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历史教案(北师大版)
第15课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教案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南昌起义、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立和红军长征的故事,体会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认识中国革命的特殊历程及艰难曲折。
难点:充分认识中国革命的道路是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不畏艰难曲折探索出来的,是一条有中国特色的革命之路。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简述南昌起义、井冈山会师的故事,认识中国共产党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的意义,找到中国革命道路的特殊性所在。讲述红军长征的英勇故事,指导学生认识中国革命道路的艰难曲折。
2、过程与方法:充分利用观看南昌起义录像、井冈山会师图片以及红军长征示意图等,引导学生讲述故事,使学生了解南昌起义、秋收起义以及红军长征的基本事实。培养学生陈述历史事件的能力和读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南昌起义到井冈山会师,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的实践相结合,找到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以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创造了条件。体会先烈们不畏艰难、勇于献身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学习先烈们排除万难、不断前进的坚强意志。【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上一节我们学习了《国民革命的洪流》,北伐军出师不到半年,就从珠江流域打到长江流域,大大推动了国民革命运动的发展,就在北伐胜利进军时,蒋介石、汪精卫等国民党右派突然叛变革命,大肆屠杀共产党人和国民党左派,轰轰烈烈的国民革命运动失败,然而“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并没有被吓倒、被征服、被杀绝。他们从地下爬起来,揩干净身上的血迹,掩埋好同伴的尸首,他们又继续战斗了。”以毛泽东、朱德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点燃了中国革命的“星星之火”,开辟了新的革命道路。今天我们学习第15课“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2、讲授新课: 一、八一南昌起义:
1、南昌起义爆发的历史背景:
大革命失败后,国民党反动派暴力清党,以极端残酷的手段镇压革命人民,从1927年3月到1928年上半年,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被杀害达31万多人。
2、南昌起义的过程:
要求学生看课文后讲述南昌起义的基本过程,包括南昌起义的时间、地点、领导人,起因、经过、结果等让学生掌握起义的领导人。指导学生看书: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等。1927年7月下旬,中共派周恩来担任南昌方面的前敌委员会书记,负责筹划和领导这次起义。7月21日,周恩来由武汉秘密到达南昌。26日,贺龙、叶挺率领国民革命军第二十军和第十一军第二十四师开进南昌。27日,周恩来召开前敌委员会会议,成立了由贺龙、叶挺、刘伯承等组成的起义总指挥部,部署起义计划。
3、南昌起义的历史地位:
南昌起义虽然失败了,但对于中共来说最大的收获是什么?它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独立领导的武装斗争,是反抗国民党叛变革命、实施反动统治的第一枪,标志着人民军队的创建。
你能说出:为什么我国将南昌起义纪念日定为建军节吗?8月1日是中国人民解放军诞生的光荣节日。
4、南昌起义的意义
二、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指出南昌起义失败以后,毛泽东等人又领导在湘赣边界发动秋收起义,简述秋收起义的经过和结果,秋收起义失败后,毛泽东果断决定将部队带往井冈山地区,并在那里建立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根据地。
指导学生看书思考:井冈山在那儿?是一个什么样地区?毛泽东为什么要到农村建立革命根据地?
首先,学生通过看书中的小字介绍:井冈山位于湘赣边界罗霄山脉中段,地势险要,进可攻,退可守;革命群众基础好,敌人统治力量薄弱;远高中心城市,四周都是产粮区,很利于军事割据。结合前面所了解到的中国革命失败的教训和 2 井冈山地区的客观条件分析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必要性。
2、井冈山会师。
3、农村革命根据地开辟的意义
三、“红军不怕远征难”: 1.红军长征的原因。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分析思考: “红军为什么要进行长征”?认识到长征是红军在反击国民党军第五次“围剿”失利后被迫进行的战略转移。
2、长征的经过
首先要求学生指图讲述红军长征的经过,要求按时间顺序讲清红军长征过程中发生的主要事件:1934年离开了瑞金开始长征;突破四道封锁线;突破乌江天险、占领遵义;召开遵义会议;四渡赤水出奇兵;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到达吴起镇;会宁会师等。
强调长征途中召开的遵义会议的时间、地点、主要内容及意义。
指出长征开始后,中共中央继续执行“左”倾错误,使红军蒙受巨大损失,人员由近10万人减少到3万余人。在毛泽东的建议下,红军转兵贵州,强渡乌江,来到遵义。为了总结经验教训,挽救危机中的红军和革命事业,1935年1月,中共中央在遵义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
提出问题:遵义会议被认为是红军长征过程中的一个转折点,你知道这是为什么?遵义会议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分析解决。
3、长征结束的标志
4、长征的意义:
第一,是中国革命转危为安的关键。
第二,长征的传奇故事传遍国内外,表明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工农红军是一支不可战胜的力量。
四、课堂小结:
以问题的形式和学生一起重温课本的主要内容。为什么以“八一”作为人民解放军建军节?毛泽东为什么要到农村建立革命根据地?红军为什么要长征?
第二篇:《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历史教案(北师大版)
第15课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简述南昌起义、井冈山会师的故事,认识中国共产党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的意义,找到中国革命道路的特殊性所在。讲述红军长征的英勇故事,指导学生认识中国革命道路的艰难曲折。
2、过程与方法:充分利用观看南昌起义录像、井冈山会师图片以及红军长征示意图等,使学生了解南昌起义、秋收起义以及红军长征的基本事实。培养学生陈述历史事件的能力和读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南昌起义到井冈山会师,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的实践相结合,找到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以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创造了条件。体会先烈们不畏艰难、勇于献身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学习先烈们排除万难、不断前进的坚强意志。【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南昌起义、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立和红军长征的故事,体会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认识中国革命的特殊历程及艰难曲折。
难点:充分认识中国革命的道路是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不畏艰难曲折探索出来的,是一条有中国特色的革命之路。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上一节我们学习了《国民革命的洪流》,北伐军出师不到半年,就从珠江流域打到长江流域,大大推动了国民革命运动的发展,就在北伐胜利进军时,蒋介石、汪精卫等国民党右派突然叛变革命,大肆屠杀共产党人和国民党左派,轰轰烈烈的国民革命运动失败,然而“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并没有被吓倒、被征服、被杀绝。他们从地下爬起来,揩干净身上的血迹,掩埋好同伴的尸首,他们又继续战斗了。”以毛泽东、朱德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点燃了中国革命的“星星 1 之火”,开辟了新的革命道路。今天我们学习第15课“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二、讲授新课:
(一)、八一南昌起义:
1、播放南昌起义爆发历史背景的视频:
大革命失败后,国民党反动派暴力清党,以极端残酷的手段镇压革命人民,从1927年3月到1928年上半年,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被杀害达31万多人。
2、南昌起义的过程:
要求学生看课文,包括南昌起义的时间、地点、领导人,起因、经过、结果等让学生掌握起义的领导人。指导学生看书: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等。1927年7月下旬,中共派周恩来担任南昌方面的前敌委员会书记,负责筹划和领导这次起义。7月21日,周恩来由武汉秘密到达南昌。26日,贺龙、叶挺率领国民革命军第二十军和第十一军第二十四师开进南昌。27日,周恩来召开前敌委员会会议,成立了由贺龙、叶挺、刘伯承等组成的起义总指挥部,部署起义计划。1927年8月1日,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等率领两万多人在南昌举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
3、南昌起义的历史地位:
南昌起义虽然失败了,但对于中共来说最大的收获是什么?它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独立领导的武装斗争,是反抗国民党叛变革命、实施反动统治的第一枪,标志着人民军队的创建。
你能说出:为什么我国将南昌起义纪念日定为建军节吗?8月1日是中国人民解放军诞生的光荣节日。
4、南昌起义的意义
(二)、革命摇篮井冈山
指出南昌起义失败以后,毛泽东等人又领导在湘赣边界发动秋收起义,播放幻灯片并简述秋收起义的经过和结果,秋收起义失败后,毛泽东果断决定将部队带往井冈山地区,并在那里建立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根据地。
指导学生看书思考:井冈山在那儿?是一个什么样地区?毛泽东为什么要到农村建立革命根据地?
首先,学生通过看书中的小字介绍:井冈山位于湘赣边界罗霄山脉中段,地势险要,进可攻,退可守;革命群众基础好,敌人统治力量薄弱;远离中心城市,四周都是产粮区,很利于军事割据。结合前面所了解到的中国革命失败的教训和井冈山地区的客观条件分析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必要性。
2、井冈山会师。
3、农村革命根据地开辟的意义
(三)、“红军不怕远征难”:
1.红军长征的原因。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分析思考: “红军为什么要进行长征”?认识到长征是红军在反击国民党军第五次“围剿”失利后被迫进行的战略转移。
2、长征的经过
首先要求学生指图讲述红军长征的经过,展示红军长征路线图,要求按时间顺序讲清红军长征过程中发生的主要事件:1934年离开了瑞金开始长征;突破四道封锁线;突破乌江天险、占领遵义;召开遵义会议;四渡赤水出奇兵;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到达吴起镇;会宁会师等。
强调长征途中召开的遵义会议的时间、地点、主要内容及意义。
指出长征开始后,中共中央继续执行“左”倾错误,使红军蒙受巨大损失,人员由近10万人减少到3万余人。在毛泽东的建议下,红军转兵贵州,强渡乌江,来到遵义。为了总结经验教训,挽救危机中的红军和革命事业,1935年1月,中共中央在遵义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
提出问题:遵义会议被认为是红军长征过程中的一个转折点,你知道这是为什么?遵义会议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分析解决。
3、长征结束的标志
4、长征的意义:
第一,是中国革命转危为安的关键。
第二,长征的传奇故事传遍国内外,表明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工农红军是一支不可战胜的力量。
四、课堂小结: 以问题的形式和学生一起重温课本的主要内容。为什么以“八一”作为人民解放军建军节?毛泽东为什么要到农村建立革命根据地?红军为什么要长征?
板书设计:
第三篇: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历史教案
备课时间:第一周(即2012年9月3日)课 题:无
教学目标:概述本学期教学内容,安排预习任务。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过程:
小 结:
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备课时间:第一周(即2012年9月5日)课 题:第1课 鸦片战争的烽烟
教学目标:
1、了解鸦片走私对中国的危害,讲述林则徐虎门销烟的故事;
2、《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影响;
3、了解魏源在《海国图志》中提出的主要思想及其作用。
教学重点:虎门销烟;中英《南京条约》的内容及影响。
教学难点: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的进步性和局限性。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哪一位同学能将中国封建社会的朝代按顺序排列下来?(秦、西汉、东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北宋、南宋、元、明、清)清朝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最后一个朝代,而且是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朝代。它不但经历了中国社会向近代化的转变,而且还遭受了外国殖民者的侵略。因此,学习清朝历史可以让我们更好的来了解中国近代史上那段不堪回首的过去。我们学习历史的目的是希望同学们能:铭记历史,勿忘国耻,从历史中得到借鉴和经验。
【讲授新课】:
一、导火线——林则徐虎门销烟:
1、英国为什么要向中国走私鸦片?
