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叙文基础知识(5篇)

时间:2019-05-14 17:00:1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记叙文基础知识》,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记叙文基础知识》。

第一篇:记叙文基础知识

记叙文基础知识

(一)记叙文的特点

1、概念:以记叙、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以写人记事,写景状物为主要内容的文章。

2、分类:

A、按样式分:通讯、回忆录、游记、新闻、参观访问记、民间故事。

B、记叙内容分:写人、叙事、写景、状物。

(二)记叙的要素和人称

记叙的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A、时间:一般用时间词表示;也有的间接表示事件的发生时间。B、地点:单一地点,事件在一处发生;还有的事件随情节发展而转换。

C、人物:有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之分。

主要人物往往体现文章的中心思想,次要人物帮助形成完整 的情节,并对主要人物起衬托作用。

D、起因:指引发事件的原因,一般在开头,也有在后头(倒叙)E、经过:指事件发展的过程,复杂事件的经过往往包含若干阶段,可先概括再综合。

F、结果:指事件的结尾,一般也用记叙描写的表达方式,它是事件的一部分。如以抒情议论结尾的不能当作结果。

记叙的人称:

A、第一人称:以“我”、“我们”的身份叙述。“我”是其中的一个人物,文章记叙的人和事都是“我”的所见、所闻、所想,容易使读者产生真实而亲切的感觉。文中如有心理活动描写必定是“我”的,其他人物的心理活动只能是“我”猜测的,不可直接描写他人的心理活动。

B、第二人称:出现在用第一人称或第三人称的叙述中,出于直接抒情的需要。但记叙文通篇一般不采用第二人称。

C、第三人称:指作者站在“第三者”的立场上把人物的经历和事件的经过告诉读者。文中每人物都有自己的名字或称谓,没有“我”这个代词。其好处在于人物事件的展开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有比较广阔的活动范围,便于塑造人物形象和表现文章主题,文中每个人物的心理活动都可描写。

(三)记叙的顺序

记叙的顺序指记叙文材料安排方式,一般可分为顺叙、倒叙、插叙。

1、顺叙:记叙的材料按时间推移、地点转移和事件发展的先后顺序来叙述的方法。

用顺叙写的文章、层次、段落和事件发展的过程基本一致,可从时间推移、程序推进、空间转换等标志着手,理清思路。

2、倒叙:先把事件的结果写出,或先把后发生的事(或是某个突出的片断或结局)叙述,然后再按事情的发生发展记叙,最后落到结果,使首尾呼应。其注意点:

①开头一般先写结果,或是由眼前的事物引起回忆;

②开始追述时,文章一般要用一两句话表明以下要追述以往的事;

③追述部分仍按时间顺序写。

3、插叙:在顺叙过程中插入与中心思想有关的事件。

分析插叙要把握两点:一是转入插叙的过渡句。二是由插叙转到顺叙的过渡句,它们衔接要自然、完美。阅读时要注意插叙前后的过渡性文字。

插叙的作用是对主要情节或人物描写起补充、衬托的作用。

(四)记叙的中心与材料

1、记叙的中心:就是作者凭借记人写景,给景状物告诉读者,自己对生活的看法。

2、中心的把握:(1)、内容:一是文章所表现的主要内容,二是作者的感受、文章的意义。

(2)、方法:

抓具体材料: 写人为主的,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从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和思想意义入手;叙事为主的,通过事件的起因、经过与结果进行归纳,从把握文章通过叙写的事件所要说明的道理入手;写景状物为主的,要根据所描写景物的特征,把握文章通过写景状物抒发的感情进行分析归纳。

抓文章题目 抓开头结尾

抓议论抒情语句

记叙的材料(内容):就是根据需要围绕中心在写人记事写景状物所叙述的生活内容。材料必须为中心服务。

抓记叙的要素:如:

写人为主的材料主要有:①人物的外貌、语言行动、心理描写②人物在社会生活中的具体表现③人物间的相互关系④作者对人物的态度感情.记事为主的材料主要有:事件的发生、发展、结果②人物在事件中的表现③场面、细节描写④作者对事件的态度.写景状物为主的材料有:①景物特征②景物与人的关系③景物描写中包含的思想感情④作者对景物的态度感情

抓关键性词句

(五)记叙的详略

确定记叙的详略标准应是文章的中心思想。

详写:就是具体细致地记叙描写,使文章中心突出,形象生动感人。一般说来,与中心关系密切,最能表达中心的材料要详写。

略写:是简洁地介绍某一问题或某些情况,使主体全貌清晰,文章结构完整,叙事脉络清楚。略写的材料,一般是与中心关系不太的,起辅助、补充、突出中心的作用。

(六)记叙文中的表达方式

记叙文是以记叙,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另外还用到议论,说明和抒情。

1、记叙:交代事件,把人物和事件介绍给读者,写出人的活动,事件的发展情况。可分为概括叙述和具体叙述。其作用是使读者对人物活动和事件发展的全貌有个清晰的了解。

2、描写:在叙述过程中,用生动形象的语言,用一些修辞方法对人物,事件和景物加以具体形象的描绘,人以鲜明、生动的印象,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避免了单纯记叙的平淡枯燥。描写分为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人物描写包括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环境描写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描写,其作用可交代背景、衬托人物、发展情节、渲染气氛。

3、说明:补充记叙文中需要交代的事情。

4、议论:记叙文中的议论是作进直接对叙述内容发表见解、判断、表明态度,或从个别事物中说明它的普遍意义,使读者加深理解。

5、抒情:作者在记叙基础上抒发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

(七)记叙文的写作特色

选材剪栽、详略搭配、结构安排、表达方式及语言运用。

(八)记叙文的语言特征:

①具体生动、形象鲜明

②合乎语法规律和逻辑顺序,并适当运用比喻、夸张、排比、对偶等修辞方法以及反问、疑问等句式,以增强语言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第二篇:记叙文基础知识

●记叙文基础知识

1、记叙文是指以叙述、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以写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文体。

2、记叙的要素:记叙文有六要素即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3、记叙的顺序:常用的有三种——顺序、倒叙、插叙。

4、叙述的人称:第一人称(使文章更亲切或更真实,便于直接抒情)、第二人称(亲切,如同面对面说话,真诚)、第三人称(客观、实际、灵活、自由,不受时空限制)。

5、记叙的线索:一般有以下几种——人线、事线、物线、情线、地点为线、时间为线。一般只有一条线索,特殊的文章有明暗两条线索。

6、记叙文的表达方式:通常有叙述、描写、抒情、议论、说明。复杂的记叙文,往往运用多种表达方式。

7、描写的表达方式 人物描写:

1外貌描写(肖像描写),通过对容貌、神情、姿态、服饰、音调的描写,来揭示人物性格的一种描写方法.2.行动描写(动作描写),是通过对人物个性化的行动、动作的描写,来揭示人物性格的一种描写方法。

3.语言描写,是通过人物的个性化的独白(自言自语)或对话(与别人交谈)来表现刻画人物性格的一种描写方法.4.心理描写,是通过剖析人物的心理活动(如内心感受、意向、愿望、思索、思想斗争等),挖掘人物的思想感情,以刻画人物形象内在性格特征的一种描写方法.5.神态描写:是与外貌描写有区别的,神态描写是对人的面部表情进行刻画,可以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环境描写:

1.自然环境描写

是对人物活动的地点、季节、气候、时间,以及场景的描写。它有烘托人物心情、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点明和突出中心的作用

2.社会环境描写

一般指对社会背景、时代气氛、地域风貌的描写。

也可分为风景描写、静态物与动态物体的描写。此外,还可以从描写的角度来分:

白描

所谓“白描”是指抓住事物的主要特征,并以简洁的语言勾画出事物形象的一种写法。

细描:

细描是指对事物的一笔一画的精雕细刻,相对于白描,细描也可以称为工笔。

衬托 :衬托是指在写人记事的过程中,为了突出主要对象用另外的人或物来陪衬或烘托的手法。人 们 常说:“红花虽好,还需绿叶扶持”就是这个意思。衬托可以从正面衬托,也可以从反面衬 托,可以以景物来衬托人,也可以人衬托人,还可以物来衬托人,但这些都要根据表达内容 的需要来使用。

运用一些修辞手法,作生动形象的描写,常叫作 细节描写

。有的则运用白描,使文字朴实、简练。

8、抒情的表达方式

直接抒情:即直抒胸臆

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抒情

9、记叙文阅读的一些具体技巧

(1)先从原文找现存语句(有特别规定除外),再做适当调整、提炼。

(2)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的作用:使文章更生动形象,更有文采,更突出某事物„„的特征。

反问、排比、反复等修辞手法的作用:增强表达的语气和语势。对比、衬托等写作手法的作用:通过两类事物的鲜明比较,更突出地表现出某事物„„的特征

(3)记叙中的议论语句

一般是点明中心,画龙点睛。①文章的开头:起统领全文、点明中心、引出下文的作用,揭示记叙的事物所蕴含的道理和意义。

②文章的结尾:深化文章的主题思想,点明和加深所叙事物的意义,起画龙点睛的作用。

③文章的中间:起承上启下的作用,使事与事之间紧密地连接起来,使文章结构显得严谨。

在概括归纳记叙文中心思想时,要注意抓住这些议论句,通过议论句来看作者对所写事物的评价。

(4)记叙中的抒情

表达对所记人物、事物的主观感受和思想感情,是作者对事物的审美与评价,还可以渲染气氛,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5)记叙中的社会环境描写

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揭示当时的社会现实。

(6)自然环境描写(景物描写)A、表现地域风光,提示时间、季节和环境特点;B、推动情节发展(铺垫);C、渲染气氛;D、烘托人物形象(心情、感情、品质);E、突出、深化主题。当然,一段具体的环境描写,它的作用往往是多方面的,这需要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去综合分析,切忌生硬地把它归结为某一种作用。(7)记叙中的人物描写

