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资源现状

时间:2019-05-14 17:26:2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我国资源现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我国资源现状》。

第一篇:我国资源现状

我国资源现状

我国土地利用结构

我国国土面积960万平方公里,约占世界总面积的7%,人口13亿,约占世界总人口的22%,而森林面积仅占世界的4.6%。

我国土地总面积居世界第三位,但人均土地面积0.777公顷(11.65亩),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人均耕地面积 0.106公顷(1.59亩),不足世界人均数的43%

我国已成为世界能源生产和消费大国,一次能源消费量居世界第二位,一次能源生产量居世界第三位。

森林现状:

我国森林总面积1.75亿公顷。林木总蓄积量不足世界总量的3%。活立木总蓄积量124.9亿立方米。森林蓄积量为124.56亿立方米。

森林覆盖率18.21%,仅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61.52%,居世界第130位。

人均森林面积0.132公顷,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4,居世界第122位,年人均消费木材0.22立方米,而世界水平时0.6立方米,比我国高3倍,差距十分明显。

中国是世界第二大木材消耗国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木材及至品消费也在迅速的增长、其中人造板、纸浆、纸张及纸板消费已居世界第二位。

原木消费居世界第二位

我国森林面积居世界第5位,森林蓄积量列第7位。但我国的森林覆盖率只相当于世界森林覆盖率的61.3%,全国人均占有森林面积相当于世界人均占有量的21.3%,人均森林蓄积量只有世界人均蓄积量的1/8。人工林面积居世界首位

水资源现状:

我国水资源总量占世界水资源总量的7%,居第6位。但人均占有量仅有2400m3,为世界人均水量的25%,居世界第119位,是全球13个贫水国之一

我国水资源的总储量平均每年达28000亿m3,但人均水资源拥有量仅2340m 3/a,为世界平均值的1/4。

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造成南多北少,东多西少的局面。

煤现状:

我国煤的储藏量达6000亿吨, 我国煤的储藏量居世界第三位,但人均储藏量约462吨,远远小于世界平均水平。我国煤炭的资源量为1点5亿万吨。石油储藏量是16000万吨。我国石油储藏量仅占世界总量的2.3%,可开采年限只有20.6年,大大低于世界平均年限42.8年。

2002年,我国一次能源产量为13.87亿吨标准煤,其中煤炭产量13.8亿吨,居世界第一位;原油1.67亿吨,居世界第五位;天然气产量居世界第十六位;发电装机容量3.57亿千瓦,发电量居世界第二位,其中水电居世界第四位

我国自然资源及其利用的基本特征是资源总量丰富但人均少,资源利用率低且浪费严重。

我国以占世界9%的耕地、6%的水资源、4%的森林、1.8%的石油、0.7%的天然气、不足9%的铁矿石、不足5%的铜矿和不足2%的铝土矿,养活着占世界22%的人口;大多数矿产资源人均占有量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我国占有的煤、油、天然气人均资源只及世界人均水平的55%、11%和4%。

土地资源

我国土地资源的特点是“一多三少”,即总量多,人均耕地少,高质量的耕地少,可开发后备资源少。虽然我国现有土地面积居世界第三位,但是人均仅及世界人均1/3;耕地面积列世界第二位,而人均排在世界第67位。在这有限的耕地中,缺乏水源保证、干旱退化、水土流失、污染严重的耕地占了相当大的比例。后备资源2亿亩,其中可开垦成耕地的仅1.2亿亩。考虑到生态保护的要求,耕地后备资源开发受到严格限制,今后通过后备资源开发补充耕地十分有限。

矿产资源

我国的矿产资源总量丰富,但人均占有量不足,仅为世界人均水平的58%。同时存在三个突出问题:一是支柱性矿产(如石油、天然气、富铁矿等)后备储量不足,而储量较多的则是部分用量不大的矿产(如钨、锡、钼等);二是小矿床多,大型特大型矿床少;支柱性矿产贫矿和难选冶矿多,富矿少,开采利用难度很大;三是资源分布与生产力布局不匹配。

未来20~30年内,我国矿产品的需求量将大幅度增加,而大宗矿产储量的增长速度远远低于矿产消耗增长的速度。据预测,2010年我国45种主要矿产品中,关系国计民生的大宗矿产将难以保证需求。

海洋资源

我国是海洋大国,漫长的海岸线长达18000多公里,加上岛屿岸线则达32000多公里。大陆沿岸的海域面积辽阔,海区面积470多平方公里,海洋渔场面积42亿亩,海水可养殖面积73万亩,适合发展盐业的滩涂几百万公顷。自然条件优越,海洋资源十分丰富,鱼类5000多种,虾、蟹、贝、藻类千余种,我国海域已有记载的生物可达万余种。