①英国的发展:寻找海外市场和原料产地成为英国发展迫切需要的条件。
②中英贸易:为了扭转贸易上的逆差,英国商人开始非法向中国输入可以牟取暴力的——鸦片。
2、鸦片走私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危害:
鸦片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危害;损害身心健康(吸食者达200多万人、十数省,有官员、绅士、幕僚、兵丁和太监。);吏治败坏,军队战斗力下降;白银大量外流(20年间流失1亿元以上,为流通总额的1/5),造成政府统治危机。
鸦片流毒对中国的危害让许多有识之士深感忧虑,他们上书给道光皇帝希望可以禁烟,但并为引起朝廷重视。后林则徐又上书道光帝,道光帝任命他为钦差大臣前往广东禁烟。(问:为什么道光皇帝采纳了林则徐的禁烟请求?)
3、林则徐虎门销烟:
①林则徐禁烟:
问:林则徐到达广州后采取了哪些禁烟措施和主张?通过这些措施可以看出林则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措施有力:收缴鸦片、严惩贩运、虎门销烟。主张合理;不禁止中外正常贸易。可以看出林则徐禁烟坚定,而且有远见-不盲目排外。②虎门销烟:
引导学生讲述“虎门销烟”的故事。时间:1939年6月3—26日(共23天);地点:虎门海滩;鸦片量:110多万公斤;过程:15丈方池、盐卤、石灰、涵洞; 反映:中国百姓——扬眉吐气,外国商人——钦佩。
问:虎门销烟起到了一个什么作用?(振奋了民族精神,维护了民族尊严。)
二、经过和结果——中英《南京条约》:
1、鸦片战争的起因和经过: ①起因:
直接原因——虎门销烟;根本原因——保护鸦片贸易。除此之外,还要强调:在同清政府的交往中,英国人发现了清政府的腐朽无能,及清朝官员的腐败、军队的废弛,因此不远万里发动战争。
②经过:指导学生通过识别历史地图的方法,简单了解鸦片战争的经过,能正确认识鸦片战争的性质和中国战败的原因。
讨论:你能说出鸦片战争的性质吗?中国在这场战争中落败的原因是什么?(英国发动的侵略战争;经济落后、政治腐败、武器落后等。)
2、中英《南京条约》的内容和影响:
指导学生通过列表格的形式识记《南京条约》的内容和造成的影响,并了解英国人侵略中国的实质。中国社会原有的格局被打破,社会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由封建社会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因此说,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三、魏源发奋编著《海国图志》:
1、新思想萌发的原因:
2、魏源编著《海国图志》: 问:《海国图志》是一部介绍什么的书?你能说出并解释其新思想的精髓是什么吗?你认为“师夷长技”能够“制夷”吗?
小结:
鸦片战争的烽烟使中国蒙受了羞辱,中国历史发生了转折。对此,我们要充分认识到鸦片战争给中国带来的危害。问:你能说出有哪些危害吗?(领土完整被破坏、主权受损害、白银外流、市场被强占、资源被掠夺、人民负担日益加重。)当然,我们也要正确认识到鸦片战争在客观上给中国社会带来的积极变化。问:你能说一说有哪些积极变化吗?(封建的自然经济解体、出现了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
布置作业:课后练习及练习册
板书设计:
第1课 鸦片战争的烽烟
一、虎门销烟
1.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
2.林则徐广州禁烟
二、中英《南京条约》
1.中英鸦片战争
2.中英《南京条约》
割地:香港岛――领土完整遭破坏
赔款:2100万元――增加财政负担
五口通商: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自然经济被解体
关税协定――丧失主权
三、魏源和《海国图志》
“师夷长技以制夷”
备课时间:第二周(即2012年9月10日)课 题:第2课 劫难中的抗争
教学目标:
1、了解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事实;
2、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起因及经过;
3、讲述太平军痛打洋枪队及左宗棠收复新疆事迹。
教学重点: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左宗棠收复新疆。
教学难点: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及其给中国带来的严重危害。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通过复习提问上节课的重点知识导入本节课。复习:《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有哪些?鸦片战争给中国带来了什么影响?
导入:鸦片战争后,列强从中国获得了许多权益,但他们并没有就此满足,中国的劫难仍在延续。
【讲授新课】:
二、第二次鸦片战争:
1、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⑴战争经过:指导学生通过辨析历史地图的方法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简单经过。
⑵火烧圆明园:指导学生通过阅读课文了解“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史实。问题:①圆明园是一座什么样的园林?
②侵略者对它进行了怎样的抢掠?
③为什么说圆明园的被毁是人类文明的一次浩劫?
④面对侵略者的野兽行为,清朝统治者又如何对待?(咸丰帝逃到承德,奕忻与英法签订了《北京条约》)
⑤通过“火烧圆明园”这个历史事件,你认为说明了一个什么问题?(英法侵略者的强盗嘴脸;清政府的腐败无能。)
2、沙俄趁火打劫: 指导学生掌握“列表法”、“识别历史地图法”,来充分强调沙俄的趁火打劫。
让学生对照《俄国割占中国北方领土示意图》和《俄国通过不平等条约割占中国北方领土表》来了解沙俄割占了中国哪些领土?面积有多大?割占领土共计150多万平方千米。相当于中国现有面积的5/32。
面对着深重的劫难,中国人民也在进行着不断的抗争。
二、太平天国起义和左宗棠收复新疆:
1、太平军痛打洋枪队:
面对着外来侵略日盛和清政府的日益腐败,1851年,在广西桂平金田村爆发了洪秀全领导的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指出:与以往不同的是这次农民起义肩负着反封建和反侵略双重任务。指导学生阅读课文了解:“太平军痛打洋枪队”的史实。总结:地点——上海及其附近青浦、太仓,浙江慈溪;战果——缴获了大量武器,破敌营30多座,活捉副领队,击毙洋枪队头目华尔;影响——长了中国人的志气,灭了侵略者的威风。
2、左宗棠收复新疆:
⑴背景:要让学生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中国并没有因战事结束而得到安宁。相反,侵略者的野心进一步大增,开始纷纷将魔爪深入中国边疆地区。
⑵经过:第一步:军事上,消灭阿古柏,收复新疆大部分。第二步:以军事为后盾,通过曾纪泽的外交谈判收回伊犁,从而完成整个新疆的收复。
⑶意义:左宗棠收复新疆保卫了中国的西北边疆,遏止了侵略者的进一步扩张,有效的维护了中国领土不受侵犯。
小结:
鸦片战争后,侵略者并没有因《南京条约》的签订而停止侵略中国,清王朝也并没有因割地赔款而获得安宁,相反侵略者得寸进尺。
布置作业:课后练习及练习册
板书设计:
第2课 劫难中的抗争
劫难:1.第二次鸦片战争(火烧圆明园)
2.沙俄趁火打劫(割占中国北方150多万平方千米领土)
抗争:1.太平军痛打洋枪队
2.左宗棠收复新疆
备课时间:第二周(即2012年9月12日)课 题:无
教学目标:评讲练习册第一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过程:
小 结:
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备课时间:第三周(即2012年9月17日)课 题:第3课 甲午中日战争
教学目标:
1、了解甲午中日战争起因和经过;
2、掌握《马关条约》的内容及影响。
教学重点:黄海海战中邓世昌的主要事迹和马关条约的内容及影响。
教学难点:如何理解《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中国与日本一衣带水,在古代一直是友好邻邦。但近代以来,日本通过明治维新走上发展资本主义道路后,日本政府制定了对外扩张的大陆政策,并将其定为基本国策,由此积极对外扩张,先后侵略其近邻:中国的台湾和朝鲜,迫使朝鲜签订《江华条约》。1894年,又寻找借口,挑起了中日有史以来第一次大规模的侵略战争——甲午中日战争。这场战争对两国历史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讲授新课】:
一、甲午中日战争——黄海海战:
1、甲午中日战争的背景: 日本在走上资本主义道路以后,确立的国策和发展方向。指出:1894年的甲午中日战争是日本长期以来推行对外扩张政策和蓄谋侵略中国的必然结果。
2、甲午中日战争的经过:
由于“黄海海战”是甲午中日战争中的一役,我将甲午中日战争的过程简单的连贯起来。
3、黄海海战:
① 掌握海战的大体经过。②能够通过学过的史实,对邓世昌等抵抗将领做出一个正确的评价。、思考:甲午中日战争中中国为什么会失败?引导学生从两方面来考虑:①从日本方面:蓄谋已久;②从清政府方面:政府的软弱、政策的失当。
二、《马关条约》:
甲午中日战争结束后,日方扬言进攻北京。慈禧派李鸿章为全权代表赴日本马关签订了《马关条约》。指出:《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它大大加深了民族危机。
三、瓜分中国的狂潮:
背景:争夺殖民地、半殖民地是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的突出特点;《马关条约》也刺激和加剧了列强对中国的争夺。
展示“19世纪末列强瓜分中国的时局图”。了解《时局图》中的熊、狼、蛙、鹰、虎、太阳各表示着哪个国家?展示了当时的什么现实状况?
小结:
19世纪末期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马关条约》的签订以及瓜分中国狂潮的出现使中华民族的危机大大加深了;中国人民为反抗列强侵略,争取民族独立,进行了一次又一次的救亡图存的探索。
布置作业:课后练习及练习册
板书设计:
第3课 甲午中日战争
一、黄海海战 1.日本发展状况 2.战争经过及结果
二、《马关条约》 1.签订时间、代表人物
2.内容及影响
三、瓜分中国的狂潮
备课时间:第三周(即2012年9月19日)课 题:第4课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教学目标:
1、八国联军侵华起因经过及结果;
2、《辛丑条约》内容及影响;
3、义和团反侵略斗争。
教学重点:八国联军侵华的史实,《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教学难点:《辛丑条约》的影响;如何理解清政府是“洋人的朝廷”。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历史进入20世纪,中国的主权和国家尊严再一次遭到破坏。八国联军的侵华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辛丑条约》的签订也使中国人民陷入了苦难的深渊。
【讲授新课】: 一、八国联军攻占北京:
1、八国联军侵华借口——义和团:
分别介绍八国是哪八国,义和团是个怎样的组织,它的成员是什么人等。
2、八国联军侵华过程:
第一阶段:从1900年6月发动战争到廊坊阻击战。第二阶段:从1900年7月到8月攻陷北京。
3、八国联军占领北京后的暴行:
①北京沦陷后,清朝统治者如何对待? ②义和团的命运如何?