语言、动作描写的一般作用:反映人物的性格特点,突出人物的思想感情,为塑造人物形象服务。(8)归纳文章中心思想的方法一般有:

A.分析文章标题:有的文章标题可揭示文章的中心。

B.分析文章的结尾:有的记叙文卒章显志,用简短的议论、抒情揭示文章中心。

C.分析文章中议沦、抒情的句子,这些句子往往与中心密切相关。

D.结合概括各段大意的基础上归纳中心。

(9)注重整体感知 即通过初步阅读对文章的基本内容和面貌有一个大致的了解,要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比如分析字句,切忌脱离文章,一定要结合语境,讲明它在文中具体含义,再写一般性作用。(10)记叙文分析的侧重点。A、写人的记叙文——一般侧重分析人物的思想性格。着重分析人物的正面描写: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和一些侧面描写。如《最后一课》。

B、记事的记叙人——抓住记叙的六要素,分析事件的意义和影响。如《故乡》。

C、写景状物的记叙文——抓住景物的特征,总体把握作者在景物描写中蕴涵的思想感情,理解作者抒情的方式。如《春》。(11)过渡句(段)的作用:总结上文,提示下文——承上启下。其他可能有的作用:埋下伏笔、作铺垫,照应上文、首尾呼应。(12)记叙文的语言 因文而异、因人而异,或朴实或生动;或豪放或婉约;或清新或凝重;或直白或含蓄。

11、了解常用的一些阅读术语。

修辞手法

比喻、拟人、夸张、排比、设问、反问、反复、对偶、对比、引用

表达方式

记叙、描写、议论、说明、抒情

写作手法

直抒胸臆、借景抒情(融情入景、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物喻人、借古讽今、象征、联想、前后照应、首尾呼应、承上启下(过渡)、欲扬先抑(先抑后扬)、讽刺、讽喻、对比、类比、开门见山、卒章显志、渲染气氛、烘托环境(衬托、正衬、反衬、映衬、烘云托月)、做铺垫、埋伏笔、设置悬念、实写、虚写、虚实相生、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静衬动、动静结合)。

12、语句特色评价用词 准确、严密、生动、形象、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语言简练、简洁明了、言简意赅、富有感染力、节奏感强、委婉含蓄、意味深长、发人深省、寓意深刻、引发阅读兴趣、说理透彻、有说服力

语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感情)、点明中心(揭示主旨)、突出主题(深化中心)

语句在文章篇章结构上的作用 总起全文、引起下文、埋伏笔、作铺垫、承上启下(过渡)、前后照应、首尾呼应、总结全文、点题、推动情节发展。

第三篇:记叙文阅读基础知识

记叙文阅读知识点归纳

一、记叙文的概念

记叙文是以记叙、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以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文体,如小说、散文、寓言、故事、通讯、游记、传记、回忆录等。它的主要特点是通过生动的形象和事件来反映生活,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文章的中心思想是蕴含在具体材料之中的,是通过对人、事、景物的生动描写来表现的。

二、记叙文的分类

记叙文从写作的对象不同,可分为:

①写人的记叙文,通过描述人物的外貌、行动、心理、语言和人物所处的特定环境来刻画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所映作品的主题,如《我的老师》、《回忆我的母亲》。

②叙事记叙文,以叙述事件为主,着重写清事件的发生、发展、经过和结局,通过事件表现作品的主题,如《羚羊木雕》等。

③以描写景物为主,通过写景,寄托感情,表现主题,如《春》、《海滨仲夏夜。等。④状物记叙文,以描写物为主,通过写物抒发感情,寄托志的向,如《小麻雀》、《荔枝蜜》等。

所以记叙文阅读重点是:

①写人的记叙文侧重分析人物形象。这就要求在阅读中重点分析人物的肖像、言行、心理描写和他所处的环境,从而总结出人物的性格、精神品质与业绩。

②叙事的记叙文侧重分析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以及事情的意义和影响。

③写景状物的记叙文侧重分析景物或物的特点、状写的顺序以及文章蕴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记叙文的要素

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四、记叙文的顺序

记叙的顺序是指根据中心思想的需要,把已确定好了的材料安排好,按一定的次序去写。一般有三种:

①顺叙:按照事情的发生、发展和结局的顺序写。

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②倒叙:即把事情的结局或某个最突出片段先写出来,然后写事情的发生、经过等。作用: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③插叙:在叙述过程中,由于内容的需要,中断原来情节的叙述,插入有关的情节或事件,然后再继续原来的叙述。作用: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丰富形象,突出中心。

五、记叙文的详略

作者决定文章的详略,必然是根据中心的需要选材和剪材(即根据中心定详略)。对表达中心有用的材料就写,没有用的就不写;其主要作用的重点材料要详写,与中心有关的略写,与中心无关的材料就不写。详写的材料固然重要,但略写的材料使事件更完整,对中心材料有突出的作用。所以,要判断文章哪些地方详写,哪些地方略写,先要明确文章的主题。具体来说,判断文章的详略有以下几种方法:

1、从事件过程的角度判断。叙述一件事,一般事件的开端和结局略写,发展和高潮详写。

2、从记叙顺序的角度判断。采用倒叙的文章,开头的倒叙部分略写,后面的顺叙部分详写;采用插叙的文章,插入的内容略写,中心事件详写。

3、从表达方式的角度判断。记叙文中的叙述、描写部分详写,议论、抒情部分略写。以写景状物为主的记叙文,描写景物的部分详写,抒情部分略写。说明文和议论文以说明和议论为主,文中的叙述和描写略写。

4、从描写方法的角度判断。正面描写是详写,侧面描写和环境烘托是略写。细节描写是详写,概括叙述是略写。

5、从结构方式的角度判断。总写部分简略,分写部分详细。概括叙述简略,典型事例详细。

6、从篇幅的角度判断。篇幅长的部分是详写,篇幅短的部分是略写。

六、记叙文的人称

记叙文的人称有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两种。

第一人称:以“我”的口吻或角度展开叙述是第一人称。作用:采用第一人称,便于直抒胸臆,读起来有一种亲切感和真实感。在一般记叙文和散文中,“我”即作者本人;在小说中,“我”不是作者本人。如《藤野先生》中通过“我”和藤野先生的交往相处体现了文章的中心意思。《孔乙己》中的“我”是咸亨酒店的一个12岁的小伙计,在文中起了穿针引线的作用。

第三人称——他、他们。优点:不受时间、空间限制,能够自由灵活地将叙述对象讲述出来。缺点:客观色彩较浓,缺乏第一人称叙述的优点。

第二人称:你、你们。作用:便于对话(感情交流),抒发内心情感,拉近距离,有亲切感。

七、记叙文的线索

记叙文的线索是贯穿全文始终的一条脉络,体现了材料之间的内在联系,它把所有材料联结成一个有机体。所以说线索是文章的纲,抓住了这个纲,就能理顺文章的内容,掌握文章的结构,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作为叙述线索,可以有多种。

⑪以时间为线索。这类文章以时间发展为线索,把不同的时空、人物串联在一起。如《挖荠菜》,是以时间推移为线索,用“吃荠菜”和“挖荠菜”为中心材料,把全文贯穿起来。⑫以事件为线索。如《挺进报》一文,是以油印、散发《挺进报》为线索。⑬以某物为线索。《七根火柴》就是这样。

⑭以某人为线索。以某人为线索的文章中,某人往往是文章中的贯穿线索人物,倒不一定是文中的主角。如《背影》中的“我”。

⑮以见闻为线索。《故乡》就是一例。小说以“我”回故乡后的所见、所闻、所感为线索,描述农村的破败及闰土、杨二嫂和“我”的巨大变化,揭示了辛亥革命后十年中农村破产和农民痛苦生活的社会根源,表达了作者改造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

⑯以地点的转换为线索。例如《桃花源记》一文,全文以武陵渔人进出桃源的行踪(地点变换)为线索,把发现桃源的经过,在桃源的所见、所闻、所历以及离开桃源的情形,都贯穿起来了。

⑰以感情为线索。这感情可以是直线的,也可以是曲线的。如《我的老师》以“依恋、思念、爱戴”蔡老师这一感情为线索。

八、记叙文的表达方式

文章的表达方式一共只有五种:记叙、描写、议论、抒情和说明。记叙文以记叙、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常常辅以议论、抒情和说明。

①记叙文中的描写: 重点:描写

描写共分两大类: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

人物描写:(1)外貌描写(2)神态描写(3)动作描写

(4)语言(对话)描写(5)心理描写(6)细节描写。又分为: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1、自然环境

(1)自然环境的描写角度:视觉、听觉、味觉、触觉

(2)自然环境的描写方法:动静结合(以动写静)、概括与具体相结合、由远到近(或由近到远)

(3)自然环境描写在文章中的主要作用有:

1、交待故事背景(时间、地点)(暗示社会环境,揭示社会本质)• •

2、渲染环境气氛、烘托人物心情

3、推动情节发展。

4、揭示人物心境,表现人物性格,突出中心思想。

2、社会环境

3、人物描写又细分为 :(1)外貌描写(2)神态描写(3)动作描写(4)语言(对话)描写(5)心理描写(6)细节描写。又分为:正面描写、侧面描写。人物描写作用:塑造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揭示文章主题。②记叙文中的说明:

记叙文中的说明是记叙中的补充交代,常用来说明某种事物状态、性质、功能的特征,一般要求文字简明扼要。③记叙文中的议论

在记叙文中经常穿插适当的议论,用以点明记叙的意义,揭示所叙事物的本质。记叙文中,记叙是基础,议论是记叙的归纳与深化。

④记叙文中的抒情

记叙文中的抒情是在记叙的基础上采用直抒胸臆的方法,抒发作者难以抑制的感情。分为两类:

一、直接抒情。也叫直抒胸臆,由诗人直接对有关人物和事件等表明爱憎态度。

二、间接抒情。间接抒情主要有三种形式:

1.借景抒情,即诗人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情感、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景物之中,通过描写景物予以抒发。