我国海洋资源中不仅生物资源繁多,还有大量的矿产资源、动力资源和海水资源。我国近海石油储量据估计可达50亿~150亿吨,其他海洋资源的总蕴藏量约有9亿千瓦,沿岸砂矿中含有锆英石等多种价值极高的原料。海水中还含有盐、溴、钾、钠、镁等多种化学资源。

第二篇:我国野生动植物资源现状

我国野生动植物资源现状

野生动植物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起着重要作用。野生动植物资源是十分珍贵的资源,具有生态、物质资源、遗传基因、文化四大功能,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同时,加强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大力培育、发展和合理利用野生动植物资源,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在我国具有十 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一、我国野生动植物资源状况

我国地域辽阔、地貌复杂、河流纵横、湖泊众多、气候多样化,为野生动 植物提供了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环境,从而使得我国成为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国家之一。

自古以来,中国就是领土广阔,全国有脊椎动物6000多种,约占世界脊椎动物种类的10%。除此之外,我国有许多特有的野生动物,其中:特有的兽类86种,鸟类80种,两栖类163种,爬行类126种。例如大熊猫、金丝猴、朱鹮、华南虎、羚牛、藏羚 羊、褐马鸡、绿尾虹雉、白鳍豚、扬子鳄为我国特有动物;全国约有高等植物3万多种,仅次于世界植物最丰 富的马来西亚和巴西,居世界前三位,其中特有植物种类约1.7万余种,如水杉、银杉、台湾杉、百山祖冷杉、珙桐、银杏、香果树等,均为我国特有的珍稀濒危野生植物种类。

二、我国野生动植物资源困境

虽然,我国在野生动植物数量上让世人瞩目、羡慕。但是,如今中国的野生动植物的现状不容乐观。特别是近年来,人类对野生动植物的过度开发利用,造 成了野生动植物资源的极度减少,物种衰退灭绝的速度越来越快。

第一,不合理的经济活动和资源过度利用,特别是商业目的的贸易活动使大量野生动植物遭到捕杀、破坏。第二,由于经济的繁荣带动着石油时代的继续发展,全球气候问题直接影响着地球生态类型的变异和瓦解。第 三,我国人口压力逐渐增大,大量占用了野生动植物的生存环境。第四,我国公民的保护野生动植物意识普遍缺乏,与野生动物为敌并随意加以捕杀或者随意破坏其栖息地第五,生物入侵也是导致野生动植物物种濒危与消失的重要因素,我国主要是外来草本植物的入侵,影响当地的生态系统的和谐,使 野生物种的栖息地逐渐破碎化与丧失。

三、我国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措施

许许多多的威胁对野生动植物的生存来说都是挑战。由于我国在保护野生动植物这方面的工作起步晚,已经造成了大量野生物种 的灭绝,加上不合理地开发和利用,使得我国野生动植物生存形势相当严峻。我们必须采取一系列得补救措施,使这一严峻形势的得到一些缓和。

一.进一步完善了野生动植物保护法律法规体系。二.大力加强保护体系建设,提高保护管理质量和水平;三.野生动植物保护宣传教育,提高公众保护意识,壮大保护力量。

四.开展重要物种资源专项调查和监测,及时掌握资源动态,为保护策 略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五.实施了栖息地保护、濒危物种拯救繁育、野化放归等

六.建立起资源培育、合理利用的产业框架,四、我国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现状

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在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 下,经过各级政府和林业部门的共同努力,我国野生动植物保护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逐步扭转了野生动植物资源急剧减少的恶劣趋势。

我国野生动植物的保护成效 主要表现在:

1.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机制逐步完善。我国 建立了生物多样性和生物安 全信息交换机制,初步形成了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履约国家协调机制。2.法律体系初步形成,执法力度不断加强,实施了一系列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和计。主要包括野生动物保护法、森林法以及进出境动植物检疫法等; 颁布了一系列行政法规,包括 野生植物保护条例、濒危野生动植物进出口管理条例等。

目前,我国在野生动植物保护工作已取得很好的成效。第一,自然保护区建设快速发展。

第二,濒危物种拯救成效显著

第三,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体系不断加强已在野生动物重点区域设置 第四,野生动植物人工繁育利用形成规模

五、展望未来

希望通过我们一步步的努力,不断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建立生物多样性保护伙伴关系,广泛调动国内外利益相关方参与生物多样性保护 的积极性,充分发挥民间公益性组织和慈善机构的作用。我们的野生动植物资源能够真正得到有效的保护和利用。

参考文献 : 《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2011-2030 年)《全国野 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总体规划》

《野生动物保护法》 《农业科技 与信息》 2008 年第 19 期

《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 1995 年 01 期 《林业科 技管理》 2003 年 01 期 《中国植物志》

《中国动物志》

《全国生物物种资源 保护与利用规划纲要》(2006-2020 年)《中国湿地保护行动计划》

参考文献:

【 1 】龚继恩·保护野生动植物资源,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 [J] ·野生动物,2004(5): 51-52 ·

【 2 】 穆静秋· 大理苍山生物多样性现状与保护措施 [J] · 林业调查规划,2006(1): 79-82 ·

【 3 】 唐志强,李亮· 保护生物多样性,改善生态环境 [J] · 内蒙古林业调查设计,2005,28(4): 20-22 ·

【 4.6 】 樊金拴,葛文官,邢跃进·

我国野生动植物资源现状与保护管理对策 [J] · 林 业调查规

划,2008(33):4 ·

【 5 】 王惠英· 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促进生态环境改善 [J] · 陕西林业,2007(4): 29 ·

第三篇:我国环境资源问题现状及其分析

我国环境资源问题现状及其分析

我国环境资源问题现状及其分析我国环境资源问题现状及其分析我国环境资源问题现状及其分析

资源的浪费与枯竭,环境的破化和恶化,使得资源环境问题成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最大困惑。为了更深刻地认识资源环境问题,寻求更好的破解资源环境难题的途径,就必须首先认识资源环境问题。

我国能源资源总量虽然较多,但人均占有量少。人均淡水资源量仅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四分之一,人均耕地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40%,人均森林面积仅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五分之一;45种主要矿产资源人均占有量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

近几年,随着经济快速增长,对煤电油运和重要资源的需求量明显增加,价格大幅度上涨,一些重要能源资源对外依存度大幅度上升,我国重要能源资源短缺对经济发展的制约进一步加剧。今后,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推进,能源资源需求总量还会增加,经济发展面临的资源约束矛盾将长期存在。节约能源资源,大力促进能源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是缓解能源资源约束矛盾的根本出路。

我国能源生产和消费以煤为主,燃煤造成的二氧化硫和烟尘排放量均占其排放总量的80-90%。目前我国环境形势严峻的状况仍然没有改变。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已经超过环境承载能力,流经城市的河段普遍受到污染,许多城市空气污染严重。生态破坏呈加剧之势,水土流失量大面广,草原退化,生物多样性减少。大力节约能源资源,减轻能源资源消费增长给生态环境保护带来的巨大压力,关系到国家民族的生存与发展。

经济全球化为我国广泛参与国际分工与合作创造了条件,但面临的竞争也更加激烈。节约能源资源,加大环境保护力度,从源头上减少污染,使企业生产过程和产品的原料成分、能效、回收、废弃和处置等都能够符合环境标准,关系到增强企业国际竞争力和外贸可持续发展。

过去20年间,中国因环境污染和生态退化造成的损失占GDP的7~20%。2005年,因环境污染引发的冲突达5.1万起;2007年,40%的城市生活污水直接排放;60%的大型湖泊因矿物质和有机物污染而出现富营养化;在监测的197条河流中,半数受到硝酸氨、过锰酸盐和石油的严重污染;在监测的287个大中城市中,只有的空气质量达到环境保护部的标准上述环境污染是表面上的,是以城市或工业地区密集人群为中心生态危机的。实际上,那些“远在深山”的生态退化更加危险。环境污染了,国土还在,还有修复的可能。但一些致命的生态破坏则很难修复,如消失的物种不能“死而复生”,损失的土壤不能回到原位,干涸的湿地难以再现生机等等。中国生态危机主要表现在:(1)生态系统全面退化中国是世界上唯一囊括全球生态系统类型的国度。然而不幸的是,中国自然生态系统都处在不同程度的退化过程之中。青藏高原草地生产力由上世纪60年代的300公斤/亩下降到100公斤/亩以下;地下鼠量由过去的8~10增至30只/公顷;土地裸露率由不到10%增加到30%以上。全国90%的可利用天然草原出现不同程度的退化,并以每年200万公顷的速度递增。红树林由历史上最大面积25万公顷,下降到目前不足1.5万公顷。(2)水土流失急剧中国水蚀、风蚀和冻融面积达356万平方公里;全国沙化土地174万平方公里,涉及全国30个省(区、市)。黄河流域年入河泥沙16亿吨;长江流域每年土壤流失量24亿吨。随土壤流失的还有各种营养元素,仅黄河流域每年流失的泥沙中,就含有N、P、K三种元素总量约4000万吨,超出了2003年全国的化肥需求量(3990万吨)。(3)濒危物种增加联合国《国际濒危物种贸易公约》列出的740种世界性濒危物种中,中国占189种。中国濒危或渐危高等植物4000~5000种,占中国高等植物总数的15~20%。栖息地环境改变、生境破碎化、以及大型水利工程是造成物种濒危或灭绝的重要原因。由于三峡工程实施和环境污染,长江上已难寻