③八国联军占领北京后的暴行。
二、《辛丑条约》:
1、《辛丑条约》的签订:
1901年9月;清政府与英俄德法美日意奥等国签订。
2、《辛丑条约》的内容和影响:
帝国主义全面掠夺的本质也暴露无遗,清王朝完全成为洋人统治中国的工具。这一条约的签订,也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统治秩序的完全确立,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无论是从政治、经济,还是军事和外交上,《辛丑条约》对中国的损害较之以前的不平等条约都是有过之而无不及的。
小结:
进入20世纪后,新世纪的曙光并没有给中国人民带来丝毫喜悦,相反,八国联军侵华和《辛丑条约》的签订,使古老的中华民族陷入灾难的深渊,虽然有义和团和部分清军的抵抗,但由于封建制度落后于资本主义制度、清政府的腐败等原因,这种弱势中的反抗还是失败了,清王朝成为洋人统治中国的代理人。中国怎样才能不受外辱?当时的一些有识之士已开始在积极的搜寻救国之路。
布置作业:课后练习及练习册
板书设计:
第4课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借口——义和团运动
↓
过程——廊坊、杨村阻击战
↓
暴行——围攻外国使馆、教堂
↓
结果——《辛丑条约》1901年 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备课时间:第四周(即2012年9月24日)课 题:无
教学目标:评讲练习册第三第四课时,复习第一单元。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过程:
小 结:
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备课时间:第四周(即2012年9月27日)课 题:无
教学目标:第一单元测验。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过程:
小 结:
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备课时间:第五周(即2012年10月1日)课 题:无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过程:
小 结:
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国庆黄金周放假
备课时间:第五周(即2012年10月3日)国庆黄金周放假 课 题:无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过程:
小 结:
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备课时间:第六周(即2012年10月8日)课 题:无
教学目标:评讲第一单元测试卷。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过程:
小 结:
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备课时间:第六周(即2012年10月的10日)课 题:第6课近代工业的兴起
教学目标:
1、洋务运动及洋务派创办的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以及近代交通和通讯事业的发展;
2、民族实业家张謇和民族科技精英詹天佑等历史人物的事迹。
教学重点:从“‘自强’到‘求富’”、“状元实业家”。教学难点:对洋务运动的评价。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近代中国的劫难,使得许多有识之士开始寻求中国的变革。而随着近代工业的兴起,中国的资本主义开始产生和发展起来,这为维新派实行变法革新,革命派实施武装斗争、推翻帝制,先进知识分子掀起“新文化运动”提供了经济基础,起到了决定作用。
【讲授新课】:
1、洋务派及洋务运动的概念:
2、洋务运动的内容:
对于洋务运动的内容,通过两个时期——早期、后期,来进行介绍。
早期 后期
口号 “自强” “求富” 行动 创办了一批军事工业、筹建新式陆海军 创办民用工业 表现:①1865年李鸿章在上海设立江南制造总局。
②1866年左宗棠在福州成立福州船政局。③筹建了北洋、南洋和附件三支海军。
①李鸿章创办了开平矿务局、上海机器织布局等企业;
②张之洞创办湖北织布官局和汉阳铁厂等企业。
二、洋务派——轮船、铁路与电报业的出现:
1、轮船、铁路与电报业的出现:
由于军事工业的兴建带动了民用工业的发展,这一时期发展最为迅速和突出的民用部门是:交通和通讯事业。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发展;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经济实力扩张
2、洋务运动的地位和作用:
消极作用——洋务运动这种革新是基于统治阶层内部的,只是统治阶层为了巩固自身地位而采取的,故而是很不彻底的,很保守的。其“自强”和“求富”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加强军队的战斗力,以便更好的镇压人民的反抗、抵御外国侵略,使统治得以巩固。
积极作用——它对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起到了促其形成、发展的作用。在洋务运动的带动下,中国的军事工业、民用工业出现并壮大,军队战斗力大大加强。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侵略势力的经济入侵。而且代表着新生产力的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了,客观上瓦解了封建生产关系;同时,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思想也开始传播,因此洋务运动间接的推进了中国革命。
三、爱国知识分子——状元实业家:
1、代表人物——张謇:
首先,介绍爱国知识分子创设实业的背景。
2、爱国实业家兴办实业的艰难: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兴办实业是非常艰难的。(因为他们要遭受封建势力和外国资本主义 势力的双重压迫。)
如果说以张謇为代表的民族资本家为了民族大义牺牲了个人利益,体现了中国人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那詹天佑则在科技创新上掌了中国人的志气,振奋了民族精神。
四、爱国知识分子——詹天佑与京张铁路:
1、詹天佑:
背景:要在从北京到张家口这一特殊地段上修建铁路,外国人认为是十分困难的,而中国人自己修建更是不可能的。詹天佑有哪些品质值得我们学习?(不迷信权威、勇于挑战困难、大胆创新设计。)
2、京张铁路:意义?(这是中国人自己设计和修筑的第一条铁路干线。)
小结:
自洋务运动开展以来,中国开始走上近代化的道路。近代工业的兴起,改变了中国的社会面貌,涌现出了张謇、詹天佑等一批爱国知识分子,中国近代化的道路虽步履维艰,但前途是光明的。
布置作业:课后练习及练习册
板书设计:
第6课近代工业的兴起
一、从“自强”到“求富”
1.洋务派
2.洋务运动:自强、求富 3.评价
二、轮船、铁路与电报业的出现
三、状元实业家 1.背景 2.评价
四、詹天佑与京张铁路
备课时间:第七周(即2012年10月的15日)课 题:第7课 维新变法运动
教学目标:
1、严复的主要思想,及其对近代思想发展的积极影响;
2、“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及分析评价戊戌变法。
教学重点:了解“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和严复的主要思想。教学难点:戊戌变法的社会影响和失败的原因。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指导学生阅读导言后,指出:“维新变法”是以救国为宗旨变法运动。
【讲授新课】:
一、康有为发起公车上书
首先介绍公车上书的背景,接着讲述其意义。
二、警世洪钟《天演论》
首先向学生介绍严复这个人物,接着详细阐述严复的主张,最后引导学生评价严复的思想。中国近代的启蒙思想家。
三、短暂的“百日维新”
1.“百日维新”开始的标志——“明定国是”诏书 2.维新变法内容
3.维新变法的经过和结果 4.讨论戊戌变法为什么会失败
小结:
戊戌变法是一场救亡图存的爱国运动;还是一场政治改革运动;更是一场思想启蒙运动。
布置作业:课后练习及练习册
板书设计:
第7课 维新变法运动
一、康有为发起公车上书 1.公车上书的背景 2.意义
二、警世洪钟《天演论》:主张、评价
三、短暂的“百日维新” 1.开始的标志 2.变法内容 3.经过和结果 4.评价
备课时间:第七周(即2012年10月的17日)课 题:第8课 辛亥革命
教学目标:
1、了解孙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动,掌握制作大事年表的基本技能;
2、了解武昌起义和中华民国成立的精况,评价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教学重点:辛亥革命。
教学难点: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每年国庆节期间,北京天安门广场南侧都矗立孙中山的巨幅画像。人们称孙中山是中国民主革命伟大的先行者,是20世纪中国走在时代前列的第一个伟人。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学习了本课你将得到答案。
【讲授新课】:
一、孙中山早期的革命活动
1、同盟会创立背景——创立兴中会;
2、同盟会成立;
3、同盟会的革命纲领、目标和旗帜。
二、武昌起义
1、武昌起义的背景:简单介绍革命党人领导的武装起义。
2、武昌起义的经过:详细介绍起义的经过。工程八营的革命党人于10月10日晚八时半率众起义,打响了武装起义第一枪。起义胜利以后,革命党人立即建立革命政权,组成了湖北军政府,推黎元洪为都督,颁布军政府告示。广大革命群众踊跃参加革命军,武昌起义震动全国。
3、武昌起义的影响:到11月9日,全国有10多个省宣布脱离清政府,清朝统治土崩瓦解,危在旦夕。
三、中华民国的成立
1、中华民国的成立: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任临时大总统,下令定国号为中华民国,以本年为民国元年。孙中山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
2、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师:1912年为民国元年,那么1949年为民国多少年?(教师介绍一下,民国纪年与公元纪年的换算方法。)民国成立,1912年2月12日,宣统帝被迫下诏退位,清朝统治结束。统治中国二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制度从此废除。
小结:
辛亥革命已经有了九十多年的历史,辛亥革命的先辈们为之奋斗、为之献身的理想,今天已经成为光辉的现实。辛亥革命的先辈们开创的伟大事业,正是由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继续推向前进,以此加强学生情感方面的教育。
布置作业:课后练习及练习册
板书设计:
第8课 辛亥革命
一、孙中山创立同盟会 1、1894 美国檀香山 兴中会 2、1905 日本东京 同盟会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3、三民主义:民族、民权、民生
二、武昌起义 经过 结果 影响
三、中华民国的成立 1、1912年1月1日 孙中山 南京 中华民国临时政府
2、清朝统治崩溃、封建帝制结束、民主共和; 《华民国临时约法》
备课时间:第八周(即2012年10月的22日)课 题:第9课 开启思想解放的闸门
教学目标:
1、知道新文化运动的内容,了解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思想解放运动中的地位和作用;
2、列举陈独秀、胡适等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代表作品,了解他们对新文化运动的贡献。
教学重点: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意义、代表人物及其代表作品。教学难点:新文化运动的意义,新文化运动为什么把斗争锋芒指向孔教。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辛亥革命赶走了皇帝,迎来了共和。但袁世凯上台后的倒行逆流,又使人们陷入了无边的愤怒与彷徨之中,救国救民的出路到底在何方?一些进步知识分子找到了“德先生”和“赛先生”,这两位“先生”给近代中国带来了什么变化?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一起来学习新课:开启思想解放的闸门。
【讲授新课】:
一、陈独秀创办《新青年》:
1、新文化运动产生的背景;
2、陈独秀与《新青年》:新文化运动开始的标志和发起者;新文化运动的四点内容。
二、胡适发表《文学改良刍议》
首先,简单介绍胡适其人及其主要思想;然后,详细讨论分析胡适对新文化运动的贡献。
三、新文学的巨匠——鲁迅 首先,以学生自由发言为主,简单整理鲁迅的主要简历;然后,指出:“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鲁迅,把反封建的革命内容和新文学的形式结合起来,树立了新文学的典范。反映这一成果的作品是《狂人日记》、《孔乙己》和《药》。
小结:
新文化运动的意义十分深远,它是中国近代的一场思想启蒙运动,激发了广大青年追求新思想、新文化的热情,促使人们冲破落后封建思想的罗网,探索救自救民的新出路。这场声势浩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很快席卷了整个中华大地。
布置作业:课后练习及练习册
板书设计:
第9课 开启思想解放的闸门
一、背景:反对袁世凯提倡的尊孔复古逆流
二、兴起:
1、标志: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新青年》
2、代表人物: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
3、主要阵地:《新青年》、北京大学
4、两面旗帜:民主和科学
三、内容:四提倡,四反对
四、发展:1917年,胡适发表《文学改良诌议》
五、意义: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
备课时间:第八周(即2012年10月的24日)课 题:第10课 清末民初的文化与教育
教学目标:
1、了解京师大学堂的创办、科举制度的废除;
2、知道《申报》和商务印书馆,了解它们的特色和意义。
教学重点:知道中国近代教育的发端和早期的大众传播媒体产生的基本史实,了解它们对于近代社会生活的影响。
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比较真切地感受到这些文化教育事业的变化对中国近代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教师先提问一名学生,请他说说现在的学习科目有哪些,然后请他说说这些科目在中国最早是从什么时候开始设立的。然后引出本课课题——“清末民初的文化与教育”。
【讲授新课】:
一、京师大学堂的开办
从三个方面介绍京师大学堂——诞生、地位、影响。
二、废科举,兴学堂
引导学生回忆科举制确立的过程以及带给社会的影响。然后启发学生思考:为什么到了近代科举制却阻碍了社会的发展?在时代潮流的影响下,迫于社会的压力,清政府进行了以制订新学制、开办新式学堂、废除科举制度为标志的教育改革。1. 新学制的制定——《奏定学堂章程》; 2.各级新学堂的开办; 3.科举制度的废除。
三、《申报》的创办
四、商务印书馆的兴办
小结:
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说一说中国近代的教育文化呈现出什么特点?表现在哪些方面?
