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5古诗词两首(学案修改)1
5.古诗两首(学案)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认识3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
2.有感情第朗诵并背诵古诗,默写《题西林壁》。
3.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意境,能把读诗的感受与他人交流。
[课前预习] 1.常规预习:①读→读准生字,读通诗文;②写→认真读帖,书写能自主写好的生字;③注→在文中批注古诗中的注释,理解生词,梳理自己已经读懂的内容,提出自己不明白的问题;④查→查找与本课有关的一项课外资料(选做)。2.预习自测:
①我觉得《题西林壁》这首诗该这样读,我会照样子划停顿号。我能标出平翘舌音并读好它们。(翘舌音用。标出)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我知道这首诗的大概意思:这首是诗人,游历,所作的。“,”是其中的名句。
② 研读下面的诗句,完成句后的作业。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1)从诗句中找出一对近义词和反义词。
近义词:重--()反义词:暗--()
(2)诗句中“山穷”与“柳暗”,“水尽”与“花明”,“疑无路”与“又一村”,互相对应,你发现了吗、你能找出与上面写法相似的诗句吗? 诗的前两行写的是诗人的景观,后两行写的是诗人。
[导学思考]
1、诗人曾多次、多角度地看庐山,联系诗句想象作者会是怎么观察庐山?每次都看到了什么样的景观?每次观察的结果一样吗?
2、诗人这样多次、多角度地看庐山却为什么会说“不识庐山真面目”呢?你认为怎样才能看清庐山的真面目呢?
[精练反馈] 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认识3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
2.有感情第朗诵并背诵古诗,默写《游山西村》。
3.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意境,能把读诗的感受与他人交流。
[预习自测]
1、照学习《题西林壁》的方法,划划停顿号和翘舌音的字,再努力读正确通顺。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2、我能大概读懂古诗的意思:从题目我知道了诗人()游历的是(),在这个乡村里人们生活(),我是从()()知道的;村里的人待人()我是从()()()等词体会到的。诗中可见诗人对农家生活。
[导学思考]
1、诗中“山重”一联是历来脍炙人口的名句,其表面的意思是什么?
2、其实它不但表现行路人的感受,在许多别的事情上也同样适用,你体会到了吗?在什么情况下,你也会说这联诗句?试着说一说。
[精练反馈] 请在下面的两段文字中填入适当的诗句。
(1)我们做任何事情都不能轻易放弃,哪怕遇到一百次的失败和挫折,我们也要有再去进行第一百零一次的尝试。我们坚信,即使处在“
”的黑暗之中,只要坚持下去,就会迎来“
”光明。
(2)提起杨桃,大家都很熟悉。但是看的角度不同,杨桃的样子也就不一样,有时候看起来真像个五角星。因此,当我们看到别人把杨桃画成五角星的时候,不要忙着发笑。这正像苏轼所说:“
。
[拓展延伸] 《示儿》 陆游
死后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陆游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听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第二篇:古诗词两首导学案
5、《古诗两首》导学案
【教材分析抓诗理】
《古诗两首》不仅写了诗人观景的所见所闻,还写了从观察事物中得到的启示。《题西林壁》是苏轼在1084年游庐山时题在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全诗不仅是对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景象的赞美,而且还蕴含着人生的哲理,内涵深刻,耐人寻味。要想对某个事物有全面的、符合实际的认识,就必须站在客观的立场上,正如俗语所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游山西村》是一首朴实自然的山村记游诗。诗人陆游以一个“游”字贯穿全诗的主线,生动地描绘了丰收之年农村欢悦一片的气象和乡间的风光习俗,刻画了农民淳朴、好客的品性,表现了诗人对农村生活的真挚感情。“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一句于写景中寓有一定的哲理,成为千古传唱的名句。现在常用以形容陷入困境,似已无望,忽而绝处逢生,出现新的契机,增强克服困难的信心。【目标制定重发展】
1、认识“腊、浑、豚”三个生字,会写“莫、腊、浑、疑”四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两首古诗,默写《题西林壁》。
3、以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欣赏古诗文,积累古诗名句。(教学重点)
4、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以及生活积累理解诗句的意思,并根据需要搜集信息,扩大知识面。
5、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的大意,感悟诗的意境美,理解诗中所蕴涵的哲理。(教学难点)【课前准备重自主】
1、古诗我会读:把字音读准,把古诗读通顺,画出诗的节奏。(1)我会读写生字词
岭(lǐng)峰(fēng)只缘(zhǐ
yuán)浑(hún)莫(mò)腊(là)不识(bù shí)(2)我会查字典 “缘”字用部首查字法查,应查
部首,再查
画。第四笔是
,名称是
,第五笔是
,名称是
。请在横线上抄写5遍:
。在字典中,“岭”的解释是
;“峰” 的解释是
。你能根据根据字典的解释和自己的理解画出“岭”“峰”的简笔画吗?