觅白鳍豚的踪迹,科学家承认该物种已功能性灭绝。(4)天然湿地大量消失在北方,河北省过去50年来湿地消失了90%,即便侥幸存留的湿地,八成以上也变成了污水排泄场所;陕西关中一带30多个县,几十年来消失上万个“涝池”(池塘)。在南方,中国最大的淡水湖鄱阳湖,水域面积从最高4000平方公里减少到不足50平方公里。干旱、半干旱区湿地状况更不容乐观:内蒙古阿拉善盟,由于上游地区过度开发黑河水,进入绿洲的水量由9亿立方米减少到目前的不足2亿立方米,致使东西居延海干枯,数百处湖泊消失。湿地被誉“地球之肾”,“肾”萎缩大大降低了其调节气候、调蓄洪水、净化水体的能力,并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旱涝灾害。(5)人工林树种单一几十年来,大量发展人工纯林的传统不但未有改观,反而愈演愈烈。以杨树为例,原来的“南方杉家浜,北方杨家将”,现已发展成了“东西南北中,全是杨家兵”。如今,杨树已经南下江南,接近了南岭。整个大西北、华北平原,甚至江南一些地区,也以杨树为主。高密度、单一树种的人工纯林对国土生态贻害无穷,单一树种形成的种群实质上是一种生物多样性极端下降的“绿色荒漠”。(6)农业生态系统退化危及粮食安全和食品安全基础。现代农业过分强调技术,用地而忽视养地。“化学化”尽管带来了产量的快速提高,但土地出现退化,食品安全受到冲击。大化肥、大农药、除草剂、激素、添加剂、农膜,甚至反季节种植、转基因技术滥用,使得土壤板结、环境污染、生物多样性下降、病虫害加剧、产量下降。中国生态危机现状还包括生物入侵、全球变暖、海洋生产力下降等等。政府要像重视环境污染控制那样高度警惕生态危机带来的隐患,动员全社会的力量解决这个难题,还中国一个真正的蓝天。只有生态退化遏制了,环境才能够从根本上得以改善。近年来中国政府加大力投入巨资保护生态环境,取得了明显效果,但是生态环境总体上恶化的趋势还没有得到有效的遏制。还应该在如下几个方面加强。

1、进一步加强恢复生态系统工程。停止砍伐森林、全民植树造林、退耕还林、退耕还草、退木还草、恢复湿地、禁捕禁猎、治理工业污染、生活污水实现全处理,保护和恢复生态环境与经济建设是同等重要

2、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不断提高全民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社会各界对生态保护的意识及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深入人心,是生态保护工作的必备群众基础。

3、加强生态监测。在中国单纯的水环境、气环境和工业污染监测已趋于成熟,并已经为环境保护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生态环境还在起步阶段,还没有系统的监测技术和形成完整的监测网络,生态环境方面的有关数据还是采取从各部门东拼西凑的方法获得,其准确性和时效性均较差,已经制约了生态保护和恢复工作,必须建立和开展有效和系统的生态环境监测。资源和环境关系到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需要良好的生态环境和充足的自然资源作保证。资源相对不足,环境污染严重,已成为影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缓解资源环境压力、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要加快调整不合理的经济结构,彻底转变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使经济发展建立在高效利用资源、减少环境污染、注重质量效益的基础上,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践证明,传统的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的粗放型增长方式难以为继,必须尽快加以扭转。而能源消费增长超过经济增长速度,形势十分严峻。节约能源资源是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从根本上缓解资源约束、减轻环境压力、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第四篇:我国沙棘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的现状

我国沙棘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现状

郭红梅1张 莉2 3

1宁夏六盘山(隆德)花卉研究所固原市原州区林业站

(宁夏隆德756300;宁夏原州区756000)2

沙棘是一种神奇的多功能植物,既能够生产营养丰富的果实、枝叶和发热量很高的薪柴,又具有极强的保持水土,改善生态环境的功能。因此,我国从1985年开始对沙棘资源进行了大规模的开发利用。

自1985年在全国水土保持领导小组下设全国沙棘协调办公室以来,各地的沙棘开发事业得以健康发展。有关省区也设立了相应机构,并联合计委、科委、财政、银行、轻工、卫生、农业、水 利、林业、农业、商业等部门和多学科的专家,系统地开展沙棘综合利用,取得了很大成绩。

资源建设方面全国现有沙棘林面积2000万亩左右,每年新增人工沙棘林面积100多万亩,既促进了水土保持和生态环境的改善,又为沙棘产品加工提供了充足原料。在黄河中游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每年种植沙棘50-80万亩,为实现黄河中游黄土高原和西北地区的山川秀美作出了贡献。