布置作业:课后练习及练习册
板书设计:
第10课 清末民初的文化与教育
一、京师大学堂的开办
二、废科举,兴学堂
三、《申报》的创办
四、商务印书馆的兴办
备课时间:第九周(即2012年10月的29日)课 题:第11课 社会生活的变迁
教学目标:
1、了解照相与电影的出现;
2、了解剪发辫,改称呼运动;
3、了解服饰的变化。
教学重点:剪发辫,改称呼。
教学难点:了解社会的变化与发展。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清末民初,中国社会生活面貌有了很大变化,出现了不少新事物、新气象。不论是人与人之间的称呼,还是人们日常的穿戴,都在除旧布新。你指的它们是怎样变化的吗?
【讲授新课】:
一、照相与电影的出现
1、学生讲述自己对照相的感受,以社会现象说明照相在现实生活中的普及。激发学生对照相技术起源的探究欲望。
2、学生以资料展示的方式来说明照相技术的诞生经过。
3、学生读课文了解照相技术在中国的传播,及在中国产生的影响。
4、学生展示资料介绍电影的发明和电影业的发展概况。电影在中国的传播。讲解中国首次放映电影的场面,中国电影事业的发展。解决几个基本问题:(1)中国第一次放映电影是何时?在当时产生了什么反映?中国 人自己拍摄的第一部电影是什么?中国电影业的发展概况如何?
二、剪发辫,改称呼
人物称呼、发式的不同分析民国初期在称呼、发式方面的变化,并让学生分析讨论发生变化的原因。
三、服饰的变化
了解此时中国其他占重要地位或有特色的服饰,引导学生对中山装进行探究,加深对中山装意义的理解。
小结:
社会生活的变迁和发展,体现了人们敢于创新的精神,顺应了历史的潮流。
布置作业:课后练习及练习册
板书设计:
第11课 社会生活的变迁
一、照相与电影的出现
二、剪发辫,改称呼
三、服饰的变化
备课时间:第九周(即2012年10月的31日)课 题:无
教学目标:评讲练习册第六至第十二课时。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过程:
小 结:
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备课时间:第十周(即2012年11月的5日)课 题:无
教学目标:复习第一单元和第二单元。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过程:
小 结:
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备课时间:第十周(即2012年11月的7日)课 题:无
教学目标:期中考试。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过程:
小 结:
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备课时间:第十一周(即2012年11月的12日)课 题:无
教学目标:评讲期中考试试卷。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过程:
小 结:
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备课时间:第十一周(即2012年11月的14日)课 题:第13课 伟大的开端
教学目标:
1、五四爱国运动的基本史实;
2、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的史实及意义。
教学重点:“五四精神”和认识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意义。教学难点:“五四精神”,认识中共成立的伟大意义,并将它们融入到内心世界。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同学们有过“五四青年节”吗?那么你们知道为什么要纪念“五四”吗?
【讲授新课】: 一、五四风雷
1.巴黎和会
拒绝中国的合法提案
将德国在山东的一切利益转给日本
2.运动爆发
前期:主力(学生),主要形式(罢课、游行)后期:主力(工人),主要形式(工人罢工、商人罢市、学生罢课)
3.结果:北洋政府被迫罢免曹汝霖等人职务,中国代表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4.历史意义: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1.中国共产党诞生的时机成熟
马克思主义的传入与宣传――共产主义小组的建立
2.中国共产党诞生的标志: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
3.历史意义:开天辟地的大事;给中国带来了光明的前途;从此中国革命的面目焕然一新
三、工人运动的高潮
是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中国革命出现新面貌的重要表现之一。
小结:
90多年前的“五四”,一群有志的爱国青年发出了救国图存的呐喊;今天,我们当代青年必须要为国家振兴、民族腾飞而自强不息、奋斗不止。让我们用实际行动为青春书写无悔的篇章,为祖国筑就灿烂的辉煌。所以,时代呼唤我们要弘扬前辈精神,让责任与使命伴我们成长。
布置作业:课后练习及练习册
板书设计:
第13课 伟大的开端 一、五四风雷 1.巴黎和会 2.运动爆发
前期:主力(学生),主要形式(罢课、游行)后期:主力(工人),主要形式(工人罢工、商人罢市、学生罢课)3.结果 4.历史意义
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1.中国共产党诞生的时机成熟
2.中国共产党诞生的标志: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 3.历史意义
三、工人运动的高潮
备课时间:第十二周(即2012年11月的19日)课 题:第14课 国民革命的洪流
教学目标:
1、黄埔军校创建和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史实;
2、南京国民政府的性质。
教学重点:黄埔军校和北伐战争。教学难点:南京国民政府的性质。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我们学校的教官就是新黄埔军校过来的,那么,同学们你们应该对黄埔军校有一定的了解吧,今天我们将更加详细的了解黄埔军校。
【讲授新课】:
一、黄埔军校的创建
1、创建背景、时间、地点、主要领袖
2、办学特色:政治教育和军事训练、爱国思想和革命精神
3、创建的意义
二、“光荣北伐武昌城下”
1、提问广东革命政府为什么要进行北伐呢?
2、了解国民革命军的组建
3、提问北伐战争的对象
4、战略方针
5、战果如何
三、南京国民政府的成立
代表的是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
小结: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与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实现合作,在1924——1927年间,领导了轰轰烈烈的国民革命运动,沉重打击了封建军阀的势力,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由于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建立起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的南京国民政府,大革命失败了,中国处于白色恐怖中。那么面对国民党的屠杀政策,中国共产党人又是如何从血泊中站立起来挽救中国革命的呢?我们将在下一节课继续探讨。
布置作业:课后练习及练习册
板书设计:
第14课 国民革命的洪流
二、黄埔军校的创建
4、创建背景、时间、地点、主要领袖
5、办学特色:政治教育和军事训练、爱国思想和革命精神
6、创建的意义
二、“光荣北伐武昌城下”
1、北伐原因
2、国民革命军的组建
3、北伐战争的对象
4、战略方针
5、战果
三、南京国民政府的成立
代表的是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
备课时间:第十二周(即2012年11月的21日)课 题:第15课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教学目标:
1、清楚了解南昌起义、井冈山会师和红军长征的史实;
2、了解农村包围城市的的道路。
教学重点:南昌起义、井冈山会师和红军长征。
教学难点:中国为什么要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大革命失败后,面对国民党的屠杀政策,中国共产党人又是如何从血泊中站立起来挽救中国革命的呢?我们将在这一节课继续探讨。
【讲授新课】: 一、八一南昌起义
1、先设问,提问同学们知道建军节是怎么来的?
