动手操作,尊重事实,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有责任心,善于与人合作;有进取心,乐于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在科学实验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学生科学猜想能力的培养。在学生提出了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后,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猜想或假设,要让学生从各个角度去思考。学生进行猜测后,要求学生说出自己猜测的理由,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的良好思维习惯,又使学生交流了提出假设的思维方法,相互之间受到启发。
如在教学《自行车》一课时,让学生猜一猜猪自行车上的齿轮是起什么作用的?让学生大胆猜测,并用实验来证实自己的猜测。又如在《农作物与土壤》实验中,先让学生猜测不同的土壤,成分是一样的吗?再联系生活实际,学生都能正确猜测并说出科学依据。然后用科学实验证实学生的猜测。看到自己的猜测一个个被证实,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大大提高,更加激发了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四、关注有效性,养成科学探究的习惯。
实验的目的为的是在实验过程中发现规律,理解规律,从而掌握规律。因此在进行科学实验时一定要关注实验的有效性,指导学生科学探究。不能只是为实验而实验,导致学生浮于实验过程与表面现象。
首先应注意实验的规范性。课前教师要试做实验,要做到心中有数,做到实验的设计科学有效,全强地设计操作过程,选定基本的实验方法,注意编定具体的操作细节,设计要合理规范、切实可行。演示实验仪器要做到可见度大,实验现象清晰可辨。在日常课堂演示实验中,教师的一举一动都会成为学生独立操作的依据和榜样,对学生的实验技能操作起着示范作用。教师应严格按实验基本知识要求进行实验操作,不仅要做到有条不紊,还要注意科学实验的严谨性。同时也要多注重观察,如在《鱼》一课中,试验时尽量选择生命力强、不会对学生造成伤害、便于捕捉和研究的鱼(如鲫鱼),鱼的运动和呼吸方式学生最感兴趣,短时间内的试验效果明显,用不同方法观察、研究、描述去引导学生从实验中得出结论!
其次应注意小组合作的有序性。小组合作实验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实验兴趣,让学生人人参与到实验中去,教师要注意正确引导和调控:①指导合作学习小组如何分配实验任务、实验角色。②指导小组成员学会倾听同伴发言的情况下向同伴提问或提出自己的看法。③指导小组成员学会共用讨论、相互讨论、相互交流。④指导合作学习小组如何协调小组成员的分歧,归纳小组成员的观点,这样有助于学生科学知识的共用增长。例如在研究“做个小生态瓶”实验中,教师先展示水族馆、水族箱(生态缸、掌中缸)相关图片或播放录像(课件),然后小组讨论修改设计图的内容和原因,其次各小组有秩序的领取不同的材料,分小组按制订的方案和设计图有步骤的制作小生态瓶,安排得井然有序,学生开展小组比赛,激发了学生协调完成任务的积极性。
再次应注意实验形式的开放性。科学教材中实验教学的开放性体现在许多探究性活动,由课堂内向课堂外开放活动空间,学生探索活动的空间除了教室外,更多的应是大自然。因为学生要认识探索的就是大自然中的秘密,因此,要大力提倡科学课回归大自然,做到室内外结合、校内外结合,如认识蝌蚪、蛙,认识鸟、树、蘑菇,认识桥、农作物,都要让学生到大自然中自己去“摘”科学。实验中许多具体内容(材料、步骤、方法等)都不应作硬性规定,具有灵活性,这有助于进行开放性实验。
实践证明,实验是学好科学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实验,可以激发学生爱科学的情感,有效的训练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第四篇:科学实验工作计划
科学实验工作计划
2017--=-2018学第一学期
一、指导思想
为进一步提高小学实验的管理水平和能力,以及实验室材料实现科学化、分类、分档、档案管理,加强实验水平和实验效果,更好,更全面地实施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发展。
二、主要任务、目标:
按国家教委颁布的教学大纲开齐开足实验教学课程,实验开出率达到90%以上,引导学生基本能亲手完成各个实验,形成一定实验技能,培养科学的实践,实验,观察能力。
三、具体工作措施:
1、实验室工作由教务处直接管理,实验室设专门管理员,即实验员,具体管理实验室工作。
2、实验室管理员任务,目标;
(1)实验员必须拟定自然教学计划,各年级自然教学工作须按计划进行实验教学,实验教学需填写演示实验计划、分组实验计划、演示实验单、分组实验单等表格。
(2)在进行实验教学前必须准备好实验所需仪器,材料,教师对每组实验有充分准备,精心设计实验步骤和实验过程,方法,写出相应实验方案,以保证实验的科学性,安全性及效果。
(3)在引导学生进行分组实验时,应要求学生准备好相关的实验材料,以确保学生在实验中有物可做,并指导学生观察,讨论,得出相应的结论,完成实验教学;
(4)指导学生进行分组实验后,应指导学生完成实验报告单(试验记录),并认真审阅,引导学生在实验、观察中养成科学的自然观和相应的实验能力;
3、材料归档
(1)每学期(学年)按时将各类材料分类装订后归档,并按时填写相应试验开出数、开出率,完成实验室材料的归档管理,做到科学、规范,便于查阅;
(2)在材料归档的过程中注意材料的质量与数量应答相应要求;
4、实验室器材管理
实验室管理人员除应管理好材料收发、入档工作外,还应管理好实验室的器材及日常工作。
(1)材料(实验器材)的每日发放和收回工作,并作好相应发放,收回记录及损坏,修理等相应记录;
(2)作好相关实验器材的申报,采购,申购等工作;
(3)每周组织学生打扫实验室,并处理好实验室,保管室的用电,设备,器具的保管、管理、安全工作,以防意外事故发生
大刘中心小学 2017、9
第五篇:科学实验总结
科学实验总结
平寨小学:张时元
2011即将过去,我们又将迎来2012的到来,回顾过去的一年,有收获,有进步,但更值得反思,小学科学教学理念必须要改进,过去自然课上的一些传统教学理念必须要抛弃。我本人在科学教学中,还有很多问题急需解决,教学理念还需进一步更新。结合这学年科学教学的经验和教训,以及这次教学观摩学习,我谈一下自己的体会和看法。