产品加工生产开发出了食品饮料、医药保健、日化、饲料、饵料等八大类约200多种产品,年产值3-5亿元。沙棘产品加工不仅促进了资源的合理利用,调动了群众种植沙棘的积极性,而且为贫困山区人民脱贫致富创出了一条新路。

科学研究领域重点组织了全国多行业的专家进行沙棘良种选育、旱地育苗、高产栽培、飞播造林、沙棘油提取及其标准制订、医药保键等领域的深入研究,有的正在进行,有的已取得成果,并应用于生产中。

学术交流活动每年召开1次全国性沙棘专题讨论会,重点解决科研难题,为生产指明了方向。1987年在中国水土保持学会中设立了沙棘专业委员会,并在1988年2月创办了国际上唯一的专业刊物《沙棘》,该刊物已成为国内外广大沙棘工作者和爱好者的良师益友。

国际合作开发我国成立了国际沙棘科研中心,已初步建立了与俄罗斯、蒙古、芬兰、瑞典、匈牙利、日本、印度、尼泊尔、不丹、加拿大、美国、玻利维亚、南非、东南亚、港澳台等国家和地区的合作联系,并获得了世界银行、联合国开发署、国际山地综合发展中心等国际组织的支持。通过已召开的第一、二届国际沙棘学术交流会和今后每四年一次的国际会议,各国间在沙棘领域的合作必将更进一步深入和加强。

沙棘分布

沙棘属于胡颓子科沙棘属植物(Hippophae),它的地理分布很广,在东经2°-123°北纬27°一69°之间,跨欧亚两洲温带地区,分为六个种和十 1

二个亚种。我国是沙棘属植物分布区面积最大,种类最多的国家。目前有山西、陕西、内蒙古、河北、甘肃、宁夏、辽宁、青海、四川、云南、贵州、新疆、西藏等19个省和自治区都有分布,总面积达1800万亩。

我国天然生长的沙棘主要有以下种(亚种):

中国沙棘亚种面积最大,占我国沙棘资源面积的80%以上,主要分布在黄河中游地区。目前我国在水土流失地区大面积种植的即是这种沙棘。

中亚沙棘主要分布在新疆的天山以南。中亚沙棘的生境,远处杨树后的雪山是昆仑山脉。

西藏沙棘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

肋果沙棘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

蒙古沙棘主要分布在新疆的天山以北。图片所示为蒙古沙棘的植株形态,可以看出果实压弯了枝条。俄罗斯主要以这种沙棘为育种材料,培育出了大果沙棘良种。

柳叶沙棘主要分布在西藏东南部。开发研究较少。

云南沙棘主要分布在云贵高原等地区。开发研究较少。

江孜沙棘主要分布在四川西部,青藏高原东部。开发研究较少。沙棘的奇异特性

抗风蚀 沙棘具有抗风蚀的能力,在沙地,随经大风吹蚀,将沙棘的根系吹出,以至沙棘枝冠失去支撑,匍匐在地,但仍能存活生长。

萌蘖 沙棘具有很强的萌蘖能力,据观测,最多的在一米长的根上可以萌发70个以上的芽。

串根 萌蘖能力与沙棘的根系生长相关,据观测,一年生的沙棘可向四面延生出十余条水平根,根幅达3米以上。

团状群落 由于沙棘的萌蘖和串根,使沙棘能够在3-5年内形成圆形的团状群落。群落的中央是最早生长的原生植株,也最高大,越到群落的边缘,植株越小,一般最外边是一年生的小苗。

根瘤 沙棘是在干旱地区少数具有固氮能力的木本植物。沙棘虽然不是豆科植物,但也与某些固氮菌共生,这些固氮菌在沙棘的根系上生长,形成根瘤。这种特性,对于沙棘在恶劣境地生存具有重要的生态学意义。

雌雄花 沙棘雌雄异株,且为风媒花,先叶开放。沙棘花既没有鲜艳的色彩,也没有芬芳的香味,如不仔细观察难以区分雌雄。

各色果 与花截然相反,沙棘果实鲜艳美丽,而且即使是同一种类,果实的颜色也有多样。一般分为红色、桔红色、桔黄色、黄色等。繁茂鲜艳的沙棘果挂在枝头,经久不落,成为冬季沙棘林的一道风景线。

岩石上生长 沙棘顽强的生命力,加上固氮能力使它能够在生态条件十分恶劣的裸露岩石上生长。沙棘的根系穿透岩石,顺着石缝扎下茂密的根系。

灌木状沙棘 沙棘有极强的生态适应性,在生态环境恶劣,主要是水分缺乏、十分干旱的情况下,沙棘生长受到障碍,形成灌木状。

乔木状沙棘 在生态条件适宜的情况下,沙棘可以生长成为乔木,主干明显,高达数米,甚至十米以上。

沙棘的作用

沙棘的根、茎、叶、花、果,特别是沙棘果实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和生物活性物质,可以广泛应用于食品、医药、轻工、航天、农牧鱼业、外贸等国民经济的许多部门。由于沙棘适应性强,栽培管理技术易掌握,已成为我国黄河中游黄土高原及西部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一种重要经济植物资源。尤其是近年来随着对沙棘全方位、多用途研究和开发利用,已显示出沙棘广阔的开发利用前景,取得了相当可观的经济效益。