2、了解起义背景、时间、地点、领导人。
3、结果和影响:失败;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第一枪;创建人民军队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开始,进入新时期。
二、革命摇篮井冈山
1、秋收起义
提问学生反思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都失败的原因,继而引出为什么要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
2、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
提问学生为什么会选定井冈山作为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3、井冈山会师
三、“红军不怕远征难”
1、战略转移——红军进行万里长征的背景。
2、遵义会议: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3、长征的艰险,引出长征精神。
4、长征的结束及伟大意义。
小结:
本课讲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南昌起义、秋收起义等武装起义反对国民党反动派的统治,建立农村根据地,找到了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道路。
布置作业:课后练习及练习册
板书设计:
第15课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一、八一南昌起义
1、起义背景、时间、地点、领导人。
2、结果和影响:失败;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第一枪;创建人民军队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开始,进入新时期。
二、革命摇篮井冈山
1、秋收起义
2、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
3、井冈山会师
三、“红军不怕远征难”
1、战略转移——红军进行万里长征的背景。
2、遵义会议: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3、长征的艰险,长征精神。
4、长征的结束及伟大意义。
备课时间:第十三周(即2012年11月的26日)课 题:无
教学目标:评讲练习册第十三至第十六课时,复习第三单元。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过程:
小 结:
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备课时间:第十三周(即2012年11月的28日)课 题:无
教学目标:第三单元测验。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过程:
小 结:
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备课时间:第十四周(即2012年12月的3日)课 题:无
教学目标:评讲第三单元测试卷。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过程:
小 结:
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备课时间:第十四周(即2012年12月5日)课 题:第17课 “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
教学目标:
1、通过对九一八事变、西安事变的讲述,培养学生讲述历史事件的能力;
2、通过演唱《义勇军进行曲》,让学生感受当时的历史背景,培养他们感知认知历史的能力。
教学重点:九一八事变、西安事变。教学难点:西安事变的影响。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知道近代中国哪一个国家对中国的侵略最严重吗?对了,就是日本!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看日本到底对中国做了什么可恨恶毒的事情。
【讲授新课】: 一、九一八事变
1、先概述九一八事变,让学生有个大致的了解。
2、发动九一八事变的最终目的,引导学生想一想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是不是一次意外事件。
3、蒋介石不抵抗政策:东北三省沦亡。
二、不朽的民族战歌
1、让全班学生咏唱国歌,提问他们国歌的名字——《义勇军进行曲》。
2、从歌词中,让学生感知《义勇军进行曲》的创作背景。
三、西安事变
1、背景、时间、两个关键人物。让学生探讨当时的社会主要矛盾。
2、影响作用:标志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的初步形成。
小结:
国共两党对九一八事变爆发后的不同态度和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体现了国共两党的阶级利益的不同,尤其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代表最广大人民的利益。
布置作业:课后练习及练习册
板书设计:
第17课 “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 一、九一八事变
1、九一八事变的情况
2、发动九一八事变的最终目的
3、蒋介石不抵抗政策:东北三省沦亡。
二、不朽的民族战歌
三、西安事变
1、背景、时间、两个关键人物、社会主要矛盾。
2、影响作用:标志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的初步形成。
备课时间:第十五周(即2012年12月10日)课 题:第18课 全民族抗战的兴起
教学目标:
1、简述七七事变的史实,知道中国全民族抗战从此开始;
2、了解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等罪行,认识日本军国主义残暴的侵略本质。
教学重点:了解日军在侵华期间所犯下的罪行。
教学难点:如何分析历史材料,全面、客观地评价国民党在抗战初期的作用。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在北京西南郊外永定河上,横跨一座气势如虹的石桥,它就是卢沟桥。卢沟桥始建于金代,设计科学合理、雕刻精美,是中国名桥。1937年7月,这里响起了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枪声,揭开了中华民族抗日战争的序幕。当年抗日将士那悲壮的《卢沟桥歌》仿佛在永定河上回荡。
卢沟桥、卢沟桥,男儿坟墓在此桥!最后关头已临到,牺牲到底不屈挠„„卢沟桥,卢沟桥,国家存亡在此桥!
下面我们来看具体内容。
【讲授新课】:
一、卢沟桥事变(七七事变)
卢沟桥确实是一座非常美丽的桥,它成为历史名桥,仅仅是因为它的美?仅仅是因为它的建筑水平很高吗?不,当然不是。美丽的卢沟晓月,可爱的石狮子,在1937年7月7日,却经历着一场血雨腥风。它是日本帝国主义全面侵华的开始和中华民族全面抗战开始的历史见证!
日军为什么要进攻卢沟桥呢?
面对日军的入侵,我们没有坐以待毙,数十名烈火士的鲜血染红了卢沟桥。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找出中国人民,尤其是中国军人“宁为战死鬼,不作亡国奴”的史实。并让学生找出中国守军第二十九军中为国捐躯的两位将士名称。
过渡:日本帝国主义为摆脱经济危机,从1931年起就加快了侵略中国的步。1937年12月13日,日军攻陷了中国首都南京,为迫使国民党投降,在日华中派遣军司令长官松井石根和第六师团长谷寿夫的指挥下,在全城进行了灭绝人性的大屠杀,制造了震惊中外的南京大屠杀。
二、南京大屠杀
南京大屠杀,是日军攻进南京城后进行的屠杀;屠杀的是无辜的平民,是已经放下武器、没有抵抗能力的军人和军警。
正确认识南京大屠杀及当今日本极力掩盖南京大屠杀的事实。
三、共赴国难
根据国共两党多次谈判达成的协议,将中国工农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朱德任总指挥,彭德怀任副总指挥,叶剑英任参谋长,任弼时任政治部主任。后来,又把南方八省的红军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叶挺为军长,项英为副军长。9月,国民党公布了中共中央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至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全民族的抗战进入一个新阶段。
小结:
日本帝国主义经长期准备之后,继把东北变成它的殖民地的九一八事变后,寻衅发动了全面进攻中国的“七七卢沟桥事变”开始了它灭亡中国、称霸亚洲乃至世界的狂妄计划。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国共两党捐弃前嫌,携手合作,开始了中华民族的全面抗战,日本对在侵华战争中所犯的滔天罪行必须予以承认,其侵略行径给亚洲各国人民带来无穷的灾难,而南京大屠杀仅仅是这无穷灾难中的一个典型。“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我们必须时刻警惕法西斯幽灵和军国主义的复活,揭露日本右翼势力企图掩盖历史真相,抹杀侵略事实的险恶用心。
布置作业:课后练习及练习册
板书设计:
第18课 全民族抗战的兴起
一、卢沟桥事变(七七事变)
1937年7月7日 全面抗日战争时期
二、南京大屠杀 1937年12月
三、共赴国难 第二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 八路军、新四军
备课时间:第十五周(即2012年12月12日)课 题:第19课 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新的长城
教学目标:
1、讲述血战台儿庄的史实,说明国民党军队在抗战中的作用及战役的意义;
2、通过讲述百团大战的史实,说明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所体现的英勇顽强精神;
3、了解冼星海、徐悲鸿、侯德榜的主要成就。
教学重点:体会中国军民在抗日战争中的抗争精神。
教学难点:体会中国各阶层人民在抗战中怎样团结一致抗日。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教师:万里长城是中华民族的一个象征,谁能说一下,在古代的时候,长城主要起到什么作用? 学生:防御外敌。
教师:很好。我们前一课学到“不朽的战歌”《义勇军进行曲》。歌词中也提到了长城,这是怎样的长城?
学生:用血肉筑成的长城。
教师:面对日本的侵略,古代修筑的长城已经失去了屏障作用,但是不屈的中国人民并没有因此而望天兴叹,相反,他们一直与外敌进行着不屈不挠的抗争。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新的长城》
【讲授新课】:
一、血战台儿庄
时间:1938年3月 指挥:李宗仁
结果:国民党消灭日军一万多人,日军大败。
影响:台儿庄战役是抗战依赖取得的重大胜利,它打击了日本侵略者的嚣张气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抗战士气。
过渡:台儿庄战役是国民党正面战场抗战以来的重大胜利,而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开辟的敌后战场也展开了一系列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战斗。百团大战就是其中一次大规模的战斗。
二、百团大战
1、八路军新四军开展了抗日游击战争,建立了很多敌后抗日根据地,对日本构成了严重的威胁。
2、当时日本侵略者为了尽快解决中国问题,改变了自己的政策:一方面对蒋介石集团威逼诱降,另一方面对敌后共产党敌后抗日根据地推行“囚笼政策”,企图摧毁华北抗日根据地以巩固占领区。解释“囚笼政策”:日本侵略者疯狂进攻敌后抗日根据地,他们修筑了无数碉堡、封锁墙和封锁沟,还利用铁路公路把根据地包围起来。
中共发动百团大战的目的?(为了反对投降,鼓舞抗战军民,粉碎日军企图分割抗日根据地的目的)时间?(1940年8月)指挥?(彭德怀)得名原因(共有105个团参战)
影响:百团大战是抗战期间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一次 最大规模的战役。它提高了中国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威望,坚定了全国人民抗战胜利的信心。
过渡:国共两党的军队在战场上都是奋力杀敌,军队以外的民众,在危机关头也站起来了,他们组成了另一条战线,用自己的行动来鼓舞中国人。我们书上介绍了冼星海、徐悲鸿和侯得榜。
三、众志成城
设问:这些音乐家、艺术家、科学家,一不拿枪,二不上战场,他们是怎样为抗日战争作努力的? 冼星海《黄河大合唱》,共同感受众志成城,同仇敌忾的民族之声。徐悲鸿的《愚公移山》和《奔马》,他资助抗战的爱国举动,不愧是国统区知识分子积极支持抗战的杰出代表。
侯德榜的侯氏制碱法,提高祖国的科技水平和综合国力。
小结:
同学们,从今天的学习中,我们了解到我们的先辈确实是以他们的血肉筑成了新的长城,这长城也起到了和砖木长城一样的作用,抵御外敌,把抗战引向胜利,同时也象征着我国人民英勇顽强,团结一致不怕牺牲的精神,愿这新的长城也永远屹立在我们每位炎黄子孙的心中!
布置作业:课后练习及练习册
板书设计:
第19课 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新的长城
国民党:台儿庄战役
1938 李宗仁 意义 共产党——百团大战 1940 彭德怀 意义 冼星海 各阶层————徐悲鸿
侯德榜
备课时间:第十六周(即2012年12月17日)课 题:第20课 抗日战争的胜利
教学目标:
1、了解中共“七大”的时间、地点,掌握中共“七大”的主要内容和历史意义;
2、通过抗日战争的过程为学生进一步学习抗战胜利、分析抗战胜利的原因奠定基础。
教学重点:中共“七大”的主要内容、抗战胜利的历史意义。
教学难点:中共“七大”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和实现中国的光明前途准备了条件即中共“七大”召开的历史意义。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抗战开始后,国共两党各执行了怎样的抗战路线?结果怎样?在相持阶段,国民党政府在抗战的态度上有什么变化?结果怎样?在抗日即将胜利的时候,国民党和共产党的各自表现如何? 带着这些问题我们来学习《抗日战争的胜利》。
【讲授新课】:
一、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
会议的背景 1945年4月 陕西延安
会议的内容:《论联合政府》报告;党的政治路线:指导学生突出四个词语:领导、依靠、任务、目标。即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依靠广大人民群众的力量,完成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国人民的任务,目标是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把毛泽东思想作为党的指导思想;选举产生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央领导集体。
历史意义:争取胜利 坚定信心
二、日本无条件投降
1945年8月15日
抗战胜利的伟大历史意义:民族解放战争的完全胜利、洗雪了耻辱、重新振兴的转折点
三、台湾光复
《马关条约》 1945年10月25日 半个世纪
小结:
让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抗日战争能够取得最后胜利的原因,请同学们思考讨论。
学生讨论后,教师总结:第一,由于建立了由中国共产党倡导的,以国共两党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这是一条全民族抗战的路线。第二,中国共产党坚持全面抗战路线即人民战争路线,坚持持久抗战的总方针。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和其他抗日武装,深入敌后,开展游击战争和创立敌后抗日根据地,抗击了侵华大部分日军和几乎全部伪军,成为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对夺取抗战的胜利起了决定性作用。第三,国民政府在正面战场的对日作战,对粉碎日本侵略者速战速决的方针、牵制日军起了重要作用。第四,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离不开爱国华侨和世界人民的大力支援。
布置作业:课后练习及练习册
板书设计:
第20课 抗日战争的胜利
一、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 1945年4月 陕西延安
《论联合政府》报告;党的政治路线;指导思想;中央领导集体。
争取胜利 坚定信心
二、日本无条件投降
1945年8月15日
民族解放战争的完全胜利、洗雪了耻辱、重新振兴的转折点
三、台湾光复
《马关条约》 1945年10月25日 半个世纪
备课时间:第十六周(即2012年12月19日)课 题:第22课 全面内战的爆发
教学目标:
1、知道重庆谈判,通过学习重庆谈判期 间的国共两党政治的较量的有关事实,理解中国共产党为争取和平民主所做出的努 力。
2、通过了解蒋介石镇压国内民主运动的情况、全面内战的爆发的情况,认识国民党独裁内战的本质。
教学重点:重庆谈判。
教学难点:蒋介石电邀毛泽东重庆谈判的阴谋。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回顾国民革命时蒋介石叛变革命的过程导入本课蒋介石又一次反共阴谋。【讲授新课】:
一、谈判桌上的较量
1、蒋介石的反攻阴谋
2、中国共产党的主张
3、蒋介石电邀毛泽东重庆谈判的原因
强调:蒋介石为了把反和平的责任推到共产党身上,进一步争取部署内战的时间。
4、蒋介石的阴谋何在?