2.借物抒情(托物言志),诗人借日常生活或自然界中的某物自身具有的特征,来表达某种情感或志向,3.借古抒情,借历史上的事件来讽喻当朝。

九、记叙文中的修辞手法

常见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对偶、排比、反复、设问、反问、对比、反语、引用。作用:

①比喻:形象生动写出了什么(文章内容),化抽象为具体,使人易于理解。②拟人:使物人格化,使之更形象,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

③排比:条理清晰,增强语势,长于抒情,使语言更有表现力,更有气魄。④夸张:突出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⑤对比:通过对比以突出事物间的差异,以显示事物的特点。⑥对偶:增强语言的节奏感,使语言节奏明快。

⑦反问和设问:加强语气,增强语势,激发读者的感情。自问自答,以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

⑧反复:强调,加深读者印象。

⑨引用:增强语言的权威性和说服力。⑩反语:表达讽刺意味,达到讽刺效果。

十、记叙文的表现手法

常见表现手法:联想、想像、象征(托物言志)、对比、衬托、反衬、烘托、以小见大、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伏笔和铺垫、前后照应(呼应)、直接(间接)描写、白描、扬抑(欲扬先抑、欲抑先扬)。

作用分别如下:

1、象征(托物言志):通过咏物来抒情,常常借助于某些具体植物、动物、物品等的一些特性,委婉曲折地将作者的感情表达出来。

作用:首先是它把抽象的事理表现为具体的可感知的形象。其次是可以使文章更含蓄些,运用眼前之物,寄托深远之意。

2、衬托:以他体从正面、反面两个角度陪衬本体。

作用:突出本体的××特征。

3、对比:把两种相反的事物或一种事物相对立的两个方面作比较。

作用:鲜明的突出了主要事物或事物的主要方面的××特征。

4、借景抒情:通过描写具体生动的自然景象或生活场景,表达作者某种真挚的思想感情。

作用:做到情景交融,使文章充满诗情画意。

5、先抑后扬:先否定或贬低事物形象,尔后深入挖掘事物特点及内在意义,再对事物予以肯定、褒扬。

作用:突出强调了事物(人物)的特征。

6、侧面(间接)描写:侧面烘托出该人物的××性格、品行和技能,使得文章结构更加集中紧凑,表达更为简洁精练。直接和间接描写方法结合运用,可以使被描写的人物或景物的特点更加鲜明、突出。

7、联想: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

作用:丰富文章内容,使人物形象更丰满,性格更鲜明突出,情节更生动感人。

8、想像:在原有的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作用:为塑造形象、表现主题服务。使读者接受美的陶冶。

9、白描:简练、质朴、轻捷、传神是白描手法的主要特征。它一般不用修辞手法。如《孔乙己》一文中对孔乙己的肖像描写“身材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胡子。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这就是白描的写法,将孔乙己的身份、地位、遭遇和个性都显示了出来,既没有夸张,也没有刻意修饰,却显得更加真实。

作用:使描写对象更显真实。

十一、记叙文中的过渡和照应 ⑪过渡,过渡是文章段落层次连接的桥梁,恰当、巧妙的过渡,对文气的连贯,布局的缜密,转承的自然等,都起着重要的作用,许多优秀文章,都极讲究过渡的艺术。如何分析文章的过渡?主要从两方面入手:

第一,分析过渡的方法和规律。常见以下几种过渡方法:用词语过渡;有句子过渡;用段过渡。例如《白杨礼赞》一文,第二段与第三段之间用了“然而”一词过渡;第四段是承上启下的过渡段;第五段又用了“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笔直的干,笔直的枝”一句进行过渡。第二,了解过渡的作用。过渡,在文章的段与段,层与层之间,起着纽带作用,人们常说,写文章要承上启下,这就离不开恰当的过渡。穿针引线,组织成篇,可以说是对过渡重要作用的恰当比喻。

记叙文的过渡,其主要作用是:

①连接不同事件或不同场景。如《白杨礼赞》,第二段由使人“恹恹欲睡”、“单调”的高原景色转换成第三段描述令人“惊奇”的白杨树,中间用了“然面”一词过渡。

②记叙、议论、抒情间的转换。例如《白杨礼赞》第四段由议论转入第五段具体描述,中间用了过渡句。

③转换不同的叙述顺序。例如《这不是一颗流星》由顺叙转入倒叙时用了“我紧紧地抱住他,眼泪洒在记忆的门里”一句过渡,由倒叙转入顺叙时,又用了“„„我抹去眼泪,深深地叹了口气„„”这样的过渡句进行衔接,使文章由顺叙转入倒叙,再由倒叙转入顺叙时起讫点十分清楚,文气连贯而自然。

⑫照应,照应是谋篇的重要手段。周密的照应,对贯通文脉、突出中心、渲染气氛能起一定作用。阅读时,要瞻前顾后,理清思路,注意分析作者的照应技巧。分析文章的照应,要做到四看:

①看起段与题目的照应。如《白杨礼赞》开头一段:“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这一段既是破题,又是统领全篇的关键段,全文就是紧紧围绕着这句话开展的。②看开头与结尾照应。《白杨礼赞》一文的尾句,作者满怀激情地说:“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与开头遥相呼应。

③看前设悬念,后有照应,层层推进,多处照应。《白杨礼赞》一文,尽管是有很多议论、抒情成分的散文,但仍处处巧设悬念,使文章波澜起伏,且用相互照应的方法,使文章既开阔,又形成一个严谨的整体。文章开篇便点出“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这既是全文的核心,也是作者巧设的悬念,到底“白杨”怎么不平凡?从而能起到引起下文行文,吸引读者思想的作用。

④看相同或相近的语句、段复叠式照应。

同一或相近的词语、句子或段落在文章中一再出现,使其于反复中得到加强,这种照应可称之为复叠式照应。《白杨礼赞》一文中“不平凡”前后“四次”出现,相同的段落出现了两次。《背影》一文中“背影”出现了四次。这些复叠式照应对突出文章中心,标明文章线索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十二、记叙文的语言及语言风格

记叙文的语言特点:准确、生动、形象。

记叙文的语言风格:朴实自然、清新流畅、含蓄、通俗易懂、幽默、辛辣等。

记叙文阅读的整体把握

1、记叙文的段落层次结构

文章的层次结构(表达顺序)就是文章内在的逻辑关系和作者的行文思路。主要有三种:

1、时间顺序:按事情的发生、发展来组织材料。

2、空间顺序:即是按事物空间结构的顺序来说明,或从外到内,或从上到下,或从整体到局部来加以介绍。

3、逻辑顺序:按照材料的性质或者是作者的认识过程和情感变化来组织材料。划分段落层次要注意掌握以下几种方法: ⑪按时间先后划分。以时间先后为顺序的记叙文,使学生宜抓住表示时间发展变化的关键词语,分出不同阶段,从而划分出段落层次。如《海滨仲夏夜》一文,就是按时间的推移划分段落的,全文描述了五个画面,依次为夕阳落山——晚霞出现——启明星升起——灯光出现——夜色加深——夜深。

⑫按地点的转换划分。有的叙事文章所描述的事情不是发生在同一地点,对于这类文章,学生可以从地点转换入手来划分段落层次。如冰心的《小橘灯》,按地点的变换可分为四部分:①第一段,叙述在“重庆郊外一个公乡所楼上”发生的事;②第二段,叙述在“小姑娘家”的情形;③第三段,叙述“我回到公乡所的朋友家”后的交谈;④交代离村后的情况。⑬按描述内容的角度划分。一些记叙文,描述对象不是单一的,而是变化的,所以可按描写对象划分段落层次。如朱自清的《春》是从三个不同角度来写“春”的:①盼春;②绘春;③颂春。在“绘春”一部分,又写了五个不同对象:风、花、草、雨、人,所以可将该部分分为五个层次。

⑭按思想感情的变化划分。有的记叙文以人物思想感情的变化为线索,从感情的变化点我们可以找到划分段落的依据。如杨朔的《荔枝蜜》,全文以作者对蜜蜂的感情变化为线索:不喜欢蜜——想去看蜜蜂——赞赏蜜蜂——想变成蜜蜂。这正是划分课文段落的依据。

⑮按总——分——总的结构特点划分。相当一部分记叙文,都有总、分、总的结构特点,据此可将文章划分为三大部分,如《谁是最可爱的人》,第一部分总写,概括赞美战士;第二部分分写,从三个角度,以实例描述总写来“赞美”战士;第三部分收篇总结,再次赞美战士。

2、概括记叙文的各段段意

要准确地概括出段意,首先要抓住表明文章全段意思的主要句子(中心句),中心句的位置多数在段首或段末,个别也有在段中的。其次,有些段落没有中心句,这就要抓住贯穿全段文章的中心思想,一段文章说明什么,叙述什么,议论什么,总要围绕着一个中心意思。我们细读全段文章,仔细体会各句的含义以及句子与句子之间相互关系,也不难概括出段意来。概括段意的有效方法有以下三种: ⑪摘句法:摘出文段的中心句; ⑫概括法:概括文段的主要意思;

⑬联合法:有些文段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重要意思,就要把这些意思连接起来,概括出联合段意。

3、把握关键词语的深刻含义 把握文章中关键词语,对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分析人物性格具有重要作用。对于关键词语,应注意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

⑪结合具体语言环境,借助上下文去推测、判断语语的含义。例如: ①“我用儿童的狡猾的眼光察觉,她爱我们,并没有存心要打的意思。” “狡猾”本是贬义词,含有“诡计多端”的意思,为什么要用在一个孩子身上呢?联系上下文的语境,则知这是贬义词褒用,用以形容儿童天真顽皮的神态,从侧面表现了蔡老师对孩子的爱。

②“东京也无非是这样„„”如果不联系上下文,很难确定这句话的意思,可能误解为指东京的风光与中国的差不多,或误以为作者指在东京的清国留学生跟国内学生差不多,都盘辫子。如联系上下文,可知作者来东京控求救国救民之道,而看到清国留学生花开酒地不学无术的丑态,十分失望,此句正是表达了作者的这种情绪。