(3)我会组词并说一句话。
疑()
腊()
浑()
2、查阅资料,收集整理:
(1)诗人苏轼、陆游的相关资料、写作背景(2)读一读《盲人摸象》的故事
3、分组合作学习,试着理解诗中的词义、句意,不懂的地方可以问问小组的其他同学。友情提示:理解诗句时,既可以借助注释,又可以借助工具书,既可以联系上下文,又可以联系课文插图。【教学设计重展示】
一、积累展示,感受古诗魅力
1、自由背诵古诗。
2、激趣导入:读诗使人灵秀。这节课让我们一起走进《古诗两首》,继续感受古诗文的魅力。
3、读一读诗题。友情提示:“题”、“游”后停顿
二、反复吟诵,把握古诗节奏
1、朗读展示:你喜欢哪首古诗,给大家读读。其他同学听听是否读得既正确又通顺。
2、听录音范读,提示古诗停顿、重音:
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游/山西村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3、自主练读,读出诗歌的停顿、节奏、轻重缓急和韵味等。
三、分步解读,学习两首古诗 学习《题西林壁》
(一)理解词句,领悟古诗意境美
1、九百多年前,宋朝著名诗人苏轼花几天时间游览庐山,对庐山的认识还不够全面,他感受颇多,在庐山西林寺的墙壁上写下了一首诗——《题西林壁》。
2、谁愿意再来读读这首诗?
3、我会悟:交流读懂的内容。(要求:没有展示的同学可做补充、答疑、记录)
4、根据根据字典的解释和自己的理解在黑板上画出“岭”“峰”的简笔画吗,用一个词语来形容一下这是怎样的“峰”,怎样的“岭”?
5、从正面看庐山是连绵起伏的山岭,从侧面看庐山是高耸陡峭的山峰。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又是怎样的情形呢?请观看庐山风光片,完成填空: 从远处看,庐山_______________;从近处看,庐山________________; 从高处看,庐山_____________ ;从低处看,庐山_____________。
6、练读一二句,要求读出千姿万态的庐山风景。
诵读指导:庐山是座丘壑纵横、峰峦起伏的大山。要把作者那赞美之情用优美的嗓音朗读出来。“岭、侧、峰、低、各、同”要适当延长声音;“远近高低”都是重音,要读出起伏,比如,“远”稍强,“近”“高”强,“低”又是稍强;或“远”稍强,“近”稍弱,“高”稍强,“低”稍弱。
(二)探求意蕴,理解古诗哲理美
1、那为什么会这样的不同呢?请选择其中的一种句式说说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两句诗的的意思:
①___________________,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所以_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___,所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④之所以_______________,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小组讨论:到底怎样才能看清庐山的“真面目”呢?(站在庐山之外,多角度、多方位的看。)
3、能不能把你的办法写成一句诗。出示填空: _____________________,才识庐山真面目。
4、采用师生、生生问答形式反复朗诵三四句,要求表达出耐人寻味的丰富内涵。
诵读指导:这是一首哲理诗,读时要用理智的口气展现一个充满哲理的哲学家,读出深沉与智慧。“山、目”要适当延长声音,“真”“只”要读作重音,“身在”拖音,语调上扬。
(三)读诵成韵,品味古诗语言美 现在请同学来朗诵这首诗。在朗诵这首诗时你可以想象一下庐山的面貌;成片的云雾遮挡着连绵起伏而又挺拔陡峭的庐山,庐山时隐时现,看到如此美丽的风景,你非常的高兴,于是就朗诵出这首广为流传的《题西林壁》。
朗读形式:自由读、小组读、师生赛读、配乐吟诵
(四)走进生活,开放古诗教学
1、讲一讲《盲人摸象》的故事,想一想故事中的人物错在那里。
2、“从不同角度观察,结果各不相同。”你碰到过这样的情况吗?比如:我们评价一位同学不能光看他的缺点,其实他也有不少优点值得我们学习„„结合生活中的事例谈谈自己的理解。
学习《游山西村》
(一)理解词句,领悟古诗意境美
1、南宋著名诗人陆游,曾任隆兴府通判,因极力推助北伐,被罢官。诗人回归故里,内心郁闷。对照官场的伪诈,他更感受到乡间生活的纯朴自然。但他并未丧失信心,深信总有一天会重新为国出力。这种心境与游境相吻合,于是两相交涉,产生了流传千古的《游山西村》。
2、诗题“游山西村”中有一“游”字,诗人在游之中看到了一些什么景象?你有什么感受? A、见到农家的丰收景象,如酒、鸡、猪等——人情美 B、见到山水曲折、树茂花艳的景色——风景美
3、自由练读
诵读指导:诵读一二句,要读出读出丰收年景,农家热情好客。“莫笑”“足”“客”“腊酒”,表现了农家款待客人时尽其所有的盛情,要重读、拖音。
诵读三四句,要读出山环水绕,花团锦簇的画面。一个“疑”字把山峦重叠,流水回绕的感觉刻画的非常精妙,一个“又”字写出了乍见柳暗花明的惊喜之情,“山重水复”“疑”要重读、拖音,“重”“疑”语调上扬。“柳暗花明”语调要平、拖音,“又”重读、拖音,“村”拖音。
3、分小组演一演客人到农家去做客的情景。
(二)探求意蕴,理解古诗哲理美