分两种情况:一如果毛泽东去。二如果毛泽东不去。
5、为了尽一切可能争取和平,戳穿 蒋介石的家和平真内战的阴谋,毛泽东偕周恩来、王若飞飞赴重庆同国民党进行谈判。
二、蒋介石加快内战的步伐
思考:马叙伦为什么说中国的希望只 能寄托在共产党身上?
三、全面内战的爆发
全面内战爆发的标志 时间
小结:
抗战胜利后蒋介石企图垄断抗战胜利果实建立独裁统治,而中国共产党提出和平民主团结的口号。蒋介石发动内战的方针已经制定,但迫于国内人民的压力,另外为争取备战的时间,他三次电邀毛泽东到重庆谈判。毛泽东为了争取和平戳穿蒋介石的假和平阴谋亲赴重庆谈判。经过45天的较量双方签订了《双十协定》。但是蒋介石发动内战的野心未变,当他做好了发动内战的准备后,1946年月国民党军队向中原解放区发动大规模的进攻,全面内战由此爆发。
布置作业:课后练习及练习册
板书设计:
第22课 全面内战的爆发
一、谈判桌上的较量
蒋介石电邀毛泽东重庆谈判的原因 蒋介石的阴谋何在?
二、蒋介石加快内战的步伐
三、全面内战的爆发
全面内战爆发的标志 时间
备课时间:第十七周(即2012年12月24日)课 题:第23课 走向战略进攻
教学目标:了解中共中央转战陕北和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史实,知道人民解放战争开始转入战略进攻。
教学重点:中共中央转战陕北和千里跃进大别山。教学难点:千里跃进大别山战略反攻主攻方向的选择。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毛泽东曾说:延安是我们的,我们在这里开了窑洞,种了小米,学习了马列主义。延安有着“革命圣地”的美誉,但为什么中共中央还要撤离延安呢?蒋介石在不无得意地踏上延安这块土地后,为什么一听到刘邓大军挺进中原的消息,就坐卧不宁呢?
【讲授新课】:
一、中共中央转战陕北
1、中共中央为什么要主动撤离延安与转战陕北? 敌我力量的悬殊
2、中共中央应当采取怎样的措施对付敌人的进攻? 诱敌深入、主动撤离延安
3、在当时危险而又艰苦的环境下,毛泽东、周恩来等不顾个人安危,留在陕北与敌人周旋,指挥全国战场,充分体现了伟人的风范。这不仅极大地鼓舞了西北地区军民,也是我军能 战胜敌人的重要精神力量。
二、孟良崮上火如潮
1947年3月 陈毅 粟裕 山东解放区 华东野战军 七十四师
三、千里跃进大别山
刘邓大军为什么选择向大别山跃进? 战略位置、群众基础
美国政府支持蒋介石发动内战,我人民解放军执行正确的战略战术,第一年就取得粉碎国民党军全面和重点进攻的胜利。战争第二年后,解放军开始战略反攻,将战争引向国民党统治区,人民解放战争从此走向胜利。为战略大决战的胜利埋下伏笔。
小结:
国民党反动派全面进攻失败后转向重点进攻,目标是陕甘宁解放区和山东解放区,中共采取正确战略战术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的重点进攻,由于敌我力量的变化,也为了减轻重点进攻的压力,1947年6月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揭开战略进攻序幕,这是国民党反动派政府走向覆灭的转折点。
布置作业:课后练习及练习册
板书设计:
第23课 走向战略进攻
一、中共中央转战陕北
敌我力量的悬殊
诱敌深入、主动撤离延安
二、孟良崮上火如潮
1947年3月 陈毅 粟裕 山东解放区 华东野战军 七十四师
三、千里跃进大别山
刘邓大军 大别山的战略位置、群众基础 揭开了人民解放军全国性战略进攻的序幕。
备课时间:第十七周(即2012年12月26日)课 题:第24课 国民党政权的崩溃
教学目标:
1、三大战役的名称、双方作战简况和战果;
2、渡江战役简况和南京国民政府灭亡的时间。
教学重点: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和渡江战役。
教学难点:对于兵力和武器装备等方面占有绝对优势的国民党军队迅速失败原因的认识。渡江战役捍卫了领土主权的独立和完整,维护了祖国的统一的历史作用的认识。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向国民党统治区发动了反攻,揭开了人民解放战争全国性战略进攻的序幕。此时,国民党只能把兵力收缩到沈阳、北平、徐州等战略要地。通过决战彻底打垮敌人的时机已经成熟。于是解放战争进入了战略大决战阶段。
【讲授新课】:
一、辽沈战役
东北野战军 林彪 罗荣桓
兵力较量:转入反攻后,东北地区的人民解放军兵力占优,是全国五大战场中兵力超过国民党军队的唯一战场。
敌军态势:国民党军队被孤立分散,活动范围小,补给困难,是战是守举棋不定。
我军态势:解放军根据地广阔,物质力量雄厚、刚完成土地改革,人民群众踊跃参军支援前线。战局延伸:胜利后可以挥师入关,有利于华北、华东的作战;还能以东北的工业支援全局。战果:解放东北全境。是人民解放军对国民党军第一次取得数量上的优势。
二、淮海战役
中原野战军 华东野战军
陈毅曾说过,淮海战役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人民群众的支持是革命战争取得胜利的重要保证。
战果:解放长江中下游以北的广大地区,为渡江作战奠定了基础。
三、平津战役
东北野战军 华北野战军
党中央为什么要采取和平手段解放北平? 和平民主是当时大势所趋、民心所向; 可以避免不必要的伤亡,保障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保护古迹和文物、保护环境不受破坏;(具有3000年建城史和900多年建都史的古老北京,故宫,天坛)
不战而屈人之兵是兵家所推崇的上策,有利于进一步瓦解敌人。战果:解放了华北全境。
四、渡江战役
1949年4月21日----23日
解放军占领南京,宣告延续了22年的国民党政权的覆灭。
小结:
歌谣:三大战役大决战,歼敌150多万;百万雄师过大江,蒋家王朝就完蛋;解放战争留遗憾,蒋匪残余逃台湾。
布置作业:课后练习及练习册
板书设计:
第24课 国民党政权的崩溃
一、辽沈战役
东北野战军 林彪 罗荣桓
战果:解放东北全境。是人民解放军对国民党军第一次取得数量上的优势。
二、淮海战役
中原野战军 华东野战军
战果:解放长江中下游以北的广大地区,为渡江作战奠定了基础。
三、平津战役
东北野战军 华北野战军 战果:解放了华北全境。
四、渡江战役
1949年4月21日----23日
解放军占领南京,宣告延续了22年的国民党政权的覆灭。
备课时间:第十八周(即2013年1月4日)课 题:无
教学目标:评讲练习册第17课至第24课,复习第四、五单元。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过程:
小 结:
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备课时间:第十八周(即2013年1月6日)课 题:无
教学目标:复习全册书。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过程:
小 结:
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备课时间:第十九周(即2013年1月7日)课 题:无
教学目标:评讲第四、五单元测试卷,评讲期末模拟测试卷。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过程:
小 结:
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备课时间:第十九周(即2013年1月8日)课 题:无
教学目标:学生自行复习。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过程:
小 结:
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第四篇:北师大版八年级历史教案
北师大版八年级历史教案
第四单元
第17课“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
撰稿人:建晓敏 审验人:席贯丽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日本侵略者制造的九一八事变的经过、结果,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历史线索,并由此分析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
通过九一八事变,了解日本军国主义者的侵略本质,明确了解这场战争的性质。明确聂耳及《义勇军进行曲》在民族危亡的特定历史环境中起到的推动作用。把握西安事变的发生及发生后国内外各种政治力量的态度、最后和平解决这一基本线索。
过程与方法
多渠道收集有关九一八事变和西安事变的历史资料,通过声、像等材料直观、全面地了解历史发展的原貌。
播放《义勇军进行曲》,创设历史情境,将学生重新融入那民族危亡的时刻,加深学生对“不朽的民族战歌”的认识。
模拟表演,三名学生分别扮演张学良、杨虎城、蒋介石,学生分组讨论,分别站在中国共产党,国民党内亲美派、亲日派的不同立场分析西安事变的发生,发展及解决,形成历史与学生的近距离接触,以形成正确认识和评价历史人物、事件的能力。
通过“中国共产党为什么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讨论,培养学生在错综复杂的历史环境下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结合历史背景,演唱《义勇军进行曲》,感受这首歌曲的巨大震撼力,激发学生真挚的爱国感情。
了解张学良、杨虎城将军在民族危机的关键时刻,置个人安危于不顾,站在全民族立场上发动西安事变,促成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的初步形成的过程,感受他们强烈、浓厚的爱国情怀,对国家、民族的责任心,从而形成民族大义重于一切、祖国利益高于一切的观念。
二、〖教学重点〗
了解30年代日军对华侵略的过程和西安事变的历史作用;
三、〖教学难点〗
对比蒋介石对日政策的变化,认识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原因。
四、〖教学方法〗
1.启发、讨论式教学方法:在具体操作中,教师注意“启”的适度性原则,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分析、归纳的能力,加强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通过讨论,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和团结合作意识。2.多媒体、多信息渠道教学方法的应用:从影音像、模拟表演等多角度切入情境,使学生如临其境,如闻其声。
五、〖课时安排〗一节
六、〖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1.根据内容制作相关的教学课件:
影像资料:譬如,九一八事变及抗日民族救亡运动相关的资料。
音乐资料:《松花江上》《义勇军进行曲》。2.收集相关的教学内容的资料。学生准备
1.排演历史滑稽剧、小品《张学良、杨虎城劝谏蒋介石联共抗日》。
2.多渠道收集有关九一八事变和西安事变的历史资料,全面了解历史发展的原貌。
七、〖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歌曲《松花江上》:“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森林煤矿,还有那满山遍野的大豆高粱。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我的同胞,还有那衰老的爹娘„„,从那个悲惨时候,脱离了我的家乡,抛弃那无尽的宝藏,流浪!流浪!”