⑫试用同义或近义词语替换作比较,理解词语的含义。理解得对不对,还可通过朗读体味,通过工具书来查证。例如:

“在一个孩子的眼睛里,他的老师是多么慈爱,多么公平,多么伟大啊。” 理解“慈爱”的含义,可用近义词替换的办法。把“多么慈爱”换成“多么可爱”不行。“可爱”表示值得爱,“慈爱”除“可爱”的意思外,强调“像慈母一样的爱”的意思,用以写老师的爱更恰当。⑬注意句中隐含的意思(即言外之意)。例如:

“我只觉得我四面有看不见的高墙,将我隔成孤身,使我非常苦闷。”《故乡》“高墙”是比喻说法,这里既包含着作者对故乡的失望,也包含着和故乡人们(闰土、杨二嫂等人)的隔膜,而造成这种隔膜的原因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和等级观念,而这正是作者悲哀的所在,也是小说主题所在。

4、理解句子的含意及其作用

当分析一句话时,主要从两个角度从分析:

1、内容:句子在内容方面主要包括两点:一是字面上的意思;二是蕴含在句子里的深刻含意。

2、结构:在分析句子在结构上的作用时,一定要特别注意句子在文章中的位置,一般说来,有三种:

(1)、开头:开篇点题,渲染气氛,总领全文,点明题旨,或表达与主旨相关的某种感情;也有的是开启或引起下文,为故事的情节发展作铺垫;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兴趣或思考。

(2)、中间句子的作用结构上:文章中间的句段连接着上下文,所以有承上启下(概括上文某一内容,引起对下文的什么内容的叙写)或承接上文或引起下文的作用,并为故事的情节发展作铺垫。内容上要联系中心回答。

(3)、结尾:末段一般是总结全文,呼应开头,点明题旨,深化中心,升华感情,或兼而有之;另外末段如果用问句结尾,不仅含蓄地点明全文主旨,升华作者的感情,还有引发读者思考的作用。

5、分析记叙文的人物形象

记叙文中的人物描写是为表现人物性格、揭示作品主题思想服务的,阅读时只有了解人物描写的方法和作用,把握人物性格特点,才能深刻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分析人物形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⑪从分析人物的直接描写入手。人物直接描写也叫正面描写,就是通过直接描写人物的肖像、行动、语言、心理、神态等入手,揭示人物思想品质和性格特点,反映作品的主题。如《故乡》中的杨二嫂这一人物形象虽着墨不多,却栩栩如生、个性鲜明,作者就是通过她“圆规式”的外形与“我”印象中的“豆腐西施”对比,通过她对“我”先虚做吹捧,继而尖酸嘲讽,对闰土鄙薄不屑、恶语中伤,通过她顺手牵羊、贪小便宜等一系列表现,刻画出一个被侮辱、被损害而又自私、尖刻、泼辣、放肆的小市民妇女的形象,令人如见其形、闻其声、知其心。

⑫从侧面描写入手。侧面描写,简括地说,就是通过其他人物的言行,间接写主人公。如《驿路梨花》一文,主人公梨花姑娘始终没有出场,但全文写的却是梨花姑娘的感人事迹。她的精神品质全部都是通过侧面描写,通过大家对她的评价写出来的。⑬从细节描写入手。细节描写也是刻画人物性格的重要手段。所谓细节描写就是指对人物的肖像、语言、动作、服饰、神情变化以及事物、环境的细微处进行具体描写。如《最后一课》中在记叙韩麦尔先生上习字课时,多处运用细节描写,如挂在课桌铁杆上的字帖,烘托出教室里的爱国气氛;飞进来的甲虫没有影响孩子们专心画“杠子”,刻画出孩子们对祖国文字的热爱。

⑭从分析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关系入手。有些作品除了中心人物之外,还有其他人物。分析时我们既要抓住中心人物,又要分析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关系。例如《最后一课》小弗朗士对韩麦尔先生的思想感情的变化:从怕老师到理解、同情和敬爱老师,以至于他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这种人物关系的变化,正体现了小弗朗士的逐步成熟和强烈的爱国之心。由此可见,认清人物与人物的关系,才能更准确地把握人物的性格。

6、归纳记叙文的中心思想

中心思想的归纳,常用的有以下几种方法:

⑪从分析标题入手。标题是文章的眼睛,它使读者获得总的印象,有的可从中窥出文章的中心。如《白杨礼赞》、《同志的信任》 ⑫从分析材料入手。材料是表现文章中心的基础,可以通过材料蕴含的意义总结中心。如《一面》,作者三次细致地描写鲁迅瘦得叫人担心却精神抖擞的外貌,表现出鲁迅的坚强意志和忘我精神,写鲁迅对作者的关怀和帮助,表达作者对鲁迅先生的崇敬之情。

⑬从分析段首入手。文章常开篇点题,分析开篇的语句、段落,往往可以把握文章的中心。如《谁是最可爱的人》开篇写了作者的感受,点明志愿军战士是最可爱的人,颂扬他们的精神品质,概括起来就是本文的中心。⑭从分析篇末入手。许多记叙文都是在篇末点明主题或深化中心意思的,分析结尾的含义常常可以捕捉到文章的中心。如《春》

⑮从分析文中议论、抒情入手。记叙文中的议论、抒情句,有画龙点睛之功效,我们要善于抓住这个“睛”来“看”文章的中心意思。如《荔枝蜜》中的抒情句。

⑯从概括段意或分析人物事件入手。有些文章的中心思想隐含在人物事件或文章各部分之中,要作综合归纳,才能突出中心意思。如《榆钱饭》 概括记叙文的中心有一套常用的格式。

本文记叙了(描写了)„„的故事(事迹、经过、事件、景物),表现了(反映了、歌颂了、揭露了、批判了)„„的思想(性格、精神、实质),抒发了作者„„的感情。如《背影》的中心意思是:通过车站送别的描写,表现了父亲对儿子的深情,抒发了作者对父亲的理解和怀念之情。

《在烈日和暴雨下》的中心意思是:通过写祥子在烈日和暴雨下拼着性命拉车的情景,反映了旧社会劳动人民的痛苦生活。

7、分析记叙文的写作特点

分析记叙文的写作特点,除了注意体裁的特点之外,还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⑪从文章的取材方面看。选择材料是文章写作过程中的重要手步骤,有的文章,作者善于紧紧围绕中心选择材料。如《谁是最可爱的人》,从者从采访来的100多个生动的事例中,只选了三件最典型的事例,从三个不同的侧面突出了志愿军战士是最可爱的人这一中心。⑫从文章结构布局方面看。分析文章的结构特点,要着眼于全文的整体构思,理清文章的思路、脉络,分析文章各部分的内在联系。如层次段落是否清楚,段落之间的过渡照应得怎样,整体结构是否严密,叙述方式有什么变化等等。

⑬从文章的表达方式看。分析表达方法的特点,可以研究其记叙、抒情、议论相结合的综合表达方式运用得怎样,人物的肖像描写、行动描写、对括描写、心理描写以及人物活动的环境描写,怎样为表现中心思想服务等。

⑭从文章的语言运用方面看。可先看遣词造句的准确性、形象性、鲜明性、生动性,成语典故的运用,句式的变换,修辞方法的运用等等。其次可看语言风格,有的朴实自然,有的清新流畅,有的含蓄蕴藉,有的通俗晓畅,有的幽默辛辣等等。

记叙文答题技巧总结

记叙文常考考点归纳:

一、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二、句子、段落的作用。

三、理解文中重要词句的含义及赏析。

四、人物形象分析。

五、记叙顺序及作用。

六、收获、感悟、启示。

七、题目理解。(含义、作用)

八、文章主旨、感情。

九、语言特色。

十、写作手法及作用。记叙文答题技巧:

一、概括文章主要内容:人+事+结果 答:什么人,做了什么事情,结果怎样

二、句子、段落的作用

(一)第一段的作用

如果是环境描写则大多数情况下都是 点明故事发生的地点;

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的心情; 引出下文;

为下文情节发展作铺垫;

如果不是环境描写则大多数情况下都是 ①开门见山,揭示主题; ②设置悬念,引人入胜; ③总领全文,引起下文; ④奠定文章××的感情基调; ⑤为下文××作铺垫

(二)中间段落的作用: ①过度或承上启下 ②为下文发展做铺垫

(三)结尾段落的作用 ①总结全文,点明中心。

②照应开头或题目,首尾呼应,使文章结构更加完整。③使主题得到了升华

④意味深长,给读者留下想象空间

三、理解文中重要词句的含义及赏析。(都扣到主题上)

(一)文段中关键词语、短句的分析。

在题目的题干中出现了加引号的词语或句子,往往表明分析的对象源出于原文,在分析时应贯彻这样的原则: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抓住关键词,分析它的特点及含义,联系上下文再解释。也就是说一定要结合具体语境来考虑。

另外,有些词语可能用到了描写方法,如:语言、动作、神态、肖像、心理、正面、侧面、细节描写

作用:为刻画人物服务,塑造了„的形象,表现了„的性格,体现了„的精神,表达了„的中心

(二)关键句子主要包括五个方面: ①点明题旨的句子;

②描写、议论、抒情的句子; ③总结全文的句子;

④起承转合的句子(如相互照应的句子和起承上启下作用的过渡句);

⑤运用各种修辞手法的句子(如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反语、设问、反问,特别是引用的句子)。理解关键句子主要是指能体味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如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喜怒哀乐、褒贬态度及思想倾向等。同时要理解句子在文中的功能、作用、特点。

四、人物形象分析。

要从整体上思考,抓住典型的外貌、语言、动作等,尽量用并列的短语或成语,也可用文中具体的词语。如:勤劳善良、勇敢、心灵手巧、天真活泼、温柔美丽、心狠毒辣、卑鄙无耻等。(根据实际对人物的描写来答)