在食品加工方面以沙棘为原料可制成多种饮料食品和酒类,如果汁、果酒、露、晶、汽水、罐头、果酱、果丹皮等。沙棘果汁富含维生素C和多种氨基酸,是一种恢复体力、消除疲劳、强精养神的滋补饮料,盛夏饮用,可消食、生津、解渴、防暑,用沙棘叶制茶,也可收到同样的效果。在医药保健方面,沙棘具有祛痰、利肺、养胃、健脾、活血、化瘀的药理功效,以沙棘为主要原料制成的单方或复方制剂对心血管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眼科疾病,以及官颈糜烂、烧伤、烫伤、刀伤和冻伤的治疗具有显著的疗效。对肿瘤患者有一定的治疗和较好的辅助治疗作用。

在轻工及其它方面沙棘也显示了其独特的价值。沙棘提取物维生素E等营养物质,能滋养皮肤,促进细胞代谢,促进上皮组织再生,具有抗过敏、抑菌、强渗透力和保护皮肤自然色泽的作用,是日用化工极好的原料。沙棘的枝干木质坚硬,发热量高,既可用做燃料,解决农村能源,也是一种十分优质的木材,可做许多农具和工具。

另外,沙棘的果、叶、嫩枝含有丰富的蛋白质 和脂肪,其营养价值与苜蓿相似,可用作饲料。四年生以上沙棘林即可放牧牛羊,每5-7 亩沙棘林的产叶量及其林下的草即可养活一头羊。而且一次成林,永续利用。沙棘在这方面的作用对于广大老少边贫地区的农民群众具有重要的经济意义。

沙棘治理水土流失及荒漠化土地,建设秀美山川的典型事例

1、宁夏固原市,位于西北部黄土高原干旱山区,是国家重点扶持的贫困地区。为了控制水土流失,改变生态环境,从八十年代试种沙棘,九十年代起步发展,到2000年代初期已使沙棘种植面积发展到了近二十万亩,现在这个地区水土流失大大减轻了,水、旱、风、雹等自然灾害也都明显减少了。现在,粮食产量和农业总产值,分别比“八五”提高了136.7%和290.5%。2005年全市人均产粮450公斤,人均纯收人900元,已经摆脱了贫困,正向“小康”迈进。

2、甘肃省镇原县武沟乡,是位于陇东黄土高原一个干旱、水士流失非常严重的穷地方。过去几十年,他们几乎年年种树种草,防治水士流失,但由于树种选择不当,成效甚少。自从八十年代初期改种沙棘,到九十年代中期,仅用十几年时间,就使植被覆盖率达到了27 %。现在这个乡有了树,有了草,完全改变了过去铲草皮、挖树根、烧畜粪的旧习惯,燃料、饲料、肥料等都解决了,据观测,连降雨量也有明显增加,群众的生活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

3、内蒙古自治区东胜市,有位农民王维柱,他从1986年开始在承包治理的“砒砂岩”(一种侵蚀严重的泥质和沙质基岩)区种植沙棘,已达1500多亩,现在已蔚然成林。可喜的是他利用这片沙棘林发展家庭畜牧业,已养羊一百多只,年收入也在万元以上,开始过上富裕的生活,成为当地靠种植沙棘致富的典型农户。

4、山西省苛岚县,全县有7.6万人,耕地面积41万亩。全县有荒山荒坡193万亩,占总面积的65%,大多数为土壤贫瘠的旱坡地。1982年开展了户包治理小流域,从本地实际出发,利用广阔的荒山荒坡种植沙棘,发展畜牧业,取得了加快治荒步伐和促进脱贫致富的双重效果,初步实现了以沙棘治荒山,以荒山养畜牧,以畜牧促农业的良性循环,从而,在贫瘠的荒山荒沟里走出了一条脱贫致富的途径。仅燕家乡程家村靠沙棘养羊达到1800只,人均14只,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900元,其中畜牧业收入占到70%。燕家乡人均养羊12只,成为全县养羊最多的乡。苛岚县成为山西省的畜牧大县,成为山西省最大的绒山羊基地县,被誉为“骑在羊背上,发‘羊’财”的苛岚。全县养羊32.9万只,全县农业人口户均养羊19.7只,人均5.2只。