教师设疑:是什么原因导致了“我”“脱离家乡”“流浪”?由此导入新课。(设计说明:①音乐的使用起到设置历史情境的作用,使学生在授课之初,进入特定的历史情景中。②承上启下。承上:曲调的旋律悲戚,很贴切地将本课内容的线索,主调体现出来,加深学生对“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的认识,起到开篇点题的作用;启下:由此导出九一八事变,有关九一八事变的歌曲有很多,选用此曲的原因在于此曲通过前后对照的方式,将九一八事变发生前后人民的生活变化形象地展现出来,使学生对战争的侵略本质有初步的认识)
二、预习提示:
1.每年的9月18日晚,东北 总要响起长长的警报声。2.中国开始局部抗战的事件是。3.“九一八事变”爆发后,蒋介石采取,命令东北边防军司令 把部队撤到。不到半年,、、三省全部沦陷敌手。4. 抗战显示了中国人民不畏强敌、抗击侵略的精神。5.“九一八事变”后,日军又将侵略魔爪伸向 地区。6.人民音乐家,最杰出的代表作品是。7.简述西安事变的过程、影响 8.“ 西安事变 ”的解决过程中,中国共产党提出 主张,蒋介石被迫接受、的主张。
三、讲授新课
具体操作建议:
(一)学生表演历史滑稽剧
剧情简介:一日,主人在家中看电视,突然邻居破门而入,将主人家的电视机举起砸坏,然后声称是主人将电视机砸坏,二话不说上前把主人打了一顿,把主人赶了出去,趁机霸占了主人的家。
(二)模拟案情分析
要求学生根据剧情内容,模拟警官进行案情分析。
主人在自己的家中即使砸了电视机,与邻居有没有关系?在什么情况下,邻居是有理由到主人家里质问的?(提示:主人跑到邻居家砸了邻居家的电视机)从案情的真相看,到底是谁砸了主人家的电视机,在此事件中经过一番预谋进行挑衅的案犯应该是谁?
(三)剧中的事件与九一八事变的发生经过进行对比,分析九一八事变的实质 1.事件分析:引导学生分析九一八事变发生的时间、地点、当事者。
2.历史假设:在什么情况下,日本军方攻击我方是有理由的?由此导出一种结论:如果我们去日本炸了铁路,双方是有开战的理由的。教师进一步设疑,这种假设有没有出现的可能?
3.揭示事实真相:到底是谁炸了南满铁路柳条湖的一段路轨?由此导出是日本关东军炸毁了铁路。(多媒体展示)“日本关东军密令”。教师总结九一八事变是日本发动的有蓄谋的侵华战争。
(设计说明:鉴于各学校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考虑到此环节如果设置历史小品,困难较大,也很难真实地反映历史的原貌,因此进行了历史滑稽剧的设计,它虽然不是历史原貌的反映,但它的故事情节却深刻地蕴涵了九一八事变中日军攻击我方的无耻嘴脸,它以一种幽默诙谐的形式,揭示了战争的本质)
4.续演滑稽剧。
教师进一步假设、设疑:假设剧中的主人就是蒋介石,遇到“邻居”如此野蛮的对待时,他应该怎样做?而事实上他是怎样做的?由此导出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为加深学生的形象认识,教师可出示《蒋介石给张学良的密令》。
(设计说明:通过假设,使学生认识到“应该”与“事实”的差距,从而对“不抵抗政策”的卖国实质加以认识)
5.滑稽剧的结局。
剧情介绍:在被邻居打了一顿后,主人奉行不抵抗政策,从家中搬了出去。
由此导出,张学良奉行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部队撤到山海关内。
6.教师提问:日本是在多长时间内吞并了东北三省的?假设:如果到东北三省旅游,在半年之内,能否将3000多平方千米的土地全部旅游完?日本为什么会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吞并整个东北三省。此设计在于突出表现在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纵容下所产生的严重后果。
7.教师进一步设疑。
(1)蒋介石奉行不抵抗政策,那么此时蒋介石将政策的重心放在哪里?由此导出蒋介石对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的围剿。此设计的目的是进行新旧知识的联系,培养学生从横向、纵向两方面把握历史线索的能力。
(2)东北沦陷后,谁是最直接的受害者?
(设计说明:承上,使学生再次体味《松花江上》歌曲意境。启下,导出东北抗日联军和未撤走的部队留下来继续抗日的史实,并与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进行对比,同时为下一框题“不朽的民族战歌”中的抗日救亡运动做一简单的铺垫)
(3)张学良及其所属部队都是哪儿的人?他们面对东北的沦陷,会在心理上有什么反应?此设计的作用重在启下,为张学良发动西安事变的心理原因做一事先的铺垫。
8.教师比喻:一只贪婪的恶狼得到一块肉后,它会不会就此满足?它会怎样做?由此导出日军在吞并东北三省后,入侵华北。多媒体展台出示《恶狼扑食图》(恶狼寓意日军,图中的恶狼在霸占了东北三省后,又贪婪地扑向了华北)
(设计说明:此图的设计在于形象直观地再现日本侵略者贪婪、无耻的嘴脸)
(四)音乐赏析
教师引导学生做一前景展望:如果拿下了华北,这只“恶狼”的下一个目标是什么?由此导出“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再次点题。联系东北三省人民自发组织的抗日联军,分析在“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爱国的民众会怎样做,由此导出“不朽的民族战歌”,教师指出“不朽的民族战歌”实际上是寓意双关,一是在九一八事变发生后,民族矛盾已经上升为主要矛盾,面对日益严重的民族危机,全国各界民众掀起声势浩大的抗日救亡运动,汇成了一首不朽的民族战歌;二是聂耳所作的《义勇军进行曲》,作为不朽的民族战歌,激励着一代热血青年投入到抗日救亡运动中,成为一面抗日的旗帜。
播放歌曲《义勇军进行曲》,要求学生根据自己收集的相关材料,说明《义勇军进行曲》的创作背景,简介作者聂耳。要求学生伴随着《义勇军进行曲》的乐曲,观看抗日救亡运动的影像剪辑资料。
(设计说明:学生在每周一次的升旗仪式中,都会听到这首国歌,如果在课上仅仅是播放这首乐曲,很难再次引起学生的共鸣。剪辑资料的播放,实际上是起到设置特定情境的作用。影、音资料的双重使用,从视觉、听觉多角度强烈地烘托出了“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这个特定的历史情境,加深了学生对“不朽的民族战歌”的认识)
(五)情境再现
1.教师设疑:你们长大后的理想是什么?
在一个班级中多少会有一些男生想当兵,教师可进一步提问这部分学生,作为军人的职责是什么?在国家面临民族危亡的时候,应该怎样做?而此时身为军人的张学良、杨虎城在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下,在做些什么?
(设计说明:此设计的目的是试图从心理上把握张学良、杨虎城将军发动的西安事变的线索,并从另一角度再次揭示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实质上是置民族、国家利益于不顾的卖国政策)
教师分析:在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的时候,在“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张学良、杨虎城将军以民族大义为先发动了西安事变。
2.学生表演历史小品《张学良、杨虎城劝谏蒋介石联共抗日》。
(设计说明:小品的表演在于展现双方由于截然不同的立场引发的强烈的矛盾冲突必然是不可调和的,为张学良、杨虎城无奈下发动西安事变做了铺垫)
3.讨论:教师指出,西安事变发生后,震惊全国,不同个人、不同国家从各自的立场出发,产生了不同的反应。在学生自愿组合的基础上,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组,分别代表英、美、日本、中国共产党、国民党内亲美派宋美龄与宋子文、国民党内亲日派何应钦四方力量,要求学生从各自的立场出发,分析、讨论四方力量在西安事变发生后所能产生的反应、表现。
教师引导:在各种错综复杂的关系中,究竟哪一方的决定是站在全民族利益的基础上考虑的?究竟西安事变应该怎样解决?由此导出中国共产党提出和平解决西安事变。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展开讨论: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历史意义。
4.小循环反馈。
讨论
1.西安事变爆发后,许多人主张杀死蒋介石,而中共决定和平解决西安事变,这是为什么?
2.有人认为张学良兵谏蒋介石,发动西安事变,再次扭转中国历史的走向,成为民族英雄。然而也有另一种观点,有人说“成也张学良,败也张学良”,甚至说他是“千古罪人”,针对这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你赞成哪一种观点,请说出你的观点。
(设计说明:通过这两个讨论题的设置,可以帮助学生对西安事变形成正确的认识,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四、课堂小结
教师总结:在“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无数先烈用自己的鲜血、生命捍卫了自己爱国的信念,张学良、杨虎城将军置自身的安危于不顾,以民族大义为先,发动了西安事变,促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他们都是爱国的。而在和平时代的今天,爱国可以包含哪些新的内容?我们又应该为国家做些什么?
五、课堂反馈
1.每年的9月18日晚,东北 总要响起长长的警报声。2.中国开始局部抗战的事件是。3.“九一八事变”爆发后,蒋介石采取,命令东北边防军司令 把部队撤到。不到半年,、、三省全部沦陷敌手。4. 抗战显示了中国人民不畏强敌、抗击侵略的精神。5.“九一八事变”后,日军又将侵略魔爪伸向 地区。6.人民音乐家,最杰出的代表作品是。7.简述西安事变的过程、影响 8.“ 西安事变 ”的解决过程中,中国共产党提出 主张,蒋介石被迫接受、的主张。
9.西安事变爆发后,许多人主张杀死蒋介石,而中共决定和平解决西安事变,这是为什么?