五、记叙顺序、人称、及作用

(1)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

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2)倒叙(先写结果,再交待前面发生的事。)

作用: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3)插叙(叙事时中断线索,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

作用: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丰富形象,突出中心。

六、略。

七、题目的含义及作用

(一)含义:一是浅层含义,二是深层含义。浅层含义往往是具体可感的事物,而深层含义往往是抽象的精神品质之类。比如《生命之线》这个题目,它浅层含义是指连接两人的那根线,而深层含义是指一种互相帮助的品质。

(二)作用:通常可以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来考虑,从内容上讲往往是借物传情来表达作者的情感或者反映人物的精神品质等,从结构上说往往是标题起到贯穿全文的线索作用。比如《枣核》这篇文章的标题就是以枣核贯穿全文,同时借枣核来反映美籍华人的殷殷思乡之情和拳拳爱国之心。又比如去年中考的《老海棠树》也是考查标题的作用。

八、文章主旨、感情。

文章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需要根据文章的具体内容来回答,常见的有歌颂、赞美、热爱、喜爱、感动、高兴、渴望、震撼、眷念、惆怅、淡淡的忧愁、惋惜、思念(怀念)故乡和亲人、或者是厌倦、憎恶、痛苦、惭愧、内疚、痛恨、伤心、悲痛、遗憾等。一般作者的情感可以从文章的字里行间可以看出来的,有的也许写得比较含蓄,有的是直抒胸臆。

九、语言特色:

(形象生动、清新优美、简洁凝练、准确严密、精辟深刻、通俗易懂、音韵和谐、节奏感强等)

答题套路:这篇文章语言(自然朴素或生动优美)如“„„(摘录文章中的相关句子)”,它“„„”。

十、写作手法及作用:

狭义的写作手法即“表达方式”,广义的写作手法是指写文章的一切手法,诸如表达方式、修辞手法(对比、烘托、欲扬先抑、巧设悬念、以小见大、开宗明义、卒章显志、托物言志(即象征)、寓事于理、情景交融、夹叙夹议„„)答题套路:这篇文章采用“XX”的手法,作者通过“„„(文章相关内容)”使文章写得“„„”

第四篇:记叙文基础知识梳理

记叙文基础知识梳理

【记叙文基本知识回顾】

内容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五种表达方式: 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

常见的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借代、夸张、排比、对偶、反复、引用、设问、反问、反语、双关、对比、衬托、通感、回环、顶真

五种记叙顺序:顺序、倒叙、插叙、补叙、分叙

【五种表达方式的解析】

1、记叙:指用第一人称或第三人称等视觉和顺叙、倒叙、插叙等叙述顺序将事件的发生、经过、结果交代出来。作用:用第一人称叙事使读者感到真实、情切,便于直抒胸臆,增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用第二人称使对话亲近,便于直接抒情;用第三人称叙事显得客观冷静,不受时空限制,便于叙事。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使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倒叙(先写结果,再交代前面发生的事。)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插叙(叙事时中断线索,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丰富形象,突出中心。补叙(在一件事情大致情节交代完后,补充事件枝节。)对事件起补充作用,使事件更加完善。分叙(即为平叙,用于同时发生的两件或者多件事。)把头绪纷繁、错综复杂的事情写得眉目清楚、有条不紊。

2、描写:描写就是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人物或景物的状态具体地描绘出来。记叙文中的描写可分两大类:一类是人物描写,包括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细节描写等,以此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另一类是环境描写,包括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描写。具体描写分为摹状(结合各种修辞手法将事物生动的表现出来)和白描(用朴实、简练、干脆的文字勾勒除食物的特点)。描写再现自然景色、事物情状,描绘人物的形貌及内心世界,使人物活动的环境具体化。作用:具有推动情节发展;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心情、感情);突出、深化主题等作用。

3、说明:说明是用简明扼要的语言,把事物的实际情况(如事物的形状、性质、特征、成因、关系、功用等)恰如其分地表述出来的一种表达方式。这种被解说的对象,有的是实体的事物,如山川、江河、花草、树木、建筑、器物等;有的是抽象的道理,如思想、意识、修养、观点、概念、原理、技术等。说明方式是说明类文体的主要表达方式,同时在记叙类文体和议论类文体中都有广泛运用。作用:简要说明事物,阐明事理,使所叙的人、事、物更加清晰。

4、议论:记叙文中议论是以记叙为基础,通过事实材料和逻辑推理来阐明观点,表明立场、态度和主张的方法。记叙文中的议论有三种方式:先叙后议、先议后叙、夹叙夹议。作用:记叙文中恰当的穿插议论往往使文章锦上添花,引发读者思考,点明人物或事件的意义,突出中心,升华主题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尤其是文章末尾的议论。在文章开头可起到统领全文的作用,就是段与段之间用上一两句议论,也能起到承上启下的妙用。

5、抒情:抒情是指作者和作品中的人物主观情感的抒发。抒情又可分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直接抒情是指作者或主人公不借助任何其他手段直接倾吐内心感受的抒情发式。间接抒情是指寄情于景,融情于物,感情流露于写人记事、写景状物的字里行间的抒情方式。作用:抒发作者真挚深沉的情感,引发读者的感情共鸣,使文章具有强大的感染力。

【常用修辞手法的解析】

考纲规定9种辞格和其他几种常见辞格:

一、分析:修辞+修辞作用

1、比喻:就是打比方,将本质不同但有相似特点的事物比较关联,用跟甲事物有相似之点的乙事物来描写或说明甲事物,甲为本体,乙为喻体。

作用:使深奥的道理浅显化,抽象的道理形象化,或者具体形象生动地突出本体的什么特点,从而增强文章的趣味性、生动性,给人鲜明的印象。

2、比拟:把甲事物模拟作乙事物来写的一种修辞方式,包括拟人(把物当作人来写)和拟物(把人当做物来写和把此物当做彼物来写)。

作用:使描写生动形象,使物具有人的某种情感,便于抒发某种感情。

3、借代: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人或事,而是借用与这一人或事有密切关系的名称来替代,如以部分代全体;用具体代抽象;用特征代本体;用专名代统称。

作用:可引人联想,形象突出、生动、具体,使特点更鲜明。如:不拿群众一针一线;千万个雷锋活跃在祖国的大地上......4、夸张:对客观的人、事物做夸大或缩小或超前的描写,故意言过其实。

作用:揭示事物的本质,烘托气氛,引起联想,使表达的事物更突出、更明显。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5、对偶:用结构相同或相近,字数相等的一对短语或句子对称排列起来表达相对或相近的意思。

作用:语言整齐匀称,节奏感强,具有高度概括性,增强语言的音乐美。

6、排比:把内容相关、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几个短语或句子连用的方法。

作用:增强气势,加强语气,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强调了+对象+特性。

7、反复:根据表达需要,使同一个词语或句子一再出现的方法。反复的内容可以是连续出现的,也可以是间隔出现的。

作用:用于说理性文章,起强调作用;抒情写景,感染力强;承上启下,划段分层;突出思想,强化感情,增强旋律。

8、引用:在写作过程中运用成语、诗句、格言、典故等名言警句,表达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想要说明的问题、道理以及见解的方法。

作用:使文章所述内容更具有说服力、启发性,而且语言精炼,含蓄典雅。

9、设问:为突出所说的内容,把它用文化的形式表达出来。

作用: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突出某些内容,引出下文。

10、反问: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其实并不需要回答。

作用:增强语气,引人深思,激发读者情感,使文章有变化,起波澜,增强文章的气势和感染力。

11、反语:以说反话(正话反说、反话正说)的方式来增强表达效果的一种修辞方式。

作用:①反语能委婉含蓄而又有力地表达感情。②讽刺、揭露、批判性强,增强文章的战斗性。

12、双关: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利用词的多义和同音的条件,有意使语句具有双重意义,言在此而意在彼的一种修辞方法。

作用:语义表达含蓄,语言幽默风趣,讽刺性强,效果鲜明。

13、对比:把两种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并举,并加以比较。

作用:使语言色彩鲜明,强调、突出所比内容。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14、衬托:为了突出主要事物,先描写与之有关的事物作为陪衬烘托的一种修辞方式,分为正衬和反衬 两种。

作用:突出主要事物的某一方面,起强调、渲染气氛的作用。

15、通感:指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等各种官能可以沟通,不分界限,它系人们共有的一种生理、心理现象,与人的社会实践的培养也分不开。在通感中,颜色似乎会有温度,声音似乎会有形象,冷暖似乎会有重量。

作用:通感技巧的运用,能突破语言的局限,丰富表情达意的审美情趣,起到增强文采的艺术效果。如:朱自清《荷塘月色》里的“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16、回环(回文):用相同两个语句回环往复地说明的一种修辞手法,形式上表现为词语相同而语序相反,如:客上天然居

居然天上客;雾锁山头山锁雾;鱼傍水活水傍鱼。

作用:可加强语势,体现铺陈叠加、回环往复之美。

17、顶真:用上一句结尾的词语作下一句的开头,使前后的句子头尾蝉联,上递下接的一种修辞。

作用:①议事说理准确、严谨、周密。②状物叙事,条理清晰。③抒情写意,格调清新。④使句子结构整齐、语气贯通。⑤突出事物之间环环相扣的有机联系。

二、语言赏析中的答题语言规范

例题:请问文中划线部分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比喻:用XX比喻XX,生动形象的写出了……,突出了(事物)……的特点,表达了(人物)……的情感。拟人:把XX拟人化(或赋予人的情感),生动形象的表现了……(或描绘出……的画面,写出了事物……的特点)排比:使句式更整齐,气势强烈,更强调了(事物)的……,突出了(事物)……的特点。反问:这个反问句的意思是……,以强烈的语气表达了(人物)……的感情。

设问:开头出现,其作用通常为“设置悬念,吸引读者”;文中或结尾出现,其作用通常为“引起了对……的问题的关注(或引人深思),给人以启迪,突出了文章的主旨”。借代:用XX代XX,使被借代的更加具体,生动表达了什么感情或特点。