1、“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所以留传几百年,是因为这不是诗人单纯描绘景物,而是表达了作者对人生境遇的独到体会,是面对困难,迷茫的另类人生体验,写景中寓含丰富哲理。
2、根据自己的体会理解,自由吟诵三四句诗文。
(三)读诵成韵,品味古诗语言美 这首诗描写了山西村古朴的民风,也表达了诗人的向往之情,表现了诗人的喜悦之情和对前途所抱的希望。反复吟诵,把自己的想象和体会融入到诵读之中,促使自己的情感和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
诵读方式:齐诵、唱诵、表演诵、轮诵
(四)走进生活,开放古诗教学
1、完整地读一读陆游的《游山西村》。
游山西村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2、诗中“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是历来脍炙人口的名句,其意义不止于表现行路人的感受,在许多别的事情上也同样适用。可以跟同学交流一下你的想法。
四、比较阅读,1、伴随古典音乐,教师描述每一首诗歌的具体背景,引读这两首古诗。
2、小组探究:这两首古诗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3、全班交流,对比吟诵: 相同点,如,都是在人生失意的时候去寻找一丝快慰;都是在游览中有自己的哲理发现;都是对自己生活际遇的一种寄托。陆游希望自己,乃至整个南宋能“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而苏轼也为自己被贬找到一条理由,当时的王朝“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不同点,如,游的地点不同,一个游的是农家,一个游的是庐山;游的感受不同,一个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一个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4、总结升华:许多道理就存在于我们的生活、学习中,希望同学们也做个有心人,从生活、学习中找道理,学道理。
板书设计:
题西林壁
北宋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实写
当局者迷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明理
旁观者清
游山西村 宋
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叙事)
绝境逢生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写景、议论)
作业设计:
苏轼和陆游的这两首诗中的名句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不仅启迪着人们的思想,而且在文学作品和人们的生活中广泛使用。请选择合适的诗句填在括号里:
(1)通过今天的“说说我的小伙伴”活动,我才了解到,我不但有那么多的优点,也有那么多的缺点。过去,我却从来没有意识到,真是()。
(2)爸爸前一段时间做生意亏了,很难过。可最近,却扭亏为盈了。看到爸爸那高兴的样子,我忽然想到了一句诗:()。
2、积累名句: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唐
王之涣
《登鹳雀楼》)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唐
元稹
《离思》)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唐
李商隐
《乐游原》)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唐
李商隐
《无题》)
第三篇:儿童诗两首修改
《儿童诗两首》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想象诗歌描绘的意境,感受童年幸福快乐的生活和美好的愿望。
2.认识本课生字,背诵喜欢的诗歌。如果有兴趣,尝试写一首儿童诗。
学习重点
想象诗歌描绘的意境,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感情。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流程
一、学习《我想》
(一)导读引入,激发兴趣
1、孩子们,我知道大家都很喜欢的歌、唱歌,今天,我想送给同学们一首歌,我们一起来听听好吗?(播放《种太阳》)
2、同学们听得都很认真,很多同学都情不自禁地跟着哼唱起来了,让教师感受到你们也很喜欢这首歌,大家能说一说这首歌表达了什么愿望吗?(学生自由发言)
3、“种太阳”,一个多么美妙而大胆的想法呀,我想在我们小小的童心中,也会有许多的梦想,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梦想的天堂,共同走近“我想”。(板书课题)
(二)诵读诗歌,感悟想象
1.生自由读诗。想想每个小节作者所表达的愿望。
2.指名分小节读诗,想一想,每节写什么?