5、陕西省吴旗县,位于黄河多沙支流无定河的上游,该县从1982年列入国家水土保持重点治理后,大力种植沙棘,使40多万亩荒漠化土地得到治理,显著减少了无定河的泥沙,同时也为当地农民生产了大量的薪柴和饲草,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像上面的例子,还可以举出很多,都是通过种植沙棘,既控制了水土流失,减轻了风沙危害,改善了生态环境,又使贫困面貌有了较大改变。

第五篇:我国的环境、资源问题及环境保护现状

我国环境与资源问题及环境保护现状

我国面临的十大环境问题 1.大气污染问题

2000年我国二氧化硫排放量为1995万吨,居世界第一位。2000年我国烟尘排放量为1165万吨,工业粉尘的排放量为1092万吨。大气污染是我国目前第一大环境问题。2.水环境污染问题

我国七大水系的污染程度依次是:辽河、海河、淮河、黄河、松花江、珠江、长江,其中42%的水质超过3类标准(不能做饮用水源),全国有36%的城市河段为劣5类水质,丧失了使用功能。大型淡水湖泊(水库)和城市湖泊水质普遍较差,75%以上的湖泊富营养化加剧,主要由氮、磷污染引起。3.垃圾处理问题

目前,我国工业固体废物年产生量达8.2亿吨,综合利用率约46%。全国城市生活垃圾年产生量为1.4亿吨,达到无害化处理要求的不到10%。塑料包装物和农用薄膜导致的白色污染已蔓延全国各地。4.土地荒漠化和沙灾问题

目前,我国荒漠化土地已占国土陆地总面积的27.3%,而且,荒漠化面积还以每年2460平方公里的速度增长。我国每年遭受的强沙尘暴天气由20世纪50年代的5次增加到了90年代的23次。土地沙化造成了内蒙古一些地区的居民被迫迁移他乡。5.水土流失问题

我国每年流失的土壤总量达50多亿吨,每年流失的土壤养分为4000万吨标准化肥(相当于全国1年的化肥使用量)。6.旱灾和水灾问题

20世纪50年代我国年均受旱灾的农田为1.2亿亩,90年代上升为3.8亿亩。1972年黄河发生第一次断流,1985年后年年断流,1997年断流天数达227天。有关专家经调查推测:未来15年内,我国将持续干旱。而长江流域的水灾发生频率却明显增加,500多年来,长江流域共发生的大洪水为53次,但近50年来,每3年就出现一次大涝,1998年的大洪水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7.生物多样性破坏问题

我国是生物多样性破坏较严重的国家,高等植物中濒危或接近濒危的物种达 4000~5000种,约占我国拥有的物种总数的15%~20%,高于世界10%~15%的平均水平。在联合国《国际濒危物种贸易公约》列出的640种世界濒危物种中,中国有156种,约占总数的1/4。我国滥捕乱杀野生动物和大量捕食野生动物的现象仍然十分严重,屡禁不止。8.加入世贸组织与环境问题

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将面临两方面新的环境问题。一方面是国际上的“绿色贸易壁垒”。由于我国目前的环境标准普遍低于发达国家的标准,我国的食品、机电、纺织、皮革、陶瓷、烟草、玩具、鞋业等行业的产品将在出口贸易中受到限制。另一方面,由于国际市场对中国的矿产、石材、药用植物、农产品、畜牧产品的大量需求,可能会加重我国的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的破坏。同时,我国可能成为国外污染密集型企业转移的地点和大量的国外工业废物“来料加工”的地点,这将极大地加重我国的环境问题。9.三峡库区的环境问题

三峡工程是我国目前正在实施的巨大的水利工程。该工程定于2003年开始发电。三峡建成后对地质环境、水资源环境、生态环境的影响,以及如何有效防治库区污染是目前摆在三峡建设者面前的一大课题。10.持久性有机物污染问题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难降解的持久性有机物污染开始显现。国际上今年签署了《关于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斯德哥尔摩公约》,我国是公约的签字国。其中确定的首批禁止使用的12种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在我国的环境介质中多有检出。这类有机污染物具有转移到下一代体内,并在多年后显现其危害的特点,也被称为“环境激素”或“环境荷尔蒙”,危害严重。目前这类有机污染物广泛存在于工农业和城市建设等使用的化学品之中。

资源问题主要是指由于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对资源的过量开采和不合理开发利用而产生的影响资源质量的一系列问题。同人口问题、环境问题一样,资源问题说到底也是发展问题。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人口剧增、资源短缺、环境恶化以及生态危机等一系列的世界性问题,已经直接威胁到我们和子孙后代的生存。

第一个问题,是资源利用效率明显偏低,经济增长方式粗放。第二个问题,近年来的资源需求增长加快,资源约束矛盾不断加大。第三个问题,环境污染严重,并没有摆脱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环境保护现状