引用:引用诗句,其作用通常为“增强文章的诗情画意,使文章语言更优美(或引用诗句是为了说明……)”引用故事,神话传说,其作用通常为“增强文章的趣味性,吸引读者”。对比:用XX和XX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人(事)物……的特点。

[注意]在回答修辞手法的作用时,要注意两点:第一,这种修辞本身的作用;第二,这一修辞内容在文中的含义,即结合句子语境谈作用。答题时把他们所指对象揭示出来,再疏通句子即可。

【常用表现手法的解析】

1、象征:象征的特点是“托义于物”。通过对具有某一特点的具体形象的描绘,能使读者产生由此及彼的联想,从而领悟作品内涵。象征使文章主旨含而不露,隐而不晦。

2、衬托:指不直接地对主要的人物或事物进行描写,而是对其背景、与之相关的人或事物加以描绘,使其形象突出。这种写法除了利用反差对比使主要形象更加鲜明外,还会使文章曲折含蓄,独具风格。

3、铺垫:是为了突出后面要出场的主要人物、事物或要发生的事件,先对次要人物、事物、事件进行铺陈描述,来烘托、引出重要的情节和内容的一种表现手法。例如,《孔乙己》一文中写道:“中秋过后,秋风是一天凉比一天,看看将近初冬;我整天的靠着火,也须穿上棉袄了。”文中这里通过对自然环境的描写,暗示当时天气已经很冷了(秋风越来越凉,初冬,靠着火,穿棉袄),为下文写孔乙己的悲惨遭遇 做了铺垫。

4、悬念:俗称“扣子”或“关子“,一般用在文章的开头或中间,就文章的内容或人物的反常情况设置疑团,目的是吸引读者的注意力,使读者不自觉地进入文章所创设的情景之中。因此,悬念既是一种结构技巧,也是一种叙述技巧。

5、过渡:是指文章句与句之间、段与段之间以及其他各部分内容之间的转换衔接。过渡,就是运用恰当的词语、句子或段落,把上下文关联起来。不论是过渡的词语、句子还是段落,它们在文章中都起着承上启下的桥梁作用;如果缺少它们,上下文之间就像隔了一条河,意思也连不起来。常见的过渡方法主要;三种:一种是用段落过渡;一种是句子过渡;还有一种是用词语过渡。

6、伏笔与照应:所谓伏笔,可以理解为前文为后文埋下的线索,也可以理解为前文对后文所做的提示或暗示。它的好处是交代含蓄,使文章结构严密、紧凑,读者读到下文内容时,不至于产生突兀怀疑之感。照应,是指文章前后内容的关照与呼应。“照应”也称“伏应”。前有“伏笔”,则后面必有照应;后有“照应”,则前面多有伏笔。否则,有呼无应,前后没有着落,会使读者感到莫名其妙。所以,“照应”是使文章结构更加谨严的重要手段。方式主要有与伏笔照应、与开头或题目照应、反复照应等。照应得好,可使文章结构严谨细密,主题更加鲜明。

7、先抑后扬:欲褒扬,先贬低,从贬抑处落笔,能使情节多变,形成波澜起伏的效果,鲜明对比,让读者光然大悟,即为表达感情做铺垫,引起读者的好奇心。

8、托物言志:作者在对事物进行描绘的过程中常常会非常巧妙地寄托个人的情感和理念,把自己的感情融人事物中,通过对物的描写和叙述,表现自己的志向和志愿。

9、借景抒情:通过对景物的描写,反映作者或喜或悲的情感。

10、虚实结合:就是把抽象的述说与具体的描写结合起来,或者是把眼前对现实生活的描写与回忆、想象结合起来。其作用是可以抓住重点,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从而更鲜明地刻画人物的性格,凸显事物、景物的特点,更集中地揭示主旨,也能使文章结构紧凑、笔墨集中。

11、动静相衬:以动衬静,以静衬动,相互烘托,相得益彰。

12、以小见大:用平凡细微的事情反映重大的主题,突出表现中心,使之更有震撼力。

13、渲染烘托:作者通过对人物的外貌、动作、心理、语言或事件、环境、景物等做多方面的挥洒铺陈、集中描写,突出入或事物的本质特点,深化主题。

14、联想与想象:所谓联想,就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所谓想象,就是在原有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联想与想象经常一起使用,可以使文章内容更为丰富,形象更为丰满、一起使用生动,可以增强文章的艺术表现力。

第五篇:记叙文基础知识(知识点全包括)

记叙文基础知识(知识点全包括)

记叙文含义:

以记叙、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以写人记事,写景状物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文体。初中课本中的小说、散文、童话、寓言、新闻、通讯、报告文学、游记、传记、回忆录等,都属于记叙文的范畴。

一、记叙文的范围

从一个大范围看:记叙文有一般记叙文和特殊记叙文之分。其中一般记叙文就是简单的写人记事的文章,而抒情意味浓郁的散文和有着虚构情节的小说就属于特殊记叙文的范畴。我们在阅读的过程中,要首先注意弄清文章的体裁,然后根据不同的特点认真答题。

表达方式:(5种)叙述、描写、议论、抒情、说明(叙

情)

狭义的记叙文,包括记叙性的文学作品。

广义的记叙文是指以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对社会生活中的人、事、景、物的情态变化和发展进行叙述和描写的一类文章,常见的如消息、通讯、特写、报告文学、游记、日记、参观记、回忆录,以及一部分书信等。

正因为记叙文写的是生活中的见闻,所以一定要表达出作者对于生活的真切感受。

二、考纲有如下具体要求

关于记叙文阅读考纲有如下具体要求:(记叙文、新闻、通讯)

1.能指出记叙的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理解记叙文所记叙的事件、人物、景物及其所表现的思想意义。

2.理解记叙文的人称(第一人称、第三人称),记叙的顺序(顺叙、倒叙、插叙)的特点和作用。

3.能归纳记叙文的中心思想,理解记叙文的中心和材料的关系、理解记叙的详略得当。

4.理解和分析记叙中叙述、描写、议论、抒情、说明等多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的特点和作用。

5.理解和分析记叙文中常用的表现手法(象征、对照、衬托等)和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等),理解记叙性语言准确、生动的特点。

三、各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

叙述:把人物的经历和事物的发展变化过程表达出来的一种表达方式。它是写作中最基本、最常见、也是最主要的表达方式。是作者对人物的经历和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以及场景、空间的转换所作的叙说和交代。

例如:1.桌子上放着一本书。

2.狼群在高草中奔跑,奔向黄羊群。

描写:是把描写对象的状貌、情态描绘出来,再现给读者的一种表达方式。

例如:1.在高草中嗖嗖飞奔的狼群,像几十枚破浪高速潜行的鱼雷,运载着最锋利、最刺心刺胆的狼牙和狼的目光,向黄羊群冲去。

2.突然,坡顶上密集的黄羊群,像山崩泥石流一般往反方向崩塌倾泻。

抒情:就是用饱含情感的语言,抒发作者对人对事物的感情。

例如:1.七月的晌午,简直把人烤焦了啊!

2.狼!一种卫士型的生物!

议论:就是表达作者的看法、意见、观点。

例如:1.《狼图腾》作者的生活经历真是丰富。

2.草原民族不仅在军事智慧上,刚强勇猛的性格上远远强过农耕民族,而且在许多观念上也远胜于农耕民族。

说明:用简明扼要的文字,把事物的形状、性质、特征、成因、关系、功用等解说清楚的表达方式。

例如:大自然有许多稀奇古怪的植物。在非洲的安哥拉,长着一种四季常绿的梓柯树。如果你在树下点火抽烟,或者点燃一堆篝火,树上便会喷洒出大量的液汗,把火灭掉。所以,人们把它叫做“灭火树”。原来,它的枝叶浓密,藏有许多馒头大的节苞,节苞上密布着网眼小孔,一旦有火光照耀,液汗就喷洒出来了。记叙文中一般都要综合运用叙述、描写、议论、抒情,而叙述和描写是不可以缺少的。

记叙文五种表达方式的作用,各不相同:

叙述:就是叙述人物的经历、活动,事件发展的经过。

描写:就是以形象的语言,对人物、事件、环境,作细致入微的描绘,给人以真切的感受。

议论:就是讲述道理,表明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抒情:就是抒发、表达自已的感情。

说明:就是对事物进行客观的、平实的、科学的解说和介绍。

(二)如“豆子发芽”一句,就有五种不同的表达方式:

1.豆子发芽了。(叙述)

2.豆子长出了瘦弱的小芽。(描写)

3.豆子发芽很重要。(议论)

4.啊,豆子发芽了!(抒情)

5.豆子发芽需要水分。(说明)

(三)说明的特点是“解说事物,剖释事理”时,进行冷静的静态介绍和解说;

它不进行动态的叙述、描绘、论证。说明,它不像记叙那样,去叙述事件的过程和人物的活动:它不像描写那样,去发挥感情的变化;它不像议论那样,去发表、论证作者的观点。而说明是对事物进行客观的、平实的、科学的解说和介绍。(这是说明的基本特征。)

小结:

1.记叙的六要素是: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六个要素不一定在记叙文中都出现。

2.记叙的人称:选用记叙的人称,就是选择立足点、观察点,就是选择叙述的视角。

记叙的人称,包括第一人称(我、我们),即“我”称;

第二人称(你、你们),即“你”称;

第三人称(他、他们,她、她们),即“他”称,文中直接以某人的名字进行叙事,也是第三人称。

★第一人称

需要注意的是,有的时候文章中的第一人称“我”就是作者本人,有的时候则是作者虚构出来的一个人物。选用第一人称叙述,作者便于直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读者也感到真实、亲切。

第一人称叙述的长处是有真实感,亲切自然。

短处是受“我”的限制,不便于反映广阔的现实生活,很难反映“我”以外的人物的思想。

★第三人称,就是作者站在第三者的立场,用叙述他人事情的口吻,把人物经历、事件经过告诉读者。直接出第三人称叙述的长处是不受时间、空间限制,写作较自由、灵活,能把人和事直接展现在读者眼前,因此第三人称写法被称为“全知全能写法”。这的短处是没有第一人称叙述那样亲切自然。