3.指名说作者在每一个小节里所表达的美好心愿。
4.说一说自己最喜欢哪一个小节,为什么?
5.学生自由品读诗句。
(1)“我”为什么想把眼睛装在风筝上?
(2)“我”为什么想把自己种在春天的土地上?
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如,平日里看见阳光的感受、脚踩土地的感觉以及结合天空、白云的样子和土地上草木葱翠的情景,谈感受。
6.生展示读,并说说自己在读的过程中似乎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7.比较读,看看谁能通过朗读表现诗歌所表达的意境。
(三)回归全诗,感受意境
1.师:让我们把整首诗串起来完整地读一读,边读边想,诗人是怎样表达自己的美好心愿?这首诗在表达上有哪些值得我借鉴的地方?
2.生谈自己的发现。教师引导学生小结:每一小结都以“我想„„”作为开头,表达自己的梦想,每一小结里都有一个叠音词如“悠呀,悠──”“长呀,──”这样的语句。
3.生再次自由读文,感受诗歌的韵律、节奏。
4.全体齐读。
二、学习《童年水墨画》
(一)自读自悟,理解大意
1.自读全诗,要求基本理解诗歌大意,在不理解的地方作上记号,并在每小节的标题后面加上一个表示动作的词,概括主要内容。如“街头阅读、溪边钓鱼、江上戏水”等。
2.指名读诗,交流预习所得,概括全诗大意。
3.学生质疑,释疑。尤其是一些含义比较深刻的语句教师有必要加以解释。如:“草地上蹦跳着鱼儿和笑声”,让学生体会“笑声”怎么会蹦跳?这说明什么?
(二)赏读诗句,学习借鉴
1.画出文中精彩的语句,反复诵读,体会这样表达的妙处。
2.欣赏交流佳句。如:“阳光从脚尖悄悄爬上膝盖”“忽然扑腾一声人影碎了,草地上蹦跳着鱼儿和笑声”“像刚下水的鸭群,扇动翅膀拍水戏耍”等语句,体会诗句所包含的动感画面,感受童年的瑰丽多彩。
(三)比较鉴赏,模仿习作
1.默读两首诗,想一想,两首诗在表达方式上有什么区别?