一是环境保护优化经济发展的综合作用得到充分发挥。2008年,环境保护部共批准建设项目环评文件400个,总投资达2.7万亿元。对总投资1905亿元的49个项目环评文件做出退回报告书、不予批复或暂缓审批的决定。有序推进规划环评,把区域规划环评作为受理审批区域内高耗能、高污染项目环评文件的前提。开展高污染行业专项执法活动,查处未批先建项目1824个、未落实“三同时”要求的项目3167个,并督促整改到位。

二是污染减排取得好于预期的明显成效。2008年,新增污水处理能力1330万吨/日,新增燃煤脱硫机组1.02亿千瓦。全国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与2005年相比分别下降9.66%和13.14%,二氧化硫“十一五”减排目标提前一年实现,化学需氧量减排目标有望如期实现。

三是重点流域区域污染防治取得新进展。《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专项规划实施情况考核暂行办法》已经国务院办公厅转发,重点流域省界断面水质考核制度全面建立,成为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的重要抓手。截至2009年年底,“十一五”规划安排的2714个治污项目中,已完成1762个,占64.9%。

四是一批关系民生的突出环境问题得以解决。2008年,环境保护部联合国务院九部门开展重金属污染企业专项检查,共检查企业9123家,查处环境违法企业2183家,取缔关闭231家,停产整治641家。联合发改委等八部门,深入开展2009年全国整治违法排污企业保障群众健康环保专项行动。各地出动环境执法人员242万多人次,检查企业98万多家次,查处环境违法案件1万多件,挂牌督办2587件,119名责任人被追究责任。开展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后督察,检查饮用水水源地3177个,取缔关闭企业831家、直接排污口220个,拆除违法建设项目780个。

五是“以奖促治”政策带动农村环保工作广泛开展。中央财政设立农村环保专项资金,投入15亿元,支持2160多个村开展环境综合整治和生态示范建设,带动地方投资达25亿元,直接受益农民达1300万人。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已完成30个省(区、市)数据接收入库和初步审核工作。

六是三大基础性战略性工程获得丰硕成果。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顺利完成,共组织动员57万多人,调查工业源、农业源、生活源和集中式污染治理设施4大类普查对象592万多个,全面掌握了我国污染源排放的基本情况。环境宏观战略研究完成既定任务,形成了战略研究综合报告和专题报告等一系列重要成果,提出了继续探索中国环境保护新道路等重大命题。水专项进入全面实施阶段,所有项目和课题立项论证工作基本完成,启动32个项目,230个课题,占“十一五”拟启动课题的96.6%。

七是环保规划实施与能力建设取得新突破。“十一五”环保规划实施首次达到进度要求,部分指标超额完成,主要规划目标有望首次如期实现,是截至目前执行得较好的一个环境保护五年规划。

中国在治理污染问题上,任重道远,需要依法办事,制止恶性环保事件的发生,延缓环境恶化的速度。

下载我国资源现状word格式文档
下载我国资源现状.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我国人口、资源与环境协调发展的现状分析

    我国人口、资源与环境协调发展的现状分析 摘要: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人口、资源与环境问题日益突出,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本文探讨了我国的人口、资源及环......

    我国环境污染现状

    摘要:中国的环境问题 ,由于中国政府对环境问题的关注,环境法律日趋完善,执法力度加大,对环境污染治理的投人逐年有较大幅度的增加,中国环境问题已朝着好的方面发展。但是,仍存在着......

    我国水资源现状

    我国能源现状 高二(1)班李皓 我国如今的水资源现状是不容乐观的,我国虽有水量2.8万亿立方米,但人均水资源仅2300立方米,相当于世界人均的1/4,被列为世界上最贫水的13个国家之一。1......

    我国医疗保险现状

    我国医疗保险现状 (一)我国社会医疗保险的现状 我国现行的社会医疗保险制度包括公费制度和劳保医疗制度,然而在1994年4月,针对其本身存在的一些弊端,《关于职工医疗制度改革试......

    浅析我国煤矿安全现状

    浅析我国煤矿安全现状及对策摘要:在充分分析我国煤矿安全现状和所面临形势的基础上,提出了煤矿安全科技的发展方向,并指出了针对我国煤矿现有安全生产形势的对策 关键词:煤矿安......

    我国结核病现状

    我国结核病疫情现状 结核病是一种古老的传染病,历史上对人类的危害触目惊心。解放前,民间称结核病为痨病,并且有“十痨九死”的说法。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结核病在全球“死灰复......

    我国大气污染现状

    当前,我国大气污染状况十分严重,主要呈现为煤烟型污染特征。城市大气环境中总悬浮颗粒物浓度普遍超标;二氧化硫污染保持在较高水平;机动车尾气污染物排放总量迅速增加;氮氧化物污......

    我国证券市场现状

    目 录 一、引言...........................................................1 二、我国证券市场现状.............................................1 2.1我国证券市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