第三人称叙述的长处是不受空间和时间的限制,能从更多的方面自由地叙述。

3.记叙文的线索:

(1)以时间转移或空间转换为线索

(2)以一人为线索

(3)以一事为线索

(4)以一物为线索

4.记叙的顺序:顺叙

倒叙

(同一件事)

插叙(另一件事)

顺叙:指记叙的时候按照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来叙述。

顺叙的优点是:事件有头有尾,结构完整,文章显得条理清楚。

倒叙:指记叙的时候把后发生的事情写在前面,把先发生的事情写在后面。倒叙方法先把事情的结局说了出来,便吸引读者急于了解起因和过程,对照就比较显著,给人的印象也较深刻。

倒叙的优点是:设置悬念,引起了读者的兴趣。

插叙:指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为了帮助开展情节或刻画人物,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插入一段与主要情节相关的内容的叙述方法。

插叙的优点是:使情节更完整,结构更严密,内容更充实。

5.记叙文的划分:按事件和发展过程、空间转换、内容变化、人物、场景变化、感情变化、表达方式的变换来划分

6.记叙文的表达方式:叙述、描写(语言,动作,外貌,心理,神态,环境等或正面,侧面)、议论、抒情、说明等

7.记叙文的语言的特点:准确,生动

8.记叙文的表现手法:白描、衬托、渲染、对比、伏笔、铺垫等。

总结:

1.关于记叙文和文学作品阅读题的解答主要从两主面着手:

一是概括文章的内容,抓住以下几个要点:

(1)把握记叙文的要素,以写事为主的应明确写什么事,写人为主的应明确写什么样的人。

(2)把握关键性语句,揣摩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些人,事。

(3)分析层与层之间的关系,理清文章脉络,然后概括。

二是弄清记叙文和文学作品的结构特点及表现形式。

掌握以下划分段落的方式:

(1)

以时空变化划分

(2)

以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来划分

(3)

按记叙内容的变化来划分

(4)

按描述角度的变化、事情发展的阶段来划分

2.文段在内容上:以中心、意思相联系(思想感情)来答

在结构上:总分总

文段在开头:总起全文

文段在中间:承上启下

文段在结尾:总结全文或照应主题或首尾呼应。

补充:

童话一般情况下是记叙文,但是也可以用议论的方式来写作技巧。

记叙文的阅读,要明确有关的知识点,把握其文体特征。

(一)记叙文的概念:记叙文是以记叙、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以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要内容的文章。

中学阶段,为了教学的方便,常常把消息、通讯、人物传记、回忆录、寓言、童话、小说等,都划归到记叙文教学中。

(二)记叙文的分类:从写作内容与方式看,可分为两类:简单的记叙文和复杂的记叙文。

从写作对象的不同,可分为四类:1.写人的记叙文;2.叙事的记叙文;3.写景的记叙文(即散文);4.状物的记叙文。

(三)记叙的要素:记叙文有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四)记叙的顺序:常用的有三种——顺叙、倒叙、插叙。

(五)记叙的线索:一般有以下几种——人线、物线、情线、事线、时线、地线。

(六)记叙的人称:一般采用第一人称或第三人称,个别时候使用第二人称。

(七)记叙的中心与详略:整体感知,准确把握文章中心。

分析材料与中心的关系,理解材料的详略安排。

(八)记叙文所用的表达方式:常见的是五种——记叙、描写、说明、议论和抒情。

比较复杂的记叙文,往往几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

四、解题思路和技巧:

做记叙文的阅读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

(一)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

初中三年,我们在课本中学习了大量精美的记叙文。叶圣陶先生说:“课文无非是个例子。”我们应该从这些例子中学到阅读记叙文的一般方法,然后将这些方法应用到课外文段的阅读中去。

记叙文是我们生活和学习中最常用到的文体。所以,一定要掌握阅读和写作记叙文的方法。近几年的中考试题所透露出来的信息显示:多读、善思会有利于学习和应试。

比如,从1999年起,国家教委就倡导开展多读书,读好书的活动。2001年颁布的国家《语文课程标准》中更是列出了中学生课外阅读的推荐书目。可见,开阔视野,丰富自己的阅读生活,会使你多方面受益。

(二)具体步骤如下:

1.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明确中心。

2.看出文章各个部分之间的联系,大体了解文章的思路,理清文章结构,划分文章层次。

3.感受文章的语言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4.结合上下文理解词义和句义,领会词句在特定语言环境中的含义和作用。

5.找出文中感受最深的句子或段落,抓住一段文字的中心,找出关键语句,体会这些语句的深层含义。

6.欣赏文章中优美、精辟的语句,初步欣赏文学作品中的形象和描写,体会语言的生动性和形象性。

7.阅读散文,要理解作者所写的人或事物中蕴含的思想感情,理解文章选材、组材的特点,体会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

8.阅读小说,要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分析人物外貌、语言、行动、心理活动的描写,了解故事的情节,理解环境描写的作用,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略读,细读,重读,1.先大概了解意思

2。带着问题仔细读

3.多读能更好的掌握书的思想感情

4。抓住文章主要内容,理清行文思路

五、写作技巧

记叙顺序

顺叙,倒叙,插叙,补叙,分叙。

表达方式

叙述,描写,议论,说明,抒情,记叙。

人物描写

外貌,语言,神态,动作、心理和细节描写。

环境描写

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描写。

记叙文的写法

1.时间

2.地点

3.事件与事件背景

4.反映的道理(主题)

5.自己在这个事件中的顿悟,体会,感想。

这些都同样重要,如果没有其中一点,就不是记叙文了,像一个人没有了心,或肝、肺。

六、常用修辞

1.比喻

根据事物的相似点,用具体的、浅显、熟知的事物来说明抽象的、深奥的、生疏的事物,即打比方。作用:能将表达的内容说得生动具体形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用浅显常见的事物对深奥生疏事物解说、帮助人深入理解。比喻的三种类型:明喻、暗喻和借喻。

明喻

甲像乙

出现

像、似的、好像、如、宛如、好比、犹如

如:

那小姑娘好像一朵花一样

暗喻

甲是乙

出现

是、成为

如:那又浓又翠的景色,简直就是一幅青山绿水画

借喻

甲代乙

不出现

如:地上射起无数的箭头,房顶上落下万千条瀑布。

2.拟人

把物当做人写,赋予物以人的言行或思想感情,用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

作用:把禽兽鸟虫花草树木或其他无生命的事物当成人写,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

如: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3.夸张

一种故意“言过其实”的形象化手法,可以突出人物,强化感情。作用:提示事物本质,烘托气氛,加强渲染力,引起联想效果。

类别

特点

例句

扩大夸张

对事物形状、性质、特征、作用、程度等加以夸大

柏油路晒化了,甚至铺户门前的铜牌好像也要晒化

缩小夸张

对事物形象、性质、特征、作用、程度等加以缩小

只能看到巴掌大的一块天地

超前夸张

把后出现的说成先出现,把先出现的说成后出现

她还没有端酒杯,就醉了。如《三国演义》中写张飞的肖像:“身长八尺,豹头环眼,燕颔虎须,声若巨雷,势如奔马”,这种夸张地描写,突出了张飞粗直勇猛的特点。再如童话《皇帝的新装》中对皇帝形象的塑造也采用了夸张手法,辛辣讽刺了统治阶级的愚蠢。

4.排比

把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意思相关联的句子或成分排列在一起。

作用:增强语言气氛,加强表达效果。

如: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5.对偶

字数相等,结构形式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

作用:整齐匀称,节奏感强,高度概括,易于记忆,有音乐美感。

如: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6.反复

为了强调某个意思,表达某种感情,有音重复某个词语句子。

反复的种类:连续反复和间隔反复,连续反复中间无其他词语间隔。间隔反复中间有其他的词语。

如:山谷回音,他刚离去,他刚离去。(连续反复)

好像失了三省,党国倒愈像一个国,失了东三省谁也不响,党国倒愈像一个国。(间隔反复)

7.设问

为了引起别人的注意,故意先提出问题,然后自己回答。

作用:提醒人们思考,有的为了突出某些内容。

如:花儿为什么这样红?首先有它的物质基础。

8.反问

无疑无问,用疑问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用肯定形式反问表否定,用否定形式反问表肯定。

如:我呢,我难道没有应该责备的地方吗?

9.引用

现成的话来提高语言表达效果,分直接引用和间接引用两种。

如:“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落后“,我们应该记住这一真理。

10.借代

用相关的事物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

借代种类:特征代事物、具体代抽象、部分代全体、整体代部分。

如:不拿群众一针一线。

先生,给现钱,袁世凯,不行么?