2.生探究、发现。
3.交流感悟。
4.师小结:第一首,每小节的结构基本相同,并且都围绕“梦想”这一主题,语言比较跳跃。第二首主要是通过捕捉镜头来记录童年生活场景,有一种动态的美,还有一定的故事情节性。
5.想一想自己童年生活是否也曾经有过无数的梦想或者也曾经有过许多有趣的童年往事,模仿这两首诗中其中的一首,记录下你的童年梦想与童年往事。
6.生动笔习作,教师巡视。
7.交流作品,师生互动点评。
(四)总结谈话,结束教学
师:童年的生活是一幅连绵不断的水墨画,里面有许多值得我们记忆、收藏的场景,我们以往阅读了许多描写童年生活的文学作品,今天又学习了两首儿童诗,再一次打开了通往儿童世界的大门,请大家课外阅读其他儿童诗,丰富我们对童年生活的记忆。
五、诵读诗歌,拓展提升
1.伴乐,全班一起有感情诵读全诗。
2.欣赏儿童诗:
小童话
邵燕祥
在云彩的南面,那遥远的地方,/ 有一群树叶说:我们想/
像花一样开放。/
有一群花朵说:我们想/
像鸟一样飞翔。/
有一群孔雀说:我们想/ 像树一样成长。
圆圆和圈圈
郑春华
有个圆圆/爱画圈圈/ 大圈像太阳/小圈像雨点/ 晚上圆圆睡了
圈圈很想圆圆/ 悄悄地、慢慢地
滚进圆圆梦里面??/ 一会儿变摇鼓/逗着圆圆玩/ 一会儿变气球/围着圆圆转/ 圆圆睡醒了/ 圈圈眨眨眼/ 变成大苹果/ 躲在枕头边。
3.自由读诗,练习把自己喜欢的一首诗背下来。
五、板书设计 儿童诗两首
我想 童年的水墨画
美好 街头阅读
的 溪边钓鱼
愿望 江上戏水
丰富的想象
快乐童年
第四篇:苏轼词两首情景默写学案修改
《苏轼词两首》名句默写(24分)
姓名:
《念奴娇·赤壁怀古》
1.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苏轼以洒酒祭奠江月的豪举来抒发人生似梦,壮志难酬的感叹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运用比喻修辞描写赤壁古战场的险要形势,巨浪滔天的一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写出周瑜有儒将风度,且指挥若定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词人神游故国后,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书写自己多愁善感而年华逝去的感叹。
5.苏轼在《念奴娇· 赤壁怀古》中表明历史虽如大浪淘沙,但终将记住英雄人物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定**》
1.《定**》词中写词作者身心轻松,洒脱生平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定**》词中描写归途中遇雨,同行狼狈,词人却放慢脚步,却不在意风雨,吟诗长啸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定**》词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三句饱含人生哲理,也是点睛之笔。词人认为只要怀着轻松旷达的心情去面对人生的一切风雨。
4.《定**》词中描绘了这样一个有趣而又充满哲理的画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写景中传达出人生的哲理:寒冷中有温暖,逆境中有希望,忧患中有喜悦。
班级:
得分:
第五篇:古诗词三首学案
《古诗词三首》学教方案
一、学习目标
1.认识2个生字,会写5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洞庭、江南”等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
3.学习通过看注解,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4.感受江南山水的自然美,受到美的熏陶。
二、预习指导
1.预习《独坐敬亭山》《望洞庭》《忆江南》。2.预习指导
(1)查找资料,了解作者生平、诗词背景等知识。
(2)在工具书的帮助下将古诗词读正确,并且要写一写这里面你不认识或认为不好写的字。
(3)划出有疑问的地方,并记录下自己的疑问。
(4)通过看注解,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试着自己翻译一下诗句。
3.达成目标:将三首诗词读正确,读流利。正确书写生字。能大致说出文章大意。
相关链接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今河南洛阳市)人。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刘禹锡的诗以律、绝为工,格调高亢,意向简括,气骨桀骜;乐府小章尤为著名。他与柳宗元、白居易交游、唱和,并称为“刘柳”与“刘白”。白居易称他为“诗豪”,清人王夫之称他为“小诗之圣”。
敬亭山 古名昭亭山,又名查山。在安徽省宣州市北5公里,山高286米。原有翠云庵、广教寺、穿云亭、丹梯亭、额珠楼、太白楼等古迹,今已无存。诸胜迹中仅有山南麓之双塔与古昭亭石坊。自南北朝时,南齐诗人谢、唐代诗人李白在此赋诗,此山遂名于天下。
洞庭湖 湖南省北部,长江南侧。为我国第二大淡水湖。有湘、资、沅、澧四水汇入,北纳长江洪水,并于城陵矶注入长江,对长江洪水起着调节作用。
三、课堂教学
(一).创设情境
(二).重申目标
(三).我学我会 1.独坐敬亭山
●学生自学,初步理解
①要求学生围绕问题,自由读诗,并根据注释,结合插图,逐句说说诗意。
(尽:完。独去闲:可以交换词序解释,悠闲地独自离去了)
②指名回答,评议交流。
●吟读,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①自由吟读。
②讨论:诗句表明了诗人怎样的心境?你最欣赏哪一句?