10.有人认为张学良兵谏蒋介石,发动西安事变,再次扭转中国历史的走向,成为民族英雄。然而也有另一种观点,有人说“成也张学良,败也张学良”,甚至说他是“千古罪人”,针对这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你赞成哪一种观点,请说出你的观点。
六、板书设计 一、九一八事变
1.事件分析:引导学生分析九一八事变发生的时间、地点、当事者。
2.历史假设:在什么情况下,日本军方攻击我方是有理由的?由此导出一种结论:如果我们去日本炸了铁路,双方是有开战的理由的。教师进一步设疑,这种假设有没有出现的可能?
3.揭示事实真相:到底是谁炸了南满铁路柳条湖的一段路轨?由此导出是日本关东军炸毁了铁路。(多媒体展示)“日本关东军密令”。教师总结九一八事变是日本发动的有蓄谋的侵华战争
4、蒋介石奉行不抵抗政策,那么此时蒋介石将政策的重心放在哪里?由此导出蒋介石对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的围剿。此设计的目的是进行新旧知识的联系,培养学生从横向、纵向两方面把握历史线索的能力。
5、东北沦陷后,谁是最直接的受害者?
二、不朽的民族战
歌播放歌曲《义勇军进行曲》,要求学生根据自己收集的相关材料,说明《义勇军进行曲》的创作背景,简介作者聂耳。要求学生伴随着《义勇军进行曲》的乐曲,观看抗日救亡运动的影像剪辑资料。
三、西安事变
1.西安事变爆发后,许多人主张杀死蒋介石,而中共决定和平解决西安事变,这是为什么?
2.有人认为张学良兵谏蒋介石,发动西安事变,再次扭转中国历史的走向,成为民族英雄。然而也有另一种观点,有人说“成也张学良,败也张学良”,甚至说他是“千古罪人”,针对这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你赞成哪一种观点,请说出你的观点。
第五篇:《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读后感
《星星之火 可以燎原》读后感
-----------指引黎明的曙光
1930年一月,面对大革命失败后,白色恐怖笼罩着城乡的中国,毛泽东同志撰文指出了“中国革命不仅必然会迎来高潮,而且很快会走向高潮”,纠正了部分同志对中国革命形势的错误估量,指引了全国革命前进的正确方向,坚定了全党全国群众争取伟大胜利的立场和信心。本文为全国人民指引了黎明的曙光。
毛主席在这篇文章中用生动贴切的比喻“它是站在海岸遥望海中已经看得见桅杆尖头了的一只航船,它是立于高山之巅远看东方已见,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朝日,它是躁动于母腹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个婴儿。”让全国人民认识到“中国革命高潮决不是完全没有行动意义的、可望而不可即的,一种空的东西。”
毛主席在本文中引用了中国一句古语,说明中国革命现在虽只有一点小小的力量,但是它的发展会是很快的。它在中国的环境里不仅是具备了发展的可能性,简直是具备了发展的必然性。这一本质认识在五卅运动及其以后的大革命运动已经得了充分的证明。这句“老话”便是“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这篇文章便是毛主席为答复林彪散发的一封对红军前途究竟应该如何估计的征求意见的信的回信,在收录进《毛泽东文选》时,被命名为《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要理解一篇伟大的文章甚或一个伟大人,在历史上的意义,理解他们是如何推动历史进步的,就必须要对当时的历史背景以及历史环境做充分详尽的了解。
1927年大革命后,国民党统治集团将捕杀的网罗张遍了全中国,从1927年3月到1928年上半年,被杀害的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达31万之多,全党党员人数由中共五大时的57900多人锐减到10000多人,革命的主观力量大为消弱,工农运动走向低落,中国革命转入低潮。中国共产党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
敢不敢坚持革命?怎样坚持革命?是中国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必须回答的两个根本性问题。虽然如此,共产党人却并没有被严峻的考验吓倒,他们领导了武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开启了中共独立领导革命战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新篇章。中国革命由此进入一个新阶段,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即十年内战时期。
但是党内一部分同志还缺少正确的认识,他们对时局存在错误的估量,对形势产生悲观的认识,他们虽然相信革命高潮不可避免地要到来,却不相信革命高潮有迅速到来的可能。他们不赞成争取江西的计划,也没有用这种红色政权的巩固和扩大去促进全国革命高潮的深刻的观念。他们持有一种“在全国范围的、包括一切地方的、先争取群众后建立政权“的错误理论,这种理论并没有认清中国是一个许多帝国主义国家互相争夺的半殖民地的客观事实,并没有认清中国半殖民地本封建社会的国家性质。
面对这些会影响中国革命前途的错误认识,随着红军的发展和根据地的扩大,毛泽东在本文中进一步指出:红军、游击队和红色区域的建立和发展,是半殖民地的中国在无产阶级的领导之下的农民斗争的最高形式,和半殖民地农民斗争发展的必然结果,并且无异议的是促进全国革命高潮的最重要因素。
并且指出要判断中国政治形势,需要认识四个要点。总结为:
(一),现在中国革命的主观力量虽然弱,反动统治阶级的一切组织(政权、武装、党派等)也是弱的;
(二),大革命剩下的革命力量的发展将是很快的,将具有“星火燎原”之势;
(三),对反革命力量也要从本质上去估量,切不可产生政治上的盲动主义或悲观主义;
(四),不可只观察当前表面现象不观察实质,将特殊的小的环境一般化扩大化起来。
结合以上四点,毛泽东又充分分析了帝国主义相互之间、帝国主义和殖民地之间、帝国主义和它们本国的无产阶级之间的矛盾的发展。指出帝国主义争夺中国一迫切,帝国主义和整个中国的矛盾,帝国主义者相互间的矛盾,就同时在中国境内发展起来,促使中国各派反动统治者之间的矛盾日益发展,产生军阀混战,促使赋税加重,令广大的负担赋税者和反动统治者之间的矛盾日益发展。中国资产阶级和中国工人阶级之间的矛盾随着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工业的矛盾日益明显。而地主阶级和农民的矛盾伴随着帝国主义的商品侵略更加深刻化。致使民不聊生,哀鸿遍野。
通过认识这些引起革命高潮的各种矛盾向前的发展,就知道了中国是处在怎样一种皇皇不可终日的局面之下,处在怎样一种混乱状态之下。就知道了反帝反军阀反地主的革命高潮,是怎样不可避免,而且是很快会要到来。中国是全国都布满了干柴,很快就会燃成烈火。指出“星火燎原”的话,正是时局发展的适当的描写。许多地方工人罢工、农民暴动、士兵哗变、学生罢课的发展证实了这个“星星之火”,距“燎原”的时期,毫无疑义地是不远了。
在反革命潮流逐渐低落的形势之下,党的战斗力组织力恢复一定很快,党内干部分子的消极态度也会迅速消灭。群众是一定归向我们的。屠杀主义固然是为渊驱鱼,改良主义也再不能号召群众了。群众对国民党的幻想一定很快地消灭。在将来的形势之下,什么党派都是不能和共产党争群众的。在大混乱的现局之下,只有积极的口号积极的态度才能领导群众。党的战斗力的恢复也一定要在这种积极态度之下才有可能。而奠定了群众基础就等同于奠定了中国革命胜利的基础。
这篇文章不仅反驳纠正了党内对革命前途的错误认识,更优先于很多人开始形成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理论,是对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军和根据地斗争经验的科学概况,是在党内盛行的将马克思主义教条化苏维埃精验神圣化的错误倾向的基础上逐步形成的。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是领导中国革命的毛泽东思想逐步形成并成熟的突出表现。
通过这篇文章我们可以看出,毛泽东同志以一种遗世而独立的姿态,在中国革命的前进道路上孤身超出其他很多人很远,他引领着身后人民群众的行动和思想,迎着革命胜利的东方曙光前进,这曙光将他并不孤独的背影拖的很长、很长,那伟岸的身影撑起了一个民族的独立与自强。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读后感
最近读了毛泽东写给林彪的一封信《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是为答复林彪散发的一封对红军前途究竟应该如何估计的征求意见的信。毛泽东在这封信中批评了当时林彪以及党内一些同志对时局估量的一种悲观思想。那时在对于时局的估量和伴随而来的行动问题上,党内有一部分同志还缺少正确的认识。他们虽然相信革命高潮不可避免地要到来,却不相信革命高潮有迅速到来的可能。他们似乎认为在距离革命高潮尚远的时期做这种建立政权的艰苦工作为徒劳,而希望用比较轻便的流动游击方式去扩大政治影响,等到全国各地争取群众的工作做好了,然后再来一个全国武装起义,那时把红军的力量加上去,就成为全国范围的大革命。他们这种全国范围的、包括一切地方的、先争取群众后建立政权的理论,是于中国革命的实情不适合的。他们的这种理论的来源,主要是没有把中国是一个许多帝国主义国家互相争夺的半殖民地这件事认清楚。
有些党员从主观主义出发不恰当地看大了革命的主观力量,而看小了反革命力量。结果,走上盲动主义的道路。
那时中国革命的主观力量虽然弱,但是立足于中国落后的脆弱的社会经济组织之上的反动统治阶级的一切组织也是弱的。这样中国革命的走向高潮,一定会比西欧快。在1927年革命失败以后,革命的主观力量确实大为削弱。若仅依据某些现象来看,党内同志们发生悲观的念头也是很自然的。但若从实质上看,那便是“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现在虽只有一点小小的力量,但是它的发展会是很快的。它在中国的环境里不仅是具备了发展的可能性,简直是具备了发展的必然性,这在五卅运动及其以后的大革命运动已经得了充分的证明。
马克思主义者对未来的发展和变化,只能说出个大的方向,不可能机械地规定时日。所谓的中国革命高潮快要到来,正如毛泽东所说的,“它是站在海岸遥望海中已经看得见桅杆尖头了的一只航船,它是立于高山之巅远看东方已见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朝日,它是躁动于母腹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个婴儿。”
毛泽东的这篇《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在那时安定了不知多少党内的同志,使他们看到了希望。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正是这星星之火,使胜利的红色旌旗飘遍中国,点亮了中国革命的灯塔,指明了前进的方向。我们党凭着“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坚定信念和“艰难奋战而不溃散”的艰苦奋斗作风,战胜了一个又一个困难,取得了一个接一个的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