11.反语

用与本意相反的词语或句子表达本意,以说反话的方式加强表达效果。有的讽刺揭露,有的表示亲密友好的感情。

如:(清国留学生)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

七、记叙文的表现手法

(一)对比

把两种对应的事物对照比较,使形象更鲜明,感受更强烈。

1.运用对比手法描写人物,刻画性格。如契诃夫的《变色龙》,写警官奥楚蔑洛夫在处理一只狗咬伤工匠赫留金的事故中,其态度在顷刻间变了四次,反复再三,前后判若两人。这里通过主人公自己前后不同态度的对比,鲜明地刻画了“变色龙”的性格。再如莫泊桑《我的叔叔于勒》中,通过菲利浦夫妇对于勒态度前后不同的对比,揭示出他们自私、庸俗、贪婪、冷酷的性格特征。再如《故乡》中年闰土和少年闰土的对比。再如《范进中举》中胡屠户对范进中举前后态度的对比。

2.运用对比手法,描摩景物,抒发感情。如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前边描写了百草园景色,这是一片生机盎然的自由天地,少年“我”的欣喜之情跃然纸上,这里的景物描写与充满枯燥乏味气息的“三味书屋”形成了鲜明对比,“我”对“三味书屋”的厌倦、烦恼之情也自然流露出来。

(二)衬托

文章为了突出主要事物,用类似的事物或相反、有差别的事物作陪村,这种“烘云托月”的表现手法就是衬托。用类似的事物作陪衬叫正衬,用反面的有差别的事物作陪衬叫反衬。如周敦颐的《爱莲说》中用菊花来正衬,用牡丹来反衬,突出莲的高洁。

1.用其他人物衬托主要人物。如《藤野先生》中用日本“爱国青年”的无理挑衅来反衬藤野先生的正直热忱、毫无民族偏见;《花的话》中用月下比美的众花来对比衬托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二月兰;再如《爱莲说》。

2.用景物描写来衬托人物性格或事件意义。如《故乡》开头描绘了荒凉萧索的村景,十分贴切地衬托了“我”的悲凉心情。

(三)铺垫

在主要人物、事件高潮出现之前,对环境、情绪、气氛等所做的描写,借以造成一种“山雨欲来风满楼”的艺术效果。如《荔枝蜜》采用了层层铺垫的写法。写荔枝林的茂盛,是为蜜蜂提供一个很好的生活环境;写荔枝蜜的甜香,是为下文赞颂蜜蜂作铺垫;写蜜蜂的辛劳,又是为赞颂劳动人民作铺垫。再如《麦琪的礼物》中插叙了对德拉的头发、杰姆金表的叙写,为后文写杰姆夫妇毅然舍弃如此珍贵、心爱的东西作铺垫,以凸现双方深挚的爱情。

(四)伏笔、照应

1.伏笔,实际上是一种交待,对将要出现的事件作暗示,为情节发展做铺垫。埋下伏笔后,后边一定要有照应。如《故乡》中,“我”刚回到故乡时,母亲说“还有闰土,他每到我家来时,总问起你,很想见你一面。我已经将你到家的大约日期通知他,他也许就要来了。”这是一处伏笔,它不仅点明了闰土和“我”的关系,而且暗示“我”将要与闰土见面,使后面闰土的出场十分自然。

2.照应,是文章前后内容上的关照呼应。方式主要有与伏笔照应、与开头或题目照应、反复照应等。照应得好,可使文章结构严谨细密,主题更加鲜明强烈。如《背影》一文中四次写“背影”,三次写“流泪”,反复照应,感情抒发一次次更加强烈,滚滚热泪既表达了儿子的情感,又衬托出背影形象的感人,这篇文章是情与泪的结晶!

(五)象征

把抽象的思想感情用某一特定的具体事物来表现,使之形象化,使所要表达的意思更为含蓄、深刻,即“托义于物”。如冰心的《小桔灯》中的小桔灯象征了光明和胜利,象征着小姑娘镇定、勇敢、乐观的精神。如矛盾的《白杨礼赞》细致描写了黄土高原上白杨树枝干笔直、叶子片片向上的形象,表现了它的倔强、挺立、不屈不挠,从而象征了华北农民质朴、严肃、坚强不屈、力求上进的精神和意志。再如高尔基的散文诗《海燕》,用象征手法构思全文,赋予高傲飞翔的海燕以革命先驱者的象征意义,使作品意义更深远。

(六)抑扬相生

“抑”是压低、否定,“扬”是振发、褒扬;“相生”是说文章要有“扬”有“抑”,相互生发,富于变化。其中常见的是“欲扬先抑”,即对人欲表扬而先批评,对事欲说对而先说错,对物欲说好而先说坏。当然“抑”的最终目的还是为了更充分的“扬”。

“抑扬相生”手法中另有“欲抑先扬”,如果运用得体,也能使文章摇曳多姿,翻出新意。如《白杨礼赞》中为了赞美白杨树而先说“它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采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

(七)借景抒情【或者借物抒情】:通过对事物的描写或环境的渲染,来抒发作者或作品中人物的感情。

包括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如朱自清的《春》,通过对春天景色的描写,表达了对春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八)托物言志

即将个人之“志”依托在某个具体之“物”上。于是,这个“物”便具有了某种象征意义,成为作者的志趣、意愿或理想的寄托者。作者的个人之“志”,借助于这个具体之“物”,表达得更巧妙、更完美、更充分、更富有感染力。如“松、竹、梅”岁寒三友,常用于表示高洁的志向;“泥土”常用于抒发谦逊的情怀;“蜡烛”常用于颂扬无私奉献的精神。

借景抒情与托物言志区分

借景抒情:借助于对客观景物的描写,来抒发感情。作者表达的是含蓄的感受,所以它有喜、怒、哀、乐、愁、怨、憎、惧,但是这些情绪不能看成是一种思想。

托物言志:通过对客观物的描写,来表明心迹,以及人生的态度和对人生的感悟。此“志”可以指感情、志向、情操、爱好、愿望、要求等。

(九)悬念

就是文章中令人好奇而又不能马上知道底细的情景。它可以是一个场面、一段情节,可以是贯穿全文的一个具体事物、人物某一时刻的神态描写等。

悬念的主要作用使文章情节发展更吸引读者。例如《孔乙己》结尾,孔乙己的命运到底如何,也给读者留下了悬念。悬念可设在开头,能达到引人入胜的效果;设在中间,能起到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设在结尾,能收到言已尽而意无穷的效果。

(十)虚实相生

“虚实相生”是指化虚为实或以虚衬实。如“又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都是把无形的愁化作实物,突出了人物愁的深重。

(十一)动静结合动静相衬,以动衬静,以静衬动,生动的烘托作用,相得益彰。

如“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以动衬静,更加显示出山林的幽静。

(十二)点面结合万事万物都是彼此相互联系的,因此,我们在写景状物时,不能孤立地静止地写主体物,还必须写主体物周围的联系物,点面结合,烘云托月,使主体形象更丰满,更有特色。如《湖心亭看雪》,既写白茫茫的一片,又写一亭、一舟、几人,从而写出了苍茫冷清的意境,突出了作者孤独的心理。

(十三)以小见大

由平凡细微的事情反映重大的主题,突出表现中心,更有震撼力。

(十四)渲染烘托

渲染:是指作者通过对人物的外形、行为、心理、语言或事件、环境、景物等作多方面的挥洒铺陈,集中描写,突出人或事物的本质特点,用以加深主题的一种表现手法。烘托:是指不直接地对主要的人物或事物进行描写,而是对其背景,与之相关的人或事物加以描绘,使其形象突出。这种写法除了利用反差对比使主要形象更加鲜明外,还会使文章曲折含蓄,独具风格。

二者区别:渲染在于对某种事物的有意重彩泼墨式的描写;烘托却是通过与之有关的其他事物的描写,对该事物起到映衬作用。二者也有相交叉的地方,那就是作者有时用渲染的方法意在起到烘托的作用;对用来烘托的其他事物也可以用渲染的手法来描写。

注意:

1.注意写作方法与修辞方法的区别。

①着眼点不同。表现手法一般着眼于文章整体的构思,笼罩于全文或几个段落,修辞方法则着眼于具体的语句;

②作用对象不同。表现手法直接为表现人物、突出主题服务,而修辞方法则直接服务于语言,使其更具感情色彩。

2.注意在把握主题的前提下理解写作方法的作用。主题是文章的灵魂和统帅,恰当运用表现手法就是为突出主题,为表现人物服务,所以要理解手法的作用,首先要准确理解文章立意,不要脱离文章去“背”作用。

3.注意考虑各种手法并用。一篇文章可以采用多种手法,阅读时先考虑文章整体,然后再深入段落。如《心田上的百合花》。

4.注意写作中运用手法要有必要和恰当。写作应是情感自然流泻的过程,表现手法的运用也应是水到渠成,非刻意去为,有必要才用,用也要恰当,否则只会弄巧成拙。

下载记叙文基础知识(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记叙文基础知识(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初中语文记叙文阅读基础知识及练习(精选5篇)

    语文基础知识专题 一.辨析记叙线索和作用 专题三 记叙文阅读 者思考,点明人物或事件的意义,突出中心,升华主题,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⑶抒情:抒情可分为:一是直接抒情:指作者或......

    记叙文

    记叙文 所谓记叙文,是以叙述表达方式为主,描写、抒情、说明和议论表达方式为辅,以写人物的经历和事物发展变化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文体。 初中语文有哪些记叙文,如: 《孤独之旅》—......

    记叙文

    www.xiexiebang.com 记叙文 写作指导 记叙文又称叙述文,它是以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要内容,以叙述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体。记人的记叙文主要是介绍人物的生平事迹。写......

    如何写记叙文

    如何写记叙文 写人记叙文当前问题 一、故事老套陈旧。写老师,一定是挑灯批改作业,雨天送我们回家;写父母,总是冒着风雪背着我们去看医生;写朋友,总是最初要好,然后有了误解,最后又好......

    记叙文

    二十六只蝴蝶 (1)在欢快的婚礼进行曲中,一对新人,互相挽着手臂,向餐厅中央的舞台,缓缓走去。新娘是我的同事,我们有节奏地拍着手,给他们祝福。 (2)这是一场普通的婚礼,按照既定的程序,往......

    记叙文

    环境描写作用 一、交代事情发生的地点或背景,增加事情的真实性。 二、渲染气氛, 三、烘托人物的心情。 四、寄托人物的思想感情。 五、反映人物的性格或品质。 六、推动情节的......

    记叙文(范文模版)

    开头句段的作用 一、思考角度 1、结构 2、内容 二、作用 结构方面的作用: 1、总领全文 2、引起下文 3、首尾呼应,使文章结构完整 内容方面的作用: 1、开篇点题. 2、提示文章中......

    记叙文

    踮起脚尖 夜很深了,躺在床上辗转反侧,父母还未回来,我有些怕了,也有些生气。一家三口挤在这二室一厅的房子里,家具很少,却还是有一部老掉牙的黑白电视机,虽然穷,却仍是不愿低头。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