2.望洞庭
●形象感知,揭示诗题 ●自由吟读
①学生边读边参阅课文注解,试着理解诗句意思,不懂的随时发问。②教师根据学生提出问题的普遍性与否,或个别讲解或引导集体理解。●指名朗读,同桌间逐句说说意思
①点拨理解“两相和”,可以让学生结合看图吟诵体会。
②在交流体会描写月夜洞庭的美景时,随机指导学生诵读,体会比喻的巧妙。
(用镜子比喻水面的明净光亮,似乎并没有奇特之处,同学的作文中也常常这样描写,这里让人感到新颖的是用“未磨”的镜子来比喻月光下的湖面。湖面上略带水雾,在月光映照下,呈现一种别有情致的朦胧的美,所以诗人不说它像明镜,而说它像“未磨”的镜,真是别出心裁。)
(君山是屹立在洞庭湖中最有名的一座山,如此壮阔的山水,只因是遥看,所以才像“白银盘里一青螺”。这个比喻用得非常妙,单从一只白银盘里安放一颗青螺来看,就是一件设色淡雅、造型精致的艺术品了,再用它来比喻洞庭湖中屹立着一座君山,真是把天造地设的大自然景象缩小成陈设在几案之上的珍奇盆景了。)●引导赏析
你觉得哪一句诗写得好,在交流中进一步体会诗人的心情。与上一首比较,体会不同的景致及古诗的借景抒情手法。背诵《独坐敬亭山》、《望洞亭》。3.忆江南
●总结上面的学习方法读课文,理解内容 ●小组合作学习,相互交流
(四)研讨展示 1.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
2..抄写或默写 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
(五)检测评价
四、知识拓展
●《忆江南》这首词是白居易离开杭州,回到洛阳以后怀念杭州时写了三首《忆江南》中的第一首。“忆江南”,词牌名。词的内容也是回忆江南。白居易曾经当过杭州刺史。词中所回忆的是诗人曾经观光游览当地风景时所留下的印象。课文选了其中第一首,原题下的另两首是: 其一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其二
江南忆,其次忆吴宫。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早晚复相逢。
●交流课外积累
①说说你知道的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
②布置课外作业,继续去搜集。
《桂林山水》学教方案
本文以生动形象的笔触描绘了桂林山水的秀丽风光,是一篇不可多得的写景佳作。
一、学习目标 1.我能认识8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玩赏、无瑕、扩散、攀登、泰山、骆驼、屏障、波澜壮阔、峰峦雄伟、红叶似火、拔地而起、奇峰罗列、形态万千、色彩明丽、危峰兀立、连绵不断”等词语。
2.我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全文。
3.我将通过读文感受桂林山水的美好,培养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4.我还可以了解作者的语言表达特点,模仿课文例段,学习用相同的句式写一段话
二、预习指导
1.请同学们在工具书的帮助下初读文章,划出生字生词多读几遍。2.然后将课文读正确后在课文空白处写下自己的初读感言。
3.再读课文,划出自己认为写得美的句子记录下自己的感受,或划出自己有疑问的句子写下自己的问题,然后和小组的伙伴交流感受或疑问。4.你要达到的目标是:
(1)熟读课文,朗读课文时不丢字,不错字。
(2)对课文内容有一个初步的感知,能够简单的概括内容。(3)读书有自己的见解,或是感受,或是疑问,要有记录。
(4)能对课文的生字词和优美词语正确读写,听写最多不能错两个。
课文脉络
三、课堂教学
(一).创设情境
(二).重申目标
(三).我学我会
1.检查预习情况 2.总结预习情况 3.朗读感悟
(1)展示学生自由朗读。
(2)小组内轮流朗读,相互评读.帮助正音和顺句。(3)师生引读。
(4)小组内学生相互进行引读。
(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请学生畅谈桂林山水的美。小组的其他学生可根据学生的发言做适当的评价和补充)。4.理清文章思路
问题:读了这篇课文,你能察觉到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吗?能不能给课文列出一个写作提纲?