“生活化、活动化、自主化、情感化”正在和必将成为这个学科教学的一个基本方法;教学必需真正贴近自然、贴近经验、贴近生活、充满生命的活力„„很多新的理念正在向我们旧的东西挑战。
一、科学课教学要以探究为核心
科学是一门生机勃勃的学问,美国著名诗人奥特•海特曼称它为一种“充满乐趣的无边界探险历程”。同时,《科学课程标准》中指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
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意识,让学生敢于探究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一个问题的产生通常要比它的结论的得出更为重要。”问题的提出是科学探究的开始,也是学生探究兴趣的所在。因此老师应在这两方面多下功夫:一是要积极地鼓励学生大胆地提问题。二是要在科学教学过程中创设一定的情景,开展多样化活动,给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问题环境,让学生乐于提问题。对他们所提的问题,老师要本着保护学生的求知欲出发,容许出错,切不可加以嘲笑、挖苦、讽刺。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大都能根据某一自然现象或自然事物提出相应的较恰当的问题,并对问题的结论进行大胆的猜想。
2、结合学生现实生活,使学生乐于探究
每一位科学课的老师都应有这个认识:科学课的学习内容已不仅仅是教科书,而是学生生活周围广阔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因此科学课教学要充分利用广泛存在于学校、家庭、社会、大自然、网络和各种媒体中的多种教育资源,将学生的探究活动置于广阔的背景之中,帮助他们不断扩展对周围世界科学现象的体验。
3、正确引导和训练,使学生善于探究
对学生而言,探究的方法是很最重要的。教师要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学生会各种不同的探究方法。比如:在观察中探究、在实验中探究、在思考中探究、在合作中探究等等。此外,探究是学生的一种学习行为,要教育学生持之以恒。学生在探究中会遇到一些问题与困难,这时,教师应进行适时的引导,主动倾听学生的意见,鼓励学生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避免学生遇难而退。
二、科学课教学要强化实验教学 科学课程必须给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在这一点上,由于实验在科学教学中的地位和实验本身的特点,它要求我们必须强化实验教学。这主要是因为:
1、实验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生对实验最感学趣,这种兴趣,往往成为他们学习的直接动力,成为爱好和志趣,以致发展为惊人的勤奋和百折不挠的毅力。兴趣爱好和求知欲是儿童获得知识、技能和发展能力的前提,也是获得知识、技能和发展能力的结果。在观察与实验中,可以充分发挥儿童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和味觉的作用,靠眼看物体的形状、颜色、大小、远近;靠耳听物体发出的声音的高低、强弱、音色;靠鼻闻物体的香、臭等气味等,让孩子亲自去探究其中的奥秘,感知其中的神奇,来满足他们的兴趣。学生天生就好奇、好动,这些实践对他们最有吸引力和凝聚力,所以实验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重要方法和有效途径。
2、实验能促进学生能力的提高
学习科学,必须有一定的实验能力。包括实验设计、实验*作、实验观察记录、整理记录资料等方面的能力。这些能力是不可能仅靠教师的讲解来获得,而必须在相应的实践活动中,才能得到发展,只有通过实验才能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通过设计实验,分析结果等能锻炼和培养想象能力和分析能力;在研究原因、结果、形成概念的过程中,要进行概括、抽象的逻辑思维能力、归纳能力、分析能力;在实际*作中,还能培养组织能力、实践*作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因此,只有通过实验,才能更好地培养和发展学生学科、用科学的能力。
3、实验能使学生有效地掌握知识
我们知道:实验具有重复性,它能在相同的条件下进行多次的反复,供学生反复观察;能使学生迅速掌握前人已认识到的真理,以最有效的方式去掌握自然基础知识。因此,让学生进入实验环境,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实验,让学生亲自实践,主动去探索新知识,获取新知识,无疑是使学生牢固掌握知识的有效途径。
三、科学教学要加强与现代教育技术的整合
以多媒化、网络化、智能化为主要特征的信息技术,正在对传统的课程理念、课程内容和课程实施以及课程资源,产生深刻的影响和变革。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课程的事例成为学校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必然趋势。作为《科学》这门学科,再不能在“粉笔+黑板”的这种老模式里大讲“科学”了。
1、现代信息技术提供的学习方式,有利于开展因材施教,体现教育的公平、民主和全体发展的思想;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现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
2、现代教育技术本身就是技术创新的产物,信息技术提供了极为丰富的信息资源和时时更新的各类知识,它给学生的参与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任学生自由遨游在知识的海洋中,为他们的想像力插上翅膀,从而培养想像、激发想像、鼓励参与、启发创造、指导实践。小学科学课的教学应当着眼于学生“基本科学素养”的提高。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许多新观念,新方法正冲击着我们传统的观念,作为一个一线的科学课教师,让我们在切实转变观念的同时,结合科学课自身的特点,在实践中加强反思,努力学习,真正担负起培养下一代“基本科学素养”的重要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