②学生浏览课文,动笔列提纲。②归纳。
5.根据上述提纲练习背诵
(四).研讨展示
1.质疑问难:请同学们从字词的理解、文章的表达等方面提出疑问。2.师生共同解决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 3.品味词句和表达方式
问题:桂林山水风光秀美,作者描绘的语言也美,你能感觉到哪些词句特别能引起我们欣赏的兴趣?
学生浏览课文,动笔圈点批注。学生相互交流。
点拨:“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一句,作者连续用了三个相同的句式,读起来有一种节奏感、音韵美,听着这些句子真让人陶醉。还有,作者用了很多确切的比喻,用无暇的翡翠来比喻水的绿。学生自由发言,师生点评。4.积累和运用
①摘录自己喜欢的句子。②仿照课文,写句子。
如: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真___________啊,________得____________________。③背诵课文。
(五).检测评价
四、知识拓展
相关链接
桂林山水甲天下 桂林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的东北部。桂林一带,奇峰突起,怪石峥嵘,江流弯转,岩洞幽深,其岩溶奇观为世所罕见,故有“桂林山水甲天下”之美誉。由于石灰岩地形发育,加上地下水的溶蚀,使桂林诸山平地拔起,奇峰罗列,犹如竹笋、翠屏、巨象、骆驼等,形象万千,景色秀丽,尤以象鼻山最为酷肖。桂林山多岩洞,洞内由石乳、石笋、石柱、石幔、石花组成各种景物,奇状异态,琳琅满目。漓江是桂林的主要河流,与西来的阳江汇合,流水清澈,游鱼可数,像玉带般旋绕城区。桂林之阳朔沿江一带,群山峭拔,绿水迂回,青山腹水,景色清幽,构成长达百里的美丽图画。
桂林不但风景秀丽,而且名胜古迹众多。古往今来,许多名人都为桂林山水写下了赞美之词,留下两千多件石刻题记,使桂林的山水同时成为珍贵的文物宝库。
《乡下人家》学案
西山底学校
王清梅
学习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在阅读中体会作者善于抓住乡村生活中最平凡的事物,最普通的场面,描写乡村生活的特点。
2、边读边想象画面,通过重点词语感受乡村生活和谐。
3、感情朗读课文,积累优美语段。
学习重点:
引导学生能随文章的叙述在头脑中浮现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从而感受乡村生活的美好。学习难点:
从平凡的事物,普通的场面展现出来的乡村生活的美,让学生体会和感受乡村生活的和谐。
学习准备:课件
学习过程:
一、小诗导入,激发兴趣。
1、课件出诗,想象画面:
长藤绿叶瓜架,春雨竹笋鲜花,鸡儿悠闲自在,小桥流水戏鸭,家人露天晚餐,夕阳鸟儿如画,虫儿轻声吟唱,最美乡下人家。
2、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乡下人家》。(板书课题)
二、自定目标,自主阅读,提出问题。
1、乡下人家是什么样的?
2、乡下人家有什么特点?
3、你最喜欢乡下人家哪一点?
三、合作交流,重点指导。
1、小组交流。
2、全班交流,师重点指导以下内容:
A、(课件)几场春雨过后,到那里走走,常常会看见许多鲜嫩的笋,成群的从土里探出头来。
体会“探”字,并感受拟人句的写法。
B、(课件)有些人家,还在门前的场地上种几株花,芍药、凤仙、鸡冠花、大理菊,它们依着时令,顺序开放,朴素中带着几分华丽,显出一派独特的农家风光。
体会“朴素”“华丽”的迷人景色,感情朗读并进行背诵积累。
C、(课件)他们把桌椅饭菜搬到门前,天高地阔的吃起来。天边的红霞,向晚的微风,头上飞过的归巢的鸟儿,都是他们的好友,他们和乡下人家一起,绘成了一幅自然、和谐的田园风景画。
体会“天高地阔”乡下人家和谐的生活。
四、图片欣赏,升华情感。
五、感悟特色,自由练笔。
用学到的写作方法,描写一段我们自己的生活场景。
六、拓展延伸,发散思维。
1、读诗:
一锄一锹一豆一苗,一花一果一汗一笑,一季一景一家一貌,一餐一觉一暮一朝。
2、推荐读:《在天晴了的时候》